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11-12 01:35:31
- 小编:ZTFB
- 文件格式 DOC
科技是驱动社会进步和改变人类生活的重要力量。总结的内容应紧扣主题,剔除无关信息,保持主次分明。这些总结范文涉及各个领域的经验和感悟,对于我们的写作会有很大的启发。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先进事迹材料篇一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也是中国道文化的核心,连父母都不孝敬,那么他的为人就可想而知了,12年前,一位大学生背着疯娘读书,感动国人,如同他怎样了呢。
刘秀祥,1988年出生在贵州省望谟县,贵州本就以大山居多,望谟县更是深度贫困县,山高坡陡,沟谷纵横,读书成了孩子们走出大山唯一的希望,刘秀祥也是一个奋发图强的学子。
但是命运并没与眷顾他,4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深受打击,精神愈发不稳定,哥哥姐姐成了家中劳动力,但日子愈发艰难,贫困的生活压得哥哥姐姐喘不过气,10岁那年,哥哥姐姐相继离家。
支离破碎的家庭只剩下刘秀祥和精神失常的母亲,年仅10岁的他成了家中唯一的主心骨,为了能够生活下去,他将自家的田地租给了别人,每年有500斤的稻谷维持生活,有时候,他就上山挖草药,捡废品,睡猪圈,就这样他读完了小学。
对他来说,读书是改变贫困生活的唯一道路,虽然他成绩好,但中学他拿不出学费,他自己找到了民办了乾坤学校,他以摸底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免费入学的机会,6年的读书生涯,异常艰辛,他拾废品,又在工地上打工,20__年,他考上了山东临沂大学。
由于家里面没人照顾母亲,刘秀祥毅然带着母亲来到了大学,他没有太多的奢求,只要能够在学校照顾母亲,他干什么都行,他的事迹触动了校方,他们也同意了,在多人的帮助下,刘秀祥母子俩在大学“安了家”,大学的生活开支比他想象的要多得多,他每天要兼职四五份工作。
在媒体的报道下,刘秀祥“背疯娘”上学的事迹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各界爱心人士也伸出了援助之手,20__年,刘秀祥大学毕业,北京、西安、南京、山东多家企业都为他提供了一份优厚的工作岗位。
他随便接受一份,他都实现了脱贫,而他其实也已经逃离的贫困,但他只是大山当中艰难求学中的一员,只是他比别人更加幸运,那些不幸运的人依旧还在挣扎,他放弃了所有的优厚待遇,回到了望谟县当了一名普通的'教师。
这里教育条件非常艰辛,任务最重的时候,他一个人要担任三个班的班主任,给五个班带历史课,同时身兼德育处、团委、历史教研部、政教处多个学习岗位的工作,他就像是一颗火种,点燃了望谟县的教育之火。
大山的孩子因为贫困大多数都放弃了读书,他四处宣传自己的事迹,让他重新点燃梦想的火种,梦想太重要了,没有梦想,生命当中任何一个坎都很难跨过去,当送学生考上大学时,问题接踵而来——学费。
20年前,望谟县高考本科人数为0,其实并不是没人考上大学,而是没有学费,刘秀祥利自己的影响力牵线资助山区的孩子,20__年,望谟县高科本科线人数达到了1267名考生,这是一个重举。
没有谁的梦想是一蹴而就的,只是看你自己愿不愿意在这条充满艰辛的路上继续坚守,刘秀祥坚守了8年,他成功了,他改变了望谟县的教育面貌,也改变了1267名大山孩子的命运。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先进事迹材料篇二
近日,山东淄博市沂源县张家泉村老战士朱彦夫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连日来,时代楷模朱彦夫的事迹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朱彦夫挑战生命极限、一心为民的精神信念,感动了很多人。无手无脚、没有左眼、没上过几天学的朱彦夫,却一直坚持读书、看报纸、写日记。最近,朱彦夫的部分日记曝光。
1963年12月(节选)。
在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内心发生了激烈的矛盾:是死去好还是继续活着好?活着吗,艰难如山,寸步难移,在全部生活的历程中,都充塞着每行必遇的困难、阻碍和烦苦。小则吃饭穿衣,大则行走旋作,以至工作与斗争,都每每依次横在我的面前。这样下去,对党和国家、人民和自己,都不可能有什么好处。死去吗,这是违背人民利益、毫无价值的牺牲。
这些难题,这些复混烦思的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多起来。为革命、为生活而斗争的视线,渐渐暗淡、模糊了。如果说,在残废以后还曾以勉强的精神,在农村为革命事业做了一点事情的话,那只是出于这样的想法:这可以消磨静卧、孤坐所带来的郁闷沉默状态,用以弥补前功未完的缺额。
当我读到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的时候,心情恍然急剧地跳动起来: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此刻,我的心象一棵久枯失育的草,得到阳光和空气的温慰一样,顿时舒展开来,逐渐返青了。这句伟大宝贵的话,正好说到我的内心深处,我正是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困难而没有看到全局的光明前途,对困难丧失了斗争的勇气,把视线固定在一个小的死角里。
一个人只要有生命,就会发光,就能以他所散发出来的光热,去改造他周围的自然环境,去帮助和改造他周围群众的落后思想。
_武装了我使一个在别人看来只能清享厚福终身,毫无生息作为,甚至连吃饭喝水都应由别人捧碗相喂的人,重新振作起精神,拿起另一种斗争武器。
一个共产党员,只要还有生命,就能有作为。
我有嘴能说,有眼能看,有假肢能走动,有胳膊会写字这就是我与阶级敌人、工作困难以斗争的有力武器。在_的指引下,我决心以这种武器,排除万难,努力奋斗,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先进事迹材料篇三
樊锦诗,一位扎根戈壁大漠深处敦煌莫高窟半个多世纪的文博工作者,她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敦煌,奉献给了我国文化、文物保护事业,被人们亲切尊称为“敦煌女儿”。
当生活与工作面临抉择时,她也曾犹豫,也曾彷徨。刚结婚,她和丈夫就面临两地分居,一个在武汉,一个在大西北,北京大学的老师答应她,3年后就把她调到武汉大学,可是3年又3年,她们夫妻始终没有团圆。她的两个孩子都出生在大西北,没有人看孩子,在她去工作的时候,只能把孩子放在家里,每天她回来,听到孩子哇哇大哭,她这才放心,要是听不到孩子的哭声,她就提心吊胆。
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让樊锦诗深深地爱上了这片沙漠,爱上了敦煌。她对丈夫说,反正我不走了,要不,你来吧!分居近二十载的家庭终在大西北团聚。她经历了新中国成立70年和改革开放40年的全过程,她的工作就是为了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和管理服务的。
2003年,敦煌研究院正在搞数字化,樊锦诗也在琢磨,莫高窟能不能数字化,让游客在洞外看?经过10年的探索与坚持,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竣工,推出《千年莫高》和立体球幕《梦幻佛宫》两部电影。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先进事迹材料篇四
