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03-17 20:52:33
- 小编:zdfb
- 文件格式 DOC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思政新闻稿篇一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三观价值取向
一、探讨的缘由
就一般而言,“价值”表达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相关性,是客体所具有的属性及其对主体而言的意义.教育的价值是建立在教育的本质特性基础之上的,是教育对于主体的存在和发展而言所具有的意义。追求价值是教育教学活动重要的驱动力,而且教育教学还是一种创造价值的实践活动,这不仅意味着教育教学的内容本身是具有价值的,还意味着我们对教育教学活动存在一种价值期待,希望能藉此实现我们在某一方面的需要、利益和追求。
因此,如果没有动态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没有存在于这一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整个价值系统就会成为没有生命的东西,课程的真正价值也就无法实现。而很多老师没有重视这一点.
二、教学实践中形成“基础”价值取向的依据
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通过科学的理论武装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青年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他们的理论认识、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着十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根源。因此,培养怎样的人才,培养这些人才具有怎样的素质品质,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新课程教学中价值取向的形成必须充分体现这一基本目标,并由此出发形成一条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线索。新课程在展示其全新的结构体系和内容安排的同时,也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基础”课程教学中价值取向的基本内容
(一)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价值取向
教学的至高宗旨是以此为方向引领学生的思想、观念,并进而引导其行为。这一方向既要落实在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的教学中,也要体现在法律修养的教学中,要在教学中避免具体地、逐个地讲解法律条文。可以说,政治性与科学性共同构成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课程生态”,政治性是其根本方向,科学性则是其生命之源,新课程在教学中必须形成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价值取向。
(二)社会性与个体性相统一的价值取向
要做到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必须把思想、道德、法律领域社会性的要求转化为青年学生的内在需要,事实上,在这些领域的社会性要求中包含着许多对于人的主体地位、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性生存等方面内容的关注。因此,我们的理论教育一定要紧扣学生的现实生活,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和追求,分析学生的需要和追求,只有深入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思想实际才能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从而唤起并引导学生的需要和追求,只有把规范领域社会性的要求放到社会实践的情境中去体验,才能形成学生在实践中遵循规范的心理基础,并成为个体行为的重要动力。
(三)思想、道德与法律教育“一体化”的价值取向
“新教材从社会秩序结构的角度,把这个法哲学、社会哲学中的问题以全新的面目展示在我们面前,把思想、道德、法律放到社会规范的层面上让我们重新认识:思想、道德与法律都以社会为其发生的基础,它们在内容上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在实施中相互作用、相互支撑,在功能上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共同立足于社会、历史经验和现实的基础之上,共同构成影响社会秩序的要素;它们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综合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来形成我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特定的社会秩序。可以说,教育“一体化”的价值取向,是取得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四、以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实效来促进课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
笔者以为,在教学实践上尝试以下方法,将有益于促进新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案例导入法。在强大的理论逻辑下凸显问题意识,是新课程内容体系三大组成部分均具有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从现实出发,把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转化设计成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人入胜的案例,把案例分析作为实施教学内容的切入点,这一过程也是把抽象的理论还原到丰富的实践中并从实践中提炼和升华理论的过程,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具体生活来观察、分析他们的思想、行为的根源及其与规范、理论之间的关系。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挖掘的问题和案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积极地融入到分析案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第二,专题研讨法。新课程内容体系的各个环节之间既有一致的精神相贯穿,又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容,我们可以以这些相对独立的内容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专题。以“爱国主义”的教学为例,“国家利益”是我们在这一领域的教学中首次引入的概念,我们可以在“做忠诚的爱国者”一节中设置“国家利益”专题,列出“国家利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国家利益的判断依据和分类”以及“国家利益的实现途径”等专题,在研讨中把教学要求落到实处。
第三,对话教学法。对话式教学在德育领域并不是一种新方式,我们可以把事先设定的“案例”和“专题”作为对话的主要内容,通过充分展示价值公理、展示冲突和差异,使学生逐步形成共识,并由此在思想情感上、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上不断走向理性与成熟。总之,在”基础”课中,讲清并正确处理好价值取向问题,是决定这门课程是否成功的关键,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它,不然的话,我们必将为自己的失误而埋单。
思政新闻稿篇二
都说社会是个大熔炉,而大学却已是半个社会。幸好,大学的时间还算较为富裕,有四年的时间能让我们逐步熟悉社会。所以怎样充分利用这富裕的时间是人生的关键!
一年时光,匆匆而过。如今大学已过了一年,在这大学的第一个暑假,趁着学校思政社会实践课的机会,我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工作也多了一些了解。
7月19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天,早上6点半,我来到了我即将打工实践一个月的地方。来到这里,我找到了包装车间的主管。主管帮我找到一位技术人员帮我介绍包装车间的工作,告诉我怎样包装才能让产品更好看。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并没接触过类似的工作,什么都不会,经过技术人员的反复教学,我才慢慢的熟悉起来,可能是熟能生巧吧,刚刚开始工作的我很快就能流畅的包装起来。第一天下班的时候还受到了主管的表扬,并且调我到别的工作区去包装更重要的产品,刚开始我还很开心,可几天后,我便渐渐的觉得累了,因为新的工作区工作比较重要,工作的量也比较大,需要包装的质量好。由于这里的老工人工龄长,经验足,工作速度很快,包装出来的质量也很好,让我觉得压力很大,毕竟我是刚刚接触这包装工作,速度和质量我无法兼顾,感觉很力不从心。而且刚开始没什么认识的人,对工人们也都不熟悉,工作起来比较枯燥孤独,我甚至有过不想再做下去的想法了。可是,当我想起父母也是一样幸苦的工作的时候,我又觉得我应该去多为父母负担一点,积累一些社会实践经验,便这样坚持了下来,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渐渐的适应了工作,在积累了一些经验后,包装的速度跟质量都提高了,效率提高了不少,对工作也越来越有信心了。慢慢的跟其他人也有了交流,渐渐拉近了距离,也不太觉得枯燥孤独了,这里的工人们其实还是挺好相处的。在工作的闲暇,我通过跟这里的长期工的交流知道了他们其实大多是外省来到广东打工的。我想到现在自己还是个学生,吃的住的都是父母给的,自己现在挺幸福的,以后我出来工作也可能会跟他们一样,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大学时光,毕业后找一份比较好的工作。在工作了一个月的时间后,在我离开的时候,主管还想挽留我留下来继续工作。这也算是对我一个月的时间工作最大的肯定了吧!
这次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了很多东西,甚至这些东西将让我终身受用。工作的时候要学会全力以付,不要太计较自己付出多少,尽量做到多做事,做有用的事情。自己努力的工作,旁人也会看到。不管怎样,重要的是工作的成效和业绩,这才是领导看重的。
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学会与身边的人打好关系,学会很好的与人沟通,可能有些人并不是很合你的性格,但每一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些地方,并向他们学习。
不管做什么事情,就算是一件小事,也要认真仔细,绝不能敷衍了事。可能不起眼的小事是很重要的,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人与人之间在智力和体力上的差异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大,很多小事,一个人能做,另外一个人也能做,只是做
出来的效果不一样,往往是一些细节上的工夫,决定着事情完成的质量。
很多事情我们刚开始做的时候或许并不擅长,甚至总是做不好,不过这并不是我们放弃不做的借口,每个高手都是经过反反复复的练习才能成为高手的,想一下子就成为高手的人永远都不可能成为高手。
无论在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学会坚持,不要轻易就放弃,如果轻易就放弃做的事情,那我们永远也不会做好一件事情。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这次的活动让我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赚钱的不容易。让我知道了如何理财。抵制了我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
践活动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引导了我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更让我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这些新世纪的宠儿们,学会独立,学会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在日新月异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他们越能适应它。帮助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了我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是古代读书人的美好意愿,它已经不符合现代学生的追求。现代社会的人才,应该属于德才兼备、能屈能伸、能够适应社会、还能改变社会的新世纪的我们。
思政新闻稿篇三
党的xx届六中全会通过的《xxx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目标。区委也把在党员、干部、国家公务员和执法队伍中开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教育活动作为实现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尽快见成效的一项重要措施。为进一步落实中央、市、区委的文件精神,卫生局党委专门作出了在全系统开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活动的安排。最近又发出通知要求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一次树立正确的利益观的教育,可以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这是一项当前必须抓好的一项政治任务。因此,结合卫生系统和监督所的实际,我想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作一次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教育的发言。
一、 为什么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在《中国xxx章程》中第一章第三条党员必须履行的八项义务,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党员八条标准的第二条是这样规定的: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绝对不得假公济私,损公利私。
党员是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群众眼里,党员就是党在自己身边的具体形象,是广大群众直接接触、了解党的窗口。因而,党员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不仅代表自己个人,而且代表整个党组织。可能有的党员会说,打入党那天起就面对党旗宣誓要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奋斗终身,怎么现在又要提出什么树立正确的利益观的问题呢?这是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种物质利益的诱惑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发生,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考验我们。作为一个党员、干部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利益观,不是看你怎么用嘴说,而是看你行动上怎么去做。一是看你能不能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一心为公,执政为民,廉洁从政,不谋私利;二是看你能不能保持健康的生活情趣,不放松小节,不追求享乐,不玩物丧志,以俭养德,自觉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三是看你能不能正确对待名利地位,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同志,正确看待组织,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于山;四是看你能不能真心为群众服务,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以上四个方面用8个字概括即:慎权、慎欲、慎独、慎微。去年在河北考察工作时强调,早在1949年3月5日,xxx同志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可以说,这是我们党执政以来的一系列事实的忠告,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 当前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利益观上存在的问题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从xxx、xxx,从市、区委到局党委层层召开了安全生产会议,强调加强干部作风,区委书记王子生还就加强干部作风问题作了重要讲话,指出当前我区干部作风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思想观念陈旧,思路不开阔;理论水平与城市化建设不适应,理论水平不高;机关效率与指导基层的水平与基层工作不适应等。联系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监督所党员、干部现状的分析,我认为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 一些党员、干部在业务、技术的学习和掌握上缺乏自觉性,具体表现为:不能规范地、熟练地书写执法文书;执法工作中不能熟练地运用卫生专业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2、 个别党员干部不注意在群众中的形象,说话、办事不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混同于一般普通群众。
3、 个别党员不是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工作放在首位,而是把个人的私立看作高于一切,拉关系,办私事忙个不停。
4、 一些党员干部不讲奉献讲“时限”,上班卡点来,下班到时准点走,开会、工作不能占用下班时间,没有加班费免谈加班事,计较个人得失。
5、 一些党员干部在工作中缺乏肯于吃苦的精神、精益求精的精神,工作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
从以上几个方面党员、干部的表现看,可能我们大家会说,难道党员干部只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吗?这当然不容置疑。因为你是xxx员,党的宗旨要求你必须如此;因为你是人民的公仆,只能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绝不能有三心二意。从这个意义上说,能不能正确对待实际利益,也是检验一个党员干部党性强弱的重要标志。如果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只考虑个人利益而不顾党和人民的利益,你就不配当党员干部。
党员干部就不该有任何个人利益吗?当然也不是。我们从来不否定包括党员干部在内的个人物质利益,但必须在发展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摆正国家、集体、个人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一句话,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整体利益,服从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党员干部,应该比其他社会成员更自觉地顾全大局,做到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三、 如何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当今条件下如何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这样的问题应该不难回答。许多人可以讲出成套的大道理,什么先人后己、大公无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等。可当实际利益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些人为之动心,甚至不择手段地去追逐。可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为什么有的党员干部能不计较个人得失,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而有的人却总是在个人利益的小圈子里打转转,这不能不说是不同的利益观在发生作用。焦裕禄、孔繁森等无数模范人物之所以能够舍弃物质享受,以毕生的精力服务于人民并受到群众的爱戴,就是因为他们树立起了正确的利益观,摆正了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看看那些党员干部违法违纪的案例你就会发现,当事人几乎无一例外地把个人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如胡长清、xxx、管志成等,他们贪图享乐、见利忘义,甚至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惜以身试法。到头来不仅给党的事业带来损失,也毁了自己的前程。事实证明,不同的利益观产生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作风,左右着一个党员干部的人生之路。
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要做到以下几点:
1、模范地学习马列主义、xxx思想、xxx理论,提高理论修养。
2、模范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增强共产主义信念。还要正确处理党的事业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当和人民的利益。
3、模范地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4、模范地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增强组织纪律性。
我们要不辜负各级领导和全社会的殷切期望,在工作中带头树立好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形象;优质的服务形象;良好的专业素质形象;严格的纪律形象。努力做到执法监督让监督对象认可,社会各界认可,各级领导认可,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模范。
思政新闻稿篇四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成为我终生热爱的事业”
刘美珣出生在一个工程师家庭。小学还未毕业的她,因目睹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人们欢欣鼓舞、社会欣欣向荣,但举国百废待兴、需要建设人才,立志成为一名工程师,致力于投身国家建设。
1956年考入清华大学时,悬挂于大礼堂前的红色横幅上写着几个大字“清华:工程师的摇篮,欢迎你!”那一幕,刘美珣终生难忘……
1960年,尚未毕业的刘美珣同其他9位60届、61届学生一道,被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抽调进入马列主义教研室。尽管完全没有思想准备,但“服从党的分配”和“听从国家召唤”的情怀使然,刘美珣自此踏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人生之路。“多年之后,我才深深地意识到,我并没有转行,我做的还是一名工程师,而且是一名付出毕生精力、也很难完全做到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成为我终生热爱的事业。”刘美珣回忆道。
长达几十年的教学和研究生涯,给刘美珣留下许多难忘的回忆:
“因为研究同一个领域,思政课老师们经常日夜战斗在一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了编好一部教材、讲好一门课、研究一个改革方案、探讨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经常讨论得热火朝天,不眠不休……”
“非典期间,学校规定大课全部取消,《xxx理论概论》是大课,怎么办?同学们要求继续上课,老师们也不希望课程中断。于是,我和其他教师一道,将大课分成小课上,那年夏天,我们带着学生在室外的草坪上进行思政课的课程研讨、论文答辩,成为当时清华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与学员真诚交流、沟通,才能真正产生共鸣”
谈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刘美珣最常提到的就是“责任”与“担当”。
为更好诠释这两个词,刘美珣不仅在清华大学思政课堂上秉持初心,以一名“灵魂工程师”的责任与担当深耕细作,滋润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还将责任与担当拓延,一丝不苟地承担起课堂外的教学任务。
以一件事为例:1993年,清华大学承办首期“香港高级公务员清华大学北京课程”,时任课程核心讲员的刘美珣及全体老师深入研究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开放的态度和学员们进行交流,增进了香港公务员对中国国情和内地政策的了解,课程为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和特区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国家的责任与担当”,刘美珣回忆:“我们这些讲员,亲历了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我们深知,国家走到今天是多么不容易,我们对国家有着深深的爱,我们珍惜今天的一切,希望国家越来越好。因此,爱国家、爱党、爱人民是我们贯穿课程始终的灵魂,我们将一个有血有肉的自我呈现在课堂上,与学员真诚交流、沟通,才能真正产生共鸣。”
谈及思政课教师必备的素质,刘美珣经常谈到的,还有对学生负责、对学术负责、对教育规律负责的“三个负责”精神。
所谓对学生负责,就是必须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考虑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体系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学术负责,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针对性,不断地研究和回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对教育规律负责,就是要遵从教育规律。要不断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和传播的特殊性与规律性,研究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了解学生的期待。“对教育规律负责,就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效果负责。”刘美珣认为。
“向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这在人才培养中最基础,也最重要”
尽管年事已高,但刘美珣依然关心牵挂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8年6月,清华大学举办首届新xxx暨清华马院成立10周年纪念会,81岁高龄的刘美珣作为教师代表致辞。
刘美珣的发言语重心长:“结合几十年来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思考,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个学科、这个专业的特殊性。向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这在人才培养中最基础,也最重要。我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些概念、原则、结论,而应是一种理论思维,是观察当代世界、观察当代中国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我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生活和人生是有帮助的……”
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在刘美珣看来,以学生为本至关重要。她介绍说,清华大学是在“两课”中最早推行“研究型”教学的学校,其动因正在于此。研究型教学,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将对人生、对国家、对世界的认识、困惑与教师共同探讨,在思辨中,启迪思想,陶冶人生,获得思想的升华。这样才可能逐步达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教育要完成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再由教学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的转换,需要教师有一个再设计、再创造的过程。”已入耄耋之年的刘美珣,对此充满期待……
思政新闻稿篇五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断提升,企业经济管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越来越大,不仅是国内市场的份额压力,更需要应对国际巨头的竞争压力。企业在这样的困境中求发展,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经济管理创新方法进行改革,从而达到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体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下面就新形势下,当前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优化措施,助力现代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创新理念不足。
大部分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工作具体策略设计的过程中,对于理念创新工作的实际需求关注度不足,并没有结合经济管理工作的理念特点进行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先进性研究,难以凭借创新工作理念的有效转变实现对经济管理业务的精准支持,不利于企业凭借经济管理观念的优化实现对经济管理具体创新活动的有利处置。除此之外,一些企业经济管理业务在推进的过程中,缺乏对内部业务体系贯彻活动的关注,并不能保证凭借经济管理业务的理念特点实现对经济管理业务具体创新处置的关注,无法在固有的经济管理体系的阶段化特征分析过程中实现经济管理具体业务与理念创新体系的有效对应。还有一些企业虽然在决策制定的过程中拥有转化经营管理理念的意图,但在处理企业经营性危机的过程中,难以凭借常规业务理念的创新实现对企业经营性障碍因素的有效规避,造成部分管理工作的创新控制难以充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战略执行过程中的思维模式优化要求,导致企业虽然可以在决策层的业务推进过程中实现对经济管理策略的制定和执行,却难以充分按照管理性质业务的先进思维理念实现与企业经济管理具体业务的对接,不能保证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按照较为有利的方式实现业务处置。
(二)优化设计不明确。
目前,一些经济管理工作在进行具体创新战略制定过程中,对于创新战略的执行切入点重视和分析程度不足,并没有将创新方向的明确作为一项优先设计的内容,这就使得一些经济管理工作在进行具体优化策略设计的过程中,难以凭借战略实施的趋势特点和竞争性业务核心动力的培养特征进行经济管理工作立足点价值的研究,无法按照全球化竞争性质业务的优化管理趋势进行竞争策略价值体系的精准分析,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经济管理工作的优化处理价值。还有一些经济管理工作的方向设计工作缺乏对市场竞争力因素的关注,并没有充分结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优化控制需要,对具体的经济管理战略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分析,这就使得经济管理工作在进行竞争力因素调查应用的过程中,难以在核心竞争力的优化控制方面具备与经济管理体系的实际对接能力,不利于企业凭借经济管理环境的调查执行具备较强前瞻性的竞争力优化战略,降低了经济管理工作的方案设计业务执行价值。
(三)组织结构体系不完善。
思政新闻稿篇六
一、调查目的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开阔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在内的多方面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作了相应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在400万字以上。
二、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调查时间
20xx年8—9月
(2)调查对象
采取随即抽样的方法,选取了甘肃省xx县的五所农村初中学校(新城子中学、红山窑中学、焦家庄中学、东寨中学、六坝中学)的七至九年级的学生,每校分别抽取200名,共一千名同学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768份。
(3)调查内容及方法
为了解我校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1、学生阅读动机和兴趣;
2、学生阅读时间;
3、学生的阅读种类;
4、学生的阅读方式;
5、学生阅读书籍的来源;
6、学生阅读时间及做读书笔记的情况;
7、阅读中外名著及杂志报刊的情况;
8、学生阅读数量。结果采用问卷调查法、数学统计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三、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
1、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较高,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为主要动机;
2、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少且阅读量不足;
3、学生课外阅读的种类单一,无选择性;
4、自主地会做笔记的学生较少;
5、学生读中国古典名著和卡通类娱乐杂志及影视作品的比例大,而对现代诗歌散文、小说和报刊类涉猎较少。
四、反思与建议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课外阅读量如此贫乏,尤其文学名著阅读量严重不足,对科技读物也不重视。课外阅读量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自20xx年试行新教材以来,任课教师感触最深的是学生知识面太窄,看的课外书太少,很多问题无法交流,语言感知能力较差。课堂内的一些问题因少于或没有接触过此类知识而无法议论,无法自行解决,这样老师不得不越俎代庖,影响教学效果,学生的很多能力无法得到锻炼。从调查中发现,现在的大多数学生都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部分学生也非常喜欢,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有能力购买一些课外读物,可为什么课外阅读量还如此少,课外知识还如此贫乏?审视我们的教育环境,教育方法,本人觉得有如下原因:
1、教师不真正重视课外阅读。教师比学生更清楚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在行动上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在升学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校注重的是升学率,教师为了完成指标,让学生扎进作业堆,只顾“眼前利益”,没有对语言教学的策略进行深入思考,没有在策略上取胜的意识。不会留些空余时间让学生看课外书,更没有心思指导学生看课外书。调查中发现,“阅读书源”来自自己购买的比例大,研究“课外阅读教学”指导的潜力很大。“影响课外阅读的原因”是教师不重视。调查中,老师没有强行要求的占60%,很多学生在回答“为什么不看课外读物”时说,老师不强行要求,也看不懂。
2、电视、音乐等视听媒体的冲击,这一代孩子基本在电视机、vcd前长大,他们更热衷于那些图像式、声音式的东西,对文学的迷恋程度大大降低了。阅读的启蒙教育太晚了,看书并不是为了领略语言文字世界的精湛,而是图消遣,寻开心。如今,家家户户都了有电视、vcd机。于是不少学生把课余时间都花在看电视、听音乐。80%的学生把“休闲娱乐”当作阅读目的,久而久之将会导致一代人的知识贫乏、思维贫乏、文学修养贫乏、这是十分可怕的。
面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这些教育者又该如何呢?
