手机阅读

最新历史人物作文(精选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19:04:58 页码:10
最新历史人物作文(精选12篇)
2023-11-09 19:04:58    小编:YXJ

教育是一种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活动。注意总结的语法和拼写错误,以免影响整体的专业性和可信度。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历史人物作文篇一

他是京剧舞台上奸诈的白脸反面角色;他在官渡之战以十万精兵大破袁绍八十万大军;他又在赤壁一战中率领七十万水陆联军败给了孙刘五万铁甲;他与其子创立了流传千年的建安文风。他,就是曹操,也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翻开各种文献,对于曹操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三国演义》中将其塑造成了一个残暴的乱臣贼子;《三国志》中对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还算客观。但纵观古今三国名著,对曹操的口诛笔伐总是大有人在。

而事实上,曹操本人真的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文学作品包括一些戏剧中有许多对曹操不客观、不公正的评论。在我以为,这些评论大多都是一面之词,有的甚至是断章取义,对历史不负责任。历史是需要我们站在客观的角度上进行评价的,且不能戴着有色眼镜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

穿越一千八百多年的时光,回想起曹操传奇的一生,我们不得不用“乱世枭雄”来形容这位杰出的人物。

曹操从汉末黄巾军起义时初露锋芒,被封为西园八校尉之一。与天下诸侯讨伐奸贼董卓,董卓死后,他独立发展壮大,戎马生涯,终于在多年征战后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208年,曹操任朝廷丞相,从此开始了他操控汉室,掌控天下大权的政治生涯。之后,他经历了官渡之战的完胜和赤壁之战败走华容道的失利。可谓戎马一生,起起伏伏。曹操本人也于220年杀死了唯一能救自己的华佗后病逝于洛阳,享年66岁。其实,曹操也是一个心胸开阔的诗人,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创立了建安文风,他的《观沧海》《蒿里行》流传千年。

我不知道如何去评论曹操,因为我不能只用几个简单而平凡的词句来形容这位复杂而又非凡的人物。也许用悲壮一词来形容曹操的一生是贴切的。历史曾跟他开过一个残忍的玩笑,220年曹操,曹丕称帝,但是曹丕体弱多病,登基后没有在位多久便病逝。他病逝后,其子曹睿即位,但他的命运几乎与其父如出一辙。最具戏剧色彩的是曹睿之子曹芳,登基后被司马家族控制,和当年曹操挟汉献帝以令诸侯一样,只不过人物换了!若曹操在天有灵,看到自己一手创建的曹魏被奸人当道,会作何感想?也许他会释然,因为他当初也是从这一步才壮大自己的实力走向成功的。

评价曹操,我们不能忽略他为中国历史进程所做的贡献,当他兵败赤壁后盘踞在北方,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大力发展生产,励精图治,那一时期我国北方得到了发展。同时,他也为日后中国版图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我想说的是,在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时,不能仅仅用好与坏这两个词来分辨。我不否认曹操曾犯下的一些罪行,但我们要看到他的性格、思想。不论他出于什么目的,他致力于实现的是统一天下,让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结束东汉末年以来的乱世局面。这一点就值得我们敬佩。

搁下笔,夕阳映衬下的窗外,一个蓄着长胡须,身着紫色长袍的老人,仿佛从天边飘来,高声吟诵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历史人物作文篇二

从古至今,有多少英雄豪杰的豪言壮语,让我们难以忘怀。又有多少仁人志士精神品德,令我们受益匪浅。

您在《三国演义》中足智多谋。但是,鲜有人知的是您为人谦虚,虚心听取来自各方面的建议。在您被封为武乡侯兼益州牧时,就下令集思广益,鼓励大家多动脑筋,多提建议。您的好友崔州平屡次指出您的对与错;忠臣徐元直也经常给您启发;与董幼军共事,每次谈话都言无不尽;胡伟度同朝,多次对您加以劝阻。有一次,主簿杨颙对您亲自核对登记薄一事,提出了批评意见。您非但不加以责难,还虚心接受了他的意见。您的品质在后世受到了极大的尊崇,成为历代忠臣的楷模和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我读懂了您,读懂了您的敬贤礼士。

