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01-02 15:17:34
- 小编:ZTFB
- 文件格式 DOC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推荐愚公移山英语故事英文版(推荐)一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对于学生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理解讲解起来都比较轻松。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活动2【讲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
2.二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3.订正读音。
提问,请学生回答,集体订正。正音时,有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字词的意思。为后边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4.再读课文。学生再次放声读一遍课文。教师提示:注意读准字音。
5.试译课文。
活动3【活动】集体讨论。
每一组提出疏通文意时遇到的问题,全班研究、讨论。意见不一致时,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活动4【练习】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配套练习基础部分。
3.思考课后练习题
推荐愚公移山英语故事英文版(推荐)二
《愚公移山》是版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来为人们所传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本文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三年级阶段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里,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
经过两年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设想】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通过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习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五个部分: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
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穿插练习,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习,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三:合作讨论,探究质疑。
此版块共设置了11个问题(略),通过问题的解答即熟悉了课文又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进一步深化。
四:拓展延伸,能力训练。
由课内到课外,开阔知识视野,培养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这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此环节安排的拓展训练的形式是课内外的文段阅读,具体见教案。
五:布置作业,强化巩固.
此环节设置一道题目,供课外练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消化.题目是:本文是传统经典的寓言故事,很有特色,就你阅读后感受最深的一点,请你写一篇感受。
六:板书设计:
推荐愚公移山英语故事英文版(推荐)三
《愚公移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它塑造了老愚公这个性格鲜明的形象,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愚公移山》编排在第五册“文言文综合阅读(一)”单元中,本单元将文言文集中编排,试图从文言词法上来“合”,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诵读文言文的同时,了解一类文言词法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本文重点是了解通假字的知识。在前四册课本里,学生已先后学了二十来篇文言文。同时又阅读了一些课外文言短文,应该说,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这一单元将学过的文言词法知识进行一些综合比较,同时也为学习第六册“文言文综合阅读(二)”单元的句法知识综合比较奠定基础。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了解《列子》及作者;了解什么是通假字。第二,初步学会辨认几个通假字,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能概括出课文的寓意。第三,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学习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o
《初中语文教学指导纲要》对初三年级的文言文教学作了明确的规定:“顺畅地朗读文言课文,熟读或背诵课本中规定的文言诗文。”培养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多读、熟读以至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质兼美的文言文,并学一点重要的文言知识。因此我把诵读以至背诵课文作为教学重点之一。
本文在文言词法方面通假字运用比较多。虽然学生在前四册的文言学习中,已碰到过不少通假字,但对通假字的概念、种类等知识不甚了解,因此有必要在学生对通假字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对通假字的有关知识有一个理性的了解,以便掌握规律,学会辨认通假字的方法。因此也应把“古字通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
本文的结尾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天神收束故事。对这一结尾如何理解?对愚公挖山不止的壮举如何评价?学生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会产生疑问。因此我把它确定为教学的难点。
本文的教学可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辩论法以及练习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在突破教学的难点上,可采用辩论法,对愚公移山的壮举的评价,可引导学生开展辩论,以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在进行拓展训练时,宜采用练习法,将课内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课外,以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例如,当学生困于“投诸渤海之尾”的“诸”时,则授以“因境择义”法,启发学生将“诸”的四个义项(①众、各②之于③之乎④他、她、它们)分别放人该语境中,使上下文意畅通者便是;当学生困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的“箕畚”时,则授以“联系法”,启发学生回忆“火烧令坚”的“火”的用法,学生便知“箕畚”是名词作状语用;当学生困于“甚矣,汝之不惠”的句式时,则授以成分分析法,先找主谓语,后还原成现代汉语,使学生了解这一句是主谓倒装句;当学生困于该句中的“惠”时,则授以“规律解惑法”,凡古汉语的某个字译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是古字通假。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本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悬念激发式导入——整体感知——自研见疑——启发解惑——拓展训练。下面谈谈设计意图。
第一步,悬念激发式导人。
本文的导语可采用悬念激发式,故意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的内容紧扣课文,直奔寓言的寓意,促使学生探究理解课文。如用毛泽东曾于1945年党的“七大”闭幕词中引用这篇寓言,启示人们发扬愚公精神,挖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的内容引入。
第二步,整体感知。
