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面临许多选择和抉择。"完成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系统地梳理和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成果。"总结范文中的案例和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总结的方法和技巧。
马哲论文1500字篇一
在《新民主主义论》这篇光辉著作中,_总结了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共产_成立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次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理_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有关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的理_著作分别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来论证新民主主义的先进性。
《新民主主义论》是借《中国文化》出版之际写出的,可见应该对于文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
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_人所领导的_的文化_。
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_即__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_都是不能领导了的。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它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别的民族的帝国主义反动文化相联合,因为我们的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_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可以分为一下几点来说: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_是先进的,它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胜利。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先进的_家、革命家为了解决救亡和发展问题,先后进行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但最终都失败了。_高瞻远瞩地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纵观中国的国体问题,认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方案都是行不通的。在抗战期间,_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科学概念,以此为基点,构筑了新民主主义革命_框架。并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反帝反封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并不是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国,而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它是达成社会主义的一个特殊过渡时期。_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套适合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就国就亡的革命_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_。它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取得的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_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_宝库。在这套先进_的指导下,中国共产_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先进政治、文化的基础。
在中国建立这样的共和国,它在政治上必须是新民主主义的,在经济上也必须是新民主主义的。如果没有新经济,新政治、新文化就成了空中楼阁。因为特定的社会形态首先表现为经济形态。_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_》一文中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经济作出分析,认为被破坏的自然经济、软弱的民族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强占的不平衡经济,是导致中国贫穷落后的罪魁祸首。从而得出了引导中国成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所应实施的经济纲领——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实行“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这个共和国的国家所有”,“但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和“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的经济政策。先进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成分包括国营经济、私营经济和合作经济。_的远见为中国的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_基础。
三、当时中国先进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_的《新民主主义论》中,篇幅最长的是建设先进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这种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正是因为这种新文化的指导,中国从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成了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
四、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
它是反对一切封建_和迷信_,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_和实践一致的。在这点上,中国无产阶级的科学_能够和中国还有进步性的资产阶级的唯物论者和自然科学家,建立反帝反封建反迷信的统一战线;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反动的唯心论建立统一战线。共产_员可以和某些唯心论者甚至宗教徒建立在政治行动上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但是决不能赞同他们的唯心论或宗教教义。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_即__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_都是不能领导了的。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论》集中体现了中国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革命胜利后构想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以_为代表的中国共产_人在_上的伟大创举。它指导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看到了幸福生活的新希望。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
马哲论文1500字篇二
1.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a.阶级斗争b.英雄人物c.武装斗争d.生产力。
2.党的一切奋斗是为了。
a.解放全人类b.人民生活幸福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人民当家作主。
3.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决定的。
a.马克思列宁主义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党的性质、地位和历史使命。
4.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
a.党的基本路线b.政治思想路线c.理论联系实际d.群众路线。
5.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终都要体现为。
a.发展生产b.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c.解放全人类d.坚持党的领导。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条件是。
a.坚持发展先进生产力b.坚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
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b.与时俱进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坚持党的先进性。
9.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是。
10.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是。
a.为人民服务b.集体主义c.诚实守信d.爱国守法。
11.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的最高衡量标准是。
a.解放生产力b.发展生产力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2.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是。
a.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一起抓b.实现共同富裕。
c.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d.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是。
a.理论创新b.体制创新c.知识创新d.科技创新。
1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
c.坚持与时俱进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5.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是。
a.为人民服务b.集体主义c.诚实守信d.爱国守法。
16.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a.为人民服务b.集体主义c.诚实守信d.爱国守法。
17.中国共产党第16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性贡献是。
a.把“三个代表”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b.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c.总结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
d.提出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18.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关键在。
a.坚持与时俱进b.坚持党的先进性c.坚持执政为民d.坚持群众路线。
19.贯彻“三个代表”思想,核心在。
a.坚持与时俱进b.坚持党的先进性c.坚持执政为民d.坚持发展生产力。
20.贯彻“三个代表”思想,本质在。
a.坚持与时俱进b.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c.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d.坚持党的先进性。
马哲论文1500字篇三
也许是出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也许是源于自小接收的教育_——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也许是高中的思政课堂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_的《实践论》。故在老师说看一篇马列恩毛全集,写一篇读后感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_的《实践论》。
也许是今日无事,也许是出于想尽快完成任务的目的便从百度搜来读了一下,没想到为完成一个任务却让自己感触颇深。从客观的角度,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个人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初步的了解及把握了《实践论》的基本内涵。总的来说_的《实践论》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著作,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系统地论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学文的都知道: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的辨证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实践。因此,认识的辩证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感性认识中获得的丰富的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整理,将符合实际的部分上升为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活动和接受实践的检验。
下面我想就此阐述一下个人观点:
〈一〉《实践论》的世界观意义。
一、《实践论》对经验主义的批判。学了中国近代史及现代史的都能了解经验主义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举例来说,如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子能够极好的说明,好的经验可以给我们的实践带来益处,但经验主义是却会在不经意中令你万劫不复。
二、《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从字面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是只讲_,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_上套。这也就让我想到我们高中学思政时老师的举例: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活动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_的认识。这也就是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_同时还要做实验的原因,即加深对_的理解与把握。
当然理解这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一定资料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
马哲论文1500字篇四
马克思批判经济学家将资产阶级制度论证是天然的,永恒的观点。他指出考察封建的生产,必须把它当做以对抗为基础的生产方式来考察。马克思初步阐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他指出:“生产方式,生产力在其中发展的那些规律,并不是永恒的规律,而是同人民及其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相适应的东西,人们生产力的一切变化必然引起他们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吗?由于最重要的是不使文明的果实——已经获得的生产力被剥夺,所以必须粉碎生产力在其中产生的那些传统形式。”
在对所有权的论述中,马克思指出“在每个历史时代中所有权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面发展起来的”,因此,马克思反对将所有权作为一种独立的关系、一种特殊的的范畴、一种抽象的和永恒的观念来下定义,他认为“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是把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社会关系描述一番。”
我认为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反对抽象的概念和观念,反对一劳永逸找出社会的规律来指导社会的运行。所以,那些孤立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教条,割裂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必须从一定的社会形式进行考虑。应该更全面的论述是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一定的社会意识。“一定的”限定更突出社会生产方式的阶段性。马克思也从来没有抽象的谈论社会,他进行研究时,也是分析一定社会阶段的社会。例如,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社会,原始社会等等。
从来都没有抽象的人性,人都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都是出于一定社会交往形式中人。不能将抽离出来,谈论所谓人性的“善”与“恶”,必须将人放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从中进行考察。
马哲论文1500字篇五
唯物史观部分内容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三节。