狱中酷刑,您书写诗篇;封官诱降,您严词拒绝。在宋恭帝投降之前,您起兵勤王(救援皇帝);宋恭帝投降后,您并没有跟着投降,而是坚持“君降臣不降”。社稷为重、君为轻,您绝不能以忠君的行动去改变您忠于国家的信念。您忠于国家的方式是决然壮烈的,是不容动摇的。您为了国家,舍弃了自己,即使骨肉也难圆。您的铮铮傲骨,历久不衰,弘扬了民族的正气。您这一生,与这场壮烈的民族存亡抗击战争紧密相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您将名垂千古,光耀史册。

文天祥,我读懂了您,读懂了恐用舍己爱国。

您慷慨悲歌表达了为国牺牲,义无反顾的精神。“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短短两句诗,却永垂千古。诗中表现明豪情万丈,丝毫不让人感觉嚣张夸大,而是令人心说诚服。《易水歌》以其轻轻二句,成为千古绝唱。当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不感受到它的豪放与潇洒?这正是艺术,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被人们永久传诵。

荆轲,我读懂了您,读懂了您的潇洒豪放。

人生是一条长河,他们便是长河中闪耀的珍珠,发现他们,成就璀璨人生;人生是一片夜空,他们便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我们前进的路;人生是一座深山,他们便是深山中的画眉,唤醒我们沉醉的心灵。

历史榜样,我读懂了你们。

历史人物作文篇三

一梦溯千载,我多想回到盛唐,展望玄宗风采;我多想回到南宋,尽观沙场点兵的气势;我多想回到近代,感受仁人志士的强国梦。在这历史长河中,认识历史人物,太棒了!

回到玄宗年代,与李白为朋,感受青莲居士的豪迈情怀,体会他“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放,“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的气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雅兴。与杜甫为友,吟诵他诗史般的诗歌,体会他“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忧国忧民之情。与他们相识,太棒了!

回到南宋年间,与辛弃疾、文天祥为伴,感受他们同国家生死与共亡的节操,体会他们那“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之志、爱国之情。与他们相识,太棒了!

回到近代风云激荡的岁月里,与“戊戌六君子”为伴,感受他们改革的决心,强国的愿望,体会谭嗣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正气。与他们相识,太棒了!

悠悠千载,与历史人物相识太棒了!在与他们相识、交往中获得情操的陶冶,思想的启迪,太棒了!与他们认识,我定能乘风破浪,直挂云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历史人物作文篇四

唐宋礼貌为吾泱泱中华五千年礼貌史之颠峰,期间才人辈出。诗词艺术臻于极致,四座高峰为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当然还有诸如白居易、李商隐、杜牧、柳永之类的文人骚客不能尽述,以四子之比较一窥管豹对于吾等俗人已经足矣。我很骄傲的是作为李白和苏轼的同乡,至今仍然能一睹其歌咏过的景致,玩味其意境。

我以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半是儒家,一半是道家,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当然之后还要加入佛家(释家),可是其要义和道家是接近的)。文人们梦想的是达济天下和田园仙界的兼具。这一点其实李杜苏辛四人都有。

当然,每个人的具体状况不一样。李白是奔放活力的歌者,他诠释的是艺术的惊人的想象力和直觉。杜甫是沉郁顿错的思考者,他心怀家国天下,是个典型的传统儒家信徒。苏轼是儒道两家都兼具的才子,是善于抒发自我不一样理念的大家。辛弃疾是个歌吟的武将,其豪气和才智都令人钦佩。

以前年少时,最爱李白的诗歌,以为《行路难》的壮美,“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勇气,散发弄扁舟的潇洒,是我最喜爱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读着、读着,总觉得有一点点抵触的情绪。我觉得李白是完全生活在自我的思想中的,是个彻底的梦想主义者。对于社会而言,不仅仅有游戏规则,还有潜规则,李白能够说是连游戏规则也没有弄清楚的。在思想上是能够说是个不明事理的大孩子,他的气质是道家、释家的一些。所以,他不为世俗社会接收,一生落魄。其实,中国历史上,盛唐是很开明的,诗人(或者说才子)的地位是很高的,李白的落魄还是他的性格过于的自我造成的。

