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风行走在思念的边缘散文简短(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2:11:20 页码:13
2023年风行走在思念的边缘散文简短(实用8篇)
2023-11-13 02:11:20    小编:ZTFB

总结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怎样培养一颗感恩的心?请看以下总结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灵感和写作的启示。

风行走在思念的边缘散文简短篇一

多的让我有点怕,我怕有一天自己会完全失控。

塞上耳机,脑子里一片碎片。

是涅盘,我的punk,我的摇滚。

随着这来自天堂的声音,

我猛烈的摇动着我的头。

头发扎的我的脸生疼,

我要甩掉一切,包括我自己,

沉沦在混沌的第三维,一片黑暗,

现在已经是半夜了,我走在空无一人的广场上,

零零星星的几个保安不停的拿手电筒朝我照,

我笑了,嘲笑的笑,嘲笑他们的紧张。

我猛的一转头,把他们抛在了脑后,继续走我的路,

右手拎着的一罐啤酒,它已经被我身体的不平衡晃去了三分之一。

我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罐了,喝完一罐我就在路边买,直到不能再买为止。

左手的食指与中指夹着根二手烟,

因为我的左脑发达,所以我不是个左撇子,

可是惟有拿烟我从来都是用左手,熟练的弹着烟灰,能力超过右手。

我自己也解释不清这是为什么,

可能就像为什么左脑控制右手而右脑控制左手一样难以回答吧,

既然难以回答就不要回答了,

努力追求的背后也许只是一片迷茫和失落。

好累,找个台阶坐下吧,

抬头看看天,

恋人们口中常念叨的星星呢,怎么一个都没有,

恐怕那所谓的浪漫早都被那白天排出的浓烟遮去光彩了吧。

任你的想象再完美,在所有的现实下都只不过是泡影。

爱情吗?21世纪的'爱情就是tmd物质。

想要爱情?想要浪漫?先拿钱来。

伴随着一种尖锐的悦耳和一种不屑一顾的微笑。

不过我庆幸,为我早日认清这一切而感到幸运。

对于这些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我深表同情。

一个在白天被他们同情的人现在正在黑夜中同情他们。

这就是生活,一个重复着角色对换的游戏。

手机响了,这么晚了除了老妈我再想不出第二个人。

我刚翻开盖,还没说出那个“喂”字。

母亲那急切的声音就已经回荡在耳了。

“你在哪呢?怎么还不回家?”

“哦,我在朋友那里,我们有些事情商量”

对面一阵的沉默后低沉的挤出几个字,

“明天早点回家,我做好饭等着你回来”

滴滴的挂机声带给我麻木灵魂中少见的痛。

与一片混沌的未来,

“无所谓了”

这句口头禅我可以在任何需要努力的时刻说的恰倒好处,

可当我面对我父母那劳累的背影时,我的心开始流血了。

眼前的一切顿时变的模糊不清了。

我想我是真的喝醉了。

激情与颓废的一线之差。

我就是走在边缘的那个人。

风行走在思念的边缘散文简短篇二

我的柔弱的双手握不住时间的流沙,还是让它一点一点从我手中流失,流失到我突然发现我已不再是个孩子了,孩童时代早已离我远去。在的十字路口,我望着每一条路,有的人多,有的人少,我该往哪走呢?这一切都得由我自己来做决定。

因为,我已走在了青春的边缘上了,是该自己来承担责任的时候了,而我似乎习惯了依赖,习惯了服从,习惯了听话。习惯是个可怕的东西,因为习惯让我把世界想得太美好,就以为这个世界真的很美好,很美好。

很多时候愿意幻想,因为幻想是美好的,而我不能再幻想了,很多现实已摆在眼前,没办法再去逃避,再用自己的浪漫主义去解释。我不再是十六七岁的花季,也不再是十七八岁的雨季了,那个青涩的年代早已不再属于我,那个青涩的自己早已被岁月流年所尘封。

在青春的边缘上,我开始怀念那个不懂事的自己,怀念那个脑袋里有很多不着边际的'想法的自己。回头望着自己走过的青春岁月,过去觉得再悲惨的,而今看来也是的事儿,看着看着可以很天真地笑,可以歇斯底里的哭泣,为自己已逝去的过去悼念或是为自己的成长喝彩。

风行走在思念的边缘散文简短篇三

当有些事情你无法得到时,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忘记。

---题记。

我们每天都在记住,同时又在遗忘。王家卫在东邪西毒里说:人最大的烦恼就是记性太好,如果可以把所有事都忘掉,以后的每一日都是个新开始,你说多好。可为什么我总觉得,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记性不好,该铭记的总是遗忘。

今天大扫除,妈妈清理出了一堆不要的旧物,打算扔掉。这些都是我小时候的宝贝,那时家里条件不怎么好,没有闲钱给我买玩具,但我又特别渴望,所以总爱帮别人搬家。因为人在即将奔赴下一站时,总会特别宽容,或者说特别残忍,昔日所爱今日都变为累赘,弃之于墙角,待之落满灰尘。还好有我这个拾荒者,我会将其小心翼翼捧回家,交给妈妈清洗。

天朗气清的午后,将其晾起,看着它在晾衣绳上,在微风中飘荡,就会特别开心,反仿佛心也泛起了丝丝涟漪。但母亲总会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我,沉默不语,小时的我以为母亲因为自己乱捡东西而不高兴了,今时今日我才读懂,那是一个母亲对于不能满足自己孩子愿望的愧疚与自责。

现在自己也有许多玩具或物件,但竟没有一件能让我体会到小时候那个期盼,紧张而又欢呼雀跃的过程,我想今天的礼物,大多处于必要的礼貌,并无多少感情蕴含其中。所以当别人问我想要什么礼物时,我总会答:如果不介意的'话,请写一封信给我,或者手写几句话送给我也行。他们大多会嫌麻烦,但不是出于真心的礼物,我宁愿不收,即使收了,它终究也逃不过垃圾箱的宿命。

