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反思人生的方式,通过总结过去的经历和成就,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总结可以采用概括和归纳的方式表达。借鉴他人的总结作品可以提高我们的自我总结能力,发现新的写作思路和技巧。
好人主义思想篇一
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出身于伦敦一个书香名门,父亲莱斯利·斯蒂芬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传记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同时也是一位男权意识严重的家长。他培养家中的男孩上牛津、剑桥等一流名校,可女儿却只能留守在家接受来自父母的教育。儿时的不平等遭遇为伍尔夫日后投身女权运动埋下了深深的伏笔,她不仅成为西方女性文学评论的理论先锋,也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她娴熟运用手中笔墨,为女性的独立解放摇旗呐喊,为推动女性文学和女权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伍尔夫的早期代表作《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她提出女性要写作,必须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这间房既是女性潜心创作的物质空间,也是女性心灵归属的精神空间。然而,伍尔夫感慨道,这样一间独立的书房对于19世纪中产阶级家庭的女性而言,无疑是难以企及的空中楼阁。简·奥斯丁终其一生都只能在全家共用的起居室里写作,她的大部分作品都在一种藏藏掖掖、时断时续的状态下完成。
伍尔夫认为,要使女性自由创作,充分展露其才华,除了自己的一间房,还得拥有每年五百英镑的收入。只有这样双性同体,女性才有可能四处行走,置身于广阔的生活天地中,获取更丰富的写作素材和人生阅历。而不是像简·奥斯丁那样足不出户,因此她的生活阅历和活动空间决定了她的小说只能写一些中产阶级家庭的日常故事。让伍尔夫倍觉惋惜的还有夏洛蒂·勃朗特,她之所以“傻得以一千五百英镑售出了她的几本小说的其他方面都与过去别无二致。为何曾经由他统治的世界仅仅因为性别的改变使她步履艰难?伍尔夫的一段男女有别的言论恰到好处地回答了奥兰多的疑问:
好人主义思想篇二
思想报告:从入党申请提交党组织时起,申请人就被纳入党组织的教育、调查和培训范围。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尊敬的党组织:
新时代的党员应当具备时代的精神,身为一名预备党员。我被周围涌动着的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热情包围着。这些充分让我感觉到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想现在我们更应该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所以我的这篇思想汇报就是想向党组织汇报一下我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始终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本源泉,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力量。这种精神,寄托着对民族命运的拳拳之心,倾注了对中华大地的兹兹之念,凝聚了对国家富强的殷殷之望。国家强盛,百姓幸福,这是爱国主义最为朴素的价值指向,也是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从这个目标看,中国***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结束了国家四分五裂、民族蒙受屈辱、人民灾难深重的局面。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中华民族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这场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奏响了爱国主义最为雄浑激荡的伟大乐章。
今天我们弘扬爱国主义,就是要从历史的财富中寻找源头,从社会的进步中汲取力量,从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中获得启示。没有***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这是我们理解爱国主义的历史基点,也是我们弘扬爱国主义的现实依据。爱国从来就不是抽象的。爱国主义,是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统一,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这是当代爱国主义精神最本质、最重要的表现。
爱国主义既有历史的继承性,又有鲜明的时代性。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深入的时代,是国与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前景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我们需要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爱国主义的当代价值更加凸显。在这样的时代,我们需要拥有一个大国所应有的精神高度,让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更加丰富。在这样的时代,我们需要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让爱国主义的实践特性更加鲜明。爱国主义作为情感、理智和行动三者交融的有机整体,是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的统一。
我想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必将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使爱国主义转化为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心系民族命运,心系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祉。让爱国主义旗帜高高飘扬,焕发新的时代光芒!我将谨尊党组织的教诲,用自己的全部捍卫我的祖国。我会努力学习,认真工作,争取早日成为正式的党员。
汇报人:xx。
二〇一四年十月二十三日。
敬爱的党组织:。
在这一周我们小组的座谈会以及周五晚上的党课中,辅导员史梅老师和数统学院的李老师都对前一段时间的学生游行活动作出了评价。两位老师都认为学生这种单纯的爱国热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们采取的这种方法却是不成熟的,并且提出了关于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新内涵的问题。
大学生作为有知识、关注社会同时又富有热情的一个群体,对于出现的钓鱼岛问题当然会有自己的想法。出于对祖国的热爱,举行游行活动,这样的一种感情没有错。可是,这种正确的爱国热情却因为错误的爱国方式而起到了一种适得其反的效果。那次的游行让光谷到洪山的交通完全瘫痪了,并且在游行中还出现了砸日产车,以及抢索尼之类日本品牌产品的状况。也许这种砸车砸店的事情不是学生所为,只是混在队伍里的其他人做的,但这些人无疑就是利用了学生的这种爱国心理,故意制造事端。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更应该冷静下来,好好地想一想,在如今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爱国主义。现在已经不是几十年前,我们的想法可以通过很多渠道得到表达,而不是采取这种比较过激的方式来传达。
在现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真正的爱国主义要求的是用一种冷静而且全面的眼光看待这些国际、社会问题,然后采取理智的,正确的渠道让自己的想法和爱国热情得到表达,这些想法也一定会被社会大众听到的。而那种比较过激的行为只会造成社会混乱,让自己同胞的利益受损。
当再有一些社会问题出现时,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冷静和理智,不要被少数人利用,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实践自己的爱国热情。
汇报人:
敬爱的党组织:
经过长期来党组织的培养以及本次大学生网络党校的学习,使我对党组织的认知有了新的了解。今天,我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争做新时代学生楷模”为主题进行思想汇报。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不是单纯的一句口号,它需要千千万万人用行动来浇灌。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际,平凡的英雄带给我们真实的感动。当人们都在躲避退让,他们却在勇敢逆行;当人们还在惶恐不安,他们却在坚定向前。他们用敬业奉献、医者仁心,温暖了寒冬,照亮了前路。学习是立身做人的永恒主题,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必备阶梯,是报国为民的重要基础。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应该与时代相结合,我们要时刻把自身前途和国家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拥护中国共产党、支持社会主义道路、献身社会主义建设。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有爱国之情,更要有报国之行。
身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更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涵养见微知著能力,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当爱国爱党的践行者。
“寸土必争、浴血奋战”是爱国;“发展科技、赶超欧美”是爱国;“研发精品、出口创汇”也是爱国。爱国并非一定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也不是大英雄才能诉说的情怀。爱国,也可以是小人物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坚守自己的本职,施展能够施展的才能,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添砖加瓦。便是爱国。谨守自己的言行,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便是爱国。随时带一颗爱心,关爱身边人,关爱需要帮助的陌生人,便是爱国。
先贤的谆谆教诲时刻砥砺着后人,只有爱国才能爱家,只有国家富强才有百姓安居乐业,只有胸怀天下,才能打开格局、开阔视野,投入到更广阔的天地,成就更精彩的人生。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恳请党组织继续监督,加强对我的培养和教育。我会坚定信念,高标准要求和约束自己。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x。
2020年4月27日。
敬爱的党组织。
您好。
在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第11期预备党员发展对象培训班中的学习是短暂的也是难忘的,更是让我引以为傲的。在党的关怀与培养下,我对党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看到、感受到周围许多党员都在默默地奉献着自我的青春,以自我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的职责,也让我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深深体会到了党的正确领导的意义所在。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刚开年中国便面对重大疫情影响了社会各方面的正常运转。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我目睹了社会各处的党员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踊跃捐款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党员们的一颗颗爱心传递着关切关爱、守望相助的深情厚意,涓涓细流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这时更有大部分党员干部不惧危险、担当奉献,第一时间行动起来,积极参与排查防控和宣传工作。他们自愿组织了“党员志愿服务队”坚守疫情防控中,不畏艰险、冲锋在前,一名名党员成为一面面旗帜,飘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阻击战一线。因为有他们,社会秩序在疫情阻击战时期还能保持井然有序。他们的努力与坚定让我看到了党员的力量和光芒,暗自下定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今后也能向他们一样为社会奉献出自己的微小力量。
纵观世界,全球化趋势发展迅速,经济实力竞争带来了诸多问题,仍有部分国家到如今还处于战乱中,恐怖势力依然虎视眈眈。但中国始终秉持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和平贡献出巨大力量。向内看,习近平主席正一步步带领党和人民,围绕着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完善治理体系等问题向好发展。但我们仍需要积累与实践,用时间来告诉世界中国特殊社会主义终将成功的答案。
我认为,如何做新时代学生楷模,首先要把爱国情怀深深植根于内心,对国家,对人民,对脚下的土地抱一份浓浓的热爱,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强烈的责任感,认真学习党的思想,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生活中,积极对事对人,任何时候都不应该颓废,把才华和本领挥洒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中。保持干劲,为祖国的建设奉献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我沐浴在党的政策之下,学习数载,如今有能力也应该参与到党为人民服务的行列中。我一定坚定沿着党的指导路线前进,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员。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x。
xxxx年x月。
敬爱的党组织: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庚子年春节的平静,时至今日,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形势仍十分严峻,作为一名党员我时时刻刻在关注着疫情的发展,现将我近来的思想以及所做工作向党组织汇报。
习近平总书记1月27日再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党组),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一名党员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虽不能亲临防疫一线,但深知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关键时刻挺立关键英雄,紧急形势检验党性担当,身为一名党员,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调动家里人积极的以通信的方式跟身边的亲戚朋友做疏导并告诫身边人民群众要相信科学相信党,积极防控,勤洗手,不出屋,不信谣,不传谣,积极做好基层人民该做的事。并尽个人努力调动身边的基层人员,发挥主动能动性,尽能力告诫身边人民群众要听从社区命令,不随意走动出门,作为一名党员就应该担当尽责,必须当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先锋者,从加强联防联控到加强舆论引导,增强身边人民群众抗击疫情、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确保社会安定有序。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抗击这场战争的战士是我们每一个人,而身为党员更应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高举党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我们一定能够掌握主动权,尽早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抗击疫情的各条战线上,我们应该以身作则发挥自身的光去点亮身边的人民群众,做一盏防疫指明灯。
我也相信,经历了这样一场战“疫”,我们大学生党员在选择未来的方向时,我们定会更有敢担使命、敢负重任的豪情与理想。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同志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以身作则带动身边群众,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这场战“疫”。
此致
敬礼!