第一节首先分析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论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为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奠定理论基础。其次考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阐述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第二节着重讲述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阐明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首先论述了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区别,进而论述了现实的人及其历史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以及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决定作用。同时,对个人特别是杰出的历史人物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作了具体分析。
一、学习目的。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二、学习重点。
本章阐明的是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结合本章以往考试出题特点,考研教育辅导名师陈先奎老师提醒同学们,以下知识点复习时要多加注意:
1.要注意区分两种不同的历史观,弄清其本质区别。
2.要特别注重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和重大理论意义。
3.要注意理解唯物史观揭示的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的运动,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注意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生产方式,而人类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要特别注意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和特殊形式,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的关系。
4.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基本观点,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的实质、根源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深入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两重性。
5.要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作用的基本观点。
三、学习难点。
1.对社会存在的理解。关键是社会存在不仅包括具体可见的人,也包括抽象的不可见的生产方式。
2.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如何理解规律的必然性与人的自我选择的矛盾,关键是划清二者作用的界限。在规律规定的范围内,才有人的主观选择的余地。特别注意这一关系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统一原理的对应关系。
四、学习方法。
本章推荐的方法是逻辑记忆法。本章节的原理之间逻辑关系非常明显,像一些关系的表述,如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等几乎成了公式,而且原理之间有着内在的关系。大家在复习时务必要注意到这一点。
除此之外,推荐知识点记忆法。本章的结论也特别多,像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结论理由表述非常规范,都非常好记。
五、命题趋势分析。
从总体上看,今年本章出题的特点依然不会脱离往年“重者恒重”的规律。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主义改革和科学技术的两重性、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依然是出题的重心。今年要重点关注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对先进文化的作用,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意义要多下功夫。
马哲论文1500字篇六
题目:试析信仰的性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姓名:
指导教师:
摘要。
信仰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与人类存在着须臾不可分割的联系,历来为人类所关注。本文分析了当代中国信仰的涵义及性质,并对科学信仰对社会和人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做以简单介绍,通过对信仰的正确理解,使其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改善社会关系的重要推动力。
关键词:信仰;精神;动力。
i
1.信仰的涵义。
从物质和意识的领域来理解,信仰就是一种意识,道德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从真理的概念来理解,信仰就是人们对未来世界正确的意识,道德就是在信仰的支配下正确的行为。如果我们站在个人的角度来讲: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为是的信念或者真理。因为人是时代的产物,因为物质决定意识,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所以,人与人的信仰是不尽相同的。
在西方哲学史上,信仰与哲学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把握信仰与哲学的关系。对信仰的研究既要关注社会制度的层面,也要关注个体、心灵的层面;既要关注信仰的阶级性,也要关注信仰的普世性。信仰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与人类存在着须臾不可分割的联系,历来为人类所关注。犹如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种理论,一种科学的理论,同时又是一种信仰,一种科学的信仰。它不但给予无产阶级和先进人类以伟大的认识工具,而且赋予他们以伟大的历史使命,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和奋斗旗帜。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崭新的信仰,它的产生是人类信仰史上的伟大变革。
2.信仰的性质。
信仰是对具有最高价值的理论、政治主张、学说、宗教或某一个人物的高度信服和崇拜,并使之指导行动,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或榜样,作为自己精神寄托的一种稳定的、持久的心理倾向。信仰是指导行动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具有重大价值。人生信仰不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神灵赐予的,它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人的世界观的根本体现和反映。世界上凡理智健全的人,都会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人生信仰。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信仰的形成也同其他思想意识的形成一样具有阶段性,也就是说,人生信仰的形成不是一种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高度统一。
而科学信仰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特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蕴涵着丰富的信仰因素。信仰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灵魂,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进行科学信仰教育既是可能的,又是必要而紧迫的。信仰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今天考察,往往容易盲目。社会很多的混乱,大都是人群不同信仰而造成的。中国自从一国两制的法律效果以后,关于人们信仰不同的斗争基本结束,再没有所谓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民俗性的争执了,国民经济真正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迅速上升。
3.信仰对社会及人类的作用。
试析信仰的性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信仰对社会具有导向作用。信仰的导向作用在社会发展方面可以分为促进和阻碍两种作用力。当一种信仰符合了时代的精神和文化的发展方向,那么这种信仰就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反之,则阻碍社会的发展。信仰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必将外化到对社会的影响上,因为人又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者,因此信仰又通过信以为真的人类活动来影响社会的发展或是阻碍或是推动。
3.2信仰使人在生活中坚韧。
信仰能使人在生活的道路上遇到任何困难都能够坚忍不拔,战胜困难,无论处于任何环境都能以积极上进的思想对待生活,这一点得到了心理学家的证实。当代古兰经经注学家麦卡利姆•设拉兹认为,任何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许多困难,而在克服这些困难时,只有宗教信仰能赋予人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正是因为此,我们发现在有信仰的人中,自杀现象很少,灰心、失望、自杀等消极现象往往发生在那些没有信仰的人身上。其原因是非常明显的,因为有信仰的人,他的精神有创造宇宙之主宰做靠山,而那些没有信仰的人,一旦遇到困难就觉得没有生存的希望。
信仰给人生一种定力,定力是一种坚定的精神和执著着的态度,人生不能没有一中定力。生活像大海,人生像扁舟,在颠波动荡的生活海洋中,一个人如果缺少定力,就像船没有锚一样,随处漂泊而找不到自己的港湾。人生信仰的作用之一就是使人有一份认定自己的事业和目标的执着力量。因为信仰本身就是执着的。理想和信仰能给人生一种动力,一种推进的力量。信仰为人生实践提供动力和毅力,是人生的力量源泉。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必须有足够的动力才能不断前进。一方面任何人都会在人生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必须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才能前进,这就必须有动力和毅力,有人生的勇气。另一方面,任何人都有一定的惰性和弱点,都需要不断地战胜自己,超越自我,为此也需要动力。信仰就是这种动力。一个人有了自觉的理想和信仰,就会立场坚定,方向明确,意志坚强,热情高涨。尽管推动人生自觉活动的力量可能来自外部或内部许多方面,但其中最根本最持久的是来自于人生的理想和信仰,这是人生内部的恒久的动力系统。
所以,在新时代中,我们的信仰是真理及对真理的追求。这个信仰外显为建立一个更适合人类健康生存发展的社会体系。虽然这个信仰在现在看来其影响力尚不如风靡的“无信仰性”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但应该相信人类的潜能如果有足够适当的条件,能够建立起一个自由,和平的社会,这不是乌托邦也不是桃花源,而是一个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所应享有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0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51.[02]章海山.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的历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28.[03]陈明文.试论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作用[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3,03.[04]任建东.道德信仰论[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185.[05]李天雪.论民族主体文化在民族文化变迁中的作用[j].青海民族研究,2004,03.[06]约翰·希克.理性与信仰—宗教多元论诸问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101[07]高丙中.中国民俗学的人类学倾向[j].民俗研究,1997,01.[08]全球化时代的人文关怀—杜维明与桑德尔关于不同文明和文化多样性的对话[n].文化报,2007,07,(14).
马哲论文1500字篇七
马克思主义意识观是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经常考查的知识点。下面老师针对意识的概念、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和、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等方面为大家一一梳理,希望能帮助广大考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观。
一、意识的概念。
人类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既是自然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
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反映形式,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三次有决定意义的转变,即由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后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其次,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在人类意识产生的过程中,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人们在劳动中发明了语言,劳动和语言一起共同推动了人类意识的发展。
二、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其本质上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首先,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其次,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虽然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其内容却是客观的。
三、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人类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要有:
首先,目的性、计划性。人类的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正是在这种目的性和计划性指导下才具有了自觉能动性。
其次,创造性。人类意识不仅能够认识事物的现象,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创造性地抽象出事物的内在必然性或者本质规律性。
再次,通过指导实践实现对世界的改造作用,不断从原始的自然转变为人化的自然。
最后,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首先,物质和意识之间存在质的区别:物质是客观实在,意识是主观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其次,物质和意识也存在密切的联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与物质具有同一性,意识能够达到对物质的正确反映;通过实践,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即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的条件。
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也就是意识自身的“物化”过程,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的感性活动,使主观的东西见之于客观,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增强六种意识。
2.如何强化看齐意识严守纪律规矩。
3.强化看齐意识严守纪律规矩专题讨论。
4.党员干部要自觉增强“四个意识”
5.增强四种意识,提升四种能力。
6.增强“四种意识”新要求。
7.六种意识三严三实。
8.中共首提四个意识有何深意。
9.遵守六大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
马哲论文1500字篇八
事件回顾:
2013年6月11日17时37分59秒,中国“长征二号f”遥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将“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升空。在6月13日13时18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这是天宫一号自2011年9月发射入轨以来,第5次与神舟飞船成功实现交会对接。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3名航天员随后进入天宫一号并开展相关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这次,3名航天员将在太空工作生活15天。在这次中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太空飞行中,神舟十号飞船将先后与天宫一号进行1次自动交会对接和1次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进驻天宫一号,并开展航天医学实验、技术试验及太空授课活动。完成组合体飞行后,飞船撤离并返回着陆场,天宫一号转至长期运营轨道。
国际评价:
埃利奥特·普勒姆博士(美国航天基金会总裁、曾担任波音公司副总裁、肯尼迪发射中心新闻发言人及美空军参谋长顾问等职。美国航天基金会曾将美国2009“航天成就奖”授予中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团队):中国神舟十号任务令人印象深刻,因为和美国航天项目的漫长历史相比,中国是在其载人航天项目起始阶段就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美国在“阿波罗”飞船具备承载3名宇航员能力之前曾通过“水星”和“双子星”计划进行了多次飞行试验。美国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将首位女宇航员送上太空。和美国比,中国航天的发展速度就快得多了。当然,不可否认,美国今天所进行的太空活动比中国更复杂和精细,但我们必须承认,中国航天发展迅速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约翰·劳格斯顿博士(美国航天政策知名专家,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调查委员会成员,美宇航局顾问委员会成员,美国空间政策研究院前院长):神舟十号相当于40年前苏联“联盟”号飞船项目的水平。迄今,美国航天员已经完成了以“阿波罗”任务为成果的探月工程、完成了135次航天飞机飞行任务、完成了5次修复“哈勃”太空望远镜的飞行任务并在轨组建了很大的国际空间站。
