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论文怎么写(实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9:47:39 页码:7
最新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论文怎么写(实用14篇)
2023-11-18 19:47:39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未来的目标和路径。总结应该具备客观真实性,同时也可以融入一些个人观点和感悟。在这里,我们为大家精选了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论文怎么写篇一

论文摘要:青海人文价值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三期项目之所以试图将“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进行整合,是因为二者不仅在目标上具有契合点,也在过程上具有交叉点。本文不仅简要论述了二者的关系,也对项目实施过程出现的有关“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整合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

有关“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之间关系的探讨,笔者是在参与青海人文价值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项目的过程中逐步得到感悟的,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二者各自的特性,也能够为将二者做到有机整合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下就针对二者之关系谈一些浅薄之见:

一、目标之契合点。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课例研究”对于大多数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它是教师用来改进教学的手段,涉及到教师团体一起开发课例,实施课例,检查学生学习结果,分享教学成果,在经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课堂教学。美国全美科学基金会(the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研究了六项美国的“课例研究”状况,认为“课例研究”的目标在于:(1)理解“课例研究”实施过程中的支持和挑战,教育者和研究者共同分享信息;(2)调查“课例研究”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3)对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改革和变革方式进行设计;(4)开发视频材料和文本材料,支持美国“课例研究”的实践。那么,人文价值教育的目标又在于何处?在致力于人文价值研究的教育工作者看来,人文价值教育的目标是在品德、学业、为人等各方面发掘教师和学生固有的、内在的人文卓越品质。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师方面:教师师德提升;教师教学专业知识涵养;教师教学专业技能养成;教师教学专业研究能力形成。二是在孩子方面:实现孩子们全方位(心、头、手)的发育,让孩子认识自己,帮助孩子明白自己具有的潜能,培养孩子无私的服务态度。

从二者各自的目标来看,它们都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方面是教师,二者都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发展等方面有所关注,另一方面是学生,二者都有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目的。但是,相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出,人文价值教育的目标更为全面,也更为理想,二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互补。可以说,就目前我们的教育现实来说,人文价值教育可能仍然是一种崇高的理想,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它遥不可及,我们应当相信它带给我们的积极意义并为之不断努力,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当成一种信仰,虽然我们现在所做的事很琐碎,也许可以说是很微不足道,但是我们应当坚信,这种力量经过慢慢的凝聚,一定会绽放出它应有的光彩。

二、过程之交叉点。

“课例研究”要求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参与,它的基本过程包括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行为研究、教学计划、上课、课堂效果的评价(包括同行观察),修改课例。那么,“课例研究”的核心部分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上课”,因为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制定还是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都依托于课堂中的具体教学,离开了“上课”,目标和计划无法付诸于实践,效果如何更是无从评价。同样,人文价值教育的实施也离不开课堂中的具体教学过程,根据国际人文价值教育项目已有的经验来看,尽管人文价值教育的实施还可以在课外团体活动及家校活动中进行,但“课堂”依然是其实施的主要场所。那么,“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就自然地有了交叉点,相比传统的教学过程,课例研究能够为人文价值教育的实施提供更为有利的场所和机会,能够提高人文价值教育的有效性,人文价值教育的实施对课例研究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简单地来说,我们可以认为,课例研究和人文价值教育实施的场合并不冲突,都主要是在课堂的具体教学过程中进行,我们青海人文价值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项目目前就是要试图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二者进行有机的整合,并在课例研究和人文价值教育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三、问题与反思。

青海人文价值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项目进入第三期,开始将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进行相互整合和渗透,为了更好地设计教学,使学生们真正受益,我们的研究团队与一线教师一起进行了课例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了来自香港大学及华南师大各位专家的指导,但效果依然不够理想,主要出现的问题有:教学设计表面精细,就课例研究本身来说做得很好,但与我们研究的真正目的有所不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依然对教育真正的目的有所忽视,即:依然过于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忽略了其他(这里主要指人文价值教育的渗透);尽管有些教师对人文价值教育的'相关理念进行了渗透,但由于依然没有找到一些自然渗透的方法而显得过于牵强。总的来说,就在把握课例研究和人文价值教育关系的过程中顾此失彼的现象非常普遍。

那么,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下一步该怎么做,经过与一线教师的共同探讨之后,我们认为,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指导与理解之间出现了偏差,由于课例研究在国内的运用主要是要解决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问题,因而教师们也就将目光自然地放在了这些方面,至于人文价值教育的渗透则成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附加策略,有关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之间的关系,许多教师在理解上都显得含糊不清,此外,人文价值教育的理念是要在自然情境中渗透的,有的教师却简单地将人文价值教育理解为我们平常所说的德育(即“道德品质的教育”),我们应该强调的是,德育还不能完全包括精神世界的全部,人文价值教育涵盖了德育,但也超越了德育,人文价值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已有项目的大量数据证明,人文价值教育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的,我们应该相信人文价值教育的积极意义,而且,作为教师,应当具备真正的教育意识,我们不能把教育的目的只放在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提高上,我们要明白,教育的真正目的绝不仅仅在于培养一个人的学术性,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也绝对不容忽视。有关下一步怎么做,笔者认为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认清教育的真正目的和终极意义。

在“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相互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较好地把握二者之间的平衡点,笔者认为,所谓的平衡点,即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二者的各自的优势,不仅让课例研究能够不断改进教学,而且让人文价值能够为课堂教学增添应有的生命力。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许多教师都不能较好地把握这一平衡点,要么课例研究进行的很好,忽略了人文价值教育的渗透,要么人文价值教育渗透的不错,但影响了课例研究的顺利开展,因此,如何把握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就成为教师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对此,教师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改进:

3、教学效果的检验必须与原有的教学目标相切合,尤其不能忽略与人文价值教育相关的教学目标的检验,尽管人文价值教育的效果不是一时就可以体现出来,但在教学效果的检验中不断加以强调必然能够逐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三)力求“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整合的自然性。

将“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进行整合是一种新的尝试,因此,问题的不断出现也属正常,在这些问题中,“整合的自然性”也应该得到足够的关注。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们已经意识到了二者整合的意义,但如何将其自然地加以渗透却显得勉为其难。笔者认为,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有二:

2、许多教师认为,整合主要体现为自身教学行为的变化,即只要自己能够理解相关整合的意义就可以了,其实,整合不仅仅是教师行为的变化,也包括学生行为的变化,如果教师的教学不能得到学生应有的回应,那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在对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理解能力,只有这样,整合才能体现其应有的意义,教师也才能够不断挖掘出更好地教学资源。

总的来说,有关“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关系的探讨还处于较为感性的层面,对二者的“整合”也是一种新的尝试,但在亲身参与青海人文价值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项目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这种新的尝试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非常有意义的,希望在接下来的实践中,这种新的尝试能够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并与广大教育工作者一起分享!

