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红树林教案设计(汇总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5:59:46 页码:9
红树林教案设计(汇总15篇)
2023-11-26 15:59:46    小编:zdfb

教案的编写应该有一定的灵活性,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教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活动。通过学习这些教案范文,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红树林教案设计篇一

生:红树林!

师:那课题用什么颜色写?

生:红色!绿色!又红又绿!

师:红树林究竟是什么颜色的?

生:树冠是绿色,树干是褐红色。(师板书:红树林)。

2、师:读课题!

生:红——树林!

1、师:红树林又红又绿,找出写它又红又绿的自然段。

生:第二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生读)。

2、师:你们从哪里看到了绿色?

生:“青翠的树冠”、“绿浪翻滚”。

3、师:(画树形)我为什么不把树干画得粗壮?

生:因为它有“婀娜的身躯”。

师:红树林不但有婀娜的身躯,身材苗条,还很会打扮。

生:啊?

师:不信你读一读。

生:“一会儿潮退了,红树带着海泥芳馨的枝条和婀娜的身躯出现在海滩上。”

师:这样美丽的红树,一大片出现时就——。

生:绚丽多姿!

4、师:红树林出现时先看到红色还是绿色?有同学说红色,反对的举手!你说!

生:先看到绿色,因为它的树干被海水淹没了,只露出绿色的树冠。

师:对啦,大家一起读这句“那是涨潮的时候……”(生齐读)。

5、师:这里的“浮荡”换成“飘荡”好不好?

生:“飘荡”会移走,“浮荡”不会移走,只是在原来的位置移。

生:准确!

6、师:再来读潮退时的句子。(生读得生硬)红树林是很美的,在世界上少之又少,是奇观,大家要把它的优美读出来。(生读,较有感情)。

生:欣赏!

生:“海上的世外桃源”!“神秘的植物天地”!“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

2、师:(板书“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这句话那些词是关键?

生:“龙宫”!“大花园”!

师:有花吗?

生:有!“树枝上盛开着红的、白的花朵”。

3、师:读一读,看我能不能从你的朗读中闻到花的幽香。女同学读。(女生柔声读)恩,我闻到一点。男同学,“树枝上”一二!(男生读)哇,我觉得男同学读得比女同学还好!

男生:耶!

师:我表扬一下你们就如此骄傲!

4、师:我们说红树林是海上的绿色之网,大家读一读这句话。(生齐读,懒散,不整齐)恩,这样读拉不起网,把前面一句找出来,边读边织网。(生齐读)不行,不整齐,这样织出来的可是破网,再来!(生齐读,整齐,响亮)真好!

5、师:这是近赏,刚才有人说我们赏到了——。

生:海上的世外桃源!

师:还有人说——。

生:神秘的植物天地!

师:还有人说——。

生: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

6、师:“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为什么说它是神话?

生:因为这不是真实的!

师:为什么说是龙宫的花园而不是陆地的?

生:因为它在海底!

四、简析最后两个自然段。

1、师:我们远观了红树林也近赏了红树林,那最后两段说什么?你们自己读一读。

(生读了3分钟)。

2、师:你说!

生:第四段写红树的繁殖,第五段写红树林的精神。

师:对。至于它怎样繁殖有什么精神,我们下节课再讲。

(让学生静下来做眼保健操)。

红树林教案设计篇二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在海南岛看到的海底世界——红树林的景象。生动地描写了涨潮、退潮、海风吹时树林的不同姿态,说明了它具有胎生的繁殖特点,并写出了作者的感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三个生字词,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本文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怎么写红树林的,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表达方法,提高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自学能力。

教学思路。

在教学中,首先导入新课,从整体入手,抓住作者描写红树林的精妙文笔,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然后咬字嚼句,反复品味,带领学生欣赏作品遣词造句的技巧;使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读出滋味,培养语感;并达到获取知识、感悟自然、热爱生活的目的。

一、导入。

课件1。

同学们,当你第一次看到课题时,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实际上呢?(交流红树资料1)。

二、初读。

1、小组合作,快速小声朗读。注意:读的同学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听同学读得好,好在哪儿;字音、句子是不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读准、读通。

2、交流:谁来评价一下你们小组成员的朗读?

3、评价:看来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下的功夫都没有白费,课文中的词句都掌握了。咱们再来一起加深一下印象。

课件2,领读生词。

4、预习作业里给大家留了一道思考题: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景观:远观、近赏;繁殖;精神)。

5、快速浏览课文,用最简练、最直观的语言说一说:你认为红树林之所以被成为“海上奇观”,究竟“奇”在哪里?(学生结合重点词句谈——美;生命力顽强)。

三、自学。

1、课件3,出示金钥匙。

2、刚才同学们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到了红树林的美和生命力。红树林真称得上是——海上奇观!

下面,咱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课文。请你读一读课文,抓住重点的句子、词语,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喜欢的句子可以反复诵读,品味。

3、景观。

远观。

a、涨潮:浸没——神奇。

怎么样叫“浸没”?什么叫“浮荡”?你能想象吗?

