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一
(作者单位: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
余以三年光景,每日晨读,阅毕《古文观止》,虽非正业,却是入职学校以来最大收获,颇有些心得,请略陈陋见。
古文观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选,古人蒙学课本,亦是古人为学入门读物,余在而立之年始读,为生平一大憾事,亦可见当代中国教育之偏颇。
就其布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来源以《左传》最多,个人以韩愈最多,取《左传》传承“春秋大义”的宗旨与韩愈“辟道攘佛”的功绩;这与清代学者抱残守缺、空空如也的卫道宗旨比较相符。苏东坡曾称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若就“文以载道”论,韩文公逆谏人主,纠治世风,力挽唐代崇佛之狂澜,足可当之;但若就文字论,韩氏文章似未达这等境界,东坡先生的评价多有后人敬畏先贤的溢美之词。
古今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题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气呵成,余音不绝,令吾辈后学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观止》所选文章,以单篇论,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无疑是独步翰林,堪称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沁人心扉,笔尖所及,气贯长虹;余每每读罢,未尝不为之折服、为之太息。至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这四篇奇文,难分伯仲,全凭诸君喜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各有所取,无有高下。非谓“天下忧乐”就高人一等,人生际遇不同,不必苛求。
《观止》一书优点许多,待诸君细品,其不足反倒不易察觉,而且不才以为,多为编者有意为之,读者需多加留意。编者吴氏叔侄似以“正统”士人自居,重儒家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且以立德为本,因而不取赋一类追求辞藻华丽,言不及义的文章;对崇尚清谈之风的魏晋名士似也有异议,故几乎不取魏晋一代的文章;编者是清代学者,受彼时狭隘的汉宋门户之争影响颇深,故宋代理学一脉文章全不取,是《观止》大缺憾;另外,清代外族入主,这是一件以“士”自居的清代学者不能说的事情,所以元、清两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杰的文章都不在其列。以上诸点,令“观止”黯然失色。
历朝历代之文,以明代文章最差,宋濂文章多媚骨,阳明心学多偏锋,皆不足法,其余更不足论,其原因仍不得正解。个人以为,或许中华文明历经5000余年,至明代已垂垂老矣,国运不济,国势保守,文风英气不足,老态有余,全无汉唐气象。从学术的角度看,中国文明自“经重于史”的时代起,即自南宋起,文明的自我革新、自我反思的能力就日渐衰退。从武术的角度讲,有宋一代,重文轻武,血性渐失,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自宋始,愈演愈烈,直至近代不能复兴。可悲可叹!
(作者单位: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二
季札在鲁国请观周乐时曾说过:“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我猜想,在吴楚材、吴调侯叔侄在成书之时一定也暗叹过“观止矣!”
古文观止》,作为一本从两个爱好古文的教书先生平日相互切磋研习、为童子讲授古文的讲义到一本经历百年时间沉淀,传世不衰的文集,并不是偶然。它是一部囊括从东周到明末、集百家经典于一身,同时永远不会落后于时代、绝不会因为政治风云变幻而失去价值的文集。
古文观止》,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周文、秦文、汉文、六朝文、唐文、宋文以及明文。其中以散文为主,间有骈俪文辞赋。皆是历朝历代最富盛名的文章,从这一点看,《古文观止》也可以说是一本中国文学发展史。
周文卷主要收录了《左传》、《国语》,其中还有《公羊传》、《梁谷传》和《礼记》。《左传》作为古中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对后来司马迁的《史记》以及后世的历史编写有很深远的影响。除去各种官方的对《左传》的解释。我读《左传》时,更多的是关注《左传》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对战争精彩的描写。
在开篇的《郑伯克段于鄢》中,就讲了郑庄公和弟弟共叔段的权力之争。郑庄公在母亲武姜不喜欢自己,偏爱弟弟的情况下,韬光养晦、欲擒故纵,故意纵容弟弟的恶行,等到弟弟终于起兵夺权时,才露出早已准备好的屠刀,砍向自己同母同父的弟弟。同时与怂恿、帮助弟弟的母亲决裂,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庄公在解决弟弟共叔段的威胁后,又用了挖地洞的方法,与母亲在隧道中相见。宫变失败后的武姜,也趁机与郑庄公和好。全文短短几百字,将故事中人自私、残忍、虚伪狡诈、腹黑的本性描写的淋漓尽致。
还是郑庄公,在《郑庄公戒饬守臣》中,郑庄公又化身为一位尊奉礼法,敬畏天命的古代政治家。同时,在这篇文章中郑庄公还说过:“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在这里又可以看到他在表达弟弟的愧疚之情。对比于《郑伯克段于鄢》中他的作为,我们又看见了另一个郑庄公。
读书最精彩的地方不仅仅在于去体会揣摩作者的意图,而是在眼睛离开书本后,脑内小剧场放映的情节。
相对于过于规整的明文,我更喜欢唐宋文章的灵动和六朝文章的韵律。在这里,我不是故意跳过汉文。汉文卷中,将近一半都是司马迁的《史记》。论谁也不能回避《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光芒。但是,对于我,《史记》更像是一部小说,而不是历史。司马迁用他精巧的笔,将每个历史事件中人物细微的动作、表情完整的复活在他的书中。在读他的《史记》时,却又有种不真实的感觉。换个角度说,将每个人物的细节处理的那么完美,除了猜测司马迁手上有一个可以与明朝东厂媲美的专业特务机构帮他收集情报之外;那就是猜测他根据手上已有资料,虚构了部分历史情节。我想,目前,后面一种猜测更加让人信服些。
在理科生的眼中,世界可能就是一个个的方程式组成的;而文科生眼中,世界可能就是历史的尘埃中文明的传承。在不同的人眼中的同一个事物是不同的。在我的眼中的《古文观止》,那是我的《古文观止》。抛开一切标准答案,一切评判标准的时候,阅读就变成了悦读。偶尔,也会体会到古人读书时,信手批注时的快乐。
吴氏叔侄的古文,观止矣。而我的读书,才刚刚开始。
就拿先秦文来说吧,它主要讲了一些古代人说的很有说服力,很有见地,很有哲理的话。有目光长远的宫之奇,有敢于反驳昏庸襄公的子鱼,又不重名利的介之推,有在狱中能说服梁孝王的邹阳……各种各样的贤人都在展示自己非凡的口才。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处以宫刑之后对自己非常的不自信,甚至是自卑,他在《报任安书》里说:“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意思是:所以,祸害没有比贪利更悲惨了,悲哀没有比伤心更痛苦了,行为没有比祖先受辱更难堪了,而耻辱没有比遭受宫刑更巨大了。受过宫刑的人,不能同正常人相提并论。在如此环境下司马迁而能著出《史记》,那我们健全的人更应该发奋图强了,不说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至少也要不愧于活在世上的每一天,不让人生的旅途留下遗憾啊。
我还知道了虔诚遵循“礼“而一丝不苟的态度。曾子卧病于床,病势已经很沉重了,家童看到曾子在床上的床席,问道:“华而睕,大夫之箦与?”曾子听到后,吃惊地睁大眼睛说:“然,斯季孙之赐也。”然后要求换掉床席,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士,不能睡在大夫用的床席上死。家人不同意,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姑息。”坚持要求换掉它,结果换掉没多久,曾子就死了。人都要死了还坚持不能破礼,要遵循道德。而现在社会的人有些简直是以无耻为荣,和古代人的坚守礼的思想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狱啊。
从《寺人披见文公》中我领悟到有大做大事的人有大的胸襟,晋文公二次被寺人披追杀,第二次被斩断一只袖子。可是经过寺人披的一番话,马上改变态度,放弃前怨,接受意见,才能免除一场杀身之祸。
读书能找到心灵的宁静,读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读书能陶冶情操。古人云:“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彦如玉”。所以多读书绝对是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所谓: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三
《古文观止》是一部文言散文选集,是清人吴楚才和吴调侯叔侄俩人选编并注释的。这部散文选集挑选了从东周到明代的二百二十二篇散文作品,作品题材涉及史传,策论,游记,书信,笔记等。这些散文大部分语言简练,篇幅短小易懂,从1695年成书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现在中学里的文言文教材中不少是从这本书里选用的一些文章。“古文”就是指古代的文章,“观止”的意思就是说你只读这些文章就够了,不用再去读别的古文书。可见《古文观止》这本书的历史地位。我没有太好的古文功底,这本书对我来说还是比较有挑战性的,我在读故事的时候必须去查很多词语,所以阅读的速度也非常缓慢。我在这本书的读后感里就写写我最熟悉也比较喜欢的一些小故事吧。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我们这学期etk有一个词“世外桃源”就出自陶渊明的这篇文章。他在《桃花源记》里描写了一个渔人打鱼的时候偶然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桃花源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种祥和宁静,富足的景象。桃花源里的百姓与世无争,善良好客,但他们“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作者用简单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桃花源自由平等富足美好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我觉得虽然作者用的语言对我来说挺难读,但是他描写的桃花源是很美丽的。但同时我觉得这个故事有种怅惘的感觉,像一个幻想。在现代生活里很多人也想要一个“桃花源”这样的地方,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各种争斗,各种压力,各种不满,“桃花源”是人们心中的一块净土,是人们逃离现实的理想境地。但是“桃花源记”的结尾却有点儿伤感,渔人虽然很喜欢桃花源并在那儿感觉到了快乐,但是还是不能在那儿待着,还需要回到现实中去,一种无奈的感觉。
另外一个我挺喜欢的故事是“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是讲一个九十岁的愚公想把家门前挡住路的两座大山移走。有一个智叟笑他愚蠢,说“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虽然别人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愚公还是非常坚定,”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最后,天帝被愚公这种坚定的决心所感动,终于帮他把山移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虽然之前我也听过这个故事,但是在看这篇文章简单有力的文字描述时,我对愚公坚持自己的目标的决心非常钦佩。别人都觉得他太傻了,但他不管别人怎么说,他按着自己的想法和目标前进。他的这种精神非常可贵,无论任何时代,最终成功的人就是像愚公一样看似愚蠢,但意志坚定的人吗。
《古文观止》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从中学到了很多智慧。这本书我还会慢慢地细读,品味。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四
古文观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选,古人蒙学课本,亦是古人为学入门读物,余在而立之年始读,为生平一大憾事,亦可见当代中国教育之偏颇。
就其布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来源以《左传》最多,个人以韩愈最多,取《左传》传承春秋大义的宗旨与韩愈辟道攘佛的功绩;这与清代学者抱残守缺、空空如也的卫道宗旨比较相符。苏东坡曾称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若就文以载道论,韩文公逆谏人主,纠治世风,力挽唐代崇佛之狂澜,足可当之;但若就文字论,韩氏文章似未达这等境界,东坡先生的评价多有后人敬畏先贤的溢美之词。
古今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题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气呵成,余音不绝,令吾辈后学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观止》所选文章,以单篇论,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无疑是独步翰林,堪称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沁人心扉,笔尖所及,气贯长虹;余每每读罢,未尝不为之折服、为之太息。至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这四篇奇文,难分伯仲,全凭诸君喜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各有所取,无有高下。非谓天下忧乐就高人一等,人生际遇不同,不必苛求。
《观止》一书优点许多,待诸君细品,其不足反倒不易察觉,而且不才以为,多为编者有意为之,读者需多加留意。编者吴氏叔侄似以正统士人自居,重儒家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且以立德为本,因而不取赋一类追求辞藻华丽,言不及义的文章;对崇尚清谈之风的魏晋名士似也有异议,故几乎不取魏晋一代的文章;编者是清代学者,受彼时狭隘的汉宋门户之争影响颇深,故宋代理学一脉文章全不取,是《观止》大缺憾;另外,清代外族入主,这是一件以士自居的清代学者不能说的事情,所以元、清两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杰的文章都不在其列。以上诸点,令观止黯然失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五
读过《古文观止》后,对我的感受很深,我觉得多读书绝对是有益身心健康的事。
就拿先秦文来说吧,它主要讲了一些古代人说的很有说服力,很有见地,很有哲理的话。有目光长远的宫之奇,有敢于反驳昏庸襄公的子鱼,又不重名利的介之推,有在狱中能说服梁孝王的邹阳……各种各样的贤人都在展示自己非凡的口才。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处以宫刑之后对自己非常的不自信,甚至是自卑,他在《报任安书》里说:“故祸莫?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意思是:所以,祸害没有比贪利更悲惨了,悲哀没有比伤心更痛苦了,行为没有比祖先受辱更难堪了,而耻辱没有比遭受宫刑更巨大了。受过宫刑的人,不能同正常人相提并论。在如此环境下司马迁而能著出《史记》,那我们健全的人更应该发奋图强了,不说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至少也要不愧于活在世上的每一天,不让人生的旅途留下遗憾啊。
