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垃圾分类现状分析论文(模板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2:09:24 页码:7
2023年垃圾分类现状分析论文(模板16篇)
2023-11-18 02:09:24    小编:ZTFB

写总结是对自己的一种负责和成长的体现。注意总结时的结构,明确出目的、主题和要点。希望这些范文能激发大家的创作灵感,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观点。

垃圾分类现状分析论文篇一

【导语】本站的会员“jiasiqi887”为你整理了“垃圾分类现状分析论文”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摘要:垃圾分类,在全国的很多城市都面临着同样的尴尬,根据分析垃圾分类问题上的一些现象,调查研究分类垃圾桶只“装”不“分”的各方面原因,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对症下药,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使得垃圾分类这一举措能真正达成人们心中的共识,街头垃圾桶也就不再形同虚设。

在美国,垃圾分类已成为一种时尚,作为垃圾生产大国之一,各色各样的分类垃圾桶随处可见,垃圾分类观念意识早已深入人心。同时美国政府在垃圾处理问题上进行长期性的监管,提供各类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使垃圾分类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垃圾分类在例如巴西、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也都形成了必然的趋势,垃圾分类已逐步成为世界性的潮流。

尽管我国曾今在垃圾分类这一领域曾今做了各类尝试和努力,例如通过媒体进行垃圾分类知识以及意义的宣传,有关部门走进社区进行直接性的号召,以及政府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但至今收效甚微。

相关人士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没有形成相应的垃圾分类配套法规,推动垃圾分类的强制性动力不够。同时,全社会尚未养成自觉将垃圾分类的习惯,仅靠社会宣传动员的手段来推动垃圾分类是远远不够的。

据调查,近八成的居民表示,平日扔垃圾时没有分类扔放的意识和想法,居民对于垃圾桶分类标识关注度较低,往分类垃圾桶内扔垃圾很少注意扔得对不对,仅仅是寻求方便,甚至部分人认为将垃圾放入垃圾桶就已经很环保了,以至于几乎所有的分类垃圾桶内的垃圾都是混装的。

与此同时,居民对于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概念模糊,仅仅认为,可用的,用来卖钱的就是可回收垃圾,又对于垃圾分类的意义不了解。何况分类垃圾桶早已被环卫工或拾荒者多次光顾,大多可用于回收的垃圾已经被拾走,最终环卫部门在统一收垃圾时仍是将所有垃圾一齐倒入拉机车,居民认为在源头进行垃圾分类的效果不大,逐渐失去了垃圾分类的动力。

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在立法层面上既没有约束机制,又没有鼓励机制,是一大问题。政府等相关国家机构现阶段仅仅采用宣传的手段是不足以从根本上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在日本,如果居民没有进行垃圾分类,环卫工人不会收你的垃圾,即使你丢进垃圾桶,也会被送回门口。

(三)垃圾处理的基础设备及资金投入的匮乏。

由于人力物力有限,环卫处采取的也就是单一的垃圾车。相关机构人员表示,如果要实现真正分类,就要在投放分类垃圾桶之后,调派不同的车辆运输不同的垃圾。经粗略测算,分类运输至少要增加几千台车,对交通的压力巨大。而到了处理环节,我国几乎没有各类可回收垃圾的专项处理设备。因此,分了类的垃圾最终还是被混合运走。

一次环保产品展示会上,一套德国产的废旧电器无害化处理的生产线展示了垃圾处理的先进性,一边放进废旧设备的同时,另一边就会分解出金、银、铜等可利用的现成资源,但这样的设备标价却要1000多万元。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资金和问题是垃圾分类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三、

垃圾分类观念的推广需要相关部门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垃圾分类有赖于全体公民的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素养的提高,更需要政府等部门进行定期的宣传指导,并配合以长期的监督工作。

在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这事众所周知的事情。首先,相关部门需要从垃圾分类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出发,引导公民自觉意识到垃圾分类工作对于环保事业的巨大贡献;其次,国家应加强可回收垃圾概念以及处理问题等相关知识的普及率,同时辅助相关的经济鼓励和制裁措施,将垃圾分类的观念植入公民意识中。也可从校园着手,提高这些即将迈入社会、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的垃圾分类意识,从而实现分类垃圾桶的真正作用。

(二)在垃圾分类工作上加大投入。

垃圾分类收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只有社会形成了封闭的资料循环利用,建设起完整的系统,分类收集才可能持久,才会有生命力,垃圾分类工作不是只利用大范围投放分类垃圾桶就能实施进行的,政府应在垃圾分类上加大投入,这种投入包括政策引导、技术研究、运输体系的完善,更重要的是资金上的投入,逐步建立起相关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等垃圾处理硬件,从而建立起分类回收系统。

(三)鼓励各类环境社会团体的参与。

我国存在大量的社会环境团体,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并不亚于国家的政府等相关机构,通过这些团体的共同参与,来完善垃圾分类制度与法规,并广泛推广与实施,来促进垃圾回收以及环境这一块的体制健全。

垃圾分类的制度及法规的制定实施工作不仅仅是国家和社会的事,个人同样负有重要的责任。除了专门的立法执法机构,公民也可通过媒体以及环保机构等其他一些社会性渠道来参与相关法规的健立和实施。

结论。

人们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如何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改善生存环境质量,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之一。

垃圾分类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体制的健全,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会是国际上著名的“生态国家”。

垃圾分类现状分析论文篇二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在梅陇九村社区垃圾分类调研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也让我对垃圾分类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前我们国家推广了袋装垃圾,使社区环境比以前的随意堆积改善了很多。但是所有的垃圾都放在一起,用统一的方法来处理是不科学的。因为垃圾有很多种类,有的垃圾污染严重需要焚烧或者深埋,有的垃圾却可以回收利用,所以我们现在提倡进行垃圾分类处理,可以减少污染更可以变废为宝。

现在,梅陇九村的居民们就在垃圾分类的处理方式中先行了一步。通过街道到居委的层层宣传,居民们意思到了垃圾分类处理的重要性,在智能垃圾桶的帮助下,居民们有效的把自家的垃圾进行分类,不再乱扔乱放。分类回收的垃圾根据自身的特点,有的回到工厂进行重新锻造,有的回到农田变成很好的有机肥料。

这次活动,我们在梅陇九村看到了实施垃圾分类后,居民们从一开始嫌麻烦到后来自觉自愿地进行垃圾分类,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都得到了一个很大的提升。垃圾分类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他不光可以减少焚烧和填埋的污染,也使可以再次回收利用的垃圾再次得到利用,节省了社会资源。我和参加这次活动的同学们相约从我做起,并带动其他同学一起来参加垃圾分类,让我们的小区都和梅陇九村一样整洁干净。

垃圾分类现状分析论文篇三

垃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避免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垃圾数量不断增加,如何处理这些垃圾,成为了一个需要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我所居住的城市,随处可见的垃圾、随地扔垃圾的行为让我深感担忧。因此,我决定进行一次垃圾现状调研,并就此撰写一篇文章,分享我的体会和感受。

在我的调研中,我发现垃圾的产生数量与各行各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一些餐饮店、超市等商家对垃圾的处理不当,导致垃圾随处可见,恶臭难闻,严重污染环境。而一些市民的随手乱扔垃圾行为也让城市充满了污染的气息。更严重的是,有些人会随意倒掉有害垃圾,比如电池、荧光灯管等,这些垃圾污染了环境,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

第三段:垃圾的危害。

垃圾带来的危害不仅仅是环境污染和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同时还会持续造成财务负担,因为垃圾运输、处理、清理等费用都需要巨额资金支出。例如,把垃圾运到更远的地方处理,可能需要长途运输,导致更多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而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对土地和水源造成更多的污染。

第四段:垃圾的解决之道。

针对垃圾问题,我们需要积极探索解决之道。首先,我们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垃圾问题,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减少垃圾的产生。其次,各地政府应该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将垃圾进行妥善分类和绿色处理,这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资源。最后,我们还需要鼓励和支持有关企业和组织,研发出更加环保、高效的垃圾处理技术和设备,为保护环境献出一份力量。

第五段:结论。

在当今社会,垃圾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需要我们积极响应,采取具体措施来解决。我们需要从思想上提高垃圾问题的重视程度,同时积极推进垃圾分类、绿色处理,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唯有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才能有效地减少垃圾的产生和污染,创造更加清洁、健康、美丽的城市环境。

垃圾分类现状分析论文篇四

班子和队伍建设是部队全面建设的根本,队伍安全稳定、秩序严整是提升战斗力和做好消防的前提和基础。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消防队伍管理呈现了复杂化、多变性的特点,管理对象的复杂性、管理者的变化性,使队伍管理不断面临新的课题,成为摆在各级党委面前的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笔者拟结合多年抓队伍管理的实践,对队伍管理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对如何抓住管理的六个关键环节、强化队伍管理谈几点认识。

近几年来,各级消防部队认真贯彻落实“二十公”会议精神,坚持依法从严治警,从机制、制度、教育、监督等方面强化举措,队伍正规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队伍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一些旧观念、旧方法越来越显得“有心无力”,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兵员结构的复杂、社会不良思想的冲击,队伍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1、兵员成份复杂化、入伍动机多样化,增加了管理的难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战士入伍前从事的职业、从事的活动也呈多样化发展趋势,近年来部队出现了城镇兵多、独生子女多、从事过经商活动的兵多,甚至在地方有不良行为的人员也进入部队等现象,加大了管理的难度。此外,“关系兵”多,导致有的关系兵自恃有关系,滋长了优越感,执行纪律打折扣,同时也造成部队士官改选、士官管理出现许多问题。

2、基层队伍管理整体水平不适应管理的要求。一是部分基层干部管理方法单一、适应性差。部分中队主官管理能力、统领全局的能力不强,主官之间无法交心通气,无法互相配合默契;部分干部不能正确处理好依法带兵、从严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关系,过分强调“人性化”,在管理上碍于情面、迁就照顾,致使部队管理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个别干部心不在军营,事业心、责任心减弱,过多考虑个人问题,不注重自身带兵能力的提高,造成了不会管、不善管的现象。二是大学生入伍干部普遍存在文化层次高、管理能力低的问题。以我支队为例,目前共有15名大学生干部任职中队,占中队干部总数的40%,逐渐成为中队管理的主要力量。他们缺乏当兵的经历、管理的经验,有些不懂管、不会管,又缺乏传、帮、带的有效机制,管理能力低、提高慢,难以发挥自身优势,一定程度上影响基层中队管理水平的提升。

3、士官队伍的管理难度大、问题多。兵役制度改革后,士官的比例逐渐增大。一些士官特别是三期以上士官,面临婚恋、转业复退等问题,不能安心本职,容易诱发各类问题。一些单位和干部对士官在管理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不注重对士官的培养和指导,不善于挖掘士官在管理中的潜力,没有更好地发挥士官骨干作用。

4、消防执法环节的监督还存在漏洞。虽然,近几年对消防执法推出了很多制度和规范,尤其是执法质量考评对执法进行了全面规范,但在实际中,还有一些监督不到位的地方。如受编制限制,个别单位还存在个人单独执法的现象,容易滋生执法不廉等问题。同时,防火科、公安派出所等公安编制消防监督员,在管理上受体制限制,容易失控漏管。

5、社会外部环境不良风气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队伍管理。当前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开放性给消防部队官兵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特别是消防部队大多地处繁华闹市,与地方接触密切。而部队与地方之间在物质文化生活上存在较大反差,部分年轻的干部战士,思想可塑性很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处事能力弱,受社会上一些腐朽、不健康东西的侵蚀和不正之风的影响,往往容易发生错误行为和酿成事故。

二、加强队伍管理应抓住六个关键环节。

(一)党委重视是队伍管理的先决条件,必须在凝成抓管理的合力上下功夫。

党委还将上级关于队伍管理的指示要求、《公安消防部队营区管理规定》、公安部“五条禁令”和“六个严禁”等队伍管理的规定纳入中心组理论学习的范畴,通过相互学习、研究,提高了党委班子抓队伍管理的能力。二是把队伍管理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支队党委把管理作为全盘的首要,一切无条件服从队伍管理,并始终坚持支队长、政委亲自抓、亲自管队伍。军政主官时常把队伍管理挂在心头、放在嘴边,不仅经常思考、碰头研究队伍管理的方式方法,经常到业务部门了解情况、指导司令部门抓管理,而且常不打招呼,深入基层中队检查,找干部战士谈心,掌握第一手情况,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比如对个别难管的重点对象,支队军政主官分别找他们谈心,做好帮教。三是把队伍管理作为党委成员齐抓共管的“工程”来抓。支队坚持党委成员分工挂点基层制度,明确党委成员分工挂点负责机关部门、基层大中队的队伍管理指导和监督职责,并且明确规定哪个单位队伍管理差、出问题,就追究挂点领导的领导责任和管理责任。支队党委成员值班期间每周参加机关警勤班的班务会,与战士一同、研究、部署。为加强支队队伍管理,特别是履行挂点职责,支队党委成员把指导监督大中队抓队伍管理作为首要任务对待,经常深入基层督察队伍,面对面指出问题,指导基层抓管理。由于党委高度重视,党委成员亲力亲为,为基层做好表率,增强了各级领导抓队伍管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支队上下形成了齐抓队伍管理的合力。

