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三课时(优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01:59:13 页码:10
2023年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三课时(优质18篇)
2023-11-22 01:59:13    小编:zdfb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所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的一种重要方式。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首先需要明确总结的目标和范围。下面是一些有效沟通的技巧,希望对大家的交流能力有所帮助。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三课时篇一

1了解序与赠序的不同。

2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3引导学生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上新课之前,先让我们一起来回一下从初一到现在学过的特殊的文言文体。

(书,表,记,疏)。

二、导学。

1,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文体:序。

2,以前,你看到过“序”吗?它都写些什么?

3,师生比较后小结:“序”作为一种文体。

可分为“赠序”和“书序”。“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介绍作家生平或目的,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面赠序与书序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4,请一学生读课文,正字正音。

5,全班读课文,思考:

(1)本文“序”的目的何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

(2)透过文字,我们从哪些语句可看出作者少年时求学的艰辛?并用自已怕话说说。

(3)作者记写“太学生”的目的何在?(对比)。

(4)文中除此对比外,还有对比吗?

三、联想学习:像这样“劝学”的文章,你还可以说出哪些?(《为学》,《孙权劝学》)。

(联系《为学》可让学生背背,并从内容上比较)。

四、小结“以”字句:

1,以衾拥覆(介词,“用”)。

2,生以乡人子谒余(凭借身份)。

3,家贫无以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来”)。

4,以中有足乐者(表原因,“因为”)。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把”,“拿”)。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三课时篇二

1、理解重点词的含义;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古人的勤奋好学精神。

3、有感情地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梳通文意复述故事并背诵课文。

录音材料。

文言文一直是学习的难点,因为它的语言特点及字义与现代汉语差别很大,学生的思想包袱很重。教师可以以故事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阅读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突破难点。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这是一篇赠序。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致仕。第二年,宋濂至应天去朝见明太祖朱元璋。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东阳人马君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后辈专心向学,刻苦自立,情真意挚,语重心长。(板书课题及作者。)。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听录音,在老师的激导人下,自主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1、自由读课文,画出你不明白的字、词、句,小组内讨论解决。

2、积累常用文言词。

3、小组内找同学复述故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合作学习。

1、小组间交流,相互解决。

2、班上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师讲解故事内容,从感情人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宋濂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回来读,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自己动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及时归还。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抄完赶快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破鞋子,走在深山大谷里,严寒的冬天,寒风凛冽,积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我还不知道,到了书馆,四肢冻得僵硬了,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着盖着,很长时间才暖和过来”。)。

1、读准字音:

嗜叩问叱咄俟负箧曳屣皲裂媵人馁衾烨然缊袍。

(要求一个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若有错误及时纠正。)。

2、说出下列词的意思:

无从:没有办法。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以是:因此。

患:担心,担忧。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叱咄:训斥,呵责。

穷冬:冬末。

沃灌:浇洗。

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绲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旧。

3、小组同位间复述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要求:

(1)一名同学复述故事,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2)朗读课文采取多种方式,齐读、个人读、默读等。

五、研读赏析。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1、学生阅读本段,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题目。

(1)解释下面加粗字的意思。

嗜学:逾约:

假余:走:

(2)简洁地概括上述文段的内容。

(3)作者学习的勤苦表现在哪些地方?

2、小组代表发言。

明确:(作者在这一层中讲述幼时求学的情况。开篇就点“嗜学”,为全文奠定基调,“嗜学”和“家贫”是矛盾的,由此引出求学的勤苦。)。

明确:

(1)喜欢、爱好;超过;借;跑。

(2)讲述“我”幼时求学的情况。

(3)借书、手自笔录、天寒不怠、走送不逾期。)。

六、梳理巩固。

谈收获,整理笔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师:自读课文第二部分,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识记难理解的字词并积累。

2、本段讲述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先前自己形成对比,试进行分析。

3、作者运用对比,引出说明的道理。

4、通过学习本文,你有何收获?

二、合作学习。

1、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内交流。

2、班内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理解对比手法运用的作用。

文中共有四组对比:“同舍生”的衣着与“我”的有何区别作对比。

四、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同桌间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只学生能够说出本堂所学知识即可,不可要求面面俱到。)。

【板书设计】。

宋濂。

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

无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无食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

无师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在艰苦的条件下,只要能够坚持勤奋的学习,就会成功。)。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三课时篇三

1.理解重点词的含义;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古人的勤奋好学精神。

3.有感情地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梳通文意复述故事并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录音材料、课件或小黑板。

设计思路。

文言文一直是学习的难点,因为它的语言特点及字义与现代汉语差别很大,学生的思想包袱很重。教师可以以故事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阅读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突破难点。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出示课件l。)这是一篇赠序。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致仕。第二年,宋濂至应天去朝见明太祖朱元璋。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东阳人马君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后辈专心向学,刻苦自立,情真意挚,语重心长。(板书课题及作者。)。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听录音,在老师的'激情导人下,自主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2。)。

1.自由读课文,画出你不明白的字、词、句,小组内讨论解决。

2.积累常用文言词。

3.小组内找同学复述故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合作学习。

1.小组间交流,相互解决。

2.班上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师讲解故事内容,从感情人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宋濂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回来读,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自己动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及时归还。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抄完赶快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破鞋子,走在深山大谷里,严寒的冬天,寒风凛冽,积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我还不知道,到了书馆,四肢冻得僵硬了,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着盖着,很长时间才暖和过来”。)。

1.读准字音。(出示课件3。)。

嗜叩问叱咄俟负箧曳屣。

皲裂媵人馁衾烨然缊袍。

(要求一个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若有错误及时纠正。)。

2.说出下列词的意思。(出示课件4。)。

无从:没有办法。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以是:因此。

患:担心,担忧。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叱咄:训斥,呵责。

穷冬:冬末。

沃灌:浇洗。

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绲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旧。

3.小组同位间复述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要求:

(1)一名同学复述故事,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2)朗读课文采取多种方式,齐读、个人读、默读等。

五、研读赏析。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1.学生阅读本段,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5。)。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嗜学:逾约:

假余:走:

(2)简洁地概括上述文段的内容。

(3)作者学习的勤苦表现在哪些地方?

2.小组代表发言。

明确:(作者在这一层中讲述幼时求学的情况。开篇就点“嗜学”,为全文奠定基调,“嗜学”和“家贫”是矛盾的,由此引出求学的勤苦。)。

(明确:

(1)喜欢、爱好;超过;借;跑。

(2)讲述“我”幼时求学的情况。

(3)借书、手自笔录、天寒不怠、走送不逾期。)。

六、梳理巩固。

谈收获,整理笔记。

七、拓展训练。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积累运用”部分。

八、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师:自读课文第二部分,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识记难理解的字词并积累在阅读本上。

2.本段讲述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先前自己形成对比,试进行分析。

3.作者运用对比,引出说明的道理。

4.通过学习本文,你有何收获?

