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纪录片解说词格式(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21:49:07 页码:10
2023年纪录片解说词格式(汇总8篇)
2023-11-22 21:49:07    小编:zdfb

总结是观察、思考和总结所得的结论和经验,它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宝贵财富。怎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从中汲取知识和智慧?想要深入研究这个领域,可以查阅以下提供的相关文献。

纪录片解说词格式篇一

徐有根,男,四川宜宾人,武警上士警衔,党员,1982年1月出生,2000年12月入伍,现为武警水电第三总队十支队二中队挖掘机操作手,利勃海尔934挖掘机机长。入伍以来,曾随部队先后参加了四川宣汉抢险、“5.12”地震时到达都江堰、汉旺、唐家山等地为道路抢通、堰塞湖排险奋战数月,重庆城口山体滑坡抢险,曾被总队表彰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今年八月份参加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抢险时,他操作挖掘机冲锋在前,凭借高超的技术和过硬的作风,为早日完成抢险任务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得到武警总部王司令员的赞扬,并荣立二等功。

入伍十年来,徐有根同志从一名农村娃成长为水电部队的一名技术骨干,大型设备的机长,靠的是他脚踏实地、谦虚学习、认真细致的良好作风和不怕吃苦、甘愿奉献的精神。他总是说,技术是没有学完的时候,部队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一个学习锻炼的环境,我们如果不好好珍惜,那么美好的青春年华就真的是虚度了,对不起家人,对不起部队,也对不起自己的青春岁月。

2002年徐有根被选送到教导队参加总队第一届重机操作手理论培训,并以优异的成绩结业,回到工地很快就被安排了跟车学习挖掘机操作,他利用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师傅的教导,很快就掌握了操作技能,从此他就喜欢上了这个专业,一干就是8个年头,先后参加了金沙水电站,阿涡夺水库,大岗山高线公路和左岸坝肩高边坡开挖以及亭子口水电站的建设。水电部队纳入国家应急救援体系以后,徐有根利用施工生产积极参与更多复杂情况下岗位练兵,还自费购买了《进口挖掘机维修手册》、《柴油机维修800问》等书籍为自己充电,努力提高遂行多样化任务的能力。

在“5.12”地震发生时,他在和家人失去联系的情况下默默地跟着部队深入灾区,将对家的牵挂和思念化作对灾区人民的大爱,全力投身在抗震救灾工作当中,他懂得,部队需要他,灾区人民更需要他。2008年5月16日,徐有根正驾驶着挖掘机随支队战斗在都江堰紫坪铺至虹口乡的抢险道路上。地震后的那条山间公路已经成了危崖峭壁上的羊肠小道,而且随着余震不断,又连降大雨,塌方和滚石随时可能发生。突然一阵余震,道路一旁的山上开始不停地掉石头,打在挖掘机上噼噼啪啪,一会就前后形成了两座“山”,把人和设备困在中间,在场的人脸都吓白了,一位女记者都哭出声来了。但徐有根没有太慌张,他立即调整设备的位置,和前来增援的战友继续投入到道路抢通当中。看着他镇定的表情,大家都和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在心中默默为这位刚与死神擦肩而过的钢铁男儿祈祷。

当听到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自然灾害时,徐有根同志正全身心投入在中队施工大干当中,他第一时间向中队党支部递交了请战书,他说:“这么严重的自然地质灾害,很有可能需要我们去抢险,如果去的话,请组织务必安排我前往,我在部队已经十年了,是党和这支部队培养了我,让我在这么一个好的大环境中成长进步,学了技术,转了士兵官,抢险也正是我们发挥更大作用的战场。从电视上看到舟曲的灾情,我的心情特别沉重,四川发生地震时,是全国人民的大爱感动了世界,作为一个四川人,我一定要参加抢险救灾行动”。

每天,我们都从电视报道中看到舟曲的灾情,瓦场大桥被泥石流堵死,奔腾的白龙江被拦腰截断,形成了堰塞湖,江水从桥面和两侧的街道穿流而过,到处都是石头和泥沙。徐有根所在的中队是武警水电第十支队土石方开挖专业化中队,集中了支队主要的开挖设备和技术力量。灾情就是命令,就像项目部领导在动员时讲的那样: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哪怕不干工程,也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到最前线,那里就是我们的战场,也正是我们水电官兵的职责和使命所在。

8月9日到达舟曲,呈现在徐有根他们眼前的是满目疮痍,比在电视新闻当中的情况更严重,哪里还看得出是一个县城,抢险形势显得异常严峻。在抢险指挥部的安排部署下,徐有根和他那些刚从重庆城口堰塞湖抢险归来的战友,开着大型挖掘机(徐有根开的是0012号)立即投入这场人与自然抗争的战斗当中,在两个冲沟和瓦场桥三个作业面同时展开紧张的抢险作业,最大程度地泄洪。他们采取的是疏通河道和小当量爆破相结合的抢险方案。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争分夺秒,在最短时间内将威胁和灾难降低到最低程度,这是我们整个抢险过程所追求的。

