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汇总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0:43:54 页码:10
最新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汇总14篇)
2023-11-11 10:43:54    小编:zxfb

总结稿是一种对已经完成的事情进行总结和评价的重要工具。适当引用相关的理论和研究,增加可信度和权威性。总结是一个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我们要通过总结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多媒体。

一、导入。

1、找找比比:

(判断下面的比,哪些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518:300.4:0.21.8:0.9。

5/8:1/47.5:32:89:27。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说说判断过程。

2、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比例的有关知识。

二、新授。

1、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2)3:5=18:30学生尝试起名。

师介绍: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5=18:30。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出示:3/5=18/30。

2、教学例4。

(1)理解题意,信息搜索: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2)、学生写不同比例:

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3)、学生探索规律。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4)、写比例,验证规律:

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5)、师生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3、思考分数形式的比例3/6=2/4,通过连线使学生明确: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结果相等。

4、练习:“试一试”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1.8和0.5:0.25”。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

能不能组成比例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3=():64:()=():5。

3、做练习十第1、2题。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了解它与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

3、较好的实现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猜想对解决问题很重要,它们到底相不相等?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来验证一下。

二、新授。

师:同学们想了很多好的方法,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

生2:我们组是用折纸的方法来验证的。我们先取了三根同样长的纸条,通过对折把它们分别平均分成2份、4份和8份,分别涂色表示(展示学生的折纸情况)。通过折纸我们组也发现(学生在小组中讨论、验证)。

师: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同学们现在小组内总结一下,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学生认真讨论)。

师: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三、自主练习、巩固提高。

课本第80页1、2、3、题。

其中,第1题引导学生通过涂色和比较,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直观感受。

第2题二生爬黑板板演,第3、4题学生自做。师巡视指导。

课堂小结:

一生小结,他生补充,教师评判。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的例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的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练笔: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5:4=():124:()=():6。

2、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怎样填空的?

二、新授。

(1)读题审题,理解题意。

(2)引导分析,写出比例。

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师介绍:“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找到依据,变形解答。

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1.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2.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学习重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一、复习(课件出示以下问题,指名学生回答)。

1、什么叫做比例?

2、什么样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3、判断下面的比,哪两个比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3:918:303:61.8:0.92:49:27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订正。

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除了看比值是否相等,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自学要求:1)自学书第41页的内容,把重要的地方画上线,不懂的问题用铅笔标在书上。2)提示:可以结合以下问题进行自学:

(1)什么叫比例的项?比例中有几个项?分别叫什么?(2)你能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吗?改写成分数后你还能找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吗?试试看.(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性质吗?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何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一个比例.(4)小组中议一议并集体交流。

2、组织学生交流自学成果。1)试一试。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如果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并指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3:6和8:50.2:2.5和4:502)课件出示三组比例,让学生填空。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练习。

四、课堂总结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找找比比:

(判断下面的比,哪些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518:300.4:0.21.8:0.9。

5/8:1/47.5:32:89:27。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说说判断过程。

2、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比例的有关知识。

二、新授。

1、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2)3:5=18:30学生尝试起名。

师介绍: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5=18:30。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出示:3/5=18/30。

2、教学例4。

(1)理解题意,信息搜索: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2)、学生写不同比例:

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3)、学生探索规律。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4)、写比例,验证规律:

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5)、师生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3、思考分数形式的比例3/6=2/4,通过连线使学生明确: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结果相等。

4、练习:“试一试”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1.8和0.5:0.25”。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

能不能组成比例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3=():64:()=():5。

3、做练习十。

第1。

2题。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六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难点: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1、什么是比?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2、求出下面每个比的比值。﹕163/4﹕1/8/。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看课文情境图。

5)操场上国旗长与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2、动手计算、探究比例的意义。通过计算引出什么是比例?

3、组织看书,认识名称。

4、利用新知,学以致用。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归纳总结:

探究新知,充分验证,确定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内项与外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小组交流汇报。

1)课本做一做。

2)练习6的1.4题。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你能比较“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吗?

教材36页练习6的2.3题。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七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教学过程:

1、谈话。

2、复习。

(1)、什么叫做比?什么是比值?(2)、怎样求比值?(3)、求比值。

6:10。

9:15。

1/2:1/3。

6:4。

:

先一起做第一个,然后指名回答第二个。

4:16=3:1216:12=4:3。

4:3=16:123:4=12:16。

12:16=3:43:12=4:16。

12:3=16:4。

1、“比”和“比例”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

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课堂总结: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我们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大家可以想想这句话的意思来联想一下“解比例”的做法。

板书。

第二种——3:4和6:8。

因为3×8=244×6=243×8=4×6。

所以3:4=6:8。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八

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师生问好!