樊锦诗同志敏锐地注意到人才建设的重要性。在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事业快速发展今天,她清楚地认识到,拥有人才,就意味着拥有竞争力。从八十年代以来,通过国外交流与合作,派人员前往日本、加拿大、印度等国进修;同时还通过在国内大专院校的学历教育和培训,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为了培养高层次人才,她提出与兰州大学联合,申请到了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的博士点;她倡导设立了敦煌研究院中青年优秀科研成果奖,设立专项经费,建立课题审报制度;筹集专门的出版经费,资助学术著作的出版;适应新的形势,她提出并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培养、使用的制度,大胆起用一批青年专家走上中层领导岗位,让他们挑起敦煌保护、研究的大梁。樊锦诗同志一方面以事业留人,一方面也十分重视提高专业人员的生活待遇。近年来在她的关注下,敦煌研究院陆续出台了一些提高专业人员待遇的政策。在敦煌这样自然条件差,工资待遇并不算高的单位,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却占全国同类单位前列,这与她吸引人才的措施密切相关。
樊锦诗同志极力倡导并积极推动敦煌文化的普及工作,在国内外多次成功地筹办了敦煌艺术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策划者之一,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在莫高窟成功地进行了大型现场直播节目《敦煌再发现》,引起轰动。此外,樊锦诗同志还组织编写、出版了一批反映敦煌历史文化的通俗读物、vcd光盘等,不仅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也为世界各地了解中国、了解甘肃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她的组织和协调下,敦煌研究院成功地承办了多次大型石窟保护、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向世人展示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敦煌研究院在保护、研究、弘扬敦煌历史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赢得了海内外广泛赞誉。
作为石窟考古专家,她运用类型学和层位学的方法,结合洞窟中的供养人题记、碑铭和敦煌文献,先后撰写了《莫高窟北朝洞窟分期》、《莫高窟隋代洞窟分期》、《莫高窟唐代前期洞窟分期》等数十篇论文,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揭示了各个时期洞窟发展演变的规律和时代特征。这些学术成果不仅确定了洞窟本身的时代,而且为敦煌石窟的各项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在合作撰写的《莫高窟290窟佛传内容考释》论文中,运用图像学方法,考证了莫高窟290窟窟顶佛传故事题材和内容,纠正了以往对该壁画的错误定名;她撰写的《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顾与瞻望》,是对20世纪敦煌石窟研究的总结和思考,而由她主编,香港商务印务馆连续出版的大型图录《敦煌石窟全集·专题篇》,则是百年敦煌石窟研究的集中展示。她发表的《敦煌莫高窟的保存、维修和展望》、《敦煌莫高窟今后保护工作设想》、《敦煌莫高窟开放的对策》、《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与管理》,是她对如何科学地保护、管理敦煌石窟做出的理性思考,而《从莫高窟的历史遗迹探讨莫高窟崖体的稳定性》则是她试图运用考古学的方法,探讨敦煌石窟环境演化的新的学术尝试。
在樊锦诗院长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的工作在前人的基础上又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被党和国家领导人誉为“我国文物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和精心管理的典范”。她本人先后担任中共十三大代表,全国政协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委员。荣获全国优秀边陲儿女银质奖章,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党员,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甘肃省优秀专家,中组部、中宣部、国家人事部、科技部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甘肃省三八红旗手,甘肃省巾帼十杰和20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荣获“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和“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两项荣誉称号。荣获甘肃省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
樊锦诗同志扎根大漠,面对戈壁黄沙,她无怨无悔,面对各种荣誉、鲜花和掌声,她不骄不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她又开始筹划敦煌研究院的未来,她主持制定了《敦煌研究院“十五”业务发展规划》,按照《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和国际惯例,草拟了《莫高窟总体规划》;她发起并组织起草的《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已由甘肃省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通过实施,这是甘肃省第一部为保护一处文化遗址而做出的专项立法;她积极探索旅游人数的增加与石窟保护之间矛盾的解决办法,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建设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议》,被全国政协列为重点提案,并被评为十届全国政协优秀提案。目前该提案项目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各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先进事迹材料篇五
樊锦诗,被人们亲切尊称为“敦煌女儿”,了解她先进。
事迹。