徐有根同志是水电第三总队清淤排险第一小组的技术骨干、排头兵。他服役10年,开了8年的挖掘机,先后参加西藏金河水电站、阿沃多水库建设工程等,打过不少的硬仗、恶仗。从把小红旗插上车顶的那一刻起,徐有根就把自己绑在0012号“战车”上。整整半个多月,他和战友们就跟挖掘机在一起,一直吃住在白龙江边上。

平日里的徐有根每天晚上都要和自己的女儿在电话里说说话,可8月9号到了舟曲后,紧张的清淤工作加之现场通信设施损毁严重,一连几天都没有和家里通电话,在堰塞湖险情基本排除后,终于有时间给家里打通了电话。得知就在到达舟曲的第二天,女儿就因为高烧不退住进了医院,当他提出想和女儿说几句话的时候,平时最喜欢接爸爸电话的四岁女儿生气了。她说“爸爸这么久都不跟我打电话,一点都不爱我,我不喜欢他了,不想跟他说话”,徐有根心里酸酸的,非常不是滋味。他顾不上女儿的责备,全身心投入到抗洪抢险工作。

瓦场大桥被泥石流裹挟的各种杂物牢牢封死,严重堵塞河道,瞬间形成的堰塞湖水位不断上涨,河床被抬高后不断向两侧扩张。 要清除淤泥和淤泥中的杂物,迅速排除险情,就必须在工兵部队爆破泄洪的基础上,将挖掘机开进水深流急的江中作业。但这是一件异常危险的活儿。一来桥面被洪水淹没,前行道路情况不明,“战车”很难前行;二来洪水深而湍急,“战车”极易被冲入江中,车毁人亡。当他开着挖掘机要从瓦场大桥通过时,只有湍急的水流,哪里还看得到什么桥啊,桥下已被泥石流牢牢堵死,江水从桥上淹过一米多,并有许多的漂浮物堵塞在桥上高处的栏杆上,严重堵塞了河道。为了加快清淤泄洪的进度,需要将挖掘机从桥上开到对岸去,这样就可以实施两岸共同作业,加快排险进度。但是,在看不到桥面这种情况下,安排谁突破过去,冲当开路先锋呢?就在领导思考人选的时候,徐有根同志再次主动请战,他说:“我是党员,是老兵,请把任务交给我吧,我先开‘0012’号过去,把情况探明后其它几个再过去”。

桥面水深流急,非常危险,稍有闪失就会翻入江中,大家都为他捏着一把汗。徐有根同志凭着平时练就的过硬技术和多次参加抢险经验,稳定操作,谨慎驾驶。在最危险的时候,我们的指挥员总是冲在第一线,这给了徐有根极大的鼓舞。挖掘机身处急流,脚下浊浪排空,湍急的洪水将挖掘机冲得像大海上的一叶小舟来回摆动,浪头一个劲地向上蹿,洪水只差20厘米就将淹到挖掘机的驾驶室,徐有根迎难而上。他开着挖掘机在倾斜的桥面上一次又一次地向洪水中试探、摸索,一点一点向前,并将漂浮物和一些淤泥清理,使得水流明显顺畅。

“0012!0012!能否再向江中梗塞点前行一点?”

对讲机中,传来指挥长、副总队长王殿林的急切询问声。

这是询问,更是试探和期望。

“报告001!0012可以前行!可以前行!”

随着马达轰鸣,徐有根和他的0012号“战车”向江中缓缓前行并展开清障排险作业。

眼看着江中梗塞的堆积物和淤泥,被徐有根操纵的“铁手”抓起移走,不一会儿,白龙江北侧河道的水流明显顺畅了。

“好!不错!”正在现场指挥抢险救灾的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章沁生和武警部队司令员王建平连声称赞。

“快看!”顺着人们手指的方向,只见徐有根和他的0012号“战车”再次向江心深处梗塞点前行。

“0012,别太冒险!”指挥长王殿林提醒徐有根。

“不冒点险,白龙江就永远不会打通!堰塞湖的险情就不会彻底解除,人民生命财产就会再次遭受损失!”徐有根心里这样想着,驾驶着“战车”不断前行。

一个又一个江中梗塞点,被徐有根和他的0012号“战车”逐个清除。当徐有根最后清除江心一个梗塞点时,洪水已漫进他的驾驶室,而当时,他已经将个人的一切都放在了身后。事后问他怕没怕过,他说:“看到人民群众遭受这么大的灾难,我只想尽我的力量早点为排除险情、化解灾情多做些事;堰塞湖水患不除,群众就没法脱离危险,重建家园至于个人得失,从我向组织递交请战书的时候就没有考虑。”

多么好的战士,多么可爱的老兵,正是有了许多像徐有根同志一样的水电兵,我们部队才能够在多条战线上攻坚克难,屡创奇迹,在抢险救灾的战斗中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优秀的答卷。

纪录片解说词格式篇二

安史之乱以后,大唐历代的皇帝都住在大明宫。延英殿在紫宸殿以西,中唐以后,有关帝国命运的许多重大决策都出自这座宫殿。公元805年,李纯登上帝位,唐宪宗是大唐第十二位皇帝。

