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关于诗意中的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和感想(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14:09:32 页码:14
关于诗意中的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和感想(7篇)
2023-01-11 14:09:32    小编:ZTFB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诗意中的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杂诗(君自故乡来)是盛唐时期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诗歌前两句以记言的方式询问从家乡来的友人,后两句则仅问寒梅是否开花一事,出人意外。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此诗化复杂为单纯,变质实为空灵。全诗平淡质朴,却诗味浓郁。

其一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1]。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2],寒梅著花未?

其三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愁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3]。

【赏析】

这三首诗写两夫妇别后相思。诗从男女两个方面写,由于着笔的角度不同,所以能够维妙维肖地传达出双方由心理、处境的不同决定着的表情方式的差异,所谓一种相思,两样别情。这三首诗既独立成章,又语语相关。诗的风格特点是微婉蕴藉。

夫妇分居异地,自然无法互相吐露别情;但彼此内心的思念就是没有出口的话语。于是诗人代他们说出各自的心里话。不难理解,双方的心理活动自有内在的关联呼应。因此,诗人采取这种写法既新颖别致,又深契人情。

第一首从触发、联想展开情感活动。女主人公因为住近渡口,每天沿河上下的船只打门前经过;于是她就想,其中或许有江南来的船吧!为什么她要关心江南来的船呢?因为她长久不归的丈夫就在江南的某地。既有江南船,就可能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她可能每天都倚门望几次。每当看到渡头有船只停泊,就不免要上前去打问,可结果总是失望而归。诗中说江南船“常有”,就是说书信“总无”。然而,主人公仍把希望寄托于下一趟船来,她想:大概书信已经寄出,正在途中,所以诗的结句“寄书家中否”便是这位少妇不断幻灭又不断复生的希望。

第二首借某一事象作为特殊情感的符号。男主人公向来自故乡的客人询问“故乡事”,却只问“寒梅”是否已经开花,表层意思是关心故乡早春的情况,实则别有心曲。“寒梅著花”藏着深层的情感信息。因为第三首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思念,也说“已见寒梅发”。联系起来,似乎寒梅花发是一个暗示某种特殊涵义的时间。这个特殊涵义,只有男女主人公双方知道,它深埋二人的心底,局外人无从确切探知。你可以解释为夫妇临别叮咛的归期,你也可以说那是彼此心中共同纪念的紧紧萦系两颗心的往事。但无论怎样猜想,也都未必能切中本事。但“绮窗前”又确乎是一个副信息。或者事情就是在“绮窗前”一株梅树的环境下发生的。时节正是梅花在雪中绽开的早春。这一细节极大地加深了诗的内蕴。这种写法,在王维之前也有,如南朝乐府《西洲曲》中的“梅”即是很难予以确解的某事的象征。

第三首以时序的递进、物候的变化,加深主人公的情感。“已见寒梅发”一句是对上一首询问寒梅著花的`呼应。此句是女主人公失望的深深怨情。因为光景蹉跎,不能如期践约,此时在女主人公眼中,寒梅花发已由希望之光变为幻灭之色。不仅如此。便是这象征青春、爱情的春天,欣欣向荣的春天,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梅花开了,早春已过。百鸟叫了,仲春也已飞逝。现在是莺飞草长的暮春了。随着节序的推移,女主人公的心绪也由百无聊赖到终日惆怅,以至看花落泪、见月伤心了。以前,她觉得,时间过去一天,距离自己美好愿望的实现就近一日。现在完全是逆反心理:时间愈是过得快,幻灭就愈彻底,犹如滔滔日下的江河,无可如何。此时,鸟鸣,春草都变作主人公情感的对立物。诗人说女主人公是以一颗充满忧愁的心“视春草”,她看到愈来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连到阶前,禁不住惶恐起来了。

注释:

[1]孟津:亦称盟津,黄河上的一个渡口,地在今河南孟津县。

[2]绮窗:雕镂花纹的窗子。

[3]玉阶:《万首唐人绝句》作“阶前”。

关于诗意中的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陶行知的民间种菊,李白的饮酒作诗,无不让人羡慕不已。此刻无数的人们无时无刻不想拥有梦想中诗意的生活。可是人们往往在追求欢乐的同时放弃了欢乐,追求完美诗意时,也在放弃我们身边的完美。其实这让万人迷的诗意的生活,就在我们的生活里。

儿时的幼稚无知

在幼儿时期,我们的一举一动往往就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一首优美动听的乐曲,一场独一无二的电影,一个童话故事,一场闹剧……我是个欢乐天真且爱搞大大小小的闹剧的女孩,小时候的蠢事随着年龄的增长,欢乐和乐趣不翼而飞了。总爱坐在窗旁看着别的同学的一言一行,越来越羡慕他们了。

少年时期的似懂非懂

田震的一首《绿色的祝福》震撼了我的心,仿佛是一个钩子,一下子把我从孩子拉到小大人,将我从无知走向一知半解。平常我学了一点知识就总憋不住,想当个故事跟别人讲,吃饭时饭也没塞住我的嘴,好象到处都是我个人的小舞台。大道理说一千道一万,说这个,讲那个,一副惟恐天下人不知的样貌,到处炫耀。所以经常被人误以为我是自视清高,重视虚荣心的人。别人听到我的知识,升华了自我,而我自我却变的一文不值。可是我就是每一天都熏陶在知识的海洋中,伴随着我欢乐成长。

此时的我,所谓的“大人”

此刻我对待所有的事物都另眼相待,好处也有,坏处也不少。我成了个大姐姐,见别人爱谁,就崇拜这个。追求那个的我早就被我扔进黄浦江了。但我此刻却总喜欢羡慕他人表面诗意的生活。怎样不能为自我本来完美的生活增添一丝色彩呢?难道我是北极熊,冰雪消融,不能着陆,就大哭或抢占别人的幸福吗?

什么是完美?

什么是诗意?

什么是生活?

什么是人生?

不要问为什么,一切我们追求的完美,就在我们的身边。身边的美,能够让我们一生享受欢乐。追求诗意生活的人们啊,请停下你们的脚步吧!学学沈复、鲁迅、达尔文。关爱你身边的一切,梦想中诗意的生活,就在我们身边!

关于诗意中的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磬钟敲响,香烟缕缕,淡雅的诗意飘忽于幽静的寺庙,茗香阵阵,琴声悠扬,脱俗的诗意栖息于喧嚣的一隅。诗意,貌似高雅而无可寻,实则近在眼前,驻足皆是。

茶室清雅,室中人却焦躁,何则?心躁也。拥有诗意的态度,方可诗意地生活,至于环境、外物,不过是外物罢了。问,物之于心,孰重也?诗意存于物还是存于心?答曰:存于心者也。

有人认为,着僧衣,住寺院,喝冷水,当苦行僧就可以诗意地生活,但在我看来,物质的“诗意”,只是通向“诗意地生活”一状态的途径,归根结到底,诗意是发自于心的。《水浒外传》中少林和尚广恩、广惠,屠杀好汉,用武艺扰民伤财。于物,二者戒荤食素,于心,二者却骄狂暴恶。屠杀好汉后,僧人嘴念“阿弥陀佛,我佛在上”,内心险恶却强装淡雅,低俗小人也。相反,陶渊明却身处闹市,仍诗意地生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即为先生于喧嚣中留住清心的态度。诗意,并不一定需要外物的极度脱俗,让人在诗意中生活的是一颗静雅之心,一份坚守的态度。诗意地生活,远乎?非也。

在我看来,诗意蕴藏在拼搏的汗水中。海子曾说,“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即使要风吹雨淋的奔波,也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诗意的追求。”运动员在极度疲倦时,心中想着不放弃,毅然再次站起,坚毅的背后,是激昂的诗意;就算摔倒一万次,在第一万零一次也要站起来,勇敢的背后,是生命生生不息的诗意;在崩溃边缘,退一步,以微笑面对坎坷的道路,积极的背后,是重生的诗意。