三、合作学习。

1.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内交流。

2.班内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廪稍()裘()馁()谒()撰()贽()。

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廪稍:官家给的粮食。

馁:饥饿。

假诸人:假之于人,向人借书。

诸:之于。

谒:拜见。

夷:平合。

2.理解对比手法运用的作用。

文中共有四组对比:

(1)“有廪稍之供”“裘葛之遗”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

(2)“坐大厦之下诵《诗》《书》”与“行深山与巨谷中”。

(3)“未有问而不告”与“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4)“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3.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若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4.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只学生能够说出本堂所学知识即可,不可要求面面俱到。)。

五、梳理巩固。

同桌间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六、拓展延伸。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如有时间可在课堂内完成。)。

板书设计。

宋濂。

有廪稍之供裘葛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

坐大厦之下诵《诗》《书》行深山巨谷中。

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优越、艰苦。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三课时篇四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复述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1')。

同学们,在五单元前面几篇课文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古代不同体裁的文章,如吴均的书信体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自传体文章——《五柳先生传》、韩愈的议论性文章——《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体裁为赠序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2')。

三、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注音释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抽生(3')。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3')。

1、听课文录音,学生听读。(3')。

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5')。

3、课文译注,抽生和全体问答形式,(5')。

五、深入研究内容,理解人物形象。(18')。

1、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本文讲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读书求学的经历)(1')。

2、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作者读书求学经历的特点,可以用哪个词?(艰难)(1')。

3、在第一段中,“艰难”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用书中原话回答——“无从致书以观”和“无硕师名人与游”)(1')。

4、为什么会有这么两点表现呢?作者是怎样解决这两个矛盾的呢?(因为“家贫”才会有这两点表现。作者是通过“借书”,“手自抄录”解决了无书的难题;是通过到百里之外的“乡之先达”那里去请教,解决了无师的难题)。(2')。

5、从作者借书、抄书、还书这一层内容里,你认为我们该学习他哪些品质或者方法?(1、勤奋好学,不怕吃苦;2、持之以恒;3、诚实守信;4、抄书的读书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3')。

6、你喜欢书中“乡之先达”这样的老师吗?宋濂是怎样对待这位“先达”的呢?用文中原句回答;你怎样评价宋廉的求学精神的?(这位先达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但是对人严厉,甚至冷漠,还不时发脾气;宋廉对待这位“先达”态度虔诚而恭敬——“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致,不敢出一言以复”;宋濂的求学精神是谦虚的,有问题需要请教,不要因为对方态度不好而放弃请教的要求,我们应该向一切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学习对方的优点,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借鉴)(4')。

7、文章第二自然段写了作者从师求学过程的艰苦,按照“衣—食—住—行”这几方面,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哪部分写的最感人?(先写行,再写住,接着写食,最后写衣,“行”这部分写得最感人,艰难跋涉,山路难走,天气恶劣,负重远行,以至于到了旅馆四肢僵硬,不能动弹)(2')。

生活状况,作者的衣食和同舍生的华丽服饰的比较。(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艰苦,进而突出学习勤苦。作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享受,而是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像今天我们周围的同学攀比思想比较严重,在生活中比享受,比谁吃的好,比谁穿的好,比谁身上的名牌东西多,相反对自己的学习不大关心,甚至不屑一顾。我们应当以此为鉴。)(3')。

9、总结:本文带给我们的启示——“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光荣任务,专心向学,读书有得,胸中自有真乐。宋濂尊师重道,不畏艰苦,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1')。

六、课堂练习(6')。

1、理解文言词语。(1')。

2、教师出示情境话题(5')。

a、“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b、“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c、“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课堂展示,教师点评,提示学生学宋濂艰苦、勤奋的学习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学习态度。

七、课后作业:搜集小资料(2')。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三课时篇五

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二)能力培养点。

能够通读课文,利用文下注释自己翻译全文。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体验点。

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教育学生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与学习环境,努力向上,不断追求。

(一)重难点: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的。

(二)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教读课。

教学构思: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的名篇,编入了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能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浅易的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在教授时,我指导学生课下预习,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文意疏通工作。第一课时:课上为了强化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把学生分成了几个组,指导他们归纳文言文中的常见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现象,完成字词积累活动。第二课时:据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采用探究讨论方式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在交流中体会作者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懂得珍惜拥有,好好学习,不断追求,不断进步。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屏幕展示“囊萤映雪”“悬梁刺股”这两个成语,让学生讲给大家听。

生:“囊萤映雪”说的是车胤、孙康。他们很爱读书,家里很穷。车胤就捉萤火虫放入袋子里,晚上读书用;孙康冬天在雪地里,借着月光读书。

生:“悬梁刺股”,悬梁是说孙敬,发奋读书为了少睡觉,就把头发绑到房梁上;刺骨是说苏秦,读书时常睡觉,就用锥子扎大腿。

师:两位同学说得很好,故事中四位主人公刻苦求学的精神很令人佩服,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弗乱其所为。因此,苦难并不一定都是坏事。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

一、简介作者(屏幕显示)。

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为己任,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同学间互读并纠正错误。

屏幕展示:(请同学读,边读,边显示读音)。

叩问叱咄俟其欣悦负箧曳屣媵人缊袍敝衣。

以衾拥覆皆被绮绣容臭烨然皲裂。

(学生读完后,老师纠正。)。

师:现在分组,或你读我译,或边读边译并找出常见文言文现象。一组找出一词多义,一组找词类活用,一组找通假字;一组找古今异义,大家围坐交流。(巡回指导)。

师:分组发言。

生:以:以衾拥覆(用,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

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拿,把,介词)。

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

和:久而乃和缓解、暖和。

言和而色夷谦和。

冠:勇冠三军天下第一。

既加冠男子20岁成年。

请:战则请从请让我。

俯身倾耳以请请教。

再:一而再,再而三第二次。

日再食两次。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

无冻馁之患忧患。

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助词)。

走送之(代词,指借的书)。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不译)。

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其:门人弟子填其室(代词,代乡之先达)。

缊袍敝衣处其间(代词,代太学生)。

而:足肤皲裂而不知(表转折)。

久而乃和(顺承连词)。

生: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生: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日再食食:通“饲”,给饭吃。

生: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汤:古:热水今:菜汤。

走送之走:古:跑今:行走。

尝趋百里趋:古:快步走今:趋势。

或遇其叱咄或:古:有时今:或者。

卒获有所闻卒:古:最终今: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借今:假期。

师:同学们找的很好,可见大家预习的很到位,希望今后继续保持。现在,我们再读一遍课文,总结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齐读。

学习小结。

本文中作者运用了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达了他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提问重点字词句。

找学生概述课文。

研读赏析:

师:作者求学风餐露宿,困难重重。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请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生:没有书,只能借、抄。文中的句子: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生:求学中风吹雨打,吃不饱,穿不暖,差点被冻死,多亏受人照顾。文中句子是:,四肢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生:还有呢。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俸不若人也。

生:我经常感到资料缺乏,就借阅资料或去好朋友家上网。

生:我是住校的,冬天太冷,学校又不供开水,没有办法洗脚。许多同学就免了这道“工序”,我呢,坚持用凉水,这样既卫生,又锻炼了意志。

生:我课下不会做作业。但又害怕问老师,也羞于问同学。经常悄悄的把同学的本子拿来“参考参考”。(同学们都笑了)。

师:你很诚实。不过抄作业可不是好习惯。作业是对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抄别人的,就检查不出自己的不足,老师也无法了解你的实际情况,上课就没有针对性,也就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这样对我们是有百害而无一益。老师希望大家都实事求是,勤学好问,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生:(异口同声)好!