我还知道了虔诚遵循“礼“而一丝不苟的态度。曾子卧病于床,病势已经很沉重了,家童看到曾子在床上的床席,问道:“华而?,大夫之箦与?”曾子听到后,吃惊地睁大眼睛说:“然,斯季孙之赐也。”然后要求换掉床席,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士,不能睡在大夫用的床席上死。家人不同意,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姑息。”坚持要求换掉它,结果换掉没多久,曾子就死了。人都要死了还坚持不能破礼,要遵循道德。而现在社会的人有些简直是以无耻为荣,和古代人的坚守礼的思想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狱啊。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六
据说《春秋左氏传》是孔子同时代人左丘明为解释孔子所作的鲁史《春秋》面撰写的,长期研究表明,这是战国初年一位佚名史学家的编年史著作,因为他预言的好几件战国初期才发生的事情只能是事后记述时的装神弄鬼而不可能是先知先觉的预言应验,不过早在西晋时发现的战国魏襄王墓中已有类似它的简牍,又说明它成书也不能晚于战国中叶。
历来都把《左传》和《春秋》按年编在一起,是因为尽管有人怀疑过它们之间并无干系,但“《左传》释经(《春秋》)”的权威说法一直未被动摇。可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承认,这两部书虽然记事的时间大体相当,但《左传》并不像《公羊》、《谷梁》两传那样紧紧地围着《春秋》转,而是很有意识地试图再现春秋至战国盛衰的兴亡历史,因此,它在叙事结构、叙事语言及叙事态度上都和《春秋》大不相同:由于它不再是客观地单纯记录而是主动再现历史,所以它的叙事不像《春秋》那样简略枯燥详而是详尽曲折的描述;由于它是渗透了主观的历史追忆而不是冷静的现场记录,所以它的语言不像《春秋》那样缺乏热情而是充满了想像力;由于它是事后撰写无须任何顾忌可以明确表示意见,所以它不《春秋》那样有闻即录而可以剪裁选择以表明爱憎。而恰恰是它委曲详尽的叙事结构、生动的叙事语言明确的叙事态度,使它不仅成为我国第一部成熟的编年史,也成为一部杰出叙事文学著作,后世散文家有的从它这里学到了起伏跌宕的布局结构,有的从它这里学到了富赡华丽的语词句式,有的从它这里学到了一唱三叹的言论方法。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七
之所以会阅读《古文观止》,说来也是机缘巧合。
不久前收到班委的群发短信,知道了又是一学期一会的读后感时间,于是从群共享下载了书单直奔图书馆,凭直觉觉得标题不错,便借了这本1987年版的《古文观止》。简朴的封面上散落有缃色的斑斑点点,书页微微泛黄,这无一不昭示着它存在了好些年头,还未阅读,心底里已增添了几分好感。
古文观止》是清康熙年间的吴乘权和吴大职叔侄二人选编的一本古文读本,从先秦到明末,共12卷,222篇,以散文为主,间或穿插有骈文辞赋。康熙三十四年,二吴将书稿寄给已是两广总督的吴乘权的伯父吴兴祚,吴兴祚“批阅数过”后于当年五月端阳日付梓,这就是《古文观止》的初刻本。此后,《古文观止》又经过多次翻刻。87年版《古文观止》是安平秋点校的,他以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本为底本,用映雪堂原刻本复核,再用文富堂本、怀泾堂本、鸿文堂本参校过,甚至还参阅了相关史书、总集、别集所收古文。首页刊登安秋平的点校说明,此外还附有吴兴祚的序,吴乘权、吴大职二人合写的序和吴乘权的例言。
87年版的《古文观止》的最大特色在于二吴的评注,他们会在某些句子后面和全文借书处添加自己的观点看法,如《曹刿论战》中就有评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骂尽谋国偾事一流人,真千古笑柄”;《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中评论:“一念奢侈,饥寒立至。起手数言,穷极原委。‘奸法与盗盗’一语,透尽千古利弊”,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令人深思。
古文观止》作为我国古代散文的入门书,集中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古代人民非凡的智慧。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八
本文目录。
《古文观止》是本好书,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现。我喜欢读,它在我心中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辉。自我读起此书时,背过的古文不过就寥寥数文。实在是好文众多,只得走马观花般学习皮毛,而在观止的选传中,犹独钟情于《战国策》李斯的谏逐客书与三国的诸葛亮的出师表。李斯敢写谏章批判秦王的做法是不对的,表现其的勇敢与智慧,文章结构紧凑,举例充分,论理十足,可谓是绝。诸葛孔明写《出师表》,表现他正直,为理想奋斗的精神品格。下面我就选谏逐客书二段来品析。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2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写谏逐客书时,正为秦王因韩国实施「疲秦计画」,而大怒。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范围之内,于是李斯将谏章呈给秦王,秦王看之,欣然撤销逐客令。试问;如果谏章不能打动秦王,那么秦王会不会以叛党的名义杀了他。答案是肯定的。从中也可看出李斯的胆量,从容,淡定,真学才识。从文中看,亦如此。第一段以“臣闻……”作为起始,一连串的因果实例摆出,环环相扣,层次明了,接着说明为何不赞成,否定秦王的决议。第二段“夫物。”,我犹以为重要,一针见血。突出中心。
这是一篇不错的议论文,也让我对作者感到敬佩,也让我对自己感到愧疚。想想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无法自立,也没有像作者那样有主见,遇事懦弱胆小。不能沉着应对,面对一些物质的事物,也不能够地面对。所以我立志学习作者的这种精神品格。而我也很庆幸读了这本让我很惬意,很享受,很有启发的书。
返回目录。
没有《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与争议,也没有《诗经》中的烂漫与自由,也非《离骚》的华丽与哀怨,更无。
唐诗。
宋词。
的豪迈与缠绵,更非《庄子》的遥遥与洒脱,有那么一本书,她除却一切浮华,却将古人的智慧彰显,她就是《古文观止》。
这是一本选摘自周朝到明朝的优秀。
散文。
的结晶。书中选摘了《左传》、《史记》、《国语》、《战国策》、《三国志》中的精华。还收集了唐宋八大家的经典作品。是一本古老而有深度的书籍。从一个教育者的眼光出发,我读此书的感想如下:
一、忠义篇的鉴赏。
读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我被魏征的忠诚和敢于直谏的精神所感动。其中,“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思江海下百川、虚心纳下、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知足”、自谦自制、“慎始而敬终、”三思适度的思想使人受益非浅。
这些精辟而有警示意义的言论如一面镜子,使唐太宗从中照出了自身的瑕疵,从而创造了贞观之治。
我以教育者的眼光来看,也觉得同样有意义。“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警示着我们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处理任何问题都宜三思慎重、客观公正。然而,人非神仙,难免不被自身的情绪所影响。因此,教师要学会宽容,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文中的“知足以自戒”也是我们每个教师修身养性的警示牌。知足常乐,学会淡泊。面对众多行业的各种福利诱惑,我们的教师仍能坚守岗位,不动摇,不跳槽,仍能乐教,并终身从教。这也是一种品格。所谓“慎始而敬终”不过如此。
魏征是幸运的,他的谏言创造了贞观之治,为百姓赢得了一个盛世。
另一个忧国忧民的谋臣当推孔明了。他身逢乱世,却能以一人之智慧救蜀、治蜀,保一方平安。他忧国忧民,最终积劳成疾,郁郁而终。他所著的《出师表》使人倍感其爱国之心,赤胆之情。其以一人之心力,欲挡天下一统之大势,虽如螳臂当车,却忠勇可嘉。
相对而言,范仲淹的,《岳阳搂记》,那种彷徨与愁闷,爱国与国人,更深入人心。那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知被多少公仆用以自喻。他们或许和范仲淹一样,未曾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却从未忘记自己的职责。
因此,我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二、孝道似曾走远。
本书记载孝道的较少,但李密的〈〈陈情表〉〉使人感到自己不够孝顺。
李密写〈〈陈情表〉〉本是推辞、拒绝入朝为官,但他情真意切的话语,使晋武帝明白其心志,不仅不被治罪,还受到皇恩沐浴。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孝心,本是人之常情,但“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赤诚又另人同情。
这种言论,我将其概括为“感恩”。作为一个教育者,我深知感恩教育十分重要,也经常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而观我自身,实在是做得不够:父母年迈,却不在身边。他们有病痛时,我却不能侍其汤药。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每一个人一生都难以报答的。因此,工作再忙、离家再远,我们都当常回家看看。
三、教育者的困惑。
“不耻相师”回答了这一难题。当学生出难题“考考你”时,我们要放宽心,即使请教于学生,。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无知才是我们所要禁忌的。不要觉得自己是大人,面子上过意不去。要知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只有虚心求学,才能遂心从教。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我们应警戒的。
再者,我认为有意义的作品还有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这篇文章本是作者通过描写郭橐驼种树的方法来阐明做官要顺乎自然,减少繁杂的政令滋扰的观点。但从教育者的眼光出发,我认为这篇文章同样有借鉴意义。
其一:不要抹杀孩子的天性。
孩子的天性好动、好玩。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时时要求他们循规蹈矩,应允许他们犯错,并给予他们改错的机会。使他们的个性自由发展。
作为家长,也要尽量使孩子有自由空间。不要自做主张,就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培训、辅导班。应问问孩子,你们是否愿意学。
由于老师、家长喜欢听话的孩子,因此,孩子们在大人面前很听话,却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性格。谁也不知道他们性格上有哪些缺陷,需要怎样引导。正如我们喜欢的盆景,永远只禁锢在盆中,永远也离不开园丁的悉心照料。这样的孩子到社会上,经不起折腾。不能承受打击和失败。
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过于干涉,只会适得其反。即“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其二:孩子需要什么。
作为家长,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作为教师,你了解学生吗?他们需要什么?我们惟恐子女(学生)才能一般,不能出人头地,更怕他们有陋习。因此,我们要求他们向指定的模式发展。其结果只会使他们失去自己的个性,变得千篇一律。
就像时下的青年整容一样,美是美了,却千人一面,失去了本来的真。
我们对子女(学生)的教育很难做到理性。这就是“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的教育胡同。
孩子门需要什么?不过是一点自由而已。
我们常常抱怨没有“千里马”,其实千里马常有,只是我们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
此外,书中的历史典故、唐宋八大家的写景散文,也是很值得一读的。我才疏学浅,做此论而已。
利的好官。官大小都一样可以为国为民,何必一定要身居相位呢?我们教师也一样,虽只有一方三尺讲台,却也足以使我们传递智慧、施展才华,体现自身的价值。
返回目录。
没有《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与争议,也没有《诗经》中的烂漫与自由,也非《离骚》的华丽与哀怨,更无唐诗、宋词的豪迈与缠绵,更非《庄子》的遥遥与洒脱,有那么一本书,她除却一切浮华,却将古人的智慧彰显,她就是《古文观止》。
这是一本选摘自周朝到明朝的优秀散文的结晶。书中选摘了《左传》、《史记》、《国语》、《战国策》、《三国志》中的精华。还收集了唐宋八大家的经典作品。是一本古老而有深度的书籍。从一个教育者的眼光出发,我读此书的感想如下:
读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我被魏征的忠诚和敢于直谏的精神所感动。其中,“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思江海下百川、虚心纳下、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知足”、自谦自制、“慎始而敬终、”三思适度的思想使人受益非浅。
这些精辟而有警示意义的言论如一面镜子,使唐太宗从中照出了自身的瑕疵,从而创造了贞观之治。
我以教育者的眼光来看,也觉得同样有意义。“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警示着我们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处理任何问题都宜三思慎重、客观公正。然而,人非神仙,难免不被自身的情绪所影响。因此,教师要学会宽容,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文中的“知足以自戒”也是我们每个教师修身养性的警示牌。知足常乐,学会淡泊。面对众多行业的各种福利诱惑,我们的教师仍能坚守岗位,不动摇,不跳槽,仍能乐教,并终身从教。这也是一种品格。所谓“慎始而敬终”不过如此。
魏征是幸运的,他的谏言创造了贞观之治,为百姓赢得了一个盛世。
另一个忧国忧民的谋臣当推孔明了。他身逢乱世,却能以一人之智慧救蜀、治蜀,保一方平安。他忧国忧民,最终积劳成疾,郁郁而终。他所著的《出师表》使人倍感其爱国之心,赤胆之情。其以一人之心力,欲挡天下一统之大势,虽如螳臂当车,却忠勇可嘉。
相对而言,范仲淹的,《岳阳搂记》,那种彷徨与愁闷,爱国与国人,更深入人心。那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知被多少公仆用以自喻。他们或许和范仲淹一样,未曾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却从未忘记自己的职责。
因此,我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返回目录。
没有《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与争议,也没有《诗经》中的烂漫与自由,也非《离骚》的华丽与哀怨,更无唐诗、宋词的豪迈与缠绵,更非《庄子》的遥遥与洒脱,有那么一本书,她除却一切浮华,却将古人的智慧彰显,她就是《古文观止》。
这是一本选摘自周朝到明朝的优秀散文的结晶。书中选摘了《左传》、《史记》、《国语》、《战国策》、《三国志》中的精华。还收集了唐宋八大家的经典作品。是一本古老而有深度的书籍。从一个教育者的眼光出发,我读此书的感想如下:
一、忠义篇的鉴赏。
读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我被魏征的忠诚和敢于直谏的精神所感动。其中,“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思江海下百川、虚心纳下、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知足”、自谦自制、“慎始而敬终、”三思适度的思想使人受益非浅。
这些精辟而有警示意义的言论如一面镜子,使唐太宗从中照出了自身的瑕疵,从而创造了贞观之治。
我以教育者的眼光来看,也觉得同样有意义。“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警示着我们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处理任何问题都宜三思慎重、客观公正。然而,人非神仙,难免不被自身的情绪所影响。因此,教师要学会宽容,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文中的“知足以自戒”也是我们每个教师修身养性的警示牌。知足常乐,学会淡泊。面对众多行业的各种福利诱惑,我们的教师仍能坚守岗位,不动摇,不跳槽,仍能乐教,并终身从教。这也是一种品格。所谓“慎始而敬终”不过如此。