在实现梦想的路上,诗意与我们相伴,无数人在诗意地生活。可悲的是,许多人认为:拼搏路上只有困苦,只有荆棘,其实放慢步伐,拼搏之后回味艰辛中的诗意,何曾不美?怀着善于发现诗意的心,即使在最困难之时,我们也能欣赏到生命的一方美丽净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诗意地生活,其蕴之美皆若此矣。

漫步于古老驿道,细品千年的沧桑风雨;放眼于茫茫宇宙,畅想未来之诗情画意。驻足当下,品味身边点滴诗蕴,放下满心沉重负荷,欣赏身边真情实感,感悟人生悲欢离合,此乃诗意地生活。


关于诗意中的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仕途失意的李白,最终还是选择了倚剑天涯,诗意地生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抱着明月,李白一醉方休,这千年之醉,成就了李白这一代诗仙。把失意烧成了落叶,李白终究在诗意里找到人生的归属,一匹青驴,一袭青衫,一条蜀道,一座崇山,诗意地生活,让历史留下了青莲居士的足迹,让李白找到了生命的本真。

是啊,生活是何其需要诗意老点缀啊!

特别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人们的精神家园已逐渐萎缩,近似荒芜。彩灯闪朔,燃尽了安宁,疲惫的心灵,已找不到归路。其实我们不妨停下脚步,让焦炉的灵魂在这一刻得到缓息,生活中从不缺少诗意,只是我们缺少对诗意的发现,对美的感触。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射向大地,打破黑暗的沉寂;门前的梧桐又长出了新叶,小鸟在枝头欢唱嬉戏;叽叽喳喳的路人小孩,一声声清脆的“早上好”,让你一天都倍感清新。黄昏,夕阳斜斜映照的古道,残余着一丝喧嚣;归家的行人,拉长的影子,此中无不充斥着诗意。

学会忙里偷闲,苦中作乐,诗意地生活或许就是在烦乱的城市中,抬起头来,看着那静静的夜空,寂寞的繁星,哼着宜人的小曲;诗意地生活或许就是,暂时离开书桌,在草地上,享受大地的芳香。诗意地生活就是“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展云舒。”诗意地生活就是远离那些遥不可及的奢望,在平静轻松中释然。

诗意是简单的,简单到一点心情,一份哀怨,简单到阳光照射下摇曳的那株狗尾巴草,简单到在落日的余晖中抖动的几竿修竹,都能给你不尽的思索和一份诗情.

诗意,一种温情与浪漫,一种美幻与向往。诗意地生活,练就我们平和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来对待生活。那么,我们的生活,也会永远的充满诗意,轻松快乐,永远相随。只要你善于生活,你会在清晨的朝阳中发现诗意,你回在林中的鸟鸣中感受诗意,你会在枫叶飘飘中寻找诗意……

诗意地生活,生命中从此便多了些许阳光。

诗意地生活,受伤的心灵从此便不再空虚。

诗意地生活,快乐将与我们相随,你会惊讶的发现生活是如此的有滋有味。

人生如诗,诗写人生,就让我们诗意地生活吧!

关于诗意中的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和感想五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参考翻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王维的《杂诗》历来被认为是一首忧郁的诗歌,认为是因思乡而忧郁。确实,带着一种忧伤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就会有一种浓郁的怀乡之情。

但是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可能还在于它其实还有另一种情绪在,或者说,诗歌包含了几种情绪的缠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可以是一种脑筋急转弯式的游戏性问答。回答者大概会很自信,会说:当然,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但是诗人当然知道,问哪些问题,对方会对答如流。诗人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偏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一问不知对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这是一个很容易的问题,那么便是相当于自问自答,明知故问。花开不开不因人事,只因气候季节,是一种自然规律。到了时候就会按期开放,这还用问吗?可是诗人就这么问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无非两种答案:开了,或者未开。但直愣愣地回答,会多么无趣呀。

