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反思和总结。在写总结时,要避免过度自夸或过分谦虚,要有客观公正的态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
精选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点总结通用篇一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精选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点总结通用篇二
七上: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童趣》)。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通“智”,聪明。(《《论语》十则》)。
尊君在不“不”通“否”。(《与陈太丘友期》)。
七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伤仲永》)。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木兰诗》)。
满坐寂然“坐”通“座”(《口技》)。
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两小儿辩日》)。
止有剩骨“止”通“只”(《狼》)。
八上: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右手攀右趾“攀”通“扳”,往里拉。
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核舟记》)。
选贤与能“与(ju)”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gua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略无阙处“阙”通“缺”(《三峡》)。
八下:
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反”通“返”(《与朱元思书》)。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语气词,表疑问。(《马说》)。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全。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岳阳楼记》)。
九上:
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强迫去守边。
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将军身被肩执锐“被”通“披”,穿着。
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意图。(《陈涉世家》)。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筹划。
轻寡人与“与”通“欤”,表示询问语气,相当于“吗”。
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唐雎不辱使命》)。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已”通“以”(《隆中对》)。
九下:
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抵抗。
子墨子守圉有余“圉”通“御”,防守,抵挡。
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公输盘》)。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孟子》两章》。
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鱼我所欲也》)。
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还,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愚公移山》)。
精选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点总结通用篇三
角:1、吹奏的乐器(鸣角振铃)2、吹号角(且角且走)。
借:1、借(每假借于人)2、依(愿借子杀之)3、即使(借第令毋斩)。
尽: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
就:1、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2、完成,达到3、即使。
居:1、过了(居十日)2、停留(不可久居)。
举:1、传扬(死即举大名耳)2、发动(举大计亦死)3、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4、参加(董生举进士)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具:1、同"俱",全、都(具答之)2、具有(各具情态)。
决: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2、分别(意难决舍)3、断然(故决然舍去)。
绝:1、隔绝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
开:1、散开(日出而林霏开)2、放晴(连月不开)3、打开(旁开小窗)。
可: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苦:1、苦于(苦秦久矣)2、使……苦(苦其心志)3、愁(何苦而不平)。
乐: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2、使……快乐(钟鼓乐之)3、乐趣(而不知人之乐)4、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类:1、类似(绝类弥勒)2、同类(不与培塿为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利:1、有利的(天时不如地利)2、锐利(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3、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4、物资(利尽南海)。
隶:1、属于(世隶耕)2、跟着(隶而从者)。
良:1、真,实在(良多趣味)2、善良(此皆良实)。
临:1、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2、来到,在(临溪而渔/临池学书)3、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4、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鳞:1、像鱼鳞一样(鳞浪层层)2、鱼(呷浪之鳞)。
令:1、命令。(乃令符离人葛婴)2、让,使。(忿恚尉,令辱之)3、指县令。(陈守令皆不在)。
妙:1、奇怪(妙无一人肯泊岸)2、奇妙(以为妙绝)。
精选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点总结通用篇四
3.砯崖转石万壑雷使…滚动,使动用法。
4.侧身西望长咨嗟向西,名作状。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6.西当太白有鸟道面对。
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9.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10.青泥何盘盘多么。
1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1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13.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14.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15.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16.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用如动词,冲击。
1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
18.所守或匪亲同“非”
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20.锦城虽云乐虽然。
21.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22、噫吁:感叹词,蜀地方言。
23、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24、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2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26、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27、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28、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29、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精选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点总结通用篇五
例:
(1)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2)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在这两句中的里人、疾、入、被、摄、比、谒、舍、再、引咎这十个词语,它们分别应该注解为乡人、憎恨、把列入、遭到、传唤、等到、拜见、寒舍、两次、归过失于自己。这样,如果我们把这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文的话,那么就应该是:
(1)(有个极其)憎恨沈周的(同)乡人,把他(沈周)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之中),于是(沈周)遭到了传唤。
(2)等到(郡守从朝廷)返回,(他特意去)沈周的寒舍拜见,(在向沈周)拜了两拜(之后),(并把招他入画工之事)归过失于自己。周老师认为:字字落实,一一对应,应该是高考古文翻译的一大体现。
例:
(1)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2)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在这两句中的,讽和出是词法中的使动用法,应该注解为对暗示和让离开不使居府中,既是省略句中的使令动词的兼语省,又是状语后置句中的介词省。其完整句式应该是:不使(殴阳公)居(于)府中。而第二句中的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其实是留者省之的定语后置句。它的变句完整式应该是:桂阳民(之)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还原成本句的话,应该是:桂阳有争舟而相殴至死之民。只有将这些词法和句法给全部落实下来,那么你的译文才能正确地体现出来。如果我们把这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文的话,那么就应该是:
(1)陈尧咨对转运使暗示让(欧阳公)离开,不要让(他)(在)江陵府里(再)留任。
(2)桂阳有(一些为)争抢船只而互相斗殴至死的民事,(这个)案件长久没有(得到)判决。周老师认为:文言语法,一丝不苟,应该是高考古文翻译的二大体现。
例:
(1)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
(2)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对这两句话,我们除了要做到字词含义精确和语法知识精确之外,还要在翻译时,将上下文意自然疏通。但是,因为古文的表达简洁性,在翻成现代文时,我们还是要补入不少流畅的文字。在补充的文字上,必须加上刮号。如果我们把这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文的话,那么就应该是:
(1)(楚国)虞丘丞相把他(孙叔敖)推荐给楚庄王(的目的)是(想)用(他来)代替自己(啊)。
(2)楚庄王答应了他(孙叔敖的要求),(仅仅)过了半年(的时间),(楚国的)民众(就)全部自觉地提高了自己的车位(座驾)。周老师认为:上下文意,一气贯达,应该是高考古文翻译的三大体现。
精选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点总结通用篇六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
危
危乎高哉高。
危如累卵危险。
正襟危坐正,端正。
去
去门十里以为界距,距离。
阳虎去齐走赵离开。
除残去秽除掉,去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到…去。
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可以横绝蛾眉巅越过。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精选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点总结通用篇七
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猿猱欲度愁攀援(愁:为动用法,为……发愁)。
侧身西望长咨嗟(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崖转石万壑雷(?:名词用作动词,冲击。转:使动用法,使……滚动。)。
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动用法,使……凋落衰败。)。
闻舟中夜谈琵琶声(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遂命酒(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歌以赠之(歌:名词用作动词,作诗。)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敲鼓。)树之以桑(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用作动词,穿。)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从事。)。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名词用作动词,吃。)。
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以为轮(:使动用法,使……弯曲。)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履至尊而制六合(履:名词作动词,登上。)。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词作动词,安排次序。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名词作动词,称王。)内立法度(内:名词用状语,对内。)。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牖:名词作状语,用破瓮、用草绳。绳、枢:名词作动词,做窗户、系户枢。)。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席、包、囊: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口袋一样。)。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形容词作动词,险固的地势。)尊贤而重土(重: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看重。)。
天下云集响应(云、响:名词作状语,像浮云、回声一样。)。
赢粮而景从(景: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形容词作动词,处于困境之中。)。
外连衡而斗诸侯(外:方位名词作状语,对外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
流血漂橹(漂: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漂浮。)吞二周而亡诸侯(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会盟而谋弱秦(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削弱。)约从离衡(离: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
以愚黔首(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昧无知。)。
以弱天下之民(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削弱。)。
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名词作动词,从师。)。
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
是故圣益圣(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益愚(愚: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师。)。
则耻师焉(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二、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难于上青天(状语后置)感斯人言(被动句)。
转徙于江湖间(状语后置)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状语后置)。
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省略句)送客(于)湓浦口(省略句)。
使(之)快弹数曲(省略句)沉吟放拨插(于)弦中(省略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之有”即“有之”,宾语前置)。
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省略句)七十者可以(之)食肉矣。(省略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介词结构后置。)?以(之之)为轮(省略句)。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水”,介词结构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之利”“之强”,定语后置。)。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省略句)。
(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百越之君)委命下吏(省略主语)。
以(之)为桂林、象郡铸以(之)为金人十二(省略宾语)。
聚之(于)咸阳(省略介词)(人)问之,(士大夫之族)则曰……(省略主语)。
其下(于)圣人也亦远矣(省略介词“于”)。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乎吾”,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三、要点选析。
1、李白,盛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现存诗歌九百多首,人称(诗仙)。他的诗歌想像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彩瑰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之后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曾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大约作于742年。诗歌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形势,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末段寄寓了对蜀中军阀可能割据叛乱的隐忧,意在警戒当局者在形式险要之处应当好好地用人防守。诗歌句式以七言为主,杂以其他长短句。
3、杜甫,字(子美),后世称为(杜工部)。他生活中唐朝由盛而衰的时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历经战乱,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意境开阔,后世称(“诗史”),代表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其诗形成了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他被后人称为(“诗圣”)。
