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鱼我所欲也教案3课时(优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4:31:13 页码:12
2023年鱼我所欲也教案3课时(优质14篇)
2023-11-23 04:31:13    小编:zdfb

教案的编写要细致入微,合理安排时间,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教案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以下是来自不同学科的一些经典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启示。

鱼我所欲也教案3课时篇一

一、使学生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培养正确的生死观。

二、继续学习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及判断句式等知识。

三、学习并体会孟子文章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善于运用比喻和排比手法的特点。

1、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是一些名句名篇更应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2、《孟子二章》中,相对而言,《鱼我所欲也》的文字较艰深些,并考虑到学生没有预习且要当堂背诵,故把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教学放到第二课时中,连带《庄暴见孟子》一并完成。

一、导入新课。

1、引出课题,提示要点。

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我们今天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应怎样作出选择。(板书课题)。

2、回顾复习,导向新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的文章善于雄辩,气势磅礴,感情充沛,辞锋犀利,擅长运用比喻和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今天我们学的《鱼的所欲也》也体现了这种风格。

二、疏通词句文义。

(学生朗读课文前二个自然段并找出不理解的词句等。)。

(一)词。

1、所欲:“所”加名词,相当于名词,意为“喜爱的东西”。

2、可得:同义词连用,意为“可能”或“可以”。

3、者也:语气词连用,“者”表停顿,“也”也表肯定。

4、苟得:苟且偷生的事情。

5、由:按照、通过。

6、独:只是。

7、尔:助词,无义。

(二)句子。

1、“……者也。……者也”两句:判断句式,取舍观点鲜明,语气肯定。

2、“所欲有甚于生者”句:甚,超过,重要,形容词。于,比,介词,引进比较对“生者”。译成现代汉语时语序应作调整。

3、“贤者能勿丧耳”句:贤者,这里可理解为“道德高尚的人”。丧,丧失。可译为道德高尚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句:由是,介宾词组。是,(求生或避患)的手段或办法。而,转折连词,可是。有,有人,指不愿舍义而求生。

三、文义。

第一自然段。

提问这一段中孟子讲了一个什么问题?他对这个问题的基本看法是怎样的?

明确:生和死的问题。应该舍生求义。

(学生朗读)。

层次结构分析。明确:按句号划分,本段共九句:第1句引喻,使生和义的问题抽象变为具体,深奥变为浅显,让人容易接受。第2句表明观点,1、2句为并列关系,3、4句从正面、5、6句从反面加以论述证明。3、4句和5、6、句为对照关系。第7句举例论证,第8句做出结论,末尾第9句为结论引伸,补充理由。7句与8句为因果关系。

(学生背读)。

补充解疑:

“甚于生者”指“义”、“甚于死者”指“不义”。

“有所”可理解为“有........”的意思。

“是心”即“义”。课文中的“义”指封建伦理道德标准,从今天看,可理解为“正义“,赋予了新的内容。

(学生试背)。

第二自然段。

本段的论点即为“是心”人皆有之,进一步从正面举例论证。各种类植物,古代总称为“菽”。

(学生朗读数遍)。

要求学生选背一、二自然段中本人喜爱的一至两句,并述说理由。

归纳:生死观是我们人生观重要而又集中的体现。或许在短短的一堂课中,我们还不能深深体味其中所包括的丰富蕴涵,但我们一定已明白了:人是应该而且能够作出这种高尚选择的。文天祥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革命英雄刘胡兰等英雄典范应该成为永远激励我们的人生座右铭!

鱼我所欲也教案3课时篇二

2000多年以前,孟子为他的“性善说”奔走呼告,击败了一个个强大的对手,他笑傲王侯,轻身赴险,把权势、财富、美色看得一文不值,把理想、正义、人格看得高于一切;2000多年过去了,孟老先生已离我们远去,但这天,人们依然在吟颂着他“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仍然在称道着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时常用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勉励自己;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是否有许多话想说给大家听,那就请放飞心声吧!

有三个小题目可供参考:《我心中的孟子》、《孟子,请听我说》、《孟子,我们呼唤你》。

九、结束语。

同学们,回顾这篇充满浩然正气的散文,你学到了什么?

巧妙的比喻,严密的逻辑,善辩的文采,舍生取义的精神……(让学生归纳总结)。

这天这节课我们仅仅是打开了学习孟子的一页篇章,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同学们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发现孟子,研究孟子,学习孟子,因为他会让我们终生受益!

