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们的总结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制定明确的目标是取得成功的第一步。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社会体育问题论文篇一
人们通常所说的群众体育,是属于体育社会学范畴的概念,它与竞技体育属同一层次,为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体育的基本环节之一。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社会体育毕业论文:社会体育发展趋势,欢迎阅读。
近些年来,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极大的改变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物质生活的满足刺激了精神生活和业余生活需求的增多,从而为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需求。目前,我国社会体育呈现出科学性、社会性、规范性、法制性等特点,但同样在社会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对社会体育发展趋势进行探索,以期促进我国全民健身时代的到来。社会体育不同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军队体育,是社会群众自发参与的体育活动,具有丰富多样和灵活性的特点,以增强群众的身体为目的的体育活动。社会体育参与的人群十分广泛,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且满足了锻炼身体的需要,同时,社会体育并没有固定的发展模式与管理制度,需要在不断摸索中促进社会体育的完善及发展。
(一)体育设施较为落后。
社会体育的对象十分广泛,参与的人数众多,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社会公共体育场所的建设较为落后,大众体育健身设施严重缺乏,现有的体育场馆开放时间有严格的限制,不能满足社会体育开展的需要,尤其是在户外公共场所,公益性、开放性的健身场所十分缺乏。
(二)年龄结构不合理。
参与社会体育的人数非常之多,而从整体来看参与体育活动的人群年龄结构不合理,呈现着中间少、两端多的现象,进行日常体育锻炼的人群主要是青少年和老年人,青年和中年人参与社会体育的人数较少,主要原因就在于青年和中年的生活压力较大,部分人忙于工作或者怠于运动,不合理的年龄结构不利于全民健身的实现。
(三)存在不均衡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社会体育呈现出严重的不均衡态势,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社会体育发展程度差别较大,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社会体育严重失衡,主要表现在人们的健身意识较差,公共场所体育设施严重不足、经费投入少以及缺乏科学的指导和规划。
(一)公益性和福利性的体育模式。
我国有着明显的“单位”现象,主要指的是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逐渐统一到一个个具体的社会组织之中,这些组织的代表会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满足其基本需要。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深,资源逐渐由国家统一支配变为市场支配,非专业性的工作内容回归到社区的手中,所以在社会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会使社会体育逐渐回归到社区和单位,从建立起公益性和福利性的体育模式,设置专门的人员进行体育经费和器材的管理,促进了社会体育的完善和成熟。
(二)加强与社会文化事业的融合。
社会体育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实现社会体育的繁荣,而且还要加强体育事业与其它文化事业的融合,共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社会体育应该加强与文化、旅游等事业的结合,丰富人们的业余闲暇时光,提高体育事业的经济效益。首先应该组织多种多样的文艺活动,提高全体人民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同时加强文艺与体育活动的结合,把体育融入到文艺活动与旅游当中,建设体育旅游产业。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互补,也可以通过发展文化事业的手段,推动社会体育的发展。
(三)体育人口不断增长,体育结构逐渐合理。
在衡量社会体育发展程度的过程中,体育人口的数量是重要的一大因素。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体育人口随之不断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需解决。除了体育人口是体育发展水平的标志,社会体育的结构也是影响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参与社会体育的人大多是老年人和少年儿童,青壮年的人数较少,随着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不断加深,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使部分劳动者摆脱了冗杂的工作,他们可以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大多参与的是一些较为新潮的运动项目,而老年人则主要是为了康复健身、延年益寿而置身于体育活动。
(四)社会体育朝着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国家法律的制约和规范,同样社会体育的正常发展也需要对其进行规范和制约,加强社会体育的法制化建设成为社会体育发展的趋势之一。近几年来我国人民的法制意识在不断增强,利用法律武器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所以在进行社会体育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体育活动的规范化和有序化,所以使社会体育走上法制化的发展道路是必然趋势。我国相继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国民体育测定标准》等规章制度,而且在社区和单位内部也建立了相应的体育管理办法,加强对体育场馆、体育设施和器材、体育活动现场的管理以及体育市场的建设等方面。
总之,国民的身体素质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彰显了国家的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因而加强社会体育的发展尤为必要。社会体育属于公共性的一项事业,对培养人们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和健身的身体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要加强社会体育与其它文化事业的结合,不断创新社会体育的模式,并且为社会体育提供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从而提高全体人民的综合素质,推进全民健身社会的建设。
社会体育问题论文篇二
[摘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体育专业人才,首先要转变旧的体育教育观念,根据社会与市场的需求,设计新型的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模式。在此基础上,建构专业人才的课程体系及其知识结构,同时探索开放式的办学途径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体育观念也随之更新,全民健身时尚正在形成。大众向往健康生活,社会需要体育越来越显示出一种明晰的发展趋向;一个内容多元化的社会体育新格局已初步形成。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社会体育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们关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社会体育市场已初步形成。群众不断扩大体育娱乐消费进行体质与健康投资已成为一种时尚;社会上一些单位和个人开始涉足体育市场,开始兴办商业性体育场所;一些深受群众喜爱的体育活动如: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门球、台球等更加普及;一些层次较高的体育项目如:高尔夫球、网球、保龄球等也开始进入大众消费领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达到健身、健美、娱乐的目的,已逐渐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与计划经济时期比较社会体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1)在追求的目标上,从单一的健身为价值取向健身、娱乐、休闲、康复乃至体育的经营开发、咨询指导等多元目标转化;(2)在组织管理上,从单纯的政府行为向政府行为、地方团体行为,民间团体行为乃至个人行为协同的全社会行为转化。(3)在开展方式上,从单一的福利型向福利型、经营型和消费型相结合方向转化;(4)在活动空间上,从传统的单位举办活动向单位、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活动空间转化。(5)在参与形式上,从少数人被动参与向全社会自觉主动方面转化。
由此可见,社会体育形成与发展根本的社会动因是社会进步与发展,是体育自身发展趋势所决定的。社会体育表现出来的社会性、娱乐性、消费性、健身性和经营性等方面的特点,为我们培养社会体育人才提供广阔而全面的社会视角。
从以上基点出发。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社会体育人才的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高素质——具有较高思想政治水平较全面的综合素质;新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高技能——具有较全面的社会体育专业技能,适应性强。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会体育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传播者,其作用的发挥对大众体育的时一步深化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社会指导员现状调查》一文中显示,我国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仅6万人,而根据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我国城市应有社会指导员18。7万人,农村应有4。5万人,总数应为23。2万人。即使现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中,41—50岁的占31。43%,50岁以上的占26。1%,30岁以下仅占15。27%,暴露处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问题。在群众体育活动点的指导员,获等级称号的比例很小,仅占15。8%,说明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大部分没有经过培训,没有获得社会指导员证书。
1。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关键。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一个学术性问题,同时又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它需要教育行政人员、相关学科专家、教育心理专家及广大教师的通力合作。在了解国家对社会体育专业基本人才规格要求、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目前基本素质状况及未来社会对其可能的要求、科学技术发展为培养春所提供的学科基础的前提下,对社会体育专业人地的成长规律进行研究,对社会体育专业教学的特殊性进行分析,根据各地生源情况及专业的国学条件,进行筛选、加工组合,从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社会指导员是群众体育运动的具体指导者和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群众体育的具体开展。因此,我们学校应大量培养专业人才,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发挥我校优势,使其成为培养高等社会体育人才的培训基地。
3。扩大资金投入,提高场馆的利用率。
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体育场和设施的建设和利用。提高自己已有场地设施的利用率,各种场地设施应向社会开放,可实行合理收费,以减轻国家的支出。各级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则时,要首先考虑周围群众对体育设施的需要。完善群众体育的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锻炼场所。如:搞好社区体育,营造社区健身乐园,发展企业体育,鼓励上班进行身体锻炼;提倡家庭体育健身。
4。课程实施的院校联合,是深化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趋势。
如前所述,构建全新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工作还处在开创与探索阶段,实施中暴露出的问题需不断改进与完善,而这些具体而复杂的工作如果靠各院系自身的力量解决,则又会造成专业的低质量重复建设和办学资源的浪费。为此,要让社会体育专业真正担负起培养新世纪所需人才的重任,课程研究应进行院系联合。教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5。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在教学中,要真正把教学目标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来,首先,要进行的是对教师教学评价手段的改革。而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既要体现国家有关教育法规的精神实质,又要根据社会体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力求反映出自己的特色。它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指导性原则:评估体系既要对教学工作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又要通过它实现对教学过程、方法手段、教学环境和教师行为予以监督和引导;科学性原则:按教学基本规律确定评估内容,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评估结果客观精确,消除主观因素;可行性原则:评估体系结构层次和指标内容中,尽量将指标量化。
社会体育作为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有着广阔的前景。同等体育教育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更新观念,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从社会发展与需求的视野中重视体育教育与体育人才模式,是培养新型社会体育人才的首要前提。社会体育人才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取决于专业课程的设置与课程的内容结构,建构多门类的教育课程并进一步探讨专业课程的体系是培养新型社会体育人才的关键。
[1]付刚。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现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
[2]于文谦,任兵。中国社会体育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5):12—14。
[3]李新建。论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方向[j]。体育函授通讯,2001。
[4]苑学芹等。我国大众体育开展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山东体育科技。
社会体育问题论文篇三
在互联网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双重冲击下,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获取信息、利用信息是构成当代人各种职业技能的基础,尤其是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能否做到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对以后的工作起到很重要作用[1].因此,为了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很多高校都以图书馆为学习基地开设了信息检索课。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该门课程对高校学生的培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与此同时,该门课程仍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教学方法有需要改进之处。
1信息检索课简介。
1.1信息检索课的教学意义。
随着高校课程的改革,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完成课程任务的同时需要借助于各种资料的支撑。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撰写,也需要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毕业后在工作中仍需不断地自学充电,学习新的知识来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在未来的社会中,知识的更新、终生教育、跟踪学科前沿动态等都要求必须娴熟地查阅专业文献资料[2].因此,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各高校都开设了信息检索课程。信息检索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其鼓励大学生在处理同一个问题时,采用不同方式、多种途径去解决,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能够独立自主地查询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从而达到运用相关知识技能去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1.2信息检索课存在的不足。
信息检索课属于一门实用性的工具课程,尽管其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仍存在部分不足。如部分高校对该课程不重视,有些高校仅将该课程设置为选修课,而且课时量较少;甚至部分高校根本未开设该门课程。其次,缺少信息检索课的专任教师,多数高校未引进图书情报学或图书管理学方面的专职教师,故该门课程仅由本校图书馆老师兼任,并不具备专职老师的基本素养。第三,教学内容陈旧,多数高校的信息检索仍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检索阶段,缺乏必要的计算机信息检索知识。第四,教学方式不合理,由于教学内容陈旧,故造成教学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符,跟不上社会的步伐。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热情,并使其在日后的工作中受益,需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改进。
2.1缺乏实践课程。
由于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而课时量却较少。这就使得部分老师为了赶进度,加大理论课的比重。理论课比重加多,留给学生的实践课就减少。大部分学生在学完该门课程后,对信息的获取和利用均无明显提高,不能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来完成学习研究。其次由于缺少上机实践课,导致部分学生不知道该门课的用处,将之看成是混学分的选修课。再加上理论课较多,内容枯燥无味,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2.2教学方式单调。
和绝大多数理论课一样,在信息检索课上,老师在讲台漫天说书,而学生不知所云,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玩手机,甚至部分在睡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师生互动,无法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到课堂上来。其次,有些高校信息检索课的考试模式只有最终的期末笔试,而笔试只能考核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的掌握,不能检测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达不到开设信息检索课程的最初目的[3].
