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医学伦理学教案 医学伦理学教案模板(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02 02:02:00 页码:10
医学伦理学教案 医学伦理学教案模板(6篇)
2023-02-02 02:02:00    小编:ZTFB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医学伦理学教案 医学伦理学教案模板篇一

(教案)

任课教师:覃青必

班级:政治学与行政学班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

绪论:科学的产生及其反思

一、现象界及明晰性要求

1、现象界作为一个自在的世界,本来是混沌一片的,只是在人的视域中,现象界才呈现出它的明晰性。

2、人对现象界的明晰化:人通过其特有的时空性、归纳与演绎思维、因果律把本来混沌的现象界明晰化,从而把握、控制现象界,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时空性:人活在一个四维的空间中,即单向的时间和长宽高三维空间,康德认为,人的时空性是先天具有的,它是人存在的前提。

归纳与演绎思维:归纳即把某方面相似的东西归纳为一类并形成一个抽象的概念;演绎即从抽象的概念推导到一个个具体的事物。•

因果律:表示任何一种现象或事物都必然有其原因,而从其原因必然会得出某种结果。

二、科学的产生及其分类

1、科学正是在人类企图解释、把握、控制现象界的欲求下产生的,科学是我们企图控制世界的基本手段。

2、根据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作用的不同,我们拥有了各种不同的学科及科学,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各门学科宏观地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知识学。

自然科学: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主要以经验分析法为研究手段,目的在于解释、控制自然界,比如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化学等等

人文科学:以人自身为研究对象,主要以经验分析法、实用主义、现象还原法、辩证法等等为研究手段,目的在于解释人的行为,并给人提供行动上的规范与指引 •

知识学:以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为研究对象,只要有逻辑学、语言学等。•

3、根据研究方式、研究理念的不同我们又可以把它们分为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 •

形而上学:摈弃经验分析法,以超验的世界为研究对象,企图给人与世界一个终极的解释与把握,主要是精神性的信仰意义上的。

形而下学:主要以经验分析法分析可感的现象界,企图给人与世界一个现实的解释与把握,主要是物质性的功利意义上的。•

三、反思唯科学主义

1、形而上学的衰败及其原因

• 怀疑论:怀疑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庄周梦蝶)• 价值专制:布鲁诺事件

2、形而下学的兴盛及其反思 • 经验主义的局限 • 科学的预设问题

• 讨论:科学是否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第一讲:伦理学及其学科性质

• • • • • • • • • • • 第一节:人及其道德诉求

一、《蜘蛛侠》给我们的思考:一个具有超能力的人,如何保证他不为恶?

二、人的特点:人能力非凡,但人性又既善又恶,于是对人的约束就成为必要。

三、人的自我立法:人的约束只能是自己对自己的约束,这就是人的自我立法。这种约束本身是一个悖论,因此也造成了人的困惑,但这种约束对人来说又是必须的。

四、法的约束和道德的约束

法的约束靠外在惩戒和人的趋利避害起作用,道德的约束靠社会舆论和人的良知起作用。

五、道德约束的必要性

相对于法的约束,道德的约束更能体现人的自由、尊严与价值,人能自律的行为却用法来强制往往使人丧失价值感。第二节:伦理学的定义

一、道德约束的普遍性及伦理学的产生

道德约束总是让我们从应当或不应当、正当或不正当、善或恶的角度来观察、评价、规范、约束我们的行为,这种约束是普遍的,从而导致社会上一系列客观的道德现象,包括人对道德思想的思考、道德原则的设立、人的道德实践等等,这些道德现象需要一门学科专门去研究、归纳、总结,并加以体系化,从而导致了伦理学的产生。

二、道德与伦理的词源变化

1、道德

“道,所行道也”,愿意是道路,后来引申为道理、普遍的规律、终极的法则;“德,得也”,原意是得到、收获到的东西。“道德”两字连在一起就是认识了道、依道行事后而“内得于己,外得于人”。《道德经》:“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2、伦理

伦即人伦,指人的血缘辈分关系;理即玉石的纹理,引申为条理、原理、道理。“伦理”即调整人伦关系的条理、原理、道理,也就是伦类的道理。

《说文解字》:“伦,从人,辈也,明道也;理,从玉,治玉也。”

*词的演变

从词源看,道德比伦理更具有形而上的品格。只是到了近代,日本学者在翻译西方ethics这个词时,因找不到对应的日文,就用中文“伦理”来翻译,然后这个翻译首次被严复引用,进而成为汉语界公认的译法。

从此伦理学就成为专门研究社会道德现象的一门学科,而道德则专门指称维系人与人之间的一系列风俗、习惯和行为准则。

三、伦理学的定义

研究人的道德思想和现象,解释人的道德行为,确定人行动应当遵守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从而引导人的道德实践的一门科学。

*道德行为的特征

道德行为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人与物或物与物之间的关系;道德行为关注的是人有意识、能选择的行为,人无意识、不能选择的行为没有道德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义。