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精心准备。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我总认为文言文深奥难懂,学生自己几乎不能自主学习,所以大多采用串讲的方式。一字一句,从来不敢有所怠慢,期望这样能使学生对课文不再有疑惑,。但我发现,无论怎样尽力,学习效果都很难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为了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我屏弃串讲的模式,贯彻新课标,采用新的教学方法,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把时间还给孩子,让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当学习的主人。另外文言文教学不仅仅承载传授文言知识的任务,其根本任务在于让学生理解古代作品的熏陶渐染,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进而创造出新的思想、文化。基于这种认识,我在教学《鱼我所欲也》一文时调整了教学重心:既注重文言基础的积累,又注重学生的文化积淀,厚实学生文化底蕴,让学生真正品位到孟子的魅力,内化其高尚的人文精神。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我感觉有以下收获:

1.重点文言词语用法,能够在文言文单元学习前教给学生“知其所以然”的方法,让学生自行归纳梳理,能举一反三;2.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力求人人尽享成功的喜悦。改变单一的老师提问,点名叫学生回答的模式,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回答,自己得到自主学习的权利,用心性很高;3.美读吟诵是学习本文的秘诀。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师生一齐去品味孟子散文的意蕴美,在反复的诵读中加深理解,从而自觉主动的完成学习目标;4.把时间还给学生。文言文学习可在课前给学生一节预习或自学时间,课上精讲少析,给学生充分的理解、体悟时间,让学生既能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沟通,也能走出文本,联系社会,有自己的真知灼见;5.链接传统文化,丰富人文素养。教学中把知识相互贯通,让学生既认识战国时的孟子又感悟“舍生取义”在这天的伟大好处;帮忙学生积淀中国古典文化,培养学生淡泊名利,坚守本心的意志,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丰富他们的人文素养。

本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由于部分同学基础较差,理解课文较为吃力,学习节奏较慢,个别学生质疑讨论时有点无所适从。另外由于教师的执教水平有限,部分环节没有完全放开,主动性用心性还有待继续提高。透过这节课,我对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期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进一步提高自我,完善课堂。

鱼我所欲也教案3课时篇三

1、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做到“舍生而取义”。

2、孟子是如何在文章中提出他的主张的呢?

孟子用人们生活中所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想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

在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3、文章结构层次:

文章共两段,第一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作者首先提出自己的论点。共两句话。

第一句话设喻,第二句话由第一句话引出来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第二层:是对本文论点的进一步论证,是全文的重点。

作者首先是从正面阐发自己的观点;接着,作者又从反面论述观点。

第三层:作者得出结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但是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的时候,大多数人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后又举一例,从反面说明“万钟”亦不应受之。作者在这里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于是两次举例论证的运用,从正反两方面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结尾一句话,归纳此段,照应开头。

4、本文的写作特色:

(1)全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2)为了增强语势,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更具有说服力,作者还采用了排比,比喻,对比的修辞方法。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苟得2.一箪食3.蹴尔4.肆恣5.强以仕6.楹间。

二。填空:

1、孟子字名,战国时人,他继承了的思想体系,是继孔子之后。

学派的又一位大师。

2、曾巩字,朝家。著有《》。他与、、

合称“唐宋八大家”。

三。解释词语:

(1)于(2)是。

(3)与(4)得。

(5)以。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练习: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得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乡为身死而不受()(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今为妻妾之奉为之()(4)万钟于我何加焉()。

2、本段文字中引用了一个典故来说明的道理。

3、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b.呼尔而与之尔来二十有一。

c.万钟于我何加焉乃知生于忧患。

d.万钟于我何加焉弗敢加也。

4、将“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译为现代汉语。

5、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要点。

答:

五。课外阅读:

余少贫不能买书,然好之颇初。每去书肆垂涎翻阅。若价贵不能得,夜则形诸梦。曾作诗曰“塾远悉过市,家贫梦买书。”

1、解释加点词语。

(1)书肆(2)垂涎(3)塾(4)形。

2、这段文字围绕“好”字来写,文中有哪些词能反映出作者这种情感。

3、文中的两句诗有何含义?

4、作者为何在“过市”时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一。

1、2.3.4.5.6.