课件4;竟然只余树冠!水面上像是分布了一座座绿色的岛屿,随着海浪起伏,看到眼前的红树林,你的感受?惊叹——既美丽又神奇!称得上是“海上奇观”!

课件5,怀着惊叹之情,读一读(2、3个)。

b、潮退——美。

芳馨:芬芳美好的味道。

婀娜:柔软而美好。形容女性姿态轻盈柔美。

课件6、7。

近赏。

a、世外桃源——晋·陶潜《桃花源记》描述的一个美好的地方。一个捕鱼人无意间闯进了桃花源,守护那里的是一大片美丽的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里,到处是一片安乐祥和的气氛,与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绝。毫无城市的喧嚣,尘世的烦扰。这简直不像是在人间,像是仙境一般,令人向往。

作者把红树林誉为海上的世外桃源,可见红树林美,美得神秘,美得不似人间所有,美得令作者禁不住赞美,这——(简直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真可谓“此景只应天上有”。

b、纵横交错、盘根错节、栅栏、绿色之网——生长环境——多、力量、生存——生命的智慧与顽强——令人肃然起敬。

课件8、9、10+录像指导朗读(2、3个;齐读)。

c、花朵、幽香、仙境、大花园——美,美不胜收!

4、繁殖。

课件11“胎生”——飘落于地,扎根于土——几个小时、两三个月、照样——生命力之顽强令人惊叹!

5、精神。

既不……也不……只是……——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的精神。

录像。

四、总结、延伸。

1、同学们,红树林美吗?美在哪里?(精神)。

2、是啊,红树林不光有美的外表,顽强的生命力;还有美的心灵,高尚的精神,这才构成了真正的海上奇观!

3、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像红树这样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4、奉献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希望咱们班的同学能有像红树那样顽强的生命力,能有像红树那样服务人群、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作业。

红树林为我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请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一下红树林的现状,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一篇学习笔记。

红树林教案设计篇三

1、我们学习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奇观)我们一起领略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也观赏了浙江潮的雄伟与壮观。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片树林,(板书树林)大家看到树林,脑海里浮现什么画面呢?现在要介绍给大家的这片树林生长在我国南疆边陲的海南岛琼山。那里有一片海底森林--红树林(补充板书)。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欣赏下红树林的美景吧!

(出示红树林方面的相关的图片,把大家带进那片神奇的世界里。)。

3、看了红树林,知道了红树林并不是红色的树林,那为什么会被取名红树林呢?现在老师给大家讲讲红树林名称的由来。

二、整体感知,进行自学。

看了红树林的美景,了解了红树林的由来,那么我们一起进入作者的世界,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画红树林的美景的。

1.首先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并找找红树林那些特点最吸引你,写写自己的感受。

2.说说自己喜欢红树林的原因。文章的哪个部分或者哪个自然段使你有着这样的感受?指明生说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该段读出来。

(师询问其他同学,看是否有人喜欢该段,并按生所选的段落精读讲解。)。

三、汇报学习,共同感悟。

1.汇报第2自然段后指导读,读出红树林美丽迷人的景象:

(1)那是涨潮的时候--生接读。--多像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

(2)一会儿退潮了,--生接读。--红树林如同含羞姗姗的少女露出海面。好一幅“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画面!刹那间--生接读。--令人心旷神怡!

(解释词语:婀娜)。

一起读出心中的喜悦。

这一段写的是哪里的红树林?(远处的红树林)。

2.汇报第3自然段后问:你想像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的?见过这样的景象吗?

这段作者又是写哪里的红树林?(红树林的深处)板书:近赏红树林。

(1)体会红树林有特别发达的根部:树与树盘根错节,绕来缠去,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牢牢的抓住海底的泥滩,那造型是什么样的,你能想像出来吗?读出自己的体会!(出示图片)。

(2)体会绿色之网:一颗树能成网吗?两棵?三棵?四棵?那怎样才能是一张海上的绿色之网呢?就像书中所说的:“一株株……”

此时我们就坐着小船,穿行在这张绿色之网中,你惊喜地看到了这样的奇观,会怎样表达呢?找找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红树林的,并画出来。

3.汇报第4自然段:

(1)这段主要讲了红树林的什么特点呢?(胎生繁殖)。

板书:胎生繁殖。

(2)那现在大家请把自己当做一颗小红树苗,用自己的话把自己的繁殖特点介绍给大家听。

从大家的介绍中看出了红树的什么特点呢?(生命力顽强)。

4.汇报第5自然段:

这段写了红树林的什么特点呢?(奉献精神)。

板书:奉献精神。

(1)为什么说它是具有奉献精神的卫士呢?