第三节:研究的理念、范围及学科分类

一、研究理念

首先,伦理学研究的是那些具有较大现实意义的行为,无足轻重的行为道德一般不去规范。从重要性看道德是介于法与人的日常行为之间。

其次,伦理学研究的是那些还没有得到普遍实现的行为,已得到普遍实现的行为道德一般不再去规范。这是伦理学的“应然”性。

应然:应然相对于实然而言,实然即现实的已存在的或实现了的东西,应然即还没存在或得到实现的、比现实更好的一种状态。

“应然”性一方面决定了伦理学研究的超越性功能,这是引导人与现实不断走向完善所必须的,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伦理学脱离人与社会的现实,成为压制人、阻碍社会发展的东西。

二、研究范围

道德处理的是以人为中心导致的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关系双方相互作用,从而导致了作为主体的人应当遵守的原则与规范。从个体的人出发,人与外界可以构成三大关系,即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从道德的角度研究这三大关系就形成了伦理学研究的范围

1、人与自身的道德行为

人的自我意识、反思能力使人分裂成不同的自我,包括理性的我与情欲的我、善的我与恶的我、积极的我与消极的我,这些自我之间相互冲突,从而使人处于一种不和谐的状态,因此确立人处理身心矛盾应该遵守的道德原则,从而超越这种冲突,实现人身心的和谐发展,就构成了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人与自我的道德关系,主要属于美德伦理研究的范围,比如理性、进取、节制、淡泊等都属于处理人身心关系的道德原则。

2、人与他人的道德行为

生活中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利益出发看待他人,每个人都企图把自己当主体而把他人当客体,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因此尊重他人、克制自己的利益,确立人与他人之间应该遵守的道德原则,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就成为伦理学研究的又一个重要任务。人与他人(包括社会)的道德关系主要属于社会伦理研究的范畴,比如无私、奉献、爱人等都属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矛盾的道德原则。

3、人与自然的道德行为

人是自然界唯一有理性、能反思的动物,由于人性的自私与邪恶,理性成为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把自然当成满足自己私欲的客体,从而任意剥夺、破坏自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因此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大自然,确立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应该遵守的道德原则,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成为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主要属于环境伦理研究的范畴。

三、学科分类

1、元伦理学:研究对人来说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以及什么对人来说是有价值的,研究内容包括人性论、良心论、价值论、善恶论等。

2、规范伦理学:从元伦理出发,导出能指导人实践的具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研究内容包括各种道德关系、道德法则、道德规范等。

3、美德伦理学:研究如何提高人的道德品质,把道德原则、道德规范落实到人的实践,研究内容包括道德实践、道德教育、道德悖论等。

• 第二讲:人性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认识你自己

德尔菲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

一、对个人的意义

一个人只有时常反观、认识他自己,他的行动才是睿智的,他的人生才是富于意义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苏格拉底

二、对社会的意义

对人自身的充分认识是我们顺利进行管理、制定制度、进行规范的前提,人的发展往往决定了一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三、认识自己的艰巨性:

美杜莎的寓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最难认识的往往是他自己。第二节:人性善恶的思考

一、什么是人性?

①人生来具有的属性即人性(荀子、告子)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

“生之谓性”、“食色、性也”——告子

②人区别于动物的属性即人性(儒家)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

二、什么是善与恶?

对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一般容易达成共识。

①利他观:我们一般认为主体能主动节制自身利益,能为他者考虑即善,只考虑自身利益的为不善,损害他者利益的为恶。

②理性观:我们一般认为主体能节制自身欲情欲,按理性原则行动的即善;沉浸于自身情欲,从而给他者甚至自身带来损害的即恶。

三、人性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

1、认为人性即人异于动物的社会性的,一般认为人性善即人的本性能节制自身利益,主动为他者谋利,或者人的本性能节制自身情欲,按理性原则行动。代表是儒家、理性主义观。

2、认为人性即人生来具有的动物性的,一般认为人性恶即人的本性是自私、邪恶、不为他者考虑的,是充满无法控制之情欲、不会按理性原则行动的。代表是法家、情感主义。

3、告子认为人性是自然而然的,它不善也不恶,人性的善恶只不过是我们以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性罢了。 第三节:中国传统人性观

一、儒家:人性善

人天生就具有善端,但人会因环境的浸染而变恶,因此人必须抵制外界的不良影响,从而维护、培育好他的善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二、法家:人性恶

人生来是自私自利的,他的善只不过是社会教化的结果,不经社会教化的人,他的性情只能是恶的。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

“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

3、告子:人性不善不恶

人生来具有的性情即人性,人性无所谓善恶,善恶只不过是我们后天强加给人性的。

“生之谓性”

