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11-20 12:42:45
- 小编:ZTFB
- 文件格式 DOC
总结是一种思考和反思的方式,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总结要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不要只看到成功和成绩,也要看到不足和差距。对于这个问题,以下是一些专家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去参考和借鉴。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背诵古诗。
2、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3、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守边战士思乡之情和誓死杀敌的誓言。
教学准备:cai课件。
一、以诗会友,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我们来以诗会友。好吗?准备好了吗?白日依山尽,谁知盘中餐(),“泉眼无声惜细流,()。小荷才露尖尖角,()。”
2、看来大家对所学古诗已熟记于心了。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从军行》。领略一下边塞风光,了解一下守边战士的生活状况。
4、板书课题,读题,析题: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一起齐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行”属于乐府诗。)。
二、引领学诗,理解诗意。
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师:《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这节课,我们一同去领略一下边塞风光,了解一下守边战士的生活状况。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
师:读准字音是读好诗的基础。来看看这几个难读的字:
(1)出示字词:长云雪山孤城遥望穿破金甲楼兰,指名认读。
(2)小老师带读。
(3)扫除了字音障碍,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流畅了。(指名两生读)齐读。
2、师范读。
师:听到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老师也忍不住想试一试了,行吗?
3、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
师:是的,读古诗不仅要字正腔圆,而且要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味道来。大家学着老师的样再读读。
4、过渡:“诗读百遍,其义自现。”老师想了解一下我们班理解诗意的方法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理解古诗就用哪种,然后把你读懂的词句说给同桌同学听。(你是通过什么方式知道的)。
三、品读古诗,体会意境。
过渡:理解了诗意我们不防来细细品味,看看边赛风光,感受将士们的生活。
1、轻声读古诗,边读边想画面,你从中看到了哪些景物?(青海湖、长云铺天盖地,很长很长、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师板画)。
2、cai课件(出示雪山图):知道这雪山在哪儿吗?这觉得这雪山怎么样?(出示雪山图)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读读古诗看能从哪儿找到答案?(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边塞变暗了。)。
3、师: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边塞变暗了,战士们的心情也随之暗淡了。该怎么读诗的前两行呢?(你不仅走进了边塞,也走进了战士们的心啊!)。
4除了心情暗淡,你还能从中感受到怎样的心情?(孤独)你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师:一个个背井离乡的战士来到硝烟弥漫的边塞,心情是暗淡、孤独的,大家一同走进战士们的心田,一起去感受感受。齐读诗的.前两二行。
5、过渡语: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
6、齐读后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边塞将士是怎样把金甲磨破的?(磨破的金甲让我们体会到了征战时间的漫长,战争十分激烈频繁)。但磨不破的是什么呢?(战士们坚强的斗志)。
师:战士们有什么样的决心?既然是决心该怎么读?(铿锵有力)。
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2)指导感情朗读:金甲易损,生命可抛,边疆战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磨灭,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两句诗里______。
刀光剑影、生死拼搏,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的豪情是____。
7、感悟诗情。
师: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也许一双年幼的儿女在一次次的呼唤父亲回家;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的让黑发染霜。你能替将士们告诉他们的亲人为什么誓死不回家吗?板书:精忠报国)。
8、练习背诵。
(1)过渡:短短的二十八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边疆将士的豪迈情怀,谁又能像战士们那样不记住古诗善不罢休呢。
(2)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
1、师: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塞外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守边战士奋勇杀敌的决心以及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凄美、悲壮,向上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
2、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其四,还有另外几首大家课后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感受盛唐边塞诗的悲壮,豪放。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想像诗歌创设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中豪迈的英雄气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王昌龄的《从军行》一共有七首。均是表现戍边战士的愁苦。诗歌显得悲中有壮,而且是相当悲壮,相当雄浑,为何我们单单挑第四首呢?请大家仔细揣摩。
二、细细咀嚼,体味意境。
第一、二句写出了形势的危急。“青海”地区,是唐代经常与吐蕃作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及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战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一方面,背景是昏暗的。长云,指横在天际的云,把雪山都遮敝,因而天色就比较昏暗了。就在这样的背景上,战士所在的地方,又是孤城,又是被围困的,不但远离中原,而且远离玉门关,可见其形势是如何凶险了。
第三、四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纵观全诗,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三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觉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本诗在抒写戍边战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使得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这首诗歌最突出之处。