4、《秋兴八首》(其一):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通过对巫山巫峡萧瑟的秋景的描写,引发对国家盛衰和个人身世的感叹,抒发了作者忧国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是杜甫以夔州或夔州附近有遗迹的五位古人(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的身世遭遇为材料,发掘古人的情愫,抒发自己的感慨。本诗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书写自己的情怀。
《登高》: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远望,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诗中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让人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此诗被后人推崇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5、白居易,中唐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新乐府专门“刺美见事”,“歌诗合为事而作”,所以作者的《新乐府》50首全都列入“讽喻诗”,这些诗歌广泛深刻地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统治者的种种罪行,反对穷兵黩武,为妇女鸣不平,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代表作有《秦中吟》、《新乐府》。
6、《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叙事诗。诗歌借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在写作上,虽为叙事诗,但具有相当浓厚的抒情成分。特别是琵琶女弹奏琵琶的一段,由于作者精通音乐,运用细致生动的艺术语言,描写音乐的音响和旋律以及演奏琵琶的指法,并通过“急雨”、“丝语”、“流泉”、“大珠小珠落玉盘”等具体事物来比拟各种不同音响,写出音乐的复杂变化,写出声音的疾徐轻重,更从这音响节奏中,衬托出弹者、听者的面部表情和内心活动,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都充分显示出作者诗歌创作的杰出才华。且“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等对琵琶声的侧面描写,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情境、氛围、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7、李商隐,晚唐时期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诗歌创作上继承了唐代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和严谨、深沉、雄浑的语言特点,同时又融合了齐梁诗歌绮丽浓艳的色彩,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流派。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齐名“温李”。
8、《锦瑟》:这首诗全篇笼罩着一层浓重的哀伤低回、凄迷朦胧的情调氛围,反映出一个衰颓没落的时代中正直而不免软弱的知识分子典型的悲剧心理:既不满于环境的压抑,又无力反抗黑暗社会;既有所追求向往,又时感空虚幻灭;既为自己的悲剧命运而深沉哀伤,又对造成悲剧的原因感到惘然。诗歌主要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多用典故。
《马嵬(其二)》: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用倒叙的`手法来记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叙事中又采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诗歌批判了唐玄宗的自私虚伪,同时也隐含了人生无常,富贵难安之意,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1、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在政治上,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孟子》是记载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它不仅文采华赡,清畅流利,而且善于雄辩,气势磅礴。
2、《寡人之于国也》:文章记述梁惠王向孟子请教自己尽心于民,但民并没有增多的原因,孟子以战争中士卒逃跑,五十步笑百步为喻,对他进行驳斥。然后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劝说梁惠王施行仁政,役使农民不要违农时,使百姓有吃有穿,受到教化。
写作特色:结构严谨:每部分结尾的一句话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善用比喻:全文从设喻开始,又以设喻结束,前后呼应,所用的比喻又都在“王好战,请以战喻”的范围内,手法高超。气势宏伟,节奏感很强:文中多处运用排比和对偶,文章读起来不仅气势磅礴,而且琅琅上口。
3、荀子: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尊称他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与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主张“性恶论”、“明礼义而化之”,强调教育的作用。荀子文章的特点是长于说理,论证严密,比喻妥帖,分析透辟,多用排比,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凝练。《劝学》为代表作。
4、《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本文最大的特色是以喻明理的论证艺术。
文中一共有20个形式多样的比喻句,从不同角度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阐述道理,启人思考。(1)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青出于蓝”、“?以为轮”等;正反设喻:“锲而不舍”与“锲而舍之”等;反复设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2)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1)从学习的意义方面论述,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2)从学习的作用方面论述,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天赋与他人没有什么不同,但他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3)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方面论证,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的要专心致志。
5、贾谊,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他的政论文如《论积贮疏》《过秦论》等,分析形势,切中时弊,有深刻独到的见解。他的辞赋也很有名,以《鹏鸟赋》《吊屈原赋为代表。
6、《过秦论》:“论”是一种文体,是论断事理,包括论政、论史等内容,重在说理。这篇文章论述了秦朝兴衰的原因,希望汉王朝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
作者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来论证的?作者认为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作者用举事实、作比较的方式证明其论点的正确。一方面秦取得天下前后的比较,另一方面是陈涉与九国的比较,从而得出论点。
7、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死后谥号文,后世又称韩文公,中唐杰出的散文家。在文学上主要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的艳丽浮夸的文风,主张“唯陈言之务去”。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同时他又开了“以文为诗”的风气,对宋诗影响颇大。
8、《师说》:“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师说”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文章表面上是韩愈送给学生的,但实际上主要是针对当时“耻于相师”的社会风气而写的,其目的是针砭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应采取的态度,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精选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点总结通用篇八
1居居十日过了居住。
2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
3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
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
5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
6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
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
8寻未果,寻病终不久寻找。
9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监狱。
10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
