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不仅仅是对过去的重复叙述,更重要的是提炼经验、总结规律,为未来提供参考和借鉴。写总结时,要注意遵循一定的结构和格式,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语等部分。总结范文中的精彩表达和独特观点可以给我们提供写作的灵感和创造性的思考。
高考小说知识点总结篇一
从自然界发现的和人工合成的有机物种类远远大于无机化合物种类。
这是由于碳原子跟碳原子之间能通过共价键相结合,形成长的碳链。例如,碳、氢两种原子可形成很多种碳氢化合物甲烷、乙烷、丙烷等等。这是有机物种类繁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各种各样的天然有机物中,它们通常是由少数几种元素组成的,除碳外,几乎总含氢,往往含氧、氮,有的还含有硫、磷等。
有机物中的同分异构现象是很普遍的,而无机物却不多见。许多有机物的分子式和分子量都相同,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往往差异很大。如乙醇和二甲醚的分子式都是c2h6o,分子量都是46.07,但它们由于分子中的'原子排列顺序不同,它们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化合物。
同分异构现象是导致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又一重要原因。
固态有机物的熔点不高,一般不超过623.2~673.2k。在空气存在下,绝大多数有机物能燃烧,其中碳元素转化成co2,氢元素转化成h2o,氮元素转化为氮气。
有机物分子中原子间具有明显的共价键性质。因此,大多数有机物属于非电解质;不容易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有机物之间的反应往往很慢,常需使用催化剂。
有许多有机化合物具有特殊的生理作用,是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载体、成分或产物,如酶、激素、维生素等。
高考小说知识点总结篇二
在高中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掌握的化学实验的知识比较多,比如化学反应的变化,现在,实验的顺序等等都是常考的知识点。如果想要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实验题,不仅要有基本的操作技能,还要知道实验的原理。下面整理了化学的实验现象给大家,让大家能在化学实验这一方面能有质的飞跃。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
10.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混浊。
11.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2.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13.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4.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5.点燃纯净的氯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6.向有cl-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7.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8.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
19.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20.将cl2通入无色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产生。
21.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2.盛有生石灰的试管里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
23.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高考小说知识点总结篇三
误区一:
重覆盖面广、轻重点主干。在备考复习中,有些同学为了以不变应万变,认为只要把课本的点点滴滴,一字一句都复习到且记住了,就一定能考好。其实这样做,既不科学,也不能适应现在的文综高考高考文综知识点总结工作总结。在复习时要注重对重要历史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和理解,抓住主干知识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点线面一体的主干知识结构,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构建完整的历史主干知识网络,同时要注重对同类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应对学科内综合。
误区二:
误区三:
重强化练习、忽视思考的误区。练是必要的,但选题一定要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在用资料或做题的过程中,能对所复习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反思。
误区四:
强调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忽视基础知识练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关注社会热点、焦点、不回避社会热点和焦点,是近几年“文综试题”的一大特点,正是这一大特点,导致历史复习时易步入过分关注热点和焦点,忽视基础练习和基本技能培养的误区,出现了抓了芝麻而丢了西瓜的现象。所以这里建议在文科综合历史复习中不要盲目地去追逐热点问题,以至对每一热点都进行专题复习,而应在复习中注重基础知识的练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从而真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小说知识点总结篇四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2019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2019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2019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2019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1)定义: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执行中央政令。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最高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前提和基础,君主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秦始皇的功与过:
功:
(1)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过:
(1)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修长城、郦山陵、阿房宫)。
(2)刑法严苛,赋税沉重,暴政而亡。
(3)思想,焚书坑儒。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点?