魏征是幸运的,他的谏言创造了贞观之治,为百姓赢得了一个盛世。
另一个忧国忧民的谋臣当推孔明了。他身逢乱世,却能以一人之智慧救蜀、治蜀,保一方平安。他忧国忧民,最终积劳成疾,郁郁而终。他所著的《出师表》使人倍感其爱国之心,赤胆之情。其以一人之心力,欲挡天下一统之大势,虽如螳臂当车,却忠勇可嘉。
相对而言,范仲淹的,《岳阳搂记》,那种彷徨与愁闷,爱国与国人,更深入人心。那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知被多少公仆用以自喻。他们或许和范仲淹一样,未曾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却从未忘记自己的职责。
因此,我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二、孝道似曾走远。
本书记载孝道的较少,但李密的〈〈陈情表〉〉使人感到自己不够孝顺。
李密写〈〈陈情表〉〉本是推辞、拒绝入朝为官,但他情真意切的话语,使晋武帝明白其心志,不仅不被治罪,还受到皇恩沐浴。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孝心,本是人之常情,但“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赤诚又另人同情。
这种言论,我将其概括为“感恩”。作为一个教育者,我深知感恩教育十分重要,也经常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而观我自身,实在是做得不够:父母年迈,却不在身边。他们有病痛时,我却不能侍其汤药。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每一个人一生都难以报答的。因此,工作再忙、离家再远,我们都当常回家看看。
三、教育者的困惑。
“不耻相师”回答了这一难题。当学生出难题“考考你”时,我们要放宽心,即使请教于学生,。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无知才是我们所要禁忌的。不要觉得自己是大人,面子上过意不去。要知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只有虚心求学,才能遂心从教。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我们应警戒的。
再者,我认为有意义的作品还有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这篇文章本是作者通过描写郭橐驼种树的方法来阐明做官要顺乎自然,减少繁杂的政令滋扰的观点。但从教育者的眼光出发,我认为这篇文章同样有借鉴意义。
其一:不要抹杀孩子的天性。
孩子的天性好动、好玩。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时时要求他们循规蹈矩,应允许他们犯错,并给予他们改错的机会。使他们的个性自由发展。
作为家长,也要尽量使孩子有自由空间。不要自做主张,就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培训、辅导班。应问问孩子,你们是否愿意学。
由于老师、家长喜欢听话的孩子,因此,孩子们在大人面前很听话,却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性格。谁也不知道他们性格上有哪些缺陷,需要怎样引导。正如我们喜欢的盆景,永远只禁锢在盆中,永远也离不开园丁的悉心照料。这样的孩子到社会上,经不起折腾。不能承受打击和失败。
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过于干涉,只会适得其反。即“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其二:孩子需要什么。
作为家长,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作为教师,你了解学生吗?他们需要什么?我们惟恐子女(学生)才能一般,不能出人头地,更怕他们有陋习。因此,我们要求他们向指定的模式发展。其结果只会使他们失去自己的个性,变得千篇一律。
就像时下的青年整容一样,美是美了,却千人一面,失去了本来的真。
我们对子女(学生)的教育很难做到理性。这就是“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的教育胡同。
孩子门需要什么?不过是一点自由而已。
我们常常抱怨没有“千里马”,其实千里马常有,只是我们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
此外,书中的历史典故、唐宋八大家的写景散文,也是很值得一读的。我才疏学浅,做此论而已。
利的好官。官大小都一样可以为国为民,何必一定要身居相位呢?我们教师也一样,虽只有一方三尺讲台,却也足以使我们传递智慧、施展才华,体现自身的价值。
返回目录。
没有《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与争议,也没有《诗经》中的烂漫与自由,也非《离骚》的华丽与哀怨,更无唐诗、宋词的豪迈与缠绵,更非《庄子》的遥遥与洒脱,有那么一本书,她除却一切浮华,却将古人的智慧彰显,她就是《古文观止》。
这是一本选摘自周朝到明朝的优秀散文的结晶。书中选摘了《左传》、《史记》、《国语》、《战国策》、《三国志》中的精华。还收集了唐宋八大家的经典作品。是一本古老而有深度的书籍。从一个教育者的眼光出发,我读此书的感想如下:
一、忠义篇的鉴赏。
读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我被魏征的忠诚和敢于直谏的精神所感动。其中,“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思江海下百川、虚心纳下、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知足”、自谦自制、“慎始而敬终、”三思适度的思想使人受益非浅。
这些精辟而有警示意义的言论如一面镜子,使唐太宗从中照出了自身的瑕疵,从而创造了贞观之治。
我以教育者的眼光来看,也觉得同样有意义。“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警示着我们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处理任何问题都宜三思慎重、客观公正。然而,人非神仙,难免不被自身的情绪所影响。因此,教师要学会宽容,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文中的“知足以自戒”也是我们每个教师修身养性的警示牌。知足常乐,学会淡泊。面对众多行业的各种福利诱惑,我们的教师仍能坚守岗位,不动摇,不跳槽,仍能乐教,并终身从教。这也是一种品格。所谓“慎始而敬终”不过如此。
魏征是幸运的,他的谏言创造了贞观之治,为百姓赢得了一个盛世。
另一个忧国忧民的谋臣当推孔明了。他身逢乱世,却能以一人之智慧救蜀、治蜀,保一方平安。他忧国忧民,最终积劳成疾,郁郁而终。他所著的《出师表》使人倍感其爱国之心,赤胆之情。其以一人之心力,欲挡天下一统之大势,虽如螳臂当车,却忠勇可嘉。
相对而言,范仲淹的,《岳阳搂记》,那种彷徨与愁闷,爱国与国人,更深入人心。那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知被多少公仆用以自喻。他们或许和范仲淹一样,未曾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却从未忘记自己的职责。
因此,我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二、孝道似曾走远。
本书记载孝道的较少,但李密的〈〈陈情表〉〉使人感到自己不够孝顺。
李密写〈〈陈情表〉〉本是推辞、拒绝入朝为官,但他情真意切的话语,使晋武帝明白其心志,不仅不被治罪,还受到皇恩沐浴。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孝心,本是人之常情,但“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赤诚又另人同情。
这种言论,我将其概括为“感恩”。作为一个教育者,我深知感恩教育十分重要,也经常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而观我自身,实在是做得不够:父母年迈,却不在身边。他们有病痛时,我却不能侍其汤药。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每一个人一生都难以报答的。因此,工作再忙、离家再远,我们都当常回家看看。
三、教育者的困惑。
“不耻相师”回答了这一难题。当学生出难题“考考你”时,我们要放宽心,即使请教于学生,。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无知才是我们所要禁忌的。不要觉得自己是大人,面子上过意不去。要知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只有虚心求学,才能遂心从教。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我们应警戒的。
再者,我认为有意义的作品还有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这篇文章本是作者通过描写郭橐驼种树的方法来阐明做官要顺乎自然,减少繁杂的政令滋扰的观点。但从教育者的眼光出发,我认为这篇文章同样有借鉴意义。
其一:不要抹杀孩子的天性。
孩子的天性好动、好玩。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时时要求他们循规蹈矩,应允许他们犯错,并给予他们改错的机会。使他们的个性自由发展。
作为家长,也要尽量使孩子有自由空间。不要自做主张,就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培训、辅导班。应问问孩子,你们是否愿意学。
由于老师、家长喜欢听话的孩子,因此,孩子们在大人面前很听话,却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性格。谁也不知道他们性格上有哪些缺陷,需要怎样引导。正如我们喜欢的盆景,永远只禁锢在盆中,永远也离不开园丁的悉心照料。这样的孩子到社会上,经不起折腾。不能承受打击和失败。
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过于干涉,只会适得其反。即“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其二:孩子需要什么。
作为家长,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作为教师,你了解学生吗?他们需要什么?我们惟恐子女(学生)才能一般,不能出人头地,更怕他们有陋习。因此,我们要求他们向指定的模式发展。其结果只会使他们失去自己的个性,变得千篇一律。
就像时下的青年整容一样,美是美了,却千人一面,失去了本来的真。
我们对子女(学生)的教育很难做到理性。这就是“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的教育胡同。
孩子门需要什么?不过是一点自由而已。
我们常常抱怨没有“千里马”,其实千里马常有,只是我们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
此外,书中的历史典故、唐宋八大家的写景散文,也是很值得一读的。我才疏学浅,做此论而已。
利的好官。官大小都一样可以为国为民,何必一定要身居相位呢?我们教师也一样,虽只有一方三尺讲台,却也足以使我们传递智慧、施展才华,体现自身的价值。
返回目录。
朋友小小发来一片古文观止观后感,没时间细看,保存先,惊为天人。
文章千古事,《古文观止》不过200余篇,但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读书读人,要读经天纬地大文章,也要读气壮山河真丈夫.我钟爱这些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这些伟丈夫走得近些更近些,想从中探知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天每当我们读起这些篇章的时候心弦总是跟着大家的拨瑟而抖动.
李密的《陈情表》,字字入理,句句动情.一个父亲早丧,母亲改嫁的顽童,一个体弱多病的老妪.李密此时被举孝廉,家里的老祖母已经是年逾九旬,犹是风中之烛,摇摇欲坠.树欲静而风不止,恩欲报但亲不在,最为人生憾事.儒风自汉武一朝已经吹拂了几百年,“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早已经在知识分子心中生根,更何况乌鸦尚能反哺.可以想象李密接到晋武帝任命的当天晚上一定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从他早时任职蜀汉以及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的表现来看,李密不是一个隐者,但如果此时弃老祖母而去又于情何以堪?于心何以忍?另一方面,当时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中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举孝廉,让道德上的优者来管理国家.如果欣然赴命的话,是孝还是不孝?于理何以问?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不能断定当时李密的心情和想法,但一点可以肯定:李密是一个克己的光辉典范.
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与武昌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无独有偶,王勃的《腾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同成千古绝唱.但细品下来却是两种人生轨迹.王勃才华横溢,诗文俱佳,四杰之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传诵至今.且年少得志,14岁就被表为官.总觉得一个人太早的成功要伴随一些苦果.当王勃在腾王阁上高呤“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又不知道有多少同僚因才生嫉.王勃的两次获罪大致都与他才情傲物,文人相轻有关.后一次获罪还连累到他老父被贬到南荒做县令,27岁的王勃在去探望他父亲的途是溺水身亡.他的陨落和他的升起一样迅速,实在是令人心痛.范仲淹青少年贫苦,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庆历新政改革的主持者。而他写《岳阳楼记》的时候已经被贬出京,庆历新政宣告失败,正是人生失意的时候.然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丝毫不见潦倒之义,反而光华夺目,掷地有声,矍烁古今.虽寥寥不过数十字,竟胜似万卷诗书,那种心胸,那种情怀令无数英雄浠嘘不已.对王勃所能说的只是可爱,而之于范老先生却是高山仰止.
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和看了那部热播的电视剧(剧名我忘记了,只记得是陈宝国主演)之后,明朝一直被除数我认为是一个被阉割的时代.抛开外患不说,统治者的确是足够腐朽.能称上大帝的一个是洪武一个是永乐,但都残暴致极;碰到一个温柔型的,却是个玩主皇帝;玩主过气了,却来了一个不合作皇帝;就这么拖拉地过了几百年,终于迎来一个想励精图治的主,可是晚了,大清的铁骑和李自成的农民军夹得他在万岁山翹了辫子.然而在这么恶劣的社会环境下竟然不断出现一批铁骨铮铮的文人,真是令人菲夷.方孝孺先生算其中一个.最初认识方老先生的时候不是他那写得纵横阖捭的《深虑论》,而是“诛十族”.一介书生,手无束鸡之力,面对屠刀视死如归,抗节不屈,这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受到后人的无限赞颂。就其个人气节来看,历史上实在不多见,这正应了那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虽然灭他十族的的朱棣凶杀成性、冷酷无情,但征漠北、平安南、通西洋、修大典、建北京,在明朝诸帝中,其丰功伟绩恐怕无人能与之匹敌.被老先生视为知遇之君的建文帝未必有这么高的造诣.其实老先生的《深虑论》中也写道: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既然是天道,却偏又逆道而为.老先生在表现出无限智慧的同时又给自己挖了一个小坑,极带可爱的迂腐.虽然老先生的迂腐掺杂着一抹血色,但我仍称之为可爱.少了这份迂腐可能方孝孺也不再是方孝孺了,单凭那篇《深虑论》可能很难让人认识他,走近他,景仰他.