“安史之乱”的根源在于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失衡。大唐立国初期,权力集于朝廷,从唐玄宗后期开始,地方的权力越来越大。“安史之乱”以后,藩镇的势力非但没有消弱,反而日益坐大。宰相武元衡力主打击藩镇,年轻气盛的唐宪宗也渴望恢复祖先的荣光。然而,没有人想到,变革即将引来一场杀身之祸。

公元815年七月十三日凌晨, 宰相武元衡像往日一样走出家门,前往大明宫。灾难就在这时候降临了。藩镇派出的刺客暗杀了宰相武元衡。这是唐朝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惊天大案,恐怖气氛笼罩着长安城。帝国的官员躲在家中,通向大明宫的上朝之路空空荡荡,大明宫一片死寂。唐宪宗悲痛不已。一名兵部官员向皇帝哭诉,“宰相被人杀害,凶手却逍遥法外,实在是亘古未有”。

在大明宫的北部,有一座壮观的道教建筑——三清殿。三清殿是大明宫内等级最高的宗教建筑,它坐落在一个十四米高的大台上。由平地筑起这样大型的'高台,在高台上修建宫室,这是大明宫中唯一的一处。

自大唐建立以来,道教就被尊为国教。终唐一世,李氏皇族大都是虔诚的道教信徒。变革之路充满了艰难,复兴大唐的理想遥不可及,道教追求的神仙境界或许是一种最好的解脱。晚年的唐宪宗沉迷于道士的丹药,最终中毒而亡。

三清殿的金碧辉煌再也无法掩盖大唐的凄凉。

公元835年,宦官指使禁军闯入大明宫的中书和门下省,逢人即杀,六百多名帝国的官员死于非命。这就是大唐历史上令人发指的“甘露之变”。安史之乱以后,除了跋扈的藩镇,宦官也开始越权,干涉朝政。

在延英殿的西边,是宦官工作的内侍剩中唐以后,内侍省的宦官不仅掌管着皇家禁军,而且经常把持朝政。宦官不仅可以废立皇帝,就连皇帝的性命也控制在他们手里。在大唐的历史上,至少有三位皇帝被宦官杀死。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大唐的天空,再也看不到一点光芒。

公元875年,还未成年的李俨即皇帝位,这就是唐僖宗。李俨热衷于蹴鞠和马球,视娱乐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李俨并不知道,帝国的大厦已经摇摇欲坠。就在这一年,山东人黄巢起义。

在太液池的东南岸,有一座广阔的庭院,叫清思院。唐代的史料记载,清思殿曾安装铜镜3000片、耗费了十万黄金和白金箔。帝国朝不保夕,但大明宫中的宫殿却越来越豪华。公元880年,当黄巢的起义军向长安挺进的时候,僖宗正在清思殿主持一场耸人听闻的赌局。四个高级官员用击马球的方式来决定任职的地方,获胜者优先选择富庶之地。由于皇帝的偏好,很多不学无术之人因球技高超而成为帝国的封疆大吏。

就在这年冬天,大明宫中的唐僖宗逃跑,黄巢的军队占领长安。唐代诗人韦庄亲眼目睹了这个繁华都市的命运。“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大明宫就此结束了大唐权力中枢的历史使命。从建成之日算起,大明宫存世二百二十二年。

公元907年,大唐帝国灭亡,立国二百八十九年。

公元1957年,在大明宫毁灭之后一千零五十年,考古人员走向古城西安北部的一处废墟,沉睡千年的秘密被一点一点地揭开。然而这时候,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就是昔日的大明宫。

纪录片解说词格式篇三

“马邑之谋”过去4年后。公元前129年,当匈奴又一次对汉帝国的北方发起袭击的时候,汉武帝决定派出四路大军回击匈奴。这是汉帝国面对匈奴袭扰的第一次全面反击。但结果却是,四路大军中一路无功,两路折损,唯独车骑将军卫青领衔的一支,出其不意地深入险境,直捣匈奴祭天圣地,并且在汉帝国历史上首次俘虏了匈奴将士近千人。

这就是名噪一时的“龙城之战”。这让汉武帝感到振奋。

但另外三路大军的失败,却让汉武帝陷入沉思。对于匈奴的不了解和缺乏必要的情报成为了更加迫切的问题。

9年前,当他选派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他满怀期待。此时,杳无音讯的张骞不知是否还活着?时光匆匆,转眼间,张骞已经在匈奴的监管下生活了9年。9年时光,足以磨灭一个人的雄心壮志。只有细心的匈奴妻子会发现,张骞偶尔会眺望东方。那一定是长安,是他对故乡的思念,还有,汉帝国交给他的使命。

