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人们对过去经验和事件的反思与总结。总结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要能够引导读者进行实际行动。以下是一些项目总结的案例,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传播心理学论文篇一
随着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大和社会不公的不断出现,不少愤懑而压抑的群体一直需要找到情绪表达的理由,而部分谣言则成了大众情绪表达很好的由头。
日前,一则“军车进京”的离奇谣言忽起于微博,继而在广大社会公众中迅速蔓延,引发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而就在几个月前,媒体披露了有关部门查处的一起网络谣言典型案例:某军事论坛的网络编辑看到论坛帖子里有“铁鸟回光返照、化作青烟”的诗句,又结合其他网民的只言片语,竟编造出“空军掉了一架飞机”的“爆炸性”新闻。
谣言,已经成为我们这个社会不死的幽灵,时不时就会沉渣泛起。在进入信息时代以后,随着手机短信、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现在即时聊天工具、网络自由论坛及微博的出现,谣言更是带来了巨大的杀伤力。
对此,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沈政告诉笔者,如果从深层次来考量,近些年各种谣言在社会上呈现普遍蔓延的趋势有着极其深刻复杂的社会背景。很多人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紧张不安的环境之中,随着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大和社会不公的不断出现,不少愤懑而压抑的群体一直需要找到情绪表达的理由,而部分谣言则成了大众情绪表达很好的由头。
就在最近,就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近日,国内天涯社区等网站论坛中有人冒充中新、网发布新闻信息称“一北大学生王某因网站备案未成功,网站被关,带刀将贵州省通信管理局机关干部刘某杀死”。这条消息迅速满足了大众对目前大学生求职难、政府机关僵化式管理的.不满情绪。
由于大众并不是专业人士,没有能力、没有意识也没有时间对每条信息去核实,所以很多人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对此消息进行转发和评论,一天的时间内该条消息就在新浪、微博上被上万次。谣言的传播者在传播信息中发泄自己的心理苦闷,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寻求一种自我的心理安慰和心理快感。
但当微博官方及相关部门出来辟谣后,一部分转发者发现此前自己“传谣”,觉得再次转发辟谣信息有损自己“公信力”,而另一部分转发者仍然会抱着“事出必有因”的心理,拒绝接受事实。所以辟谣信息传播的力度远远比谣言的传播力度弱得多。
所以,同样是“北大学生创业不成杀害管理人员”的信息帖,在被新浪官方和贵州省通信管理局盖着公章联合“微博辟谣”后,只被转发区区不到七百次。
当然,现在谣言的蔓延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有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已经是一个互联网大国,网民人数超过5亿,比一些国家人口总量还多。并且处于微博等自媒体时代的互联网已经是这些网民言论最为自由与活跃的一个空间。
在这个平台上,不仅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然而,针对互联网的相关管理却还没有及时跟上,这给一些对社会怀有严重不满情绪的人传播谣言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与空间。在这种局面下,一些谣言在互联网上的传播不仅传播速度前所未有,其所形成的杀伤力往往也是前所未有的。
此外,一些子虚乌有的谣言之所以能够大范围流传并造成比较恶劣的影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出现一些广受关注的事件时,政府相关部门往往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有关单位也常常不立即进行真实的信息披露,要么在披露相关信息时对一些问题遮遮掩掩,要么干脆置之不理,在得不到权威的信息来源时,一些民众只好听信道听途说,在“蝴蝶效应”的作用下,结果一传十,十传百,最后导致谣言满天飞。
因此,要有效遏制谣言的传播,当前我们需要治标也需要治本,除了要求社会公众不信谣、不传谣,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并以法治手段加以保障和约束以外,在信息传播方面,一定要用法治的手段健全我国相关部门及单位的信息及时公开制度,及时保障信息传播的公开透明,这样就会在源头上遏制谣言的传播。
其次,加速推进社会发展及国家管理改革,最大限度缩小贫富差距,消除社会不公,减少社会不满情绪,就会瓦解谣言传播的社会心理基础。另外,相关部门和单位重塑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公信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唯有在社会公众中树立了公信力,才会让社会公众相信机构信息发布的权威性与可靠性,做到了这一点,就是有谣言传播,也会很快不攻自破,不会发挥太大的杀伤力。
传播心理学论文篇二
为了更加方便快捷地管理学生,高校应搭建学生信息管理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自主获取信息,教育管理者可以通过管理系统查询、统计、总结及分析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大学生因为缺少父母及时的管教和督促而存在懒惰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考勤,详细记录上课迟到、缺课、违纪的学生信息并录入考勤系统,也可以记录下遵守纪律、表现突出的学生信息,既便于院系领导及时了解学生情况,也便于开展学生评估工作。
(二)网络交流平台的建设。
为了在大学生和院系领导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管理者可以搭建一个网络交流平台。“留言板”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发表对于学校规章制度的意见、上报学校基础设施的缺失情况、反映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个人主页”的方式可以在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建立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大学生可以分享书籍信息、优秀视频及精品课例等等;“班级论坛”的方式有助于班级内学生的沟通交流,进而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学生间的知识水平差距不大、兴趣爱好也几乎相同,彼此间拥有很多的共同语言,经过班干部的带动一定会传递出正能量。
(三)学生管理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
为了方便教育管理者发布各项学生管理信息,高校需要专门建立一个管理信息发布平台,及时更新教育管理者的工作推进情况。此外,学校的重要信息和会议通知需要辅以短信发布。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与日常教育管理信息也需要日常管理平台发布,包括每周的寝室卫生情况、寝室违规违纪情况、公物损坏情况、月末综合评比情况,院校领导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工作,并研究下月的工作重点。
(一)把握学生的网络思维,实施针对性管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们的网络思维得到充分的激发,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思维方式多样化,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通过网络传播获得异常的发散,这也是网络获取信息的一大特点,当学生搜索某一条网络信息时,会出现一系列与之相近或有关的信息,大量信息的涌入使得学生在拓展知识范围的同时间接改变了发散式的网络思维;但是,这种发散式网络思维要求大学生必须具有强大的辨别能力,不能让网络上虚假与不良的信息影响他们的价值观。第二,思想平面化趋势。网络中的各类知识都以网址链接的形式存在,学生掌握的各种知识也都是基于网址的印象,较之传统的知识记忆需要常年的日积月累,网络传播使得知识结构的记忆方式发生了变化,便于大学生全方位地获取知识和看待问题;另外,网址的呈现方式既简洁又实用,极大地方便了学生记忆。第三,思想被动性。网络信息量十分庞大,大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地选择信息,接受新鲜事物、提出全新见解,在网络环境中畅所欲言;但是,大学生的人生观和思想上还未完全成熟,判断是非的能力相对薄弱,思想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牵制,所以,教育管理者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网络思维,进行有针对性的高效管理。
(二)借助网络教育环境,引进情景化管理。
现如今,加强大学生的生活体验意识极其重要,这就要求教育者借助网络教育环境引入情景化管理。所谓情景化管理,就是让大学生在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各抒己见、自由沟通。创建一个既有利于师生又利于管理者进行交流的情景化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为了让大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教育管理者一定要以大学生为中心,使大学生无论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占据主导的地位,使他们拥有独立自主的选择权,教育管理者则在教育和教学中发挥辅助和引导作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推进情景化管理,分享优秀的网络教育资源。第二,选择恰当和优秀的信息资源陪伴学生成长。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是大学教育的重要部分,教育管理者既需要创建一个共享的活动情景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还需要充分掌握各种信息资源,换句话说,教育管理者要把传统的直接干预转变成利用信息资源的间接干预。第三,为大学生的勤工助学提供服务,为大学生排忧解难。教育者借助网络平台的交换模式就可以了解到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和引导,通过教育者敏锐的观察,学生的困难也一定会得到解决。
(三)注重网络与现实的互动,优化教育资源管理。
现实世界和网络虚拟世界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只有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才能实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现实生活中的学校、家庭、社会与网络虚拟环境中的社区团队共同努力,优化教育资源管理,在肯定网络教育环境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相互促进,共同辅助大学生的成长。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为大专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开辟了新视角,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要充分掌握网络教育传播环境下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并有针对性地行管理。此外,管理者应高度重视网络交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并恰当地加入情景化管理,以优化教育资源的管理,为师生之间创造出优良的教学环境,提高师生之间的凝聚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社会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传播心理学论文篇三
本文展开对科技新闻传播效果的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当前科技新闻传播的现状以及科技新闻传播产生的具体效果。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更新,科技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中占比,也得到明显的提高。近年来,在科技新闻普遍发展的新环境下,如何采用更有效的手段,提高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满足社会大众对科技新闻的需求,逐渐成为科技新闻日益关注的重点。文章首先对科技新闻与传播效果展开分析,同时重点研究科技新闻传播效果增强的具体措施。
自对外开放后,我国社会各行业均取得快速发展。尤其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就现阶段科技新闻的发展现状而言,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对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对科技新闻的分析,明确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相对较多,包括新闻传播者和受众者等。本文通过对科技新闻传播效果、新闻传播效果增强的措施研究,能够为日后促进科技新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有现实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1.1科技新闻。
科技新闻是在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以科学技术领域发生的相应事实为主,事实性科技报道。通过对科技新闻的深入分析,能够明确以科技事实传播的报道相对较多,包括科技成果和推广,包括党与国家政策的出台和应用,包括科研学者的科技成就。诸如上述的科技事实,经过多样性的报道与传播,从而逐渐成为科技新闻[1]。科技新闻在发展中具有显著的特点:
第一,科技新闻的科学性。科技新闻在传播中,其所传播的内容是具有一定真实性的,表述相对准确,有相应的科学根据。
第二,科技新闻的通俗性。科技新闻在报道与传播中,其写作内容具有形象生动性,具有普遍的通俗易懂的特点。
1.2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主要是指传播者将相应的信息传播后,其在感情和思想等方面,产生的相应影响和变化[2]。通常情况下,对传播效果的界定范围相对较广,包括兴趣的养成、情绪的反应、信息的共享等,都纳入到传播效果之中。从某种角度而言,传播效果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展开研究。就广义传播效果而言,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行为引起的客观性结果,包括对社会实际发生作用的影响。就狭义传播效果而言,传播效果是指某种传播行为,想要达到的现实性目标。
根据对科技新闻和传播效果的了解,能够从此内涵角度出发,对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加以分析[3]。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主要是指广大受众者在接受科技新闻传播后,在行为和感情等多方面发生不同的变化,或是引发不同的影响。事实上,科技新闻传播后,引起的客观性反映,受众与社会发生的广大作用,具有普遍性的传播影响,能够引起不同程度的传播效果。科技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在科学技术的支持和引导下,对广大社会群众引起相应的共鸣,从而进一步促进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
2.1提高新闻的可读性。
通过对科技新闻的分析,能够明确新闻传播效果在增强时,传播者应提高新闻的可读性[4]。科技新闻的产生,是在特定历史文化和背景下,科技新闻事件的背景可能不属于新闻事实,但却是新闻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根对科技新闻的了解,发现科技新闻与体育新闻和娱乐新闻等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科技新闻在传播时,缺乏与受众的接触。不少科技新闻在发展中,由于部分受众者缺乏对相关科技知识的了解,在展开科技新闻报道时,受众者的注意力与科技新闻报道想要取得的理想效果,具有较大的差距。为此,传播者应加强科技新闻背景知识的掌握,明确所要传播的科技新闻背景,以提高新闻的'可读性。
2.2增加传播者实用科技知识。
在科技新闻传播过程中,为了增强新闻传播效果,应增加自身的实用科技知识。通过对科技新闻的传播发展分析,了解到部分科技新闻在传播中,记者编辑人员的专业受到局限,部分记者对科技新闻的掌握不够透彻。在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广大受众者逐渐加强对科技新闻实用性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满足广大受众者的需求,科技新闻传播者逐渐提高了对实用科技知识的学习。科技新闻传播者在加强自身实用科技知识时,应充分了解科技新闻的相应内涵,做好实时科技新闻功课,提高科技新闻的质量,从根本上提升自身对实用科技知识的了解。在掌握相应实用科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具体科技知识的综合利用,从而充分增强科技新闻传播的效果。
2.3激发阅读者的兴趣。
科技新闻传播中,传播者应充分激发阅读者的兴趣。科技新闻传播者在促进科技新闻传播时,应根据受众者的喜好,应激发阅读者的兴趣。通常情况下,科技新聞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枯燥性,无法有效的激发阅读者的兴趣和爱好,影响了阅读者对科技新闻的吸引力。因科技新闻的素材相对较近,新闻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相比,报道方式相对模糊。因此,科技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应充分加强对阅读者兴趣的关注,通过对阅读者兴趣的了解与分析,根据阅读者的兴趣,制定出其感兴趣的科技新闻。科技新闻传播者可以加强对新闻素材的选取,制定好科技新闻的报道角度,使新闻报道角度能够符合多数的受众角度,从而引发广大受众者的共鸣,由此激发阅读者的兴趣。
2.4受众应提高自身阅读能力。
在促进科技新闻传播时,受众者提高自身阅读能力,也是尤为必要的。根据对受众者的阅读特点分析,能够明确受众者阅读具有规模巨大和分散性特点。规模巨大主要体现为,科技新闻的受众者较多,阅读数量超过了社会的部分群体。其分散性则体现在,阅读科技新闻的人群,其职业类型相对广泛。因此,在受众者展开对科技新闻的阅读时,由于其文化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尽相同,不同的受众者对新闻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存在差异。受众者应从自身角度,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阅读能力,以此提升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
在经济文化发展日益呈现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在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虽然我国仍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在经济迅猛发展的环境下,科技类新闻逐渐成为新闻报道中的重点。科技新闻在其发展中,主要是以科学技术类型的内容为主,具有不一定的科技含量和知识背景。针对当前科技新闻传播效果的现状,本文在研究中,主要从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增加自身的实用科技知识、激发阅读者的兴趣、提高自身阅读等方面,展开对传播效果增强措施的研究。期望通过本文关于科技新闻相关内容的研究,为日后提升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提供一些参考。
[1]刘世雯.电视科技新闻传播维度分析及传播效果研究[j].科技传播,2016,1(21):1.
[2]任晓艳.电视新闻节目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4(20):142.
[4]李静.媒介融合视角下的新闻传播效果与受众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3,5(10):8-11.
传播心理学论文篇四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不断转型升级,市场发展条件不断变化,受众对于新型科技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基于此种现实,科技新闻需要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结合受众的信息需要,在充分把握当前科技信息形势的基础上,从新闻的传播形式、传播速度、传播规模、新闻总体价值角度入手,探索科技新闻传播效果提升的有效路径,促进传播内容的不断深化、信息规模的不断扩大、科学精神的有效传播。
1.1科技新闻。
科技新闻主要是通过对当前科技领域中各类最新科研成果、各类科技推广情况、当前科技界的主要学术活动、科技界主要治学思想、国家出台的各类科技推广政策等的报道,宣传最新的科技理论,推广科学技术和科技发展政策,促进科技界的学风建设,提高我国科技治学水平。当然,也利用各类科技思想、科技成就等,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1.2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主要是信息在传播以及被受众接受的过程中所引发的社会讨论,引起的受众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尤其注重受众在接受信息之后生成的情感共鸣或者由此引发的某些情绪宣泄行为。一般来说,传播效果可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通过新闻等手段进行某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思想的社会化传播,并在传播的过程中引发受众在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变化;第二,则主要指报纸、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引发的社会层面的变化,如社会主体意识形态的变化,社会针对某一信息内容认知的变化等,此种情况下的传播效果可以直接表现为受众思想、行为等的变化,也可以表现为社会中某一团体或者行业发展形态的变化。
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主要指科技新闻传播者借助与科技相关的信息,如当前我国辽宁号航母下水、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升空,或者借助“大数据”思想在各行各业的渗透、多重社交平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科技内容的报道,帮助受众了解当前科技的发展水平,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而也从意识领域启发受众逐步加深对当前社会发展形态的认识,促进受众思想、意识和行为的转变,促进社会=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当然,在以往科技内容报道过程中,科技新聞过分严肃的态度导致大众无法全面了解当前科技发展动态,影响新闻总体传播效果。结合当前科技迅速发展、物联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等现实,科技新闻需要从自身入手,通过更为全面、系统的科技解读,帮助受众不断深化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进而也促进科技信息的有效传播。
2.1传播形式。
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样促进了新闻传播形式的不断变革。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其传播内容更具权威性和真实性,但是由于受时空限制较大,无法满足受众全方位了解科技信息的需要。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为科技信息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条件,但是互联网传播形式下,科技信息审核不足,容易影响受众对于科技信息正确认知的形成。
2.2传播速度。
科技新闻的传播,需要及时、有效,以此来突出科技的重要性以及对社会的作用,帮助受众第一时间掌握必要的科技信息,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信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提高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的社会生产效率。
2.3传播规模。
科技新闻的受众是全体社会成员,新闻内容的增多,新闻传播规模的扩大,能够从不同角度满足不同受众有关科技信息的接受需求,进而也在科技传播的过程中,促进科技新闻价值的发挥,提升新闻总体的传播效果。
2.4新闻价值。
传播形式的多样性、传播速度的提升、传播规模的扩大,都可以作为科技新闻传播效果提升的外部条件,而新闻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依然是新闻本身的价值。因此,在组织新闻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从内容入手,进一步丰富新闻的科技含量,帮助受众在了解新闻主体内容的同时形成对科技信息的正面解读。
3.1贴近受众视角。
贴近受众视角,即从受众角度出发,从受众心理、受众年龄、受众基本信息诉求、受众阅读习惯等角度出发,保证科技新闻报道内容与受众利益、受众心理等的贴合效果。
首先,可以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双向互动通道,关注受众对于科技新闻的讨论角度,进而选择合适的切入点组织新闻内容,更新新闻传播形式。
其次,需要对新闻进行软化处理,尤其注重明确科技内容与受众生活联系的报道。比如《经济日报》就曾利用《智能交通让出行更便捷》的报道,引发受众对于智能交通的关注,并描绘智能交通与受众生活的相关性,其“在车内了解堵车信息”等内容贴合受众的心理和生活需要,让受众在阅读的过程中真正了解和接受科技信息。
3.2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提高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首先可以从科学素养培养角度出发,即作为科技新闻工作者,需要重视对自身所报道领域前沿科技内容的敏感性,注重对不同科技新闻内容和科技信息的领悟和解读,善于从现有知识结构出发进行新型科技知识的解读和学习,保证知识体系的及时更新和完善。
其次,科技新闻的传播需要保持严谨、科学的传播态度。尤其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在新闻行业不断深化的前提下,科技新闻需要尽可能避免走入过分炒作和娱乐化的怪圈,在保证科技内容通俗性、科技新闻传播规模的同时,也注重所报道内容的严肃性。
3.3保证新闻内容真实性。
网络科技时代,信息来源渠道不断增多,信息内容也各式各样,甚至有人专门利用一些专业头衔招摇撞骗,降低新闻内容的可信度和价值,影响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如前些年热门的“从恐龙蛋里提取dna”“长沙陨冰”“水变油”等新闻内容的报道,严重损害了科技新闻的权威性和传播效果。
因此,为增强科技新闻的真实度,新闻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需要从保证内容真实性角度入手,进行最新科技信息的解读,同时也需要进行及时的辟谣,尤其针对“猴子牧猪”等一类反科学内容,在表达出明确的反对态度的同时,也需要针对新闻具体内容做进一步解读,保证新闻价值和总体传播效果的提升。