参考文献:

[1]谌启标.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课例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

[2]黄甫全,taplinmargaret,吴凤平.中国人文价值教育原理与方法[c].华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9.

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论文怎么写篇二

摘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都是十分关键的,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英语学习越来越重要。为了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习英语,除了学校的教育之外,家庭教育对少儿英语的学习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对少儿英语的家庭教育还不是很完善,还需要家长们进一步的努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英语环境等,不断完善我国少儿英语教育,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习英语知识,为我国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英语环境;教育观念;基础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少儿英语教育在家庭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家长过于追求学习结果往往忽视了对孩子自身情况的考虑,缺乏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同时,缺少正确的教学方式,降低了孩子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

儿童早期的成长是英语学习的关键时期,从生理和心理上都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阶段。这一期间儿童对语言相对敏感,接受和模仿能力都较强、思维也比较活跃,对语言的学习是十分有利的。儿童由于心智尚不成熟,所以其心理是既简单又复杂的。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可塑性很强,很容易在家长和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对英语产生兴趣,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心理负担较小,他们敢于开口说英语,相比成年人而言他们更加勇敢,没有害羞、胆怯等不良心理因素的干扰等,这些都是儿童心理对英语学习的积极影响。但同时,儿童的心理特点也存在一些不良因素,比如儿童的自控能力很差;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被分散注意力,可以投入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缺乏独立学习能力,不能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等,这些心理因素对孩子的英语学习是十分不利的。

1、家长过于追求教学结果

如今的家长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有些家长甚至有些急功近利,希望孩子能够尽快的掌握更多的知识,往往忽视了对孩子自身情况的考虑。现代科学已经不断向我们证明,教育要符合少儿的智力发育规律,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大脑发育情况进行家庭教育。在我国,普遍存在家长的教育过于好高骛远的情况,看到其他的孩子口语能力强、英语单词掌握的多,就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的孩子,这样就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对孩子英语的学习也是十分不利的。英语的学习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确定学习内容,比如侧重于词汇、听力、口语等方面,但是,在家庭教育的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家长往往盲目跟风,不能根据孩子具体的学习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尤其在孩子上了小学之后,家长的英语教育完全围绕着学校的考试进行,忽视了对孩子兴趣和学习状况的'考虑,由于现在的家长都十分重视成绩,导致英语的学习成绩成为了家长炫耀的资本,长期如此就会导致孩子逐渐丧失英语学习兴趣。

2、教育方式不正确

英语的学习对孩子是十分重要的,除了在学校中学习英语之外,在家庭中家长的正确教育也对孩子的英语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一味的灌输孩子英语知识,这样会造成少儿对英语学习的恐惧,严重挫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打击了孩子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作为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学习英语,通过游戏娱乐的方式教会孩子英语知识,发散孩子的思维开发智力,使得少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会英语知识,同时,快乐的学习环境不仅让孩子更快的接受新知识,也加深了孩子对英文知识的印象,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占有很大的分量。家庭之中,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对英语的教育和学习,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英语成为了一大重要内容。作为家长要摒弃从前陈旧的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不要把孩子当成向他人炫耀成绩的工具,站在孩子的角度帮助孩子学习英语,提高英语水平。

2、提高家长的文化水平

新时代的教育方式与从前的教育方式有着很大的变化,在对少儿的教育中我们也要不断更新教育方式,提升教育水平。尤其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所以,作为孩子的家长要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就目前来看,大多数的父母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并不到位,这对孩子的学习也是十分不利的,少儿在英语学习的初步阶段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指引,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在关注孩子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通过进行相关的英语游戏学习英语知识。

3、为少儿创造良好的英语环境

英语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要重视对口语能力的培养。作为家长在家庭之中要尽量多的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英语环境,比如用英语和孩子进行简单的交流、在墙面上张贴英语画报、陪孩子看英文动画片、一起学习英语光盘等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让孩子接触英语和练习英语。

对少儿的英语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尤其在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对英语的学习。作为家长做好对少儿的英语教育工作,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积极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英语环境等,这对孩子以后的相关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可以大大提高少儿的学习热情,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开发少儿智力等,为儿童以后的成长和发展都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贺义辉。少儿英语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37—41+48。

[2]陈新宇,荣隆徽。少儿英语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42—45。

4]杨晓斌。营造家庭教育氛围促进少儿英语学习[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02:121—125。

[5]刘炜。剑桥少儿英语项目现状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7,04:80—82。

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论文怎么写篇三

为了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作用,首先应该加强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团队的建设。首先,在教学内容建立完善过程中,必须明确心身疾病主要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在对这种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必须双管齐下。对于当前高校教学的内容,对学生先前学习的有关身心疾病药物治疗的内容进行适当地简化,而对心理治疗方面的内容要进行适当地增加,进而有效地促进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推广。其次,要对教师队伍进行完善。第一要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让教师对心身医学治疗中的各类心理治疗技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如催眠疗法、躯体生理疗法等。第二,教师要对体验式教学模式中的各类实践活动进行事先体验和感受。第三,我们还根据不同教师在某项心理治疗技术的擅长情况,进行科学分工与协作,发挥特长,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5.2体验式教学方式的建立和完善。

体验式教学方法类型多样,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也会非常灵活,但是,在体验是教学方式的运用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核心内容,及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在开展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感悟,然后要积极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要将学生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主要发挥其引导作用,通过体验和感悟,将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无形中融入学生的大脑之中。当然,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还必须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经验分享等活动。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造教学情境,不仅让学生进行临床模拟,而且要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其更深刻的认识心身疾病以及治疗方法的运用。

5.3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能够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的实际效用,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必不可少。首先,要建立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因为单一标准下的考核评价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掌握。所建立的考核体系中应该包括临床操作技术考核、与患者交流语言运用能力考核、创新能力考核等。其次,考核的时间要分散和集中相结合。集中考核指的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整体考核,而分散考核则是根据集中考核的结果,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进行一对一的考核,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心身医学专业的学习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6结语。

心身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对于心身医学的教学,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管齐下,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则可以达到这一效果。为了更好地发挥体验式教学的功效,则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而且还要对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不断地完善。

参考文献。

[1]陈连丰,赵觅.解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j].科技创新导报,(24).