正是由于他们默默奉献、对大自然毫无索求,数百年来,它给海南人民带来了幸福和安宁。人民视它们为“保护神”、“风水树”、“生命之树”。

四、总结学习,结尾升华。

如果说不看看雅鲁藏布大峡谷,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丽的山河;如果说不看看钱塘江大潮,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美雄奇的景象;那么,我们可以说:不看看红树林,就没有真正的看过奇异壮观的海。今天我们随着作者远观了红树林,近赏了红树林,还了解到他那在植物界中独一无二的胎生繁殖的特点。从中感受到了红树林无私奉献的精神。

板书:

红树林。

胎生繁殖。

奉献精神。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红树林教案设计篇四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红树林的神奇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洋思模式。

两课时。

1、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林是什么颜色的吗?你见过其他颜色的树林吗?激发学生兴趣。

2、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红树林》(板题,生齐读课题)。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师:你喜欢海南的红树林吗?

4、小结。

1.指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红树林的?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喜欢红树林的`理由吗?

3.练读: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适时板书)。

4.指导朗读:齐读。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1、摘抄生字新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外阅读。

1、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描写红树林的景色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红树林的认识和理解。

你喜欢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红树林教案设计篇五

1.运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2.抓住具体语句,感受红树林的神奇和奉献精神。

3.了解其它树林奇观。

1.出示单元主题,回忆在这单元里领略了哪些奇观?

2.这节课我们去欣赏海南岛琼山上的奇观——红树林。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1.自由读课文,画出读不准的字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读后请学生提问,检查字词。

树冠芳馨婀娜栅栏倘若抵御。

绚丽多姿盘根错节纵横交错贫瘠不毛。

3.指名分节读(5人),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边从文中找出典关键词句,完成下面的句子。

(什么样)的红树林(怎能么样)。

4.红树林在你心中留下了这样的印像?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红树林的?请同学们运用列提纲的方法给课文2—5节加小标题。

顺序:我乘着小船,慢慢划进红树林深处。

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

主线:为什么说红树林是海上奇观?它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远观。

那是涨潮的时候,一片密密麻麻的红树林浸没在海水里,露出一顶顶青翠的树冠,浮荡在海浪之中。一会儿潮退了,红树带着海泥芳馨的枝条和婀娜的身躯出现在海滩上。

1.指名读,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景象?

2.哪些词语表现出红树林的`特点?

形态:密密麻麻婀娜。

颜色:青翠。

味:芳馨。

3.齐读,读出想象中美景。

(二)近赏。

1.这段写出红树林的树干有什么特点?

2.指名读,再齐读。

树枝:开花。

(三)繁殖。

1.啪啪的响声,胎生。

2.两三个月,遇到海滩照样能生长。

(四)精神。

奉献、团结、顽强。

作者开篇就说:“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我留下许多绿色的梦……”我们东北的大小兴安岭也有许多奇观。(出示图片,引出老舍的《林海》)。

《红树林》的教学结束了,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执教这篇课文。回顾课堂教学中的细节,收获与遗憾交织于心中,难以抹去,略加疏理,跃然纸上。

有人说语文是模糊的,需要感悟。这似乎成了那些不指导学习方法的教师的护身符。语文学习有规律,更有方法。作为教师,应力求让教师一课一得一法,常此以往学生就有了学习方法,会自觉地运用方法。北师大教版教材更重视在学习中渗透方法。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列提纲的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红树林》时我让学生给课文的2至5自然段加小标题,以这种方式提高学生列提纲的能力。

但是,在评课中王校长提出:“列提纲是否应该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进行?不然学困生达不到,教学没有面向全体。”我想:这话有道理,学生在对课文不够熟悉的情况下就去加小标题是有难度的。不过,如果在指导上再细化一点,也是可以的。比如:我可以请学生先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然后和学生一起概括。给学生提供一范例,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后三段的提纲。这样会好一些。

整体感知是新课程主张的语文教学思想,怎样把握?这也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以往我惯用初读课文之后请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不那么容易。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请学生用书中的关键词句补充句子。这个设计既降低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又有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有的学生说:“密密麻麻的红树林是海上奇观。”有的学生说:“婀娜多姿的红树林是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还有的学生说:“盘根错节的红树林是一个世外桃源。”等等。

教学切入点关教学的成败,选准切入点,会把学生引入柳暗花明的圣境,反之会把学生引入歧途。《红树林》是奇观这一单元的内容,为充分构建单元主题,我以文中“我在海南岛琼山碰到海上奇观”一句为切入点,请学生品味语言,感受海上奇观“奇”在哪儿?以此作为教学主线,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品味语言。

但是,在品的过程中,由于对读关注得不够充分,设计得不够精细,有点条分缕析之嫌。还应在读出感情,读出画面,读出意境上做文章。

红树林教案设计篇六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的阅读教学旨在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贯穿以学为主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

不搞条分缕析的讲解,而是在学生充分预习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从文章整体入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然后交给学生精读的方法,先扶后放,再回到全文,最后指导学生习作,使读写结合,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和写作。

1、了解课文内容,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贫瘠不毛”等词语的意思。

4、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1、培养学生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3、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1、同学们,你们见过森林吗?喜欢吗?那你们见过海底森林吗?