3改进建议。
3.1提高信息检索课程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
目前,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了该门课程,但通常作为选修课,课时量少,内容浅,无法很好的完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时代下各高校需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信息检索课的开设,面向全校学生将信息检索课从选修课调整为公共基础必须课。
3.2加强师资队伍。
由于大部分高校信息检索课的教师都是由图书馆老师兼任或少数专职老师担任,而图书馆老师大多不熟悉学生所学专业,专职教师又缺少对图书馆情报学或图书馆管理学等专业知识的了解[4].因此,造成信息检索课讲授的内容与专业知识产生脱节的现象,对学生所学专业没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需要任课老师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3.3完善教学内容。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信息检索课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大规模普及,产生了网络检索工具,对传统的手工检索产生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诞生了大量提供信息检索的电子图书数据库,其以计算机为工具,以互联网为媒介,检索内容丰富,但其需要一定的专业检索技术[5].这就需要任课老师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尽量减少纯理论课程,多增加实践课,提高课程的实效性。教学内容的选取应贴近学生所学专业和工程应用实践领域,让学生有认同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本校图书馆的可利用资源、使用方法,熟知本专业写作方面的参考文献资料等,并在授课过程中介绍国内常用到的典型电子数据库,提高计算机等现代化信息检索知识的课程内容。
3.4加强上机实践。
信息检索课程是一门偏重于实践的课程,不仅要懂得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懂得灵活运用,所以在教学方法上需要做到课堂与上机实践相结合。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有电子阅览室,同时也购买了电子数据库,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本校计算机和网络资源,经常上机实践。只有经常上机实践,才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并且通过实践掌握信息检索的具体步骤、方法和技巧。
3.5增加课堂互动。
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不认真听讲,这就需要任课老师在课堂上增加互动环节。课堂互动包括课堂提问和课堂考试等[6].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集中精神,将注意力分散的学生转移到课堂上来,还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老师讲授的知识点,跟上老师讲课的进度。课堂考试可以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地加以针对性的辅导,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4结语。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高校信息检索课程教学需要与时俱进,无论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上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从单一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从而达到不断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职业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阳,刘治超,李静。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课教学方法之我见[j].科技视界,20xx(7):194+325.
[2]张立英.高职信息检索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xx(7):226.
社会体育问题论文篇四
在实际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环境监测的效果,以下是对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管理存在问题的具体分析。
2.1管理意识淡薄。
管理意识淡薄导致设备仪器不良,环境监测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现阶段的环境监测仪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设备的不规范操作、设备养护不当,没有定期检修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环境监测质量,需要切实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加以管理,促进环境监测发展。但若管理意识淡薄,没有这些问题进行管理,任由这些制约因素发展膨胀,就会降低环境监测质量,不能及时的将环境信息反馈给人们,加大了环境保护的难度。
2.2管理制度不完善。
管理制度是环境监测仪器管理工作开展的依据,如果管理制度不完善,那么管理人员在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管理方面就存在着许多随意性,大大影响了环境监测质量。除此之外,管理制度与信息化不相适应也是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的重要表现。信息化的主要特点为高效、实时、便捷,而现阶段的一些环境监测部门仍旧沿用陈旧复杂的管理制度,致使管理制度的存在并不适用,形同摆设。
2.3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环境监测管理主要依赖人力执行,故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环境监测效果。如果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在进行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管理时采用不适当的管理策略,或是管理力度不够等均可以降低管理水平,影响环境监测的进一步发展。除此之外,管理人员的培训交流较少,在处理一些实际操作的时候,没有参与,交际广阔的平台,只有通过个体的认知,个人经验来处理一些技术操作,技术故障,同时,也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影响。
2.4环境监测设备不能及时检修。
一些环境监测站,因为资金的限制,不能保证设备的及时维修、更新以及及时的验证,硬件建设滞后于环境管理的需要。强制性测试或生产后自检仪器设备系统的缺乏。没有验证方案可行,一些环境监测站甚至没有验证的设备。
社会体育问题论文篇五
乡村旅游作为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形态,对于解决中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河南作为全国农业大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目前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水平低,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本文通过对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了河南乡村旅游长效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了河南乡村旅游解决“三农”问题的模式。
一、引言。
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为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政府决策部门决定打造中原旅游区。但是,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区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尤其是河南为我国人口大省,农民数量基数大,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三农”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为此,解决好河南的“三农”问题,不仅是实现中部崛起和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需要,同时也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旅游业由于其固有的关联性、带动性和渗透性,借助乡村旅游的发展来解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旅游学术界的共识,并成为研究热点。且河南省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为此,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充分考虑河南省省情的情况下,构建乡村旅游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模式,在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同时,使得区域乡村旅游与“三农”问题解决共赢。
二、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河南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截止底根据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的名单,河南省共有嵩县、河南省鄢陵县、新县栾川县、郑州市惠济区、河南省确山县六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包括永城市芒砀山休闲旅游景区、信阳黄淮大丰收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驻马店友利实业有限公司休闲农业观光园、济源市思礼镇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园、中国银杏嘉年华、河南省龙泉集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宁陵县刘花桥村、固始华阳湖生态旅游产业开发有限公司、郑州丰乐农庄有限公司、河南中昊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巩义市汇鑫芳香世界、固始县九华山茶叶生态农业观光园、濮阳县绿园果品种植农场等1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由于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河南还有一大批特色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河南的“栾川模式”、“西峡经验”成为全国发展乡村旅游的楷模和标杆,在国内外影响很大。
三、河南乡村旅游长效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发展理念落后。
发展视野不够开阔,将乡村旅游仅仅作为一项旅游产品来发展。对于乡村旅游在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新农村、保护和传承中原文化、扩大农民就近就地就业、促进乡风文明、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认识不够。
(二)发展路径单一。
对乡村旅游关联性强、复合度高的特点认识不足,需要加深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与农林、水利、渔业、建设、文化、环保等部门协调发展,加强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生态省建设同步发展。
(三)产业层次较低。
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和服务技能;管理制度不健全,与乡村旅游相关的安全、餐饮、住宿、环保、卫生、服务等行业性标准或规范不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缺乏停车场、消防、医疗等基础设施,食宿、卫生条件简陋,外部可进入性差。
四、河南乡村旅游解决“三农”问题的模式。
将乡村旅游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生态省建设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实现融合和互动发展,促进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1.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
结合新型城镇化,优先加快乡村旅游点道路、通信、燃气、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美化村容村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积极落实全国休闲农业公共服务“进城入户”工程,为乡村旅游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强化国家和河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名镇建设,加强对农耕文化特色村、历史文化特色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凸显旅游服务功能。
2.与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
把乡村旅游与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经济结合起来,把创意全方位融入种植业、养殖业,以绿色、健康概念引领产品开发,开拓健康田园空间,吸引城市白领归园田居过绿领生活,发展休闲农业。规划建设各类休闲农庄、主题休闲农庄、民俗文化风情园等,为广大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休闲活动。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开发销售乡村名优土特产品、乡村旅游特色纪念品。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成果转化为乡村旅游产品。
3.与新型工业化有机结合。
将乡村旅游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挖掘当地农副产品资源特色,提高产品加工技术和加工能力,注重产品包装设计和商标价值,加大品牌形象宣传推介力度,实现农副产品向高附加值旅游商品转化。引导工业企业进入乡村旅游合作组织体系,改变分散盲目的发展模式,弥补乡村旅游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不足,提高乡村旅游开发经营的组织性和专业性;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项目,向当地产业集聚区集中,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乡村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大环境。
4.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将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强化乡村环境绿化美化建设,配套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突出生态特色和文化特色,为乡村旅游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在建设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展乡村旅游。
5.与生态省建设有机结合。
与河南省林业厅等部门合作,借力河南生态省建设,将乡村旅游“一圈、三带、四板块”总体布局与中原经济区“四区三带”区域生态网络紧密结合起来,构建“一圈、三带、四板块”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网;把农耕文化特色村、历史文化特色镇、乡村旅游集聚区、特色县与国家和省级生态村、生态镇、生态县创建工作相结合,为河南乡村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
6.与扶贫开发相结合。
促进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深入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优先扶持具有乡村旅游发展潜力的贫困乡村,推动贫困乡、村的饮水、交通、电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挖掘整合乡村旅游资源,促进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加强老少边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挖掘整合当地特色自然和人文资源,大力发展自然生态游、民俗风情游,红色文化游,以乡村旅游助推农民脱贫、农村脱困,实现融合互动发展。
社会体育问题论文篇六