有人问我,那你的目的仅仅在于重新体味之前的那个过程,缅怀过去吗?人总是要向前的,有些该丢的得丢,该遗忘的得遗忘。

诚然,生活如航行的船,不会逆流,但赋予了情感的旧物,总能给予与我们不一样的勇气与底气,来面对前方的风浪。

外婆送我的玩具熊,让我知道,远方有那么一个老人,以深沉的姿态爱着无论变成何种模样的我,让我明白,我是被人爱着的,我是被人牵挂着的,所以前方再险恶,我也能,迎难而上,无所畏惧。与好友互相来往的信件,让我缅怀起那种不分你我,没有距离的友情,虽然它已逝去,我会反思,是否因我设了防备才总寻不得年少时那样的友情,所以我渐渐变得大方,更易接受别人。

看这样的感情,不该被遗忘,它就像风雪夜归程时,家人为你温好的那壶酒,消除你一生的疲惫与困倦,又获得新的力量去面对明天,昂首,无畏。

我将地上那堆杂物珍重地收起,做成标本,放在专属于自己的展示柜里,期待打开的那天,回忆漫出,草长莺飞,以防备前方蜀道之难。有些事情你无法得到时,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忘记。

风行走在思念的边缘散文简短篇四

记得是很小很小的时候,老人们或许是为了吓唬我们小孩子又或者只是将某种东西流传下来——她们说,在春夏交际的夜晚中会有许许多多的妖怪出现。

我很小,没有太多的心思,并没有被吓到反而是拥有着一番凌云壮志!在学堂中听过《一千零一夜》了解阿拉丁神灯的我,总是想着,要是能够抓到一个妖怪就好了。我要好好的和他谈一下条件,也让他们满足我的三个愿望!是让全家人都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还是我变成年年都考第一名的三好学生?!我不知道,但是我就是那样想着。

只是,当我将我的想法说出来的时候,老人们却是笑了,他们说:“不好瞎想了,早知道就不给你说这个了。”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小孩子永远都比大人们想象的勇敢的多!

那一年的一个夏夜,我偷偷的溜出了家里,跑到了家门外的一片田地之中。就如同所有的农村孩子一样,我踏着散发着泥土清香的田间小路上,怀揣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小留意思,带着一些期盼与害怕的在田间慢慢的走着,想着,我究竟会不会找到那个独属于我的妖怪?!

我不知道,但愈渐变黑的.天色却是让小小的我心中所暗藏的那一丝丝害怕变得越来越大,我有些恐惧了;我想回家了。。。。。。。

因此,怀揣着一些不安往回走、脚下变得急促的脚步让我在还没看清脚下之路的时候就猛地摔了一跤,很疼很痛很想哭,莫名的变得委屈!我不禁抬起头来,想止住自己开始漏水的眼睛,却看到了漫天的星斗!

星空绚烂的灼人眼球,每一颗星星都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一闪一闪的,就像是人的眼睛一样,就那样注视着我。因此我更加害怕了,连忙低头;也恰在这一瞬,田里的蛙叫变得更响,我也在这时看到了一只不知道从哪儿窜出的绿色小青蛙。它瞪大了双眼看着我,它颜色绿的好似春天刚发芽的青草,它小的似乎只和我那小小的手掌一样大。。。。。。。

只是此刻的我已经无法在欣赏它的美丽。我已经被吓到了,因此被吓到的我直接就嚎啕大哭起来,哭的凄惨也哭的响亮。那声音,直把来寻找我的家人带到了我身边。以为他们会骂我然而没有,以为他们会打我,可他们却只是把我带回了家,拾缀完之后,就让我早点休息了。

夜晚,我似乎做了个梦,梦见那个小绿蛙变成了和我一般大小的男孩,我看不清他的脸,却分明觉得他就应有一头绿色的头发、尖尖的耳朵;虽然在一片白雾之中,但我却下意识地认为他必须是一个很英俊很英俊的精灵。他对我伸出手,而我也随即跑了过去,很有爱的和他在一齐游玩。踏过巨大又柔软的绿色荷叶,进过粉色芳香的荷花小屋,看着绿色的河水在身边缓缓流过。。。。。。完美的就像是一个童话世界!于是,纵然年小,我也深深的记住了这个梦。

“你会一向陪我吗?”梦中的我心怀疑问。但他没有回答。我默然,又问:“那你会出此刻我的生活之中吗?”

他只是笑着,然后淡然道:“当下一个繁星闪烁的日子里。”

我听了,也笑了,但脑海里想的似乎是:这种灿烂的让我害怕的夜晚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再会出现。

那年的夏夜就这样结束了,完美的好像就是一个梦。

至于此刻,“那或许真的是一个梦吧,连一开始的春夏交际的时刻也如同美梦一般朦胧。”替我讲故事的老人已经不再,也很少在有那样清朗的月夜。无法靠在大树下静听故事的我,此刻只能坐在阳台上、仰望着夜空如此低喃。看着天空中稀少的星星,也许那真的只是一个梦。

如同梦一般的过往却也是我记忆中、甚至是心灵深处最美丽的一场邂逅。仿佛间,在这零次栉比的城市中我再一次听见了蛙叫。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行走于梦的边缘,这何尝不是一场美丽的邂逅?

风行走在思念的边缘散文简短篇五

“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湫至”

——题记。

夜来风雨声,何知花落多少?