“食色,性也”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第四节:西方传统人性观

一、基督教人性观

人是邪恶、堕落的,人一旦获得自由就会作恶,因此人必须放弃自己的自由,通过信仰上帝获得救赎。

二、理性主义与情欲主义人性观

人性构成:理性、情欲、意志

①理性主义人性观: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的,人实现自我本质就在于控制自己的情欲,从而凸显自己的理性。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②情欲主义人性观:认为人的本质是情欲的,人的理性不过是满足人情欲的工具。费尔巴哈:“我欲故我在。” 附:我们的思考

没有抽象的固定不变的人性,只有是具体的、变化着的人性

1、人性是具体的:每一个具体的人的人性都不一样,每一个具体的人的人性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2、人性是变化的:每一个时代的人的性情都不一样,把握一个时代人的性情是了解那个时代的关键。

• 第三讲:中华民族传统道德

• 第一节:儒家道德观

一、道德天赋论:人心有仁、义、礼、智四种善端,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心之官则思……此天之所与我者”。

二、仁、义、礼、智

1、仁,即恻隐之心:对人对物的同情、怜悯、爱惜之心,有仁心是道德的根本,“仁者爱人”,但爱人也不能无原则地去爱,“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乡愿,德之贼也”。

*儒家有差等的爱:儒家的爱是有差等的爱,即先爱自己的亲人朋友,然后再拓展开来去爱其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的爱人建立在血缘亲情的基础上。(问题:如何看待儒家这种有差等的爱?)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孔子认为,父亲犯了法儿子应该为他隐瞒,儿子犯了法父亲也应该为他隐瞒,对这个观点你如何评价? •

2、义,即羞恶之心:对违背仁义的事感到羞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君子也不是“不言利”,而是对利应该“取之有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羞耻心是道德教化的前提,最无耻的事莫过于没有羞耻心,“无耻之耻,无耻矣”。

3、礼,即辞让之心:懂得礼节,相互谦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都应该遵守跟身份相应的礼仪规范,所以“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遵守礼仪要发自内心,基于真性情,而不是做表面功夫,“巧言令色,鲜矣仁”,真性情要符合礼仪,礼仪出自真性情,这样才算是君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智,即是非之心:辨别是非善恶的一种智慧,儒家的智慧主要指道德和人事上的智慧,“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本质特征,因此智慧也就成为人的一种美德。 •

三、仁之方:忠、恕

1、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推知他人的需要,然后体察并满足他人的需要,促进他人的成功,可以用“己所欲,施于人”来表达。(问题:你认为“己所欲,施于人”对吗?)

2、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事就不要加在别人身上,自己不愿意被别人那样对待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这也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方法,即从自己不愿意的推知别人的不愿意,然后尽量体谅他人的感受。(问题:你如何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道德律?)

四、儒学思想的发展与衰落

1、发展:西汉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建立起儒学完备的神学体系,儒学获得了第一次发展。

2、衰弱:儒学发展东汉后期,陷入了繁文缛节、形式化、僵化的时期,到魏晋时期社会迎来了儒学的一次大反叛,出现一大批反叛儒学,崇尚清谈,推崇道家的玄学时代。

3、再次发展:宋朝时期,许多儒学学者吸收佛学的思想,援佛入儒,创新地发展儒学,这是儒学的理学时代(朱熹:格物、穷理

王阳明:心即理、致良知)•

4、再次衰落:明清时期儒学再次衰落,完全沦为封建统治的工具。

5、近现代社会儒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新儒学那里,新儒学主要在美国、台湾、新加坡等地发展,代表人物有熊十力、冯友兰、牟宗

三、杜维明等等。 • 第二节:道家“无为”道德观

一、道:道是万物的根源,万物应该效法道 •

“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反对儒家道德,认为儒家道德败坏了人的淳朴天性,主张尊重人的个性,反对人为的束缚,在天然质朴的层面达到和谐的状态。 •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三、人生辩证法:人生在世,应该保持质朴的天性,懂得容忍、退让,以无为的态度达到有为的效果。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 •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 第三节:佛家“悟空”道德观

一、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蕴盛。

二、贪、嗔、痴:贪,这是因爱而生起的,以自我为中心,执着有关自我的一切。

嗔,这是因不爱而生起的,不满现前的境遇,不满所遇的人事。痴,这是因愚昧而生起的,对真实世界的无知,对虚妄的偏执。

三、悟空:世间的一切苦难都是因果轮回,超脱在于悟空。

四、慈悲与渡人:世人陷于八苦中不得解脱,佛要以慈悲为怀,超渡世人,使之获得解脱。

• 第四讲:西方传统道德思想

一、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1、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世界因人而存在,正是因为有了人世界才呈现出它的明晰性,人是一切事物存在或不存在的尺度,是一切价值判断的尺度,如果没有了人也就没有了这个世界。

2、道德相对主义:既然人是一切价值判断的尺度,那么世间就没有什么永恒的价值判断,在道德判断上也一样,没有绝对正确、永恒不变的道德判断,每一个人都可以作出自己的道德判断,每一个人的道德判断都是正确的。 •

