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04-02 15:56:17
- 小编:admin
- 文件格式 DOC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流程篇一
《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情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作为本单元第一篇选文,可见其在本单元及本册的地位。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根据单元学习要求和课后练习安排。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看注释后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诵读课文后,谈谈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4、探究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后,做口语复述练习。
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读熟文言文。
教学难点是:把握课文的主旨。谈谈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怀。
我任教的对象是乡镇中学的学生,学生厌学,缺少学习热情,尤其是对语文科,而对于难读难理解的文言文更是提不起兴趣。同时,班级人数多,且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大部分学生则习惯在课堂上保持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本文教学我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辩论法、复述法及练习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才能有所创新。对字词的疏通,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在突破教学的难点上,采用辩论法,对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引导学生开展辩论,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进行拓展训练时,采用练习法,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法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走进范仲淹的生活,理解作者的豪情壮志和社会责任感。
《与朱元思书》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以疏通文字,感知教材为主。第二课时以讨论理解,拓展训练为主。教学过程分六步完成。
第一步:温故知新,激趣导入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吗?(展示三峡风景挂图,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设计的导语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第二步:检查预习,识记生字
主要掌握: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我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这是读顺、读懂、读熟文言文的必然步骤,尤其是我们乡镇中学的大多数学生。
第三步: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2、疏通文意
a、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
b、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师生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
c、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d、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
这一步是完成学习重点,我始终贯穿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实现和谐的生生、师生互动。
第四步:理解内容,欣赏课文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着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首先让学生背诵课文,然后抛出问题:同学们喜欢这篇小品文吗?能说出你的理由吗?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说出自己的感悟。我适当引导学生从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等方面去理解课文,去欣赏课文的美。
我设计下面问题加以引导:
1、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结构美)
2、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意境美)
3、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志趣美)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语言美)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五步:探究描写,口语复述
抛出问题:同学们,假如我们是富春江漂流公司的导游,我们应该怎样向游客介绍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山水风物呢?提示:
1、抓住景物的特点,突出 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
4、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5、展开联想和想象。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内化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学会复述,是学会写作的一个中间环节。
第六步: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我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
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我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与朱元思书
结构
水异 意境
总(天下独绝) 分 美
山奇 志趣
语言
本板书反映的是本文的结构内容和主旨,力求体现板书设计的简洁性、直观性原则,旨在更好的落实教学的重点、难点。
我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认认真真地读,深深入入地想(讨论),扎扎实实地练的阅读教学规律。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读、想(讨论)、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说课稿流程篇二
1、课标要求
新课程标准提出: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与提高,尤其应加强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并且充实词语积累量,培养科学理性的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而这一切都应在保证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进行,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实现教学目标。
2、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篇幅不算短。内容上虽介绍大雁的生活习性,但同时又象一首抒情诗,抒发了对大雁的喜爱之情,面对大雁的联合观念,人类应该自愧不如。遗憾的是人类的猎杀行经给大雁制造着灾难。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因为大雁在作者的心中就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从写作上来说,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
3、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主要以体现新课标为主,突出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整个课堂以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为主,以教师的引导为辅,以四人小组、同桌研读交流法为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冲破心理束缚,说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与见解。
4、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将本课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学会运用。
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本文主旨,训练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揣摩语句,体味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珍爱野生动物,倾心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情怀。 重点 品位语言,理解作者对大雁倾注的感情
难点 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
关键 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一)设疑创境
大雁,我们并不陌生,那么,你对大雁有哪些了解呢?能不能介绍一下你眼中的大雁?(外形、候鸟、合群性、叫声嘹亮??)据说大雁还能传递书信,因此很容易牵动文人的情思,因此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咏雁作品。你能不能说出与雁有关的成语、典故、诗句,借以描绘你心中的大雁?(如:惊弓之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刚才咱们谈的是自己眼中及文人笔下的大雁,那么,大雁在环境保护主义者眼里又会是什么样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德一起走进《大雁归来》的世界
(二)整体感知
1、由题目,大家猜想一下此文可能会写什么内容呢?(大雁回来了??)提示一下,作者是环境保护主义者,他写此文是否还有其他用意呢?通过阅读,大家自会明白。
2、速读 首先请大家速读课文,边读边作常规的勾画圈点,同时思考文章围绕大雁归来写了哪些内容?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三)问题探究
1、为了观察、研究大雁这些不为人知的特点,作者是怎么做的?请跳读课文,快速在文中抓取信息。
2、你认为又是什么力量推动他为大雁付出那么多呢?(爱)在文中有直接的表露吗?再次跳读。
3、文中还对大雁的活动作了细致描写,在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大雁的深情,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词,或一句话,或最能激发想象的一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作批注。
(四)整合小结
1、 通过刚才的猜读、速读、跳读、品读,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呢?
