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育政策的要求。在编写教案时,需要注意教学评价的方法和形式。以下是一些教学精品,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教案中班篇一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两首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
难点: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回忆导入
1、还记得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吗?回忆一下,你能背诵他的哪些作品?(齐背《水调歌头》)
2、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首诗――《题西林壁》。请大家读读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让我们对苏轼有更多的了解。(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苏轼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诗兴,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
二、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课后注释、课文插图、词语手册自学这首诗,把自己的收获和理解标注在课文旁边。)
(1)对题目的理解;
(3)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教师不要强求学生装的'理解完全一致,大体把握诗意即可。)
三、拓展延伸。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你觉得这首诗中,还有什么问题是值得提出来大家交流探讨的?(估计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者在这座山中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2、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讨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4、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所站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会不同。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5、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的情况?
6、小结: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四、朗诵、背诵。
五、欣赏:
后来有很多人录写了这首诗:请欣赏草书题的《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教案中班篇二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一课时。
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
(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题西林壁教案中班篇三
1、乐意欣赏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在文学活动中积累文学语言。
2、理解古诗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朗诵古诗。
3、通过朗诵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
2、磁带
一、开始部分
回忆中班上学期学习的古诗《题西林壁》,提取幼儿对古诗的经验。
1、教师: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是苏试的《题西林壁》,那首古诗写的是什么?
2、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不过不是写庐山的山,而是写庐山的水,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
二、基本部分
教师出示挂图,帮助幼儿理解古诗。
1、(出示挂图)小朋友看,这幅图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2、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3、这是我们江西的庐山,这是庐山的瀑布,你看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一样,有一首古诗就是描写庐山的瀑布,我们一起来听听。
4、教师完整念古诗,幼儿欣赏。
--师提问:古诗的名字叫什么?(引导幼儿完整的回答古诗的名字叫《望庐山瀑布》。
--师提问:你听到古诗里念了什么?(引导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在古诗中听到的'内容。)
--小朋友,这首古诗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教师为幼儿一一解释)。
--教师总结幼儿提问和回答,解释古诗中用的比喻的手段,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学念古诗
1、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你们想学吗?
2、幼儿学念古诗,老师大声的念,小朋友小声的念。
3、庐山的瀑布,景色好美,这首古诗也写的很美,我们一起来说说诗人李白的当时的那种心情和意境。
4、当你来到一个景色非常美丽的地方,你会怎样,心情是什么样的?
3、我们边拍手边念古诗,读出这首古诗的节奏。
4、我们的诗人还给这首诗,配上了优美的音乐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5、这首诗是描写庐山的水,庐山除了水很美,山也很美,我们的家乡是一个山美水美,山清水秀的地方。
三、结束部分
1、复习故事《聪明的乌龟》。
2、小结活动情况下课!
题西林壁教案中班篇四
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课前组织学生分组赛诗)。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
二、读题、解题。
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在学习中渗透方法,可谓潜移默化。]。
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五、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六、汇报交流,感悟美。
(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学生根据诗意改诗,既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议一议:从这首诗你能感到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三)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七、个性诵读,表达美。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配乐配像)。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八、聆听歌曲,欣赏美。
师: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
九、默写古诗。
1、引导学生发现本诗中容易写错的字,同时指导学生将这些字书写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
2、一名学生板前示范,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抄写,可默写。
[既积累了语言,又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得到了训练]。
十、总结全文,升华美。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十一、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2、老师也收集了几首描写庐山的诗给大家看一看。(课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陶渊明的《饮酒》;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毛泽东的《庐山仙人洞》)。
3、挑选一首觉得写得好的泳庐山诗抄下来背一背。
(课件出示作业:
(1)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办一份手抄报。可以写他的诗、词、散文,也可以收集他的轶闻趣事。
(2)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诗,抄一抄、背一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3)写一写你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板书设计。
看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悟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教案中班篇五
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
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领悟古诗的哲理美。
ppt课件
一、激情导入
师: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师:今天,让我们跟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
(课件播放庐山图片)
师:欣赏了这些风景你有什么感受?
生:美师:是的,庐山山高水深,云雾弥漫,古树参天,鸟语花香,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所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到此游玩,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就写下了一首经典古诗《望庐山瀑布》,谁来背背?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之后来到了庐山脚下的西林寺,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那他写在哪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13: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师:是的,因此这首诗的名字是――(引导学生读题目)板书
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谁来读读这个题目?
