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11-20 14:24:18
- 小编:ZTFB
- 文件格式 DOC
人生就像一本书,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总结和概括。在总结中,我们可以采用具体的实例来支撑我们的观点和结论。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写作水平较高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学前教育评价论文通用篇一
xx周的保育实习后园长安排我参与x班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看我们的老师做事的精神后我发现其实凡事都怕认真和爱,在这些细小的方面需要老师细心耐心的帮助每个幼儿,听过很多节课后收获很大逐步掌握了一些上课的技巧。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更重要是为自己将要从事的学前教育工作积累有益的经验,为毕业后的工作能更顺利地开展,我于20xx年x月xx日至20xx年x月xx日到xx市xx幼儿园教学实习。实习下来,感觉获益良多。以下是我对实习的深刻总结。
(一)实习任务的见习。
我到幼儿园的第一天就开始了这次实习的第一步:见习。见习是为了让我们能够了解幼儿园一日活动计划,活动流程,熟悉实习所在班级的基本情况,跟幼儿接触、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的同时,对各个幼儿特点有初步的了解。对幼儿的一日活动特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幼儿园园长安排我分别在大班、中班和小班三个不同学龄阶段的的班级各进行x天的见习。在这x个星期虽然本班的教师没有要求我们做什么,更多是观摩,留意帮教我的老师如何开展工作。但是我并没有闲着,从一进园开始我就开始了做保育工作,并尝试和见习班级的小朋友进行沟通。孩子们太天真可爱了,很快就接受了我,我也真心的喜欢上了这份和孩子们打交道的工作。
(二)保育工作实习。
实习的第x周也就是见习后要真正实习的第一周,在这一周我是学习保育。保育老师的工作很多也很细,甚至可以说很繁琐。所以我基本上都是跟在保育老师的后面,她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但是要求还是很高,需要细心与耐心。我每天认真的配合保育老师一起积极的完成保育工作,包括拖地、洗碗、擦桌子、叠被子、消毒、擦窗、擦厕所,给幼儿洗玩具,洗毛巾,帮幼儿梳头,还有睡室的清洁卫生、给幼儿穿衣服等多种事情。这些工作看似琐碎,但在幼儿的成长照顾中非常重要。但我觉得,带着对孩子的关心和爱,这些工作虽然累,却不苦。
(三)教育及班级管理工作。
x周的保育实习后,园长安排我参与小班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在帮教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尝试带班教学和管理。在这x个星期里,我结合之前见习的见闻,在初步熟悉班级授课方式、教学计划后,写出自己详细而完整的教案;跟指导老师沟通交流学习班级管理的方法、教育教学方法。孩子天性活泼,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但又不能象成人一样长时间集中精力甚至缺乏自律。这一阶段我最大的感受是:对孩子,你俯下身,你会看到一个天真美好的世界。
(四)家长与社区工作。
建立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充分整合家园教育资源,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对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和幼儿园的发展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多跟家长交流可以获得家长对你的教育、幼儿园的管理的理解和支持,这一点非常重要。
1、看我们的老师做事的精神,我发现,其实凡事怕认真和爱。只要一丝不苟地做事没有做不好的事;只要有爱心,再苦也是乐。
2、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在管理班级,管理幼儿,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这都有赖于园长和指导老师一如既往的关心和帮助,让我在实习中成长了不了,学到了不少,在她们耐心指导下我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这在我以后的教育生涯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3、我更大一点的收获是学会如何通过交流沟通去解决问题。这不止对我今后的工作,就是对我的生活和为人处世都有巨大的影响。
1、在活动中,语言表达未能充分贴合孩子的特性,肢体语言也不够形象生动;在教学工作方面,教学方法、技能、班级管理等方面也都存在不同程度不足;有时我的语言和课程设计未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不够贴近幼儿本身的童趣;在课堂组织过程中应变能力较差,没有更多的关注到幼儿的疑问或答疑的技巧有待提高,再就是我的教态还应该加强改进和注意。
2、对每个孩子的关注还够,应该随时随地的注意到每个孩子,虽然这是一件对于我们来说比较难的事,但这是要做好一个幼儿老师应具备的条件。
1、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丰富自己的词语,特别是要让自己的语言儿童化,让自己的.语言有一定的起伏变化,能够吸引幼儿,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适当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以便于更好与孩子沟通和互动,也更利于自己的教学活动的开展。
2、提高专业技能技巧,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音乐课和语言课,还的科学课的教育活动中,我发现自己有很多的专业技能技巧都存在较大的不足,自己的知识面较窄,在以后的过程中,我应该多阅读多学习,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3、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纪律意识的培养及班级的管理,都是我应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加强的,因为孩子良好的习惯、好的纪律对自己教学意图的实施,尤其对幼儿的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学前教育评价论文通用篇二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学前教育评价逐渐受到重视。学前教育评价是一项对幼儿在多方面的发展进行系统而科学的评估,有助于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本文主要讲述学前教育评价指南的使用心得体会。
学前教育评价指南是学前教育机构评估的一个指导性工具。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对学前教育机构进行评价,以确保机构提供的服务,可信、可靠、有效,并促进评价的透明度和一致性。对于评价体系的设计,我们需要了解各方面的评价标准和指标。在选择评估机构时,可以比较不同机构的成功率、指标完整度和合法性。
第三段:确保评估的合法性。
在实际操作时需确保评估的合法性,获取的信息需要保持机密性。应保证评估的进行严格符合政策法规,遵循申请机构参考和审核评估流程,同时,评价过程也要保持独立性。采用多种考核方法,包括在线调查、调查问卷、观察、面谈、记录分析等多种方法。此外,需要充分利用数据和定量指标评估和定性分析来概括评估结果。
第四段:有效的评估方法。
学前教育评价指南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可评估幼儿教育机构的有效性、可靠性和效率。通过这些方法,评估者能够全面地了解机构的运作情况,包括领导层的组织管理、教师的教学质量、幼儿的学术能力与生活适应能力、家校合作等等。评估结果可作为机构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的参考,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相关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和公信力。
第五段:总结。
要想建立一个优质的学前教育机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前教育评估指南的使用,可以提高幼儿教育机构的质量,同时也更好地满足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需求。贯穿评估过程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确保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总之,学前教育评价指南的建立和实行,对于幼儿教育发展的改进和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
学前教育评价论文通用篇三
高职院校中层干部往往需要扮演好两个角色:其一,他们需要依照高职院校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切实的将相关政策执行下去,此时是以政策执行者的身份出现;其二,他们回到自己所属的部门和系别之后,就需要依照对应的要求,给予各个教职工布置对应的工作任务,此时他们扮演的是组织者的身份。在这样上传下达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中层干部就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枢纽,其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也会对于高职教育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由此可见,高度重视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的健全,是当前高职院校组织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随着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工作的成效显著,高职院校领导层也开始关注于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并且也在积极构建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希望将其作为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的长期性工作来进行。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的由于在此方面缺乏经验,在当前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构建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由此制约到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效能的全面发挥。具体来讲,其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的建立,就是为了使得中层干部具备良好的自我提升和完善的学习环境,以便提升中层干部的工作素质,以保证其切实的做好各项工作。但是很多情况下,高职院校积极采取措施去实现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的完善,举行各种活动去激发中层干部参与积极性,但是中层干部作为教育培训的主体,往往显得比较被动,很多时候都是校方三令五申的前提下才去参加的,以这样的态度去面对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肯定难以保证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的有效性。