(二)管理者的素质是队伍管理的关键,必须在提高中队干部的管理能力上出新招。

队伍管理各项制度、措施能否落到实处,关键靠管理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从目前的情况看,消防队伍基层管理的水平整体偏低,中队干部的年轻化、地方大学生入伍干部的大量增加,既给队伍管理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但同时,也使中队管理经验欠缺的问题更为明显,难以达到管理的需求。基于此,我们推行了两项制度提高中队管理水平。一是推行大学生干部下中队当兵锻炼制度,提高大学生干部的管理能力。今年九月份,支队将新入伍的9名大学生干部集中到特勤训练基地,作为普通一名战士,参加中队的各项训练、灭火救援和队伍日常管理,加强引导,提高他们的军政素质和管理能力。从实行情况来看,集训干部普遍反映受到很大的教育和启发,回到中队后管理的方式方法有了较大的改进,受到了基层大、中队的普遍欢迎。二是推行士官代理中队干部职务制度。为激发士官队伍的积极性,增强中队管理的实力,支队制定了士官代理干部职务制度和考评任用办法,司令部、政治处联合对基层推选的士官进行考评,挑选业务过硬、具有一定指挥和管理能力的士官代理部分中队干部职务,享受同等级别干部的福利待遇。通过把代职士官充实到中队,使中队班子在结构上更加合理,利于管理和实战,既缓解了中队管理力量不足的压力,也弥补了部分中队干部管理经验不足的问题。

(三)“两个经常性”是队伍管理的基础,必须在坚持经常抓、抓经常上下苦功。

队伍管理关键是要把“两个经常性”贯穿于各项始终,渗透于各项之中,应着重抓好三个“落实到位”:一是管理责任落实到位。队伍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必须落实分级管理,实行按级、按职、按部门、按分工负责制,坚持谁分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努力营造各级积极参与、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支队各级班子把“两个经常性”纳入议事日程,做到常分析形势,常研究措施。同时,明确各级责任和领导责任,从支队长、政委到分管领导、到司令部参谋长、到各大队大队长、教导员一直到中队中队长、指导员和班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环环相扣,相互监督,确保各人员尽职尽责抓好“两个经常性”落实。二是教育整顿落实到位。今年以来,支队先后开展了纪律作风教育整顿、安全防事故教育整顿和遵纪守法教育整顿活动。为发挥整顿效应,教育期间,我们一方面主要抓好理论灌输和反面警示教育,提高官兵的纪律意识、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同时更注重在查找消除问题、改进队伍管理上下功夫,求实效。5月份,针对部队易发、多发事故的环节和安全隐患,我们组织人员对全支队进行了一次安全管理大排查、大整改活动,通过座谈了解、查摆剖析会、队伍形势分析会等形式广泛调查摸底,认真查问题、寻对策,共查摆出来了4个主要问题,推出了9项整改措施。为及时消除队伍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6月中旬我们又组织对全体官兵的思想、、表现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制订了对策和措施。三是把“知兵、懂兵”落到实处。要管好兵首先就必须了解兵,了解战士的所思、所想、所求。为此,我支队一直强调基层领导特别是中队长、指导员必须了解战士的籍贯、学历、特长、性格特征等基本情况,并将它作为队伍检查“必选科目”,每次检查都要提问干部对战士基本情况的掌握,每次检查都要强调中队干部必须掌握战士情况的“应知应会”。今年,支队还根据总队的要求,通过战士家庭、入伍地武装部、民政部门,对战士进行重新政审,掌握其入伍前具体情况,并建立战士思想动态档案,实施思想跟踪管理。有些中队还结合战士的情况,给每名战士家里写了一封信,汇报战士的基本情况,并发送调查问卷,了解战士入伍前的主要经历、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以此作为管理的参考依据,增强了管理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同时,基层中队加强了谈心,建立了谈心档案,采取集体座谈、个别谈心和重点对象专门谈、课间训练后随机谈等多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把谈心贯穿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及时消除官兵的不良情绪、心理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尽量帮助官兵解决实际困难,真正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服役。比如在解决二次就业的问题上,通过组织官兵进行电脑、驾驶技术培训和在职培训等办法,满足官兵再学习的需求,使其掌握更多的技能,为今后就业创造条件。

(四)完善的制度是队伍管理的保证,必须在坚持以制度管人、在严格执行制度上下做文章。

制度管理,是现代社会公共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最规范、最有效的管理手段。一直以来,我们坚持“以制度管人”的理念,着力狠抓制度建设。一是根据形势发展和队伍管理需要,不断修改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今年,根据党委会、队伍管理形势分析会剖析的问题和队伍管理的形势,我们对多项制度进行了修改完善,使制度覆盖到官兵、学习、训练和生活的各个环节。如针对战士使用通讯工具对外联络多的问题,规定严禁战士配带手机,对现有手机由中队统一收缴保管。针对战士休假外出失控漏管的问题,实行战士休假前签订保证书制度,对外出期间遵纪守法作出承诺,并由家长对其在家遵纪守法作出书面鉴定,实施部队与家庭的双向约束。针对公车私用、车辆碰刮事故时有发生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了车辆管理制度,严格用车审批程序。针对干部“八小时”外生活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制定了《干部“八小时”外管理暂行规定》,规定干部手机必须24小时开机,便于支队随时联系和进行监督;支队、大队值班领导每周检查干部8小时外在家在队情况不少于3人次等。针对值班制度规定不够明确的问题,修改制定了《机关、大、中队值班管理规定》,明确了各级人员的值班职责,规定凡值班干部必须24小时在值班室值班,女同志值班的实行“双岗”制度,并要求支队值班干部当天值班必须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对中队远程监控不少于3次,特别规定支队、大队两级值班领导每周必须参加机关警勤班、所属中队的班务会等,这一系列的补充规定,既增强了制度的针对性,也有效的弥补了管理的漏洞。二是严格执行制度,建立规范的学习、、训练、生活秩序。我们在队伍管理中始终坚持按条令条例规范部队秩序,坚决落实一日生活制度、执勤备战制度、车辆审批制度等,对执行制度不严、队伍管理松散的单位和个人,支队党委处理不手软。仅今年就有8名领导干部和5名战士因执行存折和手机有关规定不力被扣生活补贴,2人被通报批评。通过抓典型,起到了较好的警示作用,也推动了队伍管理。

实施全方位的有效监督,是保证各项制度落实、消除安全隐患、强化队伍管理的必然要求和有效手段,我们着力在实现“三化”上下功夫:一是有效地发挥支队督察队、司令部等职能机构、部门的作用,实现指导监督经常化。支队各业务部门经常组织到基层检查,内容包括消防监督、队伍管理、执勤备战和财务管理等方方面面,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支队督察队不定期下基层督察,指出并帮助基层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通报督察情况,督促整改。“5。13”案件之后,支队进一步加大了督察力度,强化了“回访”,实现了全天候不间断督察。6月份,支队组织两个检查组,围绕“六个是否”,即基层党组织班子自身建设是否过硬、队伍管理力度是否明显增加、安全防事故是否放在重中之重来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经常性思想是否扎实有效、官兵思想是否稳定等方面的内容,对各大中队上半年进行了全面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限期整改并组织了复查。大队一级也加强了对中队的检查,大队领导亲自带队检查,有些大队领导坚持每周到中队夜间查岗查哨三次以上,大队对中队的管理作用得到了强化。每季度,支队都对各大队的执法质量进行了考评。二是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日常监督现代化。一方面,各大、中队将周表、灭火救援等上传到支队局域网,方便各级领导随时察看值班人员、安排、灭火救援等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检查。同时,通过闭路监控系统,可以在支队指挥中心“足不出户”随时随机进行紧急集合、接警出动、查岗等检查,比下基层检查快捷、省时,提高了效率,同时也促使各大中队时刻保持严整的秩序,不敢松懈。目前,我支队值班领导每天都要通过监控系统检查至少3个中队。三是健全社会、部队、家庭“三位一体”的监控体系,实现监督管理体系化。在强化部队内部教育监督的同时,我们也积极探索多方面的监督管理模式。通过每年聘请廉政监督员、定期召开座谈会和不定期走访对象等方法,拓展社会监督面,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防火监督干部的管理。通过家属座谈会、晚上10点电话检查干部在家在队情况等办法,加强对干部“8小时外”生活的监控。

抓队伍管理,切忌不分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我们在队伍管理中,结合支队管理现状,把士官队伍、消防监督队伍放在突出位置,有针对性地强化管理措施。一是强化“士官就是兵”的意识,加强士官队伍管理。针对士官比例大、隐患多、管理难度大的问题,支队进一步加大了士官管理的力度,根据《公安消防部队士官管理规定》和总队下发的《士官管理规定》(试行),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细化,制定了《佛山市公安消防支队士官管理规定实施细则》、《佛山市公安消防支队士官管理量化考评实施细则和奖扣分制度》等规定,将士官的现实表现与晋升改选、福利待遇等挂钩,既规范了士官管理的各个环节,也克服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士官的积极性、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当前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开放性给消防部队官兵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特别是消防部队大多地处繁华闹市,与地方接触密切,出入方便,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战士如果佩戴手机,对外联络就会增多,如果身上有钱,就会去不该去的地方,甚至违法违纪,为杜绝这种现象,支队严禁士官佩戴通讯工具,对士官的工资一律统一由中队统管,战士平时所需日用品经申请由中队统一采购,因特殊情况需要寄钱回家的需提出申请并经家长确认后由中队统一汇款。今年6月中旬,支队专门组织力量对全体战士使用手机和工资现金上交保管情况进行全面清查,并登记造册。由于管住了对外联络渠道、管住了钱,严格限制战士外出,队伍的稳定性、安全性得到了强化。二是加强消防监督队伍的法纪教育和监控,确保执法严格、公正。针对在消防监督队伍特别是个别公安消防民警中还存在收红包、“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问题,支队一方面加强了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廉政教育做到日常、做到个人,把公安消防民警纳入支队教育体系,公安民警与消防官兵一起参加政治学习,一起过党团组织生活,不断提高执法干部的党性意识、法纪意识、公仆意识和自律意识。同时加强监督管理,严格规范、执行程序,并通过走访对象、组织社会监督员座谈等方式,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苗头,杜绝违纪违法行为发生。此外,支队还抓住“车、酒、赌”等环节,通过完善车辆使用审批制度、加强驾驶员安全教育、gps系统监控等措施,加强管理,保证行车安全。今年以来,我支队整个队伍基本上保持了安全和稳定,没有出现违法违纪事故案件。

近几年来,我支队始终把队伍管理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始终坚持依法从严治警,始终坚持根据形势的变化创新管理举措,始终坚持抓住上述五个环节不放松,保持了队伍的长期稳定并沿着健康的轨道不断发展,队伍正规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孙子兵法》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笔者认为,在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队伍管理的动态性、复杂性不断强化,队伍管理不是常式,必须依势而变,不断探索、调整、创新,始终把握管理中难点、重点和热点,才能实现队伍的长治久安。

《消防队伍管理现状及对策》来源于网,欢迎阅读消防队伍管理现状及对策。znn。

党委还将上级关于队伍管理的指示要求、《公安消防部队营区管理规定》、公安部“五条禁令”和“六个严禁”等队伍管理的规定纳入中心组理论学习的范畴,通过相互学习、研究,提高了党委班子抓队伍管理的能力。二是把队伍管理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支队党委把管理作为全盘的首要,一切无条件服从队伍管理,并始终坚持支队长、政委亲自抓、亲自管队伍。军政主官时常把队伍管理挂在心头、放在嘴边,不仅经常思考、碰头研究队伍管理的方式方法,经常到业务部门了解情况、指导司令部门抓管理,而且常不打招呼,深入基层中队检查,找干部战士谈心,掌握第一手情况,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比如对个别难管的重点对象,支队军政主官分别找他们谈心,做好帮教。三是把队伍管理作为党委成员齐抓共管的“工程”来抓。支队坚持党委成员分工挂点基层制度,明确党委成员分工挂点负责机关部门、基层大中队的队伍管理指导和监督职责,并且明确规定哪个单位队伍管理差、出问题,就追究挂点领导的领导责任和管理责任。支队党委成员值班期间每周参加机关警勤班的班务会,与战士一同、研究、部署。为加强支队队伍管理,特别是履行挂点职责,支队党委成员把指导监督大中队抓队伍管理作为首要任务对待,经常深入基层督察队伍,面对面指出问题,指导基层抓管理。由于党委高度重视,党委成员亲力亲为,为基层做好表率,增强了各级领导抓队伍管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支队上下形成了齐抓队伍管理的合力。

(二)管理者的素质是队伍管理的关键,必须在提高中队干部的管理能力上出新招。

队伍管理各项制度、措施能否落到实处,关键靠管理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从目前的情况看,消防队伍基层管理的水平整体偏低,中队干部的年轻化、地方大学生入伍干部的大量增加,既给队伍管理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但同时,也使中队管理经验欠缺的问题更为明显,难以达到管理的需求。基于此,我们推行了两项制度提高中队管理水平。一是推行大学生干部下中队当兵锻炼制度,提高大学生干部的管理能力。今年九月份,支队将新入伍的9名大学生干部集中到特勤训练基地,作为普通一名战士,参加中队的`各项训练、灭火救援和队伍日常管理,加强引导,提高他们的军政素质和管理能力。从实行情况来看,集训干部普遍反映受到很大的教育和启发,回到中队后管理的方式方法有了较大的改进,受到了基层大、中队的普遍欢迎。二是推行士官代理中队干部职务制度。为激发士官队伍的积极性,增强中队管理的实力,支队制定了士官代理干部职务制度和考评任用办法,司令部、政治处联合对基层推选的士官进行考评,挑选业务过硬、具有一定指挥和管理能力的士官代理部分中队干部职务,享受同等级别干部的福利待遇。通过把代职士官充实到中队,使中队班子在结构上更加合理,利于管理和实战,既缓解了中队管理力量不足的压力,也弥补了部分中队干部管理经验不足的问题。