师:课前我们先进行一组口算练习,下面请##同学上台主持。

一、求比值。

3:8=2:6=4:4=9:3=8:24=。

5:20=8.8:1.1=16:96=。

二、化简比。

4:5=2:20=。

32:4=4:44=。

15:25=10:80=。

(小组活动)。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问题!

学习数学,我们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观察,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主学习的内容,组长分好工,准备汇报展示。

(小组活动)。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汇报自主学习的内容?

生汇报:我来汇报……其他小组有什么评价或补充吗?

师评价。

(生答)。

师:我真为你们感到骄傲,想到了这么多不同的答案!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说出老师指的这个数是比例的外项还是比例的内项?

(师指生齐说)。

师:同学们反应特别快!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那这个比我们可以写成。

师:请你观察,在这个分数形式的比例里,比例的外、比例的内项是谁?

师:同学们表现特别棒,那老师来考考你!看能不能通过刚才所学的知识解决我会应用。

(指1生读温馨提示)。

(生合作探究)。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上台来把你们的发现跟同学们分享。

(生汇报展示)。

师:同学们能通过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太厉害了!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观察这个分数形式的比例,可发现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答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谈收获)。

师:下面我们进行达标检测。

(生完成后)。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汇报自主学习的内容,其他同学拿出红笔,同桌互换。

(小组汇报)。

师:全对的'同学请举手,组员全对的奖励一颗小印章。

师: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真棒,继续努力,好,下课!

教后反思: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重点)。

3、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本节概念性的东西较多,学生需要理解:比例的定义、项、内项、外项、内项的积、外项的积等等。因此对此类知识,我大胆放手,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本,让学生讲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备课前我查阅了有关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很多资料,并观看了视频,在研读了课标及教学用书后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属于概念的教学,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反思自己的教学:

一、找准知识衔接点,为新知做好铺垫。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习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大多数学生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知识忘到脑后,因此,通过课前口算练习和知识链接环节,不仅让他们复习了比的定义,还对化简比、求比值的概念在脑中闪动一下,为学习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因此学生在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学生掌握的很好。

二、相信学生利用导学案自学的能力,大胆放手。

课改鼓励学生预习,大多数学生能认真预习,但也会有个别学困生,只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仅在书上画一画,留留痕迹而已。

三、从情境图入手,丰富资源。

从境景图入手,主要是让学生能通过现实情景体会比例的应用,运输量和运输次数的比的比值是相等的,由此引入比例的意义的教学。

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在教学这节课时,我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自主得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然后举例验证,最后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积极性也很高。

五、练习由易到难。

每个知识点都紧跟相应的习题,这样可以及时巩固新知,同时能发现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把12:xx=xx:5这个比例补充完整,告知学生有无数个比例,这样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根据一个乘法等式,写出比例,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意在考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新知。学生的表现也挺让我惊喜的,学生的思维很灵动。

每一次的课,总会有一些优点,但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

一、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二、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如何准确地处理和把握教材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才能开辟出一片新的绿地。以上是自己对本节课的一些反思,希望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文档为doc格式。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九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会用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灵活地判断两个比是否组成比例。

投影机等。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值?

2、求出下面各比值,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12:16:4.5:2.710:6。

二、提示课题,引入新课。

1、引入:如果有两个比是相等的,那么这两个相等的比以叫做什么?它有什么样的性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

2、引入新课。

三、导演达标。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的表格后回答:

a、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什么?

b、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什么?

c、这两次比的比值各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关系?

板书:80:2=200:5或=。

(2)引出比例的意义。

a、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c、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d、做一做。(先练习,后讲评)。

(1)看书后回答:

a、什么叫做比例的项?

b、什么叫做比例的外项、内项?

(2)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先让学生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再计算两个内项的积,最后让学生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然后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3、练习:判断下面的哪组比可以组成比例。

6:9和9:121.4:2和7:10。

四、巩固练习:第一、二题。(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五、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及怎样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的方法。

六、作业:第二题。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

教学。

内容:。

教学目标:。

2、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2、能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引出新的知识。

教具准备:情景图、多媒体课件、习题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题:比例。

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生1,生2等回答)。

我们已经了解了比的这些知识,请做下面练习。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8:453:52.7:4.5。

求完比值你觉得哪些比有联系?

