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语文教学的论文(大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3:00:24 页码:9
最新语文教学的论文(大全11篇)
2023-11-11 23:00:24    小编:ZTFB

名人名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智慧,是我们学习和思考的重要素材。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有充分的思考和准备,不可草率行事。大家可以从这些总结范文中找到一些写作技巧和思路。

语文教学的论文篇一

摘要:土木工程作为我国的重点产业,直接关系到我国发展建设速度。新型技术不断发展,对传统土木工程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为了顺应科技的发展与时代的潮流,土木工程必将转向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应用之中。本文根据土木工程的意义与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总结出土木工程未来的发展前景,希望为我国土木工程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土木工程从远古时期就已经存在,由原始的伐木采石,建造出模仿天然掩蔽物的人类居住场所,到新时期的超高层建筑、水利工程、超高长跨度桥梁,土木工程的发展与变化,代表了人类发展的历程。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土木工程的理论、分析手段、施工技术、地基处理都有了更多的发展与突破。21世纪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经济飞速发展为土木工程带来了更多的要求,所以根据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分析未来土木工程发展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土木工程发展意义。

土木工程的根本含义是征服大自然,通过人力实现自然界带来的效果。随着各项土木工程技术的发展,各种高层建筑拔地而起,桥梁、水利工程、公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土木工程是提高人类居住环境与交通的核心产业,提高土木工程建设水平,完善土木工程发展体系,实现社会、环境、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性目标,是土木工程发展的重点。人类需要良好的生存空间,舒适的生活环境,为了获得更好的居住环境,更加优秀的土木工程技术将不断出现。

土木工程发展现状。

为了明确土木工程未来发展趋势,必须明确土木工程发展现状,通过现状分析出土木工程的特点。

土木工程理论发展。

土木工程设计摆脱了传统设计的缺陷,全面分析了土木工程的环境、经济、安全等因素。新型材料、结构、工艺、施工方法不断出现,人类可以将土木工程的规模扩大化,高层建筑也在不断增长,超超高层、超跨度复合结构体施工技术也在不断成熟,土木工程设计逐渐向长、高、柔方向发展。土木工程设计建立在基础理论上,随着土建项目要求更加复杂,土木工程设计也需要更加多样化,只有及时吸收新技术,把握住新优势,才能使土木工程设计更加优秀。目前,土木工程设计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受力、形式方面比较成熟。

土木工程施工发展。

施工发展主要体现在材料、设备、工艺这三个方向,其中材料中发明了复合高强钢材、碳纤维、玻璃纤维、双层玻璃、镁合金、镀膜玻璃、铝合金、节能混凝土等新型建筑材料,新型材料在许多建筑中得到应用,也为大型土木工程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工程实施设备更加自动化、科学化、机械化,通过新型施工机械,可以使大规模土木工程得以实现,有效提高土木工程建设发展速度。在城市地下工程中,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施工工艺,例如明挖、暗挖、盖挖、盾构、沉管、冻结、注浆等工艺技术,为地下空间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我国土木工程在理论、设计、施工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不足,为了提高我国土木工程发展水平,必须加强新型结构、新型材料、新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将土木工程理论与技术完美结合,帮助土木工程收获更大的成果。

土木工程未来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大型城市与超大型城市数量飞速增长,人们对生活空间的作用提出了许多要求,寸土寸金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共识。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基数,高层、超高层建筑数量不断增加,有限的城市空间得到了极大的应用,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建筑体系,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城市飞速扩张的同时,不仅仅对生存空间提出了要求,也对电力、能源提出了许多要求。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石油、天然气的运输,都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在我国建设大型公共土木工程,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建设项目。我国能源分布较广,一般在西南地区存在较多的能源储备,所处地区地形特征较为复杂,并且山区、高原、丘陵等环境较多,导致资源开发较为困难。为了提高大型土木工程建设速度,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工程项目,采取大跨度桥梁与隧道是工程建设的关键因素。

从以上几种发展形式来看,未来的土木工程将逐渐应用于高层建筑施工、水利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开发、能源运输等工程之中,通过大跨度桥梁与超长隧洞,改变自然环境带来的阻碍,实现更加快速的经济发展。通过精密的理论研究、新型工程材料、先进施工工艺,实现大跨、复杂结构、高层的土木工程建设,逐渐将大型土木工程普及到工程建设中,这就是未来土木工程的发展方向。

结语:

我国土木工程部分领域已经在世界中名列前茅,但是土木工程理论、设计、施工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提高我国土木工程建设水平,需要积极学习发达国家土木工程技术,合理运用土木工程技术,实现经济腾飞发展。在未来的土木工程研究中,需要加强结构形式、建筑材料、施工工艺等探索与研究,也需要加强土木工程理论与技术的融合,实现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任秋荣,叶龙,李向召。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及趋势[j]。制造业自动化,20xx(12):150—152。

