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山西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山西省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02 01:15:56 页码:10
山西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山西省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五篇)
2023-02-02 01:15:56    小编:ZT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山西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山西省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篇一

发布时间:2011-2-19信息来源:

淮南作为一个煤炭资源大市,是依托煤炭工业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在产业结构上以煤炭资源开采为主,产业结构极其单一。煤炭及其关联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居主导地位,在产业结构中占有很高比重。

一、淮南市经济结构现状

淮南市因煤而立、缘煤而兴,因而在结构上也形成了三个明显特征。一是产业结构单一化。2000年,淮南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煤炭、电力、化肥占77.1%,2008年淮南市煤炭产量6817万吨,发电量467亿千瓦时,煤电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近90%,资源经济色彩越来越浓,重工业越来越重,产业的结构刚性日益明显,城市的发展表现出对资源的高度依赖性。二是经济结构低效化。长期以来,淮南市经济效益一直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价格形成转向市场化的过程中,国家首先放开了加工产品的价格,煤炭、电力、化肥等产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由国家计划控制,价格体系的扭曲和价格改革的不同步,一段时间造成煤炭开发和输出越多,利益流失也越多的困境,更谈不上资本积累和产业转型。三是国有经济主导化。资源型城市的支柱企业大都是国家巨资投入形成的大中型国有企业,而且是按计划经济体制构建和运作的“大而全”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些企业自身形成了庞大的自我服务体系,城市发展高度依赖国有企业,使得城市提供的公共产品很难替代企业的社会功能。大大降低了资源型城市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009年,淮南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占工业企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总量90%以上,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5%以上。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资源型城市自身特点看,由于矿业的发展存在产生、发展、成熟和衰退的生命周期规律,因此资源型城市因矿业开发的周期性将表现出明显的伴周期性。淮南作为以煤炭、电力、化工为主导的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只重视煤炭产量,忽视了区域关联产业的有效发展。或只在煤炭和电力之间建立联系,形成简单的煤电产业链,或再对煤炭进行综合化工利用形成煤化工产业链。这些产业链条在某种程度上延长了原煤价值增加了企业效益,但是链条太短,产业链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没有充分利用,几乎没有对煤炭进行深加工。淮南一次能源煤炭、二次能源电力和其他初级产品的输出的发展结果是将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深加工的经济效益拱手让了出去,经济发展的正面效益小,而环境污染的负面效益太高,代价太大。同时,资源型产业中的大量资产具有较高的专用性,这部分资产难以进行流动,从而导致产业结构单一,主导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差。目前淮南资源型城市最大的问题是:城市产业结构单一,伴随煤炭资源储量的减少和开采难度的增加,作为主要产业的采掘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在这样的条件下,必须加快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从全国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看,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工业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任务艰巨紧迫。一是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面临深刻变革和挑战。从外部发展环境看,全球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新的格局正在形成。从内部发展环境看,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工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二是我国已进入必须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工业经历长期高速发展后,面临新的周期性调整压力,进入需要推动转型升级的发展新阶段。同时,我国工业发

展也具备了加快结构调整的有利条件和物质基础。三是中央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为促进我国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培育消费热点,这些重大政策的实施都将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保障。

三、淮南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方向

(一)、要做到“立足煤、延伸煤、不惟煤、超越煤”。我国“丰煤炭少油气”的资源特点决定了在较长时期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会发生根本改变,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煤炭仍然是发展经济的主要能源。淮南作为华东能源基地,煤炭储量远景444亿吨,按照目前的开采量,今后若干年内,煤炭采掘将继续是我市的主导产业。近年来,我们在非煤产业发展上花了很多的心思、下了很深的功夫、用了很大的精力,并且确立了“立足煤、延伸煤、不惟煤、超越煤”的思路。但这只是我们确立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结构调整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持之以恒。目前我市非煤产业结构调整还存在巨大的调整空间。要在继续加快提升煤电产业,全力推进煤炭深加工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壮大非煤产业。

(二)抓住机遇,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市目前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支柱产业。围绕煤化工、瓦斯治理、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技术,激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活力,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构建有利于嫁接、共享和开放的创新体系。要大力推进技术改造,抓好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积极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充分发挥碳汇减排功能。要优化产品结构,针对精深加工产品少、名优特新产品少、高附加值产品少、外销产品少的现状,推进产品创新,加强市场开拓。要不断优化工业产品结构,推动由重生产、重投入、轻市场、轻技术、轻管理的“橄榄型”向重市场、重技术、精管理的“哑铃型”转变。要围绕化工、煤机、医药、乳品等,大力培育拳头产品、特色产品、名牌产品。加大企业科研投入水平,促进产品更新换代,要坚持质量第一,鼓励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积极培育市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要注重政策环境的营造,在资金上和政策上给予支持,坚持以应用促发展,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式转变,拉动相关产业发展。要注重文化环境的创造,深挖城市历史和文化内涵,创新办好中国豆腐文化节,擦亮这个人文品牌,大力发展旅游经济、节会经济,放大“五彩淮南”品牌,培育消费市场,创新消费模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要建立多种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种合作机制的作用,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加快整合市内科技资源,积极鼓励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等加强与长三角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更多的科技成果在淮南转化。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实现淮南经济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成军,中国煤炭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年版