立夏的记忆,在慢慢的时光开始沉淀了,如一抹繁华的朝阳,从初春的风走到小满的雨,悄然间连思念都在轻描淡写。江南,相逢的两人中,夜深时或许有人沉腕拔镫,疾书一行字:“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其实很多时候在光阴里,我们无不都是赶路人,只是希望有一天日子将会过得如烟火湮灭那般平静且丰盈。

河堤上,一个人独自依着栏杆望着黄埔江面,来来往往的船似乎比马路上的车还要多,也不知是内心的那丝烦躁还是眼前的世界欺骗了自己?恍惚间雨要停了,雨丝很细,很绵,和着薄薄的雾,像四月漂浮的柳絮。伸手,感受着雨水的冰凉,轻轻划过脸庞。一个人在江南已经两年,看着风雨吹打了千年的古街巷弄,那里面有着尘封的故事,有着令人惊奇的痴情爱恨,只是被时光紧锁在深巷弄堂。入夜时分,河堤上泛黄的路灯像是酆都城门引路的火一样青幽,外面的世界早已不是白日那般模样。这么大的雨,似乎也只有在雨水时分下过...

小满风起,吹散一弯浅月。梨花落后清明的悲伤倏尔间流落的东西南北,当你想起来的时候,却只剩那一个空壳罢了!看着手机上时而亮起的光影,忽然间微信里一个消失了大半年的人发来了动态,惊喜之余再看看的不外乎是一些游戏的截图。朋友因为一些原因失去联系,最后也和我们断了所谓的交往,年前和父母无意间聊天,还在讨论着事情的导火索和最后的结果,听了母亲的回答,恍然间这个世间里很多东西都变得莫名其妙起来。也许就这般,我们都不是时间的拥有者,只是在岁月静好的时光里活着。再回头看看时间也真真的是个好东西,一晃间都过了这么久,那些年一张青涩的脸在记忆里生根发芽,开着满架蔷薇。

夜色凉如水。便一个人沿着码头一直走,看着前后颠倒的影子,忽然被小满吹起的雨惊扰的心情也好了几分,一时间像个孩子一样前后左右的变换自己的身影,追逐着那一抹黑色。风停了,河堤上的樟树也变得安静起来,周围仅有的声音也许就只有江面的浪,一层赶着一层,像极了老家那黄土地里风吹麦浪的声音。江南,很美,春日落花古巷,画船油伞瓦当。每一个什物都将江南风骨展现的完美无缺,可在记忆里江南却少了那丝眷恋。

你有没有听过麦浪的声音?我听过,那是夏日收获的声音,是黄土地的喜悦,是每一株麦内心的欢呼。那声音比维也纳的交响乐还好听,比东方乐器演奏的'古典音乐还美,甚至比欢快的朗朗还快。这江南没有,没有那风吹麦浪的声音,但在时光的蔓延里生着那烟柳画桥的婉转。看着远处亮起的路灯,很小,像是微弱的烛灯,风雨中似乎要被吹灭;回首间,那被风浪侵蚀的时光也慢慢被蛀空...归去的路上思索两年的时光,像是一个隐居的老者一般留恋于庭院深深,一壶茶,几卷诗书,在繁华退尽的年月里写着清风明月自来。

风已住,花已尽,也物是人非矣!

那思念走在风的边缘,写着风里吟唱的故事,你或许不知道,他们是从西北来的,走了千万里,带来了西北麦田的风浪,也带来了江南秦淮河畔的风流往事。剪一枝探入窗口的海棠,唯愿记忆切莫自作主张,给平静的日子增添无端的愁烦。而我便可随心做那缕自由的风,行经唐宋盛世,明清华年,不留踪影,无有相欠。

风行走在思念的边缘散文简短篇六

刘铁芳先生对于目前教育改革现状并不乐观。他认为,世纪之交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更注重形式层面的改革,而不是教育内涵本身的深化。深度体制化之中的教育日渐成为一种越来越精致的技术,而不关心这种实践样式本身的教育价值与意义,教育缺少了内在的灵魂。认为,在一个话语时尚、口号迭出的时代,应更多地关注教育的基本问题,如,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应关注每一个教育行为的价值意义,以期在观念层次面逐步超越教育的工具主义和技术主义,从而努力提升教育的品格。同时,他还主张,教育改革步子要稳,脚踏实地,反对过于理想化、急功近利,应以平和的心态审视教育。虽然刘铁芳先生被世人称作“现代教育家”,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教育改革的弄潮儿,喜欢在时下流行的教育观点之中来一点反向的思考,是个“独守在寂寞的书橱边,秉持心中那一脉细细燃烧的理想之火踯躅而行”的人。

以上是我对此书作者观点和心态的一个大致的理解。结合成人高校教育,我有言想发的有三点:

一、尊重、审慎对待传统教育。

作者首先在《“靠”教育生存与“为”教育生存》一文中提出了教师教育创新的三个内容:

第一,教育观念的创新。教师一方面立足自身生活经验积累的同时,要积极接纳外在优秀教育理念,保持个人教育思想空间的源头活水,在个人教育经验与外在教育知识的不断交流碰撞之中,获得个人鲜活的教育理念的生长生成。第二,个人知识的创新。包括知识的更新,知识结构的更新。第三,教育行为的创新。教师的教育创新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教育行为之中,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之中。

这三个创新内容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有理论有实践。教育观念的创新与个人知识的创新,需要教师以开放的胸怀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学习,“吐故纳新”。缺少这方面的创新,教师可以一时稳稳地站在讲台上,但缺少后劲,他的教育生命只能是昙花一现。真正难的还是教育行为的创新,即如何把“鲜活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取得有效的教育成果。

教育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深厚积累的基础上勇于开拓,也需要理性思考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有时候,我们的一种创新似乎很“时尚”,但往往忽略了传统教学的某些合理的成分,似乎反传统的就是创新,这是一个思想误区。例如,我们讲,教师不能“满堂贯”,要把学生看成是社会独立的个体,强调尊重、民主、平等、交流、教学相长,有些教师就不顾课型一味地“师生互动”,一问一答,把个课堂搞成qq的聊天室,表面上看,课堂很活跃,但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目的就很难说了。其实,“互动式”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前对所教内容、教法的精心设计,课上通过引导、提问与倾听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维。“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不能变的。被实践证明好的传统教学经验是不能丢的,知识还是要通过教师系统的传递,只不过在在讲述、提问、倾听等环节更强调技巧和灵活运用。课堂该“热闹”的时候就“热闹”,该“安静”的时候也要安静。课型不同,考试方式也是有区别的,如果是“史”、“概论”等类课程,原理、概念、基础知识是主要内容,闭卷考试是传统的也是比较好的一种考试方式,通过客观题与主观题、难易程度的合理配置,可以达到督促学生全面复习、检查、提高所学课程的目的。如果一味地强调考试制度的创新,一定要做反传统的创新,把个闭卷考试改为开卷或是“答辩”式的考试,似乎不如此就不是创新,我想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也反映了某些教学管理干部改革内涵认识的浅薄。