(三)“两个经常性”是队伍管理的基础,必须在坚持经常抓、抓经常上下苦功。

队伍管理关键是要把“两个经常性”贯穿于各项始终,渗透于各项之中,应着重抓好三个“落实到位”:一是管理责任落实到位。队伍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必须落实分级管理,实行按级、按职、按部门、按分工负责制,坚持谁分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努力营造各级积极参与、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支队各级班子把“两个经常性”纳入议事日程,做到常分析形势,常研究措施。同时,明确各级责任和领导责任,从支队长、政委到分管领导、到司令部参谋长、到各大队大队长、教导员一直到中队中队长、指导员和班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环环相扣,相互监督,确保各人员尽职尽责抓好“两个经常性”落实。二是教育整顿落实到位。今年以来,支队先后开展了纪律作风教育整顿、安全防事故教育整顿和遵纪守法教育整顿活动。为发挥整顿效应,教育期间,我们一方面主要抓好理论灌输和反面警示教育,提高官兵的纪律意识、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同时更注重在查找消除问题、改进队伍管理上下功夫,求实效。5月份,针对部队易发、多发事故的环节和安全隐患,我们组织人员对全支队进行了一次安全管理大排查、大整改活动,通过座谈了解、查摆剖析会、队伍形势分析会等形式广泛调查摸底,认真查问题、寻对策,共查摆出来了4个主要问题,推出了9项整改措施。为及时消除队伍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6月中旬我们又组织对全体官兵的思想、、表现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制订了对策和措施。三是把“知兵、懂兵”落到实处。要管好兵首先就必须了解兵,了解战士的所思、所想、所求。为此,我支队一直强调基层领导特别是中队长、指导员必须了解战士的籍贯、学历、特长、性格特征等基本情况,并将它作为队伍检查“必选科目”,每次检查都要提问干部对战士基本情况的掌握,每次检查都要强调中队干部必须掌握战士情况的“应知应会”。今年,支队还根据总队的要求,通过战士家庭、入伍地武装部、民政部门,对战士进行重新政审,掌握其入伍前具体情况,并建立战士思想动态档案,实施思想跟踪管理。有些中队还结合战士的情况,给每名战士家里写了一封信,汇报战士的基本情况,并发送调查问卷,了解战士入伍前的主要经历、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以此作为管理的参考依据,增强了管理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同时,基层中队加强了谈心,建立了谈心档案,采取集体座谈、个别谈心和重点对象专门谈、课间训练后随机谈等多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把谈心贯穿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及时消除官兵的不良情绪、心理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尽量帮助官兵解决实际困难,真正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服役。比如在解决二次就业的问题上,通过组织官兵进行电脑、驾驶技术培训和在职培训等办法,满足官兵再学习的需求,使其掌握更多的技能,为今后就业创造条件。

(四)完善的制度是队伍管理的保证,必须在坚持以制度管人、在严格执行制度上下做文章。

制度管理,是现代社会公共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最规范、最有效的管理手段。一直以来,我们坚持“以制度管人”的理念,着力狠抓制度建设。一是根据形势发展和队伍管理需要,不断修改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今年,根据党委会、队伍管理形势分析会剖析的问题和队伍管理的形势,我们对多项制度进行了修改完善,使制度覆盖到官兵、学习、训练和生活的各个环节。如针对战士使用通讯工具对外联络多的问题,规定严禁战士配带手机,对现有手机由中队统一收缴保管。针对战士休假外出失控漏管的问题,实行战士休假前签订保证书制度,对外出期间遵纪守法作出承诺,并由家长对其在家遵纪守法作出书面鉴定,实施部队与家庭的双向约束。针对公车私用、车辆碰刮事故时有发生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了车辆管理制度,严格用车审批程序。针对干部“八小时”外生活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制定了《干部“八小时”外管理暂行规定》,规定干部手机必须24小时开机,便于支队随时联系和进行监督;支队、大队值班领导每周检查干部8小时外在家在队情况不少于3人次等。针对值班制度规定不够明确的问题,修改制定了《机关、大、中队值班管理规定》,明确了各级人员的值班职责,规定凡值班干部必须24小时在值班室值班,女同志值班的实行“双岗”制度,并要求支队值班干部当天值班必须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对中队远程监控不少于3次,特别规定支队、大队两级值班领导每周必须参加机关警勤班、所属中队的班务会等,这一系列的补充规定,既增强了制度的针对性,也有效的弥补了管理的漏洞。二是严格执行制度,建立规范的学习、、训练、生活秩序。我们在队伍管理中始终坚持按条令条例规范部队秩序,坚决落实一日生活制度、执勤备战制度、车辆审批制度等,对执行制度不严、队伍管理松散的单位和个人,支队党委处理不手软。仅今年就有8名领导干部和5名战士因执行存折和手机有关规定不力被扣生活补贴,2人被通报批评。通过抓典型,起到了较好的警示作用,也推动了队伍管理。

实施全方位的有效监督,是保证各项制度落实、消除安全隐患、强化队伍管理的必然要求和有效手段,我们着力在实现“三化”上下功夫:一是有效地发挥支队督察队、司令部等职能机构、部门的作用,实现指导监督经常化。支队各业务部门经常组织到基层检查,内容包括消防监督、队伍管理、执勤备战和财务管理等方方面面,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支队督察队不定期下基层督察,指出并帮助基层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通报督察情况,督促整改。“5。13”案件之后,支队进一步加大了督察力度,强化了“回访”,实现了全天候不间断督察。6月份,支队组织两个检查组,围绕“六个是否”,即基层党组织班子自身建设是否过硬、队伍管理力度是否明显增加、安全防事故是否放在重中之重来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经常性思想是否扎实有效、官兵思想是否稳定等方面的内容,对各大中队上半年进行了全面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限期整改并组织了复查。大队一级也加强了对中队的检查,大队领导亲自带队检查,有些大队领导坚持每周到中队夜间查岗查哨三次以上,大队对中队的管理作用得到了强化。每季度,支队都对各大队的执法质量进行了考评。二是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日常监督现代化。一方面,各大、中队将周表、灭火救援等上传到支队局域网,方便各级领导随时察看值班人员、安排、灭火救援等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检查。同时,通过闭路监控系统,可以在支队指挥中心“足不出户”随时随机进行紧急集合、接警出动、查岗等检查,比下基层检查快捷、省时,提高了效率,同时也促使各大中队时刻保持严整的秩序,不敢松懈。目前,我支队值班领导每天都要通过监控系统检查至少3个中队。三是健全社会、部队、家庭“三位一体”的监控体系,实现监督管理体系化。在强化部队内部教育监督的同时,我们也积极探索多方面的监督管理模式。通过每年聘请廉政监督员、定期召开座谈会和不定期走访对象等方法,拓展社会监督面,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防火监督干部的管理。通过家属座谈会、晚上10点电话检查干部在家在队情况等办法,加强对干部“8小时外”生活的监控。

抓队伍管理,切忌不分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我们在队伍管理中,结合支队管理现状,把士官队伍、消防监督队伍放在突出位置,有针对性地强化管理措施。一是强化“士官就是兵”的意识,加强士官队伍管理。针对士官比例大、隐患多、管理难度大的问题,支队进一步加大了士官管理的力度,根据《公安消防部队士官管理规定》和总队下发的《士官管理规定》(试行),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细化,制定了《佛山市公安消防支队士官管理规定实施细则》、《佛山市公安消防支队士官管理量化考评实施细则和奖扣分制度》等规定,将士官的现实表现与晋升改选、福利待遇等挂钩,既规范了士官管理的各个环节,也克服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士官的积极性、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当前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开放性给消防部队官兵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特别是消防部队大多地处繁华闹市,与地方接触密切,出入方便,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战士如果佩戴手机,对外联络就会增多,如果身上有钱,就会去不该去的地方,甚至违法违纪,为杜绝这种现象,支队严禁士官佩戴通讯工具,对士官的工资一律统一由中队统管,战士平时所需日用品经申请由中队统一采购,因特殊情况需要寄钱回家的需提出申请并经家长确认后由中队统一汇款。今年6月中旬,支队专门组织力量对全体战士使用手机和工资现金上交保管情况进行全面清查,并登记造册。由于管住了对外联络渠道、管住了钱,严格限制战士外出,队伍的稳定性、安全性得到了强化。二是加强消防监督队伍的法纪教育和监控,确保执法严格、公正。针对在消防监督队伍特别是个别公安消防民警中还存在收红包、“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问题,支队一方面加强了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廉政教育做到日常、做到个人,把公安消防民警纳入支队教育体系,公安民警与消防官兵一起参加政治学习,一起过党团组织生活,不断提高执法干部的党性意识、法纪意识、公仆意识和自律意识。同时加强监督管理,严格规范、执行程序,并通过走访对象、组织社会监督员座谈等方式,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苗头,杜绝违纪违法行为发生。此外,支队还抓住“车、酒、赌”等环节,通过完善车辆使用审批制度、加强驾驶员安全教育、gps系统监控等措施,加强管理,保证行车安全。今年以来,我支队整个队伍基本上保持了安全和稳定,没有出现违法违纪事故案件。

近几年来,我支队始终把队伍管理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始终坚持依法从严治警,始终坚持根据形势的变化创新管理举措,始终坚持抓住上述五个环节不放松,保持了队伍的长期稳定并沿着健康的轨道不断发展,队伍正规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孙子兵法》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笔者认为,在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队伍管理的动态性、复杂性不断强化,队伍管理不是常式,必须依势而变,不断探索、调整、创新,始终把握管理中难点、重点和热点,才能实现队伍的长治久安。

《消防队伍管理现状及对策》来源于网,欢迎阅读消防队伍管理现状及对策。znn。

垃圾分类现状分析论文篇五

摘要:城市生活垃圾的有效处理是改善城市环境必须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改善人们生活的前提条件。在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中,应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做好每一种垃圾的高效处理。

如今,城市居民數量逐渐上升,人们制造的城市垃圾数量也越来越多,给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带来了更多的复杂性。尽管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已经从垃圾源头做起,并依据垃圾的分类进行专门处理或者是集中处理,但目前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为进一步处理好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工作,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已经高度重视并关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进展,以便于在健康的城市环境中享受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1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的理论分析。

1.1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分为四个方面:创新本身、传播渠道、时间及社会系统。其中创新本身包括相对优势、兼容性、易用性、可试验性与可观察性。相对优势即新事物是否比旧事物更具有优势;兼容性即新事物是否符合人们的需求、价值观和经验;易用性即新事物是否比旧事物更使人们觉得便利;可试验性是指人们是否能在现有的条件下对新事物进行试验;可观察性是指人们对于新事物所产生结果的可见程度。如果将垃圾分类视为一种创新,垃圾分类政策应当致力于提高垃圾分类的相对优势、兼容性、易用性、可试验性与可观察性,从而促进垃圾分类行为的扩散。

1.2集体行动理论奥尔森假设集体成员都是理性的经济人,而理性人的目的是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他们在集体行动中会选择搭便车。除非这一集体的人数较少,或是存在外部力量强制执行,或是采用选择的激励,否则难以解决这一问题。选择性激励即根据对于公共利益所作出的贡献,给予集体成员相应大小的正向或负向激励。奥尔森认为即使选择性激励的机制解决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也不一定能成功组织集体行动。

因为如果在规模较大的集体中推行选择性激励的机制,那么就不得不考虑收集关于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信息(例如个人的偏好),并对两种利益进行度量,这不仅实现难度大,且成本较高,再加卜奖惩制度的实施成本,最终可能会得不偿失。因此,在设计垃圾分类政策时,既要控制信息收集与利益度量成本,也要提高二者准确性,并以此为基础,兼顾不同地区的异质性,提出合理的选择性激励政策,从而促成垃圾分类这一集体行为的成功。

2.1早期政策的发展与不足早在上世纪末,我国就颁布了有关垃圾分类的政策。

例如1992年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以及1993年建设部发布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都提出了进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首次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全国各城市需要逐步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制度。但早期的法律法规仅提出了进行垃圾分类的要求,并未提出具体的分类标准和实施办法。此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在技术标准、设施完善、强制与激励等方面进行了完善。

2.2垃圾分类标准的发展与不足2000年建设部颁布了《关于公布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的通知》,选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和桂林作为试点城市,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正式进行垃圾分类的实践,推行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二分法。2009年住建部提出《生活垃圾分类标志》,要求结合不同地区的特点选择垃圾分类方法。例如采用焚烧处理垃圾的区域应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可燃垃圾、有害垃圾、大件垃圾和其他垃圾。2017年国务院颁布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要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垃圾分类类别,其中有害垃圾必须作为强制分类的类别之一。地方上也因地制宜,纷纷提出了各自的分类标准。例如2005年常熟市发布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办法(暂行)》,提出将城市生活垃圾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有害垃圾和大件废弃物。