11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
12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
13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
14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
15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
16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
17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奉献。
18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缘亲属。
19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
20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
21绝境同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
22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
23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
24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开业。
25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商议财务人员。
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a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五、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二、“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三、数量词做定语后置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3、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4、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5、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夫战,勇气也。(《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胄。(同上)。
省略现象。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沈括《活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竖子不足与()谋。(同上)。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1、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可能的话,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扩大自己的视野。
2、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背诵下来。倘若你可以坚持到底,那么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起来。
3、多练: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1、课前预习,除了结合脚注疏通文意之外,还应当进行详细的圈点勾画,结合语境,反复揣摩,找出自己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东西,对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当然,有条件的话,还应当搜集相关的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在预习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了反复诵读课文,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将不懂的地方制作成问题卡片,以便上课时及时与老师交流或互动,切忌不懂装懂。
2、课后复习,不仅可以巩固学习成果,而且还可以加深理解,触类旁通,培养自己的迁移能力。因此,同学们一定不要贪图省事儿,要是上课听听就了事,那么,你就有可能到头来,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精选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点总结通用篇九
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其次作者善于通过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来突出人物性格。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又如写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
2、鉴赏作者交织描写场面的笔法。
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为强烈的感人力量。这是刺秦前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也是这篇文章感人肺腑,千古传诵的闪光章节。在这一情节中,荆轲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面对浑身着素的送行的人们和风寒水冷的自然环境,荆轲用慷慨悲歌来表达自己对于高渐离等知己者生离死别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荆轲在太子丹对他缺乏足够的了解、信任和尊重的情况下仍然决心履行自己的诺言,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这一情节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结局。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壮烈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献身刺秦的征途。“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又如,刺秦王时,荆轲的动作,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身被八创”,“箕踞以骂”。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王殿庭上下的情状,写动作、写表情、写高呼、写怒骂,组织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
3、准确评价荆轲和荆轲刺秦王的行动。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太可能。
1、把握全文中心事件,理顺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
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故事先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接着写郑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进而阐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利用秦晋的矛盾,指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使秦国意识到与晋订立盟约不助郑的危险,终于达到秦郑为盟的结果。
2、鉴赏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思路: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3、分析烛之武、佚之狐、郑伯等主要人物形象: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时,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是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则是个勇于自责的上级领导人。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4、鉴赏课文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性:
课文人物形象塑造主要运用正面描写的方法。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另外,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1.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古人坐的姿势是:两膝着地,两脚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锺上。现在在亚洲的某些国家如朝鲜、日本同样保留着这种做法。如果将臀部抬起上身挺直,就叫长跪,又叫跽,这是将要站起来的准备姿势,也表示对别人尊敬。按剑而跽是一种下意识的准备自卫的动作。樊哙侧举盾牌,撞到卫士,头发直坚,眼眶似裂,瞪眼看着项羽,项羽被这一突发的情况弄的措手不及,只能按剑而跽。
2.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古代人的饮食习惯和现代人不同,古人一天吃两顿饭。第一顿饭叫做朝食。在《鸿门宴》中,项羽听说刘邦欲占关中,于是大怒,抛出“旦日飨士卒”的号令,旦日是一大清早,本来是不吃早饭的,项羽的意思是提前开饭,早早进军,表现了他急不可耐的心情。