慢慢的,我很喜爱杜甫的诗歌。沉郁中充满了顿错的美感。天下间,悲哀人多,更尤在乱世。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杜甫是生在了一个由盛转衰的时代,社会发展付出了巨大的血酬。他是典型的儒家信徒,饱含一腔热血,梦想着救国就民。一个悲苦的诗人,“如果世界注定要下沉,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北岛《回答》)是对杜甫的最好的注解。杜甫是明白游戏规则的人,可是他能够说是不明潜规则的,或者说是不屑吧。再加上生在乱世,所以他的一生也是潦倒的。

如果说对人的才华欣赏,我是在四个人中最欣赏苏轼的。苏轼先生的家离我的家乡可是数十里之遥(以前算一个市的)。苏轼琴棋书画、佛理禅机、时政甚至军事无所不通,主政一地(杭州)也能治理的很好,走在这天的苏堤上,除了感慨东坡才华外无他。(如果是李杜,我以为是很难做好一个地方行政主管官员的)。苏轼的诗词,有发人思索的禅理、有豪迈的大江东去、有婉约的十年生死,无不体现了他的全面。东坡肉也是一道不错的佳肴。苏轼的杯具也在于他的才情。他过于的追求完美,追求各方的协调。弄的在政治上,先后得罪了改革派和保守派,遭受了各方迫害,而在海南终老。如果是在一个现代政治体系下,我坚信苏轼是会生活的很好,事业上也发挥的不错的,可惜他是在潜规则,利益协调的中国社会里生活。

辛弃疾的词说实话,我不是个性的喜爱,可能是由于很多词里用的典故太多,我总觉得不够自然。但嫁轩先生的武略惊人,文滔能如此,已然使人十分佩服。如果说,对于未来的是依靠信仰,我觉得嫁轩就是这种信仰很强烈的人。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能成大事者,性格是很顽强的。可惜,嫁轩连成为岳飞的机会也没有。

按照黑格尔的明白,艺术、宗教、哲学三者共同构成了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三者区别在于,精神到达自觉的途径和方式不一样。哲学是“纯粹的思”,艺术是“直觉的思”,宗教是“超验表象的思”。艺术总归是一种以直觉来体验生活的方式,所以还是和生活的方式分离的。纯粹的思和超验的思还是不一样的路径。在不一样的路上,我还是比较赞同黑格尔的看法的,哲学作为“纯粹的思”是高于其他两者的。这也是我对东坡评价更高,很喜爱杜甫的缘故吧。

历史人物作文篇五

大家必须不陌生李世民这个名字吧!就是那个给初唐带来繁荣景象的唐太宗;让几百万受尽前朝残酷虐待的中国人民安居乐业的唐太宗;减轻人民负担,轻徭薄赋,疏缓刑法,受人民拥戴的唐太宗;虚心纳谏,重用人才,任用贤良的唐太宗。他是一个圣明的国君。就这样我们学习历史,还口口声声的念道:“唐,开国之君者,李渊也。”但我们觉得仅有智勇双全的李世民才配得上这不可一世的大唐王朝的。

说起唐太宗李世民的聪慧过人。那里还要提一下他的父亲:李渊。李渊的祖上是隋朝的开国功臣。所以李渊的父亲去世后,李渊袭承父位,成了一个皇戚贵族。李世民就是在这样身世完美的环境下,结交了许多英雄豪杰,武将谋士的,这为他以后帮忙父亲攻克四方,威震四海奠定了基础。也为他以后同哥哥弟弟们争夺皇位做了充分准备。

在长期的戎马作战中,李世民用心听取谋士们的推荐,灵活运用,吸取经验和教训。一箭即发,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智取薛仁杲,北讨刘武周,东平王世充、窦建德,退突厥,又在洺水打败刘黑闼等人,帮忙父亲建立起了前后近三百年的大唐王朝。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一个早朝,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他的弟弟,齐王李元吉在朝上诬蔑他,说他居心叵测,有反叛之心,李渊大吃一惊,连忙告诉李世民,李世民上奏章说:“我决没有丝毫对不起哥哥弟弟的事,可他们却整天想着骨肉相残,真的是太可悲了!”李渊看了奏章,惊愕不已,便让李世民私下里调查此事。可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等不及了。

