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摆脱贫困读后感通用(精选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3:15:25 页码:11
2023年摆脱贫困读后感通用(精选9篇)
2023-11-12 03:15:25    小编:ZTFB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吸收、理解和运用书中的知识和思想。如何写一篇能够准确把握原文主旨并且结合个人见解的读后感是我们需要提升的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摆脱贫困读后感通用篇一

《摆脱贫困》一书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1年前发表的,文字不多,册子仅11万字,收录了习总书记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内涵却很丰富,全文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书中透出的那种理想信念、思想精髓、积极精神、辩证思维、务实的态度等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几点感想。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他还明确地说过:”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是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也就是说,在习近平的领导下,闽东地区能够与全国”同步“摆脱贫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的是行动,靠的是改革开放。

二是”滴水穿石“见精神。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锲而不舍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工作、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这种精神和信念是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三是密切联系群众。贯穿《摆脱贫困》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就是群众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在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走群众路线,首先要有一个群众观点。”诚于中者,形于外“,有了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其次,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

四是要有辩证思想。书中习总书记对每项工作、每件事的论述都能很全面地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有对策思路。《滴水穿石的启示》、《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等文章充满辩证思维光辉。更难能可贵的是,总书记用辩证法不是空谈,而是很接地气,如《从政杂谈》中谈到: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

五是要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习总书记提出”滴水穿石“的精神,提倡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如滴水穿石”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去,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新一届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我们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如何能真正投身到改革中去,非常需要这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要勇于打破各种自身约束和禁锢,甘于做默默无闻的“铺垫性”工作,扎扎实实推进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学习《摆脱贫困》,不仅是一次思想的升华,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灵魂的共鸣。

摆脱贫困读后感通用篇二

(福安一中李铮/文)。

最近一段时间,经常在网络、刊物等各种平台上看到大家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的评论或者读后感,单看这些评论和读后感的内容就让本人有了阅读这本书的冲动。拜读后,才知这是由福建人民出版社重新印刷的一版,最早出版的时间是在21年前,全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下面结合本人作为中学团干和教师的工作谈几点《摆脱贫困》一书的读后感。

首先,《摆脱贫困》一书传递给我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作为当时宁德地委书记的习总书记对地方发展的观点、看法、理论极富高度、全面性、前瞻性,总书记给宁德留下的这笔可贵精神财富,宁德市也不断地传承、发展。当下宁德市的新农村建设搞得红红火火,走进每个乡村都能感受到整洁的环境、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经济的景象,这些都极大地契合了当时习总书记对地方发展、如何摆脱贫困的观点。

其次,总书记当时针对宁德地区摆脱贫困提出的“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弱鸟先飞的意识”观点,就是要求我们闽东地区人民要发扬脚踏实地精神的同时在观念、想法上也要有创新精神,敢想敢做。作为宁德一所百年老校的教师,本人觉得学校近几年开展的“导学研讨、训练拓展”的教学改革模式提倡的是在保留传统教的同时也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上做了比较大的创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解放了传统教学的观念思想、打破机械化教学的禁锢,这就很好地避免了教师教学上的机械化,解决了学校教育中存在“贫困性”,符合《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的敢想敢做、富于创新的精神。

习总书记曾经留给宁德的这份可贵的精神财富在经过20多年各行各业的实践检验,极大地促进了宁德地区的发展。本人坚信,在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宁德地区将会继续坚定地发扬滴水穿石、弱鸟先飞、敢想敢做的精神,全面建成六新大宁德!