3、最高的德性——口才(辩论术):正因为每一个人都可以作出自己的道德判断,因此道德判断正确以否取决于个人的辩论,只要能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道德判断,只要自己的道德判断为别人所接受,那么它就是正确的,因此对个人来说,最高的德性应该是拥有高超的辩论术,因为它是使你的道德判断成为真理的前提。 •

二、苏格拉底:自知自己无知

1、寻求普遍真理:智者的道德相对主义使社会陷入一片混乱,每个人都自以为是,都企图通过辩论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即使自己的观点是明显错误的,但只要个人能通过辩论说服别人,那这个观点就变成正确的,于是辩论变成了诡辩,社会失去了一种普遍的价值标准、价值判断,鉴于此苏格拉底一生的使命就是,寻求一种普遍的可以统一人们思想的真理。

2、苏格拉底的方法——真理“接生术”:苏格拉底所要寻找的真理就是对事物本质的普遍定义,从而超越智者对事物定义的个人主义、相对主义,苏格拉底寻找真理的方法可称为真理“接生术”,即通过辩论,引导对方一步步地超越那些表面的相对的认识,从而慢慢接近事物的本质,找到普遍的真理。

3、最高的德性——自知自己无知:在寻找真理的过程中,苏格拉底承认,很多时候他并不能给事物下一个绝对正确的定义,事物的本质(真理)好像很难追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苏格拉底承认人智慧的局限,并且认为只有神的智慧才是伟大的,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德性就在于谦虚、谨慎,并知道自己的局限与无知。

4、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喜欢跟人辩论,指出别人的无知,告诫人不要狂妄,因此得罪了很多人,后来苏格拉底被公民大会以“败坏雅典青年德性”的罪名起诉,并最终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临刑前并不惧怕,他说他是雅典的一只牛虻,判他死刑是雅典的损失,而不是他的损失,他说:“好了,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的命运会更好,只有神知道!”

三、柏拉图:理念世界与四主德

1、理念世界:苏格拉底在现实中找不到事物的普遍定义,柏拉图经过自己的研究认为,在现实之外,有一个完满的理念世界,这个理念世界有着现实中每一样事物的最完满的原型,现实中的事物都是模仿这个原型产生的,也正因为是模仿,所以总是有缺憾,而完满的事物,总是存在于理念世界中。

2、“四主德”:正义、智慧、勇敢、节制

智慧:智慧以理性为基础,是理性的美德,智慧不是技艺上的智慧,而是对理念知识的认识。

勇敢:勇敢以意志为基础,是意志的美德,勇敢是坚决服从理性的教诲,不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情欲所动。

节制:节制以情感为基础,是情感的美德,节制即对情欲的克制,按理性原则行动。

正义:人的灵魂包含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理性居于主导地位,指挥灵魂的各部分,意志为理性而行动,协助理性控制情感,情感的唯一使命就是服从,当三者各司其职、融洽无间时,一个人就达到和谐,从而拥有正义的德性。

四、亚里士多德:人的幸福生活

1、幸福说: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事物的德性就是该事物按照它的本质行动而具有的品性,因此人的德性就是按人按他的本质行动而具有的品性,德性也是人的幸福所在,当一个人按他的本质行动时,他就是幸福的。

2、人的德性: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在于他的理性,因此按理性行动正是人实现自己本质、使人区别于动物的方式,这是人的德性,也是人的幸福所在。

3、沉思与道德生活:沉思是人单纯追求真理的一种活动,它是最富于理性的一种活动,因此沉思的生活是人最有德性、最幸福的一种生活。道德生活是理性控制非理性的一种生活方式,它以理性为主,同时涉及到非理性部分,道德生活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可以追求的,同时也是他们的幸福生活方式。第二节:基督教道德思想

一、概况:基督教由耶稣从犹太教发展而来,今分化为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耶稣是基督的圣子,他为了替世人救赎,被钉上十字架,以自己的鲜血换取世人的得救。基督教的经书是《圣经》,包括《旧约全书》、《新约全书》。

二、原罪观:人是堕落的,只能依靠上帝得到救赎,行善也一样,人只有信仰上帝,才能够真正行善,从而获得救赎。

三、道德观:仁爱、喜乐、和平、包容、廉洁、孝顺、智慧

1、仁爱:爱人如爱己,不仅要爱你的亲人朋友,而且还要爱你的敌人。

“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有了机会,就当向众人行善”

2、喜乐:相信上帝,时常保持欢喜、乐观的心境。

“要常常喜乐”、“神要擦去我们一切的眼泪”

3、和平:“不要毁谤,不要争竞,总要和平,向众人尽显温柔”

4、包容:“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5、廉洁:“我们要弃绝一切不洁的事,以及恼恨,忿怒,恶毒,毁谤,并口中污秽的言语”

6、孝顺:“照神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我得福,并使我的日子在神所赐我的地上得以长久”