文言文教学应该采取“整体——部分——整体”的活动过程,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宏观语境,进而把握其微观语境,以便对每一词、句和部分作出准确的理解。具体做法是:①听课文录音朗读,要求注意读音、语调、节奏和重音。②通读课文两遍,读准字音,读出人物不同的语调;理清文章的思路,各用一句话归纳段意。③齐声朗读课文一遍,反馈通读情况,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或肯定或指正。④讨论文章的思路,先由学生同桌交流,后由一人主讲,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点拨归纳,由多媒体幻灯片显示答案。
第三步,自研见疑。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符号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特别是通假字、多义词),并设计l一2个疑难问题,准备提问。教师对学生的自研情况要巡视了解,并作个别指导,以了解学生疑难之所在,加强启发解惑教学的针对性。
第四步,启发解惑。
具体操作分两步进行:
首先,扫除文字障碍,提出难词难句,生生交流,教师点拨,并授以四种解词方法:因境择义法、联系法、成分分析法、规律解惑法。
其次,让学生提出课文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然后围绕教学目标归纳问题解惑,如: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壮举。谈谈你的看法。
3.故事结尾写“神”和“帝”把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下面具体谈谈问题的展开。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研读课文1。3段,了解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教学流程是先将学生分为男女两大组,男生找不利条件的语句,女生找有利条件的语句,并以读代答,进一步作口头翻译,教师适当点拨,并择要板书,可用多媒体逐一显示(板书内容详见最后的板书设计)。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学生可能对愚公其妻和智叟就移山这件事都提出疑问会混为一谈,认为都是移山的不利条件。对此,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读课文,读出两个疑问句不同的语气以及他们的话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明确:愚公之妻的话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心的语气;智叟的话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说的,带有责难、讥笑和轻蔑的语气。他们的话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愚公之妻的话引起大家对运土石地点的讨论,促使大家立即行动起来;智叟的话引起愚公的反驳,并在反驳中阐明了人力无穷尽的观点。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这才显得自然合理。
第二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衬托和对比的写作特色。教学形式可采用民意测验的方式,对愚公移山的壮举持肯定和否定的请分别举手,并派代表阐明各自的理由。此举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估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估计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固然值得肯定,但愚公移山的做法并不聪明,如果搬迁自己的住所,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不是更好吗?由此可见,愚公“确愚”,智叟“确智”。针对这两种不同的看法,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评价的开放性,只要学生的回答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就要给予充分肯定。第一种看法当然是正确的,第二种看法反映出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能力,也应该给予肯定。应该
说,这种开放性评价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有激励作用的。
第三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的含义。它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方式是采用比较的方式,教师把结尾改为:“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终于把两座山挖掉了。”再将它与课文的结尾作对比,让学生比较优劣,充分发表意见。通过比较,明确课文的结尾好,好在两个方面:一是词语运用生动,山神“惧”,上帝“感”,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惧”、“感”、“负”三字,表现出愚公移山的壮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二是富有神话色彩,当时科学不发达,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人们往往“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第四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并正确评价愚公精神,这是学生感悟形象的重要环节,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之一。突破难点的方式是让每人写一句话,说说学了本文以后感受最深的一点。答案不求统一,可让学生各抒己见,但回答的基点要扣住本文的寓意:愚公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这种精神无论对学习、对工作,还是对建设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学生交流结束后,要求学生课后将观点整理成文,写一篇小作文,题为《小议愚公精神》或《也谈愚公精神》。
第五步,拓展训练。
由课内迁移到课外,横向拓展延伸,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这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拓展训练的形式是进行课内外比较阅读,教师设计若干个题目,印发讲义,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训练。(甲)文为《愚公移山》第二段,(乙)文为《山海经?北山经》,通过练习,培养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这个板书设计反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同时也显示了教学流程。它既便于教师归纳总结,又便于学生思考记忆。
—一愚公移山———
《列子》(寓言)
不利条件,有利条件
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杂然相许——家人的支持
年且九十——年龄之高,跳往助之——邻人的参与
叩石垦壤,箕秘一工具之简陋
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薄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
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子子孙孙无穷匮
而山不加增一愚公发展的观点
寓意: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推荐愚公移山英语故事英文版(推荐)四
《愚公移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它塑造了老愚公这个性格鲜明的形象,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愚公移山》编排在第五册“文言文综合阅读(一)”单元中,本单元将文言文集中编排,试图从文言词法上来“合”,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诵读文言文的同时,了解一类文言词法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本文重点是了解通假字的知识。在前四册课本里,学生已先后学了二十来篇文言文。同时又阅读了一些课外文言短文,应该说,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这一单元将学过的文言词法知识进行一些综合比较,同时也为学习第六册“文言文综合阅读(二)”单元的句法知识综合比较奠定基础。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了解《列子》及作者;了解什么是通假字。第二,初步学会辨认几个通假字,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能概括出课文的寓意。第三,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学习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o