今年4月23日是第20个“世界读书日”,为推动“书香湖滨”建设,区委、区政府出台了《湖滨区关于开展“世界读书日”系列文化活动的方案》,进一步唤起全民的读书学习热情。当前正值我区进村入户扶贫攻坚工作热火朝天开展之际,区扶贫办为全区12个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分发了习近平总书记著作的《摆脱贫困》一书,我作为磁钟乡贾庄村驻村工作队员有幸拜读这本书,为工作、为生活,也为了摆脱“思想上的贫困”,通过认真学习也有了一些感受。

福建人民出版社于1992年7月出版了习近平同志的《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习近平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共29篇。全文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文章中提到的“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等观点是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时为我们创造的精神财富,这份“精神财富”经过20多年的实践检验,历久弥新,更显珍贵。

在当前全区开展进村入户扶贫攻坚工作之际,认真汲取、全面开发、充分利用好这份“精神财富”,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如他所言,摆脱贫困,“其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说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这段话,对一个普通的驻村工作队员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前瞻性。要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意识的禁锢,打开思想的开关,不断健全完善扶贫工作新机制新制度,不断探索扶贫工作新方法新方式,让每户贫困群众都走向富裕新路径。作为驻村工作队员在工作中要坚持入户走访、实地察看,认真调查,对联系村的集体收入、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干部队伍、村情民意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争做精准扶贫工作的“联络员”,架起单位与帮扶村的“连心桥”;当好扶贫工作的“调查员”,帮助村发展理清思路、制定规划;从发展思路进农家、惠农政策进农家、科普信息进农家等方面入手做一名“宣传员”,为群众当好发展“导航器”;按照“个人办小事,单位办大事”的原则,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努力成为群众的亲密“伙伴”和无话不说好“朋友”,做一名“服务员”,着力解决群众眼前困难。

实现脱贫,不仅要解放思想,更要把握方向、找对路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针对宁德实际,他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主张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使农业、工业两个轮子转起来。

我区是一个城乡兼备的城市区。“围绕城市搞服务、服务城市谋发展”是我区一个战略思路。我区的12个贫困村要主要是以农业发展为基础的村,因此要针对当前农业面临的发展窘境,大力发展“第六产业”。即,通过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与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第三产业),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光明前景。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发展“第六产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振兴农业农村,改变农业发展前景,所以要坚持以农业为主体;基本做法是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基本趋势是让第二、三产业附着其上,逐步使原本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变身为综合产业。我区一些乡村在发展综合农业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像现在胜源家庭农场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要摆脱贫困,特别是当前我区的12个贫困村要实现脱贫目标,必须引导当地干部群众摆脱思想上的贫困,解放思想,找准扶贫开发的路子,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持之以恒与贫困作斗争,真正使贫困村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全面脱贫。(杨玉山)。

摆脱贫困读后感通用篇三

最近一段时间,经常在网络、刊物等各种平台上看到大家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的评论或者读后感,单看这些评论和读后感的内容就让本人有了阅读这本书的冲动。拜读后,才知这是由福建人民出版社重新印刷的一版,最早出版的时间是在21年前,全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下面结合本人作为中学团干和教师的工作谈几点《摆脱贫困》一书的读后感。

首先,《摆脱贫困》一书传递给我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作为当时宁德地委书记的习总书记对地方发展的观点、看法、理论极富高度、全面性、前瞻性,习总书记给宁德留下的这笔可贵精神财富,宁德市也不断地传承、发展。当下宁德市的新农村建设搞得红红火火,走进每个乡村都能感受到整洁的环境、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经济的景象,这些都极大地契合了当时习总书记对地方发展、如何摆脱贫困的观点。

其次,习总书记当时针对宁德地区摆脱贫困提出的“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弱鸟先飞的意识”观点,就是要求我们闽东地区人民要发扬脚踏实地精神的同时在观念、想法上也要有创新精神,敢想敢做。作为宁德一所百年老校的教师,本人觉得学校近几年开展的“导学研讨、训练拓展”的教学改革模式提倡的是在保留传统教的同时也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上做了比较大的创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解放了传统教学的观念思想、打破机械化教学的禁锢,这就很好地避免了教师教学上的机械化,解决了学校教育中存在“贫困性”,符合《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的敢想敢做、富于创新的精神。

习总书记曾经留给宁德的这份可贵的精神财富在经过20多年各行各业的实践检验,极大地促进了宁德地区的发展。本人坚信,在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宁德地区将会继续坚定地发扬滴水穿石、弱鸟先飞、敢想敢做的精神,全面建成六新大宁德!

