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护理研究综述(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9:51:29 页码:13
护理研究综述(汇总8篇)
2023-11-12 19:51:29    小编:ZTFB

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在写总结时,要注意积累和总结正面的经验和教训,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法。如果你需要一些写总结的启示和帮助,这里有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总结例子。

护理研究综述篇一

目的:总结骨折病人的护理。方法:通过对住院病人骨折的老年人在心理、饮食、护理观察、预防并发症、功能锻炼等等方面的护理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掌握骨折病人的护理,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掌握骨折病人的护理内容,及时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骨折病人;护理。

由于车祸或外伤,特别是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骨关节病、肌肉萎缩、生理功能发生各种衰退,反应迟钝等原因,极易发生各种类型骨折,特别是老年人又因各项机能的减退,骨折愈合缓慢,给病人及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为了减少或防止骨折并发症的发生,使骨折患者早日愈合,除了及时合理的治疗外,护理工作也很重要,特别是功能锻炼,极为重要。

创伤、住院与手术易造成患者恐惧、多疑、担忧等精神症状。如生活上不能自理,需长期卧床需要他人照顾,担心拖累家庭及子子易出现情绪低落,易产生抑郁。

对治疗和护理缺乏正确的理解和配合:如手术后不敢活动,担心切口裂开、出血、关节脱位、疼痛等。护士在做每一项操作时应细致而耐心解释,不可了管制。关心并尊重病人,经常与病人及家属沟通,多问候,注重细节,帮助解决一些问题,消除病人的疑虑,让病人感觉亲切温暖,调适好心理状态,稳定病人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以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骨折早期:

伤后1周内,饮食以清淡为主,配以蔬菜、豆类、蛋类、水果、瘦肉等,给病人补充一些粗纤维食物,如白菜、芹菜、燕麦等,食物应软质易消化,忌食酸辣、油腻食物,不宜过早肥腻滋补之品,如骨头汤,母鸡汤等,否则会导致肿胀消退减慢,影响骨痂生长,延迟骨折愈合。

骨折中期:

伤后2至3周,应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优质蛋白来源主要是鱼虾、瘦肉、蛋类、奶类和豆制品等,充足的蛋白质可增加钙的吸收和储存,对防止和延缓骨质疏松有利,同时也要补充维生素a、d,以促进钙质的吸收和骨折的愈合,指导病人吃一些虾皮、海带、动物内脏,以供给机体矿物质,有利于骨折的恢复。

骨折后期:

伤后3至5周,饮食上可解除禁忌,可给予骨头汤、母鸡汤等,也可配以辛辣调味品,以增进食欲,刺激胃液分泌,有利于病人营养及能量的补充,满足骨折生长期的重要。对于特殊病人,如合并糖尿病、肝肾疾患、有特殊宗教信仰及特殊饮食习惯的病人,饮食上应注意搭配合理,既要满足机体营养的需要,又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预防压疮的护理:

骨折病人不能活动,皮肤抵抗力低,易在受压部压如骶骨尾部、肩胛部,足部出现压疮,应经常按摩受压部位,每2小时翻身一次,对于牵引病人应教会用健肢做支撑抬起臀部,受压部位势以软枕,股骨骨折病人如无特殊情况术后第一天即可向健侧翻身,下腿屈曲,上腿伸直,两腿间垫以软枕,骨盆骨折病人应利用牵引床抬起上半身,按摩骶骨尾部。脊柱病人在翻身时,肢体应在同一轴线上,避免扭曲、旋转,以免引起继发性损伤,护士应经常检查受压处皮肤情况,保持病人皮肤清洁。

预防呼吸道感染:

老年人一般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疾患,骨折后卧床时间长,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易导致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应指导病人做深呼吸,定时翻身叩背,做有效咳嗽,将呼吸道内分泌物咳出,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预防泌尿系感染:

由于卧床、不习惯床上排尿,易发生尿潴留,加之膀胱功能减退的老年病人,排尿后残余尿增多而导致泌尿系感染,护理过程中应鼓励病人多饮水,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每天饮水量在1500-2000ml,每日用温水清洗会阴部,对于留置导尿人病人每天应做好尿道口的护理。

预防深静脉血栓:

由于长期卧床,活动量少,易发生静脉血栓,应指导病人做足的背伸、跖屈及踝关节的运动。骨折固定或手术后,做肌肉的等长收缩,配合功能锻炼,循序渐进,如出现肢体远端向近心端发展的凹陷性水肿并伴浅静脉充盈,皮肤青紫及潮红,多为静脉淤滞所在,做好交接班记录,必要时以同一平面周径,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上肢骨折:

肱骨外科颈骨折病人早期做握拳及时和腕关节屈伸练习。外展型限制肩外展活动,内收型限制肩内收活动。肱骨干骨折病人固定2周内,练习指、掌、腕关节活动,禁止做上臂旋转活动,固定2-3周后,练习肩肘关节活动,伸屈肩肘关节。尺桡骨干双骨折复位固定后即可开始功能锻炼。初期可练习上臂和前臂肌肉舒缩活动,用力握拳,充分屈伸手指动作,2周后开始练习肩、时、腕关节活动,禁忌做前臂旋活动。4周后练习前臂旋转及手推墙动作,7-9周后,x线显示骨折愈合,即可拆除外固定,充分练习腕关节活动。

下肘骨折: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病人疼痛消失后,即可在床上做下肢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活动,髋关节及膝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2天后可扶病人床上坐起;5-7天后,可做轮椅下床活动,3-4周后可扶双拐下地,患肢不负重行走。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全髋置换术病人应鼓励早期床上功能锻炼。在床上练习股四头肌及臀肌的收缩运动,足的背伸、跖屈运动,2周左右可扶拐下地行走,患肢不负重;6周后可弃拐行走。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应指导有计划地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运动、足趾的屈伸运动,股四头肌的静力收缩运动。去掉牵引及外固定后,教会病人用双拐,患肢不负重下地行走,保护病人谨防跌倒。

脊柱骨折:

为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应进行肌肉的按摩,方法是用双手鱼际轻轻按摩受压部位,反复滑动。禁忌脊柱前屈、旋转活动,指导患者肢体处于功能位,做下肢关节的内收,外展运动,踝关节的背伸、跖屈和旋转活动,练习手指的伸、屈、握拳、捏、握等动作。

由于骨折愈合需较长时间,而有些老年病人由于骨折质疏松,恢复缓慢,有很多康复治疗都在家中完成,应注意病人出院指导,教会病人锻炼方法,复查时间,根据x线摄片检查骨折愈合情况,决定肢体负重,对于手术病人,应告诉骨折临床愈合后何时取内固定物。另外,还要指导用药、饮食及皮肤护理情况。指导注意事项,以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1]吕琼香.浅谈老年人骨折的护理.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5(16)。

[2]张美琴.常见骨折的康复要点.康复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杨晓霞.下肢骨折的护理.实用骨科护理学.科学出版社,2006。

护理研究综述篇二

糖尿病高血压研究(hds)发现,在45岁左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40%伴有高血压,而在75岁左右的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更上升至60%,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发现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38%合并高血压[3].

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存的现象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成年人以患2型糖尿病多见,2型糖尿病病人普遍存在着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高血糖则会刺激胰岛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从而造成高胰岛素血症,过高的胰岛素不但可以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引起钠的潴留,而且还可刺激交感神经的兴奋,进而使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自然升高,以上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最终就会导致高血压的发生,糖尿病高血压对心、脑、肾损害程度远大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或糖尿病病人[4].

2糖尿病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程度。

有近半数糖尿病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不足[5],早期筛查知识缺乏,患了糖尿病后,当有心脑血管疾病和症状或先兆时,不能及时到医院诊治,不能定期化验血液流变学指数、测量血压及做心电图检查,未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相应的药物。

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存的现象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因此,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关于高血压的处理指南中明确规定:凡是有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人都定为高危或极高危人群。一经发现,必须立即服用降压或降糖药物。

糖尿病高血压病人应该积极进行非药物治疗糖尿病和高血压虽然都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他们的发病主要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及周围的环境压力有关,都是“生活方式相关性疾病”[6].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脂、高糖、高蛋白饮食)及运动量减少,是高血压和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的主要因素。

减肥肥胖病人的周围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有时分泌胰岛素过多来补偿其功能的不足,最终发生刺激血管收缩,刺激肾脏的肾小管增加对钠和水的吸收,引起血压增高[7].减肥有助于提高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体重减少5kg就会有降压作用,体重下降1kg,血压平均下降(2mmhg)。