1、基础并不同: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一个按地域划分。
2、权利不同:一个是世袭,地方的小王国,一个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没有封地有俸禄。
皇权和相权之争的原因和过程:
原因:皇帝为独裁统治历代都采取削弱相权,分化相权直至废除宰相的方法,以实现君主。
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用“中朝”对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宋代—参知政事,继续分散相权。
明代—废宰相,权分六部。
清朝—军机处(标志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评价康熙。
1、西南—平定“三藩”之乱。
2、东南—收复中国台湾,设中国台湾府。
3、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
4、东北—收复雅克萨之战,签定《尼布楚条约》。
5、汉化政策,
6、加强蒙藏民族团结。
评价唐太宗。
1、政治上: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关系上: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对外关系上: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个人品质上: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的评价的采分点。
1、政治上:纳谏、用人、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2、经济上:休养生息政策、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思想、
3、思想上: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唐律》的原则。
5、对外关系:开放政策、大都会、鸿胪寺卿、玄奘取经、兼收并蓄方针、对日本朝鲜影响。
科举制的“利”
1、政治上: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2、教育上:促进了教育发展,尤其是文学的发展。
3、社会风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科举制度的“弊”
1、学科结构看:以儒教思想为核心、为重点,实际上这等同让一个民族“偏科”近千年。“科举”偏文舍理,这一点是很明显的。假如没有科举制度设置的独木桥,或许中国人自由自在地可以象西方社会一样走向文理均衡的道路,最终发展出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导致了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
2、考试内容看:明清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意识,选拔出来的多是死读书的奴仆而非真正的民族精英了。
利:
2、教育上:促进教育发展,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3、社会风尚:促成社会上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考试选官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对公正公平。
弊:
1、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被选举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读书人成了统治者的奴仆。
2、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人生观和偏重社会科学,忽视自然科学的考试制度)。
“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
1、政治上;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2、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3、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
4、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影响:
1、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发达原因:
1、政治上长期统一局面。
2、经济上,农耕经济繁荣。
(二)落后的原因:
1、经济上,小农经济限制了对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科技发展缺乏社会和生产需求的动力。
2、政治上,君主束缚,阻碍科技进步。
3、思想上,教育上八股取士,忽视自然科学的教育,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科技发展缺乏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
4、对外政策:闭关锁国,限制对外交流,阻碍进步。
5、文化传统上,“重道轻器”,轻视科技发展,没有形成严密的科学体系(4大发明看出理论不足)。
东西方科技发展比较:
1、中:重视经验。西:重视实验。
2、中:重视综合,西:重视分析。
3、中:重视实用,西:重视理论。
4、中:重视服务于农业,西:重视服务于工业。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相同点;。
(1)范围上—都属儒学。
(2)主张—都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3)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4)地位影响—都是古代哲学的重大成就。
不同点:
(1)对宇宙的构成,分别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2)道德主张,“天理”为行为规范“内心”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1、中国近现代史。
一、近代中国维护主权的斗争(必修一专题二)。
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必修一专题三)。
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必修一专题四。
四、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必修一专题五)。
五、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必修二专题二)。
六、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二专题三)。
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专题四)。
八、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必修三专题三)。
九、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必修三专题四。
十、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必修三专题五)。
十一、人物志(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李四光(选修四单元四、五、六)。
五次侵华战争中的三次战争及影响。
1、‘1840年,鸦片战争—近代史开端,《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半封—(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打开中国市场)。
2、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资本输出为主取代商品输出为主(经济侵略方式改变)(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
中国人民的爱国救国方案和斗争。
1、1852—1864年,—农民阶级救国—太平天国运动。
2、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3、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戊戌变法。
4、192019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辛亥革命。
5、1915—1919年—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6、1921年—1949年—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向西方学习实现近代化的进程。
1、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2、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工业。
3、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政治制度(走日本人的路)。
4、资产阶级革命派(孙)—学习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度(走美国人的路)。
5、资产阶级激进派(陈李)—学习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
6、无产阶级(共产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走苏联人的路)。
孙中山为维护民主与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
1、192019年—辛亥革命—清王朝,建立共和国。
2、192019年—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独裁。
3、192019年—护国运动—粉碎袁世凯复辟帝制。
4、192019年—第一次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维护《临时约法》。
5、1920—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6、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
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分段。
1、(1921—1924年)—建党时期(2个大会1个纲领)。
2、(1924—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即“国民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
3、(1927—193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者叫“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道路、长征、遵义会议、西安事变)。
4、(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2个战役、1条统一战线1个大会)。
5、(1946—1949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
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或者叫“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分期?