2.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010年10月

3.李毅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转型升级,2010年3月

山西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山西省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篇二

壮大新兴产业

——山西产业结构调整支撑跨越发展

2012年4月16日上午,投资60亿元的山西第一个“云计算”产业园在太原开工,同时开工的还有节燃气热电联产、太原不锈钢(钢铁)交易中心、gps北斗二代芯片等8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360亿元。近两年,山西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转型发展成效凸显。预计今年一季度生产总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和12.7%;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6%和26.1%。长期以来,山西经济结构单

一、基础脆弱,产业结构调整刻不容缓。为此,山西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全力促进产业结构的华丽转身。

以煤炭资源整合为突破口,促进煤炭产业全方位升级。两年多来,省委省政府狠抓煤矿的兼并重组和煤炭工业的现代化建设,全省煤炭工业进入集约、高效、现代化的大矿时代。目前,已形成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和3个5000万吨级以上的煤炭企业,单井平均生产规模达到120万吨以上,资源回收率提高到80%以上;全省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2007年的0.726减少到去年的0.085,下降88.29%。煤炭工业安全水平、产业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煤炭大省正向煤炭强省迈进。

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全力促进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晋煤集团的煤—气—化、煤—焦—化、煤—气—电三条循环经济产业链生机蓬勃,去年,非煤产业收入已占到集团总收入的74%;焦煤集团循环经济园区古交电厂二期进入商业运行;潞安集团产出了全省第一炉高 1

纯度多晶硅,形成了垂直一体化全产业链条。目前,山西煤炭工业循环经济体系已经基本实现了煤与非煤产业的相互融合,以煤为基的多条循环产业链初具规模。

明确重点推进现代煤化工、煤层气、节能环保等9个领域,并制定了一系列推进机制和扶持政策措施,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去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2%,高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3个百分点,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9%,成为拉动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第三大动力。此外,在新能源、节能环保和信息产业项目中,新增风电装机100万千瓦,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云计算等标志性转型项目也开始相继实施。

文化、旅游、服务等产业蓬勃兴起,山西出版、山西演艺、山西影视等六大文化企业龙头齐飞共舞,晋商文化、太行文化等五大特色文化产业区已初具规模;云冈石窟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完成,五台山景区提升工程加快推进。2011年全省旅游总收入1343亿元,增长23.9%。加快推进服务业重点项目,其中80%以上项目已投产达效。

去年,在山西工业投资中,非煤产业完成投资2097.3亿元,同比增长35.2%;新兴产业完成投资914亿元,同比增长49.9%,有力促进了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中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工业、特色食品工业增加值均增长20%以上,已成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

(来源:人民日报)

山西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山西省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篇三

山西产业结构调整

摘要:现在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山西煤炭资源非常丰富,挖个洞就可以采煤;山西文物资源非常丰富,围起墙就可以收费。”但是为什么我们的经济发展总是慢半拍,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不仅成为全省的共识,而且也是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针对山西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开拓创新的思路和强有力的措施,调整山西的产业结构,为振兴山西经济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结构调整

1、现状分析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随着工业化建设力度假大、进程加快、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山西省产业结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1997年,山西国内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1991年的16.0:54.9:29.1变为15.2:51.4:33.4,工业总产值中的轻重工业的比例由1991年时的24.7:75.3变为19.2:80.2,到1998年,山西国内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则变化为12.9:53.5:33.6,工业总产值中的轻重工业比例变化为16.9:83.1。整个产业结构演变为“二、三、一”的格局。第二产业趋于稳定,第三产业发展较快,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

(一)弊端 山西经济结构是以高度依赖煤炭资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具有典型的资源型、初级化特征,全省三分之二的县城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煤炭。现在山西产业结构中的潜在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并日渐突出,表现为结构档次低、效益不高、转换功能不强、适应市场能力弱、受控度高、出入市场的主动性差等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经济结构向趋重演变,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经济增长赖以外迁扩张,运行质量不高,高购入、低产出,高速度、低效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基础性产业地位不牢固。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很低,受自然力控制的成分大,作业方式原始,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改变,产业素质低下;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近年来发展很快,但对山西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仍然存在;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很难形成经济发展的科技推动和人才支撑。

2、支柱产业单一,置换缓慢,山西煤炭产业地位相当牢固,在工业总产值中占到25%左右。以煤炭为首的八大产业位置序列从未发生过根本性变化,受新能源工业的制约和影响,山西煤炭工业近年来已走向衰落阶段,发展乏力,这是山西经济增长缓慢的直接原因。

3、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链短,加工深度不够是导致山西产品的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主要原因。

4、各产业内部结构失衡。农业始终没有解决好种植业与大农业之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之间的关系,工业的初级化程度持续扩张,以矿产品位主体的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产品占到全省工业总产出的三分之二以上,轻重工业严重失衡。