《初中语文教学指导纲要》对初三年级的文言文教学作了明确的规定:“顺畅地朗读文言课文,熟读或背诵课本中规定的文言诗文。”培养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多读、熟读以至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质兼美的文言文,并学一点重要的文言知识。因此我把诵读以至背诵课文作为教学重点之一。
本文在文言词法方面通假字运用比较多。虽然学生在前四册的文言学习中,已碰到过不少通假字,但对通假字的概念、种类等知识不甚了解,因此有必要在学生对通假字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对通假字的有关知识有一个理性的了解,以便掌握规律,学会辨认通假字的方法。因此也应把“古字通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
本文的结尾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天神收束故事。对这一结尾如何理解?对愚公挖山不止的壮举如何评价?学生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会产生疑问。因此我把它确定为教学的难点。
本文的教学可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辩论法以及练习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在突破教学的难点上,可采用辩论法,对愚公移山的壮举的评价,可引导学生开展辩论,以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在进行拓展训练时,宜采用练习法,将课内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课外,以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例如,当学生困于“投诸渤海之尾”的“诸”时,则授以“因境择义”法,启发学生将“诸”的四个义项(①众、各②之于③之乎④他、她、它们)分别放人该语境中,使上下文意畅通者便是;当学生困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的“箕畚”时,则授以“联系法”,启发学生回忆“火烧令坚”的“火”的用法,学生便知“箕畚”是名词作状语用;当学生困于“甚矣,汝之不惠”的句式时,则授以成分分析法,先找主谓语,后还原成现代汉语,使学生了解这一句是主谓倒装句;当学生困于该句中的“惠”时,则授以“规律解惑法”,凡古汉语的某个字译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是古字通假。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本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悬念激发式导入——整体感知——自研见疑——启发解惑——拓展训练。下面谈谈设计意图。
第一步,悬念激发式导人。
本文的导语可采用悬念激发式,故意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的内容紧扣课文,直奔寓言的寓意,促使学生探究理解课文。如用毛泽东曾于1945年党的“七大”闭幕词中引用这篇寓言,启示人们发扬愚公精神,挖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的内容引入。
第二步,整体感知。
文言文教学应该采取“整体——部分——整体”的活动过程,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宏观语境,进而把握其微观语境,以便对每一词、句和部分作出准确的理解。具体做法是:
①听课文录音朗读,要求注意读音、语调、节奏和重音。
②通读课文两遍,读准字音,读出人物不同的语调;理清文章的思路,各用一句话归纳段意。
③齐声朗读课文一遍,反馈通读情况,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或肯定或指正。
④讨论文章的思路,先由学生同桌交流,后由一人主讲,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点拨归纳,由多媒体幻灯片显示答案。
第三步,自研见疑。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符号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特别是通假字、多义词),并设计l一2个疑难问题,准备提问。教师对学生的自研情况要巡视了解,并作个别指导,以了解学生疑难之所在,加强启发解惑教学的针对性。
第四步,启发解惑。
具体操作分两步进行:
首先,扫除文字障碍,提出难词难句,生生交流,教师点拨,并授以四种解词方法:因境择义法、联系法、成分分析法、规律解惑法。
其次,让学生提出课文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然后围绕教学目标归纳问题解惑,如: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壮举。谈谈你的看法。
3.故事结尾写“神”和“帝”把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下面具体谈谈问题的展开。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研读课文1、3段,了解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教学流程是先将学生分为男女两大组,男生找不利条件的语句,女生找有利条件的语句,并以读代答,进一步作口头翻译,教师适当点拨,并择要板书,可用多媒体逐一显示(板书内容详见最后的板书设计)。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学生可能对愚公其妻和智叟就移山这件事都提出疑问会混为一谈,认为都是移山的不利条件。对此,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读课文,读出两个疑问句不同的语气以及他们的话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明确:愚公之妻的话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心的语气;智叟的话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说的,带有责难、讥笑和轻蔑的语气。他们的话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愚公之妻的话引起大家对运土石地点的讨论,促使大家立即行动起来;智叟的话引起愚公的反驳,并在反驳中阐明了人力无穷尽的观点。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这才显得自然合理。
第二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衬托和对比的写作特色。教学形式可采用民意测验的方式,对愚公移山的壮举持肯定和否定的请分别举手,并派代表阐明各自的理由。此举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估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估计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固然值得肯定,但愚公移山的做法并不聪明,如果搬迁自己的住所,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不是更好吗?由此可见,愚公“确愚”,智叟“确智”。针对这两种不同的看法,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评价的开放性,只要学生的回答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就要给予充分肯定。第一种看法当然是正确的,第二种看法反映出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能力,也应该给予肯定。应该说,这种开放性评价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有激励作用的。