2009年,北京市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城市生活垃圾按照大类可粗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三类。2011年广州市发布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将城市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此后杭州等大部分城市也都采用了该分类法。我国垃圾分类标准的优点在于在总框架下可以因地制宜,但同样也存在着同一地区标准更改频繁的缺点。例如上海市2000年将城市生活垃圾为有机垃圾、无机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2002年实行“一市两制”,在采用焚烧处理垃圾的区域和其他区域实行不同分类标准;2007年又将其分为有害垃圾、玻璃、可回收物、其它垃圾四类。2011年开始在居住区推进以“干湿分类”为基础的“2+x”模式。2014年这一模式又演化為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四分法。

3改进建议。

3.1稳定垃圾分类标准以上海为首的一些城市由于垃圾处理终端的变化或国家政策的转变,垃圾分类标准不断变动,即使相同涵义的垃圾种类有时也会更换名称。垃圾分类标准的不稳定性严重阻碍垃圾分类行为的扩散。只有在未来的垃圾分类政策中将同一地区的垃圾分类标准固定下来,并使这一分类标准能够为居民所熟知,提高垃圾分类的兼容性与易用性,从而提高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意愿,促进垃圾分类行为的扩散。即使由于同一地区的垃圾处理终端发生较大变化,为适应这一变化而不得不改变垃圾分类标准,也应当在此时加大对于新垃圾分类标准的宣传力度,尽量减少改变化对于垃圾分类行为扩散的不利影响。3.2降低垃圾分类设施的区域不平衡尽管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垃圾分类设施愈发完善,愈发细致与智能化,但不同地区间的垃圾分类设施水平差距较大,许多地区的垃圾分类收集容器仍然是二分垃圾捅。垃圾分类设施的落后降低了垃圾分类的相对优势、兼容性、易用性和可试验性,阻碍了垃圾分类行为的扩散。因此,垃圾分类设施较差的地区应当向垃圾分类设施完善的地区学习,严格按照当地垃圾分类标准建设分类设施,促进垃圾分类设施的智能化,配合垃圾分类激励政策的实施,降低垃圾分类设施的地区不平衡。

3.3完善选择性激励政策当前虽然许多城市已经开始推行垃圾分类的激励政策,但由于政策制定之前,政府对于居民所做的调研不足,对于居民的偏好、影响垃圾分类意愿的因素等相关信息知之甚少,所做的激励可能不足,或激励的种类不合适,从而导致激励政策的效果不佳。根据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在大规模集体中,只有用外界力量强制或进行选择性激励才有可能组织集体行动,而选择性激励必须依赖成本高昂的信息收集和利益度量。因此,政府应当在控制成本的同时尽量收集居民偏好和垃圾分类意愿影响因素的相关信息,并据此提出合理的激励政策,有效地补充强制垃圾分类政策的不足,促进垃圾分类行为的普及。

4结语综上所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意义重大,既可以为城市居民的健康生活带来健康的城市环境,也可以推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所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应联系现状,重点解决已经存在的分类问题,并从根源上把控;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中,应培养城市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充分调动城市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奉献力量;政府应完善垃圾分類配套设施和政策,确保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开展。

垃圾分类现状分析论文篇六

摘要:垃圾分类,是将垃圾按可回收再使用和不可回收再使用的分类法为垃圾分类。人类每日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大量的垃圾未经分类回收再使用并任意弃置会造成环境污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会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因此,垃圾分类在我国具有广泛的前景。而垃圾分类也会有助于环境保护,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当前国情下,要实现广泛的垃圾分类是比较困难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分类体系的建设与成熟,这必定是大势所趋,犹如滔滔洪水般汹涌前行。

关键词:垃圾分类、前景与意义、环境保护、体系建设。

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垃圾分类体系。

就如日本来说,他们对山水非常爱护,对家居周围的环境更是精心呵护。熊本市,位于日本南部的九州,是一个只有60多万人口的小城市,除了市中心的繁华地带有一些高大的建筑外,也有不少旧的建筑物和普通的民宅,然而整个城市的街道、河流却干净整洁,清清爽爽。小区内干净整洁,到处都是绿色的草地和植物,看不到裸露的土地。每月第一个周日的清早,是社区自定的卫生日。每到这一天,所有住户都要派出自家的一个代表打扫楼区卫生,或除草,或清扫,甚至连楼后的阴沟都要打开盖子冲刷一遍。如果哪家住户确实有事,不能参加劳动,事后他要交给楼长1000日元,用于日后购买清扫工具。劳动的时候,许多家庭都是全家出动,带着自己的孩子们一起打扫卫生,从小培养他们爱护环境的习惯和自觉性。无论是特殊垃圾还是每日的生活垃圾,都要放在这里。与国内不同的是:如果没有人告诉你这就是垃圾站的话,当你走过大槐树时,不会感觉到它的存在,你既闻不到垃圾的味道,也看不到垃圾的痕迹。因为,每周都会有一个住户,接到一个值日卡和一把钥匙,值日卡是通知轮到你家值班了,钥匙是用来打开垃圾站附近的公用水龙头,用以冲刷地面。每天清早,居民们将生活垃圾放在塑料袋里,系好袋口,放在大树下。清洁车过后,地面上基本就没有什么东西了,即便偶有少量泄漏,也会有负责值班的住户立即打扫冲洗干净。因而,住宅小区里,没有专门的卫生清扫员,居民们每月的花销中,自然少了清扫费这一项开销。近年来,北京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环境水平和更好地节约资源,市政府采取了许多举措,垃圾分类便是其中之一。然而仔细观察,一些住宅小区和公共场所虽然设置了分类垃圾桶,效果却并不理。许多人扔垃圾时不按照分类的要求,随便一丢。住楼房的许多家庭对于垃圾的处理,更是不论何物都往垃圾道里一倒了事,许多宝贵的资源无法回收,都被运到垃圾场填埋。在日本,无论是政府还是普通居民,扔垃圾不仅是一件必须严格遵守和认真执行并已形成规矩的事情,而且是一件已经做得非常细致的事情。

再来看看中国的现状,中国将把城市垃圾细分为四组,分别为材料垃圾组(包括玻璃、磁性或非磁性金属、废纸、橡胶、塑料)、有机垃圾组(厨房垃圾、生物垃圾)、无机垃圾组(炉灰渣、砖瓦、陶瓷等)、有毒有害垃圾组(废旧电池、废荧光灯管、杀虫剂容器、过期药物、医疗废物以及废电视机、电话、电脑等废旧电器的电子垃圾)。中国城市的垃圾处理首先要经过收集。目前,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收集方式基本为混合收集,虽然2002年中国政府提倡分类收集,但垃圾分类收集目前只占16%。混合收集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将收集容器放置于固定的地点,如居民小区、街道两侧,以及其他公共场所。每天有专门的环卫人员负责收集这些容器里的垃圾。二是在居民小区建有固定的垃圾收集站,居民每天可以把生活垃圾扔到垃圾站。三是垃圾道,在中国高层住宅楼中,垃圾道在建楼时就已经设计好了,从一层一直直通到顶层,居民可以把垃圾扔进垃圾道,环卫人员从底层拿走。通过垃圾道收集居民生活垃圾曾经是居民生活区垃圾最常见的收集方式。但是在2003年发生非典之后,因垃圾道利于细菌传播,被许多城市禁用了。北京、广州和上海等城市相继规定新建住宅楼不设垃圾道,一些城市还将已建住宅楼的垃圾道封闭停用。收集到的垃圾由专门的垃圾车运到垃圾转运站。垃圾运输车是完全密封的。垃圾被运到转运站后要进行第一步处理。首先由分类机进行分类,被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可利用的和不可利用的。对于大体积的垃圾还要进行压缩处理。之后,这些垃圾被分类运走。从转运站运出的垃圾,有的被运到卫生填埋场,将垃圾填入已预备好的坑中加盖盖好并压实,使其发生生物、物理、化学变化,分解有机物,达到减量化和无害化的目的。在这些坑中铺有专门的管道和防渗层,用来收集垃圾发酵产生的气体和渗滤液。气体经过燃烧处理,渗滤液一部分经过净化处理成中水,用于清洁垃圾车辆以及地面扬尘,还有部分渗滤液经过过滤后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再排放出去,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有的被运到了堆肥厂,经过堆肥处理后,生活垃圾变成卫生的、无味的腐殖质,用作了植物的肥料。还有一部分被送到了焚烧炉中进行焚烧,使垃圾中可燃成分充分氧化,产生的热量用于发电和供暖。目前中国建成、在建和正在报批的垃圾发电厂已有140座。一吨垃圾可发电300度,余热还能用来供热。天津市双港垃圾发电厂,日处理垃圾1200吨,年发电量1.2亿度,可供5万户居民一年的生活用电,相当于节约标准煤4.8万吨。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委员会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城市垃圾处理中填埋法处理的垃圾占70%,堆肥占20%,焚烧占5%,其他(包括露天堆放、回收利用)占5%。

从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目前在垃圾分类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很大的,尤其在细节方面更是差距巨大。尽管有差距,但是这也是一个动力,一个目标。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中国在垃圾分类上肯定会取得很大的进展。

垃圾分类也正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佛山等地如火如荼的试点中,垃圾分类已然成为全国各地环保和城市建设部门的共识。但另一方面,对于各地垃圾分类试点效果的质疑始终不绝于耳,从2000年左右全国多个地方就已经开始垃圾分类的试点,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垃圾分类的效果却始终不怎么明显,以致于有人开始怀疑:在我国搞垃圾分类是不是太超前了?但大部分老百姓以及专家却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看来,垃圾分类肯定是今后的正确方向。有人认为,国内现在搞的生活垃圾分类根本没必要,一方面,从2000年左右,北京等地就已经开始搞垃圾回收试点,这么多年过去了目前还在搞试点,且效果并不明显;另一方面,对于一向注重勤俭持家的中国老百姓来说,很多可以回收的东西早已经以卖废品的形式回收了,同时,在城市的街头巷尾,还活跃着数量众多的拾荒者。据悉,北京的垃圾分类之路已走过10年,却仍然处于垃圾分类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在街头还是小区,处处可见没有分类的垃圾。分类垃圾桶也是形同摆设,甚至还发生分类垃圾桶被盗的事件。而在上海、广东等其他搞垃圾分类的试点地区,垃圾分类的实践情况也不是很理想,无怪乎有人说“垃圾分类没必要”。

总之,我国现阶段的垃圾分类状况不是很理想,需要政府更多的投入,当然,也有待市民素质的提高。

第一、树立垃圾分类的观念。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和倡导工作,使消费者树立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阐明垃圾对社会生活造成的严重危害,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呼吁消费者积极参与。同时教会消费者垃圾分类的知识,使消费者进行垃圾分类逐渐成为自觉和习惯性行为。

第二、改造或增设垃圾分类回收的设施。可将一个垃圾桶分割成几个隔段或建立几个独立的分类垃圾桶。垃圾分类应逐步细化。垃圾分类搞得越细越精,越有利于回收利用。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分别回收玻璃、纸、塑料和金属类包装垃圾、植物垃圾、生活垃圾、电池灯泡等特殊的垃圾。垃圾桶上必须注明回收的类别和简要使用说明,指导消费者使用。垃圾桶也可以成为企业广告的载体,企业可以承担制作费用。

第三、封闭旧的垃圾道,在社区建立规范的回收站。社区回收站可由社区物业或居委会负责管理,建立现代社区的垃圾经营和回收服务功能,使垃圾回收成为其创收的途径,贴补消费者卫生保洁费用的不足。政府可实行减免经营税的倾斜政策,来调动社区的管理积极性。新建小区更是要合理规化垃圾回收站,逐渐成为审批和验收的必备条件,强化新型社区的综合功能。

第四、改善目前的垃圾储运形式。对一些体积大的垃圾,应该压缩后进行储运。尤应注意的是,要对环卫局的垃圾回收车进行分隔式的改造,分类装载垃圾。充分发挥原有垃圾回收渠道的作用,将可再生利用的垃圾转卖到企业。另外,建立垃圾下游产业的专门回收队伍,由厂家直接回收,实现多渠道回收,引入价格和服务的竞争机制,以此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和垃圾的回收率。

第五、大力开发垃圾回收利用的科学研究。如电池、塑料等的无害化处理技术的研究。积极扶植垃圾回收利用的下游产业,消化和充分利用垃圾资源,为社会造福,减少二次污染。

参考文献:

一、http:///view/。

二、中国环境报2002/07/18李京《在日本看垃圾分类》。

三、http:///question/。

四、经济参考报2011/07/22李静《垃圾分类现阶段有必要搞吗》。

六、http:///view/。

垃圾分类现状分析论文篇七

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垃圾。

试问:这是谁的杰作?答:人。说的明白点,就是你和你周围的人。

谁敢保证一个人就没随地乱扔过垃圾,可是,你们知道么?地球受不了你们这样的作践!你们这样是“玩世不恭”,是“自杀行为”!我们在电视上、网上,都随处可见保护环境之类的话题,可是,真正做到的又有谁呢?人,就是这样,总是嘴上说说——要干什么干什么的,真正做的又有几个?其实,这样的人自己心里也知道,可是总是懒得干,总是想着自己,总是保护自己的利益。

地球环境,它的确是别人的,但更是你自己的!你要想想,这样做,是在损害自己的利益,是在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样想想,或许一些人之后就可以做到保护环境,不随地乱扔垃圾了吧。

随地乱扔垃圾,是可耻的行为,是危害大众的行为,是自杀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我们要坚决抵制不良习惯,将垃圾认真的收集、归类、分类地将垃圾送回垃圾处理站,加入一起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吧!