师:谁还想说说,你的困难老师或同学会帮你解决。你解决困难的好方法或者可以帮其他同学。希望大家踊跃些。

生:我英语单词老是记不住,非常伤心,就不想学了。后来,老师主动找我谈话,告诉我记英语单词不能一两个小时的看,这样学习效率很低。老师给我订了个巴掌大的本子,说:“你每天抄上10-20个英语单词,随身带着,一有空就看看,比如上学的路上、课间、逛街时,时间长了,单词就记住了。”现在我一点也不烦英语,反而更喜欢了。

师:非常好的方法,希望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照着做一做,相信大家的英语会好起来的。

生:我的困难是爸爸、妈妈看我总不顺眼,我作什么他们都不放心。上次,我在学校问老师题,回去晚了。爸爸妈妈问也不问就把我骂了一顿,害得我哭了一个晚上。以后我很少跟他们说话。遇到不高兴的事,宁愿跟好朋友讲,也不跟他们说。

师:可怜天下父母心呀!你的心情老师也理解。这就是我们常提的“代沟”。怎么解决呢?逃避不行。交流才是好办法。找个好时间,坐下来,与父母面对面的说说话,问题就解决了。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做得也很好。“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骐骥一跃,不能千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要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发扬那种持之以恒、顽强拼搏的精神,相信终有一天“铁杵也磨成针”。

生:想当官。

生:想赚钱。

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生:为了自己的将来。

生:不是。

师:既然这样,那么大家再想一想。尽力从更深的.一层意义去理解。

生:一个没有知识的人是一个可怜虫,作者努力学习是为了丰富自己。

师:很好,意思比刚才要深入一些。请其他同学继续思考。

生:知识就是力量。

生:作者是苦中作乐,我有时也这样。比如:我遇到不会的题,就不吃饭,直到做出来为止,那时,我会乐的一蹦三尺高。

师:你的学习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生:我们学过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人的内在精神追求甚于物质上的满足。作者便是这样。

师:(鼓掌)说的很精彩,而且能学为所用。“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要我们保持着一种纯正的追求,就可以领略到作学问的趣味,生活才更具价值。

拓展延伸。

师:在讨论中,大家明白了“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在学习中我们必须勤奋好学,发扬“永不知足”的精神。但是细心的同学就会发现,作者除了“不知足”外,有时也很“知足”请大家在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哪些方面是“知足”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生:余则愠袍蔽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生:还有“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俸不若人也”。

生:我也会像他一样专心学习。

生:我不是。我就很羡慕那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小学时,学校组织舞蹈表演,选上了我,妈妈没钱给我买新白球鞋,让我穿的是姐姐的旧的,同学们都怪怪的看着我,哪天,舞也没跳好。

生:我也是。记得上次同学开生日party,我也去了。看着他身边如山的精美礼品,看着他幸福的笑脸,看着那众星捧月的场面,我眼馋极了,那一刻,我好想是他呀。

生:我也去了。因为这个我还好几天多没有理爸妈,谁让他们没本事呢!

生:我妈妈说过: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所以我虽然羡慕他们,但一点也不佩服他们,靠老子风光,无能!我要自己去挣!

生:我姥姥常给我说: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活法,一家子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比什么都好。

师:大家能开诚布公、实话实说,老师很感动。老师认为,但凡不是圣人,或多或少都会有那么一点点的虚荣心。但是,如果我们虚荣心无限膨胀,就会形成强烈的攀比心理,可能会做一些不理智的事情,于人于己都不利。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提倡要有一颗平常心,这就是幸福。所以,“追求幸福不能按别人的曲子跳舞,要自信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把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像接受阳光和空气一样接受下来,坚信人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绝大多数人注定要在平凡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周国平)老师希望每一个同学都珍惜自己拥有的,在平凡中寻找幸福。

教学反思。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三课时篇六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复述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1')。

同学们,在五单元前面几篇课文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古代不同体裁的文章,如吴均的书信体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自传体文章——《五柳先生传》、韩愈的议论性文章——《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体裁为赠序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2')。

三、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注音释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抽生(3')。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3')。

1、听课文录音,学生听读。(3')。

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5')。

3、课文译注,抽生和全体问答形式,(5')。

五、深入研究内容,理解人物形象。(18')。

1、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本文讲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读书求学的经历)(1')。

2、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作者读书求学经历的特点,可以用哪个词?(艰难)(1')。

3、在第一段中,“艰难”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用书中原话回答——“无从致书以观”和“无硕师名人与游”)(1')。

4、为什么会有这么两点表现呢?作者是怎样解决这两个矛盾的呢?(因为“家贫”才会有这两点表现。作者是通过“借书”,“手自抄录”解决了无书的难题;是通过到百里之外的“乡之先达”那里去请教,解决了无师的难题)。(2')。

5、从作者借书、抄书、还书这一层内容里,你认为我们该学习他哪些品质或者方法?(1、勤奋好学,不怕吃苦;2、持之以恒;3、诚实守信;4、抄书的读书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3')。

6、你喜欢书中“乡之先达”这样的老师吗?宋濂是怎样对待这位“先达”的呢?用文中原句回答;你怎样评价宋廉的求学精神的?(这位先达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但是对人严厉,甚至冷漠,还不时发脾气;宋廉对待这位“先达”态度虔诚而恭敬——“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致,不敢出一言以复”;宋濂的求学精神是谦虚的,有问题需要请教,不要因为对方态度不好而放弃请教的要求,我们应该向一切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学习对方的优点,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借鉴)(4')。

7、文章第二自然段写了作者从师求学过程的艰苦,按照“衣—食—住—行”这几方面,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哪部分写的最感人?(先写行,再写住,接着写食,最后写衣,“行”这部分写得最感人,艰难跋涉,山路难走,天气恶劣,负重远行,以至于到了旅馆四肢僵硬,不能动弹)(2')。

生活状况,作者的衣食和同舍生的华丽服饰的比较。(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艰苦,进而突出学习勤苦。作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享受,而是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像今天我们周围的同学攀比思想比较严重,在生活中比享受,比谁吃的好,比谁穿的好,比谁身上的名牌东西多,相反对自己的学习不大关心,甚至不屑一顾。我们应当以此为鉴。)(3')。

9、总结:本文带给我们的启示——“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光荣任务,专心向学,读书有得,胸中自有真乐。宋濂尊师重道,不畏艰苦,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1')。

六、课堂练习(6')。

1、理解文言词语。(1')。

2、教师出示情境话题(5')。

a、“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b、“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c、“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课堂展示,教师点评,提示学生学宋濂艰苦、勤奋的学习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学习态度。

七、课后作业:搜集小资料(2')。

教后反思:

课堂容量较大,因而课堂朗读较少,以至于课堂练习的情境话题无法当堂完成。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三课时篇七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及文体特征。

2、反复朗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感知作者求学的艰辛和勤奋,学习作者的求学精神。

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翻开历史画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尚书》;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祖逖呕心沥血,夜半闻鸡起舞;周恩来披肝沥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千百年来,众多的光辉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学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濂的读书求学之路。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明太祖朱元璋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全集》。

背景资料:洪武十一年(1378年),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作品资料: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劝勉鼓励之辞。

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1、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结合注释,反复朗读,尝试在朗读的过程中感知文意。

3、小组内同学合作,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

目标导学三: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内容。

1、宋濂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明确:

(1)家贫,少年得书之难: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

(2)成年从师叩问的艰难:趋百里外,从师叩问。

(3)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

2、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已经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所以并不在意生活的贫困。

明确:诸生无冻馁之患、无奔走之劳、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不必手录书籍,这都是与作者儿时读书所不同的。其目的是为了劝勉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该好好珍惜,用心学问,不可荒怠岁月。

明确:作者在开篇便现身说法,从自己艰苦的求学经历切入,又兼及有关对比,用种种具体实在的事实说话,深寓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告之以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年轻人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这自然不是对自己的夸耀,正如文中结尾所说:“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目标导学四:赏析文本写作特征。

1、阅读第二段,说说哪些语句描写了天气的寒冷,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作用:写天气寒冷侧面烘托出自己学习的刻苦勤奋,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刻苦努力学习。

2、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请任举一例赏析其作用。

示例:“同舍生皆被绮绣……缊袍敝衣处其间”,将自己的求学生活条件与同舍生进行对比,用同舍生的华丽富有反衬自己求学生活之艰苦,同时也突出自己求学信念之坚定。

目标导学五:发表观点,个性表达。

1、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示例:

(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说学了本文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示例:梅花香自苦寒来。勤奋与艰苦是相互联系的,有了主观的勤奋,持之以恒,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勤奋求学,这样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贡献。

得书之难——借书抄书、录毕送之。

从师之难——立侍左右、俯身倾耳。

求学之苦——负箧曳屣、四支僵劲。

生活之艰——食无滋味、缊袍敝衣勤且艰。

本文感情深切,适宜朗读,本文教学也从朗读入手,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本文的教育意义十分明显,因此,并未详细解读,只是稍做提示,便能引导学生感悟宋濂的学习条件和勤奋求学的精神,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最后表达的观点,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感受现在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其好好学习的热情,达到本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不足之处本文生僻字词并不少,但是由于感情极深,因此,究竟是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知会文意,还是在解读字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知会文意,需视情况做出选择。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三课时篇八

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此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但很多学习文言文的习惯还没有定型并内化为能力。因此,本课的设计我继续坚持文言文以读为主,积累为重点的理念。并以板块的模式,展示学习文言文的步骤和读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积累与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的引导,并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课文分析过程的展示,让学生明白怎样读懂一篇文章。

3、理解写作手法的运用对于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奋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材。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随着学生读的不断深入,分析课文,感悟主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激发学生乐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作者求学之志和劝勉之情。

2、学习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感知文中作者的求学精神。

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课文。

师:那就让我们随着课文《送东阳马生序》走回到宋濂的求学时代,看看宋濂是如何求学的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识读(咬文嚼字做积累)。

1、学生第一次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完课文后停下来。(幻灯片)。

师:今天我们的学生表现的特别好,不仅仅学习许多生字,而且通过交流,还学到了很多学习的方法,老师相信这些方法会对我们今后的学习有很多的帮助的。好,我们一起把我们刚刚结识的字读两遍。(生齐读生字两遍)。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这么多的生字,我们可以制作知识积累卡把他们积累下来,如制成知识积累卡一(正音)(教师出示幻灯片)。

2、学生第二次读课文,要求读顺句子,并用勾画的方式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学生读书并勾画)(幻灯片)。

师:我看我们班里的同学都已经画出了自己不理解的词或句子了,现在我把我们班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内的同学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内讨论交流,疏通文句。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在全班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和同学一起讨论交流。)(幻灯片)。

师:哪个小组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学生提问,学生解答)。

师:我们的小组合作很成功,把问题都解决了,下面请同学们抓住重点词句的翻译,把这篇课文的大意说给同桌听。(学生互相说课文大意)。

师:学习文言文,积累很重要,请同学们把重要的文言知识积累下来。如知识积累卡二—重点词、知识积累卡三—重点句子、知识积累卡四—通假字、知识积累卡五—古今异义词、知识积累卡六—一词多义。老师小结:刚才大家合作解读了本文内容,可见文言文并不难学。现在让我们充满信心,再齐读一遍课文。

活动二:美读(时空穿梭获信息)(幻灯片)。

师: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能给人带来鲜活的生活和美景,下面就让我们美美的听朗读示范,随着课文一起回到宋濂生活的时代,去看看宋濂的生活的画面,然后以“我看到宋濂在——”说一句话。(提示:1、少年时代的生活画面;2、加冠以后的生活画面;3、从师之时的生活画面。)。

师:通过对宋濂生活的了解,大家说一说宋濂求学苦不苦呀?

生:苦。

师:好,我们再读一遍课文,进入我们的第三个活动。

活动三:思读(只言片语说技法)(幻灯片)。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每一个小组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角度也可选择不同的角度分析。(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老师总结:作者利用特定背景、故事情节、人物的直接描写、借助文中的老师和同学的对比及反衬等技法。让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了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旨。其实,这些技法往往是文章主旨或具体情节、情感的放大器,会使文章的主旨或情感更清晰。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可运用这些技法。(引导学生把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

活动四:悟读(追根求源思目的)(幻灯片)。

师:刚刚我们一起分析了作者运用的多种技法,表现了自己求学的艰辛,目的何在呢?请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思考文章的写作目的,写作的背景和文体特点会对我们有帮助的,下面我们来看本文的写作背景和文体特点。(出示习作背景和文体介绍。)。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生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马生。(幻灯片)。

本文的体裁特点: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是“赠言”的意思。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幻灯片)。

师:下面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分析本文的写作目的。(学生讨论并回答)。

师:看来作者写了此篇文章,充满了对后生的希望和鼓励,我们读来也受益匪浅,下面让我们转变角色,按下面的情景要求写一句话,进一步体会此文给我们的启发。(学生写,并发言)(幻灯片)。

a:“我”是宋濂——当“我”少年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b、“我”是老师——当“我”细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成就时,我欣慰地说……。

c、“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到宋濂成功时,我后悔地说……。

老师总结,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

活动五:背读(时时激励铭吾志)(幻灯片)。

师:通过同学们不同角色的转化体验,我们更深刻的感悟到宋濂的求学精神,值得我们钦佩,值得我们学习,课下请同学背诵这篇文章,让他的经历时时激励我们!(学生当堂成诵最好,不能就放到课下继续背诵)。

三、作业。

以马生的身份给宋濂写一封回信。

——本课例系葛维春主持的安徽省科学规划课题“优秀中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个案与机制研究”成果,获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设计评比一等奖并发表于《阜阳高师学报》。课例作者管东奎,系该课题组核心成员,阜阳市教坛新星。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三课时篇九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利用文中的对比展开讨论,层层剥茧,领会文意。

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文章的内容层次和作者刻苦求学、自大励奋进的精神。

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

读启发、比较法、感悟法。

二课时。

一、导入激趣1、简介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金华)人。早年家境贫寒,因能刻苦自学,终以文名称世。元末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隐居山中,潜心著述。明初应聘到应天(今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后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一,参与明初礼制重建,受到明达祖朱元璋的器重。后因事牵扯连贬谪四处茂州,客死茂州。作品有《宋学士全集》。

2、简介序。

序是古文的一种文体,送别时賹之言明序。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叫赠序。本文就是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

3、我国古代文化中刻苦求学的故事。

囊萤映雪:囊萤,以囊盛萤。《晋书·东胤传》:“(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以照书,以认继日焉。”《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北人,性敏好学,家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悬梁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址三引《汉书》:“孙花色品种字文宝,发学,晨夕不休。乃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时大儒。”

凿壁偷光:又作穿壁引光。《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画荻教子:《宋史欧阳修传》:“(修)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

一、教读1-2自然段。

(一)自主学习。

1、掌握重点词句。

(1)、余幼时即嗜学。嗜:喜欢。

(2)、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致:得到。假:借。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游:交往。趋:跑。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到。

(5)、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被:披。腰:腰戴。

(二)、合作学习:内容理解。

我求学时的有哪些不利因素,我是如何克服的,取得的效果如何?