第三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的含义。它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方式是采用比较的方式,教师把结尾改为:“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终于把两座山挖掉了。”再将它与课文的结尾作对比,让学生比较优劣,充分发表意见。通过比较,明确课文的结尾好,好在两个方面:一是词语运用生动,山神“惧”,上帝“感”,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惧”、“感”、“负”三字,表现出愚公移山的壮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二是富有神话色彩,当时科学不发达,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人们往往“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第四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并正确评价愚公精神,这是学生感悟形象的重要环节,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之一。突破难点的方式是让每人写一句话,说说学了本文以后感受最深的一点。答案不求统一,可让学生各抒己见,但回答的基点要扣住本文的寓意:愚公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这种精神无论对学习、对工作,还是对建设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学生交流结束后,要求学生课后将观点整理成文,写一篇小作文,题为《小议愚公精神》或《也谈愚公精神》。
第五步,拓展训练。
由课内迁移到课外,横向拓展延伸,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这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拓展训练的形式是进行课内外比较阅读,教师设计若干个题目,印发讲义,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训练。(甲)文为《愚公移山》第二段,(乙)文为《山海经?北山经》,通过练习,培养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这个板书设计反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同时也显示了教学流程。它既便于教师归纳总结,又便于学生思考记忆。
—一愚公移山———
《列子》(寓言)
不利条件有利条件
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杂然相许——家人的支持
年且九十——年龄之高跳往助之——邻人的参与
叩石垦壤,箕秘一工具之简陋
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薄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
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子子孙孙无穷匮
而山不加增一愚公发展的观点
推荐愚公移山英语故事英文版(推荐)五
《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寓言故事,选自战国时代的道家《列子·汤问》,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篇幅短小,特别是经毛泽东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闭幕词中引用这个寓言故事后,“愚公移山”的成语更是脍炙人口,为国人所喜用。
《愚公移山》寓言最值得品的是愚公这一艺术形象。太行、王屋既高又大,而愚公仅以全家的力量来移山,这在一般人看来,已经是“愚蠢”的了。运土石,地点是“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路程如此遥远,而帮助他们来移山的又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往返一次需时一年,这又进一步显示了愚公之“愚”。但所有这些,仅仅是事物的表象。及至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他的形象霎时变得高大起来──原来他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人之上,他是“大智若愚”的!这种随着情节的发展由表及里地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新课标指出,阅读要“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课文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本文是寓言,它是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教授此文时,更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重点要帮助学生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从而得到人生的启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战胜生活中出现的一切困难。寓言给我们提供了自由驰骋的想像空间,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对学生进行想像思维、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这些都是指导本文教学的依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或其他生物,寓深奥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中。好的寓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们中流传的好寓言,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特点及作用。
b.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年将九十的愚公决心移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并非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主要有两点:
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
二是他对移山的坚强信心来自他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文章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的幻想方式,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去发现,去得到人生的启迪。
2.过程与方法:古文阅读教学应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尝试和练习辨析词的古今意义的差别,学习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 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的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自由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寓言故事浅显易懂,情节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在文中对愚公的移山壮举早有争论,最反对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认为愚公移山是一件极为愚蠢的行为。文中的智叟是以自作聪明、目光短浅的艺术形象出现的,而愚公却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也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今天的眼光看,愚公的行为到底愚不愚蠢,教学中以此为切入口,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方式