„„。
事件分析:
(一)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角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对接事件之所以为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其中一个最主要原因是:现在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不仅仅是军事力量或经济了,科学技术占着越来越大的比重。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掌握核心科技,量产航天飞船“神州十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后第三个完全独立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而且拥有了建设简易空间实验室,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这也标志着我国航天飞船进入了量产阶段。
按照美国的比例计算,这次事件将产生间接的产业效益1862亿美元,为卫星制造与发射、卫星运营、地面设备制造和应用服务分别来带266亿美元、239.4亿美元、638.4亿美元和1197亿美元收入,即为航天产业链带来2340.8亿美元收入,并且为社会带来3724亿美元的影响,总计7926.8亿美元,平均每年792.7亿美元。
(二)从联系与发展的角度。
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如今的世界是越来越小了。任何一个国家的举动都会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相应的影响。因为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所以,这次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再次对接事件不仅仅是中国的成功,也对世界的航天事业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事物的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所以继“神十”上天后,我国还将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突破货运飞船为空间实验室供给物资的技术,进行小规模的空间实验室的研制工作,同时还要进行货运飞船的研制工作。能够往空间实验室运送宇航员和少量的实验设备,还要运送更大规模的实验室设备。这些工作都需要在后续的工作中继续进行攻关、研制和验证。“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再次交会对接成功,为中国突破和掌握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关键技术,初步建立长期无人在轨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开展空间应用、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以及建设载人空间站奠定基础、积累经验。
当然还可以从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角度、创新的角度来分析。
结束语:
太空航天事业作为继“两弹一星”后我国尖端科技领域的又一重大工程,我们立足自主创新。我国实施该工程以来,广大工作者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培育和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太空航天精神。相信这次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再次对接事件更将激励着中国航天人不断前进,推动我国太空航天事业创新发展,谱写太空航天事业新的壮丽篇章。
马哲论文1500字篇九
大学马哲社会实践报告一近年来,国家大力开展构建和谐社会活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等一系列举动,为全国百姓带来了许多实际利益。利用这个假期的方便,我走出校门,采用调查访问的方式,调查了几户基层百姓家庭,也从他们这近30年的改革开放的实际变化中,真切的感受到了国家与党中央富民政策的实效。
我首先进行采访调查的是与我住在同一个小区的于姓老人一家。于老人今年五十多岁了,身子骨也看起来不是很硬朗,老伴也年过五十,同样也有一些顽疾在身,但是当我与两位老人谈话时,却并不能在他们的话语中体会到想象中因病同而生的担忧痛苦,正相反,在我们的谈话过程中,两位老人表现出的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满足与欣慰。当我问及这个问题时,二老的答案揭开了我的疑惑。他们说,现在不比以往,从前得了病就只能自己想办法筹钱进行治疗,如果家境不错的话疾病还可以得到抑制或者治愈,但是对于许多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的人来说,治疗的费用会相当于他们几年的生活费,于是,这样的人在旧时侯只能被迫放弃治疗,默默的忍受着病痛的折磨。而如今,党和国家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党的工作重心在近几年越来越向民生倾斜,各种惠民政策不断出台,尤其是医疗保健与农村合作医疗,是最令于老人那老两口欣喜的,因为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现在无论是什么疾病都已经不再是无力承担的致命杀手了,于老人现在正在接受骨病的治疗,老伴也在进行胃病与心脏病的保健治疗,他们高兴地告诉我,他们治疗费用的百分之九十都通过农村合作医疗由政府进行报销,而且平时吃药之类的也有相应的保障。由于二位老人工龄比较长,现在在国家的政策下,他们的退休后工资也不低,各种福利也都很有保障。谈话接近尾声时,我看到了老人的孙女,据他们说,小女孩现在在读初中,成绩非常好,同时还在学习钢琴演奏,在女孩的钢琴演奏声中,二位老人幸福的依偎在了一起,看着他们,我不仅在心中感叹,多亏了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老人们才能在国家的照顾下治疗疾病,乐享天伦,安度晚年。
我第二个进行访问调查的是一户前后几年变化非常之大的农户之家——曹姓一家。他们一家可以算作是在党和国家的扶持下,凭借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发家致富的一个代表,他们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向我展示了一个自强不息自立发展的故事。从前的他们也只是普通的一个农民之家,一年到头,辛苦劳作,尽管有了一定的科学基础,可是大部分还是靠天吃饭,收入自然不必说,跟做生意以及其他的生财之道比起来可谓是十分微薄,但总的来说日子也还过得去。可是上天是残酷的,2016年的一个夜晚,一场龙卷风席卷了整个村子,很多房屋被摧毁,曹家也不例外,就在他们一筹莫展之际,党和政府传来了福音:政府给受龙卷风侵袭的各家各户拨款,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的盖房建屋,并联系社会各界有爱心的人为他们进行捐款。而正是在这场社会人士与他们的见面中,曹先生见到了一位朋友,并在谈话中产生了不再继续进行北朝黄土面朝天的生活劳作。于是他开始积极地与政府进行交流,在政府的扶持下,他迅速的开展了自己事业的准备。众所周知,五常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鱼米之乡,尤其是五常大米,更是享誉四方,因此曹先生便将目光投向了利润丰厚的大米产销,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党和国家的政策扶持,如今的曹家早已今非昔比,今年他们的年利润已接近50万,不但不再需要像从前一样靠天吃饭,为温饱担心为糊口奔波,反而有了余钱,在宁波买了房,购了车,安置了家人,转了户口,孩子也转到了宁波市里上学,可以说已经完成了从一家农村人到城镇人的转变!他们骄人的成绩与如今幸福的生活,让人不得不感叹,党的政策与国家的扶持对于干斌他们全家人的命运真的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子换,每个人能拿到的票子都很有限,因而吃的自然十分紧张,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有可能吃一点肉制品,那个时候有肉有糖的人家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过得很不错的人家了。同样,衣服虽然没有像吃食一样紧缺,但却也好不了多少,很多孩子出的衣服都已经不知道是“几手货”了,因为布料的缺乏,很多孩子多的家庭没办法为每个孩子都准备自己的衣服,所以就只为年纪比较大的孩子做衣服,然后一个一个传给年纪相对小的孩子,或者在袖子上接上一节一节的补丁,来弥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带来的长度的不足。住房更不用提,一家几口甚至十几口人住在一个低小的小屋里,而且保暖性也完全没法跟现在的住房相提并论。出行基本靠双腿,那时甚至只是一辆自行车,都是十分奢侈的,更别提小汽车了。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的增加与改变,我们家的生活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爸爸妈妈的工资水涨船高,一个月的工资是原来他们一年工资的近50倍,吃穿自然是不愁,衣服的种类繁多,吃食安全又健康,至于住行,两房两车,虽说不是在一线大城市,但是对于日常正常生活来说还是很够用了,面对着我家的变化,我不得不说,党和国家的政策真的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没有这些惠民政策的实施,也没有我们家如今的小康生活。通过这次社会实践调查,让我切实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利国利民、富民强国、重视民生的举措的重要性与实际意义,让人必须承认:正是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我们才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真的是:一家一户看变化,一岁一年有发展!
马哲论文1500字篇十
也许是出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也许是源于自小接收的教育_——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也许是高中的思政课堂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_的《实践论》。故在老师说看一篇马列恩毛全集,写一篇读后感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_的《实践论》。
也许是今日无事,也许是出于想尽快完成任务的目的便从百度搜来读了一下,没想到为完成一个任务却让自己感触颇深。从客观的角度,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个人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初步的了解及把握了《实践论》的基本内涵。总的来说_的《实践论》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著作,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系统地论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学文的都知道: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的辨证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实践。因此,认识的辩证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感性认识中获得的丰富的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整理,将符合实际的部分上升为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活动和接受实践的检验。
下面我想就此阐述一下个人观点:
〈一〉《实践论》的世界观意义。
一、《实践论》对经验主义的批判。学了中国近代史及现代史的都能了解经验主义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举例来说,如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子能够极好的说明,好的经验可以给我们的实践带来益处,但经验主义是却会在不经意中令你万劫不复。
二、《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从字面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是只讲_,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_上套。这也就让我想到我们高中学思政时老师的举例: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活动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_的认识。这也就是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_同时还要做实验的原因,即加深对_的理解与把握。
当然理解这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一定资料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
马哲论文1500字篇十一
摘要: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之一。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2001年12月29日内,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表有关在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的现状的调查报告,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依然在进行着,状况还很严重。西部地区的沙土侵占面积占全中国沙土侵占面积的62.5%,沙漠化面积也占着90%以上。东北地方,从内蒙古地区到西北地区分开成12个沙漠,现在正在连接上,被称为是万里的沙漠,成为非常大的沙漠地带。尤其是我国北方的沙漠化(沙质荒漠化)以其面积广大和发展迅速而引人关注。
正文:
一、中国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根据全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据中、美、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中国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41亿人民币。中国荒漠化土地中,以大风造成的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占了160.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70年代以来仅土地沙化面积扩大速度,每年就有2460平方公里土地的沙化给大风起沙制造了物质源泉。因此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强沙尘暴俗称“黑风”。因为进入沙尘暴之中常伸手不见五指)发生越来越频繁,且强度大,范围广。1993年5月5日新疆、甘肃、宁夏先后发生强沙尘暴,造成116人死亡或失踪,264人受伤,损失牲畜几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33.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1998年4月15-21日,自西向东发生了一场席卷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强沙尘暴,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北和山西西部。4月16日飘浮在高空的尘土在京津和长江下游以北地区沉降,形成大面积浮尘天气。其中北京、济南等地因浮尘与降雨云系相遇,于是“泥雨”从天而降。宁夏银川因连续下沙子,飞机停飞,人们连呼吸都觉得困难。中国西北地区从公元前3世纪到1949年间,共发生有记载的强沙尘暴70次,平均31年发生一次。而建国以来近50年中已发生71次。虽然历史记载与现今气象观测在标准上差异较大,但证明沙尘暴现在比过去多得多,是没有问题的。综合分析,中国荒漠化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荒漠化面积大。据1994-1999年国家林业局组织的第二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全国现有沙化土地174.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8.2%,其中流动沙丘42.7万平方公里,固定、半固定沙丘46.3万平方公里,戈壁66.4万平方公里,其它18.9万平方公里。在全部沙化土地中,近期具备治理条件的沙化土地为53.8万平方公里。
2、荒漠化分布广。我国沙化土地主要分布于北纬35°-50°之间,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约45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的万里风沙带。此外,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区也分布着一些面积较大、集中连片的沙化土地,在黄淮海平原及长江以南的一些沿海、沿河和沿湖地区分布着零星的沙化土地。行政范围包括除上海外(不含台、港、澳)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50个县(市、区、旗),其中沙化土地面积大、危害严重的重点沙区县有379个,一般有沙县有471个。
3、荒漠化扩展快。根据调查资料,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沙化土地每年以1560平方公里速度扩展,八十年代以每年2100平方公里速度扩展,九十年代初期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速度扩展,后期每年扩展达3436平方公里。
二、土地荒漠化的危害。