2、教师小结: 正如同学们所说,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同时也引人深思:我们现在平静的较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值得以牺牲自然的、野外的、无拘无束的东西为代价呢?曾几何时,我们远离了自然,躲在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阁楼里,生活简化得只剩下自己,环境浓缩得只剩下公园,一切纯朴的、本真的、自然的东西从我们的视野中悄然离去。感谢利奥波德,他让我们明白了:热爱自然,是人类的共同情感;回归自然,是人类的终极追求。
说课稿流程篇三
《为桌面设置美丽的背景》是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科书第4册第1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本课主要介绍了windows桌面壁纸的设置与更换。windows家族的系列操作系统占据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绝对地位,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最为重要的软件,学习使用操作系统是学习信息技术、操作计算机的基础。通过对《为桌面设置美丽的背景》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桌面背景的更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张扬学生个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学科更强调学生动手与实践能力,新工具、新技术的使用让学生操作内驱力。基于信息技术学科强调操作与实践这一特点,我设计这一课时,采用了“兴趣引导、任务驱动”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具有一定的操作与动手能力,对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一定的掌握。
1、认知目标:了解如何更换桌面背景。
2、能力目标:在学习中获得乐趣,乐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更换windows×p的桌面背景。
教学难点:使用保存在计算机中的图片为桌面设置背景。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情境创设法,任务驱动法。
信息技术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又要把知识转化成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在完成老师预先设计的一个个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掌握了信息技术的操作技术。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激发兴趣——接受任务——合作探究——综合运用”。
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面对一个个的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能力,训练思维。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激发兴趣,引出任务
(二)示范讲解,传授技能
(三)任务驱动,尝试练习
(四)探究归纳,总结延伸
(一)激发兴趣,引出任务
现在的绝大多数学生喜欢看动画片,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同学们对这些动画片罩的角色与人物耳熟能详,对这些动画片内的故事情节也是绘声绘色地讲述。我先用一张漂亮的卡通图片设为教师机的桌面背景,通过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展示给学生,同学们的情绪非常高,兴趣比较浓,我引势利导:同学们你们用的电脑的桌面背景也可设置为自己喜欢的图片,你们想用自己喜欢的图片来装饰你的计算机桌面吗?此时的学生肯定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
(二)示范讲解,传授技能
在老师的激发下,学生们非常希望用自己喜欢的图片装饰自己的电脑桌面背景了。学生愿望肯定会非常强烈。接下来我通过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在教师机上演示上如何更换桌面背景的操作方法与步骤。更换桌面背景的第一种操作步骤:在桌面的空白处单击鼠标右键一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上单击“属性”菜单项一在“显示属性”对话框上单击“桌面”选项卡——单击“浏览”按钮选择要作为桌面背景的图片,并在预览框内查看效果,如果满意后单击“确定”按钮完桌面背景的设置。
再演示更换桌面背景的第二种操作步骤:从“开始”菜单打丌“控制面板”——在“控制面板”内找到“显示”控制项,双击打开“显示属性”对话框,其余操作与第一种操作相同。
通上面的演示与讲解,一部分同学已经能够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桌面背景的更换设置,有一些学生还得需要老师或其它同学的帮助。
(三)任务驱动,尝试练习
在老师的操作演示后,一部同学已经能够掌握更换桌面背景的设置步骤,接下来,我把准备好的动画片卡通图片下发的学生机。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设置为windows桌面背景。通过多次的练习达到熟练操作,在老师演示后,不会操作的同学,在同学的帮助下,多练习几次,相信也会熟练操作。学生们更换了桌面背景后,可以请几个同学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图片,可以适当地渗透审美教育。
(四)探究归纳,总结延伸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设置windows桌面背景图形?如何获取自己喜欢的背景图形呢?通过这问题激发学生课自主探索的愿望。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l、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索学习、利用网络学习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2、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3、在体验感受中学习。这节课中很“放”地让学生探究工具的用法,在探究中,学生肯定会有许多失败。正是在失败中,找到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信息技术是一门飞速发展的学科,知识的日新月异带给小学生的是强烈好奇,而学科知识的严谨特点又使得他们感觉枯燥乏味。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避免落入传统的“讲解法”的俗套中,用灵活生活的教学方法,针对学情将知识或化繁为简。
说课稿流程篇四
《给予是快乐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单元主题是人间真情。这篇记叙文主要写了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语言文字比较朴实,内容比较浅显,很适合学生阅读,文中小男孩面对新车的种种表现和保罗产生的心理变化交替叙述,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很容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依为课文的切入点,作为学习全文的经纬。