1、(1949—1952年)—三年经济恢复时期。
(1950—1953年)—三年抗美援朝战争。
2、(1949—1956年)—八年过渡时期。
3、(1956—1966年)—十年建设时期。
4、(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5、(1976—1978年)—二年徘徊时期。
6、(1978年—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即“改革开放时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高考小说知识点总结篇五
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又叫商品的二因素或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可说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还可以说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共有属性、特有属性、社会属性)。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又叫二重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区别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高考小说知识点总结篇六
古代诗歌的分类是基础性的问题,在历年的高考中都有所体现,所以要牢记要点:按诗歌的体裁分类: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七律五律、绝句:七绝五绝)。按诗歌的题材分类:分为咏怀诗、咏史诗、咏物诗、田园山水诗、边塞诗等。
知人论事的方法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要求,而对于掌握诗歌作家的生平事迹有助于考生对作者所写诗歌的理解。在历年的上海卷考试中也考到了辛弃疾、岳飞等爱国主义诗人,所以我们平时应该对常见的作家有所了解并有所分类识记。
如:爱国主义诗人群体有:屈原、陆游、辛弃疾、岳飞、文天祥等。边塞诗人群体有:王昌龄、王之涣、高适、岑参等。山水田园诗人群体:陶渊明、孟浩然、王维等。女词人:李清照等。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苏轼等。婉约派词人:姜夔、柳永、晏殊等。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卢照邻、杨炯。苦吟诗人:盂郊、贾岛。亡国之君:李煜等。如再进一步根据作者对作品表现情感分类如:爱国报国(报国之志、报国无门)、战争之思(反对战争、歌颂英雄)、思家念乡(亡国之恨、离别之痛)、感怀人生(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等。
在古代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所以了解了一些固定的意象可以理解作者在诗歌中的思想情感,从而能进一步深入了解考题,分析考题,直达答案的要点。如:表示坚贞高洁的品质意象有:松、菊、梅、竹、冰雪、蝉等。表示离愁别绪思乡之愁的意象有:月、鸿雁、云、鹧鸪鸟等。表示爱情的意象有:莲、红豆等。表示离别送别的意象有:折柳等。表示凄凉悲伤的意象有:梧桐、杜鹃鸟、猿猴等。表示生命顽强拼搏的意象有:草、鹰等。表示荒凉景象的意象有:草木繁盛、古迹等。表示希望的意象有:小雨、春风等。
在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运用典故、衬托、渲染、象征、对比、先扬后抑、先抑后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这些表现手法都需要考生在诗歌鉴赏题中识别出来,大家可以从复习课本入手进行判别。举一些例子如运用典故的手法:课本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又如衬托的例子:“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就是以动衬静。希望大家在复习课本中有所收获。
对于修辞今年上海卷的高考中就出现了,并着重于对修辞的作用进行了考核,所以了解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非常重要。
常用修辞如:[夸张]诗句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李白)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比喻]诗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拟人]诗句如: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好于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通感]“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设问]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等修辞手法。总体来说古诗词中作者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作用是:使诗歌中的意象更为形象生动,使表情达意更为完整,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家在考试中可以从这几点来考虑。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对于意境的鉴赏是高考中的难点,是对考生的较高要求,那么我们在复习中应该对常见的意境有所了解,并对描述常见意境的词语有所识记,便于在分析时的运用。如:常见的意境有:雄浑壮丽、幽清明净、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恬静自然等。常见描写意境的词语有: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空寂、幽静、幽美、宁谧、朦胧、高亢、繁华、淳朴、暗淡、萧条、荒凉、冷寂等。
希望大家记住以上的分类要点,在你的复习中运用体现,并进一步的理解总结,更希望大家在诗歌鉴赏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高考小说知识点总结篇七
1.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不是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而是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能够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的历史条件是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必要条件是无产阶级已经觉醒,并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共产党宣言》发表后,并不是立刻成为“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而是经过几代人的丰富和发展,才成为欧亚美非诸洲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阳光雨露,等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薪火相传的火炬手。