总之,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固守旧的教育传统,停滞不前,是不可取的,因为教育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同时,教育要有符合教学实际的创新,任何激进的、反传统的未必就是好的、对的。正如作者在《质疑创新教育》一文所说的,“任何教学都是一定历史传统中的教学,尽管现实中的教学有许多不足,但它们也是在教育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淀起来的……要想通过我们的理想设计,构造一套完全取代现实教学的方案,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缺乏冷静、客观、辨证的心态,一味地强调创新,很容易导致走极端,导致对历史传统价值的漠视。过多地渲染创新,也不利于在年轻一代教师培养审慎的历史观和对教学传统历应有的尊重。”而“在教育与现实之间,审慎是一种十分必要美德。”

二、“敬业”是师德的起点,“乐业”是师德修养的根本与归宿。

“靠”教育生存与“为”教育生存》一文,作者提出教师职业道德选择有两种基本模式:“为”教育而生存;“靠”教育而生存。靠教育而生存,教师职业为教师提供人生的基本保障;为教育而生存,教育事业成为教师人生的基本内涵。在社会日益走向职化的今天,靠教育而生存实际上是大多数教师的基本生存姿态,把教师看成一种职业,踏实工作,履行教师职责,从中获取正常的回报。当一个教师能从教育活动中找到人生的快乐,并逐渐把个人生命融入其中,把教师实践看成实现个人生命价值的舞台,在用个人生命充实教育实践的同时,教育本身也成了充实个人生命内涵的基本形式,教师生命与教育实践逐步融合,靠教育生存逐步转向为教育而生存。

“靠”教育而生存,教师可能很“敬业”,但未必会“乐业”;为教育而生存,在“敬业”的同时,也必然是“乐业”的。

何为“敬业”?何为“乐业”?梁启超先生说,“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他说,对于“敬业”朱子解得最好:“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敬业是基础,乐业是最高境界。引用到教师职业,就是刘铁芳先生所说的,“敬业”是师德的起点,“乐业”是师德修养的根本与归宿。都说教师是繁杂累心的职业,平日手不离书本、教案,假期还要进修学习撰写论文,似乎教师职业就意味着付出和单调。梁启超先生说得很好,他说,“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怎样做到“乐业”呢?方法是:在变化、发展、奋斗、竞争、专心中不断感知、体验、享受“乐”,他引用说孔子的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梁启超在另一篇《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里,又说,教育的趣味,一是在于“教学相长”教人和自己研究学问分离不开。自己对于自己所好的学问,能有机会终身研究,是人生最快乐的事。二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面学一面诲人。人教得进步了,自己所好的学问也进步了,天下还有比他再快活的事吗?这是说,教师要“乐业”,就要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学习,研究、思考,并把这些看作是人生的乐事,使这些成为我们生命中自然的一部分。尽管在教育人生道路中有困难,有挫折,有失败,但事物发展并非只有达到了理想境界才是美好的,才有乐趣可言,更多的乐趣还在于我们不断的克服滞障和坚持理想追求的过程之中。只要全身心的投入,感受教育生命的过程,寻找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幸福和快乐,我们对教师职业就会生发出趣味,也就是“乐业”。

全国优秀教师毛荣富说,“教师是一杯清茶,须善于品尝才会觉得有味。”既然我们在种类繁多的饮料中选择了一杯清茶,不妨在满足解渴的同时细细地品尝它的滋味,它的香醇,喝出一种感觉,一种情调,使你对她情有独钟,舍他其谁。

三、教师要找好自己的位置。

在《大学的品格》一文中,作者提到大学教师的定位问题。认为:“学术研究与教学确实有着重要的差别,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很好地统一起来的。”他引用英国教育家纽曼的话,“教学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研究则需要沉静和专注,教学和研究在很多时候可能是相互矛盾的。”

学术领域真正的创造是非常罕见的。由于教师负担重、竞争激烈、职称评定、学术评奖等功利诱惑,导致低水平学术泡沫的泛滥以及日益增长的学术造假层出不穷。这虽然部分源于客观环境、不合理的教育机制,以及个人师德问题,有待于教育和引导、规范规则、加强媒体监督等。但是,作为教师自己,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应该客观地看待评价自己的科研能力和业务能力。同时也应看到,任何一所大学,师资是有层次的,不同的教师有各自的特点。如何发展自己,需要不同的教师给自己一个基点,找好位置。

作者认为,大学教师的定位主要有三种:

第一,研究型的,他们的工作主要是从事高创造性的学术研究,成为大学学术风向的领头人;第二,研究与教学结合型的,他们能吸收高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并能适当地坚持自身的创造性研究,把教学和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第三,教学型的,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充分吸收、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并能较好地传授给学生。

现在社会上给教师的“番号”很多,如学者型、学究型、专家型、反思型、智慧型,等等,我觉得作者提出的三种还是比较概括,简单明了的。

从成人高校的情况来看,倡导“研究型教师”是不太符合实际的。“研究型教师”,我理解与“学者型教师”名字不同,意思相近,就是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主要以研究为主,教学其次。而成人高校教师的工作大多是以传授知识或从事具体的教学管理为主,在此基础上做有关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因此,成人高校的教师大多应该定位在“研究与教学结合型的教师”。有的教师课上的很好,却欠缺科研能力,或者有其他原因不能在教书的同时进一步在学术上争取有所建树,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教师还是大有人在的,教书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学生反映教学效果很好,这类教师是否考虑把自己定位于第三种类型,即教学型的。在先进的教育研究成果与学生之间扮演接力棒的作用,很好地完成知识的传递任务,应该是一种比较客观务实的选择。