正确处理应激状态随着社会发展节奏加快,应激状态不但会引起高血压,还会引起糖尿病高发。对一个糖尿病病人来说,当出现愤怒、敌对的应激方式时,胰岛素的作用会减弱,血糖会不易控制的。因此无论是高血压病或糖尿病病人,都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处理好人际、婚姻、家庭关系,减少对应激的不良反应,可以经常运用音乐放松疗法。

护理研究综述篇三

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预防和减少硬膜外麻醉并发寒战的效果。方法:将52例宫外孕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实验和对照两组,每组各26例,实验组制定详细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对照组按照常规的护理。结果:实验组发生寒战3例,对照组10例,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术中实施有效护理干预可以降低硬膜外麻醉后寒战的发生率。

关键词创面冲洗;负压封闭引流;软组织损伤;护理。

1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9年1—4月52例宫外孕手术患者,年龄l8~45岁,平均岁。其中39例出血量在500ml以上,13例只有少量出血。52例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手术历时h随机将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可比性。

方法。

两组患者麻醉前监测体温均正常,术前咪唑安定2~3mg,阿托品mg肌注后进入手术室,开放静脉通路后,选择持硬或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术中根据病情输注胶体或复方氯化钠。实验组分析术中可能出现寒战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术中监测体温,对出现寒战的患者每l5分钟监测体温1次并给相应的治疗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寒战的发生率及寒战的程度,寒战程度分级标准按0~3级评分(0级:无寒战;1级:面部或颈部的轻微纤维颤动、伴无上肢随意运动时的ecg干扰;2级:一个以上肌群可见明显颤抖;3级:全身大群肌肉抖动、床板抖动).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两组患者比较,实验组发生寒战3例,占1,对照组发生寒战l0例,占,实验组寒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寒战的程度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分析寒战发生的原因。

护理研究综述篇四

癌症患者大多有焦虑、抑郁、失望等悲观情绪,加上化学治疗(以下简称化疗)的毒副作用,对患者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均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1]。肺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肺癌患者就诊时有60%已属晚期[2],当患者得知确诊时,病情会迅速恶化,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当前临床工作中,虽然心理护理的开展比较普遍,许多护理人员已经开始注意与患者交流和沟通,但是运用的心理学知识和方法不够丰富和熟练,心理护理缺乏有针对性的具体实施方法。本研究采用一般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认知疗法对肺癌化疗患者进行了心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本院2007年2月~2008年1月肺癌化疗患者(化疗次数进行第2次及以上者)50例,对所患疾病已知情,kps评分70分及其以上,年龄42~67岁,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癌症无转移及复发,无合并其他慢性疾病,能合作完成问卷,无精神疾病,治疗费用均享受医疗保险。

方法。

治疗与评定两组均接受相应的内科综合治疗及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认知疗法。治疗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临床疗效。

心理干预措施。

一般支持性心理疗法评估患者的健康史,收集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资料,找出患者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制订相应的心理支持措施。选择非治疗时间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主动了解患者的想法,耐心倾听患者及家属的陈述,运用关心与同情,安慰与开导解释,建议与指导、积极语言应用等,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每天由责任护士与患者交谈,掌握说话的语调、程序、用词,以及面部表情和动作等非语言性行为,做一个耐心有效的倾听者;按照整体护理的观点对待患者,提供全面的照顾和舒适的环境,包括身体上和心理上的舒适,真正使患者感到温暖,愿意接受帮助;与患者家属、亲友进行沟通,要求他们每周至少探视患者1~2次,给患者以关心、帮助和支持。

认知疗法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找出存在的不合理、不现实的观点,与患者一起认真分析,转变错误的观点与认识。根据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有针对性地做好个体宣教,告知患者关于疾病的知识、发病的原因、治疗原则及应注意的事项、心理状态和情绪对疾病的影响、治疗的重要性,帮助患者客观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疾病转归的相关知识,有目的地宣教国内外有关疾病治疗的新进展,并对患者的提问给予详细解答。分析患者的思维活动和情绪变化,发现情绪不稳定或不恰当的认知或对疾病不利的应对方式及时给予指导,用乐观的、积极的言语鼓励患者配合治疗,引导患者面对现实,面对自己的疾病,从全局出发,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或配合治疗,提高生存质量,缓解个人及家属、亲友的压力。要求患者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并能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