4.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归宿和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5.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因此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
6.《和平法令》宣布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土地法令》宣布无偿没收地主的土地,把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7.俄国十月革命并不是在俄历10月全部完成的,而是在大中城市的起义成功带领下,广大乡村到1918年3月才完成革命,并开始社会主义改造的。
高考小说知识点总结篇八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它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
2.晨昏线的判读
在日照图上,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方法,一是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二是根据昼夜半球判断:位于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位于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是晨线,18时是昏线。
3.晨昏线的特点
(1)如果把地球看作一个正球体,同时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线的散射作用,那么,地球上昼半球与夜半球的面积应相等,时间管理,即晨昏圈是一个过球心的大圆,且平分地球。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垂直。晨昏线上的各点太阳高度为0,昼半球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小于0。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
(5)晨昏线在夏至、冬至时与极圈相切。
(6)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15°/小时,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4.晨昏线的移动
一般地,如果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晨昏线在如图1~3范围内移动。1、2、3分别表示冬至、春秋分、夏至日时晨昏线的位置。即3月21日与9月23日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导致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摆动幅度,导致北半球昼最长,南半球夜最长;12月22日摆动幅度也,导致南半球昼最长,北半球夜最长。
知识点总结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高考小说知识点总结篇九
一、阅读短文常用分析名词: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4.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6.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7.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8.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9.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0.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11.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12.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13.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14.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15.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
16.行文结构:承上启下、启承转合、衔接、铺垫、伏笔、照应。
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理解语句的含义方法:首先抓住句子的修饰词语去理解句子内涵。其次,看句子在文中的地位,是总领句,则从句子所涉及的范围去提取关键词释义;是总结句,则从上下文去找重要信息释义;是过渡句,则从上下文中提取关键信息释义。第三,看语境,找邻近句,结合文章中心理解句义。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引出议论)。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高考小说知识点总结篇十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一、基本指导思想。
要以课本为主。有些考生认为:课本没什么看的!太简单了!这种想法是绝对不可取的。万变不离其宗,千变万化的试题只是命题角度的变化,高考试题也同样如此,它不会脱离《考试大纲》,不会脱离课本的知识点。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课本上。
二、要注意复习课本的方法和技巧。
复习课本不是像刚学习的时候那样的细致,但也不是简单的翻一遍,或是单纯的背诵一遍,必须要注意方法和技巧。虽说是第一轮复习,但实际上它包含两遍:
第一,先把课本读厚。具体做法是:结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把每一课的知识点都找出来,逐个消化。需要知识的识记,需要理解运用的知识点,要再通读一下课本上的相关内容,特别是以自己不一理解的重点问题,除了要问老师和同学之外,还要做少量相关的习题。这一遍复习不能留下任何的知识死角。要下苦功夫细致地复习,时间不够要抽时间,把识记、看课本和做题有效地结合起来。另外,每复习一个阶段要做一套检测题,检查一下自己知识点上还有没有漏洞,以便及时查漏补缺。我建议:以每两课为一个阶段,复习完两课后做一套试题,自我检测一下。