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科技新闻规模的不断扩大、形式不断变化和速度不断提高。而新闻的规模、形式、速度和价值,反过来同样制约科技新闻传播效果的提升。因此,在科技新闻传播的过程中,需要从受众视角出发,从提高从业人员自身素质角度出发,在保证新闻内容真实性的基础上,从生活化的角度以更软化的新闻报道形式、更全面的新闻组织和宣传方式,提升新闻的传播效果,增强新闻的总体价值。
传播心理学论文篇五
怎样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新闻传播人才,国外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关注、研究和实施。西方高校特别是重点大学与知名企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校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支撑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学者的研究也比较深入。中国学术界、教育界引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这一理论不久,出现了一些误区。
(一)认为合作收益应由学校全得,责任却要企业和学校共担。
校企合作培养双方责权不明,利益不公。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大学领导和学者甚至提出,要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设计课程,共同上课,共同指导学生,等等,几乎完全不考虑企业为什么要这么做,完全不考虑市场经济规律。还有的领导和学者主张把企业引进来。据笔者观察,即便花大力气引进企业,但都浮于表面、做做样子。办学的收益学校几乎全得,办学的责任却要企业和学校共担,这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研究上的第一个误区。
(二)认为大学生的所有技能全部可以甚至应该由校企双方共同培养。
这种观点主张大学生的所有本事,包括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职业技能、科研能力等等,全部可以甚至应该由校企双方共同培养。这种理论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事实上,校企可以合作培养人才,甚至可以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但对当下中国大学特别是非重点大学而言,要想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绩,必须首先解决三个基本问题:第一,合作双方的动力问题。中国的人口峰值还没有到来,大学生就业难将持续很长时间,买方市场将长期难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花钱出力为大学培养人才,积极性不可能高,所谓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不过是高校的一厢情愿罢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必须首要解决企业的动力问题。企业没动力,“合作”必落空。除非在人才市场上招不到人,否则企业不会花大价钱、大力气帮学校培养人才。第二,合作双方的分工与协作问题。企业有动力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才有可能。但这种“合作”,学校必须仍然是学校,企业也必须仍然是企业,校企不能过于重合作,轻分工。学校应干什么,企业应干什么,必须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笔者看来,企业可主要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上发挥部分作用,其他责任仍应由学校承担。第三,合作的方法和路径问题。企业的积极性有了,分工也明确了,还有个合作的方法、路径问题,大学亦如此,这是校企合作必须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
(一)实施两个“紧盯”,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首先,紧盯人才市场,实施需求导向策略。紧盯人才市场,是要求高校把握社会和行业发展,切实了解用人单位对于学生在素质、知识和技能层面的具体需求,并且根据人才市场的细分,着重将对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系统地融入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式中去,做到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其次,紧盯兄弟高校,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紧盯兄弟高校的办学情况,是要做到“差异化”竞争,既尊重新闻传播学的办学规律,也结合本校的目标和实际进行有效的创新和探索,着重在应用型课程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应用型导向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此形成与兄弟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有效区分。第三,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事实上,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各级、各类人才,大学的终极使命,便是为国家培养这些人才。如果天下的大学只有一类,大学便成了所谓砖瓦厂,每年几百万大学生便成为按一种规格生产的砖瓦。以新闻学专业为例,国内几乎所有新闻传播院校都紧盯着省会城市的主流媒体、大广告公司和大型企业不放,而对其他层次的人才市场很少关注。用人单位要求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很强的实际操作经验和能力,而大量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这是学生就业时很突出的一对矛盾。
(二)建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确立了“两个紧盯”的建构原则,明确了培养目标和规格后,须着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建构工作。
1.学校与社会联合办学的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仅仅靠高校一方的力量来完成,这显然不太现实。高校必须建构学校与社会联合办学的教学模式,创造性地借用各类社会资源,为学生和教师打造一个熟悉社会和行业、提升专业技能、积累实践经验的第三方平台。新闻传播学院应积极主动与各类媒体行业尤其是新媒体行业建立起各种合作关系。在合作形式上可采取专业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和科研机构建设两种。在合作的主要内容上,合作机构作为高校的专业实习就业基地,双方互派工作人员或教师,进行专业讲座、学术研讨或过实践关,双方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履行社会服务功能等。总之,双方合作,各司其职,为高校学生和教师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建立较为坚实的基础。
2.“综合素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
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或者只注重职业技能的训练,显然都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唯有结合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对应用型人才所需的素质、知识和技能实施模块化和系统化的建构,设定可描述的人才培养规格,并通过相应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来保障落实。开设基础课和主干课程是课程体系建设的第一要务。这既是教育部专业目录的要求,也是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符合国家的需要。基础课着重解决学科所需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专业主干课程着重进行案例教学和实验实训教学,解决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知识转化能力。第二,努力创建新型业务课程。随着网络新技术引起信息产品形态发生变化,继而推动信息产品价值实现规律随之改变,并最终导致信息产品提供者的运作模式发生变化。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对现今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在专业融合、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及学生就业方向等层面提出了挑战。新闻传播专业唯有正确理解和把握信息化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常态,努力自主创建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新型业务课程。第三,将实践教学活动纳入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教学活动在整个新闻传播教学环节中对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将储备转化为能力,由准新闻人、准传媒人蜕变为新闻人、传媒人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极少新闻传播院校注重教师也要参与专业实习。多数新闻院校的教师,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很少,有的从业经验全无。新闻传播学实践性极强,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新闻传播实践能力。重视新闻传播实务研究专业实习主要是为了解决理论结合实际的问题,但怎样让理论教学、实验实训与专业实习有机结合,目前很少有新闻院校关注到甚至做到这一点。
3.“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
第一,教学内容和形式设置的“三分法”。专业主干课程确保三分之一的理论教学、三分之一的案例教学和三分之一的实验(实训)教学。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进行理论讲授外,还要通过案例分析、实验实训等手段,以情景再现式、讨论式等其他教学形式来授课。这样既可以丰富课堂授课的内容,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促使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第二,建设系统的课程实验教学模型。课程实验重点要从专业主干课程中遴选,如新闻学专业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学》和《新闻评论学》等课程,再以大三下学期开设的《新闻综合实训》为依托平台,可有效地整合专业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几大重要知识板块与专业技能,实现对学生由新闻实务的单项训练走向系统综合性训练,以提升其综合实践能力。第三,强化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管理。围绕新闻传播学科,有一些重要的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项目”,新闻传播学院应积极宣传、推动新闻学子参与到这些高规格学科竞赛当中,且应将这些赛事纳入管理体系,从参赛学生选拔、参赛组织管理、专项经费管理、获奖学生奖励和指导教师奖励等方面形成制度,做到“以赛带教”“以赛带练”,让学生和教师能在“做中学、做中教”,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好互动。
新闻传播类人才职业技能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良心工程。作为新闻传播教育者和领导者,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应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由注重眼前到关注长远;主动适应国家高等教育由增量到质量的新要求,革除教育过程中较多注重自身感受、较少关注社会需求的观念,为国家培养新型的新闻传播人才奉献心力。
传播心理学论文篇六
(一)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财政、公共投入对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投入比重或者是数量,使公共研究部门的科研人员有足够的资金从事研究。可在财政、公共投入中划拨出一定比例,按科研成果在研究领域产生的影响,以及在生产领域中取得的效益,分类分等级地对科研人员进行奖励,奖励政策可适当向应用技术倾斜。此外,还应针对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出台相应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一定比例,用于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政府相关部门应调整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系,逐渐向评价或者鼓励的体制转型,不以论文数量的多少作为科研人员考核和评定职称的唯一标准。此外,科研评价体系应采用多元化的标准,不同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加大对大众媒介的扶持力度。
一是政府应加大对大众媒介的重视力度,利用大众媒介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扩大农业科技传播范围,增加传播效果。二是农业科技传播具有公益化属性,对于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节目和报纸,政府应予以支持。政府应鼓励大众媒介兴办涉农专业报纸,或者在主流报纸上开辟农村农业版面和栏目,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和资金倾斜。三是将农业科技传播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将节目的制作费用和采编人员的采访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或进行差额补助。