三、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歌。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我执教的《十五从军征》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发现自己以下几个方面做的比较成功。
学生能够切实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寻找原因,是教师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了条件,给予了充足的机会,教给了方法。主要表现在:
1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
2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
3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如:让学生想象老人征战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体会服役时间久。让学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感受整个村子的凄凉。让学生想象老人一边做饭,一边会想些什么,体会老人此时绝望的心情。
4、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理解了诗的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5、在想象的基础上对学生又进行了拓展训练,进行片段写作。
教学中所显出的最大的不足就是我与学生没有完全融在一起,交流不是很默契。仍然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思维习惯掌握的不透,使有些课堂预设效果不佳。这时,我切身地理解了我们在教学中为什么要备学生,所有的借鉴都要与自己的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适合自己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当堂应达到背诵全诗的任务没有落实,课堂环节不太紧凑是我最大的弱点,以后还需不断研究。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这一环节中学生理解了“冢”就是“坟墓”的意思;“窦”是“洞”的意思;“贻”是“赠送”的意思。
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了全诗的意思,但对古代战争的残酷体会得不够深刻,怎样解决这个难点呢?我教学时让学生思考:诗中哪些地方可补充内容?学生的学习劲头一下上来了:在“十五从军征”前面可想象是什么原因或在怎样的`情况下从军的;“八十始得归”后面可想象一路上老兵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兔从狗窦入,稚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些诗句只描写了家外面的残破不堪,我引导学生想象老兵走进“家”里边所看到的惨不忍睹的画面;“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学生想象了老兵小时一家虽穷,但一家人相亲相爱的场面;“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儿学生想象了老兵悲哀的动作、神情,以及对战争的控诉;“出门东向看,泪落粘满衣。”想象了两种结局。一种是(跳井、上吊。撞墙……)解决性命;另一种是度日如年的忧伤死去。这样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体会到了古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2、重视边塞诗中的意象运用。
3、学习诗歌比较,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
1、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王昌龄的背景介绍。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描写边塞将士久戍思归的边塞诗歌。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t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5,重难点分析。
1)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场景,用他自己的话来表达。
注: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深秋时节,一个守着边境的士兵独自在城市的忧伤中吹着悠扬的竹笛,思念着竹笛的笛声。
2)这首诗写相思相思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抒情的风景,抒情的音乐,
3)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影响是什么?
提示:烽火城市(重要的边城,遥远)黄昏(黄昏思乡是苍白和悲伤)。
秋天的海风(秋风萧瑟的情节)(不是留恋和怨恨羌笛)。
关山月(堡山距离)。
摘要:环境描写在人物心理活动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进一步加深了主人公内心的感受。
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5)比较分析同一个诗人不同风格的诗句。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题作《闺怨》,有'怨'必有'愁'.诗的开头却出其不意地从题意的反面入手,独劈蹊径,以退为进用反说起笔,说这位与丈夫阔别,独处深闺的少妇,似乎已经习惯了躲在这与世隔绝的封闭式的小圈子里,反而精神麻痹,已'不知愁'了.当她'春日凝妆上翠楼'之后,'忽见陌上杨柳色',明显地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巨大诱惑力,触景生情,油然而生出青春难再,红颜易年的闺怨之情:悔不该让夫从军以求功名,却辜负了这番良辰美景.一个'悔'字道出了这位少妇的'闺怨'浓愁.先说春色撩拔得少妇春心荡漾而'不知愁',以乐景起笔,反衬出愁怨,以反起强化题旨,使得行文波澜起伏,跌宕生姿,更令醒目.总之,这首诗不说别而别情自露,不言愁而愁绪倍增,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
比较两首诗同样写“愁”,但两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不同。
提示:《从军行》(其一)愁中带有苦的意味,因为戍守边疆的环境凄凉,带给主人公内心的凄凉。情感更深一层。
《闺怨》只是单纯的闺中少妇思念丈夫的心情。
6,板书。
烽火城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秋伤春悲秋(衬托人物心理)。
羌笛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愁点明主题。
在这节课中学生朗读诗歌流畅,咬准了字“羌”的音,在复述学过诗歌的时候,古诗再次复述的能力较好。学生在掌握“借景抒情”时,能较快分析出诗歌中景物描写对于主人公内心的烘托作用。学生在比较《从军行》(其一)和(其四)时,比较两首诗表达主题,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都回答反应较好。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优课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黄沙滚滚,我已征战过无数。我知道,年迈的父母在等着我回家,所以,我不能死。我杀敌无数,也立过很多战功。只是,我与父母渐渐失去了联系,一切关于他们的消息都断了。
那年的中秋,月儿很圆,而人却何时才能团圆?在那边关,夜晚静得可怕,风一个劲地吹,吹得我的心好冷,好冷......