师:相机板书:3:5=2.7=4.5?

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比例的意义,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知识呢?

板书完整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揭题示标。

预设:生:1、比例的意义是什么?

(师趁机板书在黑板右上角)。

本节课我们就来完成这两个目标:

三、

自主探索。

【设计意图:对学生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教育】。

生各抒己见。

你知道下面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它们有大有小,都符合要求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自学指导:

1、请每位同学任选两面国旗,分别计算出它们长与宽的比值和宽与长的比值。

2、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3、把你的发现尝试用算式写下来。

(5分钟后,期待你精彩的分享)。

(二)自学。

学生认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思考。

(三)汇报分享。

谁愿意把你的结果和大家分享?师相机板书。

(1)15:2.4=10:1.6(2)60:15=40:10(3)…(4)…。

原来在国旗中有这么多的相等关系。国旗的缩放是按比例进行的。

我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这样的式子就是比例。请同学读数学课本,40页,用笔勾画出重点词句,并读一读。

师:你还能写出两个比组成的比例吗?先自己选,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

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吗?先同桌互说,再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再指名汇报。

擦去开始板书中的“?”并把比例可用分数形式表示板书出来。

师:你能说一说组成比例要具备哪些条件吗?

生:…。

生:…。

四、当堂检测(牛刀小试)。

下面各比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样判断的?请写出计算过程。

(1)3:7和9:21。

(2)15∶3和60∶12。

五、当堂训练:

1、把下面的式子进行归类:

(1)1.7:3.6(2)8:2=16:4(3)。

(4)。

(5)72:8=3x3(6)3.6:6=0.6。

比:()。

比例:()。

思考:你快速做出判断的原因是什么?明白了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判断:

(1)、有两个比组成的式子叫做比例。()。

(2)、如果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那么这两个比的比值一定相等。()。

(3)、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4)、0.1∶0.3与2∶6能组成比例。()。

(5)、组成比例的两个比一定是最简的整数比.()。

六、拓展提升(思绪飞扬)。

•1、写出比值是7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2、12的因数有(),从12的因数中挑选4个数组成比例是()。

七、全课。

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课堂作业。

第43页第2、3题。

九、抽查清。(每组4号同学完成)。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30:5和48:812:0.4和3:5。

十、板书设计。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十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属于概念教学,分五个环节设计教学,利用十五个问题贯穿整节课,以问导学,以问导疑,以问导思,以问导获,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全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课的开始从引导学生复习比的知识入手,通过求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用“=”连起来,自然而然的引出比例,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用与生活,本节课从从学生熟悉的国旗引入比例,在求大小不同的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值中学习比例的意义,通过观察、探讨大大小小的国旗的长与宽、宽与长、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关系中,加深学生对比和比例的关系,比例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最后通过照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

3.课堂采用以问导学的策略,用十五个问题贯穿了整节课,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考,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用问题控制学生的注意力,用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用提问强化学生的认知,用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对新课的教学,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答案强加于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思考、阅读等方式初步感知新知,再进一步提问“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吗,”、“你能说一说组成比例要具备哪些条件吗,”、“你还能找出那些比组成比例,”等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这样,学生的体验和感受都很深刻。

5.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升华了学生的思维。练习是巩固新知、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思维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完成,本节课设计了六种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对比例意义的巩固,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一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0.5:0.25和0.2:0.4:和5:2。

:和:0.2:和1:4。

3、用下面两个圆的有关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

如(1)半径与直径的比:=。

(2)半径的比等于直径的比:=。

(3)半径的比等于周长的比:=。

(4)周长与直径的比:=。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4:1.6=60:40。

内项。

外项。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如::=:

外内内外。

项项项项。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如::0.5=1.2:。

两个外项的积是×=0.6。

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

2、4×40=1.6×60。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归纳。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二

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师:课前我们先进行一组口算练习,下面请##同学上台主持。

3:8=2:6=4:4=9:3=8:24=。

5:20=8.8:1.1=16:96=。

4:5=2:20=。

32:4=4:44=。

15:25=10:80=。

(小组活动)。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问题!

学习数学,我们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观察,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主学习的内容,组长分好工,准备汇报展示。

(小组活动)。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汇报自主学习的内容?

生汇报:我来汇报……其他小组有什么评价或补充吗?

师评价。

(生答)。

师:我真为你们感到骄傲,想到了这么多不同的答案!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说出老师指的这个数是比例的外项还是比例的内项?