(三)加大对农民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力度。
政府应在农村大力增设农村书屋,有针对性地采购农业科教、种养殖、文学、法律、医疗保健等书目和报刊,充分发挥农村书屋的信息窗口功能,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致富信息、生产信息、市场需求等。此外,政府应加强对农民技术员培训的力度,动员、吸纳更多的涉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成为农民技术员培训基地,使更多的农民获得培训机会;增设符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农民急需的专业技术课程,解决农民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设科技培训夜校、定期请农业专家作报告,或者在农闲或节假日期间组织专家进行短期技术培训。
二、科研机构应充分发挥科研主体作用。
(一)端正科研态度。
第一,科研工作应该是健康的,是纯粹的。科研人员应克服功利思想,正确认识科研工作与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淡泊名利,不搞花架子和形式主义。
第二,科研工作应该是真实的。农业科研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农业发展。因此,必须是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理论,并用所形成的理论再去指导实践。
第三,科研工作应该是科学的。科研人员应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指导,着眼于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从调查研究做起,切忌纯理论的臆想和拼凑。
(二)加强与媒介的合作。
科研人员应注重与媒介的合作。科研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宣传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可设立科普发言人,并通过科普发言人与媒介进行对接,借助媒体为各类社会热点、科普需求作出权威、准确的解答,不断填补科研机构与受众之间的知识沟。
三、大众媒介应加大对农民的重视力度。
(一)回归农民受众本位。
大众媒介应重视农民受众的信息需求。针对媒介形式,应对不同类型的大众媒介进行整合。可根据不同媒介的不同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在同一时间段,就同一主题或内容,以统一口径进行传播,以壮大传播声势,提高传播效果。针对媒介内容,对农民喜爱的信息要加以强化,对农民不关心或不感兴趣的信息要加以改善。选题时,要符合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实际生产情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符合农民根本需求。针对农业科技节目的播放时间,大众媒介应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活习惯,节目播出时段尽量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从事家务劳动的时段错开,并可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在“农闲”时增加播出时间或者根据农民需要安排重播。
(二)回归科技本位。
大众媒介进行农业科技传播的意义不应局限于对某个科技成果、某种实用技术或某项科技政策的传播,而是要利用持续的、不间断的科技信息流通,形成信息环境,培养农民受众的视听习惯,塑造农民受众的科学理念,提高农民受众的'科学素养。现有的农业科技节目普遍科技含量较低。因此,大众媒介应注重传播内容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以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符合农业生产规律、能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内容,提高科技节目的“含金量”,真正做到回归科技本位。
(三)提高媒介工作者的科学素养。
媒介工作者在制作节目和撰写报道时,应将语言通俗化,将信息“去专业化”,在兼顾信息科学性、严谨性的同时,变死板机械的传播方式为农民容易理解的举例子、打比方等方式,消除广大农民受众与农业科技信息之间的隔阂。此外,媒介工作者应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农业政策的学习和积累,完善个人的农业知识结构,提升个人的科学素养,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消除知识盲点,避免错误报道,保证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四、农民应加强对自身的要求。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一是农民必须正视科学技术发展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变革,主动尝试接触、积累和运用农业科学信息,积极主动地收看、收听农业科技节目,阅读农业科技报刊,参加各种农民技术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科学素质。
二是农民应该主动关注党和政府针对“三农”问题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及辽宁省发布的农业发展政策,做到对政策心中有数,并能从政策中发现机遇,为个人的农业生产行为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努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农民应主动接触利用多种媒介,视媒介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有效工具,针对不同时段、不同环境选择适合的媒介形式,并根据媒介各自的特点,将有价值的科技信息保存下来。此外,农民还应利用媒介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将想看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向媒介进行反映,使媒介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民的需求,并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参考文献:
[3]董成双,邢祥虎,薛寿鹏等.农业科技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传播心理学论文篇七
与其他科技研究工作不同的是,农业研究大部分是在田间地头进行,所以农业研究数据的内容和分类比较复杂,数据采集量大增加了农业科技档案的形成、积累的难度。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详细的农业科技文件材料归档范围,让科技人员清楚什么材料需要上报归档。通过确定收集资料的种类、形式、内容等来强化对档案形成过程的控制,保证资料来源的完整性和丰富性,以此来完善科技档案的收藏。
1.2定时收集信息归档。
科研工作的内在竞争导致一些科研人员为了个人荣誉和个人利益,将在科研工作中一部分科研资料当作个人资源而不及时归档,从客观上影响了科技档案归档的完整性。并且农业科研周期普遍较长,农业科技信息处理后得到的结果需要时间验证,这无疑延长了农业科技档案收集归档的时间。
因此,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需要制定合理的收集时间,定期收集农业科技资料归档,如每次收集的时间间隔太长,将导致档案更新速度过慢,使最新农业科技信息难以共享。时间间隔太短又会增加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对农业科技档案数量的增补不显着。档案管理人员应根据合理的时长定时到各科室收集应归档的材料,督促有关人员及时补办缺少和不符合归档要求的文件材料,填补信息空白处。
随着时代的进步,电子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档案工作由传统手工操作朝着自动化方向转变[6],档案的形式也由纸质文本、实物向电子文档、图片、和数据等形式转变。这样的转变给档案的保存提供了极大地便利,对档案的保存条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多年来,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真实、有效的科研资料,这些资料大部分是以纸质物的形式存在,存放这些资料需要很大的空间。随着科技的进步,通过将科技档案进行整理、录入、扫描图形图表等一系列工作,把纸质文本转化成数字存放于磁性材料、光盘和硬盘等载体上,除了可以大量节约存储空间,还可以通过网络来传送这些资料,极大的提升了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率。
目前,国家加大对农业研究的投入,农业科技信息量不断增加,传统手工管理纸质档案的方式已无法满足档案收录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的普及,通过建立农业科技档案数据库,可以把传统纸档案以数据的形式存储于数据库中,方便档案管理员对数据进行网络化管理,也有利于科研人员通过搜索关键字迅速准确获取信息,不仅提高科研人员工作成效,也提高档案的利用率,从而加速了科研发展进程。
2.3配备现代化设备。
档案数字化目前用得最多、效率最高的是扫描法,扫描法是将原始档案文件放在扫描仪平板上,通过扫描仪把文书档案转化为数字图形输人计算机,经文字识别、校对后,转化为可编辑的.数字化档案[8]。扫描仪的分辨率参数、亮度参数、扫描速度都影响到数字化档案的质量,因此配备性能优越、质量过硬的扫描仪对于档案数字化是极为重要的。农业科技档案数据化后存入数据库中便于广大科技人员查询使用,数据库的正常运行需要强大的计算机平台,这就要求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能够支持这个平台。
传播心理学论文篇八
(一)出现虚假科技新闻。
一些媒体在进行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为了提升新闻的点击率以及新闻换播媒体的知名度,不惜以传播虚假科技新闻作为代价。在虚假的科技新闻传播的过程中,确实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关注度以及良好的点击率,但是一旦受众群体认识到这是虚假新闻的事实,在很大的程度上不会再次信任新闻传播的媒体,从而导致科技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也会受到阻碍,受众群体不会再次新人科技新闻的真实性。
(二)科技新闻的受众选择出现的问题。
科技新闻的受众群体往往具有较为明确的划分,一方面,需要对我国的未成年人进行科学技术的启蒙,另一方面,也需要对我国的城镇劳动人口以及农民进行科学素质的提升。但是在实际的科技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受众群体的划分上出现了较大的问题,无法在合适的受众群体中进行科技新闻的传播,也就会造成科技新闻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无法较好传播的情况。
在传播方式上,科技新闻是有自己的传播特点在,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往往是需要简单易懂,能够让受众在短时间内就能够了解到科技新闻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科技知识。但是在实际上,科技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新闻内容晦涩难懂的情况,而这种情况也就会导致科技新闻无法让大众接受的情况,严重影响了科技新闻的正常传播。
(一)加强科技新闻的真实程度。
为了让我国的科技新闻较好的进行传播,一种较好的方法就是加强科技新闻的真实程度。在这一方面,首先我国的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科技新闻的审查力度,尤其是对一些传播虚假科技新闻的媒体,需要做到绝不姑息,查处一起需要严格地进行处理,以保证我国的科技新闻媒体的相关媒体不会再为了关注度铤而走险,传播虚假的科技新闻。
(二)科技新闻需要选择正确的受众。
在受众群体的选择上,媒体需要做到正确的选择,尤其是对一些不同的科技新闻,需要在撰写方式上进行改进,例如在对我国的青少年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尽量将新闻写的生动和有趣,保证青少年能够对科技新闻产生兴趣。而对城市劳动人民以及农民的传播上,则需要贴近生活,以保证能够拥有正确的受众群体,保证科技新闻的传播更加符合人们的需要。
在传播方式上,需要贴近人民群众,真正的从我国人民的方面入手来将科技新闻进行传播。例如在对一些科技成果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来进行参照,进行报道。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够让科技新闻更加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结语。
科技新闻的传播对我国的科技发展而言十分重要,但是由于我国科技新闻的传播现状并不佳,因此就需要对我国的科技新闻传播方式进行相应的讨论。文章针对目前科技新闻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科技新闻传播的方法,可以为我国科技新闻的传播提供可参考依据。
传播心理学论文篇九
摘要:
网络谣言危害范围及其广泛、危害程度深切不良影响清除难。当前,我国已将网络艳艳纳入刑法规制范畴,相关立法也日渐完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需要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加以研究和完善。
关键词:
网络谣言;刑法规制;完善措施。
最近几年,网络谣言频繁散播的问题变得更加凸显。网络谣言的本质是虚假性的网络信息,具有较强社会危害性与破坏性。因此,各国都已运用刑法来约束网络言论,并运用刑法手段对网络进行严厉打击和惩戒,以避免谣言的进一步散播,有效规范网民本身的言行和净化网络环境。
一、网络谣言的特点及危害。