5、产业的外向程度低,对外贸易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力或贡献率不高,传统的名优产品的市场准备不足,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6、结构趋向同化现象严重,山西地区与地区之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趋同不利于各地区之间各种经济资源、经济成分的优势互补。上述种种问题反映了山西产业结构低级粗放、效益不高的弊端,严重延缓了山西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换过程,直接影响了山西的经济发展。

(二)历史成因分析 目前山西的产业结构是根据山西的资源特点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在六五期间,山西根据中央提出的国民经济发展方针,加大了对能源工业的投资和建设力度,全省用于能源建设的投资占整个基本建设投资的41%,这一阶段,由于片面强调能源重工化基地建设的作用,使得山西国民经济中的农、轻、重比例关系没有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而发生较大变化。在七五期间由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山西把能源重工化基地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但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把更多的资金和注意力投向资源低度开发的煤炭等能源重工业,不仅使得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成长起来的一些第三产业、新兴产业等由于投入不足而发展缓慢,与其他省市形成鲜明对比,而且还使得建国以来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阶段中发展和成长起来的一些轻工业产业也因为投入不足而日趋萎缩。这种结构失横在八五期间更加明显,这种越来越严重的畸重畸轻的产业结构与市场化程度较低的体制环境,以及对资源的过渡开采和粗加工而使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使山西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水平与其他省市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对策与建议

为了遏制三次产业间的协调度下降的势头,在今后的产业调整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必须加强第一产业的基础性地位,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首先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市场竞争观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稳定增长,保证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引导农民进行多元投资。大力发展粮食水果和蔬菜加工业,为农业的中间产品创造新的市场,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

2、适度放慢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速度。首先适度限制采掘业,重点转换工业经济的增长方式和提高其经济效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要充分考虑山西的实际情况,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同时大力推进信息化,使工业化的发展与信息化能结合起来,互为动力,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首先要重点发展附加值高的产业如:金融保险、通讯、房地产、信息、咨询等,提高第三产业在总产出的比重,其次继续完善各地区的法律法规,保证市场活动主体的公平。第三,通过高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推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提升。

4、加强旅游业的开发投入,尽快实现旅游资源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使山西成为旅游大省,旅游业集旅游、娱乐、商品消费于一体,对促进服务产业的水平,提高山西产品的知名度,提高山西在国内及国际上的声誉起着重要作用,山西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人文资源丰富,历史遗迹、名人足迹星罗棋布,其中全国现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木构建筑,72%以上在山西境内,仅存的4座唐代木构建筑,全在山西境内,山西被史学界称为“中国地上博物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山西目前保存下来的各种不可移动文物有35000多处,国务院先后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山西有五座,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56处,省内文物古迹景点可成为全国之最的约有60多处,从文物的数量与价值来说,山西在全国是相当突出的,谓之文物大省当之无愧,因此要大力宣传,深挖旅游业的发展潜力。

5、大力发展山西优势产品、潜力产品。以潜力产品为切入点,选择具有潜在优势的产品为切入点这是调整产业结构大思路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优势产品和潜力产品的共同之处都是具有战略带动意义的产品,对一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一般都是规模效益比较突出的产品,其区别在于优势产品是目前已经成为现实的比较优势的产品,而潜力产品则是还没有成为现实的优势产品,通过扶持扩大规模,就能转换为优势产品。由此可以看出,我们调整产业结构的逻辑思路应以优势产品为切入点,但现实情况是目前山西的优势产品太少,不足以承担山西经济增长的重任,另外目前的优势产品是就山西现存的产业结构而言的,这样越扶持越调整很可能导致产业结构的越刚性化,因此应该选择那些不仅具有战略带动性,而且成长性好、市场空间大、技术先进、附加值高、规模效益突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潜力产品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切入点。

6、加速山西企业组织模式的改造。目前条块分割的企业组织模式降低了山西企业对市场信息的感应度,是造成山西经济“慢半拍”的重要原因。改造企业组织规模、实施产业链顺序组织企业集团是解决山西经济“慢半拍”的有效措施之一。以往组建企业集团之所以收效不大,问题出在没有按经济规律办事,集团内部没有真正实现利益一致,许多是长官意志主导的“拉帮派”行为。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组建实质性的企业集团,尤其是应当鼓励山西企业与沿海企业、外资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只有当山西企业生产过程、经济利益与处于生产链前沿的企业融为一体的时候,山西经济“慢半拍”的现象才可以有效的得以解决。

参考资料:

吉国玲 《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山西经济发展》

郭跃进 《山西省产业结构综合分析》

李晨宁 《当代山西经济建设的回顾与反思》

摘要:山西作为一个煤炭资源大省,其城市的发展普遍面临着结构单一,污染严重,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本文针对山西的这一实际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字:山西 结构调整 产业转型

山西作为一个煤炭资源大省是依托煤炭资源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在产业结构上以煤炭资源开采为主,产业结构极其单一。煤炭资源型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居主导地位,在产业结构中占有很高比重。