读书读人,或使人警醒,或使人振奋,或使人高尚,或使人坚强,得失寸心知吧。
返回目录。
《古文观止》是本好书,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现。我喜欢读,它在我心中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辉。自我读起此书时,背过的古文不过就寥寥数文。实在是好文众多,只得走马观花般学习皮毛,而在观止的选传中,犹独钟情于《战国策》李斯的谏逐客书与三国的诸葛亮的出师表。李斯敢写谏章批判秦王的做法是不对的,表现其的勇敢与智慧,文章结构紧凑,举例充分,论理十足,可谓是绝。诸葛孔明写《出师表》,表现他正直,为理想奋斗的精神品格。下面我就选谏逐客书二段来品析。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2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写谏逐客书时,正为秦王因韩国实施「疲秦计画」,而大怒。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范围之内,于是李斯将谏章呈给秦王,秦王看之,欣然撤销逐客令。试问;如果谏章不能打动秦王,那么秦王会不会以叛党的名义杀了他。答案是肯定的。从中也可看出李斯的胆量,从容,淡定,真学才识。从文中看,亦如此。第一段以“臣闻……”作为起始,一连串的因果实例摆出,环环相扣,层次明了,接着说明为何不赞成,否定秦王的决议。第二段“夫物。”,我犹以为重要,一针见血。突出中心。
这是一篇不错的议论文,也让我对作者感到敬佩,也让我对自己感到愧疚。想想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无法自立,也没有像作者那样有主见,遇事懦弱胆小。不能沉着应对,面对一些物质的事物,也不能够地面对。所以我立志学习作者的这种精神品格。而我也很庆幸读了这本让我很惬意,很享受,很有启发的书。
返回目录。
《古文观止》是本好书,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现。我喜欢读,它在我心中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辉。自我读起此书时,背过的古文不过就寥寥数文。实在是好文众多,只得走马观花般学习皮毛,而在观止的选传中,犹独钟情于《战国策》李斯的谏逐客书与三国的诸葛亮的出师表。李斯敢写谏章批判秦王的做法是不对的,表现其的勇敢与智慧,文章结构紧凑,举例充分,论理十足,可谓是绝。诸葛孔明写《出师表》,表现他正直,为理想奋斗的精神品格。下面我就选谏逐客书二段来品析。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2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写谏逐客书时,正为秦王因韩国实施「疲秦计画」,而大怒。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范围之内,于是李斯将谏章呈给秦王,秦王看之,欣然撤销逐客令。试问;如果谏章不能打动秦王,那么秦王会不会以叛党的名义杀了他。答案是肯定的。从中也可看出李斯的胆量,从容,淡定,真学才识。从文中看,亦如此。第一段以“臣闻……”作为起始,一连串的因果实例摆出,环环相扣,层次明了,接着说明为何不赞成,否定秦王的决议。第二段“夫物。”,我犹以为重要,一针见血。突出中心。
这是一篇不错的议论文,也让我对作者感到敬佩,也让我对自己感到愧疚。想想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无法自立,也没有像作者那样有主见,遇事懦弱胆小。不能沉着应对,面对一些物质的事物,也不能够地面对。所以我立志学习作者的这种精神品格。而我也很庆幸读了这本让我很惬意,很享受,很有启发的书。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九
本文目录。
初中生的读后感:读古文观止有感700字。
初二年级读后感:读《古文观止》有感。
初二读后感:读《古文观止》后的心得体会。
文章千古事,《古文观止》不过200余篇,但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读书读人,要读经天纬地大文章,也要读气壮山河真丈夫。
我钟爱这些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这些伟丈夫走得近些更近些,想从中探知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天每当我们读起这些篇章的时候心弦总是跟着大家的拨瑟而抖动。李密的《陈情表》,字字入理,句句动情。一个父亲早丧,母亲改嫁的顽童,一个体弱多病的老妪。李密此时被举孝廉,家里的老祖母已经是年逾九旬,犹是风中之烛,摇摇欲坠。树欲静而风不止,恩欲报但亲不在,最为人生憾事。儒风自汉武一朝已经吹拂了几百年,“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早已经在知识分子心中生根,更何况乌鸦尚能反哺。可以想象李密接到晋武帝任命的当天晚上一定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从他早时任职蜀汉以及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的表现来看,李密不是一个隐者,但如果此时弃老祖母而去又于情何以堪?于心何以忍?另一方面,当时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中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举孝廉,让道德上的优者来管理国家。如果欣然赴命的话,是孝还是不孝?于理何以问?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不能断定当时李密的心情和想法,但一点可以肯定:李密是一个克己的光辉典范。
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与武昌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无独有偶,王勃的《腾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同成千古绝唱。但细品下来却是两种人生轨迹。王勃才华横溢,诗文俱佳,四杰之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传诵至今。且年少得志,14岁就被表为官。总觉得一个人太早的成功要伴随一些苦果。当王勃在腾王阁上高呤“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又不知道有多少同僚因才生嫉。王勃的两次获罪大致都与他才情傲物,文人相轻有关。后一次获罪还连累到他老父被贬到南荒做县令,27岁的王勃在去探望他父亲的途是溺水身亡。他的陨落和他的升起一样迅速,实在是令人心痛。范仲淹青少年贫苦,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庆历新政改革的主持者。而他写《岳阳楼记》的时候已经被贬出京,庆历新政宣告失败,正是人生失意的时候。然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丝毫不见潦倒之义,反而光华夺目,掷地有声,矍烁古今。虽寥寥不过数十字,竟胜似万卷诗书,那种心胸,那种情怀令无数英雄浠嘘不已。对王勃所能说的只是可爱,而之于范老先生却是高山仰止。
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和看了那部热播的电视剧(剧名我忘记了,只记得是陈宝国主演)之后,明朝一直被除数我认为是一个被奄割的时代。抛开外患不说,统治者的确是足够腐朽。能称上大帝的一个是洪武一个是永乐,但都残暴致极;碰到一个温柔型的,却是个玩主皇帝;玩主过气了,却来了一个不合作皇帝;就这么拖拉地过了几百年,终于迎来一个想励精图治的主,可是晚了,大清的铁骑和李自成的农民军夹得他在万岁山翘了辫子。然而在这么恶劣的社会环境下竟然不断出现一批铁骨铮铮的文人,真是令人菲夷。方孝孺先生算其中一个。最初认识方老先生的时候不是他那写得纵横阖捭的《深虑论》,而是“诛十族”。一介书生,手无束鸡之力,面对屠刀视死如归,抗节不屈,这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受到后人的无限赞颂。就其个人气节来看,历史上实在不多见,这正应了那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虽然灭他十族的的朱棣凶杀成性、冷酷无情,但征漠北、平安南、通西洋、修大典、建北京,在明朝诸帝中,其丰功伟绩恐怕无人能与之匹敌。被老先生视为知遇之君的建文帝未必有这么高的造诣。其实老先生的《深虑论》中也写道: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既然是天道,却偏又逆道而为。
老先生在表现出无限智慧的同时又给自己挖了一个小坑,极带可爱的迂腐。虽然老先生的迂腐掺杂着一抹血色,但我仍称之为可爱。少了这份迂腐可能方孝孺也不再是方孝孺了,单凭那篇《深虑论》可能很难让人认识他,走近他,景仰他。读书读人,或使人警醒,或使人振奋,或使人高尚,或使人坚强,得失寸心知吧。
作文频道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就到这里了,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祝大家学业有成。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古文观止》是本好书,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现。我喜欢读,它在我心中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辉。自我读起此书时,背过的古文不过就寥寥数文。实在是好文众多,只得走马观花般学习皮毛,而在观止的选传中,犹独钟情于《战国策》李斯的谏逐客书与三国的诸葛亮的出师表。李斯敢写谏章批判秦王的做法是不对的,表现其的勇敢与智慧,文章结构紧凑,举例充分,论理十足,可谓是绝。诸葛孔明写《出师表》,表现他正直,为理想奋斗的精神品格。下面我就选谏逐客书二段来品析。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2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写谏逐客书时,正为秦王因韩国实施「疲秦计画」,而大怒。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范围之内,于是李斯将谏章呈给秦王,秦王看之,欣然撤销逐客令。试问;如果谏章不能打动秦王,那么秦王会不会以叛党的名义杀了他。答案是肯定的。从中也可看出李斯的胆量,从容,淡定,真学才识。从文中看,亦如此。第一段以“臣闻……”作为起始,一连串的因果实例摆出,环环相扣,层次明了,接着说明为何不赞成,否定秦王的决议。第二段“夫物。”,我犹以为重要,一针见血。突出中心。
这是一篇不错的议论文,也让我对作者感到敬佩,也让我对自己感到愧疚。想想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无法自立,也没有像作者那样有主见,遇事懦弱胆小。不能沉着应对,面对一些物质的事物,也不能够地面对。所以我立志学习作者的这种精神品格。而我也很庆幸读了这本让我很惬意,很享受,很有启发的书。
返回目录。
没有《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与争议,也没有《诗经》中的烂漫与自由,也非《离骚》的华丽与哀怨,更无。
唐诗。
宋词的豪迈与缠绵,更非《庄子》的遥遥与洒脱,有那么一本书,她除却一切浮华,却将古人的智慧彰显,她就是《古文观止》。
这是一本选摘自周朝到明朝的优秀。
散文。
的结晶。书中选摘了《左传》、《史记》、《国语》、《战国策》、《三国志》中的精华。还收集了唐宋八大家的经典作品。是一本古老而有深度的书籍。从一个教育者的眼光出发,我读此书的感想如下:
一、忠义篇的鉴赏。
读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我被魏征的忠诚和敢于直谏的精神所感动。其中,“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思江海下百川、虚心纳下、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知足”、自谦自制、“慎始而敬终、”三思适度的思想使人受益非浅。
这些精辟而有警示意义的言论如一面镜子,使唐太宗从中照出了自身的瑕疵,从而创造了贞观之治。
我以教育者的眼光来看,也觉得同样有意义。“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警示着我们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处理任何问题都宜三思慎重、客观公正。然而,人非神仙,难免不被自身的情绪所影响。因此,教师要学会宽容,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文中的“知足以自戒”也是我们每个教师修身养性的警示牌。知足常乐,学会淡泊。面对众多行业的各种福利诱惑,我们的教师仍能坚守岗位,不动摇,不跳槽,仍能乐教,并终身从教。这也是一种品格。所谓“慎始而敬终”不过如此。
魏征是幸运的,他的谏言创造了贞观之治,为百姓赢得了一个盛世。
另一个忧国忧民的谋臣当推孔明了。他身逢乱世,却能以一人之智慧救蜀、治蜀,保一方平安。他忧国忧民,最终积劳成疾,郁郁而终。他所著的《出师表》使人倍感其爱国之心,赤胆之情。其以一人之心力,欲挡天下一统之大势,虽如螳臂当车,却忠勇可嘉。
相对而言,范仲淹的,《岳阳搂记》,那种彷徨与愁闷,爱国与国人,更深入人心。那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知被多少公仆用以自喻。他们或许和范仲淹一样,未曾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却从未忘记自己的职责。
因此,我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二、孝道似曾走远。
本书记载孝道的较少,但李密的〈〈陈情表〉〉使人感到自己不够孝顺。
李密写〈〈陈情表〉〉本是推辞、拒绝入朝为官,但他情真意切的话语,使晋武帝明白其心志,不仅不被治罪,还受到皇恩沐浴。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孝心,本是人之常情,但“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赤诚又另人同情。
这种言论,我将其概括为“感恩”。作为一个教育者,我深知感恩教育十分重要,也经常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而观我自身,实在是做得不够:父母年迈,却不在身边。他们有病痛时,我却不能侍其汤药。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每一个人一生都难以报答的。因此,工作再忙、离家再远,我们都当常回家看看。
三、教育者的困惑。
“不耻相师”回答了这一难题。当学生出难题“考考你”时,我们要放宽心,即使请教于学生,。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无知才是我们所要禁忌的。不要觉得自己是大人,面子上过意不去。要知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只有虚心求学,才能遂心从教。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我们应警戒的。
再者,我认为有意义的作品还有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这篇文章本是作者通过描写郭橐驼种树的方法来阐明做官要顺乎自然,减少繁杂的政令滋扰的观点。但从教育者的眼光出发,我认为这篇文章同样有借鉴意义。
其一:不要抹杀孩子的天性。
孩子的天性好动、好玩。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时时要求他们循规蹈矩,应允许他们犯错,并给予他们改错的机会。使他们的个性自由发展。
作为家长,也要尽量使孩子有自由空间。不要自做主张,就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培训、辅导班。应问问孩子,你们是否愿意学。
由于老师、家长喜欢听话的孩子,因此,孩子们在大人面前很听话,却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性格。谁也不知道他们性格上有哪些缺陷,需要怎样引导。正如我们喜欢的盆景,永远只禁锢在盆中,永远也离不开园丁的悉心照料。这样的孩子到社会上,经不起折腾。不能承受打击和失败。
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过于干涉,只会适得其反。即“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其二:孩子需要什么。
作为家长,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作为教师,你了解学生吗?他们需要什么?我们惟恐子女(学生)才能一般,不能出人头地,更怕他们有陋习。因此,我们要求他们向指定的模式发展。其结果只会使他们失去自己的个性,变得千篇一律。
就像时下的青年整容一样,美是美了,却千人一面,失去了本来的真。
我们对子女(学生)的教育很难做到理性。这就是“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的教育胡同。
孩子门需要什么?不过是一点自由而已。
我们常常抱怨没有“千里马”,其实千里马常有,只是我们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
此外,书中的历史典故、唐宋八大家的写景散文,也是很值得一读的。我才疏学浅,做此论而已。
返回目录。
看过千万的风景,是否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呢?“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大自然是和蔼可亲的,大自然更是位伟大的艺术家。”
我为大家推荐的书目是《不可不知的100处自然奇观》这本书是五年级上册等二单元的推荐书目。里面的内容引人入胜、十分精彩。有黄山飞来石、珠穆朗玛峰、雅鲁藏布大峡谷、长江三峡……但最令我震撼的“自然奇观”是——雅鲁藏布大峡谷。
当我看完这本书后,知道了大自然造就的奇观无处不在,知道了什么才是天宽地广!人类可以建起那巍峨的万里长城,但和大自然相比之下,人类的力量真是微不足道。在人类生活的世界,大自然将大山移为海洋,变沧海为桑田,将世界点缀的更加壮丽、璀璨。书中除了介绍各类奇观,还提供了100处自然奇观的交通、位置、门票价格、周边景点。
如果想去遨游各类奇观,那么请带上这本书吧;如果想了解自然,那么请翻开这本书吧!