归家。
转眼,几十载过去了,我已年迈花甲,我终于可以回家了。家呀,我思念了几十年的家呀,我终于可以回到你的怀里了!不知道父母是否还健在,是否仍在等着他们的海儿回家。想到这,我不禁加快了脚步。
“爹,娘,我回来了!”我激动地推开家门,却看到一片狼藉的庭院:野兔到处乱跑,野鸡在梁上乱扑。走到后院,看到的却是一个连着一个的坟墓。“爹,娘,孩儿回来了,您们看,孩儿回来了......”我扑在父母的坟前大哭。深秋的傍晚,偶尔有几片落叶孤零零地飘下......
老境。
我老了,不中用了,但我什么也没有,也只能依靠自己养活自己。整天伴着我的,只有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我只想清静地度过此生。尽管如此,但过着田园生活的我却也感觉很快乐,即使有时也会感到寂寞......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六
知识与技能: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比较、想象等多种方式学习古诗,深入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
1.重点: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2.难点: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多媒体课件。
一、激情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反映战争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3.这是一首乐府诗,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乐府诗吗?
交流:什么是乐府诗?
4.出示有关资料,了解乐府诗。
5.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这首汉代的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二、破解题意,咬文嚼字激感情。
1.生齐读课题。
2.释题。
3.从古诗的题目大家知道了什么?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酝酿情。
1.师:诗中的主人公十五岁就被征从军离开家乡,当他八十岁返回故里时会有怎样的经历呢?师范读课文。
2.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小组内交流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全班交流。
(1)文中有几个生字比较难读,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冢窦舂葵羹贻。
指名认读,齐读。
(2)师:生字会读了,谁愿意读读这首诗?
指名读。
纠正字音:有读错的字音吗?
(3)齐读古诗。
(4)诗我们已经读通顺了,诗句的意思同学们理解了没有?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大家帮助解决。
指名提问题,其他同学帮助解答。
(5)师出示重点词语解释:这首古诗中有几个词语的意思比较重要,我们一起来看。
齐读,师补充讲解。
指名说,集体评议。
四、品词析句,对话文本悟诗情。
1.诗读了好几遍了,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诗的感觉,你会用哪个词?
2.指名回答:悲伤、凄凉、悲苦、难过……。
师板书:“悲”。
4.诗中的主人公十五岁从军,什么时候才得以回家?
生:八十岁。
师板书:八十始得归。
师:他当了多少年的兵?
生:65年。
生自由发言。
5.如今终于在垂暮之年踏上了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样?
6.这位老兵他本应该是满心的喜悦、激动、期盼,满怀着希望。但是,我们却从诗中读出是悲凉、悲伤……是哪些地方,哪些词句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呢?出示:
老兵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画出诗句并作批注。
7.交流。
(1)他听到了什么?
生:“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出示)。
师: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生:远远看去那就是你的家,松树柏树中间的一块墓地。
师:乡邻不忍直接打击老兵,所以说得很委婉,说得直白一点是什么意思呢?
师:假如你就是那位老兵,听到乡邻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学生各抒己见。
指导朗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2)当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踉踉跄跄地走进自家院子时,他又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
这是怎样的画面啊!请同学们展开想象。
在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猜一猜。
学生想象,说话训练。
师(语调一转,变得缓慢而低沉)可是,如今这一切都荡然无存了。
曾经是炊火融融、庭园整洁;如今是——。
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曾经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如今却是——:
生: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人去屋空,人亡园荒。苦苦思盼的亲人早已离世,曾经温馨热闹的家园已是一片荒凉破败。
指导朗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3)面对这样的家园,这样的场景,老人该怎样生活?他又做了什么?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示)。
相互交流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六十五年的艰辛,却依然过着悲苦不堪的生活。面对这一切,老人又能怎么样呢?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出示)。
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8.讨论:是什么造成了百姓的悲惨生活?师相机板书:“悲”。
9.让我们通过朗读全诗来感受老人的凄苦与悲凉吧!