一、山西的产业结构概况

山西省煤炭资源禀赋条件好,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拥有全国煤炭储量的约1/3,是一个典型的煤炭资源型省份。煤炭产业是其支柱产业,2003年全省煤炭行业现价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大关,在全省工业企业中所占比例为37%,加上煤焦产品的各项政策性专项基金收入,煤炭工业的收益占到全省可用财力的50%。①煤炭资源型城市在山西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大同、阳泉、长治、晋城、朔州、古交、霍州、孝义、介体、高平、原平等,占全国煤炭城市的17.46%,其数量之多,居全国之冠。煤炭资源型城市为国家开采了巨大的能源,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加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许多煤炭资源型城市相继出现了资源渐趋枯竭、开采成本上升、支柱产业单

一、产品初级化、接替产业发展滞后、失业人员增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非常严重,严重影响着这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山西省煤炭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备受关注。①http://

二、山西城市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

预计明年全国煤炭市场需求趋缓,需求量增长减少,全国煤炭需求增量大体在1.5亿吨左右。整个煤炭行业面临产能力过剩和成本上涨及环境的多重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存在的问题日益凸现。

目前全国煤矿数量有两万个左右,其中,小煤矿比重偏大。山西的煤炭产业就更是“多、小、散、乱”,小煤窑在最多时曾达一万多座。目前灵石、高平、泽州、孝义、古交等地每个县的小矿井都超过了一百多个。这类煤矿规模小、投资少、生产方法非常落后,有些小煤窑仅仅利用一些简单的机械和劳动力进行简单的挖掘,安全条件差,资源回收率很低,常有事故发生,根本谈不上技术装备或技术管理。一些老的大型国有煤炭企业,由于资源品质下降,开采成本高、社会负担重、企业效益下降,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山西的煤炭行业整体上技术装备和技术管理水平都很落后。

煤炭产业使地下水位下降,土地贫瘠,对当地的植被造成极大地破坏。在煤炭开采过程中释放的有害气体对当地的大气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利。目前,山西省的环境问题非常严重,每年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中的前三名始终被山西占据。同时,一些煤矿急功近利,不顾客观实际,超强度组织生产,造成资源浪费和矿井服务年限下降;更有一些煤矿在经济利益驱动下采肥丢瘦,矿井回采率低,资源浪费极为严重。山西的资源型城市所依托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一旦资源枯竭,作为其主导产业的资源性产业必然萎缩。由于山西的资源型城市中许多为小型的煤炭企业,这些企业目光短浅,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不考虑长期持续发展。从而使城市的发展后劲不足。

在山西作为多数城市主导和支柱产业的资源型产业主要是煤炭采选业。长期以来,国家要求开采或加工的资源必须以指定的价格出售或无偿调拨,所以,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地方利益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政府补贴的形式得到实现。这就造成这些城市只重视煤炭产量,忽视了区域关联产业的有效发展。或只在煤炭和电力之间建立联系,形成简单的煤电产业链,或再对煤炭进行综合化工利用形成煤化工产业链。这些产业链条在某种程度上延长了原煤价值增加了企业效益,但是链条太短,产业链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没有充分利用,几乎没有对煤炭进行深加工。山西对煤炭的洗选深加工能力到目前为止还只有20%一30%。山西省一次能源煤炭、二次能源电力和其他初级产品的输出的发展结果是将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深加工的经济效益拱手让了出去,经济发展的正面效益小,而环境污染的负面效益太高,代价太大。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对原煤的深加工已经达到70%一80%,特别是原煤入洗率很高,国内其他省份的许多大型煤矿也正在努力提高原煤入洗率,并研究和引进煤炭能源高效率低污染利用的高新技术来整改煤炭采掘和深加工企业。煤炭产业本身具有的前向关联效应大(0.82),后向关联效应小(0.23)限制了资源型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关联带动作用。同时,资源型产业中的大量资产具有较高的专用性,这部分资产难以进行流动。从而导致这些城市产业结构单一,主导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差。目前山西资源型城市最大的问题是:城市产业结构单一,伴随煤炭资源储量的减少和开采难度的增加,作为主要产业的采掘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在这样的条件下,必须加快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三、改变山西城市经济结构的措施

我国“丰煤炭少油气”的资源特点决定了在较长时期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会发生根本改变,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煤炭仍然是发展经济的主要能源。国家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2002年上海appc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今后一段时期,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面对目前石油资源紧缺和大气污染加重的双重压力,我们将在技术引进及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清洁煤技术及其产业,重点开发和推广清洁煤发电技术、原煤液化技术等,实现煤发电技术发展的跨越,率先发展新型能源产业。”面对这样的现实,山西要从根本上解决煤炭城市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转型。