今年4月23日是第20个“世界读书日”,为推动“书香湖滨”建设,区委、区政府出台了《湖滨区关于开展“世界读书日”系列文化活动的方案》,进一步唤起全民的读书学习热情。当前正值我区进村入户扶贫攻坚工作热火朝天开展之际,区扶贫办为全区12个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分发了习近平总书记著作的《摆脱贫困》一书,我作为磁钟乡贾庄村驻村工作队员有幸拜读这本书,为工作、为生活,也为了摆脱“思想上的贫困”,通过认真学习也有了一些感受。

福建人民出版社于1992年7月出版了习近平同志的《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习近平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共29篇。全文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文章中提到的“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等观点是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时为我们创造的精神财富,这份“精神财富”经过20多年的实践检验,历久弥新,更显珍贵。

在当前全区开展进村入户扶贫攻坚工作之际,认真汲取、全面开发、充分利用好这份“精神财富”,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如他所言,摆脱贫困,“其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说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这段话,对一个普通的驻村工作队员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前瞻性。要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意识的禁锢,打开思想的开关,不断健全完善扶贫工作新机制新制度,不断探索扶贫工作新方法新方式,让每户贫困群众都走向富裕新路径。作为驻村工作队员在工作中要坚持入户走访、实地察看,认真调查,对联系村的集体收入、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干部队伍、村情民意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争做精准扶贫工作的“联络员”,架起单位与帮扶村的“连心桥”;当好扶贫工作的“调查员”,帮助村发展理清思路、制定规划;从发展思路进农家、惠农政策进农家、科普信息进农家等方面入手做一名“宣传员”,为群众当好发展“导航器”;按照“个人办小事,单位办大事”的原则,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努力成为群众的亲密“伙伴”和无话不说好“朋友”,做一名“服务员”,着力解决群众眼前困难。

实现脱贫,不仅要解放思想,更要把握方向、找对路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针对宁德实际,他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主张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使农业、工业两个轮子转起来。

我区是一个城乡兼备的城市区。“围绕城市搞服务、服务城市谋发展”是我区一个战略思路。我区的12个贫困村要主要是以农业发展为基础的村,因此要针对当前农业面临的发展窘境,大力发展“第六产业”。即,通过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与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第三产业),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光明前景。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发展“第六产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振兴农业农村,改变农业发展前景,所以要坚持以农业为主体;基本做法是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基本趋势是让第二、三产业附着其上,逐步使原本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变身为综合产业。我区一些乡村在发展综合农业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像现在胜源家庭农场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要摆脱贫困,特别是当前我区的12个贫困村要实现脱贫目标,必须引导当地干部群众摆脱思想上的贫困,解放思想,找准扶贫开发的路子,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持之以恒与贫困作斗争,真正使贫困村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全面脱贫。(杨玉山)。

摆脱贫困读后感通用篇四

《摆脱贫困》一书是习近平同志于前发表的,文字不多,册子仅11万字,收录了习近平同志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内涵却很丰富,全文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书中透出的那种理想信念、思想精髓、积极精神、辩证思维、务实的态度等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几点感想。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

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他还明确地说过:“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是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也就是说,在习近平的领导下,闽东地区能够与全国“同步”摆脱贫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的是行动,靠的是改革开放。

二、是“滴水穿石”见精神。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锲而不舍的努力。习近平同志指出,“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工作、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这种精神和信念是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三、是密切联系群众。

贯穿《摆脱贫困》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就是群众观点。习近平同志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在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走群众路线,首先要有一个群众观点。“诚于中者,形于外”,有了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其次,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