想必,现实生活中的对方不会傻乎乎地直接回答。而是会愣在那儿,傻半天。如果那样,就中了诗人的妙计,引发一场大笑。

因为,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倚窗前的寒梅开不开并不是其真正的关心所在。多少诗歌读者在这里犯了傻乎乎的毛病,说什么诗人对于梅花的欣赏、关心在此可见一斑。这真是不懂艺术,不懂诗歌,把诗歌读肤浅了!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之事?难道生活中的人说话,从来都是心口如一?其实生活中有趣的时候,都是心口不一造成的。

远离家乡的人,对于家乡的了解总是停留在离开家乡的.时刻。离开家乡越久,家乡人事世事的变动就越大越多,而有的人事世事变动会令游子高兴,但是也肯定有些世事变动会让人失落或痛苦。这是每一个离乡背井的人的常识。正因为此,诗人才不敢直接提问那些人事世事,而是首先提问一个毫不危险的话题。无论这个问题的回答如何,诗人都会承受得住。而且由于这个问题太过出乎意外,回答者可能一时摸不着头脑,甚至可能真的没有留意到梅花,那样,诗人还会得到想得到的恶作剧般的快感。

这种快感其实大半是诗人早已预料到的,是诗人计划中应得的心理享受。但是这种提问的效果是暂时性的,因为远离家乡的游子接下来必然要直面来自家乡的人事变化、世事变化。只是诗歌要让我们真正领略的是,我们要从这一问题的设计来体会诗人内心的复杂性。诗人为什么面对来自家乡的人首先提出的竟是这样的问题?是诗人害怕听到来自家乡的某种不利的世事变迁,以此采用这样一种提问,以便推迟片刻,好让自己的心理准备得更为充分一些?读者自然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经验作多种猜想。而这正是唐诗最为令人叹服的地方,那就是,伟大的唐诗所留的空白,总是那种能够提供给读者最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就这样诗歌让我们几乎聆听到了诗人内心的激烈跳动。体味了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于是诗歌在有了欢快的显性结构的同时,下面又隐藏着更为冲突、复杂、深沉的深层结构。只是这个深层结构有多深,都留在无边无际的空白中,仰仗高水平的读者自己去建构。

诗歌的空白、深层结构的建构,不是任意的。诗歌虽然到此为止,接下来诗人与对方的交谈内容为何,只能依靠读者自己的经历去填充。但是无论如何填充,这个欢快的表层结构,都对深层结构的填充想象起着界定性作用。

因为既然诗人会如此诚惶诚恐,拐弯抹角地面对家乡人,那么他一定是对来自家乡的人事、世事的变迁不太乐观,也由此表明这个人一定有一番不平坦的人生经历,其家庭、家乡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否则,他干吗不急着把自己最想问、最关心的问题在第一时刻提出来?只有一个心地单纯,少不更事的毛头小子或毛丫头片子,才会有话直说。一个远离家乡的人,如果真的只关心窗前的寒梅,对其他了无兴趣,那么这个人就太绝情绝义了。正因为诗人对家乡的人事世事深深地关心,才会极度害怕其中发生一些令人意外或者不堪忍受的事情。但他又是极其纯净的人,所以才会在紧张之余,去试图超越这种紧张。由此我们欣赏到的正是一个举重若轻,一个经历虽丰富但心地却依然纯净的成熟者的情致。

这是一个非凡的游子形象。虽然饱经沧桑,却依然不乏超然尘世,保持自由心态的精神风致。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首诗歌的目的也就跃然纸上:他是歌咏一种虽然饱经沧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态的人生风范。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王维《杂诗》翻译赏析