内容提要:“三农”问题已成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分析认为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农村经济发展的平台急需搭建、县乡机构改革应进行到底、尽快通过农村再组织变革提高农民收入;并提出了当前支农发展的财政政策取向:通过财政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政府主导建立城市乡村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初始分配能力和禀赋以及财政拨专款设立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基金以及其他鼓励性措施,专门资助和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从事创业活动。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村经济;财政政策;政策取向。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新世纪前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必须有发达的农业作支撑。在中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2/3左右,只有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农村市场才能够扩大,也才能真正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没有发达的农业,没有繁荣的农村,没有殷实的农民,就不会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新年伊始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要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通过增发国债扩大政府投资支出以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的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了四年多来,这一政策在提高经济增长率方面的确起了作用。但是,这种政策效应由于投资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长速度而打破了国民收入分配关系中消费与积累的平衡,造成了消费占gdp的比率逐步下降,消费需求严重不足,这种消费需求不足对经济长期发展而言才是更为可怕的。目前的现状是,拥有很大一部分财富的高收入者消费倾向很低,绝大多数人因缺少财富而无力消费,居中间阶层的人,有一定的财富而有能力消费,但因市场能够提供刺激他们消费的新产品不多,也不去消费,这类人主要是城镇中的中产阶层,但是调查表明,中国城镇居民在耐用品消费方面已接近饱和,因此,国家出台的如对居民储蓄存款利息征收利息税、增加公务员工资、开办消费信贷等旨在刺激消费的政策,对消费需求的增长作用不是很显著的原因主要在此。
如果不能把占人口2/3左右的农村需求搞上去,任何扩大内需的政策效果都难以持久。调查资料显示,1985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58.5%,到却降到38%。中国农民最需要消费,农村市场潜力最大,但是农民无钱消费。有人疑惑中国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却出现了买方市场,这与广大农民收入水平低,进入不了消费市场直接相关。另据调查,中国农村人口8.7亿,大约有2.1亿个家庭,任何商品在农村的普及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增加至少210万的销量。根据《中国统计年间》的统计资料,20底城乡居民家庭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对比情况,仅在彩电、洗衣机和电冰箱城市居民拥有量分别为116.56台、90.52台和80.13台,而农村地区的这一数字仅为48.74台、28.58台和12.31台。如果农民收入能大幅度提高,这些耐用品消费在农村就大有市场。
近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注重投资需求的扩大,轻视消费需求的增加,而最终消费需求的增长所引致的投资需求的增长、国民经济的增长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政策作用点应调整到刺激消费需求,而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应当成为重中指重。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平台急需搭建。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与农业的关系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以农补工阶段、农工自养阶段和以工补农阶段。按照国际通则,在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一国就进入农工自养阶段;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一般是以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作为结束提供农业剩余发展工业的标准(刘书明,)。中国目前人均gdp年已达到人均800美元的水平,但是,由于中国城市化严重滞后,在近的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农村人口城市化率极低,1978年城镇人口比重为17.92%,到为30.89%,仅上升13个百分点。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协调,导致中国工业在国有企业攻坚改革和入世冲击的内外双重压力下,难以自养,还需要农业继续输血。所以近年农产品收购价格下降很快,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由1994年的139.9下降到19的87.8,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减少,用于农业支出的财政支出比例为10.69%,年就降到8.23%,2000年又降到7.75%。
积极财政政策已实行四年多,城市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平台已搭建好,但是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公共设施尚十分短缺,据调查,全国仅1/3的乡镇有供水站,83%的村不能饮用自来水,13%的村不通公路,53%的村没安装电话,已安装电话的电话费比市话费高近一倍;虽然95%的村能通电,但电价昂贵,普遍是城镇电费的2倍以上;93%的村能接受电视,但信号相当弱,彩电信号尤差(文启湘,陶伟军,)。公共医疗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照明设施都十分落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借助积极财政政策,下大力抓一抓,把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解决“三农”问题创造必要的前提,为农村经济快速增长搭建平台。
三、县乡机构改革应进行到底。
“三农”问题不是农民的问题,根源不在于农民,而是思想上的重工轻农,政治上的“城乡分治”,体制上的机构臃肿、人员过冗,制度上的唯“家庭承包责任制”、反对任何制度创新等多种因素所造成的。对“三农”问题,给人普遍的感觉是“雷声大雨点小”,近年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似乎很少把“三农”问题考虑在内,似乎只要把土地的承包期延长30年就可以了,根本没考虑到由于现有的制度使农民负担沉重,农民已不迷恋生养他们的土地。难怪以研究“三农”而著名的温铁军博士疾呼慎言“三农”。
可是,广大农村、广大农民有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要想把这种巨大的潜在需求变为现实的需求,只能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的收入。对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大多数人认为通过稳定延长土地承包期、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对农民征收的各项非规范性的收费、调整农业税和农产品税等规范性税收税率即可。笔者认为这种“切分蛋糕”的做法在短期内可以使农民收入有所增加,十分必要。而根据付光明等(2002)调查表明,以政府数十个涉农部门从部门利益出发,从农村、农民、农业中争夺自身经济利益为特征的部门内生交易费用“综合症”是农民负担重的根本原因。如果不彻底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削减不必要人员,就难以达到乡镇机构减人减支、农民减负的目的。但现实推行的政府机构改革从中央到地方名义上已基本完成,从上到下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层层分流非常顺利,而到县及以下乡镇机构人员再难分流了,或者名义上分流出去了但仍然要拿农民负担的工资。因此,如果不彻底把这些人从政府职能部门剥离掉,政府机构改革成果难以巩固,税费改革也难以推进,从长期来看,即使把“蛋糕”做大,而切分“蛋糕”的人有增无减的话,不能保证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经验证明,只有增加农民收入,才能扩大市场,国民经济才能稳定发展,“无农不稳”就是这个道理。
四、通过农村再组织变革提高农民收入。
要想做大“蛋糕”,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只能通过组织变革或制度变迁来改变农业的生产方式、销售方式、劳动和资本的组合方式,使农业内部重组和重新分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实现舒尔茨(schultz,中译本,2000)所说的“农业的报酬递增”。要使农业产生较高的回报率,关键是在农村再组织的基础上引入先进的生产要素。农村再组织的形成首先需要摆正农业和农村基层政府职能的定位,服务和保证再组织所需的各种契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这样现有的庞大的农村县乡村机构和人员,必须精简去2/3左右,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才能不受干扰地自主地形成农村再组织;其次要取消各种对劳动力流动的人为限制,如废除户籍制度,以国际税法中通用的居住标准来判定一个人的居民身份,允许承包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流通,农民有权放弃土地承包权,城里人如果有好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可以到农村来承包经营土地;否则,即使再组织形成也发挥不了作用,先进的生产要素不会进入。
传统的观点一直认为农业资本利润率低,但这一观点也反证了一旦变动后,农业资本的利润上升的空间非常大,这是工商业资本投入农业的极大驱动力。这从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这两种哈耶克(hayek,1988)意义上的“市场合作的扩展秩序”的农村社会的再组织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作用可以证实。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中国农村社会的再组织形式是农业产业化。国内自1990年代初由山东诸城市提出,有关农业产业化的研究成果颇丰,笔者无意再置喙于此,这里只想谈一下积极财政政策在农业产业化推广方面的设想。
理论上被视为短期政策的积极财政政策自19以来已实行近五年了。最近关于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呼声很高,马拴友(2001)认为增发国债、扩大政府投资以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无论从短期、中期,还是从长期来看都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刘尚希和赵全厚(2002)引入政府资产存量、政府收入流量对中国政府债务进行分析,分别得出政府以资不抵债和政府已无法再提高收入流来降低财政风险和改善债务状况。他们从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靠发债搞政府投资的积极财政政策已经不能再实行了。他们从理论上从发达国家的经验上断定国债不能在大规模的发行了,积极财政政策应考虑淡出了。对此笔者不这样认为,关于目前中国政府还能否大量发国债支持上述提到的农村经济发展,引用陈云同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话,让这些同志查看一下中国金融机构、投资企业近年的国债资产增长情况,再走到老百姓为购买国债而排的长长队伍中,从中国城乡居民拥有近九万亿的`储蓄存款的情况来看,三到五年内拿出1/3左右存款投资国债是非常可能的。这就是说三五年内还有3万多亿的国债发行规模。至于债务风险问题,对内发行国债,只要保证政府的可信性,本金偿还不应在令人担心的考虑范围内(可用新发行的国债的一部分来偿还),只需考虑每年财政收入中用于偿还国债利息支出的可行性。从近年税收增长的情况来看,这似乎不成问题。从中国具体国情(而不是比照国外的经验数据)来看,发行国债、推行政府主导下投资的积极财政政策仍有空间。再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来看,在现代信用制度下,国债市场是一国金融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因为(1)国债为社会公众、社保基金、投资基金、银行、保险公司等提供了一种零风险(目前我国还是较高收益)的投资对象;(2)国债市场的价格,既为中央银行提供市场信息以随时调整政策取向,又为其他金融市场产品的价格提供参照基准;(3)为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形式金融监管提供重要前提条件,这是因为发达的国债市场具有足够的市场流动性,可保证市场参与者的信心,最主要的是为中央银行从事公开市场业务、实现货币政策意图提供操作对象和场所。可是目前中国国债的规模、品种、期限结构、利率结构和交易方式都远没达到发达的国债市场标准。今后围绕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效应,国债发行的空间也会很大。
党的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新年伊始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要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今后积极财政政策作用方向应重点扶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支农发展方面具体可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通过财政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目前中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3,而政府财政支出直接用于农村人口的农业支出比重不足1/10(1999年为8.23%,2000年为7.75%);农民自身的收入由于农产品价格下降,增产不增收;乡镇企业多年的不景气;许多城市限制农民工打工的歧视规定等原因,农民收入增长逐年下降,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实际收入近几年呈绝对的减少,所以,政府提出的开拓农村市场,到现在也没有多少扩大的迹象。不是农民不需要商品,而是农民没有钱消费。调查表明,农民有限的剩余资金还被遍布城乡的邮政储蓄系统零星收购然后缴存到中央银行。农村经济现在成了无人扩大再生产,仅仅维持简单再生产,有些地方连简单再生产也做不到。在此情况下,政府如果不再对农业投入,后果将十分严峻。国外经验表明,国家对农业支持越多,农业盈利水平就越高,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也就越大。中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积极财政政策在这方面很有文章可做。因此,政府应对农业投资给予各种优惠或奖励或补贴,如通过税收优惠鼓励农业利润用于农业再投资、对农业贷款实行财政贴息、对私人兴建农村基本设施建设给予财政补贴等等。
二是政府主导建立城市乡村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可借鉴新加坡在社保方面的做法,把目前中国农户自发进行的防卫性储蓄以省或市为单位协调统一使用,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保制度。短期内的资金缺口可考虑国债资金贴补,从长期来看,经济的全面增长,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只要制定合理的社会保障给付水平,建立这一城乡统一的社保制度是可行的。经济理论告诉大家,最终消费提高是扩大内需的关键,包括增量消费和存量消费。消费增量的提高依赖于边际收入的增长,边际收入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不是短期能实现的;而社会消费存量的增长则主要取决于居民预期的稳定。针对预期的不稳定,城市居民的基本对策是增加个人储蓄保障,所以储蓄存款不受降息、征利息税的影响仍以年均14.3%速度增长;农村居民的对策是多生孩子,养儿防老,农民收入大多用于计划生育罚款了,不能进行农业投资和和生活消费。只有建立充分的社会保障制度,把分散的个人储蓄保障转变为规范的社会保障,才能提高城乡居民的预期稳定性,才能把他们的存量财富用于消费;只有建立涵盖县乡村基层干部的社会保障制度(这要大规模的精简基层机构和人员),通过政府买单来保障基层干部的利益,一方面有利于基层政权的稳定,另一方面解决农民负担过重,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农民投资和消费的资金约束。