(二)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方法不当。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也针对于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形成了对应的规章制度,但是其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手段传统,往往难以保证实际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性。具体来讲,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忽视了中层干部岗位多样性的特点,没有针对于不同的中层干部工作岗位性质来实现对应教学内容的调整,一般都是以一刀切的课程体系来应对,自然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其二,教学内容过于古板,难以结合当前组织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内容调整,不懂得讲干部业务素质,政治素养,思想品格,生活作风,职业操守等内容融入其中,造成教育培训的片面性;其三,过多的使用集中培训的方式来开展,不懂得以创新的方式来开展教育教学,很容易使得教师感觉到教学模式的乏味性,进而丧失参与到教育培训活动的积极性。
(三)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奖惩不明确。
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需要具备对应的奖惩机制,这是保证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效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具体来讲,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过程的监督工作没有切实开展下去,教育教学行为是否科学,教育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育教学效果是否达成,都没有对应的监督,这就很容易使得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陷入无组织性的状态;其二,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没有与绩效考核,薪酬管理,职位升迁等制度融合起来,也缺乏详细的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奖惩规范,由此难以激发中层干部参与教育培训工作的积极性。
(四)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很缺乏。
既然需要构建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那就需要去完善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但是当前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师资极度缺乏,已然成为影响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发挥效能的重要制约性因素。具体来讲,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教师多数都是高职院校的高层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或者部分友校的教育专家,师资结构不稳定,并没有形成长效的师资格局,难免会对于实际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性构成负面影响;其二,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教师的.教学过程存在断断续续的情况,并没有形成健全的教育培训档案管理机制,如果存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交接不善,就可能对于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课程的完整性构成影响。
(一)树立正确的中层干部教育培训理念。
不仅仅要求高职院校树立正确的中层干部教育培训理念,更要求中层干部要正确认识教育培训工作的价值,矫正以往对于教育培训工作的错误认识。对此,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利用校园的现代传媒平台,在全校的范围内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价值宣传和教育,使得中层干部明白教育培训工作对于学校,对于自己,对于中层组织体系的积极作用,从而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干部教育培训理念;其二,在各种校领导会议中,强调中层干部对于学校的贡献,尊重中层领导干部的意见和建议,营造出良好中层干部发言的环境,使得中层干部意识到自身的价值,进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育培训工作中去。
(二)实现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方法调整。
实现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方法的调整和改善,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对于教育培训内容而言,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实现与当前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集合当前中层干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对应的教育培训方案的制定,以保证教育培训工作与实际干部工作情况之间的吻合;针对于不同系别,不同工作性质的中层干部,以分批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方式来推动教育培训工作,以保证教育培训工作做到精确化进行;结合中层干部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对于中层干部的综合素质要求进行分析,由此出发实现职业操守,心理素质,教育能力等多个角度的教育培训,以保证教育培训的全面性。对于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方法选择而言,应该关注以下内容:改变以往集中培训的方式,以分散培训的方式来进行;尝试以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方式,比如辩论赛,座谈会等方式去开展实际的教学;注重建立中层干部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形成第二课堂,以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的全面调整。
(三)形成健全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奖惩机制。
健全的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奖惩机制,不仅仅使得教育培训的过程进入到监控的范围,还有利于激发中层干部参与到教育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对此,笔者认为需要关注如下内容:其一,形成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活动的监督制度,保证在教育培训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派遣对应的监督人员,以健全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为依据,对于课程的质量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其二,实现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与绩效考核,薪酬管理,职位升迁制度之间的融合,如果在中层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表现优异,考试合格,可以取得对应的人力资源考核加分,由此去激发中层干部参与到教育培训活动的积极性。
(四)建立中层干部教育培训专业队伍。
建立中层干部教育培训专业队伍,是保证教育培训工作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实现高职院校之间师资资源的优化整合,将高职院校中教育培训的对象范围扩大化,只要符合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需求,在经过特定考核之后都可以将其纳入到中层干部教育培训队伍中去;其二,注重高职院校与其他高等院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邀请在此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参与到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活动中去;其三,实现对于教育培训专业队伍的管理和控制,形成健全的信息沟通机制,以保证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结束语。
作为职业教育的引导者,高职院校领导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日常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当然在高职院校领导干部中存在大量处于中层的领导干部,他们在整个组织体系中的比重比较大,作用比较关键,在教育培训机制构建的过程中,突出中层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探究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的完善之道,也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评价论文通用篇四
根据《幼儿园工作章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素质教育的精神制定本方案。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对幼儿园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教育环境及教师素质的全面、综合评估,进步幼儿园保教质量,推进幼儿园(学前班)素质教育的开展,使幼儿得到全面、主动、富有个性的发展。
1、教师能适时、适度地观察、参与和指导幼儿的一日活动。
2、教育活动寓幼儿的游戏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体现活动的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及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多样化和适宜性,充分发挥多种教育功能的作用。
3、教师能将教育目标和内容转化成为幼儿的需要,幼儿能产生学习的愿看与内在动机,主动、有效地学习。
4、教育过程能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和自主的机会,幼儿能通过自己地探索、观察、体验、选择、表达、操纵来学习,充分尊重幼儿在生活及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5、幼儿乐于参与活动,情绪饱满,留意力集中,使幼儿在生活、游戏和学习中真正感到欢快、幸福和成功。
6、教育活动的组织能面向全体幼儿,尊重每个幼儿的不同个性、
不同特点、不同要求、不同水平。
8、教师具有开放的思想,能将幼儿班向家长开放,随时接纳家长的幼儿教育参与,开展多种多样的家长活动和亲子活动,教师、家长、幼儿三者之间交流密切。
1、文化水平测试:语言、计算。40%。
2、自理能力考查。30%。
(1)自己会穿衣穿鞋;6分。
(2)自己能梳头、刷牙;6分。
(3)自己会整理书包;6分。
(4)自己能端饭洗碗;6分。
(5)在父母眼前没娇气。6分。
3、行为习惯考查。30%。
(1)穿着整洁;5分。
(2)稳定扔垃圾;5分。
(3)不说脏话;5分。
(4)不打架骂人;5分。
(5)看书写字姿势正确;5分。
(6)能知晓简单的安全常识。5分。
1、教师岗位目标考核内容作为绩效工资挂钩的重要指标。
2、幼儿教育质量作为教师评先评优的重要条件。
学前教育评价论文通用篇五
摘要:。