第二,再把课本读薄。根据记忆规律,我们过一段时间还要重复复习一个前面我们复习进的内容,但时间有限,我们必须找出可行的方法!我的建议是:每进行完一个阶段(也就是两课),就要及时地总结一下,用一个专门的本子,列出两课的知识框架结构,并找出里面重点的知识和自己认为比较难的知识点,以备日后快速有效的复习。同时要做一个习题集,记录下那些自己做错的且比较重要的试题,每次考试前都要抽时间翻一下。
三、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如果考生的政治基础比较好,那么只要做好上面的两步,并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就基本可以了。但是如果考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那就要投入比较多的时间来做好第一步,除了课内要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还要安排好课外时间。比如,要抽出时间记忆知识点和知识框架结构;要抽出时间做一定量的习题;要抽出时间理解和消化课本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这个时间的安排上,我认为:前一类学生的课外时间投入最好是每天50分钟左右,而后一类学生的课外时间投入最少要90分钟,用30分钟时间记忆,30分钟理解,30分钟做题,等到基础知识牢固了,可以适当地减少课外的时间的投入。那种靠考前突击记忆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历次实践证明:如果平时没有时间,那么考前更没有时间,也没有好的心态去记忆,政治虽是文科,但同时要把功夫放在平时。
四、注意时事政治的积累。
政治科考试的最大特点是和当年的时政结合紧密。因此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背政治书的做法无疑也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要在平时注意积累时政。步骤有两个:
第一,在平时注意把当月的重点时政记录下来,并作一归类。可以分为政治类、经济类、文化类、科技类、体育类等,特别要注意各个领域内的重大时政。
第二,在积累时政的过程中,把其与课本的复习相结合,学会自己命题。这一步要求考生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时政,用所学的知识自己跟自己提问,同时要注意平时考试中知识点和时政的结合角度。
高考小说知识点总结篇十一
历史学科在中间,在中间的学科一般都比较占便宜,因为已经进状态了,但可能对时间的把控上可能警惕性没有那么强,很可能做完历史之后最后突然发现坏了,政治的时间不够了。
所以给大家一个小建议,第一,在答历史的时候一定要把后面两科的时间分配好。第二,从历史这两年从试卷上来看的话,前几个题是比较简单的,这可能跟别的科不太一样,就是因为历史的前几个题考察是我们古代史,而最简单的就是古代史,古代史答题方法一般来说你只要弄明白他想讲一个什么样的小故事就可以了。(马上点标题下高中历史关注可获得更多知识干货,每天更新哟!)。
2.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练习做题时间。
我建议大家12个选择题15分钟做完,大概1分钟1个。大题的话是5问,每问7分钟,但是这样的,37题的第一问,一般是有两大小问,第一问是概括,第二问是谈原因或影响,这个要拿7分钟,然后第二问尽量地减少时间,大概就是5、6分钟的样子。这样都能省出来一两分钟。
第三道题大家都知道,是历史最难的,也是范围的,这个至少要拿出10到12分钟的时间来做。然后后面两个题基本上就是原因影响题或概括题,每个题5分钟即可,所以加一块的话是5分钟,还是很紧的。
3.不要死记硬背知识点,把知识点落地化更有助于记忆。
不是要死记硬背知识点,你越背越不明白的。孩子过了14岁、15岁以后,理解性的记忆强了,这种死记硬背的能力差了。
所以说建议大家一定要拿到一道题目,比如说拿到一道高考题,看这个知识点考的是哪个点,然后把这个材料的知识点进行运用,这样有两个好处,第一个能把知识点落地化,并且轻松地背诵,再有一个就是对历史的专业语言训练是非常好的。
通过这个题目去重新理解知识点,并且通过题目去看一下这个知识点怎么用语言答出来。不一定你知识点答多准,有时候字写错了都可能给你过,只要这个知识点解释力越强,逻辑思维越好那一定是高分数。
因为我们现在是一个全球史观,所以说如果在东西两半球,相对哲学的情况下出现了相同的情况,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可以研究的方向。如果把它落地化,大家准备一下,就是春秋战国时代和雅典罗马的政治经济文化对比,这一块从知识角度来讲的话就是重中之重。
第三个就是希望大家关注一下关于现代社会当中比如说像亚洲、非洲,特别是亚洲、非洲这两个地区,民族国家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当中,它的共性和个性是什么,这个点今年也是一个重点方向。这个点从我们历史学本身来讲的话,就是亚非拉民族国家解放,这也是重中之重。
4.锻炼读材料的能力最重要。
第一个能力能不能读懂材料,把材料一定要读准,读材料无碍乎这么几个,第一步先明白这个材料讲的什么事。第二围绕这个事主体有谁,客体有谁,中间过程是什么样的,把这个读准了其实更重要。再有一步,现在在复习知识点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一个概念来复习。
举一个简单例子,比如说讲中国现代史,就一定要谈旧事务消亡、新事务是如何产生的,围绕这个点谈中国经济政治文化是怎么变的。
还有就是中国旧的东西是什么,新的东西是什么,旧的经济是什么,新的经济又是什么,然后再想旧的东西为什么瓦解,新的东西为什么瓦解,这样做一个梳理的话,两个小时就能可以把近代史弄完。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史言和史语,历史语言一定要注意。
地理。
1.地理是文综的开篇,避免结构难度影响心情。
地理这个学科从整个结构来说是第1到第11道选择题,第36题,然后还有最后两道和历史和政治综合的题目。咱们试卷会有一个结构难度,在某些年份可能会出现上来这道地理题就非常难,对于这样的情况考生也不用特别担心,可以适当地先缓一下心情,稍微放一放,往后做一下,越往后做可能越简单。
我们做一个调查,前几道选择题错得概率是比较多的,但跟知识掌握本身无关,很大程度是心理因素导致的。
2.越到考试越要重视书本主干知识。
基础知识方面更多地是注重书本上的主干知识。比如说对于自然地理,更多关注地球运动它的特征和影响,比如大气的热力环流和大气环流,比如说三圈环流比如说季风环流形成过程和影响,我们更加注重的是这种主干知识的学习,不要去细究于很小的局部知识。
注重书本主干知识,比如说在地壳的时候,人口的区位,城市的区位,比如说农业的区位选址,工业的区位,等等抓大方向。越到考前的时候,我们越要重视书本的主干知识,重视我们曾经考过的主干知识,这些主干知识是如何迁移到我们题目过程中的,这个过程其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3.时事热点关注大型赛事、重大工程。
地理会有一些常规性的热点。比如说当年的大型赛事,可能会结合着大型赛事考察一些题目,比如说当年的一些重大工程,像南水北调工程这种竣工,我们会结合这种大型赛事、结合这种大型工程去考察。
但是事件本身只是我们考察的一个切入点,也就是老师们经常在谈论的隐性的考察,它考察的不是事情的本身,它是考察这件事背后的原理。事件只是一个出题的切入点,我们更多地还不是把精力放在去搜集时事上,更多地还是落实到书本的知识上,落实到知识的迁移上。