又是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一个早朝,李建成和李元吉准备上奏李渊,罢免李世民。可刚到玄武门时被李世民设下的伏兵射死。于是,满朝文武大臣最终说出了自我心中的话;“李元吉他早该如此!”“李建成他那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李渊顺应广大百姓的心声,传位给李世民。让大唐的太阳更加温暖,温暖广大百姓的心田。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百姓的收入提高了,百姓的存粮更加丰满了。再也看不到街上的流浪汉,再也看不见成群结队的强盗,甚至半路掉了钱包,也没人去捡。小孩都能走进学堂上学,几乎每家都有读书的人了。家家的日常用具都繁多了。不再受到饥饿和寒冷的威胁。一斗米才三四钱。

虽然唐太宗去世了,我们还能感觉到他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给人民的好处,“让人民过得更加充实!”这就应能表达唐太宗为人民着想的理念把!

唐太宗虽然去世了,躺在他以前统治过的土地上。但他还活在我们心中,离我们并不遥远。正因他是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更为大家所敬仰,正因他的那一箭射出了大唐王朝一片圣洁的天空!

历史人物作文篇六

谈起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时,我必须会说:“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赵云!”

自古以来,赵云就以一个英勇善战、忠心耿耿、智勇双全的人物出现。

作为一个“三国迷”,就不能不了解你喜欢的人物。下头我简要地把赵云的生平说一下。

赵云,常山真定人,字子龙,寿七十二岁,身高八尺余(约合180厘米)。在《三国演义》里面,赵云在袁绍和公孙瓒交战时期登场,刚登场就显示了一下威风,不但救了公孙瓒一命,还跟袁绍手下大将文丑打了个平手,一下就灭了袁绍的威风。第二天,赵云打得袁绍溃不成军,甚至把田丰这个“刚而犯上”的刚烈谋士打慌了,幸好袁绍要死拼下去,才好歹把赵云杀回去了。可是没过几天,赵云又觉得公孙瓒“亦袁绍等辈”,找了个借口回家了,然后投奔了刘备。

从这打住算,赵云已经换了两次“老板”,头一次是袁绍换成了公孙瓒,然后又由公孙瓒换成了刘备。当时刘备跟曹操完全唱反调,一个一贫如洗,一个殷实富裕;一个人才凋零,一个人才济济;一个一无所有,一个土地万里。结果刘备被赶得乱跑,之后总算请来了诸葛亮,没想到还是被赶着跑。

当阳之役也就是长板坡之战可让赵云出尽了风头。一个人救了简雍、糜竺、甘夫人、刘禅不说,还杀了曹营名将五十多名,灭了曹军的锐气。当刘备打刘璋的时候,赵云又把刘禅从孙夫人手里抢了回来。灭刘璋也有赵云的功劳,可他却只得了一个翊军将军的官职。

诸葛亮一出祁山的时候,因为马谡的失误而不得不撤退,又是赵云保护好了物资,理应封一个元帅才对。可是诸葛亮只说了几句好话而已,但赵云也没计较。

赵云最终还是被诸葛亮累死了,从这点不能不为赵云惋惜,也不能不为诸葛亮的笨而遗憾。有一首诗是赵云一生的评价,它是这么写的:“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

历史人物作文篇七

当风敲打着窗户,当脑海浮现起历史。脑中回忆着中华五千年,无数在历史长河中的英雄好汉,英姿早已出此刻眼前。但最令我敬佩的还是东吴大都督周瑜,周公瑾。

说起周瑜,人们的第一印象通常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没有肚量,那个妙计安天下的周郎。但历史却并非如此。

翻开史册,周瑜是一个完美的人。无论是他的足智多谋、重情重义,又或者是他的高尚的品德。

当曹操挥军南下,两军在赤壁一战时。我仿佛看到一位少年站在船上,镇定的指挥着军队。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是由周瑜用他的才智去击退敌人的。火烧连环船、苦肉计足以体现他过人的才智。