返回目录。
钱钟书先生曾说,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古代是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进,才慢慢地进化到现代;读《伊索寓言》可以增进我们对现代文明的骄傲,《伊索寓言》中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最近我重读了一遍《古人观止》,也觉到古人真是幼稚得可爱,那些正儿八经的散发着头节气的见解,如不加以纠正必“贻害”后人。因此,我以钱先生为榜样,拈出几则故事,作为反面教材,以警醒世人。一、丧欲速贫。此言出自《檀弓》,意思是不作官了,应该迅速穷下去,以免别人误会他在位时是个贪官。只有儒家弟子才有这般迂腐!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君不见,高官下野大多暴富?只因在台上时,纵有千二八百万也不敢露财,下台了修高楼、泡包厢,又有谁管得着?在台上时生意不敢“做明”,与大款不敢傍得太紧,下台了正好利用旧日关系,以权易钱。昔日做官,今日为款,潮流每每如此。二、如棠观鱼鲁隐公想要棠地看捕鱼,臧僖伯为此发了一大通议论,反对隐公去。鲁隐公只好说:“吾将略地焉。”看来臧僖伯是个不识时务,没读过“下级学”的书呆子。领导有雅兴下乡钓鱼,他不备小车、不置钓具,积极陪领导锻炼身体,还要“称疾不从”,天底下有这样的傻子吗?奇怪的是,《古文观止》中这类角色还真不少,比方说里革,比臧僖伯还要恶劣,鲁宣公看着就要拉一大网鱼起来,他竟然挥刀割断鱼网——好在“适者生存”,这种人注定要“自然淘汰”。三、民将筑台于夏氏陈灵公是古代最著名的昏君。他与夏征舒的母亲有染,还要老百姓在夏家修个高台,以致于章子大摇其头,预言陈国必亡。看来,陈灵公吃亏在于他太老实,假若他生在现代,就决不会大张其鼓地修屋筑高台了,而是要大力发展“两非经济”、“路边经济”,今天“夜来香”,明日“康乐城”,不亦快哉!四、杜蒉扬觯晋平公与师旷、李调一起饮酒作乐,杜蒉进来让师旷喝了一杯,又让李调喝一了杯。平公觉得奇怪,问了原因,主动罚自己一“觯”。这就是“杜举”一词的来由。看来浪费人材的现象也是“古而有之”,象杜蒉这样善于劝酒的人材,当“公关”或是办公室主任,才真正物尽其材。甚矣!平公之无珠。五、白珩犹在乎?赵简子招待楚国客人,故意把身上的佩玉撞得丁当作响,并问客人:“你们楚国著名的玉器白珩还在吗?”看赵简子的举止,让我感叹那时真是落后——一块石头是什么宝贝?少见多怪!假若他有幸在今天混个一官半职,他一定会拿出手机说:“这是哥们才送一个,款式新,功能强,上网、发短信息、传真样样搞定。你的呢?怎么那样老土?砖头似的!”
返回目录。
初次了解到《古文观止》是缘于高中的语文老师,那是他总是说要想学习好文言文将《古文观止》看一遍下来,《古文观止》读后感1100字。于是,看《古文观止》这本书的初衷,现在想想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的水平,可看过《古文观止》后才明白我收获的不止是这些。于是,在团日活动的可选书籍中看到了《古文观止》,故记录下对它的感受。之前想象中《古文观止》应该是一本厚重又晦涩难懂的书籍,于是,第一次于书店的角落发现它的时候,我有些惊讶,他只是薄薄的100页左右,这其中还包括了翻译。也许是文言文的缘故,这本书问津了人少之又少,以至我付款买书时候,收银员用一种奇异的眼光看着我,有些不解和诧异,而我只顾捧着它,从容的离开了书店。书皮的颜色是深蓝色的,上面没有任何的图案,这点是很让我欢喜的,因为我不喜欢那些华丽呼啸的书籍,在我看来简单的封面比那些色彩绚丽的各色小说来的清新,耐人寻味。简单的翻下目录,惊讶的发现,在小学、初中、高中这时间里我竟然已经与她有了些接触,《兰亭集序》、《项脊轩志》、《苏秦以连横说秦》、《臧僖伯谏观鱼》、《触龙说赵太后》等等,我都已经在语文课本上学习了,这个发现更加增加了我阅读她的欲望了。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但她毕竟是文言文,我总是一点一点慢慢的分阶段阅读,当然这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虽然短小,但却值得我认真琢磨其中的人生哲理,读后感《《古文观止》读后感1100字》。慢慢的在读的过程中我开始总结和归纳,其中的一些名篇是我特别钟爱的,例如,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腾王阁序》,刘禹锡的《陋室铭》等等。就拿《陋室铭》为例,《陋室铭》中刘禹锡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隐逸情趣让我十分欣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等这些的名句更是让我熟记于心。虽然文章短小却尽写出了应有的人生态度。好的居住条件固然是必要的,社会也当给人们以这方面的关怀。但一个人的成就,并不是由居室状况决定的,而是由其心胸和志向决定的。所以,处陋室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绝对于事无补,也完全不必。还有,《臧僖伯谏观鱼》的例子,我也很是喜欢,说的是臧僖是鲁国的公子,鲁隐公打算到棠邑看捕鱼,臧僖用各种比喻暗示隐公此举不合礼数,但鲁隐公仍执拗前往,臧僖故意称病不去。故事虽然简单,但却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礼制的约束。设想,如果隐公听了臧僖伯这番谏辞明白了\"礼\"对他的制约性,\"如棠观鱼\"这种\"非礼\"的事自然也就不会发生了。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但有收藏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有供人们阅读欣赏的潜质。每篇文章的寓意之深厚,令人读后回味无穷,耳聪目明,茅塞顿开。它不但教你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可以说篇篇都是做人做事的警示录,不愧堪称为\"观止\"。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深莫测,读后给人以宽博的想象空间。这些文章,千百年来流传至今,依然脍炙人口,可见它的生命力是何等的旺盛啊!希望有更多的人去了解它阅读它。
欣赏完这篇,大家是不是得到许多启示呢?如果你觉得自己也跟他写的一样好,那么,就来投稿吧。
返回目录。
没有《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与争议,也没有《诗经》中的烂漫与自由,也非《离骚》的华丽与哀怨,更无唐诗、宋词的豪迈与缠绵,更非《庄子》的遥遥与洒脱,有那么一本书,她除却一切浮华,却将古人的智慧彰显,她就是《古文观止》。
这是一本选摘自周朝到明朝的优秀散文的结晶。书中选摘了《左传》、《史记》、《国语》、《战国策》、《三国志》中的精华。还收集了唐宋八大家的经典作品。是一本古老而有深度的书籍。从一个教育者的眼光出发,我读此书的感想如下:
一、忠义篇的鉴赏。
读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我被魏征的忠诚和敢于直谏的精神所感动。其中,“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思江海下百川、虚心纳下、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知足”、自谦自制、“慎始而敬终、”三思适度的思想使人受益非浅。
这些精辟而有警示意义的言论如一面镜子,使唐太宗从中照出了自身的瑕疵,从而创造了贞观之治。
我以教育者的眼光来看,也觉得同样有意义。“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警示着我们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处理任何问题都宜三思慎重、客观公正。然而,人非神仙,难免不被自身的情绪所影响。因此,教师要学会宽容,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文中的“知足以自戒”也是我们每个教师修身养性的警示牌。知足常乐,学会淡泊。面对众多行业的各种福利诱惑,我们的教师仍能坚守岗位,不动摇,不跳槽,仍能乐教,并终身从教。这也是一种品格。所谓“慎始而敬终”不过如此。
魏征是幸运的,他的谏言创造了贞观之治,为百姓赢得了一个盛世。
另一个忧国忧民的谋臣当推孔明了。他身逢乱世,却能以一人之智慧救蜀、治蜀,保一方平安。他忧国忧民,最终积劳成疾,郁郁而终。他所著的《出师表》使人倍感其爱国之心,赤胆之情。其以一人之心力,欲挡天下一统之大势,虽如螳臂当车,却忠勇可嘉。
相对而言,范仲淹的,《岳阳搂记》,那种彷徨与愁闷,爱国与国人,更深入人心。那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知被多少公仆用以自喻。他们或许和范仲淹一样,未曾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却从未忘记自己的职责。
因此,我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二、孝道似曾走远。
本书记载孝道的较少,但李密的〈〈陈情表〉〉使人感到自己不够孝顺。
李密写〈〈陈情表〉〉本是推辞、拒绝入朝为官,但他情真意切的话语,使晋武帝明白其心志,不仅不被治罪,还受到皇恩沐浴。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孝心,本是人之常情,但“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赤诚又另人同情。
这种言论,我将其概括为“感恩”。作为一个教育者,我深知感恩教育十分重要,也经常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而观我自身,实在是做得不够:父母年迈,却不在身边。他们有病痛时,我却不能侍其汤药。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每一个人一生都难以报答的。因此,工作再忙、离家再远,我们都当常回家看看。
三、教育者的困惑。
“不耻相师”回答了这一难题。当学生出难题“考考你”时,我们要放宽心,即使请教于学生,。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无知才是我们所要禁忌的。不要觉得自己是大人,面子上过意不去。要知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只有虚心求学,才能遂心从教。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我们应警戒的。
再者,我认为有意义的作品还有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这篇文章本是作者通过描写郭橐驼种树的方法来阐明做官要顺乎自然,减少繁杂的政令滋扰的观点。但从教育者的眼光出发,我认为这篇文章同样有借鉴意义。
其一:不要抹杀孩子的天性。
孩子的天性好动、好玩。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时时要求他们循规蹈矩,应允许他们犯错,并给予他们改错的机会。使他们的个性自由发展。
作为家长,也要尽量使孩子有自由空间。不要自做主张,就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培训、辅导班。应问问孩子,你们是否愿意学。
由于老师、家长喜欢听话的孩子,因此,孩子们在大人面前很听话,却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性格。谁也不知道他们性格上有哪些缺陷,需要怎样引导。正如我们喜欢的盆景,永远只禁锢在盆中,永远也离不开园丁的悉心照料。这样的孩子到社会上,经不起折腾。不能承受打击和失败。
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过于干涉,只会适得其反。即“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其二:孩子需要什么。
作为家长,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作为教师,你了解学生吗?他们需要什么?我们惟恐子女(学生)才能一般,不能出人头地,更怕他们有陋习。因此,我们要求他们向指定的模式发展。其结果只会使他们失去自己的个性,变得千篇一律。
就像时下的青年整容一样,美是美了,却千人一面,失去了本来的真。
我们对子女(学生)的教育很难做到理性。这就是“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的教育胡同。
孩子门需要什么?不过是一点自由而已。
我们常常抱怨没有“千里马”,其实千里马常有,只是我们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
此外,书中的历史典故、唐宋八大家的写景散文,也是很值得一读的。我才疏学浅,做此论而已。
利的好官。官大小都一样可以为国为民,何必一定要身居相位呢?我们教师也一样,虽只有一方三尺讲台,却也足以使我们传递智慧、施展才华,体现自身的价值。
返回目录。
没有《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与争议,也没有《诗经》中的烂漫与自由,也非《离骚》的华丽与哀怨,更无唐诗、宋词的豪迈与缠绵,更非《庄子》的遥遥与洒脱,有那么一本书,她除却一切浮华,却将古人的智慧彰显,她就是《古文观止》。
这是一本选摘自周朝到明朝的优秀散文的结晶。书中选摘了《左传》、《史记》、《国语》、《战国策》、《三国志》中的精华。还收集了唐宋八大家的经典作品。是一本古老而有深度的书籍。从一个教育者的眼光出发,我读此书的感想如下:
一、忠义篇的鉴赏。
读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我被魏征的忠诚和敢于直谏的精神所感动。其中,“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思江海下百川、虚心纳下、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知足”、自谦自制、“慎始而敬终、”三思适度的思想使人受益非浅。
这些精辟而有警示意义的言论如一面镜子,使唐太宗从中照出了自身的瑕疵,从而创造了贞观之治。
我以教育者的眼光来看,也觉得同样有意义。“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警示着我们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处理任何问题都宜三思慎重、客观公正。然而,人非神仙,难免不被自身的情绪所影响。因此,教师要学会宽容,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文中的“知足以自戒”也是我们每个教师修身养性的警示牌。知足常乐,学会淡泊。面对众多行业的各种福利诱惑,我们的教师仍能坚守岗位,不动摇,不跳槽,仍能乐教,并终身从教。这也是一种品格。所谓“慎始而敬终”不过如此。
魏征是幸运的,他的谏言创造了贞观之治,为百姓赢得了一个盛世。
另一个忧国忧民的谋臣当推孔明了。他身逢乱世,却能以一人之智慧救蜀、治蜀,保一方平安。他忧国忧民,最终积劳成疾,郁郁而终。他所著的《出师表》使人倍感其爱国之心,赤胆之情。其以一人之心力,欲挡天下一统之大势,虽如螳臂当车,却忠勇可嘉。
相对而言,范仲淹的,《岳阳搂记》,那种彷徨与愁闷,爱国与国人,更深入人心。那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知被多少公仆用以自喻。他们或许和范仲淹一样,未曾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却从未忘记自己的职责。