四、是要有辩证思想。

书中习近平同志对每项工作、每件事的论述都能很全面地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有对策思路。《滴水穿石的启示》、《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等文章充满辩证思维光辉。更难能可贵的是,习近平同志用辩证法不是空谈,而是很接地气,如《从政杂谈》中谈到: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

五、是要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

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新一届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我们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如何能真正投身到改革中去,非常需要这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要勇于打破各种自身约束和禁锢,甘于做默默无闻的”铺垫性“工作,扎扎实实推进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学习《摆脱贫困》,不仅是一次思想的升华,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灵魂的共鸣。

摆脱贫困读后感通用篇五

《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在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上世纪80年代末,正是改革开放之风吹遍祖国大地,各地摸着石头过河进行经济建设,毫无经验可谈的时期。但本书的这些讲话、文章,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等许多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即便是在改革开放40周年后的今天读来,也是大有裨益、颇有收获的。

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分析了闽东经济发展的几种关系。如长期目标和近期规划的关系。经济发展有其客观规律,需要长期目标和近期规划相结合。既要避免把近期难以实施的远期目标超前化,又要防止把近期规划简单化。如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的关系。速度和效益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应该在追求更高效益的基础上来促进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的同一。如资源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如果没有正确制定产业政策,结构生产力得不到充分释放,经济增长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速度和效益。如改革开放与扶贫的关系。对于闽东地区,开放和扶贫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为此,运用到当前精准扶贫的实际工作中,要注意以下三个要点:

信心永远比黄金重要。习近平同志经常说:扶贫要先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忧伤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一是要有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信心。党中央提出了到,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要坚定认真做都能做到的信心,摆脱不认真做都很难的情绪。扶真贫、真扶贫,打赢攻坚战。二是要有不当贫困户、不戴贫困帽的信心。贫困群众既是受益者也是贡献者,人穷志不能短。不能因为是贫困户就形成习惯,久而久之,凡事都“等靠要”、“伸手拿”,见人矮一截,提不起精神。要有自摘贫困帽、自退贫困群的信心。三是要有当好领头雁的信心。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即要建设好农村党组织。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的乡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的保证。要保证村级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真正能站到“前台”,真正能居于“第一线”。让农村党员用宗旨代替金钱、用理想代替实惠。

方向永远比努力重要。诸事都要在确定正确的方向后再行动,否则就是南辕北辙、事倍功半。向习近平同志学习,一是做好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习近平同志在宁德近两年的工作中,带头“四下基层”,即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和信访接待下基层,对宁德的特点和历史,作了仔细的调查和认真的思考,所以提出的设想,切合实际。干部只有下到了最边远、最贫困的地方,亲身体验到群众的疾苦,思想感触加大,才能增强忧患意识,增加责任感。

二是做到量体裁衣。结合闽东地区主要靠农业吃饭的实际,习近平同志指出,闽东“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在茶叶、滩涂养殖,及饲料工业等方面做文章,念好了“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山海经”。在农村住宅建设上,改变人畜混居的旧习,将人畜分开,改变“贫困―不卫生―疾病―贫困”的恶性循环状况。有的放矢,久久为功。三是做到协调发展。“欲速则不达”。应该看到,立足于追求高速度,往往对资源挤榨过甚,整个经济生活没有回旋余地,不恰当的速度会对生产力发展产生一种破坏作用。一件事办得是否有意义、有价值,不能只看群众眼前的需求,还要看是否会有后遗症,是否会“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应成为我们办事的座右铭。

执行永远比计划重要。三流的点子加上一流的执行力,永远比一流的点子加上三流的执行力更好。执行力不到位,再好的规划也是纸上谈兵,诸葛亮再能掐能算,没有关羽、张飞这一干猛将执行到位,那也只能空叹息。一要把党性观念贯穿于执行过程的始终。共产党的党性集中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精准扶贫中,要深入到贫困户家中,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先输血,再建造血功能,真正摆脱贫困。二要把产业发展带入到执行过程的始终。摆脱贫困,关键要有经济实力作支撑,要有产业作支撑。村集体要因地制宜发展集体产业,有马力带动村民发展。贫困户也要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之中,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到我要致富。领进门,扶上路,送一程。三是要把文化建设融入到执行过程的始终。移风易俗,提倡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脱贫致富的有力保障。我们切不可物质上脱贫了,精神上却愚昧了。精准扶贫也要引导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治安、尊重他人、洁身自好、尊老爱幼。让摆脱贫困的群体在社会风尚、公序良俗上不掉队。