二。

三。

1、比/对于2.这种/指上述做法3.语气助词欤/给。

4、得到/通“德”,感谢。

5、连词,并且/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而”/介词“把”省“之”

四。

1、(1)通“向”从前(2)通“欤”语气助词(3)侍奉、侍候(4)好处。

2、嗟来之食;义重于生3.a(因为)。

4、这难道不可以让它停止了吗?(如果继续下去)就叫做失掉了本心。

5、通过举例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论点。

五。

1、

(1)书铺(2)流口水,这里是思书若渴,迫不及待的意思。

(3)旧时设立的教学的地方(4)出现。

2、垂涎;想;梦。

3、(因)私塾离家远,上学(发愁)路过集市,(因)家里贫穷(买不起书)就梦见(自己)买上了书。

4、喜欢书却因家贫买不起书,所以愁。表达了作者对书的深深喜爱和渴望得到的心情。

鱼我所欲也教案3课时篇四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习得语感,培养能力。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媒体设计。

可以设计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或者幻灯片,简介作者及其作品,投影重要的字词,将文中的重点词句投影出来并配上朗读。

教学时数。

2课时。

方案一。

第一课时。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1.质疑及交流。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拨。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鱼我所欲也教案3课时篇五

多年以前,孟子为他的“性善说”奔走呼告,击败了一个个强大的对手,他笑傲王侯,轻身赴险,把权势、财富、美色看得一文不值,把理想、正义、人格看得高于一切;2000多年过去了,孟老先生已离我们远去,但这天,人们依然在吟颂着他“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仍然在称道着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时常用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勉励自己;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是否有许多话想说给大家听,那就请放飞心声吧!

有三个小题目可供参考:《我心中的孟子》、《孟子,请听我说》、《孟子,我们呼唤你》。

九、结束语。

同学们,回顾这篇充满浩然正气的散文,你学到了什么?

巧妙的比喻,严密的逻辑,善辩的文采,舍生取义的精神……(让学生归纳总结)。

这天这节课我们仅仅是打开了学习孟子的一页篇章,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同学们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发现孟子,研究孟子,学习孟子,因为他会让我们终生受益!

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精心准备。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我总认为文言文深奥难懂,学生自己几乎不能自主学习,所以大多采用串讲的方式。一字一句,从来不敢有所怠慢,期望这样能使学生对课文不再有疑惑,。但我发现,无论怎样尽力,学习效果都很难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为了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我屏弃串讲的模式,贯彻新课标,采用新的教学方法,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把时间还给孩子,让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当学习的主人。另外文言文教学不仅仅承载传授文言知识的任务,其根本任务在于让学生理解古代作品的熏陶渐染,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进而创造出新的思想、文化。基于这种认识,我在教学《鱼我所欲也》一文时调整了教学重心:既注重文言基础的积累,又注重学生的文化积淀,厚实学生文化底蕴,让学生真正品位到孟子的魅力,内化其高尚的人文精神。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我感觉有以下收获:

1.重点文言词语用法,能够在文言文单元学习前教给学生“知其所以然”的方法,让学生自行归纳梳理,能举一反三;2.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力求人人尽享成功的喜悦。改变单一的老师提问,点名叫学生回答的模式,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回答,自己得到自主学习的权利,用心性很高;3.美读吟诵是学习本文的秘诀。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师生一齐去品味孟子散文的意蕴美,在反复的诵读中加深理解,从而自觉主动的完成学习目标;4.把时间还给学生。文言文学习可在课前给学生一节预习或自学时间,课上精讲少析,给学生充分的理解、体悟时间,让学生既能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沟通,也能走出文本,联系社会,有自己的真知灼见;5.链接传统文化,丰富人文素养。教学中把知识相互贯通,让学生既认识战国时的孟子又感悟“舍生取义”在这天的伟大好处;帮忙学生积淀中国古典文化,培养学生淡泊名利,坚守本心的意志,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丰富他们的人文素养。

本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由于部分同学基础较差,理解课文较为吃力,学习节奏较慢,个别学生质疑讨论时有点无所适从。另外由于教师的执教水平有限,部分环节没有完全放开,主动性用心性还有待继续提高。透过这节课,我对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期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进一步提高自我,完善课堂。

鱼我所欲也教案3课时篇六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一、导入。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山东)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主张“法先王”。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解题: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文笔的特点。

二、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读音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的气势和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得兼:同时得到。有甚于:比……更重要。如使:假如,假使。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故:因此,由此可见。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本心。

3、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豆:古代盛饭或其它食品的器皿。

蹴尔:用脚践踏着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4、请学生翻译第三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四斗为一钟。本词是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幺益处。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的意思。已,停止、放弃。

5、请学生翻译整篇课文。

6、再次朗读课文。

三、小结。

1、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此、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呼尔而与之(给予)。

3、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四、作业。

1、完成课内练习二。

2、熟读课文,并背诵。

鱼我所欲也教案3课时篇七

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教学重点。

本文所运用的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逻辑推理论证等方法。

教学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了解孟子关于“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二、作者作品简介。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