[2]刘梅.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有效性研究[j].才智,(34).

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论文怎么写篇四

摘要:为了有效克服传统“心身医学”教学的弊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改革则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首先对心身医学作了简要的介绍,然后对其发展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之后针对高校教学现状,对具体改革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心身医学;体验式教学模式;实践。

1引言。

心身医学是主要是针对心身疾病而发展的一门学科,心身医学也可称之为心理生理学,由于心身疾病的复杂性,致使心身医学也必然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涉及到生物医学、社会医学、心理学等,心身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在心理、生理、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人类疾病和健康的相关理论,探讨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上的作用。

2心身医学发展意义及必要性分析。

心身医学发展的主要作用是服务心身疾病患者以及服务社会。首先,任何一名心身疾病患者的康复治疗都必须有社会的支持,尤其针对那些因觉得自身无法得到社会的公平对待而产生心理疾病的患者,更应该通过社会支持来帮助其身体康复。再者,心身疾病本就属于一种社会疾病,而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心身疾病的治愈,可以极大地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而且可以有力地推动精神文明的建设。所以,心身医学教学模式改革显得意义重大,促进了心身医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

3体验式教学内涵分析。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最先对“体验”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发展至今,体验式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对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程度也在不断加深。我国学者认为体验式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通过进行相关的理论指导,然后设立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通过教师指导,促使学生亲身去认识和领悟,并且将自己所学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证实。在开展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独立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有效地体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突破,在开展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对其后期走向社会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论文怎么写篇五

教育改革是教育系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它是多维度的,是教育系统内各要素都要更新与发展的变化。简单他说,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完成由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及由培养经验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转变。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其实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教育模式实质上就是具有实际操作功能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人们形成的关于教育的比较稳定的世界观,是教育目的和手段、内容和方法的主体。教育观念主要有四大功能:(1)对特定集团的教育主张、教育秩序、教育行为加以正当化、普遍化、社会化;(2)使与自己集团对立的教育观念解体;(3)使教育诸要素在统一的整体中各尽其能;(4)赋予教育者以使命感。,教育观念具有一般导向功能,在教育、教学中占据指导者地位素质教育观是与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根本对立的。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是在社会“升学热”中自发形成的,这种教育观念只见考分不见人,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一切以考试作为指挥捧,引导学生“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相反,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重视素质,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素质就教什么,怎样教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就怎么教,一切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1][2]下一页。

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论文怎么写篇六

中学历史课在中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门不可少的课程。目前历史教学改革和历史教育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倾向:要么是仍执著于传统的“教化”功能,要么受商品浪潮中功利主义的冲击,同时现行教育观念对中学历史课赋予过多的功能性期望目标、中学历史教育目的过高、课程设置不尽科学合理、历史课自身性质和特点在中学生心目中难以引起足够重视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关键的因素是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不完全符合中学生的需要、中学历史教师素质不高。要想大幅度提高中学历史课程质量就必须在这两个方面狠下功夫,投入大量气力,一方面要加快历史教科书建设的改革步伐,精心地科学地编写既符合中学生心理需要又能激发中学生历史求知欲的、内容丰富生动、印刷装帖精美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尽快认真地严格地培训历史教师,全面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

中学历史教育科书是进行中学历史教育的工具。历史教师主要依据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教学,学生则凭借教科书获取知识,历史意识和历史能力,陶冶意志和情操。因此对于历史教育工作者来说,不能满足于静态地传授没有加工,仅经过粗略加工的知识,而应当努力从浩瀚无边的“死”的历史知识中弹奏出的一曲曲动人的魄启人心智的旋律,让这些知识闪烁出智慧的光芒。例如在运用唯物史观探讨历史发展规律时,既不能只强调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而忽视甚至否认其变化的多样性,也不能只看到经济基础对历史演变的.决定作用而忽视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以避免历史认识论方面的教条主义和机械论倾向,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辨析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具有“神”韵的历史知识,使其在学史、读史过程增益智慧。

历史教育的内容与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迥然不同。它是从时间的纵向角度来考察社会的发展变化,其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是一种时间状态中的“过去式”。也就是说,历史教育中的内容表现是一种人类过往的生存状态。因此,历史教育与历史研究一样,它的本质就在于通过历史知识的传授,揭示人类存在的时间意义。

当然,历史学中“过去”的意义不仅在过去,历史教育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对“过去”历史知识的传授。因为过往的历史并不是像一具坏死的肌体,随着时间的逝去而变得毫无意义,相反,它却以一种传统的力量汇入到人类的“现在时”、“正在进行时”和“将来时”等一切时态之中。

人类日常生活的实践作为历史(学)的目的与归宿,同时也充当历史认识的逻辑起点。由于现实生活的不同要求,认识主体确定了自身进行历史学实践的不同目的,而主体性的差异进一步导致历史经验建构的多样性。

由此历史认识论必须遵循着从现在到过去的逆向时间顺序。这就是说,当现实存在物的人类,之所以能够认识过往时间太中的历史,不仅是因为人类当下生活的一切现实基础都与作为历史的“过去”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还由于今天的人类与昨天或前天的人类,在本质上具有某些内在的关联与相通。