向她学习。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樊锦诗,女,汉族,80岁,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1963年7月,刚刚大学。
毕业。
的樊锦诗怀着保护祖国优秀。
文化。
遗产的梦想,千里迢迢来到了戈壁大漠深处的敦煌莫高窟,一待就是半个多世纪。55年来,樊锦诗扎根大漠,把自己的生命与敦煌融为一体,被誉为“敦煌女儿”。
樊锦诗为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她注重加强文物保护,积极推动《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2006-2025)》的颁布实施,使敦煌石窟走上科学保护之路;最早提出“数字敦煌”,策划实施了敦煌莫高窟史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保护工程--“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积极谋求敦煌石窟的国际交流合作,开了我国文物保护领域国际合作的先河;极力倡导并积极推动敦煌文化的普及工作,在国内外多次成功地筹办了敦煌艺术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注重培养和造就人才,为敦煌石窟文物事业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极探索解决保护文物和开放利用的矛盾,提升了敦煌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被誉为“我国文物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和精心管理的典范”。
80岁的樊锦诗作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退休不退岗、退休不褪色,是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的倡导者和模范践行着。2018年12月,樊锦诗同志被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
荣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和“最美奋斗者”称号的樊锦诗先生在一次发言时称:“我这辈子‘守一不移’,用毕生的精力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保护莫高窟。”人们从她的匠心精神中领略到了“择一业,终一生”的执着风骨。
“守一”是古老的法门,这个法门比佛教还要早,因为人要修炼,一定得有一个调整身心的根本。
方法。
所谓“守一不移”,是指确立一个固定不变的目标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专注,就能在某个问题、某一领域、某种技术上有所成就,道家称之为“抱一”《道德经》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守一不移是人类文明史为心性修养积累下的最宝贵的思想财富。
禅宗第二十八祖达摩,在少林寺的一个石洞里“面壁而坐,终日默然”达九年之久,当他离开石洞的时候,他坐禅面对的那块石头上竟留下一个达摩面壁的形象,衣纹褶皱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画像。后来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将这个天然石洞称为“达摩面壁洞”,直至今日,遗迹犹存。
这使我想起了历史学家。
范文。
澜的座右铭“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
不写一句空”。无论是为僧师表还是历史研究,都需要守一不移的执念,以护佑“明心见性”的真诚,确保史书编纂的质量。这就意味着要用时间来打磨信念,用信念来消融时间。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心浮气躁,渴望一举成名、一夜暴富;有的人“这山望着那山高”,见异思迁,习惯“急转弯”、擅长“换频道”。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更是让人沉溺于碎片化的信息海洋中。如何排除杂念,在信息过载中找回专注?美国的一些教授尝试在课堂上放慢进度,稍作停留,让学生们或闭上眼睛、放空大脑,或盯着一件作品个把钟头……结果,一向高速运转的大脑静下来后,竟激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能量。尤其是智商高的人,因为兴趣广泛,他们的思维重点经常飘移;知识的碎片化与智力本身并无关联,但智力向多方面扩散时,就会像光线那样,激光高度聚焦可以穿透钢板,手电筒光线发散只能照射十几米远。
“其心欲驰散,急手还掣来”,要让“心猿罢跳,意马休驰”,一定得“急手还掣来”,不能含糊。急手,就是说在这个时候要有定力,如同蚂蟥吸血、老鳖咬筷子一样,死死不放。古人将对内心的管理比喻为牧牛--农田间的路很窄,放牛的小孩要目不转睛地盯着牛,牵着绳子,让牛只吃田埂上的草,不偷吃庄稼。偷吃庄稼即打妄想,牛好比我们的心,绳子乃用功的方法,看牛的小孩就是正念,要时刻控制住心中的妄想。
回望历史,古人都是用一辈子弄懂一经一论,然后以千经万论来印证所学的这一经一论,再把一切都归到这一经一论里,如此就是“一法通万法通,万法同一法”。修行如此,做学问也是这样。一个人时间和精力都是很有限的,想把这世间的所有学问都掌握既不现实也没必要,所以人还是要约束自己,把最大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上来,能把一门学问做得精到就不容易。只要守一不移,恒心、毅力如滴水穿石,即使有再大的困难与阻碍也能突破。这是前行的法宝,也是成功的要诀。
曾国藩识人用人认定一个“恒”字,他不在乎一个人有多聪明、有多大能力,而是着力考察其能否把一件事从头做到尾,力求持之以恒、有始有终。这世上怀才不遇的人比比皆是,一事无成的天才也十分普遍,可见智力并不能决定最终的成功,只有那些不计名利得失,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坚忍不拔而又不懈努力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诚如苏轼所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跬步不辍,终至千里;敦行不怠,终成大观。一个人的成功史,往往是一部守一不移的生命史。笃定“一”、坚守“一”、精于“一”,方能“功不唐捐”。怀素数年如一日勤学苦习,练就了一手“。
草书。
天下称独步”、“笔锋杀尽中山兔”的书法;艺坛宗师齐白石衰年追求画法出新,闭门谢客十载,终使画技有了“龙吟虎啸,经天纬地”之妙;“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一生专心研究原子能,成为核武器领域公认的“众帅之帅”;“诺贝尔医学奖”、“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在几间平房里用土法提炼青蒿素,历经一百九十次实验失败后,才品尝到了成功的果实……无数报国赤子为了关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一件事”皓首穷经,披肝沥胆,这源于他们心中“穷尽一生,从吾所好”的执念。