全书12万字,论及的问题方方面面。虽然书中所述是闽东地区,但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发展都具有适用性和指导性。也将指引着我们在日常工作之中,在平凡岗位之上,以滴水穿石之功,实现为民服务之志。

摆脱贫困读后感通用篇六

《摆脱贫困》一书自面世至今已20余载,主要记录了习近平在宁德主政两年间,带头"四下基层",踏遍宁德山山水水,体察百姓疾苦,关切群众冷暖,探索脱贫之路,带领300多万宁德父老乡亲一心谋发展,全力脱贫致富的艰辛历程。全书用"接地气"的群众语言,将深邃的思想娓娓道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倍感亲切。读罢此书,感触颇深、收获颇丰,作为一个宁德人,有责任把这份精神财富坚定不移地传承下去。

近年来,宁德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与20多年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这些80后,见证了太多脱贫致富的事迹。而这一切,与习总书记在宁德任上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铁心拼搏"的闽东精神有着莫大的关系。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它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正是在这种闽东精神的感召下,广大干部群众长期艰苦创业、默默奋斗,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打了一个接一个的胜仗,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辉煌成果。习总书记离开宁德到福州赴任后,了解到宁德"脱离贫困线"的消息,他说,没有丝毫轻松之感,相距于我们的理想,相距于我们的目标,只能说是起步。如今的宁德,虽然已经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但与建成全面小康目标相比,仍不可回避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偏弱等诸多差距。这就要求我们继续以谦虚谨慎的作风、坚持不懈的毅力,认清形势、居安思危、再接再厉、奋斗不息,才有望真正实现跨越发展和全面小康的目标。

作为一个统计人,我认为,要传承闽东精神,应该结合本职,求真务实地做好统计调查工作。以本人从事的住户调查为例,近年来城乡一体化改革、样本轮换,无论是工作的数量还是强度,都是以往所无法相比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有的同志,家在外地,每逢报表期,周末连家都不敢回,生怕错过下发的审核清单;有的'同志,家有年幼的儿子,为了及时上报数据,不惜加班到深夜,面对家人的不解,也只能默默承受;有的同志,语言不通,就虚心地向老同志学习方言,一次次下点访户,用夹生的方言加手势,完成了对所有调查户的培训。也许他们从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歌颂过闽东精神,但是他们用身体力行,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闽东精神。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统计人优秀的品质,看到了闽东精神很好的传承,耳濡目染过程中,令我受益匪浅。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统计调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更需要贯彻闽东精神,用于指导我们的统计调查工作。一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要像滴水一样,不心浮气躁,不妄自菲薄,坚持一个长久的信念,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积累去追求目标。二要有不甘示弱的决心,面对困难不胆怯,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坚定发展信心,大胆拼闯,不达目标决不放弃。三要有敢为人先的魄力,要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敢于突破,大胆创新,以更高远的目标、更强有力的举措,谋划和推动发展。我相信在闽东精神的指导下,定能开创统计调查新局面,推动统计调查工作的不断发展!