历史教育工作者作为对人类既往历史的解释者,他的工作不仅仅是要作一个单纯的历史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要成为一位借助史识重构历史图景塑造人类心灵的工程师。这一点也是历史教育工作者与其他自然科学教育工作者所担当的职责的不同之所在。然而,历史学虽不是人们所谓的“科学”那种意义上的科学,但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上,仍有其独特的、崇高的、不可取代的价值。积极、稳妥、逐步地改变历史教科书仅由国家编写的局面,提倡各地和个人积极参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为除语文、外语、数学等工具课以外的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知识课制定出内容较现行中学教学大纲更加详细、要求更为具体的学科课程标准,以方便有条件的地区编写教科书。同时,鼓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中学历史教师从事或参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因为他们比专业编辑更熟悉中学生的心理与认知特点,更了解中学生对哪些历史知识的需求。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只需进行教科书编辑的资格审查和教产书质量的审定把关,凡符合编辑教科书条件的人员,均应允许其按照科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教科书。编成后由国家教育行政机构组织专家进行审定,符合标准的即可同出版使用。在教学实践中脱离中学实际的历史教科书自然会淘汰,那么中学历史教科书质量就必然会有较大提高。

史学的永恒生命力在于它既能展现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又可让人们从历史中获得智慧的启迪,居今识古,彰往察来,回答重大的现实问题并寻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正如美国新史学创始人鲁滨逊所言的“历史这门学问,不但可以使工人得到一个社会进步和社会的未来的观念,并且可以对他提供某些事物的背景,使他可以在自己的环境里把这种知识利用起来,又可以丰富他的想象力,把他的思想扩大到工厂以外。”从这一角度讲,历史教育应把人类历史中那些最能闪耀人类智慧光芒的学问知识、最能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加以提升,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品格。只有这样,历史教育除了扩大视野、丰富知识等等外,还可以使人们“变化气质”――如审慎、宽容、人道、同情、远见、开明等。

总之,历史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优秀历史人物的事迹对学生的举止、话语言谈和道德情操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养成实证、独立、探索、创新的习惯和解释、预见、认知、审美的价值取向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求真、求美、求善的人文理念。只有这样,历史教育工作者才能把蕴藏在历史过程中无限的人类既往的知识和智慧开挖出来,让它们像煤炭一样熊熊燃烧。

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论文怎么写篇七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刑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对于刑法而言,在其制定与颁布后,其便拥有了凝固性,但社会在持续发展,因此,刑法规定和社会现实的矛盾日渐凸显。虽然刑法中所运用的语言文字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简洁性与原则性,但其中的罪名与构成要件要素,难以涵盖复杂的生活情形,难以满足繁杂司法实践的需求。在此情况,国内外学者均十分关注对刑法的解释,但其涉及诸多的问题,如:解释方法、立场、原则等,近几年,通过学者的探讨,逐渐形成了两种观点,分别为实质解释论和形式解释论,为了明确二者的相关内容,本文对其进行了透析与批判。

二、刑法解释的概况。

刑法解释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法律文本的定义与概念等,通过对各条款规定的本质探讨与基本意义测量,以此有机联系了形式和内容,同时,借助演绎方法,挖掘法律文本的内容,进而提出相应的评价标准与判断准则。刑法解释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在其发展过程中,应遵循逻辑思维规律,并要将其结论融入到实践,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某一生活现象或案件情节的归纳与判断。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将刑法解释作为证伪方法,其具有积极的作用[1]。

三、实质解释论的透析与批判。

此理论主要源于实质刑法观,它承认了罪行法定原则,补充了形式合理性原则,凸显了形式合理性价值,但在对实质解释进行理解时,其中的公平与正义等抽象性词语,难以统一。在语言文字方面,实质常见于各种场合,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可知,实质是由实与质构成的,其与本质一致,主要是指事物、问题等本质所在,通过其应用可知,其含义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为事物的材料或质地,即:实体事物;另一方面为事物的本质,即:人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前者可称为物理或自然属性,后者可称为精神或思想属性,根据实践可知,在日常生活中第二种含义较常见,在此情况下,人们对事物观察的角度、立场与依据等均对实质有着不同的影响。对于刑法而言,其体现着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意志,其表现形式为语言文字,具体为具有一定专业性的法律名词,各名词均是某一现象概念的表现形式,而概念又是人们经过观察与思考后对某一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因此,实质解释论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不固定性与不规范性。在现代哲学方面,根据词语使用可知,事物实质确定了事物本质抽象后的概念,但从现代哲学角度出发,事物本质及其现象共同揭示了自然、社会及思维发展过程的本质与普遍联系。

因此,实质解释论中的实质不仅实质事物本质,也对应着相应的事物现象,并且其中的本质与现象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两种不同解释论虽然相对应,但二者也可结成一对哲学范畴,因此,二者具有一定的共性。两种理论存在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具有模糊性规定的法律条文方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否应坚持罪行法定原则,是否应优先刑事违法性还是社会危害性,但通过哲学分析显示,二者作为现代刑法学的命题,其缺少理论支持。在立法方面,立法内容是由客观社会现象及主观意志决定的,通过司法实践可知,其呈现了立法者的主观意志,各项法律条文直接影响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形式承载着一定的内容,如果内容超越了其承受限度,则会导致形式崩坏,随之也将生成新的形式。因此,形式解释论虽然卑微,但其体现了刑事的本质。在司法实践方面,刑法直接关系着群众的利益,在实践中始终坚持着罪行法定原则,但实质解释论混淆了刑事立法、司法及政策等,同时,它以保护社会利益理念,决定了刑罚的运用,此时其认定的结果将不具备稳定性[2]。

四、形式解释论的透析与批判。

此理论主要是解释法条存在的形式,并对其内容展开挖掘,它以坚守法条形式为基石,体现了对法律的克制与尊重,但将其也存在不足,主要是由于其缺少可罚性内容,同时也未能体现刑事违法性本质。在哲学方面,国外学者提出实体包括形式、材料与具体事物,其中第一实体便是形式,相关学者也指出形式是事物的结构,对于物质而言,其个性主要是由差异化的形式体现的。对于人类来说,其认识目的主要是掌握与了解形式。在研究现代刑法过程中,为了保证认识的全面性,应融入形式和内容的逻辑关系。对于任何具体思维而言,其均是由内容与形式构成的,刑法条文作为思维结果,其不仅是一种形式,也是体现了其内容。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法治理念的树立是必要的,为了凸显法律的权威性,刑法解释理论日渐丰富。对于现代刑法而言,采取主动与客观解释,并保证既定语言文字规定的稳固性,同时也需要结合现实情况,对前置性法律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此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论文怎么写篇八