“人若愿意的话,何不以悠悠之生,立一技之长,而贞静自守”--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这句话,或可作为守一不移者的最好注脚。一个人倘若能够笃定一生的志趣,那么他就会拥有攀登高峰时的一根拐杖、浪里行船时的一张风帆,人生一定会充实顺畅,硕果累累。
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1938年出生于战火纷飞的北平,成长于上海。1963年,樊锦诗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大考古专业。从此,就扎根黄沙漫天的大西北,在敦煌的莫高窟,一待就是五十多年。当同龄人在谈婚论嫁的时候,樊锦诗和恋人彭金章,却不得不面对两地分离的苦楚。
1986年,樊锦诗和爱人彭金章,终于在风沙漫天的敦煌团聚,这距离他们毕业时的约定,整整迟到了23年。那时的彭金章,已是武汉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和同事道别时,老彭幽默地说,还是敦煌胜利了,老彭投降了。支持妻子,彭金章没有半句怨言,然而大家心里都清楚,让一个年近半百的人,重头开始,要做出怎样的牺牲。
在樊锦诗的努力下,经过20多年的治沙工程建设,使袭击千年的黄沙,远远地停在摩根山后面。但防砂只是缓解了壁画病害的影响,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当时,摩根壁画和彩色中,已经出现了一半以上的空鼓、变色、脱落等病害,樊锦诗也日趋中心。
为保护石窟,樊锦诗就在全国旅游景点中率先实行限流,没想到,这个先例却导致游客怨声载道。很多人说樊锦诗太傻,有钱不赚。然而,外界的争议,并没有扰乱樊锦诗的步伐。她在进一步思考,如何用更现代化的方式,向游客展示敦煌?一个偶然的机会,樊锦诗接触到了电脑,这为她打开了一扇新窗。
与此同时,范锦诗决定通过恋人彭金章的建议拍摄全面介绍敦煌的海报。工夫无心人,十年的探索与坚持,樊锦诗自创摩根数字展示中心,发表了010-3010和立体球幕010-3010两部电影。从那以后,模拟电影与实地参观相结合的观光方式,不仅可以减少游客的参观时间,还可以增加洞穴的装载量,一举两得。
樊锦诗,一位扎根戈壁大漠深处敦煌莫高窟半个多世纪的文博工作者,她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敦煌,奉献给了我国文化、文物保护事业,被人们亲切尊称为“敦煌女儿”。
当生活与工作面临抉择时,她也曾犹豫,也曾彷徨。刚结婚,她和丈夫就面临两地分居,一个在武汉,一个在大西北,北京大学的老师答应她,3年后就把她调到武汉大学,可是3年又3年,她们夫妻始终没有团圆。她的两个孩子都出生在大西北,没有人看孩子,在她去工作的时候,只能把孩子放在家里,每天她回来,听到孩子哇哇大哭,她这才放心,要是听不到孩子的哭声,她就提心吊胆。
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让樊锦诗深深地爱上了这片沙漠,爱上了敦煌。她对丈夫说,反正我不走了,要不,你来吧!分居近二十载的家庭终在大西北团聚。她经历了新中国成立70年和改革开放40年的全过程,她的工作就是为了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和管理服务的。
2003年,敦煌研究院正在搞数字化,樊锦诗也在琢磨,莫高窟能不能数字化,让游客在洞外看?经过10年的探索与坚持,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竣工,推出《千年莫高》和立体球幕《梦幻佛宫》两部电影。
“奋斗的我、最美的国”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工作启动仪式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5位新时代先进人物代表樊锦诗、王泽山、杜富国、王传喜、方文墨担任启动仪式。
报告。
嘉宾,
教育。
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等出席启动仪式。
“我几乎天天围着敦煌石窟转,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它值得。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无怨无悔。”现场,“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最美奋斗者、改革先锋、三八红旗手标兵、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以扎根西北大漠、一生坚守敦煌的亲身经历,讲述文化兴国。
故事。
诠释一位文物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最美奋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院士则以《忠诚担当勇攀科学高峰》为主题,回忆自己担当起“强军兴国”使命的初心:“不做亡国奴,就必须强国、有坚强的国防。”尽管已经84岁高龄,他仍然奋战在科研一线,不断在火炸药研究中攻坚克难,“我要和我国火炸药同行一起,继续推进我国火炸药在世界大国行列中前行。”
此外,大国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技术能手、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方文墨作了题为《从“文墨精度”到“大国工匠”》的报告。据悉,出身于航空世家的方文墨是沈飞公司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技师,他创造的“0.003毫米加工公差”被命名为“文墨精度”,2018年,他又将这个精度提高到了0.00068毫米。锉坏了无数把锉刀,阅读了400多本专业书籍,整理出20余万字钳工技术资料,他成为了“全国最好的钳工”。方文墨拿出火柴盒大小的零件,现场展示了自己的“锉修”手艺。“作为一名党员就得要多干一些,多付出一些,冲在别人前面的信念。”他说。
学
唱歌。
每当有一点点进步他都兴奋不已仿佛又找到了新的人生坐标。杜富国说:“我是一名普通的扫雷兵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另外,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社区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传喜则讲述了自己带领“落后村”变为“先进村”的经历,展现改革发展的成就缩影。代村地处沂蒙革命老区兰陵县,在上世纪末是远近闻名的“脏乱穷”村,负债近400万元,王传喜迎难而上,带领全村选择了“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鼓励支持村民自主创业,实现强村富民、共同富裕”的新型集体化道路,率先实现了全面小康,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他说:“能让老百姓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就是我们村‘两委’一直坚守的初心。”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启动仪式上讲话时指出,这是一堂有理想高度、思想深度、人生厚度、情感温度的思政大课,开展“奋斗的我最美的国”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发挥榜样作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敬仰先进、学习先进、争做先进,凝聚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磅礴力量。