心理干预实施时间每次30min,每周2次。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应用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scl-90、sas、sds评定结果比较,见表1、表2。表1治疗后两组scl-90评分比较表2治疗后两组sas、sds评分比较由表1、表2可知,治疗后研究组scl-90、sas、sds评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显着,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或)。

3讨论。

国内外研究认为癌症是一种心身疾病,其发生、发展与社会心理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癌症本身又是一种应激源,对患者同样会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产生各种心理症状,这些症状又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康复,并可能加速癌症的发展。肺癌患者能否获得身心康复或其恢复进程顺利与否,虽不仅仅取决于护理方式,但护理人员却可以发挥与患者密切接触的专业优势实施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减轻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3],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对方式,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是普通人群的2倍。kaplan分析癌症病人产生心理障碍时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4]:(1)患者对疾病和住院的应激反应(疾病心理反应);(2)合并心理疾患,如焦虑或抑郁等;(3)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4)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如抗癌药,药物过量或毒性反应,以及手术、放化疗等产生的心理障碍。因此在临床上要重视并善于识别肺癌患者的心理障碍反应,指导患者采取积极的心理应对,减轻负性情绪,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干预是指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对当事人进行的一系列心理疏导活动。心理干预最重要的是倾听,就是让患者宣泄疾病引起的抑郁、焦虑、恐惧不安等负性情绪,让他们说出来,而非压抑和回避,这是成功干预的第一步。心理干预主要通过心理疏导,消除对疾病的紧张、恐惧、焦虑、抑郁、挫折感,纠正其心理偏差。支持性心理治疗是通过给患者以精神上的安慰、支持、劝解、保证、疏导、暗示和环境调整等以增强患者对精神应激的防御能力,帮助患者控制混乱的思维和情绪,重建心理平衡,激发与病魔抗争的斗志与能力。认知疗法是根据个体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手段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以达到消除其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5]。通过认知的干预,改变患者对已、对人、对事的看法,直接或间接影响其情绪和行为。通过相关的医学知识教育和认同机制,使患者以合理的认知代替不合理的认知,从而解除心理障碍,增强康复的信心。本研究显示,治疗后研究组scl一90、sas、sds评分均比对照组下降显着,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或)。提示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肺癌患者的心身症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从而延长患者的寿命。本研究只是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认知疗法对肺癌化疗患者进行初步研究,如何对其他类型的癌症患者及各型癌症治疗的不同阶段进行心理护理,仍需探索。临床各肿瘤科室的护理人员完全有能力凭借各自的专长,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有针对性地研究适用的心理护理方法。

护理研究综述篇五

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人口的控制越来严格,计划生育是一项实现人口控制的有效措施,具有重要的作用。计划生育手术主要包括人工流产术、节育器放置与取出术、中期妊娠引产术和输卵管结扎术。患者实施手术,很可能会导致疼痛并引发一定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直接的影响。我院对324例计划生育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心理特点,并给予临床护理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现整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324例病例均为我院2012年5月-2013年6月收治的自愿接受计划生育手术患者,年龄为24-46岁,平均年龄为35岁,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可知:(1)学历:18例为小学;160例为初中;146例为高中及以上;(2)生育情况:73例为未生育,141例生育孩子为1个,110例生育孩子为2个及以上(3)手术类型:158例实施宫内节育器放置与取出术,9例实施输卵管结扎术;134例实施人工流产术,23例实施中期妊娠引产术。所有患者计划生育手术均顺利完成。

2计划生育手术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

术前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

抵触特点及其护理干预。

一些计划生育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前,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并且会引发恐惧,不利于手术的顺利完成,会对手术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术前护理干预工作,详细向患者讲解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患者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义务。

恐惧特点及其护理干预。

计划生育手术患者取得相关的计划生育知识,担心实施计划生育手术会产生较大风险,产生一些手术后遗症,担心对自己术后的性生活和生育造成影响等,很容易引发恐惧心理,并且会产生焦躁和不安等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应详细向患者讲解计划生育手术方法,结合手术的要点,让患者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对患者提出的问题,护理人员应耐心解答,保持亲切和热情的态度,运用合适、体贴的语言,让患者获得安全感和信赖感,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减少患者顾虑,有利于计划生育手术的顺利完成。