因此,我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二、孝道似曾走远。
本书记载孝道的较少,但李密的〈〈陈情表〉〉使人感到自己不够孝顺。
李密写〈〈陈情表〉〉本是推辞、拒绝入朝为官,但他情真意切的话语,使晋武帝明白其心志,不仅不被治罪,还受到皇恩沐浴。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孝心,本是人之常情,但“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赤诚又另人同情。
这种言论,我将其概括为“感恩”。作为一个教育者,我深知感恩教育十分重要,也经常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而观我自身,实在是做得不够:父母年迈,却不在身边。他们有病痛时,我却不能侍其汤药。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每一个人一生都难以报答的。因此,工作再忙、离家再远,我们都当常回家看看。
三、教育者的困惑。
“不耻相师”回答了这一难题。当学生出难题“考考你”时,我们要放宽心,即使请教于学生,。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无知才是我们所要禁忌的。不要觉得自己是大人,面子上过意不去。要知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只有虚心求学,才能遂心从教。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我们应警戒的。
再者,我认为有意义的作品还有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这篇文章本是作者通过描写郭橐驼种树的方法来阐明做官要顺乎自然,减少繁杂的政令滋扰的观点。但从教育者的眼光出发,我认为这篇文章同样有借鉴意义。
其一:不要抹杀孩子的天性。
孩子的天性好动、好玩。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时时要求他们循规蹈矩,应允许他们犯错,并给予他们改错的机会。使他们的个性自由发展。
作为家长,也要尽量使孩子有自由空间。不要自做主张,就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培训、辅导班。应问问孩子,你们是否愿意学。
由于老师、家长喜欢听话的孩子,因此,孩子们在大人面前很听话,却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性格。谁也不知道他们性格上有哪些缺陷,需要怎样引导。正如我们喜欢的盆景,永远只禁锢在盆中,永远也离不开园丁的悉心照料。这样的孩子到社会上,经不起折腾。不能承受打击和失败。
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过于干涉,只会适得其反。即“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其二:孩子需要什么。
作为家长,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作为教师,你了解学生吗?他们需要什么?我们惟恐子女(学生)才能一般,不能出人头地,更怕他们有陋习。因此,我们要求他们向指定的模式发展。其结果只会使他们失去自己的个性,变得千篇一律。
就像时下的青年整容一样,美是美了,却千人一面,失去了本来的真。
我们对子女(学生)的教育很难做到理性。这就是“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的教育胡同。
孩子门需要什么?不过是一点自由而已。
我们常常抱怨没有“千里马”,其实千里马常有,只是我们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
此外,书中的历史典故、唐宋八大家的写景散文,也是很值得一读的。我才疏学浅,做此论而已。
利的好官。官大小都一样可以为国为民,何必一定要身居相位呢?我们教师也一样,虽只有一方三尺讲台,却也足以使我们传递智慧、施展才华,体现自身的价值。
返回目录。
幼年听家父教过《古文观止》中的几篇文章。那时候,我对家父的讲解听不懂记不住,只知跟着念而已。其实是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过后便什么都忘了。后来,等到年岁渐长,走上了工作岗位,我有暇再回过头来通读《古文观止》的那些文章,犹如牛吃草反刍,重新加以咀嚼,才觉得这些文章经天纬地,气壮山河,一下子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从此,我就和这本书相依相伴,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文观止》的文章,总共不过200余篇,但却从某一侧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我特别钟爱一些名篇,例如,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腾王阁序》,魏征的《该大宗十思疏》,方孝孺的《深虑论》等等,由于经常读,便逐渐地会背十来篇。这么一来,我除了平时在家里翻阅《古文观止》以外,还能利用空余帅司,随时随地进行背诵复习。我把这种背诵作为一道“精神快餐,用来滋养心田。
我以为,《古文观止》是人生的一部百科全书。书中的哲理,小到修身养性,大到治国平天下,无所不涵。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至理名言,光华夺目,掷地有声。虽寥寥不过数十字,竟胜似万卷诗书。尤其是范老先生的那种境界,那种情怀,早已被后人奉为立身做人的万世楷模。
总之,读这本书,能够使人警醒,使人振奋,使人高尚,使人坚强。我现在虽已年过古稀,但有生之年,这本书是一定要继续读下去的,而且要一如既往地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读,为的是从中学做人。学会在任何处境下,都能好好做人。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十
本文目录。
读后感作文精选:读《古文观止》有感500字。
初次了解到《古文观止》是缘于高中的语文老师,那是他总是说要想学习好文言文将《古文观止》看一遍下来,《古文观止》读后感1100字。于是,看《古文观止》这本书的初衷,现在想想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的水平,可看过《古文观止》后才明白我收获的不止是这些。于是,在团日活动的可选书籍中看到了《古文观止》,故记录下对它的感受。之前想象中《古文观止》应该是一本厚重又晦涩难懂的书籍,于是,第一次于书店的角落发现它的时候,我有些惊讶,他只是薄薄的100页左右,这其中还包括了翻译。也许是文言文的缘故,这本书问津了人少之又少,以至我付款买书时候,收银员用一种奇异的眼光看着我,有些不解和诧异,而我只顾捧着它,从容的离开了书店。书皮的颜色是深蓝色的,上面没有任何的图案,这点是很让我欢喜的,因为我不喜欢那些华丽呼啸的书籍,在我看来简单的封面比那些色彩绚丽的各色小说来的清新,耐人寻味。简单的翻下目录,惊讶的发现,在小学、初中、高中这时间里我竟然已经与她有了些接触,《兰亭集序》、《项脊轩志》、《苏秦以连横说秦》、《臧僖伯谏观鱼》、《触龙说赵太后》等等,我都已经在语文课本上学习了,这个发现更加增加了我阅读她的欲望了。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但她毕竟是文言文,我总是一点一点慢慢的分阶段阅读,当然这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虽然短小,但却值得我认真琢磨其中的人生哲理,读后感《《古文观止》读后感1100字》。慢慢的在读的过程中我开始总结和归纳,其中的一些名篇是我特别钟爱的,例如,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腾王阁序》,刘禹锡的《陋室铭》等等。就拿《陋室铭》为例,《陋室铭》中刘禹锡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隐逸情趣让我十分欣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等这些的名句更是让我熟记于心。虽然文章短小却尽写出了应有的人生态度。好的居住条件固然是必要的,社会也当给人们以这方面的关怀。但一个人的成就,并不是由居室状况决定的,而是由其心胸和志向决定的。所以,处陋室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绝对于事无补,也完全不必。还有,《臧僖伯谏观鱼》的例子,我也很是喜欢,说的是臧僖是鲁国的公子,鲁隐公打算到棠邑看捕鱼,臧僖用各种比喻暗示隐公此举不合礼数,但鲁隐公仍执拗前往,臧僖故意称病不去。故事虽然简单,但却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礼制的约束。设想,如果隐公听了臧僖伯这番谏辞明白了\"礼\"对他的制约性,\"如棠观鱼\"这种\"非礼\"的事自然也就不会发生了。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但有收藏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有供人们阅读欣赏的潜质。每篇文章的寓意之深厚,令人读后回味无穷,耳聪目明,茅塞顿开。它不但教你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可以说篇篇都是做人做事的警示录,不愧堪称为\"观止\"。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深莫测,读后给人以宽博的想象空间。这些文章,千百年来流传至今,依然脍炙人口,可见它的生命力是何等的旺盛啊!希望有更多的人去了解它阅读它。
这篇由本站带给大家,同学们要认真赏析。
返回目录。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古文观止》,被誉为自清代以来最美。
散文。
集。它选录自先秦到明朝末年的200余篇名篇佳作,荟萃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古文观止》篇篇焕发奇光异彩,闪耀灼见真知,包含着大量的立身做人的人生哲理。
一、自古英雄皆爱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它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一种深厚感情,与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古文观止》中有大量的爱国。
名言。
读来催人奋进。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寥寥数语光华夺目掷地有声。当然古人的爱国往往与忠君结合在一起但又都从忠君出发体现出恤民的精神。如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写下至理名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提醒人君注重人事与民休息。
二、百善孝为先。
三、为政在于得民。
得民心者的天下,民贵君轻,这些思想和理念在《古文观止》中比比皆是,也是古代志士仁人的人生理想。《左转••季梁谏追楚师》中写道:“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这是在神权盛行时代可贵的民本思想。《古文观止》的文章,大都为文人墨客所撰。他们有的是幕僚,有的是官员,还有的是“自由作家”。幕僚们“以文载道”,表达自己的爱民思想,并进而进谏君主为政得民最为普遍。著名的如唐朝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提醒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杜牧的《阿房宫赋》,借阿房宫之兴衰这一历史题材,极写秦始皇不惜民力的穷奢极欲,点名国家灭亡在于君主的失道病民,劝诫后人引以为戒。“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致万世而为君”。欧阳修身为滁州刺史,与宾客畅饮山水之间,一醉方休,其乐无穷,从侧面反映了他治滁期间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面貌。他写的《醉翁亭记》详述之。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士大夫们也予以鞭挞。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赋税的苛毒,表达了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民众的深切同情。“熟知赋税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
四、寄情山水心地宽。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起伏跌宕。作为最美散文,《古文观止》写景寄情的文章很多,表达了作者们面对成功与失败,超然出尘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北宋的苏轼,才华横溢,可却仕途坎坷,在老年的时候,离妻别子,孤身被贬往黄州,在潦倒不堪之时,月夜泛舟于赤壁之上,写下了名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明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也”!在人生最悲凉孤寂的时候,苏轼寄情于山水,在微波粼粼的月色下体验人生,观照自然,旷达而洒脱。在物欲横流、精神荒芜的境况下,走向大自然,在山水间养神怡情、陶冶情操,也不失为安守精神家园、提升思想境界的方法。
总之,《古文观止》200余篇,以时代为纲,作者为目,阅读方便,查看快捷。所有文章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文章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篇篇脍炙人口、朗朗上口,篇篇说理明事、警醒来者。《古文观止》在它问世后的300多年里,成为最流行、最通俗、最广为人知、最有影响的古文选本,值得诸君放在案头,闲暇诵读,在美文中感悟人生,在美文中寻得智慧,从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返回目录。
看过千万的风景,是否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呢?“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大自然是和蔼可亲的,大自然更是位伟大的艺术家。”
我为大家推荐的书目是《不可不知的100处自然奇观》这本书是五年级上册等二单元的推荐书目。里面的内容引人入胜、十分精彩。有黄山飞来石、珠穆朗玛峰、雅鲁藏布大峡谷、长江三峡……但最令我震撼的“自然奇观”是——雅鲁藏布大峡谷。
当我看完这本书后,知道了大自然造就的奇观无处不在,知道了什么才是天宽地广!人类可以建起那巍峨的万里长城,但和大自然相比之下,人类的力量真是微不足道。在人类生活的世界,大自然将大山移为海洋,变沧海为桑田,将世界点缀的更加壮丽、璀璨。书中除了介绍各类奇观,还提供了100处自然奇观的交通、位置、门票价格、周边景点。
如果想去遨游各类奇观,那么请带上这本书吧;如果想了解自然,那么请翻开这本书吧!