据了解,根据“奋斗的我最美的国”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工作相关部署,各高校将广泛邀请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改革先锋、“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等新时代先进人物,通过多种方式进入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先进事迹材料篇六
樊锦诗中学时就爱逛博物馆。1958年填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时,她以为自己以后成天“挖宝贝”。不想此后大半生待在了大漠,成了莫高窟的守护人。
在莫高窟9层楼旁的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里,有一个不大的房间。土炕,土桌子,还有一个土“沙发”,这是樊锦诗曾经的住所。
生活是苦的。灰土怎么也扫不完,老鼠窜上床头是常事;一直与远在武汉大学工作的丈夫相隔两地,孩子出生时,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没有一件孩子的衣裳。
有许多次离开的机会,樊锦诗最终留在了敦煌。
“对莫高窟,是高山仰止。它的'材料无比广阔,内容无限丰富。越研究越觉得,老祖宗留下来了世界上独有的、多么了不起的东西!”樊锦诗说。
是吸引,更是责任。这座千年石窟曾历经磨难,成为“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常书鸿、段文杰等前辈白手起家、投身沙海,为保护敦煌倾尽一生心血。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前所未有地重视莫高窟的保护。“文物命运是随着国家命运的。没有国家的发展,就不可能有文物保护的各项事业,我们也不可能去施展才能。”樊锦诗说,“只要莫高窟存在,我们一代代人就要把它陪好。”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先进事迹材料篇七
终于开始了正规的短跑训练,苏炳添的天赋更是一下子体现出来。有一次苏炳添家聚会,苏炳添问表哥蔡健发100米的成绩是多少,蔡健发说11秒多。苏炳添就笑话表哥,“这么慢,我能够跑到11秒以内。”表哥蔡健发根本不信,当即和他打赌,如果苏炳添能够跑进11秒,能够答应苏炳添要求,“要什么就奖励什么。”结果,他们就到附近一个学校测了一把,苏炳添跑出了10秒7,这个速度把当时一旁上课的体育老师都震住了。
不过,真正的体育训练并非那么轻松。苏炳添在2004年代表古镇参加了中山市运动会,被当时中山体校的教练发现,并将苏炳添从乡下中学带到了中山市体校。刚到体校的时候,苏炳添对于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训练并不适合。而且,因为刚到市体校,又没有朋友,苏炳添一个人哭了好多次,甚至一个人3次从体校跑回家。体校教练发现后,就动员杨永强教练再去苏炳添家里做说客,劝说苏炳添回去。
之后随着成绩越来越好,苏炳添在新学校也开始有了新朋友,才慢慢安心下来。2006年,苏炳添代表中山市参加了广东省中学生比赛,暂露头角。于是,苏炳添成为了广东省田径队的一员,真正进入了专业运动员的行列。
即便成为了专业运动员,苏炳添也一度险些放弃。在田径队成绩中游,苏炳添一年之后遭遇成绩瓶颈,甚至还有些下滑,他也一度想过放弃。后来很多人都劝他留下,协助他坚持渡过瓶颈期。这才有了后来短跑名将袁国强发掘出苏炳添,一路成就中国速度的故事。
学习体育两不误。
苏炳添不但是国家队的中国速度,还是暨南大学的研究生。导师傅教授提及弟子,同样非常赞赏,“苏炳添阳光、努力且十分谦虚。虽然因为训练的原因不常在学校,但是和同学老师的联系和沟通从不间断。在学习上,虽然是体育特长生,但却十分认真。本科论文还是‘优’!平时因为训练缺课,都会即时补上。是体育生中很努力、很认真的人,愿意学习的一个孩子。”
正是因为谦逊的性格,在张培萌跑出10秒成绩后,苏炳添和张培萌成为了互相推动的搭档,两人携手夺得亚运会接力冠军,并刷新了全国纪录。
苏炳添破十神迹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机会总是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速度,属于执着于每个0.01秒的人。
怀揣着这种不服输的信念,苏炳添捅破了这层让几代人梦寐以求的“窗户纸”。
苏炳添的突破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破十对中国是个里程碑,作为中国第一人,能把自己的名字写进历史,我感到非常骄傲。但在未来的路上我还要继续努力,不要因这个成绩而自满。”苏炳添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说。作为中国“飞人”,他的未来依然可期。
刘翔的含恨退役,让黄种人在短跑领域出现真空,苏炳添横空出世,即时填补了空缺,这位步频型的小个子英雄,拥有无与伦比的瞬间启动水平。在国内,苏炳添面临张培萌的竞争;在亚洲,苏炳添接受日本的桐生祥秀挑战,即使之前苏炳添生活在张培萌、桐生祥秀的阴影下,但天道酬勤,他凭借划时代的壮举荣膺黄种人第一飞人,注定被写进体育历史教科书。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先进事迹材料篇八
获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后,81岁的樊锦诗一直很忙,从北京到香港、从厦门到巴黎……但她心里惦念的,全是敦煌。
“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为敦煌努力。”她说。
从“挖宝贝”到“守宝贝”
“老祖宗留下了世界上独有的、多么了不起的东西”
樊锦诗中学时就爱逛博物馆。1958年填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时,她以为自己以后成天“挖宝贝”。不想此后大半生待在了大漠,成了莫高窟的守护人。
在莫高窟9层楼旁的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里,有一个不大的房间。土炕,土桌子,还有一个土“沙发”,这是樊锦诗曾经的住所。
生活是苦的。灰土怎么也扫不完,老鼠窜上床头是常事;一直与远在武汉大学工作的丈夫相隔两地,孩子出生时,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没有一件孩子的衣裳。
有多次离开的机会,樊锦诗最终留在了敦煌。
“对莫高窟,是高山仰止。越研究越觉得,老祖宗留下了世界上独有的、多么了不起的东西!”樊锦诗说。