一个平常的日子,张骞带着自己的随从堂邑父像往常一样外出打猎。

但他的匈奴妻子还是察觉出一丝异样。

她知道,此一去,自己的汉人丈夫将不再回头。

张骞和堂邑父穿着胡服,穿越匈奴人的关卡一路狂奔——但他并不是要回长安,而是选择了继续西行,完成汉帝国交给自己的使命。

此时,月氏人早已在匈奴的数次打击下,分裂成两支一大部分月氏人选择西迁,他们背井离乡,途经大宛,迁居到中亚阿姆河流域,他们被称作大月氏。而少数则留在敦煌南山地区,与羌人杂处,被称作小月氏。

当张骞得知这一消息后,毅然折向西南方向,继续寻找大月氏。他们进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经过库车、疏勒等地。

这是一次艰险的跋涉。

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张骞他们风餐露宿,备尝艰辛。

塔克拉玛干,世界第二大沙漠。

两千年前,张骞和随从堂邑父曾经从这里穿过,前往西域。

茫茫无际的沙漠中时而飞沙走石、时而热浪翻涌,今天的我们依然无法想象,张骞是如何在强大的信念支撑下,横穿大漠,翻越帕米尔高原,来到大月氏的。这相当于从今天的内蒙古,走到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

当大月氏王见到这个来自遥远中原的汉人时,他格外地惊奇和钦佩,但对汉武帝联合攻击匈奴的提议并不感兴趣。

他告诉张骞:这里土地肥沃,大月氏部落已经逐渐由游牧生活过渡到安居下来发展农业生产的状态,已经无意东还。

张骞在大月氏滞留了一年多,再三邀请大月氏王却得不到明确的答复。

尽管他感到有些失望,但他的内心深处依然觉得不虚此行。

他途经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西域数国,足迹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亚、西亚各地,深入了解了西域社会。

这里人们的风俗习惯以及草木、畜产都与中原不同,更有一种名为汗血宝马的优良马种,高大俊朗,绝非中原所见。

如果能够打通河西走廊这条沟通汉帝国与西域的咽喉要道,中原与西域的贸易往来就可以畅通无阻,汉帝国的视野也将更加开阔。

带着这样的想法,张骞决定尽快返回长安。

为了避开匈奴控制区,张骞决定改变路线,通过青海羌人地区,以免遭到匈奴人的拦截。

他们再次翻越帕米尔高原,沿昆仑山北麓,经莎车、于阗——也就是今天的和田。迂回北上返回长安。

意外的是,此时羌人也已沦为匈奴的附庸。

张骞实在是时运不济,再次成为匈奴骑兵的俘虏。

这一次。张骞认为自己必死无疑。

但,令人惊奇的是,匈奴首领再一次宽恕了这个逃跑的汉人使者。

在匈奴人的营地里,张骞几经周折,回到了他的妻子——那个善良的匈奴女身边。

纪录片解说词格式篇四

在现在社会,我们需要用到解说词的情形越来越多,在写作上,解说词有一定的书写规范。写起解说词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纪录片解说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形象生动的解说词简洁凝练、优美流畅,能给观众带来无穷的韵味和美的享受。为了表现漓江水的宁静或欢快,创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作了形象性的解说:“有时她是这样的娴淑而宁静,用那委婉的柔波,梳理着碧绿的长发;有时她又是那样的活泼而开朗,有意在炫耀着那孔雀开屏似的衣裳。”(纪录片《漓江水》)如此形象生动的语言引领人们陶醉于漓江水的柔美之中。画面具有形象性,解说词也不例外,但两者决不是简单的重复,解说词往往是对画面的补充、点染和深化。好的纪录片解说词正是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的“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结合。在一片湖光山色之中,创作者刘郎对浙江海盐的南北湖产生一种与在名山胜水中截然不同的感受:“与别处的山水更为不同的是,这里的湖,像盐一样地把乡村的质朴,溶化在水里;这里的山,又像臂膀一般,把淳厚的民风,揽在了自己的怀中。”(纪录片《情醉湖山》)画面是实实在在的“南北湖”风光,而解说词则伸向了我们看不见的画外,用两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将“乡村的质朴”和“淳厚的民风”化抽象为具象、变无形为有形,给观众留下思索和回味的自由天地,激活了他们的想象和再创造。

富有幽默感的纪录片解说词不仅能表达创作者的情致和感悟,传递画面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信息与感情,还能让观众在另一种“审美空间”中获得“审美期待”的满足。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大型生态纪录片”的《森林之歌》一经播出即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该片以生动、写实,又不失浪漫的拍摄风格,精彩、奇妙,又不失深度的内容,让人们了解到真实的自然生态文明。尤其是那种中国式幽默,生动优美,深沉隽永,使看似平淡的自然场景变得颇富情趣和意蕴。在《云横秦岭》一集中,为了争夺猴王宝座,正值壮年的流浪公猴“八字头”与老猴王“甲板”进行了一番较量:“这颗大树是历任猴群首领的宝座,现在它是属于‘甲板’的。‘八字头’都能在树下看到甲板和它的妻子们。或许有一天,它能取代‘甲板’,但现在时机还没有成熟。”幽默诙谐的语言看似平实,却又在不露痕迹中意味深长。在《北国红松》一集中,谈到红松需要动物们帮助打开坚硬的松塔外壳把松子植入土壤完成繁衍后代的过程时,创作者作了这样的解说:“红松用美味的种子作为报酬,雇用动物们作为农夫。”把红松和动物们之间互利互惠的关系说得趣味盎然。