在高职院校组织体系中,中层干部起到了上传下达的枢纽作用,其枢纽作用如果发挥不好,就可能使得高职院校的整个教育教学工作陷入瘫痪的状态。因此,高度重视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的改善,这是保证高职院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文章从这个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完善的必要性,对于当前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接着提出了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的完善策略,以供参考。
学前教育评价论文通用篇六
摘要:在我国当今法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忽视法律伦理教育的倾向。法学教育应重视道德教育与信仰教育,使学生在对法学知识系统了解与把握的同时,形成法律信仰。
关键词:法律伦理;法律道德;职业伦理教育。
法律伦理,从广义上说,包括法律制度伦理与法律职业伦理;从狭义上说,仅指法律职业伦理。[1]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者在其职务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法律职业伦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法律职业者忠诚于法律、公平对待当事人、廉洁自律等等。一般认为法律职业人应具有三种素质,一为法律知识,一为社会常识,一为法律道德。[2]其中,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职业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是构成法律职业人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对于法律职业者而言,法律职业道德要求其做到信仰法律、心存正义、廉洁公正、忠于职守,这种道德人格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基石。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12月9日在山西大学所作“法学教育”专题报告中说:“法学是价值之学,真正的法学教育应是价值观的教育,应是法律正义观的教育,高等法学院校应是法律价值观的集散地。”法律职业人的道德伦理素养决定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和前景,因此,必须予以重视。
一、重视法学职业伦理教育之理由。
法学职业伦理是法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教育乃是一国法律制度最基本的造型因素之一。[3]作为培养决定社会最终公平正义的法律职业人士的法学教育必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笔者认为重视法学伦理教育的理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职业伦理是公民道德素养的高度概括。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伦理要求,这些基本的道德伦理要求规范着公民的行为,使社会在有序的状态下运行。在中国,这种道德伦理的规范作用尤为突出。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封建儒家伦理对当今社会仍然有巨大的影响,伦理型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特质,是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在重视伦理道德的中国,国家和社会对公民的道德素养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公民的道德标准是法律职业伦理的基石。法律伦理是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根植于我国社会的一般伦理之中。离开社会一般伦理,不可能形成法律伦理。作为法律职业人士首先应当具有一般公民所具有的基本道德素养。这是作为公民而言,应当做到的最基本的为人准则。一般公民具有的道德素养,法律职业人士当然应当具有。因为法律职业伦理无非是公民的一般道德标准在法律领域的高度概括,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公民在特殊领域应当遵循的社会一般道德准则。在国家重视和提倡提高全社会公民的道德素养的大环境下,重视和提高法律职业人士的道德素养是重视公民道德素养的必然要求。
2.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人必备的职业道德。法律职业人首先必须具备合格公民的道德底线,但仅止于此是不够的。法治是法律职业人之治,法律职业人作为实现法治的关键因素,必须具有其他公民所不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如同医生应当遵循医德、教师应当遵循师德一样,法律职业人也同样应当信守特殊的法律职业道德。著名法学教育家孙晓楼早在为民国法律教育所做的规划中就提出:“有了法律学问,而没有法律道德,那是不合乎法律的本质意义,也不合乎法律教育的目的。”法学院校培养的法律人才须具有刚直不阿的品行,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不徇私情,不畏高压,尊崇法律。而忽略法律伦理和法律理想的法学教育只能向社会输送高级渣滓,甚至成为破坏良好社会秩序的害群之马。[4]法律职业人的法律伦理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法律的实效。因为“当一条规则和一套规则的实效因道德上的抵制而受到威胁时,它的有效性就可能变成一个毫无意义的外壳。”[5]可见,法律职业人的法律伦理素养对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具有重要作用。
3.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防范司法腐朽的重要手段。当今,司法腐朽现象严重,形形色色的司法腐朽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司法腐朽泛滥的现实使人们开始深思导致司法腐朽的深层原因,在对司法腐朽追根溯源的时候,人们发现法律职业人的道德伦理素养是导致司法腐朽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司法实践中,法律职业者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相对于外部监督制约而言,职业道德和自律是更为重要和有效的控制司法腐朽的重要防线。法律职业人的整体素质不高、欠缺法治国家所要求的法律职业道德素养是导致司法腐朽的直接因素,这一因素比制度不完善等因素更为直接和关键。因此,化解和遏制司法腐朽,必须从重视法学伦理教育开始,从源头上堵截司法腐朽的产生。可见,法律伦理教育是遏制司法腐朽的一个重要途径。
基于以上理由,笔者认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必须在法学教育中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么,我国当今法学教育中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怎样的呢?这需要对我国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现状予以概览。
二、法学职业伦理教育之现状。
从我国当前法学教育中的职业伦理教育现状看,在我国当今法律教育中普遍存在忽视法律伦理教育地位的倾向。法律职业伦理培养的缺失是我国当前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法学教育缺乏法律职业伦理教育。高等法学教育应当承担传授法律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和进行法律价值观教育,树立法律正义两方面的任务。但是,我国现今高校法学教育只重视法律知识的传授,始终未对法律正义价值观的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缺少法律伦理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开设法律伦理方面的课程。截至,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培养规定中都没有把法律伦理作为培养要求。虽然在19修订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中,首次明确地把“法律职业伦理”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设置,但其使用的教材内容空泛,难以达到培养法律职业伦理素质的目的。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高等法学院校开设了《司法职业道德》选修课程,至今还没有高校专门从法律伦理角度开设课程。高等法学教育长期没有把法律伦理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一直为我国法律教育所忽视,这无疑是高校法学教育的一个重大缺陷。而在法治发达的西方高校法学教育中,大都设有司法x理之类的法律职业道德训导课程。比如英国的《律师职业行为指引》一书每年都出版一本,在法学院的教学中是重头戏。而我们的高校法律教育至今在这方面还是空白,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2.司法考试忽视对司法x理的考察。国家司法考试作为公民进入法律职业圈的门槛,在考察法律职业人对法律专业知识掌握的同时,却没有将职业伦理作为一个考察内容在考核中予以重点考核。虽然在司法资格考试中,有关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考试内容,但是,法律职业是实践性极强的活动,法律实践中要求的法律职业伦理不能通过书面考试的方式考察出来。掌握法律知识、通过书面考试的人并不必然在司法实践中具有较高的道德伦理素养。司法考试对考生伦理素养的考察与实践中的要求相差甚远,难以达到考核法律职业人的法律伦理素养的目的。
3.法律职业伦理观念教育意识淡漠。以往我国高校法学教育一直是重知识性传授的法学教育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诠释法律条文和法律规则为主要教学内容,不关注隐含在法律背后的法律理念和价值取向,缺乏对法律知识的价值和伦理的阐释和关怀,导致许多法学专业学生只知法律的条文,不知法律的价值和伦理。老师在传授法律知识的时候,忽略对学生法律伦理素养的.培养,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考察,不重视道德伦理修养,使本应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做到的法律职业伦理培养和言传身教成为空中楼阁,这是作为教育主体的老师法律伦理教育意识不强的必然结果。
法律职业人的职责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主持公道。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法律教育除专业知识教育外,还应特别注意法律职业人的道德素质教育。因为法律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从事法律工作的职业者不仅应该系统掌握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具有高尚的司法品格,遵守司法x理。法学教育是形成法律职业人士司法x理素质的基础。法学教育应重视道德教育与信仰教育,使学生对法学知识系统了解与把握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法律信仰。为实现上述目标,完善法学职业伦理教育,笔者认为应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将法律伦理教育融于日常教学中,并设置法律伦理课程。将法律伦理教育贯穿于法学教学过程中和开设专门的法律伦理课程是完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应融于法律职业教育中,体现在法律教育的各个环节。改变长期以来我国法学教育只重视法学理论教学、忽视职业伦理教育,将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依赖于一般德育教育的做法。将法律伦理教育贯穿于全部法律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通过采取课堂讨论、诊所式教学、法庭辩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伦理视角对法律教学中的争论问题加以探讨和研究,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法律伦理素养。不仅应当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律伦理认知能力,还应当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法律伦理行为能力。因为司法x理素养的形成不是教出来的,更多的是训练出来的。未来的法学教育必须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伦理,增进法学教育的实务化和伦理化取向。另一方面,应当设置专门的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对学生的法律职业伦理意识加以强化。通过专门、系统的课程讲解加大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掌握在将来职业实践中应当遵循的职业操守,并通过考试内容与方法上的调整,从实践中考核学生的职业道德,通过提高法律职业人素质预防司法腐朽。