2.王维《杂诗三首》赏析

3.王维古诗《杂诗三首(选一)》

4.王维《杂诗三首.其二》赏析

5.唐诗王维《杂诗》赏析

6.王维杂诗翻译

7.王维杂诗教案

8.《杂诗》王维

9.王维《杂诗》三首诗意赏析

10.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赏析

关于诗意中的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和感想六

盛夏的午后,落了一场雨。一篇文字,和着风声雨声,带着它独有的宁静走进了我的视线。

《在高山草场,我听见了寂静》是这篇散文的标题。散文共分三个章节:一、狭长的山谷,满是金色的向日葵。二、在高山草场,我听见了寂静。三、我祈祷,珍视这块处女地。

你用从心灵长河里流淌出来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幽寂旷远的景致。第一章节是一幅斑斓无比的画卷。在这幅画卷里,金色的向日葵是唯一的主角。在你的描画里,我们完成了一次美妙的视觉盛宴;第二章节是需要用心去聆听的,走进文字的同时也如同走进了你丰盈的内心世界,和你一起站在高山上看碧碧的草场,听你所听到的那一片寂静;第三章节是整篇散文主题思想的延伸,也是你内心储存已久的一种美好的希翼。我想,这份希翼会在我们共同的祈祷中实现。

写作,是心灵对外部世界物象的重构,是从虚中化出实来的创造性建树,也是积淀已久、蕴含丰富的文化碎片以及艺术形式熔铸构形的孕育诞生的过程。

此篇散文行笔优美大气,感情饱满,内涵深刻。你用文学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经过你心灵大熔炉的铸炼,诞生了这篇散文。文中始终有一个主题,如同一根长长的丝线凝合、贯穿着整篇文字。让读过的我们能从你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远方的那一片寂静,是的,此刻,这片寂静正穿越时间和空间,让我们看到了那心灵深处的一缕微光。

这篇散文,最初吸引我的应该是这个标题。我对文章的标题一向看得很重,对于散文来说,标题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它不仅仅是文章的灵魂,还是一种境界的体现,并且能够使读者在阅读时始终和你要表达的主题串接在一起。

这个标题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在这11个字里我读到了一种意境。寂静只是一种萌生于内心的感觉而已,在遥遥的高山,深深的草场,听见一种寂静,这需要有一颗宁静的心,空灵的魂,去遥想,去感觉,去思考……

金灿灿的向日葵,是我所看到的第一幅美好的画面。那是一种娇贵的金黄,是浸润了太阳满满的宠爱。美丽、干净的笑脸,忠贞不移地仰视着热情四射的恋人。混沌天地间,传扬着一种爱的精髓,那就是,生死相随,坚贞不移。

“狭长的山谷,满是金色的向日葵……”你所描述的向日葵,盛开在狭长的山谷里,满地的金色,向世界展示着它那强大的生命力。它令我想起《红粉世家》里的唯美场景:满地的向日葵,两个相爱的人儿手牵手,平躺在一地的向日葵里,耳边只有风声穿过,所有喧嚣也将在这一瞬间烟消云散,这个世界多么美好,这一簇簇的向日葵,预示着新生或者是希望……

“我们拒绝阳光的温度,却奢望向日葵那样的痴情……”读到这段文字里,几乎令我有种惊艳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你的思想、心境糅合着一种向往,在文字里很美妙地体现出来。我的理解是:拒绝阳光的温度,因为它太过于热烈;奢望着向日葵那样的痴情,因为它是一种永远的渴望。那是一颗金黄的心,仰着始终微笑的脸庞,执着地追寻着心上人的目光。在碧空之下,等待成某一种相聚的姿势,黄黄圆圆是一轮燃烧的盼望,虽然也会凋零、虽然难免老去,然,它所焕发出来的浓浓生命气息像火焰烈烈燃烧,散发出逼人的光芒。