做“研究与教学结合型的教师”,教师首先应该是一名合格者。德国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在《以学术为术》的学术报告中说,“想要从事学术的人。必须认识到他面前的任务的两重性。他不但必须具备学者的资格,还得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两者并不完全是相同的事情。一个人可以是一名杰出学者,同时却也是个槽糕透顶的老师。”有这样一种情况,有的教师虽然教学效果一般,却热衷于研究,甚至硕果累累。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忽视教学实际效果,即使在学术上再有建树,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不免有急功近利色彩,也有悖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要求。教师应该在教好书的同时,树立终身学习的精神,掌握现代教育理念,结合成人教育现状研究反思教学和教育管理,探讨发展成人教育事业的方法和途径,使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才是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不管是什么“型”的教师,研究型的也好,研究与教学结合型的、教学型的也好,教师都要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师发展模式,都要尽心尽职,无愧于最普通的“教师”称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风行走在思念的边缘散文简短篇七

城市,乡村,不知是代名词,还是距离。如若距离,距离会产生美。说实话,这几年城市美了,带动乡村也逐渐变美。

来了去了,去了来了,这样不断地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行走,我也不知道,我现在是乡村人,还是城市人。

切切实实,是生活的逼迫不得不让我行走,其实,来去我的心情是一样的,我只是一个背着背包,匆匆赶路的人。

人在路上,有些时候,真的是身不由己,悄悄溜走的不止是时间。于是,我就会想起,很多年以前听到的句子:“往事是一口井,而今我背井离乡,却越走越远。岁月是一扇窗,而今我凭窗眺望,却看不到自己。往事的回音我不想听,岁月的倒影我不想看。可是今夜,我想:找回自己最初的样子。如水的夜色,是我被遮蔽的不安。晴朗的月光,是我被拉长的寂寞。时光,别走。时光,别走……”

年,是母亲的心,是把月叠加起来垒成的思念。我每天都在日子里匆匆赶路,小草吐嫩时,母亲说:“儿子,你也五十多了,今年就不要出门了!”我看见了,看见了母亲说这话,不是为了她,老有所依,而是牵挂儿子太劳累。可是,日子总不让我消停,一日三餐里的儿女,我必须得在城市里打拼。生活,这实实在在的问题,首先必须得解决温饱,这是立身之命。

随着上一代农民工的逐渐老去,他们已经不再适合城里的劳动密集型工作,80后和90后农民工逐渐成为打工者的主体。他们的梦想与现实之间,有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不愿留在乡村,而在城市打拼的角落里,他们穿着前卫,热衷聊q,k歌;他们或上技校,或读过大专。他们拒绝像父辈那样干体力活,择业时他们自信地将自己定位为“白领”。他们开始规划自己的打工生涯,走出农民工这个身份尴尬而又模糊的地带。这群农民工新生代们坚信:“努力,一定能融入城市”。

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陈强如今与城市青年并无异样,与同事讨论的话题都是各种电子产品,衣着基本都是一些品牌的打折款,必胜客、肯德基对他而言也早已不是“稀罕物”。在村里乡亲的眼中,做派越来越洋气的陈强很“另类”,而每次谈及硬盘、光驱时,乡亲们的一脸茫然,也让小王总觉得他们“啥也不懂”。

此外,回到农村还事关“面子”问题。“在村里,大家都认识,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会互相比较,看谁混得好。我在外面这么多年,要是最后回去种地,就算人家不说啥,我自己脸上也挂不住。”王强说。

像王强这样,出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年龄在十六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被定义为“新生代农民工”。王强目前在定西一家笔记本电脑专柜工作。已经在城里打拼了八年的他不愿回乡:“现在农村跟我一般年纪的基本都出去了,我要留下来的话连个能说上话的人都没有。”

“我在学校学的是会计电算化,这次应聘就想坐办公室,当个会计,将来还要成为会计师。”从农村来定西市找工作的刘杰,今年刚满二十岁岁。红棕色的寸头,牛仔裤,皮夹克,年轻的面庞加上时尚的装扮,让刘杰在众多求职者中信心满满。三年前,就读于兰州某会计学校,快要毕业了,他来到人力市场,想找份心仪的工作。

“月薪不关键,反正家里也不指望我赚钱。出来一趟找个工作也得体面点啊。”刘杰说,同村的几个年轻人如今也出去闯了,他可不想将来大家来看他时,还是原来那个“他”。

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户口、房子就像两扇铁门,令这些有想法的“新生代农民工”心力憔悴。每月那点固定的工资,仅可以保证不被城市淘汰,想在偌大的城市安一个家,难,太难!

因为有着更多的企盼,他们找工作时也往往更“挑剔”。“虽然我来自农村,但这并不代表我对生活质量没有要求。我同样需要娱乐,需要交友,需要上网来了解全国各地的信息。”王玉明今年二十三岁,初中毕业,一家招工单位对他有意向,但因为单位地处偏僻,上网、外出都不方便,他一口回绝。“我有技术,不愁工作,我要进大企业工作。我原来那家单位管吃管住,但早晨馒头、咸菜加白开水;中午一年到头都是炒白菜,这样的`生活,我不能忍受。”这是一个新生代农民工对找工作一直持观望态度。

二十七岁的张军初中毕业即在城市务工,至今已有十年。现在在定西市一家建筑公司开车。不久前,张军结婚了,这让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对我来说,留在农村已不现实。”张军说,“我不会种地,也没种过地,什么时候该种什么都不知道。”

然而,张军要在定西市安家也不那么容易。他说:“我月工资不过两千元,其中六百元还要用于租房,房价这么高,我什么时候才能买得起房?”