3.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玉是古人重要的配饰之一,不仅因为玉很贵重,为统治者专有,而且玉还被赋予了某些神秘的色彩。玦,属于环形玉,即缺了一块的环形玉。又因为玦的名称来源于“决”,形状又是环形断开,所以古人用玦寓意决断。范增应经看出项羽的优柔寡断,并无心伤刘邦,又由于在席间,只能暗示。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肉在器皿中煮熟之后,古人用匕首把肉取出放在一块砧板上,这块板叫做“俎”。然后把俎移到席上,用刀割着吃。《鸿门宴》中又见“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樊哙是后闯进去的,身份又低,自然没有他的席位。但他复盾为俎,以剑代刀,吃的既有气魄又“合礼”。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首先阅读全文、把握主旨。
阅读理解是必须要经过阅读的,初中阅读理解一般是以叙事、叙人类的文章,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首先要先通读一下全文,先阅读懂大概的意思是什么,然后理清文章作者的思路,学会归纳每一句每一段、每一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阅读的事实一定要注意,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含义,阅读理解的最基本含义就是要阅读者去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意思,理解上去了才能做出答案。
2学会概括某段中的大意。
阅读理解解题的时候首先要学会概括出一段话中的一个意思,同时能找出文章中某段话与某段话的意思有没有紧密的联系,也就是找出所谓的中心意思。
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找出中心语句,并且同时要在理清句与句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抓住贯穿全段的中心意思,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抓住文章中心的主题,才是做阅读理解的关键。
常见谚语、名言、对联。
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3、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精选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点总结通用篇十
1.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2.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
3.凌万顷之茫然(凌:古义-越过今义-欺侮)。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子: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
词类活用。
1.羽化而登仙(羽:名词作状语)。
2.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使动)。
3.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使动)。
4.正襟危坐(正:形容词使动)。
5.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
6.西望夏口(西:名词作状语)。
7.下江陵(下:名词作动词)。
8.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
9.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名词意动)。
精选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点总结通用篇十一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3、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4、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5、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夫战,勇气也。(《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胄。(同上)。
省略现象。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事迹()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沈括《活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竖子不足与()谋。(同上)。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精选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点总结通用篇十二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日晒)。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通“至”,达到)。
(2)古今异义。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疾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3)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作动,变直)。
(4)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高中劝学读后感。
周三的早读班里读起了荀子的《劝学》,听着圣人谆谆的教诲,头脑中回想着我的学生生活,一份亲切与温暖荡漾在心头。课余,我借了何老师的语文书,重温了这不到四百字的短文。
《劝学》是高中语文课的名篇,对于我也曾烂熟于心。然而高中时代的我,从没有被这篇小小的短文打动过。那个时侯,我喜欢大声地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我也喜欢一遍接一遍地背“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怀着一颗少年冲动的心,想象着先辈们“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感觉,不禁怦然心动。
大学的第四年,和一个师姐聊天的时候无意中提到历史系学习的收获,她说:你难道没有发现自己从看不懂别人的论文,到现在不知不觉地看得懂了吗。我忽然意识到这是一个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真实过程。在抄抄写写、记记背背的过程中,我懂得了历史学习最基本的无数个概念,是它们帮我看懂了专家高深莫测的论文,理解了智者玄妙精微的思想。我是该感谢这四年间那几千个名词解释啊!
那天晚上,我又想起了“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但是耳畔再没有“谈笑间”的快意,而是回响着“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万里之行,始于足下”,于是,我找到了名词解释本,写下了“脚踏实地”。
《劝学》主题。
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是古代论述学习的重要文章。这里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精选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点总结通用篇十三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通“曝”,日晒)。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通“至”,达到)。
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疾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
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作状,变直)。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事)。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于:寒于水(比)。
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取之于蓝(从)。
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关系)。
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而见者远(表转折)。
锲而舍之(顺承关系)。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原因)。
者: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不复挺者(……的原因)。
焉:风雨兴焉(兼词,意为在这里)。
圣心备焉(语气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
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论文范本(实用18篇)
- 高中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答题技巧归纳总结通用 高中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答题技巧(9篇)
- 最新母亲节日简短(汇总17篇)
- 2023年简单自我介绍俄语如何写(实用10篇)
- 报告文学的范文报告文学经典范文通用 报告文学的写作(8篇)
- 最新红色散文朗诵文章值得收藏(精选8篇)
- 红色散文朗诵文章值得收藏(大全14篇)
- 2023年访谈提纲格式范文访谈提纲(汇总14篇)
- 2023年开封简介导游词汇总(优秀8篇)
- 2023年鼓励读书的文案句子(模板10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
相关文档
-
2024年牢记嘱托心得体会简短(通用6篇)
15下载数 540阅读数
-
名人小故事简短(模板13篇)
28下载数 482阅读数
-
2023年社区科普活动方案范文(模板9篇)
17下载数 585阅读数
-
2023年给母亲节送礼物的心得体会及收获(大全9篇)
33下载数 138阅读数
-
流水别墅心得体会范本(优质10篇)
22下载数 406阅读数
-
警察与医院共建协议书怎么写 警医合作协议书范本(三篇)
10下载数 524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