周瑜年少时与孙策义结金兰。当孙策死后,孙权上位。周瑜并没有造反之意,而是第一个支持孙权,更是把孙权当作自我的亲弟弟来看待。“周郎”是别人给予他的美称。因为当时周瑜不仅仅风姿英发,更是才华横溢。他与小乔成为夫妻后,却不曾纳妾。曹操霸业已成时,周瑜能够献出小乔,自我去逍遥一生。但他宁愿在战场上与敌人斗智,也不愿出卖妻子去苟且偷生。

东吴老将程普不服周瑜,多次欺辱周瑜,可周瑜却折节容下。最终程普也为周瑜的人格所折服。

周瑜不仅仅文采超群,更精通音乐,即使大醉如泥,仍然听得出音乐中的小小的疏失,且要回头一看。所以便有了“曲有误,周郎顾”的典故了。

一代俊杰,曾在赤壁之战感动了上天,可代价却是他的一生。天之骄子,却仅有36年的时间。死后更是后人对他的误解,心胸狭窄、妒贤嫉能,都不是真正的周瑜。三分天下也全因为他指挥的赤壁之战,他的名声也震响东吴。可这样完美的人却只落的一个“猝死”的下场。

抬起头仰望明月,似乎望见了满园桃花,望见了江南,望见了江水,望见了铜台,望见了周郎。

历史人物作文篇八

这几天我学习了大语文,讲的是司马迁写的《史记》,其中我最敬佩的人就是孔子。

孔子姓子,名丘,氏孔,字仲尼,当老师讲到这点的时候,我暗暗在心里称奇,因为我还以为他就姓孔,但是听老师讲完了这一点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

孔子也做过官,他做的官最小的时候是相当于现在仓库管理员。因为他每次做的都很负责,所以官职一路上升,最后差一点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职了,渐渐的.他不怎么被重视了,最后孔子辞官周游列国去了,在周游到列国时,并没有得到各诸侯的重用,他不仅没有成功,还险些送命,他并不怎么顺利,有些人还专门反对儒家学派的思想,有的时候就连去找百姓问路也有很多的人不告诉他。但孔子还是笑对人生,创立了六学,分别是孔、乐、射、御,书、数,分别表达礼貌、乐曲、射箭、骑术、书本和数学。

通过大语文的学习,让我了解了很多有关孔子的知识,孔子是一个爱好广泛,多才多艺,知识渊博的人,但孔子非常谦虚,他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非常敬佩他这种谦虚的精神,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以他为师,争取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做一名像孔子一样有学问的人。

历史人物作文篇九

何谓行路者?行路者是登千山、尝百草的李时珍;行路者是游四方、立万言的顾炎武;行路者是涉沙洲、闯天竺的唐玄奘。正因为他们的行路万里,才有了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传世,才有了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才有了佛教在中国的广泛影响。不尝百草,何知药性?不观民生,何知疾苦?不经劫难,何悟佛理?正如古语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归浅显,只有自己亲身阅历才能获得更加厚重的知识。

古人素来看重阅历所获得的知识。男子弱冠之后常要外出游历,以此获得更多的学识和社会阅历。文人雅士常交游广阔,游历四方。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新婚不久就外出游学,可见历练的重要性。

也因古代注重实践之风,使中国古代科技往往具有实用性,是从生活生产的实践中发明出来的。战国时期的鲁班,在一次上山时,偶然被一种野草划破了皮肤。他惊诧于野草的锋利的同时,也发明了一种与野草外观相似的工具——镰刀。这便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实践的运用。

实践之风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上也有重要影响。朱熹便是主张“格物致知”的求学方法。王守仁等心学的思想家主张从本心去推究天理,但这种唯心主义思想终究是不科学的。清朝的光绪皇帝实有仁君之风,他关心民生疾苦,想如书上所写的康熙帝那样有文治武功。但最后《苏报》刊登公然指责光绪的言论:“载湉小儿,不辨菽麦。”这便是因为光绪帝长于深宫,不了解百姓生活的艰难,无法深刻体会社会变革前夕的动荡不安。因此他成不了孙中山,无法挽救日益衰亡的清朝,只能在瀛台含恨而终。或许直到那一刻,他才能去看一看自己曾经统治的江山。