张军所面临的尴尬,也是现在众多新生代农民工所面临的尴尬:农村不想留,城市难安家,小城镇就业门路窄。

也许,对一个出身农家的年轻人来说,如今转身当“城里人”似乎并非遥不可及。“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在城市社会里接受的“成人礼”,他们中大部分人已经没有了传统的劳动技能,许许多多的新生代农民工正朝着这一目标努力,而学习技艺成为他们首选的一条途径,有的通过政府资助进入技校学习技艺,有的边工作边学习技艺。他们早已不是父辈“傻根”的社会形象,无法像老一辈农民工那样向农村“转身”。面朝城市的他们,有着全新生活诉求,胸怀绚丽青春梦想。

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城市人群中,和那些大学生和年轻白领相比,他们有着同样青春的面庞、进取奋斗的精神和扎根城市的梦想。他们坚信,“经过努力,一定能成为真正的‘白领’,做个真正的城里人。”诗人海子曾说:“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在这美好的时光下,新生代农民工的年轻梦想,或许正是“面向城市”然后“春暖花开”。无论如何,我们都衷心祝福,他们能靠着自己的努力,心想事成。

那么我呢?继续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行走,转身就回村,回村又转身。来了,山村里有母亲守着的温暖的家,温馨而亲切。去了,又在城市里生活,职业,打工,五十多岁,不算老,但还算老一代农民工,务实在自己的职业里,因为上有老下有小,苦了累了,不怕,已经到了能吃苦的年代。

风行走在思念的边缘散文简短篇八

风,裹挟着黄土,将天空搅得浑黄。

这个季节向来是疯狂的。起风的时候,天空站不住一丝流云,只有这个地方特有的、细腻的黄土兴奋地在半空游荡,肆无忌惮地飞扬。疯狂的绿,从来不惧怕肆虐的风沙,顶着黄土的干涸,奋力地挤出石缝涯体,像斑癣一样,东一坨,西一坨,醒目地分布在黄土地上。

如同做梦一样,我与小镇就这般相遇了。背着啃烂的书本,抱着简单的行囊,我和母亲栖身在小镇最边缘的破院子里。这里,将是我走向大学这个人生殿堂的又一个驿站。

每天早晨,我都是从风中的钟声里醒来。钟声里夹杂着丝丝沙土飞扬的声音,绿色滋长的声音,还有偶尔的汽笛声。这里的声音不同于乡下的山里,毫无节制,似乎一瞬间就要灌满整个小镇的角角落落。

破院子所处的地方,是小镇最宁静的地方。就像绸带突然在这里打了个结,将喧嚣分水在小镇的另一边。宁静,是我所希望的,但也注定我是生活在小镇边缘的人,因为,小镇并不属于我。

清晨,母亲在外面来回走动着,踢踏着不均匀的脚步声。她脚上的鞋子断了半个底子。如果不是我,此刻,母亲应该在山里的小村,裹着她白色的纱巾,与父亲过着清苦却安逸的日子。我不知道出现在不属于我们的小镇上,是我的罪过,还是母亲执意认为的一种幸福。

院子很小,每天早晨,母亲的脚印几乎洒遍每一个角落。我迷失在母亲的脚步里和灶膛里柴草的味道,仿佛回到山里的村庄。母亲会适时地打断我的迷失,那碗长年不变的臊子面的香味,将我拉回现实。

吃着那碗弥漫着土洋芋味道的长面,我的心是宁静的。那是渗透到我心底的味道。无论走到哪里,有母亲的地方,就是家。但是,望着窗外日渐浓郁的春色,我不会忘记,我是小镇边缘的人,母亲,也是。

我从宁静走进喧嚣,会途经一处小镇上最华丽的建筑,它围在高高的白墙里。路过那里时,总会有一种没来由的敬畏。我从白墙下走过,看着房屋绿色的圆顶,连呼吸都轻了许多。我知道,我不属于小镇,所以,我的目光落在院子里精美的建筑上都是奢侈的。我想,那钟声会不会是这里传出去的。

母亲会在上面坡坎的院门口望着我,直到我绕过那道白墙。母亲背后的那个院子,是我有生以来居住的最破旧的地方。但是,因为有了母亲,那里也是我们小镇边缘人最温暖的地方。绕过白墙时,我的目光里留存了母亲头上的白纱巾,以及她种下的那株紫丁香的颜色。

离白墙不远的街口,总会有个人影蹲在路边,手里拿着木棍,胡乱划扯着。他是我在小镇上唯一的朋友——苏克兰。

苏克兰身上有一种特殊的味道,靠近他的人,都会厌恶地躲开。只有我,能镇定自若地坐在他的旁边。苏克兰曾经问过我,为什么我不躲开他。我没办法回答他,这是我最不想面对的话题,它会让我想起一个人——三十岁还依旧待嫁在家的姐姐。

苏克兰身上,还有一种味道吸引着我。在我生命中,只有父亲身上有这种味道,而父亲身上的味道,来自他养得几十只羊。苏克兰没养过羊,但他父亲是宰羊的。苏克兰说,他父亲的'屠宰车间比学校的操场都要大。

没离开山里的时候,我身上的味道与父亲是一样的。只是,来到小镇后,小镇的风沙一遍遍洗涤着我的身体,那羊腥的味道,后来只会出现在梦里。若干年后,这不仅是我在小镇时最大的缺失,也是我离开山里后,人生中永远的缺失。

第一次见到苏克兰时,他从上到下地嗅着我。我看到他眼睛里的戒备与不屑,在目光里逐渐消散。就因为我身上的味道吗?昨天晚上,我破天荒地要求母亲烧了一大锅热水,就是想洗去身上从山里带来的味道。但是,那块廉价的香皂并没有起到遮掩的作用,反而让我觉得身上像长了毛刺一样难受。

苏克兰问:“养羊的?”我不置可否。

苏克兰继续说:“让你爸把羊拉到镇上来,我让我爸给你爸多算些钱。”

苏克兰在同情我的窘境!