首先,学校尤其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变苦教、苦学为讲究策略的巧教活学。新课程的推行,考试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侧重于学生能力的考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全体语文教师应认真贯彻素质教育,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比如,减轻作业量,调整出课时让学生读书。给出书目让学生去读,没有书籍的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购买到2本。学校也应开放图书室,为学生创造好的阅读环境,培养阅读氛围。语文组还可以开展读书笔记展评,读书知识竞赛,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其次,教师还应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要求,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帮助学生选择优秀课外读物,挤出课时指导读书,开展读书交流会,帮助学生理解和积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阅读。
第三,学校语文老师还要宣传,让家长也支持孩子的课外阅读。为孩子创造好的环境,多给孩子买些课外书,多陪孩子一起学习、读书。
思政新闻稿篇七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全体干部职工大会,任务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周国知同志,宣传周国知同志,动员我们民政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全系统掀起向周国知同志学习的热潮。近一段时间以来,周国知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通过中央各大媒体的集中宣传,在全国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刚才,赵明生同志向大家传达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民政系统广泛开展向周国知同志学习的决定》和民政厅《关于宣传和学习周国知同志先进事迹有关事项的通知》。张柏华同志向大家宣读了市民政局党组《关于在全市民政系统广泛开展向周国知同志学习的决定》。在这两个文件中,分别简要介绍了周国知同志的先进事迹,把一个平凡而伟大的xxx员和党的基层干部的光辉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周国知同志的先进事迹,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净化了我们的心灵,深化了我们的情感。周国知同志是xxx号召大家学习的先进榜样。对周国知同志的先进事迹和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周国知同志20xx年如一日,坚持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树立了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并要求全国广大基层干部要向周国知同志学习,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甘于奉献,真正成为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的贴心人。周国知同志是我们民政系统的榜样,我们民政部门,一定要尽快行动起来,先学一步,深学一步,不断把向周国知同志学习的活动引向深入,使周国知同志的崇高精神在我们民政人心里生根、开花、结果,成为我们民政人强大精神力量。下面,我就如何学习宣传周国知同志,做好我们民政工作讲几意见:
第一,要学习周国知同志对党忠诚、一心为民的品格,始终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对人民群众是否有深厚的感情、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一个政党是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一个党员干部是不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试金石。周国知同志始终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永葆一名xxx员的本色。他参加工作20多年来,先后担任过乡武装部长、乡长、计生办主任、民政助理等职,最后殉职在民政工作岗位上。从周国知同志的工作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位置变了,但信念弥坚;岗位不同,但为民之心不改。他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头,把人民群众的呼声记在心间,为民排忧解难,帮民脱贫致富,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成为老百姓信得过的贴心人。周国知认为:“群众生活苦、党员脸无光”,“老百姓的事比天大,解决困难群众的疾苦天经地义”。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正是这种公仆本色,使周国知同志与焦裕禄、孔繁森、吴天祥等先进典型一样,在人民心中树起了xxx人的崇高形象。我们向周国知同志学习,就是要做到对党忠诚、信念如山、一心为民、爱民亲民,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帮人民群众之所需。当前,我市经济还不发达,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我们民政人一定要深怀爱民之心,像周国知那样,做群众的贴心人,以深厚的感情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第二,要学习周国知同志求真务实、扎实肯干的作风,切实维护和实现好群众利益。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党员干部要“多干群众急需的事、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长远起作用的事”。这“四个多干”的要求,是求真务实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的关键。周国知同志是实践这“四个多干”的要求的模范。他尽力多干群众急需的事,绝大多数时间都与老百姓在一起,特别是任民政助理以后,时常与“老弱病残”群体打交道,了解民情、民意、民愿,知道群众之苦、之忧、之盼,急群众之所急,干群众之所需;他尽力多干群众受益的事,从发动群众种地膜苞谷,到帮助群众种烟草,从解决福利院实际问题,到消灭茅草住房,这些群众的衣食住行、安危冷暖,一件件、一桩桩,看似普通和寻常,但在周国知同志心中,都是天大的事;他尽力多干打基础的事,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周国知走了,但他带领群众修的路、建的桥、办的药厂,将为山区人民致富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他尽力多干长远起作用的事,始终站在发展山区经济,站在让高山群众早日脱贫的角度,制定帮扶措施。他这种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爱戴。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益调整和分配过程中,困难很多,矛盾复杂。我们全市民政系统的广大干部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我们要牢记宗旨,自觉向周国知同志学习,时时处处从实际出发,从老百姓的愿望和需求出发,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不摆花架子,不说空话,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第三,要学习周国知同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凝聚人心、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周国知同志生于农村,成长在军营中。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熏陶和滋润了他,给他以深刻的影响和巨大的力量。在环境恶劣的高寒山区,他保持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居住在简陋的住所,工作在艰苦的地方,始终无怨无悔,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和人格力量感染和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用自己的病弱之躯,为最基层、最普通的山区百姓奉献出光和热。基层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不高,没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作支撑,是无法扎根基层、扎根群众,干出一番业绩来的。我们向周国知同志学习,就是要以他为榜样,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自觉抵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保持xxx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真正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思想上牢固扎根。在行动上自觉体现,坚持把实现远大目标和切实做好当前本职工作统一起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做好每一件实事。
周国知同志是我们民政战线的全国先进典型,是广大基层干部学习的典范,我们民政人因有周国知同志这样的优秀干部而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目前全国上下已初步形成了学习宣传周国知同志的良好氛围。自10月10日开始,中央新闻媒体以大量篇幅,浓墨重彩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报道。人事部、民政部召开大会,追授周国知同志“为民模范”荣誉称号。周国知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感召力,一个颂扬周国知、学习周国知的热潮正在兴起。我们民政干部一定要带头学习,对照学习。这次会议后,要切实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把学习周国知同志和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学习贯彻xx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要通过学习,引导和帮助广大基层干部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党的xx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切实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维护基层群众的民主权利,切实推动基层文化建设,切实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工作,真正成为人民群众信赖的贴心人、带头人。 二是要把学习周国知同志同推进我们民政工作结合起来。学习英雄模范,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推动工作。我们民政的大量工作,需要一大批像周国知同志一样扎根基层,胸怀大局,扎根群众,心系人民的民政干部,我们民政人就是要以周国知同志为榜样,珍视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珍视自己所担负的工作,始终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不断提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为我市改革发展稳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是要把学习周国知同志和提高民政干部队伍建设、改进干部作风结合起来。全市民政系统要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召开民主生活会、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组织广大干部联系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开展学习活动,把周国知同志作为一面镜子,对照检查,找出差距,改进作风,推动工作。
同志们,周国知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为我们民政广大党员干部树起了一座丰碑,是我们永远学习的典范。我们要以周国知同志为榜样,学习他的精神,追寻他的足迹,在xxx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使我们的民政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再上新水平,为全市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新的贡献!
思政新闻稿篇八
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我跟着我院金东区社会社会实践队来到澧浦镇进行了为期10天的实地普法平安宣传。这次充实而又难忘的社会社会实践经历给我带来了特别深刻的影响。
一、社会实践目的
社会实践让我走向科技应用,走出课堂。当前,我们缺少的主要不是知识,而是缺少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与在实际当中遇到的是不尽相同的。其往往具有不具有明显的特征,这需要我们进行抽象概括才能解决各种问题。所以在大学期间我觉得多与社会接触,多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多了解你将会面对的种种问题,对以后的发展和继续深造都是非常非常有益处的。
二、社会实践方式
采用“小分队式”社会社会实践,组员有15人
三、社会实践内容
(二)我们来到幼儿园给小朋友们进行平安知识的宣讲
在社会实践期间,我们也注意到儿童这一相对弱势的群体,认为很有必要对其进行平安知识的教育。于是我们联系了一家当地的幼儿园,给小朋友们上课。我们教他们学认交通标识、知识问答,还进行了简单的儿歌朗诵比赛。不仅他们学到了知识,我们也体会到了当老师的感觉,专业理论知识更好的结合了实际,这也是不可多得的经历。
(三)配合区政法委等部门进行问卷调查
因为今年我们浙江省正在进行“平安浙江”创建活动,金东区也进行了具体的实施。现在活动开展差不多了,要进行群众满意度调查以发现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更好的改善。正好这和我们社会实践队平安宣传相一致,加上我们大学生也有这样的经验,于是我们利用一天的时间在澧浦镇上进行了问卷调查。
(四)举行法律知识灯谜活动
法律条例是枯燥而乏味的,为了增加村民们的兴趣使他们主动且更好的了解法律知识,我们特地准备了法律知识灯谜活动。我们从专业书上找了一些题目,写在卡纸上,绑上漂亮的丝带,系在红绳子上,非常的漂亮。当天村民们也非常的热情,竞相回答问题,也得到了一份小礼物。一位老爷爷说这种活动应该经常举行,形式很好,这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
(五)进行流动模拟法庭的表演
我们给政府工作人员、村官们以及村民代表进行了一场模拟法庭的表演。我们精心准备了一场民庭和一场刑庭,都是生活中经常存在的案例。之后镇长说我们这样的表演很有实际意义,现在是法制社会,村民们更应该知道要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问题。
思政新闻稿篇九
姓 名:
学 院:
班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
承诺书
我是淮阴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软件1081班学生 宋威海。我承诺:xx年暑假,我认真仔细地开展了“思政课”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所写实践报告《邳州市小楼村人民生活现状调查研究》,内容真实,绝无抄袭现象。
承诺人:
日期:
实践报告正文:邳州市小楼村人民生活现状调查研究
xx年暑假,我步入了淮阴工学院。来到学校后我没有做家教或其他兼职,所以我的社会经验肯定是不如其他同学的。而xx年大二暑假,“思政课”社会实践让我不得不去进行社会实践了。这是大学生必修的实践课,所以就同本村好友商量后一起进行了邳州市小楼村人民生活现状调查研究。做这项调查,不仅锻炼了朋友之间的默契与合作,还增加了对当前农村人民生活的了解,更加丰富了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这个暑假是充实的。
我们生活在农村,对农村情况本来就比较了解,这是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因为上了大学以来很少回家的原因,这次回去发现我们那小村变了。其实不仅仅是我们小楼村变了,我们这个镇子都是一样的。因为我们这个镇子的特点:干炒之乡。根据围着全村看过之后发现的变化我们下定了所要调查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足以体现农村生活到底怎么样了。
(一)村中的主路已经由石头路修成水泥路。xx年8月1日,我们去村里支部调查修路金额来源,原来是每户300元底线,在此基础上任意捐助,其余政府补贴。于是我们随机到几户邻居家调查捐助金额,高的1000元,低的50,100。这就体现了农村贫富还是有差距的。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路修好了,村中的轿车,货车果然多了不少。
(二)每户人家都统一了厕所。原来的农村虽然也是绿数环绕,鸟语花香。但处处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厕所。这是农村一个不太好的现象,因为时不时的会飘过一阵臭味。现在,政府补贴,各家出资,为各家造了比较合适的厕所。xx年8月2日,我们调查了村民对政府这一政策的满意度如何,除了几个常年在外的村民,其他人全部表示肯定!
(三)村子边缘空地开始建厂。由于我们镇子是干炒之乡,有句话说:一把铲子一口锅,瓜子炒遍全中国。所以村中青年全都外出奔波,村中大多为老的少的了,所以留守儿童也是一大问题,这里留守儿童的问题我们就不予调查了。xx年8月4号,我们通过父母带领找到厂长,调查了建厂安排。这是在外奔波回乡的成功人士,看到了本村优势后决定回乡自理。建好场子后,决定继续干炒,而这次就在村里炒,本村农民就是工人。厂长还要我们继续调查下村中愿意不出去在村中干炒的人数和满意工资,并提供问卷,我们就一同到下发给村民调查。也许是村民不太敢相信在村子里赚钱还是有自己的摊位,仅有30%的村民接受。要求基本上是50元每天并管一顿午饭。这也许就是农村的朴实,从来不讲什么基本工资+加成吧。我相信,这厂子办的起来!
思政新闻稿篇十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迎来了伟大的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的伟大在于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会计行业而言,运用了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技术,科技的进步,使人工智能不仅正逐步取代部分会计人员的一些低技能的低端工作,它还可以完成人类大部分的工作。本文将从了解人工智能出发,结合人工智能时代下会计行业的发展变化分析人工智能给会计行业带来的诸多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人工智能会计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人工智能的发展
1950年,艾伦,麦席森,图灵发表了一篇划时代之作《制作机器会思考吗?》里面提出了测试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方法,并因此摘得“人工智能之父”的桂冠。约翰,麦卡锡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学术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1997年,ibm公司“深蓝”电脑击败了人类的世界国际象棋冠军更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一个完美表现。2017年7月,xxx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这是我国首个面向2030年的人工智能技术的战略发展蓝图,也表现出我国对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视与支持,同时,人工智能人选“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
(二)人工智能的意义
人工智能的出现代表我国经济正在快速的发展,科技水平不断的提高,同时人工智能也慢慢的融入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推动时代的发展。人工智能现在正朝着教育、金融、服务、医疗、信贷等诸多领域发展,比如经济领域、空间技术、主动控制、计算机规划和制作,其首要运用领域是制作主动化工厂、医疗、物流和家庭效能;在商业领域中,无人驾驶轿车在机器人工作中占有智能轿车技术的主导地位;在金融领域,有了人工智能的监督和把关,那些企图利用系统或其他漏洞进行金融犯罪的不法之徒将无处藏身:那么,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的发展又有那些意义呢?
人工智能在会计、审计、税务等行业的广泛运用,使得传统、简单、重复性的基础会计工作岗位将面临被智能化取代,人工智能已成为促进会计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推手。近三年来,德勤、普华永道、安永、毕马威4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利用财务机器人进行会计、审计等工作,使得数据的准确性、工作效率、管理决策水平等明显提升,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早已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
(一)会计工作效率提高了。人工智能技术与财务管理系统的对接,实现了系统自动识别票据、生成会计记账凭证、记录明细账户以及生成总账和各类报表。作业过程中系统按时间顺序记录每笔业务,对每一笔账务进行核实和验证。财务机器人还实现了信息的语音、扫描录入,财务软件可自动生成证、帐、表,这将更加高效准确地完成基础会计核算工作,提高此项工作的效率,会计人员因此节省了大量用于基础核算工作的时间,从而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企业内部管理型的工作上,同时又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了。受自身能力、专业素质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会计信息数据的滞后性和人为失误在所难免。人工智能将会计模型和方法程序化,它既减少了人为失误又极大地提升了数据处理能力,工作重心逐渐转向数据的挖掘、分析等重要环节和高附加值工作中,同时,会计档案由纸质变成电子档案更便于信息系统的管理、流程化的管理和监控,避免了人工作业的失误以及造假的可能,数据信息和记录的真实性和精准度得到保证。
(三)会计职能重心转移了。人工智能虽然可以替人做一些简单、繁冗、重复性的基础会计工作,但并不能完全替代会计人员,随着人工智能与会计信息系统的不断结合,从事简单记账工作的初级会计人员将会越来越少,而中高级会计人员将会集中于行业中涉及分析、预测和统筹的领域。因而会计职能的重心将向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评价等目前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管理会计的职能转移。
(四)会计人员从业压力加大了。随着人工智能被引入到会计行业中,一方面,简单的会计核算工作将被智能化财务软件逐步替代,普通核算类型工作的岗位势必减少,基层会计人员面临失业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财务软件能够高效完成基础财务工作,企业更需要财会人员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会计从业人员需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决策分析和经营管理上,使其有从财务会计到管理会计转型的压力。
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的到来就像一把双刃剑,虽然可以对会计行业整体工作效率与工作方式带来提升,但是人工智是不能完全代替会计人员的工作的。比如,智能化的设备无法完全替代充满人情味的服务。李开复也指出,社交能力强、应变能力强、协商能力强的人,永远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感情,想象、创造等特质也是人工智能所无法企及的。所以,对于会计从业人员而言,人工智能只是一种行业对于自身的探索以及进步,顺应这种变化,会计人员应当认清挑战,抓住机遇。
思政新闻稿篇十一
(一)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的基础工作
现如今大学校园充满着一些负面能量,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高校要针对自身的发展,采取一些积极而有效的治理方法,防止安全问题的发生。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的基础工作,要以学生和广大教职工为中心,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能够具体落实到人、事。以此创建安全、文明的校园,才是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有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安全问题才能够减少,大学生受到危害的概率也会随之下降。作为基础性的工作,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持久的开展下去,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加和谐的校园。
(二)确保高校安全和稳定的必要措施
在生命视野下,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确保高校安全和稳定的必要措施,高校之所以开展一些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安全教育也不例外。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在高校发生的安全事件几乎都与学生的安全有很大的关联,这不仅仅对学生和所在家庭有影响,也给学生的安全工作带来很大挑战。而且高效的安全直接关系到社会能够稳定,所以要在合适的时间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这样才能避免一些同性质安全事件的发生,对社会以及高效的稳定起到关键作用。
(三)对大学生关心和爱护的具体体现
在生命视野下,能够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对他们的极大爱护和关心。保证大学生的安全是高校和国家的责任,这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源动力,必须从各个层面予以高度的重视。国家也颁发了许多规定保证学生的基本安全,例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就指出高校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辅导,这也是高校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针对屡次发生的安全问题,政府也多次强调,要予以高度重视,防止类似事件的再发生,这些都是对学生的高度重视,要让大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生命对于一个人至关重要,因此针对大学校园,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需要解决从以下几个问题着手,才能保证大学生的基本安全。
(一)认识到位与措施落实相结合
高校应该从生命视野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这是社会发展和变革对于时代的需求。高校的有关部门,要以“安全重于泰山”的态度,对校园安全予以充分的重视,只有认识到位才能将措施落实到位。例如在校园发展资金上将安全防范放在首要位置,在教学安排上实行制度化的措施,这样才能让安全教育充分发展,切实保证大学生的安全。
(二)教育引导与严格管理相结合
教育和管理两者相互支持,缺一不可,只有两者共同发展,对于安全教育而言,才是促进作用。因此要达到安全的目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提高思想上的重视,这是在教育上的引导;此外高校要加强对于安全的管理,让学生意识到高校对于安全是及其重要的。例如高校可以根据国家的法律采取一些防控措施,这样能够防止学生的犯罪行为。在处理一些校园安全事件时,要按照规则严格处理,不能有所包庇,将安全问题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实到实处。
(三)内容拓宽与方法创新相结合
思政新闻稿篇十二
2020年,注定将是不同寻常的一年。98年的洪水、02年的非典、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国已经经历了许多的灾害,面对这些灾害的时候中华民族从未因为畏惧而退缩。这些灾害虽然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伤痛,但也让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成长。苦痛固然难以承受,但总是有那样一批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他们带来了无数让人可歌可泣的故事,为黑暗中的我们带来希望。
2020年的春节本该洋溢着喜庆的气息,本该与家人们相聚团圆,本该在欢声笑语中将那大红灯笼高高挂起。饺子还没端上桌,不幸的消息却已经传了过来,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打破这一切。最先开始的地方是武汉,但很快,其他地方也开始出现了病例。随着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的不断攀升,整个中国都被笼罩在一种巨大的恐慌之中。截止到现在2020年6月13日全球累计确诊的人数已达到760万,累计死亡人数达到42万,累计治愈人数达到380万,而中国的累计确诊人数只有84671人,累计死亡人数4645人,累计治愈人数高达79903人。就这些数据来看,中国的防疫工作无疑是最成功的的。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在灾害来临的时候,总有这样一批人奔波在抗疫的第一线,耄耋之年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在人们最慌乱的时候站在了最前面,带领全国人民一同面对这一场疫战。士众一,则军心结,军心结则战无不胜。
钟南山院士是我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为我国战胜非典疫情做了许多杰出的贡献。但一场战争的胜利绝不只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努力就能够达到的,在非典疫情中,还有许多像钟南山院士一样的人,他们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他们始终把民族放在心中,正如范仲淹所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非典疫情结束后,他们便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他们“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正是这些人撑起了中国的脊梁。如今新冠病毒带着更凶的气焰滚滚而来,中国又一次处在了危难之中,我们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又一次站了出来,由此同时也有了许许多多的平凡人也在为之努力,正如陆游所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无数医疗人员在请愿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他们大多数都是80后、90后,曾经他们被打上非主流的标签,如今他们已成为抗疫战争中坚力量。 他们富有朝气,充满活力,时代在不断前行,他们也在不断成长。xxx曾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就算在如此危机的时刻依旧有许多人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医务人员、警务人员、快递小哥,还有那些自愿组织的社区工作人员,正是这些人的坚守,才有了我们安全的保障。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必将战胜这次的疫情。
我们能够抗疫方面取得如此良好的成绩,与中国独特的政治优势是密不可分的。在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上下一盘棋 ,万众一心战新疫。武汉火神山医院用了10天建成,从2020年1月24日到2月2日,仅仅10天的时间,这座可以容纳1000张床位的专用医院就建成了。在这10天之中,7500名建设者夜以继日地建设,在疫情最严重的时节,在三班倒的作息之下,终于建成了火神山医院。这是一次不可思议的奇迹,当整个世界都在为这样的中国速度而感到惊叹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对那些为建设付出了无数心血的汗水的工人心存感激,没有他们的不知星夜的赶工也不会有这样的奇迹,这样的中国速度。
驰援武汉的人员从各个地方赶来,他们日夜兼程义无反顾的奔向了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难道不了解新冠病毒的恐怖之处吗?他们难道不害怕吗?但他们深深的明白害怕是最无用的,与其躲在角落瑟瑟发抖,不如背负命运无畏前行。孟子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大多数人并不用因为自己没有做什么就感到愧疚,安心呆在家里,不随便出门,保持好自己和家人的卫生,积极配合政府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这便是我们也能做出的贡献。病毒的研究交给科学家,防疫的工作听从政府的指挥,每个人都有自己应该干的事。
疫情始伊,在其他国家还没有受到波及的时候中国收到了许多来自世界其它国家的物资支援。俄罗斯、白俄罗斯、巴基斯坦、韩国甚至还有日本以及其它的许多国家都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的医疗物资和人员的支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人道主义灾难面前,许多国家都对中国伸出援手,这些帮助都值得我们深刻铭记。在中国的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之后,海外的形势却不容乐观,就在这种时刻,xxx宣布为83个国家以及世卫组织、非盟等国际组织提供紧急援助,包括检测试剂、口罩等医疗物资。对善意的及时回报正是中华民族亘古的优良传统。 此举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善意,也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的强大。但并不是所有的好意都能够得到理解,也有少部分国家非但不感激中国,还把矛头指向了中国。孔子说过“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对待这些不怀好意的国家我们也应如此。中国帮助他们,是出于人道主义精神的,既然你不领情还诋毁我们,那我们也没必要自讨没趣。若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待到疫情散去,春暖花开,我们继续相约。空间阻挡不了情亲,时间冲淡不了友情,灾难更阻止不了爱情,相信来年的春天一定会更加的美好。
思政新闻稿篇十三
摘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文章从认识误区、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和高等教育本身三方面分析了就业难存在的原因,提出了政府、社会和高校,包括毕业生本人共同解决的相应对策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
自1998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即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每年特定时间都会成为各大媒体的焦点。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
1.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何在
认识有误区
(1)扩招惹的祸。20xx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xx年的145万猛增至212万人,20xx年再增68万,达280万人,到20xx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可能将突破340万,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一年紧过一年。于是,许多家长和学生抱怨:都是扩招惹的祸!