7、智慧:“愚蒙人是话都信。通达人步步谨慎”

*思考:基督教“爱人”与儒家“爱人” 的区别

儒家的爱是有差等的爱,即先爱自己的亲人朋友,然后再拓展开来去爱其他人。而基督教的爱是普世的爱,即去爱所有的人,甚至要爱你的敌人。儒家的爱人建立在血缘亲情的基础上,而基督教的爱人建立在人的堕落与救赎上。第三节:康德的道德思想

一、人是目的:在自然界中,唯有人具有意志,即是理性的,理性使人成为目的本身,成为自然界最具价值与尊严的存在物,因此物可以被人当作工具来利用,但人自身决不能被当作工具来利用,这是人的尊严。“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地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

是手段。”

二、假言命令与定言命令:人作为不完全理性动物,存在着理性对非理性的指导即命令,命令分为假言命令和定言命令,假言命令遵循现实的法则,是我们为了满足现实需要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定言命令遵循理性的法则,是我们为了彰显、实现我们的理性本质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假言命令没有道德价值,而只有定言命令才是道德的。

三、道德的普遍化原则:“除非我愿意自己的准则也变成普遍规律,否则我不应该行动”,这就是道德的普遍化原则,一个人在行动之前必须先问自己:“我是否愿意其他所有的人也像我这样去行动?”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可以行动,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你就不要这么做。普遍化原则是一个人成为一个有德的人的根本。

四、自由在于自律:人是理性的动物,人的自由就在于能根据理性法则来行动,而不是根据情欲来行动,为所欲为的人以为自己是自由的,但恰恰成为了欲望的奴隶,因此自由在于自律,即能节制自己的情欲,从而按理性法则来行动。

• 第五讲:市场经济下道德的嬗变

• 第一节:君子国的启示:利他还是利己

一、君子国中交换的悖论:在君子国中,每一个人都是利他的,在商品交换的时候每个人都以维护对方的利益为自己的行动标准,但在这么一个每个人都利他的社会里,商品交换却无法进行。

二、商品交换与人的自利动机:商品交换必须建立在自利的基础上的,自利保证了商品交换的顺利进行,也正是自利才促使人们去交换。

三、义务做好事:一个君子造就出来的却是数倍于他的小人,无私做好事纵容的是贪小便宜的行为,“毫无利己、专门利人”在逻辑上是有矛盾的。

四、自利的均衡点:分苹果的故事

要使苹果得到公平的分配,就不能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而只能让人基于自利的动机,通过协商得到一个双方都同意的分配方案,即找到一个自利的均衡点。

• 第二节:交换何以产生价值

一、问题:在社会总产量不变的情况下,交换(商业)的意义何在?

二、交换带来的价值:

1、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得以实现。

2、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得以放大。

3、促进分工,提高社会生产率。

三、交换与人的自利:交换能增进社会财富,自利能促进交换,在这个意义上自利在道德上是可允许的,在商品社会中我们必须肯定人的自利,促进交换的顺利进行。

• 第三节:建立在自利基础上的道德

一、囚徒困境:研究的是两个人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博弈为自己赢得最有利的结果。

二、启示:只考虑自己眼前的利益,往往造成对彼此都不利的结果,因此双方只有克制自己的眼前利益,才能得到双赢的结果。

三、道德的基础:有节制的自利是道德的基础,道德总是指向社会公共利益,为社会公共利益而主动节制自己的利益,是现代社会的道德要求。

四、道德的脆弱性:道德的脆弱性在于它的回报只能建立在大家都讲道德的前提下,否则道德起到的作用仅仅是给小人提供了便利。道德的脆弱性需要我们共同去维护,那些别人不讲道德而自己却能坚守道德原则的人,是我们社会的脊梁。

• 第四节:市场经济下的道德要求

一、职业道德:认识到自己的岗位、工作是整个社会和谐、高效运行的必要环节,是周围的人获得幸福、快乐生活的前提,就像自己的幸福生活也依赖他人的高质量服务一样,从而从自己的职业、工作中体验到一种责任、义务与神圣感。

二、商业道德:提供优质服务和商品,诚实守信,在交易中平等协商、促进交易,这是商业活动中我们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

三、社会公德:大部分公共设施可以免费使用,它们属于非交换产品,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关于公共设施的维护,以及顾虑、照顾到他人的使用,就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相反如果每一个人都不讲社会公德,结果导致的将是每一个人都享受不了这些公共服务。

• 第六讲:行政伦理观之民主

• 第一节:民主的确证

一、致命的自负

社会的运行、人类的发展,只能建立在“扩展秩序”的基础上,一切打算对整个社会实行计划地企图,不管它是出于多么高尚的动机,结果都是危险的、自以为是的。•

二、民主的涵义及作用

1、民主的涵义

• 政府的权力是来源民众的 • 政府的服务是指向民众的 • 政府的形式是保障民众的2、民主的作用

• 政府实现的是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权益 • 政府的治理更加理性,而不是少数人的臆断 • 民众更能自我实现,而不是受制于当权者 • 第二节:民主的形式