4.复习不要停留在是什么,要关注为什么。
很多学生会面临一个问题,比如说你问他日本会有什么样的特征,他可能能背出来,地狭,岛国,海线曲折等等,但是停留在我们初中地理的阶段,就是是什么的阶段。
就是地理现象掌握的一个阶段,而在高考的考察并不落实是什么,我们考察的是为什么。所以说考试的时候在琢磨的过程中是要从一个是什么到为什么的一个思考,也就是说学生要把自己曾经掌握的现象,要记住这背后的原因。
比如说讲到日本季风气候,那我们要想,它的季风气候和我们的季风气候可能会有什么不一样,它伴随海洋性,那我们就深追一步,海洋它会有什么样的特点,比如说降水的总量,降水的季节分配情况,或者说我们气温的年较差等等这种情况。
5.地理要用地理语言答题。
我们经常跟学生强调就是规范语言,地理答案的字数跟历史、政治两科比起来是很少的。但是要求比较干练,我们说简约但并不简单。一个是从广度,就是从多个角度,我们经常强调说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比如说从地形、从气候,从水,从土壤,从植被,多角度答题,还有一个就是深度,就是过程,一定要把前因后果说清楚。还有一点就是语言要规范,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语言。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山脚下的平原,很多同学就答一个山前的平原,不如用山路。比如说这个地方的风很大,其实说的是水平梯度力,所以在答题的时候,如果用地理的语言来答,我觉得判卷时候会觉得这个孩子有比较好的地理素养,所以说一定要用本学科内的语言去答本学科的题。
政治。
1.政治差,三个点的问题要解决。
学生政治差,主要就差在三个点上,一个是知识差,知识本身可能从理解,知识的迁移上会有一些欠缺。比如说政治生活里边强调的民主进步,我们这本教材本身核心就在民主政治进步这个环节。
民主政治进步这个环节它可能从政府、公民、各个角度去谈这个话题,这就是我们政治的特点,它是从一个设问的角度来辐射到相关的知识,它可能会打破教材原来的知识的形式,可能是我们学生出现问题比较多的。
第二个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学生不会答题。很多学生在回答政治主观题的时候都会觉得不知所云,政治一旦是方向出现了偏差,就很可能是零分的效果。
其实关键在于有几个细节没做好,第一个最重要的,政治特别强调审设问,就阅读设问这个环节一旦出现偏差,没有把握住这道题本身无论是从知识角度还是从命题角度所设定的限定,超出这种限定是不得分的。
第二是对于在设问当中命题性的限定。因为政治本身不管怎么设问最终都要解决一个问题,所有的答案、所有组织的语言最终都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就像有的同学,政府角度也答了,但是只罗列了知识,这样只能拿一部分分数。
材料解读也非常关键。政治强调的是关键词性的解读,拿到一个材料,拿文化举例子,在文化生活材料当中它提到一些具体的词,我们要把这些词语转化到我们学到的知识上面。
比如说现在强调全民阅读,我们在阅读当中来体会人生,这样的材料跟政治看起来没什么关系,但是这样的语言背后它就体现出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我们需要通过这个关键词去挖它背后的知识。
2.解读关键词有技巧。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政治材料解读的时候有几个方式,一是名词性的概念解读,凡是材料当中出现的名词性的概念,它对应的一般都是政治各个模块概念性的东西。
然后还会有一类是关系类的,一个材料里边谈到了事情的关系,无论是逻辑关系还是前后相继的时间关系,还是说其他的相关性,它对应的就是这个知识当中的基本理论,政治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就两类,一类是基本概念,第二类是基本的关系,所以我们在判定的时候,转化的时候也是从这角度切入的。
3.政治需要背诵的内容也就4张a4纸。
政治也有政治的语言。政治本身语言一般分为三级,第一级语言是原理性的语言、概念性的语言。第二级是在这个原理之下的一个分要点,它是做一个解读。第三级语言是每一个要点当中在教材里边,针对每一个解析性的语言就是三级语言。其实真正现在高考本身是需要掌握一级和二级语言,三级语言要结合材料看能力。
一、处理好“死”与“活”的关系。
1.“死”指的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一定要准确全面把握,要死记———必须把课本上的每条原理都记清楚,原理后面的阐述和举例也很重要。各个不同的例子是对应哪个原理的要分清楚,这在选择题中很可能会用得上。经济学比较简单,只要把原理背熟,把分析题的基本思路记清楚就行。哲学需要多想。学哲学永远没有止境,往往越想就会有越多的体会,理解也会越透彻。当然对于我们来说,最主要的还是要把原理分清,哪些是世界观,哪些是方法论,尤其不要混淆。可以看一些参考书,看看书上是怎样分析的,要从哪个角度下手,怎样表述。政治学要特别注意不同术语间的区别,记的时候尤其要强调准确,因为有可能差一个字这个说法就完全不同了。
2.“活”指要能够联系实际,进行活学活用。这就要求走出教材课堂的小圈子,尽一切可能将所学原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其实经济学、哲学就在现实生活中,你不花钱吗?花最少的钱办的事就是经济,而且花钱这个活动中就涉及分配、消费、储蓄、保险、股票、第三产业等诸多经济学的问题,我们在网上交流就涉及第三产业、信息化、工业化的问题,学哲学尤其要注意和时事结合起来。平时看到一则新闻就可以想想,它可以体现怎样的哲学观点或者是可以用什么观点去分析,经常这样问自己,做题时下手就会快得多,角度也比较准确。所以关键还是要做个有心人,充满兴趣,主动感知政治,研究政治,而不是被动地去背政治。相信知识获得的同时,乐趣的获得也会成为一种必然。
二、高中政治学习要特别注意把握知识体系。
高中政治学习对知识体系的把握上要用基本思维方法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知识点是零乱的,不利于记忆和掌握,把他们串起来,形成一个体系,彼此联系起来,就有助于知识的掌握了,而且知识本身就是有内在联系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并运用一定的方法(一定的思维方法)作为“红线”把知识“串”起来。
1.运用“是什么、(性质、本质等)、为什么(原因)、怎么样(意义或危害)、怎么做(手段和措施)、怎么体现的(在具体材料中)”的思考问题的逻辑层次来联系知识。比如“国家的宏观调控”一框,就包括“为什么需要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含义和目标是什么”以及“怎样进行宏观调控?”三个层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一框则是按照“经济效益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怎么样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层次展开的。