垃圾分类现状分析论文篇八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各种多元化的商品及生活用品纷涌而至。随之而来的是日益增多的生活垃圾,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有些城市已经出现了垃圾围城的现象。很显然,垃圾分类已成为我国需要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在汉斯出版社《可持续发展》中文期刊中有论文主要以中国垃圾分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比国内外的垃圾分类现状,提出国内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为创文明创卫生城市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

对于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要想成功的实现垃圾分类,公众必须树立科学的垃圾分类意识,这是做好垃圾分类的前提和保障,垃圾分类比较成功的国家都非常注重对公众的垃圾分类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和塑造。故针对我国垃圾分类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及环保责任感。就我国当前法律体系而言,与环保相对应的法律法规相对单薄,相应的教育体系也不够完善,应出台更多切合我国实际环保现状的法律法规,以及建立相对应的教育体系。通过法律约束与教育宣传的手段,规范并纠正民众的环保行为,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力争做到人人环保。贯彻环保教育,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得以实施,从而改善我国环保现状。

通过经济手段推行“三化”原则。“三化”原则即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在垃圾处理源头是垃圾产量的减量化,若从根源整治,有效的控制垃圾的产生量,可以更有效的进行垃圾处理。出台相应的垃圾产生与处理收费制度,通过经济的驱动,约束垃圾的产生量,继而做到垃圾产量的减量化与资源化,使全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提高。并制定相应的有害垃圾排污的处罚制度,让经济手段整治有害垃圾的排放,做到垃圾的无害化原则。总之,通过经济处罚制度的方式,使我国垃圾产量日益降低,而收取的相应费用可用于末端的垃圾处理。

建立切实可行的垃圾分类体系。在我国现有的垃圾分类的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适于我国特有垃圾分类体系。以教育为主,宣传为辅的手段,提高垃圾分类在民众心中的重要性。使垃圾分类的主动性超越被动性,一步一步稳扎稳打,逐步细化,让垃圾分类常态化。进而创造出全民垃圾分类良好开端。

我国垃圾治理是关乎民众生存的问题,在进行细化分类的同时最好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污染,在“三化”原则和“全过程”管理原则的基础上,最大化的达到“三同时”制度的标准。本着创文明城市的初心,找寻并创造新的环境文明和绿色文明,便于更好的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

垃圾分类现状分析论文篇九

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增高,城市生活垃圾的产量在不断增长,垃圾成分变得日益复杂。中国作为世界发展大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垃圾产生量也迅速增长;每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总量已达亿吨,致使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四分之一的城市已无适合场所堆放垃圾。生活垃圾不仅影响市容、污染环境,而且还传播疾病,垃圾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环境公害之一。由于我国城市垃圾处理还刚刚起步,城市垃圾的成份存在较大差异,处理技术和管理手段还不完善,从而产生了垃圾的实际有效处理率低,处理能力远远跟不上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等一系列问题。怎样结合我国国情,采取适合的垃圾分类处理方法,是我们所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

一、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来源。

城市垃圾的来源主要是人类日常生活和发展所形成的,近年来城市化水平家快,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城镇人口也大幅度增加,城市人口的增长带来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和堆积量均在逐年增加。

我国城市垃圾的构成主要受城市的规模、性质、地理条件、居民生活习惯、生活水平和民用燃料结构的影响。城市垃圾在产量迅速增加的同时,垃圾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为有机物增加,可燃物增多,可利用价值增大;根据垃圾产生源不同,可将我国城市垃圾主要分为居民生活垃圾、街道保洁垃圾和集团垃圾三大类。

(一)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起步于80年代后期,其后,先后制定了不少相关标准。

在1990年前,全国城市垃圾处理率还不足2%。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城市垃圾处理水平不断提高。1999年,我国设市城市为668座,1999年全国城市年清运城市垃圾1.14亿吨,共有垃圾处理厂(场)696座,垃圾处理能力达到27.68万吨/日,垃圾处理率63.4%。在1986-1999年期间,城市垃圾清运量年平均增长率为6.5%,城市垃圾量的增长与城市人口增长基本同步。

从近10年来我国城市垃圾处理所发生的变化可以看出,城市垃圾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明显的,特别是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开始逐步得到应用。

1、垃圾填埋;在近几年建设的许多填埋场中,为提高填埋场的防渗水平,采用高密度聚乙烯膜作为防渗材料;为提高填埋作业效率,一些大型的填埋场采用了填埋压实机。1999年6月广州大田山利用填埋气体发电的一台机组投入运行,这些项目的实施,为我国填埋场填埋气体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垃圾填埋技术也从无控制的填埋,发展到卫生填埋,包括滤沥循环填埋、压缩垃圾填埋、破碎垃圾填埋等。

2、垃圾焚烧处理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焚烧是指垃圾中的可燃物在焚烧炉中与氧进行燃烧的过程。深圳市于1985年从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成套引进两台日处理能力为150吨l日的垃圾焚烧炉,成为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垃圾焚烧厂。1994年底开始扩建的三号炉,结合国家“八五”攻关计划,完成了3#炉国产化工程,设备国产化水平达到80%以上,在技术性能方面达到或超过了原引进设备的水平,为我国大型垃圾焚烧设备国产化打下了基础。

3、堆肥是我国处理垃圾、粪便、制取农肥的最古老技术,是当今世界各国均有研究利用的一种方法,也是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使用最早最多的方式。堆肥处理主要采用低成本堆肥系统,大部分垃圾堆肥处理场采用敞开式静态堆肥。

自1960年日本广泛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以来,分类收集方式在发达国家与地区迅速推广和普及,对垃圾的认识也发生转变。城市生活垃圾开始被视为可以回收或综合利用。

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及北美等发达国家开始积极推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处理。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许多城市实现了废瓶、废电器、废玻璃、废纸、废塑料的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并建立起相当完备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体系,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一些城市街道旁配备了专门收集废纸、玻璃等的容器,容器上标明收集物的品名。在德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是在居民房前、后放置一定颜色的垃圾筒,收集厨房及庭院产生的有机垃圾,每天或半月清运一次。另一部分是几个路段或一个区设立一个收集点,放置一组垃圾筒,垃圾筒上标有不同颜色,分别收集纸张、塑料和玻璃等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其中收集玻璃的垃圾筒有3种,分别收集无色、棕色和绿色瓶子,收集点每月清运一次。垃圾运到处理中心,加以分类,纸张为一大类,被送到造纸厂;植物类的叶、根、茎以及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被分离出来,制成农民非常欢迎的有机肥;还有一类可燃性垃圾,则送到特制的焚烧炉,加以焚烧发电。这些方法处理了相当数量的垃圾,但即使在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仍有大量无法处理的垃圾,也只能填埋处置。

1、加强源头处理,促进垃圾减量化;应从减少城市生活垃圾来源入手,尽量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如用玻璃杯代替塑料杯,用瓷餐具代替纸餐具,用海绵代替纸巾等;尽量减少包装垃圾。

2、加强城市垃圾的分类收集,促进垃圾资源化;提倡居民在家中将抛弃垃圾分类;在机关、学校、工厂企业、机场、车站等地设置分类收集垃圾的容器,将废塑料、废纸张、废玻璃、废金属分类收集。使回收物资加工企业有可靠的废品来源,也便于有害废物的单独处置。

3、采取多元化方式对垃圾分类处理;我国城市垃圾成分非常复杂,应将分类收集的垃圾分别选择,综合利用堆肥、卫生填埋和焚烧等多种方法同时对垃圾进行处理,使城市垃圾处理处置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4、建立健全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根据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全面开征垃圾处理费,要制定科学的计收办法,加强收费管理。各地可采取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费统一征收的方式,或与水费、电费、房费、燃气费等联合征收的方式,提高城市垃圾处理费的收缴率,降低收费成本。逐步提高收费标准,使其达到补偿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成本,并使垃圾处理企业有合理的利润。

5、建立垃圾产业化结构城市垃圾处理必须逐步走向企业化,通过政府扶持,成为自负盈亏、自我经营的企业。鼓励国外投资经营者参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有条件的企业均可以参与垃圾处理权的公平竞争。这样,既可以提高垃圾处理和利用的效率,还可以促进垃圾处理技术的发展。建立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产业链”,提高垃圾产业规模化水平和效益。

6、制定统一的垃圾无害化处理标准;

目前,我国各城市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标准和工艺流程均是根据当地的财力、技术水平、现有设施而自行确定的。一方面受当地经济、技术制约,对垃圾处理监管不力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主管部门缺乏统一的标准来规范、监督各城市垃圾处理设施,致使目前我国各城市的垃圾处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制定统一的垃圾无害化处理标准,加强监督管理势在必行。

7、加强城市垃圾处置与利用技术的研究及引进;我国城市垃圾处置与利用的科技水平、加工设备、生产工艺等都比较落后。政府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积极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科研单位要努力地开发研究,使我国的固体废物处置与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8、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加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活动,以期通过资源循环再生,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多种传媒向社会各界宣传相关的垃圾处理知识和法律法规,逐步提高公民环保素质。

城市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化的进行要因地制宜,根据我国城市垃圾的特点和状况,结合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采用合适的技术与工艺处理垃圾,并大力推行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收集回收利用。当然,垃圾治理也需要国家制定有效的垃圾处置管理制度,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尽快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超、王科社:“城市垃圾处理方法的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年。

[2]薛潮红、薛岚:“城市垃圾的处理对策”,《中国卫生工程学》,2005。

[3]申远:“德国的垃圾处理及再生利用”,《中国物资再生》,1996年。

[4]高红武:“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

[5]李国建:《城市垃圾处理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垃圾分类现状分析论文篇十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随之得到了提升,不过,城市当中的垃圾也变得越来越多,而且垃圾的污染也变得很严重。对于现阶段的情况而言,我国一定要对生活垃圾的处理进行全面的研究,使用合理的垃圾分类处理方法来解决垃圾处理问题,这样不仅可以保护自然环境,还可以让垃圾得到处理和再利用。本文根据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现状和策略来进行研究。

huchunfang。

(kazuocountyenvironmentalmonitoringstation,chaoyangliaoning122300,china)。

abstract:withtheaccelerationofurbanization,thequalityofpeople’r,theamountofgarbageincitieshasalsoincreased,currentsituation,chinamustconductcomprehensiveresearchonthetreatmentofdomesticgarbage,anduseareasonablemethodofgarbathodcannotonlyprotectthenaturalenvironment,ticleconductsresearchbasedonthestatusandstrategiesofurbandomesticwasteclassificationandtreatmentinchina.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不过生活中出现的垃圾也变得越来越多。根据调查,全国一年的生活垃圾产量高达2亿t左右,而且城市生活垃圾也在逐年的增长[1]。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活垃圾分类因此受到了重视,对生活垃圾来进行分类收集并处理,还有很多的生活垃圾可以回收再次利用,让垃圾变成了宝。从而有助于提升生活垃圾处理的针对性,降低了垃圾混合处理所带来的污染问题。因此,想要促进社会更好的发展,就一定要重视对生活垃圾分类的问题,合理的处理生活垃圾。

现阶段,在收集生活区域垃圾的时候,有的会使用混合的方法来进行收集,有的会使用分类收集的方法进行。在一些老小区当中,一般都会使用混合的方法来收集垃圾,人们也会把所有的生活垃圾混合到一起,在出行的时候将垃圾投入小区的垃圾箱当中[2]。在开展垃圾分类的小区当中,一般都会分为厨房垃圾、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等进行分类收集。在可回收垃圾当中,也包含一些金属垃圾和塑料垃圾等,这些垃圾没有进行细分,这就需要在后期处理垃圾的时候进行分类。在人们工作的场所或者一些公共场所当中,因为受到多方面的限制,都会使用混合的方法来收集垃圾,主要是在楼梯口处放置垃圾桶。这样就导致垃圾桶中的垃圾非常的混杂,使垃圾分类处理更加复杂。在城市道路两边,一般都是设置两个垃圾桶,一个是可回收垃圾,一个是不可回收垃圾,还有的城市会加上有害垃圾和以上两类垃圾桶来进行分类收集。不过,现在很多人都没有了解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导致在扔垃圾的时候,很多的人都完全不管垃圾桶属于可回收垃圾桶还是不可回收,这样也就导致垃圾分类处理的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城市生活垃圾一般都是由垃圾车来进行回收,运输到垃圾中转站。在进行垃圾回收的时候,我国没有使用分类收集垃圾的汽车,一般都是使用混合回收的垃圾车,这就导致已经被分类回收的垃圾又混合在一起了,导致垃圾分类没有了意义,并且也提升了分类的难度,导致出现了浪费的情况[3]。针对垃圾中转站而言,现阶段许多的垃圾中转站只是简单的对垃圾进行分类,然后进行压缩,放入集装箱车中进行运输,这样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运输的效率,减少垃圾处理的成本。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重视垃圾的可回收价值,导致了资源出现浪费。

2.1建立一个完整的垃圾分类处理制度。

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属于一项系统的工作,一定要社会中所有的人都参与进来,相互进行配合[4]。因此,就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制度来进行垃圾分类工作。政府要制定合理的规定、制度来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处理,让所有人都根据制度来进行垃圾分类,并且相关人员还需要对违规人员进行相应的惩罚。此外,还需要对表现良好的人进行奖励和表扬,让所有人都可以向这样的市民学习。

2.2规范好生活垃圾的标签。

因为生活中每个人的职业和生活情况不一样,所以他们对垃圾的属性也是有着不一样的了解。为了可以让生活垃圾更好地进行分类回收,相关政府部门一定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可以通过电视新闻、报纸、网络新闻等方法来让所有人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主动地进行垃圾分类工作。除此之外,还需要在相关企业中制定一个标准,要是条件允许,要让这些企业在产品上面标注上产品的属性,以及废弃后要如何回收,贴上相关的标签,这样才可以让人们更加了解这些物品,从而进行合理的垃圾处理工作,使垃圾分类处理顺利进行。

2.3培养人们的社会意识。

在处理生活垃圾的时候,一定要确保所有人都可以承担垃圾分类的责任,这样就可以降低垃圾后期分类处理的压力,从而保证一些资源可以再利用[5]。

2.4重视城市垃圾处理园区的建设。

城市生活垃圾,许多都具有资源性,可以通过处理进行重复的使用。

通过建立垃圾处理园区,根据垃圾的不同性质,以及能源的特点,完善垃圾处理的方法,这样就可以使垃圾发挥出自身的价值,提升社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黄子容.基于史密斯模型视角的南宁市生活垃圾分類执行状况简析[j].中外企业家,2019(34):222.