汇报人:
2020年_月_日。
尊敬的党组织:
是比较难忘的一年,从年初的冰冻,到五月份的四川地震,到八月份的奥运,再到九月份的奶粉事件。这一系列的事件我们可以从经济角度来看,也可以从道德层面看一看。我们讲这些东西就是因为这些事件引发了,我们由这个事件导致的一些道德的思考,思考过去的记忆,为我们以后的发展,来反思这一年走的路,从道德层面反思,使未来社会道德发展得更好。
我觉得从北京奥运会,汶川大地震,以及年初抗击雪灾的事件中,最主要的就是体现在能够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和”。还体现志愿者的精神,还有我们所说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还体现爱国主义等等这样一些方面。就北京奥运会来说,我觉得用“和”这样一个民族文化最核心的价值,来概括和凝练奥运会的理念是最恰当不过了,这样一种理念体现的就是西方的奥林匹克的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最好的结合,因为奥林匹克一方面是强调更快、更高、更强,另外一方面也去追求和平、团体、友谊和进步。所以北京奥运会留给世界的财富,留给后代的财富就体现在中华民族最核心的“和”上,首先体现在“人”上,奥运会本身需要人们挑战生理的极限,需要确认人的一种体魄上的强壮,同时,也体现人的精神文明,这其实就是体现了人的身心和谐。
且也令我感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
以人为本是国家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科学发展就要以人为本,在今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中都得到了体现。在汶川大地震中,总理在地震现场指示:要付出一切代价救人,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因为生命是人的基本权利,没有了生命,其他的就别谈了。在汶川地震上,救人这是放在第一位的。这就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我们看后来的毒奶粉事件中,反应出来的不仅仅是以人为本的问题,还有我们企业怎样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社会责任履行了,这是对我们的一种尊重,也是以人为本的在企业当中的体现。企业不仅仅是要获得一定利润,获得利润的手段是不是符合伦理、符合道德,这是最关键的。符合伦理、符合道德的手段,然后再来从事企业经营,生产销售,就能体现在这个行为当中贯彻的一种基本原则。还有就是我们对一些安全事故当中,尤其今年煤矿事件比较多,我们看到这些人为了生存的需要去打工,由于矿主的不正当生产,导致很多人在其中死亡。这些人完全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了。在这个时候怎么办,我们不能要求每个矿主都有很高的品德,就是不去关注我的利润,我只是为了安全,我投资更多,这对他是很难,他是经济人,所以他把利润放在第一位的。
离我们渐渐远去,留给我们很多难以磨灭的记忆,面对新的一年祝福中国,祝福勇敢的中国人,希望所有人都能够幸福的面对未来!
此致
敬礼!
汇报人:徐曼。
好人主义思想篇三
【论文摘要】对于密尔究竟是一个功利主义者还是一个自由主义者理论界颇有分歧,有人称密尔是继边沁之后的又一功利主义集大成者,也有人认为密尔是一个重视个体自主性的自由主义思想者,以致于出现了“两个密尔”的解读。本人认为,密尔是一个功利主义的自由主义者。其早期的思想确实是“功利主义”,但在中后期思想发生了改变,意识到边沁功利主义的一些弊端,通过对边沁功利主义的修正,思想逐渐倾向于“自由主义”。他的自由主义思想处在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向新自由主义思想的过渡阶段,在古典与现代自由主义之间起着一个桥梁的作用,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1、思想流派。
(1)英国当代政治理论家戴维·米勒认为西方曾出现过三种主要的自由传统。
第三种,唯心主义的自由传统,自由从个人生存的社会制度转移到了决定个人行为的内在力量上,即认为一个人只有在有自己的理性信仰时才是自由的。
(2)我国著名学者李强认为自由主义在西方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密尔的自由主义当然也属于西方自由主义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如果根据上述的划分,密尔的自由主义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自由派的自由传统,因为密尔在《论自由》中说:“唯一实称其名的自由,乃是按照我们自己的道路追求我们自己的好处的自由。只要我们不试图剥夺他人的自由,不试图阻碍他们取得这种自由的努力”。即同自由派的自由主义的观点,不受他人制约或干预的状态。
同时,其自由主义思想处在经济自由主义时期向社会自由主义时期过渡的`阶段,同样,密尔在《论自由》开篇就提到他要讨论的自由是:“这篇论文的主题不是所谓意志自由,不是这个与那被误称为哲学必然性的教义不幸相反的东西。这里所讨论的乃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加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该自由又并不完全等同于社会主义自由时期的自由,所以认为密尔的自由主义处在一个过渡性的时期,起着连通经济自由主义与社会自由主义的桥梁作用。
英国19世纪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实证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盛行,密尔在各种思潮中受到许多思想家的新观念、新方法的影响,他有选择与吸收性的把早期功利主义学说与许多新思想的重大营养成分结合在一起,为他的自由主义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思想来源主要有:。
好人主义思想篇四
[论文摘要]密尔不仅明确地提出了关于自由的原则,而且将自由主义的原则和功利主义的原则成功地融合在一起。他一方面极力维护自由主义的一般放任原则,主张社会事务最好由私人自愿去做;另一方面又提出政府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伟大的善”,应对经济事务和个人活动进行一定程度的干涉。密尔在新旧自由主义之间采取了调和折中的方式,提出了政府有限干预的理论,这使他的自由主义思想蒙上了浓厚的折中主义色彩。
英国思想家密尔继承古典自由主义传统,坚持个人自由至上的自由主义基本原则,认为一般情况下社会事务应由个人自愿去做,政府应奉行不干预政策。但同时,他根据社会现实情况,从功利主义原则出发,认为为了增加快乐,免除痛苦,政府必须进行适度干预,积极地为人民提供更多的获得自由的机会。
一、政府千预的基础:保证个人自由。
与以往的传统自由主义者不同,密尔是从更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探讨个人自由的,把过去仅限于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政治自由扩展到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中。密尔已经不仅仅是从政治权利方面论述自由问题,而且要从人们的社会生活方面进行考察,要在社会生活中为个人自由划出一个范围。密尔对个人自由进行了独到的阐述,他在给斯特林的信中说:“自由主义要使每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指导者和主权者,要让每个人为自己去思索。只按对自己最有利的判断去做,允许其他人以言之有据的道理说服他。”川他一生坚定不移地捍卫个人自由,这成为他整个自由主义理论的核心。密尔主张:“一般说来,生活中的事务最好由那些具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自由地去做,无论是法令还是政府官员都不应该对其加以控制和干预,那些这样做的人或其中的某些人,很可能比政府更清楚采用什么手段可以到达他们的目的。}}f21(psa2)所以“无论我们信奉什么样的社会联合理论,也无论我们生活在什么制度下,每个人都享有一活动范围,这一范围是政府不应加以侵犯的,……只要稍许尊重人类自由和尊严的人都不会怀疑,人类生活中确实应该有这样一种受到保护的、不受干预的神圣空间”[2](pssi。密尔在他的名著《论自由》一开篇就指出:“这篇论文的主题不是所谓‘意志自由’,不是这个与那个被误称为哲学必然性的教义不幸相反的东西。这里所要讨论的乃是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3](pl)对于来自个人自由的威胁,密尔最担心的不是政府,而是来自社会习俗和舆论压力的强制因素。他认为当社会本身是暴君时,即当社会作为集体而凌驾于构成它的个人时,它就是实行了一种社会暴虐。“这种社会暴虐比许多种类的政治压迫还可怕,因为它虽不常以极端的刑罚为后盾,却使人有更少的逃避办法,这是由于它渗入生活细节深得多,由于它奴役到灵魂本身。;[3](pa)密尔深刻感受到这种社会暴虐的危险,所以他着力探讨社会所能合法给予于个人权力的性质与限度。
密尔在《论自由》中提到:“本文的目的是主要力主一条极其简单的原则,使凡属社会以强制和控制方法对付个人之事,不论所用手段是法律惩罚方式下的物质力量或者是公众意见下的道德压力,都要绝对以它为准绳。这条原则就是: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个别地或者集体地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卫。这就是说,对于文明群体中的任一成员,所以能够施用一种权力以反其意志而不失正当,唯一的目的只是要防止对他人的危害。“}[3](p9-10)可见,密尔所关}l}的问题是防止社会权力对于个人自由的侵犯,他的自由观属于“免于……自由”基调的消极自由观。不过,密尔同时又把功利主义引入他的自由观之中,提出了著名的“群己权界论”。为了寻找个人自由的合理范围,他把人的全部行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行为只涉及本人,另一部分行为会涉及他人。他说:“第一,个人的行动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什么人的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交代。”“第二,关于对他人有害的行动,个人则应当负责交代,并且还应当承受或是社会的或是法律的`惩罚。}}[3](p13)所以,是否危害他人,就是“群己权界”的“界”之所在,也是社会与个人的权力之界。密尔认为,无论社会对个人的强制手段是法律的物质力量还是舆论的道德压力,都要绝对以此为界,这是一条绝对的原则。他通过确定“群己权界”原则,一方面维护了个人自由的空间,保障了个人权利;另一方面又对个人自由进行了必要的限制,维护了社会利益。密尔正是以折中的方式调和了个人自由与社会权力的利益冲突,使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达到了相对的统一。这样既可以保证个人幸福的实现,又可以增加社会的整体福利。按照密尔的观点,个人自由的领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意识的内在领域的自由,如良心自由、思想情感的自由,对所有论题持有意见和观点的自由,以及表达、发表它们的自由;二是个体情趣和追求的自由,构成适合于自己特征的生活计划,并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的自由;三是与任何其他人结交、联合的自由。密尔说:“没有一个在其中这些自由在整体上不被尊重的社会会是自由的,不管它的政府形式是什么。没有一个在其中这些自由并不绝对地无条件地存在的社会会是完全自由的。”又说:“配称得上那个名字的仅有的自由就是以我们自己的方式追求我们自己的善的那种自由,只要我们并不企图剥夺其他人的善,或不阻碍他们获得它的努力。}}[3](p102)自由思想是密尔全部政治著作中所表达的最重要的、最突出的信念。他提出的社会自由的观点受到西方学者广泛的赞誉,认为他最充分最完美地表达了自由主义者的信仰,而《论自由》这一著作则是自由主义的经典声明。
密尔的自由思想比其自由主义先辈们更完善、更合理,他是19世纪自由主义思想的典型代表。他提出的“自由是按照自己的道路追求自己的好处”这一思想主张,成为由传统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积极自由”过渡的桥梁。
好人主义思想篇五
摘要:中共八大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积极探索。中共八大提出历史任务,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分析具体国情,提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坚持科学态度,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