是吸引,更是责任。这座千年石窟曾历经磨难,成为“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常书鸿、段文杰等前辈白手起家、投身沙海,为保护敦煌倾尽一生心血。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前所未有地重视莫高窟的保护。“文物命运是随着国家命运的。没有国家的发展,就不可能有文物保护的各项事业,我们也不可能去施展才能。”樊锦诗说,“只要莫高窟存在,我们一代代人就要把它陪好。”
从“一张白纸”到“极具意义”
“让保护和管理真正符合国际标准和理念”
1987年,莫高窟被评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时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的樊锦诗是申遗的主要负责人。梳历史、理保护、讲开放,在填写大量申遗材料的过程中,她看到了更为深广的世界。
“文物保护的国际宪章和公约原来没听过,保护涉及法律和管理从前不知道,怎么处理保护与旅游开放的关系也不清楚。这给我莫大的刺激。”樊锦诗说,在全面了解世界文化遗产体系后,她更深入地认识到了莫高窟的价值。
“世界文化遗产的6项标准莫高窟全部符合。我想,一定要保护好莫高窟,让保护和管理真正符合国际标准和理念。”她说。
一幅关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巨大图景,在樊锦诗心里悄然铺开。莫高窟历经千年,壁画彩塑已残损破败。如何让这一人类遗产“永生”?做过文物档案的她想到了用数字的方式。
上世纪80年代,敦煌研究院开始尝试文物数字化。就是将洞窟信息拍照,再拼接整理,最终形成能够“永久保存”的数字洞窟。这些数字资源还可以被“永续利用”,成为出版、展览、旅游等的资源。
说时容易做时难。形制改变、颜色失真、像素不足等一个个问题摆在眼前。与国内外机构合作,自己逐步摸索……樊锦诗说,从提出设想到真正做成高保真的敦煌石窟数字档案,他们花了整整20年。
这些数字资源显示了价值。2014年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投运,数字球幕电影让游客领略了石窟风采,也缓解了保护的压力。
此外,敦煌研究院还在立法保护文物、制定《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总结了经验、推广了成果。莫高窟的管理与旅游开放创新模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认可,称其是“极具意义的典范”。
“莫高精神”成大漠“第二宝藏”
“这是我们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自1944年敦煌研究院建院以来,一批批学者、文物工作者来到大漠戈壁中的敦煌。今年国庆前夕,樊锦诗为工作30年以上的敦煌人颁发奖章。她那一头白发,写照着岁月的流逝,见证着一代代传承。
建院70周年之际,樊锦诗在总结前辈创业历程后,总结出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老先生们明明可以拥有很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偏偏历经千辛万苦留在敦煌,他们就是精神符号。东西坏了还可以再造,‘莫高精神’垮了就啥也没有了。这是我们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樊锦诗说。
如今,莫高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大城市比还有不小差距,却仍有年轻人不断踏着前辈的足迹来到敦煌,甘愿奉献。他们说,“莫高精神”已经成为文物以外的“第二宝藏”。
“干了一辈子,总是不由自主地想敦煌。”“敦煌女儿”樊锦诗充满感情地说。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先进事迹材料篇九
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1938年出生于战火纷飞的北平,成长于上海。1963年,樊锦诗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大考古专业。从此,就扎根黄沙漫天的大西北,在敦煌的莫高窟,一待就是五十多年。当同龄人在谈婚论嫁的时候,樊锦诗和恋人彭金章,却不得不面对两地分离的苦楚。
1986年,樊锦诗和爱人彭金章,终于在风沙漫天的敦煌团聚,这距离他们毕业时的约定,整整迟到了23年。那时的.彭金章,已是武汉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和同事道别时,老彭幽默地说,还是敦煌胜利了,老彭投降了。支持妻子,彭金章没有半句怨言,然而大家心里都清楚,让一个年近半百的人,重头开始,要做出怎样的牺牲。
在樊锦诗的努力下,经过20多年的治沙工程建设,使袭击千年的黄沙,远远地停在摩根山后面。但防砂只是缓解了壁画病害的影响,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当时,摩根壁画和彩色中,已经出现了一半以上的空鼓、变色、脱落等病害,樊锦诗也日趋中心。
为保护石窟,樊锦诗就在全国旅游景点中率先实行限流,没想到,这个先例却导致游客怨声载道。很多人说樊锦诗太傻,有钱不赚。然而,外界的争议,并没有扰乱樊锦诗的没有一件孩子的衣裳。
有许多次离开的机会,樊锦诗最终留在了敦煌。
“对莫高窟,是高山仰止。它的材料无比广阔,内容无限丰富。越研究越觉得,老祖宗留下来了世界上独有的、多么了不起的东西!”樊锦诗说。
是吸引,更是责任。这座千年石窟曾历经磨难,成为“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常书鸿、段文杰等前辈白手起家、投身沙海,为保护敦煌倾尽一生心血。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前所未有地重视莫高窟的保护。“文物命运是随着国家命运的。没有国家的发展,就不可能有文物保护的各项事业,我们也不可能去施展才能。”樊锦诗说,“只要莫高窟存在,我们一代代人就要把它陪好。”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先进事迹材料篇十
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2010年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
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先进事迹材料篇十一
多年前,敦煌研究院来了一位武汉大学博士,很有研究才能。为了工作,他和妻子长期分居两地,孩子寄养在外婆家。几年后,考虑到更好照顾家庭,他萌生了离开敦煌的念头,却始终放不下在敦煌的研究。
经历过相似纠结的“敦煌女儿”樊锦诗把一切看在眼里。樊锦诗曾多次想离开敦煌,但为了保护莫高窟,最终扎根大漠五十余载。
樊锦诗察觉到博士不好意思向院里提要求,就主动找到他说:“对你而言,有一处住房很重要,我就把兰州的房子处理给你。”然而当时已没有福利分房政策,兰州房价也涨了,博士还是有压力。
“留下一个人才比留下一套房子重要!”樊锦诗和丈夫彭金章商量后决定,以博士能接受的最低价把房子卖给他,为敦煌留住了人才。
樊锦诗说,对每个职工而言,有什么能比一家人安居乐业更重要?而对敦煌研究院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人才!