熟悉不少关于向日葵的传说,最喜欢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那个美丽却忧伤的故事:相传有个美丽的水泽仙女叫克丽泰,她爱上了高大英俊的太阳神阿波罗。看着自己爱慕的人驾着金碧辉煌的太阳车从天空中驶过,克丽泰多么希望他能明白自己的爱,可是高傲的太阳神却不正视她一眼。被爱灼伤的克丽泰无法舍弃自己的所爱,她每天仰望着天空,追随着太阳神的身影,痴痴地迎来他,又满怀忧伤的送走他。众神可怜她,于是把她化做了向日葵。很多年前,读到这个传说,就被这份爱的深沉而感动。从此,便喜欢上了向日葵,晓得了原来向日葵时而仰起时而低垂的头颅里凝聚着的是如此无法言说的深情。每一个红日初绽的早晨,她是怎样执着地期盼他的来临,不奢望占有,甚至不乞求眷顾,她默默的坚持着一份简单又深挚的爱恋,痛苦却不哀怨,热烈而不虚浮。真正的爱不需要山盟海誓,铮铮誓言在风雨面前永远是零落成泥的落花,惟有挚爱,每天会高仰起朝拜的心。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曾言:“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向日葵曾经进入了梵高的眼睛,经过梵高的手就带上了梵高的感情。从此它就不再是单纯的一种植物,而是倾注了梵高思想和情感的产物,飘飞着梵高的气息,倾注了梵高的灵魂,它成了一个有着灵性的生命体。它是画家的孩子,对梵高而言,他画的就是他自己!于是,我常以为,很多美丽,需要我们用眼睛和心灵去发现然后捕捉,不管它们曾经被古往今来的人类赋予了怎样的含义,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美好。

同样,在我读来,你的这篇散文也不单纯是一篇文字而已,而是在创作的过程中倾注了你的思想和情感,灵魂附着的气息在文章中一览无遗。你用文字告诉我们,人世间的每一种生命独有它存在的方式和意义,这份美好足以恒久,这份意义足以回味。

很多时候,我总是会想,一个人如果能够走在自己想要走的路上,那么,行走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白云在头顶,风声在耳边,羊群在离自己不远的地方同行,引领着我们去寻觅一处仙境,去追寻传说中我们心心念念的那一份寂静。

很羡慕你可以带着自己的心灵步入这一片仙境里。文字随着心境层层铺开,于是,我听见了你的灵魂站在高岗上,和这片明净的草场对话,并听到了远方传来的那一片寂静。这片寂静,来源于心灵的感应和外在的感官。

站在高山草原的你,极目之外便是风景。这是外在的感官:传说中的磨刀溪,深深的大裂谷、傲然的群山,龙缸和龙洞、白云和羊群……

这万物生灵在入目的那一刻给了你心灵的震撼,这份震撼就是心灵的感应了,正因为这些景物已经真实地摄入了你心灵的镜头里,所以才会有了在“寂静的心田里,灵魂正在自我对话”的幻境;才会有了“在高山之上,在草场之上”想起“挪威作家易仆生说:“你听见过寂静吗?”的记忆;所以才能在那一刻发现自己:“不仅看见了寂静,更听见了寂静……”是的,这份寂静在你的眼里心里是珍贵无比的,草原本应和我们梦寐中的是一样的:“牛儿在低头沉思,白云像羊群一样缓缓的流动,没有一望无际的连绵,没有低矮的帐篷,也没有剽悍的异族汉子和飘荡的经幡,甚至这里本来就没有人烟……”半年的光阴被白雪包裹着,那是一个纯白无暇的世界;半年的时光被绿意葱茏着,那是一个与希望同在的世界。这一半一半的时光里,别让任何杂音扰乱了这份寂静,用心聆听……这美好的原始,可以让我们就这样恣意的欣赏!

是的,就像此刻我在读文时,透过文字同样可以看到你所描绘的这一番景致,同样可以感受到你内心的那一份震撼,同样看见了、听见了你所感觉到的那一片寂静。

这篇散文的第三章《我祈祷,珍视这块处女地》是整篇文章主题的延伸,更是你思想境界和心灵希翼的延伸。章节的前三个小节,寂静依然无处不在,你用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这片处女地的景致:行走的风、那些不知名的紫蓝色的小花、还有远行的蒲公英那一簇簇毛茸茸的飞絮……