所谓土地荒漠化指的就是土地上的生物,其生产力衰退甚至丧失。而会造成的原因,主要还是来自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其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已有67万公顷耕地、235万公顷草地和639万公顷林地变成了沙地。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阿拉善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下游、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河北省坝上地区和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等地,沙化地区平均增加4%以上。由于风沙紧逼,成千上万的牧民被迫迁往他乡,成为“生态难民”。中国国家林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世纪末,沙化每年以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每5年就有一个相当于北京市行政区划大小的国土面积因沙化而失去利用价值,全国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1.7亿。
2、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土壤风蚀不仅是沙漠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首要环节。风蚀会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和细粒物质的流失,导致土壤粗化,肥力下降。据采样分析,在毛乌素沙地,每年土壤被吹失5〜7厘米,每公顷土地损失有机质7700公斤,氮素387公斤,磷素549公斤,小于0.01毫米的物理粘粒3.9万公斤。中国科学院测算,沙漠化致使全国每年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化肥2.7亿吨,相当于1996年全国农用化肥产量的9.5倍。
3、自然灾害加剧还有一个最能让人类有直接感受的危害,那就是导致自然灾害加剧,沙尘暴频繁。
4、导致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据中科院测算,沙区每年因风蚀损失的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标准化肥2.7亿吨。
5、自然灾害加剧,沙尘暴频繁。全国特大沙尘暴20世纪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特别是2000年春天,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发生十余次扬沙、浮尘和沙尘暴天气,造成部分地区机场关闭、交通中断,其频率之高、来势之猛、影响范围之大,为建国50年来所罕见,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我国土地沙化的严峻形势。
6、加深沙区人民的贫困程度,扩大地区间的差距。恶劣的生态环境是沙区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的主要根源。据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我国重点沙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与发达地区差距更大。
7、严重影响大中城市环境质量,威胁工矿企业、国防要地、交通设施和国家大型水利设施的正常生产和安全运营。全国有3000多公里铁路、4万多公里公路和7万多公里灌渠由于风沙危害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8、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据专家测算,近年来我国每年因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更是难以测算。
三、土地荒漠化的防治。
防治沙漠化的方式包括流域管理、土壤与水源的保护、固定沙丘、再生林计划,改造盐碱地、牧场管理及土壤肥沃恢复。
1、种树种草。当植被盖度达到30%以上时,土壤风蚀就会基本消失。种树种草治理沙漠化的措施,就是基于控制土壤风蚀的原理提出的。在沙漠化发展严重的农耕地区,主要采取把部分已经沙漠化的耕地退还为林地和草地的方法,以达到沙漠化土地恢复的目的。
2、围栏封育。在草原地区牲畜压力过大,过度放牧造成了土地沙漠化。治理的方式通常采用“围栏封育”,即把草场划分成若干小区,使围起来的草地因牲畜压力的消失,而自然恢复。
3、生物固沙适合在西北干旱地区生长的植物主要有三类:一是肉质植物,这种植物体内薄壁组织可储备大量水分,接近地表分布的根系可以在偶然而短暂的降水过程中收集水分;二是根系庞大的植物,根系庞大并向纵深发展,以利用稳定的地下水;三是微叶或无叶型植物,这种植物的叶片强烈缩小和退化,以减少叶面的蒸腾,如梭梭、柠条和沙拐枣等根系庞大的植物是优良的固沙植物。
4、草格固沙是控制和固定流沙最根本而经济的措施。栽种固沙植物和乔木树种,能长久固定流沙。中国沙漠地区固沙植物和造林树种主要有:属于乔木的沙枣、胡杨、小叶杨、旱柳和松树;属于灌木的梭梭、花棒、锦鸡、红柳、沙拐枣等。
5、工程治沙利用杂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上建筑风障或覆盖沙面以固定流沙的措施。固沙效果快且明显,是一种临时性的措施,但需大量物力人力,成本较高。所以只限于自然条件限制植被生长、流沙又严重威胁交通线、居民点、重要工矿基地、农田等情况。目前,效果较好的方法主要是草方格沙障、粘土沙障及乳化沥青。
许多实践证明了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可以达到土地沙漠化的防治及可持续利用的目的的。以陕西省榆林地区为例,据史书记载,在1500年前,榆林地区还是个林草茂密,宜农宜牧之地。后因历代征战摧残,乱砍滥伐,植被覆盖率仅有1.8%,流沙已越过长城,逼近榆林城。据调查,在解放前的100多年时间里,有近13.4万hm2农田和草场院由于沙漠化而被放弃,11.3万hm2农田和26.7万hm2草场受到沙漠化的威胁,产量和载畜量低而不稳。自50年代以来,通过统一规划、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坚持以治沙造林、保护和发展农牧业为主导,取得了很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从1950年到1990年底,榆林治沙造林保存面积达74.0万hm2,恢复和改良草场66.7万hm2多。粮食总产量1990年较1950年增产6倍,大家畜由7.6万头增加到36.3万头,羊由36万只增加到150万只,活立木蓄积34万m3,价值7亿多元,有5万多农户脱贫致富。我曾经去过那里发现那里的土地荒漠化治理的非常好,用的就是草格固沙的办法。那里山上全是用草固定住的沙子。据当地人说这比以前要好许多。
参考文献:
荒漠化的危害.百度知道。
中国土地沙漠化防治策略.刘拓、张克斌、林琼.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6。
马哲论文1500字篇十二
经过一学期短暂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一名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学习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我的思想有了深层次的改变,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洗礼。
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首先要准确地掌握它的基本概念。只有形成了理论体系的世界观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并非一切世界观都是哲学。特别在掌握哲学这个概念时,既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又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不要把哲学与世界观相混淆。
何为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做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同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创造性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于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确立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矛盾的观点,联系的、发展的理论以及实事求是的相关方法论能够指导现实学习、生活,有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建设者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及理论水平,从而更好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是一个长智慧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领略其博大精深,在生活中运用马克思理论,使自己生活在高品质中。
马哲论文1500字篇十三
2008年注定是不平常的一年,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奥运会的成功,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必定是今年留给人们最深刻的记忆。奥运会已经过去,或许留下的仍是美好和喜悦,人们仍流连其中;金融危机却仍在继续,已经带来的是全球经济的衰退,每个人都希望它早早离去。此次金融危机虽然没有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金融危机那么严重,但也是自那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影响之大,波及面之光实属人们意料之外,甚至在这方面超过了大萧条时期,毕竟上次只是影响到欧美一些国家,而这次无论是从美国到非洲,从西欧到中东,世界上每个角落都大大小小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
金融危机的由来。
此次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所谓次贷危机,简言之,是指缺乏支付能力而信用程度又低的人在买了住房之后,无力偿还抵押贷款所引发的一种金融问题。居民住房是不动产,很难发生位置移动,因而即使发生供求问题以及由此引发金融问题,也应只限于一定地区的范围之内。然而在美国,这个问题却成了波及全国以至全球的问题。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主要是由于一种金融衍生品即“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泛滥造成的。一旦金融衍生品介入,把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就会展开无穷的金融交易。这种证券既可以在国内金融市场不断交易,又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不断流通,于是就把住房问题由局部问题变成全局问题、由地区问题变成全国以至全球问题。当第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即大量买房的穷人无力偿还贷款时,其后的诸多环节就难以运行了。
不仅如此。前几年美国住房市场火爆,即使是次级抵押贷款证券也成为抢手货。在这种情况下,不少金融机构把这种十分畅销的金融衍生品同其他行业的次级证券甚至垃圾证券“打包”出售。这样,多年积累下的大量金融残次品甚至垃圾就像汹涌的海浪一样涌向了美国以至世界金融市场。其后果就是金融危机的爆发。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仅仅次贷危机,还不足以造成美国目前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还有更深更广的根源,其中至少包括以下三点:
互联网泡沫问题没有解决。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it产业如日中天,带动美国经济走向繁荣,然而其中也隐含着大量泡沫。但美国一直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反而企图以房地产业的繁荣来进行掩盖。新世纪以来,美联储连续降息,金融机构简化购房手续,不需首付款即可发放贷款,甚至在信用等级评定上造假以鼓励次级抵押贷款,从而导致房地产泡沫日益膨胀。房地产泡沫同过去没有解决的互联网泡沫合而为一,金融市场的风险迅速累积。
虚拟经济同实体经济严重脱节。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二重性、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的二重形态,使国民经济划分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部分。这两部分本应大体一致,但由于商品的价值同使用价值的运行渠道、轨迹、方式以及监管机构、经营主体各不相同,价值往往会背离使用价值,这就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当这种背离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时,就有可能出现严重通货膨胀、巨额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直至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之一,就在于虚拟经济(其主要代表是金融业)严重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
美国实行赤字财政政策、高消费政策和出口管制政策。美国政府靠财政赤字或者说靠借债运行,美国的家庭也靠借债来支持超前消费,家庭债务目前已超过15万亿美元。在美国的产业结构中,资本和技术密集的高科技产业是优势,而劳动密集的生活必需品产业则是劣势。这就决定了美国必须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出口高科技产品。但美国在大量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同时,却以出口管制政策严格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这就导致贸易严重失衡,贸易逆差与日俱增。如何解决财政和贸易双赤字问题?那就靠在全球发行美元、国债、股票以及大量金融衍生品。通过这样的虚拟渠道,使全世界的实体资源(自然资源、劳动资源和资本资源)不停地流进美国。美国生产货币,其他国家生产商品,这是不公平的,所以终究是难以持续的。
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不是随随便便就会产生的,它是长期存在问题和所积累矛盾的总爆发。而这些问题和矛盾又是他们社会制度本身造成的,如果不做到本质的改变,即使今年不爆发金融危机,明年,后年,总会是要爆发的。所以此次金融危机的起因是美国的次贷危机,但本质的原因是社会制度的问题。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在08年9月开始发爆发以来,引起了世界的金融动荡不安,也让世界经济走向极度的低迷之中。美国华尔街带来的这场金融海啸引发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的金融走向破产边缘。中国在这场危机中也不能幸免,损失也不小,但中国好在发展势头强劲,外汇储备充足,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较大和启动一系列利好政策来抵御美国引爆的全球金融动荡和经济危机。
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未来经济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一、要密切关注对吸引外资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783亿美元,今年前三季度达到744亿美元。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流动性的减少,估计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会产生一些影响。
二、需要关注对出口增长的影响。出口的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且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也相当高,2007年已经达到37.5%,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速减缓明显,这仍将对我国出口产生较大的影响。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4.8个百分点。
三、需要关注对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的影响。投资者进行投资,消费者进行消费,往往都是建立在对未来信心的投资和消费的基础之上,世界金融危机已严重打击了世界经济各国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我国也不例外。
四、中国的股市也同样受世界及美国的金融动荡不安的严重影响,下跌了不少。不过受政府一系列措施的推出,已止跌回稳。中国有关各大银行对美国的投资和有关债券等确实损失不小,都有相当的损失。但随着国家的调控等措施已是尽量减少损失。五、五从就业率来看,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非常大的压力,随着国家经济增长率的下调,这一社会效应已经初步显现.六、在2007年中国gdp有1/3是出口带来的.美国经济危机不是孤立的,他是世界经济的核心,欧洲日本等国都会出现经济衰退,世界性的经济衰退来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出口带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美国是中国第一的出口大国,欧洲是第二,现在他们经济出了问题,没钱买东西了,中国的1/3gdp都会出问题.七、出口大幅减少后,沿海地区的出口型企业会大量倒闭,工人大量失业,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龙头出问题,全国都会大受影响.八、经济危机带来的股市大跌,房价下滑,国民财富不断蒸发,光靠挖掘内需不可能解决问题,老百姓手里没钱啊.九、银行业。除了中国各大银行所持有的一些外国债券,银行也是去年与前年炒房热潮的最后担保中介,压力还是蛮大的.万一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的逐步加大,那些炒房人士一旦资金链断裂,银行将面临还帐风险.十、中小企业的生存。经济下调以及各方面成本累积使得中小企业的利润率徘徊警戒线附近.这些影响在现阶段都已经初见端倪,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中国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深,这种影响也是在所难免的。
如何拯救金融危机。