鱼我所欲也教案3课时篇八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习得语感,培养能力。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可以设计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或者幻灯片,简介作者及其作品,投影重要的字词,将文中的重点词句投影出来并配上朗读。

1课时。

一、导入解题。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

1、质疑及交流: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拨。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说:重点解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解说: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尝试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握整体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词、句。)。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鱼我所欲也教案3课时篇九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的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文章的体裁,能够区分写实与虚构作品。

5.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6.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孟子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一个重要的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仪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2.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认识并学习“舍生取义”的精神。

3.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议论性的文章已经有一定了解,为学生走进文本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七、八年级文言文的训练,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并且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在疏通文意、感知文章内容方面有一定基础。

1.学生基本能利用工具书及课下注释,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大意;找出文章主旨。

2.对于文言词汇的积累、重点句子的理解存在认知和记忆上的障碍。并且古代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现代文化影响,对古代文学家缺乏了解,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古代文化。因此,对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教学目标】。

1、学生自觉运用工具书,借助课下注释,积累掌握重点实词(如:苟得蹴。

万钟乡本心等)、虚词(如:而、以、之、于等)以及句子的翻译。

2.了解本文作者,梳理文章内容。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训练,疏通文意。

3.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组内交流发表即席讲话,如何评价舍生取义。

4.认识并学习“舍生取义”的精神。

5.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构建动场。

师动情诵读裴多菲的《自由颂》。

幻灯片展示。

自由颂。

裴多菲。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

我们今天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应怎样作出选择。

自主学习。

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划出不确定的朗读节奏。

三、合作交流。

1、师生合作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文档为doc格式。

鱼我所欲也教案3课时篇十

好课有三重境界,传统课堂中精彩的“满堂灌”“授人以鱼”,是好课的第一境界;新课改引领下的“高效课堂”模式“授人以渔”,是好课的第二境界;“授之以欲”是好课的第三境界。众所周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古老的命题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真谛,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我觉得有必要补充一句,“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授之人以欲”才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欲”就是欲望,代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对知识渴求的内在驱动力。给学生几条鱼,不如教给学生打鱼的方法,但假如一个学生没有吃鱼的兴趣和胃口,纵然掌握了娴熟的打鱼技巧,也毫无用武之地。而嗜鱼如命的人,即使对打鱼方法一窍不通,也会竭尽所能,想尽办法把鱼弄到手。致力于学习动机与内驱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就是“授之以欲”,这样的课堂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这样能使学生带着许多问题走进课堂,又能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授之以鱼”的“满堂灌”的好课多遭诟病,日趋没落,在此不再赘述。“授之以渔”的新课该教学模式方兴未艾,轰轰轰烈,但往往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只追求热闹的课堂形式,不注重实际的教学效果。比如我校正在推行的“三定一总结学案教学”,要求学案设计“定学习目标、定预设问题、定学习流程,总结解题思路或方法”。此学案设计预设了45分钟内每个时间段的教学任务,甚至精确到每一分钟。教师带着预设问题进教室,按照教学流程逐一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目的明确,步骤清晰,师问生答,气氛热烈,师生跟着预设,一步一趋。下课铃声响起,所有预设问题圆满解决。教师一定会问:“还有不懂的问题吗?全体学生异口同声:“没有了”。没有了问题,这节课也就完事大吉。“没有问题的课”就是好课吗?教学实践证明,其效果并不理想。