苏克兰的皮肤是细白的,像父亲羊圈里刚初生的小羊一样细白,很配他身上那件奶白色的外套。他身上的衣服,是小镇上最名贵衣馆里卖的成衣。我带母亲熟悉小镇的时候,曾站在那个衣馆门口,看见橱窗里假人身上穿的就是这件。他脚上穿得鞋,似乎也是价值不菲。

在这样一身打扮的人面前,我除了缩缩布鞋里顶出袜子的大脚指头,便是窘得无言以对。

[二]。

和苏克兰一同走进学校门口,我的心情总会变得激昂起来。我想,这要源于母亲那碗洋芋面的力量。清一色的服装,也会让我的内心少一些卑微。苏克兰在前面晃着身子,我便挺直了腰板,像校园里笔直的钻天杨。但是,我刻意去挺直腰板,眼里流露出一抹凝重,总会招来苏克兰地嘲笑。

笑归笑,苏克兰说,这个年龄是人生最迷茫的时候,他就算挺到腰疼,人生也不会为他改变什么。笑过后的苏克兰是沉默的,与他平日里调侃的性格截然不同。

我懂苏克兰说的。他说过,他还赖在学校,就是因为他不想过早地面对不想面对的生活。父亲留给他的东西并不是他想要的,但是,做为父亲唯一的儿子,他无法拒绝,也不能拒绝。

我“赖在”学校为了什么?有时候,我会为这个问题思考上一整天。

在破院子上头的半山腰上,看着日渐生机的小镇,我不想走近它,但我的人生已经与他息息相关了。母亲说:来了,就放手去面对吧!的确,我没有权利不放手去面对,这于从山里走出的人来说,不仅仅是个机会,更是踏着父辈们的脊梁,才能走到小镇来。

父亲来了。还未走进院子,我便闻到他身上特有的羊腥味。父亲破旧的蹦蹦车上,带着两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羊。小羊是送给母亲的。

母亲说,今年雨水丰盈,后院山根下的草垫子像绿毯一样,让人着迷。如果不养两只小羊,真是太浪费这一坡地的山草。

父亲很少来小镇。他每天围绕着的日子,就是村旁的几座大山,他和他的羊群是那大山里移动的风景。我可以想像,从山根到山顶,从日出到日落,父亲单薄的身影裹在羊群里的寂寞。父亲说,等他用脚量完这里大山的每一个角落,他的人生便也走到了尽头。我懂得,父亲是要奋斗一辈子的,哪怕只是和一群羊。

母亲将小羊拴到院后。父亲嘴里吐出的老旱烟的味道,和他身上的羊腥味混合在屋里、院子里。我像犯了错误一样,坐在板凳上。第一次,我觉得自已身上的香皂味是一种罪过,就像当初,将母亲拖到小镇时的那种罪过心理。母亲说,她不能保证每天让我吃得可口,但是,她能让我每天都干干净净的出现在别人面前,这也是一个山里人的形象。

然而,在我的眼里,山里人的形象就是如父亲一样。

可能整日里与羊群相处,父亲的性格是木讷的。父亲靠在墙上抽烟的样子一直维持到母亲拴羊回来。

父亲说,自己的前途自己把握吧,书读成什么样子才算是好,他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唯一知道的是,我在山里孩子羡慕的目光里走出大山,再回去,我要让他们用羡慕的目光看着父亲。

父亲走的时候,天上已经出现了星星。那个白墙里的院子灯火通明。母亲踩着她断了半个鞋底的布鞋,将父亲送过白墙。父亲的蹦蹦车在前面“通通”的响,母亲在后面一路小跑地跟着。我站在坡坎的院门口,泪眼朦胧。这一幕,在我去乡里读书时也发生过。只是,那年,父亲赶着的是毛驴车,我坐在车上,抱着母亲做的毛皮褥子。

我对苏克兰说,我真想做父亲圈里的羊,在父亲需要我的时候,我还要敢于将头颅放在屠刀下。苏克兰很深很深地看了我一眼,他说,他已经忘记血流满地时的恐惧,那些景象麻木了他的世界。但是,如果我将头颅放在他的屠刀下,他会毫不犹豫地砍下去。苏克兰懂我,我也懂苏克兰,然而,我成不了一只羊,苏克兰却会成为一名屠夫。

屠夫。这个称呼很难与眼前光鲜的苏克兰联想到一起。我看到他的目光里,闪烁着一种与他外表极不相称的东西,有些幽怨,有些彷徨,像母亲后山坡上的小羊。小羊的命运就是围着那棵纤细的小树打着转转。苏克兰说,小镇就是拴着他的那棵树,而父亲就是那根绳。

我不知如何劝慰苏克兰,只能说,有绳子拴着也是一种幸福。苏克兰用他惯用的语调大笑着,然后用手点着我的胸口说:“我们是两只羊,我,等待宰割;你,是自由的。你能跳出这小镇,跳过相连的山脉。”

那天夜里,我计算着和苏克兰道别的日子,也计算着父亲圈里的羊羔。我不愿意让父亲、母亲背负更沉重的付出,但是,他们已然背负上了。从我落于这块土地,他们便背负上了。我只能祈祷,父亲永远踏不尽他的大山,母亲的脚步,永远量不尽她山里的院子。