[2]李青柱。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浅析[j]。民营科技,20xx(06):181。

[3]薛扬欣。土木工程发展现状与趋势探讨[j]。山西建筑,20xx(27):277—278。

[4]祝彩霞,刘慧。浅析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xx(15):164。

文档为doc格式。

语文教学的论文篇二

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施加影响,消除阻碍英语听力提高的障碍,使学生的英语听力得到提升。

1.1课堂教学。

1.1.1教导学生准确发音,使学生的音辨能力提高。加强语音训练是提高学生听力的基础。首先学生单词发音要准确,只有学生自己的发音与标准的发音一样,才能听懂听到的单词;其次学生对单词句子的重音、连读、不完全爆破、语调变化要掌握,这样学生才能精确分辨出听到的句子。

1.1.2加强词汇、语法的学习,为听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记忆单词;帮助学生掌握单词的全面信息;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熟悉并能运用语法。学生奠定了良好的词汇与语法基础后,会更易于理解听力内容。

1.1.3听、说、读写结合。听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听说练习,让学生在口语表达过程中综合运用单词、语气、语调、语法以及情感,使学生在听时能更好地进行辨听,达到以“说”促“听”,“听”带动“说”的目的。

听读训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教导学生模仿录音对文章进行跟读训练,对学生的语音、语调、语感的增强都有益处。学生这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后,自然会促进听力水平的提高。

听写练习是提高听力水平重要的环节。教师结合精听对学生进行听写练习。学生只要对单词、句子、发音等都掌握了才能准确完整记录下来,只有经过了大量的听写训练,才能真正攻克听力理解。教师应先简后难,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练习。

1.1.4精听与泛听结合。听力的提高要精听和泛听相结合。精听是听懂每句话,每个单词,并能把听到的写下来。泛听指置身于英语的环境中,通过进行大量的听力训练,在日积月累中提高自身的英语听力水平。

1.2课外学习。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要在课外多开展听力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何利用课外时间,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目的。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2.1多开展英语相关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英语演讲比赛、听力竞赛、英语角等活动。为学生创建英语的环境,能学致以用,从而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1.2.2多阅读外文原著,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教师多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英文小说、杂志、报纸等。学生对有情节的故事进行阅读不容易感到枯燥,能使学生在扩充词汇的同时,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英文思维。

1.2.3多看英文电影,培养英语语感。教师可推荐学生课外。

多看经典的英文原声电影,让学生在娱乐中快乐地学习,原。

声英文对话,能帮助学生培养英语语感,同时了解英文国家。

文化背景。

综上所述,教师要通过课堂加强语音、词汇、语法的指导,强调听读写结合、精听和泛听结合;课外多开展与英语相关的活动,引导学生多阅读原著,多看英文原声电影,能有效攻破知识性障碍和非知识性障碍,达到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目的。

2提高英语听力水平的技巧。

英语听力课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课程,更主要是传授语言收听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所以听力教学活动应围绕提高学生的听力技巧和听力水平进行。

2.1抓住语调提供的信息。语调是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它可反映说话人疑问、怀疑、肯定、激动、感叹等表情,注意语调,能帮助学生辨别句子的含义。

2.2理解词组和习语的含义。平时对听力中常出现的各类词组和习语要多读、多听、多写、多记,不断补充词汇量,正确理解它们的确切含义,切忌以个别单词来猜测整个习语的意思。比如:withflyingcolors(非常好),getcoldfeet(犹豫)等等。

2.3在进行语段理解时,要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在听的'过程中,不可能什么都能听懂,要避开无关的内容,集中感兴趣的信息,对所听材料从词汇、语法等方面作进一步分析,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

2.4对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或合理的推测。在听对话时注意第二者说话的内容,判断对话双方的关系或身份、对话地点或时间,对话的主题、发生的事情,推测说话的真实意图或其他常识。

2.5提高语篇理解能力,多听短文、长对话等学生。在听短文时要抓住第一句话(topicsentence)以了解中心思想。有时短文第一句话只起到引出主题句的作用,因此要特别注意however,but等词后面的句子,并且要带着这几个问题听:淤说话人的身份。于听话人的身份。盂说话的主题。榆说话的地点。

参考文献。

1庞宝坤.关于英语专业听力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6)。

2姬祥照.试论提高英语听力课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11)。

语文教学的论文篇三

本学期主要工作以学习新“课标”、实践课改新理念为中心,以研究本学科教学为重点,加强学法指导,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工作目标:

1、把握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新动向,在认真搞好教学工作和教科研工作的基础上争取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校本科研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学校自己的特色,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2、落实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工作水平和能力,努力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三、主要工作与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研究新教材。加强对考纲和应试目标的前瞻性思考与研究,不断深入学习和领会语文教育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不断革新个人观念和课堂架构,仔细研究教材,努力做到深入浅出。