2、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领略海底奇观---红树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认为红树林是什么样子的?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小组内互相提醒易错的字。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树林的?写出课文的提纲。

3、按内容不同把课文分成三段。

1、指读课文,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这一问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精读课文做准备。)。

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以第二自然段为例,指导学习方法。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远看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宏伟、壮丽)。

(2)从那些词句看出来的?(教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

相机理解:芳馨、婀娜、绚丽多姿。

(3)应该怎样读?(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必须引导学生充分的朗读。)。

4、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5、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学过的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自学剩下的部分。

(1)自读课文相关段落,想想课文中描写的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到的?(不理解的词语尝试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3)想想该怎样读?练习朗读。

6、小组交流。

7、全班交流。(教学时采用由“教”到“扶”再到“放”的过程,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小组学习,最后自学,渗透了精读课文的方法。)。

第三自然段要点:体会近看时红树林的幽静、神秘。相机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等词语的意思。

第四自然段要点:体会红树林“胎生”的繁殖特点。

第五自然段要点:与开头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

1、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不仅因为它壮丽、奇特、神秘的景观,还因为它默默奉献的卫士精神,在写景状物的同时歌颂了具有奉献精神的人,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学习作者的写法,观察一种你了解的植物,由对这种植物的介绍,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1、复习生字。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

1、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观察红树林?

2、重点写了红树林的什么特点?为什么把它作为重点?

(由此联想到红树林的奉献精神。)。

3、学生列提纲,教师巡视。

4、习作练习。

红树林教案设计篇七

教材简析:

来自北国的同学们或许对海底森林——红树林很感兴趣,那里是另一番绚丽多姿的景象,海风吹来,绿浪翻滚,真是美妙的人间仙境。课文就带领学生畅游这神话般的大花园,感受祖国的伟大。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红树林的神奇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林是什么颜色的吗?你见过其他颜色的树林吗?激发学生兴趣。

2、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红树林》(板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师:你喜欢海南的红树林吗?

4、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1.指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红树林的?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喜欢红树林的理由吗?

3.练读: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适时板书)。

4.指导朗读:美读。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作业超市:

1、摘抄生字新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外阅读。

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描写红树林的景色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红树林的认识和理解。

二、内容探讨:

你喜欢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三、听写生字生词,纠错。

四、小练笔:描写自己见过的奇观。

红树林教案设计篇八

1.运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2.抓住具体语句,感受红树林的神奇和奉献精神。

3.了解其它树林奇观。

教学流程。

一、借题发挥,想象激趣。

1.出示单元主题,回忆在这单元里领略了哪些奇观?

2.这节课我们去欣赏海南岛琼山上的奇观——红树林。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

1.自由读课文,画出读不准的字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读后请学生提问,检查字词。

树冠   芳馨   婀娜   栅栏   倘若     抵御。

绚丽多姿     盘根错节     纵横交错    贫瘠不毛。

3.指名分节读(5人),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边从文中找出典关键词句,完成下面的句子。

(什么样)的红树林(怎能么样)                     。

4.红树林在你心中留下了这样的印像?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红树林的?请同学们运用列提纲的方法给课文2—5节加小标题。

顺序:我乘着小船,慢慢划进红树林深处。

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

三、精读。

主线:为什么说红树林是海上奇观?它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远观。

那是涨潮的时候,一片密密麻麻的红树林浸没在海水里,露出一顶顶青翠的树冠,浮荡在海浪之中。一会儿潮退了,红树带着海泥芳馨的枝条和婀娜的身躯出现在海滩上。

1.指名读,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景象?

2.哪些词语表现出红树林的特点?

形态:密密麻麻 婀娜。

颜色:青翠。

味:芳馨。

3.齐读,读出想象中美景。

(二)近赏。

1.这段写出红树林的树干有什么特点?

2.指名读,再齐读。

树枝:开花。

(三)繁殖。

1.啪啪的响声,胎生。

2.两三个月,遇到海滩照样能生长。

(四)精神。

奉献、团结、顽强。

四、拓展。

作者开篇就说:“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我留下许多绿色的梦……”我们东北的大小兴安岭也有许多奇观。(出示图片,引出老舍的《林海》)。

《红树林》的教学结束了,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执教这篇课文。回顾课堂教学中的细节,收获与遗憾交织于心中,难以抹去,略加疏理,跃然纸上。

1.运用一个方法。

有人说语文是模糊的,需要感悟。这似乎成了那些不指导学习方法的教师的护身符。语文学习有规律,更有方法。作为教师,应力求让教师一课一得一法,常此以往学生就有了学习方法,会自觉地运用方法。北师大教版教材更重视在学习中渗透方法。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列提纲的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红树林》时我让学生给课文的2至5自然段加小标题,以这种方式提高学生列提纲的能力。