现在全世界都在试图拯救这次金融危机,各个国家都相继出台各种拯救措施,我们相信,只要世界团结一致,同舟共济,此次金融危机肯定会成功的得到好转。所谓治病要治根,金融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老说不是一次两次,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资本主义经融危机最本质的问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只要资本主义制度未得到改变,经融危机便会周期性的复发。所以要拯救经融危机,那就要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那我们的目光就有的回到中国了。虽然中国不同程度的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这相对于欧美日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很小的,中国经济依旧高速增长,因为我国有抵御这一影响的能力,有抵御这一影响的基础和空间,首先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财富和奠定的基础;二是有国内较高的储蓄率,资金来源稳定、丰富、充裕;三是内需潜力较大,扩大内需的空间较为广阔;四是出口结构仍有拓展的余地,广交会就显示出一些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对非洲的有较大的潜力,资源型国家经济增长仍还在加快;五是政策操作空间还比较大,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结构政策、产业政策,都有较多的余地。而最主要的应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放眼世界会发现越是资本化严重的国家受到的影响就越大。所以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美国,才能救世界!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病根在美国。是由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导致全世界经济面临崩溃。只有美国经济恢复信心,世界经济才会好转。美国经济不恢复,世界经济就好不到哪里去。但现在看不到美国经济恢复的可能。
美欧日的根本问题,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美日的资本主义最彻底,是最典型的资本主义,欧洲经济还有些像社会主义,因此欧洲这次的情况还能好一些。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公平一些就是社会主义,贫富分化不严重就是社会主义,对经济要有一定的监管就是社会主义。
美欧日的经济,好的时候能有3%的增长就不错了。出现负数,也就是衰退,不足为奇。中国人已习惯于高速度,理解不了美欧日的经济发展为何那么慢。
这中由于资本主义制造造成的,贫富分化严重。有钱人搞投资不消费,没钱人想消费没有钱。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让有钱人锦上添花,让没钱人既使有一分钱也要夺去。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规律。美国近三十年的经济发展了,但大部分人的收入不增反降。美国经济问题出在消费不足,就是因为大部分人没有消费能力造成的,也就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只要搞资本主义,就避免不了贫富分化,消费不足,就避免不了出现经济危机。
因此,美国经济要想走出泥坑,关键是要增强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也就是要搞社会主义。一个资本至上的社会,不会有公平,必然出现危机。只有实行社会主义达到收入公平,才能避免出现经济危机。
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收入差距太小,要买什么东西大家基本上齐步走,都买同一种东西。虽然收入不高,但也出现物价上涨,抢购。太社会主义了,不好。但美国的制度也太资本主义了,导致很多人缺少消费能力,也不好。
由于收入增长缓慢,美国一般老百姓靠贷款买房子,靠信用卡贷款买电器。全是借钱消费。我过去以为美国前几年的经济高增长是好事,现在看都是靠贷款消费刺激的,是消费未来。全是虚的。一塌陷就是大窟窿。现在是全球化,美欧日经济集体塌陷,规模很大,人类再也经历不起这样的危机了。如果三十年后再来一次这样的危机,将更可怕。
然而美欧日如果还要搞资本主义,这次危机很难缓解,而下次危机将更为严重。这完全是社会制度问题,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因此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挽救美欧日,也才能救世界。现在的一切救市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
我们都希望全世界会越来越美好,经济越来越繁荣,社会越来越幸福,我们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福祉上考虑问题,不要存在历史形态的偏见,更不要有意识形态的偏见,认真反思一下,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孰优孰劣?通过此次金融危机,比较中国和西方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我们可清楚发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彻底摆脱金融危机的危害,也只是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世界。
【参考文献】。
马哲论文1500字篇十四
首先我要说明,这篇文章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哲学的贫困》一书。若读者认为写得还不错,那是因受此书的启发。若读者认为写得糟糕,那纯粹是我笔力不足、见识不够。《哲学的贫困》是一本伟大的著作。马克思以此书批判了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一书。虽然书名饱含对蒲鲁东的学说的讽刺,这本书却并非是情感的宣泄,而是针锋相对地指出了蒲鲁东经济学说中缺漏之处,并涵盖了经济学、社会学、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多方面内容。这其中有对小资产者局限性的批判,有对古典经济学家学说的评述,有对社会阶级与生产力关系的深刻认识,有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独到理解,有对世界无产者发出的热烈号召。马克思思想之博大深刻,非此短短数语所能言尽。马克思韦伯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连篇累牍地谈论直觉体知只不过掩饰了自己对对象毫无洞见。我仍斗胆以单薄之笔力写下这篇小文,暴露我的无知与见识短浅。只愿不会冒犯了马克思的著作。
《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阐述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并与蒲鲁东的"辩证法"两相对比,批评了"蒲鲁东"对辩证法的错误应用。读完其中马克思关于辩证法的论述,我发现,我也许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辩证法。
今年暑假,看了刘慈欣的《三体》。终究是我内心不够强大,看完之后陷入了一种无法言说的状态。世界很大,宇宙更大,我之存在,曾不能沧海之一粟。我对于人类,不过七十亿分之一,存在与否,对人类这一种族而言,并无差别。人类之于宇宙,不过是无穷星系、无穷行星、无穷生命之中一个小小物种,存在与否,对于浩渺的宇宙而言,并无差别。在人类的小社会里呆久后,突然意识中的世界被无限放大。而自己无限缩小。好像支持着我存在的支柱一下子坍塌了,我感到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可是已经存在了,便又只好这么活着。像一小船漂在茫茫大海上,我漂在在尘世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漂着,不知道要漂向哪,就这么漂着。这种状态持续了很久。但我知道,在我之前,这种状态,必有人曾经历过。thereisnonewthingunderthesun.
后来这种状态似乎演化成了一种对自我、对人类现有文明的一种粗暴而愚蠢的否定。在当时的我看来,人类所作的一切都是徒劳,尤其是哲学和社会科学。这一方面是因为,我认为人类文明太过渺小,在人类文明之外,还有数不清的超智慧生命体,他们眼中的我们,就像蝼蚁一样。且万事万物,包括宇宙,皆有终归于寂之日,我们现在所作的一切,都是在灭失之前的徒劳挣扎。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我看来社会科学和哲学都是人类自己对自己的反观,以我之眼观世界,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不管学者们再怎么坚持用客观的方法分析人类自己、分析社会,最后得出的仍是经过人们意识加工的结论,换句话说,我们活在我们用自己的意识架构出的世界里。这些否定、这些解释很难说是不愚蠢的。我将自己带进一种虚无的状态,作茧自缚,忘记了根本之所在:我之所以能够产生各种各样的看法,是因为我存在;我之所以对社会有这样的观察,是因为我本身就置身于社会之中。换句话说,我欲以存在之身论证自身的非存在,我欲以社会中之自我论证社会的虚无。我在否定了自身以后,就止步了。在看了《哲学的贫困》后,我才初步明白,这大概是因为,我的辩证法,甚至不如蒲鲁东的"高明"。我只知正题有反题,却忘了合题。本应是辩证的否定,而我却只记得自己否定自己,忘记了自己发展自己---我的"辩证法"是跛足的。其实,一切最终都会灭失,但并不能因"终将灭失"这一结果,而否认存在这一过程的意义。高三的我,也曾经持有过类似的结果导向的观点。万物归无固然是无法避免的宿命,但在清零之前,一切都还存在着。
《哲学的贫困》中令我感触颇深的另一点,即马克思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观点。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人组成的社会。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着,社会改变着人,人也改变着社会。看过一则小故事,故事描述了飞机三个不同机舱内的乘客,在等待起飞时的不同行为:头等舱的人在阅读,商务舱的人在用电脑,经济舱的人在玩手机。如果现实和这故事一样,发展到这里就戛然而止,那么社会阶层将会就此固定:低阶层的人永远是低阶层的人,不得翻身;高阶层的人永远是高阶层的人,绝不会被拉下神坛---每个人一出生,就能看见生命的终点。这种宿命论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却偏颇---它只看到了社会资本的积累性和继承性,却没有看到埋藏在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下变革性的力量。"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构成其全部历史基础的自己的生产力,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既得的力量,即以往活动的产物。"生产力的发展总是建立在既有的物质基础之上,不断积累,不断发展。那生产关系呢?"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不过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点。"这两句话,说明了两点。第一,生产关系---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关系,不是恒久不变的,它们随着生产力变化而变化,是历史的、暂时的。第二,人类的社会历史,是由单个个体的发展历史所构成的。虽然单独来看,每一个生命都是渺小的;但正是这一个个渺小的个体,整合在一起,人类作为一个种族才得延续。这两句话合在理解,在我看来,恰好能够反驳上文所述的那种宿命论的观点。首先,就人类社会整体而言,生产关系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其次,就每一个个体而言,其社会关系不是继承性的或恒久不变的。由于人类社会的历史是每一个个体发展的历史,由果及因,当人类社会整体生产关系发生变化意味着,其中个体的社会关系不可能是恒定不变的。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是革命性的,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或许在于,它破除了等级社会的"宿命论"和阶级社会的"代际继承"等观点,赋予了每一个个体平等的发展可能。
读完《哲学的贫困》一书,我最大的收获,便是我好像开始体悟我存在的意义了。我存在,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又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我还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部分存在着。我活着,是这一个小小个体的存在的延续,也是人类这一种族的存在的延续。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一切产物,都是为了种族的延续,物质产物自不必说,而精神产物—我们制定法律,是为了规制越轨的行为;我们信仰宗教,是为了寻求心灵的慰藉;我们创造艺术,是为了表达对美的追求;我们研究科学,是为了探索我们周遭的世界;我们思考哲学,是为了了解我们自身……既然已经存在了,就好好地活下去吧。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活下去,作为人类的一份子活下去。存在的意义,隐于存在之物中。
马哲论文1500字篇十五
在中新网3月20日最新一期的《人民论坛》发表系列文章称,最近20年的实践初步证明,西方社会的三大预言——“西方民主制度将一统天下”、“新自由主义模式将成为全球普遍模式”、“共产主义将最终消亡”是经不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
共产主义在中国已经扎根并且有了长足的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那么共产主义社会又有哪些特征呢?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材料按需分配。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只有在生产力增长起来,在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才能实现共产主义分配原则。生产力的高度的发展又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共产主义制度的建立不仅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为基础,而且将使未来社会的生产力得到更高的发展。为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将废除私有制,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相适应,共产主义社会将按照自然资源的情况和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它将实现人类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
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在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将会消失,国家也将消亡,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军队、警察、监狱等将失去作用。而且在共产主义社会战争也将不复存在。数千年以来,消除战争、实现和平生活始终是人们向往的目标。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超别必然消失。共产主义社会不仅社会是和谐的,而且社会与自然也将达到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不是放弃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而是以呵护自然发展规律的方式来改造和利用自然。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阶级消灭、国家消亡和“三大差别”消除,社会关系实现了高度和谐。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关系的高度和谐相联系,人们精神境界得到极大的提高。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社会的根本特征。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发展,是建立在个体自由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分工是人类生产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于提高熟练度和促进技术进步,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分工同时也是对人的活动范围的限制,只能鼓励而片面的发挥某种方面的才能。在共产主义社会分工的消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是成为乐生的活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实现,那时人类将最终从支配他们生活和命运的力量中解放出来。
我们深信,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在更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前进的社会。它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而是人类自由自觉历史的开端。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形态发展和交替的过程。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经过长期发展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客观必然的历史进程。
实现共产主义不仅是一个合格规律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合目的的过程,是和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在人们的活动中形成的,是人们社会活动的规律,它的实现和发挥作用离不开人们的社会活动,特别是离不开人们自觉创造历史的活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能动性,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的推进,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可以说,在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就包含着无产阶级和先进人类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历史和世界创造了稳定、高速发展的奇迹,同时也向世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性、超前性,在当今的生产力基础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符合也可以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思想上中国人变得更成熟、更实事求是、更务实;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中国历史上首次从全国的范围基本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而且大部分人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人们的需求已经超越物质向精神延伸;从哲学的高度讲,科学已经可以从物质存在和概念推理上,初步解释一切神学现象,用科学将神话变成现实已经露出曙光。那么,今天我们距离实现美好的共产主义世界还有多远呢!