10.练习背诵。
五、总结全课,感悟内涵升华情。
1.通过学习这首诗,同学们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出示:世界需要和平,人民反对战争!
六、布置作业,课后练习拓展情。
1.将《十五从军行》改写成一个故事。
2.写一写你对战争的感悟。
附:板书设计。
悲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
八十始得归。
文档为doc格式。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七
有一个偏僻的小巷,小巷深处有一个萧索破败的小院,小院里面有一位面如死灰的老者,老者衣衫褴褛,煮着饭和汤,像是思索着什么,野鸡从他的头顶飞过,一时竟显得有些凄凉。
在一个春天,一个偏远的村落里,朝廷前来征兵,一个未满十五岁风华正茂的小孩儿也不幸被抓走,在哭泣声中与家人分别,被带到战场。
被带到战场后,他向城下望去,土地上残留的血色被阳光照的闪闪发亮,正应了那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刚被抓来参军的他不禁心里一颤,不知还能否与家人相见。
不久,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悠长的号角声,士兵传来战报,敌军若黑云一般兵临城下,将军下达命令迎敌,他无奈的披上战甲,拿上兵器,只好硬着头皮冲上战场,经过大家的努力,终于首战告捷。
战后他坐在城墙之上,看着眼前这哀鸿遍野、马革裹尸的鲜红的土地,听着城下人们对战死之人的哭喊声,触目伤怀,不禁又想起他的家人,有他的父母,他的哥哥,和他熟悉的家,使他落下了一颗颗豆大的泪珠,阳光照在上面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打湿了衣襟,可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只是空想罢了。
昔日与家人温馨的场面历历在目,可又触之不及,只得长叹一声。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征战复征战,转眼间,八十有余满脸沧桑的老兵终于又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依稀还记得家的位置,问路过的老乡说:“我的家里还有谁在啊?”远远望去,看见自己家的院子里的坟墓一个挨着一个,可能是想明白了。
走进自家伤痕累累的院子,杂草丛生,兔子、野鸡肆无忌惮的穿梭在院子之中,老兵摘了些谷子和葵叶,做起了汤饭,思绪了许久,一饮而尽。老兵慢悠悠的走出了门,向东面望去,又一次流下了可悲的泪,泪水又一次无情的打湿了老兵的战衣。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八
设计理念:
1、领会诗歌的意境并熟读成诵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2、教学中,采用抓关键字、想象画面、音乐渲染、教师点拨等方法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内化情感,欣赏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两首,感受边塞诗的意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边塞诗。
3.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激发诵读经典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领会诗的意境并熟读成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从军行》课件。
设计流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诗,跟这个地方有关。
1、出示“边塞”二字,生齐读。
师:唐代诗人王维曾到过边塞,并留下了这样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看看边塞吗?我们来欣赏边塞风光。
2、出示边塞图片,师生欣赏。
3、出示王昌龄图像、名字和简介,生齐读。
师:他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写得既多又好,被称为――(生读:诗家天子、七绝圣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王昌龄的著名边塞诗《从军行》。
4、板书课题,生齐读。
5、出示唐朝地图,简介写作背景。
师:在王昌龄生活的唐朝,有两个部落曾多次侵扰唐朝边疆,一个是北部的突厥,一个是西部的吐蕃。为了守住国土,唐军将士奉命出征,与敌人进行战斗。《从军行》写的就是战斗期间唐军将士们的军生活。《从军行》共七首,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其中的两首。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境。
1、出示两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反复读这两首诗,不理解的地方参考注释,等你读顺口了、读满意了才举手。
2、生自由读两首诗,师巡视。
3、指名分别读诗,生评价。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情感。接下来我们就细细品味这两。
首诗的情感。先来读第一首。
三、抓关键字,品思乡之“愁”
a、“愁”
1、出示其一,师生多种方式合作读诗。
师:我们来合作读,怎么样?我读诗的前四句,你们读后三字;
我读一、三句,你们读二、四句;
合作的感觉真好!我读诗题,你们读诗句。
2、抓住“愁”字,体会情感。
3、指两名读全诗,师评价、点拨。
4、回顾旧知,深入理解征人乡愁,引读全诗。
师:李白有过这样的乡愁――举头望明月,(生:低头思故乡)孟郊也有过这样的乡愁――慈母手中线,(生:游子身上衣)。在每个远离家乡的人心中,都装着一首写满乡愁的诗。在边塞这种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地方,乡愁更多了一份悲壮和苍凉!