2.转变法律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伦理教育意识。要强化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从教育主体的角度看,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避免长期以来教师在思想上重视传授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而忽视法律伦理观念的传播的情况。其次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法律伦理素质,使教师自身有较高的法律伦理素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教师才会自觉地注重和关注学生的伦理意识培养,从而将法律伦理教育融会于整个法学教育活动中。
参考文献:
[2]孙晓楼.法律教育[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9.
[3]贺x.中国法律教育之路[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2.
[5]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40.
学前教育评价论文通用篇七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主体应包括所有与其密切接触的各方面人员。可以建立一个由学院、辅导员、班级和寝室组成的心理问题干预体系。
2.2建立心理健康问题的传输机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是固定不变的,这样就需要及时把问题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一定的传输机制反映给相关部门,才能尽快解决问题。一般采用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方式,即由寝室长把发现的问题信息传给班级心理委员,心理委员再传给学院辅导员,最后辅导员把信息传递给学院心理健康中心,由心理健康中心做出相应的专业鉴别评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处置措施。
2.3建立心理健康问题的处理机制。
针对问题学生,心理健康中心要做出相应的专业鉴别评估,明确具体情况是属于心理健康问题,还是心理疾病问题,然后再采取恰当的处置措施,以保证学生心理问题在发生初期就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3·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3.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宣传工作体系。
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单独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课程或将其他相关课程加入心理教育课中,定期举办专题性的心理健康讲座和培训。通过学校广播、校园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开设普及心理学知识的栏目,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宣传广度,增加学生对心理保健知识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建设心理健康网站、开展网上咨询服务、利用心理dv的拍摄、校园心理话剧,等等,帮助学生化解思想矛盾和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全面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3.2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与监控工作体系。
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疏导、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危机干预和监控工作。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班级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咨询与服务。要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失恋学生、痴迷网络学生、违纪学生、性格异常和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及时解决问题,避免校园xx事件的发生。对突发心理危机的学生或群体,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积极的心理援助。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监测机制与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应当时时、处处留心,要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工作,持之以恒,长抓不懈。
学前教育评价论文通用篇八
临床规范用药以防范药害事件发生是医务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医务人员缺乏对药物相关知识的掌握往往导致许多错误,造成药害。医生的道德水准对药物疗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医学教育中实施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探讨伦理学的教学扩展至教学医院的做法并完善教学模式、特点、方法、评价体系等内容,使医学伦理学科发挥应有的价值,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为了强化实习医学生安全用药意识,作为教学医院,在《临床药理学》课程的有关章节中以医疗机构临床药物应用实例的形式讲解有关药学伦理的内容,做一探索性的研究。
学前教育评价论文通用篇九
论文摘要:在体育教育活动中,体育教育伦理具有认知、规范、论证、聚合、激励、导向和升华等多重功能,对更好地完成育人及体育文化传递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当不断强化体育教育伦理建设。
教育伦理是以规范学的原理为依据,来解决教育活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体育教育伦理可以理解为从伦理角度对体育教育本质进行的分析、把握和规定,是对体育教育进行伦理界定。体育教育伦理作为人们通过体育教育培养人的活动中的伦理道德,产生并形成于体育教育活动过程中,是一定社会的体育教育活动关系在人们体育教育观念中的伦理化反应。体育教育伦理最终将归于“善”,为此,体育教育应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基于在体育教育实践中体育教育伦理具有的多重功能,包括认知、规范、论证、聚合、激励、导向和升华功能等,这些功能之间相互联系,有机统一,使体育教育伦理成为体育教育活动中重要的调控手段。
(1)体育教育伦理的认知功能。
在体育教育活动中,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促进其发展。为达到这一目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能够正确认知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能遵循体育教育的原则,以规范的行为开展工作。体育教育伦理可以使体育教育工作者明确认识到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做,为什么这样做。例如体育教育伦理使体育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自己要为人师表、热爱体育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与其他体育教师团结协作等,这就体现了体育教育伦理的认知功能。
(2)体育教育伦理的规范功能。
在体育教育工作中,相关主体难免会产生一些不恰当的观念或行为,必须予以纠正和规范才能促进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体育教育伦理对相关主体的意识和行为可以发挥一定的规范功能。例如以伦理评价、伦理榜样等教育方式,使施教者在体育教育活动中形成良好的个人伦理意识和行为,对其错误的观念和行为予以规范,使其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职业和体育教育工作。
(3)体育教育伦理的论证功能。
人们在进行体育教育行为的过程中,不免要思考自己的行为以及所遵循的制度是否合乎道德?如果合乎道德,就会产生偷快的精神体验,并增加行动的内驱力,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精神体验并使行动积极性受到压抑,该行为与制度也将面临不利的社会氛围一种体育教育制度或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可以通过体育教育伦理进行论证,如果论证后被认为是善的,不仅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内心会获得强有力的精神支持,而且可以为体育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反之,则需要对相关的体育制度和行为予以适当调整。
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体育教育工作中也存在着多种关系,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这种或那种矛盾。体育教育实践中涉及体育教育施教者―教师、体育学习者―学生、家长以及相关的体育教育行政领导者等多方面因素,他们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和行为具有多样性,有时可能会出现认识上的差异而导致行为的背离。另外,相关主体的行为是否符合国家政策、是否符合各级体育教育行政部门的发展规划,在具体的体育教育活动中,体育教师和学生、体育教师和体育教师、体育教师和家长、体育教师和体育教育行政领导的观念、行为是否协调,都可通过体育教育伦理来调整。体育教育伦理可以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聚合其行为,使各方面团结协作,相关教育主体行为都趋近于教育的总目标,进而提高体育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
(5)体育教育伦理的激励功能。
教育伦理的激励评价功能是指调动和激发教育主体行为能动性的一种动力机制,因此,体育教育伦理的激励功能可以看做是调动和激发体育教育主体行为能动性的一种动力机制。马斯洛认为人不仅有生存、生理的需要,也有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体育教育伦理具有激励功能,是因为它能够有效地满足作为体育教育主体的人的某种发展需要,促使人们对体育教育活动更加积极投人,进一步发挥能动性,努力创新,从而提高体育教育工作的效果。
(6)体育教育伦理的导向功能。
