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模板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0:02:48 页码:13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模板12篇)
2023-11-12 00:02:48    小编:zxfb

总结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事实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总结的过程中要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使文章更具条理和连贯性。以下是一些优秀总结范文的分享,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一

(同学操作,有的同学如愿以偿,有的同学束手无策。)

师:为什么有的同学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同学则围不成呢?这里面究竟有什么秘密?

(引导没有围成三角形的同学观察自身剪出的三段吸管。)

生1:我围不成三角形是因为我剪出的三段吸管长度相差太大。

生2:我剪出的三段吸管,其中有两段合起来都没有第三段长,所以围不成三角形。

师:你们认为怎样的三根小棒才干围成三角形呢?

生1猜想: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生2猜想: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师: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

(同学拿出信封,内有4厘米、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小棒各一根。)

同学小组合作:任取三根小棒围三角形,并记录每次选用的小棒的长度以和能否围成三角形。

同学汇报:

生1: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6厘米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生2:长度为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也能围成三角形。

生3: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长度为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也不能。

师:其他小组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生(齐):同意。

师:比较这四种情况,你们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同学缄默了一会儿)

生:三角形中两条边长度的和必需大于第三条边。

师:结合刚才用小棒围三角形的情况,你们能举例说明吗?

生1:因为4+56,所以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6厘米的三根生2:因为5+610,所以长度为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也能围成三角形。

生3:因为4+510,所以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4:因为4+6=10,所以长度为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也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生:同意。

教师出示: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生齐读)

师: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明白(声音很低)

师:真明白吗?(同学缄默没有反应)

过了一会……

生2:是呀,5+10也大于4啊!

生3:老师,我觉得“三角形两条边长度大于第三边”中的“两条边”应该是任意的两条边,只有任意两条边长度和都大于第三边,才干呢个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你们赞成这位同学的说法吗?

生4:我同意,像刚才那位同学举的“4+1051”的例子只是其中一种情况,而长度为4厘米和5厘米的两条边加起来却小于10厘米这条边,所以围不成三角形。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二

1、几何课要让学生去动手操作,而不是用耳朵去听,也就是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探索的空间与时间。只有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去实验、去发现,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

2、对于概念的教学,应该先让学生自学,初步的感知概念,然后教师在设计相对应的判断题,抓住关键字词帮助学生来理解定义。

3、加强学生的质疑解难环节,这样也许学生会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也许有的会超出你的想象的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的自学打下好的基础。

本次授课不足之处。

这个单元结束了,概念多且概念相近,学生容易混淆。在教学中没有及时地进行对比练习,促进概念的形成与分化。如果有对比练习题的设计,抓住关键词,关键的字眼,让学生通过关键词的对比,概念的理解也许更深刻。

改进措施。

1.新知的学习,不能单一地进行,必须与旧知的巩固联系起来,让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联系。

2.概念是否形成,要在解决问题中检验。问题能够解决,说明概念不但掌握,而且还能运用,这就达到教学目的。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三

关于“时、分、秒”这一内容,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秒的认识”是第三阶段的内容。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材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段的知识。我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篇四

第五单元是在学生已学习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为今后学习几何的有关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在教学这个单元时,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我设计了一些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首先我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用小棒围三角形,从而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当有的组用三根小棒围不成三角形时,给学生制造了认知冲突,激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后面教学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埋下伏笔。在三角形特性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对电线杆、自行车图进行观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亲自拉四边形、五边形、三角形木框教具,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悟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时,因为这个内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我采用小组合作、拼摆画图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是无限多的,再让学生观察记录三角形每个角的情况,找出异同,进行分类,促进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针对这一内容安排了根据露出的一个角猜三角形的游戏,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回顾本单元的教学,由于学生活动较多,环节之间不够紧凑,所以拖延了课堂教学时间,但同时也给今后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合理有序的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恳请同行们提出宝贵意见,我会不断改进,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五

时间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学习离不开时间,陌生是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这就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钟表的方法。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胆表达,在主体探究中学会认钟表的方法。

《认识钟表》这一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时间的知识,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会看整时和大约几时。通过这节的教学,我想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了。为了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在课的一开始,让学生在钟表的滴答声中猜谜语。接着分步实现教学目标:

首先,通过钟面模型让学生,并结合多媒体课件来认识时针、分针,达到初步认识钟面的目的。在这个环节中,我完全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老师在其中只是引导而已,当然学生在这个环节也表现的很好,很详细的汇报了自己的发现。然后学生对钟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开始进行教学--认识整时,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交流,以及练习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其次,在整时的练习中,最后放了一道大约几时的钟面,目的是: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2、教学大约几时。这个教学设计,很多学生一口说出“7时”,通过再次观察,发现是7时还没有到,应该读作“大约7时”,同时出示7时过一点的钟面,让学生明白“7时不到一点或者7时过一点,都可以说成是大约7时”。在大约几时的练习中,穿插了一个9时的钟面,看学生是不是掌握了整时和大约几时,同时通过这样的练习培养学生的仔细观察能力。