2.教材的知识组合方法一般是按照“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归纳(个别———一般)与演绎(一般———个别)相结合的逻辑展开的。比如:先讲什么是使用价值、价值,再讲二者的关系,这是分析与综合的运用;讲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前,先讲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3.注意矛盾分析法(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的运用。
三、以本为本、学会看书,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课本是学习的根本所在,当然也需要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看一些参考书,但决不能抛开课本。看书应该作到四看:看目录(经常看)、看序言(总序言和每单元的序言)、看课题、看目题、看内容和辅助文(专家点评、相关链接、名词点击、探究活动都应该看)、看综合探究、看单元小结(每单元之前)。看课题、看目题、看内容、看小结以加强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是基础;看目录、看序言以加强对知识内在联系的掌握是关键。最后,要在老师的辅导下,通过典型例题、试卷评析等,了解不同题目的解题技巧。现实中因为没有真正把握考试题型和解题规律而丢分的现象是十分严重的,因此,考生除了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还必须学会准确把握考试题型和熟练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规律和技巧。这就需要在高考备考中有科学的训练方法指导。在平时训练和作业量的安排上,我们主张少而精,坚决反对题海战术,强调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高考小说知识点总结篇十二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大约有20种,在结构上都符合结构通式。氨基酸分子间以肽键的方式互相结合。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为二肽,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为多肽,其通常呈链状结构,称为肽链。一个蛋白质分子可能含有一条或几条肽链,通过盘曲、折叠形成复杂(特定)的空间结构。蛋白质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原因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数目成百上千、氨基酸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的方式不同、多肽链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由于结构的多样性,蛋白质在功能上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功能主要如下:
(1)结构蛋白,如肌肉、载体蛋白、血红蛋白;
(2)信息传递,如胰岛素
(3)免疫功能,如抗体;
(4)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如胃蛋白酶
(5)细胞识别,如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总而言之,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大类,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组成核酸的碱基有5种,五碳糖有2种,核苷酸有8种。
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它的载体。
高考小说知识点总结篇十三
(1)借用熟悉的h2还原cuo来认识5对相应概念。
(2)氧化性、还原性的相互比较。
(3)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
(4)同种元素变价的氧化还原反应(歧化、归中反应)。
(5)一些特殊价态的微粒如h、cu、cl、fe、s2o32–的氧化还原反应。
(6)电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1)主族元素的阴离子、阳离子、核外电子排布。
(2)同周期、同主族原子的半径大小比较。
(3)电子式的正确书写、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化学键、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
(4)能画出短周期元素周期表的草表,理解“位—构—性”。
(1)离子因结合生成沉淀、气体、难电离的弱电解质面不能大量共存。
(2)因相互发生氧化还原而不能大量共存。
(3)因双水解、生成络合物而不能大量共存。
(4)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不能与强酸、强碱大量共存。
(5)题设中的其它条件:“酸碱性、颜色”等。
(1)善用微粒的守恒判断(电荷守衡、物料守衡、质子守衡)。
(2)电荷守恒中的多价态离子处理。
(1)遵循定义(公式)规范自己的计算过程。
(2)理清题设所问的是“离子”还是“溶液”的浓度。
(3)酸过量或碱过量时ph的计算(酸时以h+浓度计算,碱时以oh–计算再换算)。
(1)能计算反应速率、理解各物质计量数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2)理顺“反应速率”的“改变”与“平衡移动”的“辩证关系”。
(3)遵循反应方程式规范自己的“化学平衡”相关计算过程。
(4)利用等效平衡”观点来解题。
(1)能正确表明“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及变形装置的电极位置。
(2)能写出各电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
(3)了解常见离子的电化学放电顺序。
(4)能准确利用“得失电子守恒”原则计算电化学中的定量关系。
(1)盐类能发生水解的原因。
(2)不同类型之盐类发生水解的后果(酸碱性、浓度大小等)。
(3)盐类水解的应用或防止(胶体、水净化、溶液制备)。
(4)对能发生水解的盐类溶液加热蒸干、灼烧的后果。
(5)能发生完全双水解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1)容易在无机推断题中出现,注意上述元素的特征反应。
(2)注意n中的硝酸与物质的反应,其体现的酸性、氧化性“两作为”是考查的的重点。
(3)有关al的化合物中则熟悉其两性反应(定性、定量关系)。
(4)有关fe的化合物则理解fe2+和fe3+之间的转化、fe3+的强氧化性。
(5)物质间三角转化关系。
(1)根据高分子的链节特点准确判断加聚反应或缩聚反应归属。
(2)熟悉含c=c双键物质的加聚反应或缩聚反应归属。
(3)熟悉含(—cooh、—oh)、(—cooh、—nh2)之间的缩聚反应。
(1)请按官能团的位置异构、类别异构和条件限制异构顺序一个不漏的找齐。
(2)本内容最应该做的是作答后,能主动进行一定的检验。
(1)能写出有机物燃烧的通式。
(2)燃烧最可能获得的是c和h关系。
(1)有机代表物的相互衍变,往往要求完成相互转化的方程式。