纪录片的解说词在风格上接近散文,在语言的运用上更注重情感的抒发和诗情的注入。《西藏的诱惑》创作者刘郎将自己饱满、真挚的主观情感体验融入到西藏绮丽而纯净的客观画面之中:“像旭日诱惑晨曦,像星星诱惑黎明。西藏对人的诱惑,那样强烈,那样不可遏止。对具有献身精神的艺术家来说,像蓝天诱惑雄鹰;像山野诱惑春风,像草原诱惑骏马,西藏对人的诱惑,那样巨大,那样难以摆脱。对敢于追寻的艺术家来说,像大海诱惑江河。”

我国传统艺术创作十分注重写意,讲究 意境。电视纪录片解说词有了“意”的加入,会很有韵味。纪录片《江南》开头这样写道:“这是一幅宁静的画卷,画的`是‘小桥流水人家’;这是一行彩色的诗句,写的是‘杏花春雨江南’。江南是一年年可以开花的莲藕,江南是一代代仍旧吐丝的春蚕。江南是一组文化的瓦片,经历过新风细雨;江南,是一座历史的石桥,构筑在古今之间……”创作者杨晓民以江南最有代表性的诗、画、景物,构就了江南特有的意象,让观众张开想象的翅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醉人的江南情怀。

纪录片通过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对生活深刻的感悟、对社会深度的洞察、对人生理性的思考,揭示出一种超乎现实的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纪录片《藏北人家》堪称这方面的典范之作。创作者王海兵记录了四川藏族聚居地一户普通人家一天的生活。措纳是藏北人的典型代表。“他去过拉萨朝圣,拉萨的房子漂亮,但他更喜欢藏北草原的宁静。措纳不识字,除拉萨外,没有到过别的地方,他不知道外界是个什么样子。这在外人看来是一种悲哀,但是,措纳却认为自己很快乐。平静的生活,纯朴单调的精神活动构成他们娱乐的基础,这是一种外人难以理解的快乐。牧人的快乐单纯得如同孩子的笑容,纯洁得恰似藏北碧蓝的天空和晶莹的雪山。”几句质朴的描述,结合措纳悠闲的步态、单纯的笑脸等相应的画面语言,让读者自然悟出了藏北牧民快乐而淡定的人生观。“牧人的生活,就像他们手中的纺线锤一样,往复循环、循环往复,永远是那样和谐、那样恬静、那样淡远和安宁。”纯朴自然、清新浓郁的生活场景配以富有哲理的解说词,揭示了珍藏在生活背后的生命本义,构成了《藏北人家》的诱人魅力。

毫无疑问,匈奴的军事优势在于骑兵,骑兵的关键在于优质战马,这恰恰是汉帝国所缺乏的,也正是汉军常常被匈奴牵制的重要原因。

当汉武帝刘彻登基时,大力发展优良战马便迅速成为重中之重的国策。

汉朝的军队开始了职业化进程,不再是平时耕种、到战时才征召的农民。骑兵战术也在与游牧民族不断交锋中逐渐成熟。在帝国丰盈的财政收入保障下,骑兵数量也急剧膨胀,一度竟拥有甲兵45万、军马60万匹,相当于中国现役部队总兵力的五分之—。

看上去,万事俱备,只欠一次在河西走廊上酣畅淋漓的胜利。

多年以后,当烈士暮年的汉武帝蓦然回首时,他或许还会记起:在实现帝国梦想的道路上。发生在戈壁大漠上的生死搏杀是多么令人心悸。

基于打通并有效控制河西走廊的战略意图,汉武帝决定发起河西战役。

初战告捷的冠军侯霍去病成为汉武帝突击河西走廊的首选。

与其说选择喜欢冒险的霍去病,倒不如说汉武帝本人更喜欢冒险。

乌鞘岭位于甘肃中南部,是河西走廊东端的起点,平均海拔3000米,两侧的山势在这里开始收缩,它是河西走廊的咽喉,也是长安通往河西走廊的主要通路。

公元前121年,早春时节。

壮志凌云的霍去病站在大雪纷飞的乌鞘岭上,手中握着张骞提供的河西走廊地图。

在他的身后,一万名精锐骑兵正在翻越天寒路险的隘口。

他的前方没有尽头。他的国家需要这条通道。

就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从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的霍去病率部急速转战6天,连续扫荡了匈奴五个部落。抗拒者以武力征服,降服者则予以安抚。