1.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多样化朗读,在朗读中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初中九年级学生通过两年多的文言文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和学古文的方法。古文阅读教学,重视语感的培养,这又得借朗读去实现。本文内容大家较熟悉,语感的培养更要借助读去实现,去读出节奏,读出句式,读出感情,读出思想。可以自读、听读、互读、分组读、齐读、有重点地跳读等,也可以唱读,抑扬顿挫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情感复现地读,这样反复朗读,古文的美感会凸现,古文知识也会逐步积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3.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不管是白话文还是文言文的阅读教学,都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获得自己的阅读快乐。文言文阅读教学两方面问题是重点:一是要努力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文言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义,始终是文言阅读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克服这些语言上的障碍;二是要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这更要求学生去合作探究完成。
4.介入生活体验,启发思考和感悟,进行艺术再创造。在前面辩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自己的观点,深入思考和感悟,写出阅读札记,可以是小议论文,也可以是读后感,还可以介入生活体验,运用联想和想像,来进行艺术再创造写作训练。教学构思激发兴趣,音乐导入。
彩屏显示,播放mtv背景音乐──《愚公移山》的歌曲,勾起学生对这个早已经熟悉的故事的回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1.合作探究,疏通文意。合作讨论,教师点拨,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感情;交流分析解释难词、难句,积累文言虚词,为学生思维的拓展打基础。
2.走进课文,整体感知。捕捉文言语句中包含的信息和思想,为后面的辩论作准备。
3、发挥想像,艺术再造。
这一个步骤是将学生的热情一直延伸到课外。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提高。创造性阅读,有创意的表达,也是对学生写作兴趣的一种培养和指导。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有价值的课堂是应该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引向课外,在广阔的天地里去观察、体验生活,去记下自己的感悟。
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所以我在准备上这篇课文之前,脑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走老路是不成功的。考虑再三,决定还是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去感受课文。寓言故事情节是简单的,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也是优秀寓言的魅力所在。引导学生用现在的眼光客观评价愚公,对此展开辩论,最后得出结论:崇尚愚公移山的精神,但不能愚蠢地蛮干。办事要有勇,要知道变通。
文言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掌握了故事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有助于文言语句及知识的积累。
在评价愚公的行为是否愚的问题上,要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有创意地看问题。学生能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发言,自信、负责地表达了观点,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艺术形象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当然,对于本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时间有些把握不好,还需要更紧凑一些,缺少对学生及时的点评。对于文言知识的学习有些流于表面,没有深入下去,用时也比较少,学生掌握不扎实。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完善,使课堂变得更加成熟,更加有味。
推荐愚公移山英语故事英文版(推荐)六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可谓家喻户晓,众人皆知。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这篇脍炙人口的寓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创意、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1、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
2、可读性强,易于记诵;
3、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
4、寓意深刻,实践性强;
5、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习文言能力的目的。
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创意一:
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
1、知识目标:
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
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习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4、创新目标:
智叟也智。
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体验。教学难点是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习愚公的意志与毅力。教学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课型定为学法体验课。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版块之一:
同学们进行读诵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掌握课文诵读和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文言词进行。
1、导入。请一个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导入课文学习(1分钟)。
2、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听朗读后的师生互动探讨。(3分钟)
⑴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⑵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平?”(坚定反驳的语气)
3、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4分钟)
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可能有: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
4、参看课下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记住文下注释里的文言词。(共7分钟)
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
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翻译方法指导:(2分钟)
⑴加。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⑵改。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近的词“丈”来代替。
⑶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⑷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⑸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5分钟)
教学板块之二:
学生进行“发现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文章的主题写法、进行探讨。并且给每个自然段或情节标上小标题。
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围绕这么两个问题交流:本段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么作用?