(2)注意方程式中要求表示物质的结构简式、表明反应条件、配平方程式。
(1)一般出现以醇为中心,酯为结尾的推断关系,所以复习时就熟悉有关“醇”和“酯”的性质反应(包括一些含其他官能团的醇类和酯)。
(2)反应条件体现了有机化学的特点,请同学们回顾有机化学的一般条件,从中归纳相应信息,可作为一推断有机反应的有利证据。
(3)从物质发生反应前后的官能差别,推导相关物质的结构。
(1)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2)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
(3)实验设计和实验评价。
(1)近年来,混合物的计算所占的比例很大(90%),务必熟悉有关混合物计算的一般方式(含讨论的切入点),注意单位与计算的规范。
(2)回顾近几次的综合考试,感受“守恒法“在计算题中的暗示和具体计算时的优势。
得失电子守恒法、元素守恒法、电荷守恒法、最终溶质法、极值法、假设验证法等。
高考小说知识点总结篇十四
1、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
2、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3、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作的艰苦。
4、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5、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简朴。
6、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7、不为已甚:指对别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8、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9、不容置喙:不容别人插嘴。
10、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11、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之意。
12、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13、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14、蚕食鲸吞: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
15、分庭抗礼:现在用来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
16、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17、管窥蠡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隘、很片面。
18、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19、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20、讳莫如深:隐瞒的再没有比它更深的了。
21、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22、集腋成裘:积少可以成多。
23、间不容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24、见微知著:见到微小的迹象,就能察知发展的趋势。
25、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26、胶柱鼓瑟: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27、开门揖盗: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患。
28、梁上君子:代称窃贼。
29、屡试不爽:屡次实验没有差错。
30、鳞次栉比:形容屋舍或船只等排列的很密,很整齐。
31、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
32、披肝沥胆: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
33、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34、如数家珍: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
35、三缄其口:形容说话过分谨慎,不敢或不肯开口。
36、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37、色厉内荏:外表强硬,内心空虚。
38、尸位素餐:空站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
39、拾人牙慧:拾取人家只言片语当作自己的话。
40、石破天惊:多用来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41、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官,他的同伙也相互庆贺有官可做。
4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只要为人真诚,忠实,为人品德高尚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景仰。
高考小说知识点总结篇十五
(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
(3)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例如:当代信息技术)。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支部宣传委员批评与自我批(优秀11篇)
- 双随机一公开自查报告水利局(汇总8篇)
- 最新假期计划思维导图(通用10篇)
- 乡镇疫情防控工作总结报告精选(通用10篇)
- 最新推广方案设计 推广方案效果评估实用(七篇)
- 最新村干部个人工作总结报告(汇总8篇)
- 2023年学生入团申请书正规(汇总9篇)
- 小学生英文诗歌朗诵简单精选(6篇)
- 最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论文3篇(模板17篇)
- 2023年会议开场欢迎词(实用10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
相关文档
-
有关学习“两会”精神的主题班会策划(汇总14篇)
44下载数 222阅读数
-
评课评语(模板16篇)
43下载数 903阅读数
-
2023年离婚协议书模板免费女方最新范本(优秀20篇)
23下载数 626阅读数
-
2023年歌手大赛校园新闻稿范文(优质8篇)
49下载数 749阅读数
-
2023年发展对象的心得体会精选(优秀13篇)
39下载数 651阅读数
-
2023年信访接待人员岗位职责(优秀10篇)
18下载数 341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