资源浪费严重是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特点。一些非法开采和技术落后、缺乏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大量无序开采,造成煤炭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和过度竞争,给煤炭市场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创新是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技术进步不断改变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促进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因而煤炭资源型城市只有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才能不断提高采煤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才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大力促进区域集团化重组和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向集团化、集约型转变,可以有效改变山西城市目前的局面,形成产业聚集,重新构建区域竞争优势。在微观层次上,要求煤炭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在宏观层次上,要求整个社会技术体系实现网络化,使资源实现跨产业循环利用,综合对废弃物进行产业化无害处理。在煤炭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排放的so2和nox造成了酸雨的形成,在煤炭的储、装、运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煤粉尘对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污染。要改变环境污染的问题必须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煤炭工业进行改造,通过前向关联延长资源产品链,提高资源加工深度,充分利用资源,更好地发挥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如采用洁净煤利用和转化技术,发展循环经济煤炭能源化工,资源能最大限度利用,加强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如,采用先进的煤炭加工技术,如选煤、配煤、水煤浆等,可以使原煤灰分下降50%—80%,脱除黄铁矿硫60%-85%;燃用固硫型煤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40%,减少烟尘70%-90%,燃放效率提高10%-20%;水煤浆用于工业锅炉,燃放效率可达94%-95%。①随着洁净煤技术的广泛应用,煤炭汽化技术将得到迅速推广,煤层气电厂地建设这些可以有效地改善环境状况。同时,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减少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企业的外部不经济性最小,使环境成本最低。煤炭开采和加工过程中的再生资源是很丰富的,这些再生资源若能够运用新的技术进行再生产,既延长了产业链条,又增加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而煤炭生产中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既节约了资源,又保护了环境,从而真正达到了使企业生存和保护环境的“双赢”效应,因此,在煤炭产业的经济转型过程中,必然要使用循环经济的新的理念来引导产业的发展。

①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政策动态跟踪”课题组,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有关问题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52b—7

山西城市的产业转型,还应使各类生产要素从占主导地位的资源型产业转移到新兴产业。可以是合适的与原有产业完全无关的新兴主导产业,从而彻底改变资源型城市对原有资源优势的依赖,带动建立新的城市产业体系。如,资源型城市转型比较成功的法国的洛林地区就是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的高起点转型,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发展新产业。其中洛林地区发展汽车工业,主要为欧洲和北美的汽车公司提供零配件,现在,汽车制造业己成为该地的支柱产业,占洛林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30%左右,居法国第二位。同时洛林地区还发展计算机、激光、电子、生物制药、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目前这类产业产值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这一产业转轨模式主要适用于那些资源开发成本很高和资源己经枯竭的资源型城市。比如,山西的大同就属于这一类型。但以完全新型的产业代替原有产业一般需要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的支持,这些方面单纯以市场机制是难以完成的,因此需要国家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新兴产业也可以是与原有资源型产业是相关产业。这时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的转型与优化就是向产业基础技术相通或具有一定地方优势的产业领域拓展,使生产要素实现在产业间的横向转移。新兴产业也可以是替代产业。这时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的转型与优化就是在原有产业链的基础上,增加产品的加工深度,提高资源的附加价值,实现产业链条的延伸。目前山西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大多属于成熟期和成长期。比较适合的策略是多元复合的转型模式,即将新型产业培育和原有产业链的延长相联系。

煤炭企业价值链的延伸可以向上下游或水平延伸。煤炭企业的前向关联效应大(0.82),即煤炭加工及综合利用相关产业的发展空间大,可以通过延伸价值链,进行煤炭深加工,推进煤气化、液化及水煤浆技术的应用等。特别是对于炼焦煤品种较齐全的大型矿区应重点发展炼焦和焦油化工产业。煤炭经洗选加工后可炼焦,焦油深加工可形成煤化工产品链,选煤副产品则可用于综合利用发电、供热制冷。但煤炭业的后向关联效应小(0.23)。即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的机会少。这就需要煤炭企业向为供应商提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实现研发创新成果共享,如,开发新材料获得技术优势等。从山西城市能源结构和煤炭资源深度加工产品市场的发展来看,煤炭企业价值链的延伸方向以下游为主,城市发展应以煤为基础,建立煤和非煤相关产业并举的综合高效型城市经济结构。

参考文献:

1.李成军,中国煤炭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年版

2.陆刚、孙宇博等,煤炭产业链模式构建及应用研究,煤炭经济研究,2005年第7期 论文网在线

山西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山西省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篇四

产业结构调整

为防止中国经济加速下滑,实现2009年保八目标,国务院陆续出台重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2009年1月14日,钢铁和汽车产业振兴规划获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2月4日,纺织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也获原则通过;2009年2月11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2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2月19日,轻工业和石化产业振兴规划获得通过;2月25日,有色金属和物流业振兴规划也获通过。至此,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部出齐,其实施时间将从2009年至2011年。可以预见,3年的实施将使上市公司中各龙头企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 政策详解

钢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主要措施:实施适度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调整进出口税率,提高部分高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稳定国际市场份额;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发挥大集团的带动作用,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和特大型钢铁集团。

主要影响:政策虽然无法改变目前钢铁行业面临的内外需下降的状态,但是淘汰落后产能和联合重组将会给行业周期性下滑的延缓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从长期来看,大型优势钢企将成为钢铁行业的绝对龙头。

汽车业:支持发展自主品牌

主要措施:从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进行兼并重组,使大型车企从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今后3年中央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发展。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发展自主品牌。