关键词:中共八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总结了七大以来的实践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化、党建等方面对“苏联模式”有重大突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认为“八大的路线是正确”[1]。薄一波认为,“八大的一系列正确决策,是在探索中形成的,是探索的积极成果”[2]。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建设实际,形成了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以及八大前后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光辉著作。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共八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中共八大提出历史任务,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
之日起,围绕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把马克思主义学说关于革命的一般原理同中国特殊实际相结合,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从而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即将诞生的前夕,党决定将工作的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以生产为中心。新中国成立之后,时代的主题就由革命转为建设。中国共产党人为进行社会改革和国家建设,一直都在寻求符合本国实际的理论,以适应时代主题由革命到建设的转变。当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阶段结束的时候,党中央适时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其总目标是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要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关于建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揭露了斯大林的错误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严重问题,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毛泽东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写出马克思主义名著《论十大关系》,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正式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鉴于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缺乏必要的思想理论准备,又不能完全照搬苏联的经验,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具体的建设实际,同时也把建设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化,制定出新的历史时期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例如,刘少奇在政治报告中指出,“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3],因为这样才能发挥干部和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充分集中群众的智慧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历史任务。政治报告指出:必须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监督,具体措施包括加强人民代表的视察制度、检查制度、公开发表人大代表对政府的批评,增加人民代表大会的透明度。邓小平在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发展党内民主、坚持集体领导和反对个人崇拜的重要意义作了专门的阐述。此外,周恩来提出了“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的原则,董必武作了《进一步加强国家法制,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言,对法制建设进行了系统的探索,提出了不少重要意见,认为法制是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心环节。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围绕实现新的历史任务而产生的。
二、中共八大分析具体国情,提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
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清中国的国情,也是解决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基本依据。例如,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立足中国国情,科学分析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实施和平赎买政策,成功实现了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历史经验表明:认清中国的国情,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是坚持实事求是,制定正确纲领、路线和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中共八大召开前,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比较系统的经济建设情况调查。1956年4月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就是集体调查研究的结果,它初步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关系的基本方针。大会召开前进行的调查研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客观依据。
的工业国。”[4]刘少奇在政治报告中科学分析和总结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国际关系的情况。例如,从工业、农业、商业和文化教育方面科学分析中国的基本情况,并相应地提出任务。周恩来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中,也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的情况”、“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的若干主要问题”科学分析了中国的基本情况,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政策。同时,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提出了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应当明确地解决的十个经济政策问题。这些正确政策的客观依据是对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
中国化提供了客观依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
三、中共八大坚持科学态度,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
的,但是必须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6]。在中共八大开幕词中,毛泽东再次强调要大力克服“思想上的主观主义”[6]的严重缺点。刘少奇在政治报告中,总结了党三十五年来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1931—1934年期间王明、博古等人统治全党的教训,“由于他们的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和横蛮武断的作风,把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错误发展到了党的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地步”[4],使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损失惨重。为此,提出了有效地反对主观主义的各种方针措施,如集体领导和党内民主的原则。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执政党的地位,使我们党面临着新的考验”,“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结果,必然发展主观主义,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4],提出必须对此进行坚决的斗争。中共八大坚持事实求是,反对主观主义的态度,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成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内民主,要继续坚决地执行中央反对把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继续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还有关于选拔和培养干部的论述等。中共八大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显然是初步的,但还是把握了执政党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总结了自身建设的独创性成功经验,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共八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正确的八大路线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贯彻下去,但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在进行新的探索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宝贵思想,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后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69.[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548.[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3.[4]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121.[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9.[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1.
好人主义思想篇六
多元主义是庄子哲学的.核心内容.庄子否定那种以预设的人类之眼、“天眼”看出来的绝对真理,而认为由于认识主体是多元的,真理也必然是多元的.庄子承认多元,却并不意味着取消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它只是要求把这种联系建立在自足、平等的个体基础之上.
作者:李祥俊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刊名:船山学刊英文刊名:chuanshanjournal年,卷(期):“”(3)分类号:关键词:
好人主义思想篇七
密尔之前的哲学自然主义表现为自然为人类立法以及道德以自然为本性为基础的自然主义,代表人物如英国的洛克。边沁把这种自然主义推向了一个极端,形成了具有宿命主义倾向的自然主义,他极力宣扬自然赋予了人类趋利避苦的欲望,一切乐悲因自然而起。密尔注意到了这种宿命主义倾向,极力的改变这种宿命论,他的自然主义是相对的,这种想法在其早期的信念中已有所反映:“我懂得,我们的意志通过影响我们某些环境,就能增进今后使用意志的习惯和能力”、“遵循自然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并没有必然联系,把遵循自然这个概念引入伦理学的讨论中并不恰当”。
2、对快乐主义的批评。
密尔于1923年开始从事于东印度公司,在随后一两年中因为过渡的疲劳、缺乏情感的滋润,精神状态处于麻痹状态,陷入了精神危机状态,这使他逐渐认识到了原有功利主义的缺陷,他开始重新思考边沁的功利主义,思考快乐的标准与目的。密尔认为人类并非也不应向边沁所描述的那样自私,“我想只有那些不为自己谋快乐而把心力用在别的目的上的人才是快乐的,为他人谋幸福的人,为人类谋进步的人,甚至从事艺术或学问,但不把它当做谋生手段,而把它们当做理想目的的人才是快乐的”。快乐与幸福不是为自己的一切而为的就是快乐,还应该关注他人与公众的快乐,追求精神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3、对多数派绝对统治的怀疑。