随即,霍去病越过匈奴人放牧的天然草场焉支山,连续疾进500公里,斩杀了折兰王、卢胡王,歼灭匈奴军近万。

惊慌失措的匈奴休屠王和浑邪王率残部逃走。

霍去病追击到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才收兵回撤。

这是霍去病骑兵闪击战术的首次正规试验,结果大获全胜。

年轻的霍将军完全按自己的战术思想单独指挥一支劲旅打了一场漂亮的运动战。

霍去病凯旋归来。

但汉武帝仍然心有遗憾,他把霍去病召进宫中,彻夜长谈。

这次河西作战,虽然深入匈奴境内近1000公里,大军贯穿整个河西走廊,但由于只有平推,没有聚歼,使休屠王和浑邪王逃之夭夭,没能达成围歼匈奴主力的既定目标。

就在这次讨论中,一个新的作战计划逐渐成形——

为了迷惑敌人,由老将公孙敖率军从东面进攻,吸引匈奴的注意力,霍去病趁机绕道闪击匈奴后方。

同时,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各带一路人马,分两路纵队切断匈奴援军的路线。

如果计划顺利实施,那么,霍去病和公孙敖将在河西走廊会师,形成东西夹击,彻底聚歼休屠王和浑邪王部落。

他们为这个充满想象力的作战计划激动不已。

3个月后,公元前121年夏天。

汉武帝下达了出击的命令,汉帝国的军队按预定作战行动从3个方向出发。

匈奴单于也派出数万骑兵南下,快速进击代郡、雁门,分散汉军兵力,以期达到到汉军不敢放手全力攻击河西走廊右贤王部队的作战目的。

汉匈之战,在数千里的广阔地带展开并迅速推向高潮。

霍去病率领经过严格挑选的精锐骑兵向西北挺进,渡过黄河,跨越贺兰山,横穿大漠,至居延泽,再由西北转向西南,长驱深入达1000公里,按照计划绕到匈奴军队的后方。

但此时霍去病发现,如此精心策划的第二次河西之战出现了意外——

公孙敖部由于在行军中迷失了方向,未能按预定的计划和霍去病会师。

这令霍去病的奇袭之师突然陷入困境。

此时,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罢兵而归;要么全部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河西歼敌的重任。

旷野之上,帝国的骑兵和马队整装待发。

霍去病决定铤而走险,向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的部队侧背发动攻击。

寂寞荒凉的戈壁滩上骤然战马嘶鸣、杀声震天。

匈奴人做梦也没想到,他们防线的背后会突然遭到袭击。

措手不及的匈奴主力部队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遭到毁灭性打击。

焉支山,是祁连山的一条支脉,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山丹县。早在两千年前,匈奴人就在焉支山下这片天然的草场上饲养良种战马。今天,这里仍然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亚洲规模最大、世界第二大的马场。

这里的人骄傲地告诉我们:“我们的第一任场长就是霍去病。”

纪录片解说词格式篇五

一个平静的午后,在炎热的戈壁滩上,伴随着呼啸声,剽悍的匈奴骑兵冲到了眼前。

没有任何悬念,张骞和他的使团被俘虏了。

在被押解的漫漫路途中,他们惊恐交加,饥渴难耐,体力严重透支,不断有人倒下。

他们被押送到匈奴王庭,即今天的呼和浩特附近去见当时的匈奴王——军臣单于。

军臣单于得知张骞使团打算前往月氏部落之后,阴沉着脸对张骞说:

要是我们穿过你们国家去南方的越国,你们会同意吗?

张骞自知理亏,无话可说。

毫无疑问,等待他们的结局必定凶多吉少。

公元前135年五月。权倾一时的太皇太后窦氏去世。

这一年,刘彻22岁。

张骞出使西域已经3年了,没有任何音讯。此时,张骞仍被困在匈奴营地。

三年前,当他在河西走廊被匈奴人抓到的时候,已经做好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准备。

但匈奴人并没有杀掉这些俘虏。他们希望能从张骞口中套取更多关于汉朝的情报,并试图说服他和他的使团为匈奴效力。

张骞拒绝了。他的不合作与不妥协导致他长时间失去自由,被匈奴士兵软禁。

但这也给他提供了一个近距离熟悉和了解匈奴王朝日常生活与军队备战的机会。

在匈奴人的营地,张骞发现,这个民族有着不那么严密的军事组织,但是他们却具备在当时来看更先进、更具攻击力的军事装备与战术,特别是他们的骑兵。

马匹在匈奴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平时是作为交通工具,战时则成为战马。

匈奴骑兵不像中原士兵靠盾牌来保护自己,而代之以更轻便也更坚固的盔甲来装备自身,战斗中既机动灵活,又有更强的攻击性。

貌似归顺的张骞让匈奴人感到自己的策略是奏效的,于是他们渐渐放松了对张骞的戒备与管制。

这也或许是因为张骞的性格和为人。

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描述:张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

但是,匈奴人并没有放弃对这个来自中原王朝官员情感瓦解的努力,经由单于撮合,张骞娶了一个善良的匈奴女子。

这是张骞在单调枯燥的戈壁生活中唯一的一抹亮色。

尽管所有的历史典籍里都没有记载他们的情感故事,但,穿越两千年的时空,我们依然相信,或许正是这段爱情带给了张骞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纪录片解说词格式篇六