术中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

部分计划生育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面对陌生的环境,加上受到手术室气味的刺激,在听见手术器械的声音后,会产生恐惧感,临床表现主要为心率加快、言语增多和面色苍白等。出现这种情况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感觉进行询问,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及时向患者解释,并对患者进行安慰,指导患者深呼吸,以平定心绪。护理人员在做各项准备操作时,应该让患者注意保暖,尽量减少患者的暴露,保护患者的隐私。同时,医护人员应保证轻柔动作,减少刺激声响。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可紧握患者的手,向患者传递温暖和支持,如出现紧急情况,应保持冷静,迅速反应,并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保证患者可安全度过手术期。

术后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

一些计划生育手术患者在成功完成手术后,术前和术中各种不良情绪完全消失,随着身体的逐渐康复,心情逐渐好转。但是,也有部分患者手术产生疼痛,或者引发术后并发症,从而出现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对这类患者进行鼓励和安慰,保持亲切和蔼的态度,详细向患者描述其手术效果,告知患者手术十分顺利,让患者安心静养。针对患者出现的术后疼痛不适等随症反应,应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处理,以保证手术效果。根据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可知,患者术后产生的疼痛不适等随症反应,其相关因素不仅包括手术方式和手术部位,还包括患者的文化教养、注意力、个人经验、情绪和心理因素等,需在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并保持良好氛围,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最大程度降低噪声,通过分散患者注意力等方式减轻疼痛,让患者保持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3总结。

计划生育手术是我国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一项主要方法,对妇女来说是并非是机体疾患的需要,因此心理上对计划生育手术比较敏感。在实施计划生育手术前、中、后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情绪,对手术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根据患者心理特点,对其实施护理干预,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熟练掌握各项手术步骤,保持亲切和蔼的态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慰,消除患者不良情绪,以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护理研究综述篇六

产妇因为其现阶段的生理特殊性,使得产妇易出现恐惧、紧张、忧虑、烦躁等心理特征。初产妇处于对分娩时疼痛的恐惧以及对分娩知识的缺乏,一般都会出现紧张、焦虑等心态,经产妇来自对上次分娩的回忆。另外,很多产妇紧张胎儿的身体是否会出现一些缺陷或疾病。一些产妇因为缺乏对分娩的一般常识,心理反应很强,过分恐惧与紧张,导致产妇极度不配合医生及助产士的工作,以至于影响正常产程进展。

通过同孕妇进行沟通,了解孕妇内心存在的心理障碍根据孕妇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的不同制定个体化心理护理计划,从而对有心理障碍的孕妇更好的开展工作。例如,很多孕妇在分娩前十分恐惧,因为对分娩的过程不了解,经常会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等情况。这时对产妇的心理护理就显示出其重要性。护士可向孕妇解释,分娩的具体生理过程,以及此生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及安全性,当孕妇了分娩的过程及安全性,自然会降低因担心分娩痛苦而产生的焦虑心态;一些在孕妇因为身体原因在妊娠期间有其他疾病或妊娠并发症发生,所以要对她们加强相关的疾病常识介绍,同时进行心理护理,让产妇对自身的病情多有了解,以达到配合治疗的作用。例如:很多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护士应给予主动的、具有持续性的心理护理,同时要对产妇进行有关妊娠期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护士应该做到经常同产妇进行交流,增强同产妇之间的熟悉程度,从而有利于监督指导患者合理控制饮食,及时发现患者内心所存在的问题心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从而减少病患的心理压力,有利于更好的配合医生进行生产及治疗。

护士应该主动的与产妇进行交流一些孕妇,特别是初产的孕妇,在最初入院治疗时,对医院的陌生感会增加其内心的不安情绪,护士的沟通是医患关系的桥梁。所以,护士应该主动的与产妇进行交流,首先对医院的总体环境,医疗水平进行概括性的介绍;其次,对产妇的个人情况进行了解,让孕妇表达出自己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建立个性化的心理护理计划,建立融洽、信任的护患关系。由于信任感的增强,这样产妇也更易接受护士给予的护理帮助及心理支持,更好的协助医生进行治疗。