1、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

直接民主:直接民主即全民民主,是指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的管理。•

间接民主:间接民主即人民通过人民代表、代议机关间接行使民主权力,代议制民主的构成包括三权分立、政党执政,以及法治的原则。•

利弊比较:直接民主的意义在于能防止民主的变质,其局限在于在实践中很难得到实现,一是成本高、效率低,二是不能充分利用少部分人的领导、管理天分。间接民主的局限在于,由于人类理智的局限以及人性的堕落,代议制民主容易变质,从而无法真正保障、实现人民的权益。•

2、自下而上的民主和自上而下的民主

自下而上的民主:这种民主建立在民众民主意识强且足够成熟的基础上,它靠的是当权者、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博弈。其特点是当权者、政府的存在受制于民众,当权者、政府要获得治理权,就必须约束自身、还权以民,并为民众服务

自上而下的民主:这种民主源于民众民主意识不强,它靠的是当权者的民主意识、道德约束力。其特点是当权者、政府主动还权于民,主动为民众服务的。• 第三节:民主的基础

1、启蒙的重要性

民主的真正实现有待于民众力量的增长,并达到足以制衡政府的程度,而民众力量的增长有待于他们思想上的启蒙,即主要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是政府权力的来源。

2、民主与法治:

民主只能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民主的实现有赖于法律制度上的保障,没有法律,或当权者凌驾于法律之上,都不会有民主,而法治的真正实现,同样有赖于民众法治意识的增强。

• 第四节:民主的反思

1、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

人民是个抽象的概念,事实上人民的现实形态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以及由这些具

• •

• • 体的人构成的各种利益集团,因此人民之间的矛盾永远存在。在民主社会,我们习惯于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去解决这些矛盾,但这样往往导致少部分人的正当权益没有得到保证,甚至会导致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施暴即民主暴政问题。

2、民主暴政的防范:

防范民主暴政有赖于法律的和道德的共同作用。在法律上,我们要界定民众的基本权益,这些基本权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即使是以多数人的名义。在道德上,我们要尊重他人的自由与尊严,具有人文关怀,而不应恶意去伤害、凌辱他人。

3、对民主的理性反思:

尽管民主有诸多的弊端,但它却是我们至今最不坏的选择,民主的衰败与丧失在于民众,民主的实现与完善也在于民众,因此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的民主法治意识,维护自身的民主权益,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神圣职责,因为通往奴役之路,往往是由每一个沉默的人铺就的。

• 第七讲:行政伦理观之正义

• • • • • • • • • • • • • • • • • • •

一、什么是正义?

1、正义主要涉及的是分配领域

2、分配包括经济领域的财富分配和政治领域的权利与义务分配

3、正义意味着社会制度规定的分配原则是公正的二、形式正义

1、正义就是平等的要作平等对待、不平等的要作不平等对待,反之平等的作不平等对待或不平等的作平等对待就是不正义的2、形式正义并没有规定哪些平等要作平等对待,哪些不平等要作不平等对待,因此在现实中并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或者说在指导实践中导致各种悖论

三、罗尔斯的正义论

1、正义的对象:现实中的各种不平等

①社会制度的不平等:各种社会制度把我们置身于各种不平等的社会地位

②家庭出身的不平等:人无法选择的家庭出身,也把我们置身于不平等的地位

③天赋才能的不平等:人无法选择的天赋才能,同样把我们置身于不平等的地位

问题:家庭出身、天赋才能的不平等最终都可以归转化为制度上的不平等,那么一种不平等的制度是如何制定出来的?又该如何去避免?

2、无知之幕:作为公平的正义

①契约制定者不知道关于自身的一切,从而无法制定出偏向于自身的制度

②契约制定者不知道关于他人的一切,从而无法制定出不利于他人的制度

③契约制定者相互冷淡,既不会利他,也不能利己

3、导出的正义原则

①平等自由的原则:政治权利部分,比如政治自由(选举权、被选举权等)、言论和集会自由、良心和思想的自由、依法不受任意逮捕和剥夺财产的自由,等等,应该平等地分配给每一个公民

②机会的公正平等和差别原则:社会和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分配,应该符合以下原则: a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差别原则)

b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

③优先原则:平等自由原则优先于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优先于差别原则•

• •

• 第八讲:行政管理活动中的伦理冲突及其解决

• • • • • • • •

一、伦理冲突的案例

维护组织形象与向公众负责的冲突:发现员工弄虚作假,代领离休人员工资。

个人私生活自由与组织利益的冲突:发现员工和与组织有业务合作的人交朋友。

家庭利益与组织利益的冲突:掌握与丈夫的利益攸关但组织却要求保密的信息。

组织利益与信息公开的冲突:发现足以导致组织垮台但跟公众利益攸关的信息。

二、伦理思考的不同层次

1、情感表达层次:即仅对问题或事情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这些情感并不提供建议和解决方法,但情感的强烈却促进问题的解决。