鉴与《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的整合理念以及学生实际,设定如下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从而理解保罗的心理感受。
3、凭借课文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个快乐的”的真切体验,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难点是抓住“保罗两次想错了”体会他的心理变化,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体验。
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借助学习提示和阅读连接学会略读课文的方法,能够抓重点句,人物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导入,引出话题,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谈话,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的学习多么快乐,在你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有快乐的感受呢?你说得什么是快乐的(从玩吃穿等方面说)我从学生与学生的谈话中总结出“索取的快乐的”有了这样的前提,我再次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因强烈的增强学生对本文的好奇心,其二是为了让学生将“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深刻地印入脑海。
(一)初读,整体感知
新课标对中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对略读教学要求的粗中有细点面结合。但还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需精读,细读的感悟点使略读精读互相融合,基于以上要求,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结合阅读提示要求,说说主要内容,学生可能会说保罗两次错怪小男孩,然后根据“保罗想错两次“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层次,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二)研读,对话感悟
这一环节,我抓住了“保罗两次想错了,错在哪里”这个大问题,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在读中感悟,体会。在教学这个环节时我是这样设想的?
先让学生自己先学习保罗第一次想错了的部分;学生在学习之前先给自己3个学习要求
1、自由读相关段落,令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次。
2、保罗的想法为什么会错?联系小男孩来谈谈认识。
3、学生读看以后,可能会说“男孩……”我随机抓住
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这句话。
引导:从这“睁大了眼睛“这一表情,你读懂了什么?(估计:男孩的羡慕、惊讶、怀疑、好奇……)然后我就说”请你把自己当作文中的小男孩,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阅读告诉大家。
4、接着我抓住“哇!我希望……”这句话提问:这里有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话还没说好)我就追问学生,如果是你,你会希望什么?(我希望也有这样一辆车,我希望有这样的哥哥)我就顺着学生的说话说是呀!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这样一个哥哥。但是可是令保罗吃惊的是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对于小男孩说出这样的话学生可能有很多感受,(小男孩真伟大、真了不起小男孩心理也装着个弟弟,一心想着给予而不是获得)因此我让学生自己说说对这句话的不同感受。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从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在这里初步感知了“给予是快乐的“。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深入地理解给于是快乐的。
接下来引领学生研读保罗的第二错。
我先导入:男孩的想法是那么出人意料,令保罗吃惊,也令我们感到惊讶,文中男孩的哪些行为,那些想法更令保罗惊讶,更让我们意想不到的。然后学生继续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在自己有感受的地方写下一个词或一句话。
在学生读好后我出示口头填空:
保罗以为男孩________,实际上,男孩是想________,进行说的练习学生(想神气自己,让弟弟也能拥有这样的一辆车)指导朗读这句话,读出男孩希望(借助与文本,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想象力,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你从哪里看出来学生会说11自然段借止
学生可能会说写(小男孩你对你弟弟真疼爱、小男孩你真棒……)
借此我让学生再读读第11自然段,把自己认为最让人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重点指导句子:(课件出示)他指着保罗的车说:“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了()
这一填空,既总结了全文,使学习课文又回到了整体。
(五)拓展升华感情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对于指导学生做人有着深远影响,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学美好的同时,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为此,在这里我结合文后的“阅读连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给予是快乐的。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时,我使用简单的文字,一目了然、又突出了重点与难点、加深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 小男孩
有这样的哥哥 当这样的哥哥
风光自己(或板书“自己神气”) 关爱弟弟
我趁机引导:从这句话里,你感受到了什么?(男孩对弟弟的关爱,男孩美好的心灵)多么美好的心灵,多么可敬的小男孩呀,能通过自己的读,读出男孩的可敬,读出男孩的关爱,读出男孩美好的心灵,来感动在坐的各位吗?(指导朗读)
是啊!保罗被男孩的举动和男孩那关爱的话语深深感动了,他虽然想了很多,但是却一句话也没有说,把千言万语化在无声的行动中,我指着屏幕引读: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会难忘的夜晚。
我随机导入:同学们,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指着课件说:看!开头男孩满脸羡慕的神情时,保罗是“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男孩”当男孩说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时,保罗是“吃惊地看着这个男孩”,而此时,当他知道男孩如此关爱弟弟时,“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从保罗眼睛的变化里,你读懂了什么?(同学们可能会说,保罗被小男孩的举动深深的震感看,保罗内心很激动)。
同学们的体会真好,再看课件,你又读懂了什么?