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动学习。所以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了钟面的学具,在他们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以后,让他们动手拨拨时间,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形象直观地理解整时和大约几时的区别。

在新课程改革的旗帜下,仅仅教会学生书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数学!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篇六

通过整理和复习《数的认识》以后,我深有感触,六年级的学生马上面临毕业,在最后冲刺阶段,我必须认真思考如何上好复习课的问题,切实提高复习效率,为提高学生成绩和他们的后继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在复习《数的认识》时,知识点凌乱,内容繁杂,而且距离以前学习新知的时间较长,学生遗忘较多。为了提高复习效果,我把这一部分知识分成一个个小活动,精心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环节,力图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活动一:你知道吗?通过显示一系列的图片,让学生自己从图中汲取信息,同时鼓励学生课外从网上或课外书中收集类似的素材贴在教室后面“数学乐园”中。这样做,既能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掌握各种数的读写方法,又能让学生乐于参与,增加趣味性,同时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活动二:智力闯关。为了把枯燥无味的练习变得趣味横生,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我把相关概念特别是“数的整除”这个概念群中的诸多概念串联在一起,设计成"闯关游戏",让学生拾级而上、层层推进。这样既能在游戏中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巩固那些难记的概念,又掌握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

活动三:巧走迷宫。数的认识中有很多知识点都要求学生理解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如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小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整数、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之间的关系及改写等,学生非常容易混淆。我带领学生在数学迷宫中穿行,不断激励学生寻找规律、发现异同点,提升和总结已学的知识,运用旧知识来挑战和解决新问题,学生很感兴趣。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七

在学习吨这个质量单位前,学生已经对克和千克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了1千克=1000克。较轻物体的质量常用可作单位,而一般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这样一来学生就知道了测量较重的物体或者是大型物体时常用吨作单位。但是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没有直观的认识。也不可能像认识克和千克那样让学生通过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或者是两袋盐的重量来建立感性的认识。所以,对于吨这个质量单位要想建立吨的观念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我是先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的过桥问题、货车、电梯的载重量、多少物体的重量约1吨、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等,使学生体验到吨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吨的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首先课堂上利用10袋100千克大米的质量就是1吨,让学生感受1吨到底有多重。再利用班上孩子们的体重,从数量上体会。

我找了班上体重正好是25千克的一个同学,这样学生可以想象大约四十个学生的体重就是1吨。然后告诉孩子们,我的体重是50千克。20个老师的体重就是1吨,同时课本上也提供了两头牛的体重也大约是1吨。让学生在对比的数字中感受1吨之大。

但在教学时发现三年级的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较差,让学生推算多少个物体重约1吨比较难算;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体能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现;虽让学生进行较充分的体验,但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吨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太远,有的学生对千克、克的质量的表象还不清晰,对以吨为单位的物体质量的估计就有些离谱。有一位学生说一幢教学楼一棵树的重约1吨。教学时要让学生在估计时与1吨重的表象,如2头牛、40位同学进行比较。由于吨是用来计量较大的物体质量,所以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很少出错。但实际上学生对于这个单位的掌握还不是很好。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篇八

本人感觉成功之处:

1、调动起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一开始就创设了一个和实际联系在学紧密的情境,小明去学校该如何选择道路,一下子勾起了学生的猜想、回答的欲望。利用三张小纸条摆三角形的实验,让全体学生充分的调动了起来,亲自动手,亲自实验,并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摆放三角形的成果,学生感到的是无比的成就感。在猜测中继续验证,继续摆三角形,学生在操作中快乐的学习。巩固时的报数游戏,使学生重新体验到了数学的乐趣。

2、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本节课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小明去学校的选择道路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最后解决公园小路问题,(ppt展示图片)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用处。这样,正体现了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学数学又用于生活的数学教学思想。一个回归,让学生体验了学习数学的无限乐趣!

3、合理设置实验,建立思维模型,形成学习过程的积极成长。通过合理的安排猜想、实验、动手操作,使学生一步步的形成对本课重点知识的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通过做练习题,在一连串的问题中,使学生又得出思维的精华,只要判断较短的两边各与第三边的关系就可以了。

4、合理的评价体系,给予学生莫大的支持,营造了一个合理、轻松、积极、乐观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学生正确的动手操作并展示给全班同学的时候,在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时候,在学生通过自己的练习得出一个无比正确的答案的时候,教师给予的是“你真了不起!”等伟大的评语。从而,无形中也增强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对于个别学生因个别原因没有正确的回答,或是用别的方式的回答的,教师给予的是肯定的、委婉的引导,在不打消学生学习积极的范围内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回答,如何正确的去思考。

5、照顾到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不同的学生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不同的数学。我们动手实验操作摆了三角形,我们用敏锐的`数学眼光观察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我们用规范的数学解决了数学问题,我们在每一次练习梯度上升的数学题目中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思维上的碰撞!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得到自己的那可以跨越、可以前进的一小步!