[2]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学术研讨凝聚行业智慧“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化和高效减量化”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9,19(06):127.

[5]段家栋,陈海滨,苗雨,汪俊时,余威,宋飞,朱斌.基于试验分析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方案灰色聚类比选[j].环境卫生工程,2018,26(06):1-4.

摘要:城市生活垃圾的有效处理是改善城市环境必须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改善人们生活的前提条件。在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中,应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做好每一种垃圾的高效处理。

如今,城市居民數量逐渐上升,人们制造的城市垃圾数量也越来越多,给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带来了更多的复杂性。尽管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已经从垃圾源头做起,并依据垃圾的分类进行专门处理或者是集中处理,但目前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为进一步处理好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工作,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已经高度重视并关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进展,以便于在健康的城市环境中享受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1.1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分为四个方面:创新本身、传播渠道、时间及社会系统。其中创新本身包括相对优势、兼容性、易用性、可试验性与可观察性。相对优势即新事物是否比旧事物更具有优势;兼容性即新事物是否符合人们的需求、价值观和经验;易用性即新事物是否比旧事物更使人们觉得便利;可试验性是指人们是否能在现有的条件下对新事物进行试验;可观察性是指人们对于新事物所产生结果的可见程度。如果将垃圾分类视为一种创新,垃圾分类政策应当致力于提高垃圾分类的相对优势、兼容性、易用性、可试验性与可观察性,从而促进垃圾分类行为的扩散。

1.2集体行动理论奥尔森假设集体成员都是理性的经济人,而理性人的目的是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他们在集体行动中会选择搭便车。除非这一集体的人数较少,或是存在外部力量强制执行,或是采用选择的激励,否则难以解决这一问题。选择性激励即根据对于公共利益所作出的贡献,给予集体成员相应大小的正向或负向激励。奥尔森认为即使选择性激励的机制解决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也不一定能成功组织集体行动。

因为如果在规模较大的集体中推行选择性激励的机制,那么就不得不考虑收集关于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信息(例如个人的偏好),并对两种利益进行度量,这不仅实现难度大,且成本较高,再加卜奖惩制度的实施成本,最终可能会得不偿失。因此,在设计垃圾分类政策时,既要控制信息收集与利益度量成本,也要提高二者准确性,并以此为基础,兼顾不同地区的异质性,提出合理的选择性激励政策,从而促成垃圾分类这一集体行为的成功。

2.1早期政策的发展与不足早在上世纪末,我国就颁布了有关垃圾分类的政策。

例如1992年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以及1993年建设部发布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都提出了进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首次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全国各城市需要逐步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制度。但早期的法律法规仅提出了进行垃圾分类的要求,并未提出具体的分类标准和实施办法。此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在技术标准、设施完善、强制与激励等方面进行了完善。

2.2垃圾分类标准的发展与不足2000年建设部颁布了《关于公布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的通知》,选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和桂林作为试点城市,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正式进行垃圾分类的实践,推行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二分法。2009年住建部提出《生活垃圾分类标志》,要求结合不同地区的特点选择垃圾分类方法。例如采用焚烧处理垃圾的区域应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可燃垃圾、有害垃圾、大件垃圾和其他垃圾。2017年国务院颁布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要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垃圾分类类别,其中有害垃圾必须作为强制分类的类别之一。地方上也因地制宜,纷纷提出了各自的分类标准。例如2005年常熟市发布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办法(暂行)》,提出将城市生活垃圾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有害垃圾和大件废弃物。

2009年,北京市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城市生活垃圾按照大类可粗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三类。2011年广州市发布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将城市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此后杭州等大部分城市也都采用了该分类法。我国垃圾分类标准的优点在于在总框架下可以因地制宜,但同样也存在着同一地区标准更改频繁的缺点。例如上海市2000年将城市生活垃圾为有机垃圾、无机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2002年实行“一市两制”,在采用焚烧处理垃圾的区域和其他区域实行不同分类标准;2007年又将其分为有害垃圾、玻璃、可回收物、其它垃圾四类。2011年开始在居住区推进以“干湿分类”为基础的“2+x”模式。2014年这一模式又演化為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四分法。

3改进建议。

3.1稳定垃圾分类标准以上海为首的一些城市由于垃圾处理终端的变化或国家政策的转变,垃圾分类标准不断变动,即使相同涵义的垃圾种类有时也会更换名称。垃圾分类标准的不稳定性严重阻碍垃圾分类行为的扩散。只有在未来的垃圾分类政策中将同一地区的垃圾分类标准固定下来,并使这一分类标准能够为居民所熟知,提高垃圾分类的兼容性与易用性,从而提高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意愿,促进垃圾分类行为的扩散。即使由于同一地区的垃圾处理终端发生较大变化,为适应这一变化而不得不改变垃圾分类标准,也应当在此时加大对于新垃圾分类标准的宣传力度,尽量减少改变化对于垃圾分类行为扩散的不利影响。3.2降低垃圾分类设施的区域不平衡尽管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垃圾分类设施愈发完善,愈发细致与智能化,但不同地区间的垃圾分类设施水平差距较大,许多地区的垃圾分类收集容器仍然是二分垃圾捅。垃圾分类设施的落后降低了垃圾分类的相对优势、兼容性、易用性和可试验性,阻碍了垃圾分类行为的扩散。因此,垃圾分类设施较差的地区应当向垃圾分类设施完善的地区学习,严格按照当地垃圾分类标准建设分类设施,促进垃圾分类设施的智能化,配合垃圾分类激励政策的实施,降低垃圾分类设施的地区不平衡。

3.3完善选择性激励政策当前虽然许多城市已经开始推行垃圾分类的激励政策,但由于政策制定之前,政府对于居民所做的调研不足,对于居民的偏好、影响垃圾分类意愿的因素等相关信息知之甚少,所做的激励可能不足,或激励的种类不合适,从而导致激励政策的效果不佳。根据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在大规模集体中,只有用外界力量强制或进行选择性激励才有可能组织集体行动,而选择性激励必须依赖成本高昂的信息收集和利益度量。因此,政府应当在控制成本的同时尽量收集居民偏好和垃圾分类意愿影响因素的相关信息,并据此提出合理的激励政策,有效地补充强制垃圾分类政策的不足,促进垃圾分类行为的普及。

4结语综上所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意义重大,既可以为城市居民的健康生活带来健康的城市环境,也可以推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所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应联系现状,重点解决已经存在的分类问题,并从根源上把控;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中,应培养城市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充分调动城市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奉献力量;政府应完善垃圾分類配套设施和政策,确保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开展。

摘要:我国处置垃圾的传统手段主要有土壤填埋、焚烧以及进行堆肥等。但是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加、工业化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日常垃圾生产量不断增加,这些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对环境的危害弊端日益暴露。新时代,人们逐渐意识到从垃圾的源头进行分类和减量才是解决垃圾处理问题的正确道路。为此,我国倡导垃圾分类,但垃圾分类治理行为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中行为观念的转变,这个转变过程定然是一个充满困难的历程,需要各类主体来共同参与、共同完成。本文就当前我国城市垃圾分类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垃圾分类;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垃圾是一种没有对其正确使用或放错了使用地方的资源,垃圾处理方式失误不仅会造成很多资源的损失,还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垃圾分类治理工作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回顾我国的垃圾分类治理问题,可以看出我国的垃圾分类进程并不是十分迅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就已经提出垃圾分类思想,只是当时人们追求于发展经济,并没有对此类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在1993年发布了《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1996年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后,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才有了相关的法律化、制度化基础。2000年,住建部发布了《关于公布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的通知》,使我国的垃圾分类治理事业在数个大城市中开展试点工作。2004年,我国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垃圾分类治理的各种详细准则,其明确规定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标准与规范。2011年国务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希望各个城市能够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来共同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进行。2016年后,我国的垃圾分类事业开始快速发展。在这一年中国家相继制定发布了《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的意见征求稿、《“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的征求稿,这为促进垃圾分类治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到2019年7月1日,上海市颁布了《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垃圾分类这一行为纳入监管范围,使之更加制度化和法制化,掀起了全国大范围内垃圾分类的一大浪潮,使垃圾分类的进程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我国的垃圾分类事业在逐步发展中进行了许多年,现如今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已经可以看到一些效果,垃圾分类行为已经日趋增多。垃圾分类治理工作开展后取得了许多成就,如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有了提高、降低了污染、变废为宝等。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任务仍然较艰巨,和世界上其他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垃圾分类中的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在发展中加以完善和解决。

(一)居民主体参与意识不强。

居民的素质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对待垃圾分类的态度也不相同。垃圾源头分类是重要环节,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态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城市居民大多数对垃圾分类常识有一定的了解,并对城市垃圾分类工作持有积极支持的态度。但多年来,中国城市居民已经养成了垃圾混放的习惯,目前仅仅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并没有落实行动,居民参与率不高,垃圾分类政策深化落实有一定难度。

本文认为原因有三条。第一,居民没有专业的垃圾分类知识,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用于垃圾分类,随着我国垃圾分类政策的推出,“干垃圾”“湿垃圾”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让人划不清界限,居民缺乏专业素养,故在平时垃圾投放时仍然是统一投放。第二,长期以来,中国居民已习惯统一混放垃圾模式,已养成了行为习惯,加上目前强制性垃圾分类政策只在少数区域推广,大多数城市尚未推出强制性政策督促居民垃圾分类,因此居民参与意识不强。第三,居民社区垃圾分类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我国一部分社区仍只设置“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两个垃圾桶,而不是配备四种专业垃圾桶。由于垃圾分类基础设施不完善,居民无法配合进行垃圾分类。

(二)基层执行力不足,缺乏监管。

我国提出垃圾分类政策已经有很长时间,但政策落实不到位,执行力不足,没有真正重视宣传工作。第一,因为一部分城市尚未推行强制性垃圾分类政策,各社区管理人员并未对垃圾分类足够重视。某些地区甚至出现社区负责人对垃圾分类回收政策推诿,对工作互相扯皮,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尽管我国政府重视垃圾分类问题,但没有落实到基层,无疑给垃圾分类政策的施行增添了难度。第二,政府监管机制不够完善,部分城市虽已配齐专业垃圾桶,但仍采用传统粗放型垃圾处理方法,就地填埋或焚烧,这一方式严重污染环境。第三,政府尚未对垃圾分类进行专业立法,各地缺少强制性文件的推出,缺乏整套法律法规支撑。部分地区立法空白或立法内容笼统,无法真正落实垃圾分类政策。

(三)专业垃圾分类公司规模有限,形式单一。

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提高与专业垃圾分类公司的指导密切相关,但目前我国城市专业垃圾分类公司数目较少,规模有限,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要。目前,专业垃圾分类公司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企业,需要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政府可通过减免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垃圾分类公司进入社区,引导居民正确投放垃圾。同时,社区还可将生活垃圾外包给专业垃圾分类公司管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此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增强二次循环。

(一)协助居民树立环保意识,提高主体参与率。

近些年來,我国居民素质有所提高,但对于垃圾分类这个名词依然生疏。国家应加大宣传工作,使居民更快接受这一新理念,应落实到各城市各社区,明确社区管理者责任,在社区通过讲座、横幅、标语、入户宣传、社区宣传栏公布、微信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社区垃圾分类问题向居民作进一步的宣传,积极宣传垃圾分类政策。社区应落实垃圾分类政策,更好地督促居民进行垃圾分类,使居民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意识。但是垃圾分类问题要因地制宜,各地市居民的综合素质存在一定的差距,落实垃圾分类问题一定要注意结合当地有关部门出台的正式文件,采用多种方式向居民进行宣传。此外,学校也应注重对学生的垃圾分类知识的教育,通过科普讲座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垃圾分类处理知识。垃圾分类意识从青少年抓起,通过青少年带动成年人增强垃圾分类意识,在全社会进行广泛宣传。

(二)各部门加强执行力度,建立完善监督体系。

我国政府已发布多项垃圾分类政策文件,应在日常生活中鼓励该事业的开展。政府可加大对垃圾分类事业的拨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多购进专业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研发垃圾分类处理新技术,加大有关垃圾分类技术的新科技研发,统筹好垃圾分类基础配套设施完备。同时建立高效透明的监督机制,加强引导和监督,明细资金去向,做到政务公开。社区应明晰主体责任,引导居民正确科学垃圾分类,在社区设置简易垃圾分类操作间等。通过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形成以居民意识为核心的多元垃圾处理治理机制,推动我国垃圾分类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三)构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完整体系。

专业垃圾分类公司应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企业数量,丰富激励形式,更好满足市场需求。专业垃圾分类公司可在社区设立垃圾分类智能机器,通过引导居民正确垃圾分类,相应兑换一些日用品,有利于激发居民主体热情。可通过专业技术推出一系列垃圾分类产品,为居民办理垃圾分类智能积分卡,推出智能兑换奖品箱等宣传垃圾分类理念。专业垃圾分类公司在推行过程中要注意以“便民”为原则,为居民服务,为居民生产生活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从而构建政府、社区、居民、专业垃圾分类公司的完整垃圾分类体系。

垃圾分类在我国目前来看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事业,也是一个“内外兼修”的事业,此类事业的各项机制还不完善、推广面依旧不高、社会意识还不健全。对于垃圾分类的推行必须要一步一步来,要一步一步地完善各方面的体制机制,来促使垃圾分类行为深入人心,使社会各方主体积极参与,建设更加美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参考文献:

[1]杨婷.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和对策浅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1):142.