密尔明确的在其自传中批判边沁所倡导的多数人统治的政治制度,认为这种多数人统治制度极有可能导致专制主义,它应该是相对的,因时因地因民俗风情而有所不同,人类在进步的不同阶段不但而且必定有不同的制度。密尔很担心多数人统治的制度会压制弱小的少数,那么社会平等和代表公众舆论的政府将不可避免的出现,这将会把统一的言论与行为的枷锁加在人们头上,这就是为什么密尔在《论自由))中那么推崇个性与个人自由,那样希望保护所谓的天才和“异端”。
(二)基本内涵。
密尔的自由主义是建立在对自由的捍卫与个性的发展之上的。正如《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所指出的,“在《论自由》中,他捍卫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则—除了自卫,社会不能强制不情愿的个人,家长式统治绝对是不合法的,道德立法是绝对不正当的。”他的捍卫绝不是如他的一些思想前辈建立在自然权利的原则之上,他的出发点是立足于对人性的清醒的分析之中。在密尔看来,人人都具有自利的本性,但是这并不是把个人以及社会推向毁灭的必然理由,每个人都希望过快乐幸福的生活以至于追求某种崇高的德性生活,因此,没有人愿意天生就贡献出自己的自由而泯灭自己的个性,都希望最大限度的享受个人自由。
密尔将个人自由分为三个领域:一是思想意识的内在领域自由,包括良心自由、思想情感自由,言论自由等;二是追求个体情趣和志趣的自由;三是与任何人相互交往的自由。密尔认为,任何一个社会,此三方面的自由都是必不可少的、绝对的,都应当受到尊重,否则,就不是完全的自由。没有个性的人在思想方面是别人的奴隶,在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上任人摆布,在扩大自己社会活动上处处碰壁。“必须不使自己成为他人的妨碍”。
密尔对个性自由的尊重与重视,实际上也体现着他平等的思想,平等的获得自由权利的思想。前面已提到,密尔在论述自己功利主义的幸福观时就认为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也都有获得幸福的权利,自由的平等观已初见端倪。同样的,谈论个性时,“给每个人本性任何公平的发展机会,最主要的事是容许不同的人过不同的生活”。也就是说发展个性不是局部特权。培养人的个性绝不是某一个群材孟或某一地区的专利,只要是人,他就享有发展自己个性的自由,也就可以平等的发展自己的个性,如果一个社会只允许少数部分的人培育和发挥个性,那么极可能出现一个“集体的平庸”或者说少数人的意见左右公众的意见。
因为在密尔生活的时代,每个自然人并没有获得公正的、自由的发展机会,比如黑人、妇女这些特殊群体,密尔对这些不平等现象非常憎恶,所以提出了许多自己的见解。对于黑人,主张给黑人平等的权利,反对民族歧视,先后写了《黑人问题》、《美国的争执》等著作为黑人的权利作深刻的辩护;在《论妇女的屈从地位》一书中,论述了为什么男女应该平等,为什么妇女应该拥有平等权利,密尔都做了精辟的阐述。
3、自由与进步。
密尔对个性自由、自由获得平等权利等问题的关注与剖析,实质上源于他对“进步”的思考。要衡量自由是否推动了进步,还是要诉诸密尔的功利原则。
密尔曾说:“进步一词所暗示的是前进的意思,而它在这里的意思却差不多同样是防止倒退”,“当进步被说成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需要时,可以认为它意味着改进”。密尔认为进步具有智力活动、进取和勇气等特征,所有的这些特性,对保存我们已有的幸福来说,和增进我们的幸福同样重要的,进步可以较大程度的增强我们的幸福,这是符合其功利原则的。进步也是依靠自由的,因为“一有自由,有多少个人就有可能有多少独立的进步中心。”
四、结语。
密尔的自由理论在在西方得到了广泛的赞誉,被称为“英国自由主义的最美丽的花朵”,而其著作《论自由》则是“这朵名花中最美的东西”,是“自由主义的经典声明”。作为自由丰义发展史上的关节转折点,密尔的自由主义思想对我们认识和理解自由主义产生和变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从古典自由主义向性自由主义的过渡过程中起着牢不可动的桥梁作用,密尔在修正功利主义的同时,更是是一个自由主义的捍卫者。
好人主义思想篇八
牢记使命”这八个字被映入眼球,自己就对其进行思考过。
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和使命,是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体现了党的先进性;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今天为什么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进入了新时代。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越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我们就必须坚持把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效贯通起来,认识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必须自觉磨练革命斗争精神,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应注意哪些问题?一是范围主体。在抓好副处级以上干部等“关键少数”的同时,要向广大党员干部延伸拓展。二是学习方式。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纳入“三会一课”中,不定期集中学习、讨论交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经常进行“政治体检”。三是工作效果上。把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紧密结合,统筹推动扫黑除恶、脱贫攻坚、化解化解重大社会风险、污染防治、平安建设等项工作纵深发展。四是督导问效。在对规定动作督查的基础上,加大对自选动作和学用转化等情况的倾斜力度,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好人主义思想篇九
摘要:十九世纪是英国文学最空前的时期,这时期以女性为主题的小说最为典型代表。这些小说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思想意识超前的女性形象。本文以《傲慢与偏见》、《玛丽・巴顿》和《一间自己的房子》等三部小说,比较英国女性主义小说思想的嬗变,探讨她们不同的爱情观和社会观。
十九世纪的英国,政局**,社会矛盾加剧,女权思想充斥整个社会。这时期涌现出大量的女性作家,她们以女性的视角挖掘社会的不同阶层的人物,勾勒出许多个性鲜明、思想超前的女性文学形象,她们渴望与男性平等的社会身份,她们抵制父权,她们有自己的爱情观和社会观,她们打破传统思想的桎梏。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有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盖斯凯尔夫人的《玛丽・巴顿》、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子》等等。本文通过比较这三部小说,探讨十九世纪女性主义小说爱情观和社会观的嬗变。
一
十九世纪前叶,男权主义思想猖獗,他们认为男性具有先天的优越感,他们具有更加敏捷的思维,更加强的社会判断力,他们能够处理好各种社会事务。这种思维逼迫许多女性作家应该早日觉醒,应该打破这种性别社会的禁锢,她们以“社会人”的视角,主观男女平等的社会权利,比较男性与女性的智力,通过塑造特色鲜明的女性形象。这些文学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统一表现出睿智,具有独立的`智慧、思想和能力。她们是理性、美德和智慧等多种元素的结合体,她们是许多社会优良特征的代言人,她们是时代的英雄,她们散发出独特的人格魅力。《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虽然她的长相不是特别漂亮,她的性格也不是特别温顺,她的举止也不是特别优雅,但她特别机敏,她特别聪慧,她特别幽默,她身上散出一种独特的女性魅力。伊丽莎白对待爱情即不屈服也不傲慢,坚持独立平等的爱情观,小说的前半部,达西傲慢且骄横,伊丽莎白对达西没表现出任何好感,但当达西表现出平易近人时,伊丽莎白就表现出无比的狂热。伊丽莎白虽然是个软弱可怜的孤儿,但她不依靠别人,她努力奋斗,她想成为她自己心目中的自己伊丽莎白超越了她那个时代的爱情观、价值观,她成了十九世纪女性心目中的“社会人”,她通过平等独立的价值观,最后得到了男人的尊重。
二
《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是一个理想境界的“社会人”,她是完美的化身,但她还只是个形象代言人,没有走向真正的社会身份。因为十九世纪前叶社会领域的各个层面都被男性控制,无论女性怎样努力,最终都难逃男人的掌控。十九世纪中叶,盖斯凯尔夫人突破简・奥斯汀理想中的女性形象,她的文学作品关注女性的社会属性,她认为女性只有主动参与到社会与政治方方面面,才能真正融入男权社会,她塑造了许多具有社会地面的女性形象,《玛丽・巴顿》中的玛丽就是这样一位女性。玛丽把自己置身于社会,不管是爱情、社会价值等评判都从社会政治生活角度考虑,通过更加理性的方法来评判自己的爱情观,通过更加理智的手段来权衡社会现象。盖斯凯尔夫人将女性置身于社会,同时还让这些女性担当了政治社会的角色,表现出她们的社交素质和政治管理能力。她笔下的女性通过自身的力量觉醒或成长为政治社会的一员,她们的成长代表了英国十九世纪社会价值观的转变。通过小说人物的描述,盖斯凯特尔夫人表达出了女性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意欲,也充分表达出了女性是有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能力。
三
虽然说盖斯凯尔夫人的女性主义思想比简・奥斯汀更进了一步,由隐性变成了显性,但两位的女性主义思想还不算激进。而弗吉尼亚・伍尔夫就纯粹由女性主义变成了女权主义,她认为女性应该与男性一样的平等,男性拥有的权利女性都必须一样,有些甚至要超越男性。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生都在为女权运动奋斗,她一生都在不停地写作、演讲,来宣扬女权主义,来反对男性文化的束缚。她掀起了一起女权主义思想革命,她将女权主义思想带入文学批判。她认为女性写作视角完全不同男性写作视角,挑战男性写作的权威性。《一间自己的房子》就是一次大胆的革新,她提出“双性同体”的文学性别视角,通过“双性同体”唱响女权主义的号角。文中通过第一人称“我”贯穿整本小说,但这个“我”又不是单纯指弗吉尼亚・伍尔夫本人,而是许多女性的总称,她们有些连姓氏都没有,她们是“玛丽・卡迈克”“玛丽・赛登”等等。她在控诉社会对在排挤她们女性自有的空间,她在试图重新塑造女性,恢复女性的社会地位,重新树立女性的社会身份。她认为,女性要真正获得社会的公平对待,只有她们先获得必要的物质条件,者能最终摆脱社会对女性的偏见。
十九世纪英国的女性作家塑造了许多女性主人公,通过这些女性角色来关注女性的婚恋、生存状态,来表达她们追求与男性一样的“平等权利”,追求物质上、经济上、政治上的平等,试图建立女性的爱情观和价值观。但这些女性主义倡导者之间还是存在差别的,通过研究她们的文学作品,可以观察出十九世纪女性主义思想的嬗变。十九世纪的女性作家的才华和努力是世界女性主义文学的榜样,她们赢得了许多男性作家的尊重,赢得了他们前所未有的关怀和同情。
参考文献:
[2]庄冬文.从简・奥斯汀到夏洛蒂・勃朗特――英国文学中女性主义的发展轨迹[j].电影文学,(4).
好人主义思想篇十
欧洲近代哲学和伦理学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对人性的探析上,不论是伦理学还是哲学,都想从对神的研究转向对人本身的研究,特别是在伦理学领域。近代,霍布斯首先提出伦理学研究的基础是对人性的研究。他认为“道德哲学就是研究人类相互谈论与交往中的善与恶的科学”[1],因此他从人性的自私为立足点,提出人生存的首要目的是实现自我的保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整套的利己主义的伦理学思想体系。他认为人性虽然是自爱的,但理性也是人的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理性能够控制好人的情感和欲望,使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进而使人脱离自然状态。在理性的主导下颁布了自然法,自然法就是人们行为的一种普遍性规则,禁止人们去做有害于自己生命的事情,命令人去保全生命。他的这种以人的自我保存为根本的思想体系,引发了近代许多关于人性讨论的问题,对情感主义伦理学思想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情感主义伦理学的创始人是沙夫慈伯利,而不是霍布斯。他在霍布斯的理论观点的基础之上,建构了以道德感理论为基础的情感主义伦理学体系,认为人何以有德这个问题应归结为人的情感。为了能更详尽地阐明自身的思想,沙夫慈伯利认为最先要解决的,就是道德和宗教之间的关系问题。哈奇森系统化了沙夫慈伯利的思想,继承了沙夫慈伯利的道德感理论,然而他的思想和沙夫慈伯利并不相同,他的道德感理论是更为纯粹和理想化的。在他看来人的道德具有先天性,根源于人天生就有的内感官——道德感。因此,哈奇森首先对人的知觉进行了明确的区分,提出人心中的一切观念,都来自于感觉和反省。而人的知觉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物质利益的知觉,一种是对善恶美丑的知觉。他认为这两种知觉之间的区分,对人而言是自然的,根据自身的体认就可明了。因为对物质利益的知觉引起了人对物的占有欲望,而对善恶美丑的知觉则直接引起人们的快感和恶感。所以他说道德上的善、恶的感觉对人而言也是自然的。巴特勒则主张对伦理学问题的探讨不能仅仅止于对动机的讨论,而必须涉及人的实践行为。巴特勒总结了过去两种研究伦理学问题的方法。巴特勒自身着眼于从人性及其组织结构出发来探讨问题。他从道德实践的角度,认为以上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决然对立。因为道德必须体现为行为和实践,因此就必须处理和事物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道德不能仅仅是内心当中的东西,道德必须注重效果。因此,他认为在这个意义上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方法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实践。