实践应当以理论为指导,体育教育伦理就是体育教育实践的导引。例如:热爱学生的体育教育伦理指导教育者在体育教育实践中关爱学生、耐心指导学生进行动作练习,为人师表的体育教育伦理指导体育教育施教者以自身的榜样力量感染学生,热爱体育教育工作的伦理指导着教育者对自身工作积极投人。不遵循一定的体育教育伦理,终将导致体育教育的失败,这种失败是以牺牲受教育者为代价的,而且可能危害体育教育的进程。因此,在体育教育实践中,体育教育伦理是方向,不可背离。
(7)体育教育伦理的升华功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确实出现了一些把市场交换关系泛化到体育教育活动中的行为,因而影响了体育教育的纯洁性和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高尚性。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升华体育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境界,使其精神世界更为高尚,使其行为超越狭隘的经济观念和利己观念,使其体育教育活动更能遵循伦理道德的要求,而体育教育伦理就具有这样的升华功能,这种升华功能对于优化体育教育行为是非常必要的。
综上可知,在体育教育活动中,体育教育伦理具有若干重要功能,对于体育教育活动的开展、更好地完成育人及体育文化传递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结构转型期,出现了教育者道德行为失范问题,需要用体育教育伦理加以规范和引导,但当前体育教育伦理规范仍有欠缺,因此应当不断强化体育教育伦理建设。
需要注意的是,体育教育伦理并不能完全替代体育教育法规。体育教育伦理与体育教育法规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从依靠力量、作用范围来看二者都有一定区别,二者的联系则体现在体育教育伦理是不成文的体育教育法律规范,体育教育法规则是最低限度的体育教育伦理。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支撑,这是“依法治教”,同时体育教育现代化过程中也包含了体育教育伦理问题,即“以善律教”―以正确的体育教育伦理观念来规范体育教育,因而,我们强调体育教育伦理对体育教育实践具有多重功能的同时,也应将“依法治教”和“以善律教”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和补充,才更有利于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
学前教育评价论文通用篇十
摘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人性化的错位。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要引入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在于注重发挥人的潜能、注重引导和完善人性的建构与发展、注重发现自我价值和全人类的价值。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自身发展的呼唤。实现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育人性化的育人环境,优化人性化的教育机制,丰富人性化的教育内容。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以人为本。
当前,国际形势呈现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趋势,国内进入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刻。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出现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变化剧烈,生活质量差距过大,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开始出现。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个与传统环境大为迥异的新环境。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增强实效性,保持和发扬其优势作用,就必须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引入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发展诉求。
人性化表示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向合乎人性要求的性质或状态的转变,就是以人为中心,依据人性发展的需要,以人性的和谐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一个发展的过程。人的发展需求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人具有与一般动物相同的求生本能和生理欲望,同时人又具有超越物欲的精神追求。现实中的人的需求是前者和后者不同比例的组合,也就是说人既有物性,又有人性。人的物性包括了人的生理、身体属性,而人的人性则在于其精神层面的存在。正是由于人性的复杂从而导致了育人的复杂,而作为育人之核心的育德自然远比制器、造物要复杂得多。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道德规范,对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教育影响,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应当“以人为本”,是指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注重从人的本性出发,以促进人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为特定目标,体现对人的尊重和信任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之上,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
其一,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人类知识的激增,通讯与传播技术的发达使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路径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受教育者来说,在吸收知识的同时,需要增强选择和判断能力;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求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信息量的增大使得每个人所掌握的知识都存在局限性,教育者传授给被教育者的知识也必然具有有限性,并且面临被淘汰、更新的局面。如果教育者仍然以所谓的条条框框为指导,一味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灌输,将使得受教育者既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又会对现行的教育产生抵触。
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其动力来源于自身的内在需求。人在社会活动中通过行为不断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教育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关注和关心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进而调动其积极性,使其主动开展学习,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当前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教育者在受教育者面前始终扮演着权威的角色,受教育者大多缺乏挑战权威的意识和勇气,缺乏探索精神,有的甚至只是接受灌输甚至唯唯诺诺。而作为社会发展所需求的创新性人才恰恰需要探索精神,敢于质疑权威,敢于对旧的框框提出疑问,才有可能激发新的知识的创造,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因此,要使受教育者具备此种基本素质,就应该摒弃以往那种总是以固定的标准来简单地判断受教育者行为正确与否的陈旧教育方式,必须从他们的内在需求出发,实施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
其二,人自身发展的呼唤。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充分发挥出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启发引导,促使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把握住自身发展的主动权。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不屈从于其它任何活动和条件,能为个人驾驭。人对自身发展规律的自觉认识、自觉遵循,人对自身发展的主动权的获得,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人的自身发展呼唤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他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2]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不难发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把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群体绝对地对立起来,强调将群体利益高于个体、自我利益,忽视了个体的存在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缺位与定位。
(一)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缺位。
人的存在价值不在于接受和适应已有的一切,而在于为“改造”、“超越”的目的而善于利用已有的一切。[3]长期以来,在片面的价值论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重教育的主体、轻教育的客体,强调教育者的权威和受教育对象的绝对服从。观念的说教、规范的灌输、行为的约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表征,作为受教育对象的人被异化成为消极被动接受社会规范的工具。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普遍缺位,给学生的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对受教育对象物质需要的忽视违背了人的自然性。物质需要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人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离开衣、食、住、行、用等物质资料,人就无法生存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动机和欲望受到激发,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使得社会物质财富大量被生产出来,人的物质欲望的满足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重精神,轻物质”的倡导,在新的历史时期,必然导致人们的思想抵触。
学校的教育功能,将学校与家庭、与社会隔离开来,用一元的价值观念和规范标准试图去封闭受教育对象的思想。不可否认,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由于学校内外教育理念、内容的趋同,这种教育方式是有效的。但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受教育者受到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思潮的冲击。西方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社会生活的阴暗面消极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在社会负面影响冲击下,会逐步地被消解甚至被背弃。