摆脱贫困读后感通用篇七

党的以来,同志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自然包括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必须包括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他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他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时说,“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些重要论述告诫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从总体上、总量上实现小康,更重要的是让农村和贫困地区尽快赶上来,逐步缩小这些地区同发达地区的差距,让小康惠及全体人民。这不仅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同志曾在福建工作近,为福建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思想观点。最近,应广大干部群众的要求,福建人民出版社重印了同志的重要著作《摆脱贫困》一书。该书初版于1992年,收录了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全书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系统提出了贫困地区如何脱贫致富的科学主张,集中体现了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是同志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思想方略的重要结晶。书中提出的许多富有创见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与党的以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有着一以贯之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一以贯之的务实作风和清新文风,是一个一脉相承、相互贯通的整体,对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普遍而长远的指导意义。

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科学路径是找对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子。实现脱贫致富,不仅要解放思想,更要把握方向、找对路子。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就提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确定本地经济发展的路子,要从中央和省里的总体部署,从全局工作的大背景、大前提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党的之后,他又进一步强调,“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当时,他针对宁德实际,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主张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使农业、工业两个轮子转起来。实践证明,贫困地区只要立足实际,廓清发展思路,找准主攻方向,发挥好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完全可以实现加快发展、后发赶超。

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一招是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的《跋》中特别强调了“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和“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的重要性。他还专门对改革开放与扶贫的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他强调,“闽东的改革应进一步深化,各项工作都要以改革总揽全局,扶贫工作也要贯彻改革精神”,“我们必须以审视的眼光看待不适应我们获得更快发展的一切并对其进行改革”。他指出,“开放和扶贫对闽东来说,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扶贫的成果将是开放的新起点,开放将使扶贫工作迈上新台阶”,“用开放意识来推动扶贫工作和在扶贫工作上运用开放政策”,“必须争取整体功能效益”。他就发展畲族经济指出:“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走开放的道路,跨出自己的小天地”,“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鲜明指出了改革开放的关键作用,读来特别发人深省。实践证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当前,福建正在深入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矛盾和挑战、困难和问题,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活力,才能抓住机遇、攻坚克难、奋力赶超,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摆脱贫困读后感通用篇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自然包括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必须包括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他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他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时说,“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些重要论述告诫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从总体上、总量上实现小康,更重要的是让农村和贫困地区尽快赶上来,逐步缩小这些地区同发达地区的差距,让小康惠及全体人民。这不仅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福建工作近,为福建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思想观点。最近,应广大干部群众的要求,福建人民出版社重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着作《摆脱贫困》一书。该书初版于1992年,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全书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系统提出了贫困地区如何脱贫致富的科学主张,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思想方略的重要结晶。书中提出的许多富有创见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有着一以贯之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一以贯之的务实作风和清新文风,是一个一脉相承、相互贯通的整体,对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普遍而长远的指导意义。

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先决条件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跳出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冲破封建保守的陈旧意识,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就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他强调,“弱鸟可以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贫困地区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他还指出,摆脱贫困,很重要的是要提倡振奋精神,增强自信心。他在《闽东之光——闽东文化建设随想》中指出,“如果人们只看到穷,但不是历史地看,发展地看,就很容易失去自信心”,“在讲‘贫困’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他强调闽东人民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就是一种光彩。12月,他在河北阜平县调研时又强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贫困地区尽管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发展水平较低,但也有各自的有利条件和优势”。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首要的是彻底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坚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念,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工作重点。我们深刻体会到,越是落后的地方,越要树立战胜困难、脱贫致富的信念信心,越要坚定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决心毅力,让观念“先飞”,让思想先行,不等不靠、积极作为,把优势做足,把特色做强,把短板补上。

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科学路径是找对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子。实现脱贫致富,不仅要解放思想,更要把握方向、找对路子。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就提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确定本地经济发展的路子,要从中央和省里的总体部署,从全局工作的大背景、大前提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党的十八大之后,他又进一步强调,“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当时,他针对宁德实际,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主张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使农业、工业两个轮子转起来。实践证明,贫困地区只要立足实际,廓清发展思路,找准主攻方向,发挥好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完全可以实现加快发展、后发赶超。