师生的互动交流可能有: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暗示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本”字的作用在于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这两座山变动了位置呢?有此县念,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为后面写愚公精神作了铺垫。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包含哪几层意思?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的作用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原因,移山的决心,愚公移山的目的,老愚公领着家人投入开山除障的行动,运上搬石的艰巨劳作,邻人孀妻的小孩子也跑去和他们一同干起来……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其妻献疑”衬托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小孩子“跳往助之”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也有烘托的作用。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朗读第三段。思考:智叟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的话有什么用意?愚公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愚公的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精神?
讲解智叟之先言表明他自视聪明,而嘲笑愚公之不智。为了加强其嘲讽之意,他还用了个倒装句;智叟之言说是在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连山上的一根草也无力除之,却要去挖出掘石。出言不逊的智叟,自视聪明,傲慢待人,其实是个识陋智拙,胸狭见短之人。通过智叟的言行,更加突出愚公的伟大。
愚公首先斥责智叟自视聪明,然后用子孙后代是“无穷匮”的道理驳斥,令智叟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愚公的这些话表现了他的志向的宏远,心愿的挚诚,意志的坚定,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有战胜自然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愚公开山平险意志坚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鼓励学生加段落小标题。
朗读第四段,提问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命大力神背走二山,以此作结,好与否?这个结尾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呢?
让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样作结有三个好处:
①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了故事的主题。愚公开山平险心意之诚、意志之坚,使山神“惧”了,天帝也受之感动。
②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如此作结,既富于想象,又寓托深情。
③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借神力惩服自然,以实现愚公之志,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
5、进一步明确主旨的3分钟辩论:愚公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辨证的看问题:明确智叟也有智的地方。
教学版块之三:同学们进行“学法体验”(8分钟)
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多次概括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几次概括。
文序把握法──找出表现文章顺序的关键字或句子,迅速理出文章脉络。
画面标题法──从文章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精美的片段,然后给它“命名”。
请各位同学任选一种方法进行尝试,并进行课中交流活动。有的同学如果认为自己还有更好的读课文的方法,也可以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准备来配合各学法补充的内容有:
多次概括法:
⑴壮举
⑵移山传说
⑶艰巨的任务与微弱的力量
⑷远大的理想,坚韧的毅力
⑸愚公不愚
⑹智叟不智
⑺永不放弃
⑻感天动地移山情
⑼艰辛的移山,曲折的情节……
文序把握法:
文章先制造悬念,然后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第一部分(1)写山高大与原来的位置。
第二部分(2-3)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部分(4)移山的结果
画面标题法:
第二段:愚氏开山运石或毕力平险
如第一段:高大的山
第三段:“愚”“智”之辩或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第四段:神力相助或理想成现实
教学版块之四:师生小结后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
选作一题发挥想象,将课文有关内容改写成片段作文:
⑴在家庭会议上
⑵愚公智叟辩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美容心得汇总简短(汇总14篇)
- 最新小班游戏活动方案怎么写(优秀8篇)
- 应届生软件测试面试自我介绍范文范本(优质19篇)
- 中学的英文怎么读如何写(通用10篇)
- 最新餐饮类创业计划书范文范本(通用10篇)
- 2023年护理案例分析范文护理典型案例范文(精选17篇)
- 2023年变更通知书格式范文怎么写(实用8篇)
- 改变了我半命题(优秀9篇)
- 冬季安全教育班会记录内容(优质11篇)
- 最新关于入党动机个人入党动机范文如何写(优质14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