正在祁连山深谷中宁静思考的大学士郭瑀突然被外面的嘈杂声惊扰。

在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他成为许多执政者求贤若渴的邀请目标。

而这一次,前凉王张天锡派来的使者准备充分,这已经是最近第三批“请”他出山的人了。

郭瑀悄悄躲进洞中一个不易察觉的密室静观其变。

洞外,气势汹汹的军人和郭瑀的众弟子们之间的冲突正在逐渐升级。

这并非“洞中方一日,世上数千年”的寓言故事。

此时此刻,中原王朝正在发生着颠覆性的改变,混乱与杀戮已经无法避免。

位于河西走廊中段的马蹄山和山下的临松薤谷,重峦叠嶂,松涛起伏,

山顶常年白雪皑皑,山下四季流水潺潺。

对于专心治学的人来说,马蹄山和临松薤谷是个可以潜心修行的地方。

大学士郭瑀已经在这里度过了整整的时光。

从马蹄山上望下去,远处的群山郁郁葱葱,万般世相,尽收眼底。

但,在他视线之外,中原正在经历着血腥而混乱的剧痛。

公元220年,汉帝国,这个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王朝,在历经4的统治之后,最终还是崩溃了。

此后的中原,历经三国时期的混战、西晋王朝的短暂统一,迅速迎来了一场更大的灾难。

西晋王朝司马氏家族内部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混战。

公元3,趁混乱之际,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游牧部落联盟,向中原发起了大举进攻。洛阳、长安相继被攻破,史称“永嘉之乱”。自此,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长达三百多年的大分裂与大混乱的格局中。

血腥屠杀和残酷的民族压迫下,北方人口锐减。

如此乱世,令中国传统文化蒙受巨大冲击,斯文扫地,伦理尽失,千里沃野的中原转眼间已成人间地狱。

那些身世显赫、家学渊博的名门望族不得不面对残酷现实——。

生存,还是毁灭?

生存,该去哪里生存?

他们被迫做出选择——。

其中部分大族南下来到长江流域,并在江南建立了东晋王朝;另一部分,则向西北迁徙,渡过黄河,来到河西走廊。

经过汉帝国将近400年的经营,河西走廊农耕、畜牧与商贸发达,是躲避战乱的桃源之地。

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段,直至今日仍保留着汉武帝在河西设郡时的名字——“张国臂掖,以通西域”。

远处,祁连山的冰雪融化汇成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使戈壁深处出现大片湿地奇景,也为张掖留下了“塞上江南”的美誉。

魏晋**之际,很多向河西走廊迁徙的世家大族选择在这里定居。

大约是在公元350年前后一位名叫郭瑀的敦煌少年第一次离开了故乡。他一路漫游,来到马蹄山下的张掖。

和家乡气候干燥的环境不同,张掖的葱翠让郭瑀感到心情舒畅。

但,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此时的河西走廊,儒学之风盛行,他远道而来想要寻找的那位大学者郭荷,就隐居在这里。

纪录片解说词格式篇七

达依乡中心小学距赫章县城12公里,坐落于达依乡磨石村。这里绿树成荫,环境清幽,气候宜人,是一块育人宝地。本学期,我校共有学生313人,6个教学班,有教师21人,其中本科学历11人,占教师总数的52、38%,专科学历10人,占教师总数的47、62%,按照国家规定,教师学历全部达到规定标准。我校“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工程自20xx年启动以来,在县教育局的指导下,遵照《赫章县“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精神,周密部署、认真落实,创造性地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打造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校领导班子认真学习,仔细研究,确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副校长为副组长,其他行政人员和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教师继续教育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有专人分管和负责办公室业务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制定规划,从宏观上把握工作方向,定期召开继续教育专题会议,研究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形成了团结、拼搏、务实的教师继续教育领导集体。

在制度建设上,领导小组认真学习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结合学校实际,引入激励机制,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与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挂钩。根据分级管理、分层实施的原则,制订完善了一系列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管理制度。另外,我校每年投入的教师继续教育经费,逐年递增,有力地保障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坚持“强化能力,提升素质,聚焦课堂,提高质量”的思想,以“国培计划”为抓手,以提升教师师德素养、创新精神、专业技能为核心,以培养骨干教师为重点,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师队伍建设有效途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五年来,我校围绕县教育局和乡教管中心的工作安排,以《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资源应用》、《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小学新课程标准》、《有效上课—知识建构型视野下的上课问题与对策》、《教师如何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有效教学—小学语文(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等为教材,安排学校有经验的教师作为每科的辅导老师,定期组织全校教师进行培训,并且要求他们写出学习计划、总结、学习笔记。同时我校根据教师实际,有计划的选派各科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各种培训。

通过这些培训,教师们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有了显著提高,法制观念明显增强,师德师风有了很大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也在逐渐转变,教师在实施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及探究过程。

辛勤的耕耘迎来了累累硕果。五年来,我校先后荣获:。全校教师共发表论文篇,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全乡前列。继续教育的成果,在我们学校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五年来,我校继续教育工作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经过自己不懈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业务学习,加大培训力度,加强教育法律法规学习,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为提高全校教师综合素质,推进达依乡中心小学教育不断向前进步而努力奋斗。

纪录片解说词格式篇八

一个国家转折的焦点。

本集内容是紫禁城建造历史的展示,在历经百年的规划、设计与修建中,也伴随着激烈的政治斗争,大的历史震荡,本集将告诉你这座经典的古代历史文化遗存是怎样诞生的。

是谁创造了历史?又是谁在历史中创造了伟大的文明?