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民族和国家仍然存在。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各个名族国家的范围内分别进行的。由于各个名族和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不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也会有所不同,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的名族和国家,应该具有自身特点的方式向共产主义方向迈进。
当代中国应当走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中国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为了实现自身的伟大复兴作出的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经验总结,也将是中华民族最终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和康庄大道。我国现在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的初始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将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在建设共产主义社会中,我国十七届五中全会以非常明确的语言,阐述了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包含了三层含义:一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根据。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这段话全面地说明了制定规划的理论根据和主客观依据。二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要求。这就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这四句话精辟地说明了规划的主题、主线、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及实现规划的动力。三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目标。这就是“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所取得的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十二五”规划体现了中国在向共产主义社会不断的探索与努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树立和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体现在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际行动中。我们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理想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马哲论文1500字篇十六
首先,根据唯物主义认识论可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们要坚持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目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理念和想法主要来源于书本,真正实践的机会不是人人都能获得的,所以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就是参与者少、旁观者多;从事的多是规模小的个体经营的行业,成功率低,存在的问题较多。
此外,根据马克思主义中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联系是普遍存在的,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大学生自主创业既给大学生自身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又促使社会新生出各种生产力。同时社会环境和大学生自身的心态也影响着大学生对于自主创业的选择。自主创业又多是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传统行业,因而成功率低。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的原因分析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它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它是第二位的,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而言,从内因上讲在于大学生自身。具体表现在:
首先,市场经验不足。许多大学生并不了解或者主观臆断市场需求,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这使得他们错过了很多的商业机会。其次,社会经验不足。这常常使他们在刚开始创业时盲目乐观,而对于创业过程中会遇到的失败却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一旦在创业中遇到挫折和失败,许多创业者感到十分痛苦茫然。
另外,综合素质较弱。大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实践能力、组织领导、协调协作、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和创造能力上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外因上讲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的主要外部因素在于:
首先,缺乏创业环境。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但是与外国成熟又完备的创业环境相比,我国现在的创业环境在资金支持、政府政策等各个方面还需进一步的完善和健全。
其次,创业教育滞后。高校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其教学内容,大部分学校仍是停留在就业教育的阶段,很少有学校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导致学生对国家在对学生创业方面的方针政策知之甚少,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三)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分析。
第一,从内因上改善,即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根据辩证唯物论,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指导实践,调节控制人的行为。所以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要树立创业理想,坚信创业理想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为理想的实现而不断的奋斗。此外,还要塑造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得以有效发挥,并善于根据新形势适当地调控自己的身心状态。
第二,从外因上改善。其一,加强自主创业教育。高等院校应该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主要针对创业基础、实务知识和创业选择的培训与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其二,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这就要求国家制定长期战略和政策。最后,要转变社会观念。要知道创业与就业是相互联系的,创业解决了自己就业问题,缓解国家就业压力,减少对现有机会的竞争,同时还为其他人创造了就业机会。是缓解甚至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条可行之路。
(四)总结。
通过以上论证可知,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大学生要积极配合政策的实施,同时借助来自家庭、社会、政府等多方面的帮助。在创业过程中,父母要关心他们的创业,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社会要提供一定的社会舆论导向,加大社会宣传力度,给予大学生舆论上的支持;政府宏观调控的就业环境也会给高校毕业生带来源源不断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环境,需要国家社会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让我们共同期待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引自《》。
马哲论文1500字篇十七
学号:1070610118。
姓名:严禹明。
先谈谈什么是认识论,所谓认识论就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又称知识论。前些天我们刚学习过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对其深有感触,今天,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对于准确地厘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下语境中的出场路径是十分重要的。现在我将要在本文中对我体会和认识到的认识论和马哲原理进行讨论。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思潮”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是否与他们没有在制度层面经历过社会主义的实践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必然以一种持不同政见者的文化姿态而出现?在马克思那里,其哲学曾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的形态而出现,这样一种哲学路径在当代的语境中是否还能继续?对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其实都与我们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直接相关。尽管在当下中国学界的解读语境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论解读模式较为普遍,但就我个人的研究心得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应该是科学的认识论。下面,我就从两个方面来对这一观点作些解释。
一、西方近代的以“科学”的姿态而出现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与马克思的科学认识论根本不是一回事。西方近代认识论是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它的目的在于把呈现在古代的直观和经验世界中的“意见”提升到“知识”的水平。由于受到数学思维模式的影响,这种认识论不但把自然,而且还把社会都看成是由数学语言写成的一本书,因而把认识论奠基在了普全数理模式之上。再加上笛卡尔前两个沉思的革命性意义,这种认识论就被解读成了从一个绝对本原出发的逻辑演绎过程。客观地说,这种认识论的确是有较大的缺陷的。
二、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看,科学认识论也应该是马克思哲学的根本。从表面上看,这一说法似乎是不成立的,因为马克思哲学似乎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完成了它的存在论形态之建构。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谈的是自我意识,在《莱茵报》期间谈的是国家理性,这些都是与人的生存的哲学主题不相一致的,而在《手稿》中马克思明确谈论的是人的劳动实践,即把人和自然界统一起来的劳动过程,他还用这种劳动过程来批判现实生活中的异化劳动,这颇有些海德格尔式的撇开寻常意识走向哲学意识的味道。至于马克思在这之后的思想演绎,则被界定为在廓清了哲学的存在论轮廓之后所进行的历史观及经济学的探索。
从总体上看,认识论的一方面反思思维之所以能够作为一种现代思维形式独立出来,首先是因为物质世界本身的层次性,这是反思思维的客观基础。物质世界本身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各种层次,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1010厘米到1023]厘米,横跨了44个数量级。从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分子到物体、恒星、星系,都具有自己相应的时空尺度、质量和能量等级,相应的结构和运动方式,特有的信息交流方式。物质世界就是由这些极不相同的层次、不同的秩序构成的一个多层次的巨系统,而这些层次又互相交叉,形成了新的运动,如宏观向微观的运动,历史凝积于现实的运动。世界本身运动的层次性、差异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交叉性,要求思维具有反思性。
一个典型的认识论在科学领域的例子就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化学动力学家们对化学反应速度的研究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时可采用的实验方法有静态法和流动法。选定流动法后,对应于气态链烷属烃高温分解反应、甲烷和氧气的反应、光化学反应、烯烃的聚合反应等,farkas和melville给出了七种不同的实验安排和不同的仪器装配,以便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另外一个认识论在科学中的例子就是:当我们用一支水银温度计去测量某物体的温度时,只有当温度计原有的温度与被测物体测量前的温度一致时,即温度计上的刻度在测量某物温度之前和发生能量转移,改变正被测量的物体的热量,导致温度计上的读数只能准确反应测量后被测物体的温度,而不能准确反映测量之前被测物体的温度。
另外一种认识论叫做创造认识论,这种认识具有创新性。把认识成果创造性地运用和应用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通过另外的途径和方法,论证着已有的认识成果,这也属于创造认识的范围,具有认识的创新性。这种创造认识既没有提出一种较独立和典型的理论或观点,也没有为某一理论和学说提供新的证明材料,而是采取了新的认识方法和论证方法得出了同样的认识理论和观点。
在认识论的认识方法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人类认识的一般方法,即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因果分析、类比以及观察、实验、假说等一系列理性方法和非理性方法。而创造认识论主要研究创造性的认识方法,如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以及想象和幻想等,因为这些认识方法同创造认识直接相关,所以成为创造认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从以上分析可见,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它又是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即是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研究的创造认识这一部分抽取出来,突现出来,重视进来,作专门的研究。创造认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是有着重大理论意义的。同时,研究认识论,对于开发和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对于全面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又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马哲论文1500字篇十八