2、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提高语文成绩。在课堂上,根据高一学生实际情况,要多提问,多鼓励,让学生自主回答和解决各种遇到的问题,促进课堂的高效化,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思维,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3、充分利用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力量,不断通过听课、学习、自我总结和反思,提升个人教学水平,取长补短,精益求精。

4、继续学习、经常借阅各类业务刊物,勤做摘记,及时了解教学信息,加强教科研研究。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因材施教,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加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强力推行课前3分钟朗读、古诗词吟诵、名言警句积累以及练字等训练。充分利用校图书室和班图书角,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并使学生在读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教育。加强平时小练笔的指导。

6、精心设计作业,寻求最佳的作业途径引导学生高效地完成课堂作业。

7、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媒体及有效资源,为学生营造学习语文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兴趣,促进语文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看法,表达个人意见,尊重和采纳学生意见,不断提高语文的课堂凝聚力和有效性。

语文教学的论文篇四

所谓素质教育,主要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等,最终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所以,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比分析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模式。

最后,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者积极发挥创造精神,只要对学生有利的教育方式都可以为我所用,应试教育则使教育者跟随考试转,一切以考试重点为教学重点。

2.素质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小学语文学科对于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有着天生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

根据《大纲》要求,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各项基本素养,为小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不仅包括语文字词句篇的积累、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且包括审美情趣、知識视野、人格完善、文化品位、智力水平、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提高和完善。

总结起来,素质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习惯、品格、情感三大要素。

所谓情感,就是培养小学生的健康积极稳定的情感,丰富小学生的内心世界。

3.1文化素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立足点,素质教育尽管减轻了学生的繁重的负担,但是却提高了对于文化素质的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3.2道德素质的培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道德素质甚至比文化素质更为重要。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十分关注小学生的道德素养,时时刻刻注意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质。

笔者认为,类似于《中华美德贤文》的文章对培养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应极力推荐给小学生阅读。

培养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可以从知、情、行三个层面进行。

首先,“知”就是对小学生进行说理教育,使其认识到大家公认的道德准则是什么,只有了解了具体的道德准则,才能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那么做。

其次,“情”就是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小学生对好的行为习惯表示出快乐、满意、学习等情绪,而对不好的行为习惯表示出悲愤、不满、厌恶等情绪。

最后,“行”就是让小学生付诸行动,有违道德的事坚决不做,有违道德的话坚决不说。

3.3心理素质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

3.4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

教师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美的事物.只有通过感官去欣赏,通过心灵感受,才会不断提高自我审美鉴赏能力,给生活创造多种乐趣,最终获得美感教育。

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于培养美感的文章,充分体现教师教书育人的教学本质,学生通过对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

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的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作者:朱翠云。

语文教学的论文篇五

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的动力。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渴望学习的冲动。比如,在阅读《美丽的珊瑚》一文时,主要从颜色、形状、家族、种类、体积、繁殖等方面介绍了珊瑚的情况。对于从没见过真珊瑚的学生来说,很难想象珊瑚的样子。于是,我借助多媒体的辅助作用,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多形式向学生展示海底珊瑚。随着画面的出现和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乐朗诵,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当教师提问短文从哪些方面介绍珊瑚时,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得准确、完整、科学。这种教学方式,通过声画并茂、视听并举的方法,为学生创设科学的学习情境,使互动阅读课堂活跃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信息技术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的景色,怎能不使他们欣喜若狂呢?怎能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信息技术走进小学语文互动阅读课堂,使学生和多媒体互动起来,推动了学生的主动阅读,使阅读教学有声有色。

二、通过各种互动活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化难为易,综合提高语文互动阅读教学效率。

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的主要途径,更是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理解、思考和感悟能力的切入点。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法,推进学生互动阅读,能有效增强学生的互动阅读、交流效果。比如,对于《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我利用“互动课堂”模式进行教学,把学生带进电子阅览室,让学生搜集网页上有关的文字、视频等材料,然后让学生通过网络相互交流阅读心得。这样,学生对“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的损失”这一中心句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且不需要教师的强调和解释。这样,学生在自我学习和相互学习中,体验到了互动阅读的`愉悦,享受到了阅读的成功感。这些,就是“互动阅读”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种有效优化。信息技术突破了课堂上难用语言解释的难题,使学生在互动中“活”起来,综合提高语文互动阅读教学效率。