讨论明确:

(1)、致书之难。

因为家中贫寒,没有钱买书。解决的办法是向藏书人家借,亲自抄写,并且从不超过约定的期限,艰守信用。在抄书过程中,天寒地冻,砚池中的水结成冰,手指都不能伸直,但我依然不敢懈怠。所以,因为我讲信用,所以大家乐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有机会博览群书。

(2)、从师之劳。

所居之处地名人硕师和他交往,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难以得到解答。解决的办法是跑至百里外求师,且对待老师的态度是毕恭毕敬,对老师要察颜观色,等到他休息好了,还要等到他怒气消了,心平气和了,才敢去请教。所以最终结果是“卒获有所闻”。

(3)、奔走之苦。

奔走的路途遥远,季节又是寒冬腊月,路又崎岖不平,还有大风大雪,走到目的地后,手和脚被冻裂了而全然不知,四肢都冻僵了,要旅店的人用热水温棉袄覆盖才能暖过来。

(4)、生活之艰。

比较点。

同舍生。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日多食,有鲜肥滋味之享。

穿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感受。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三课时篇十

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二)能力培养点。

能够通读课文,利用文下注释自己翻译全文。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体验点。

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教育学生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与学习环境,努力向上,不断追求。

(一)重难点: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的。

(二)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教读课。

教学构思: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的名篇,编入了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能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浅易的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在教授时,我指导学生课下预习,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文意疏通工作。第一课时:课上为了强化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把学生分成了几个组,指导他们归纳文言文中的常见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现象,完成字词积累活动。第二课时:据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采用探究讨论方式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在交流中体会作者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懂得珍惜拥有,好好学习,不断追求,不断进步。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屏幕展示“囊萤映雪”“悬梁刺股”这两个成语,让学生讲给大家听。

生:“囊萤映雪”说的是车胤、孙康。他们很爱读书,家里很穷。车胤就捉萤火虫放入袋子里,晚上读书用;孙康冬天在雪地里,借着月光读书。

生:“悬梁刺股”,悬梁是说孙敬,发奋读书为了少睡觉,就把头发绑到房梁上;刺骨是说苏秦,读书时常睡觉,就用锥子扎大腿。

师:两位同学说得很好,故事中四位主人公刻苦求学的精神很令人佩服,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弗乱其所为。因此,苦难并不一定都是坏事。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三课时篇十一

1、了解序与赠序的不同。

2、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3、引导学生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1课时。

同学们,在我们上新课之前,先让我们一起来回一下从初一到现在学过的特殊的文言文体。

(书,表,记,疏)。

1、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文体:序。

2、以前,你看到过“序”吗?它都写些什么?

3、师生比较后小结:“序”作为一种文体,可分为“赠序”和“书序”。“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介绍作家生平或目的,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面赠序与书序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4、请一学生读课文,正字正音。

5、全班读课文,思考:

(1)本文“序”的目的何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

(2)透过文字,我们从哪些语句可看出作者少年时求学的艰辛?并用自已怕话说说。

(3)作者记写“太学生”的目的何在?(对比)。

(4)文中除此对比外,还有对比吗?

(联系《为学》可让学生背背,并从内容上比较)。

1,以衾拥覆。(介词,“用”)。

2,生以乡人子谒余。(凭借身份)。

3,家贫无以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来”)。

4,以中有足乐者。(表原因,“因为”)。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把”,“拿”)。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三课时篇十二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4、背诵课文。

1、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复述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方法一: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方法二:同学们,在五单元前面几篇课文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古代不同体裁的文章,如吴均的书信体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自传体文章——《五柳先生传》、韩愈的议论性文章——《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体裁为赠序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宋濂,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现渐江义乌人)。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无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称赞他为: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集》。

1、关于东阳:渐江东阳县。与作者算是同乡(同一个省)。

2、关于马生,马君则。“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马君则是作者同乡人,在京城太学里读书。作者到京城后,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过作者,并写了长篇书信作为见面礼,文笔十分畅达。和他探讨学问,语气平和而且神色谦逊。还自己对我说他小时候用心学习非常勤奋,这真是个好学的青年。现在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亲人,我因此讲了自己求学的艰辛来勉励他。

3、关于“序”。这是一种文体,并非“序言”。序分为书序和赠序。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赠序:始于唐朝,唐宋以来,文人在送别时,常常以诗文相赠,有人把这些诗文集中起来,再作一篇序,就称之为赠序。后来,尽管没有什么诗文,只写一篇送别赠言的文章,也叫赠序,内容多是劝勉、誉扬之词。

本文就是一篇赠序。

洪武十一年(1378年),作者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义乌)到应天(现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同乡晚辈马生拜见自己后所写。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合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3、媵人持汤沃灌。灌通盥,盥洗,洗手。

(二)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含义。

1、余因得遍观群书。余:古义:我。今义:多出的,剩下的。

2、录毕,走送之。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3、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液。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三)解释下列点字词的意思。

1、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

2、弗之怠。怠:放松,松懈。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硕:大。

4、俟其欣悦。俟:等待。

5、缊袍敝衣。缊:旧絮。

6、礼愈至。至:周到。

7、腰白玉之环。腰:名作动,腰。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三课时篇十三

1.理解重点词的含义;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古人的勤奋好学精神。

3.有感情地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梳通文意复述故事并背诵课文。

录音材料、课件或小黑板。

文言文一直是学习的难点,因为它的语言特点及字义与现代汉语差别很大,学生的思想包袱很重。教师可以以故事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阅读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突破难点。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出示课件l。)这是一篇赠序。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致仕。第二年,宋濂至应天去朝见明太祖朱元璋。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东阳人马君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后辈专心向学,刻苦自立,情真意挚,语重心长。(板书课题及作者。)。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听录音,在老师的激情导人下,自主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2。)。

1.自由读课文,画出你不明白的字、词、句,小组内讨论解决。

2.积累常用文言词。

3.小组内找同学复述故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合作学习。

1.小组间交流,相互解决。

2.班上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师讲解故事内容,从感情人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宋濂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回来读,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自己动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及时归还。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抄完赶快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破鞋子,走在深山大谷里,严寒的冬天,寒风凛冽,积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我还不知道,到了书馆,四肢冻得僵硬了,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着盖着,很长时间才暖和过来"。)。

1.读准字音。(出示课件3。)。

嗜叩问叱咄俟负箧曳屣。

皲裂媵人馁衾烨然缊袍。

(要求一个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若有错误及时纠正。)。

2.说出下列词的意思。(出示课件4。)。

无从:没有办法。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以是:因此。

患:担心,担忧。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叱咄:训斥,呵责。

穷冬:冬末。

沃灌:浇洗。

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绲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旧。

3.小组同位间复述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要求:

(1)一名同学复述故事,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2)朗读课文采取多种方式,齐读、个人读、默读等。

五、研读赏析。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1.学生阅读本段,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5。)。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嗜学:逾约:

假余:走:

(2)简洁地概括上述文段的内容。

(3)作者学习的勤苦表现在哪些地方?

2.小组代表发言。

明确:(作者在这一层中讲述幼时求学的情况。开篇就点"嗜学",为全文奠定基调,"嗜学"和"家贫"是矛盾的,由此引出求学的勤苦。)。

(明确:

(1)喜欢、爱好;超过;借;跑。

(2)讲述"我"幼时求学的情况。

(3)借书、手自笔录、天寒不怠、走送不逾期。)。

六、梳理巩固。

谈收获,整理笔记。

七、拓展训练。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积累运用"部分。

八、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师:自读课文第二部分,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识记难理解的字词并积累在阅读本上。

2.本段讲述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先前自己形成对比,试进行分析。

3.作者运用对比,引出说明的道理。

4.通过学习本文,你有何收获?