主要影响:减征购置税政策对大多数轿车企业构成利好。专项资金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和自主品牌轿车的发展。规划一方面刺激了内需,扩大了小排量汽车销售;另一方面鼓励车企进行研发投入发展自主品牌,这将对我国的汽车企业发展构成长期利好。

纺织工业:促进企业由大到强

主要措施: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加大对纺织企业技改资金和流动资金贷款支持;鼓励支持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与担保机构优先向纺织企业提供贷款和担保。在新增中央投资中设立专项,重点支持纺纱织造、印染、化纤等行业技术进步。

主要影响:退税上调短期有助于缓解企业的压力,但难以阻止纺织业出口增速的下降甚至绝对值的下滑。而行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外需不足,在全球需求萎缩的大背景下,规划很难直接和及时地刺激扩大出口。另外,信贷支持的执行仍存疑、专项资金的投资额度不明确,难以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盈利能力的明显改善。

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联合重组

主要措施: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政策,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增加出口信贷额度,支持装备产品出口;重大工程项目优先采购国内生产设备,国内采购率原则上不低于70%。

主要影响:国家明确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相关企业有望通过产业链的整合来进一步扩大自身的实力,细分子行业的龙头企业受益最大。另外,规划中要求提高国产设备采购比例和鼓励采购首台首套国产设备的政策对装备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大型骨干企业意义重大,有助于其市场份额提升及推广。

船舶工业:扩大国内市场需求

主要措施:淘汰落后产能。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船舶出口买方信贷资金投放;将现行内销远洋船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延长到2012年。拟出台单壳油轮和化学品船以及老旧船舶的报废更新政策;提前实施进入中国水域的单壳油轮淘汰政策。

主要影响:中国造船业订单以散货船为主,大约占比70%左右,这项政策将有利于扩大国内船舶市场需求,调整运力结构。而目前全球油轮在手订单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单壳油轮淘汰所新增需求,因此不会在国际范围产生较大的影响。中国船舶和广船国际的产品基本代表相应领域的国家水平,淘汰落后产能对这两家公司的发展相对有利。

电子信息:集中实施六大工程

主要措施: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实施集成电路升级、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新跨越、数字电视推广、计算机提升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六大工程,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电子信息产业。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落实数字电视产业政策,推进“三网融合”。

主要影响:规划对于通讯设备行业(3g及宽带)、电子行业、彩电行业以及软件行业构成利好,同时,将推动国内服务外包需求的成长及对本土基础软件企业需求的增长。轻工业:惠及45个细分行业

主要措施:扩大城乡消费。进一步提高部分轻工产品出口退税率。加大对中小轻工企业的财税和信贷支持。进一步扩大“家电下乡”政策实施力度。加快造纸、家电、塑料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增加糖、乳制品、盐、纸浆等产品的收储。

主要影响:轻工业总共涉及大约45个大小行业,预计食品、家电有望成为振兴重点。但是国家政策对于短期行业景气难以起到明显的支撑。“家电下乡”对大家电的需求有直接拉动作用,但是众多外向型经济企业工作的农民工受国际经济恶化影响而返乡,农民购买力(需求)变化制约了“家电下乡”的效果。

石化业:控制总量布局产业

主要措施:抓紧落实成品油储备,完善税收政策,增加技改投入,加大对石化企业的信贷支持。扩建产能,调整化肥农药生产结构,抓紧组织实施在建炼油、乙烯重大项目,扶植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等。

主要影响:振兴计划旨在调整控制总量,进行产业布局,加快技术升级。由于目前很多大宗产品价格倒挂,出口退税和关税调整不会起到很大作用。振兴规划中,炼油、农业化肥与农药、化工新材料等子行业将得到有力扶持。

有色金属:收储成为主要措施

主要措施:“收储”将是有色金属产业振兴规划的主要措施,具体可能包括落实及增加收储计划、推动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以及国外资源并购、落实直购电试点、降低电价、合理调整税费以及加强对重点企业技改的支持等。

主要影响:“收储”对于扭转国内有色金属骨干企业库存高企的困境有直接作用,而对于那些已经被收储的铝厂、锌厂等企业,他们面临的库存压力已经相对较小,现金压力减轻,由此可能使得市场抛售压力缓解,从而使得部分金属价格受到一定程度的支撑。

物流业:减轻金融危机冲击

主要措施:可能将仓储、配送等各个物流环节的营业税税率与运输业统一,调低为3%;扩大营业税差额增收范围、对我国物流园区布局进行合理规划等。

主要影响:物流业受到了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规划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金融危机对物流体系的冲击。

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背景材料》称,重点产业振兴规划既不是简单的应对危机的措施,也不是面面俱到的长远规划,在实施时间上按三年考虑(2009~2011年)。

材料称,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重点把握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准确规划定位。重点产业振兴规划既不是简单的应对危机的措施,也不是面面俱到的长远规划,应是一个远近结合,标本兼治,既立足于当前保稳定发展,又抓住机遇促进结构调整,有目标、有重点、有抓手,务求实效的行动计划方案。在实施时间上按三年考虑(2009~2011年)。