无论透过马克思哲学本身的语境,还是透过后现代有关马克思哲学评述的语境,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都会为我们深刻地感受。理解了马克思哲学的这一向度,才能明白马克思无论是在谈自然还是谈社会、谈经济还是谈政治、谈历史还是谈现实、谈科学还是谈艺术,一刻也没有忘怀对人本质的哲学提问,即对人的生存处境和命运发展的深切眷恋和关注。正是如此,马克思没有让自己的哲学停留在形而上学的‚抽象王国‛里,而是让它径直遭遇人的现实存在,并且以自己特有的运思深入到历史的人的生命活动的坎陷和人的历史的歧出,揭示了人的现实生存境遇,展望了人的理想生存样态,从而锻造出了自己哲学的新形态——生存论哲学。
一、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首先是通过他对传统哲学的解构而表征的。
海德格尔曾就西方哲学史作过这样的总评:整个西方哲学就是柏拉图哲学的展开;形而上学就是柏拉图主义;是马克思完成了对‚形而上学‛的颠倒;至此,哲学进入了‚终结阶段‛。(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第59-6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我们认为,海氏的评价是中肯的。正是马克思完成了颠倒‚形而上学‛的工作,哲学才由‚存在‛被遗忘的形而上学的历史转向对现代人之生存境遇的思索的非形而上学的‚存在之思‛,即使得现代西方哲学包括马克思自己的哲学具有存在论之意义,亦即具有生存论的指向,那么,马克思是如何实现对‚形而上学‛的颠倒的,其哲学生存论的指向又是如何得以表征的,是我们这里要涉猎的问题。
1.通过对传统哲学的主题转换,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得以初步表征。‚传统哲学‛是相对于‚现代哲学‛而言的,它是指从古希腊哲学尤其是自柏拉图以降的哲学到19世纪中叶特别是黑格尔哲学这一历史阶段的所有哲学形态,包括古代哲学和近代哲学。从根本上说,传统哲学是‚形而上学‛,即关于超验存在之本性的学问,它力图从一种‚终极存在‛、‚初始本原‛中去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性以及人的本质和行为依据。
应当指出的是,对世界以理性的方式从总体上去把握,这本身是哲学的特征,但问题的关键是传统哲学把它们探讨的‚本体‛或‚本原‛抽象化了,以致在它们那里(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不仅‚物质‛或‚精神‛成了‚抽象的存在‛、‚抽象的实体‛,而且人也成了一种抽象的存在物,人的主体性完全失落了。对于传统哲学只关注宇宙本体、注目上苍的‚绝对‛或‚抽象的实体‛,而忘却对人类世界即现实人的生活世界的关怀,马克思有相当清楚的认识。所以,当他在哲学研究的初始,便毅然决然地举起了‚拒斥形而上学‛的大旗,并断言:‚这种形而上学将永远屈服于现在为思辨本身的活动所完善化并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59-1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与孔德‚拒斥形而上学‛有本质的不同,马克思不是把这种‚拒斥‛局限于经验和知识以及‚可证实‛的范围,而是在‚拒斥‛后,把哲学导向关注‚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感性世界‛、‚现存世界‛、‚人类世界‛,并强调哲学应当‚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同上书,第161-162页。)。
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就‚现实世界‛、‚感性世界‛、‚现存世界‛这类概念有过明确说明和规定,从中我们看到,这一系列概念实质上都指一个东西,即‚人类世界‛或我们的现实的‚生活世界‛。针对传统哲学抽象地谈论整个宇宙、‚整个世界‛,马克思特别谈到对‚自然界‛的理解问题。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现存世界‛当然包括自然界,但这个自然界已不是原生态的自然界,而是‚人类学的自然界‛。自然界具有‚优先地位‛,但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或者在人的活动范围之外的自然界,对人类来说是‚无‛,或者说‚是不存在的自然界‛。在人类世界里,自然史和人类史‚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第6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所以在现存世界中,自然与社会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人类世界是‚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的统一。由此观之,马克思哲学的主题是‚人类世界‛,它关注的是现实的人及其发展。对马克思哲学来说,‚全部的问题都在于使现存的世界革命化‛,即以人的发展为坐标来重新安排周围世界,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2.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通过他解构传统哲学的必然性观念而得以表征。传统哲学对必然性具有普遍的信念,这一信念在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那里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中世纪表现为神学观念,在近代表现为对理性的迷狂和对‚知性科学‛的崇拜。毫无疑问,传统哲学的这种对必然性的普遍信念,是造成西方‚理智主义‛的根本原因,而这种‚理智主义‛所形成的只能是‚知识论谱系‛的哲学。在知识论哲学的时代,人的生存和欲求是被抑制的,人的身体和四肢都消失了,人就是大脑,大脑就是人,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东西了。对西方传统哲学的这一特征,马克思给予了特别关注和揭示,并在自己的哲学创造活动中,着力地瓦解这种必然性观念的统治。早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就借用伊壁鸠鲁哲学表白了自己对必然性观念的哲学认识。在分析了伊壁鸠鲁哲学与德谟克利特哲学的差别后,马克思指出,要把这两种自然哲学等同起来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几乎在一切方面都是‚截然相反的‛。而他们的这种对立和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德谟克利特注重必然性,伊壁鸠鲁注重偶然性。通观《博士论文》我们不难看到,马克思对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赞扬,实际上只不过标示着马克思自己对偶然性观念的认同和对必然性观念的反叛。如果说,必然性、命运、天意、决定论是古希腊哲学的基本信念的话,那么,马克思正是通过对伊壁鸠鲁的未受重视的‚原子偏斜说‛的重大理论意义的重新认识和对偶然性哲学原则的高度颂扬,解构了这种传统的、根深蒂固的信念。同样是针对西方传统哲学这种对必然性的普遍信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近代自然科学的抽象性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特别地谈到‚自然科学‛问题。由于传统哲学抽象地谈论‚整个宇宙‛、抽象地理解‚物质‛和‚实体‛,所以,在传统哲学那里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被割断,没有真正成为人的生活的基础,倒是具有唯心主义的倾向。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以‚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原则理解自然界和人自身,‚自然界的属人的本质‛和‚人的自然的本质‛才会可以理解,而建立在这样的‚自然界‛(人类学的自然界)和‚人‛(现实的人)的基础上的自然科学才可能成为‚真正人的生活的基础‛,才会成为‚人的科学‛、‚现实的科学‛。所以马克思认为:自然界的社会的现实和人的自然科学或关于人的自然科学是同一个说法。
也同样是针对西方传统哲学对必然性的普遍信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知识论‛哲学,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谈到‚历史‛时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马克思在这里的意思是说,与所有其他问题比起来,人类生存问题是一个最原始最重大的问题。人类在衣、食、住等方面的需要也就是他的生存或生活的欲望和意志。这种生活上的需要和欲求与人的知识或意识的关系是这样的:前者是第一性的,后者是第二性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从上述我们可见,针对西方传统哲学对必然性的普遍信念以及由之而来的知识论哲学,马克思不断地以新的哲学精神和哲学态度去瓦解它们,一再强调哲学必须面向人的生活世界,关心人的生存发展。
二、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主要体现在他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之中。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曾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一实践哲学的创立,不仅实现了对传统理智形而上学的颠覆,而且也确立了当代哲学的伟大界碑。实践哲学在哲学史上的这种分量,我们认为主要在于它具有哲学本体论的意义和生存论的意义,而从现代哲学看来,这两者又是根本一致的。
1.实践的现代提问方式。认真研读马克思哲学史,我们就会看到,‚实践‛这一范畴在马克思那里,首先是关于存在与非存在、存在的现实性、自然界和人们现实存在的一个最本质最重要的范畴。然而,实践观的这一本体论意义长期为我们所忽略。所以结果竟是这样:马克思哲学与近代哲学的本质差别被磨平,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也蔽而不明。这种结果,部分地是由于我们对‚实践‛作了狭隘的理解,部分地是由于我们把这一存在领域让渡给了旧唯物主义。因此,不从现当代哲学出发、不以现当代哲学范式去思考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我们就不可能对实践的哲学本性作出既具有原则高度、又富具体理论内容的阐述,就不可能作出符合马克思本意的结论。
20世纪初,葛兰西率先以实践哲学重新界定了马克思哲学的性质,对改变实践的提问方式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葛兰西认为,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正统派的根本缺陷,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传统唯物主义等同起来,没有看到马克思哲学产生的文化背景和他的创造性与建设性的活动。事实上,马克思是以实践哲学创立了一种新的哲学世界观,是一种具有独创性的哲学。这种独创性,按照葛兰西的理解,是指马克思哲学开辟了哲学发展的‚新路‛,‚更新了整个设想哲学本身的方式‛。(葛兰西:《实践哲学》,第161页,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也就是说,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不再使现当代哲学追求那种独立的、自在的和自为的现实,而是面对和研究人们存在于其中的历史的现实,人的具体的、感性的现实。葛兰西通过对实践哲学性质的规定和说明,把马克思哲学从传统哲学研究方式中解放出来,移植到现代哲学的文化土壤之中,实现了马克思哲学的现代提问方式,亦即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体论的提问方式。
科西克在吸收了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的合理思想的基础上,也直接探究了实践的本体论提问方式。在他看来,实践的本体论提问方式,首先是哲学的提问方式。实践的哲学提问,就是把隐秘于日常生活实践的各种特殊方式中的实践的本质揭示出来。而实践的本质就是人类的存在,是人的秘密的揭露。其次,实践的本体提问是对人的存在的整体提问。在科西克看来,对人的存在的整体提问中主要包括劳动要素和生存要素,其中生存问题又是重要的。最后,科西克还谈到实践本体提问的认识论问题。
葛兰西和科西克的研究成果当然不能囊括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全部内容,但却为我们立足当代哲学的高度发掘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现代价值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他们共同说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即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具有存在论的意义(生存论的指向)。2.偶然世界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体世界。对于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的内涵来说,偶然世界始终是一个必经的环节。偶然性之所以成为与人的生活相关的存在原则和思维原则,成为一种新的哲学精神,就在于它经历了哲学本体论的过滤。这种哲学本体论的过滤,是现代哲学发展的产物,是对巴门尼德‚存在‛学说解构的结果。马克思之所以被看成是‚终结形而上学‛的奠基人,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在马克思哲学中,偶然世界是其哲学的本体世界。如同我们知道的,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一个中心议题就是:实践哲学与偶然世界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之所以称赞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原因就在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设定了原子的‚偏斜运动‛,并通过这一设定把偶然性提升到人的生活的存在原则与思维原则的高度,从而确立起哲学的本体世界。在马克思看来,伊壁鸠鲁哲学的意义不在实证科学上而在哲学上。正是伊壁鸠鲁哲学的这一内容和态度,马克思指出:偏斜表述了原子的真正的灵魂、抽象个体性的概念。在这里,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的结论,与其说是对伊壁鸠鲁哲学的解释,毋宁说是马克思自己对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方式所作的一次彻底清理,是力图把实证科学的内容和思维方式排除于哲学之外所作的一次理论尝试。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还特别地就伊壁鸠鲁哲学的形而上学特征作了概括,而这一概括又特别地关乎到对‚实践‛概念的理解。可以说,马克思的概括就是对人的感性世界,亦即人的实践进行本体论的抽象。正是基于这一概括,马克思对实践哲学作出了一系列规定。在那些规定中,马克思试图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即:哲学的实践不论采取多么抽象化的形式,都是与人的感性世界相联系的,实践的世界是人的感性世界、生活世界。尽管上述这些思想在论文中只是粗略地被规定,但将偶然世界视为哲学的本体世界的哲学理论格局已定,在以后的哲学创造活动中,马克思所做的努力是将这一理论格局发展完善。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将偶然世界视为自己实践哲学的本体世界的思路。例如,在谈到人们的存在问题时,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说:费尔巴哈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因而他‚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这里,马克思的意思是说,‚实践‛——感性的活动或对象性的活动——乃是人的现实的存在或现实的人的存在,亦即哲学的实践是关乎着偶然世界的。感性的活动乃是人的存在本身,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再如,马克思谈到自然界的存在问题时,也特别地讲到这种自然界的现实的存在是关乎人的感性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说:‚……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感性的活动‛乃是‚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马克思哲学的世界实际上就是‚现存的感性世界‛,或曰偶然世界,而把这个世界当作感性的活动或对象性活动本身来理解时,这样一个世界也就成为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世界,亦即偶然世界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体论的世界。