在互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天地。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要妙用信息技术手段多角度训练学生,伸展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每一篇读文、每一部适宜学生看的影片,都有深刻的教育思想。对此,教师可从读、观、思、写等角度启发学生思索:文中、片中的哪个人物、哪句言语、哪个情节打动了你的心?你想到了什么?通过启迪,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使他们沿着各自不同的思路,酝酿各自不同的感受。比如,在阅读《三顾茅庐》这篇文章时,我首先播放三国中有关片段,从刘备、孔明的人物性格特点入手,让学生结合自己发表感受。然后,我向学生介绍三国演义的故事,推荐阅读这本书。我还让他们想想在自己所积累的诗句中,哪些是表现忧国忧民的诗句,来个小组背诗竞赛。最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这个故事设计问题。我这样引导学生:你一定想了解他的前因后果,请你围绕这个故事,至少提出有助于阅读这部书的三个问题。这样教学,有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所以,出一些趣味性强、想象空间大、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题目,并结合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能有效丰富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语文教学的论文篇六

“快乐语文”的说法由来已久,时至今日,繁重沉闷的语文课堂使不少学生“谈之色变”。如何使学生在语文中感受快乐?掩卷沉思之余,我决定将快乐语文的理念带进语文课堂。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明确了三个问题,那就是:1.你快乐吗?2.学生快乐吗?3.怎样使学生快乐?进课堂前先要问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看起来,这三个问题提得有些单调、空洞,我却深有体会。我曾经多次因学生背不过课文、默不出词语、写不好作文而懊恼而生气,并将这种恶劣的情绪带进教室,迁怒于学生,学生表面上唯唯诺诺、毕恭毕敬,实际上却是极为反感的。特别是五、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颠峰期,反抗意识尤为强烈,他们在心里抵触你,对你敬而远之,你说的他们可以不信、不听,甚至会处处提防着你。如此恶性循环,后果可想而知,这使我想起历史上邵公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规劝历王的故事。教师的这种情绪,会像毒菌一样蔓延给学生,这不正是箍在学生思维上的紧箍咒吗?我时常提醒自己:走进教室,要始终快乐。

首先,给学生减负,将语文融于生活。

其次,在课堂上学,到生活中用。

时至冬天,我准备了一份有关描摹雪的文章,孕育了一冬的雪从傍晚飘到了天明,本来想束之高阁的问题,不料天公作美(现在我们这个地方的孩子与雪结缘的机会极少)。雪仍在飘飞的第一堂课,我把那篇《第一场雪》呈现在学生面前,无需多费心思创设情境,窗外洁白无垠的天地,任教室内的学生思绪飞扬、热情高涨,教学效果不言而喻,没有学生因为课后问题而怨声载道。

后来看学生写的日记,真是五花八门,载着他们的奇思妙想,够你享受一冬的冰雪玉洁。

大自然的恩赐,洗练了学生的情操,快乐祥和的氛围始终弥漫在教室里,“文章从生活中来,又回到了生活中”的内蕴,让学生有了切肤的体会。我想,这场雪,这堂课(也许不仅仅是一堂课),将会融入他们的记忆。第三,从“一滴水”开始,到畅游语文海洋。

我们常用“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典故,教育学生做事要从小事一点一滴做起,学习语文亦如此。语文不只是一本薄薄的课本,语文是一幅绚烂多姿的画卷;语文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是色彩缤纷的童话世界;语文是千姿百态的“桥之美”;语文是超然物外的“童趣”;语文是那一篇篇文质兼美、风格多样的文章;语文是对成语故事的介绍,是对电视广告的评析;语文是绘声绘色的演讲,是声情并茂的朗诵;语文是小报的设计,是文集的编写……为了让学生将“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的古训根植于生活,我把学生带进了语文那灿烂夺目的百花园,体验语文那沁人心脾的美与快乐。

1.每课一诗词。

即课前3―5分钟的时间,学生自选一首好诗美词,背过了,写一写,串讲一遍大意,师生共同完成,偶有涟漪,全当一堂课的前奏,或急或缓,学生乐此不疲。

2.每日一记。

内容不限,像道听途说,有感而发,记录下来;趣事乐事,记录下来;学习心得,记录下来;烦恼忧虑,记录下来。凡此种种,不限量不定性,使之养成动手的习惯,在动手的过程中动动脑,想想如何写好一句话也行,学生大笑,觉得很轻松。

3.每周一成语。

4.每周一竞比。

这样使学生积累的知识自觉地形成了一个体系。每月来一次知识擂台赛,各种知识齐盘端上,学生自然胸有成竹、热情高涨。他们喜欢这种检验,对前段知识查漏补缺,把失误修正,把成绩存放。这样的擂台赛如同学生的加油站,学生前进的动力更足了,良好的知识体系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有了生活中的积累,才会有课堂上的灵感迸发;因为平时知识的酝酿,学生心中方能底气十足,带着平和的心态走进语文课堂,他们撷取的是一生的欢乐。

语文教学的论文篇七

调查题目:

关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

调查目的:

调查对象及样本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涵盖了本校大一至大四的本科生,男女比例接近1:1,共计135人。

调查地点:

东西区宿舍楼,教学楼,食堂。

调查方式:

以问卷的形式向广大同学分发调查报告进行调研,告知被调查者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负责的完成问卷。之后调查人员认真整理调查结果,得出结论。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两种人的表现存在如此巨大的反差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不同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世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价值取向的概念。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或关系中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体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和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所以对主体自身,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他主题均有重大影响。

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认同的一个倾向性态度,即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作出相应的选择。人们的价值取向往往是对该时期特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带来了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重大转变,也必然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并渗透在其生活、学习和思想道德的方方面面。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大委托项目“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研究”对全国各地11所高校的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众多特点,并且暴露出一些问题。因此,分析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特征、原因以及引导途径,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此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50份,经回收审阅后有效的调查问卷有135份,我们对有效问卷进行了收集整理并集体分析发现了许多特征和问题。具体分析整理如下:。

本次调查对象为大学本科一至四年级学生,其中男生70人,女生65人,男女比例约为1.1:1。问卷题目分别从五个方面调查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其中1-3题是对当前大学生学习活动目的的调研,其中:

以上三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调查了大学生来大学的学习动机和状态,较好的体现出大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取向。通过对问卷的研究我们发现对以上三个问题,大家的回答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

其中,对第一个问题“学习价值”的回答,72%的同学选择了“a、学习知识,充实自我,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17%的同学选择了“c、锻炼沟通与人际交往、学会并适应集体生活”,另有5%和6%的人选择“b、仅仅想找一个好的地方静下心来提升自己”和“d、受迫于家长或是社会竞争的压力,没有别的选择”。这就说明大部分大学生来大学学习的目的是充实自我以及沟通交际,但也有一些同学是迫于自身及家庭压力来到大学。

在第二个问题考试观则有56%的选择“优秀奖金”,但同时也有41%的同学信奉“考前突击和六十分万岁”的策略。说明在大学一部分学生在追求卓越,但也有一部份学生得过且过。

而对于第三个问题参加社团的目的,大部分学生都是想“锻炼能力、结交朋友”,约占总数的91%,这说明大学生参加社团的功利色彩较淡薄,对兴趣的追求比较大。

以上三个问题是对大学生学习目的的探讨,随后我们又开展了对大学生的消费和恋爱观念的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约73%的同学的消费观是“从自身实际出发”,并且有64%的同学信奉“有缘分就恋爱”的原则。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是比较现实的,能够对现实的对待生活和恋爱问题。

在6、7问题中,同学们对我国传统美德的维护程度令人振奋,80%的学生认为“子女不赡养父母的行为不能容忍,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在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上42%的人认为是出于一种“归属感”。可见在忠孝方面大学生们还是很在意的!

在回答关于价值观确立、实现、衡量的三个问题上,我们得到了很重要的分析数据。其中,价值观的确立方面,59%的同学受家庭教育影响较大,24%的人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较多,还有14%和3%的受朋友和媒体影响较大。而在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观方面,58%的同学希望“自己努力,也争取别人帮助”,也有36%的同学仅仅“靠自我的努力奋斗”。至于对人生价值的衡量上,“自我实现、自我完善”排在首位,占47%;其次为“对社会贡献大小”,占22%;然后才是“生活舒适”、“权利大小”、“金钱多少”,分别占13%、10%、1%。这说明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还是以实现自我价值为主的。

最后两个问题是关于大学生们的人生规划和未来,对此55%的同学毕业后打算找工作,31%的学生打算国内深造,8%和6%的.同学则想自主创业和出国留学。同时,大部分同学向往的是“在一定经济的条件下,能张扬自己的个性和具独立风格的生活”,也有不到1/5的学生向往平静的生活。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解读,我们发现了一些当代大学生所体现的明显价值取向特征,主要归纳为三点:

第一、自我意识凸现,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实际利益的获得。

毫无疑问,当代大学生与老一辈知青相比更加突出自我意识,信奉“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处世条约。这在问卷的第1、3、4、10题中得以体现。的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一方面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和自立意识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化,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较好发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片面追求个人价值、个人利益和个人需求的实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个人主义思潮的蔓延和人生价值观的偏斜,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这种情况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我国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第二、理想追求理性化。

当代大学生注重与自己实际利益关系密切的理想目标的实现,尊重和服从国家利益,但他们并不希望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他们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但也要看自己从中有无实惠;他们憧憬未来,勾画蓝图,但首先要考虑自己置身其中的价值体现。一些大学生“急功近利”,以“个人价值的实现”为借口,轻理想重实惠,缺乏远大理想。但也应当看到当代大学生将理想目标进行世俗化理解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再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意义、伟大理想等概念只是变得“隐性”了。