二是突出重点,有保有压。要保护和发展好重点产业、重要生产能力和重要的市场份额,保增强发展后劲。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引导,将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符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原则、不符合工业由大变强转变的落后产能和产品压下来,特别要防止“两高一资”的落后生产能力死灰复燃。同时,要在应对危机、转变发展方式中创造新的需求,形成新的增长点。

三是明确政策措施。要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先进生产能力发展,严格控制总量特别是产能过剩行业的扩张,加快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修订产业政策,进一步提高市场准入门

槛;加快推动兼并重组,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培育和壮大一批拥有国际知名品牌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加快开发重大产品和重大技术,在带动产业升级的同时,形成高附加值、长产业链的扩大内需拉动。

四是有广泛的参与度。尽管时间比较紧,但是规划编制工作的参与度是广泛的,充分吸收了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专家的意见。

山西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山西省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篇五

依托基地 壮大龙头 助推绿色食品产业跨越发展双城市是典型的平原农业县份,2011年,粮食产量46.6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15元,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市。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建设“亚洲食品产业城”的目标,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县城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坚持立足优势,配置资源,挖潜增效,全力推动产业基地、龙头集群和市场体系提档升级,助推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走出一条以绿色食品产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工业化,进而实现强市富民的发展之路。目前,已形成奶牛、生猪、禽蛋、肉鸭、白酒、饮品、调味品、饲料八大主导产业龙头集群,具备了年产40亿吨粮食、70万吨鲜奶、30万吨肉制品、30万吨蛋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几年来,进行了301万亩无公害产地整体认证,双百万亩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认证“三品”标识102个,其中绿色有机标识55个,认证正在向宽领域深层次拓展。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发展到76家,其中绿色食品企业36家。全市80%的农户进入了绿色产业化经营体系,农民收入65%来源于绿色产业化经营,财政收入70%来自于绿色食品企业税收,绿色食品产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境界”,为加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双城市自2011年初开始谋划并启动了国家级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建设工作,按照“建设大园区,引进大项目,打造大品牌、形成大流通、培育大产业”战略,实施“二三二”工程,即以102国道为中心轴,启动“两区三园两市场”建设,“两区”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先行区,“三园”为双城市经济开发产业园、新兴工业园、幸福生态农业园,“两市场”为雨润全球农副产品采购中心,新胜蛋禽批发大市场。

一、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加速发展绿色种植业。

借助我市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有利契机,在国家级200万亩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范围内,打造5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今年将高标准完成2万亩核心区和5000亩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示范区建设体现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合作化、产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生态化“八化”目标,示范区要建成设施齐备、管理先进、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全省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一是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化建设。我们抓住国家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的机遇,谋划和争取了一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全面启动友谊渠续建二期工程,新增水田面积3万亩,力争五年内,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5万亩。二是大力推进农机化建设。规范管理、完善提高28个大型农机合作社,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以水田全程机械化为重点,争取再上一批新的农机合作社,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三是大力推进土地经营规模化。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加快土地向合作社、种粮大户集中,同时积极开展了代耕、代作服务,推进土地集中连片种植。四是加快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有效组织农民,整合土地,促进规模发展。今年年末,全市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将达到50万亩。五是加快园区绿色化进程。三年内实现园区绿色有机种植全覆盖,按照农业废弃物-优质农肥-绿色农产品的循环模式,采取沼气和生物活性菌等方式,将示范区内的畜禽粪便全部转化为优质肥料,逐步改良和净化土壤,开发绿色有机食品资源,建设优质的绿色农产品原料基地,今年完成园区内绿色大豆、绿色蔬菜等农产品申报认证工作。

二、以规模经营为突破,加速发展绿色畜牧业。

推进规模经营、标准饲养是发展绿色现代畜牧业的重中之重,一是科学规划布局。我们

聘请国内、省内专家和专业部门,结合全市村镇长远规划,制定了以奶牛、生猪为主的畜牧业规模发展总体规划,合理调整畜牧场(区)分布,达到人畜分离、相对封闭、集约生产、安全高效的建设要求。二是认真破解建设难题。资金和建设用地是畜牧规模场(区)建设的主要制约瓶颈。为此,我们广辟投融资渠道,采取动员建设主体自筹一部分、协调金融部门贷一部分、敦促雀巢、雨润等龙头企业设立贷款担保平台融一部分的办法,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同时,千方百计解决好建设用地问题,市乡村三级及土地部门全力搞好协调服务,确保建设用地的需要。三是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落实落靠各项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现有养殖户扩大规模,加快家庭牧场、小区建设。同时,要通过招商引资,广泛吸引社会各界及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规模场区建设。加强对雀巢公司、雨润集团、哈尔滨润园公司等规模场(区)建设的跟踪服务,力促其快开工、快建设、快达效。今年全市完成137个奶牛场(区)建设,并全部达到绿色标准化饲养。四是提高绿色养殖水平和质量。在去年推进畜牧绿色养殖技术推广普及,努力提高畜禽单产基础上,今年重点推广奶牛绿色全混日粮饲喂技术,力争用3年时间全面普及。同时,进一步加大绿色畜产品认证开发力度,去年大众肉联已经完成了有机系列冷鲜肉认证,获得15个标识,绿色肉认证工作已接近尾声,即将获得12个绿色标识,今年我们重点做好雀巢绿色乳、完达山绿色奶、兴润绿色鸭等畜产品绿色有机申报认证工作。