二、休谟情感主义伦理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休谟的伦理学思想,是他哲学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体说来主要包含人性与道德基础、情感与道德区别、德性与道德评价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人性与道德基础。
休谟的伦理学思想的主旨在于,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寻找道德的一般原则,来描述和解释道德现象。休谟的伦理学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这种人性的来源无法言说,但是,人性的基本原则、特征及表现,却可以为人们解释和理解道德现象提供最有力、最直接的根据。休谟在《人性论》中认为,“道德是一种具有共通性和综括性的情感。”[2]这一共通的情感,使得人们关于同一件事能得到普遍性的赞许或一致性的决定。即道德是对人的品质进行德与恶的判断的情感。在休谟的思想中,道德是具有实践性功能的,它可以推动人们去做正义之事,也可以阻挡人们做不义之事。而在休谟的伦理思想体系中,是以狭义的人性来作为道德的基础。这种狭义的人性,代表着人性中存在的一种最终的最原始的因素。
在休谟看来,人们道德判断的依据源于人性中的赞许或谴责的情感,即源于人们内心的快乐与不快乐的情感,当然也不能忽视了人们行为的动机。之所以说人性是道德基础,另外一点还表现在自然之德和人为之德中。任何时代都有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自然的德行,诸如节俭、父母之爱等等这些都是自然产生的。而人为的德行,诸如诚实、正义等都是在处理与他人关系的长期社会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因此,道德在人性中有其自然性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国家政策、社会舆论、家庭熏陶才能尽可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情感与道德区别。
休谟的伦理学思想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因此在德与恶的来源问题上,他不是从外在的客观因素出发,而是从人性中来寻找道德区别的来源。通过系统的论证,他最终得出一个结论:道德区别并不是来源于人的理性,而是来源于人自身的道德感。德与恶不是人们对某种品质、行为是否和道德规则一致的理性判断,而是来源于人们内心赞许和谴责的情感。“情感”与“理性”,在休谟的思想中是相对应的一对范畴。他认为人的理性能力与价值判断无关,仅限于演绎科学和经验科学,而情感的概念却是很宽泛的,包括情感、情绪、感觉等因素。理性只能是发现观念之间的关系和实际存在的事实,在这个范围之内,理性是可以修正情感的。一旦超出这个范围,理性与情感是并行不悖的,正如其在《人性论》中所说,“情感只有在伴有某种判断或意见的范围内,才能违反理性”[3],在一个具体的行为中,理性既是情感的奴隶,受情感的支配,与此同时也指导直接驱动行为的激情。
通过理清情感和理性在道德区别中的不同作用,休谟判定人们对德与恶的判断,并不是来自于人的理性,而是来自人的道德感。休谟在《人性论》中指出,“人们之所以把道德误解为是我们理性的判断,是因为人们常常把平静的道德情感归之于理性。”[4]休谟认为,道德感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人的道德感觉能力和人的情感能力。这两者之间是不存在界限的,从感官上的快乐过渡到情感上的赞许是自然而然产生的。理性的作用是发现真伪,而道德的目的则是要对善恶做出判断,从而通过善与恶的判断来驱使或阻止人们的某种行为。因此,休谟认为道德来源于人的道德感,德与恶是判断者内心的情感反应,道德区分完全取决于评价者自身的情感和态度。
(三)德性与道德评价。
德性是休谟伦理学中很重要的范畴之一。休谟用德性来表示行为者的品质与旁观者的情感反应。情感主义所强调的德性需要以主体或是他人的愉悦性与有用性作为判断的标准的,而道德评价是根据行为者的动机作为依据的。而且我们还可以借助于动机来断定某一个行为的责任,以及行为者的德与恶。也就是说在道德判断中,不能仅仅孤立的看待一个行为,同时也应该考察行为所由以发生的品质和性格。关于这一点休谟在《人性论》中是这样论述的,“在我们关于道德起源的探讨中,我俩绝不应该考究任何一个单独的行为,而只考究那种行为所由以发生的性质或性格。”[5]休谟的道德理论包含三重道德主体:道德行为者、道德接受者、道德旁观者[6]。行为者对接受者有影响,而行为者的心灵品质对旁观者有影响,旁观者便会产生赞许或谴责的情感。这三者的相互关系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存在。通过对三者的表现,休谟将德性概念规定为行为者的心灵品质,也表现在旁观者的情感反应。而在德性的判断中,是以有用性和愉快性为标准的。有用的行为并不一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使人愉悦,令人愉悦的品质偶尔可能会疏忽了功利性的事业,但是二者都属于德性。在多数情况中,二者是一致的,但偶尔也会相互矛盾。
休谟认为一个行为必然与行为主体的动机有着联系,因此休谟在善与恶的道德评价中,十分强调动机的影响。休谟的动机论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一般认为道德行为出于两种动机,即关爱他人的美德动机与期求利益的义务动机。与之相对应,道德判断的对象就有两种。一种是在人的心中具有持久的稳定的心灵品质,一种是道德主体本身具有的某种有意图的行为。
三、休谟情感主义伦理学思想的历史地位。
纵观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过程,休谟的情感主义伦理学思想的历史地位不容忽视。休谟强调人为之德,从而削弱了传统德性伦理学中德性地位的至上性。伦理学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期,才开始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中,把人的德性和幸福看成最高的目的。其认为人类的活动是各种各样的,每个活动的目的也各不相同,这里的目的都有各自的善,个体目的的善是为了达到最高目的的善。而最高的目的就是人的幸福,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也是所有善的事物中所包含的最高的善。因此,伦理学的目的就是是人的品质高尚,从而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但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严重,光靠传统的德性已经无法化解现实社会的矛盾。休谟通过对人为之德的肯定,削弱了传统伦理学的德性根基,从而为规范伦理学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时机。应该注意的是他并没有把所有的道德价值皆归结于功利的规则。对于规则的遵守,休谟认为这主要依赖主体的德性。在任何时候,人道和仁爱都可以激发人的赞许情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休谟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德性伦理学的纯粹性,而并没有颠覆德性伦理学。
其次,休谟的情感主义伦理思想,为道德情感论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修模并不是道德情感论的创始者,但是却为这一流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构建了情感论伦理学体系。他认为道德善恶的来源并不是理性,而是人内在的道德感,这是道德情感论者区别于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的根本。除此之外,休谟还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对道德情感的发生机制做出了解释。从而指出人们区分善与恶,不是抽象观念的结果,而是来自人内心的真实印象。因此,休谟不但确立了道德情感论的基础,也为它提供了认识论根据,在此基础上确立了道德情感论完整的理论形态,使其成为伦理学中一个正式的流派。
休谟的情感主义伦理思想,在一定的层面上为近代规范伦理学的出现,提供了一些思路。规范伦理学流派,是以人性作为伦理学的基础,用规则代替德性来当做伦理学最核心的概念。休谟并没有给人们制定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则,但是可以看到在他对道德一般原则的论述里,道德规则的抽象已经成形。休谟的伦理学所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道德现象,是描述某种道德现象是如何发生的,而没有说人们应该具有何种典型的道德人格。休谟的伦理学是从传统德性伦理学过渡到近代伦理学的中间环节,正是在其的影响和刺激之下,近代规范伦理学才出现了。
综上所述,休谟的情感主义伦理学思想,出现在近代历史转型时期,既吸收了传统伦理学的精华,又在时代的思潮中有其新的发展,为西方伦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也对紧随其后的功利主义者和女性主义伦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重新探析休谟的伦理学思想,进而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霍布斯.利维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21-122.〔2〕〔3〕〔4〕〔5〕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661;452;610;617.〔6〕休谟.道德原则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7.
好人主义思想篇十一
很薄的一本书,晦涩的长句,让我如同咀嚼一块生硬的糟饼,咽不下吐不出。
密尔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甚广,尤其是其名着《论自由》(onliberty),更被誉为自由主义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与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一道,被视为报刊出版自由理论的经典文献。这部着作的要义可以概括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成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其他人和社会都不得干涉;只有当自己的言行危害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接受社会的强制性惩罚。这就是密尔所划定的个人与社会的权利界限,所以,19当严复第一次把《论自由》介绍到中国来时,书名就叫《群己权界论》。当我看到严复先生所翻译的这个标题,似乎这更是密尔所要表达的主旨。
整本书的建构清晰易懂,完全与其行文内容不同,开章引论,于后三章分述,末章叙述其应用。在《论自由》一书中,密尔所谓的个人自由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这也是他所论自由区别于前人如自然法学派,把自由看作是不依赖于社会,而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天赋权利。在老师在指定书目之前,我便有意地去尝试着去读这本论着,原因在于一次在网络上搜索,《论自由》是新闻传播学必读的课外读物,事实如此,密尔本书的重点也在于第二章——《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密尔在第二章的末尾总结论证了思想言论自由在认识上的意义,这里有必要摘抄下来,因为这一系列的论证对推动自由主义的发展和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并且使他在自由主义思想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论证如下:第一,若有什么意见被迫缄默下去,据我们所能确知,那个意见却可能是真确的。否认这一点,就是假定了我们自己的不可能错误性。不可能错误性的提出是密尔论证言论自由的重要论据,没有什么不可能错误,故而,任意意见都可能去发布。第二,纵使被缄默的意见是一个错误,它也可能,而且通常总是,含有部分真理;而另一方面,任何题目上的普遍意见亦即得势意见也难得是或者从不是全部真理:既然如此,所以只有借敌对意见的冲突才能使所遗真理有机会得到补充。密尔在这第二点上确定了错误意见的存在的意义,它之所以存在是对既存真理的一种补充,它有利于真理的完备性。第三,即使公认的意见不仅是真理而且是全部真理,若不容它去遭受而且实际遭受到猛烈而认真的争议,那么接受者多数之抱持这个意见就像抱持一个偏见那样,对于它的理性根据就很少领会或感认。这一点简直是太有说服力,反对意见的提出,就会逼迫持有者去说服反对者,而一旦持有者没有从根本上体会真理,那么只会被反对者所识破,只因为有反对者的存在才能使真理更好的被人理解。再者,第四点,教义的意义本身也会有丧失或减少并且失去其对品性行为的重大作用的危险,因为教条已变成仅仅在形式上宣称的东西,对于致善是无效力的,它妨碍着去寻求根据,并且还阻挡着任何真实的、有感于衷的信念从理性或亲身经验中生长出来。