她深知,每一个放弃优渥生活来莫高窟的人,都怀有可贵的信念,都战胜了世俗意义上的诱惑和欲望。对刚来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人,樊锦诗直言不讳:“年轻人有三条道可走,一条是黄道,一条是白道,还有一条是黑道。黄道是做官,白道是发财,黑道就是做学问,在黑暗中摸索前进。到敦煌就只能走黑道了。”
这些年轻人留了下来,也成了“打不走的莫高窟人”。
樊锦诗年轻时内向沉默,上台说不出话,照相靠边站。但她现在说话直来直去,大胆与人争论,着急时会跟人争执,有人说她严厉、不近人情,但樊锦诗无所谓,尽心尽力解决问题才重要。
“我有责任为敦煌事业的发展留住人才。”樊锦诗说,“如果有朝一日我离开敦煌,大伙儿能说,‘这老太婆还为敦煌做了点实事’,我就满足了。”
人物简介樊锦诗,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生于北平,长于上海。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1963年毕业后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工作至今,被誉为“敦煌女儿”。
曾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敦煌研究院副院长、院长;现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兼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8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称号,2019年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并获得“最美奋斗者”称号。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先进事迹材料篇十二
亚洲人百米也可以跑到9秒85。苏炳添一句话让所有人热血澎湃,而我现在就是那个无限接近这个成绩的人,也许当时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荒谬,但是三年后的东京,苏炳添让这一幕真真切切的实现半决赛,九秒八三,成功战胜了奥运百米决赛的跑道,他指着自己胸口的china字样,告诉世界,我来自中国,我叫苏炳添。
截止到今天,全世界百米跑进十秒的只有区区155个人,但是登上太空的人类,可已经超过550人啊,苏炳添只有一米七二,平均步幅两米零八百米,跑道终点需要48步,而博尔特九秒五八那次只用了41步,这意味着,苏炳添同样冲刺的情况下,必须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如果说博尔特是非人类的壮举,那苏炳添的突破,更像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励志故事。
2008年,博尔特统治北京奥运会的时候,苏炳添19岁,在所有人感慨为何跟博尔特同一时代的时候,每天默默地把汗水留给了朋友,相信博尔特也看了今天这场决赛,那个险些曾经打败自己的中国人,如今站在了他最熟悉的位置上,向着一段新的历史发起冲击,自律职业值得大部分运动员学习。
苏炳添的教练亨廷顿如此的评价,为了训练和比赛,他甚至放弃了陪伴怀孕的妻子,安胎带着30多岁的年龄,也是苏炳添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就连博尔特也选择在自己31岁的时候,承认他曾考虑过退役这件事,因为很多人已经怀疑他还能不能跑进十秒,他很不开心,想在在东京大干一场的梦想永远在他的心中燃烧。
他默念着把半决赛当决赛跑,于是,放下了,这次永载史册的中国速度,我的天哪,每个人的生命当中,总有几次刻骨铭心的感动,而今天,苏炳添在亚洲的土地上,在两小时之内跑出两枪,十秒以内的成绩触碰了每个中国人的心里,也感受到了那一幕幸福的泪水,加油,苏炳添,希望你还能突破自己!
文档为doc格式。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先进事迹材料篇十三
从20xx年入选航天员到现在的成功圆梦“飞天”,神舟十二号航天员汤洪波历时11年多,这足以看出“飞天”考核之严格。
那么,在中国怎么样才能成为一名航天员?实现“飞天”,航天员需要完成哪些锻炼?