网络谣言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别有用心者捏造的消息,其以网络技术和网络媒介为依托,可以跨越时空生成、发布和快速传播,属于网络环境中的破坏力极强的一大公害。其本质是虚假信息,法律认定的谣言是经证实的虚假信息。与传统谣言相比,网络谣言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谣言的传播速度快,短时间内波及的范围广。
传统谣言的传播方式一般为口口相传,传播速度较慢,影响范围有限。但是,网络具有无国界性,网络谣言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散播开来,波及范围呈现广域性。
第二,危害程度深、消除难度大。
网络的互动性比较鲜明,尽管网络谣言在散播之初,人们可能会怀疑其真实性,但在网络互动作用下,其在网民心中的可信度也随之提升,最终起到弄假成真的造谣效果。网络谣言由于借助了网络的散播途径,全体网民都可以查看谣言信息,甚至有些人会将相关的辟谣扭曲化,使得网络谣言的消除难度更大,危害由此也更深。严重时,甚至可能会破坏社会秩序,威胁国家与社会的安全。
第三,传播成本非常低,具有显著的牟利性。
网络谣言传播不需要偿付较高的造谣成本,不法分子只要点击鼠标,就能迅速散播谣言,且网络传播自身就具有牟利性。网络传谣让某些人有利可图,有的造谣者、传谣者甚至出现专业化、职业化趋势。综观很多案例,通过网络谣言谋取利益的目的性越来越突出。
二、当前网络谣言刑法规制存在的问题。
第一,部分网络谣言规制缺位。
在刑法最新的修正案中,传播网络虚假信息或编造信息的新罪名被设置,这无疑是立法的进步。但是,其约束范围过窄,仅限定了四种“特情”,政变、战争等同性质的虚假信息,面临无法对其进行评价的窘境。
第二,网络诋毁的约束措施与惩戒手段不明确。
在网络谣言中,网络诋毁是重要的方式,近些年来蔓延比较迅速。刑法修正案据此新增了网络诋毁的相关条文,以便为无法取证的被害人提供支持。不过,从实际来看,该项规定也很难从根源上真正落实取证权利,达到彻底保护被害人的目的。
第三,部分罪名刑期配置不合理。
现行《刑法》中,诋毁罪的法定刑配置限制在三年有期徒刑,这对于极其恶劣、后果极其严重的网络诋毁案件来说,将难以充分发挥刑罚的功能,难以实现罚当其罪的目的。此外,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的刑期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偏低。
三、完善网络谣言刑法规制的建议与思考。
(一)弥补网络谣言的规制缺位。
网络谣言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应对现阶段刑罚立法予以调整,逐步拓宽网络谣言的约束范围。通过类型化改造现有罪名,将具有性质相同、危害程度相当的网络谣言进行罪名归类;健全立法,修改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罪的法条,在虚假“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列举式的规定后加上等或其他具有兜底性的用语,以弥补原本规定的疏漏之处,体现普遍的规制性,保证刑法的简洁性和稳定性。
(二)修正网络诋毁的罪名。
刑法如果要保障被诋毁人的正当权益,则应当修正网络诋毁的罪名,以便在最大限度内去掉特殊化的取证方式,有效保障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在过受害者取证遇到困难,相关机构应及时介入帮助取证。
(三)合理配置部分罪名刑期。
关于网络谣言的相关罪名的刑期配置,我国沿用的是传统谣言的刑期配置,为切实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应适当延长相关罪名的配套刑期,增大网络谣言的惩戒力度,确保罪名与刑期二者的匹配性。对于造成诸如企业破产、产品严重滞销等特别重大损失的情形,应将刑期提高至两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应当列作“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形,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总之,网络化突破了传统谣言的时空限度,为谣言的散播提供了平台与途径。网络谣言传播速度更快,危害也更大,从依法治国的视角来看,网络谣言应当接受刑法规制。但是,关于网络谣言的现有刑法规制还存在一些问题:
传播心理学论文篇十
涉农报纸是科技传播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类报纸、科技类报纸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即使在电视、网络、通讯极其发达的今天,报纸的作用仍然不可替代,这是由报纸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所决定的。报纸作为平面媒体,能够保留下来,便于携带和阅读,一张报纸可以多人、长时间、随时阅读,一时阅读不完,可以分次阅读,当时理解不了,过后还可以细细琢磨。而且报纸白底黑字,清晰、直观,一目了然,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在媒体中,涉农报纸的权威性及可信度相对较高。电视以其传播快、覆盖面广、最易于被用户所接受,在媒体中发展势头最好。与报纸、广播等媒体相比,电视媒体视听合一的传播方式,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更为直观、生动,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能够使受众产生真实、可信的直观感受,很容易被受众理解和接受,这是其他媒介所不能比拟的`[2]。但是电视节目的制作程序复杂,制作周期长、制作和播出成本高。而且传播的信息不能保存,播出后即意味着消失。加上节目的针对性弱,观众一般为被动接受,其传播效果受观众情绪的影响很大。
传播心理学论文篇十一
摘要:结合传播学的相关理论,通过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从传播过程的5个基本要素入手,分析与总结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传播者,加大农业科技传播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加强新媒介传播内容的把关,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树立“受众本位”意识,畅通和完善传播者和农民交流的渠道等促进与完善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对策建议。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传播活动,同样农业发展也离不开农业传播。农业传播是指农业传播者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农业相关政策和技术传递的活动。而农业科技传播作为农业传播的重要部分,是传播学最早关注的领域之一。农业科技传播主要传播的是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最终实现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1-2]。根据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任何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都包含5个基本要素,即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反馈。农业科技传播也不例外。为此,通过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从传播过程的5个基本要素入手,对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探讨促进与完善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有效对策。
传播心理学论文篇十二
根据虚假信息的内容性质,刑法分则对编造、传播虚假信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规定了相应的罪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1、侵犯特定个人利益类犯罪。
例如,编造、传播虚假信息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构成侮辱罪或者诽谤罪。
2、侵犯特定公司、企业、单位利益类犯罪。
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
3、危害国家安全类犯罪。
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构成煽动分裂国家罪。以造谣等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构成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
4、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类犯罪。
编造并且传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的虚假信息,扰乱证券、期货交易市场,造成严重后果的,构成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
5、扰乱公共秩序类犯罪。
(1)煽动群众暴力抗拒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构成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
(2)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案例:陈某某拨打110电话报警,编造在铁路上海站及候车室内放有炸弹的虚假信息。公安机关接报后启动应急预案,迅速调动刑侦、反恐等警力赶赴现场进行布控、人员疏散、搜爆排爆等工作。
(3)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
(4)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构成寻衅滋事罪。
案例:房产中介人员沈某某编造虚假的收紧信贷政策信息在微信工作群中散布,要求下属业务员告知客户并通过微信朋友圈等予以散布,该信息短时间内在网络上被大量转发、评论及数十家媒体报道,致房地产市场出现非理性购房情绪,成交量剧增,政府部门为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启动重大舆情处置预案,加强交易中心现场应对,提前开门受理,延迟下班等,且经3次发布辟谣贴仍余害难消。
6、扰乱作战秩序类犯罪。
不具有军人身份的自然人战时造谣惑众,扰乱军心的,构成战时造谣扰乱军心罪。军人在战时造谣惑众,动摇军心的,构成战时造谣惑众罪。
此外,编造、传播虚假信息还可能作为诈骗等犯罪的手段行为。例如蒋某某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超低价赴国外旅游的虚假信息,后骗取多名被害人钱款,构成诈骗罪。
二、信息网络谣言类犯罪的审理裁判思路。
1、信息网络谣言实施主体的审查。
信息网络,一般包括以计算机、电视机、固定电话机、移动电话机等电子设备为终端的计算机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固定通信网、移动通信网等信息网络,以及向公众开放的局域网络。利用信息网络编造、传播虚假信息,行为人只需要有电脑、网络或者电话机等即可,无需暴露在公共物理空间,多具有隐匿性。在确定行为人具体身份时,除了审查被告人的供述外,还应综合审查如下要素:
a、接警单记录在散布网络恐怖谣言等犯罪中,行为人多以拨打110报警电话的形式进行。对于接警单记录详情中的报警电话号码与报警内容等应与被告人供述进行仔细比对。
b、通话录音接警的工作人员一般会对来电人的报警内容进行概括后反映在接警单中,由于行为人表达能力及口音等条件限制,接警记录未必能够如实全面反映行为人的真实报警内容。110报警平台对于报警来电会形成电话录音,而此类案件案发及时,具备调取报警录音的条件,故应仔细审查当时的报警录音以真实反映报警内容及性质。
c、信息截屏对于利用移动电话机发布虚假信息类犯罪,有条件的应审查原始设备中的信息内容材料。
d、证据保全、扣押材料着重审查公安机关对电话机、电脑等关键证据的保全、扣押程序是否符合规范。
e、司法鉴定意见对于通过电脑等终端设备利用互联网编造、散布虚假信息的,无法从外观进行对应性判断,应由有资质的司法鉴定机构对于电子证据的导出、电子证据的内容、ip地址等要件进行鉴定。
f、言辞证据对于计算机、电视机、固定电话机、移动电话机等电子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可以结合同案人员、行为人的家人、亲友或者网吧等工作人员的证人证言进行判断。
2、虚假信息的审查要点。
一般而言,虚假信息是指没有客观依据,与事实不符的信息。刑法具有谦抑性,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对于信息网络谣言类犯罪中的“虚假信息”应当进行严格的限制。
a、内容性质虚假信息在内容方面应当是关于事实或者事件的描述。公民发表一般评价性或者对金融、经济、市场走势等预测性的言论不宜适用刑法评价。
b、明确性虚假信息在时间节点、地点、事件等核心内容等具有明确性。仅模糊表述诸如“要出大事了”等要件不明确的信息,不宜适用刑法评价。
c、主观恶意即行为人明知或者应当知道没有客观依据。对于无客观依据,有证据证实系行为人编造的信息,可以认定其具有主观恶意。对于非行为人编造的信息,而是传播他人发布的信息,对于主观明知的判断应结合行为人的身份、职业、普通人的认知条件、传播场景等严格把握。对于特定行业的人员,还应该苛以较高的注意义务或信息审核义务。
d、误导性虚假信息应具有较大程度的误导性,可引发公众产生错误认识并继而产生恐慌等情绪,影响部分公众的言论或行为选择。
e、社会危害性编造、传播虚假信息应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方可纳入刑法评价,具体而言,可审查有无造成物理公共场所秩序、生活秩序、信息网络秩序等混乱;工作、生产、经营、教学、科研等活动有无中断;有关职能部门有无采取紧急应对措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数额;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转发的次数等。
3、公共场所的审查判断。
对于寻衅滋事罪等侵犯公共秩序类犯罪而言,一般要求行为实施于公共场所。就信息网络而言,一般的论坛、贴吧、网页等,受众多,且人员进出具有任意性、开放性,属于公共场所,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此不存在争议。
微信朋友圈是否属于公共场所?