第三、交际观、爱情观、消费观受物质影响严重。

情、诚实、开朗、大方,开创了交际新风尚。但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注重利益,趋向功利化和世俗化。

当代大学生逐渐放弃了传统的神圣爱情观和责任婚姻观,呈现出“物质化”趋势,“游戏化”味道。现代的快节奏生活和西方所谓“解放爱情”思潮给爱情以强大冲击,使爱变成了利益权衡。道德责任感的淡化,不求天长地久,但要曾经拥有的“快餐式爱情”观,把价值观引向畸形的、虚无的误区,由此造成所谓的“精神表层化”的现代病,同时爱情也由传统的“爱情独占”观到“爱情多元”观。

当代大学生追求消费,消费行为往往强调个性和象征性,求新求美求变求异。但他们并非都是炫耀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和冲动消费,大多数同学还是比较注重身份,讲究情调,拒绝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

三、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问题的有效引导方法。

第一、充分发挥学校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武装当代大学生,使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营造具有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和娱乐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通过军政训练、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其他公益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校园网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的、开展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消费。

第二、优化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父母与子女朝夕相伴,对子女的情况最熟悉,教育也最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同时家庭教育增加了情感教育,可以更好的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为此父母要注意加强对子女的品德、人格教育,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三、加强法制建设,规范价值观的形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就必须把价值观体系的建设与法制建设结合起来,使一些基本的社会价值观法制化,通过手段来弘扬某些价值精神,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的途径。

总之,相信在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合力引导下,当代大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价值观。

语文教学的论文篇八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整个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既是人类以往科学和实践发展的光辉结晶,也是人类哲学思维发展的一种当代形态。它荟萃了资本主义向社会转化时代的时代精神和精华,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它产生的一个半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实践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发展,丰富着自己的理论内容,改变着自己的理论形态,展示着自己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哲学的最初产生意味着人类理性思维从神话思维中和一次历史性超越,标志着人类认识视野的极大拓展和思维层次的革命性跃迁,是人类智慧负着哲理层面的一革命性提升。哲学可以说是名种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与其它科知识一道构成人类和知识体系。而哲学作为最宏观的信念、理想和价值观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着激励和向导的作用。哲学流派中凡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是世界和本质,思维、意识、精神是物质的派生物的都是唯物主义;相反则是唯心主义。一般说来,唯物主义反映进步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唯心主义则代表保守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

就社会历史基础来看,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依赖于社会实践和科学的状况及其发展水平,唯物主义与往往处于历史的上升和进步的阶级或集团相联系。人类的发展总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曲折复杂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与辨证法在各自自全部历史以展成果之上的有机结合,人们坚持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遵循认识的客观规律,而这样造行往往会得出唯物主义的结论。辨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是对自然科学和概括,对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经验的总结,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它强调以唯物主义方式人道地,实践地改造世界。它主张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想互联系运动变化和不断发展的;应当从事物的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中去把握事物。人类的发展也需要这种种观点的支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哲学的光辉结晶,是工业发展,科学进步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唯物主义与辨证法在各自全部历史以展成果之上的有机结合。

语文教学的论文篇九

语文教学是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悠远历史,可以净化心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一门人文艺术学科。而中专学校语文课的开展却是只重技术,为了让中专学生更好的融入到社会当中,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更高的要求,中专语文教学必须要把素质教育作为根本。

(一)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对素质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中专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是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老师讲为主,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鲜明。学生在课堂中找不到归属感,听课效率很差。这些都是因为学校老师在新时代来临时,教学手法显得落后,教师的教学水平没有跟上时代发展,使得中专语文教学课堂死气沉沉。另外,中专语文教学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课堂中仍然是注重技术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个人品质、内心修养的培养。这些现状让中专语文教育丢失了语文教学的真谛,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了。

(二)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缺乏积极性。

中专学校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业一般是抱着得个学历的.态度,没有全身心投入学习,认为学习并不能对自己的现状带来改善。再加上学校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太过死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不到任何乐趣。中专生这种对学习没有热情,没有目标,没有上进心的表现,使得中专生在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讲,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技术教育都很难实现,更不用说素质教育了。要想给中专学生授以素质教育课程,就必须要想办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低。

中专学生的知识储备较弱,学习能力也较低,在课堂上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很不足。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能力确实差,先天条件较弱,智力比不上常人,自己又不愿意用勤奋来弥补;另一方面是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认为一个中专生是没有可能学好知识的。对于学校来说,面对学生这样的心态,要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不同的激励措施,让学生们认识到中专生也是可以依靠知识取得成功的。