吴富丽。

法律推理是处于法律思维核心的法律认识论范畴。它所反映和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比其他推理更需要通过辩论、证明,以达到弄清事实真相、做出公正判决的目的。法律推理具有思维与实践相统一的辨证特点,它是主体在法律实践中从已知的前提材料合乎逻辑的推想和论证新法律结论的思维活动,是主体在法律实践中所进行的具有实践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目前我国的很多法理学者对法律推理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也在不断增多,可以说有关法律推理的问题是当代法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虽然对于法律推理的概念仍然是众说纷纭,但关于法律推理的形式学者们基本达成共识。著名学者休谟认为:“一切推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证明的推理,亦即关于观念之间的关系的推理;另一类是或然的推理,亦即关于事实与实际存在的推理。”休谟的这两种推理后来被命名为形式推理和实质推理。1美国综合法学的代表人物、《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的作者e?博登海默在“法律与科学方法”一章,他将法律推理分为分析推理和辩证推理两类。两位学者的表述虽然有所不同,但内在含义基本相同。所谓形式法律推理就是在法律适用过程中,根据确认的案件事实,直接援用相关的法律条款,并严格按照确定的法律条款的判断结构形式所进行的推理。在以成文法为主要甚至唯一法律渊源的制定法国家,形式法律推理是法律适用的最基本的、最常用的推理形式。2实质推理又称辩证推理,是指在两个相互矛盾的、都有一定道理的陈述中选择其一的推理。3实质的法律推理是以法律规范的内容、立法的目的和以立法基本价值取向为依据的推理。4这两种法律推理的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拟从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两个方面来加以详细阐述,已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更好的应用这两种推理。

1、追求的最终目的.相同。

适用法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根据法规范对案件推出结论的推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要运用普通逻辑研究的那些推理形式和推理规则,又要深入探究法律规范的具体内容或最初的立法意图,考虑其他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来解决疑难案件。所以,法律推理的过程实际上是综合运用两种推理方式的过程,二者都是为法律适用服务的。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要调节和指导人们的行为,解决争议或纠纷,调整法律关系,实现一定的法律秩序。

2、二者的适用步骤相同。

适用法律有三个必经的环节:一是弄清案件事实,二是确定适用的法律条文,三是根据法律规定推理出对案件的判决结论。其中第一个环节不是纯粹推理的问题,而要靠实际调查取证来解决;第二、第三个环节则是在确定前提、进行推论,属逻辑分析和推理的范畴。5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形式与实质法律推理一般都要经历上述三个环节才能得出最终的结论。只不过实质法律推理所运用的法律依据是概括、抽象的法律原则、公理或原理等。

3、二者的使用主体大体相同。

有人认为,法律推理是一种司法行为,具有相当的正式性和规范性,并能够产生重要的法律后果的推理形式。6而另一些学者认为:法律推理是横贯于所有法律(立法、司法、执法、法律服务、法律研究等)活动之中“横断的”活动。7法律推理并非法官的专利,因为“法律在法院外的作用就象在法院内的作用同样繁多和重要:“法律是供普通的男男女女之用的,它被认为是他们对怎样生活而进行的某种结构”。8公民、律师和法学家们都可以使用两种法律推理方式来解决法律问题。只不过他们经推理而得出的结论不象法官那样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执行力而已。笔者认为后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无论是否是法律职业人员)都在不同程度的应用法律推理,而且大量的法律推理是在非诉讼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人们通过法律推理可以对法律规范形成明确的认识,并不断强化自身对法律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守法与维权意识,可以说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作用更大程度上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当然,谁都无法否认的是司法推理(主要是法官的推理)在法的适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毕竟它是最具效力的法律推理,对于不同主体的法律推理有指导、检验和最终判定的作用。

4、二者在适用过程中都要进行价值判断。

[1][2]。

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论文怎么写篇九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情感教育逐渐成为初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情感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成绩,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绪以及观念等有关情感的表现,从而使教师能够采取有效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将自身和语文课本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位学生,使教师与学生和书本之间形成情感交流路线,从而引发共鸣,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书本中的丰富情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初中阶段是培养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作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它能够将各学科的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开展情感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情感教育也逐渐受到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所谓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情感需求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学生的个性需要和现实情感体验。情感教育有利于将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充分体现出来,同时使我们明确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1.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阅读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有良好的思想观念。语文作为一门灵活的学科,知识不仅局限于课本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融入生活中,不仅让学生真实体验课本中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情感,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加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通过实践还可以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深刻印象,增强理解能力。以课文《看云识天气》为例,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云和天气的'认知还比较模糊,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室外去观察云,并记下云的特点,再结合课本,让学生充分认识课本和现实生活是否一致,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印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以导入煽情,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初中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评价一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重点在于是否有一个好的开头。教师通过丰富情感体验的煽情式导课内容,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实施奠定基础,激发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兴趣,为课堂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3.选取教材中情感认知教育的素材。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应该注重平时对素材的积累。比如人教版第一册课文《生命,生命》,这篇课文通过描写处于危险境地中仍然不断挣扎的飞蛾、在墙缝中不断生长的瓜藤等来讴歌生命的旺盛和涌动。还有朱自清先生的《春》,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感受课本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

4.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

每个人都会有好奇心。初中生的好奇心非常重,它使学生善于发现,敢于探索。因此,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制造悬念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由于学生觉得古文枯燥,不愿学习。这时,教师可以采取制造悬念的方式,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引导学生学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学习这句话时,教师可以问学生:“行者迷路了,忘记了回去的路,这时他应该怎么做呢?”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时学生会顺着教师的思路来学习,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不仅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同时对课本内容能够有深刻的理解。本文首先分析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提出了几点策略。通过对初中语文教学和情感教育的实施进行研究,促进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更好实施。

参考文献:

[1]沈建红.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情感教育[j].学周刊,(13).

[2]赵方圆.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之我见[j].成功(教育版),(23).