好人主义思想篇十二
近日,中央决定从2019年6月开始,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我们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做到:
一要时刻牢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带着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做事,切切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二要再接再厉、继续努力、不断奋斗。从1949年建国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艰苦拼搏,赢得了今天的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我们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继续努力,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到日常工作中。无论做什么工作、在什么岗位上,都要专心致志、有的放失、持之以恒,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敢于担当,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每一项工作,认真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爱岗敬业,不辜负组织的期望。
好人主义思想篇十三
[论文摘要]密尔的自由主义受早期功利主义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不断地修正。功利主义的伦理观是其自由主义思想的伦理基础,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其最终的价值目标。他详尽地阐述了社会所能合;~l—~/lf于个人的权利的性质与限度,划分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界限,突出了个性发展对社会福祉的重要性。代议制政府是自由的制度保障。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johnstuardmi11,1807—1873)是英国19世纪中后期杰出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他的自由主义思想对当时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誉为“19世纪中叶最令人心悦诚服的自由主义者”〔’〕。肇始于17世纪的早期自由主义以争取个人政治权利与建立宪政政府为目标,到19世纪中后期,随着欧洲主要国家和美国相继建立宪政政府与个人权利获得法律保障,以及自由放任的自由资本主义模式逐渐暴露出弊端,自由主义者从关注个人自由向强调社会公正转变。集古典自由主义大成的密尔,也在维护个人自由的前提下,放弃“放任经济”的一些基本原则,逐渐偏离了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从而使其自由主义思想的逻辑演化呈现出自由与反自由的矛盾纠葛,表现出很强的过渡性与折衷性。
1822年密尔对边沁(立法论》的潜心研究,使他树立了对功利主义的牢固信仰。他一度相信:所有的道德的感情和性质,无论好坏,都是人们与外界联想的结果。爱事物与恨事物是由于对那些事物有快乐或痛苦的观念,因而“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建立最牢固的、可能的、有益事物的联想;把喜悦与所有有利于大多数人的事物联想起来,把痛苦与所有有害于大多数人的事物联想起来。”川但密尔渐渐发现把痛苦和快乐用这种强制的方法联想起来,并不是自然的联想。他怀疑“使这些联想历久不衰的关键,在于开始习惯运用分析能力以前,就使这些联想已经非常强烈和根深蒂固,达到实际卜不可能消失的程度,;,r5〕结果导致分析的习惯磨灭了人的感情,甚至除了纯粹物质与感观的快乐以外,任何快乐都被破坏殆尽。但是到了1826年,密尔经历了一次严重的信仰危机。他突然感到从小树立的“做一个世界的改造者”的宏伟目标并不能带来生活的持久兴趣和快乐。在此后的几年中,他都无法摆脱对生活的空虚和无意义的感觉。实际上,密尔的精神危机根本在于:他所受的功利主义教育没有为他在知识理性和情感熏陶之间设置合理的平衡,没有在个人快乐和社会幸福之间找到合理的理论联系,从而导致情感的萎缩和缺乏内在精神追求。“在詹姆斯·密尔看来,只有行为才能表征美德,而情感则不能,他忽视了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川“〕密尔比任何人都坚信,物质上的快乐完全不足以使生活圆满,他对边沁功利主义产生了动摇。在英国诗人华滋华斯和科勒律治诗歌的启发下,密尔接受了他们所代表的浪漫主义批评功利主义过于依赖冷酷的理性而压抑人的情感和想像力,过分强调逻辑而压抑人的直觉,将人类生活庸俗化的观点,开始主张将感情放到与理智同等的地位。密尔思想上的另一个重要变化就是首次将个人的内心修养当作人类幸福的首要条件之一,在价值观上对边沁的功利主义进行了一次重要修正:快乐不仅有量的标准,也有质的标准,而且后者更为重要。
1830年,密尔认识了他的夫人泰勒。她对密尔思想的进一步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就加人了她的大量意见,《论自由》中有很大一部分由泰勒执笔,《论妇女的从属地位》中表述的男女平等信念也主要受到她的影响。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一书阐述的关于大多数人统治的民主政治之弱点的思想给密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在中央集权问题上,托克维尔认为可以安全地由人民来管理的社会事业,政府不要干涉,应该尽可能让人民自己管理。这不但是锻炼人民社会情感和实际管理才能的最有效方法,也是保护民主政治不堕落为专制机关的必要手段。密尔在《代议制政府》和《论自由》中反复强调了这一点。
密尔自由主义是建立在功利主义伦理观基础之上的,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其最终的价值目标。边沁首次从心理角度提出一种人性论,认为人类只有两种动机:趋乐避苦。这一心理命题推导出的伦理命题就是:当我们必须在两种行为之间选择时,永远应该选择可以产生最大数量的最大幸福的行为。他将行为的意义转化为对行为带来的快乐和痛苦的明确计算。快乐或痛苦的价值直接与它的强度、持续性、确定性及实际感受快乐痛苦的人数相关。幸福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不同。一与边沁将心理命题向伦理命题转化不同,密尔则从心理中引出道德:快乐之所以有质的区分,是因为人类的自尊心不允许自己沉沦到低级快乐中去;在一个人人都趋乐避苦的社会中之所以能够获得公共福利,是因为人性中除了利己,还有一种社会感情,即想要与社会结为一体;人类的公道感情要求社会应该保护他应享受的东西,一旦受到侵害,之所以会产生报复感情,是因为人具有社会同情心,能领j晤到他个人与社会具有共同利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安全。他对边沁功利主义最深刻的修正就在于他“用心理学上的联想主义理论和社会感情论来作为快乐论向利他主义过渡的理论中介”川,提倡在人类的社会感情、社会同情心中促进每个人的利益。而且不仅是追求物质利益,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上的自我完善。精神与灵魂的快乐,要胜过肉体与物质的快乐。因此做一个失意的苏格拉底比做一个满足的傻子好。幸福需要的是高尚的快乐,即使这种快乐要以痛苦和牺牲低等快乐为代价。
好人主义思想篇十四
同学们,当我们从电视屏幕上看到我国选手夺得世界冠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当从广播中听到我国的载人飞船飞上蓝天,奔向宇宙的时候;当从报纸上了解到社会主义建设突飞猛进、成就巨大的时候,我们怎能不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又怎能不从心底里热爱自己的祖国!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百多年来为了救中国,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曾尝试过许多种道路,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的斗争,建立了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才结束了近百年来中国被压迫的历史,使中国以东方巨人的雄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建国五十多年来,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为中国的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千千万万的园丁,在太阳底下日以继夜地耕耘;千千万万的科技工作者们在向科学之巅进军;千千万万的工人、农民在向着社会主义道路迈进;千千万万的解放军战士日夜保卫着祖国的边疆。这些都是中国人民表现出的无私的献身精神,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气节,以及崇高的共产主义胸怀。
做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将来肩上的担子很重,脚下的路程很远,为了祖国的美好未来,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学好本领。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看到台湾的和平解放,就会看到月球上中国人的身影,就会看到中国的更大辉煌!
我很喜欢看《祖国在我心中》这本书,从中我看到了我的祖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拥有着灿烂光辉的历史和蓬勃向上的现在,还将迎来更加辉煌绚丽的明天。书中写了祖国是怎样从弱小发展壮大;祖国是怎样从“东亚病夫”变成奥运强国;祖国是怎样帮别的国家渡过经济危机等内容。读完这本书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回顾历史,有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古时候,岳飞将军不为歼臣所诱,宁可玉碎,不为瓦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爱国诗人屈原的动人事迹传唱在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心间,让中国人永远感动不已。更不用说革命战争时期,中华大地上涌现出的爱国志士,正是他们的努力和付出,用无数生命和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
再看看现在,我们的祖国,民富力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2008年“5.12”大地震来临时,全体中国人民都积极行动起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献上自己微薄的力量,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帮助灾区人民重现笑脸。在灾难面前,我们的祖国前所未有地团结在一起。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与祖国大陆心连心,血肉亲情感动了全世界。
再看看身边,在我们的学校中,师生爱国热情不断激发。每周一,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感染着两千多名师生的心,让我们团结在祖国的怀抱中快乐地成长。每天早上,当国歌响起,操场上的同学和老师都主动立正,行礼,这动人的一幕已成为了潜江市实验小学的一道风景。在这里,师生携手帮助残疾人,帮助灾区人民,捐款,捐物,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我们的祖国怀抱更温暖,更热情。
小朋友们,你们爱祖国吗?如果爱祖国的话,就来争当祖国小卫士吧!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为祖国作贡献,让我们的祖国更美丽,更富强。
让我们一起展望未来,共同期待祖国的明天会更好!让祖国永远在我们心中!