[3]刘丽娜.垃圾分类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10):146.

垃圾分类现状分析论文篇十一

中国垃圾分类现状,是垃圾分类制约了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同时也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再利用的根源之一,近年来,我国正在加速推进垃圾分类的工作。

  环保网不得不提的是2019年7月1日上海率先实施了强制生活垃圾分类时代,在环保政策的指导下以及社会环境形势的驱动下,按照城乡一体化实际特色,各自采用不一样的分类垃圾处理方法,有效的解决现行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混合收集清运的单一化方式,形成垃圾分类处理资源化利用的产业新格局,全面提高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是现阶段和未来一段时间发展趋势的主旋律,为此,中国垃圾分类行业将在良好的政治局面下,迎接市场的转折点。

  现在看来,在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生态环保的另外,垃圾处理做为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的获得了高度重视。因为垃圾处理当中能够获得极大的经济收益,另外也获得了市场的亲睐。从垃圾处理投入的整体规划看来,按照《“十三五”城镇无害化生活垃圾的设施整体规划》,“十三五”期内,国家在无害化城镇生活垃圾的设施建设期内,投资额累积达到了2518.4亿元。目前,中国垃圾分类现状来看,中国城市垃圾分类比较突出,环保网小编相信未来,仍然会一直保持高景气的发展,中国垃圾分类将会迎来新的市场机遇。关注环保网获取更多环保新闻。

垃圾分类现状分析论文篇十二

垃圾,是现代城市生活中无法避免的产物。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理和管理,每个国家都有相应的政策和规定。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垃圾问题也日益严峻。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也应该关注垃圾现状,思考如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对于城市垃圾的处理,垃圾分类是目前最主要的方式。垃圾分类是有科学依据的,能够将有用的资源进行回收再利用,减少垃圾数量和对环境的影响。我国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已有多年,但在实际执行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许多市民没有养成分类投放的习惯,导致分类效果不佳。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社会组织需要共同努力,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市民分类的意识和习惯。只有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日常行为。

二、垃圾处理的多元化。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垃圾处理模式也需要随之改变。传统的垃圾焚烧和填埋处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需要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方式,比如建立垃圾分类中心、开展可回收垃圾的回收利用等等。在实践中,很多城市已经采用了这些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于其他城市来说,可以学习和借鉴成功的经验,灵活应对垃圾处理问题。

三、垃圾分类从源头抓起。

垃圾分类不仅仅是一种行为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从源头上抓垃圾分类,也是一种重要的策略。可以考虑从生产、销售、使用等方面入手,倡导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逐渐减少垃圾的产生。对于那些难以分类或者无法回收利用的垃圾,采取合理的处理方式也是必要的,例如采用环保的再生材料等。垃圾分类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才能实现最大限度的效果。

四、垃圾问题需要全球合作。

垃圾问题是全球性的,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努力。当我们身处城市中时,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也是全球环境质量的问题。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各国之间应该共同协作,分享知识、技术和经验,并且采取一致的方式来解决垃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全球范围内的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五、每个人都应该为环保出一份力。

作为普通民众,虽然我们的力量微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为环保事业出一份力。例如节约用水,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自觉分类投放垃圾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却能够减轻环境压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和清洁。每个人都应该为环保出一份力,这也是一种自觉行动,更是一种对未来的责任和担当。

综上所述,垃圾现状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和努力。开展垃圾分类行动,采用更加多样化的垃圾处理方式,从源头上抓起,全球联合合作,以及每个人从日常生活角度出发,都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长期不懈地努力,我们才能创造更加健康宜居的环境。

垃圾分类现状分析论文篇十三

摘要:现阶段企业的管理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成败兴衰。本文从康健公司的管理现状中发现公司存在着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层权责不明、顾客管理沟通不畅、有官僚注意作风这四大问题。结合本人在康健公司工作的实习体会,我认为应从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明确管理人员职责、加强语言技巧三方面解决问题。希望本文对康健公司有所指导意义。

关键字:康健公司;系统培训;语言艺术。

目录。

引言…………………………………………………………………1。

一、康健医疗器械公司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1。

(一)管理人员基本素质不高…………………………………1。

(二)管理层权责不明…………………………………………1。

(三)顾客管理的沟通不畅……………………………………2。

(四)官僚主义作风……………………………………………2。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3。

(一)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3。

(二)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4。

(三)加强语言技巧……………………………………………5。

三、结论……………………………………………………………6。

参考文献……………………………………………………………7。

引言。

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也在不断的提升,医疗器械行业也在此时不断发展。从医用医疗器械发展到家用,从客户群上有着根本的改变,销售模式都转变为先体验后购买。由销售模式的改变,在公司内部的管理模式也要有所改变,不能遵循传统的管理,在新的管理模式中同样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康健医疗器械公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杭州康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是属于中韩合资的一家小型企业,主要以销售家用型的医疗器械为主,采用的是先体验后销售的销售模式,通过长期的免费体验使体验者成为产品的宣传者,从而带来更多的客户。在对公司的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管理人员基本素质不高。

对于领导者来说,本公司的领导者对本行业有着丰富的销售及管理经验,但是从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上来讲,普遍不高。第一、作为管理人员的文化程度不高,以至于有时在传达公司的决策及指令时会扭曲本意,第二、在语言表达上的问题,用一些不雅观的词语,减弱了说服力,不能强有力的说服员工,从而使员工对管理人员不服从你。即使表面上的服从也在心理抱怨,导致在工作中无积极性。

(二)管理层权责不明。

本公司管理层结构分为:理事(即公司老板)、其下为部长、科长、室长、事物长。所领导的直接下属为老师,但除了事物长以外,其他的均为老师的直接领导者,也就是说三个领导者同时领导三个老师,这样导致权责不明,容易在管理过程中形成管理者之间的意见不统一。

本公司属于小型的企业。有独立的结构与管理层,但是总的人数也相对较少。公司的总人数达9人,但整理管理人员达到5人,没有成金字塔形的标准管理模式,而且,5个管理职责没有完全的分配清楚,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有职责上的冲突。例如室长与科长之间都有内部销售管理,在管理当中两者出现分歧及摩擦时就会引起下层人员的乱,导致下层人员无法对上层命令做出明确服从,最后导致整个公司的意见不合。在遇到共同管理负责时,两者容易造成意见上的分歧,在产生分歧时,没有从大局上的思考,从而造成意见不合。因此在管理层上,应分清职责跟权限。

(三)顾客管理沟通不畅。

沟通是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给”与“受”的过程。信息传递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事情。人际因素主要包括沟通双方的相互信任、信息来源的可靠程度和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相似程度。由于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不高,导致沟通不畅。

本公司主要是采用免费体验的形式,在体验的过程中,很多的顾客以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来体验,包括公司给予感谢顾客介绍来的新客户礼物时,都以一种应得的心态,这也是由于行业本身这种销售促销方式造就了顾客的此种心态,在本行业中,主要是通过采用免费体验的方式来扩大宣传面,顾客来亲自体验觉的良好的情况下,通过这些顾客对产品的宣传,从而带来更多的顾客,在众多的顾客中产生消费人群。故在顾客中容易出现理所当然的态度,因此给销售人员的讲课中给以带来一系列的困难,销售人员在讲课过程中语言的得体也尤为重要,表述的清楚,力度的大小,语言的委婉程度,直接影响到顾客对整个公司的印象及销售员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在销售期间销售人员在与顾客沟通过程中对顾客意向的识别与公司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

(四)官僚主义作风。

在管理层中出现以上问题,主要是由于中层管理人员的权责不清晰,产生官僚主义作风,帕金森定律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写过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一本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力;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力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也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帕金森定律”与武大郎式的用人政策很是相像,如出一辙――比自己高个的人一概不用。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恶性循环:平庸的人启用比自己更平庸的人,更平庸的人再启用比自己更平庸的人,一如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历览古今兴衰事,成败得失在用人。一个单位、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兴衰与否,用人是关键。作为一个领导者,不仅要独具慧眼,学会相马,学会赛马,而且还要有用人之胆、容人之量,要敢于启用比自己强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也惟其如此,才能实行用人上的良性循环,走出“帕金森定律”的怪圈。

在康健医疗器械公司中同样也存在着官僚主义的问题,理事及部长处于高高在上的状态,对下属的意见采取闻而不纳,只听取,不采取。在招聘员工上面,招纳的新人多是平庸之辈,个人能力都低于领导者。对于比自己能力强的则把他调离其职。官僚主义作风的形成主要也是由管理人员的素质低引起的。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杭州康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上提出的三点问题,我认为主要应从下面几方面来解决:

(一)加强在职培训,提高管理者基本素质。

对现有的管理人员进行更换,重新换成一批新的相对素质比较高的管理人员,但这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与财力去培训新的管理人员。

对现有的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相对来说现有的管理人员对公司的管理模式比较的熟悉,在培训上可以相对的减低成本与精力。管理者的素质不是先天就有的,主要是依靠后天的教育与培训的。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提升管理者的素质:

1、从工作中提升。

杭州夕阳红康健医疗器械公司是连云港康健医疗器械在杭州的分公司,对于杭州分公司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调到总公司有计划有意识的对其工作安排进行特别处理。比如通过岗位轮流,了解其它部门的运作,拓宽视野;通过较高职务的代理方式,提高其处理问题的思维高度;安排特殊性的工作,考验和提高处理特殊事务的能力。在工作中提升是提高企业管理者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比如ibm公司就有一个“长板凳计划”,为管理者和重要岗位人员都设置后备人才。对这些人员都制定有详细的培训计划,特别是工作中的提升方面的内容。

2、集中式教学。

将管理者送入较长期的教育培训机构,接受比较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这样方式比较常见的有:企业内部大学培训、培训中心;外部培训机构;以及参加各式医疗器械行业知识教育等。这种培训方式的优点在于系统化、规范化。特别适合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理论修养。

3、短期培训。

由企业组织的较短期的、专题性的培训,要求企业管理者参加,提高某一方面的能力和技巧。比如营销培训、财务培训、决策能力培训、具体管理工具等方面的专题培训等。短期培训针对性非常强,是及时“充电”的有效方法。

4、企业管理者自我修养。

企业的培训教育不是万能。基本素质、基本业务等方面的学习和提升大都得依靠自己。古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首先就得从修身开始,最后才能平天下。企业管理者提高个人素质方面,也必须从修身开始,从做人开始,不断加强道德方面、业务方面的修养,树立“终生学习”的观点,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的同时也可以去除官僚主义的存在。

(二)明确权责,合理分工。

本公司的管理人员分为理事、部长、科长、室长、四个职位。

理事为分公司的最高管理员,同时也是总公司的大股东,作为理事的职责主要有参与董事会会议,主持分公司的全面工作,传达总公司的决策。

部长在理事的领导下抓好分关工作,同样有熟悉和掌握公司的情况,及时向理事反映,提出意见和建议的'职责;对公司人员的招聘工作,协调科长、室长、事物长之间的关系同样也是部长的任务。

业务科长的职责有负责制定销售管理制度;搞好市场预测和调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营销策略,不断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负责编制每次销售活动推出的销售方针与目标;严格控制和逐步压缩销售费用,节约开支,降低销售成本;负责编制销售统计报表。

事务长的职责主要有对体验管内所体验的医疗器进行检查维修;对出售的机器做回访;售后服务(维修、保养)。

在分清权责的情况下,应严格按照自己的职责来做好本份工作。

(三)加强培训过程中的顾客沟通技巧。

本公司主要是以来亲身体验的体验者作为广告媒体,要做好的广告首先要。

让来体验的人信服你,作为销售人员直接接触的也就是我们的体验者,那么在授课及与体验者的交谈中语言的表述及对体验者的态度之间影响者体验者对本公司产品的认可。在与顾客的交谈中首先要委婉,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赞美对方。选取对方可能看重的、关心的话题适当赞美,拉近双方的距离;语气亲切,每个人都愿意同态度亲切的人沟通。

2、聆听指导。学会听别人说话,时时加以引导,让对方觉得你是一个可以信赖、可以倾听的人。

3、多举实例。例子是最有说服力的,举一些与顾客地域相近、情况相近、易于接受的例子最能打动他人,通过举例子还可以增强顾客的购买信心及给你做宣传的力度。

4、在授课过程中,在顾客提出不合理问题时采用听而不闻的态度,有时候顾客讲的只是不经意的一句话,我们没有必要刨根问题,只要认真听他讲就可以了。

5、在谈话中也要识别顾客的购买意向,相对要识别顾客的购买信号,可以从一下几点来识别顾客信号:

真正识别顾客的购买信号,体现在以下四点:咨询产品的细节;询问价格和活动;询问售后服务;询问付款的细节。

6、打破底线。在双方将问题基本交流完,而顾客还在犹豫的情况下,一定要打破对方的心理底线:“您还在犹豫什么呢?我们提供市内免费送货上门服务。”

这是在销售人员在与体验者的沟通当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要从这几点着手来与顾客之间拉近距离。

三、结论。

本人通过对杭州康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管理现状的分析,发现了素质不高、沟通不畅、权责不明的问题;通过明确中层管理人员的职责,做到各行其职,灵活运用;对中层管理人员系统培训,来逐步提升员工的基本素质,注重管理员工的人力资本开发;加强顾客沟通能力,提高体验效果。

参考文献。

垃圾分类现状分析论文篇十四

垃圾分类,那可不是简单地将垃圾随意地扔进一只大大的垃圾桶就行了,而是在丢弃前先要将垃圾进行分类,在小区等地,一般垃圾桶都会有四个,也就是我们要将垃圾分成四类,它们分别是:厨房垃圾、可回收物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下面听我慢慢地讲解这四种垃圾的区别:

“厨房垃圾”指的是餐饮者、单位食堂等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餐厨废弃物,还有居民家庭生活中产生的厨房垃圾和集贸市场产生的易腐性垃圾。如:苹果的果皮、过期的食品和每天吃剩下来的饭菜等,就属于厨房垃圾。

“可回收物垃圾”是指一些没有被污染的、适宜回收与资源利用的生活垃圾。如:我们打草稿的废弃纸类,塑料和金属制品等。

“有害垃圾”是指一些对人类健康或者给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生活垃圾。比如:你妈妈的废弃化妆品、家里过期的药品,还有废旧的灯管等都属于这类垃圾。

“其它垃圾”是指除了以上三种垃圾之外的其它生活垃圾。比如:外卖的一次性包装餐具盒、破旧的碗、陶瓷品、还有爸爸吃的烟蒂等,就是属于这类的垃圾。

讲完了这些垃圾分类的小知识,大家应该对“垃圾分类”有了深入的理解吧!让我们学会垃圾分类,人人争当合格的环保小卫士!

希望“垃圾分类”变得更简单,我们身边的环境更美好!

垃圾分类现状分析论文篇十五

如今,城市居民數量逐渐上升,人们制造的城市垃圾数量也越来越多,给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带来了更多的复杂性。尽管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已经从垃圾源头做起,并依据垃圾的分类进行专门处理或者是集中处理,但目前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为进一步处理好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工作,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已经高度重视并关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进展,以便于在健康的城市环境中享受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1.1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分为四个方面:创新本身、传播渠道、时间及社会系统。其中创新本身包括相对优势、兼容性、易用性、可试验性与可观察性。相对优势即新事物是否比旧事物更具有优势;兼容性即新事物是否符合人们的需求、价值观和经验;易用性即新事物是否比旧事物更使人们觉得便利;可试验性是指人们是否能在现有的条件下对新事物进行试验;可观察性是指人们对于新事物所产生结果的可见程度。如果将垃圾分类视为一种创新,垃圾分类政策应当致力于提高垃圾分类的相对优势、兼容性、易用性、可试验性与可观察性,从而促进垃圾分类行为的扩散。

1.2集体行动理论奥尔森假设集体成员都是理性的经济人,而理性人的目的是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他们在集体行动中会选择搭便车。除非这一集体的人数较少,或是存在外部力量强制执行,或是采用选择的激励,否则难以解决这一问题。选择性激励即根据对于公共利益所作出的贡献,给予集体成员相应大小的正向或负向激励。奥尔森认为即使选择性激励的机制解决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也不一定能成功组织集体行动。

因为如果在规模较大的集体中推行选择性激励的机制,那么就不得不考虑收集关于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信息(例如个人的偏好),并对两种利益进行度量,这不仅实现难度大,且成本较高,再加卜奖惩制度的实施成本,最终可能会得不偿失。因此,在设计垃圾分类政策时,既要控制信息收集与利益度量成本,也要提高二者准确性,并以此为基础,兼顾不同地区的异质性,提出合理的选择性激励政策,从而促成垃圾分类这一集体行为的成功。

2.1早期政策的发展与不足早在上世纪末,我国就颁布了有关垃圾分类的政策。

例如1992年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以及1993年建设部发布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都提出了进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首次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全国各城市需要逐步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制度。但早期的法律法规仅提出了进行垃圾分类的要求,并未提出具体的分类标准和实施办法。此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在技术标准、设施完善、强制与激励等方面进行了完善。

2.2垃圾分类标准的发展与不足2000年建设部颁布了《关于公布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的通知》,选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和桂林作为试点城市,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正式进行垃圾分类的实践,推行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二分法。2009年住建部提出《生活垃圾分类标志》,要求结合不同地区的特点选择垃圾分类方法。例如采用焚烧处理垃圾的区域应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可燃垃圾、有害垃圾、大件垃圾和其他垃圾。2017年国务院颁布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要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垃圾分类类别,其中有害垃圾必须作为强制分类的类别之一。地方上也因地制宜,纷纷提出了各自的分类标准。例如2005年常熟市发布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办法(暂行)》,提出将城市生活垃圾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有害垃圾和大件废弃物。

2009年,北京市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城市生活垃圾按照大类可粗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三类。2011年广州市发布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将城市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此后杭州等大部分城市也都采用了该分类法。我国垃圾分类标准的优点在于在总框架下可以因地制宜,但同样也存在着同一地区标准更改频繁的缺点。例如上海市2000年将城市生活垃圾为有机垃圾、无机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2002年实行“一市两制”,在采用焚烧处理垃圾的区域和其他区域实行不同分类标准;2007年又将其分为有害垃圾、玻璃、可回收物、其它垃圾四类。2011年开始在居住区推进以“干湿分类”为基础的“2+x”模式。2014年这一模式又演化為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四分法。

3.1稳定垃圾分类标准以上海为首的一些城市由于垃圾处理终端的变化或国家政策的转变,垃圾分类标准不断变动,即使相同涵义的垃圾种类有时也会更换名称。垃圾分类标准的不稳定性严重阻碍垃圾分类行为的扩散。只有在未来的垃圾分类政策中将同一地区的垃圾分类标准固定下来,并使这一分类标准能够为居民所熟知,提高垃圾分类的兼容性与易用性,从而提高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意愿,促进垃圾分类行为的扩散。即使由于同一地区的垃圾处理终端发生较大变化,为适应这一变化而不得不改变垃圾分类标准,也应当在此时加大对于新垃圾分类标准的宣传力度,尽量减少改变化对于垃圾分类行为扩散的不利影响。3.2降低垃圾分类设施的区域不平衡尽管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垃圾分类设施愈发完善,愈发细致与智能化,但不同地区间的垃圾分类设施水平差距较大,许多地区的垃圾分类收集容器仍然是二分垃圾捅。垃圾分类设施的落后降低了垃圾分类的相对优势、兼容性、易用性和可试验性,阻碍了垃圾分类行为的扩散。因此,垃圾分类设施较差的地区应当向垃圾分类设施完善的地区学习,严格按照当地垃圾分类标准建设分类设施,促进垃圾分类设施的智能化,配合垃圾分类激励政策的实施,降低垃圾分类设施的地区不平衡。

3.3完善选择性激励政策当前虽然许多城市已经开始推行垃圾分类的激励政策,但由于政策制定之前,政府对于居民所做的调研不足,对于居民的偏好、影响垃圾分类意愿的因素等相关信息知之甚少,所做的激励可能不足,或激励的种类不合适,从而导致激励政策的效果不佳。根据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在大规模集体中,只有用外界力量强制或进行选择性激励才有可能组织集体行动,而选择性激励必须依赖成本高昂的信息收集和利益度量。因此,政府应当在控制成本的同时尽量收集居民偏好和垃圾分类意愿影响因素的相关信息,并据此提出合理的激励政策,有效地补充强制垃圾分类政策的不足,促进垃圾分类行为的普及。

综上所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意义重大,既可以为城市居民的健康生活带来健康的城市环境,也可以推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所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应联系现状,重点解决已经存在的分类问题,并从根源上把控;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中,应培养城市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充分调动城市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奉献力量;政府应完善垃圾分類配套设施和政策,确保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开展。

垃圾分类现状分析论文篇十六

摘要垃圾分类,在全国的很多城市都面临着同样的尴尬,根据分析垃圾分类问题上的一些现象,调查研究分类垃圾桶只“装”不“分”的各方面原因,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对症下药,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使得垃圾分类这一举措能真正达成人们心中的共识,街头垃圾桶也就不再形同虚设。

关键词垃圾分类;分类垃圾桶;环保。

在美国,垃圾分类已成为一种时尚,作为垃圾生产大国之一,各色各样的分类垃圾桶随处可见,垃圾分类观念意识早已深入人心。同时美国政府在垃圾处理问题上进行长期性的监管,提供各类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使垃圾分类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垃圾分类在例如巴西、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也都形成了必然的趋势,垃圾分类已逐步成为世界性的潮流。

尽管我国曾经在垃圾分类这一领域做了各类尝试和努力,例如通过媒体进行垃圾分类知识以及意义的宣传,有关部门走进社区进行直接性的号召,以及政府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但至今收效甚微。

相关人士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没有形成相应的垃圾分类配套法规,推动垃圾分类的强制性动力不够。同时,全社会尚未养成自觉将垃圾分类的习惯,仅靠社会宣传动员的手段来推动垃圾分类是远远不够的。

据调查,近八成的居民表示,平日扔垃圾时没有分类扔放的意识和想法,居民对于垃圾桶分类标识关注度较低,往分类垃圾桶内扔垃圾很少注意扔得对不对,仅仅是寻求方便,甚至部分人认为将垃圾放入垃圾桶就已经很环保了,以至于几乎所有的分类垃圾桶内的垃圾都是混装的。

与此同时,居民对于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概念模糊,仅仅认为,可用的,用来卖钱的就是可回收垃圾,又对于垃圾分类的意义不了解。何况分类垃圾桶早已被环卫工或拾荒者多次光顾,大多可用于回收的垃圾已经被拾走,最终环卫部门在统一收垃圾时仍是将所有垃圾一齐倒入垃圾车,居民认为在源头进行垃圾分类的效果不大,逐渐失去了垃圾分类的动力。

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在立法层面上既没有约束机制,又没有鼓励机制,是一大问题。政府等相关国家机构现阶段仅仅采用宣传的手段是不足以从根本上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在日本,如果居民没有进行垃圾分类,环卫工人不会收你的垃圾,即使你丢进垃圾桶,也会被送回门口。

2.3垃圾处理的基础设备及资金投入的匮乏。

由于人力物力有限,环卫处采取的也就是单一的垃圾车。相关机构人员表示,如果要实现真正分类,就要在投放分类垃圾桶之后,调派不同的车辆运输不同的垃圾。经粗略测算,分类运输至少要增加几千台车,对交通的压力巨大。而到了处理环节,我国几乎没有各类可回收垃圾的专项处理设备。因此,分了类的垃圾最终还是被混合运走。

一次环保产品展示会上,一套德国产的废旧电器无害化处理的生产线展示了垃圾处理的先进性,一边放进废旧设备的同时,另一边就会分解出金、银、铜等可利用的现成资源,但这样的设备标价却要1000多万元。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资金和问题是垃圾分类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垃圾分类观念的推广需要相关部门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垃圾分类有赖于全体公民的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素养的提高,更需要政府等部门进行定期的宣传指导,并配合以长期的监督工作。

在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首先,相关部门需要从垃圾分类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出发,引导公民自觉意识到垃圾分类工作对于环保事业的巨大贡献;其次,国家应加强可回收垃圾概念以及处理问题等相关知识的普及率,同时辅助相关的经济鼓励和制裁措施,将垃圾分类的观念植入公民意识中。也可从校园着手,提高这些即将迈入社会、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的垃圾分类意识,从而实现分类垃圾桶的真正作用。

3.2在垃圾分类工作上加大投入。

垃圾分类收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只有社会形成了封闭的资料循环利用,建设起完整的系统,分类收集才可能持久,才会有生命力,垃圾分类工作不是只利用大范围投放分类垃圾桶就能实施进行的,政府应在垃圾分类上加大投入,这种投入包括政策引导、技术研究、运输体系的完善,更重要的是资金上的投入,逐步建立起相关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等垃圾处理硬件,从而建立起分类回收系统。

3.3鼓励各类环境社会团体的参与。

我国存在大量的社会环境团体,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并不亚于国家政府等相关机构,通过这些团体的共同参与,来完善垃圾分类制度与法规,并广泛推广与实施,来促进垃圾回收以及环境这一块的体制健全。

垃圾分类的制度及法规的制定实施工作不仅仅是国家和社会的事,个人同样负有重要的责任。除了专门的立法执法机构,公民也可通过媒体以及环保机构等其他一些社会性渠道来参与相关法规的健立和实施。

人们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如何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改善生存环境质量,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之一。

垃圾分类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体制的健全,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会是国际上著名的“生态国家”。

参考文献。

[1][美]琼斯(jones,r.).垃圾收集[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李利亚.“废物”的报复:垃圾的泛滥与利用[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