三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初始分配能力和禀赋。这是解决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起点上的不公平,通过教育一方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民主意识,才能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另一方面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提出人力资源开发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成败。把中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重点是通过教育提升人力资本、提高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业人口的能力。从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和财政支出的比重来看,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自以来逐年下降,教育经费支出的增长幅度低于gdp和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2000年国家财政教育投入占gdp的2.56%,低于国家制定的4%标准,也低于世界5%左右的平均水平;用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上的经费与用在高等教育上的相差无几,1999年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占当年教育总经费的25.7%,而同期高等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22.8%,但农村中小学教育是义务性的,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性的。因而,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先考虑特困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部免费,以后逐步惠及全国适龄儿童,真正体现国家在基本教育方面的义务性。另根据persson和tabellini(1994)使用olg(overlappinggenerations)模型研究了在财政纯粹进行再分配的情况下,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综合经济均衡和政治均衡,他们认为基于初始能力和禀赋分布的收入分配越不平等,转移支付率越高,经济增长率越低。在我国目前收入分配差距日趋拉大的情况下,通过增加税收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的再分配,将会对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产生影响。因此,增加政府在农村教育方面的投入,是提高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价值、能力和禀赋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
四是财政拨专款设立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基金及其他鼓励性措施,专门资助和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从事创业活动。当前,农业大学或其他大学的适农专业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去,有缺少创业资金的原因,也有农村即使是乡镇企业也提供不了与城市可比的就业环境方面的因素。政府应制定政策鼓励到农村去的大学毕业生,专门设立基金资助是一个方案;允许他们的人事档案户籍关系保留、或挂靠在所在省市的人事部门,不用迁移到他们所去的农村基层部门,并可以做一些期权安排:如规定凡到农村工作若干年以上并做出较大社会贡献的大学生以后子女上学费用可免除、考大学可加分等。另外建议农业大学以培养农村干部和农业科技人员为主,不纳入高考入学范围,免试入学,免费培训(所需费用由财政投入,目前的资金缺口可考虑国债筹集资金)或者被培养人员回到农村生产经营有了收入后再交学费,农业大学的课堂最好设到农业试验田里,设到农村的广阔天地去。切实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农业科技生产力,提高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
总而言之,我国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得不到较快增长,制约农村消费需求增长,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多年积极财政政策既没有改变物价指数持续下降、民间投资和消费增长缓慢、经济持续低迷的局面,也没有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相反城乡经济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继续推行积极财政政策,重点解决“三农”问题,支持农业、关注农村、关心农民,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的小康,进而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
参考文献:
[1]文启湘,陶伟军.积极改善农村公共消费品供给[n].光明日报2002-8-6.
[2]付光明,黄正林,沈亚林.部门内生交易费用“综合症”是农民负担重的根本原因[j].管理世界,2002(11).
[3]舒尔茨.报酬递增的源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马拴友.中国公共部门债务和赤字的可持续性分析[j].经济研究,2001(8).
[5]刘尚希,赵全厚.政府债务:风险状况的初步分析[j].管理世界,2002(5).
[6]hayek,alconceit:theerrorsofsocialis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8.
[7]persson,ini,1994,isinequalityharmfulforgrowth?.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84,no.(june),pp.600-621.
社会体育问题论文篇七
20xx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外向型经济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资源环境的约束,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结构调整,所以目前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我国经济向创新经济、低碳经济转型。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在高科技领域一枝独秀,全世界几乎所有的高新技术产业都源于美国、或在美国发展壮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技术创新与资本的密切结合。以华尔街和硅谷为代表,美国已经形成了资本市场与高新技术产业联动,从项目发现到筛选以及后期培育等一整套体系。也可以说,美国的资本市场推动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产业结构升级与演进。
功能强大,结构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始终推动着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是美国最重要的国家竞争力之一。
不仅仅是美国,欧洲等国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广义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一批新兴产业的迅速成长,为其产业升级创造了条件,其资本市场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成长速度,从而决定着产业结构升级的成败。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也正处于这个历史机遇期。
经过近二十年来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增强,对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以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资本市场不完善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能否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体系,使之在促进我国产业升级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体制能否顺利转型,以及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
1.国外文献综述。
rostow(1988)将宏观经济增长与主导产业联系在一起,提出:一国的经济增长是由“主导部门”带动的,经济成长阶段的更替就表现为“主导部门”的变化。然后他进一步论证了一国主导产业的发展,最大的瓶颈就是资金支持,资本对于主导产业发展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所以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就显得尤为重要。mckinnon(1997)针对金融抑制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现实,提出金融市场化和自由化的观点。他指出,投资就必须积累货币,而完善的金融体制可以将储蓄有效的引导到生产性投资领域,进而促进产业成长,推动产业升级。rajan&zingales(1998)以42个国家的36个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构建金融发展水平与产业成长关系的模型,经过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市场的发展有效地降低了外源融资成本。最后得出结论:金融发展程度较好的国家,市场运行效率往往也较高,产业成长也较快。这表明从行业层面来看,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对行业的成长具有促进作用,可以有力地推动产业升级。carlotaperez(20xx)结合历史上出现的五次科技革命,指出科技金融是一种创新的技术经济范式,而金融活动则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技术创新产生新的产业,新产业的巨大盈利性,可以吸引大量风险投资者迅速投资于此领域,从而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的速度,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国内文献综述。
孙莉娜(20xx)认为金融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为:金融通过影响资本的投向,进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要素向生产力更高的领域集中,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她提出经济发展不应该仅仅表现为量上的增长,而是应当更多的体现为经济结构的升级。因为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就是各种资源不断优化配置的过程,而资源的优化配置正是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所以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能够有效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赵蕊(20xx)认为,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的步伐越来越快,这就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使得科技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阻碍了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企业的发展需求也得不到满足。所以她提出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来适应新形势下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涂人猛(20xx)认为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融资和优化资源配置等功能为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资源和场所,从而为产业结构升级奠定了基础。具体来说,新兴产业具有创新性、高科技、低消耗以及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等特点,这不仅代表了我国产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可以有力地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但新兴产业要发展就会面临很多问题,诸如发展初期的融资难问题,则需要资本市场提供有力的保障。因此,只有加快资本市场的多层次体系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其促进新兴产业成长的功能,进而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重要保障。顾海峰(20xx)认为产业升级的过程就是资金向优质产业聚集的过程,而其中资本市场的资金导向机制至关重要。具体来说,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要依赖于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而高新技术上市企业主要分布于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新三板市场。所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可以使高新技术企业募集到更多的资金,进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祁斌(20xx)认为资本市场是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支点。因为一国产业结构能否实现升级,取决于其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而资本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其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认为无论是对于存量经济、传统产业重组,还是对于增量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资本市场都较政府更具优势。而通过合理布局市场和政府的调控,更多地依靠资本市场的作用来自发地盘活存量、发展增量,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3.国内外研究述评。
通过梳理相关的文献,笔者发现研究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文献很多,但集中于研究资本市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的文献则相对较少,而且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各家说法不一。同时很多研究集中于资本市场较为发达的国家,但如我国这样资本市场初具规模、产业结构正处于不断调整升级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相关理论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在我国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三期叠加”给资本市场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更需要相关研究进行补充。
例如我国对股票市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20xx年以前,但20xx年我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股权分置改革,随后又经历了20xx年的大牛市,以及20xx年的大震荡。总之20xx年以后,我国的股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包括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融资额大幅增长,产业结构分布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资本市场对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的作用日益重要,所存在的问题和新常态下资本市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研究的重点已和从前大不相同。所以梳理美国资本市场发展史,借鉴其利用资本市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有益经验,进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1.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