(一)提高老师教学水平,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老师对学生来说是榜样,也是引路人。中专语文教师要想开展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水平,对课文内容十分熟悉的基础上再进行扩展,将素质教育的内容穿插的教学内容中。现代的教育要平衡学生的各个方面,中专语文教育也不能只是追求技术教育,也要兼顾学生的素质教育。老师作为引路人,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奥秘,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素质教育效果的关键之一。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带着愉悦的心情去学习,这种状态下知识更容易被吸收,获取知识也会更加深刻。在中专语文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课堂中使用更加丰富的形式,例如多媒体教学,利用音频、视频以及幻灯片等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这些丰富的资源中发现学习的乐趣,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素质教育,成为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

(三)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便于学生吸收知识。

在传统教学方式中,老师总是以为学生好为由,对好学生赞不绝口,而对成绩较差的同学就表示很不满,挑出各种错误,训斥学生。这种做法不仅让学生对学习彻底失去兴趣,还会产生抵触心理。中专生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老师的训斥会伤及学生的自尊。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完成素质教育,老师要尽可能地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通过讨论、演讲、小组展示等形式来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建立监督机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中专生的自制力不足,需要老师时时监督。虽然老师不能管教过严,但是对于学生的错误还是要及时发现并指出,帮助学生早日改正错误。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发现学生的问题,课下老师也可以和学生多沟通,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只有学生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素质教育才能得以实现。总之,中专语文素质教育关系着学生的品行、人生观、价值观,不仅仅是要会阅读、会写作,还要会做人。中专院校要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将语文教学的特点利用好,将素质教育完美实现。

语文教学的论文篇十

布鲁诺说过,“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感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头痛于作文的学生,则是作文还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

一堂作文课,能否激发学生的作文欲,与语文教师的“导写”有直接关系。题目一出,不导则写,对多数学生来说,则是苦差事。因此,导写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不可等闲视之。

所谓导写,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分析生活,表现生活。“导”,就是要解决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从学生的作文实际来看,作文难写的症结就在于不知写什么,所以必须借助教师的疏导,使之文思涌来。文思要喷涌关键是开掘题材。题材是文章的生命。好题材如山珍海味能馋人。题材于淡,似白菜萝卜即使巧妇也难成佳肴。因此,如何选材是导写的关键。一般的说,好题材具有“新”和“奇”的特点。“新”题材,“新”观点,往往能启人深思,引人遇想。“奇”就是不寻常,即在倩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故能诱人一睹为快。在导写中,教师要“授之以渔”,使学生悟出“新奇”的题材,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比较,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会相同。

导写要使学生懂得生活与文章的关系。没有生活,就没有文章。不热爱生活,就不会有佳作问世。生活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物质生活(以行为为轨迹),另一层是精神生活(以感受为轨迹)。文章所选材的生活是这“两种”生活的有机结合。写作要以“感受”为基础,但又不能拘泥于感受,而要从感受发端,展开想象。“想象”又不能随心所欲,而必须以“观察”为本。观察要认真细致。做到人木三分,透视事物的根本。这样才不会“无米”生炊。

“导写”要引导学生善于借鉴。每次作文课,在点化之后,有必要宣讲几篇佳作,给学生提供借鉴,造成立体感,唤醒写作欲。引进写作的情境。当然,只写“规定作文”也有弊端,因为学生的经历、性情、思想和方法各不相同,表现在作文中的方方面面自有分野,而且“规定”越多,学生越不得越雷池一步。所以,教师还得引导学生在平时乐写“自由文”。

所谓“自由文”,就是让学生怎么写就怎么写。排除作文的消极心理,鼓励随时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不拘形式,灵活自由,旨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勤奋写作的良好习惯,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建立自己的写作“材料库”,从中体会“我手写我口”、“我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的乐趣。

“导写”是提高。

[1][2][3][4]。

语文教学的论文篇十一

胡怀峰。

面对这些问题,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中小学教材的不衔接,有的说是中小学教师教法的不衔接……确实,初一的语文和小学语文相比内容更为丰富、复杂,在教学方法上与小学也不尽一致。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掌握中小学语文知识的衔接点,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注重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有的放失,提高教学质量。

一、新与旧的衔接。

1.教材--了然于心。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对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次的理解,教师教学节奏偏慢,教学时间相当宽裕,学生只要课堂上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就能较轻松地取得好成绩。一到中学,教学任务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要求高了,学习的密度大了,教师的教学速度自然就快了。可学生经历了一个暑假之后进入中学,本来是兴致勃勃、满怀憧憬未来的,然而大量需要记忆,需要分析与理解的知识一下子涌了进来,老师也不再如同以前的老师那样慢条斯理地讲授,节奏变快了许多,甚至单个辅导的机会也急剧减少,学生自然有些望而生畏。那么此时,急需我们中小学的语文教师沟通交流,齐心协力“摸清底细”,参透“新课程标准”,确实把握中小学之间语文各学段的目标,好好利用教材这一工具,帮助学生顺利跨上新的台阶。