虽然历史没有假设,但我们可以预见,如果他是一位行路者,他就能摆脱这种帝王的悲哀。这就像余秋雨先生说的“完成了历史的突围”。中国历史上,多少高官身居庙堂却一心为私,尸位素餐而恬不知耻。反而贬谪之人多是忧国忧民,造福一方。这大概也是一种行路者在阅历中完成精神的升华。

行路难,在艰难中浴火,在浴火中焚烧,在焚烧中重生!合上书,带上心灵去出行……

历史人物作文篇十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五千年的礼貌,有过繁荣,有过晦暗,也有过战乱,每一个时代都有必须的背景,在一些特定的时刻里,各种人物,时代的伟人,横空出世,应运而生。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复杂的背景下,像秦王嬴政,成吉思汗,毛泽东这些人都是当时所谓的“救世主”,并且都是家喻户晓的名人。而我最感兴趣的历史人物莫属朱棣了。

《明史》曾这样记载:“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他就是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是明朝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改为“成祖”,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使明朝发展到顶峰,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皇帝或永乐大帝。

当然,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某网友对朱棣的评价是这样的:

第一,他继承了明太祖的事业,对明太祖的政策有所调整,完善了明朝的文官制度,使明朝的事业建立在更巩固的基础上,把明朝的事业推向新的高度。第二,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明成祖是一个关键人物,他推动了中华民族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文化的进程。第三,明成祖既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残暴的一面。他的残暴不仅仅仅体此刻他夺取政权以后对于政治反对派的残酷镇压和杀戮,也表此刻他夺权以后建立的东厂对于全国政治、官僚队伍加强控制,同时造成以后宦官擅权的弊病。第四,我们说永乐盛世是一个远迈汉唐的盛世,可是这个盛世又是一个艰难的盛世,这个盛世是让老百姓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得到的。

纵观朱棣的一生,还是可圈可点的。明成祖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组织学者编撰长达3.7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航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明成祖可谓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

而我个人对朱棣的评价是这样的:

朱棣原本能够欢乐地享受他的幸福生活,但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称霸天下。而朱棣称霸天下的第一步是想篡夺当时建文帝的皇位,可是,以自我王府势单力薄的力量,怎能对付南京朝廷数以百万计的围剿军队呢?再加上篡夺皇位本来就是大逆不道,但为了称霸,朱棣不得不为自我造反朝廷“找借口”。他以“朝中有奸臣,皇帝有难,要去解救皇帝”为由,发生了“靖难之役”。经过三年的奋战,最终在公元1402年在南京称王。

是朱棣创造了永乐盛世;是朱棣派郑和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七下西洋;是朱棣命令他的谋士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而这丰功伟业背后蕴含着许多故事,也显示出朱棣的性格。在发动“靖难之役”时,朱棣曾以朱元璋的《祖训》来证明自我的合理。可是他很聪明,把其中的一句话“训兵待命”给去掉了。从这能够看出朱棣的足智多谋。《永乐大典》的撰写也说明了朱棣选用人才的独特之处,一些没有透过科举考试的人,甚至来科举考试也没参加的人最终也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为谋士。当然,朱棣也有残忍的一面。他在请方孝孺写诏书时,方孝孺拒不肯写,朱棣被逼得是无可奈何,最终方孝孺被朱棣处以“诛灭十族”的惩罚。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据记载这次是大屠杀杀了873人之多,悲惨、血腥的场面可想而知。不管怎样样,朱棣的功绩是无可非议的,可是,也正是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使中国蒙受巨大的亏损,陷入了闭关自守的状态。

历史人物作文篇十一

古今以来,天下出现了数之不胜,但在我认为,最突出的还要非曹操莫属了,他是《三国演义》中争议比较多的一个人物,曹操在性格上的繁复、潜质的全面、正邪的杂揉等诸方面,显出其最难被人盖棺论定的丰富和庞杂。使人难以捉摸,历史上对他的看法也较有争议,可是,在我看来曹操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是著名的诗人。