有观点认为,微信朋友圈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不能认定为公共空间,行为人利用微信朋友圈散布虚假信息的不能认定为犯罪。
笔者认为,微信朋友圈的信息虽然一般限于好友之间阅看,但是在未设置权限的情况下,即便非微信好友仍可阅看一定数量的信息,且因交互性等特征,通过微信朋友圈亦可实现信息的裂变式传播。尤其在公众每日面对海量信息的情形下,微信朋友圈的信息相对经过筛选,较为突出醒目,也易于扩散传播。因此,在一定的场景之下,微信朋友圈也可认定为公共场所。
4、竞合的审查处理。
第一,基于罪刑法定原则,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中的信息限于险情、疫情、灾情、警情4种,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中的信息限于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劫持航空器威胁等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事件为内容,可能引起社会恐慌或者公共安全危机的不真实的恐怖信息。故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中的4类信息不包括恐怖信息。此外,寻衅滋事罪属于一般性规定,寻衅滋事罪中的虚假信息不包含刑法分则特别规定中的各类虚假信息。
第二,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犯罪,同时又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等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传播心理学论文篇十三
有专家指出,我国的大中城市现已迈进了“非稳定状态”的危机频发期(68%的公众对政府危机管理不满,22%的人舍命不舍财)。这个时期属于“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目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企业转型艰难,大学生就业困难,房价过高,社会保障覆盖面低,收入差距大,教育医疗收费高,环境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突出,官员腐败严重,民主法制不健全,道德水准下降,人们缺乏安全感。新一届政府虽然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化解矛盾,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效果并不理想,政府机关的服务质量、办事效率仍与公众期待相去甚远。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消极腐败现象时有发生。这样一些不合理、不公平社会现象长时间存在,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不合理、不公平社会现象的存在是‘必然’的”错觉。在此情况下,一旦网络谣言出现,相当一部分人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不仅信谣,而且还传谣。这是网络谣言产生、泛滥的社会根源。
二、民众心理因素。
社会转型期,由于各种社会矛盾的不断累积,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社会认同感出现断裂,一些社会个体对目前的生活状况相当失落。百姓痛恨腐败,民众仇视富人,作为相对弱势的一方,他们在没有能力反抗的时候,就会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发泄。于是,在他们个人家庭出现困境无力救助或遭遇公共事件时,就会选择放大事实、扩大影响,甚至制造谣言,以便产生轰动效应来赢得舆论的支持,实现对处境不满的情绪宣泄。同时,谣言作为一种廉价的、效果显著的传播方式,在迅速传播中满足了弱势群体的发泄心理,让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和力量。在传播谣言的过程中,人们借此发泄了自己的不满,同时也获得了快感。
三、主流媒体因素。
“党管新闻,党管媒体”是我国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是我国主流媒体的使命。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巨大变化,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贫富分化已经出现,社会阶层结构、国人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已经呈现分化和多元化,而现行的是由政府单方面垄断的新闻管制体制,单一的宣传思想和宣传理念已经不能满足所有国人的信息诉求。人们渴望通过其他媒体全面了解身边的一切和外面的世界,传统的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正在下降,中国网民数量的迅速增加就说明了这一事实。
“报喜不报忧”是主流媒体最大的诟病。不能全方位展现社会的立体图景和多视角地报道社会的各个层面,让人们逐渐减少了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和敬畏。面对公共事件和突发事件,一些主流媒体的沉默,让人们无法理解。即使有些媒体想要报道,但由于媒体内部的报道流程设置,也会影响新闻报道的速度和内容深度。无奈,人们只好通过网络去寻求答案和真像。在一时难以得到真像的情况下,网络谣言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
四、信息管理因素。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报告中针对目前我国官员存在的问题时指出,“一些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一些官员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让民众日渐失望和不满,政府部门和官员的公信力开始下降,人们的不信任感正在累积。地下水发红引发恐慌,环保局长却回复“红色的水不等于不达标的水”、“红豆也能染红水”,被网友戏称“红豆局长”。官员质问记者:“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遭网友的热议,被网上称为“最牛的一句话”。温州动车事故新闻发布会,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的“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引起人们的不满。至于无数落马贪官,贪腐金额动则上亿,情妇数十,不断挑战人们的视听神经,英雄瞬间变狗熊,昨日清官今贪官,台上台下反差强烈,让人们无法分辨事情什么是假,什么是真,他们说的话哪句是假,哪句又是真。有时政府部门或官员的信息发布或辟谣,反而会遭到人们的反向解读。
六、经济利益因素。
为获利而制造谣言,是很多网络谣言产生的直接原因。通过制造、传播谣言,已经成为一些人的获利途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一些利益集团为了打击竞争对手,收买一些新闻媒体人员,或利用公关公司、传媒策划机构等,相互勾结,制造谣言并大肆传播,以达到非法侵害竞争对手的目的。如近年来两大乳业巨头蒙牛、伊利之间的几次媒体相互攻击战。个别新闻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收视率、阅读率等,竟然不惜牺牲新闻真实性公然炮制虚假新闻,甚至故意造假传谣,追求所谓轰动效应,来谋取单位一己私利。而“秦火火”、“立二拆四”所在网络推手公司——北京尔玛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更是靠大量炮制虚假新闻,蓄意制造传播谣言,故意歪曲事实真相,恶意侵害他人名誉,以达到非法牟取暴利的目的。所谓的“网络反腐维权斗士”周禄宝,则多次发布虚假信息,名为反腐,实为敲诈,涉案金额达上百万元,终因涉嫌敲诈勒索和编造虚假恐怖信息被逮捕。
七、法律制度因素。
法律是人们的行为准则。法律只有明确规定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才能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有明确的预期。法律的缺失是导致个人行为失范的重要原因。没有法律的规范,网络的有序运行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对互联网的法律规范不是很完善,尤其是对互联网犯罪的明确规定几近缺失,这也是导致最近几年来利用互联网传播谣言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猖獗的一大原因。虽然最近最高法和最高检对网络谣言定性出台的司法解释略显仓促,但总算给无数网民一个明确的法律预期,让网民对造谣、传谣可能造成的法律后果有所警觉。当然,对网络谣言的刑罚只是最后的手段,预防网络谣言产生才是治理网络谣言的根本。而预防网络谣言,更需要提升人们的法律意识。从近期查处的多起网络谣言案件来看,造谣者的肆无忌惮,传谣者的不负责任,信谣者的盲目听从,无不折射出人们法律意识的淡漠。如果人们缺乏对法律的信仰和对法律的尊崇,惩治网络谣言就会呈现一阵风的后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会再度泛滥,屡禁不止。因此,全社会在寄希望于健全法治,以法治乱的同时,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识也是杜绝网络谣言的应对之道。
传播心理学论文篇十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播成为了现代化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网络传播当前较为流行,很多方面影响着高校学生思想发展,这意味着高校在网络传播发展的同时对既往思想教育改革。新时期下如何正确看到这点逐渐成为很多高校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教育的影响和对策进行了简要分析。
:网络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和对策。
网络传播具有快捷性、时效性等特征,大学生通过网络传播可以及时收发各种网络信息。然而,网络传播也很有一定的危险性,使学生的正常身心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网络时代下如何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该要分析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然后提出相应的结局对策。
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必然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在网络传播的时代背景下,人们需要利用现代化课程的授课方式来进行对学生的想教育工作,而不是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和一些政治知识的灌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是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模式较为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加上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智能化,学生更加倾向于在网络传播中获取所需要的内容[1]。随着网络传播对社会很多方面产生重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转变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网络世界相对于现实世界来说具有虚拟性、想象性等特征,在网络世界中,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自信,更加尽情的享乐。因此,这就造成网络时代下,学生沉迷于网络的情况。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网络传播则会在学生不断沉迷之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例如,不少学生在网络传播中查看到社会暴力事件的发展,从而产生严重的“愤青”思想或者产生以暴制暴的想法等。这些都给以上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弊端,导致学生所接受的思想教育工作不能满足实际的教育需求。
在网络传播的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主要工作内容从传统的思想教育知识已成为网络道德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对网络技术的依赖性不断加强,在网络中的种种行为和思想也开始突显出其中的不合理之处。例如,不少学生受网络思潮的影响和网络世界虚拟性的保护,开始在网络传播中肆意谩骂,并接收网络中虚假、低俗、暴力的网络信息,这些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十分不利。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要教授学生应该如何区分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如何在网络世界中进行正确的行为,实现学生更好的网络道德素质发展。
网络技术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高校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影响,要加快创新,尤其是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创新,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效率能够显著提高。新时期下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而开展中应该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越性,让学生建立班级qq群或者微信群,在微信中和qq中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优势在于,学生不止可以在课堂中学习到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掌握更加相关的内容。而教师应该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想法,以便于更好的开展课堂准备工作,随时观察思想政治教育情况,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性。