这一些无处不在的诗意般的美好,让你的内心有了丝丝的忧郁:“真不想离开、更不期待被开发、宁愿自己从来没有来过一样”文章的结尾已经把你要表达的愿望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愿望是源于你对这篇未开垦的“处女地”的珍爱。只是偌大的一个国度,未开垦的“处女地”真的不多了。很多年前,我很向往着丽江,丽江是我心心念念这的城市,也是一个多年的梦,总想穿一身印着蓝碎花的袭地长裙优雅地走在丽江的街边,坐在被一米阳光映照着的庭院的藤椅上,闭上眼遐想一番。可如今,丽江不再是我想去的那个丽江了。或许还有那个靠得很近的束河,那边可能还是一块未曾开垦的“处女地”,就像你步入的这个仙境一样的美好,纯美。也许,某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会带着我内心同样的寂静,走在长长的路上,去寻觅我想要的那份美好……

收束全文,禁不住走进你的《棋艺文化客栈》。再次阅读这篇散文,仍是一种赏心悦目之感。在一次次的意犹未尽里,我完成了这篇浅析。

一直认为,一篇优美的散文该是抒发言之有物,篇章韵味悠长,而不是满纸的华丽词藻。你的这篇散文所体现的三种意象,各有蕴含,读后却令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这是一次心灵之旅,你用如此满怀的诗意为我们呈现了行走中的所见所感,真是移步观景,处处心得。

这是一种诗意的寻觅,引领着我们进入一个诗意的世界。在这个诗意的世界里,正有一缕微光点亮我们的心灵。此刻,惟愿:闭上眼睛,放下杂念,远离尘世的喧嚣,聆听妙音,它来自远方的寂静……

关于诗意中的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和感想七

爷爷老了,七十多岁快八十了吧,奶奶呢,也六十岁了。

他们的年代里,男子比女子大十来岁也属正常,总之,他们是到一起了,然后就有了爸爸,再然后就有了我们,一户生活在农村里的平凡家庭。好像从我记事起,爷爷就一直是忙碌的。

他背着锄头出去侍弄他的农田、土地;他在园子里种菜,栽果树;他去给人家帮一点力所能及的忙……很健康很快乐很自在地活着。奶奶呢,就在家里喂她的那群鸡,吆喝着两只狗,洗干净爷爷的衣裳,一边等着爷爷多年不变的“命令”:“老婆子,在干什么?快煎茶吃!”奶奶就放下手中的活计,假装埋怨地说:“这么快就回来休息啦。”

然后很认真地去为爷爷煎茶,端送到爷爷手中,与他坐着一边喝茶一边闲谈。奶奶一直都勤俭朴素地持着她跟爷爷的家。

虽然儿女们都早已长大成家,她不必再为吃穿而省吃俭用,可是她依旧用着最原始的柴灶。她说煤火只用来煮饭太浪费,气又太贵,所以还是烧柴好。

于是,在那些野草疯长的季节里,我和妹妹就跟着爷爷的斧头活跃在山野间,砍倒、捆扎,背回家、排开、晒干,一捆捆的柴草就进了柴房。于是,无数个炊烟枭枭的时刻,我和妹妹就可以在奶奶的灶堂里看到毕毕剥剥的声响里奶奶通红的笑脸。

特别是在冬日,爷爷烧火,奶奶做菜,我和妹妹则抢着依偎在爷爷身边取暖。一串串欢声笑语随着炊烟升上天空,诉说着冬日的温暖。

我不知道,爷爷奶奶是否也有爱情,也懂得爱情。奶奶曾告诉我,她是别人介绍给爷爷的。

也许一开始,他们之间是什么也没有的。可是在时间的磨砺下,在相互的依赖与信任里,他们之间的感情却是超越了爱情的。

有一次,爷爷很突然地病了,病得很重,奶奶背着爷爷偷偷流泪,我安慰她没事的,爷爷会好的。可是她说了一句话,让我几乎热泪盈眶。

她说:“要是老头子死了,那我就随他一起去。”从那次以后,奶奶对爷爷就更是照顾得无微不至。

我从那时起,才知道,原来这世间真有永恒的存在。我时常望着爷爷奶奶夫唱妇随的身影想,真正诗意的生活,就该是这样的吧,诗意,就在最平凡的生活里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