(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目的意思是?
生:出示课件14:题: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15出示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二、初读古诗
师:了解了诗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1、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很多古诗,谁来说一说读古诗有哪些要求?
3、同学们,我们读诗歌时要有节奏、有重音、有感情
课件出示幻灯片16:指导朗读朗读:这首诗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感,比如远稍强,近高更强,低稍强,或者远强近弱,高强低稍弱。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一会你们来评价评价。
师:老师范读,生练读一遍
(3)齐读。
师:男生声音洪亮,有节奏;女生清脆,柔美。让我们一齐读读。
预设2、学生能说出
(引导学生把画面说完整。山岭和山峰的样子)出示课件17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1)师:你真是个很有想象力的孩子。从哪里读出来的?你给大家读读好吗?
(2)师:刚才某某同学把看到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你们也来试试好吗?
预设2、远看――(崇山峻岭,连绵不断)
生: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了。
师:近看又如何?(一座或几座山峰)
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来的石头快撞到我的头了,还有很多树长在悬崖上,还有草。
师:看来你真的是身临其境了,你看到了悬崖峭壁。站在高处(白云之上,大大小小的山峰);立足山脚――(悬崖峭壁)
生:我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3、师:孩子们,为什么同是这座庐山一会看到的是岭一会看到的又是峰呢?生: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师: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学们给他鼓鼓掌。
师:诗人从横侧远近高低去看庐山,(板书: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请读出你的感受。
生:出示课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师::当大诗人苏轼看到如此迥然不同的美景,他发出怎样的感叹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示课件28(板书:不识――真面目只缘――此山中)
师:从字面上看,缘字是什么意思?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置身在庐山中。
5、师:理解了这个句子的意思,我们再来看它是什么关系的?(因果)把什么放在前面?
6、师:请同学们尝试把这句话的意思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
7、师:因为置身在庐山中,所以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8、师:同学们要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出示课件33
预设1、学生答不出就讲故事《盲人摸象》或《画杨桃》
预设2、学生能答
生:要多角度的,客观全面的看待事物。
师:说得好!作者看到了庐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而你学了这首诗歌也感悟出了人生哲理。
7师: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或听说过这样的事吗?小组讨论。
生:汇报
师:小结:孩子们,想要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在客观的立场上,多角度的、全面的看待它。
五、总结写法,深化体会
师:《题西林壁》这首诗,诗人不仅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板书:写景)更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点明了人生的道理。(板书:明理)同学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不但要读出庐山的奇特美景,更要读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恍然大悟。现在请你带着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来读读这首诗。
六、拓展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题西林壁》这首诗,从诗中不仅欣赏了庐山的美景,还感悟了人生的道理,请你们回去把古诗背给家人听。还要收集描写庐山的诗词或佳句。
设计思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3-4学年段目标对古诗的要求是: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古人也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朗读在古诗学习中的重要性。只有在朗读中,古诗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才能充分发挥。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别诗的语言,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受到古诗情感的熏陶并与之产生共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朗读。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阅读的教学建议: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会、理解和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读感知,以读促思,以读明理,以读悟情。朗读贯穿始终。上课伊始,播放庐山美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抑扬顿挫地读中初步感知古诗内容,然后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反复诵读古诗,体会诗人在庐山那种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意境和韵味,从而理解背诵古诗。最后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创见性,表现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
题西林壁教案中班篇六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壁”等生字,了解作者简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传情达意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领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
谈话导入,畅谈旅游经历,进而引出《题西林壁》。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那。
1.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并称“三苏”。
2.解题。
题:题写。西林:西林寺。壁:墙壁——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歌。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带领学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横”是什么意思?各不同是什么意思?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会呈现出不同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呢?(出示图片)。
(4)在前两句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5)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小组合作讨论)。
(1)学生汇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汇报诗意。
(3)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学习后两句的感受。
(4)全班同学带着感情,齐读整首诗。
5.总结。
汇报本节课收获,可以是手法上,可以是情感上的,可以是内容上的。
6.布置作业。
写一写四季的庐山、早晚的庐山、晴雨的庐山。
题西林壁教案中班篇七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读题释题。