3.对受教育对象主观能动作用的忽视违背了人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世界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构成了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使人具有了理性需要,从而具有了为自身发展而努力的可能性。人不是一种由外部条件盲目支配和随机支配的存在物,他始终具有一种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指向性,现实存在的一切永远不能满足人,人永远要去改变它。
(二)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定位。
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以维护人的权利为准则,以人性的要求为尺度,以服务于人为价值,以人的需要的满足、人性结构的优化、人性培育的全面为目的,尊重人的独立人格,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力,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注重发挥人的潜能。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从人性出发,关注人性,尊重人的需要,激发人的潜能。人首先是一种实然的存在,具有一定结构的高于动物的潜能。创造性、自发性、个性、真诚、关心别人、爱的能力、向往真理等,都是人类自身具有的胚胎形式的潜能。但是这些潜能仅仅是人类体内一种类似本能的微弱冲动,如若要将之转换为现实,则需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引导、发展、完善和巩固。要发挥这些潜能,一要营造相适宜的.发展环境,包括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环境,还包括我们的网络环境;二要有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受教育者因材施教,使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三要有科学的教育内容,必须是在人类整体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精心挑选出来,是具有普遍性的人类文化精神与经验。
2.注重引导、完善人性的建构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文化与情感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作为个体的人社会化,使个体拥有社会所要求具备的知识、能力、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等的过程,其根本目标是引导个体完善人性的建构与发展,是把主体价值的培养放在根本位置。强调主体价值并不是要排斥知识,而是把知识结合于价值意义关照之中。由此,对受教育者情感、意志等品德的培养也必然得到关注,这样才能培养出相对完整意义上的人性丰满的人。
3.注重发现自我价值和全人类的价值。每个人生在世界上存在都有一定的价值。人本主义者从人的本体出发,认为人的终极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马克思主义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高度发达,世界实现大同,人是自己与世界的主宰。前者重视人的内在价值,后者则在肯定人的内在价值的同时,强调人的外在价值,认为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内在价值是外在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外在价值是内在价值的实然表现。但是,上述人的价值不是短期内能全部得到发现和认识的。要全部发现和发挥人的价值,必须借助于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不仅让人实现知识的获取,同时教会人如何生存,如何适应环境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其次,引导人们更好地发挥创造性、主动性,从而坚持人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这样,人就能逐步发现自己所应有的内在和外在价值。
三、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单一封闭的社会结构的解体以及大众传媒的悄然兴起,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发展,受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已经觉醒,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方式,能充分展示思想政治的合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生动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主体性日益增强,个性日趋丰富,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人性的本质。要达到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必须从多方面努力。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贯穿于人的世界的一个根本原则。以人为本不是从抽象的人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点是“现实的人”,是具有独立人格、有需要、能动的、有创造性的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社会价值,忽视个体价值;在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被物化并按一定标准来打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则承认教育对象的人性,相信受教育者是具有积极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完整生命体,如布伯所说的,受教育者“具有潜在性和现实性的特定人格”。[4]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真正把人性本身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才能以人性化的方式对待受教育者,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根本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
育人环境的人性化是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借助外界环境(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促成人的良好品格的形成。儒家正是依据这一认识,提倡教育者应该主动创造优越、良好的外部的环境,使受教育者从中受益。如荀子认为“捧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5]认为好的环境,对人产生好的影响,久而久之,可以塑造良好品格。
我们现在强调的育人环境,主要是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尤其是在学校,特别要注重加强校风建设。校风是学校长期育人实践所积淀的共同心理定势、心理特征、行为规范和精神追求,对学生起着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作用。只有置身于健康向上的校风中,通过耳濡目染和内心体验,学生才能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真理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同时,在育人环境中要注意营造人性化的氛围,以人性化管理的实施为龙头,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带动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的营造,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三)优化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1.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机制。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机制主要是指教育者遵循人的思想、行为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社会和组织的要求,通过各种有益的方法,满足受教育者不同层次的需要,从而激发、鼓励人们在学习、工作和劳动中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理想的激励模式应该是受激励者经过努力后所达到的绩效正好符合激励者预先设置的目标要求,同时又正好满足受教育者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而促进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说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摒弃“空洞的说教”,重视对人的实际需求,关心受教育对象的切身利益。我们只有通过保证受教育者的正当利益,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其工作热情,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价值和目标。当然,在考虑受教育对象的正当利益时,应当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满足个人的持续性需要。
2.改良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照社会要求积极组织、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基于自身的内在需要,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能动地选择教育影响,同时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应是运用理由充分的道理、话语,通过信息符号的传递去影响他人使之信服的教育实践过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种不断说服人们的过程,要以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为原则。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以势凌人,不以理压人,不以教育者自居俯视受教育者,要与受教育者在同一平面上,并且给受教育者说话的机会,逐步引导受教育者提高认识。