男孩满脸羡慕的神情→男孩睁大了眼睛→男孩转过身来,眼睛里闪着亮光→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
学生可能会说(小男孩为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感到高兴,小男孩为保罗给予他帮助而高兴)在这个过程中经过对保罗和小男孩内心的解析,学生基本能感悟到给予是快乐的。
(四)补白、提升认识
在文章结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填空题:
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男孩的弟弟因为( )而难忘,男孩因为( )难忘,而保罗因为( )而难忘。
说课稿流程篇五
本节课是上海牛津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6 m parents中的第一课时,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生词bus drive、dctr、firean、nurse、teacher,以及会运用句型 what des ur therfather d?heshe’s a……。
(一)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词汇:bus drive、dctr、firean、nurse、teacher。
(2)掌握句型: what des ur therfather d?
what d ur parents d?
2.技能目标:能运用所学句型询问他人父母的职业。
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理想和目标,从而激励他们更加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同时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和尊重他人职业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表示职业的5个单词。
2.掌握句型what des ur therfather d?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
单词bus drive、dctr、firean、nurse、teacher的发音。
1、教法设计
英语的习得过程是新旧语言知识不断交替复现的过程。在本节课导入新课时,我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温故知新。在操练单词时,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同点强化记忆。我还发挥英语歌曲、对话、游戏以及tpr活动的激趣作用,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通过多种活动来操练重点单词和句型,突破教学重难点,并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
2、学法指导
通过说、唱、玩、演、比赛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习得英语,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培养和发展合作意识。
3、教学手段
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并借助单词卡片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以及利用活泼的歌谣、激烈的竞赛、有趣的游戏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结合在一起,实现教学目的。
-in
ngs(师生问好)。
2.出示listen and en的儿歌和图片,播放儿歌录音,学生跟着录音朗读。
3.t: o,tda
说课稿流程篇六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58-59页的准备题和例5,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十四的第1-3题。
2.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过一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这为学习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作了充分的知识铺垫和思路孕伏。教材重点编入了两个物体(两人、两车、两船等)相向运动的应用题,主要学习“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的知识。本课学习“相遇求路程”,它是在一个物体运动情况的基础上引伸发展的,使知识类推迁移到本课题。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结构特征、掌握数量关系、学会分析和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教材的结构层次及编排意图:
相遇应用题的知识从一个运动物体变成两个运动物体,涉及到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出发地点,出发时间等不同因素,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较少,难于理解相向运动的变化特点,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教材有层次地显示了本课题的知识结构:
(1)先出示一个准备题,学生通过图示加深对“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含义的领会。接着,通过填表分析每经过1分、2分、3分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化,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相遇”,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之和等于两地间的距离”这一数量关系式,为学习例题扫除障碍。最后通过例5的学习,引导学生按照两种不同的思路去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第一种解法:先求两人各自走的路程,再加起来就是总路程;第二种解法:先求每分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即是两人的速度和,再乘以相遇时间,就得总路程。这种解法不仅比第一种解法简便,而且是学习“相遇求时间”的基础。通过新知的学习,培养了学习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为了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解答相遇求路程应用题的方法,教材在“做一做”和练习十四中,除编排了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以外,还编入了一些稍有变化的题目,如:背向而行,不同时间出发的情况,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思维,防止思维定势,也培养了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根据以上分析的结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课题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4.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5.教学重点:
相遇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解题思路的分析。
6.教学难点:
解答问题时对速度和的理解和运用。
7.教学关键:
理解清楚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