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虽已接近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15%的起点指标,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50%以及从业人口中高学历比例1/3相比,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远未到过剩的程度,我国大学毕业生的饱和性失业是不存在的。教育部对部分高校6000多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显示,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仅有和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至于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去。可见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相对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企业和大公司而已,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是绝对不足。
(2)大学毕业必然是精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而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或企业规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所以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因此应理性地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3)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
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差强人意
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与一个国家就业需求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失调有关。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但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200~2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
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第三,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问题研究来自:
2.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对策思考
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思政新闻稿篇十四
用生活的话语讲理论
初见刘建军,感受到的是一种积极奋进、自信笃定的风采。
“现在的学生是‘00后’,朝气蓬勃;而我自己是‘60后’,已年过半百。”刘建军笑着说:“但我也不甘落后,既然不能让学生变老,那只能让自己变年轻了。”
面对青年学生,刘建军自有一套授课方式。那就是,用学术话语讲政治,用生活话语讲理论,观照社会热点,贴近学生需要,实现话语转换,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
“思想政治课就要实打实地讲主流政治,决不能打擦边球。但在讲的过程中,要超越常规,发挥奇思妙想,找到新颖的角度深入浅出地把问题讲透。”刘建军说。
比如,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为什么率先进入了社会主义?是不是还需要退回到资本主义阶段?面对这些尖锐的问题,刘建军喜欢以“初中生跳过高中直接进入大学”来解释:好比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个别没有经过高中阶段的初中生,由于特殊历史机遇,也考上了大学。为了成为合格的大学生,他们需要一边上大学的课程,一边补习高中的课程。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重新退回高中,再进行一次高考。同样,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由短暂的新民主主义阶段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也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当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后,在一些方面相对落后,所以我们从中划出一个初级阶段补补课。
一个小小的类比,巧妙地将学术话语转换成生活话语,让思政课程有了亲和力。“道理本身是不变的,关键是教师要用透彻的理论研究、用新颖的方式,捅破那层‘窗户纸’。”刘建军说。
让思想在与现实的互动中保持活力
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刘建军也有自己的困惑:教师想要传递给学生的思想,学生接受了;教师想要告诉学生的道理,学生也明白了。但是,这些思想和道理并没有成为学生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
为什么会这样?刘建军认为,教育所传递的思想观念,受教育者虽然接受了,但只是存储在大脑中,处于一种静止、被动的知识状态,而没有活跃在脑海中、体现在言行上。事实上,正确的思想不仅要被传授,而且要被激活,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思想的引领作用。
如何激活思想?“思想来自现实,并在与现实的互动中保持活力。”刘建军说,思想一旦脱离现实,就有失去活力和生命力的危险。思想的生命活力归根到底来自它所反映的社会实践,因而最能激活思想的就是现实因素。
基于此,刘建军总是在课堂上、生活中,践行着“生活是最好的课堂”,通过种.种细节触动学生的心灵。下雨天,碰到路边打车的学生,他会主动向对方提出“我排你后面”,在赢得他人尊重的同时,也启发对方遵守纪律讲秩序;下飞机时,遇上微笑向乘客告别的空乘人员,他会真诚地说上一句“谢谢”,将尊重劳动的理念传播给其他乘客;期末监考,他会向每一名交卷的学生轻轻说一声“再见”,激发学生珍惜师生情谊……
“善于发现思想与现实的联系和对应点,将现实因素引入理论,又将理论引入现实生活,使思想在与现实的互动中被激活,这也是思政教育应当遵循的原则。”刘建军说。
以自信、奋斗、担当的精神充实自己
“新时代是一个需要加倍努力的时代。”一边是本硕博思政课的教学任务,一边是中学思政教材的编写工作,还有各种科研项目、学术会议、文章写作,面对繁重的工作,刘建军坦言,“虽然劳累,但精神上很充实。”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教师的精神状态尤其重要。“精神状态有时候直接体现着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如果状态不佳,即使是学识渊博、精通教学艺术,也未必能收到好的效果。”刘建军表示,由于多种原因,现实中,有的教师存在信心不足、职业倦怠、神情疲惫,甚至产生了某种挫折感和失败感。这些都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也与新时代的节奏不合拍。
针对思政老师职业倦怠、精神疲软等问题,刘建军开出了自己的“药方”:不断学习,加强理论素养,有意识地调整自己,主动而充实地去忙。刘建军也正是这样做的,他阅读、研究了大量的理论文章和专著。刘建军深深感觉到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收获很大,提高了自己的政治觉悟,能够自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了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在政治敏锐性和辨别力上也有明显进步。
思政课教师必须以自信、奋斗、担当的精神充实自己,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现在,我每天都能感到一种内在的力量,身上似乎有一种使不完的劲。”刘建军说,身逢盛世,能在新时代奋力拼搏,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思政新闻稿篇十五
同志们:
区委召开这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对外宣传工作,充分体现了区委对这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刚才,××作了重要讲话。××的讲话,站在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工作重点和具体要求。希望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已经讲的非常全面、非常具体、非常明确了,我在此不再重复。最近,区里决定为未成年人办好十件实事,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目标任务和职责分工,结合各自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力争在短时期内取得新的成效。下面,我着重就加强对外宣传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总结经验,正确把握对外宣传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区的对外宣传工作在实践中探索了一些好的做法,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出了不少精品力作,为全区的对外开放和加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宣传部门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充分履行职能,通过各种渠道,整体宣传,立体推介,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去年以来,进一步加大了对外经济宣传的力度,很好地宣传了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并重点宣传了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做强做大现有企业以及全方位优化投资环境等,为更多的国内外客商和朋友了解××,关注××,投资××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v二是发挥优势,创出特色。依托节会优势,通过积极参与××会、××会等活动,追求节会对外宣传的规模和效应,营造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浓厚氛围。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集中搞好招商引资活动宣传和重点项目的对外推介,并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展示我区良好的对外形象,借助外力,加快发展。这些做法,都得到了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
对这些在外宣工作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我们要十分珍惜,很好地把握,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创新,使我区的外宣工作搞得更扎实,更有特点,更富有成效。
二、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外宣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对外宣传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也是一个地方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对外宣传工作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最近,中央和省委、市委专门召开会议,下发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外宣工作,区委、区政府也一直十分重视外宣工作。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和省、市、区委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把外宣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是大势所趋,目标所需,任务所系。一方面,从加快发展的需要看,必须要切实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当前,我们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区委、区政府动员全区上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乘势而上,确保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要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提高×××的知名度,扩大××在海内外的影响,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比任何一个时期都需要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另一方面,从存在的问题看,必须要切实改进对外宣传工作。我区外宣工作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与全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作为城市中心城区的地位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是全社会的外宣意识还不够强,整体宣传的声音还不够大,尤其是基层宣传设备的配置和宣传队伍的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区的整体宣传效果。下步,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通过强化检查督导、严格奖惩考核等措施,认真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改进和创新对外宣传工作。总之,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清形势,把握大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摆上重要位置,努力开创外宣工作新局面。
三、强化措施,努力提高对外宣传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根据上级外宣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本着“河口以外就是外”的原则,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外宣工作要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突出宣传重点,营造舆论强势。要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全面准确地宣传区委、区政府加快发展的思路、政策和措施,重点宣传“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的工作思路和重大举措,深入宣传我区优惠的投资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广泛宣传我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大好形势,积极宣传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精神风貌,树立河口良好的外部形象。特别要大力宣传我区的主导产业、优强企业和名牌产品,扩大对外影响,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
二是要用好载体平台,提升宣传层次。利用各种节会开展对外宣传,是我区的一大特色和优势。要很好地利用节会这些载体和平台,不断强化措施,提升宣传层次,把对外宣传搞得有声有色,富有成效。当前,要集中力量抓住召开河口经贸洽谈会的有利时机,搞好以河口为重点的民俗旅游宣传、以南阳开发区为重点的经济发展宣传,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精心策划和组织好各项宣传活动,努力形成大范围、高密度的对外宣传声势,掀起新的对外宣传高潮。
三是要发挥特色优势,展示河口形象。我区西靠市中心、区位优势明显,又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下步要重点围绕这些特色优势做文章,努力把河口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风、独特的文化和优越的投资环境宣传出去,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客人到河口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思政新闻稿篇十六
一、联邦德国政治教育的思想大争论
196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的放缓和衰退,联邦德国国内政治冲突频发,社会矛盾集聚,新xxx主义、极端主义有所抬头,激进政党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大学生抗议运动愈演愈烈,这些都使得西德社会经历转型的阵痛。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政治教育(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要面对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引导国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理性、有序、合法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1965年,赫尔曼•基泽克(hermanngiesecke)发表了成名作《政治教育教学法》。作为欧廷格的门生,基泽克创造性地发展了“合作政治教育”理论。他借鉴风靡欧美的社会冲突理论,构建了一套以“政治冲突”为核心概念的政治教育理论及其教学法,并将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定为政治参与。“人们的政治意识越强,对民主的理解越深刻,就越能做出正确判断,这就要求政治教育首先涉及思想的主观部分。政治教育应该让青少年加强对政治冲突的学习和理解,以便使得未来的公民能够掌握系统的政治理论知识,提高政治判断力,更理智、更负责任、更积极地参与政治。”[3](p57)基泽克的“冲突政治教育”理论对60年代及之后的联邦德国政治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甚至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联邦政府及“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的决策与政治教育实践。联邦政府在1968年的一份政治教育工作报告中,高度肯定并汲取了基泽克“冲突政治教育”思想:“在政治教育领域有一种和谐、明确的民主规划,它强调社会理解、合作的价值,但要使人认识政治的本质,不引入利益、冲突这些概念无疑是危险的”[4](p288)。在基泽克“冲突政治教育”理论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左翼思想界深刻揭露了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带来的人的异化以及社会的物化,并进一步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全方位批判。这场发生在文化领域的思想革命,对60年代末席卷全德乃至整个西欧的大学生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引发了政治教育学术界关于“解放”与“理性”的思想争论。这场思想争论是70年代联邦德国政治教育大讨论的焦点所在。1972年,罗尔夫•施密德尔(rolfschmiederer)的著作《政治教育批判》独树一帜地将政治教育的功能定位于“民主与解放”。施密德尔受法兰克福学派批判思想的影响颇深,也因其“批判政治教育”而被冠以“激进派政治教育学者”之名。他认为,政治教育不能只着眼于对现行社会关系的维护,更应为全人类的“解放”作贡献。而为了实现这一终极目标,政治教育首先要对政治统治及其终结进行分析,而其教育对象则要参与到对现存制度的斗争之中。针对施密德尔“解放政治教育”思想,伯纳德•苏特(bernhardsutor)提出了所谓“理性政治教育”。在《基本法与政治教育》一书中,苏特从捍卫宪法的逻辑起点出发,阐释了“理性”及其与“民主政治教育”(bildung)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将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定为“政治理性”。作为一名“主流”学者,苏特十分推崇德意志传统文化中的“秩序观”,认为以颠覆一切秩序的、彻底的解放是绝无实现可能的,因为人类社会永不可能发展到尽善尽美。所以,相对于“解放”,人类更需要的是“理性”。苏特指出,“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在于培养人们对社会、政治事件的理性判断能力,特殊目标在于培养个人行为自控能力。让每个人都做出理性的政治判断(与个人或社会的特殊利益无关)就是政治教育存在的合法性和普遍意义”[5](p258)。政治教育学术界关于“解放”与“理性”的较量,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施密德尔主张的激进批判的、反权威的,并试图“取消现行体制”的“解放政治教育”理论,仅能成为德国政治教育思想长河上的一个支流。而苏特的“理性政治教育”无疑迎合了统治集团对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定位,即培养“能合法、有序、理性地参与政治的现代公民”。作为“联邦政治教育中心”顾问委员会委员,苏特本人直接参与了许多重要政治教育文件的起草工作,其“理性”教育思想也对70年代之后的联邦德国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在联邦政府、“联邦政治教育中心”、政治基金会等社会政治教育机构颁布的文件公告、工作目标及主题内容中都得到体现。1960、70年代,各种政治教育思想的碰撞与交锋,在促进学界围绕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及内容等展开深入思考的同时,也凸显出就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达成某种共识的客观必要。为调和各方观点,辨明未来政治教育的方向,1976年,应巴登符腾堡“州政治教育中心”(landeszentralefürpoli-tischebildung)之邀,西德的政治教育学者齐聚博特斯巴赫,讨论并确认了政治教育的三项原则:第一,禁止灌输。即为帮助学生形成独立判断,应禁止使用政治教化式的灌输教学。第二,确保多元性。对那些在科学或政治上存在争议的议题,要在教学中必须保持其争议。第三,保持政治参与。要帮助学生学会合理地分析政治形势和自身息息相关的利益格局,并能够根据自身利益诉求,寻求适当的手段来对现实政治施加影响。这就被称作德国政治教育里程碑的《博特斯巴赫共识》(beutelsbachkonsens)所确立的政治教育最低原则。《博特斯巴赫共识》既凝聚了70年代联邦德国学界在政治教育领域的共同认知,也是政治教育价值取向转型的标志。
二、联邦德国政治教育思想理论的多元发展
1970年代中期以后,经过近30年西方民主制度的施行和持续不断的政治教育,西方民主价值观在联邦德国被普遍接受,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文化基本形成,西德社会的文化多元主义特征也日益显现。国民在生活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日益扩大,加之自由主义文化所标榜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批判思潮,导致西德社会产生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意义危机、信仰缺失以及道德滑坡。在此种背景下,政治教育的理论热点和时代主题逐步转向更为宽泛的社会领域,如物质高度繁荣带来的道德问题、现代化工业社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冷战”带来的世界和平问题等等。针对这些问题,伯纳德•苏特在1980年发表《基本美德:政治教育的目标?》一文,深入阐释了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将“公平”、“明智”、“坚强”等德意志传统美德也吸纳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中。文中指出,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转型会引发人的价值观念的转变,政治教育因其在国家民主进程和公民个人塑造方面的特殊功用而愈发重要。但同时,道德是无法替代的,它始终是一个核心因素,缺乏道德标准的政治教育是注定要失败的。因此,“政治课和政治教育是关于‘政治’的共同思考,不能简单等同于政治。如果将美德的成分加入政治课和政治教育中,并以此协助学生形成理性判断,就是对政治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6](p125)。尽管苏特在联邦德国政治教育领域的影响巨大,但对于他所倡导的政治教育“道德化”,也受到学术界的质疑。1984年,西比勒•莱茵哈特(sibyllereinhardt)发表的《价值教育———从右还是左?》一文指出,“政治教育应培养民众这样的认知:政治涉及的不是良心问题,而是利益对比、妥协和生活;形式上的竞争规则是必要的、有帮助的”[7](p167)。莱茵哈特的这种将“政治”和“道德”划清界限的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许多学者也反对在政治教育中加入过多的道德因素,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将利益冲突(政治)上升为秩序和价值(道德)冲突本身就是有违道德规范的。这也表明,在联邦德国,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学术领域,有各自的价值取向和内在规律。在这一时期,学术界还深入探讨了后工业时代面临的危机及其对政治教育提出的新挑战。1986年,乌尔夫•普罗伊斯•劳齐茨(ulfpreuss-lausitz)的《90年代政治教育的前景———一个生成的教育概念的基础》提出,“20世纪末,政治教育面临的环境问题有现代化危机、生态危机以及科技进步带来的危机,‘冷战’、战争或核战争的可能性,‘工作的社会’的弊端等”[8](p13)。彼特•魏因布伦纳(peterweinbrenner)在xxx年发表的《处在进步与风险矛盾冲突中的工业社会的未来》一文中也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技术的层出不穷已持续威胁着未来人类的生存基础,有鉴于此,“未来问题不应再作为简单题材来看待,而是必须通过目的性的政治教育行为来开展相关教育”[9](p29)。魏因布伦纳文中指出的“未来问题”,除了能造成毁灭性威胁的化学、生物学、原子核等因素外,还包括更广泛意义上的工业社会危机,如环境破坏、资源枯竭、市场饱和、高失业率等等。
三、“两德统一”与政治教育的新思潮
1990年前后,政治教育研究多集中在时事政治和“未来问题”上,技术发展的政治和社会影响以及生态问题也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但是两德统一后的政治、社会一体化问题无疑成为德国政治教育理论家的热点问题,其研究的重心集中在“柏林墙”被拆除后,统一的政治教育应如何为推进两部分德国精神和社会融合做出贡献。1991年,汉斯•米塞维茨(hansmisselwitz)发表《新联邦州的政治教育:为整个德国的民主负责》一文,把民主教育作为新联邦州政治教育的开端,并指出“在德国西部起作用的民主面临着在东部还没发挥作用的危险,加强东部的民主机制是对此唯一可能的回答”。“必须在东部重新建立政治教育,而且把它作为实际的民主活动。”[10]同年,瓦尔特•加格尔(waltergagel)的论文《联合———共同的政治教育可能吗?》探讨了两德统一后开展共同的“民主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加格尔对统一前两部分德国政治文化在二战结束后演变发展的状况做出了自己的判断。过去的40年中联邦德国抛弃了“特殊道路”或“特殊意识”,及在公民文化中的“臣民文化”。联邦共和国定位于西欧,它的历史就是重回欧洲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西德人变成了欧洲人,而东部的德国人仍是德国人。但在德国传统的美德方面,如勤奋、宽容、责任感以及纪律性方面,两部分德国的青年之间只存在很小的差别。这种共同的历史传统是统一后在新的联邦共和国进行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基石[11]。但是,加格尔认为在新联邦州推行西部传统的以“冲突”为核心构建起来的政治教育理论及其教学法将遭遇诸多障碍。因为原东德青年很难适应政治生活的多样性和矛盾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习惯于充满“矛盾”的课堂讨论,冲突文化在他们那里是不可思议的。而在西部,自60年代以来,政治教育就一直在致力于这样的冲突文化方面的教育。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治教育理论界进行了深入探索。1992年,贝恩德•卢德科迈尔(berndlüdkemeier)和米歇尔•西格尔(michaelsiegel)的论文《新联邦州的政治教育形势》指出,政治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传授多元化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不是对某种政治体系(指原东德)的否定。“政治教育要使人们消除与政治之间的隔阂以及对政治责任的恐惧感,要通过消极的或积极的生活经验培养人们的宽容精神,以期作为民主社会的公民参与到多数人的讨论中。”[12]加格尔等人关于“两德统一”后政治教育的探讨,也对“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的工作重心产生了影响。90年代初的一份公告指出,“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的工作目标就是“促进民众对政治实情的认知,增强民众的民主意识,提高政治参与能力,促进以民主、宽容和多元化为基础的政治意识的发展”[13]。
四、结语
战后联邦德国政治教育理论是学术界、理论界对战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政治文化发展变迁的现状与趋势,以政治教育思想理论的形式所作的积极回应,并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而不断演化。由于战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形势频繁变化,面临的挑战复杂多变,其政治教育也随之涌现了诸多理论流派和思想观点,产生了大批政治教育理论家。这些学者的政治教育思想多数是为满足现实政治和教育实践的需求而提出的,其政治教育理论,有的被联邦政府采纳而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有的则仅作为某个理论流派被写入联邦德国的政治教育思想史中。联邦德国政治教育思想理论的发展演进过程实质上体现了联邦议会、政府、学术界对政治教育在二战之后国家重建和政治文化发展变迁中的历史地位、功能作用及其实现规律的认识历程。在联邦德国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每一次社会变革中,都赋予了政治教育不同的时代任务和要求,在学术上、思想上对这种任务和要求予以回应,是其政治教育思想理论嬗变、发展的直接动力。综上梳理,联邦德国政府、政治教育学术界极为重视不断从思想理论层面对战后西德社会政治发展的新情况做出及时回应,重视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德意志民族是擅于理论思考和思想建设的民族,在政治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战后联邦德国政治教育的效果显著,与学术界在这方面不断进行思索、争论、创新关系重大。
思政新闻稿篇十七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bai断深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因而跨文化谈判中的文化障碍问题已逐渐引起广泛关注。人们已意识到,跨文化谈判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谈判双方缺乏对彼此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及忽视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与作用。
关键词:文化背景;文化障碍;价值观念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相互联系和互相依存,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也随之相互交融,进一步促进了世界范围的跨文化交际。
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加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因而跨文化谈判中的文化障碍问题已逐渐引起广泛关注。下面的案例就从多侧面体现了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障碍。
康沃公司是加拿大一家生产印刷设备的公司。公司派两名商务代表到中国江苏省上海北部的一座小城与一家印刷设备公司谈判。公司总裁查理波顿和市场主任菲比瑞内斯同行。之前该公司从未向加拿大境外销售过设备,两人对中方对他们的热情款待非常高兴。李经理亲自到上海机场接机,然后行驶九十公里开到小城,安排他们住在一个新建的宾馆里。几小时后主人盛宴招待他们,并有很重要的政府官员出席宴会。这种红地毯式的接待令他们对销售前景十分乐观。
第二天上午是观光。他们迫切地想开始谈判,但午饭后却让他们休息。下午一个会说英语的公司雇员来告诉他们说晚上将安排他们去看歌舞演出。第三天终于可以坐下来谈判了,进程非常缓慢。双方先概括介绍自己,加方认为这与销售毫无关系。中方提供翻译,虽然翻译的友好使加方感到很舒适,但翻译环节使沟通缓慢。中方还花大量时间谈论之前曾来过小城的加方贸易代表并问及他。波顿从未见过这位贸易代表,所以无话可说。当轮到加方进行陈述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竟有十个中方代表隔桌相坐。中方代表不停地微笑并点头赞许。波顿和瑞纳斯准备了充足的数据并有力地证明了五年之内他们公司产量将会翻一倍。最后二位满怀信心地返回了宾馆。
第二天中方代表又增加了四人,并让他们再次解释已经陈述过的事情。他们开始觉得沮丧。中方让他们解释有关技术方面的微小细节。加方两位代表均未涉入如此高科技的技术活动,这是此设备的核心。加方代表尽其所能地解释完后,疲惫地回到了宾馆。
第二天中方代表中的一员指出他们所陈述的内容与他在加拿大时生产总监工程师所说的不一致,中方抓住这一点不放。午餐时加方代表迅速向加拿大发传真索取细节和解释。下午的情景令波顿和瑞纳斯有点不安。谈判过程中一位中年女匆忙进入谈判室与中方谈判领导耳语,随后他立即起身离开。没有任何人对此做出解释。
第二天加方收到了传真,谈判就昨天的问题再次进行了讨论。进程十分缓慢,中方很欣赏加方产品的高质量,但担心一旦产品损坏,他们不会维修。他们希望加方提供维修培训服务。加方提出如果派专人在中方工作数周或数月将会增加巨额开销,他们认为设备不会有问题并且中方完全有能力维护此设备。
最终谈判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价格。这是最艰难的阶段。中方要求打折20%。加方认为这种谈判过于粗暴,他们坚持原价格,并认为此价格非常合理,但在滚筒部件上可打3%的折扣。
尽管之前加方代表听说在中国谈判会很费时间,但他们认为一周的时间是足够宽裕的。但时间飞逝,再有两天他们就要回国了。他们开始询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双方达不成协议,他们需要再就什么问题做进一步讨论。最后的谈判过程中他们竭力使中方讨论未解决的关键问题,但中方似乎并不愿意这么做。
第二天下午告别宴会开始之前双方仍未能达成一致。价格问题基本解决了,但付款方式没有解决,这是难以解决的难题,中方不能保证付款计划,因为这要由市政府最终决定。尽管如此,李经理还是微笑着提到了今后的合作,中加双方过去的友谊,以及他们从加方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他们再次签了九个月前已经在加拿大签过的意向书。加方代表失望地回国了,但还希望双方通过传真或邮件进一步讨论销售事宜。
两周后,加方惊愕地得到消息:中方已经从日本生产商手中买下了此设备。他们的设备质量上乘,价格合理,是什么使谈判失败呢?