三、合作学习。

1.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内交流。

2.班内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廪稍()裘()馁()谒()撰()贽()。

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廪稍:官家给的粮食。

馁:饥饿。

假诸人:假之于人,向人借书。

诸:之于。

谒:拜见。

夷:平合。

2.理解对比手法运用的作用。

文中共有四组对比:

(1)"有廪稍之供""裘葛之遗"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

(2)"坐大厦之下诵《诗》《书》"与"行深山与巨谷中"。

(3)"未有问而不告"与"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4)"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3.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若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4.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只学生能够说出本堂所学知识即可,不可要求面面俱到。)。

五、梳理巩固。

同桌间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六、拓展延伸。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如有时间可在课堂内完成。)。

板书设计。

宋濂。

有廪稍之供裘葛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

坐大厦之下诵《诗》《书》行深山巨谷中。

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优越、艰苦。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三课时篇十四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领悟作者“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把握写作目的,领会写法作用。

3、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奋求学的精神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1、翻译、理解、背诵课文,学习作者执著的求学精神。

2、学习文章对比手法。

一课时

同学们,让我们齐读三则勤学的名言。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诫子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劝学》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同学们,我们还有些同学不够勤奋,甚至抱怨学习生活艰苦,如果你了解了古人勤学的情况,你就会在对比中发现,我们的学习生活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赠序《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宋濂。出示课件,了解作者。

1、老师配乐背诵课文。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好节奏、揣摩语气及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

3、教师随意抽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合作评议。

4、全班齐读。

1、参看课文注解,自己边读句子边翻译。

2、同桌互动,你读我译,我说你听,互相补充。

3、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文中重点字词句,要求学生解释或翻译。学生有疑义的或有错误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师生合作解决。

4、要求学生就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在文中寻找归纳整理,以此为手段,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汇,突出重点。

探究1:阅读第一段,找出能体现时间变化的词语、

明确:“幼时”“加冠”

探究2:分析作者“幼时”的学习经历。

a、作者幼时最喜欢做什么事情,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的,收到了什么效果?

明确及分析:最喜欢做的事:读书。

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家贫无书以观——借书

计日还——天寒笔录

收到的效果:遍观群书。收获:作者是一个刻苦学知识的人。

探究3:分析作者“加冠”后的求学经历,体会并学习作者勤奋刻苦的精神。

a、作者求学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叩问跋涉生活

b、分析“叩问难”部分,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作者难在何处?作者的态度如何?

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明确及分析:难之体现:1“趋百里”说明路之远。

“门人弟子填其室”说明人之多,竞争激烈。

“未尝稍降辞色叱咄”说明老师严厉

作者态度:恭敬——“色愈恭礼愈至,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效果:“卒获有所闻”

收获:可见作者渴望求知识。

c、分析“跋涉难”部分,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作者难在何处?作者达成目标了吗?

明确及分析:难之体现:

“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说明环境恶劣。

“曳屣”说明路远。

“足肤皲裂四支僵劲”说明肌肤受苦。

到达了目的地:“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收获:可见作者决心获知识。

形成这种心理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及分析:运用对比手法体现生活之苦:

作者:“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食简“缊袍敝衣”——衣粗

同舍生:衣足食美

作者想法:“略无慕艳意”

形成原因:“以中有足乐”

收获:心中有真知。

明确及分析:勤奋与艰苦。

“勤且艰”是对前四层意思的归纳。勤奋与艰苦是有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刻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原因。

5、小结:

本文主要从致书之艰、从师之难、途中艰难、生活艰苦这四方面来讲述了作者的求学生涯。作者讲述这些的目的是劝勉马生努力学习,老师也写了一篇《送东阳马生序》比较一下,看看哪一篇的劝勉效果更好。

生:宋濂的劝勉效果更好,因为用自身的事实经历更易打动并说服马生。

生:老师写的只是空头说教,说服力不强。

生:为达到教导的目的,现身说法,循循善诱,比板起面孔能起更好的激励作用。因而从自己当年的求学经历谈起,委婉地说到马生的好机遇,从而要求马生专心用功读书。

(板书:现身说法)

6、读了本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明确: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学习要敢于发问;学习要有主动性;学习要勤奋刻苦;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7、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齐读这一段)

找出文中其他体现对比的地方,并体会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

明确:师生态度师:辞色严厉,甚至叱咄

生:色愈恭,礼愈至

写教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艰难和求学态度的诚恳。

生活情况同舍生:衣饰华美,饮食鲜肥

作者:緼袍敝衣,日仅再食

写同舍生的奢华生活在于与作者的贫困生活形成对比,突出作者生活条件的艰难,从而衬托他读书的勤奋、执著和以读书为乐、乐以忘忧的求学精神。

总之,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的求学经历和诸生的经历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目的在于突出要有所成就,环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勤奋、专心。正如韩愈所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更形象,更鲜明、更有说服力。

8、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给文章增添了文采,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试举例。

(1)示例: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赏析:“德隆望尊”也就是德高望重,这是概括性的评价,然后用学生挤满一屋子这一情景进一步烘托渲染,说明这位老师确实有学问、有知名度。但是,即便人很多,老师也没有“稍降辞色”,言辞、态度很严肃,丝毫也不随便。

(2)学生合作交流。

学生可能会找到以下句子。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赏析:“手自笔录”这一情景,初步揭示了他学习的勤奋态度。接着进一步描写寒冬天气抄书的情景,“砚冰”、“不可屈伸”等突出了学习的刻苦。作者从最艰难的严冬季节着笔,用来说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

赏析:“负箧曳屣”,表明穷苦;“深山巨谷”,表明路途险恶。穷冬、烈风、大雪,分别从季节、环境、气候的特点上着眼。“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这些又反衬了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凄苦。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赏析:作者连用几个动词,“被”“戴”“腰”“佩”“备”,着力写出富家子弟服饰的华美,勾勒出他们的光彩艳丽的形象。

作者家贫嗜学,乐而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想一想,并将它写下来。

结束语:

今天的我们有国家给我们提供九年的义务教育,为我们建设宽敞明亮的教室,配备先进全面的学习资源,我们享受着父母的衣食供养,老师们环绕在你们身边,随时为我们答疑解惑。

我想,这篇振聋发聩的《送东阳马生序》不仅仅是写给马生的劝学文,更是写给在座正在努力学习的少年们。希望大家能够秉承宋濂的学习态度,用勤奋这条神奇的线,串起无数知识的珍珠。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让勤读成为一种品格。

板书设计

总结全段:勤且艰;对比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三课时篇十五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利用文中的对比展开讨论,层层剥茧,领会文意。

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文章的内容层次和作者刻苦求学、自大励奋进的精神。

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

读启发、比较法、感悟法

二课时

1、简介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金华)人。早年家境贫寒,因能刻苦自学,终以文名称世。元末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隐居山中,潜心著述。明初应聘到应天(今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后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一,参与明初礼制重建,受到明达祖朱元璋的器重。后因事牵扯连贬谪四处茂州,客死茂州。作品有《宋学士全集》。

2、简介序

序是古文的一种文体,送别时賹之言明序。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叫赠序。本文就是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

3、我国古代文化中刻苦求学的故事

囊萤映雪:囊萤,以囊盛萤。《晋书·东胤传》:“(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以照书,以认继日焉。”《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北人,性敏好学,家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悬梁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址三引《汉书》:“孙花色品种字文宝,发学,晨夕不休。乃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时大儒。”

凿壁偷光:又作穿壁引光。《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画荻教子:《宋史欧阳修传》:“(修)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

1、掌握重点词句

(1)、余幼时即嗜学。嗜:喜欢。

(2)、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致:得到。假:借。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游:交往。趋:跑。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到。

(5)、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被:披。腰:腰戴。

我求学时的有哪些不利因素,我是如何克服的,取得的效果如何?