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一招是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的《跋》中特别强调了“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和“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的重要性。他还专门对改革开放与扶贫的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他强调,“闽东的改革应进一步深化,各项工作都要以改革总揽全局,扶贫工作也要贯彻改革精神”,“我们必须以审视的眼光看待不适应我们获得更快发展的一切并对其进行改革”。他指出,“开放和扶贫对闽东来说,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扶贫的成果将是开放的新起点,开放将使扶贫工作迈上新台阶”,“用开放意识来推动扶贫工作和在扶贫工作上运用开放政策”,“必须争取整体功能效益”。他就发展畲族经济指出:“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走开放的道路,跨出自己的小天地”,“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鲜明指出了改革开放的关键作用,读来特别发人深省。实践证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当前,福建正在深入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矛盾和挑战、困难和问题,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活力,才能抓住机遇、攻坚克难、奋力赶超,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摆脱贫困读后感通用篇九

我很爱读书,但是智识有限,往往领悟不深。《摆脱贫困》一书的大部分篇目,我粗读了一遍。我发现其中名言警句甚多,无论是引用先贤的,还是其首次阐述的,我们只要随便拈来一句,都值得思考一番,品味一番。我常常被他真挚的感情、执着的追求和灵动的思想所感动,每每有所收获,都会合上书本,仔细琢磨片刻。无奈我才疏学浅,未能全窥其中的奥义,今天权且摘出几句特别喜欢的句子,结合学习谈理解,联系工作谈启示,概括为”一立二脱三塑造“,抛砖引玉向贤者请教。

首先,讲”一立“,即:树立鸿鹄之志。

对于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事业,这有很深的启迪意义。我们从小听惯了立大志的叮嘱,经过长年的历练,常常感叹自己的现实与少年时的大志是那么遥远,甚至开始”现实“起来,告诫青年朋友们”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他们也”现实“起来,却很少深入地了解立大志的辩证意义。理想远大,未必能够完全实现,但是却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使之奋发图强,向理想的方向前进。孔子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统计调查事业的干部也要有这种鸿鹄之志,不要以为自己身处”清水衙门“就怀着弱弱心态,不敢谈理想,不敢说未来,不敢对统计调查事业做一番规划,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一番设想。实际上,不管你具体做什么业务,从事哪一项具体的工作,如果我们有一个更高的视角、更宽的视野去想问题、看问题,我们就能把当下的事情看得更清一些,把当下的问题想得更透一些,就会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自觉和从容。

其次,讲”二脱“,即:摆脱贫困意识和摆脱思想贫困。

一是摆脱贫困意识。《弱鸟如何先飞》中有句话说:”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又在《把握住新的机遇》中说:”不能因为定为贫困县、贫困地区,就习惯于讲我们如何如何贫困,久而久之,见人就矮人一截,提不起精神,由自卑感而产生‘贫困县意识’“.这样的话,换个有实权无实权、有资源无资源的角度,就好像是在说我们自己。今年,我有幸参加了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督导工作。通过多次的下乡,多次与基层干部的互动,我发现,统计部门是”清水衙门“、统计工作”无权无势“、统计干部”位低身卑“的观念在我们的队伍中还普遍存在。他们认为我们自身缺乏资源,还要求人办事,底气很不足,心理上就低人一等。所以,办事时小心翼翼,精神气质上也像”小脚女人“,不够大度,更不敢展开格局,这种贫困意识必须摆脱。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公事,不是私事,不藏着掖着,光明正大。工作遇到困难是难免的,但我们不是要求得到别人的可怜,心理上必须自我拯救,必须挺立起昂扬的精神气质。

二是摆脱思想贫困。作者说:”全书的题目叫‘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那么如何摆脱思想贫困呢?他在《从政杂谈》中说:”人的知识也有一个不断充实的过程,任何一个人,即使智商很高的人,都不可能一次性就求到事物的‘是’。“”切忌自以为是的最好办法就是虚心向群众学习,向老同志学习;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充实头脑,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是的,摆脱思想贫困方法就是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其他单位学习,但有疑惑,问天下,问苍生。这里我也想到我们队伍里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许多干部,在统计系统一干就是几十年,没有再接触过其他工作。我们许多新生力量,大学毕业后直接考进我们系统,没有其他机关或企业的工作经验。多数一直在一个单纯的环境里工作、成长,所以,思想意识里缺乏比较,缺乏碰撞,缺乏由差异性思维而衍生的创新活力。所以,希望我们的干部能有机会与其他队伍、其他单位更多的交流、学习、合作,无论是省直、市直,还是县直,有利于干部成长的机会多争取一些,不断固化,形成机制,成为特定资源,让干部在这些平台的锻炼中开拓视野,获得成长。