3.实践哲学本质上是人的生存哲学。当马克思把自己哲学的世界规定为‚偶然世界‛(人类世界、感性世界、现存世界、现实世界)时,当他从‚实践‛——感性的活动或对象性活动去理解这个世界时,现实存在的人也就成了他哲学关注的焦点。如果一般地说,哲学是关于存在的学问,那么,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就是关于‚现实的人‛的存在学问。正是如此,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才超出传统哲学的界限并使其哲学理论展开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发展的科学‛。
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从本体论上指证着‚实践‛——这一标志着人的存在方式的概念。马克思认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而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6页。)。
从整个《巴黎手稿》对人的本质的实践追问来看,马克思不仅一般地肯定实践是人的本体存在,而且还进一步探究了人的存在的本体性质。马克思通过分析动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本质区别,揭示了人的‚感性活动‛是与人的价值创造、人的本质、人的自由的实现相联系的。通过这一分析,马克思完成了实践哲学的理论化,亦即:一方面,以人的本质规定实践的本体,把实践归结为人的本体存在,从而将实践提升为哲学的理论范畴;另一方面,通过探究实践的哲学本性来确定人的本体的性质,从而揭示出实践本体论的深层内涵。
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以‚感性—对象性的活动‛原则获得了关于‚现实的人‛的本体论的哲学解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进一步为自己的实践哲学作了关于‚现实的人‛的生存论的展示。马克思指出:‚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我们认为,马克思这一对自己历史观的概括,表明了马克思对人的生存境域的整体揭示,以及对这一整体境域中人的各种生存样式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的描述。按照马克思的思路,人的整体生存境域中有这样几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生存样式:一是人的最基本生存样式。马克思主要通过对‚生产力‛、‚交往形式‛及‚生产方式‛的论述而展示的。二是人的政治生存样式。马克思主要通过对‚市民社会‛及其基础上的‚国家‛、‚法‛的分析而实现的。三是人的观念生存样式。马克思主要通过对‚意识‛及‚意识形态‛的考察和分析来揭示的。
总之,在马克思那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感性的自然界‛对人说来直接就是人的感性(这是同一个说法),直接就是另一个对他说来感性地存在着的人。社会是实践的展开形式,是人自己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存在方式。人本质上也是实践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自己也就怎样,而他是什么样的,同他的生产活动是一致的。一切观念形态都是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本质上体现着人自身的生存状态。
三、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也表现在他哲学的批判向度和价值取向上。
从马克思对哲学史的反思中我们看到,马克思是通过哲学的批判来解答时代课题的。在马克思一系列哲学批判中,最能凸现其哲学生存论指向的主要是他的关于‚异化劳动‛学说和关于‚拜物教‛的批判理论。通过这些批判,马克思同时也展示了自己哲学的价值取向。
1.关于‚异化劳动‛学说。异化劳动学说是马克思《巴黎手稿》中最富特色的重大理论成果,在整个马克思哲学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之所以如此评价,我们认为,主要基于以下两点:第一,因为正是在这里,马克思通过对国民经济学前提的追问,即通过对私有财产人学本质的追问,实质地导向了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从而引发了一场哲学本体论上的伟大变革,即使得其哲学摆脱传统形而上学的羁绊,通向现象学的人学,成为对人的生存论本质的探讨。第二,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批判的解释学理论,作为对资本主义文化的否定和超越,作为对具有‚世界命运‛的‚无家可归‛状态的‚历史之思‛,也正是在这里,马克思通过对异化的‚体验‛,‚深入到了历史的本质性的维度中去了‛(海德格尔评)。因而‚成为我们当今用以恢复自身与存在之间关系的认识方式‛(杰姆逊评)。所以,我们认为,无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学说的理论成就从哪个方面来表现,它都凸现着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因为,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最基础性的概念——实践——这一作为人的生存之历史性的概念,正源于异化劳动学说;而作为一种直接遭遇人的现实的历史生存,并且以自己特有的运思深入到历史的人的生命活动的坎陷和人的历史的歧出,揭示了人的历史生存境遇和展望了人的理想生存样态的哲学理论,也主要是通过‚异化劳动‛学说而得到体现的。在这里,我们重点讨论后一种意义上的异化劳动学说所体现的生存论意义。
对异化问题的探讨,诚如我们了解的,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和国民经济学家不同。如果说,费尔巴哈仅仅只从直观的角度把私有财产理解为一种‚感性类本质的异化‛的话,那么,马克思则认为,私有财产本源的东西,则是‚感性‛(活动)本身的异化。如果说,国民经济学家是从抽象的先验原理和虚构的前提出发来理解问题,那么,马克思则是‚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通过‚走向事情本身‛,来揭示被遮蔽在私有财产中的人的本质。在通过对异化劳动现象的层层剥离后,马克思得出了关于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即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继而在此基础上初步描述和分析了现实社会的基本方面,即私有财产的现实。通过对异化的‚体会‛,马克思不仅获得了他对人的‚一般本性‛的深刻理解,而且同时也获得了对他那个时代的‚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的深刻理解。正是马克思从人的‚一般本性‛与‚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的固有联结点上,更加真切地把握到了人的本然价值和这种价值的历史的实现或历史的乖离。马克思的结论是:(1)人的生命为了本身的实现曾经需要私有财产;(2)人的生命现在需要消灭私有财产;(3)自我异化的扬弃跟异化走着同一条道路;(4)共产主义就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只有到了共产主义,人的本性才能得以全面彻底的‚复归‛,人才能真正地‚占有‛自己的本质。
2.关于‚拜物教‛的批判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即现代社会的异化状态的关注始终是马克思哲学理论活动的兴奋点。所以,继《巴黎手稿》提出‚异化劳动‛学说后,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再度通过历史现象学遭遇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生活,指证了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发生的现实的异化现象。再后,马克思又在《资本论》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活最普遍的表现形式——‚拜物教‛现象的批判考察,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被‚物‛(商品、货币、资本)掩盖起来的人与人的真实关系,再现了这一社会人的历史的生存(‚物化‛或‚异化‛)的图景。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在后来的经济著作中,形式上好像是在谈纯经济问题,但一刻也没有忘怀对人的本质和人的命运的哲学探问,或者,毋宁说马克思在这里是通过对现实的经济关系的逻辑层面的分析和剥离,来达到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哲学关照。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拜物教‛的批判,是从对商品的分析开始的。因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普遍的物的表现形式。在他看来,商品作为产品是简单而又平凡的东西,但产品作为商品却成了一种古怪的东西,充满了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人与物的颠倒的幻觉近似于宗教迷信,所以,称为‚商品拜物教‛。马克思在对‚商品拜物教‛分析后,又进一步揭示了货币、资本的拜物教的性质和秘密。
在马克思看来,‚拜物教‛只会产生这样两种结果:一方面物被主体化;另一方面人被物化。马克思进而指出,这是一种颠倒,一种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现实发生了的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的颠倒。这种主客颠倒的秘密在于‚人本身的劳动的异化‛。在这种异化过程中,资本家感到‚绝对的满足‛,而工人感到的是‚被奴役‛。
对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拜物教‛的批判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卢卡奇曾作了正确的解读。他认为,在马克思哲学的物质观中,‚物化‛是一个核心概念,并在《历史与阶级意识》这一名著中指出:‚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同时,他认为马克思哲学不是坐而论道,不是抽象地谈论‚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类旧唯物主义早已谈过的教条,而是通过对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的揭露,唤起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从而促使他们以实践的方式改造资本主义社会。无论如何,我们认为,卢卡奇是正确地理解了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和实践功能。
从上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学说和‚拜物教‛的批判理论中,我们不难看出,在马克思哲学的批判向度和价值取向上,它凸现着对人的命运的深情关注,在其历史的逻辑的悉心考辨中所逼显的是人的谜底。
马克思哲学是当代哲学。然而,在目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我们发现,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远未得到既具原则高度又富具体内容的深刻阐明。因此,我们认为,只有真正在哲学的范围内正确地理解了马克思在本体上所实现的伟大变革,并让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哲学形成最广泛和不断深入的对话,我们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参见吴晓明:《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载《天津社会科学》,1999(6)。)而作为体现这一哲学的当代性的生存论指向也才会被我们‚深刻地感觉‛。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可以断定,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在‚历史之思‛中相遇、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相遇是‚经验的事实‛。
[1]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杨耕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余源培.时代精神的精华[m].上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6]葛兰西.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7]何萍.生存与评价[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8]俞吾金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活动策划书(优秀19篇)
- 最新129活动策划总结(模板16篇)
- 129活动策划方案(大全12篇)
- 2023年活动策划岗位(通用13篇)
- 最新电力企业文化展板(优质16篇)
- 最新电力企业文化宣传(优秀11篇)
- 策划活动(优质18篇)
- 2023年华润电力企业文化的意义和传承与发展(五篇)
- 最新华润电力企业文化内容 华润电力企业愿景(5篇)
- 最新青年演讲比赛主持词(通用20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
相关文档
-
2023年可反问面试官的问题(实用14篇)
35下载数 232阅读数
-
2023年社区科普活动方案范文(模板9篇)
27下载数 811阅读数
-
最新演讲稿:假如我是家长(优质6篇)
18下载数 661阅读数
-
2023年党建结对共建工作亮点特色汇报(汇总15篇)
50下载数 246阅读数
-
有关学习“两会”精神的主题班会策划(汇总14篇)
21下载数 712阅读数
-
勇敢章争章范文范本 勇敢章内容(三篇)
35下载数 410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