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论文怎么写篇十

我们已跨迸21世纪的门槛,我们的社会即将跨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加快,新领域不断增多,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计算机的普及和internet网的崛起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种种潜在的危机,如能源匮乏问题、生态平衡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人口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威胁。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企业必须不间断地创新,人们必须不停顿地学习,各类社会组织必须向学习型组织转型,人们的道德素质必须不断提高。显然,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原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实行改革,人才素质必须更加优化。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改革是教育系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它是多维度的,是教育系统内各要素都要更新与发展的变化。简单他说,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完成由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及由培养经验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转变。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其实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教育模式实质上就是具有实际操作功能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人们形成的关于教育的比较稳定的世界观,是教育目的和手段、内容和方法的主体。教育观念主要有四大功能:(1)对特定集团的教育主张、教育秩序、教育行为加以正当化、普遍化、社会化;(2)使与自己集团对立的教育观念解体;(3)使教育诸要素在统一的整体中各尽其能;(4)赋予教育者以使命感。,教育观念具有一般导向功能,在教育、教学中占据指导者地位素质教育观是与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根本对立的.。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是在社会“升学热”中自发形成的,这种教育观念只见考分不见人,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一切以考试作为指挥捧,引导学生“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相反,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重视素质,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素质就教什么,怎样教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就怎么教,一切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1][2][3]。

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论文怎么写篇十一

法律推理是处于法律思维核心的法律认识论范畴。它所反映和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比其他推理更需要通过辩论、证明,以达到弄清事实真相、做出公正判决的目的。法律推理具有思维与实践相统一的辨证特点,它是主体在法律实践中从已知的前提材料合乎逻辑的推想和论证新法律结论的思维活动,是主体在法律实践中所进行的具有实践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目前我国的很多法理学者对法律推理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也在不断增多,可以说有关法律推理的问题是当代法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虽然对于法律推理的概念仍然是众说纷纭,但关于法律推理的形式学者们基本达成共识。著名学者休谟认为:“一切推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证明的推理,亦即关于观念之间的关系的推理;另一类是或然的推理,亦即关于事实与实际存在的推理。”休谟的这两种推理后来被命名为形式推理和实质推理。1美国综合法学的代表人物、《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的作者e?博登海默在“法律与科学方法”一章,他将法律推理分为分析推理和辩证推理两类。两位学者的表述虽然有所不同,但内在含义基本相同。所谓形式法律推理就是在法律适用过程中,根据确认的案件事实,直接援用相关的法律条款,并严格按照确定的法律条款的判断结构形式所进行的推理。在以成文法为主要甚至唯一法律渊源的制定法国家,形式法律推理是法律适用的最基本的、最常用的推理形式。2实质推理又称辩证推理,是指在两个相互矛盾的、都有一定道理的陈述中选择其一的推理。3实质的法律推理是以法律规范的内容、立法的目的和以立法基本价值取向为依据的推理。4这两种法律推理的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拟从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两个方面来加以详细阐述,已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更好的应用这两种推理。

1、追求的最终目的相同。

适用法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根据法规范对案件推出结论的推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要运用普通逻辑研究的那些推理形式和推理规则,又要深入探究法律规范的具体内容或最初的立法意图,考虑其他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来解决疑难案件。所以,法律推理的过程实际上是综合运用两种推理方式的过程,二者都是为法律适用服务的。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要调节和指导人们的行为,解决争议或纠纷,调整法律关系,实现一定的法律秩序。

2、二者的适用步骤相同。

适用法律有三个必经的环节:一是弄清案件事实,二是确定适用的法律条文,三是根据法律规定推理出对案件的判决结论。其中第一个环节不是纯粹推理的问题,而要靠实际调查取证来解决;第二、第三个环节则是在确定前提、进行推论,属逻辑分析和推理的范畴。5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形式与实质法律推理一般都要经历上述三个环节才能得出最终的结论。只不过实质法律推理所运用的法律依据是概括、抽象的法律原则、公理或原理等。

3、二者的使用主体大体相同。

有人认为,法律推理是一种司法行为,具有相当的正式性和规范性,并能够产生重要的法律后果的推理形式。6而另一些学者认为:法律推理是横贯于所有法律(立法、司法、执法、法律服务、法律研究等)活动之中“横断的”活动。7法律推理并非法官的专利,因为“法律在法院外的作用就象在法院内的作用同样繁多和重要:“法律是供普通的男男女女之用的,它被认为是他们对怎样生活而进行的某种结构”。8公民、律师和法学家们都可以使用两种法律推理方式来解决法律问题。只不过他们经推理而得出的'结论不象法官那样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执行力而已。笔者认为后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无论是否是法律职业人员)都在不同程度的应用法律推理,而且大量的法律推理是在非诉讼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人们通过法律推理可以对法律规范形成明确的认识,并不断强化自身对法律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守法与维权意识,可以说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作用更大程度上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当然,谁都无法否认的是司法推理(主要是法官的推理)在法的适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毕竟它是最具效力的法律推理,对于不同主体的法律推理有指导、检验和最终判定的作用。

4、二者在适用过程中都要进行价值判断。

我国学者雍琦、金承光曾经指出,价值判断是区分形式法律推理和实质法律推理的标准,涉及法律的价值理由的是实质法律推理,否则便是形式法律推理。9这里,形式法律推理与法律分析推理,实质法律推理与法律辩证推理涵义相同。这一观点遭到了部分学者的反对。他们认为价值判断是法律推理的灵魂。没有价值判断就没有法律推理,有什么样的价值判断,就有什么样的法律推理。10笔者同意后一种观点,因为法律推理是逻辑推理在法律中的应用,法律规范本身就包含着即定的价值取向,并且人的思维活动也无法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其中价值判断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价值本身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有用性,而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追求一定的价值。因此在应用法律进行推理的过程中要完全排除价值因素是不可能的。

作为法律推理的两种基本方式,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者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不同。