随着网络传播在人们生活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大学生对网络表现出依赖性,但是网络信息中包含着大量的低俗信息和暴力信息,学生在缺乏鉴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情况下极易被网络不良信息所影响,制约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对网络技术的认识,让学生具备正确甄别网络信息判断的能力,并同时提高学生的资料能力。这样,大学生在网络传播的影响下就能够对网络信息进行道德判断,鉴别网络信息真伪,识别积极向上有用信息,进而促进高校学生思想觉悟。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需要高校能够坚持以大学生为主体性,对大学生进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学校需要建立校园网络文化系统,将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以网络文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传输,同时满足了学生网络学习的需要,还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其次,在网络文化信息的输出过程中,学校应该要重视网络信息的思想性、知识性、主流性以及丰富性的结合。也就是说,网站为学生推送的网络信息既要符合学生的主流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要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在向学生渗透知识的同时,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最后,学校需要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管,提升自身网络文化建设,利于学生思想教育的提升。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正逐渐加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有了变化,网络影响了学生的意识和行为及网络道德教育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正确和道德素养,学校应该在该方面提高效率,让网络提高在知识教育的作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文档为doc格式。
传播心理学论文篇十五
:目前,互联网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普及,让网络传播变成了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传播方式,同时也使传统新闻媒体受到了正负两个方面的重大影响,而新闻媒体的采编工作也同样如此。本文主要从网络传播的时代性入手,对网络传播使新闻采编工作受到的影响进行探究。
:网络传播;新闻采编;影响。
对于新闻采编工作来讲,网络传播产生的影响,存在消极的一面,更存在积极的一面。网络技术是时代发展的一股强大动力,它惠及的层面广泛而深刻,曾经作为传媒主流的广电和报刊媒体,也不得【】不在网络浪潮中寻求突破和变化,以应对广大受众在信息互通和便捷传播方式上的强烈需求,这样一来也为传统媒体在新闻采编方面的开拓创新创造了新的契机。而新闻采编人员必须敢于面对存在的机遇和挑战,以自身的转变促进传统新闻媒体的发展。因此,全面了解网络传播带来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网络传播是把计算机通信网络作为前提条件,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与交流,以达到社会文化最大化传播目的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是当前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一种体现形式,它的产生必将对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网络传播也是人类迈入信息时代的关键标志。对于新闻采编来说,网络传播方式和传统传播方式的比较,不管是在特征还是在具体的方法方面,网络传播方式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传播方式现有的缺陷。由于网络传播自身具有技术、渠道、终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所以也逐渐被较多媒体接受,被当今社会选择。网络传媒属于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突破了以往单点传播或是发射式传播的限制,以网络技术平台为基础,有效结合新型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形式,构成了一种散布型的网状传播结构。在这样的传播结构中遍布着数不清的网结,每一个网结都可以对信息进行生产或发布,对于全部网结生产或发布的信息,都可以通过非线性形式流入网络当中。并且,网络传播具备人际传播基本的交互性,受众能够直接、快速地作出反馈,并发表自身的看法,从而将受众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而网络除了具有工具性的特征以外,也是一种存储信息的主要载体,可以满足各种人群的需求。以往,新闻媒体会对关键内容进行强调或重复传播,但在现今的网络传播中,受众能够在任何时间与地点搜索出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从而满足自己的个性化需求,不再受单向传播的限制,这都是网络技术的海量存储特点所决定的。网络传播关键是通过数字传播的方式完成的,其包含了电视与报纸等各种传播媒介的优势,同时在时效性上更让传统媒体望尘莫及。因此,在整个使用过程中更为便利,让传播媒体的竞争力得到极大提升。
由于传输载体的不同,网络传播的效率远远高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这不仅体现在新闻信息的采编过程中,也体现在传播方式上,很多时候,广电、报刊媒体的新闻播发受制于栏目播出时间和报刊送达营销点的时间,但网络传播基本上不受这些限制,有时直接做到现拍现发,在时效性上两者区别较大。在新闻素材的收集方面,传统新闻媒体的时效性也相对比较差,这主要是因为事件的出现至完成新闻采编工作,通常都需要花费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来进行后期制作和编审。而网络传播却不同,其通过先进的科技方法,信息的生产、录入、储存和传播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之内实现,同时在第一时间传送到互联网能够拓展到的不同地点。所以,通过网络传播开展新闻采编工作,可以不用再受到时间与地点的约束,同时还能够有效地缩短工作周期、提升效率、增强时效性。
因为客观技术条件的限制,传统媒体长期以来的传播手段相对单一,一般只是采用文字、声音、图像的形式来传递信息,语言表达也比较正统严肃。而网络传播不但能利用较多的图像、动画、视频等比较直观的形式来传播信息,同时还可以把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和目前很多新形式相融合,比如,通过文字、图像和动画的结合,能全方位地体现丰富的信息内涵,同时在语言表达上形式多样化,可以调侃、自嘲,可以说方言,甚至可以运用影视作品当中的经典段落以达到一定的效果。在这些创新方法的影响下,如今新闻采编也逐渐顺应多元化和立体化的发展趋向。因为各种采录设备的面世,新闻素材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再加上众多实用的视频、图片制作软件,在整合加工的过程中,创作人员也会有更多思路可以选择,总体更加倾向于多媒体化和立体化的发展趋势。
被打破传统的信息传播载体比如电视与广播等,通常会由于栏目篇幅和频道时长等各种因素,出现相对的容量限制。因此,只能够选取新闻事件的重要内容进行剪接编辑,有些时候,很难通过比较详细的报道,把新闻事件的整个过程向受众展示出来。而网络却通过自身较大的容量优势,将信息传播载体的这一限制成功打破,其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能够传递的信息量,使新闻采编在素材收集和加工方面,都获得了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和更大的发挥空间。通过网络传播的这一途径,新闻采编能够离完整的事实真相更近,进而打造自己的风格,满足受众对更多信息量的需求。
新闻有别于其他信息形式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严谨性,这是对新闻价值进行评价的主要标准。网络传播快速方便、信息量大,在很大程度上使新闻产业趋向商业化发展,从而不可避免地让新闻报道受到了泛娱乐化的负面影响。新闻采编方面的快餐化形式,让新闻的严谨性遭受动摇,这在目前很多新闻的行文结构与用字措辞中,就能够观察出来。新闻采编部门担任着新闻事件从取材到整合制作成报道的主要职责,如今的网络时代让工作效率不断得到提升的同时,新闻真实、新闻质量的重要性却慢慢被忽略,以至于让新闻的严谨性受到影响。因而,新闻传媒行业的每一名成员都要对此加以重视。
在网络信息传播兴起之前,传统新闻媒体已经具备了相对完善的新闻评价体系。采编部门不但需要对新闻素材的收集、核实、加工负责,将新闻需要表达的信息准确传递,有时还会邀约有关专家学者来担当新闻评论员。如今,信息时代的新闻传播与之前相比,表现得略为浮躁,尽管通过网络传播得到了较高效率和收益,但是在新闻选材和新闻评论方面,却出现了肤浅化的倒退趋向。虽然网络对于广大受众的互动性有所提高,不过受到知识和经验水平的限制,整体来讲还不能够和传统的新闻传媒相比较。
新闻素材的可信度对媒体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新闻真实是传媒的生命所在。不管在什么领域,诚信都是一种必须遵循的行业准则,同时这也是一个行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传统新闻媒体对新闻素材的审核相对较为严格,因此,新闻的可信度也得到了充分保障,进而避免产生虚假新闻。而网络传播在将新闻媒体影响力进一步提高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新闻采编部门的素材审核难度,再加上受到首家传播和独家传播的功利思想影响,新闻素材的可信度就难以得到保障。部分新闻事件在传播过程中,因为发布者的主观情感因素可能会呈现一种片面的视角和特定的立场,以至于使素材本该具有的客观性受到损害。不仅如此,甚至部分发布者可能还会恶意编造不真实的信息,有些是为了制造热点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有些仅仅只是为了炒作以提高点击率和阅读量等。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新闻传播的可信度已经受到威胁,社会诚信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从目前网络传播的趋势来说,网络信息传播的确给新闻传播事业带来了无限契机和动力,各地也开始尝试把网络传媒和传统新闻媒体相融合,但是网络的快速发展,也给传统新闻媒体造成了一定威胁,让新闻采编面对着新时代的巨大挑战。媒体必须坚守行业的道德底线和社会责任感,“取之精华,弃之糟粕”,才能使新闻传媒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
传播心理学论文篇十六
三年的大专生活似弹指一挥间,从刚跨入大专时的失落和迷茫,到此刻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从容、坦然。我知道,这又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大挑战,主角的转换。这除了有较强的适应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外,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大专三年的学习积累和技能的培养。在年毕业之际,在此对自己作个鉴定如下:
在专业学习方面,在学好理论的同时,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在三年的学习中,我在声乐方面有所提高,在钢琴方面也掌握了很多,总之在这三年当中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思想潜质方面,我用心递交入党申请书,怀着极大的热情向党靠拢,学习党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用心配合班级活动,配合老师班干的工作。
大学三年里,在提高自己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发奋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使自己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三年的锻炼,给我仅是初步的经验积累,对于迈向社会远远不够的。作为用心乐观新时代青年,我不会正因自己的大专文凭而失去自信,反而我会更加迫切要求自己充实充实再充实。完善自我的未来目标。且我坚信:用心必须能赢得精彩!
传播心理学论文篇十七
媒体的传播时段应与农民的生活习惯相适应。例如收看电视是农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应根据农民的作息、娱乐时间,调整电视台农业类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这类节目应采取纯粹的公益类节目的形式播出,时间不宜太长,中间不要穿插无关的广告,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进行宣传,以引起农民的关注;还要选择那些简单易懂,易操作的节目内容,这样农民才可能喜欢该节目,进而重复收看[3]。因此媒体要积极配合,从而充分发挥电视媒体传播农业科技信息的作用。这同样适用于广播媒体。
有必要整合各种媒体资源,建设全方位的立体农业科技通信系统,满足农民的需要。使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其他媒体资源可以很容易地被农民使用。这将需要政府加大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引入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降低相关税收,支持和鼓励农村科技型农业发展,科技制度建设传播和推广政策,充分依靠媒体高效率,覆盖面广等优势,支持农业科技媒体的发展。为农业科技传播媒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建设农业科技媒体资源整合,传播新渠道,提高农业科技传播的效率。
目前,我们国家新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中有很多的沟通渠道,其中农业网站是最为常见也是最大的新媒体传播途径。当前的农业网站中,网站的主办方既有各级政府组织、科研院所,又有涉农企业和组织、新闻媒体等。从容上看,既有综合性网站和专业性网站,基本涵盖了农业技术、品种信息、市场信息农村生活、农业气象、政策法规、科研文献、农业概况、农村新闻等各个方面。另一方面,移动终端(手机、平板等工具)这种移动网络载体,传播的方式就更加方便,为农业网站的宣传更加迅速、广泛。因为手机的随身携带性,科技信息能准确传送到用户手机上。手机媒体包括手机短信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广播等多种形式。
参考文献:
[1]栾涛,王冲.新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5):30.
[3]邓立国,李杨瑞,陆建勋,等.媒体宣传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推动作用分析——以广西农业科学院为例[j].南方农业学报,(7):821-824.