但是,在评课中王校长提出:“列提纲是否应该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进行?不然学困生达不到,教学没有面向全体。”我想:这话有道理,学生在对课文不够熟悉的情况下就去加小标题是有难度的。不过,如果在指导上再细化一点,也是可以的。比如:我可以请学生先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然后和学生一起概括。给学生提供一范例,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后三段的提纲。这样会好一些。

2.设计一个句子。

整体感知是新课程主张的语文教学思想,怎样把握?这也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以往我惯用初读课文之后请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不那么容易。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请学生用书中的关键词句补充句子。(见教学设计)这个设计既降低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又有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有的学生说:“密密麻麻的红树林是海上奇观。”有的学生说:“婀娜多姿的红树林是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还有的学生说:“盘根错节的红树林是一个世外桃源。”等等。

3.选准一个切入点。

教学切入点关教学的成败,选准切入点,会把学生引入柳暗花明的圣境,反之会把学生引入歧途。《红树林》是奇观这一单元的内容,为充分构建单元主题,我以文中“我在海南岛琼山碰到海上奇观”一句为切入点,请学生品味语言,感受海上奇观“奇”在哪儿?以此作为教学主线,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品味语言。

但是,在品的过程中,由于对读关注得不够充分,设计得不够精细,有点条分缕析之嫌。还应在读出感情,读出画面,读出意境上做文章。

4.缺少一幅画。

文中说“一株株红树纵横交错,褐红色的树干弯弯曲曲,盘根错节,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这个词语表现出红树根的特点,从字面上,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建立起表象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学生读文后,理解了字面意思后,我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说一说读了这句话,看了这个词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后,可以出示红树林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红树林教案设计篇九

我想,每种景物都有它的特点,作者用丰富的词句也只是为了细化展示这种特点,当我再次回到课文中时,红树林的特点便鲜明了许多,当作者远看红树林时,就是一个“绚丽多姿”,当作者深入其中时,那就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幽静而神奇的仙境”“龙宫的`大花园”。这诸多的形容要让学生通过文字去品味和体验。于是,我的教学思路就更加清晰了。

先进行自主学习的指导,同学们在读第二自然段“远景”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寻找一个词概括特点,学生很快找到了“绚丽多姿”这个词,这个词不但写出了色彩,还写出了形态。我借势激趣:文中的词句哪里展现了这种色彩,有如何展现身姿?学生立刻回文阅读,抓住”红树林“”青翠”来说明“绚丽”,我进一步引导,仅仅看文字表面的内容是不够的,结合插图看看、想想,还有更绚丽的景色吗?孩子们通过观察和联想发现:这里不但有暗红色的树干、青翠的树冠,还有蔚蓝的海洋,雪白的浪花,这红绿蓝白的交相辉映,就成了一个绚丽的世界。那“多姿”呢?学生已经了解了抓关键词的基础上,联系文本展开想象,于是纷纷开始描述那份“多姿”:“密密麻麻”时的紧凑,“露出”时的俏皮,“浮荡”时的轻柔,“婀娜”展现的娇媚,这就是一片“多姿”的红树林,时而浸没,时而出现,时而挺拔,时而摇曳,还有什么树林比她更“多姿”的吗?这就是教给学生评析鉴赏文字的方法。

接下来就到了学生一展身手的时候了,抓住近景特点的关键词,结合文本词句细细品味、交流,最后全班展示,于是我们听到了这样的点评:之所以称红树林为“海上的世外桃源”,是因为它处在密密麻麻的遮蔽之中,显得安静、神秘而令人向往,就如同世外桃源一样;之所以称它为“神秘的植物天地”是因为它的树色彩形态各异,形成立体栅栏,拉成绿色的网,还有花香逸出,让人觉得妙不可言;之所以称它为“幽静而神奇的仙境”,是因为荡舟其中,毫无杂响,潮涨潮落,景象各异,这样的景观让我们不由得觉得仿佛进入了仙境一般;之所以说它是“龙宫的大花园”是因为它地处海上,风景秀丽,绿树彩花,香形兼备,也许只有龙宫才有吧!

这就是红树林,一个堪称奇观的景象,让作者惊叹,更让读者痴迷,我们只有抓住文字去品味,才能让自己恍如身临其境,为这奇观拍手叫绝!