形式法律推理主要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三种形式,而这三种形式也是形式逻辑中的三种基本形式。可以说形式法律推理是法律与形式逻辑的有机结合。法律就其形式而言是一种思想意志,而形式逻辑是思想意志活动必须遵循的法则;法律是一种稳定的思想意志关系,而形式逻辑是思维活动保持稳定性、确定性的根本保证。法律的确定性、稳定性和形式逻辑的稳定性有着相当一致性,两者的有机结合,就表现为稳定的法律程序,而法律程序的实质则是人类的重要活动都纳入了合法的轨道。11它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是合法。所谓合法有两层含义,一是法律规范的设立要合法,即在程序、位阶等方面合法,形成井然有序、协调稳定的法律体系;二是执法和司法活动要合法,即严格依法进行,遵循严格规则主义原则,执法者和法官是“执法”而不是“造法”。12例如就演绎推理而言,它就是严格依照法律规范来进行的推理,它完全遵照法律进行,基本上保持了法律的“原滋原味”,是合法价值观念的完美体现。演绎推理或称三段论的推理方式,是从一个共同概念联系着的两个性质的判断(大、小前提)出发,推论出另一个性质的判断(结论)。事实和法律,就是法官在审理案件进行法律推理时的两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法官必须根据这两个前提才能作出判决或裁定(结论)。具体到法律适用过程中来讲,法律规范(一般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二者构成)是大前提,案件事实是小前提,结论就是判决或裁定。13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也是一样,虽然得出的结论可能是或然性的但其仍然不能超越法律的规定,即是合法的。

实质法律推理是辩证逻辑在法律思维中的体现,其所追求的价值观。

念是合理。所谓合理,是指符合社会进步与社会发展、发展民主、保障人权和公序良俗的理念。实质法律推理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适用法律实质推理的过程不可能象一架绞肉机,上面投入法律条文和事实的原料,下面输出判决的馅儿,还保持者原滋原味。14它是以立法目的和立法的基本价值取向为依据而进行的推理,往往是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或法律规定明显不能适用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大多适用于疑难案件的处理。在一起轰动京城的医生秘密摘取尸体眼珠案中,该医生的行为已经具备了“非法盗窃、侮辱尸体罪”的形式要件;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器官移植是应该受到鼓励和支持的,在相关法律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医生出于解决患者痛苦以及推动该项事业发展的动机,做出了秘密摘取尸体眼珠的行为,它虽然不合法,但绝不是刑法所要惩罚的对象。因此,检察机关做出了不起诉的决定。在这里法律原则以及其他各种法律的非正式渊源是我国司法机关进行辩证推理时的依据。

2、二者的适用范围不同。

形式法律推理适用范围远远大于实质法律推理。其中演绎推理在制定法国家的法律推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大多数的案件法官都是通过演绎推理来解决的。而归纳推理在判例法国家的法律推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判例法国家,法官处理案件时,需要将本案事实与先例事实加以比较,最终决定能否适用。这种推理,因为规则取自个案,所以适用面比较窄。类比推理是填补法律漏洞通常采取的方法之一。这种推理的前提是:该法律条文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该法律条文赖以存在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却可以包含某一行为或事件。所以,对一个规则进行类推,是以一定的政策、公理和衡平的需要为基础的而不是法律的明文规定。在刑事司法领域,是不使用类推的。

3、二者所采用的推理方法不同。

形式法律推理主要采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如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而实质法律推理采用的是辨证推理的方法。博登海默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辩证推理乃是要寻求‘一种答案,以解答有关在两种相互矛盾的陈述中应当接受何者的问题’。……由于不存在使结论具有必然性的无可辩驳的‘基本原则’,所以通常我们所能作的只是通过提出似乎是有道理的、有说服力、合理的论据去探索真理。”辩证推理的方法包括:“对话、辩论、批判性探究以及维护一种观点而反对另一种观点的方法来发现最佳的解决方案。”由于辨证推理需要受主体的主观意识的影响和支配,所以似乎没有形式法律推理那样有说服力,在成文法国家这种推理的适用范围极其有限。尤其在我国法律体系不够健全,法官素质有待提高的情况下,使用辨证的方法进行司法推理要慎重。否则很可能加剧司法腐败,导致司法权的滥用,降低法律的威信。

4、价值判断在两种推理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价值判断在形式法律推理中的作用主要是既可以对大小前提的同一性进行确认,避免犯“四概念”的逻辑错误,又可以对小前提中的事实进行价值判断已区分出主要的案件事实,将“人的需要”或“立法者的价值判断”作为司法价值判断活动的标准,从而从案件事实中推出司法者的价值判断,打开由大小前提推出合理结论的逻辑通道。19充分发挥发现、比较、归类、定性和量裁、及价值导向功能。也就是说,在形式法律推理中价值判断和形式逻辑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共同保障形式法律推理的顺利进行。

实质法律推理不像形式法律推理那样是从确认的案件事实和明确而完备的法律规定出发,凭借演绎推理模式就可以逻辑地导出裁决、判处结论,而是根据一系列“法律内”或“法律外”的因素综合案件事实进行实质内容上的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实质法律推理主要涉及对法律规定和案件事实本身实质内容的评价和价值判断。20可以说实质法律推理主要依据甚至可以说唯一的依据就是价值判断。因为实质法律推理主要适用于适用法律有困难的情况下,如果离开了价值判断案件就无法解决。可见价值判断在实质法律推理中的地位是形式法律推理所无法比拟的。

通过以上阐述可以看出,两种法律推理形式可谓各有所长,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情况下。对于我国来说,由于形式推理中的理性和逻辑是不依赖于人的,而实质推理则是依赖于主体的,运用实质推理能否达到符合理性的实质正义取决于法官的专业水准、个人偏好等因素。21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应把法律推理的适用定位为以形式推理为主,以实质法律推理为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两种推理的优势,为法治建设和司法公正服务,使我国早日进入完备的法治社会。

2张继成《价值判断是法律推理的灵魂》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3月65页。

7张保生《论法律推理的本质特征》,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3期,83页。

9雍琦审判逻辑导论[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43。

11郝铁川《论逻辑思维与法律思维》现代法学,3期43页。

1

2郝铁川《论逻辑思维与法律思维》现代法学,193期42页。

15沈宗灵主编《法理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352-354页。

20同上,第68页。

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论文怎么写篇十二

语文教育,越来越推崇“技术”。

教师上课凭“技术”,诸如什么开课的技术、结课的技术、板书的技术、朗读的技术、调动学生情绪的技术乃至极为详尽的几课型、几步法、几环节等等。你进入语文教育圈内看看,参加语文教育会议,翻翻提交的论文,许多是在讲这些非常具体的技术;阅读语文教育方面的刊物书籍,发表的许多论文,不少是在传播这样的技术;听听一些老师做课、做报告,是在手把手地教给人这些技术。我们语文教师们俨然成了一批批纯粹的技术师傅(包括我自己),夜深人静时,我常常为我和我的同仁们的“变异”感到震惊---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学生在语文课上也基本是学“技术”,诸如什么叙述的技术、描写的技术、议论的技术、说明的技术、起承转合的技术、夹叙夹议的技术、渲染和升华的技术,甚至抒情的技术,在书本上、课堂上都能学得到。我们的孩子们也已经变成了一批批小小的熟练的语言技术工人!他们熟练地答着试卷,如同在机器旁熟练地处理着一批批的零件;他们熟练地写着抒情文章,但内心却已经不起半点情感的波澜;他们或高亢或深沉地忧国忧民,但他们自己心里却觉得好笑!