夜里的风,一阵阵呼动着破窗子,一丝丝熟悉的钟声在风中流动着。我的眼前,浮现着那座绿色的屋顶。这声音总会平息我内心的焦躁——一步步走向战场的焦躁。

我极期待小镇的日子快点走到尽头,期待在骄阳似火的七月,进行一场酣畅淋漓地拼搏。这样,父亲在羊群里的身影会不会挺拔一些,而我,也不会辜负母亲那碗洋芋面里的辛苦。

七月在悄悄靠近。我极期待那一刻的到来,又害怕它的到来。

白墙下,我的脚步变得细碎,母亲的身影在日头下久久不肯离去。丁香花谢了,代替紫色的是一丛在阳光下闪着光的盈盈绿色。

街口,苏克兰照常蹲在那里等着我,只是,他的手里不再拿着木棍比划什么。他的目光,呆呆地望着地上,地上只有一朵叫不上名字的野菜,被人踩得痛苦地匍匐着。

我没想到苏克兰这么早就和我道别——真正地道别。距离实现我人生梦想的日子很近了,我不希望我惟一的朋友在这个时候放弃。

苏克兰说,有时候他真羡慕我,有一个为送我走出大山的父亲,有一个在我背后永远慈爱着目光的母亲。我说,我还有十几年洋芋面和只有脚指清楚的窘迫日子。

“那又怎样!我宁愿过那样的日子。”苏克兰脱下他身上那件奶白色的外套扔到我身上,“让你爸把羊送到镇里,我给他高价钱。”

我抱着那件上衣不知所措。在这个小镇上,我和苏克兰从街口到学校的距离,已然走进了彼此的内心。看到他在街口的身影,我的心里会格外踏实,就像每天我听到那丝丝钟声,心里就会异常宁静。

“钟声?”苏克兰惊奇地看着我,“哪来的钟声?小镇上从来没有响起过钟声!”

我愣住了。没有钟声,那我每天早上、晚上听到的是什么声音?那声音,就是钟声,丝丝入耳,直入人的内心。

苏克兰走了,他扔到我身上的外套,散发着我熟悉的味道。

早上,街口的阳光很浓,今天会是个好日子。但因为苏克兰的离开,我的心里却多了一层阴霾。

[三]。

又见过苏克兰一次,是进了七月的第一天。他要随父亲去千里外贩羊。我们没有说很多话,只是默默地坐在街口的阳光下。七月的阳光从早上开始,便已经浓烈。

我回头看着苏克兰的背影。我没有告诉他,每天听到的钟声,确实不是钟声,而是在这个绿顶房里传出地念经文的声音。

远远的,我看见母亲在院门口站着。瘦弱的身影在那棵丁香树的影子里,更显得矮小。母亲的两只小羊,在后院坡上丰茂的山草滋养下,一天天强壮。母亲说,她总算为父亲承担了一些辛苦,否则,小镇上闲浪的日子,会让她内心得不到安宁。

我知道,母亲担心我,更惦念父亲。这一点,我的内心也是非常纠结的。

父亲来的时候,天上现了星子。他的那辆破旧蹦蹦车在院外一停,母亲便小跑出去。

父亲手里拿着一大块只有在过年时上饭桌的牛头脸的熟肉。土炕上,父亲大口大口地嚼着,我也用力地嚼着。这种肉硬硬的,只有用力嚼,细细嚼,才能嚼出牛肉的味道来。

我知道,父亲不是专为送一块牛头脸肉而来,百里的奔波,他的心里倒底是装着更让人心焦的事情。从这些天,母亲一遍一遍去后山坡看她的两只小羊,恨不得将满山的山草都填进羊肚子里,我便知道,真正的艰难才刚刚开始。

父亲从未问过我书念得如何,他的羊群就是我的未来;母亲会在深夜端上一碗清水煮的洋芋面,剩下沉默的我独自去面对思考。我懂得,这是父亲和母亲惟一能做到的。

窗外,又传来似有似无的“钟声”。父亲抹着油光的嘴巴,在身上的破夹袄里掏了好半天。掏完,放在炕上。父亲看着我,我看着父亲。

“这是今年的卖羊的钱,我估摸着差不多。”父亲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自豪。

母亲整理散碎钱的手是微微颤抖的,她的脸在灯光的阴影下,被手里的东西映得明亮起来,也映出她眼里的湿润。这是父亲的心血,他走了多少山路,才换来这些。我不敢去看父亲,更不敢看母亲手里的钱。牛头脸的味道在舌尖上变得苦涩起来。

那个夜,我一夜未眠。窗外,不知何时刮起了风,星子被云罩住了光辉。苏克兰去贩羊的那天,他对我说:“你不属于这个小镇,是因为你的未来有更广阔的天地。——相信我!”

相信我!

这话是苏克兰对我说的,也是我最想对父亲和母亲说的。但是我没有说出口,只是鼓起勇气,将眼里映着父亲身影的目光投给了他。

那夜,父亲没有赶路。他的羊圈只留一地的凄凉,包括刚出生的小羊都无一逃脱。我知道,父亲做得这么彻底,只为能换来让我内心踏实的学费。

然而,我踏实了吗?

母亲叮嘱了几次早些睡,但是,我还是走出了破院的门。

院子背后就是山,坐在小羊吃草的树下,我的脑子里异常清醒。小镇已经进入了沉睡,主街上的路灯零落而清寂地闪着,无力冲破周围的一片黑暗。我看见那绿色房顶的影子,嵌在夜空。没有星子的夜空,沉得马上要跌落下来。

每一次看小镇都会有不一样的心情。一直认为,自己是小镇边缘的人,不能真正去融入它。我知道,那是自我封闭,才会让自己站在小镇的边缘。苏克兰!如果没有苏克兰,我想我连小镇边缘人都算不上。

突然有些想念苏克兰。在起风时,连云都停不住的小镇,他在我心中,已然是小镇的全部。

苏克兰!他在哪里?他在干什么?他说我离开小镇那一天,他一定会赶回来,他说,他会送我一双最结实的,能行走天下的鞋子。

山下的院子里,我看见两个模糊的身影在灯下向山上张望。是父亲和母亲。我整理好身上那件奶白色的外套,向山下走去。苏克兰在为他的未来奋斗,我也要继续为我的未来奋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