2.沟通--从心开始。

孩子从小学进入中学,环境完全不同,此时的心理也不同。尤其在我们农村,六年级时班里的同学大部分来自同一个村,或者临村,大家共同相处了六年的时间,已经彼此熟悉相知,培养了一定的感情。升入初中后,很多平时一起回家,一起玩,一起讲悄悄话的孩子,现在却在不同的班级,虽然还是在同一个学校,可孩子们心里的感觉还是差了很多,特别是那些较腼腆的孩子,总觉得很难适应这个新的环境。

我曾问一个女孩子:中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她说:“刚刚进入中学,那时的印象太深了。因为班里的同学都在潘径中学读初中,只有我一个在南岳中学就读。看见别人都是三五成群在一块儿聊天,我却一个也不认识,心里空落落的,感到孤单又无助,很想逃离这里。”虽然她是较特殊的一个,但从她身上,可以折射出刚升入初中的孩子身上的一个共同点: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恐惧感。此时,中学的教师就该抓好起步,关注学生的心理,帮助他们适应这个新的环境,为以后的学习扫清障碍。

二、习惯与方法的衔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所以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今后的学习路上必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扬长避短。

在小学阶段学生已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坐势端正,答题踊跃,声音响亮,书写端正……这些好的习惯都是小学教师们辛勤培养的结果。如今,跟着学生到了中学,中学的教师应注意学生这些好习惯的“延续”,切勿让这些习惯走下坡路。

一位同行聊起自己小学和中学时的学习:小学时,我们那班的成绩挺好。因为老师“抓”的太紧了,对于一些课外书,指导得特别详细,不但要求我们去看,去背,甚至会抽查或者比赛。那时,很怕没完成任务被老师处罚,所以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看呀,背呀。那时在班里我的成绩总是第一。可到中学就不一样了,老师虽说也要求我们看书,可很少检查,于是我的惰性又“复发”了,所以成绩只是中等水平而已。她的一番话让我们语文教师该思考如何“紧”,如何“松”,才能让学生从小学学习习近平稳过度到中学学习,不至于让孩子在中小学里,学习的积极性差别那么大。因为初一学生年龄大多在12~14岁之间,他们的自我意识强烈,“成人感”突出,兴趣广泛。他们有自觉学习的愿望,同时又有贪玩好耍的特点。所以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好一个“度”,是相当关键的。

语文课上,小学教师教态亲切,讲课富有感染力,学生随时都在准备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一升入中学,教师应当十分爱护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让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否则就会使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在小学阶段的中年级,教师已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摘抄的习惯,一直到高年级,学生都能坚持做摘抄。但学生大部分是出于老师的要求才去做的,且对于摘抄的句子大多不能说出“为什么抄”。少数较优秀的学生在习作中懂得运用自己积累的优美句子,或者模仿他人的写作优点。到了中学,随着学生阅读面的广和生活的积累,他们会越来越懂得欣赏优美的句子和文章。那么,中学教师这时一旦让孩子养成看书独立思考,做笔记,随时积累有用的知识的良好习惯时,学生将受益终生。

2.百花齐放。

“教是为了不教”。课标实施建议中指出“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3但教无定法,老师们应在“教”字上下工夫。

首先,在小学六年级的学习生活中对阅读、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仅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和讲解。在课后的习题中,也仅是以读悟为主要目标,研讨探究性的合作学习较少。基于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些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办法。如:课前如何预习,怎样做好基础知识,拿到语段怎么阅读,每篇课文写什么,怎么写,用几句话就可讲明白?课后师生一起质疑,培养他的自学能力。这才是真正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标准。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要跳一跳摘一摘桃子。这样的循序渐进,才能让学生掌握方法,尝到成功的喜悦。此阶段,教师教学的节奏以快半拍为宜。

例:在教学七年级第一单元时,不宜急于对课文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侧重巩固,完善学生已有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共同了解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及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一同整理,归纳知识要点,对他们的任何一点成绩给予高度的肯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独立能力。把这一个阶段当做过渡期,降低学习的梯度,由半抚半放的教学方式走向自主独立的探究,让学生在经验中学--实践中学--探索中学--解决问题中学,将知识为主的教学转向能力为主的教学。

最后,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教师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要在实践中摸索、探究、形成自己的有特色的教学风格,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情感的感染力与影响力,保持高度的积极性,发挥主导作用,依靠全体学生共同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以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自学能力的形成。比如,背诵古诗文时,我们可以组织各小组搞个接力赛或排成课本剧或对诗比拼,甚至册书中需要背诵的古诗文篇目来个“滚雪球”似的背诵。这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从不同角度自主地深入地、快乐地学习语文。

从小学到中学的这一步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并且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地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还必须得走在他们的前头,全面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集中精力把劲用在刀刃上,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