6、通过当堂检测,很好的落实了学习目标,总体学习效果不错!无论是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回答、操作,还是学生在自己总结学习到的知识,还是在巩固练习中的应用,甚至进一步的发现数学知识的妙不可言(用较短的两边和去比较较长的第三边),乃至最后,课堂结束时学生的课堂学习收获,都可以证实,这堂课达到了我设计时的目的。

不足之处:

1、临时板书稍感凌乱。数学学科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教师是学生们模仿的对象,下次一定不要留给学生一个不好的印象。规范从我做起!

2、课堂数学语言应该进一步的准确、规范、简练。

3、数学题目的展示不够完整。一个完整的数学题目可以规范的感觉,并锻炼学生审题的能力。这方面还有所不足,主要是因为时间准备的比较仓促。

4、进一步附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任何心理上的跨越都可以给学习的道路上增加不可想象的难度,所以本节课应该进一步形象,进一步直观化。进一步迎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心理水平。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九

教学。

反思”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认识钟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老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安排到三年级才开始学习的,通过家长开放日两堂数学课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学生的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外界环境刺激的积极反应。因此,作为教师应结合学生年龄与身心特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特别是低年级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采用学生喜爱的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激发对数学的兴趣,这样才能促进儿童主动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在学习《认识钟表》时,上课伊始,我抓住学生年龄特征,采取猜谜语导入,营造出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动机。同时各种各样的钟表在优美的音乐中展示出来,拓宽了学生对各种钟表的认识,使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小闹钟,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此外,我还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在干什么。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了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地串了起来。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的数学活动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轻松愉快。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篇十

通过观赏秒的用处和"秒的寄语",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秒应用的广泛性,既拓展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懂得了珍惜时间的道理。课外,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一面未来的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有以上成功之处的同时,我也明显地感觉到了自己这节课中存在着的不足:我的数学语言不精练,提问时不严密,导致学生回答不精。这也是本课的缺憾之一。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篇十一

1、本课从实际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引出百分数。

本课开始,设计了一个网上竞答:李斯同学答25题,对22题;张良同学答20题,对18题;刘清同学答50题,对46题,你觉得那位同学可以参加下一轮的比赛呢?学生开始了积极思考,说出了以下几种结果:“刘清,因为他答对的最多。”“张良,他答错的最少”“我比较正确率”。在学生否定了第一第二位同学的回答之后,我再和大家一起讨论第三位同学汇报的结果,自然引出如何比较正确率,转化为分母为100的分数的比较,在将这些分数改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

2、通过课前收集百分数信息,课上汇报,主动去理解百分数的含义。

百分数的含义只有一句话,如果老师教给学生只要几分钟,但真正理解它还需要下翻功夫。因此,我想教给他们不如让他们自己来理解领悟。学生收集了很多信息,如“羊毛70%”,“橙汁含量〉10%”等等,让他们说出含义之后再问学生,到底什么叫百分数?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自己总结,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我上了一节“扇形统计图”,课后有如下反思:

成功之举。

1、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课上我是通过提问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想到什么”学生回答五花八门,多是肤浅的问题,但参与面很广。接着第二次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转向一些具体问题。如:“我们一般用圆表示--------。用扇形表示---------,扇形的大小表示——”等等。

2、促成情感目标的落实。

如提问:“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公民你应该怎样去做。”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败笔之处。

1、有些题目讲的太快部分学生没有跟上,特别是第七张幻灯片中计算扇形b表示的人数和c表示公顷数时讲的不透彻。

2、没有掌握好时间,整节课前松后紧,以至于有点拖堂。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篇十二

《认识米,用米量》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重点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与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本着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我有意地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学习新知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觉得“我能行”而信心十足地自主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自觉地带着生活经验和“我能行”的信心自主地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可见把生活经验和新知相互融合相互转化,是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的重要途径。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要想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必须把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调动起来,并拓宽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有了自我学习的辽阔天地,学生才能主自地发展。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正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在主体性教学中,要想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必须先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再引导和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才能进行有效地学习。教师要求学生用小尺子量绸带的长度,有意给学生设“难”,让学生在量中体会到尺子小,费时又费力,要放弃又觉得自己能行而产生心理矛盾,使认识米尺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是促使学生主动地去认识米的动力。教学中,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玩”中,轻松、愉快地领会和获取新知,本课的教学以始至终都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了认识米、感受1米长度和用米量的教学。学生有了自我操作的`机会和空间,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与提高。合作交流是主体性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遇到一人难以完成或有异议有困惑的问题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来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集体精神,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