美国是当今世界公认的资本市场最发达且分层最完善的国家。在美国崛起的过程中,资本市场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一战前后,纽约股票交易所一举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交易所,美国也在这个时候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二战以后,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长期的繁荣发展时期,整个60年代gdp平均增幅达到了4.45%.但进入70年代以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而通货膨胀率则一路走高。美国经济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在于两次石油危机,物价和工业成本上升,致使美国的传统产业缺乏支撑,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出现全面衰退。但与此同时,以信息技术和现代通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则正在发展壮大,它们的最大特点就是高增长和低耗能。面对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日本、德国等经济体在传统产业方面的步步紧追,美国政府推出了以“里根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顺利实现了美国的产业结构升级。
这一系列政策的核心就是大力推进以信息技术和现代通讯业等为代表的新兴行业的发展,具体政策措施包括建立中小企业局、消除垄断并减税等,特别是大力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纳斯达克市场,为新兴产业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渠道,为这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初始资本,这其中的许多企业在20多年后逐步成长壮大为支撑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企业,成为美国全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上述事实充分说明,发达而完善的资本市场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总结借鉴美国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经验,对于我国在新常态下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使之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支撑,是十分必要的。
2.美国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经验借鉴。
第一,分层次的交易制度。证券交易制度可以分为两种,竞价交易制度和做市商制度。纽约证券交易所因其具有悠久的历史、较高的信誉和充足的投资者,所以采用效率较高的竞价交易制度。nasdaq和otcbb在发展初期,由于存在市场规模小、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容易出现市场交易不活跃的现象。因此对于流动性较弱的nasdaq和otcbb,更适合采用做市商交易制度。美国的资本市场根据不同的层次以及各个板块的特点,分别设置更加符合其内在规律的交易制度,从而保证了证券均衡价格的实现,这是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和发展壮大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更好地促进了不同层次市场上企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
第二,灵活的转板机制和严格的退市制度。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中不同层次的市场之间存在灵活而科学的转板机制,上1板交易。同时,根据上市公司自身条件的变化,市场设置了严格的退市制度。灵活的转板机制和严格的退市制度使得美国资本市场通过科学合理的筛选方式保证了不同层次资本市场的有效衔接和融合。
第三,分层次的上市标准和监管制度。美国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分别遵循不同的上市标准和监管制度。第一层是美国证券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标准和监管制度较为严格。第二层是nasdaq市场,主要为新兴产业和具有高成长性的公司提供融资服务,上市标准低于纽约证券交易所。第三层为场外交易市场,由otcbb、粉红单市场等构成。场外交易市场主要针对不符合主板或创业板上市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标准最低。
不同的市场准入制度形成了对企业的筛选机制,使得每个层次都能吸引到适应该层次要求、符合该层次条件的企业。同时,各层次市场之间由于转板机制的存在,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共同完善着美国的资本市场体系,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创新与增长,为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小结。
通过简要梳理美国发展资本市场的历史,能够明显地发现其发展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措施对于促进其本国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的巨大作用。这也使得美国成功完成了经济转型,保持了国家核心竞争力。其中最值得我们借鉴的就是其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之间,层次分明,功能明确,却又有效衔接。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重要和紧迫的问题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当时的美国类似,面对相似的问题,解决的突破口都在于发展新兴产业、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而资本市场特有的优化资本配置功能,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借鉴美国发展资本市场的经验,对于建设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而充分发挥其功能是很有必要的。
1.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的资本市场从1990年上海股票交易所、深圳股票交易所创立以来,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和新三板市场等多种股票交易平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雏形。我国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8-1992年。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他的各个领域也逐渐开始改革,其中就包括金融领域,资本市场在此时有了发展的萌芽。萌芽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发展的自发性和区域性,市场缺乏监管和规范。
第二阶段是从1993-1999年。这个阶段以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为标志,可以称之为资本市场的形成阶段。在形成阶段,资本市场开始纳入市场监管体系,范围逐渐扩展到全国,全国性的资本市场就此形成。
第三阶段是从1999-20xx年。这个阶段以《证券法》的实施和修订为起点,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法治化道路,可以称之为资本市场的发展阶段。在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包括国有和民营的各经济主体不断进入资本市场。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融资需要,我国开始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第四阶段是从20xx年至今。其中20xx年的股权分置改革,以及20xx年创业板的正式上市,使得我国资本市场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中小板、创业板的开通和新三板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形成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雏形。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强,对于提高我国资本配置效率、改善企业投融资结构以及推动企业建立现代公司制度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确定的是,在我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过程中,资本市场必定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已经具有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雏形,但与美国发达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相比,还是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
第一,资本市场各主体缺乏组织性和规范性。
(1)上市公司资质参差不齐。上市公司的质量决定了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和发展性。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是从国企转化而来,虽然名义上已经是遵循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份公司,但其经营、决策、管理、激励等机制仍未完全市场化。
(2)投资者结构不合理。投资主体多元化是调节资本市场内部机制、控制资本市场波动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在创业板、新三板等层次较低的资本市场上,由于其本身存在的高风险,一般只有机构投资者才能承受。所以,数量众多的以获取长期稳定收益为目的的机构投资者,是抑制资本市场过度投资、平抑资本市场波动的关键。但是在我国,尽管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增长很快,但目前市场上仍以散户为主。所以很多情况下,庄家操纵市场、散户盲目跟随、投机气氛浓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这也是我国20xx年下半年以来,股市大幅波动的一大原因。资本市场上市主体缺乏规范性和合理性,使得资本市场本身就缺乏活力、创新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更难以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发挥作用。
第二,市场结构不合理,缺乏对冲和转板机制。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长期以来一直是重间接融资、轻直接融资;重银行融资、轻债券融资,这种融资模式导致了我国整个社会资金分配运用上的低效率,严重影响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市场风险的分散,也不利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中的交易产品主要以股票、债券、基金为主;支持的产品主要有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和深证综指等,缺少具有价值发现功能以及平衡风险功能的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多层次资本市场要为各类市场供需主体提供适合自己的交易场所和交易机制,就必须要有相应的金融产品对其提供支撑。由于金融衍生品的缺乏,不仅导致投资者的投资渠道狭窄,企业发展难以获得需要的资金,还使我国资本市场的定价机制扭曲,尤其是由于缺乏风险对冲机制,致使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不能得到有效的释放。转板机制的缺乏也使得上市公司无法按照自身的发展情况在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之间进行转换,资本市场不同层次之间也难以形成有效的衔接,进而阻碍了资本市场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发挥作用。
第三,相关的法律与监管不完善。目前我国有关监管资本市场的相关法律,主要是《公司法》和《证券法》。但里面有些规定已经不适合目前我国的发展阶段,应当进行调整。比如,与欧洲和美国对于股份公司成立的最低资本金要求相比,我国的最低要求仍然相对较高,且存在严格的行政管制等。这就使得资本市场无法发挥对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提供初始资金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说,许多参与筹资的公司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转制而来的,它们往往把重点放在资本市场的融资上,而企业改制则往往被忽略。这就使得资本市场成为大企业融资的工具,但在企业改制提升效率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对于监管而言,我国目前也尚未建立起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相对应的分层次监管体系。这不仅加大了资本市场的风险,也降低了资本市场的融资效率。以上这些问题都极大地阻碍了我国资本市场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发挥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借鉴美国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的经验,进一步构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使之能够在新常态下更好地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符合市场化要求的上市公司筛选制度。
上市公司的筛选制度主要包括退市制度和兼并重组制度。所以,首先要建立完善的退市制度,使得落后的产业和企业能够及时退出,新生的产业和企业能够及时上市。其次要完善科学合理的退市标准体系,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市场有不同的退市标准。最后要建立切实有效的赔偿机制,有效保障退市公司投资者及相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以上几点措施可以充分发挥股票市场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
上市公司之间的兼并重组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但目前我国现行的制度使得兼并重组成本巨大,阻碍了其有效进行。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公司并购重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有效的外部约束机制,一方面促进上市公司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完善市场化的优胜劣汰机制。
2.减少行政干预,健全股票市场制度。
首先,深化发行制度改革,提高资本市场的产业配置效率。我国资本市场在资源产业间缺乏配置效率的根本原因在于股票发行制度还处于行政计划阶段,致使市场机制无法发挥作用。在西方国家完善的资本市场上,股票发行大都采用注册制,这样的发行程序更具效率。所以,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行制度应由核准制改为注册制,这样更有利于发挥资本市场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其次,完善股票市场的交易制度,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我国股票市场在产业间配置资源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交易市场缺乏价格的发现功能。相比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印花税等交易费相对较高,降低这些费用有助于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
再次,健全股市分红制度和转板制度。我国股票市场产业间配置缺乏效率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我国股票市场缺乏分红制度。重融资、轻回报是当前我国股市面临的一大问题,这极大地助长了二级市场的短期盲目炒作行为,降低了市场引导长期投资资金进入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和行业的效率,一方面阻碍了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股市动荡。所以建立合理有效的分红制度,可以有效地降低市场风险,规范市场行为,更有利于资本市场发挥作用。建立健全不同层次资本市场之间的转板制度,使得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在不同层次的市场之间实现转板交易,让优质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落后企业得以逐步淘汰,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调节产业结构的作用。
3.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资本市场监管,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