红树林教案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

3、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4、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教学准备:红树林的资料图片。

教学方法:浏览后精读学列提纲。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海底森林吗?今天我们一起去领略海底奇观---红树林。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认为红树林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预设统领全文的问题:你喜欢海南的红树林吗?为什么?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树林的?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学生自读自悟做批注。

3、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抓住重点的句段,精读理解。

远观红树林:涨潮时,红树林在海水中动态的美;退潮时,红树林的芳馨和婀娜、绚丽多姿。

近赏红树林:世外桃园。纵横交错、盘根错节、幽静神奇。

红树林的繁殖:“胎生”的特点,“飘落于地,扎根于土”。简单而令人赞叹。

红树林的精神:首尾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

四、阅读欣赏。

再读重点段落,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五、拓展练习。

学习作者的写法,观察一种你了解的植物,由对这种植物的介绍,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六、课堂小结。

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在赞美这一奇观的同时,更要赞美的是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板书设计:

涨潮。

远看退潮。

红树林近看:幽静神秘奉献精神。

胎生:随处生长。

教学反思:

红树林教案设计篇十一

每当夜晚我睡不着时,就会想起今年国庆节去高桥镇的红树林游玩的美丽而有趣情景。

10月3日早上,我和爸爸妈妈,大表姐、二表姐,还有爸爸的朋友刘叔叔及他儿子刘哥哥一行七人,一起去红树林玩。

未进大门,远远就看见一片望不到边的树木,有高大挺拔的、有婆娑成丛的,我们仿佛走进了一片绿色的海洋。进了大门以后,看了简介才知道高桥红树林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连绵成片面积有几百公顷!简介还告诉我们,红树林具有保护海堤,保护湿地,维持生态平衡的独特功能,令人不禁肃然起敬。

看完简介,我们沿着一条一旁有砖砌栏杆的小堤向红树林深处走去,只见树林里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用一个个废弃汽车轮胎包水泥混凝土筑成的小路。小路穿梭在一棵棵红树之间,不远处就淹没在树林里了。走在小路上,可以近距离观察红树,其实除了花外树一点都不红,跟普通的树一样,只是能在海滩里生长罢了。红树有两种,一种是高大挺拔,那是新引进的;一种矮而婆娑,那是原生的。无论那种红树,都无惧海水淹浸和风浪拍打。所有的红树都有着苍翠欲滴的叶子,放眼望去,绿油油一片,时不时还有一朵朵红花点缀,简直是一幅鬼斧神工的锦绣,让人赞不绝口。微风吹来,近处树枝轻摆,绿浪曼舞,远处涛声拍岸,浪花飞溅,令人心旷神怡。

红树林里除了美丽的红树,还有有趣的小螃蟹。有时,我们会把掉在地上的花误看成小螃蟹。的确,这里有很多小螃蟹。

因为红树林就长在海边的沙滩上,有很多螃蟹,如果地上有一个水洞,那就是螃蟹洞。螃蟹时常跑出来走动,似在玩耍,又似在逗引游客,常引来很多游客来捉。我和大表姐、二表姐、刘哥哥也去捉。刚开始我怕被蟹钳夹住,怕手脏,不去捉。可我看了刘哥哥捉了两三只后,也就心痒了,心想:心动不如行动,赶快捉几只。我立刻去捉,可螃蟹够“聪明”和“机灵”

了,人还没走近,它就钻进了蟹洞,所以我没捉到。这时大表姐和二表姐却捉到一两只,我急了,又胡乱地抓,螃蟹却横着走开了。我又落空了。最后我还是“一无所获”,但我很开心:重要的是过程嘛!

玩了大半天,在热辣辣的太阳的“催促”下,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红树林从此留在了我的心中。

文档为doc格式。

红树林教案设计篇十二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宇,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4、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难点:

从列文虎克玩出名堂的过程中受到启发,从而培养在观察中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

课前准备:

1、请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显微镜的知识和有关微生物的知识。

2、讲讲有关“玩出了名堂”的小发明家的故事,使课文内容有一个拓展。

3、请学生在课外玩中注意观察和发现,再把玩的乐趣和收获写下来。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质疑导入。

1、同学们,你们爱玩吗?平时你都玩些什么?那你的父母、家人是怎么看待你的玩?

2、是啊,玩耍常常被看作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但再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就是在玩耍中产生的。(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2人。

3、你知道有关这一类的资料吗?说给大家听听。预设:孩子可能会讲到其他的一些课外知识,注意随机引导一下。孩子也可能就讲课文中的内容,顺势引导到本文学习。

二、初读课文。

1、列文虎克在玩中发现什么?他怎么做到的?

赶紧自己去读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多音字多读几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查查字典或联系生活经验和句子理解,如对课文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在书旁边写出来。

2、检查自学。

(1)出示生字,检查认读生字情况。

(2)各自交流自己不很理解的词语。预设:能让孩子自己解决的老师不引导,生生学习。学生之间无法解决的,可以板书,留待课内解决。(名堂。)。

(3)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过渡:列文虎克怎么会玩镜片,又怎么玩的?文中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指名读。

三、精读课文,领悟玩法。

过渡:列文虎克怎么会玩镜片,又怎么玩的?文中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

1、指名读。正音:看守、磨起镜片、阅读。

2、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列文虎克怎么会玩起镜片的?他是怎么玩的?画出表示“玩”的句子,指名学生再读。

3、教师引导:想象一下,列文虎克是怎样磨镜片的,他心里会怎样想?