因为对于战士来说,每一次思念都可能是最后一次。也许一上战场,就再也回不到这座(手势引读:烽火城西百尺楼),再也不能在黄昏(独坐海风秋),再也听不到这(更吹羌笛关山月),于是他忍不住深深叹息(无那金闺万里愁)。
b、“独”
1、回顾旧知,体味“独”字。
师:细心的同学会发现,除了“愁”,还有一个字能表达情感。(独)古人写诗,最讲究一字传神,一字达意。我们学过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生:每逢佳节倍思亲),还有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细细品味“独”字,你一定能读得更好。男女生来合作读,男生读前三句的写景,女生读最后一句的抒情。
2、男女生合作读,调换顺序再合作读。
师: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吟诵整首诗!
3、生齐读全诗。
四、入情入境,悟杀敌之“勇”
师:浓浓乡愁,让人动情。这一首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著名朗诵家方明老师特别喜欢这首诗,想听听方老师的诵读吗?咱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a、倾听录音,学习诵读。
1、一听录音,想象画面。
师:方老师读得怎么样?不愧是朗诵家!再听一遍,这一次,可以跟着读。
2、再听录音,模仿跟读。
师:你们能像方老师这样,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地读吗?先自己练练,练好了,我们也来当朗诵家。
3、学生自由练读。
师:小小朗诵家在哪呢?自信地站起来吧!
4、学生展示读。
师:很投入,读诗就要有这样的状态!
b、环境恶劣,出征艰苦。
师:这里有一句诗写景,哪句?(大漠风尘日色昏)。
1、找出写景的诗句,体会环境恶劣、出征艰苦。
2、指两名读,师评价、指导。
师:这哪是一支军在出发呀,简直就是一把利剑在朝敌军去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3、生想象两军交战的画面。
c、捷报传来,振奋人心。
师:是啊,紧接着该有一场恶战了吧?没想到的是,这支军才出发到半路,就收到了胜利的捷报。捷报里说了什么?你来读。
1、指名读后两句,了解捷报内容。
师:从这份捷报里,你知道了什么?(活捉了敌军首领……)。
2、引入诗句,体会获胜心情。
3、指名读,师评价、指导。
师:这场战斗中,没看到两军交战时的刀光剑影,一个出发场面和一个捷报的场面,就让我们感受到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豪情。这就是王昌龄写诗的高明。
谁来读整首诗?
d、通读全诗,读出豪情。
1、指两名读全诗,师生评价。
2、男女生多种方式合作读,调换顺序再读。
师:合作读还不过瘾,咱们来比赛读。
3、男女生比赛读,师评价。
师:接着比。咱不比读诗,来比发现。
五、小结诗情,背诵经典。
师:现在,你发现两首诗情感的不同了吗?(第一首写战士的思乡之愁,第二首写战士的沙场豪情)如果用一个字形容其一中的战士,那就是(愁)其五中的呢?(勇)。
1、引导学生小结诗情,师板书:愁、勇。
师:两首边塞诗,两种不同的.情感。你更喜欢哪一首?试着背一背。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练习背诵。
3、配乐,学生展示背诗,师评价。
4、配乐集体背古诗。
师:用你们最精彩的诵读,把蕴藏在诗中的情感表现出来吧!