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虽然没当皇帝,但自196年迎献帝都许,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东汉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没有名号的皇帝。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政敌,当然不会说曹操好话。用这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虽然有不少污点,但他的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为吸引人才不遗余力;为发展文化,精心创作。他为实现自我的梦想,矢志不渝,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情怀。曹操始终是的梦想主义者,又具有坚定的实践精神。

我们就应剥去对曹操的种种歪曲之词,还原真实的曹操。能够说,他是一位对中国历史有重要贡献的政治家,胸怀博大的梦想主义者。用《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话说:“可谓十分之人,超世之杰矣。”

可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操,自然也有缺点,尤其是他的野心:从“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我野心的一面,他能够错,可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就就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明白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意是他吃败仗之原因。可是,曹操还是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并且也是我最佩服的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作文篇十二

武则天,是一个颇有历史魅力的名字。她是唐朝开国功勋武士的次女,唐大宗李世民的幼妾,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宋庆龄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本名武照,称帝后改为武曌。“曌”字为武则天异常欣赏,拿过来作为自我的名字专用,任何人不得使用这字。从字形上看,“曌”象征着日月当空,象征着女皇君临天下的气势。“曌”字拆开来看,又成“明空”。或“空明”,颇含几分佛理禅机,切合武则天向佛的心意。

武则天,出生在唐初新贵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力欲。然而,初唐极重士族的门阀之风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而不甘埋没。这一特殊的境遇与遭际,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代的武则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权力,以达唯我是从的欲望,和以冷酷而不择手段地去报复一切的心理。

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史载,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都奠定了必须基础,并且长于书法,字态卓荦不群。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则天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入宫之后,则天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太宗欢心,遂赐号“媚娘”。时日既久,太宗又发现则天学识尚好,且懂礼仪,便把她从侍穿衣着的行列,调人御书房侍候文墨。这一变故使武则天开始接触皇家公文,了解了一些宫廷大事,并能读到许多不易得见的书籍典章,眼界顿阔,日渐通晓官场政治和权术。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则天与所有嫔妃,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太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后,因早先与则天暗通款曲,对她极有兴趣,遂经常往来于感业寺,并于两三年后重召则天入官,晋封为“昭仪”。

永徽六年(655年),极受高宗宠幸的武则天,在内宫的斗争中稳操胜券,并日促高宗立己为后。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皇后的废立乃国之大事,须与重臣们商定。当高宗把废皇后王氏,立则天为皇后的打算向诸遂良、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说明后,立即遭到强烈的反对。

他们认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为后。可是,高宗的主张也得到武则天的同谋许敬忠以及李义府、徐世等一些朝中要员的支持。在他们的帮忙下,高宗最终在这年的十月断然颁诏,废皇后王氏,正式册立则天为皇后。自此,皇家内宫大权,全部落人武氏之手。

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后,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的长处,得到长足的发挥和发展,使高宗对她宠爱之余,别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对己的宠爱,进取参与朝政,“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从永徽六年(655年)到显庆四年(659年)的五年时间里,她设法清除政敌,贬尚书右仆射诸遂良,使其郁闷而死;黜同中书门下长孙无忌,逼其自缢;罢免朝中诸遂良、长孙元忌的支持者,巩固和扩大了自我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

显庆五年(66o年),高宗李治因患凤眩,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自此,则天从参政步人执政,“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虽在幕后,却遥控了朝廷实权。之后,高宗后悔,图谋收回大权,并密令中书侍郎上官仪草诏废后。岂知机事不密,“谋泄不果”,武后手辣心狠,先下手为强,立将上官仪处死。高宗之举,功亏一篑,反使武后更为警觉。

由于则天武后处理政务有章有法,不似高宗久诿不决,甚为群臣敬服。高宗虽厌其独行独断,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这样,就使武后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竟与高宗同临紫殿,一齐理解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号天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自此,高宗形同虚设,唐朝权柄,尽在武后则天掌握之中。

从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称帝的16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很多的长时间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措施。首先,在王位的继承上,高宗想禅位于长子李弘。武后则不念母子之情,将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李贤被高宗委以临国之任,处理政务颇为精干,武后则废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弘道天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显刚刚继位,武后则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一年后便废掉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睿宗。李显、李旦都是昏庸无能之辈,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处处受制于武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