首先,借鉴发达国家发展资本市场的经验,进一步加强股票市场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制度规范与监管层面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其次,着力提高中介机构服务的规范化,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加强券商等金融中介机构的业务创新能力,加大金融衍生品的研发力度,着力培养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能力。再次,加大我国机构投资者与国外同行业的合作力度,例如通过成立中外合资机构等逐步实现既可投资国外资本市场又可吸引国外投资者投资我国资本市场的渠道。最后,加快建立国际板,推动境外企业在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使我国证券交易所逐步面向全球企业开放,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全球竞争力,进而利用全球资源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以上这些政策建议,都是在充分借鉴美国利用资本市场促进产业升级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资本市场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的,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使之能够在新常态下更好地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进而确保我国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
社会体育问题论文篇八
近些年来,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极大的改变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物质生活的满足刺激了精神生活和业余生活需求的增多,从而为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需求。目前,我国社会体育呈现出科学性、社会性、规范性、法制性等特点,但同样在社会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对社会体育发展趋势进行探索,以期促进我国全民健身时代的到来。社会体育不同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军队体育,是社会群众自发参与的体育活动,具有丰富多样和灵活性的特点,以增强群众的身体为目的的体育活动。社会体育参与的人群十分广泛,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且满足了锻炼身体的需要,同时,社会体育并没有固定的发展模式与管理制度,需要在不断摸索中促进社会体育的完善及发展。
(一)体育设施较为落后。
社会体育的对象十分广泛,参与的人数众多,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社会公共体育场所的建设较为落后,大众体育健身设施严重缺乏,现有的体育场馆开放时间有严格的限制,不能满足社会体育开展的需要,尤其是在户外公共场所,公益性、开放性的健身场所十分缺乏。
(二)年龄结构不合理。
参与社会体育的人数非常之多,而从整体来看参与体育活动的人群年龄结构不合理,呈现着中间少、两端多的现象,进行日常体育锻炼的人群主要是青少年和老年人,青年和中年人参与社会体育的人数较少,主要原因就在于青年和中年的生活压力较大,部分人忙于工作或者怠于运动,不合理的年龄结构不利于全民健身的实现。
(三)存在不均衡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社会体育呈现出严重的不均衡态势,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社会体育发展程度差别较大,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社会体育严重失衡,主要表现在人们的健身意识较差,公共场所体育设施严重不足、经费投入少以及缺乏科学的指导和规划。
(一)公益性和福利性的体育模式。
我国有着明显的“单位”现象,主要指的是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逐渐统一到一个个具体的社会组织之中,这些组织的代表会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满足其基本需要。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深,资源逐渐由国家统一支配变为市场支配,非专业性的工作内容回归到社区的手中,所以在社会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会使社会体育逐渐回归到社区和单位,从建立起公益性和福利性的体育模式,设置专门的人员进行体育经费和器材的'管理,促进了社会体育的完善和成熟。
(二)加强与社会文化事业的融合。
社会体育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实现社会体育的繁荣,而且还要加强体育事业与其它文化事业的融合,共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社会体育应该加强与文化、旅游等事业的结合,丰富人们的业余闲暇时光,提高体育事业的经济效益。首先应该组织多种多样的文艺活动,提高全体人民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同时加强文艺与体育活动的结合,把体育融入到文艺活动与旅游当中,建设体育旅游产业。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互补,也可以通过发展文化事业的手段,推动社会体育的发展。
(三)体育人口不断增长,体育结构逐渐合理。
在衡量社会体育发展程度的过程中,体育人口的数量是重要的一大因素。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体育人口随之不断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需解决。除了体育人口是体育发展水平的标志,社会体育的结构也是影响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参与社会体育的人大多是老年人和少年儿童,青壮年的人数较少,随着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不断加深,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使部分劳动者摆脱了冗杂的工作,他们可以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大多参与的是一些较为新潮的运动项目,而老年人则主要是为了康复健身、延年益寿而置身于体育活动。
(四)社会体育朝着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国家法律的制约和规范,同样社会体育的正常发展也需要对其进行规范和制约,加强社会体育的法制化建设成为社会体育发展的趋势之一。近几年来我国人民的法制意识在不断增强,利用法律武器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所以在进行社会体育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体育活动的规范化和有序化,所以使社会体育走上法制化的发展道路是必然趋势。我国相继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国民体育测定标准》等规章制度,而且在社区和单位内部也建立了相应的体育管理办法,加强对体育场馆、体育设施和器材、体育活动现场的管理以及体育市场的建设等方面。
三、结语。
总之,国民的身体素质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彰显了国家的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因而加强社会体育的发展尤为必要。社会体育属于公共性的一项事业,对培养人们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和健身的身体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要加强社会体育与其它文化事业的结合,不断创新社会体育的模式,并且为社会体育提供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从而提高全体人民的综合素质,推进全民健身社会的建设。
社会体育问题论文篇九
1.2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对实习工作的重视程度。
(1)实习学校.。
(2)指导教师.。
(3)实习学生.。
2.2实习安排的时间和次数。
2.3实习的管理模式。
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习环节的优化策略。
3.1建立健全实习管理规定,加强毕业实习过程控制。
3.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指导队伍。
3.3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
3.4丰富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延长实习时间。
3.5建立完善的实习考核评价体系。
社会体育问题论文篇十
摘要:20xx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xx-)》,明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既要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化落户,能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享受跟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又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三农。
1.廊坊市人口基本情况。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从根本上来讲是人的城镇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xx-20)》提出促進三个“1亿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到20xx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20xx年末,廊坊市农业户籍人口为262.6万人,城镇户籍人口为176.7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为40.2%,高于35.7%的全国水平。
1.1人口总量稳定增长。
20xx年末,廊坊市常住总人口约为446.84万人,城镇常住人口约229.6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1.4%,同比增加2.91万人、城镇化率提高了0.8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为11.7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9‰,同比出生率提高了0.87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同比增加了0.32个千分点,人口总量和增长率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城镇化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28个百分点,在河北省内排名连续4年居第3位,仅在石家庄和唐山之后。廊坊市10个县(市、区)间的城镇化水平提高幅度不同,广阳、三河、香河的城镇化率高于全市水平,固安、大厂、香河、大城四县增幅较快,20xx年增幅分别为1.85个百分点、1.7个百分点、1.4个百分点、1.4个百分点。
1.2农业人口增中有变。
20xx年到20xx年末,廊坊市户籍人口总量增加近20万人,农业人口增长近13万人。而户籍人口总量和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平稳保持在1.4%和2.4%左右。农业人口年增长率波动性较大,仅20xx年廊坊市农业人口增长率就高达3.2%,20xx年廊坊市农业人口增长率则降低至0.8%以下。香河县、固安县、霸州市和安次区农业人口增长不稳定,个别时期农业人口出现负增长现象;三河市、大厂县、广阳区、文安县和大城县农业人口仍处于平稳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以上,大城县农业人口年均增长率保持1.5%左右。
2.1农村土地资源紧张。
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农业土地资源紧缺,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土地规模经营难以推行,传统生产方式难以改变,我国人均耕地0.1公顷,而廊坊市人均耕地不到0.095公顷,远远达不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门槛,农业土地集聚高效化发展举步维艰。目前农村土地确权以及由此带来的升值预期,农民对土地产生绝对依赖,加之廊坊独特区位,面临疏解非首都功能外溢和房价上涨的压力,土地资源越来越呈现紧张态势。
2.2农村人口转移实施难度大。
从户籍人口看,廊坊市440万人中将近260万农业人口。达到20xx年45%的户籍城镇化率和60%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目标,廊坊市还要从农村向城镇转移约22万农业人。但目前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农民工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陛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乡劳动收入和生活成本存在巨大差异,农民更愿意在城市务工获得较高收益,在农村享受更低廉生活成本。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在城市需要付出的机会成本将越来越大,这也促成农民更愿在城市打工而不愿落户城市的现象。
3.廊坊市“三农”对策建议。
3.1突出规划,改善人居环境。
根据村庄性质,对划定保留的村庄进行村庄规划编制,利用规划手段,探索农村发展动力,尽快缩小与城镇户籍居民之间的待遇差距,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全覆盖;对纳入市区、镇区和工业园区的村庄进行整合迁并,合理安排迁并时序,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阶段性规律,制定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对要求迁并的村庄,根据农民意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整合农村土地资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3.2探索创新,完善户籍制度。
3.3发挥优势,强化农业园区。
园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中采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形式,集约农民原料,节约生产成本,改变“各自为战”的生产方式,切实提高农民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大力支持与超市等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指导开展产销对接活动,推进园区农副产品商品化进程;利用新颖的营销手段推广农户产品和企业品牌,让“廊坊农业园区产品”立足于京津冀;重点鼓励本地农民劳动力向农业园区转移,发挥市场作用,绑定本地农业劳动力长期处于农业园区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条中,保证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要求,实现农民生活水平迈向新阶段。
社会体育问题论文篇十一
通过分析相关的数据报告,高校大学生们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我国众多政府单位和国企部门招聘的人数却在减少,这虽然一定程度上是高校大学生们就业问题突出的因素,但也是为了符合我国社会经济的现状,采取的必要措施。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大学生们的直接选择就是是民营企业,但是现在的民营企业注重的并不是应聘人员的学历,而是注重自己企业工作人员的实践能力。而现在的大部分的高校大学生们实践能力比较弱,主要是在大学期间没有正视自己的学业,把自己的经历和时间都分配到了一些和学业无关的事情上,没有认真的对待自己的专业知识,也没有认真的投入到自己专业知识技能的实践中去。所以大学生们毕业之后没有一技之长,对于重视创造经济利益的民营企业来说,是不需要没有实践能力的人员的。再者就是,现在高校对大学生们的培养的模式,不能适应我国当前不断深化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依然用传统的学生们培养的模式,所以这样模式下培养的大学生们,不能满足当前市场环境对人才的要求。并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层次的,现在的高校大学生们很多都是固守在自己本专业领域的工作环境,但是,在具体的就业当中能体现自己本专业知识的岗位较少。现在的高校大学生们刚步入社会还没有足够的经验,但是对工作岗位的要求却特别高,要求工作的岗位要最大化的体现自己的个性,且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遇到挫折不能克服,自信心容易受到打击。最后,就是现在的地域性保护的程度非常高,很多企业在选择大学生们的时候,对大学生们的生源地要求很高,这就直接把很多优秀的外地毕业生拒之门外。总的来说,现在高校大学生们就业的形式非常严峻,政府部门、学校以及社会各界都要重视这个严重的问题。
二、解决高校学生们就业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一)政府应制定相关的就业政策。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一应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来缓解这样的现状。可以大力的宣传西部志愿计划,对志愿大学生们提供相应的政策的补贴和优厚的待遇,来缓解大城市就业的压力,更好的进行人才的优化配置。并且政府要创造更多的就业环境,解决大学生们就业的矛盾。政府要实时的通过相关的渠道公布相关的招聘信息,拓展信息发布的渠道,科学合理的加强对人才市场的规范。现在我国的生产结构已经不能满足严峻的就业形势,应该创造更多的平台,来解决就业的矛盾。