六、拓展学习,积累更多经典。
师:再来看看《从军行》中的其他名句。
1、出示《从军行》其三、四中的名句,师引读,小结《从军行》特点。
(1)当看到无数将士战死边关,而得不到好好安葬时,王昌龄这样深切地表达同情,女生读――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2)当厚厚的战衣在千百次战斗中被黄沙磨破,战士们无所畏惧,依然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男生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每一首都是精品,每一首都表达了不同的情感,真不愧是边塞名诗。除了《从军行》,他的这首诗也很有名――《出塞》。请个小老师带同学们读一读。
2、出示《出塞》,小老师带读,学生齐读。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这首诗悲壮、慷慨,既写了战争的残酷,又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后人给予它很高的评价,称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咱们一起读。
3、出示其他边塞名句,自由读,选背喜欢的诗句。
师:读读其他诗人的边塞名句,你喜欢哪句就背哪句。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句写的是边塞的(雪景)。边塞那满树的积雪,多像江南那满树的梨花啊!喜欢这句的一起背。
(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诗人是多么渴望从军、以身报国啊!喜欢这句的一起背。
(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战士们为国献身,不顾生死,何等洒脱!喜欢这句的一起背。
师:发现没有,这些诗人都是(唐朝的)。
4、师小结唐朝边塞诗特点。
师:据统计,唐代以前的边塞诗,流传下来的不到二百首,而唐朝的边塞诗就有两千多首。唐朝历史悠久,国力强盛,唐朝的边塞诗也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阳刚之美。
边塞是荒凉的寂寞的,战斗是艰苦的残酷的,可唐军将士们依然英勇无畏,精忠报国。此时此刻,这样一首歌最能表达我们的心情,一起来欣赏现代歌曲中的沙场豪情。
5、出示《精忠报国》,欣赏现代歌曲中的沙场豪情。
师:同学们,今天的课结束了,可是,我们对古诗的热爱不会结束。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多诵读经典,背诵经典。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九
1、结合重点词语,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以读促悟,体会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乡之情和誓死杀敌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乡之请和誓死杀敌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多媒体辅助法。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解释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大量的边塞诗人,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边塞诗歌中常表现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等主题。)实际上我们之前就已经接触过边塞诗,同学们回想一下有哪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今天我将要学习的这首诗歌同样是边塞诗,一起来看看王昌龄笔下的边塞是什么样子的。
(二)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播放名家朗读,在听的过程中标注读音和停顿。
3、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描绘了怎样一个画面。
明确:诗歌描写了在边塞艰苦的环境,战士们英勇杀敌的场面。
(三)深入研读。
1、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说一说景物的特点。
明确:景是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特点:迷蒙暗淡、苍凉壮阔。
2、你通过这些景物看到了什么?
明确:通过这些景物,看到了边塞境界壮阔、环境恶劣。反衬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3、读一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两句诗,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小组交流)。
明确:
预设一:更喜欢前一句。“黄沙”形象地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写出了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预设二:更喜欢后一句。直接抒发了戍边将士不打败敌人誓不回家的豪情壮志。
明确:直接抒情、用典。教师补充:衬托(反衬)、情景交融。
(四)拓展延伸。
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用笔把它画出来,并进行评比。
(五)小结作业。
小结:再次有感情朗读,并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课外阅读《从军行》其它六首,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首边塞诗歌。在课标当中,诗歌要求反复阅读,因此本篇教学设计当中利用多种阅读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通过以读促悟的方式,既能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本篇诗歌通过诗人对边塞风光的描写,感受边塞的恶劣。学生对于这一类型的诗歌理解可能有些困难,因此需要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完成教学目标。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
1、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本着让全体同学积极参与的原则,能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在整体上初步感知诗篇的思想、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六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在思维上偏重感性,所以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教学设计在导入上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国际形势,创设情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完成本课教学的重点时,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大家共同研究,分析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主旨,互相取长补短,效果很好。
4、注重读写结合,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学设计就设计了写作的片断练习,同时也结合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诗的理解,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借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领会意境。
2、过程与方法:读—议—讲—问—拓—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增强和平意识。
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
同学们,全球关注的伊拉克战争已告一段落,但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战争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看作一天的话,一天中有23个小时在打仗。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同样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十五岁从军到头发苍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乡,这又是怎样的悲剧,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战争题材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1、师范读:正音。
2、生读(反复)。
3、片断朗读。指导朗读,重读、停顿指导。
4、继续朗读。
学生以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探究。
思考题: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讲成故事。
4、为什么老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5、说一说读了这首诗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指导学生把诗的内容讲成故事。(用自己的话)。
3、从“松柏冢垒垒,兔从狗窦入------井上生旅葵”说明老翁家人都已不在人世,原本温馨的家已成为荒凉之地,这一切是残酷的战争造成的。
4、最深的感受:诗中的老翁实在太可怜了,然而现实就是如此悲惨,由此引导学生领悟出此诗主题,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战争的残酷。
1、播放美伊战争后,伊拉克人民生活镜头。
2、让学生谈一谈对伊拉克战争的看法。
3、教师小结:世界需要和平,人民反对战争。
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描写老翁回家后的心理活动(字数不限)。
教师适时点评。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对人类文明造成巨大的破坏,作为地球村的一分子,我们要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与发展,创造人类共同的进步。
俗话说诗画不分家,拿起手中的笔,根据诗的内容画一幅画。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一
1、学习《从军行》会读并能背诵。
2、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意思。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学习目标,并给一分钟时间背诵。
二、预习检测。
1、运用四声法读古诗。
2、填空。
3、请背诵一首你学习过的边塞诗。
4、解释词语。
青海暗雪山穿金甲。
5、通过昨天的预习你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小组合作翻译古诗。
请运用我们学习过的翻译五字法翻译古诗。
1、小组合作翻译,组员汇报。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2、请交流合作讨论“暗”和“孤”有什么作用?