在单一文化背景下,谈判过程是可以预见、也是可以准确把握的。然而跨文化谈判则具有不确定性,更充满了挑战性,因为跨文化谈判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沟通方式、不同行为方式之间进行的谈判行为。跨文化谈判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谈判双方缺乏对彼此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及忽视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与作用。下面就案例中谈判失败的原因逐一进行分析。
(一)国人注意培养关系
中国人谈判焦点不在于谈判主题,而在于建立长期合作的人际关系。因此,谈判初期双方谈论的内容涉及宽泛的议题及社交活动,直到彼此建立相互信任、增进相互了解之后才进入谈判主题。而对西方人而言,谈判焦点就在于实质性的内容,在于交易,而非人际关系。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看重感情和人情的。一方面,这源于中国人古老文化和和谐相处、友好往来、团结共事、合作互利的精神和观念。这种处世态度和人际关系有利于交往双方的进一步合作,对商人说来则有利于交易的成功。从这方面讲,这种观念和行为有其有益的一面。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求人办事总是礼数先行、中国商人与他人谈生意之前总是先宴请对方的原因。
利奈尔•戴维斯说得好:“在宴席上,人们常常谈论食品,交换一些十分正式的、表示敬意或友谊的词语。从低语境文化的视角出发,人们所谈论的事都不是与个人有关的,也不含有多少信息。人们只是在比其他场合更为精确地遵循一套礼仪规范。这包括彼此敬酒,同时使用一些与相互关系和当时场景相适宜的套话。……交谈是愉悦而轻松的,来自高语境文化的赴宴者将此情景解释为:彼此之间的关系已经发展到可以开始谈生意或谈完生意的地步了。”
“合同属于低语境文化的文件类型。对于西方人说来,合同的含义全在于文字之中。在签署合同之前,一位西方人肯定会审读小号字体印刷部分,这意味着他会十分仔细地关注合同细节以确保没有不利的条款隐藏在用以撰写合同的专用法律术语中。一旦表示赞同,合同就将牢牢约束签约双方,即使签约之后发生了双方都未曾预料的事也不可违约。例如,假如市场情况发生变化,其中一方因此而遭受损失来自低语境文化的签约方不会把它当成更改合同的理由。这种态度对于来自高语境文化的签约方却似乎是不公平的,后者总是习惯于将情景事态的因素纳入考虑之中。假如一个西方人从合同中获得了超过他事先预料的利益,他仅仅会认为他一直是好运相随。假如他亏损了,他就会认为是自己运气不佳。”
“假如签约双方有了争议,则低语境文化的交际者就会竭力通过参照合同条款来解决分歧。而高语境文化的交际者则会更有可能在精确的合同条款之外去考虑公关因素和情景因素。事实上,对于高语境文化的交际者说来,情景因素要比严密的合同条款更为重要。”(davis, 2004:68-69)
从上面这段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法制观念很重的西方人与人情观念很重的中国人之间在处理彼此关系和相互纷争时的巨大差异。当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在保留人情观念中有益因素的同时,正在努力摒弃那种有害的极端人情观。
(二)西方人注重时间和效率
西方人在历史上率先进入工业化时代,科技和经济都较为发达,至今生产力水平已有了迅猛的提高,每一分钟都意味着新的产品问世、新的价值产生,由此而形成的快速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使他们深切感到“时间就是金钱”,而无休无止、尽最大可能地追逐利润是他们的奋斗目标,为此他们必须要节约和利用分分秒秒,去创造最大的价值,故而他们看重和珍惜时间,认真对时间进行规划安排,也十分守时。而东方人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长期的以农业为主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导致其生产和生活节奏缓慢,尤其因他们相对更重视形式、礼仪,不惜在繁文缛节上花费时间,因此他们远不如西方人那么珍惜时间,守时观念相当差。约会时间、计划安排等常常随意变动。对此,萨莫瓦评论道:
“当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走到一起来的时候,有关时间的观念和实践的运用也颇具有重要性。大多数来自西方文化的人是依据线性空间看待时间的。我们是受时间约束的。我们的时间表和工作日程支配着我们的生活。德国人和瑞士人的时间意识甚至比我们还要强。对他们说来,火车、飞机以及一日三餐都必须始终准时。但有很多文化并非如此。在他们看来,是活动而非钟表决定人们的行动。”
(三)中西方的价值观念不同
西方人特别尊崇个人主义,这源自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以及财产的私有制观念。美国学者萨莫瓦说:“来自非洲某些国家或地区、古巴以及中国的人多半会认为,企业以及生产手段应当归国家或人民集体所有。另一方面,一些出生在美国或加拿大的人从小到大都会认为,生产手段应该归于拥有唯一业主身份的个人所有,要么归拥有共同业主身份的几个人所有,要么归合股经营公司的许多人共同所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为赚得尽可能多的资产和钱财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奋斗目标,从而逐步形成以个人为中心的“个性主义”理念以及行为方式。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个人主义指的是这样一种信条,即个人的利益应该是至高无上的,一切价值观、权利和职责都起源于个人。它强调个人的能动性、独立性、个人意愿的表达以及个人的隐私性。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个人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个人的权利、财产、隐私、事业、目标等被摆在他人、集体、乃至国家之上,绝对不可分侵犯;而集体或团队的意识则相对淡薄。
集体主义,又称集体本位、集体意识或团队观念,是指看重集体利益、重视集体力量、强调集体作用、主张依靠集体、注重协作配合、提倡团结奋斗的观念。一般而言,贫穷落后的国家 (尤其是非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家)、民族或种族通常都崇尚集体主义精神,甚至在美国文化影响下的非洲裔美国人也尊崇集体主义。据triandis估算,全世界70%的人口生活在具有集体主义特征的文化中(triandis, 1990:48)。这或许是由于他们都属于弱势群体,长期以来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滞后不仅造成国家的经济基础薄弱,而且导致个人的能力与机遇的极大缩水,使得个人无论是与自然作斗争,还是谋求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都更加依赖于国家、他人或社会组织的集体力量。
在中国,数千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特别是儒教、道教以及佛教历来强调“以和为贵”、尊崇“天人合一”、注重人情亲情和团结友爱的传统,是导致中国人看重和依赖家庭、团体和社会力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的文化、民族、国家拥有不同程度的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观念,这同样也表现为一个连续体,有些国家的人个人主义意识更强烈一些,有些国家的人则集体主义思想更浓厚一些。其中,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其个人主义观念越强烈;经济越不发达的国家,其集体主义意识越浓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们已意识到,跨文化谈判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谈判双方缺乏对彼此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及忽视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与作用。在单一文化背景下,谈判过程是可以预见、也是可以准确把握的。然而跨文化谈判则具有不确定性,更充满了挑战性,因为跨文化谈判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沟通方式、不同行为方式之间进行的谈判行为。首先,我们应正视并承认本民族以外的种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在继续弘扬本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同时,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社会习俗、风土人情,并虚心学习乃至接收吸纳其他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其次,深入了解、认真研究其他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找出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异同,研究跨文化交际的内在规律,掌握跨文化商务谈判的知识、技能及正确策略,恰当运用这些技能与策略,在跨文化商务谈判过程中获得成功。
思政新闻稿篇十八
20xx年暑假,我步入了淮阴工学院。来到学校后我没有做家教或其他兼职,所以我的社会经验肯定是不如其他同学的。而20xx年大二暑假,“思政课”社会实践让我不得不去进行社会实践了。这是大学生必修的实践课,所以就同本村好友商量后一起进行了邳州市小楼村人民生活现状调查研究。做这项调查,不仅锻炼了朋友之间的默契与合作,还增加了对当前农村人民生活的了解,更加丰富了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这个暑假是充实的。
我们生活在农村,对农村情况本来就比较了解,这是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因为上了大学以来很少回家的原因,这次回去发现我们那小村变了。其实不仅仅是我们小楼村变了,我们这个镇子都是一样的。因为我们这个镇子的特点:干炒之乡。根据围着全村看过之后发现的变化我们下定了所要调查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足以体现农村生活到底怎么样了。
(一)村中的主路已经由石头路修成水泥路。20xx年8月1日,我们去村里支部调查修路金额来源,原来是每户300元底线,在此基础上任意捐助,其余政府补贴。于是我们随机到几户邻居家调查捐助金额,高的1000元,低的50,100。这就体现了农村贫富还是有差距的。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路修好了,村中的轿车,货车果然多了不少。
(二)每户人家都统一了厕所。原来的农村虽然也是绿数环绕,鸟语花香。但处处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厕所。这是农村一个不太好的现象,因为时不时的会飘过一阵臭味。现在,政府补贴,各家出资,为各家造了比较合适的厕所。20xx年8月2日,我们调查了村民对政府这一政策的满意度如何,除了几个常年在外的村民,其他人全部表示肯定!
(三)村子边缘空地开始建厂。由于我们镇子是干炒之乡,有句话说:一把铲子一口锅,瓜子炒遍全中国。所以村中青年全都外出奔波,村中大多为老的少的了,所以留守儿童也是一大问题,这里留守儿童的问题我们就不予调查了。20xx年8月4号,我们通过父母带领找到厂长,调查了建厂安排。这是在外奔波回乡的成功人士,看到了本村优势后决定回乡自理。建好场子后,决定继续干炒,而这次就在村里炒,本村农民就是工人。厂长还要我们继续调查下村中愿意不出去在村中干炒的人数和满意工资,并提供问卷,我们就一同到下发给村民调查。也许是村民不太敢相信在村子里赚钱还是有自己的摊位,仅有30%的村民接受。要求基本上是50元每天并管一顿午饭。这也许就是农村的朴实,从来不讲什么基本工资+加成吧。我相信,这厂子办的起来!
(五)最后,我们还想了解农村的一个问题,计划生育问题。由于这个问题村民一般是不会告诉我们的,只有问至亲之人了。农村的妇人还是很会闲聊的。我们了解到,虽然国家强制实行计划生育策略,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等等较为理想的生育策略,但是我们发现真正做到的不能说没有还是很少的。我们发现农村还是存在着重男轻女的陈旧思想,还是有很多家庭想要生个男孩。而且,农村家庭还是想要一男一女为最美。
20xx年8月12日,为期12天的暑期实践结束了。短暂的社会实践,一转眼就过去了,在这其中,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都将会让我终生受用。虽然我们的调查普普通通,却能够体现农村现在的生活现状。政策是国家下发的,是要下边切实努力执行的,所以农村的搞好与否与农村领导干部有很大干系,领导干部一定要选好。有的城镇搞建房,全村农民组成泥水匠,司机等等到别的村子去建房屋,有的村子搞木材,他们的木材全国销售,我们的村子就该搞起干炒特色了。每行每业,形成自己的专业后就能赚钱,各个城镇有各个城镇的特色,把特色搞好就对了,散了,整个村子是达不到共同富裕的。虽然农村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农村的家长比城市的家长更希望子女得到更高的教育,否则他们也不会没日没夜的在外打拼。所以,农村的文化水平会不断的提高。每次回到家,爸爸妈妈都会问我进行的怎么样,都会说天太热早去早回,都会问我还要多久结束。学校让我们去社会实践真的很有作用,会让我们从中收益匪浅。社会实践让我知道了,挣钱真的很不容易,也明白工作的辛苦,以后再也不会浪费了。社会实践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社会和大学一样也是一个学习和受教育的地方,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思政新闻稿篇十九
__年暑假,我步入了淮阴工学院。来到学校后我没有做家教或其他兼职,所以我的社会经验肯定是不如其他同学的。而__年大二暑假,“思政课”社会实践让我不得不去进行社会实践了。这是大学生必修的实践课,所以就同本村好友商量后一起进行了邳州市小楼村人民生活现状调查研究。做这项调查,不仅锻炼了朋友之间的默契与合作,还增加了对当前农村人民生活的了解,更加丰富了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这个暑假是充实的。
我们生活在农村,对农村情况本来就比较了解,这是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因为上了大学以来很少回家的原因,这次回去发现我们那小村变了。其实不仅仅是我们小楼村变了,我们这个镇子都是一样的。因为我们这个镇子的特点:干炒之乡。根据围着全村看过之后发现的变化我们下定了所要调查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足以体现农村生活到底怎么样了。
(一)村中的主路已经由石头路修成水泥路。
__年8月1日,我们去村里支部调查修路金额来源,原来是每户300元底线,在此基础上任意捐助,其余政府补贴。于是我们随机到几户邻居家调查捐助金额,高的1000元,低的50,100。这就体现了农村贫富还是有差距的。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路修好了,村中的轿车,货车果然多了不少。
(二)每户人家都统一了厕所。
原来的农村虽然也是绿数环绕,鸟语花香。但处处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厕所。这是农村一个不太好的现象,因为时不时的会飘过一阵臭味。现在,政府补贴,各家出资,为各家造了比较合适的厕所。__年8月2日,我们调查了村民对政府这一政策的满意度如何,除了几个常年在外的村民,其他人全部表示肯定!
(三)村子边缘空地开始建厂。
由于我们镇子是干炒之乡,有句话说:一把铲子一口锅,瓜子炒遍全中国。所以村中青年全都外出奔波,村中大多为老的少的了,所以留守儿童也是一大问题,这里留守儿童的问题我们就不予调查了。__年8月4号,我们通过父母带领找到厂长,调查了建厂安排。
这是在外奔波回乡的成功人士,看到了本村优势后决定回乡自理。建好场子后,决定继续干炒,而这次就在村里炒,本村农民就是工人。厂长还要我们继续调查下村中愿意不出去在村中干炒的人数和满意工资,并提供问卷,我们就一同到下发给村民调查。也许是村民不太敢相信在村子里赚钱还是有自己的摊位,仅有30%的村民接受。要求基本上是50元每天并管一顿午饭。这也许就是农村的朴实,从来不讲什么基本工资+加成吧。我相信,这厂子办的起来!
(四)政府补贴农民种地落实了。
还有村民说,不要钱已经很感激了,还送钱,明年多包两亩。今年种大蒜就赚了5,6万,比外出打工还强!
(五)最后,我们还想了解农村的一个问题,计划生育问题。
由于这个问题村民一般是不会告诉我们的,只有问至亲之人了。农村的妇人还是很会闲聊的。我们了解到,虽然国家强制实行计划生育策略,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等等较为理想的生育策略,但是我们发现真正做到的不能说没有还是很少的。
我们发现农村还是存在着重男轻女的陈旧思想,还是有很多家庭想要生个男孩。而且,农村家庭还是想要一男一女为最美。
__年8月12日,为期12天的暑期实践结束了。短暂的社会实践,一转眼就过去了,在这其中,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都将会让我终生受用。虽然我们的调查普普通通,却能够体现农村现在的生活现状。政策是国家下发的,是要下边切实努力执行的,所以农村的搞好与否与农村领导干部有很大干系,领导干部一定要选好。有的城镇搞建房,全村农民组成泥水匠,司机等等到别的村子去建房屋,有的村子搞木材,他们的木材全国销售,我们的村子就该搞起干炒特色了。
每行每业,形成自己的专业后就能赚钱,各个城镇有各个城镇的特色,把特色搞好就对了,散了,整个村子是达不到共同富裕的。虽然农村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农村的家长比城市的家长更希望子女得到更高的教育,否则他们也不会没日没夜的在外打拼。所以,农村的文化水平会不断的提高。每次回到家,爸爸妈妈都会问我进行的怎么样,都会说天太热早去早回,都会问我还要多久结束。
学校让我们去社会实践真的很有作用,会让我们从中收益匪浅。社会实践让我知道了,挣钱真的很不容易,也明白工作的辛苦,以后再也不会浪费了。社会实践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社会和大学一样也是一个学习和受教育的地方,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思政新闻稿篇二十
【摘要】现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问题是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的开创者,要想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就需要我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还要拥有健康的体魄,具备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从总体上看,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是在很多层次及方面,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存在一般问题,而是很突出的问题,有待于进行提高,如何加强当今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教育研究者必攻的题,也是我们大学生必须直面和接受考验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突出问题;对策;提高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存在的突出问题的思考
当前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商品意识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占有重要位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国外先进技术文化的引入、国内经济体制转轨改革开放以后的新观念,新体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及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致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出现的问题不可忽视。
1、市场经济在当今新形势的大潮下,在当前带给我们很大的好处,但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及正面效应也对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是不能忽视的。价值取向是大学生面临的考验,他们趋于功利化。很多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中的消极因素非常明显呈增长趋势,透明的思想上蒙上了浓厚的功利化色彩,在参加活动中抢先是好事但是他们中喜欢当主角的居多,喜欢表现自己的人大有人在,而不喜欢当配角的人就更多了,普遍的问题是不愿意听别人的意见。繁琐的事更不愿愿意做重复性、舍不得付出性质的工作。有较强的虚荣心,不重视自己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兴趣的发挥。在校时往往以追求成绩、学历为最高价值,。毕业时又以自身待遇的高低为目标做为基本价值取向。忽略了自身的社会价值和奉献精神。
2、思想认识得不到提高,高度不够,导致承受能力降低。加之心理素质较差,如何面对学会对突发事件的处理都变成了一种能力。在改革开放快节奏的今天,市场经济致使社会不断发展,如何学会坦然的面对,是考验种种复杂的社会现实导致涉世不深、思想脆弱的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有很多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会出现多重心理障碍由于认识水平的高低,有些学生的理想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普遍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差,没有群体意识,如何发展他们的协调性,提高自我意识,让他们更容易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心理矛盾、心理冲突、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惑感是大学生不能正常工作,给学习和生活带来很不利的影响的最大原因。
3、成才动机上的个人主义倾向不严重是不现实的。把理想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考虑的是自己的买车、买房等等生活。同学的学习动机不能和国家振兴、祖国强大以及社会发展形成必然的联系,这些都不关他们的事,以自我成才为中心才是他们的思想,自扫门前雪的思想非常严重。为实现自我价值,自己过得富裕是他们的目标并为之努力的而奋斗,上大学的最终目的是拿一张大学文凭,找个好工作。没有这则想的吗?其实有很多人就真是这么认为的
4、语言与行动分离。大学生在高校里面经历了大学系统的教育之后,他们学到了本领有了很强的理论认识嘴上功夫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在进行理论探讨、演讲等方面表现出很高的水平,然而在行动上、具体的体现是什么样哪?说白了就是理论能力强,实际动手能力差。在工作学习生活上不注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调协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严重,整体意识、协作意识薄弱;在对社会和他人方面不具备奉献精神。比如说现在一些大学生乘公共汽车虽然有让座的。但是这种热情和冷漠比起来还是前者更大一些,中华传统美德在很多大学生生活中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大学生大多都是过集体生活,在宿舍里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其他同学服从自己的意愿,经常由于一些小事而与宿友发生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大学校园是一块“净土”这是我们不能否认的。很多不文明、不道德甚至违纪违法的现象可是就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它们就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他们的自立意识不增强,协作意识不提高总的来说都是现在社会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存在的道德素养问题:
1、诚信的问题:作弊,“作弊”不单单在中小学中存在,在现在的大学中更是大学校园中风行的,它们不是一般现象,确实是普遍现象。大学生的“作弊率”比校园手机的“持有率”还要高。现实中,作弊现象在普通高校内普遍存在,拔尖的一些高校也有这种现象吗?回答是肯定的即使是我国最好的学校也不能说没这种现象。抄夹带、传答案等作弊形式是传统的也由xxx秘密行动xxx发展到公开抄袭、而且集体作弊也存在等等,买答案,发短信、带手机甚至找xxx。尽管学校采取了最严厉的处罚措施,但这股风头没有遏制住,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是造成这一问题主要原因,也有就是我们教育制度所导致的。
2、自私狭隘的现象:当今的大学生很多不是独生子女的少,过分地溺爱,孩子,而忽视了对孩子们思想道德的教育,对他们提供足够的物质需求,造成一部分孩子自私、狭、唯我独尊的性格。晚课的“占座”也是大学校园里司空见惯的现象,晚自习开始了,人不用到,先拿纸条、书本“占”着座位,那么后来的人只能“望座兴叹”。“座无虚席,人不过半”是更有甚者了,晚自习结束了,很多被“占”的座位却还一直空着。“占座”事情不大,但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较大。很多同学对此感到既窝火却又无可奈何。现在一些大学生乘公共汽车有让座的热忱的也不多,从小教科书上灌输的基本美德消失无踪。在宿舍里以自我为中心大学生大多都是过集体生活,要求其他同学服从自己的意愿,经常由于一些小事而与宿友发生争吵甚至大打出手。我们不能否认大学校园是一块“净土”。可是在大学生群体中,这些不文明、不道德甚至违纪违法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措施
1、从大学生刚开始入学就进行思想教育,很有必要采取必要的政治理论灌输对大一的学生。通过政治理念的提升,为辨识是非奠定科学而坚实的理论基础,让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操,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集感性与理性于一身,培养自律和自主的好习惯,从而塑造完善的道德人格,实现高尚的道德人生。大学生本身就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分子,用学会的本领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民。通过学习让大学生他们在关心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关心自身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个人价值观是表现大学生重视个人的价值的自我意识。大学生渴望成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是一种进步的表现,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的一件好事。大学生自我意识形成重、发展的一个标志。是人生价值观问题,是自我意识对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的多种认识,是认识自己和对待他人的统一让大学生学会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并跟随它随着人们的社会实践思维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说白了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成长过程,具体表现为他们对自己的体力、智力、能实际上就是自立意识的成长过程,力都充满信心。
思政新闻稿篇二十一
摘要: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打赢脱贫攻坚对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民族团结和谐,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作用。现梳理了辽宁省朝阳市西大川村脱贫攻坚的主要做法及成效,并深入挖掘了致贫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壮大优势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加快推进光伏项目进度;扶贫先扶志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推进的作用。
关键词:脱贫攻坚;精准脱贫;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9)06-0042-03
辽宁省朝阳市西大川村2015年被评定为省级贫困村,该村下设七个村民组,人口476户共1703人,其中党员51名。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0户共76人,其中低保户14户共26人,五保户10户共12人,一般贫困户16户共38人,已于2017年实现脱贫摘帽。其中,2016年脱贫14户共18人,2017年脱贫28户共59人,预计2018年脱贫6户共11人,2019年脱贫4户共10人。该村现有耕地面积2135亩,林地面积万亩,以种植业为主,发展落后主要因为土地少,人均耕地仅为1亩,并且土地贫瘠,多为旱地。种植业以玉米为主,品种单一,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产量波动大。且可选择性产业少,农民收入渠道狭窄。导致该村贫困的主要原因为缺乏劳动力、重病大病患者和残疾人较多,据统计,该村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比例高达82%。
十八大以来,西大川村认真贯彻落实上级脱贫攻坚工作相关精神,立足本村实际,卓有成效地开展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实施的扶贫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健康扶贫方面。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患病人口进行疾病筛查,分类救治,符合救治条件的扶持对象享受入院治疗零负担兜底政策。对患慢性病的贫困户实行一对一签约服务和帮扶,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扶贫政策落实之前,许多贫困户身患疾病却不检查、不治疗,带病生活,目前这种情况已得到极大改善。二是残疾人帮扶方面。对有康复需求的扶持对象,提供签约服务,使其免费享受精准康复等有关服务。一、二、三、四级残疾人,可享受每月70元的生活补贴。一二级残疾人,可享受每月55元的护理补贴,为建档立卡参加人免费发放各类辅具。三是产业扶贫方面。2015年之前,西大川村集体经济薄弱,仅有一個硕丰果树专业合作社,规模较小,带动能力弱,除此外无其他产业项目。2015年合作社成功注册了“大川村”大枣商标,初步形成了区域品牌效应,实现了统一经营、统一包装销售,合作社转亏为盈。另外,西大川村于2016年通过协调大户创办了凌源市大川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利用本村资源优势,积极培育食用菌种植基地,创办了“脱贫车间”,吸纳贫困户十余人就业,通过蘑菇采摘、菌棒整理等工作,人均实现增收60元/日。此外,还能获得人均分红收入600元/年,使贫困户年收入明显增加。