(四)丰富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人性化,就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促进教育对象身心健康发展。为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调整的需要,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优化,层次合理,重点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思想实际,多做释疑解惑工作;多用事实来说明处于深刻变动中的当代社会现实,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对于不同地区、人群、阶层、职业、收入等背景的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应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使内容体现层次性与循序渐进性,体现时代性与实践性。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与深入,国际间思想文化交流必将日益增多,必然带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思想政治教育要促进各种文明的和谐共存,做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在当前情况下,我们要加强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激发起全体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尤其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始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对人的民主法治观念的要求越来越高。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这一历史趋势,把对社会主义公民的民主法治教育列入重要内容,把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公平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诚信意识的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把激励我国公民勇敢走向世界的平等意识和开放意识的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从而促进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学前教育评价论文通用篇十一
【论文摘要】教育评价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一种价值关涉和价值创造的活动,对教与学均具有导向性作用。教育评价伦理工作从马克思主义人学意义上应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关怀和精神援助,是一项激发和发展人的主体性和创造力的事业。教育评价标准的价值取向应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教育评价是一定的评价主体对教育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及其相关的各种实态进行把握和价值判断、分析的过程教育评价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对教与学均具有导向性作用。教育评价的伦理思考旨在探讨教育评价应当如何实现教育的本质功能,规约教育行为,使日益凸显的工具理性服从价值理性的问题。教育评价的道德考量在于使教育本源的善性不至于因为人为的评价而游离教育这个伦理实体,从而使教育评价手段的运用既合乎教育规律又合乎教育的终极追求,即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
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评价最重要的旨趣在于促进评价对象素质的提高。评价属于认识论范畴,但也关涉价值的活动,所以它又不同于对客观事实的认知。进行价值判断,反映评价活动的本质特性。教育评价是一种价值关注和价值创造活动。
传统的教育评价无论是形成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抑或定量评价,更多的是关注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和功利性,注重对教育实践结果与既定目标一致或吻合程度的量化估评与判断,而缺少了对教育对象的人文关怀。也就是说,人在评价中缺席了。例如在传统的教育评价观中,评价是教师管理学生的主要手段,评价的标尺主要是分数。它导致了师生对分数的片面追求,忽视了对学习过程和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关注。过分强调评价的选拔性功能和终结性功能,评价就成为了“筛子”,工具性价值取向凸显,导致学校“应试教育”更加走向极端;相反,现代教育所应有的博爱宽容、平等民主、人道和人的全面发展等这样一些人类基本价值精神却缺损了。传统的教育评价缺少一种基于生命关怀和人性建构的心灵对话与沟通,它普遍推行的量化式评价,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单化、表面化和僵硬化,而且往往失却了教育中最有意义的、最根本的内容,如心理健康、健全人格、主体意识、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最终使受教育者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扼杀了受教育主体的个性、主体性和创造性。传统教育评价因缺失人文关怀,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生命成长中智慧与精神圆通的藩篱。
因此,教育伦理呼唤教育及教育评价回归生活。笔者以为,教育评价的伦理基础在于爱与教育关怀。教育评价伦理应主张在教育对象的意义上,从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本体价值出发,把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结合起来,关注未来发展,给评价对象更多的终极价值关怀,这是对生命本质和人学伦理应有的观照和理解。
教育评价的伦理尺度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道德关怀。教育评价的方式、方法和目标都应关注人的存在价值和内心情感,着力于兴趣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存在意义的显现。教育的本质在于全面提升人的价值和尊严,帮助人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教育是为了人的自由存在而存在。诚如杜威所指出的:“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教育的本质特性决定了教育评价必须关注人的价值和发展。教育评价伦理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意义上就应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关怀和精神援助,是一项激发人的主体性和创造力的事业。因此,教育评价必须由考量教育结果、侧重绩效分析转变为对人的学习过程、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层面的深度评价。它追求的不是非此即彼的取舍和选择,而应是改进和拯救,应是主体和主体对话交流和融通的过程。
有学者认为,教育评价的价值构成应包括主客体价值和交往价值,教育评价依此可分为规范性评价和超规范性评价。闭在此基础上,教育评价就应兼具三种价值:首先是判断价值。教育是充满价值的活动,规范性教育评价就是通过判断价值优劣,实现对评价对象价值的认定。其次是发现价值。在超规范性评价中,评价主体依据各自的价值观点,进行充分有效的交流、磋商,并在特定的交往活动中逐步达成共识,从而产生新的价值内涵。最后是提升价值。由于评价主体的交往活动可以实现教育价值的发现与创新,因此可以深人地认识作为评价对象的.教育活动或现实,从而实现价值的提升。由此可见,教育评价的旨趣在于肯定和创造价值,这表明教育评价兼有鉴定、研究、导向、激励和改进等功能。
然而,目前我国教育评价的目标、内容、方式较单一,评价效果不够理想。从深层来看,其根本间题在于缺乏伦理的视角。以考试和测评为主要评价手段,虽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却存在评价片面性和手段单一化缺陷,更由于伦理尺度的缺失而使评价无助于甚至有碍于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对教师的评价也缺乏公平性和深人性,评价给教师的行为带来了诸多的道德风险。唯分数论的评价本身就是悖离教育规律的。当唯分数沦的评价结果被等同于教师的个人价值时,教师往往不惜牺牲有助于学生个发展的活动,这就使学生的自我成长受到局限。教育评价忽略了智力以外的如性格、道德、心理、环境、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且对教育活动本身的改善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考试分数、学生手册的成绩等评价结果经常给学生、家长及教师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造成了“不是为了教育的评价,而是为了评价的教育的现象”。叫这使得师生的教与学的活动丧失了应有的自由创造性和自主性。所以,教育评价的伦理尺度,必须是能够激发人的主体性发展和激励人格的自我完善。受伦理尺度的规约,“新评定走出了甄别的误区,关注学生的实际发展,它也就不再是过去的那种从目标、标准到命题全部一刀切的僵硬面目,转而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这就是说,评定尊重对象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囚美国教育学者桑德在上世纪}o年代就提出“教育人格化”的思想,主张根据教育的本来面目将教育评价改革成为妥当的、注重人格培养的评价。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性存在,这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核心。人的主体性在于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诚如黑格尔所说:教育是一项促进人的解放的事业。教育评价只有真正立足于关心、尊重、帮助学生,才一不至于违背教育实践的初衷。从根本上说,评价不是让客体成为被打击被选择的对象,而是为了给评价对象输进能量,使生命主体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和自我认同中主动建构、主动发展。教育评价必须满足评价对象心理、精神和道德方面的需要,促进他们的人格和价值的提升。
因此,教育评价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评估或判别,而更是一种态度和方法。它重在将评价结果以科学的、恰当的、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在平等、尊重和互助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讨沦、反思等不同的评价方式进行沟通,使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享和谐的教育生活,以获得评价的最大效益。
教育评价必须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教育评价标准是对教育对象的价值实现进行评判的具体尺度。传统的教育评价标准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重表象轻内涵,过于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及其为社会服务的目的,这种评价标准必须改变。教育评价标准可分为相对评价标准、绝对评价标准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标准。由于我国的考试基本上是一种选拔性评价,因而普遍盛行的是相对评价标准。这种评价虽然有利于激发评价对象的竞争意识,但容易挫伤评价对象的积极性,增加其心理负担;而且评价面相对集中,不利于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因此,教育评价应尽可能采用绝对评价标准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标准。一方面,在评价对象集合之外确定一个标准,评价时,将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对其达到标准的程度作出判断。由于有一个可以信赖的客观标准,容易使评价者心安、被评价者有方向。为此,绝对评价标准在教育评价中应居于核心位置。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整体情况出发,兼顾个体差异,保证评价科学、合理、公正,为评价对象提供更多成功的机会和可能,并能维持评价对象的心理平衡,对其起到激励作用。在日常的教育评价中,更多的应考虑个体内差异评价,这样可以为教育对象减压减负,最重要的是使评价成为个体自主发展的动力。对于教育评价标准的伦理思考,主要不是评价标准在技术性上的可行与否的分析,而是其形而上层面的人本性追问,是对评价标准自身正当合理与否、应该不应该的反思。我们认为,教育评价标准自身的价值取向应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为依归。