返回目录。
初次了解到《古文观止》是缘于高中的语文老师,那是他总是说要想学习好文言文将《古文观止》看一遍下来,《古文观止》读后感1100字。于是,看《古文观止》这本书的初衷,现在想想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的水平,可看过《古文观止》后才明白我收获的不止是这些。于是,在团日活动的可选书籍中看到了《古文观止》,故记录下对它的感受。之前想象中《古文观止》应该是一本厚重又晦涩难懂的书籍,于是,第一次于书店的角落发现它的时候,我有些惊讶,他只是薄薄的100页左右,这其中还包括了翻译。也许是文言文的缘故,这本书问津了人少之又少,以至我付款买书时候,收银员用一种奇异的眼光看着我,有些不解和诧异,而我只顾捧着它,从容的离开了书店。书皮的颜色是深蓝色的,上面没有任何的图案,这点是很让我欢喜的,因为我不喜欢那些华丽呼啸的书籍,在我看来简单的封面比那些色彩绚丽的各色小说来的清新,耐人寻味。简单的翻下目录,惊讶的发现,在小学、初中、高中这时间里我竟然已经与她有了些接触,《兰亭集序》、《项脊轩志》、《苏秦以连横说秦》、《臧僖伯谏观鱼》、《触龙说赵太后》等等,我都已经在语文课本上学习了,这个发现更加增加了我阅读她的欲望了。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但她毕竟是文言文,我总是一点一点慢慢的分阶段阅读,当然这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虽然短小,但却值得我认真琢磨其中的人生哲理,读后感《《古文观止》读后感1100字》。慢慢的在读的过程中我开始总结和归纳,其中的一些名篇是我特别钟爱的,例如,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腾王阁序》,刘禹锡的《陋室铭》等等。就拿《陋室铭》为例,《陋室铭》中刘禹锡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隐逸情趣让我十分欣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等这些的名句更是让我熟记于心。虽然文章短小却尽写出了应有的人生态度。好的居住条件固然是必要的,社会也当给人们以这方面的关怀。但一个人的成就,并不是由居室状况决定的,而是由其心胸和志向决定的。所以,处陋室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绝对于事无补,也完全不必。还有,《臧僖伯谏观鱼》的例子,我也很是喜欢,说的是臧僖是鲁国的公子,鲁隐公打算到棠邑看捕鱼,臧僖用各种比喻暗示隐公此举不合礼数,但鲁隐公仍执拗前往,臧僖故意称病不去。故事虽然简单,但却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礼制的约束。设想,如果隐公听了臧僖伯这番谏辞明白了\"礼\"对他的制约性,\"如棠观鱼\"这种\"非礼\"的事自然也就不会发生了。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但有收藏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有供人们阅读欣赏的潜质。每篇文章的寓意之深厚,令人读后回味无穷,耳聪目明,茅塞顿开。它不但教你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可以说篇篇都是做人做事的警示录,不愧堪称为\"观止\"。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深莫测,读后给人以宽博的想象空间。这些文章,千百年来流传至今,依然脍炙人口,可见它的生命力是何等的旺盛啊!希望有更多的人去了解它阅读它。
欣赏完这篇,大家是不是得到许多启示呢?如果你觉得自己也跟他写的一样好,那么,就来投稿吧。
返回目录。
没有《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与争议,也没有《诗经》中的烂漫与自由,也非《离骚》的华丽与哀怨,更无。
唐诗。
宋词。
的豪迈与缠绵,更非《庄子》的遥遥与洒脱,有那么一本书,她除却一切浮华,却将古人的智慧彰显,她就是《古文观止》。
这是一本选摘自周朝到明朝的优秀散文的结晶。书中选摘了《左传》、《史记》、《国语》、《战国策》、《三国志》中的精华。还收集了唐宋八大家的经典作品。是一本古老而有深度的书籍。从一个教育者的眼光出发,我读此书的感想如下:
读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我被魏征的忠诚和敢于直谏的精神所感动。其中,“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思江海下百川、虚心纳下、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知足”、自谦自制、“慎始而敬终、”三思适度的思想使人受益非浅。
这些精辟而有警示意义的言论如一面镜子,使唐太宗从中照出了自身的瑕疵,从而创造了贞观之治。
我以教育者的眼光来看,也觉得同样有意义。“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警示着我们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处理任何问题都宜三思慎重、客观公正。然而,人非神仙,难免不被自身的情绪所影响。因此,教师要学会宽容,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文中的“知足以自戒”也是我们每个教师修身养性的警示牌。知足常乐,学会淡泊。面对众多行业的各种福利诱惑,我们的教师仍能坚守岗位,不动摇,不跳槽,仍能乐教,并终身从教。这也是一种品格。所谓“慎始而敬终”不过如此。
魏征是幸运的,他的谏言创造了贞观之治,为百姓赢得了一个盛世。
另一个忧国忧民的谋臣当推孔明了。他身逢乱世,却能以一人之智慧救蜀、治蜀,保一方平安。他忧国忧民,最终积劳成疾,郁郁而终。他所著的《出师表》使人倍感其爱国之心,赤胆之情。其以一人之心力,欲挡天下一统之大势,虽如螳臂当车,却忠勇可嘉。
相对而言,范仲淹的,《岳阳搂记》,那种彷徨与愁闷,爱国与国人,更深入人心。那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知被多少公仆用以自喻。他们或许和范仲淹一样,未曾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却从未忘记自己的职责。
因此,我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返回目录。
《古文观止》是本好书,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现。我喜欢读,它在我心中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辉。自我读起此书时,背过的古文不过就寥寥数文。实在是好文众多,只得走马观花般学习皮毛,而在观止的选传中,犹独钟情于《战国策》李斯的谏逐客书与三国的诸葛亮的出师表。李斯敢写谏章批判秦王的做法是不对的,表现其的勇敢与智慧,文章结构紧凑,举例充分,论理十足,可谓是绝。诸葛孔明写《出师表》,表现他正直,为理想奋斗的精神品格。下面我就选谏逐客书二段来品析。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2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写谏逐客书时,正为秦王因韩国实施「疲秦计画」,而大怒。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范围之内,于是李斯将谏章呈给秦王,秦王看之,欣然撤销逐客令。试问;如果谏章不能打动秦王,那么秦王会不会以叛党的名义杀了他。答案是肯定的。从中也可看出李斯的胆量,从容,淡定,真学才识。从文中看,亦如此。第一段以“臣闻……”作为起始,一连串的因果实例摆出,环环相扣,层次明了,接着说明为何不赞成,否定秦王的决议。第二段“夫物。”,我犹以为重要,一针见血。突出中心。
这是一篇不错的议论文,也让我对作者感到敬佩,也让我对自己感到愧疚。想想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无法自立,也没有像作者那样有主见,遇事懦弱胆小。不能沉着应对,面对一些物质的事物,也不能够地面对。所以我立志学习作者的这种精神品格。而我也很庆幸读了这本让我很惬意,很享受,很有启发的书。
没错,就是它—《古文观止》。
返回目录。
朋友小小发来一片古文观止观后感,没时间细看,保存先,惊为天人。
文章千古事,《古文观止》不过200余篇,但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读书读人,要读经天纬地大文章,也要读气壮山河真丈夫.我钟爱这些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这些伟丈夫走得近些更近些,想从中探知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天每当我们读起这些篇章的时候心弦总是跟着大家的拨瑟而抖动.
李密的《陈情表》,字字入理,句句动情.一个父亲早丧,母亲改嫁的顽童,一个体弱多病的老妪.李密此时被举孝廉,家里的老祖母已经是年逾九旬,犹是风中之烛,摇摇欲坠.树欲静而风不止,恩欲报但亲不在,最为人生憾事.儒风自汉武一朝已经吹拂了几百年,“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早已经在知识分子心中生根,更何况乌鸦尚能反哺.可以想象李密接到晋武帝任命的当天晚上一定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从他早时任职蜀汉以及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的表现来看,李密不是一个隐者,但如果此时弃老祖母而去又于情何以堪?于心何以忍?另一方面,当时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中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举孝廉,让道德上的优者来管理国家.如果欣然赴命的话,是孝还是不孝?于理何以问?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不能断定当时李密的心情和想法,但一点可以肯定:李密是一个克己的光辉典范.
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与武昌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无独有偶,王勃的《腾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同成千古绝唱.但细品下来却是两种人生轨迹.王勃才华横溢,诗文俱佳,四杰之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传诵至今.且年少得志,14岁就被表为官.总觉得一个人太早的成功要伴随一些苦果.当王勃在腾王阁上高呤“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又不知道有多少同僚因才生嫉.王勃的两次获罪大致都与他才情傲物,文人相轻有关.后一次获罪还连累到他老父被贬到南荒做县令,27岁的王勃在去探望他父亲的途是溺水身亡.他的陨落和他的升起一样迅速,实在是令人心痛.范仲淹青少年贫苦,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庆历新政改革的主持者。而他写《岳阳楼记》的时候已经被贬出京,庆历新政宣告失败,正是人生失意的时候.然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丝毫不见潦倒之义,反而光华夺目,掷地有声,矍烁古今.虽寥寥不过数十字,竟胜似万卷诗书,那种心胸,那种情怀令无数英雄浠嘘不已.对王勃所能说的只是可爱,而之于范老先生却是高山仰止.
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和看了那部热播的电视剧(剧名我忘记了,只记得是陈宝国主演)之后,明朝一直被除数我认为是一个被阉割的时代.抛开外患不说,统治者的确是足够腐朽.能称上大帝的一个是洪武一个是永乐,但都残暴致极;碰到一个温柔型的,却是个玩主皇帝;玩主过气了,却来了一个不合作皇帝;就这么拖拉地过了几百年,终于迎来一个想励精图治的主,可是晚了,大清的铁骑和李自成的农民军夹得他在万岁山翹了辫子.然而在这么恶劣的社会环境下竟然不断出现一批铁骨铮铮的文人,真是令人菲夷.方孝孺先生算其中一个.最初认识方老先生的时候不是他那写得纵横阖捭的《深虑论》,而是“诛十族”.一介书生,手无束鸡之力,面对屠刀视死如归,抗节不屈,这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受到后人的无限赞颂。就其个人气节来看,历史上实在不多见,这正应了那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虽然灭他十族的的朱棣凶杀成性、冷酷无情,但征漠北、平安南、通西洋、修大典、建北京,在明朝诸帝中,其丰功伟绩恐怕无人能与之匹敌.被老先生视为知遇之君的建文帝未必有这么高的造诣.其实老先生的《深虑论》中也写道: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既然是天道,却偏又逆道而为.老先生在表现出无限智慧的同时又给自己挖了一个小坑,极带可爱的迂腐.虽然老先生的迂腐掺杂着一抹血色,但我仍称之为可爱.少了这份迂腐可能方孝孺也不再是方孝孺了,单凭那篇《深虑论》可能很难让人认识他,走近他,景仰他.