4、学生交流想象时,教师要注意点拨:尽管把厚玻璃四周磨薄是件枯燥的事,但是因为他喜欢,他想用它来看细微的东西,所以他才玩得这么投入。

5、指导朗读。能用赞赏的语气读读这一自然段吗?

四、课堂练习,当堂展评。

1、练习写“堂、镜、闲、待、阅”这五个字。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3、当堂展评。

五、课后活动。

搜集并阅读古今中外“玩出名堂”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生字词。

2、说一说列文虎克是怎么做放大镜、玩放大镜的。

二、逐段朗读、探究发现。

1、学习第四自然段。

(2)读一读。

a.这一自然段内容很长,我们采用分组轮读的办法来读,第一组读第一、二、三、四句,第二组读第三、四句,第三组读第五至八句。正音。

b.再指名三位同学分读这一自然段。

(4)交流讨论。

抓住以下要点:

a.有新的想法: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

b.有新的玩法和发明:一片放大镜固定,另一片可以随意调节,发明了显微镜。

c.有新的发现:看到了一个平时看不到的“小人国”世界。

(5)出示:他发现,除了我们平时看到的世界,还有另一个平时看不到的世界。那是一个“小人国”。“小人国”里的“居民”,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

从这三句话里你读懂了什么或有什么疑问?(“小人国”指的是什么?微生物)。

(6)指名朗读资料袋里的内容,议议发现微生物对人类的贡献。

(7)再次品读:对这几句话中的标点符号有什么新的发现?(着重体会引号的用法)。

(学生利用课前收集的介绍显微镜的知识,教师随即播放显微镜下的细菌)。

请大家谈谈对显微镜的感受。

(11)那我们知道列文虎克并没有去专门研究它,他怎么会在玩中玩出了名堂呢?

小结:列文虎克玩的时候十分注意观察,勤于动手,还善于思考,所以发明了这些东西。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呢?今后我们就比一比谁在玩的时候注意观察,勤于动手,善于思考。谁是爱学习的聪明人。

(12)感情朗读第四小节。

2.学习第五小节。

(1)列文虎克的发明和发现在当时有什么影响?

(2)教师讲解英国皇家学会,学文理解拜访、“玩具”。

三、交流玩中收获。

1.出示第一小节。自由读第一小节,讨论: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这句话说些什么?

3.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选出一名同学到台前介绍。

四、练习生字。

1.生字:腿、随、调、简、拜、访、具。

2.学生说说怎样把这些字写得正确、漂亮。

3.学生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五、拓展活动。

把自己的玩法和收获写下来,准备在“玩法大比拼”的故事会上讲一讲。

红树林教案设计篇十三

这是三年级语文上册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在学习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本课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课文条理,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解决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了解课文1~7自然段的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爬上天都峰的过程。

3、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三、教学重点。

理解天都峰高、陡的特点及“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的艰难。

四、教学资料准备。

1、教学挂图。

2、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设疑激趣。

上课时我们学习了第3课的生字新词,接下去我们来深入理解课文。

1、(师故意将课题误写成“登天都峰”)让学生指正题目中的错误。

2、释疑:课题中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出示挂图。

(通过辨析“爬天都峰”与“登天都峰”的优劣,引出天都峰“高与陡”的特点;再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对天都峰的险峻峭拔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读出“又高又陡,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

(2)说说课文是怎样把天都峰的“高”与“陡”写具体的?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

a、高:“抬头望”、“这么高”、“云彩上”

“我爬得上去吗?”――――(犹豫、怀疑)有什么好处?

b、陡:“笔陡”、“天上挂下来”、“发颤”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

(4)小结,悟理。

写天都峰的高与陡,正说明爬上天都峰非常不容易,那是需要勇气、力量和决心的。

(对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也是中低段学生学写句子的有效途径。)。

2、学习3~5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

(2)思考:

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言下之意就是“和我一样”。)。

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小结:

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我年纪这么小,老爷爷年纪那么大,却都来爬。我们是互相惊叹,互相钦佩。表现了这一老一少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朗读。

读出两个人之间互相羡慕、佩服的语气。

(一个“也”字,在文中并不显眼,但通过点拔,进行挖掘,使学生感觉到这个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3、学习第6~7自然段。

受老爷爷的影响,我开始爬天都峰。那么,我是怎样爬的?

(1)课件出示句子,填空。

我向峰顶爬去。

a、“奋力”是什么意思?

b、课文是怎样来描写我“奋力”爬山的?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手脚并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爬?

(2)我们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奋力向上爬,结果怎样?

a、“终于”是什么意思?

b、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怎样的心情?

(3)拓展,启发想象。

爬上峰顶,“我”和老爷爷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又会有哪些感觉?