好人主义思想篇十五
国庆期间,中宣部部署在全国城乡广泛深入开展“倡导国庆新民俗、打造爱国活动周”活动,要求各地在2020年国庆节期间,把“倡导国庆新民俗、打造爱国活动周”活动持续开展下去,集中打造新亮点,实现城乡全覆盖。中宣部要求,“各地要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积极做好安排,让群众上前台,让群众唱主角,积极推进致敬革命英烈、广泛悬挂国旗、传唱爱国歌曲、国庆体验旅游、开发国庆美食、倡导全民健身、灯光秀烟花表演、网络空间迎国庆等群众民俗活动,并加大宣传报道力度,持续扩大影响。”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爱国”居于首位。对于亿万中华儿女而言,它是船头风帆,有最澎湃的力量,能穿破苍茫晨雾,也能刺破幽深黑暗。爱国教育至关重要,只有弘扬好伟大精神,才能发展好伟大事业。新时代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时代的重要主题,要在“历史课堂”中走深,在“生活课堂”中走实,在“体验传承”中走心,要在饱蘸“烟火气”的爱国实践中强化爱国教育效果,在日益丰富的爱国表达中凝聚人民群众发展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国庆长假期间,全国各地按照中宣部的部署与要求,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形式多样的爱国主题活动,共组织开展相关活动33万场次,推动国庆黄金周发展成为亿万群众积极参与的爱国活动周,形成国庆新民俗。比如在致敬革命英雄中感念幸福生活,在唱响爱国歌曲中舞动中国色,在来份“国庆面”中为伟大祖国庆生……群众反响热烈,活动效果显著。“热潮”不止于线下,线上也是一派热闹景象。“点亮灯笼祝福祖国”“国庆节服装p图”“我向祖国敬个礼”等活动也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参与热情,成为全网的“顶流”。举国上下,欢度国庆的氛围分外浓厚,全民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爱国主义是时代精神,更是同胞情谊。爱国情感深邃绵延,激越着最滚烫的心,奔腾着最质朴的热情,是传承于中华儿女血脉中的“基因”,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弱化或丢失。“爱国新民俗”使“寓教于乐”的内容更加丰富,通过寓教于唱、寓教于游、寓教于食、寓教于健身等方式,将爱国融入生活场景,更具象可感,让家常菜的味道与爱国味道相融合,将爱国情感与动听的音韵一同放飞,在人人参与、人人实践中深化宣传、强化认知,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被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位置,在加强宣传引导中,既要注重主题的鲜明突出,也要注重形式的灵活多变,“爱国新民俗”正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让国庆黄金周成为爱国行动周,是对爱国主义热情的充分激发,也是面向祖国母亲的最好“告白”,是时势所趋、价值所向、民众所愿,这样的“全民时尚”既趣味横生又内蕴丰富,既看点十足又意义非凡,可谓一举多得。
强化“爱国新民俗”的共识引领、价值导航和实践养成,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紧随时代步伐,充分发挥互联网使用率高、时效性强等优势,将爱国表达生活化,爱国实践常态化,让爱国主义教育在扎根群众生活中彰显充沛活力,倡导广大人民群众解锁更多爱国主义“打开方式”,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愿景成为全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强大发展合力。
好人主义思想篇十六
摘要: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出现了各种政治思想。其中法家是极力推崇君权者,韩非子作为先秦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他从君主集权的现实政治出发,为君主尽心竭力地谋划权利之道,将“法”、“术”、“势”三种学说融于一炉,为君主制造了一套完备的专制独裁理论,进而直接深刻地影响了秦以后的中国社会。而韩非的经典之作《韩非子》无疑成为历代帝王统治的理论依据,它在本质上也成为一部地地道道的中国法家帝王学。
关键词:韩非子;君权主义;法;术;势。
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学派、道家学派、法家学派等其他学派都闪耀着灿灿星光。但到了战国末年,法家思想占了优势。法家学派中有韩非子、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思想者,其中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要研究韩非子的君权主义思想,那么首先我们必须了解韩非子其人及君权主义思想的内容。
一、韩非子及其君权主义思想概述。
(一)韩非子简介。
韩非子,先秦法家杰出的思想家,他从荀子那里接受了性本恶的学说和刑法成分,彻底摒弃了儒家的仁义立场及典章制度,吸收黄老的刑名之术,又博采前期法家思想以丰富自己的学说,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三者结合起来,明确阐述了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法家思想体系,以此来治理国家,成为战国后期法家集大成的人物,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君权主义思想,就是君王用权利来管理官员和百姓。权就是君和臣民间的纽。
带。为了维护君权,韩非子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1],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从而可以看出,他是倡导君主专制的。而君主专制是我国封建王朝的产物加强了古代帝王的个人权力,在某些程度上,巩固了我国的封建制度。这种制度最重要的特征是君主对全国实行独裁。
在《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人之初,性本善。”[2]是说人之初,其本性是善的。然而法家思想家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是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人生来就爱好追逐利益,并且拥有贪婪、懒惰、等一切恶习。那么法律一方面,制约人性中的恶的一面,若恶的习性泛滥,就会得到法律的制裁,对其进行刑罚。另一方面,人性恶便趋利,所以用利益去诱导人民做相应的事情,实现统治者的意愿,就此来统治人民。
弱则国弱。”[3]在韩非子看来,法是决定国家政治命运的关键,因而他反对儒、墨两家尚贤主张,认为治国应该尚法而不是尚贤。因为他认为,“释法术而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废尺寸而差短长,王尔不能半中。使中主守法术,拙匠守规矩尺寸,则万不失矣。”[4]意思是放弃法术而凭主观愿望来治理,那么象尧一样的圣人也不能端正一个国家;去除规矩而凭主观意愿来推测,那么象奚仲一样的巧匠也不能做成一个车轮;废除尺寸而去选择长短,那么象王尔一样的巧匠也不能命中一半。使中等才能的君主守住法术,使笨拙的工匠守住规矩尺寸,那么就万无一失了。领导人民的人能够去除贤人巧匠所不能的智慧,守住中等和笨拙的那种万无一失的方法,那么尽到能力功业也就建立起来了。对于君主治理国家来说,最可靠的是法律。而且,韩非子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好利恶害,主张性恶论,所以,要通过法律中的赏罚,做的好就予以赏赐,做的不好通过刑罚来制止,这样的话,人人都在法律的控制之中了。
韩非子以“性本恶”为学说的逻辑起点,继承和发扬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归本于黄老的君主无为而治。韩非论法,旨在镇压人民;讲术,要控制和驾御群臣;谈势,意在尊主重权。因而“法”、“术”、“势”成为韩非君主专制思想理论的核心,韩非倡导的君主专制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严刑峻“法”,治吏治民。
韩非子的“法”在商鞅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春秋时期,贵族统治平民的武器为“刑”,贵族也可以随意更改。但是,韩非子的“法”是客观的法治,强制的法治,赏罚完全按照一个人的功与过来进行。法律就像社会中的准绳一样,人们的行为以法律没准,法律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可以有效地制止社会**。
所谓“法”,在《难三》中,韩非说:“法者,编著之于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也。故法莫如显。是以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之也”。在《定法》中,韩非又说:“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在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可见,法是君主制定的,官吏执行的,是百姓必须遵守,规范言行的。有法,则上尊主强,民治国安;无法,则君主如有船无水,寸尺难移。用法律的形式禁锢人民的言论思想,进而镇压人民的反抗,加强对人民的统治,自然而然之间达到其专制的目的。
2.以“术”驭臣,规范臣的行为。
杀大权,考察臣子的才能;权术,是要藏在当权者的心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控制群臣的。可见,“术”是君主依靠权势对群臣施展阴谋加以控制的手段。他认为君主身边的大臣、显贵等等往往会给君主带来威胁。因此,君主为了防止来自身边的威胁,必然要用术,才能统治官员,督促群臣尽忠职守,防止臣子营私舞弊。群臣是术之所指,阴谋诡计是术之所凭,而君主神秘莫测地行事则是术的奥秘之所在。所以,君主只有善于运用权术,才可以稳操胜券,南面高坐,专制独裁。韩非强调君主以术驭臣,规范臣的行为,首先要识别忠奸善恶,辨别奸佞之臣施展阴谋诡计的伎俩,既而清除出局。君主还要注意不要让一些能臣与群众之间联系过密,如果他们声望过大,超过君主的威望,就会威胁君主的地位。
3.以“势”固权,以势尊君。
在势、法、术三者当中,韩非更注重势。帝王之所以为帝王首先在于有势。“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5]就是说圣明君主使国家强盛安定,是因为他使用他的权力。“势”是韩非子极端专制独裁理论的核心,他为中国君主的专制集权政治提供了依据,将君尊臣卑的观念发挥到了极至。什么是“势”?韩非说:“势者,胜众之资也”[6];“势者,便治而利乱者也”[7]。威势,是制服民众的一种资本,它既便于治理天下,也有利于扰乱天下。所以“势”成为君主统治人民的有利武器,有势,则君主能威临天下,一呼百应,四海之内莫敢不从。无势,则君主有如摆设,观赏而已。其必然导致上行而下不效,奸佞之臣篡权夺势,陷君主于无权无威之地。因而韩非尖锐地指出,桀之所以制天下而亡,是因为势重而非贤能。
君主独揽大权,不可分权于臣下,主张君王集权,国君就代表国家具有无上的权威,拥有最高的权力,此权力由君王独揽,不可旁落,否则君王就成了傀儡。君王利用赏罚来牢固权势,掌握赏罚大权,就有了权势。在一定总体上,韩非子认为君王在治理国家的方略上,把提倡法律,重视君权,善于权术等结合起来,这样才是最有效的治国方略。
总之,韩非从“法”、“术”、“势”三个方面阐述了他的君权主义思想,以为三者不可偏废其一,应相互渗透互相交融,“势”是“法”的前提和依靠,有“抱法处世则治,背法去势则乱”[8]之说。“法”与“术”又相互依存,“法”是强制性的政策,显于外,而“术”是在“法”的基础上巧御臣下,藏于内。因而韩非子“法”、“术”、“势”的帝王之术不仅给统治者创建了一套完备的法律制度,并且给了他们驾驭臣下的有大智慧的操臣术,使君主轻松地达到携黄老而无为可天下太平的神话境地,并将这种治国之术熔铸于长达两千年的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的体系之中。
二、韩非子君权主义思想与现今制法思路的比较。
君主是法的规定物,还是法是君主的手中物,这是判断法是否具有民主性的基本标志。韩非一方面劝说君主要尊公利抑私便,另一方面他又直截了当地宣布国家是君主的工具和私物,《外储说右上》说:“国者,君之车也。”国家只是君主的一具马车。韩非把天下完全视为君主的私囊之物。可以看出,韩非子还是重在维护君主的利益。
韩非子是一个极端君主专制制度的支持者,在他眼里,法不可能摆脱工具、手段的命运,他要求君王守法并不表示他认为君王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君王可以超然于法律之上,只不过不要随意破坏法令,要做出遵纪守法的样子来示范臣下,以塑造法律的威严。
为使所有人都能遵法、守法、以法为路,法要详细具体。《八说》曰:“书约而弟子辩,法省而民讼简。是以圣人之书必著论,明主之法必详事。”也就是说,书的内容太简约,弟子就会发生争论;法律条文太省略,民众就会争论不休而轻慢不拘。除此之外,法还要明,要公之于众。《难三》说:“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这样,举国上下,事无巨细,一切决断于法。法令是国君制定的,国君也应该依法令行事,《问辩》说道:“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还一再批评君主不按法令行事的弊政,指出这是亡国之政。有人根据这点认为韩非思想中包含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乍然一看,似乎有这种味道。其实,在“人人”中是不包括“君主”的。《扬权》说得很清楚:“道不同于万物,„„君不同于群臣。”事情很清楚,在韩非那里不存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是在君主面前,人人要绝对服从君主。韩非把法绝对化,也就是把君主绝对化,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法是君主专制的工具。