可是,我们的语文课正有逐步变成一门纯粹的`技术课的可能,语文教育正有异变为一项纯粹的技能培训和手艺磨练的可能!这,是传统中国语文教育,在向现代中国语文教育转型过程中,所发生的最深刻、最惊心、最骇人的“核变”!

我认为,技术是绝对重要的。没有技术,教师怎么具体上课?没有技术,学生怎么进行具体的言语表达?语文教育当然离不开“技术”。最具体的操作“技术”,永远是第一线教师上课的基本手段;学生语言听说读写,也存在基本的十分细致入微的操作“技术”。但,我们且不可由此,把语文教育异变为一门单纯学技术并基本用技术来驾驭的课程!

纵观几年的讨论,实际存在一个根本分歧,那就是语文教育到底应着重于语言技术之应用,还是应着重于奠定人的精神根底?或者说透一点,语文教育说到底是一门语言技术应用性课程,还是一门精神奠基课程?许多参加讨论的人到这里,就语焉不详或者各执一词。下面我想廓清这个问题。

语言(言语)是人的精神的最基本的构成物。没有语言(言语)就几乎没有人的精神(或说只有极为简单、肤浅的精神)。语言(言语)是“人的精神本体”。因而语文教育实际就是“精神培植”、“精神教育”。“语言(言语)”的本质即精神,人的精神的本质即“语言”,二者实际是“一体二名”。

[1][2][3][4]。

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论文怎么写篇十三

根据调查,高中学校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总体上比较和谐,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

1.师生关系“冷漠型”。由于高中处于一个重要的阶段,教师工作任务多,学生学习压力大,师生之间缺少沟通。有些教师只是把体育教学当成一项工作,只为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身心情况漠不关心。学生与教师缺少交流,相互之间了解不深,最终造成关系冷漠。

2.教师过度“严厉型”。有些高中体育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要求过度严苛,且不注重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造成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有时会形成一种反感情绪,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效果。

3.教师过度“民主型”。与“严厉型”相同,有些教师只为完成教学任务,选择了相反的教学氛围。教师对学生要求较少,课堂敷衍了事,看似和谐的师生关系,其实是相互懈怠。学生除了可以轻松拿到合格的成绩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收获。

4.师生关系“对立型”。对立型是师生关系中最糟糕的状态。它表现为,师生之间相互不认可,甚至是相互刁难。教师利用掌握分数的权力,故意为难学生;学生课堂上故意冒犯老师,不配合老师教学,甚至与老师唱反调。这种师生关系对体育教学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高中体育教学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原因。

1.缺乏以学生为主体的认识。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教师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充当主角,而把学生当成配合教学的听众。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控制学生,向学生发号施令,经常忽视学生的自主权。而学生为虽然心存不满,但为了成绩不得不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长期错误的认识,对体育教学产生了极大地阻碍。

2.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课模仿为辅。师生之间仅在教学内容上有些沟通,但在教学之外的方面,如关于学生的心理、情感、生活等,教师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难以形成心灵的沟通。这种缺乏一方面归因于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另一方面也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

3.重教学轻育人的思想。高中学校为了升学率,一贯只重视教学内容的讲授,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学校对体育教学的不重视,造成体育课边缘化形式化。另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只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成,而不重视发掘有体育强项的学生,使学生能够发挥特长,全面发展。

三、构建高中体育中师生和谐关系的`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师生关系不和谐的问题,我们进行分析之后,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崇尚“以人为本”思想,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是教学的主导者、组织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这样才能得到学生同样的反馈;其次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动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培养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良好的课堂气氛一旦形成,将对教学起到长期的正面影响。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团队协作和创造能力。体育教学应当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当主角,亲身去感受和体验。设计一些趣味体育比赛,使学生们联合起来,共同去完成一项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独立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在突破封闭思维的基础上,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3.完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随着新课改的进行,高中体育教学纷纷采用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与老师共同发现问题、体验问题、解决问题,无形的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此外,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问题,根据学生不同的素质因材施教。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解决问题,扶持优秀的体育尖子去发掘潜能。结论综上所述,目前高中体育教育中仍然存在着师生关系不和谐的现象,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正确认识,并努力寻找解决不和谐因素的方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将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论文怎么写篇十四

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目标不是死的、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而是具有灵活性和多变性的。必须根据授课对象和授课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教课方法,制定出真正地被学生接受,并且通过师生的互动能达到理想效果的教学方法。同时,这种教学目标不应在授课的量上对教师有过于严格的限制,而应由教师灵活地调空。如果师生间迸发了意想不到的思想火花,使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研究得到提高和升华,那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这对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素质是难能可贵的。

4、对外语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必须做到“精”“练”“导”

一个人的行为是受其思想所支配的。一个学生,如果没有进步的思想和正确的目标,那么,即使有优越的学习环境,优秀的教师队伍和优秀的教学设备等也是没有用的。所以,要培养高素质的大学外语人才,外语教学同样也要注重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外语教学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地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学生的国格意识,强化学生具有基本的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等人格意识及健康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又可以接受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他们以后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而课堂教学是历史的产物,是教师教育学生向学生传到授业解惑的主渠道。所以,寓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之中就是当今每个教学工作者必须努力奋斗的目标。我国高师院校是为我国培养各级教师的地方,可见它的素质教育是何等的重要。这就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会越来越高,这是我们每个教学工作者都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秉林.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3).

[2]靳玉乐.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3]吴启迪.创新现代大学办学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1999(15、16).

[4]钟龙飞.研究性学习与“问题教学法”[eb/ol].教育.。

[5]孟淑青.素质教育与教育改革发展,,(8).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