1.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以旧引新,启动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很强。在教学新知识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抓住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认识水平的共同点和分化点,为学生架起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桥梁,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相遇问题是由两个物体运动完成的,其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是在一般的行程问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先复习由一个物体运动求路程的行程问题,为学习新知作了适当的铺垫。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感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学生好奇、好新、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科学地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效地激活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教学效率。相遇问题的教学运用线段图或教具演示等传统手法,学生较难感知两个物体各自用不同速度运动的状态,给学生理解题意造成一定的困难。本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表象信息,使学生多方位感知事物,既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又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引探教学,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本课教学中,先让学生读题审题,利用直观的多媒体演示,加深理解关键的字、词、句,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出相遇问题的特征、规律,概括出其数量关系式。在已有第一种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尝试第二种解法,并归纳出两种解题的方法。使学生在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
4.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学习完一个新知识后,教师精心设计一些有层次、有坡度、发展性的课堂练习,是全面落实双基教育,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四个层次的练习:对应练习、深化练习、综合练习、发展练习。多形式的练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反馈了对此类应用题结构、解法的掌握,防止了思维定势,还培养了学生细心审题,认真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有效地促进了素质教育。
(一)复习铺垫:
1.张华每分钟走65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口答)
提问:为什么这样求?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
2.李诚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_____________?
由学生补充问题并进行计算。
以上练习,复习了由一个物体运动求路程的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唤起了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使学生能顺利地应用旧知识和学习方法去获取新知识,为学习准备题做适当的铺垫。
(二)新知探索:
1.导入新课:刚才我们复习了一般的求路程应用题,它是由一个物体运动完成的。下面我们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应用题。
承上启下的谈话,把学生引入到与所提问题的情景之中,激发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学习准备题:
(1)读题看电脑演示,初步理解题意。
问:题中告诉我们,张华和李诚是怎样出发的?他们行走的方向又是怎样?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归纳板书:“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相遇问题的结构特征。
(2)边演示边填写p58表格的数据,并分析数量关系。
先由教师引导学生填写1分钟的路程变化表,再让学生独立填写2分、3分的路程变化情况表,并通过电脑演示,学生校对答案。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的第4列数据,归纳出:当两人距离为0时,说明两人相遇了,并推导出: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正好相等的数量关系式。
通过多媒体演示,积累表象认知,在屏幕上呈现出相遇问题的特征和数量关系式,帮助学习顺利理解题意,为学习新知扫除障碍。同时,生动清晰、新鲜活泼的画面,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小结并揭示课题:
像上题,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他们所走路程之和正好等于两地的距离。我们称它为相遇问题。现在我们就学习解答相遇求路程的方法。板书课题:相遇应用题。
4.讲授例5:
①出示例5,教师读题,学生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②启发学生学习第一种解法。
演示后提问:a.小强和小丽走的路程各是哪一段?用色段表示。
b.两人4分钟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相距的米数有什么关系?
c.要求两家相距多少米?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回答后,指一名学生口述解题方法,教师板书。
③启发学生学习第二种解法。
先让学生尝试学习,再提问其解题思路,最后通过电脑演示来验证答案,重点理解“速度和”的含义。
④小结两种解题方法。
⑤学生看p58例5。
通过教师有机的设问、引导,学生的观察分析,很快得到第一种解题思路和解法;尝试学习第二种解法后,通过电脑演示分析过程,学生很容易知道“两人每分钟共行多少米?”,“经过4分,两人相遇”的条件,形象地揭示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第二种解法的理解,也验证了学生的第二种解题思路,从而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巩固练习:
1.对应练习:p59“做一做”的两小题。
2.深化练习:p61练习十四的第2题。
运用多媒体演示两辆汽车背向而行的动态,直观生动、引入意境。使学生马上明白:当两个物体同时从一个地方背向而行,它们的结果是相距,同样可用“相遇求路程”的解法求相距路程。这样既巩固所学知识,又扩展了学生思维。
3.综合练习:
(1)两辆汽车同时从a、b两城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3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6千米。经过4小时,两车还相距50千米,a、b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正确的算式是( )。
a.(38+46)×4 b.38×4+46×4+50
c.(38+46)×4-50 d.(38+46)×4+50
(2)a、b两城相距386千米。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这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3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6千米,开出4小时后,还相距多少千米?