2、道德规范层次:开始根据各种道德规范权衡各种解决方法及其后果,很多时候问题会在这个层次得到解决,但有时也会出现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从而让我们难以取舍。

3、伦理分析层次:当道德规范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的时候,我们只能深入思考道德规范背后隐含的伦理原则,并根据自己的信念选择某种伦理价值作为采取措施的标准。

4、后伦理思考层次:当所有的道德规范、伦理原则都不能指导我们作出决策的时候,我们往往推翻所有伦理道德的东西,从而进入后伦理层次,即反问:“我什么要遵守这些伦理道德?”在这个层次,我们往往根据个人的信仰、人生观、价值观作出选择,当我们能给一种决策一个充分理由的时候,我们算是完成了这种后伦理思考。

三、伦理决策模式

1、确认问题的客观性:当问题展现给我们的时候,往往以片段或扭曲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且通常还带有评价性的语言,因此超越情感的影响,调查、确认问题的客观性、真实性是我们首先要做的,否则我们不会有任何正确的决策。

2、定义涉及的伦理原则:确认问题的真实性后,我们就要分析解决问题所要涉及到的伦理原则。很多时候我们只从实践的角度而不是伦理的角度去解决问题,而这正是导致不公正决策的根本原因,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善于对冲突作出伦理思考、伦理分析。

3、描述解决的方案及可能的后果:在进行伦理分析后,我们就要权衡各种解决方法及其后果了,在这里我们首先要避免一种非此即彼的解决方法——即认为只有两种对立的解决方法,而应该充分展开道德想象力,尽可能列出各种解决方案并推算其可能导致的后果,也只要这样,我们才能有可能权衡出一个正确的决策。

4、寻找最合适的解决方法:这首先需要经过两个步骤,一是尽可能地考虑涉及到的各种伦理道德原则,二是推算每个伦理道德原则假如被采用那会导致怎样的结果,以及假如我们面对公众时应该如何为它辩护。 经过这两个步骤后我们就可以权衡出一个最佳的方案,最佳方案一般要达到两个效果,一是伦理道德原则和可能的后果保持一种让人接受的平衡,二是使我们对决策能有一个充分合理的解释,并在情感上感觉完满。• •

• •

医学伦理学教案 医学伦理学教案模板篇二

09秋《教师伦理学》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老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

2、是指教师对社会和他人履行义务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 是教师个人.3、教师道德选择: 老师道德行为是在老师个人的自我首先意识支配下做出的自主自愿的选择,识支配下的自主自愿的行为选择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4、教师道德评价:就是老师按照教育行为善恶评价标准,运用校内外舆论,教育传统习惯和

5、教师道德修养:教师个体改选教育和锤炼自身职业道德品质,提高自身职业首先境界的实践活动以及所达到的程度和水平,称为教师道德修养。

二、判断说明题

1、教师对师德规范的理解,只有从他律上升到自律,才能发挥教师道德应有的作用。(他律阶段、自律阶段、他律和自律统一的阶段)

2、师德规范体系由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构成。(由一个道德基本原则,几个具体道德规范和若干个道德范畴构成)

3、教师道德规范是指导教师道德生活的最高准则,在师德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教师道德规范是老师在职业活动中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时应遵循的具体行为准则。教师道德原则是核心)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履行教师道德义务应该以获得权利和报偿为前提。(教师道德义务不与谋求个人权利和报偿想联系或想对应,以培养合格人才)

5、教师道德行为的目的有善恶之分,手段只有有效与无效的区别;因此只要目的是善的,就可以采取一切手段。(老师道德行为是在老师个人的自我首先意识支配下做出的自主自愿的选择,这种情况下选择的根据首先是对个人利益与社会教育事业整体利益关系的认识。老师在自由意识支配下的自主自愿的行为选择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6、师德评价的标准与社会道德评价的标准一样,就是视其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性的善。(教师道德评价是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相结合)

7、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教师道德评价的标准都是相对的、不确定的。(教师道德评价行为的善恶标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补充)

8、现代高校教师所具有的独立人格,使其道德行为选择完全取决于教师个人的主观内部条件。(老师道德行为是在老师个人的自我首先意识支配下做出的自主自愿的选择,这种情况下选择的根据首先是对个人利益与社会教育事业整体利益关系的认识。老师在自由意识支配下的自主自愿的行为选择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师职业道德及其特点: 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2)在道德行为上,要求教师为人师表;3)在道德影响上,教师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的影响更深远、更广泛。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教学、科研、社会服务)①教学过程中的教师道德规范②科研过程中的教师道德规范③社会服务中的道德规范。