“没有问题的课堂”问题出在哪呢?首先,静态的的教学预设无法规定动态的课堂生成,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往往超出既定的课堂预设,假如教师一味地依照预设方案,按部就班,展开课堂教学,往往无法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无法关注课堂生成,激发学生思维。其次,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圈套里打转,不仅思维得不到训练,问题意识和创造精神还被扼杀了。再次,教师仅满足于“我互动了”“我布置了”“学生都弄懂了”“我的教学任务完成了”等目标。低效互动多,目标达成少,没有真正还课堂与学生。这种典型的“去问题教育”,只能算是“授人以渔”,是徘徊在好课的第二重境界。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我们的`课堂如何步入“授之以欲”的最高境界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不成熟的看法。第一,新课程理念的正确引领以及中高考“指挥棒”的有力指挥。20xx年河北省中考试题就是引领课堂“授人以欲”的最好例证。试题的第二部分,阅读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回答第7题:就词中加线句子的内容质疑(只提一个疑问,不作答。加线句子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答案示例一:“清影”是月亮的影子,还是人的影子?答案示例二:“何似在人间”是说天上好,还是人间好?答案示例三:是在月宫起舞,还是在人间起舞?(只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即可得分)。本题导向明确,旨在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第二,改变线型教学设计为板块式教学设计。按时间步步推进的线型教学设计,规定了每个时间段的教学任务,甚至精确到每一分钟,几乎没有激发学生思维的空间和余地,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而板块式教学设计,教学流程由几个大的板块组成,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弹性空间,注重学习资源的生成性和学生思维的灵动性,关注课堂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多预设开放性问题(或话题),预设的问题要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前几年聆听过邢台名师张国生的公开课《斑羚飞渡》,张老师预设的问题几乎全是开放性的,随便举一个例子,教师提问:“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评价“镰刀头羊”。一“题”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临危不惧、无私奉献、舍己为人、舍己为羊、舍己为羊、以身作则、宁死不屈、群体意识、集体主义精神、王者风范、领导干部的楷模……”第四,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教师的话并非金口玉言,教科书也并非金科玉律,要敢于向前人总结的知识和经验提出挑战。当然,“授之以欲”的方法不只以上几点,当我们的课堂能够培养出“有问题的学生”时,也达到了好课的最高境界。

钱学森曾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课堂未能培养出“有问题的学生”,达到“授之以欲”的好课最高境界。“思维自惊讶和疑问开始”,课堂的生命力源于学生对未知的敏感和好奇,源于合作、探究中不同观点的碰撞和升华。“授之以欲”才是好课的最高境界。

鱼我所欲也教案3课时篇十一

1、熟练掌握本文的词、句翻译。

2、掌握本文的论点、论证方法等有关内容。

小组合作、教师点拨。

中考导航。

(一)金华市xx年。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故患有所不避也。

(2)贤者也勿丧耳。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

3、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

4、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的事迹。

(二)xx年安徽省。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听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苟: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同学们,通过这两个中考试题,你感觉复习本课我们应掌握哪些内容?

知识梳理。

(1)熟练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正确翻译文章中的重点语句。

(3)正确把握本文的论点和论证方法等内容。

一、背诵课文。

具体要求。

:请同学利用5分钟的时间,背诵课文,注意以下重点句。

(1)生,____________,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同学们准确默写以上三个句子。

检查方式:同桌互改。

二、重点词。

具体要求。

:请同学用10分钟的时间,根据课下小注熟练背诵以下重点词。

一段:欲得舍苟患避如使由是生是故非独贤者勿丧。

二段:豆呼尔蹴尔不屑。

三段:万钟何加得向是已本心。

温馨提示。

:请同学们注意区分“苟”和“生”的翻译,同时注意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的重点词。

检查方式:(1)同桌互检(2)快速反应。

三、重点句。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6、所识穷乏者得我?

7、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8、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四、内容分析。

具体要求:

请同学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注意译出重点词,同时注意评议的表述。

检查方式:

(1)组长检查;

(2)同桌一题。

1、《鱼所欲也》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_家________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___________,后世常以“______________”并称。(写)。

2、本文的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链接: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它出现的位置一般在标题,开头、结尾。

3、本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证明论点的,请举例说明。

相关链接。

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作用:举例论证:列举了____________事例,证明______________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道理论证:引用_______________的言论,证明____________具有权威性,论证有________力。

对比论证:证明________________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比喻论证: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_______________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

(1)举出能证明选文观点的两个具体事例;

(2)举出能证明选文观点的相关言论。

鱼我所欲也教案3课时篇十二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课时。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一、导语设计。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生命。

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学生回答: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

为名声,生为正义。)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白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5、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点拨指导通假字、一字多义、重难句翻译。

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3、学生齐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鱼我所欲也教案3课时篇十三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万钟于我何加焉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而山不加增复前行,欲穷其林。

c.今为妻妾之奉为之d.是亦不可以已乎。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16.简要概括文段中阐述的观点。(2分)。

(二)(12分)。

10.(2分)(1)扩充(2)明白11.(3分)b。

12.(3分)但是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译出大意1分,关键字“逆”“轻”各1分)。

13.(4分)。

(1)(2分)挫败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阴谋。

(2)(2分)举出人物1分,事迹概括1分。

示例: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三)(8分)。

14.(3分)d。

15.(3分)先前(有人)宁可死也不愿意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译出大意2分,关键字“乡”1分)。

16.(2分)人不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鱼我所欲也教案3课时篇十四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

3.鉴赏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设计(二)。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