其三,讲”三塑造“,即:塑造担当意识、塑造刚正意识和塑造坚忍意识。

一是塑造担当意识。在《干部的基本功》有句话:”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样的话极其富有警示意义,特别是后一句。我们常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话有一定道理,要求我们做好本职工作,安于本分,不要擅权,不要越位,但又不对,主要看怎么理解这个”谋“字,虽不在其位,但我们可以认真思考我们的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得失,积极主动向”在位者“建言献策,如此,虽不在其位,也可以尽一份心力。这话归根结底,就是要有主人翁意识,要把所从事的事业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真正地担当起来。有的人,觉得自己身微言轻,不敢担,怕担不起。有的人说,统计调查本身就不是什么大事,不在中流,何须”浪遏飞舟“?作者引用孙中山的话说:”一个人不要立志做大官,要立志做大事“,不过话锋一转,又说:”但是世界上没有孤立的大事,大事全是由小事积累起来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做大事’上,青年干部都要一种老实的心态,甘做最普通的事,乐于扮演拾遗补缺、跑龙套的角色。“所以,我们要塑造担当意识,守住清贫、甘于奉献,担当起统计调查事业兴旺发达的使命。

二是塑造刚正意识。作者在《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使命》中说:”自身不正,何以正人?‘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说到刚正,倒不是说我们自己有多么不正,而是觉得,我们有了刚正意识,心里就会充满阳光。还是回到我们统计调查干部办事底气不足问题。我来自基层,知道做统计调查工作很辛苦,基层更如此,很多事情要求人,被拒绝,吃”闭门羹“,甚至被无端责骂的事情都有。长此以往,心里就特别憋屈,久而久之,心里就阴冷起来。结果,自怨自艾、自我放逐者有之,沉沦幻灭、自暴自弃者有之。实际上,身卑不敢忘国忧,小人物也要自珍自重,我们统计人也需要内心刚正。所以,我们特别需要一股浩然正气,需要一颗熊烈的太阳,鼓舞和引导自己。左宗棠有一句名言:”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我特别喜欢这句话。为什么他能做到呢?因为他心里光明正大,有一股浩然正气。胡林翼曾说,只要我所办的事情目的正确、光明,手段就可以灵活,因为心里没有阴暗面,所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三是塑造坚忍意识。作者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中说:”坚硬如石,柔情似水——可见石之顽固,水之轻飘。但是滴水终究可以穿石,水终究赢得了胜利。“又在《从政杂谈中说》”在原则问题上要讲气节,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要讲策略。“这告诉我们,除了要有格局,有胸怀,还要有一股韧劲,有一根”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硬骨头。我们的事业无论处于什么阶段,我们的人生无论处于什么位置,要有长远的视线,要有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意志,不要被一时一事的困难所困惑。统计调查工作是辛苦的,但是,他也有自己的锦绣河山,它有它的美,它有它的壮丽。我们应该树立理想,下定决心,在前行的道路上锻造我们的品格,锤炼我们的意志,展示我们的轻柔。以修心的姿态前行,以苦行的毅力坚持,终会滴水穿石,赢得我们的精彩!

我深信,当年在宁德主政的同志:他是自信的,因为志大而远见;他是虚心的,因为他勤奋而好学;他是从容的,因为无悔而坦然。王羲之的《兰亭序》,文末有这么一句话:”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轻轻合上书本,也有如此质朴的感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