除以上主要扶贫措施外,西大川村还积极协调就业岗位,其中村镇两级为贫困户提供草原沙化管理员公益性岗位两人,每人每年增收5300元。植树造林工程吸纳贫困户两人,每人每日增收80元。结对帮扶人介绍到饭店工作一人,每月增收3500元,介绍到碳棒厂工作一人,每月增收4000元。
通过几年的努力,西大川村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西大川实现了村村通、村组通、组组通。以前村民深受出行难这一问题的困扰,遇极端天气,道路泥泞,交通不便,水泥路建成后,路面平坦整洁,村民出行得到保障。第二,西大川村大力实施“安居工程”,两年进行危房改造23户,贫困户安全住房率已达到100%。水电方面,到目前为止,村内所有住户均实现生产生活用电便利、饮水安全。第三,村内患大病的村民得到有效救治,患慢性病者得到长期治疗,且该村在2017年新建卫生室120平方米,实现了治疗室、诊室、处置室、药房、档案室xxx五室分离xxx,运行良好、效果较为显著,极大改善了广大村民的就医环境。
尽管西大川村近年来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村容村貌变化明显,但村内病残率较高,贫困人口劳动能力弱仍是主要困难之一,因此发展壮大村集体,为贫困人口提供稳定的收益保障以及易参与的工作岗位是解决这一困难的主要途径。为此,该村2016年组建了食用菌合作社,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帮助大户协调贷款40万,进一步扩大了食用菌的生产规模,通过合作社分红,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到目前为止,已有27户受益。
(一)因病因残致贫者多
对于病人、残疾人而言,其日常生活需要家人照料,因此,对其家庭来讲,不仅是缺失一位劳动力,整个家庭都会背上沉重的包袱,影响整个家庭正常的生产活动。面对劳动力的不足,部分贫困户通过雇工形式种植玉米,但其生产成本显著提高,按照一般水平计算,种植玉米的生产成本平均每亩增加143元。另有部分贫困户不舍得雇工,继续依靠紧缺的劳动力进行生产,但受其精力、体力限制,无法做到精耕细作,对农作物的打理较为粗条,导致亩均产量、质量明显下降,进而影响收入水平。对于此类因病因残致贫群体的家庭而言,严重缺乏劳动力,即使提供就业就会,也是力不从心,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因病因残群体较多,缺乏劳动力是目前西大川村所处的主要困境。如何通过产业带动此类贫困户发展,增加贫困户收入是西大川村急需解决的重要难题。
(二)后续发展难以推进
西大川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整体来说进展顺利,并且成果显著。不仅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通水通电、水泥路、安全住房全覆盖、基本解决贫困户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但依然存在返贫风险,为实现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西大川村依靠双轮驱动脱贫,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新型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二是增强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支持引导贫困户自主就业创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合作社为主要模式,完善现有合作社,使其运行更加规范,进而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贫困户增收。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受现有困难(病残群体较多,无劳动能力)的消极影响较为严重,贫困户劳动能力的不足,极大地阻滞了这一工作的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但与贫困户现状脱轨,即贫困户仅能享受基本的生活设施建设,对生产设施建设,由于劳动力的丧失,缺乏应有的使用率。如何克服贫困群体劳动力不足,充分利用好国家、政府前期工作成果,使完善的基础设施服务于本村产业的发展,对贫困户发挥最大造血带动效应,促进脱贫攻坚后续工作的顺利推进,是西大川村需要解决的另一难题。
(一)发展优势产业合作社
2015年,西大川村一大户自己创办食用菌棚,培育、经营食用菌。2017年,该村帮助大户协调扶贫贷款40万元,以金融撬动的方式带动贫困人口。目前,菌棚占地45亩,在使用的菌棚43个,每个菌棚平均能放置9500~9600根菌棒,每根菌棒能产两斤左右的食用菌,食用菌市场价5元/斤。培育菌棒的过程并不复杂,大户从河北购买菌棒材料,后期放在冷棚中定期注水,不使用任何其他药物,一根菌棒平均一个月收获一批食用菌,使用寿命在六到七个月,即一根菌棒能收六到七批的食用菌。食用菌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也不苛刻,5到25摄氏度是最适宜温度,32摄氏度以上才停止生长,基本每年的小雪到开春是食用菌的歇活期。目前市场上的食用菌供不应求,个体来收并卖到冷库。河北省平泉食用菌有限公司曾想长期下订单出口韩国,但因产量较小,未能达成,进一步证明食用菌的销路很广。整体来看,食用菌产业属于西大川村的优势产业,一方面,村中已有农户在早年间接触过食用菌产业,对食用菌的培育环境和方法都有详细的了解,村级无需再投入资金邀请技术人员对农户进行培训。另一方面,食用菌产业本身的经营风险较小,对温度的要求不苛刻,不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且培养方式简单,无过于复杂的技术要求。最后,食用菌的市场需求量较大,前景可观。
目前西大川村贫困户以两种方式参与到合作社中,一种是打零工,工资50元/天。因43个菌棚中的食用菌分批生长,每个时间段都需要人工来完成采摘、集中打包等工作,歇活阶段也需要工人收拾菌棒,所以不会出现长期无活可干的情况,对于那些家中有病人,家庭需要照料的贫困人口来说,村内合作社为其提供灵活的工作时间,加之菌棒合作社内的工作较简易,贫困户无需花费时间学习,省出很多时间照顾家人。另外,村内消费水平较低,50元/天的工资虽不能解决大问题,但基本满足每日基本生活花销。另一种是享受食用菌的利益分红,600元/年每人,村内贫困户大多因生病或残疾而丧失劳动能力,除国家给予的补贴以及种植收入外无其他收入来源,合作社的分红使每户贫困户实现2000元/年的增收,且西大川村的食用菌产业风险小,市场供不应求,菌类有益身体健康,在现代人们追求健康饮食的大环境下,该产业具备一定长久性,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目前西大川村已有7人常年在菌棚打工,20人参与到分红,带动效果较为明显。
(二)“村村互助”带动贫困人口
牛营子镇政府统筹安排使用上级拨付扶贫发展资金,通过郭家店村利万家果蔬合作社发展设施农业带動本村脱贫户5户共8人,每人年利益分红400元。通过白尺沟村粒万金合作社发展肉食鸡养殖项目带动本村脱贫户28户共57人,每人年利益分红400元。2017年,通过牛营子村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带动本村脱贫人口28户共57人,根据项目收益和贫困户生产生活情况进行差异化利益分红。这种借助其他村优势产业的做法值得借鉴,对目前的贫困村现状而言,要想同时做好几项产业并不容易,也不现实,某些产业虽不适宜本村发展,但对其他村而言却具有比较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村与村之间可互相帮助、协调发展,将产业做精比做多更有效果。
(一)初步思考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已陆续得到保障。住房安全、出行方便、饮水安全,看病、上学均有保障。目前造成贫困人口贫困的原因可从两方面总结,一方面,近年来扶贫力度的加大,使部分人产生可以享受“免费午餐”的错觉,劳动不积极,脱贫不主动。对于这部分人,村组织与上级领导应共同采取制约措施,做贫困人口的思想工作,争取转变其思想。另一方面,贫困由个体自身的身体健康因素造成,此类群体占比较大,为该类群体提供稳定的收入支撑合情合理。经过调研,各村级最普遍的做法是建立合作社,发展产业,让贫困户享受分红,有些村庄采取土地流转与分红两种方式叠加,有些村用扶贫资金帮助大户建立合作社,采用金融撬动的方式给贫困户分红,有些村用扶贫资金建立光伏电站,产生收益后给贫困户分红。建立合作社是见效较快的方式,通过合作社分红,可实现贫困户年增收600元到1200元。在扶贫工作的推动下,很多合作社被重启或新建。但任何事情均有两面性,合作社分红好的一面是各村开始致力于扩宽村民的收入渠道,给村民寻找更多增加收入的机会,这不仅是对贫困人口的帮助,对一般户等其他村民也是利好,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发展产业最重要的是可持续性和盈利性,适合本村及利润可观、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才是好产业。但目前很多合作社的建立仅仅是为了完成脱贫任务,分红靠扶贫资金,其发展前景并不明朗。
(二)建议
1.进一步壮大优势产业。西大川村发展的食用菌棚合作社是值得借鉴的经验。首先,食用菌产业是西大川村早在2014年建立的,村里大户有一定的经营经验,对食用菌的生长环境以及市场供求情况有清晰的认识。发展村里原有的产业不仅相对简单,而且效果明显。其次,食用菌产业本身的风险低,对培育技术的要求不高,成本相对较低,食用菌使用的冷棚相比暖棚结构简单,建造容易。最后,市场对食用菌的需求量大,即可在国内出售,也可出口国外,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助力脱贫攻坚。牛营子镇政府统筹安排使用上级拨付扶贫发展资金,通过郭家店、白迟沟等村的合作社带动西大川村贫困户,这种做法值得借鉴。本村贫困户并非仅由本村产业带动,也可通过上级政府的协调,由其他具备特色产业的村子带动本村贫困户发展。这对其他村子而言,可谓是资源的共享,好产业就是好资源,通过资源共享,实现村民利益最大化。
3.加快推进光伏项目进度。西大川村所处位置日照充足,年日照数达小时,拥有充分可利用的太阳能。集合光伏项目的风险小、收益高、环保等优点,西大川村应抓住机遇,发展该产业。据了解,西大川村正在洽谈6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预计占地4100亩,投资四个亿以上,但此项目受基本草原和公益林占用审批手续制约,进展缓慢。
4.扶贫先扶志。对于个别贫困户脱贫意愿不强的情况,要多措并举帮助贫困户转变思想。一是继续开展“比干劲、奔小康”活动,对通过自身努力成功脱贫致富户给予物质奖励,并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争脱贫的社会氛围。二是对村规民约进行必要的修改、明确,加强对不赡养老人等不良行为的惩治。三是提高各级司法部门的参与,介入赡养老人问题,通过通报公职子女单位、司法部门约谈、法院快审快办快执行等有效手段,匡正社会风气。四是区别发放扶贫项目利益分红资金,以劳动补贴的形式发放,对于有劳动能力而不劳的贫困人口停止发放,鼓励贫困人口勤劳脱贫。
参考文献:
[1]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
[2]陆益龙.构建精准、综合与可持续的农村扶贫新战略[j].行政管理改革,2016(2).
思政新闻稿篇二十二
核心阅读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复读机”,而是“解码器”,要善于转换教育内容的话语体系,用学生听得懂的话语把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清楚、讲透彻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必须克服一知半解、不求甚解、误读曲解等情况,只有自己真正学懂了、学透了,才能真正地信仰它,才能有底气宣传马克思主义
“‘如果爱,请深爱;如果爱,请真爱!’这是爱情电影还是心灵鸡汤?不,这是温静老师讲授爱国主义的课堂。当她带着阳光般的笑容走上讲台时,我一度疑惑到底是谁走错了教室,因为她与我对思政课老师的刻板印象相去甚远。”
这是北京师范大学20xx级毕业生韩家宝回忆温静的思政课时写下的文字。理论上有血有肉,课堂中有声有色,思政课以更加贴近学生、融入生活的方式变得鲜活可感。这个80后青年教师正在创新思政课的“打开方式”,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思政课不是‘复读机’,而是‘解码器’”
皮肤白皙,说话轻柔和蔼,笑起来有两个浅浅的酒窝——人如其名,温静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温和恬静。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副教授,温静承担面向全校教授思政课的重任,上课的大都是大一新生。“从高中步入大学,第一步迈不正,路就容易走偏。”
不点名、“段子”多、近热点、有亲和力,温静的思政课打破了以往“内容枯燥”“照本宣科”的刻板印象,吸引大批“粉丝”“打卡”。“她就像有亲和力的大姐姐,向我们娓娓道来。”20xx级学生贾紫琳这样评价。
这份亲和力得益于温静早年当辅导员的经历,也是那时,她觉察到自己的“本领恐慌”。“仅从生活上关心学生并不够,有时道理说着说着就词穷了”。温静希望得到更多的学术训练和价值体系的完善,“用政治立场和理论说服学生,用思想的魅力、真理的力量引领学生。”20xx年,博士后出站的温静走上北师大的讲台,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
当下的大学生以95后甚至00后为主,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如何让他们愿意走进思政课课堂?
在温静看来,教育内容只有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才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复读机,而是解码器,要善于转换教育内容的话语体系,用学生听得懂的话语把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清楚、讲透彻。”
“中国的国土形状是东西长南北短吗?北京到纽约的飞机要跨越太平洋吗?”在爱国主义的主题环节,温静连续抛出了几个问题,利用学生熟知而非深知的知识点作为教学设计的突破口,打破了惯有的思维定势。脱离平面的书本,国家开始变得立体,爱国就变得更加生动鲜活。
思政课要想入脑入心,教师就要“走心”。每堂课温静都会细细打磨,不仅要涉及学生的知识盲区,也要按照年轻人的接受习惯设计讲授方式。
“如果你用很短的时间拿到美国名校的博士学位,导师说‘只要你留在美国,我会给你最好的待遇,让你成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你如何选择?”温静在课上问道。
“中国发展那么好,我为什么不回来?”有学生问。
温静话锋一转,“他回的可不是gdp居世界第二的中国,而是1950年那个一穷二白的中国。如果是你,你还愿意吗?”台下一片沉默。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温静用邓稼先的故事点出了核心,把学生带入历史的场景,使他们对人物的心路历程感同身受,不仅激发了他们的认同感,也更加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
温静说,思政课教师要重构理论的当下情境,调整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关联状态,“学生们需要的不是说教,而是循循善诱与平等对话。”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作为80后青年教师,温静深知教好思政课不容易。要想看得懂、听得懂、读得懂学生的世界,就要跟得上学生的步伐,热门电影、爱国动漫、爆款短视频等等,都在不断丰富温静的“素材库”。
思政课的温度上去了,深度也要保证,“内容为王”是思政课教师的共识。“增强教学内容的亲和力不能哗众取宠、突破底线。”在温静看来,思想性是课程的“定海神针”,“基础不实,课就容易倒;立场不明,课就容易偏;导向不正,课就容易错。”
打铁必须自身硬。一方面,温静大量补充“精神食粮”,提升理论水平,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北师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在“木铎思享”集体备课会上,备课老师在说课的同时,现场参与的学生代表、学生辅导员提出建议,微信备课群根据教师的备课设计同时提问,最后还有专家从理论高度予以指导。
“《流浪地球》最近很火,这个案例能不能加?”“谈到农村,能不能把北师大支教学生的故事融进去?”……反复讨论修正的过程汇聚起一群活跃在思政课一线的青年教师,也打磨出一个个有趣有料的思政课精品——举行辩论,开办演说大赛,编排小品、舞蹈、相声、诗朗诵……理性思辨与观点交锋并存,这是让学生服气的课堂。
除了备课环节的创新探索,北师大思政课教师团队还利用“木铎思享”的微信公众号保持师生联系,改变思想传递不解渴、不尽兴的状态——课堂上,学生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在微信公众号中随时提问,助教在线处理,教师当堂或课后回答,公众号同步推送;公众号开设主题活动月、书目推荐、作业推送、心得交流等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平台还设计了有吃有聊的午餐会,请任课教师对学生疑问深度解答,学生纷纷“拼手速”,生怕抢不到提问的机会……
“‘木铎思享’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和乏味冗长的说教,而是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20xx级学生石佳这样评价。
从北师大到全国,各高校新一轮思政课改革试验田开始结出硕果。“思想政治理论课青椒论坛”就是其中一环,这个由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中心打造、面向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品牌活动,搭建起了青年教师的沟通平台。
思政新闻稿篇二十三
一、社会需要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由于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缺乏正确的辨证的认识和理解,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是片面强调思政课教育的社会功能,教学中往往照本宣科,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重点、难点的把握机械化、教条化,讲课时面面俱到,一味灌输,习惯性把学生当成了高级领导干部,一出口就是“领导指出”、“几个必须”、“几个应该”,教学活动中见不到“学生”,从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需要。这样的思政课很难被学生接纳和认同。二是片面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只关注学生的兴趣,迎合学生的价值倾向,满足于课堂气氛的活跃,甚至喜欢讲社会上流行的庸俗笑话,堕入“三俗”的境界,而放弃了社会要求和原则,失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向作用、动力作用和保证作用。要防止以上两种倾向,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教育为社会服务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属性,明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明确历史和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和责任可以有效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为盲目的、自发、随意的活动,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要看到,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只有以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为目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必须十分重视当代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材施教地促进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要努力找到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结合部和增长点。“两个需要”结合的实质是将思政课教育的宗旨与受教育者关心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两个需要”结合得好,既造福社会,又使受教育者终身受益。
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在以往的思政课教学中,许多教师由于对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的理解过于简单化,习惯于“教师中心论”,过分强调教师的“控制”作用,使得课堂更多地成为教师呈现个人知识和风采的舞台,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于搞“独白”,演“话剧”,把教学的“公共活动”变成了教师的“个人活动”,基本是“教师讲完——学生下课”的单一模式,完全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能动作用。必须寻求新型的教学模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动、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现在80后、90后的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精神不断增强,特别反感对他们进行概念化的说教。教师上课尤其不能只讲“必须”、“文件指出”等政治性话语和口号,而是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以平等、开放、合作、民主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分的尊重。师生通过民主平等的交流,产生精神上的碰撞、融合和共鸣,教师要允许学生对社会问题有不同的观点、意见和看法,从而使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不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当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自由度越大,对教师的要求越高,越需要教师对思政课教育规律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以更高级的育人艺术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三、统一要求与尊重差异的关系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出现了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五个多样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五个多样化”在思想领域的直接反映就是当代中国社会人们思想活动表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空前增强“四大特点”。这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当代大学生在公平与正义,自由与平等、社会与个人,理想与现实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重要问题的认识上存在明显差异性和多样性。如何面对大学生思想状况出现的新形势、新特征,就必须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尊重差异的关系。其一,就是要在教育实践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引领和整和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推动全社会巩固发展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其二,就是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社会思想观念的多样化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情、事情、舆情决定了的,是客观实际,只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扩大社会认同,增进思想共识,才能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群体、不同认识水平的劳动者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以不同的方式同样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作出贡献。同时,也只有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减少思想矛盾和冲突,避免因认识差异引发社会的对抗和冲突。才能使先进文化占有主导地位,健康文化得到发展,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思想受到抵制。坚持这两个重要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就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分析和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四、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正确处理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必须从认识上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能力,形成比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具体讲,就是要按教学的计划、大纲和教材的体系组织教学,要抓主要矛盾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同时还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并非自然而然地就能够促进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只有充分体现“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活动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产生科学意义上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吸引力和感染力,这一重要原则已被教育的历史和实践所证实。其二,教学要体现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和国家为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设立的专业化、专门化、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教学的评价包括教师的选拔都经过严格的、科学的设计和安排,体现出高度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专业性。这样的课程教学必须体现理论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否则就不能完成“发展”的任务。其三要用“发展”评价教学。教学是否具有发展性或者说教学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甚至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教师的教学活动只有遵循了发展性这样一个终极性原则,才能够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所在,才能真正体现“主阵地”和“主渠道”的应有地位,也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思政新闻稿篇二十四
一、概述
根据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细则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外社会实践将于今年暑期展开。为了完成我校这一暑期实践教学环节的任务,特此展开了此次调查。此次调查主要采取实地参观、实习和访谈的形式,以在杭州郊区小型工厂和个体户中从事工作的外来农民工为调查主体,以切实了解这些农民工的工作环境而开展的。通过实地的参观和访谈,基本掌握了这一地区所调查的范围内农民工的工作环境现状,和一些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对的改善意见。经过这次调查我自身也有很多收获。
二、活动的展开
工作环境不仅包括工人工作所在地的生态环境,还包括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住宿和饮食的环境,工作之余的生活状况(精神文明生活)等等许多与工人工作息息相关的各类各式各样的周边环境的总和。
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能够让人工作愉悦,身心健康,十分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丰富精神生活,可以说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往往能够事半功倍。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是极其重要的。
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的工作环境究竟如何,以便更好的改善农民工的工作环境,特以此次暑期实践调查为契机,开展了对杭州城东农民工的工作环境的调查。
杭州城东郊区地形复杂,街道纵横,工厂种类和数量众多,情况十分不利于个人开展逐一的参观和调查。所以我对工厂进行了分类,主要对从事轻工业加工和物流运输的工厂和工人进行参观和访谈。对于工厂数量多这一点,我采取了随机抽取的办法,对于同一地点的同一类型工厂,只随机挑取期中的少数几个进行参观和调查。出于此次实践的人数要求(人数不得多于两人)和经费上的限制,本次社会实践无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展开。
确定了调查的地点和调查方法,接下来的就是实地的考察。
我首先来到杭州五堡的一些小型服装加工厂、物流公司和一些辅料加工厂。在说明来意后,大部分的工厂管理人员同意了我对其公司的工人的访谈。随后我来到七堡和九堡的物流公司,布料、罗口加工厂和当地的一些外来人员开的小商店和早点铺进行参观和考察。
为了便于统计,在访谈中我提的问题比较集中,主要有以下问题:1您对您的工作环境是否满意?2哪些地方不满意?3您希望您的工作环境在哪些方面能够改进?4如何改进?