君主颁布了法令,人人要遵从。那么臣属的作用是什么呢?臣的职责是贯彻法令。韩非借孔子之口说道:“吏者,平法者也。”官吏的任务是固守法,不得越雷池一步。违法固然要重罚,法之外立功也要罚。所罚的不是好事或立功本身,而是因为与人主争名。《八经》说:“明主之道,臣不得以行义成荣,不得以家利为功。功名所生,必出于官法,法之所外,虽有难行,不以显焉;故民无以私名。”一句话,一切功德、美名、桂冠,都只能戴到君主的头上。从而,我们也看出,韩非子的法治其实是一种人治。
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目的。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在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他的君权主义思想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韩非的“尊主为首,安国、利民在次”的观点也再次让我们看到,他的思想是以君主为主,上文也提到,“国者,君之车也。”国家都只是君主的一具马车。从而,可以看出,在韩非子的思想中,重要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法,也只是通知这维护通知的工具。
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在政治书中就学过,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我国通过建立以宪法为核心、以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在现在看来,人民群众有着主体地位。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现在的法,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
总之,韩非子的君权主义思想中的法,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是为了维护君主的利益。而现今的法是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途径。
要达到上述目的,维护主体的利益,就一定要有途径。一般,达到自己的目的的途径都会有几种,而现在,就韩非的君权主义思想和现在制法思路的宣传渠道和奖惩机制两种途径分别进行对比分析。
1.传播渠道。
《难三》中,韩非说:“法者,编著之于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也。故法莫如显。是以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之也”。韩非子主张广泛地宣传法律,要做到妇孺皆知,这和他所论及的法的公开性相照应,要使得法律成为人们思考问题、言行举止的唯一标准和规范。这种知法守法的思想,有助于国家秩序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使人人都能自觉遵纪守法,不做违法的事情。大家也只有知法,才能知道哪些是法律的范畴,不能去碰触,才能知法、守法、维法。在当时,法,编著于图籍,颁布法令后,由官员一级一级下达,分布到全国各个地方。由官府发布公文贴出来,让百姓知道。
而现在,社会飞速发展,宣传的途径层出不穷。如:印发法律知识传单、书籍,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录制法律声像作品等等,当然,在现在这个互联网当道的社会,也少不了互联网的宣传,如制作法律方面的网页等等。社会的发展,让现在的法律知识能够得到更好的宣传。
2.奖惩机制。
在韩非子看来仁爱慈惠与法相对立。法术要求按规范化的规定处理问题。仁爱慈惠则以同情心为基础,表现为人治和心治。以同情心亦即个人的情感为基础处理事物,必然是随心而定,而没有客观标准。《奸劫拭臣》说:“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难三》也说:“惠之为政,无功者受赏,而有罪者免,此法之所以败也。”也就是说,以恩赐作为治国手段,无功可以得赏,有罪可以免罚,这是法制败坏的原因。人们都喜欢高谈仁爱而厌恶残暴,其实在韩非看来,仁爱与残暴都是亡国之道,仁与暴是心治的两个极端,仁者与暴者并无本质的差别,他在《八说》中写到:“仁暴者,皆亡国者也”。就实而论,韩非这种见解是相当有道理的。因为舍法而从心,失去了政治标准,在无标准的情况下,与其把仁义与残暴视为对立,不如视为一个问题的两方面。因而,韩非子倡导轻罪重罚。韩非提倡的法治,实际上是刑治,认为治国必须用重刑,重刑可以治国。然而,在现在法律中,就没有这么严苛,不必要轻罪重罚,依据法律,根据具体情节来判定罪行。
韩非在《初见秦》中说:“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即作为臣子,不忠,就应当死,言论不当,也应该死。而在现在,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相对于韩非的法,现在的法具有言论自由权。再如:在韩非子所处时代,杀人就要偿命,无论杀的是什么人,都要偿命。而在现在的法律中,会根据具体情况,如果是正当防卫、或者误伤,就会根据当时的情节来定罪。因而说,现在的法律还是比韩非子分轻罪重罚要人性化。
至于奖励,以前是加官进爵,奖励农耕,金银等,其实,跟现在的奖励也大同小异。现在主要拿军功进行一下对比。
立功条例(草案)》和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等军事法规中,都规定了立功的原则、等级、标准、批准权限、评定方法和奖励方法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功章分为:一等、二等、三等,每年评定一次,通常由群众评议,党委(支部)和领导机关审查批准,必要时可由领导机关评定。评定后,庆功报喜,授奖,并授予军功章。《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第十六条规定:“个人或者单位遵守纪律,在作战、训练或者其他工作中的某一方面表现突出,取得优良成绩或者被评为优秀士兵的,给予嘉奖。”第三十条规定:“奖励必须根据个人和单位执行任务的客观条件、事迹、作用和影响的大小,全面衡量,按照本条令规定的奖励项目、条件和程序,及时、正确地实施。”相比之下,可以看出,这跟秦朝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还是有着相似之处的,都设有等级,都是依据所做贡献进行奖励。
三、结语。
韩非的全部政治思想,是以加强君主独裁和维护君主利益而开展的,这是韩非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他以“法”、“术”、“势”为核心的君主专制集权思想,把尊君卑臣,严刑峻法,皇权至上推向了顶端,为历代统治者精心铸造了一柄统治人民的利剑,一辆控制驾御群臣的战车,只要帝王在它的指引下厚黑而用,就完全可以无为而治,他这一主张无疑符合君主的口味,在国家四分五裂,诸侯争霸的时代是具有现实意义并且实用的,但是他把君主公开置于与一切人对立之中,从而又使君主陷于孤立,这并不能满足统治者长治久安的需要。他最真实地揭开了君臣、君民之间关系的帷幕。不揭开这个帷幕,双方都缺乏自觉性,遭了殃都不知道原因在哪里;可是一旦揭开这个帷幕,又使双方处在了恐怖之中,这对维护君主的统治带又带来了副作用。中华上下两千年,封建君主一面标榜儒家的仁爱厚义,一面用血淋淋的双手推行法家的残暴之术,这是不行的,应该将儒家思想的仁爱与之想结合,这就是统治阶级自身的需要,同时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所以,放眼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决不能重倒前人的覆辙,要牢牢树立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思想,把人民利益永远放在首位,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长久而不衰。
注释:
参考文献:
[1]王应麟著《三字经》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好人主义思想篇十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本次党支部组织关于“本位主义”的研讨,可以说是对职工思想的一次及时洗涤、净化。本位主义,实质就是一种狭隘的私心,体现在工作上最直接的特点就是怕承担责任,在处理单位与部门、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时只顾自己,不顾大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别人漠不关心,遇事相互扯皮、推诿。
本位主义做为一种客观存在,我们首先要正视它,小到家庭,大到企业、国家,无处不在,已经渗透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十几年,耳边经常响起这样、那样的话语,“我只负责这台风机,其它风机不关我事”,“我只负责检修,运行与我无关”,“生产任务,跟我综合事务没一毛钱的关系”,“综合做的都是些琐事,是个人都干得了,哪像咱们生产都是技术活啊”等等这些话语听似平淡无常,其实无形间都充斥着浓重的本位主义思想,有这种思想的人往往都有一个通病:缺乏大局观和全局意识,怕承担责任,考虑问题时往往以小团体为中心,无论利弊得失都站在局部的立场,为了维护少数人的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
很多员工产生大企业病,对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沾沾自喜,不求上进,不再积极努力的学习,不再伴随企业的发展而共同成长,固步自封,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而忘记了“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的道理。在追求个人利益极大化的前提下,本位主义的负面循环将不断被强化,终将把企业陷入被动和困难的境地。那么消除本位主义的问题,成为维护企业正常秩序的关键,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积极参与其中承担责任,共同促进团队建设:。
1、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各部门各层级员工要有整个“企业一盘棋”的意识,如果只站在个人的角度或者所在部门的角度,就会对其他人或部门的工作漠不关心,就会造成工作相互推诿,相互埋怨,危害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
2、加强横向、纵向沟通,多换位思考。公司规模日益扩大,往往很容易出现信息流转不畅、信息断层等现象,归根结底是由于沟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不够,我们应不断鼓励部室间、科室间、单位间多沟通交流,遇到事情多换位思考一下。
3、中高层管理人员率先垂范,自我剖析。中高层是内部分工、协作的源头,加强彼此的横向、纵向的协作和沟通,起到表率的作用。如果中高层不能跳出本位怪圈,那公司内部必然是山头林立、诸侯割据之风盛行,影响整个公司发展。
4、打破“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错误思想,积极承担一些边缘性工作,因为一些边缘性工作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思想觉悟。职责内业务做好,职责外的业务也要积极去承担,不能固守本位,把自己锁在固定的圈内。
现今是团队合作时代,我们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消除本位主义,发挥团队合力。---发展到今天,本位主义心态不利于培养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漏洞、缺陷和不足,形成“孤岛”和“短板”,对企业整体发展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我们职工都要汲取经验吸取教训,都要有同舟共济、团结奋战的精神和心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积极消除本位主义毒瘤,解放思想,为企业健康发展扫清障碍。
好人主义思想篇十八
查找问题重点:围绕严以律己,重点查找是否存在目无组织、目无法纪、自行其是,重大问题不请示、不报告,管不住自己、管不好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等问题。
严以律己自身存在问题:
1、自律不严,对于一些违规现象不能彻底抵制和制止。虽然通过学习,廉洁从政有关规定已熟识于心,但在实际工作中碰到一些违反有关制度的超标准接待等情况,没有能当场坚决抵制,仍然存在着有随大流的想法,警惕性和自觉性不强。
2、放松自我要求,放低工作追求。坚决执行上级决策部署不够,对于省里提出的部分改革精神,以地方有特殊情况为由不能完全落实到位。
改进措施:
1、坚持学习,改造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坚决抵制腐朽思想入侵,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严格执行有关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
2、继续学习其他地市先进工作经验,研究前沿治水理念,不断提高工作标准,提升工作热情,勇于担当,以创新精神推动工作新进展。
文档为doc格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消防验收报审表(通用14篇)
- 2023年学校病媒防治工作实施方案(汇总12篇)
- 2023年行政许可事项委托书(大全14篇)
- 全国高校国贸专业排名一览表(优秀20篇)
- 最新刑事附带民事委托书(汇总12篇)
- 2023年甲亢的教学查房(优质14篇)
- 最新学生会的个人工作计划(精选12篇)
- 个人工作技能专业提升总结(通用10篇)
- 2023年社会工作专业的个人成长总结(实用13篇)
- 电厂热工人员个人专业工作总结(模板18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