教育评价标准应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协调和充分发展为内在价值精神。近年来,教育实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转轨,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一种新的需求,也是与人的发展需要相融通的新的教育理念。社会发展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前提和动力,人的发展也必须以社会发展为背景和条件。但归根结底,只有高素质的人才能推进社会的高度文明和发展,进而最终走向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认识论是教育评价标准确立的基本立足点和归宿。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对教育终极目标讨论的最后定论是,教育应在实践中协调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以人的发展为基本目标这个极其包容性的最高目标对教育自身包含的各种可能发生冲突的目标―只要这些目标不属于奴役和驯化人的异化目标―具有整合作用。这个目标绝不脱离现实,但对于实现人类最佳状态的关注是它的灵魂。”
因此,在人文性的教育评价伦理视角下,必须变革教育评价标准中重知识、智力和学历的评价机制,使教育评价成为更重视人的思维能力的训练、人的潜能的挖掘、人的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的培育等具有个性化的、综合性的、发展性的评价,成为重视人的身心素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和谐发展的评价,并以此确立具体评价方法,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由形式化向实质化转换。
学前教育评价论文通用篇十二
摘要: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综合学科。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利用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目标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目标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氛围收获。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是整个中学基础教育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想使地理“双基”教育行之有效,必须加强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的研究,实施课堂目标教学。
纵观整个初中地理教材,其内容丰富,头绪较多,如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须根据教材的教学目的,教材内容的本质及相互作用,通过认真思考,分析出重点、难点,在授课过程中把握住它们,依据学生学习水平,引导他们加强对这些知识的掌握,从而保证其学习效率和学习收获。
一、分析和确定教材重点和难点。
对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实施目标教学:
1、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确定出重、难点。
从《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的教学要求中可以看出重点之所在,如其中反复出现的内容及一般要求识记和理解的内容,其中便包含着重点成分,有的甚至点明了重点。至于难点的确定即在《教学大纲》和《教参》中同样对难点给出了概括性的说明,并且对一些难点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突破的建议。
2、通过教材分析确定出重、难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的影响范围较广泛,如自然地理中的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气候要素、人文地理中资源、基础产业等要素。对这些内容的影响范围,可作具体的分析,凡是影响所涉及范围较大的知识就比较重要。当然,也不能绝对化,有的内容,如一些要求掌握的数据,虽然出现的次数很少,但也是重点之所在,不过这类重点的层次不高。此外,课文后那些综合性较强的习题所涉及的内容多数也是章节的重点,或者对章节重点的阐述。
教材难点是多方面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诸如:理性知识的难点等等。应当明确教材难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前期学习中突破了难点,在后期学习中可转化为易点。反之,有些原本不难的,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或掌握不牢固,“欠债”多了也会转为难点。
二、突出要点,突破难点,实施目标教学。
确定了教材重点和难点,下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要研究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实施目标教学了。
1、如何突出重点。
首先,在授课前要为重点扫清障碍。有的重点内容常要联系到旧知识,教师有必要在课前阐明,以使学生在思维方向上与老师一致;其次,对教材中类似的问题,可重点讲述其一,指导、启发学生推出其它,使之能达到举一反三。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教师可只讲二分、二至日其中之一的情况,其余日期的情况可由学生来总结。课后练习也是巩固掌握重点的必要手段,应选择典型的、综合性强的练习题,以加强重点知识听复习巩固和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2、如何突破难点。
突破难点的`具体方法,可据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学生情况和教师的思维习惯做具体安排。但总体上可概括为以下:
其一,分解难点,即将难点内容分解成小的知识点,如风的形成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将之分开来分别加以分析,最后联系物理学力的合成,学生便能很容易理解了。再如恒星日与太阳日,也同样可以分成地球自转和公转两种情况来分别讲述,再结合教具及图示,启发学生得出结论。
其二,由于学生准备知识不足而形成的难点,需复习旧知识来补救,不过这样做,教师首先要有计划地安排课时。
其三,对于学生习题中地理思维方面及技能方面的难点,教师除了进行具体分析题目外,更重要的是从解题思路、角度上给学生以指导,使学生在解题中达到熟能生巧、触类旁通。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地理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分析教材重点和难点,通过备课设计安排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程序,然后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目标教学。并在教学中运用生动的形象,引人入胜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之目的。
参考文献。
1董耀、马启星,《教育教学文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
2《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地理教学教师参考书。
学前教育评价论文通用篇十三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学前教育相关法规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父母愿意为孩子选择一所优质的学前教育机构,其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学前教育机构要想满足社会需求,提升竞争力,一方面需要对教师队伍加强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还要通过评价指南,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近日,笔者参加了学前教育评价指南的研讨会并就此展开了思考,结合自身经历,现就个人心得谈谈自己对学前教育评价指南的理解与感悟。
在学前教育评价指南中,对学前教育目标作了深入的探讨,认为学前教育的目标应包括以下方面:身体健康、情感发展、社交能力、语言能力、认知能力等。在我看来,学前教育的目标应当是综合性的,在保障身体安全及健康的基础上,发挥学前教育在认知、社交、情感、语言等领域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并通过针对所在区域,民族文化特点等因素的特殊要求,为幼儿实现多元价值观与多元文化交融的教育。
学前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多种途径,包括教育环境、师资队伍、教育方式等方面。在实现需要有科学的课程设计,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以及安全、健康的教育环境,为幼儿提供独特的学习体验。尤其是针对不同年龄幼儿的认知特点,要注重情感因素培养,在统一的教育模式中不断创新,培养幼儿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三、如何评价学前教育?
评价是改进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质量管控的必要手段。学前教育评价指南是评价学前教育的重要法规,其中详细规定了各项评价指标。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对这些评价指标进行具体分析,包括教育质量、师资水平、教育环境、家园联系等方面。在与家长交流时,也应当准确传递评价内容,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一些具体表现并给出具体建议。
第四、如何推动评价结果改进教育工作?
如何推动评价结果的落实是整个评价工作的关键。评价结果需要明确且实用,整合各方面信息,针对不同的教育需求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针对不同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建议探索有关评价推动效果反馈的机制,不断优化教育工作,提高质量并促进动态发展。
一个合格的教师是优质学前教育的保障。在学前教育评价指南中,对学前教育教师的素质与条件作了明确规定,要求学前教育教师具备收获识别和评估的能力,通过持续的职业发展专业化、多维化作为保证指导普遍性和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培养计划,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交流与合作。教师应当注重自我成长,并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予幼儿以关爱和扶持。
总之,学前教育评价指南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法规,对学前教育给出了清晰、具体的评价标准。在学前教育的实践中,应该统筹发展、注重创新,加强考试评估机制,落实评价结果,不断推进学前教育工作,让优质、高效的学前教育走向社会大众,造福幼儿成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拼音aieiui教学设计范文(汇总16篇)
- 2023年师徒结对总结汇总(优质18篇)
- 最新森林草原防灭火实施方案(通用13篇)
- 2023年小学五年级的音乐教学计划通用(精选14篇)
- 最新历史考试不及格的检讨书(优质15篇)
- 学生班级鉴定(优秀16篇)
- 初一美文摘抄(大全12篇)
- 2023年元旦文艺晚会主持词开场白怎么写(汇总10篇)
- 2023年说明文的知识总结如何写(模板12篇)
- 最新小草教案(实用17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