大部分工人对我提出的问题做出了详细的回答,通过与他们的交谈,我也具体了解了这些工人的工作环境现状。
另外,我也在这些考察地点的周边进行了观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娱乐设施进行了考察。不同的地点周边的生态有着比较大的差异,娱乐设施和娱乐生活也有一些不同。这也在访谈中影响了农民工对我提出的问题所做出的回答。
通过此次调查,我共走访了杭州城东二十余家各类的工厂和公司,与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农民工进行了对话,并记录了部分访谈的结果。在现有的时间、精力和经费的前提下,我走访参观了最大范围、尽可能多的各类工厂和个体户。所以,调查所得出的结果也是当前条件限制下最为准确的。
三、结果统计与分析
通过实地调查参观和访谈所得出的结果比较分散,我对这些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主要将访谈的人群在年龄上进行了分类,再在不同的年龄段的人所得到的反应进行归纳和统计。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农民工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很长,基本没有节假日,所以工人的工后生活是极其匮乏的。实地参观发现,农民工的工作所在地生态环境也不是很好,天然的河流都有严重的污染,这主要是工厂的污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所导致的。
对于访谈所的出的结果分析后得出:只有30%左右的人对自己的工作环境感到满意。年龄在20~30岁的工人有70%左右觉得工作时间过长,年龄在40~50的工人有40%左右的人觉得工作时间过长,而30~40岁的工人则只有20%左右觉得工作时间过长。
在精神生活方面,20~30岁的工人有70%左右的工人觉得精神生活匮乏,30~40岁的工人有14%左右觉得精神生活匮乏,40~50岁的工人有15%左右觉得精神生活匮乏。
在卫生环境方面,两成左右的农民工觉得自己所处的工作地点环境差,七成左右的农民工觉得工作地的卫生环境与自己的农村老家差不多,只有不到一成的农民工觉得工作地的环境要好于自己的农村老家。
在食宿方面,30%左右的人觉得需要改善伙食条件。40%左右的人觉得需要改善住宿条件。
在娱乐设施方面,大部分人表示不关注。
在对工作环境的改进方面,觉得要缩短工作时间、制定规定休息日的人最多,其次是改善食宿条件。对于精神生活和卫生条件,觉得需要改进的人较少,大家都表示能够忍受。
对于如何改进,大家都没有给出明确的方案。大家表示,如果追求高福利,很难找到待遇高的工作,而缩短工作时间必然会降低自己的工作报酬。对于降低报酬换来好的工作环境,大家都表示宁愿工作环境坏点也会寻找报酬相对较高的工作,因为自己出来城市寻找工作的初衷就是找个工资高的工作以补贴家庭开支。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也发现,我看到的农民工们都比较忙,大多都是在边工作的.时候和我进行的交谈,为了生活他们都在努力工作。
通过统计的结果和参观不难发现,来杭务工的农民工所处的环境都不是很好,大多数务工人员并不是很在乎自己的工作环境,相对于良好的工作环境,较高的报酬会更吸引农民工。调查还发现,大型工厂的工作环境普遍要好于小型工厂,但是小型工厂的工人拿到的工资会更高,工资的变动幅度也更大。
四、活动的意义与总结
通过此次寒期时间调查活动,我收获颇丰。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种实践调查的活动。实践是一件很具意义的事情,在实践中能够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增加社会实践能力,我们必须在实践中来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尽管有时候会认为,书本上的知识根本用不上,但是,具备了知识也就等于具备了学习的能力,所以,我想实践的目的不在于通过考试,而是为了获取知识,换句话说,在学校学习是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学习保证能够完成将来的工作,为社会作出贡献。
在这次实践中,我不仅在实地参观中学习到了一些工厂的管理模式,而且在与工人的交流中锻炼了如何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与人交流是一种重要的技能,无论是在学校还是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的与人交流是成功的一大关键。这次实践中,我还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和勇气,让我有了努力做好每一件事的决心。总之,在这次的实践中我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这些东西无论是对我以后的学习、生活还是工作,我相信都是很有帮助的。
这次实践最总要的就是让我知道了当前农民工的基本的工作环境现状,这也是本次实践的目的所在。看到农民工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努力的工作,我没有理由让自己懈怠,我们现在又这样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是不是更应该努力的学习呢?
当然,此次实践活动还是存在缺陷的。由于条件限制,我无法扩大自己的调查范围,不能去更多的地区,更多的企业,调查更多的农民工。由于调查的范围偏小,访谈的人数不多,由调查得出的数据和由此分析出的结果,不能精确的表现当前的问题,也不能代表当前杭城所有的农民工工作环境现状,但是,这些得出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反映我所调查地区的农民工工作环境的基本情况和他们对自己工作环境的感受的,因此,调查结果也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对于此次实践调查,我觉得可以有一些改进。可以将小组的人数限制扩大,给每个小组固定的题目和经费,并派指导老师协助指导。多一点的小组人数能够让我们的调查范围扩大,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能更直观的得出结论,也更便于分析。这对于提高实践调查的准确性有很大的帮助。指导老师能够在细节方面给我们这些第一次做这样的实践调查的同学很大的帮助。
无论如何,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是让我有很大的收获,也让我知道了很多自身的不足,给了我自我提高的目标。
思政新闻稿篇二十五
两年前,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旅院,我也光荣成为校园文明服务协会的一员,积极参加了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过去的一年里,在基础部杨主任和思政课老师的精心组织和带领下,在同学们的积极努力下,我们校园文明服务协会的社会实践活动井然有序,收获颇丰。
作为旅院的一名学子,作为社会的一名成员,我深深懂得服务精神不仅是旅院精神的体现,也是社会责任精神的一种体现。为了更好培养我们的服务精神、奉献精神、职业精神,基础部领导、老师组织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服务活动。这些实践活动由小到大,有为我们亲爱的老师同学提供的校园服务,也有为社区、景区、老人、儿童提供的社会服务;有为特殊儿童的爱心捐助,也有校园、景区的环保服务。这点点滴滴无不体现着一种无私的关爱、奉献与责任。也许有人认为这些对于社会来说,微不足道,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关爱他人,爱护环境,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我们的校园、社会不就会更加温暖、更加美丽吗?
一年的实践服务活动中,有收获有欢笑,也有汗水泪水与辛酸。为了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同学们老师们常常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开会研究、商讨,甚至是经常来不及吃中午饭,有时为了一项校外活动可能要多次请求别人,有寒风酷暑,有失败苦楚。但对我们来说,这些经验与教训比课堂讲授、书本知识更为深刻,更有意义。在社会实践中我们会有更多的机会去磨练自己,检验自己,在社会的舞台上展示自己、丰富自己。因此,思政课的实践活动既让我们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也锻炼了我们自己的能力。同时在实践中,也表现出了我们经验不足、处理问题不够成熟,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实践中我们明白了很多事情都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想成功需要付出很多,正如歌中所唱,“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实践中体会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正含义。这也使我们更加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今后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历练了我们的意志,提高了我们的能力,还加深了我们与人民之间的感情,拉近了与社会的距离,也让我们在实践中开拓视野,增长才干,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实践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在实践中展现当代大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短暂而又充实的实践活动,将对我们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过渡作用,将是我们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一个重要步骤,对我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
每朵花都有独特的色彩,每颗星都有自己的灿烂,每屡清风都会送来清爽,每滴甘露都会滋润稻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价值,都应有自己的社会贡献。
在此我祝愿我院的校园文明服务协会能做得更好,也祝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实践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为更好地服务旅院、服务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思政新闻稿篇二十六
儒家学说是包含着一种深刻的敬畏之感的学说。敬畏思想在儒家传统中多有体现,天道、自然、人类社群、自我等等都是敬畏的对象。
儒家的敬畏传统自原始儒家创立时就建立起来了;孔子对此有原创性的阐释:“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大人,侮圣人之言。”古代百姓普遍对于天、神等心存敬畏,而孔子则敬畏“天命”。天命在于孔子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上天主宰人的命运,即自然的定数,它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非人力所能左右的一股力量;一是指上天赋予人的使命、才能,即自然的察赋。较之前者,后一层含义更为重要深刻,因为“孔子和儒家所关心的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一类的问题”。孔子的敬畏天命,兼具敬畏超人间的力量,和敬畏人所担负的神圣使命的双重含义。因此,孔子对于鬼神的问题采取敬而远z的态度。不管其存否,既要有虔诚敬畏之心,又要保持距离。对自然界的现象也是心存敬畏,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态度去对待,因为理性之于自然的现象,完全应该从中感悟出现象以外的真理。
孔子提倡“知命”,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对自身肩负的神圣使命的感知和履行。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因为这是道德的要求,是天所赋予的使命。因此,对于德行要躬身而行,不可懈怠、轻忽。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但是,“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人们行事的成败与否,并非人力能够全部控制,还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不过,人的态度应该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惜。
孟子之于敬一良,主要见之于对天和道德本心的敬畏。孟子沿用先前天论的思维传统,将道德的终极根源归结为上天。“这个表面看起来并没有实质内容的天,对于儒家来说,却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儒学不是宗教却有宗教的作用,根本原因就在这里。”孟子借助“天”对于普通民众的无限威慑力量,使道德本心拥有了强大约束力,确立起人们对道德本心的敬畏。
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万物皆备于我”说的正是:“良心本心我全具有,道德根据就在我心中,除此之外,毋需外求”。在道德本心的指导下,凡是正确的一定要去躬行,这样做也就成就了道德,做到了“自诚不欺”。
“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是孟子人生三乐之一。人只有做到心正无邪,才能无所愧作。是否愧于天,作于人,其根据全在于心,所以只有无愧于心,才能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做了道德本心已经告知不该做的事情,就会良心不安,就会有愧,这是有愧于心;按照道德本心的要求去做该做之事,良心则安,不会有愧,这才是无愧于心。无愧于心是性善说的一个重要思想,体现了人对道德本心的敬畏。
汉代的董仲舒结合阴阳五行的学说,推出了“天人感应”论。他从“以天为律”、“天主人从”这一核心意识出发,形成了一套强调秩序与持守、以他律性自律为本质、并与封建社会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这一学说在为统治者寻找xxx合法性的同时,为天的宗教性增添了浓重的一笔。董仲舒言“阳尊阴卑’,,建立起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带有浓重政治倾向的伦理学。徐复观先生认为三纲之道的提出“是儒家向专制政治开始低头,是伦理思想的一大转变”。这一改变对儒家思想的本身影响至大。
思政新闻稿篇二十七
工作环境不仅包括工人工作所在地的生态环境,还包括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住宿和饮食的环境,工作之余的生活状况(精神文明生活)等等许多与工人工作息息相关的各类各式各样的周边环境的总和。
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能够让人工作愉悦,身心健康,十分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丰富精神生活,可以说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往往能够事半功倍。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是极其重要的。
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的工作环境究竟如何,以便更好的改善农民工的工作环境,特以此次暑期实践调查为契机,开展了对杭州城东农民工的工作环境的调查。
杭州城东郊区地形复杂,街道纵横,工厂种类和数量众多,情况十分不利于个人开展逐一的参观和调查。所以我对工厂进行了分类,主要对从事轻工业加工和物流运输的工厂和工人进行参观和访谈。对于工厂数量多这一点,我采取了随机抽取的办法,对于同一地点的同一类型工厂,只随机挑取期中的少数几个进行参观和调查。出于此次实践的人数要求(人数不得多于两人)和经费上的限制,本次社会实践无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展开。
确定了调查的地点和调查方法,接下来的就是实地的考察。
我首先来到杭州五堡的一些小型服装加工厂、物流公司和一些辅料加工厂。在说明来意后,大部分的工厂管理人员同意了我对其公司的工人的访谈。随后我来到七堡和九堡的物流公司,布料、罗口加工厂和当地的一些外来人员开的小商店和早点铺进行参观和考察。
为了便于统计,在访谈中我提的问题比较集中,主要有以下问题:
1 您对您的工作环境是否满意?
2 哪些地方不满意?
3 您希望您的工作环境在哪些方面能够改进?
4 如何改进?
大部分工人对我提出的问题做出了详细的回答,通过与他们的交谈,我也具体了解了这些工人的工作环境现状。
另外,我也在这些考察地点的周边进行了观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娱乐设施进行了考察。不同的地点周边的生态有着比较大的差异,娱乐设施和娱乐生活也有一些不同。这也在访谈中影响了农民工对我提出的问题所做出的回答。
通过此次调查,我共走访了杭州城东二十余家各类的工厂和公司,与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农民工进行了对话,并记录了部分访谈的结果。在现有的时间、精力和经费的前提下,我走访参观了最大范围、尽可能多的各类工厂和个体户。所以,调查所得出的结果也是当前条件限制下最为准确的。
思政新闻稿篇二十八
1、调查目的:
大学,众所周知,是人生的一个关键时期,很可能成为影响人们一生的重要时期。广大莘莘学子通过三年或四年的努力,终于踏上了自己满意或不满意的大学。但是,当学子们纷纷踏入大学校园时,又会感到迷茫。有人说,大学就是一个“亚社会”,也就是说,大学是人们步入社会的一个过渡时期,在大学的校园里,你会看到许多社会的影子,于是就有人说,大学,我们就是来锻炼自己能力的,学习就不那么重要。于是两个争议也就产生了:大一,在大学里,你毕竟是一个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第二,大学是锻炼你人际交往和提升能力的重要时期,学习是次要的,只是辅助作用。对于初入校门的大学新生来说,这两种说法对他们的大学生活影响都会比较大,究竟该如何选择,会成为困惑他们的主要因素!
2、调查对象:在校大二、大三学生
3、调查经过:
1.调查时间:8月15日到9月1日
2.调查地点:河南理工大学
4、调查结果:
一、大家对这两种观点的看法
1、大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55%)
2、大学生应该以社交为主,以提高自己的能力(45%)
思政新闻稿篇二十九
实践报告题目:邳州市小楼村人民生活现状调查研究
姓 名:xxx
学 院:xx
班 级:xxx
学 号: xxx
指导教师 :xxx
实践报告正文:邳州市小楼村人民生活现状调查研究
xx年暑假,我步入了淮阴工学院。来到学校后我没有做家教或其他兼职,所以我的社会经验肯定是不如其他同学的。而xx年大二暑假,“思政课”社会实践让我不得不去进行社会实践了。这是大学生必修的实践课,所以就同本村好友商量后一起进行了邳州市小楼村人民生活现状调查研究。做这项调查,不
仅锻炼了朋友之间的默契与合作,还增加了对当前农村人民生活的了解,更加丰富了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这个暑假是充实的。
我们生活在农村,对农村情况本来就比较了解,这是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因为上了大学以来很少回家的原因,这次回去发现我们那小村变了。其实不仅仅是我们小楼村变了,我们这个镇子都是一样的。因为我们这个镇子的特点:干炒之乡。根据围着全村看过之后发现的变化我们下定了所要调查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足以体现农村生活到底怎么样了。
(一)村中的主路已经由石头路修成水泥路。xx年8月1日,我们去村里支部调查修路金额来源,原来是每户300元底线,在此基础上任意捐助,其余补贴。于是我们随机到几户邻居家调查捐助金额,高的1000元,低的50,100。这就体现了农村贫富还是有差距的。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路修好了,村中的轿车,货车果然多了不少。
(二)每户人家都统一了厕所。原来的农村虽然也是绿数环绕,鸟语花香。但处处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厕所。这是农村一个不太好的现象,因为时不时的会飘过一阵臭味。现在,补贴,各家出资,为各家造了比较合适的厕所。xx年8月2日,我们调查了村民对一政策的满意度如何,除了几个常年在外的村民,其他人全部表示肯定!
(三)村子边缘空地开始建厂。由于我们镇子是干炒之乡,有句话说:一把铲子一口锅,瓜子炒遍全中国。所以村中青年全都外出奔波,村中大多为老的少的了,所以留守儿童也是一大问题,这里留守儿童的问题我们就不予调查了。xx年8月4号,我们通过父母带领找到厂长,调查了建厂安排。
思政新闻稿篇三十
教师既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又是人类社发展与进步的开拓者,是年轻一代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光辉典范,教师行为的反思与改进——师德师风学习体会。因而,教师的言行是构成对学生影响的最现实的因素之一,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状况及其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人格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
一、心灵关怀的无知——比比皆是的伤害教师对于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影响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心灵的成长和发育。然而,许多教师至今却还并未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以致于对学生心灵的关怀一直以来漠然而无知,由此所引起的心灵伤害也就断然不可避免了。曾经有一位探索教师对学生心灵的伤害问题的探研者,对325名教师和653名学生就教师伤害学生一事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表现,年龄越小,年级越低,学生受到的伤害越大。有的学生被老师骂,有的教师甚至随意举手打学生;还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颜面,故意贬损学生的人格,等等。在学生遭受的伤害中,被调查者认为,体罚是表面的,而心罚所受到的伤害则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曾经有一位这样的学生,他的英语成绩很差,他自己很想学好,但又不知道怎样学,有一天上课时,英语老师按顺序叫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眼看就要轮到他了,他心里很激动,因为那道题他能做出来,但还是有点紧张,然而,英语老师却没有叫他,而是叫了他后面的同学,这时,这位学生感到侮辱,后来升高中时,英语才考了48分,使他进不了重点中学。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例子,尤其是在老师讲公开刘课、观察课、优质课、示范课的课堂上更为多见,客观地讲,英语老师没叫他回答问题是无意的,而是认为英语老师可能一时疏忽,但对于这个学生来说却不是无意的,他认为是英语老师看不起她,嫌她英语太差才不让回答问题。从此例中,英语教师的无意伤害极大地改变了这个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心理状况。她不仅放弃努力学习英语的动机,而且发展到害怕上英语课。这直接导致了她升学的失败和对未来的焦虑。当然,引发无意伤害的根本原因也应归之于这个学生,归之于她的无中生有和过度自尊。但是,这并非说老师没有任何责任,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老师的言行任何时候都应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漫不经心。
二、心灵关怀的前提——了解学生的心灵
事实上,许多教师行为偏差,也正是由于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而造成的。我们常说,教学要获得应有的实效或效果,必须依赖于我们对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的遵循。一条是,教育的内容符合社会的要求。这是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的,教育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必须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才会有安身立足之本,因此,教育要紧紧地随时代的脉搏,时时关注重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另一条就是,教育还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即教育的内容与方式都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样,教育才会成为儿童自身的需要,并为儿童所接受。而这一条主要是从教育与人的关系出发来看的,这就是说,教育还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如果教育脱离了人的身心实际,那么,就很难言人的身心发展了,因此,教育中的有关年龄特征的问题,是不能被忽视的。在这两条规律中,就教师的工作性质而言,主要应该是对第二条规律的把握。原因有两点:第一,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往往是被子政府部门的
大政方针所决定的,教师并无权利随意更改教材的内容,但怎样把时代精神、教育的方针政策以及教材内容中的规范与要求有效地落实到学生身上,却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离不开教师对学生本身的研究了;第二,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最终目标,还是为了促进人本身的身心素质的发展,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幸福而服务的;同时,社会的要求也只有凝聚为人的个体的一种内在的,永恒不变的身心素质之时,教育的效果才会真正显露出来,我们才可以说教育是成功的,而教育要有效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外在教育影响要凝结为人的内在素质,则又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现有身心发展水平与特征的了解和遵循,也就是说,以人为本,以人的身心素质为本,这不仅是教育的出发点,而且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对此,任何人都是不能忽略或轻视的,否则,就无真正的教育效果可言!因此,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儿童的心灵具有可塑性,同时也是一颗脆弱的心灵,一颗向上的心灵,一颗善于学习的心灵。所以教育的效果,并不在于教育内容本身的正确与否,而主要在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是否贴近和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实际。同时,符合儿童身心实际的教育,又首先是建立在对儿童年龄特征的尊重与了解基础之上的,要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要使教师真正具有一种富有实效的教育行为,教师就必须认真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并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
三、心灵关怀的策略:掌握教育的方式与艺术心灵关怀在了解了学生心灵发育的特点之后,还应注意掌握一些具体的教育方式与艺术,这是教育怎样更好地防止教育伤害,避免无意伤害,根除有意伤害的又一重要的前提条件,在学生心灵成长的道路上,需要教师的辅助,教师对学生的帮助要得体,爱学生,还要会爱学生。爱,不仅仅只是一种付出和给予,它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灵巧的艺术,爱是奉献,爱也是理解;爱可以通过满意而传达,爱同样也可以通过不满意而流露;做为教师,就要体察学生心灵的变化,学会附耳细说,学会正面暗示。据说韩国有个官员在微服私访,路过田间时,看到一个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就大声问:“你这两头牛,哪个更棒?”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去了,农夫才附在官员的耳边小声地说:“边上的那头牛更好。”官员很奇怪问:“你干嘛用那么小声地说活?”农夫说到:“牛虽是畜类,但心却是和人一样的,如果我大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我对它们的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难过??”试想,一位农夫对待一头牛尚且如此讲究方式、方法,那么,我们做教师的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是更应该加以注意吗?尤其是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其意义对于学生而言,不是终生的,也是短期内难以忘怀的,无意伤害是无心的结果,但无心之过变有过,归根到底,还是与教师的素质有关。
纵观上述所言,教师应当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综合知识和娴熟的教育技能,要以关怀、亲切的态度与学生沟通,探究行为的原因,教师应当走进学生的心灵。
思政新闻稿篇
核心阅读
思想政治理论课,怎么上?“广袤大地是学习成长的最好教材”。清华大学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结合社会大课堂,让同学们走向基层、深入一线,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感受70年的伟大历程与生动实践,感悟每个人心中的中国梦,体悟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
效果如何?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得到增强,参与社会实践的师生一致认为,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只有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才能提升育人实效,更好助力青年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新时代青年应树立远大目标,坚定理想信念,筑起自己心中的‘红旗渠’;清华大学应努力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修筑好清华的‘红旗渠’;全校师生应继续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筑好中华民族的‘红旗渠’而贡献自己的力量……”2019年农历春节前,位于河南省林州市的红旗渠干部学院,清华大学社会实践赴林州支队的师生们开展了一次临时党课学习小组活动,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结合实践为师生们讲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刚刚过去的2019年寒假,清华大学参与社会实践的同学们度过了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
学校269个支队的2600余名师生围绕“壮阔70年”主题,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感受xxx壮阔70年的发展历程,学习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祖国大地的生动实践,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广袤大地是学习成长的最好教材”,参与社会实践的师生一致认为,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只有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才能提升育人实效,更好助力青年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感受壮阔历史,书写新时代青年使命担当
1月22日至1月29日,由清华大学化工系、电机系、自动化系、社科学院和美术学院8名本科生组成的清华大学“壮阔70年”秦风新章支队,以“感受文化元素、探知文创发展”为主题,在陕西省西安市开展寒假实践。
通过实践,支队成员不仅加深了对文化产业的理解,更深刻认识到文化自信与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唯有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发现故事、讲好故事、传播故事,才能让中国深厚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更好地连接历史、当下与未来。”自动化系2017级本科生任峻立说。
其他支队的同学们一样收获颇丰。福建南平支队对“三农问题”的根源进行探究;广西田阳支队仔细研读《大道之行:中国xxx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据书中相关章节设计调研问卷;湖南长沙支队在橘子洲头开展党课小组学习活动,感受奋斗激情;还有一些实践支队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课学习小组,就地取材开展党建活动,因势利导进行入党动员……
“我是一名预备党员,一直以来,我被问及最多的问题就是,‘你为什么要入党?’参加完这次实践,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了,党员不是为自己谋求利益,而是要心系人民,在祖国的建设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本科生宋亚豪说。
另外还有200多名清华学子发挥专业特长,投身“乡村振兴”主题社会实践,建设“学生乡村振兴工作站”,成为“荣誉村民”,在乡村田野间展现新时代的青年担当,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习理论、认知国情、砥砺情怀的重要载体,同学们穿梭于工厂矿山、行走在田间地头,实实在在感受着70年的伟大历程与生动实践,感悟着每一个人心中的中国梦,体悟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清华大学团委书记邴浩道出了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讲好中国故事,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各国都曾经或正在面临污染的困扰。如今,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力度前所未有。有机会走出国门,我要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要把一个‘负责任大国’直面挑战的担当,讲给世界各国的人听。”作为环境政策方向的博士生,张宇婷2019年寒假与10余名支队同学奔赴荷兰、比利时调研当地的生态农业发展,并在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开展一场有关中国环境治理经验的宣讲。
为了让演讲更生动形象,张宇婷阅读了几十篇西欧国家治理环境问题的论文,还认真研读了《xxx谈治国理政》中“建设美丽中国”部分中英文的表述,做了满满几页纸的学习笔记,细细琢磨如何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原汁原味、生动形象地传达给外国听众。
经过这次演讲与实践,张宇婷对自己的研究和青年人承担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环境保护事关人类未来,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应对。新时代青年更要勇担时代大任。走出中国看世界、面向世界讲中国,我为能参与其中感到自豪。”
寒假期间,清华大学超过300名师生组成21支支队,前往美国、英国、荷兰、新加坡、南非、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开展实践活动,并向世界各国青年讲述当代中国青年眼中的中国故事,介绍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道路,发出青年声音,助力民心相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电子系硕士生程宏在新加坡以“70年民企复兴路”为题,通过讲述亲身调研经历,展示了中国民营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造活力;水利系“兴水之利”实践支队前往马来西亚、老挝,调研中国水利“走出去”的发展状况,感受中资企业迎难而上、树立中国形象的魄力与情怀;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xxx通过列数字、讲事实、谈见闻,介绍中国脱贫攻坚战略的伟大成就;“丝路新探”支队深入探索南非文化,并与南非青年进行深度人文交流。
“同学们把世界当家园、以全球为舞台,胸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用青年人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xxx说出了实践队成员的心声:“在实践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同学立志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的当代青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明确未来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月17日至18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组织校内18名研究生前往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等单位开展“大国起飞”就业实践活动,深入调研探索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现状及前景,传承航天精神,筑梦浩瀚寰宇。
“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实践过程让支队成员更真切地感受到中国航天人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的勇气,以及隐姓埋名、艰苦奋斗的家国情怀。支队成员、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2018级硕士生陈子龙说:“过去,大批清华学子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刻投身航天领域,奉献青春;今后,我们也将传承航天精神,将个人发展融入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助力实现‘航天梦’。”
为帮助同学们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从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清华大学通过开展就业实践活动实现面向研究生群体的就业引导,鼓励他们深入国家发展一线、行业前沿和基层社会,实现个人就业选择与国家发展和时代进步需要的同频共振。今年寒假,超过1000名研究生前往各行业的重点单位开展就业实践,有的前往粤港澳大湾区,亲身体验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带来的巨大便利,有的走进各行业领军企业,调研“人工智能”的实际研究和应用,有的赶赴雄安,了解新区的规划与建设发展情况……在实践中找准日后奋斗目标,坚定成才报国信念。
假期结束后,同学们满怀实践的收获,返回学校开始了新学期的工作和学习。感受壮阔历史、书写使命担当的体悟与思考已深深渗透到知与行当中,渗透到具体的行动与未来的志向中。清华大学校团委副书记齐兴达说,“学校将社会实践打造为思政教育的重要一环,让同学们能够进入社会大课堂,在社会实践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坚定‘四个自信’,日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按照xxxxxx的要求,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陈旭谈道,学校将继续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思政新闻稿篇
摘要:本文从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立德树人谈起,探讨了目前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着重研究了课程思政的生成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 问题 ;生成路径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xxxxxx说,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立德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變人、发展人。《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现。立德居于人生三不朽之首。我们不会忘记那个寓言般的故事:“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诺贝尔奖获得者卡皮察这样回答:“在幼儿园,我学到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幼儿园?最重要的东西?看似矛盾的回答中,这位诺奖获得者道出了教育的根本——立德树人。
目前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在教育教学中,课程思政实施的主体是教师。但部分教师没有充分领悟习xxx关于课程师政理念的精髓,导致课程思政发展不平衡。有的教师满心排斥,认为有专门的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进行德育教育,专业课上再提课程思政纯粹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有的学校师资力量有限,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过重,有教师年工作量甚至达到800课时以上,加之科研、政治学习过于频繁,此外,还要分出精力应对学校临时分派的各项工作任务。因此没有过多的时间把课程思政理念在日常教学中贯彻实施;有的课程课时设置存在不小的问题,如课时过少,课程内容比较丰富、庞杂,课时与课程不相匹配。人为提高了教师教学的难度,教师要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清楚、明白讲解课程的重点,难点,优化教学设计 甚至是开动脑筋、想一些奇思妙招,让学生在极其有效的时间内,了解课程框架,理清课程脉络,掌握知识要点。但是这样一来无疑会导致教师有心无力,没有时间兼顾课程思政教学要求现象的出现;有的教师学无余力,有课程思政之心,无进行课程思政之力。自身专业知识严重不足,应付日常的教学尚感吃力,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琢磨课程内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职业道德、劳模精神等角度去挖掘思政元素。这种种怪现状导致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怪象频生,有的教师平时若无其事,该咋讲就咋讲,课程思政是什么?不想了解,也不愿了解,只有在听课或者观摩课时才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效果可想而知,更为可怕的是,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阳奉阴违。长此以往,不仅不会发挥在教学中时刻用美好的品德影响、感染学生的作用,反而会起到极坏的示范作用;有的教师则为思政而思政,在讲课的过程中没有把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水乳交融,而是讲完课突兀地加一些政治性的口号。那么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思想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只要把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所谓“课程思政”是政治口号、政治潮流,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二思想政治素养有待提升。主观上认为“课程思政”理念很重要,但是因为政治素养不够,对于思政元素的内涵不了解或者不完全了解;三专业知识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知识不足。“课程思政”对知识结构是否完整有很高的要求,如果欠缺相关知识,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的结合就会很生硬。那么第一点导致不想为,第二点、第三点则导致不能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根据学科要求,由学科专业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共同组成课程思政团队,通过周末大讲堂、研讨会、集体备课等活动,强化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知,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挖掘最合适的思政元素、找寻最恰当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对于思政课教师和其他课程主讲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强烈的政治觉悟、较高的政治敏感性、广博的文史哲知识、了解学校主要专业的特点、发展历程、发展过程中的大事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发挥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其他课程主讲教师则首先需要熟悉课程内容,对内容理解透彻,讲课时游刃有余,其次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会有能力和精力进行特别的教学设计,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资源,在所讲课程这锅浓汤里加上恰到好处的一把盐,让这锅汤变成真正的有“魔力”的美味。
参考文献:
[2] 马克思. 中央马克思xxx列宁xxx著作编译局译.1987.