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在咱们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庐山。我们一起去领略庐山风光吧!(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图片)。
2、西林寺有块墙壁,看,墙壁上还写着一首诗呢!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题写在上面的。诗题叫《题西林壁》。(板书课题)。
二、初读,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诗句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第二遍力求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相机正音,如:“岭”“此”等。练读诗句。
3、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谁能试一试?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4、教师相机范读,学生评议。重点指导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出“峰”和“岭”的区别。
5、师生合作读。
三、再读,感受“不同”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将这首诗读了好几遍,但好诗不厌百回读。读多了,你就会对诗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们再轻声读这首诗,一行行地读,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的意思。
2、同桌交流。(掌握方法:查子典,结合诗后注释,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
3、问题检测:苏轼身在何处?(具体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观察庐山呢?)。
4、理解“横看”:怎样看是横看?看我的五指山(教师以手示意),怎样看是横看?也就是正面,前面。苏轼还身在何处?理解苏轼身处位置不同。
5、教师: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远方,身在近处,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无论在哪儿,他都身在一个范围之内,那就是——庐山之中。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想象身处这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
6、出示课件,真切感受“不同”,引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8、理解身处不同位置看到的庐山景象也不同。
出示课件,教师引读。
四、品读,感悟“不识”
1、看到庐山的这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指名读。
2、引导质疑:苏轼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3、链接作者简介:他是唐宋八人家之一的苏轼,他是多才多艺的苏东坡,他还是学识渊博的“苏学士”,他不愿停留在“不识”,他还想知道为什么“不识”。于是,他问自己,他问山中游客,他还问你们:孩子,我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可是,我都身在庐山之中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观察了呀,怎么还会“不识”呢?(感悟因“不同”而“不识”。)揭示哲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5、于是,苏轼文思泉涌,挥毫在西林壁上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诗篇——(学生读全诗)。
五、升华,积累运用。
1、结合生活经历运用诗句谈感受。
2、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诗句。
3、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苏轼(宋)。
横侧。
远近各不同客观全面。
高低。
不识只缘认识事物。
(果)(因)。
题西林壁教案中班篇八
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一、激情导入。
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指名说)。
二、自主探究。
1、看课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
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老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指名分行读)。
强调岭ling峰feng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班一起读吧!
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结合注释或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打上“?”。
三、合作交流。
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
2、哪个小组可以说说诗的意思?
3、(解释第一句)知道岭和峰的区别吗?(学生画岭和峰图)。
4、弄懂了吗?那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一句的意思。
5、那从远处和近处看又有什么不同吗?谁能说说这句的意思?
6、学完前两句,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不一样呢?)。
7、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知道原因了?快来说说!
8、“之所以。。。是因为。。”句式练习说话,再倒过来说“因为。。。。所以”
9、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下来?同桌先是着说说吧!(指名说)(板书:理诗句)。
10、说的真不错,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吧!
四、拓展阅读。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同。”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指名说)。
2、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要从不同解度看。
3、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画杨桃》,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吗?
4、那你认为怎样看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指名说)。
5、是呀!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6、现在就让我们饱含感情,读读这首蕴涵深刻道理的诗吧!(齐读)。
7、想试着背背吗?你可以选择独自背或同桌背,看谁背的既快又有感情。
8、我们全班来一遍吧!已经会背的同学可以合上书背,不会背的同学请你看书读。(齐背)。
9、老师这里还有几首描写庐山的诗,请读一读吧!
初入庐山。
苏轼。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
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
10、古诗虽然学完了,但是老师希望下课后,同学们能收集、了解更多关于庐山的'诗。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学会“缘”字。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教学重点难点则为:理解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所蕴含的哲理,从中获得启示。针对我校学生特点和一些语文教师对古诗教学难以把握的情况,课前我设计的教案尽量简洁、步骤清晰,以期给出一个可以参考的操作模式:一、解诗题(结合注释)二、知作者(包括一定程度的写诗背景);三、理诗句(小组合作学习古诗,知大意,如利用字典、课后注释来理解这首诗歌);四、明诗理(结合说实际和上学期课文《画杨桃》理解,感悟道理: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是不一样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追求风筝的人读后感(模板9篇)
- 最新金典对联摘抄(实用13篇)
- 2023年《童年的回忆》教学设计(优秀11篇)
- 2023年护士的计划(汇总13篇)
- 2023年种花教学设计 种花的邮差教学设计(14篇)
- 2023年《士兵突击》经典台词大(大全15篇)
- 最新职业生涯规划测评300字(精选16篇)
- 描写人的好句20句(精选16篇)
- 口腔医生工作计划(大全11篇)
- 厨房大比拼作文(模板16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