3、小组合作翻译,组员汇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战地记者连线。
师生表演,战地记者采访边关战士。体会边关战士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
5、翻译完整首古诗,你能体会到作者是什么样的情怀么?
指生回答。
四、积累训练。
1、观看《唐之韵》短片,让学生了解王昌龄及边塞诗特点,并且出师《从军行》七首组诗。
2、习题巩固。
a、5首。
b、6首。
c、7首。
d、8首。
王昌龄被世人称为。
a、天家诗子王江宁。
b、诗仙。
c、七绝圣手。
d、诗圣。
整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悲观厌世害怕战争。
b、不畏艰险建功立业。
c、抱怨艰苦不愿出力。
d、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五、小练笔。
出示关于战争的图片,同学们看到这样的场景你想对边关战士所些什么,动手写一写。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二
1、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本着让全体同学积极参与的原则,能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在整体上初步感知诗篇的思想、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六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在思维上偏重感性,所以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教学设计在导入上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国际形势,创设情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完成本课教学的重点时,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大家共同研究,分析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主旨,互相取长补短,效果很好。
4、注重读写结合,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学设计就设计了写作的片断练习,同时也结合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诗的理解,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借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领会意境。
2、过程与方法:读—议—讲—问—拓—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增强和平意识。
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全球关注的伊拉克战争已告一段落,但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战争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看作一天的话,一天中有23个小时在打仗。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同样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十五岁从军到头发苍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乡,这又是怎样的悲剧,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战争题材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二、诵读体味:
1、师范读:正音。
2、生读(反复)。
3、片断朗读。指导朗读,重读、停顿指导。
4、继续朗读。
三、探究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探究。
思考题: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讲成故事。
4、为什么老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5、说一说读了这首诗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四、明析深化:
2、指导学生把诗的内容讲成故事。(用自己的话)。
3、从“松柏冢垒垒,兔从狗窦入------井上生旅葵”说明老翁家人都已不在人世,原本温馨的家已成为荒凉之地,这一切是残酷的战争造成的。
4、最深的感受:诗中的老翁实在太可怜了,然而现实就是如此悲惨,由此引导学生领悟出此诗主题,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战争的残酷。
五、拓展引申:
1、播放美伊战争后,伊拉克人民生活镜头。
2、让学生谈一谈对伊拉克战争的看法。
3、教师小结:世界需要和平,人民反对战争。
六、课堂练笔:
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描写老翁回家后的心理活动(字数不限)。
教师适时点评。
七、归纳总结: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对人类文明造成巨大的破坏,作为地球村的一分子,我们要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与发展,创造人类共同的进步。
八、作业:
俗话说诗画不分家,拿起手中的笔,根据诗的内容画一幅画。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三
秋天已经接近尾声了,连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也已凋落。天色已近黄昏,在凄清的羊肠小道上,走着一个孤零零的老兵。
他两鬓斑白,一身破旧的布衣,那老树皮似的手拄着一根拐杖,蹒跚地朝着他记忆中的家乡走去。
65年了!整整65年啊!或许,家乡未曾发生过多大的变化,但这位60个春秋未曾踏上过故土的老人,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老兵又累又饿地坐在路边歇息。这时,一个农夫模样的老人走过,老兵赶紧追问:“请问老哥,这桃花村怎么走?”