[3]彭瑞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新丝路(下旬).2020.
[4]蘭州城市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优秀案例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联盟.
课题项目:教育部2020年度职业院校外语教学课程思政研究专项课题 “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wyjzw_2020_2005)阶段性成果
思政新闻稿篇
活动内容:在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背景下对中小城镇低碳生活方式的调查
活动时间:xx年7月
活动地点:宁波市镇海区
活动人员:俞嘉铖
报告撰写人:姓名 俞嘉铖 建筑工程系 建筑设计专业 09级1班级
摘要:
镇海区xx年环境质量状况:xx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城市集中饮用水水质均能达到相应水质标准;城区内交通、区域环境噪声超标现象仍有发生;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程度不断提高;环境辐射处于安全状态;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环境空气质量:
xx年镇海区大气监测结果表 单位:浓度 mg/m3 降尘 吨/km2.月 超标率 %
so2
nox
tsp
平均值
超标率
平均值
超标率
平均值
超标率
平均值
超标率
由监测结果得出各项大气污染物指数及综合指数如下:(<属清洁水平,介于 和之间属尚清洁水平)
so2: nox: tsp: 降尘: 综合指数: 从总体上讲,镇海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属尚清洁水平。各项大气污染物中,以降尘、nox对环境影响最大。
水环境质量:
xx年镇海区水库水质类别为国家ⅰ、ⅱ级标准,基本达到功能要求,城区内河水质较差,水质类别为ⅳ~ⅴ级,表现为典型的有机污染,总磷、生化需氧量及石油类为主要污染指标。
声环境质量:
xx年城区环境噪声主要来自工业噪声、交通噪声以及商业噪声和生活噪声,局部有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处于轻微污染状况。监测结果统计xx年城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值为分贝,夜间平均值为分贝,表明整个城区环境噪声值昼、夜间均未超过国际标准。城区道路交通干线噪声等效连续声级加权平均值为(a),各路段(昼间)均出现超标现象。
实践内容:
xx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以及xx年3月中国“两会”的发言、提案都说明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其中“低碳”成为两次会议关注的一号提案。“低碳生活”理念正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提倡。在中国让每一位公民自觉养成低碳生活方式是xxx面临的新课题。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着认为“低碳不可能推行”的观点。如何更好的理解国家采取的推行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的政策措施?我以宁波市镇海区为例,进行对中小城镇低碳生活方式现状及趋势调查。通过调查,深入采访,在收集信息的同时,重点关注居民现在的生活现状,同时参加当地居民的活动。了解中小城镇的“低碳生活”意识,进行气候变化宣传教育,从而提高城镇居民的节能减排意识,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
实践目标:
1. 通过对中小城镇的调查,了解在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背景下中小城镇低碳生活方式的现状及趋势,并作初步分析;
2. 通过此次暑期实践活动,调查在创建环境方式友好型社会背景下中小城镇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性以及有效性;
3. 通过实践活动,积极与当地相关单位进行接洽,能在一定范围内宣传积极有效的低碳生活方式;
4.提出在创建友好型社会背景下中小城镇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的相应对策。
思政新闻稿篇
一、思想道德修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现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中,界定了国家、社会、公民的构成内容和层次,三个层次各有不同,但都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有高度抽象性,是社会成员的导航器,是社会的共同信仰体系,是被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并被遵守的信仰、原则和规范,它只有落地生根,通过公民的生活道德价值观反映出来,才能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公民生活道德价值观受到高层次的价值观引领,同时公民的生活道德价值观又不断地丰富和实现着高层次的价值观,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被广大人民接受,才能真正成为凝聚人心的导向和旗帜。正因为公民道德生活价值观内在地包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所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措施方法就体现在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上。513年5月4日xxxxxx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谈到“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1]由此可见,每个大学生需要在实践中去感知和领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要求,将其内化为精神追求,再不断地外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如此弘扬社会的向善和向上的力量,从中体现着国家、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诉求。
二、教学创新,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进入了“基础”课的教材,实现了从理论到教材的转化,但是能否真正被学生接受并成为他们的核心价值观,还需要一个重要的转化阶段,那就是:从教材到课堂,从课堂到生活。只有如此才能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在此转化过程中,大学生的认同至关重要。价值认同是指“个体或社会共同体(民族、国家等)通过社会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一或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是人们对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和定向,并表现共同价值观的形成。”[2]价值认同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大学生只有在认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探索提高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至关重要。
1.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价值认同的文化基因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任何民族不可能抛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一定是对传统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为立国之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才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才能对受到几千年中国文化浸染的中国人民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当今的大学生面对价值多元的社会,接受了太多西方文化的刺激,加之社会阅历和理性分析能力有限,导致部分大学生盲目否定传统文化,存在着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倾向。因此,只有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大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才能实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鉴于此,在“基础”课教学中,要强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文化选择能力及文化创造能力,提升其对世界多样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并使其能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去面对世界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正如xxx在十八届xxx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所讲:“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3]
2.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法———价值认同的心理基础
价值认同,是一个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一般要经历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个步骤。有研究表明,相比行为认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容易从情感上接受。[4]所谓情感认同是指在对一事物有了深刻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情感上对其产生的满意、喜爱以及肯定的态度。由此可见,在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中,贴近学生,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法,将更有利于获得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法,其基本理念就是不再将大学生只当成思想教育的客体,而是更加强调其主体性地位,让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性的对象而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教学要考虑学生之所思所想及所需,就要对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做一个联结。“基础”课的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能够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四有新人”,而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大学阶段的学生面临一系列的矛盾和需要:学业与社会活动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权利与义务、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等问题;还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如何才能学有所成,如何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如何能为将来事业有成打好基础;如何能获得真正的爱情等。面对这些矛盾和需要,他们迫切需要情感支持和正确的指导。如果课程教学只是谈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而不关注学生的需求,就易成为空泛的理论说教。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引入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小组合作性的学习。在此过程中,学习主题的制定是至关重要的。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这个主题的设定除了一定要符合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之外,主题的内容还要能满足以下几点:让学生能主动去关注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每个人都与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让学生在讨论这一问题时不带有逆反心理;要做到从本课的逻辑出发来讨论核心价值观,做到并无生拉硬拽之嫌。如此,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过程中,才会态度是积极的,心情是愉悦的。学生在准备内容及演讲过程中,要用充分的理由去阐述自己的观点,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说服别人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这种学习的效果远远高于被动听课的效果。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5]因此,在价值观的认同教育中,要通过设定符合学生心理需求,解决学生现实矛盾和困惑的问题,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由切身感悟到理性认知再到行为认同,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自我教育和无教之教的教育方法来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3.国家重大事件感悟分析法———价值认同的行为升华
思政新闻稿篇
[摘 要] 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和升级跃迁的新主题,有其历史、现实、理论、实践四重逻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政策的发展、立德树人的时代召唤,构成其历史逻辑;专业思政是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的现实需要和统筹规划的应然选择,构成其现实逻辑;专业思政内涵在目标、主体、内容、途径的规定以及“课程、专业、学科”的内在关联,构成其理论逻辑;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三全育人”格局,构成其实践逻辑。
[关键词] 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立德树人;三全育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xxxxxx在许多重要会议和重要场合围绕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论断,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立什么德、树什么人,何以立德、何以树人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当前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和升级跃迁的新问题和新主题,也是新时代高校办学治校的新使命、新任务,既体现了xxxxxx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部署,又体现了立德树人实践的深化拓展,是育人主体性更高程度的回归和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再发展到专业思政甚至学科思政,具有历史必然性、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探讨从课程思政发展到专业思政的内在逻辑,其内在逻辑可以从高校思政政策体系演进、课程思政跃迁的现实诉求、“课程、专业、学科”的内在关联、“三全育人”理念的深化四个层面进行探讨。
一、课程思政演进为专业思政的历史逻辑
“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的发展响应了立德树人的时代召唤与党和国家的政策诉求,依据xxxxxx系列重要讲话、党和国家召开的重大会议及所颁布的重要文件、高校思政政策体系及其发展脉络,专业思政发展经历理念孕育期、确立期和实践期三个阶段。
(一)专业思政基于课程思政的孕育期
(二)专业思政正式提出的确立期
2018年5月,xxxxxx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4],课程思政的实践开始向学科思政、教材思政、实践思政、专业思政延伸。2018年6月,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新时代高等学校应当以本科教育为根本,推进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十分重要,要把它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5]。“专业思政”的概念得以正式提出。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xxxxxx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6]明确论述了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已从课程迈向教育各个环节。
(三)专业思政开启探索的实践期
基于此,理论界和高校开始从课程思政转向对专业思政、学科思政、环境思政等的关注,并着手研究和实践。与此同时,党和国家相继印发的文件也推动了各地探索和实践专业思政的理念。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提出: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7]。2019年3月,xxxxxx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强调,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8]。
二、课程思政进阶为专业思政的现实逻辑
从课程思政进阶专业思政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尽管课程思政取得巨大进展,涌现了一批重要建设成果,但是也出现浮于表面、方式生硬、案例雷同、评判缺位等问题,仅依靠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还不够系统、课程之间协同效应还不够突出,课程思政的实施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复杂工程,以课程思政为起点推进专业思政建设需要秉持系统理论和系统思维,专业思政要在新的起点上,从育人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系统谋划、高水平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实现。
(一)专业思政利于系统推进课程思政
一是源于专业思政建设下育人主体的组织性和协作性。以专业为层级和组织单元可以进一步实现人力资源的统筹,加强教学院系、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协作,构成以课程的“点”、专业的“线”和院系学科的“面”三个层次为一体的、多方协同育人的格局,摆脱各课程思政“单打独斗”的局面。同时,专业思政建设有利于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整合,创建出专业内部课程之间协作育人的良好环境和外部条件。
二是源于专业思政建设下育人目标的整体性与一致性。由课程思政目标进阶到专业思政目标,既是自下而上的构建过程也是自上而下的指引过程。一方面,通过专业思政目标将全面铺开的课程思政从粗浅尝试转向深入,形成重点目标清晰、教学体系完善、思政元素挖掘到位的专业课程群,实现课程思政体系和专业思政育人目标的无缝连接。另一方面,专业思政构建的专业核心素养中的德育目标为各门课程的思政育人提供重点目标指引,从而在专业框架内避免课程思政目标构建上的盲目性和碎片化,以及“贴标签”“两张皮”和“水过地皮湿”等现象的出现,实现课程之间的沟通协调,确保课程思政目标与专业发展之间的有效联动。
三是源于专业思政建设下育人内容的连贯性和递进性。专业思政在育人内容上既需要防止内容重复,也需要避免重要育人价值观念的遗漏,专业思政需要在专业带头人或专业骨干教师的组织与管理下,将弥散在专业和非专业课程中具体的课程思政内容整合衔接。同时,专业思政应根据专业课程的授课规律,顾及不同性质课程之间的差异,提高德育内容供给的针对性和多样性,防止千篇一律、简单机械的价值塑造与引导。
(二)专业思政是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客观要求
构建“七大育人”长效机制和“十大育人”体系,从专业建设而言包含教书、科研、实践等几个方面的组合和重构,因此专业思政是“三全育人”的实践深化。专业思政提出的现实性,主要源自教育目的性、教学实效性、学生成长规律三个方面的需要。
一是基于教育目的性视角,专业思政同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一致,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以xxxxxx关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诸多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坚持立德树人,落实“四个服务”。一个专业的设定必须考虑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众多目标,但在设定伊始就需要重点关注思政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嵌入专业的内容体系和课程教学之中,将专业知识供给和正确价值引领相结合,促使学生获得个性解放和全面发展,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本质。新时代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专业思政建设的根本价值目标,确保培养的青年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生力军。
二是基于教学实效性角度,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在育人过程上是一体的,专业思政不是单门课程育人而是课程群育人,与课程思政育人同向同行,从而提高了教学育人的整体实效性。从对育人主体的要求上说,不但包括课程思政所要求的教师“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2],既做“经师”又做“人师”,“传道”与“授业”交相辉映,以及争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还包括要求专业教师之间在育人方面形成“1+1>2”的协同效应。从教学目标上看,对本专业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课程上升到专业途径,实现了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统一、传授专业知识和育人功能的统一。从教学内容上看,专业课同公共课、思政课之间的配合需要有层次、有梯度,避免同质化或低水平重复。一个专业涉及多门课程,每门都需要聚焦到专业总育人特征上,形成基于专业特色的爱国主义、创新精神、职业伦理等显著育人特征。从教学方法上看,一个专业的公共课、理论课、实践课的育人方法和实现路径可以因势利导、不拘一格。
三是基于学生成长规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初心和使命,大学生获得专业技能是成才重要标志,新时代我国教育理念正从“成才”向“成人”转变,专业思政更突显专业知识教育与专业技能获得上的“成才”,和与之匹配的人文精神的培育上的“成人”的统一,使得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成长成才应符合国家战略发展、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的需要,通俗来说即业务标准要“专”,政治标准要“红”。从具体的课程思政上升为院系的分门别类的专业思政,让专业的“红”更明确,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和成长成才。
三、课程思政跃迁为专业思政的理论逻辑
专业思政是一个实践探索先于理论研究的概念,其内涵的认知尚未明确。本文认为专业思政是从课程的视角转向专业的视角,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框架下开展各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旨在实现教学隊伍联合、教学内容整合、教学目标融合、教学资源聚合。科学界定专业思政内涵必须厘清“专业思政”的目标、内容、主体和途径的内在规定性。目标规定上,专业思政重在明确专业课程目标,需提炼出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和不同专业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内容规定上,育人要贯穿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体系所构成的专业三要素上;主体规定上,专业负责人是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专业课教师是执行者和建设主体;途径规定上,需要构建各门专业课程积累思政素材和丰富思政资源的共享平台和专业教师共同体的促进机制。理解专业思政还需从“课程、专业、学科”的关联上来把握。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活动中,学科引领专业和课程发展,专业为学科的拓展和课程的组织形式,课程构成学科和专业的基础。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层次的活动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框架而形成了学科思政、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三者之间犹如“手掌、小臂和大臂”的关系,专业思政发挥了在课程思政和学科思政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基于课程和专业的内在关系,明确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
当前教育部已启动了专业和课程“双万计划”[9],即建设一万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一万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一万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和一万门省级一流课程。从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是立德树人的理论升维过程,从“点”(某一课程思政)到“线”(课程思政群)再到“面”(专业思政),实现了课程思政整体化、纵深化和立体化发展,在此阶段,厘清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十分必要。一是专业思政是课程思政的拓展化与进阶化。随着全国高校课程思政的铺开,各门课程都基本得以覆盖,需要创新机制克服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的“边际效益递减”现象。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挖掘专业中的思政元素,体现课程思政的基础性,而专业思政的关键在于设定思政目标,专业思政把课程思政所进行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并进行拓展和深化,体现了专业思政的内在规定性。二是专业思政是课程思政的综合化与体系化。课程是专业的载体,课程思政也是专业思政的重要组成和载体,课程思政尚可“各自为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专业思政却需要聚焦,凸显与其他专业差异的核心价值体系,体现规划性和引领性。三是专业思政是课程思政的平台化和显性化。搭建专业思政资源平台,以专业为单元进行一体化建设,把相近或相通内容的课程思政资源汇聚到一起,更方便思政元素的挖掘、利用和积累。
(二)基于专业和学科的构成关系,明晰专业思政与学科思政的承载关系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将13个学科门类划分成8个大类,即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教育学类专业课程;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农学类专业课程;医学类专业课程;艺术学类专业课程;以及高职专业分类和课程[8]。因此,宏观上以政策文件给出的8个大类学科的学科思政目标为指引,即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五个主要方面;微观上把各门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落实到细微之处;而在中观层面则亟待构建并细分出若干专业思政目标,换言之,如果将思政育人目标划分为“根—茎—叶”体系,那么专业思政育人目标作为纽带是需要加强的薄弱之处。例如专业思政可以从专业发展史、专业人物与事例、专业思想和方法论、专业思维与创新、专业进展与学科前沿、专业发展战略和政策等维度开展,是对学科思政和课程思政的很好补充。
(三)基于教学体系关系,明确专业思政下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关联
依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包含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专业实验实践课程和社会实践类课程)[8],因此,专业思政包含三类课程而非专业教育这一类课程的思政育人,即包含理论课堂、专业实验室、实习实践基地三个主阵地而非传统课堂。一方面,在专业内将三类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有效协同,尤其实践类课程育人是突显专业特色而不应该被轻视的领域,要重视专業实践活动如认知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科技活动、学科赛事、创新实践等的育人价值和途径,注重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另一方面,在专业内对三类课程的思政方向、内容、资源和平台、路径等进行系统规划,围绕专业核心素养优化课程思政结构体系。课程思政主要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之间实际存在的“两张皮”现象等问题,专业思政主要是解决专业课之间存在的“各自为政”“杂乱无章”的问题。如果说课程思政实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推进和有机统一,那么专业思政则更侧重实现专业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协同推进和有机统一。
四、专业思政统领课程思政的实践逻辑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守并砥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把立德树人作为对党的初心使命的最高践行,把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举措,北京联合大学自2017年以来,持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专业思政”建设,从专业建设的层面进一步提升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认识和实践,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得以同谋划、同部署、同实施,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逐步摸索出专业思政建设的“联大”方案。
(一)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专业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6]。推进专业思政建设,必须坚持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特别是必须坚持以xxxxxx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为遵循,为专业思政建设提供强大的政治引领和不竭的源头活水。
一是深化对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认识。课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最基础手段,而专业思政则是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体系化和规范化体现。一方面,实行全覆盖开展,开展专业思政建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面,学校所有专业都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本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制定了专业思政建设方案,有效地开展专业思政建设。另一方面,注重整体性设计,开展专业思政建设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通到专业建设各要素、全过程,各专业把专业思政建设纳入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范畴,自觉将其作为专业建设整体内容的一部分加以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二是推进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体系构建。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和全面性工作,遵循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内在逻辑,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和专业的行业应用,不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专业思政建设,探索学科思政建设,促进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一体化体系加速形成。一方面,一体化推进。课程思政既是专业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专业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各专业把握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的一体性特征,对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进行一体化设计和一体化实施。专业思政结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突出对专业核心素养的总体思政要求,体现专业思政的规定性;专业所开设的所有课程根据专业思政要求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既体现专业对课程思政的规定性,又体现课程思政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教师自主性。另一方面,差异化实践。开展专业思政建设是对全校所有专业的共同要求,各专业根据学校办学定位、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结合专业内涵和外延,制定个性化、有特色的专业思政建设方案,差异化推进专业思政建设,重在凝练特色亮点、形成相对优势,贵在长期坚持,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三是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专业思政规定了对专业核心素养的总体思政要求,为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专业规定性,搭建共同的思政资源平台,推进形成专业思政制度化机制。北京联合大学以制度建设推动“三全育人”,出台了《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2017—2018)》《关于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意见(2019—2020)》《关于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2020—2022)》[10],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七个有”的建设目标:学校有氛围、学院有特色、专业有特点、课程有品牌、教师有榜样、讲授有风格、成果有固化,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专业思政”建设。