良好的家庭关系可以降低产妇抑郁症的发生频度创造良好的家庭,特别是高危妊娠孕妇和健康不佳的孕妇要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给予特别的关心和爱护,护士适当的向产妇的丈夫及其他家庭成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宣讲,在医院同家庭方面共同帮助孕妇解除心理上的顾虑,树立对医护人员及医学的信任。同时也可以发放宣传手册、建议孕妇参加孕期学校培训的课程、安排孕妇与已经进行分娩的产妇互相交流等增加其对分娩时的感受和信心,改变其认知来减轻焦虑的情绪。调查显示,家庭支持是避免妊娠期妇女抑郁发生的主要因素:家庭成员对产妇的支持理解越高,抑郁症的发生频度越低。多数学者认为,良好的家庭支持有利于婴儿的健康及产妇的恢复,而劣性的家庭关系的存在则损害母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在产妇的家庭中应尽可能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舒适的气氛。

第一产程心理护理在分娩过程中,助产士与产妇需要密切接触。助产士要通过亲切交谈,了解她们的内心活动情况,通过她们对妊娠、分娩生理常识的掌握情况,在分娩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因人而异,制定个性化的生产期心理护理计划,向产妇们宣讲妊娠、分娩、育儿等知识,在产妇有疑惑时及时的解决相关问题,在此,可建立医患之间信任的桥梁,是孕妇对助产士具有信任感,从而通过消除对孕妇对于分娩的恐惧感及紧张情绪。以达到孕妇心情的舒缓以及情绪的稳定。对一些情绪极度不安定的产妇,助产士更加要细心及耐心的进行心理护理.指导产妇进行深呼吸,帮助按摩其下腹部及腰部,以减轻症状.避免孕妇过多地消耗体力,以分散产妇的注意力,达到舒缓心理的作用。

第二产程心理护理第二产程是十分关键的,这就使助产人员在这一阶段要更加的稳妥,从而给产妇心理依托,做到忙而不乱,熟练果断,同时在精神上安慰产妇,并且对一些在护理中出现的问题对产妇加以解释,让产妇有安全的心理感受,再加上行之有效的助产操作,鼓励并指导产妇在宫缩时屏气,以增加腹压,促进胎儿下降及娩出,保证胎儿顺利娩出。

第三产程心理护理分娩结束后,当产妇看到自己所生孩子,无论婴儿健康与否,均可引起产妇的情绪激动。表现为或沮丧,或兴奋,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通过大脑皮层,直接影响子宫的收缩情况,易导致宫缩乏力,继而出现大出血。此时,一方面在治疗上,给予产妇宫缩剂加强宫缩,从而预防出血的发生,助产士的心理护理在一定情况下起到了作用,另一方面对产妇进行心理安慰,抑制住产妇过分激动的心情,避免产妇因内心波动而导致的一系列的病症。总之,在护士的心理护理下,让产妇在产前做好心理准备是很必要的,这关系到产妇和婴儿的健康。

产妇的心理护理从主观上可以减轻产妇的心理压力,客观上可以更好的协助医生进行治疗及恢复工作,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应该得到重视,不仅作为一门心理学方面的医学知识来掌握,同时也是更好的进行医患之间沟通的重要工具,有助于产妇的身体健康及护士工作的顺利完成。

护理研究综述篇七

恐惧大多数儿童害怕“打针”,对医院有恐惧心理。产生恐惧原因有:对医院环境及医护人员的陌生感,因疾病产生的身体不舒服,以往治疗所带来的疼痛等不适,以及其他患儿的恐惧反映影响等。

依赖性强,行为控制力弱由于疾病导致精神状况不佳及体力下降,还有家长的呵护和纵容,患儿更容易形成依赖心理,从而行为控制力下降,情绪也变得不稳定,稍不遂意就乱发脾气。

抗拒由于以往的医疗不适经历和恐惧心理,会对医疗活动产生抗拒的情绪,表现在一进输液室就大哭大闹,不配合治疗,挣扎,逃离等,甚至产生攻击行为。

2.对策。

改善输液室环境在输液室张贴儿童喜欢的卡通人物画报,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氛围,为患儿提供一个安全,亲切,有趣的医疗环境,减轻儿童对诊室的陌生感觉,从而减轻儿童的恐惧情绪?。