讨论明确:

(1)、致书之难。

因为家中贫寒,没有钱买书。解决的办法是向藏书人家借,亲自抄写,并且从不超过约定的期限,艰守信用。在抄书过程中,天寒地冻,砚池中的水结成冰,手指都不能伸直,但我依然不敢懈怠。所以,因为我讲信用,所以大家乐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有机会博览群书。

(2)、从师之劳。

所居之处地名人硕师和他交往,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难以得到解答。解决的办法是跑至百里外求师,且对待老师的态度是毕恭毕敬,对老师要察颜观色,等到他休息好了,还要等到他怒气消了,心平气和了,才敢去请教。所以最终结果是“卒获有所闻”。

(3)、奔走之苦。

奔走的路途遥远,季节又是寒冬腊月,路又崎岖不平,还有大风大雪,走到目的地后,手和脚被冻裂了而全然不知,四肢都冻僵了,要旅店的人用热水温棉袄覆盖才能暖过来。

(4)、生活之艰。

比较点

同舍生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日多食,有鲜肥滋味之享。

穿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感受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三课时篇十六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领悟作者“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把握写作目的,领会写法作用。

3.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奋求学的精神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1.翻译、理解、背诵课文,学习作者执著的求学精神。

2.学习文章对比手法。

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齐读三则勤学的名言。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诫子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劝学》。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同学们,我们还有些同学不够勤奋,甚至抱怨学习生活艰苦,如果你了解了古人勤学的情况,你就会在对比中发现,我们的学习生活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赠序《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宋濂。出示课件,了解作者。

二、经典诵读,整体感知。

1.老师配乐背诵课文。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好节奏、揣摩语气及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

3.教师随意抽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合作评议。

4.全班齐读。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参看课文注解,自己边读句子边翻译。

2.同桌互动,你读我译,我说你听,互相补充。

3.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文中重点字词句,要求学生解释或翻译。学生有疑义的或有错误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师生合作解决。

4.要求学生就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在文中寻找归纳整理,以此为手段,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汇,突出重点。

四、深入探究,解读文本。

探究1:阅读第一段,找出能体现时间变化的词语.。

明确:“幼时”“加冠”

探究2:分析作者“幼时”的学习经历。

a.作者幼时最喜欢做什么事情,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的,收到了什么效果?

明确及分析:最喜欢做的事:读书。

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家贫无书以观——借书。

计日还——天寒笔录。

收到的效果:遍观群书。收获:作者是一个刻苦学知识的人。

探究3:分析作者“加冠”后的求学经历,体会并学习作者勤奋刻苦的精神。

a.作者求学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叩问跋涉生活。

b.分析“叩问难”部分,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作者难在何处?作者的态度如何?

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明确及分析:难之体现:1“趋百里”说明路之远。

“门人弟子填其室”说明人之多,竞争激烈。

“未尝稍降辞色叱咄”说明老师严厉。

作者态度:恭敬——“色愈恭礼愈至,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效果:“卒获有所闻”

收获:可见作者渴望求知识。

c.分析“跋涉难”部分,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作者难在何处?作者达成目标了吗?

明确及分析:难之体现:

“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说明环境恶劣。

“曳屣”说明路远。

“足肤皲裂四支僵劲”说明肌肤受苦。

到达了目的地:“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收获:可见作者决心获知识。

形成这种心理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及分析:运用对比手法体现生活之苦:

作者:“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食简“缊袍敝衣”——衣粗。

同舍生:衣足食美。

作者想法:“略无慕艳意”

形成原因:“以中有足乐”

收获:心中有真知。

明确及分析:勤奋与艰苦。

“勤且艰”是对前四层意思的归纳。勤奋与艰苦是有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刻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原因。

5.小结:

本文主要从致书之艰、从师之难、途中艰难、生活艰苦这四方面来讲述了作者的求学生涯。作者讲述这些的目的是劝勉马生努力学习,老师也写了一篇《送东阳马生序》比较一下,看看哪一篇的劝勉效果更好。

生:宋濂的劝勉效果更好,因为用自身的事实经历更易打动并说服马生。

生:老师写的只是空头说教,说服力不强。

生:为达到教导的目的,现身说法,循循善诱,比板起面孔能起更好的激励作用。因而从自己当年的求学经历谈起,委婉地说到马生的好机遇,从而要求马生专心用功读书。

(板书:现身说法)。

6.读了本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明确: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学习要敢于发问;学习要有主动性;学习要勤奋刻苦;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7.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齐读这一段)。

找出文中其他体现对比的地方,并体会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

明确:师生态度师:辞色严厉,甚至叱咄。

生:色愈恭,礼愈至。

写教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艰难和求学态度的诚恳。

生活情况同舍生:衣饰华美,饮食鲜肥。

作者:緼袍敝衣,日仅再食。

写同舍生的奢华生活在于与作者的贫困生活形成对比,突出作者生活条件的艰难,从而衬托他读书的勤奋、执著和以读书为乐、乐以忘忧的求学精神。

总之,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的求学经历和诸生的经历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目的在于突出要有所成就,环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勤奋、专心。正如韩愈所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更形象,更鲜明、更有说服力。

8.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给文章增添了文采,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试举例。

(1)示例: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赏析:“德隆望尊”也就是德高望重,这是概括性的评价,然后用学生挤满一屋子这一情景进一步烘托渲染,说明这位老师确实有学问、有知名度。但是,即便人很多,老师也没有“稍降辞色”,言辞、态度很严肃,丝毫也不随便。

(2)学生合作交流。

学生可能会找到以下句子。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赏析:“手自笔录”这一情景,初步揭示了他学习的勤奋态度。接着进一步描写寒冬天气抄书的情景,“砚冰”、“不可屈伸”等突出了学习的刻苦。作者从最艰难的严冬季节着笔,用来说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

赏析:“负箧曳屣”,表明穷苦;“深山巨谷”,表明路途险恶。穷冬、烈风、大雪,分别从季节、环境、气候的特点上着眼。“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这些又反衬了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凄苦。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赏析:作者连用几个动词,“被”“戴”“腰”“佩”“备”,着力写出富家子弟服饰的华美,勾勒出他们的光彩艳丽的形象。

五、作业设计:

作者家贫嗜学,乐而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想一想,并将它写下来。

结束语。

今天的我们有国家给我们提供九年的义务教育,为我们建设宽敞明亮的教室,配备先进全面的学习资源,我们享受着父母的衣食供养,老师们环绕在你们身边,随时为我们答疑解惑。

我想,这篇振聋发聩的《送东阳马生序》不仅仅是写给马生的劝学文,更是写给在座正在努力学习的少年们。希望大家能够秉承宋濂的学习态度,用勤奋这条神奇的线,串起无数知识的珍珠。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让勤读成为一种品格。

板书设计。

总结全段:勤且艰;对比。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三课时篇十七

复习本课重点实词、虚词。抽背课文。

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3.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4.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5.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几个条件。(各用四个字概括)。

7.作者写作这篇赠序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8.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来并说说有何作用。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品味“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中的动词。

点拨:“趋、从、执、叩问”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求知欲望。

2.品味“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点拨: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对知识的渴求。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通过对比,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点拨: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能吃苦,要有恒心。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点拨:在这篇文章里,宋濂以他的亲身实践和体会告诉马生: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学习的内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别,但他所讲的道理对我们仍然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作者那种不怕艰苦、勤奋好学、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精神,他对马生的热情关怀和谆谆教导的态度,以及他的诚实守信、尊师重教都是值得肯定的。

2.以“学习中的苦和乐”为话题,运用对比的方法,谈谈你的理解。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思路分析:共同之处:要勤勉好学,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不同之处:《送东阳马生序》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也谈了尊师之道;短文谈“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讲为学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要出门学习(或开阔眼界)。

本文作者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将自己的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这种认识对于我们今天过饭追求物质比拼,“择校热”“炫富”等不良社会风气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说说你对“以中有足乐者,布置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理解,并就此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作者:幼时求学难得书难、求教难、奔走苦、从师艰。