(4)指导朗读。

(通过创设的语境,让学生自然地融入课文,达到文本合一的境界,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领悟道理。

学习如登山,我们只有不怕困难,知难而上,凭着坚强的毅力、非凡的勇气,才能攀上知识的高峰。

(四)布置作业。

把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积累好词好句,学以致用,来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板书设计:

3、爬天都峰。

“我”老爷爷。

互相鼓舞汲取力量。

教学反思:

《爬天都峰》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组中的第三篇课文。根据教材的体系编排,考虑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衔接,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我在教学中力图体现以下这些特点:

一、紧扣重点段落,理解课文内容。

“窥一斑而见全豹。”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着力于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重点段落--“我”和老爷爷爬天都峰的经过。“我们”在爬山途中,相互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二、抓住关键语句,感觉人物形象。

与主要内容密切相关的那些关键语句的理解,是学懂课文的关键,要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课文中的许多语言描写挺有儿童味,内涵丰富,令人回味。如文中“我”和老爷爷对话中的两个“也”字,细细揣摩,我们就可以体会到言外之意:一老一少相互羡慕、敬佩,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人物的形象自然也就丰满了。

三、加强朗读指导,领悟人生道理。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本节课通过各种方式的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他们在读中体验;而适当的口语交际训练落实到阅读教学当中,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文中老爷爷和“我”,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本节课最大的不足是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过多地注重理性的分析,结果学生少了些灵气,课堂少了些生气,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有待于进一步改正。

红树林教案设计篇十四

金秋十月,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们一家人来到了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

我从公园的.介绍中得知:红树林生态公园建于,xx年开放。总面积约21公顷,有栽培植物200多种呢!共有鸟类189种,如有:小青脚鹬、黑脸琵鹭、卷羽鹈鹕等。每年有10万只以上的候鸟会来此歇脚“加油”或过冬。深圳市的红树林是全国唯一获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感受着公园的美景,放眼望去:红树林公园绿草如茵、林荫夹道、鲜花盛开,吸引了许多游人前来休闲娱乐。

这里的建筑设计也很有特色,如:避雨长廊、椰子林、观鸟区等,可以让游人在这里尽情的享受着休闲时光。人们可以在这里无忧无虑地聊天、下棋、弹琴、唱歌跳舞、放风筝,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尽情地吹泡泡、捉迷藏、跳绳等,男女老幼都很惬意!站在公园东侧海滨休闲道上放眼眺望,海面滩涂上多姿多彩,数量众多的水鸟和婉廷9公里的红树林在高楼大厦的衬映下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令人留连忘返、回味无穷。红树林——深圳的绿色瑰宝,我们都爱你!我为我是深圳人感到骄傲自豪!

红树林教案设计篇十五

1、认识“浆、耀”等14个生字,会写“隙、暇”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描写最美的或自己喜欢的部分。

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难点是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鸟、树的词语。

2、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出示“天堂”,提问:这个词常常用来比喻什么?(比喻美好的生活环境,没有烦恼,只有快乐的地方,那地方如仙境一般)。

2、那“鸟的天堂”指什么?

二、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交流:你喜欢读哪一节?

教师相机出示学生感到陌生或困难的词语:缝隙、颤动、应接不暇、静寂。

三、精读大榕树部分。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出示插图,图文对照:欣赏图画,把能表示榕树特点的词写到黑板上,可以从课文中找,也可以用自己的词来概括。

3、我们来看同学们所写的词,有不合适的吗?如有把它划去。

4、大榕树的这些特点,都交叉地写在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现在老师只要求你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你先自己试试。

5、指名读。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a.你为什么这样读?

b、“垂”写出榕树最与众不同的特点,独木成林,盘根错节。

c、“枝上生根、不可计数”写出榕树很奇特、很壮观的景象。

d.就让我们把奇特、壮观、美丽的榕树朗读出来。

那么多的绿叶,……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a、读了这句话,你最喜欢哪里?为什么?

b.看着这一切,作者被榕树的勃勃生机震撼了,产生了联想,请你再读这一段话,想一想。

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联想到的?

c、这么美的大树,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d.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大榕树这一部分。

e、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精读写鸟部分。

1、请大家静静地看,仔细地看,你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老师指图,你看这只鸟在干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那么巴金爷爷是怎样把百鸟欢腾写出来的呢?

出示课文,请你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表现这种场面?

b.读不好的,老师说:老师觉得这句子写得很特别,你看都是两个字两个字的短句组成,你想想怎么读才能读出韵味来。

c,师读后,师点评:

对呀,大大小小,各种颜色,还用了四个短句子就写出来了,读起来多有节奏感啊,就像刚才同学说的像跳舞似的。好,现在你能读好了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的。

d.13小节呢?你能读出“应接不暇”吗?好,试试看。

5、联系第九自然段,生自由谈。

7、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三、抄写句子,积累语言。

把描写优美的语段抄写在作业本上,并背诵。

四、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鸟的天堂”现已成为一处浏览胜地,根据课文内容和搜集到的资料,写一篇导游词。

板书设计:

树:大、茂盛、奇特、美丽。

鸟的天堂--------------------鸟的天堂。

鸟:多、热闹、兴奋、自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