三、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加速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我市将全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力争用5年时间,把双城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肥生产基地、最大的地上“天然气”生产基地和最大的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基地。今年实施好示范工程建设和重大项目谋划引进,建设循环经济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10个,示范项目20个,率先培植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工程,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引领全市循环农业稳步健康发展。同时,重点跟踪抓好投资50亿元的中海油大型沼气工程项目、哈尔滨润园公司投资16亿元的生猪养殖和沼气发电综合项目、北京科净源和上海平易基金投资20亿元的牛粪处理项目等三个重大项目,促其早签约、早开工、早建设,确保全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

四、以循环经济为载体,加速发展绿色蔬菜产业。

蔬菜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经济效益高、附加值高的产业,更是承接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发展蔬菜生产,双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为此,“十二五”时期,我们把蔬菜产业作为全市新兴的战略产业,摆上突出位置,力争用五年时间,建设温室大棚13万栋,实现户均一室,人均增收一万元目标,努力打造龙江“优质放心蔬菜”产业第一县。一是加快建设设施蔬菜基地。在完善提高公正爱乡、五家双井等原有设施蔬菜基地建设的同时,通过典型示范、引导农民筹资建设,招商引进企业建设,融资多渠道建设等手段,不断加快设施蔬菜建设进度,扩大建设规模,确保完成既定目标。二是加快建设露地菜基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适销对路的露地菜生产,增加生产效益。要实施整村推进、整乡发展,今年重点建设同心、城镇两个万亩露地绿色蔬菜基地,全市争取新增蔬菜面积5万亩。三是加快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坚持与发展循环经济相配套,积极推进有机肥施用,提高蔬菜品质,逐步向绿色有机方向发展,推进蔬菜产业升级,力争5年时间,把双城建设成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我们去年新认证绿色蔬菜标识4个,还有四家企业果蔬绿色有机标识正在审核中。四是加快蔬菜产业化经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建设一批蔬菜加工、仓储、物流企业,推进蔬菜产业化发展,使蔬菜生产逐步由单一的鲜菜销售向精深加工和错时反季菜方向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

五、以两大市场建设为重点,加速培育绿色农产品物流业。

市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必须有发达的商贸物流体系为支撑,因此,我们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还要认真研究好销的问题。以现有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为依托,推进市场资源整合,培育壮大市场营销主体,加快建设完整的农村商贸产业体系和发达的农村商贸物流体系。今年,重点抓好两大市场建设。一是扩建新胜蛋禽批发市场。按照打造全国一流专业批发市场的要求,今年上半年,完成新胜蛋禽批发市场二期扩建工程,对原有市场进行重新规划定位,完善交易区、服务区、办公区的硬件设施,提高市场服务质量,设立绿色蛋品交易区,提升市场档次和品位,增加市场吞吐能力,使其日交易量增加到1200吨,真正把市场建成全国最大的蛋禽专业批发市场。二是加速雨润国际农副产品采购中心建设。作为双城市历史上引进的投资最大、牵动力最强、辐射面最广的项目南京雨润国际农产品采购中心,一期工程今年正式启动。我们将加快各项工程建设,确保早日建成投入使用。由此形成面向全省、辐射全国、东北最大的农副产品物流集聚区,进而带动庞大的物流活动,使双城成为直接面向哈尔滨、全省乃至东北亚的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六、以农产品加工龙头为引擎,加速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

按照“建设大园区,引进大项目,打造大品牌、形成大流通、培育大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力强、效益明显的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努力在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上实现新突破,着力培育规模宏大、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农业大产业。一是引进大项目。依托我市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的契机,以最优越的发展环境、最优惠的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项目,推进农产品加工龙头群体建设,加快实现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的全面覆盖。今年,全市力争引进投资亿元以上的农业大项目5个。二是培育大产业。要立足现有优势,进一步加强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农业向绿色有机方向发展。今年,全市绿色有机农作物种植面积要达到10万亩,绿色有机标识发展到70个,打造品牌10 个。重点扶持雀巢、新胜蛋禽批发市场、大众肉联等对市域经济贡献大、覆盖面广的大龙强龙及兴润食品公司等对产业拉动力强的民营企业,辐射带动全市乳品、酿造、肉制品、禽蛋、饲料、饮品、调味品、休闲食品八大产业延伸链条,提升农业整体效益。三是打造大品牌。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在招商引资中注重引进知名企业,生产知名产品,集聚一批“双城制造”的国内外知名品牌。同时,加快培育地方特色品牌和绿色有机食品品牌。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加大品牌推介力度,把双城的乳品、酿造、小米、烤醋、禽蛋等特色、绿色产品打造成地理标志产品,推出一批全省、全国叫得响的地方品牌,真正把双城全国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做大做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