加强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护理人员应该保证护理知识扎实和护理技能熟练,主动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护理能力。在护理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小儿静脉穿刺技术等学龄前儿童护理常识,以尽量减轻患儿的痛苦、缓解恐惧心理。在护理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医嘱执行,遵循“三查七对”,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与儿童家长进行沟通学龄前儿童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家长的情绪对患儿有很大影响。加强沟通,向家长解释治疗程序、治疗时间等事项以减轻家长的焦虑情绪,能间接抚慰患儿。另外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家长采用正确的怀抱姿势,交代儿童输液注意事项。

心理护理对不同年龄的患儿应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法。0~2岁的患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和交流,因此医护人员的面部表情、动作、态度和语调等会影响儿童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在治疗时,医护人员应先与家长和孩子打招呼,让患儿有时间去熟悉输液室环境,缓解紧张情绪。而且态度要和蔼亲切,对患儿给予积极的回应,即使不能达到预期期望,也要耐心的对待,从儿童感兴趣的点出发(如墙上的卡通画),给患儿更多的时间接受环境。尽量避免强制、暴力地对待患儿,以免给幼儿造成恐怖的治疗体验。

护理研究综述篇八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现在高血压患者已超过2亿,高血压已成为我国目前患病率最高、人群患病最为普遍的疾病之一,但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却处于较低水平,分别仅有、、.高血压不但直接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还给国家和个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直接和间接的医疗费用都很高。研究显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近年来高血压患病上升的主要原因.所以高血压的防治应针对影响高血压的危险行为因素而采取措施,这其中最有效的方式是社区防治.在高血压的社区防治工作中,积极开展社区护理干预,可以大大提高高血压的防治水平。此前不少人在这方面已经做了许多有益探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近年来有关高血压病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做一概括。进一步提高人们对高血压的认识。

1健康教育。

2心理干预。

大量研究证实,长期的精神压力和心情抑郁是引起高咀压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高血压病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社区护士应根据患者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和个性特征进行心理干预,以缓解高血压患者的情绪和精神压力,使其保持乐观心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并町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有人采用心理疏导、认知疗法、行为治疗等心理行为干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紧张、焦虑的不良心理,改善了治疗效果;许多高血压患者具有a型性格特征,如时间紧迫感、争强、好胜、易激动、匆忙、有敌意和攻击性。调查表明,a型行为模式中敌意性行为元素与高血压病等心身疾病有密切的联系.

矫正a型行为,运用放松训练、音乐治疗、兴趣培养、气功、催眠暗示等方法可以放松患者的紧张情绪,有效降低血压。

3膳食指导。

国际公认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是超重、高盐膳食及中度以上饮酒,因此膳食指导就成为社区护理干预中的主要措施之一。社区护士应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制定膳食原则,指导平衡膳食,根据个体情况编制食谱,做好记录,观察患者膳食结构的变化。研究结果证实,膳食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高血压。

调整膳食结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减少钠盐,每人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g.(2)减少膳食脂肪,补充适量优质蛋白质。有资料显示,适当控制膳食脂肪,补充优质蛋白质,可以减缓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积极改善食物结构,减少含脂肪高的肉类,增加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少的禽类及鱼类。(3)注意补充钾和钙。研究表明,钾与血压呈明显负相关,而我国膳食营养成分常常低钾、低钙,故而应增加含钾多、含钙高的食物,如绿叶蔬菜、鲜奶、豆类制品等。(4)多吃蔬菜和水果。试验证明,增加果蔬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其降压原理可能是水果、蔬菜、食物纤维和低脂肪的综合作用。人类饮食应以素食为主,适当肉食最理想。(5)限制饮酒。饮酒和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之间呈线性相关,另外,饮酒还可降低降压药物疗效。因此应提倡高血压患者戒酒。

4体重控制。

干预超重和肥胖者患高血压病的概率是正常体重者的3倍一4倍。专家建议,我国成人正常体重指数(bmi)宜为l9~24kg/1112;≥24kg/m者为超重;i28kg/m.为肥胖。另外,腹部脂肪聚集越多,腰围越大,患高血压、糖尿病的几率越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