(师指生齐说)。

师:同学们反应特别快!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那这个比我们可以写成。

师:请你观察,在这个分数形式的比例里,比例的外、比例的内项是谁?

师:同学们表现特别棒,那老师来考考你!看能不能通过刚才所学的知识解决我会应用。

(指1生读温馨提示)。

(生合作探究)。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上台来把你们的发现跟同学们分享。

(生汇报展示)。

师:同学们能通过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太厉害了!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观察这个分数形式的比例,可发现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答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谈收获)。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师:下面我们进行达标检测。

(生完成后)。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汇报自主学习的内容,其他同学拿出红笔,同桌互换。

(小组汇报)。

师:全对的同学请举手,组员全对的奖励一颗小印章。

师: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真棒,继续努力,好,下课!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第35—36页的内容,本节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重点)。2、通过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合情推理能力(难点)。3、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本节概念性的东西较多,学生需要理解:比例的定义、项、内项、外项、内项的积、外项的积等等。因此对此类知识,我大胆放手,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本,让学生讲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备课前我查阅了有关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很多资料,并观看了视频,在研读了课标及教学用书后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属于概念的教学,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反思自己的教学: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习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大多数学生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知识忘到脑后,因此,通过课前口算练习和知识链接环节,不仅让他们复习了比的定义,还对化简比、求比值的概念在脑中闪动一下,为学习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因此学生在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学生掌握的很好。

课改鼓励学生预习,大多数学生能认真预习,但也会有个别学困生,只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仅在书上画一画,留留痕迹而已。

从境景图入手,主要是让学生能通过现实情景体会比例的应用,运输量和运输次数的比的比值是相等的,由此引入比例的意义的教学。

在教学这节课时,我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自主得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然后举例验证,最后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积极性也很高。

每个知识点都紧跟相应的习题,这样可以及时巩固新知,同时能发现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把12:()=():5这个比例补充完整,告知学生有无数个比例,这样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根据一个乘法等式,写出比例,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意在考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新知。学生的表现也挺让我惊喜的,学生的思维很灵动。

每一次的课,总会有一些优点,但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

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才能开辟出一片新的绿地。以上是自己对本节课的一些反思,希望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三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6∶10和9∶15。

4.5∶1.5和10∶5教师结合回答说:刚才,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断的。老师不是这样想的,可很快就判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那学完今天的知识----比例的基本性质,老师的秘密对你来说就不是秘密了。

【设计意图】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

三、反馈。

1.在四人小组里,将你的发现与同伴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当学生说到比例的基节本性时,师引导学生探究验证.)3.板书: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对比的知识了解甚多,在这一环节,不是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例子,而是让学生自己举例研究,使研究材料的随机性大大增强,从而提高结论的可信度。这样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归纳的过程,并渗透科学态度的教育。

五、巩固练习。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完成课本第41面的“做一做”)。

2、():4=6:()。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里填上适当的数.(1)15∶3=():1(2)2∶0.5=1.2:()。

5.在a:3=8:b中()是内项,a*b=()6.如果2a=7b(a,b不为零),那么a/b=()/()。

【设计意图】练习主要是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要求学生讲明理由,培养学生有根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并与用比例的意义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形成对比;在填写比例中未知数时,不仅要求学生说出理由,还要求学生进行检验,这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习惯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充分体现练习的层次性、开放性,让孩子们发现比例的知识的奥妙。

六、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并且留给孩子质疑问难的空间。

七、布置作业:

1、课本第43页的第5题(全班完成)。

2、课本第44页的第14题(学有余力的孩子完成)。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设计意图】这板书是为了突出重点,让孩子能一目了然地看出比例各部分名称以及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到底是两个数相乘。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四

1、教学内容:

科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第74~76页。

2、教材分析: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和概括能力。教具准备:电脑课件。教学过程: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有着悠久的青铜器铸造史,先秦古籍《考工记》中就有这样记载:(请同学读)。(出示鼎和鉴的图片。)。

(一)教学意义。

1、出示3:5:40:7.5:3。你能把这几组比分分类吗?小组讨论,汇报。(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按照形式来分,一种是按照比值来分)板书按照比值来分的情况:3:5和24:40、:和7.5:3。既然它们的比值是相等的,因此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呢?(等号)。

2、指出: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那么我们怎么去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呢?

4、教学例1:

根据下表,先分别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第一次第二次。

买练习本的钱(元)2买的本数3。

5、出示结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