传播心理学论文篇十八
当下这个时代,各类信息都在想方设法吸引人们的眼球,信息在质量和数量上也都有了飞速提高,而科技新闻却日益边缘化。科技新闻作为科技传播的一个重要方式,对广大群众的影响极大。要扭转这种困局,就要媒体勇于担当责任,更新观念,加强对科技新闻的发掘和多样化报道,提升科技新闻的传播质量,使科技新闻在提升广大群众的科学素质和培养群众的科技兴趣上发挥更大的重要。
科技新闻是媒体对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的报道,有很多种类,包括新发明、新成果、新问题、新动态等。科技新闻是科技传播的有效载体,是人们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科技新闻不仅能反映一个国家最新的科技动态,而且能间接推动科技的发展。在我国,近些年科技新闻的传播正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一些科技部门和机构也正面临被合并或撤销的危险,而这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情况大相径庭,这些国家的科技新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青少年群体的喜爱。在我国,一些明星和资本大鳄却成了追捧的对象,大量报道层出不穷,而一些科技研究和科技工作者却被完全忽视。眼下,我国的科技新闻在质量和数量都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若不改变现状,必将影响到我国的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
1.1科技新闻数量偏少,同质化严重。
目前,国内的科技报刊已经非常稀少,一些综合类报刊的科技版面也大幅压缩,科技新闻的数量正在急速下降,少数能引起群众关注的科技新闻又被反复转载、抄写,同质化现象严重。例如,近期一篇报道《中国该不该数百亿建大型對撞机》,引起较大关注度,但各大报刊和媒体的报道都是千篇一律,内容雷同。这种关注度和参与度都很高的科技新闻本该大力发掘,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将不同科学家的观点和大众的观点进行持续和深入的报道,达到轰动性新闻的效果,但我们新闻从业者并没有做到这一点。科技新闻技巧性差、报道水平低一直是阻碍科技传播的一个大问题,科技新闻本身并非枯燥乏味,不接地气,独特的新闻视角和生动的叙述口吻都可以调动读者的兴趣。科技新闻资源丰富,但如何将科技新闻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完美结合,使科技新闻既生动活波又吸引读者,这关键在于新闻工作者的钻研和精力投入。
在信息爆炸的这个时代,各领域海量信息充斥眼球,信息呈现过剩的状态,但科技新闻的空间却受到大幅压缩,信息稀缺。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侧面折射出科技新闻在各类信息传播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科技传播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科技新闻的传播弱化主要表现在科技新闻的比例太低,近些年随着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传播效率的提高,科技新闻绝对数量的增长是过去任何时期都不能比拟的,但与其他领域的新闻相比,科技新闻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影响力上都处于落后位置。由于公众选择性媒介的增多和注意力的分散,与其他新闻相比较,人们主观就形成了科技新闻不能满足需求的感受。在我们这个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且人民的科学素质还并不强大的国家,科技传播应该得到充分重视,科技新闻的报道比例应该大幅提高。
1.3娱乐新闻泛滥,科技新闻空间受压缩。
媒体是新闻传播的主力军,其肩负着科技新闻传播和科学技术教育与普及的责任,而当下,媒体只顾一味地追娱乐明星、体育明星,而将科技明星和科学家抛之脑后。娱乐圈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新闻的爆炸性传播,以“王宝强离婚事件”为例,各路媒体进行了持续一个月的深入报道,海量信息让人目不暇接,深入挖掘,观点独特,让我们不禁感叹媒体用心良苦。而奥运会开始的这段时间,体育明星更是被竞相追捧,被媒体奉为“国家英雄”,而为祖国科技工贡献一生的广大科学家,却无人问津。媒体追求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过分娱乐化和一味追求利益,忽视科学教育和科技传播,让大量低俗节目和娱乐新闻挤占公共空间,实在不应该。
科技新闻的一大作用便是激发人们对科技探索的欲望和兴趣,浓郁的科技氛围,会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方式,这方面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在美国有对夫妻,他们喜欢半夜起来观察天空中的星星,一次他们观察到彗星撞击木星,景象十分壮观,全世界天文爱好者大开眼界,这就是美国浓郁的天文探索氛围造就的,在中国就不具备这样的环境。
本世纪初期,美国华盛顿新闻博物馆评选除了20世纪,世界100大重要新闻,其中科技新闻入围最多,占到37%,而娱乐和体育新闻总共不到3%,这体现了美国和西方科技发达国家对科技新闻的重视。《自然》杂志的一个编辑曾在发展中国家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巴西、印度、土耳其等多数国家对科技新闻的关注度都比中国高。这需要我们的传媒界加强重视,加大对科技新闻的报道,扭转我国科技公共传播落后的局面。与这些科技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新闻从业者从数量和素质上都有较大差距,这与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较低不无关系。今后,应加强科技新闻工作者的职称评定和新闻评奖的工作,提高媒体人加入科技新闻工作者队伍的热情。
我国科技新闻不仅在质量和数量上落后,而且有时候,假新闻和过时新闻滥竽充数。如,前几年有媒体报道,吃大蒜能预防h1n1禽流感,经传播后造成大蒜短期内价格涨了好几倍,而实际,大蒜和预防h1n1禽流感并没有什么关系。这些新闻事件反映出科技新闻在传播时的真实性和释疑的及时性上有待提高。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科技创新仍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国家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引导和对科技工作的投入,因此,提高科技新闻的传播地位势在必行。不能形成有效的传播,科技只能是少数科技工作者的专利,不能形成社会共享,广大群众也不可能从中受益,更谈不上激发兴趣。科技的发展需要大众的推动,科技新闻传播地位的提升需要国家和有关部门认清形势并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
3.2科技新闻要关注民生,接地气。
科技新闻应具备让群众易于理解,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特点,这样在传播的时候更能吸引眼球,更有利于科技新闻的发展,如果不考虑群众的接受能力,一味地堆砌专业名词,内容生硬难懂,就会失去大众的关注。另外,科技新闻的题材,应注重贴近百姓的生活,应注意形式多样,如科技小常识、小妙招等形式就能较好的吸引读者的兴趣,受众的需求永远是科技新闻发展的原动力。
3.3对媒体的一些建议。
把科技语言翻译成大众语言需要经过一个化解语境的过程,而这就是科技新闻工作者的重点工作,科技新闻需要一支发现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传播队伍,因此,对广大科技新闻媒体从业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新闻记者专业化;
2)传播途径简约化;
3)科技新闻网络化;
4)新闻形式多样化。
相比于以前,现在我国的科技新闻取得了较大成就,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无论是与科技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我国人民群众的需求来比,科技新闻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亟待提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技新闻边缘化的处境,十分令人担忧。只有广大新闻媒体队伍转变观念,加强钻研,使科技新闻内容多样化、简约化,队伍专业化,政府加强引导,人民加强监督,齐心协力,才能真正扭转困局,使科技新闻形成影响力。
传播心理学论文篇十九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作为覆盖全国的农业科技传播的经典传统形式,是最常见、最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发挥着政府主导作用。根据《中国农业年鉴》资料显示,截至底,全国共设立国家农技推广机构7.9万个,共核定批准人员编制60万个,实有农技人员58万人。全国绝大多数农技推广机构已实现全额拨款,人员工资纳入财政预算。-20,中央财政每年投入26亿元,用于全国2550个农业县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带动地方财政投入约100亿元支持农技推广工作[3]。各级农技推广机构成为公益性推广服务的主要力量,责任农技员和包村联户是主要工作方式;在比较效益好、附加值高的园艺、水产等产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涉农企业等社会组织逐渐成为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农业科研院校作为成果和技术的源头,通过承担农技推广项目、建设试验示范基地、深入基层从事成果转化与技术指导,在农技推广服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农业科技传播历史悠久,目前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各地通过实践探索形成了许多好的模式。例如,浙江衡州以农业专家为依托的“农业技术110”模式,湖南双峰以新兴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科技合作社”模式,河北省以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的“农业科技传播站”模式,山西省以经济技术承包为依托的“农村经济技术承包”模式,陕西宝鸡以专家和龙头企业为依托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北京市以综合性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为依托的“农村科技服务港”模式,福建南平以农业科技特派员为依托的“农业科技特派员”模式等[4]。
1.3农业农村人才培育方面。
农业部联合中组部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年培训1.8万多人,规模比增长56%;农业部联合财政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2015年培育人数突破100万人;农业部联合教育部、团中央启动“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通过为期3a的培养计划,吸引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其中2015年培养1.3万多人。目前,一批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年龄相对年轻的高素质农民正在成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主体力量[5]。
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图书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介已成为普及农业科技传播的重要手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型媒介在农业科技传播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扩展了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和服务功能,而且增强了传统媒介的互动性[6]。
2.1传播者方面。
一是传播者的“本位思想”依然存在,习惯采取单向的、灌输式的传播方式,其传播内容多以农业科学知识为主,忽略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的培养[7]。二是虽然经过近年来的改革调整,农技队伍的学历水平和素质普遍提高,但知识老化现象亟待解决。三是农业科技传播的各类主体、各种资源和各个要素缺乏有效整合,整体优势发挥不充分。
2.2受传者方面。
一是农民整体素质仍然偏低。近年来,虽然我国加强了对农民的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整体仍然偏低。二是农民学习应用农业科技的主动性不够,对新的产品和技术等接受难度较大,仍然习惯依靠传统技术进行农业生产。
2.3讯息方面。
一是农业科技信息来源不广。农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技术研发能力相对较弱,研发的技术成果转化率低。二是我国农业科技信息质量不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供需脱节,虽然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的总量在不断激增,但能真正运用于生产实践、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农业科技信息却相对较少[7-8]。
2.4媒介方面。
一是目前农业频道和节目仍很少,大多数农业节目播出时间短、频次少、边缘化现象仍然存在,还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二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型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媒介的“把门人”作用[6],其传播内容及来源还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2.5反馈方面。
一是由于农业科技传播供需脱节,农民对科技信息的认可度和热情降低[9]。二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互动不畅。一方面农业科技传播者深入基层不够,未能准确把握农民的具体需求,未能及时了解传播效果;另一方面农民缺少自下而上的、自觉表达自身需求的主动性,以及反馈传播效果的'重要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青年榜样事迹范文(汇总15篇)
- 最新五十岁寿宴主持词范文(汇总11篇)
- 报告文学的范文报告文学经典范文 报告文学 范文(五篇)
- 睡前小故事哄男朋友(模板14篇)
- 入党小组鉴定评语范文汇总(优质8篇)
- 桥梁养护管理制度范文(通用8篇)
- 报告文学的范文报告文学经典范文通用(模板8篇)
- 入党小组鉴定评语范文简短(通用11篇)
- 2023年徐志摩的散文落叶赏析(精选11篇)
- 工程采购岗位职责(汇总10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