公元1403年1月23日,中国农历癸未年的元月一日。这一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依然延续着自古以来的传统,度过他们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农历元旦。

这一年,人们收到的类似今天的贺年卡上,不再有建文的年号了。建文帝4年的统治,在一场史称靖难之变的战争后,成为了往事。

公元1403年的大年初一,大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正式启用永乐作为自己的年号。这一年为永乐元年。年号的更替,随之带来的将是这个王朝的更多变化。

永乐元年,明朝的首都在今天中国南京。这座六朝古都自东汉时代起就被认为有王者之气。明太祖朱元璋将都城定在这里,并集中国两千年宫殿建筑之精华,建造了皇家宫殿。今天这座宫殿仅留下了这些遗址,但仍不失当年的气魄。

而此时的北京城在大明的版图上,还是朝廷的一个布政司,叫做北平。这里人烟稀少。朱棣11岁时被封为燕王,他和他的旧部们熟悉这里,对这个地方充满着感情。

永乐元年的农历正月十三这一天,朱棣按祖制祭祀完天地回到皇宫。当君臣们相聚一堂时,一个叫李至刚的礼部尚书,提出了一个建议。他说,我以为北平这个地方,是皇上承运龙兴之地。应该遵循太祖高皇帝,另设一个都城的制度,把北平立为京都。永乐皇帝,当即非常高兴地答应了下来。在这之后的几个小时里,将北平升为北京,成为王朝第二个京都的一道圣旨昭告了天下。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而一座伟大宫殿将由此诞生。

刚刚登基不久的永乐皇帝,用这样一道圣旨昭示天下,表达自己治理天下的理念。

从目前看到的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公元1403年的朱棣正处于一种十分微妙而不安的气氛中。作为一个从侄儿手中夺取皇权,刚登大极的皇帝,他面临太多棘手的问题。对反对他的建文帝旧臣的杀戮仍在继续。

之后有一天上朝时,朱棣差点被御史大夫景清刺杀。

此事之后,朱棣在南京城里经常做恶梦。他或许更加强烈地开始怀念他的故地北京。

站在南京皇宫的遗迹中,我们不难想像,曾经在北方生活多年的永乐皇帝,可能越来越不喜欢住在南京。他开始谋划将第一京都迁往北京的行动。

很快当年的5月份,在一次临朝时,他对大臣们说,北京是我旧时的封国。有国社国稷,将实施国都的礼治。然而皇上的建议,却遭到了大臣们的激烈反对。从那以后,朱棣谨慎了很多,他开始以迂回而秘密的方式,为迁都进行系统而缜密的准备。

公元1403年,由北平刚刚改称为北京的城市里,突然多了很多来自江浙等地的南方人。他们得到朝廷的应允,迁至北京,即可获得五年免缴税赋的优待条件。这些人普遍比较富有,很快便在北京做起他们以往在南方所经营的生意。同时在北京的郊区,也多了很多农民开始垦荒种地,大规模的移民工程开始了。

当浩浩荡荡的移民队伍涌向北京时, 在距北京万里之遥的西北草原上,蒙古帖木儿大汗指挥的铁骑大军,已经向中原开拔。大明朝的北方又面临着威胁。

然而正当永乐皇帝,准备布防迎战时,帖木儿却突然在行军途中病故。一场大战消于无形。

公元1405年6月,东南风吹起的时候,郑和受永乐皇帝的派遣率一支船队作远洋航行。带着永乐皇帝,向世界展现大明国威的使命驶向茫茫的海洋。据说这次航行,也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公元1406年8月,当郑和的舰队浩荡行进时,南京皇宫里发生了一件让朱棣高兴的事。我们已经无法考证,是出于永乐皇帝本人的暗中授意,还是大臣们自己揣摩上意的结果。总之在这一天的朝堂上,以丘福为首的一群大臣,建议在北京修建一座新的宫殿,永乐皇帝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

于是一场浩大的工程拉开了序幕。

永乐皇帝开始派他的心腹亲信们奔赴全国各地,为这项巨大工程做准备。他们中有工部尚书宋礼、吏部右侍郎师逵、户部左侍郎古朴。

这些人即将去往的地方,是四川湖广等地的群山峻岭。他们这次要去开采的是楠木。珍贵的楠木,多生长在原始森林的险峻之处,那里常常有虎豹蛇蟒的出没。官员和百姓们冒着危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丢失了性命。后世有人用“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采木的代价。

这里是今天紫禁城太和殿的内景,当年那些被砍伐的楠木,就是被用来制作这些柱子的。那些永乐时期巨大的楠木,在太和殿里早已难见踪影,这些巨大的柱子,是后来清朝由松木拼凑而成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