读书读人,或使人警醒,或使人振奋,或使人高尚,或使人坚强,得失寸心知吧。
返回目录。
没有《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与争议,也没有《诗经》中的烂漫与自由,也非《离骚》的华丽与哀怨,更无唐诗、宋词的豪迈与缠绵,更非《庄子》的遥遥与洒脱,有那么一本书,她除却一切浮华,却将古人的智慧彰显,她就是《古文观止》。
这是一本选摘自周朝到明朝的优秀散文的结晶。书中选摘了《左传》、《史记》、《国语》、《战国策》、《三国志》中的精华。还收集了唐宋八大家的经典作品。是一本古老而有深度的书籍。从一个教育者的眼光出发,我读此书的感想如下:
一、忠义篇的鉴赏。
读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我被魏征的忠诚和敢于直谏的精神所感动。其中,“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思江海下百川、虚心纳下、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知足”、自谦自制、“慎始而敬终、”三思适度的思想使人受益非浅。
这些精辟而有警示意义的言论如一面镜子,使唐太宗从中照出了自身的瑕疵,从而创造了贞观之治。
我以教育者的眼光来看,也觉得同样有意义。“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警示着我们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处理任何问题都宜三思慎重、客观公正。然而,人非神仙,难免不被自身的情绪所影响。因此,教师要学会宽容,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文中的“知足以自戒”也是我们每个教师修身养性的警示牌。知足常乐,学会淡泊。面对众多行业的各种福利诱惑,我们的教师仍能坚守岗位,不动摇,不跳槽,仍能乐教,并终身从教。这也是一种品格。所谓“慎始而敬终”不过如此。
魏征是幸运的,他的谏言创造了贞观之治,为百姓赢得了一个盛世。
另一个忧国忧民的谋臣当推孔明了。他身逢乱世,却能以一人之智慧救蜀、治蜀,保一方平安。他忧国忧民,最终积劳成疾,郁郁而终。他所著的《出师表》使人倍感其爱国之心,赤胆之情。其以一人之心力,欲挡天下一统之大势,虽如螳臂当车,却忠勇可嘉。
相对而言,范仲淹的,《岳阳搂记》,那种彷徨与愁闷,爱国与国人,更深入人心。那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知被多少公仆用以自喻。他们或许和范仲淹一样,未曾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却从未忘记自己的职责。
因此,我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二、孝道似曾走远。
本书记载孝道的较少,但李密的〈〈陈情表〉〉使人感到自己不够孝顺。
李密写〈〈陈情表〉〉本是推辞、拒绝入朝为官,但他情真意切的话语,使晋武帝明白其心志,不仅不被治罪,还受到皇恩沐浴。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孝心,本是人之常情,但“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赤诚又另人同情。
这种言论,我将其概括为“感恩”。作为一个教育者,我深知感恩教育十分重要,也经常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而观我自身,实在是做得不够:父母年迈,却不在身边。他们有病痛时,我却不能侍其汤药。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每一个人一生都难以报答的。因此,工作再忙、离家再远,我们都当常回家看看。
三、教育者的困惑。
“不耻相师”回答了这一难题。当学生出难题“考考你”时,我们要放宽心,即使请教于学生,。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无知才是我们所要禁忌的。不要觉得自己是大人,面子上过意不去。要知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只有虚心求学,才能遂心从教。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我们应警戒的。
再者,我认为有意义的作品还有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这篇文章本是作者通过描写郭橐驼种树的方法来阐明做官要顺乎自然,减少繁杂的政令滋扰的观点。但从教育者的眼光出发,我认为这篇文章同样有借鉴意义。
其一:不要抹杀孩子的天性。
孩子的天性好动、好玩。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时时要求他们循规蹈矩,应允许他们犯错,并给予他们改错的机会。使他们的个性自由发展。
作为家长,也要尽量使孩子有自由空间。不要自做主张,就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培训、辅导班。应问问孩子,你们是否愿意学。
由于老师、家长喜欢听话的孩子,因此,孩子们在大人面前很听话,却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性格。谁也不知道他们性格上有哪些缺陷,需要怎样引导。正如我们喜欢的盆景,永远只禁锢在盆中,永远也离不开园丁的悉心照料。这样的孩子到社会上,经不起折腾。不能承受打击和失败。
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过于干涉,只会适得其反。即“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其二:孩子需要什么。
作为家长,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作为教师,你了解学生吗?他们需要什么?我们惟恐子女(学生)才能一般,不能出人头地,更怕他们有陋习。因此,我们要求他们向指定的模式发展。其结果只会使他们失去自己的个性,变得千篇一律。
就像时下的青年整容一样,美是美了,却千人一面,失去了本来的真。
我们对子女(学生)的教育很难做到理性。这就是“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的教育胡同。
孩子门需要什么?不过是一点自由而已。
我们常常抱怨没有“千里马”,其实千里马常有,只是我们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
此外,书中的历史典故、唐宋八大家的写景散文,也是很值得一读的。我才疏学浅,做此论而已。
利的好官。官大小都一样可以为国为民,何必一定要身居相位呢?我们教师也一样,虽只有一方三尺讲台,却也足以使我们传递智慧、施展才华,体现自身的价值。
返回目录。
《古文观止》是本好书,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现。我喜欢读,它在我心中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辉。自我读起此书时,背过的古文不过就寥寥数文。实在是好文众多,只得走马观花般学习皮毛,而在观止的选传中,犹独钟情于《战国策》李斯的谏逐客书与三国的诸葛亮的出师表。李斯敢写谏章批判秦王的做法是不对的,表现其的勇敢与智慧,文章结构紧凑,举例充分,论理十足,可谓是绝。诸葛孔明写《出师表》,表现他正直,为理想奋斗的精神品格。下面我就选谏逐客书二段来品析。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2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写谏逐客书时,正为秦王因韩国实施「疲秦计画」,而大怒。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范围之内,于是李斯将谏章呈给秦王,秦王看之,欣然撤销逐客令。试问;如果谏章不能打动秦王,那么秦王会不会以叛党的名义杀了他。答案是肯定的。从中也可看出李斯的胆量,从容,淡定,真学才识。从文中看,亦如此。第一段以“臣闻……”作为起始,一连串的因果实例摆出,环环相扣,层次明了,接着说明为何不赞成,否定秦王的决议。第二段“夫物。”,我犹以为重要,一针见血。突出中心。
这是一篇不错的议论文,也让我对作者感到敬佩,也让我对自己感到愧疚。想想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无法自立,也没有像作者那样有主见,遇事懦弱胆小。不能沉着应对,面对一些物质的事物,也不能够地面对。所以我立志学习作者的这种精神品格。而我也很庆幸读了这本让我很惬意,很享受,很有启发的书。
没错,就是它—《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十一
《古文观止》的编选目的是“正蒙养而裨后学”,即给青少年的我们提供一个学习文言散文的入门读物。孙洙在《唐诗三百首》的序言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如果读了《古文观止》中的此文章,一定会受益非浅。《古文观止》的选文是比较全面而又有重点的。从春秋到明末两千年之间都有作品入选,且大多数都是非常优美的文章。这部书既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又重视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的锤炼,把说理、记叙、抒情、写景熔为一炉,搜集了许多名篇。
《古文观止》吸取了前代选家之成果,其作品大都是比较优秀的,全书表现出两个方面的特色,这部书对一部作品与一位作家选择了可以代表其思想和艺术风格的篇章。它宣扬了当时具有时代进步意义的民主思想,以及反对重神轻民,反对当时一些流治者的荒淫残暴,昏庸无道。在这部书,它择取的有唐宋八大家之散文,是具有独特物思想与艺术风格的,其中,韩文气势磅礴,曲折自如,善于发不平之呜,又善于在论说中插入对人情世态的典型刻画;柳文能突破儒家的某些思想的禁区,充满了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对人民的同情,他的山水游记在写景中寄托着忧愤,意境幽深,语言精粹。欧文善于跌宕唱叹,一往情深,风神疏淡自然,语言流畅清新:三苏父子都善于纵横议论,特别是苏东坡的散文,思想活跃,立论新奇,境界开旷,前人有“韩潮苏海”的赞誉,语言也很清丽,像行云流水,流转自如,往往在散文中创造出诗意盎然的新界;曾恐之散文,立论平实,笔力沉着,论述如层层剥笋,在明清两代影响极大;王安石散文则以见解深刻著称,表现出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眼光。在从《古文观止》收集的《左传》文章中,描写出了战场场面和记叙外交政治家辞会,都是婉转曲折的文章。则第二特色就是对同一作品的不同体裁或不同作品的同一体裁从不同角度着眼在其书中,选文大多不是应酬之作,而是各具特色,情义并茂的作品。如李斯的《谏逐客书》,路温舒的《戒兄子严敦书》等。此书影响广泛。鲁迅说:“评选本子,影响于后来文章力量是不小的”。正是这书的作用。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十二
文章千古事,《古文观止》不过200余篇,但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读书读人,要读经天纬地大文章,也要读气壮山河真丈夫。
我钟爱这些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这些伟丈夫走得近些更近些,想从中探知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天每当我们读起这些篇章的时候心弦总是跟着大家的拨瑟而抖动。李密的《陈情表》,字字入理,句句动情。一个父亲早丧,母亲改嫁的顽童,一个体弱多病的老妪。李密此时被举孝廉,家里的老祖母已经是年逾九旬,犹是风中之烛,摇摇欲坠。树欲静而风不止,恩欲报但亲不在,最为人生憾事。儒风自汉武一朝已经吹拂了几百年,“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早已经在知识分子心中生根,更何况乌鸦尚能反哺。可以想象李密接到晋武帝任命的当天晚上一定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从他早时任职蜀汉以及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的表现来看,李密不是一个隐者,但如果此时弃老祖母而去又于情何以堪?于心何以忍?另一方面,当时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中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举孝廉,让道德上的优者来管理国家。如果欣然赴命的话,是孝还是不孝?于理何以问?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不能断定当时李密的心情和想法,但一点可以肯定:李密是一个克己的光辉典范。
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与武昌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无独有偶,王勃的《腾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同成千古绝唱。但细品下来却是两种人生轨迹。王勃才华横溢,诗文俱佳,四杰之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传诵至今。且年少得志,14岁就被表为官。总觉得一个人太早的成功要伴随一些苦果。当王勃在腾王阁上高呤“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又不知道有多少同僚因才生嫉。王勃的两次获罪大致都与他才情傲物,文人相轻有关。后一次获罪还连累到他老父被贬到南荒做县令,27岁的王勃在去探望他父亲的途是溺水身亡。他的陨落和他的升起一样迅速,实在是令人心痛。范仲淹青少年贫苦,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庆历新政改革的主持者。而他写《岳阳楼记》的时候已经被贬出京,庆历新政宣告失败,正是人生失意的时候。然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丝毫不见潦倒之义,反而光华夺目,掷地有声,矍烁古今。虽寥寥不过数十字,竟胜似万卷诗书,那种心胸,那种情怀令无数英雄浠嘘不已。对王勃所能说的只是可爱,而之于范老先生却是高山仰止。
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和看了那部热播的电视剧(剧名我忘记了,只记得是陈宝国主演)之后,明朝一直被除数我认为是一个被奄割的时代。抛开外患不说,统治者的确是足够腐朽。能称上大帝的一个是洪武一个是永乐,但都残暴致极;碰到一个温柔型的,却是个玩主皇帝;玩主过气了,却来了一个不合作皇帝;就这么拖拉地过了几百年,终于迎来一个想励精图治的主,可是晚了,大清的铁骑和李自成的农民军夹得他在万岁山翘了辫子。然而在这么恶劣的社会环境下竟然不断出现一批铁骨铮铮的文人,真是令人菲夷。方孝孺先生算其中一个。最初认识方老先生的时候不是他那写得纵横阖捭的《深虑论》,而是“诛十族”。一介书生,手无束鸡之力,面对屠刀视死如归,抗节不屈,这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受到后人的无限赞颂。就其个人气节来看,历史上实在不多见,这正应了那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虽然灭他十族的的朱棣凶杀成性、冷酷无情,但征漠北、平安南、通西洋、修大典、建北京,在明朝诸帝中,其丰功伟绩恐怕无人能与之匹敌。被老先生视为知遇之君的建文帝未必有这么高的造诣。其实老先生的《深虑论》中也写道: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既然是天道,却偏又逆道而为。
老先生在表现出无限智慧的同时又给自己挖了一个小坑,极带可爱的迂腐。虽然老先生的迂腐掺杂着一抹血色,但我仍称之为可爱。少了这份迂腐可能方孝孺也不再是方孝孺了,单凭那篇《深虑论》可能很难让人认识他,走近他,景仰他。读书读人,或使人警醒,或使人振奋,或使人高尚,或使人坚强,得失寸心知吧。
作文频道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就到这里了,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祝大家学业有成。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十三
幼年听家父教过《古文观止》中的几篇文章。那时候,我对家父的讲解听不懂记不住,只知跟着念而已。其实是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过后便什么都忘了。之后,等到年岁渐长,走上了工作岗位,我有暇再回过头来通读《古文观止》的那些文章,犹如牛吃草反刍,重新加以咀嚼,才觉得这些文章经天纬地,气壮山河,一下子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从此,我就和这本书相依相伴,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文观止》的文章,总共可是200余篇,但却从某一侧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
我异常钟爱一些名篇,例如,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腾王阁序》,魏征的《该大宗十思疏》,方孝孺的《深虑论》等等,由于经常读,便逐渐地会背十来篇。这么一来,我除了平时在家里翻阅《古文观止》以外,还能利用空余帅司,随时随地进行背诵复习。我把这种背诵作为一道“精神快餐,用来滋养心田。
我以为,《古文观止》是人生的一部百科全书。书中的哲理,小到修身养性,大到治国平天下,无所不涵。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至理名言,光华夺目,掷地有声。虽寥寥可是数十字,竟胜似万卷诗书。尤其是范老先生的那种境界,那种情怀,早已被后人奉为立身做人的万世楷模。
总之,读这本书,能够使人警醒,使人振奋,使人高尚,使人坚强。我此刻虽已年过古稀,但有生之年,这本书是必须要继续读下去的,并且要一如既往地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读,为的是从中学做人。学会在任何处境下,都能好好做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员工工作年终总结(汇总12篇)
- 最新去敬老院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乡镇团委工作述职报告(精选17篇)
- 最新最初的梦想演讲稿励志(汇总12篇)
- 自我心理成长报告(通用19篇)
- 2023年创新创业课的创业计划书(精选9篇)
- 管理人劳动合同(实用8篇)
- 超级演说家的演讲稿(大全11篇)
- 最新元旦晚会心得体会(优质11篇)
- 门面房的出租合同签(优秀11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
相关文档
-
员工对领导评语(大全10篇)
11下载数 551阅读数
-
2023年社区科普活动方案范文(模板9篇)
45下载数 815阅读数
-
中国航天英雄个人事迹(模板12篇)
14下载数 253阅读数
-
最新纪委借调心得体会(实用12篇)
21下载数 443阅读数
-
检察机关开展法律监督工作情况报告(精选9篇)
50下载数 796阅读数
-
自己造纸的心得体会及收获(通用9篇)
46下载数 557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