“航天”先“航空”
成为空军飞行员,是成为真正的航天员的第一步。
专职的航天员一般都是从空军飞行员中进行选拔,因为空军飞行员平时的工作状态最为接近航天器的状态,当战斗机飞行员在驾驶战机做某些动作的时候,其身体承受的载荷与航天器中的载荷相接近。
而且,空军飞行员本身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就比较好,十分适合航天工作的要求。
成为预备航天员。
正式“飞天”前,先要成为预备航天员。
歼击机、强击机飞行员;累计飞行600小时以上,大专以上水平,飞行成绩优良,无等级事故,无烟酒瘾,最近3年体检均为甲类。
严格的综合训练。
通过第一阶段选拔的预备航天员,只有通过第二阶段的'选拔才能成为执行飞行任务的真正航天员。
整个选拔过程宛如过五关斩六将,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筛选、淘汰,最终能够成为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只能是最优秀的十几个人。
航天员训练课程包括了理论知识、体质锻炼、心理训练、航天环境适应训练、野外生存训练、人船地合练、人船箭地合练等内容。
体质训练方面,航天员接受的体质训练都是按照运动员标准来进行,包括了田径、球类、体操、肌力、游泳等内容,训练量非常大,而且尤其强调航天员的耐力。
此外,为适应太空环境,他们需要经过常人无法想象的各种极限训练,
如:三维滚环训练、超重训练、幽闭空间训练等等,每一种训练都是挑战航天员的生理极限的。
心理训练也是航天员的必修课。在密闭无人的太空舱中,人容易出现焦虑等心理问题,所以需要通过心理训练来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
航天员的心理训练包括了心理学基础和心理健康教育、放松训练等内容。
航天员到太空需要进行各种任务,面临形形色色的挑战,这不仅是对他们体能的挑战,还对他们的文化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文化理论方面,航天员将接受高等数学、力学基础、电工学、电子学、自动控制、英语、计算机、地理、气象、空气动力学、火箭、飞船设计原理、航天医学等近60门文化基础和航天理论课程的学习。
据了解,每门课程的书本都是16开,几百页厚的。
同时,航天员必须熟记9大本、上百万字的飞行手册,上千条指令、数百项操作,达到闭上眼睛都能精准无误地全流程操作的程度。
文化理论覆盖面广,复杂的课程和繁重的学习任务,无疑高度考验着航天员的观察力、空间力、记忆力、创造力、计算力、推理力和专注力。
可以说,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不仅需要强大的身体素质,还要一个强大的大脑。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先进事迹材料篇十四
刘伯明,1966年9月,出生在黑龙江省依安县兆祥公社东升生产大队(今红星乡东升村)普通社员家庭。父刘志生(独生子),母生五子、一女,他在家中排行老二。因其子女多,劳动力少,家境贫困。伯明自幼颖悟懂事,性格内向、坚毅。从小话语不多,人很文静、聪明,其他兄弟4人都没有他头脑灵活,在兆祥公社读小学和初中时,学习成绩总是班级前三名。伯明爱运动,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凡是娱乐样样都会,特别爱好下围棋,喜欢踢足球,酷爱体育运动。
1982年9月,刘伯明以优异成绩考入依安县第一中学高中。这时家里同时负担6个孩子读书,以种地为生的父亲深感乏力。刘伯明知道家里困难,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住校。父亲咬牙花100多元钱给他买了一辆二手的自行车,供他往返。家距学校10余公里,他每天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往返家和学校之间20余公里。东北夏季天长冬季天短,每年11月份便是冰天雪地。每天要早起两个多小时,上下学都需近1小时,晚8时才到家。他带午饭总是玉米面大饼子,外加咸菜。一年四季都没换过新衣服。为赚学费,暑假到附近砖厂打力工。吃多少苦受多少累从来不说,却锻炼体魄和毅力,为成为航天员奠定了坚实基础。1985年6月,高中毕业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飞行基地学校来依安一中招飞行员,他听说考上飞行员读大学不用花钱,还管吃管穿管用,就悄悄报考军校。父亲得知后,他对父亲说:"家里负担太重,当兵能省一大笔费用,"面对懂事的儿子,父亲感到欣慰。经严格考试和重重体检,最后一轮到齐齐哈尔市体检合格,他成为依安一中唯一被选上的飞行员。1990年9月,刘伯明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并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中队长,飞过歼八等机型,安全飞行105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但他并不满足,经几年刻苦训练,无论飞行技能还是战斗机飞行员的作风养成,都有快速进步。他号称"小诸葛",除学习和训练好,凡是动脑筋的事他都愿参与,每次智力竞赛他都参加。有一次,一名以出刁钻题著称的教官连续提问十余个难题,伯明却对答如流。他常说:"只要认真做事,就没有不成的理儿"。从此,教官对他实行"免提"政策。1998年1月,经多年航天员训练,刘伯明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之一。
20__年,"神舟五号"飞船上天前,作为"神五"飞船首飞梯队队员的刘伯明,突然听到母亲病故噩耗,非常悲痛。母亲的去世让刘伯明沉浸在深深的悲恸之中,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刘伯明始终郁郁寡欢。后来。刘伯明的妻子、战友也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并带他做心理治疗。大约过了半年时间,他才从母亲去世的阴影中摆脱出来。
20__年,刘伯明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正团职,上校军衔。同年6月,他入选"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梯队成员。
20__年9月15日21时10分,刘伯明作为"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成员,同翟志刚、景海鹏一道,承载着全国人民的企盼与厚望飞向太空,并同翟志刚密切配合,协同操作,完成了太空出舱行走的伟大壮举,圆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被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
刘伯明为祖国增光,为家乡添彩,依安人民为之骄傲和自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儿童精美散文简短(精选15篇)
- 我的妈吗及评语妈妈是一个神圣的角色她用爱哺汇总 是一个什么样的妈妈(五篇)
- 2023年四年级语文万年牢课文汇总(大全15篇)
- 最新化学科技论文范文如何写(优质15篇)
- 2023年书写我的人生路(优秀18篇)
- 2023年清明节朋友圈文案走心句怎么写(大全8篇)
- 一盏灯初三范本(大全10篇)
- 最新计算机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范文怎么写(实用9篇)
- 2023年政治道德论文(模板9篇)
- 化学科技论文范文(模板8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