(二)教育部门和高校制定人才的培养计划。
我国现在的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很难保证自己能适应社会市场。学校一定要结合我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的战略模式。并且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要与市场建立相关联系,例如,高校在进行学生们专业技能培训的时候,和相关的企业单位建立人才培养和输出的机制,可以使学生们在相关的企业单位进行实习,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们的实践技能。企业也可以根据自己发展的需要在高校中招聘自己需要的人才。当然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得到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积极推动高校尽力类似的人才培养和输出的计划,不但可以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市场的需求,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和解我国严峻的就业问题。
(三)学生们应转变就业观念。
现在的大学生们在就业问题上严重缺乏自主意识,对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就业规划,在求职的过程中过于盲目,且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自己的岗位要求特别高。高校毕业生刚刚步入社会,处在一个经验累积的过程,应该脚踏实地的立足于自己的岗位,累积足够的经验,才有对岗位提高要求的资本。所以要根据当前自己的'具体情况,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和技能的丰富,确定自己未来发展的目标,保证自己的岗位能力。并且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自己的职业进行很好的融合,明确自己在岗位中的优缺点。保证自己优点的同时进行缺点的改正。大学生们职业观的树立不能太晚,现在很多大学生们在大四才进行自己职业的规划和考虑,这个时间段已经为时已晚,会让自己在职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而应该在大一的时候就应该树立一个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大二的时候,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依据自己的目标进行知识技能的初步学习。大三就要有相应的知识技能来为大四的职业进行奠定基础。总的来说,高校大学生们应该正视自己的就业观,做好准备应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们的就业是当前社会发展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国家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高校和教育部门必须转变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及大学生们自己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共同应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社会体育问题论文篇十二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我国近几年的经济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国民经济水平也在稳步发展。但是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说,三农问题仍然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三农问题本身来说,其对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国内经济协调发展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国家在新时代下以取得长期有效发展而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藉此,本文立足于当下的四川省三农问题,对区域协调发展与突破三农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三农问题;制度创新;协调发展;区域发展。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在进入21世之后,综合国力有了全面的提升。经济与科技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无疑为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与社会当中的各个领域发展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动力。就我国经济发展来说,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发展虽然在不断地进步,但是其内部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三农问题作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对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因此,对四川三农问题突破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探讨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三农并不是一个新词汇,其基本问题已经由来已久,针对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来说,三农问题不但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得到改善,反而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越发严重。虽然无论是政府还是相关的学术者都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并且提出了众多的解决方法。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解决方法大多是治标不治本。并没有使得三农问题从根本之上得以解决。而由此所形成的三农问题困境,也成了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于协调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着鲜明的阻碍作用[1]。
所谓的三农问题主要包含了关于农业的3个方面内容。即经常所提到的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而这3个方面的问题,也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现阶段的三农问题,就不能做到协调发展,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会变成变成一个幻想[2]。
粮食一直是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保证,也是我国农业事业的中心任务。继20世纪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我国的粮食存量就在不断增长。很多人认为,粮食问题在20世纪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是在20xx年,粮食价格的飞速爆长,使得物价进一步增长。而粮食不足的问题重新出现在了人们眼中。就农业增长问题来说,其主要的表现就是增长缓慢与增长结构不合理。所谓的农业问题其实也就是粮食安全问题与农业增长问题。农村问题则是经济问题与政府宏观调控问题。农民的问题主要就是收入问题[3],一般情况下,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为2个方面: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统计结果显示,20xx—20xx年3a间,农村家庭的经营性收入由原本的70%下降到了67%,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4]。
2.1典型性。
四川是1个人口大省,省内人口近几年一直停留于全国前3位。而其中的农业人口更是占据了70%以上。但其省内的可用耕地却十分少,加之四川的农民经济水平普遍偏低,很多的本地人口都选择出门务工来增加收入。由此不难发现,四川地区的三农问题十分典型,可以说是我国三农整体问题的一个缩影。
2.2区域性。
四川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之当地人民勤劳朴实的性格,使得四川成为我国的农业大省,无论是农作物的产量还是其它粮食的产量上,一直居于我国前列,经济总量也是西部地区的第1名[5]。
2.3不平衡性。
四川是一个多地貌大省,省内的农业产区包含了平原、丘陵、盆地、高原、攀西山5个地方,而这也导致了四川省的各类经济发展不均衡。并且四川省内的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差异也较大。成都的居民收入往往高于其它地区。
3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在笔者看来,四川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其基本意义不仅仅在于三农问题之内,更在于三农问题之外,不仅仅在区域之间,更在于区域之外。
3.1以工业促进农业。
3.1.1从小农经济到市场化经济。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宝贵意见。在任何国家的工业发展初期阶段,都需要农业的支持,这是一个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应该明确的是,其经济主体仍然应该是农业。工业的迅速发展并不一定就会对农业的发展进行补偿。实际上,就四川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说,其所具有的小农经济市场,在现阶段工业化的市场当中都是十分吃亏的。所以只有实现了农业体制市场化,才可能按照市场的基本方式,促进生产效益向农村进行流动。这才是从制度之上实现“以工业促进农业”。
3.1.2农工商协调发展。
从传统的发展角度来讲“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一传统的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说明了农工商三者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与并存性。而只有做到农工商协调发展,才可以真正地发挥他们之间的优势。就四川本土而言,其发展过程当中更加的重视工业,虽然并不能说其不重视农业,但是对于农业的发展力度也是十分的有限。而四川发展最为明显的1个问题就是忽视商业发展。并且四川内部也缺少工农协调的服务业发展。例如城乡的金融投资渠道与服务,城乡的土地公开市场等。而这些都是农业市场化所必需的内容,也只有商业活了,农工之间的渠道才会更加的通畅。
3.2以城市带动乡村与城乡一体化。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民的数量要比城市人口的数量大得多,想要在短时间内对农村实现万象更新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相应的手段实现农村发展的快速进步并不是天方夜谭。因此可以采用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策略,改变农村的发展现状。但也不能将这种方式的发展流于形式,“见物不见人”。而是应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农民的根本意义上考虑问题。
经济的基础决定了上层的建筑,所以农村的土地制度决定了农村的社会制度。要想改变农村发展的基本现状,就要立足于农村问题,改变农村的经济制度。而农村的经济制度说道底就是土地制度。国家根据现阶段的农业情况,已经提出了新策略,所以要在新制度与国家的宏观调控之下,建设新型的农村社会。
4结束语。
三農问题关系着我国的未来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本文的论述可知,三农问题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但是在三农问题的制度创新之上,其实并不需要太多高深的理论,规划者所要具有的就是站在一个客观角度对现有问题进行解决,而不是站在原有立场之上持有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分析,并且还要有对于矛盾冲突的必要洞察力。虽然我国现阶段的三农问题仍然严重,但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坚实地走好每一步。
参考文献。
[1]冯佺光.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xx.
[2]钱德元.区域发展中的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xx.
[3]冯献.长江流域“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与空间差异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xx.
[4]杨世勇.川渝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xx.
[5]崔欣.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xx.
社会体育问题论文篇十三
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最早并持续对南沙群岛行使主权管辖。对此我们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国际社会也长期予以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地区。战后,《开罗宣言》和《波兹坦公告》及其他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把被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岛。1946年12月,当时的中国政府指派高级官员赴南沙群岛接收,在岛上举行接收仪式,派兵驻守。
二、中国南海及南海诸岛问题的成因。
(一)南海地区资源丰富。
南海地区的气候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南沙群岛上灌木繁茂,海鸟群集。底栖生物极为丰富,水产种类繁多,是中国海洋渔业最大的热带鱼场。南沙群岛海域蕴藏着大量的矿藏资源,其中尤以油气资源极其丰富。
(二)南海的地理优势。
地理学上南海是亚洲三大边缘海之一。北接中国广东、广西,属中国海南省管辖。东面和南面分别隔菲律宾群岛和大巽他群岛与太平洋、印度洋为邻,西临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为面积3,500,000平方公里(1,351,350平方哩)的深海盆。南海是我国南部的近海,它的南部是加里曼丹岛和苏门答腊岛,西面是中南半岛,东面是菲律宾群岛。整个南海几乎被大陆、半岛和岛屿所包围。南海东北部经台湾海峡和东海与太平洋相通,南部经马六甲海峡与爪哇海、安达曼海、印度洋相通,东部经巴士海峡通苏禄海。
(三)南海争端的历史因素。
二十世纪,日本和法国人曾来这里进行经济开发和殖民活动。当时,中国政府提出了交涉。1951年,美国主持草拟、制定《旧金山对日和约》,明确规定日本放弃其对西沙和南沙两群岛的“权利、权利根据与要求”,却没有明确两者的主权归属,也没有明确中国收回主权。使中国在南海问题中陷入被动。法国、日本对南沙群岛的侵略也是导致后来南海争端的一个“历史,因素”。
(一)切实加强国家经济建设。
为了保持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势头,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不断让利、释放友善信息,周边国家却不断挑战我们的政策底线,其结果是中国提出的搁置争议、和平解决的主张并没有得到善意的回报,反而使周边国家越发大胆地蚕食南海周边海域,进而趁势将侵占行为事实化、“合法化”。一定意义上说,正是中国避免南海问题升级的战略初衷给周边国家以错误暗示,加剧了南海地区的紧张局势。因此,中国需要在保持和平发展战略方向的同时更加主动、坚决地维护具体利益。一旦出现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中国必须亮出可信的惩罚措施,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外交抗议。只有这样才能杜绝周边国家的机会主义心理,约束其不断突破红线的“违规行为”。
(二)内部政治的协调与平衡。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利益多元化导致了政治过程的日益复杂,越来越多的主体开始积极发言,影响着决策过程。在南海问题上,中央政府主张有关各方在南海问题上采取克制、冷静和建设性的态度,但地方政府、利益集团和社会舆论却希望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要求保护南海领土完整、加快油气资源开采。
(三)解决南海问题与经营周边地区的平衡。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全面的改善,已经建立起难以动摇的利益共同体格局。因此,我们不宜将南海问题的严重性过于放大,从而使其成为自我证实的预言。中国固然可以通过强硬手段来解决问题,但这将造成东南亚国家对华的敌对倾向和仇恨情绪,同时也将使美国军事力量在东南亚的存在永久合法化,不利于中国的和平发展大局。因此,中国需要将南海问题的解决纳入到经营周边的战略格局中加以考虑,将其视为进一步巩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关系的契机。
(四)积极准备,以待时机。