(二)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思政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在要求。推进专业思政建设,就是要搭建专业范畴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营造良好的专业育人氛围,以此拓展专业建设内涵,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专业建设能力和水平。
一是明确提出专业的思政总要求,整体设计专业思政的实现路径。各专业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定位,在本专业關于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要求中,对毕业生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要求和目标进行精准设计,明确提出专业思政的总要求,完善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各专业认真审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所关涉的各环节、各方面,包括课程体系(含实践教学)、教学规范、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学科支撑等,对达成本专业毕业生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核心素养的实现路径进行整体设计,把专业思政目标细化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各方面,明确专业思政实施步骤和进度计划,强化专业育人功能。
二是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固化专业思政建设成果。专业的思政目标体现到本专业的所有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中。每个专业都持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建成了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强化实践教学,每一个专业都建有固定的校外实践教学(育人)基地。各专业坚持成果导向,一体化推进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建设,编写、出版体现专业思政、课程思政要求的教材、讲义、教学资料,同时,及时总结建设过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推进专业思政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
三是着力落实专业负责人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积极作用。专业负责人履行专业思政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的责任。主要包括:落实学校、学院、系(部)的有关工作部署和要求,负责带领专业教师共同研制本专业的思政目标和专业思政建设方案,明确方向和路径;负责组织专业教师加强相关学习和培训,推动一体化实施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负责组织专业教师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固化相关建设成果;负责组织专业教师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等。教师党支部切实发挥思想引领、组织协调、服务保障的作用,积极搭建平台,着力配合系(部)推动专业思政建设,把育人要求有机融入党支部建设和相关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在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专业思政是深化课程思政、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形成一体化育人体制机制的客观要求。推进专业思政建设,必须纳入“三全育人”这一立德树人重要制度机制,为专业育人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撑和条件保障。一是完善工作格局,落实工作责任。专业思政是学校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全校各专业、各单位和所有教师的共同责任和任务,学校着力压实各方责任,不断完善工作格局。学校是总体设计者,学院、系(部)是重要推进者,专业负责人是直接组织实施者,教师是具体实践者,教师党支部是服务保障者。在专业思政推进过程中,校党委宣传部统筹协调,积极跟进、选树典型,加大宣传,营造氛围;校教务处发挥重要推动作用,压实专业负责人主体责任,加强绩效考核,采取将育人要求纳入校内专业年度评估指标体系等有力措施统筹推进;校党委组织部加强对教师党支部引领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建设情况的考核;学校其他机关部门也主动在职责范围内协同联动,给予大力支持。
二是注重统筹推进,抓住重点和关键。学校统筹开展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建设,既坚持课程思政在专业思政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又坚持把专业思政目标、要求传导到教师,着力促进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一体化实施;学校统筹发挥专业负责人、系(部)主任和教师党支部的作用,既发挥好专业负责人作为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在专业调研、思路策划、方案设计等方面的作用,又发挥好系(部)主任作为重要推进者在启动推进、融入教学、检查督促等方面的作用,还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保障作用。
三是强化激励保障,营造浓郁氛围。学校坚持全面启动,有步骤推进实施专业思政建设,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经验;聚焦学院、系(部)、专业、专业负责人、课程、教师等选树了一批专业思政建设典型,发挥了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加大政策支持,在课题立项、教材规划、评优表彰中加强对专业思政建设的激励引导;学校搭建交流研讨、教学展示等平台,促进学院之间、专业之间、教师之间开展互动交流,浓郁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建设氛围,提升学校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xxx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年版。
[2] 陈宝剑主编:《立心铸魂: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探索》,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3] xxx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年版。
[4] xxx:《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xxx》2018 年 5 月 3 日。
[5] 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高等教育》2018 年第z3期。
[6] 闪电新闻:《立德树人,xxx这样阐释教育的根本任务》https:;wfr=spider&for=pc。
[7]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ttp:。
[8]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http:。
[9]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http:。
思政新闻稿篇
创新方式,把思政课上“活”
“学了四年的中文,大学要毕业了,今天我来招聘会瞧瞧”“哇,这么多人要跟我抢饭碗呢”“工资不能太低,专业要对口,发展前景还要不错,这样的工作可真不好找”……
在浙江省东阳中学高一年级“经济生活”的课堂上,蒋一平以学生感兴趣的就业问题为蓝本,精心设计了一则小品《工作啊工作》。学生们一边表演,一边讨论,在生活化的场景中提出问题、研究总结,渐渐树立起劳动光荣的观念,形成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教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捕捉学生成长的兴奋点,利用各种形式,将思想情感融于认知活动中,这样思想政治课才能上得‘活’。当学生处在愉悦的氛围中,深入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德育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在思政课形式创新上,蒋一平很有心得。
最近一段时间,蒋一平对“思维导图”有了新的理解,并将其运用到高中政治的教学中。这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即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综合运用左右脑,从而强化记忆。
“刚开始用思维导图的时候,我对学生不放心,总是自己先建构,再让学生做笔记。但我发现,这样很难把知识点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于是,我开始尝试放手,针对一目、一框、一课、一单元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图,激发他们的思考。”蒋一平说,“事实证明,学生们的想象力真的让人眼前一亮!个性化的思维导图,让他们成就感满满。我们还会适时进行交流展示,让学生上台讲解,一方面调动他们主动归纳知识、建构知识体系的积极性,一方面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拓展内容,把思政课上“实”
翻开蒋一平的备课笔记,上面贴满了各种各样的剪报,政治经济类、文化类、社会类……每则剪报旁都写着她的观点与思考。蒋一平说,这些都是她备课的好素材。
如今,在东阳中学,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热点问题成为学生们的共识。去年,学生蔡婧雯参加了浙江金华首届青少年“模拟政协”比赛。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蔡婧雯和小组成员们一起,收集背景资料、分发问卷调查、深入村落调研、走访专家学者……最终,他们的提案——“在古村落保护中挖掘对中小学生的教育价值”荣获了“最佳提案奖”。
“拓展内容、打破围墙,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很有必要。”蒋一平介绍,学校里,类似“模拟政协”这样的社团大约有30个,“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等课堂也在筹备当中。
多年的思政教学让蒋一平越来越认识到,思政教育要上得“实”,就要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启发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常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制作校园时政节目、进行假期研学旅行、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这些都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教学效果更是事半功倍。”蒋一平说。
此外,讲好东阳中学的名人故事,也是蒋一平思政教学的一个感悟。“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优秀校友的人生,就是最有感染力的故事。”蒋一平说,“科学泰斗”严济慈、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量子专家陆朝阳等,都是学校的杰出代表。“我们每年都会请优秀校友回来演讲,那时候,报告厅内总是爆满。我们希望引导学生以优秀校友为榜样,树立远大志向,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做好老师,用走心的教育打动人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与义务。
“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思政教师、作为班主任,首先自己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做真善美的践行者。只有以自己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激情,以自己的真情呼唤学生的真情,才能感染学生、赢得学生。”蒋一平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标注每个学生的来源镇乡、星座和生日,登记每一次与学生的谈话记录,设计班级综合登记反馈表,制定思想品行量化考评细则,节假日给每个学生送出最独特的祝福……蒋一平在孩子们身上倾注了满满的爱。
走心的教育最能打动人。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邮寄回来的明信片,载满了对“平姐”的思念和祝福:“平姐,感谢您的关心和陪伴”“有句歌词叫‘你是我最想留住的幸运’,平姐,这就是我想对您说的”“平姐,越长大越感受到,您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幸福生活的能力”……
“其实我只是个普通政治老师。”采访中,蒋一平反复说着这句话。“就拿我们学校来说,甘于奉献、以身作则的老师太多了。遇到家庭困难的学生,班主任常常会默默将钱打到孩子的饭卡上;打扫校园卫生,总是老师带着孩子一起干。在师生心灵交流的过程中,德育自然潜移默化地实现了。”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希望我带出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思想有理智的人、有自尊有规则的人、有担当有情怀的人,而我也将竭尽所能做一名好老师。这是我的一个小目标。”蒋一平笑着说。
思政新闻稿篇
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学思想其特征可归纳为几个方面:个人主义、普遍主义和改良主义等。其中个人主义可以被视为自由主义政治思想的灵魂,其它特征都要以维护个人主义这一思想作为其主旨。个人主义意味着:(1)个人是道德价值的最终单位;(2)社会拥有作为恰当目标的对于个人的益处,不存在超越或凌驾于个人益品之上的社会益品;(3)个人的福利需要人们尽可能地作出自己的选择。简言之,自由主义认为只有在对个人充分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真正的关于社会集体事务的公共理性,个人拥有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权利。要实现这一目标个人首先必须是平等的单元和价值的终极。所以对“平等”的诉求是实现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前提。虽然自由主义的思想具有某些极端性色彩,并遭到其它政治理论的批判,但自由主义思想传统内部在不断变革创新,企图将其思想日臻完善。尤其是20世纪末兴起的新自由主义理论使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又以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一、“正义”成为自由主义的新主题
以罗尔斯正义论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兴起为古典自由主义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新自由主义与古典自由主义的区别在于:古典自由主义关注的主题是自由,而新自由主义关注的主题是正义。罗尔斯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3罗尔斯认为正义是评价现代社会制度是否合理的唯一标准。罗尔斯认为正义的内涵首先就是平等。
在古典自由主义时期就已经提出平等的政治概念。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口号。古典自由主义者认为,平等也是一种权利,即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权利。资产阶级尤其强调“天赋人权”,“天赋人权”是指国家不能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剥夺公民的权利。在强烈的权利意识下,自由也被纳入权利范畴之中。由于基本权利为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每个人都要求一种权利上的平等。因此,古典自由主义的自由原则,又是权利原则,同时也是平等原则。
古典自由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竞争时期。古典自由主义所处的历史时代决定了它对平等的理解仅限于形式。因为古典自由主义虽然提出了平等的理念,但只是抽象的、形式的平等,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并没有使平等的理念真正实现。罗尔斯赋予平等更加丰富的内涵。罗尔斯认为平等有形式的平等与实质平等之分。一种是政治上的平等;一种是经济上的平等。古典自由主义关注前者,新自由主义关注后者。
形式平等的理念同制度相关联。平等的权利原则归根到底是一种制度原则,这种制度就是法律制度。形式平等就其实质而言就是权利平等,权利平等是由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来保障确立的,法律规定的权利为每个人平等的享有。因此,真正支撑形式平等理念的是现代民主法律制度。
启蒙思想在反抗宗教的思想禁锢和神权统治的运动中产生,当神权统治被推翻了之后,人在上帝面前的神恩平等变成世俗的法权平等。资产阶级革命打碎了几千年的特权等级制度,每个人在政治上的平等以法律制度的形式予以确认,人们享有平等的自由权。古典自由主义所理解的平等也就仅限于此。这种形式的平等是远远不够的,人类的不平等更多地体现为经济的不平等,特别是在启蒙哲学之后的历史时期。工业革命创造和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许多人并没有因此而摆脱贫困,相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弱势群体更加边缘化。罗尔斯认为这些所有的不平等在于整个社会基本结构和社会分配政策的不公平。因此,只具有形式平等是不够的,必须实现实质的平等。所以他对平等的概念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二、平等的三种样式
在罗尔斯看来认为平等具有三种样式。它们是自然的自由、自由的平等和民主的平等。
罗尔斯认为历史上前两种平等观念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中曾经有着重要影响,即自然的自由和自由的平等。自然的自由是一种基本自由市场制度的平等,它可以被认为是早期自由主义者所坚持的平等。这种平等取消了封建等级制度的阶级差别和固定特权地位,将人看作是完全自由平等的个体。它要求一种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每个人都能有同等的权利进入市场参加竞争,并在市场中尽其所能地获得相应回报。但自由竞争的市场体制下的平等只局限于形式的平等,因为在看似公平的市场竞争中,人们往往在两方面是不平等的:一方面进入市场的前提和基础是不平等;另一方面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是不平等,前者的不平等导致了后者的不平等。在自然的自由体系中,个人的前途(收入、财富和机会等)总是受到自然偶然性和社会任意性的影响,如天赋能力的高低、家庭出身和社会环境的好坏等。罗尔斯由此认为:自然的自由体系最明显的不正义之处就是它允许分配的份额受到这些从道德观点看是非常任性专横的因素的不恰当影响。72自由的平等力图解决由社会和文化环境给人造成的不利影响,它通过增加教育机会、实行再分配政策和其他社会改革措施,为所有人提供一种平等的出发点。自由的平等可以被看作是18世纪自由主义的平等观念,是对“放任自由主义”的超越,也是对靠纯粹“市场”调节分配收入地反省。自由的平等应该说比自然的自由体系更可取,但罗尔斯认为它同样有不完善的地方。原因在于即使它完善地排除了社会偶然因素的影响,但它还是允许财富和收入的分配受能力和天赋的自然分配的影响。这从道德的观点上看是不合理的。就像通过历史和社会的机会来确定收入和财富的分配是不合理的一样,让天资的自然分配来确定这种分配也同样是不合理的。一般来说,造成人们之间不平等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社会和文化的,人们在出身、环境、教育、家庭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别,有些人比其他的人更为“幸运”;另一种是自然的,人们生来就具有不同的天赋,有些人高一些,有些人低一些。人们通常认为,产生不平等的社会文化因素经过努力是可以消解的,但自然的因素却无法消除。如果人们的自然天赋(智力、体力、理性和想象力等)方面存在着消灭不了的差别,那么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就永远存在不平等。罗尔斯认为,仅仅消除由社会文化因素产生的不平等是不够的,还应该消除由自然因素产生的不平等。在此意义上,罗尔斯认为自然的自由与自由的平等都是不可取的。自然的自由只是形式的平等,没有触及实质平等。自由的平等虽然有向实质平等迈进的趋势,但并不全面。以一种深切的道德关怀来讲,人类社会应该解决一切不平等,不论是社会因素造成的不平等还是自然因素造成的不平等。由此,罗尔斯提出了自己解决不平等的理论范式,即民主的平等。罗尔斯认为民主的平等相对于自然的自由和自由的平等而言是最理想的平等观念。
对于民主的平等,罗尔斯认为最好通过结合机会公平的原则与差别原则来达到。差别原则的核心观念:所有的社会基本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及自尊的基础——都应该被平等地分配,除非对一些或左右社会基本的一种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差别原则体现了一种不平等社会下的最大平等理想和观念。
罗尔斯认为,一个理想社会的分配方式应该是完全平等的,但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任何社会都无法做到完全平等,那么就应该争取达到相对而言最大的平等。社会中最需要帮助的是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拥有最少的权力、机会、财富和收入,社会不平等最强烈地体现在他们身上。这些人被罗尔斯称为“最少受惠者”。一种正义的制度应该通过各种社会安排来改善这些最少受惠者的处境,增加他们的希望,缩小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的分配差距。这样,如果一种社会安排出于某种原因不得不产生某种不平等,那么它只有最大程度地增加最少受惠者的利益他才是正义的。
差别原则构成罗尔斯“正义论”的核心思想。从平等角度而言,差别原则体现了实质平等的观念,表明了罗尔斯想解决一切不平等的政治理想。
三、正义原则
在对平等的概念的全新的认识的基础上,罗尔斯提出了正义理论。
罗尔斯首先提出正义一般的直觉性的观念,即所有的社会基本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及自尊的基础——都应被平等地分配,除非对一些或所有社会基本善的一种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这个一般的正义观体现为两个正义原则。
第一个原则:每个人都拥有与其他所有人同样的自由体系相容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的平等的权利。
第二个原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1)在与正义的储蓄原则相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2)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
如果说第一个正义原则体现了形式正义的观念,那么差别原则则体现了实质正义的观念。正义的一般观念是阐明什么样的平等观是符合正义的,罗尔斯在此是要表明:不正义就仅是那种不能使所有人得益的不平等。两个正义原则是对这一观念的具体原则支撑并作为社会基本制度的分配原则。
罗尔斯认为,这两个正义原则主要适用于社会的基本结构。他将社会大体上分为两个部门,即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第一个正义原则适用于政治领域,它用以确保公民的平等的自由。对于罗尔斯来说,平等虽然非常重要,但自由同样不能忽视,否则将会同古典自由主义一样犯简单化的毛病。罗尔斯在自己的正义中给自由一个价值定位,或者说在正义的框架中给自由以相应的理论位置。在启蒙的价值谱系中,自由位于首位。罗尔斯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同样接受了这一价值谱系的安排。
第二个正义原则适用于社会经济领域。罗尔斯把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作为第二个正义原则的第一部分,而将差别原则作为第二部分。可以说,最能代表罗尔斯平等观念的就是差别原则。罗尔斯指出如果存在满足上述两原则的制度结构,它只有在达到下述目的时才是公正的,即当且仅当境遇较好者的较高期望是作为提高最少获利者的期望计划的一部分而发挥作用时。差别原则最简单直接的观念,社会结构并不确立和保障那些状况较好的人的较好前景,除非这样做适合于那些较不幸运的人的利益。
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实际上体现的都是平等的政治价值,第一个原则用来处理平等的自由,第二个原则用来处理平等的分配。自启蒙时代以来,自由、平等和博爱就成为现代社会追求的重大价值目标,但在实际上,人们只能很好的解决自由(古典自由主义的贡献),而对于平等和博爱却无能为力(古典自由主义的局限)。罗尔斯认为自己的“正义论”能够很好的把三者统一起来:第一个原则确保了平等的“自由”,第二个原则的第一部分(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确保了“平等”,第二个原则的第二部分(差别原则)确保了“博爱”。
经济平等不能在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中出现,在于古典自由主义把“自由”作为市场经济的最好理解。市场经济让人们在其中自由选择,尽最大努力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由于市场和放任主义政策在产生赢家的同时也产生了输家,如果不考虑到经济上的平等,不以差别原则作为补充原则,弱势群体将得到不公平待遇。而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真正的机会平等的效果将是采取某种福利主义的、再分配的税收政策,以帮助那些受到不公平待遇的的劣势群体。
新自由主义则希望国家对市场进行干预,以防止市场的任意性对社会造成极大的不平等。古典自由主义坚持市场下的自发分配,人们凭借自己的才能智力在市场中获得相应的回报并作为自己的财富和私有财产而不可侵犯,因此那些天生有残障或缺陷者沦为贫穷者也是应该的。新自由主义力图纠正这种自发的市场分配,以国家的名义实行再分配以实现社会的正义。新自由主义强调正义总意味着平等,因此,它必须解决市场经济下的不公正,调整经济上的不平等,最终实现政治平等和经济平等的内在统一。
总之,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超越了古典自由主义对正义的理解。古典自由主义过于强调个体权利,包括政治参与的权力、言论集会的权利和私人财产的所有权的。尤其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表达了对君主专制时期对个性压制的一种反抗。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社会财富急剧集中,虽然生产力大大提高了,但并未使普通社会成员过上幸福的生活。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处于贫困状态。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人只有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工人阶级为改变自身的生存状态掀起了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这些革命运动迫使资本主义社会实行一些内部改良。即便如此,资本主义社会中各种各样的民权运动,如反歧视运动、反贫穷运动、反战运动等仍然此起彼伏,从未间歇。
罗尔斯试图确立一套适用于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原则,来重新调整基本善的分配,最终实现最大程度的平等。
罗尔斯的平等思想并非平均主义,他仍然保留古典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契约论等特征,只是在坚持自由的基本立场上,使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应有的保障,从而保障他们拥有自由的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生活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使个人主义这一自由主义的根本特征发挥,所以不得不承认,罗尔斯的政治哲学思想是自由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巨大进步。
思政新闻稿篇
核心阅读
一说起“高精尖”,人们往往想到理工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能“高精尖”?
当然能!在北京,有一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高”,是指坚持高端,搭建思政课资源平台;“精”,是指依靠精实工作,提升思政课质量水平;“尖”,是指运用高科技手段,助力思政课改革创新。
■瞄准思想政治理论课症结“破题”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但在某种程度上,我国有些高校的思政课还不能满足需要。“有些学校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如有的高校会让没有相关专业基础的毕业生教思政课,造成思政课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整体偏低。”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吴付来说。
为了给思政课症结“破题”,20xx年,北京市教委启动“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依托中国人民大学成立的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应运而生。
“中心着力打造思政课资源平台,构建一体化研究服务体系,包括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文献支撑平台、丰富优质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高效便捷的思政课数字化教学平台、科学权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估平台、及时全面的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分析平台,形成思政课建设的‘资源库’。”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易说。
要想“对症下药”,必须先“望闻问切”。
20xx年,为了全面摸清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情况,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奔赴全国2500多所普通高校,开展新中国高校思政课建设史上首次“地毯式”全覆盖大调研。
在这次大调研中,中心设计开发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听课记录系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全国高校思政课及相关活动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
“我们通过量化分析和感性描述的评估方式,全面了解和掌握思政课教学情况。”王易介绍。
为期3个月的大调研中,206位专家、716位随行教师、3万多名高校学生使用了这个系统,汇总了3000堂听课记录与31860份有效问卷,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
“高精尖不是理工科的专利,思政课也需要追求高精尖。我们致力于把全国最顶尖的学者、最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吸引过来,采用最前沿、最先进的方式方法改进课堂教学和评价,不断推出思政教育精品力作。”吴付来介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再婚家庭婚育证明(优质20篇)
- 材料化学职业认知报告 材料化学职业探索(17篇)
- 养生茶广告语(模板10篇)
- 养生茶广告语揭晓(优质19篇)
- 2023年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第一课时(实用8篇)
- 最新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第二课时(精选19篇)
- 2023年播种绿色演讲稿(实用9篇)
- 最新拥抱春天播种绿色演讲稿(八篇)
- 2023年购物网广告词(精选16篇)
- 2023年技术顾问聘用协议书(优秀16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