太学生: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三课时篇十八

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二)能力培养点。

能够通读课文,利用文下注释自己翻译全文。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体验点。

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教育学生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与学习环境,努力向上,不断追求。

(一)重难点: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的。

(二)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教读课。

教学构思: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的名篇,编入了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能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浅易的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在教授时,我指导学生课下预习,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文意疏通工作。第一课时:课上为了强化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把学生分成了几个组,指导他们归纳文言文中的常见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现象,完成字词积累活动。第二课时:据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采用探究讨论方式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在交流中体会作者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懂得珍惜拥有,好好学习,不断追求,不断进步。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屏幕展示“囊萤映雪”“悬梁刺股”这两个成语,让学生讲给大家听。

生:“囊萤映雪”说的是车胤、孙康。他们很爱读书,家里很穷。车胤就捉萤火虫放入袋子里,晚上读书用;孙康冬天在雪地里,借着月光读书。

生:“悬梁刺股”,悬梁是说孙敬,发奋读书为了少睡觉,就把头发绑到房梁上;刺骨是说苏秦,读书时常睡觉,就用锥子扎大腿。

师:两位同学说得很好,故事中四位主人公刻苦求学的精神很令人佩服,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弗乱其所为。因此,苦难并不一定都是坏事。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

一、简介作者(屏幕显示)。

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为己任,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同学间互读并纠正错误。

屏幕展示:(请同学读,边读,边显示读音)。

叩问叱咄俟其欣悦负箧曳屣媵人缊袍敝衣。

以衾拥覆皆被绮绣容臭烨然皲裂。

(学生读完后,老师纠正。)。

师:现在分组,或你读我译,或边读边译并找出常见文言文现象。一组找出一词多义,一组找词类活用,一组找通假字;一组找古今异义,大家围坐交流。(巡回指导)。

师:分组发言。

生:以:以衾拥覆(用,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

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拿,把,介词)。

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

和:久而乃和缓解、暖和。

言和而色夷谦和。

冠:勇冠三军天下第一。

既加冠男子20岁成年。

请:战则请从请让我。

俯身倾耳以请请教。

再:一而再,再而三第二次。

日再食两次。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

无冻馁之患忧患。

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助词)。

走送之(代词,指借的书)。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不译)。

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其:门人弟子填其室(代词,代乡之先达)。

缊袍敝衣处其间(代词,代太学生)。

而:足肤皲裂而不知(表转折)。

久而乃和(顺承连词)。

生: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生: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日再食食:通“饲”,给饭吃。

生: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汤:古:热水今:菜汤。

走送之走:古:跑今:行走。

尝趋百里趋:古:快步走今:趋势。

或遇其叱咄或:古:有时今:或者。

卒获有所闻卒:古:最终今: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借今:假期。

师:同学们找的很好,可见大家预习的很到位,希望今后继续保持。现在,我们再读一遍课文,总结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齐读。

学习小结。

本文中作者运用了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达了他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提问重点字词句。

找学生概述课文。

研读赏析:

师:作者求学风餐露宿,困难重重。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请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生:没有书,只能借、抄。文中的句子: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生:求学中风吹雨打,吃不饱,穿不暖,差点被冻死,多亏受人照顾。文中句子是:,四肢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生:还有呢。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俸不若人也。

生:我经常感到资料缺乏,就借阅资料或去好朋友家上网。

生:我是住校的,冬天太冷,学校又不供开水,没有办法洗脚。许多同学就免了这道“工序”,我呢,坚持用凉水,这样既卫生,又锻炼了意志。

生:我课下不会做作业。但又害怕问老师,也羞于问同学。经常悄悄的把同学的本子拿来“参考参考”。(同学们都笑了)。

师:你很诚实。不过抄作业可不是好习惯。作业是对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抄别人的,就检查不出自己的不足,老师也无法了解你的实际情况,上课就没有针对性,也就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这样对我们是有百害而无一益。老师希望大家都实事求是,勤学好问,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生:(异口同声)好!

师:谁还想说说,你的困难老师或同学会帮你解决。你解决困难的好方法或者可以帮其他同学。希望大家踊跃些。

生:我英语单词老是记不住,非常伤心,就不想学了。后来,老师主动找我谈话,告诉我记英语单词不能一两个小时的`看,这样学习效率很低。老师给我订了个巴掌大的本子,说:“你每天抄上10-20个英语单词,随身带着,一有空就看看,比如上学的路上、课间、逛街时,时间长了,单词就记住了。”现在我一点也不烦英语,反而更喜欢了。

师:非常好的方法,希望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照着做一做,相信大家的英语会好起来的。

生:我的困难是爸爸、妈妈看我总不顺眼,我作什么他们都不放心。上次,我在学校问老师题,回去晚了。爸爸妈妈问也不问就把我骂了一顿,害得我哭了一个晚上。以后我很少跟他们说话。遇到不高兴的事,宁愿跟好朋友讲,也不跟他们说。

师:可怜天下父母心呀!你的心情老师也理解。这就是我们常提的“代沟”。怎么解决呢?逃避不行。交流才是好办法。找个好时间,坐下来,与父母面对面的说说话,问题就解决了。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做得也很好。“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骐骥一跃,不能千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要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发扬那种持之以恒、顽强拼搏的精神,相信终有一天“铁杵也磨成针”。

生:想当官。

生:想赚钱。

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生:为了自己的将来。

生:不是。

师:既然这样,那么大家再想一想。尽力从更深的一层意义去理解。

生:一个没有知识的人是一个可怜虫,作者努力学习是为了丰富自己。

师:很好,意思比刚才要深入一些。请其他同学继续思考。

生:知识就是力量。

生:作者是苦中作乐,我有时也这样。比如:我遇到不会的题,就不吃饭,直到做出来为止,那时,我会乐的一蹦三尺高。

师:你的学习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生:我们学过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人的内在精神追求甚于物质上的满足。作者便是这样。

师:(鼓掌)说的很精彩,而且能学为所用。“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要我们保持着一种纯正的追求,就可以领略到作学问的趣味,生活才更具价值。

拓展延伸。

师:在讨论中,大家明白了“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在学习中我们必须勤奋好学,发扬“永不知足”的精神。但是细心的同学就会发现,作者除了“不知足”外,有时也很“知足”请大家在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哪些方面是“知足”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生:余则愠袍蔽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生:还有“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俸不若人也”。

生:我也会像他一样专心学习。

生:我不是。我就很羡慕那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小学时,学校组织舞蹈表演,选上了我,妈妈没钱给我买新白球鞋,让我穿的是姐姐的旧的,同学们都怪怪的看着我,哪天,舞也没跳好。

生:我也是。记得上次同学开生日party,我也去了。看着他身边如山的精美礼品,看着他幸福的笑脸,看着那众星捧月的场面,我眼馋极了,那一刻,我好想是他呀。

生:我也去了。因为这个我还好几天多没有理爸妈,谁让他们没本事呢!

生:我妈妈说过: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所以我虽然羡慕他们,但一点也不佩服他们,靠老子风光,无能!我要自己去挣!

生:我姥姥常给我说: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活法,一家子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比什么都好。

师:大家能开诚布公、实话实说,老师很感动。老师认为,但凡不是圣人,或多或少都会有那么一点点的虚荣心。但是,如果我们虚荣心无限膨胀,就会形成强烈的攀比心理,可能会做一些不理智的事情,于人于己都不利。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提倡要有一颗平常心,这就是幸福。所以,“追求幸福不能按别人的曲子跳舞,要自信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把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像接受阳光和空气一样接受下来,坚信人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绝大多数人注定要在平凡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周国平)老师希望每一个同学都珍惜自己拥有的,在平凡中寻找幸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