正确的算式是( )。
a.(38+46)×4 b.(38+46)×4+386
c.386-(38+46)×4
4.发展练习:p61练习十四的第3题。
此题是两列火车相向行驶的相遇求路程的扩展题,由于甲车先开出1小时,即运动时间改变,求相遇路程的方法也有了变化,给解题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时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演示,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发展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行程问题,其中求路程的解答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先求出两个物体各自走的路程,再将它们各走路程合起来,求得总路程;二是用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也求得总路程。
(五)布置作业: p61第1题,p62第12题。
说课稿流程篇七
1、设计意图: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小番茄也是小朋友们早已认识并喜爱的水果。我还采用了盐用辅助材料,让幼儿观察物体在清水和盐水两种不同状态的奇妙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小番茄在清水和盐水的不同的奇特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还为幼儿提供了简单而可操作的材料,用小番茄做两个不同的实验,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仔细观察运用实验得真知的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目标定位: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番茄在盐水中能浮起来。
(2)、学习用猜测、实验、观察、比较的方法进行验证,进一步感知番茄在清水和盐水中的不同。
(3)、知道要真实地记录自己看见的东西。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小番茄在两种水里的沉浮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4、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透明塑料瓶(红色、蓝色)、番茄、盐、记录表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此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卡,幼儿并未见过,因此,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了解记录卡的使用方法,减少了幼儿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有趣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小番茄在两种水里的秘密。在操作活动中体验实验带来的乐趣!
2、记录法;让幼儿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为幼儿的讨论、交流活动提供依据。
3、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1、猜测活动“今天,我们要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我这里有一个番茄和一瓶水,猜猜看如果把番茄放在水里,番茄会怎样?”
(出示实验的材料,直接揭示课题并质疑,一下子激起了幼儿的兴趣,他们众说纷纭,表达自己的观点。)2、记录活动介绍表格“小问号表示什么,小手表示什么”
探索记录方法“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记录下来”
“请你们先猜一猜,把你猜的结果记录在蓝色瓶子的旁边。再把动手实验的结果记录在小手标记旁边的蓝色瓶子里。”
3、操作活动“请你们去做实验,仔细观察一下小番茄放在清水里会怎么样”
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有趣、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实验结果,既提高了幼儿间的交流,又提升了幼儿在实验中兴趣。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将你们实验的结果记录在记录板上,和你的好朋友说说你的实验结果。”
引导幼儿用“我发现小番茄在清水里会沉到水底”
请幼儿说说自己的记录表,“你猜的是怎样,结果又是怎样呢?”
通过比较让幼儿明白猜想和结果不一定是一致的。
4、猜测活动“现在再给你们一杯清水,还有一小杯盐,怎样让清水变成盐水呢?”
(教师示范制作盐水,这里没有直接出示盐水,而让幼儿自己来制作盐水,给幼儿一个运用生活经验的机会,并且可以观察到盐溶解的过程。)“请你们猜猜看将小番茄放在盐水将会怎么样,将你们猜想的结果记录下来。”
5、操作活动幼儿操作,先将清水变成盐水。
“请你们去做实验,然后把结果记录在记录板上。”
6、交流总结活动总结实验的结论:小番茄在清水里会沉到水底,小番茄在盐水里会浮在水面上。
7、总结,迁移出示两瓶水:一瓶盐水,一瓶清水猜猜看哪瓶是盐水,那瓶是清水,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
8、延伸活动你们还知道有哪些东西放在清水里沉下去,放在盐水里却会浮起来?请你们回家后试一试,再把你发现的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吗?
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更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着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化学键说课稿10分钟(精选15篇)
- 工作计划落实不够(模板12篇)
- 工会蹲点工作总结(实用13篇)
- 最新兽医站工作计划和目标精选(优秀8篇)
- 区委讲师团工作计划(精选8篇)
- 2023年小学美育教育工作计划精选(模板9篇)
- 已梳理明年工作计划的通知(模板五篇)
- 2023年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总结和计划(大全10篇)
- 楼宇巡查每日工作计划 楼宇巡查内容16篇(优质)
- 最新妇联普法工作总结27篇(优质10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