目前我国国防战略格局有所调整,我们要立足于能够打赢一场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性战争的思路,加快军事斗争准备,以强大的军事实力抑制对方。要长远打算、积极准备、以待时机。从军事斗争准备来看,由于解决南海问题必须依靠海空军力量,所以,我军建设重点应该是提高航空航天、海空军现代化建设步伐,同时通过灵活措施积极进行军事控制尝试。
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和平方式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根据这一精神,中国已同一些邻国通过双边协商和谈判,公正、合理、友好地解决了领土边界问题。这一立场同样适用于南沙群岛。对于我国与周边一些国家围绕南沙问题的争端,我国政府从维护地区稳定的愿望出发,奉行“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主张通过双边途径以和平协商的方式寻求问题的解决。目前看来,中国政府的一贯主张和对策没有错,没有失效,没有走到死胡同,以和平方式谈判解决南海争端符合中国最大的国家利益、符合东南亚国家最大区域利益、符合亚太地区和平发展的最大国际利益。总之,南海作为我国国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在各个方面的重要性不允许我们随意忽略,对于南海的主权的维护和管理是当务之急。
社会体育问题论文篇十四
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者的就业状况不仅关系到一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各国都非常重视,中国更因为其特殊的国情,而备受各界学者关注。论文写作,市场。。在国内众多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文章中,关于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研究趋于完善和一致,总体上认为主要包括政府、高校、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自身五个因素,进而考虑到经济、社会等宏观因素,但对各影响因素作用力的大小却存在很大分歧。
1.就业市场和就业制度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曾湘泉(1993)等在对应届大学毕业生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改革以来大学生在市场上的供给意愿和供给行为,得出产品市场的供求状况开始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曾湘泉,1993)。,他又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供求总量的变动,得出大学生就业确实存在“难”的问题,这与高校和求职者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有关,但是困难的程度略被夸大,户口、就业协议等就业分配的制度因素,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构成不利的影响。
赖德胜提出转轨时期的中国存在明显的制度性劳动力市场分割,大学生就业难是劳动力市场分割这一特定制度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收寻的结果。
岳昌君、丁小浩(,)计算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的一般就业弹性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弹性,得出经济增长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不大,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作用相对更明显。
2.高校扩招及高校体制问题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自高校开始扩招起,至毕业生数增加了515万人,而与此同时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并没有如此大的增加,使得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论文写作,市场。。胡咏梅和薛海平(2004)利用回归分析建立了不同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规模的回归模型,认为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不宜再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莫荣等(2003)认为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和教育质量等教育产出与社会需求不一致,大学生专业结构和教育体制需要调整和改革。论文写作,市场。。
吕东伟(2003)认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高校的反应相对滞后,专业设置失衡,从而培养的许多大学生素质和能力不适应市场的需求。论文写作,市场。。
汤敏()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不是供给过多人才过剩,而是就业结构矛盾突出,造成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等教育自身问题。
3.结构性矛盾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主要是补充自然减员,国企冗员多接受能力有限,外企私企是吸纳主力,而这些企业相对理论性人才而言更需要实用性人才。鄢雪皎()认为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承担的主要是产品的生产制造,而相关产品的设计研发、品牌创立、物流管理、订单处理等的产业链高端却仍然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因此我国提供给大学生等高端人才的就业机会非常稀缺,所以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显得比西方发达国家更为突出。
瞿振元(2001,)通过调查得出本专科就业率差异明显;传统体制内就业仍是吸纳毕业生最多的领域,国企仍居就业第一位。论文写作,市场。。
岳昌君(2004)分析得出不同行业之间的'“行业收益”差异显著,追逐高行业收益也成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矛盾的原因之一。
李彦军()以广东地区统计分析为基础,从宏观角度研究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的相互关系,得出各产业的产出、固定资产投入与大学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总体呈显著正相关。
4.大学生自身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宋福进(2002)分析了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指出这一指标在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是由于不同学历层次的替代程度与价格弹性不同。
王小波(2002)专门就“女学生就业难”问题展开调查,认为女学生在就业中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凭借自身较高的素质,在付出更大的搜寻成本后,许多女大学生仍然会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
岳昌君等(2004)分析得出内因是决定高校毕业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个人付出的求职成本对求职结果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有利于提高起薪水平,学校提供的求职信息对求职结果和起薪水平都有显著的影响。论文写作,市场。。
5.企业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唐钅广(2004)分析得出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行为发生了较大变化,大多认为大学毕业生最欠缺的是“敬业精神”;“高校专场招聘会”“在线招聘”“简历”在用人单位招录大学毕业生中的作用十分强大,“户口”“关系”“党员”等因素的重要性急剧下降。
韩飞雪()分析得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最满意的两项为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最不满意的两项是相关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单位选拔人才最看重的因素是“思想品德”。
6.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1)加强具体定量分析。之前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虽多,但大部分是从定性角度分析,缺乏具体的定量分析做支撑。
(2)增加长期跟踪分析。对有代表性的毕业生长期跟踪调查,得出大学生找工作及其工作变换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更准确的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
(3)加强产业吸纳大学生能力的研究。加强对各行业吸纳的大学生能力的研究,从而为高校结构和产业结构提供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社会体育问题论文篇十五
[摘要]我国从一个奥运会的参与者逐步转变成为世界体坛霸主的有力争夺者,现代体育和电视媒体同样密不可分,同我们强大的体育竞技相比,我们体育电视的水平还需要大幅度提升才能使得二者相得益彰。
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的一种报道形式。*”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研究生教程谈到新闻报道的三个层次时称:第一层是事实性的直接报道;第二层是发掘表象背后实质的调查性报道;第三层是在事实和调查基础上做出的解释和分析报道,也称深度报道。
体育新闻的深度报道作为一种新闻深加工,其对象选择一定是具有“剩余价值”新闻事件,或者说此事件影响较大,具备一定的敏感性和读者关注度。否则,深度报道就会缺少深入挖掘的空间,失去其报道的价值和意义。其次还需要提炼鲜明的主题,只有这样,其立意才能深刻,才能对读者有所借鉴和启示,达到深度报道独有的传播功效。体育深度报道写法并没有固定模式,如调查性深度报道可以根据事件进程来安排行文结构;述评性的深度报道需要用叙述来补充、以评论作为补充,事实才清晰、完整,记者的思想观点才会得到完整、明确地体现。对于通讯类的深度报道,写作手法就更为多种多样。但是,一个共同的要求是:体育深度报道必须要“多侧面、多角度、超时空、深层次”地组织行文结构,只有这样,才能生动反映和剖析重大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为达到结构清晰之要求,体育新闻深度报道要求记者具有统摄思维和发散思维。只有具备统摄性思维,才能在广泛的材料中发现规律,发现典型;才能在思路收束的过程中,让漫无边际的思维材料凝聚,进而通过筛选,从中悟出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同时,记者还需具备发散思维,即沿着各种不同的方面思考,对一个问题从多种角度探讨,最大限度地调动已有材料,把原先没有想到的有关联的信息联系起来,体现出“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动态过程。
深度报道在我国报界兴起基于三个原因:一是媒体竞争的结果,二是受众需求的选择,三是报社记者社会责任感使然。为领导层提供决策依据,为人民群众解疑释惑,为未来走向前瞻预测,是它得以发展并受欢迎的政治基础、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电视体育是电视与体育相结合而形成的特殊产业门类,电视对体育的介入延伸了体育产业的价值链,使体育产业的生态群落更加多元化。在我国电视体育产业虽然刚刚起步,但已经形成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价值链,并迅速发展成为体育产业的一个成熟分支。
最早进行奥运会电视报道的是1936年的第11届柏林奥运会,这是奥林匹克与电视联姻的开端。而奥运会电视报道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则是在60年代。1960年的罗马奥运会,欧洲人可以通过通讯卫星观看比赛。旧金山的“晨鸟”卫星直播了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比赛的盛况。到了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就可以通过卫星对多数比赛电视直播,并出现彩色画面。从此,电视作为一种新的媒介,以特有的优势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雅典奥运会的前方报道中,中央电视台建设起了较为完备的前方播出系统,为前方的信号制作与传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前方的节目制作中,我们始终遵循奥运报道的规律,运用各种电视手段,给观众们展现的是体育和奥运的盛会。我们用第一时间原生态的采访,运用各种最新技术手段,用各种便于传递信息的包装手法,让前方体育场上所有的精彩时刻展现在电视屏幕上。
在雅典,央视第一次采用了远程网络编辑制作系统。前方记者使用专业光盘摄录一体机采集记录比赛的场景,在第一时间进行节目素材的高速传输与编辑,并与中央电视台已有的新闻共享系统互通互联,在实际应用中使“全程非线性”的崭新理念得以实现。这项新技术的采用大大提高了体育转播和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丰富了节目内容,保证了播出的可靠性,为央视的节目制播流程的最优化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奥运报道不是娱乐,也不是专题,而是新闻。奥运会本身是有规律可循的。它首先是体育比赛,表现出很强的新闻性,观众期待结果,也关注过程。首先明确的是,在本届奥运会的赛场上,国内观众最想看的是中国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的表现。所以在中国代表团的强项——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射击、举重、游泳的现场架设了直播摄像机,以此来保证中国观众可以在比赛的第一时间了解重要比赛的情况。其次,做好第一时间的采访非常重要。观众对主持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出镜记者和解说员必须更加专业化,必须考虑到观众想知道什么,怎么与运动员进行沟通,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记者对于相应的项目应该比较了解,对这个项目的运动员也要非常熟悉。运动员下场时,记者怎样提问最好,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一方面,毕竟很多运动员不像演艺明星一样擅长表达自己;另一方面,记者在提问的技巧上应该对自己要求更高一些,使运动员说出自己真正的感受和想法。
关于虚拟演播室。央视从法国世界杯时开始使用虚拟演播室,但直播时的使用是从九运会时开始的。虚拟演播室的技术将主持人与背景画面叠和在一起,现场感更强,表现开幕式更加丰富多彩。虚拟演播室带来了电视画面空间的真实感,又具有真实景没有的效果,而且可以根据不同比赛来调换背景。这样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浪费。悉尼奥运会时,奥组委在提供广播电视信号时还提供了5个真实的风景镜头,而这届奥运会提供了800多个。虚拟演播室技术给电视视觉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给节目制作也带来了电脑和技术方面的难度。
的北京奥运会即将到来,我们在深度报道上还应下更大的功夫,在媒体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大好奥运体育报道的重要战役,为全世界当好体育新闻报道的东道主。
参考文献。
[1]《体坛周报》,中国新闻研究中心,作者:张茂毅,杨富春。
[2]杜骏飞,《.深度报道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7。
[3]鲁威人,《体育新闻报道》,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4]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新华出版社,.12。
[5]严三九,《应用电视新闻学》,暨南大学出版社,.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模板16篇)
- 2023年歌颂美丽新疆的演讲稿简短(优秀9篇)
- 最新小学三年级语文会摇尾巴的狼优质教案模板简短(精选11篇)
- 如何写遇见的英文不同说法是什么简短(三篇)
- 2023年采购员工作职责具体内容简短(优秀15篇)
- 2023年我的大学生活演讲稿(汇总9篇)
- 最新产品质量工作总结报告范文范本(汇总18篇)
- 最新生命力量演讲稿(实用16篇)
- 人教版四年级英语期末测试题(优质15篇)
- 2023年英文语法学习(模板17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
相关文档
-
社 会 体 育 论文社 会 体 育 论文范文3000(5篇)16下载数 490阅读数 -
社 会 体 育 毕业论文社 会 体 育 发展趋势如何写社 会 体 育 发展现状论文(7篇)30下载数 422阅读数 -
社 会 体 育 毕业论文社 会 体 育 发展趋势怎么写 关于社 会 体 育 的论文(7篇)20下载数 382阅读数 -
家校
社 企协同共育 心得体 会 总结 家校社 协同育 人心得体 会 (7篇)49下载数 713阅读数 -
参与
体 育 社 团活动心得体 会 参加体 育 社 团的收获(五篇)33下载数 219阅读数 -
教
育 社 会 化心得体 会 总结 教育 社 会 学感悟(4篇)20下载数 671阅读数 -
教
育 社 会 化心得体 会 及感悟 教育 社 会 学感悟(六篇)27下载数 393阅读数 -
社 区教育 心得体 会 免费版和感想社 区教育 心得体 会 200(五篇)39下载数 575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