“那不就是吗?”老兵顺着老者的手望去,可不是?――有时候家就近在咫尺,却又找不到。
有些迷蒙、有些浑噩、有些凄怆的老人,象对“松柏冢累累”不闻不见一样,对荒凉的家园的感触也变得麻木了。于是,他默默无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而当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
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潸然泪下。他已不能象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四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2、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请一生读)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正音,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始,累累,窦;旅葵;旅谷;贻;舂;。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4、这就是他现在的家,(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女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生读:松柏冢累累)是啊,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热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人那颗带着期望回乡的心也已经由热变冷,(凉),由喜到悲/哀了。(板书:悲/哀)。
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6、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五、小结,升华主题: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生齐读)从他的经历中,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
2、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后面要学习的《出塞》,课外也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下课后继续搜集阅读,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喜------悲------泣。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五
知识与技能: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比较、想象等多种方式学习古诗,深入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
1.重点: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2.难点: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多媒体课件。
一、激情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反映战争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3.这是一首乐府诗,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乐府诗吗?
交流:什么是乐府诗?
4.出示有关资料,了解乐府诗。
5.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这首汉代的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二、破解题意,咬文嚼字激感情。
1.生齐读课题。
2.释题。
3.从古诗的题目大家知道了什么?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酝酿情。
1.师:诗中的主人公十五岁就被征从军离开家乡,当他八十岁返回故里时会有怎样的经历呢?师范读课文。
2.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小组内交流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全班交流。
(1)文中有几个生字比较难读,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冢窦舂葵羹贻。
指名认读,齐读。
(2)师:生字会读了,谁愿意读读这首诗?
指名读。
纠正字音:有读错的字音吗?
(3)齐读古诗。
(4)诗我们已经读通顺了,诗句的意思同学们理解了没有?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大家帮助解决。
指名提问题,其他同学帮助解答。
(5)师出示重点词语解释:这首古诗中有几个词语的意思比较重要,我们一起来看。
齐读,师补充讲解。
指名说,集体评议。
四、品词析句,对话文本悟诗情。
1.诗读了好几遍了,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诗的感觉,你会用哪个词?
2.指名回答:悲伤、凄凉、悲苦、难过……。
师板书:“悲”。
4.诗中的主人公十五岁从军,什么时候才得以回家?
生:八十岁。
师板书:八十始得归。
师:他当了多少年的兵?
生:65年。
生自由发言。
5.如今终于在垂暮之年踏上了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样?
6.这位老兵他本应该是满心的`喜悦、激动、期盼,满怀着希望。但是,我们却从诗中读出是悲凉、悲伤……是哪些地方,哪些词句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呢?出示:
老兵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画出诗句并作批注。
7.交流。
(1)他听到了什么?
生:“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出示)。
师: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生:远远看去那就是你的家,松树柏树中间的一块墓地。
师:乡邻不忍直接打击老兵,所以说得很委婉,说得直白一点是什么意思呢?
师:假如你就是那位老兵,听到乡邻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学生各抒己见。
指导朗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2)当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踉踉跄跄地走进自家院子时,他又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
这是怎样的画面啊!请同学们展开想象。
在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猜一猜。
学生想象,说话训练。
师(语调一转,变得缓慢而低沉)可是,如今这一切都荡然无存了。
曾经是炊火融融、庭园整洁;如今是——。
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曾经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如今却是——:
生: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人去屋空,人亡园荒。苦苦思盼的亲人早已离世,曾经温馨热闹的家园已是一片荒凉破败。
指导朗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3)面对这样的家园,这样的场景,老人该怎样生活?他又做了什么?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示)。
相互交流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六十五年的艰辛,却依然过着悲苦不堪的生活。面对这一切,老人又能怎么样呢?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出示)。
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8.讨论:是什么造成了百姓的悲惨生活?师相机板书:“悲”。
9.让我们通过朗读全诗来感受老人的凄苦与悲凉吧!
10.练习背诵。
五、总结全课,感悟内涵升华情。
1.通过学习这首诗,同学们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出示:世界需要和平,人民反对战争!
六、布置作业,课后练习拓展情。
2.写一写你对战争的感悟。
附:板书设计。
悲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
八十始得归。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优秀13篇)
- 最新牛和鹅的说课稿(模板15篇)
- 意向书的特点 意向书的特点不包括a严谨性b灵活性c约束性d协调性(七篇)
- 冶金冶炼岗位职责 金属冶炼主管部门(五篇)
- 2023年端午节对领导的祝福短信(实用15篇)
- 给老师的春节祝福语简短(优质10篇)
- 客房规章制度内容(模板15篇)
- 最新七夕节广播词(优质8篇)
- 最新户外活动策划方案总结(精选17篇)
- 物理老师家长会发言稿(汇总16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