2、简述师德规范的他律与自律及其相互关系: 教师道德规范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影响和作用包行为具有外在制导功能。教师道德自律是变外在的制导功能为主体自身的意志约束。教师道德他律和自律的统一,既克服了由于师德义务的客观外在性而可能具有的某种消极、被动的因素,也消除了由于良心的主观而可能具有的某种盲目、任性的因素,实现这种统一的表现就是教师价值目标的确立。

3、简述教学过程中的伦理矛盾及其师德规范: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产生各种的实际需要引起的矛盾;③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不能满足教学工作要求而引起的矛盾。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教学、科研、社会服务)①教学过程中的教师道德规范②科研过程中的教师道德规范③社会服务中的道德规范

4、简述科研过程中的伦理矛盾及其师德规范。科学研究是一种个人创造力与集体协作相结合 ①高校教师在科研过程中的矛盾: a、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的矛盾;b、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与职业要求的矛盾;c、科研协作中的矛盾。②科研过程中的教师道德规范:a、严谨治学,实事求是;b、团结协作,甘为人梯;c、现身科学,用于探索;

5、简述教师道德良心及其作用:教师道德良心是指教师对社会和他人履行义务的道德责任感1)在教师选择行为之前,教师道德良心起着指导作用;(2)在教师行为进行过程中,教师道德良心起着自我控制和监督作用;(3)在教师行为结束后,教师道德良心对行为起着自我评价作用。

6、简析教师道德评价标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相对性:(1)为社会培养人才,满足社会现实3)教师自觉地探索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开展的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和遵循这两条规律才有其善的意义。绝对性:(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性;(2)社会思潮,意识形态左右着教师道德行为,成构成教师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3)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是影响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重要因素;(4)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形成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相对性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7、概述教师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强化教师道德认识;培养教师道德情感;磨练教师道德意志;.

四、论述题

1、结合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论高校教师教书与育人的辩证关系及其伦理意义:教师职业道是一门研究教育领域内师德意识、师德规范和师德实践活动规律的科学。首先,学习和研究教师伦理学,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求教师既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又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人格。(“分家论”:把教书和育人截然分开、对立起来。一些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传授知识,至于育人那是学校领导的事、学工办的事、班主任的事。这种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观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自发论”:把教书和育人混为一谈,混淆教书和育人各自确定的内涵,用教书代替育人,认为自己传授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育人的任务,显然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其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代替论”:认为自己强调学习某种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它有何种好处,不注重把这种知识本身的内容讲清,而是把学科知识的讲授变成了政治性的说教或空谈,因而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其次,学习和研究教师伦理学,有助于广大教师全面地了解把握教师道德规范体系,弄清师德规范形成。发展地客观必然性和遵守师德规范的必要性,从而自觉地用师德原则、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抵制各种错误道德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例子:如何看待大学生恋爱现象)第三,学习和研究教师伦理学,有助于教师在复杂的道德关系和道德矛盾中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选择,从而提高对善恶是非的辨析能力,增强道德自主精神和自控能力。(例子:学术舞弊、导师经济、炒作学问、变相卖文凭、学阀作风和学术群体宗派化、学术商品化、教师老板化、学生雇员化)。

2、在社会转型、价值多元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也出现了善恶、是分析高等教育劳动的特殊性,才能正确地把握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本身。1)高校教师劳动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中高级专门人才。2)高校教师劳动的对象是青年学生。3)高校教师的劳动手段主要是教师的真才实学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4)高校教师劳动的时空有较大的自由度。教师道德的特点:1)在道德意识上,教师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要求有更高的水准;2)在道德行为上,要求教师为人师表;3)在道德影响上,教师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的影响更深远、更广泛。意义:⑴提高师德水平,培养德才兼备德高素质教师队伍。⑵全面了解把握教师道德规范体系,自觉用师德原则、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抵制各种错误道德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⑶在复杂的道德关系和道德矛盾中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选择,提高对善恶是非的辨析水平,增强道德自主精神和自控能力。

3、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陆续被揭露出种种学术造假的丑闻,涉及研究生、青年教师和教授、博导,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请联系实际,谈谈高校教师在科研过程中的矛盾①高校教师在科研过程中的矛盾:a、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的矛盾:教学与科研工作既的区别又有内在联系,两者关系处理的好,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果处理不好则会相互影响,发生冲突。b、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与职业要求的矛盾.c、科研协作中的矛盾:科研工作是复杂而艰巨的过程,需要一个团队共同合作.②科研过程中的教师道德规范:a、严谨治学,实事求是:忠诚踏实,严肃认真;科学的抽象,严密的论证;b、团结协作,甘为人梯;c、现身科学,用于探索;

4、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惩治学术不端行为,教育部于2009年3月19日发出《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通知指出,高校广大教学科研人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教学科研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发生在少数人身上的学术不端行为,败坏了学术风气,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绝不姑息。请联系实际,谈谈高校教师在科研过程中的矛盾及其应遵循的学术道德规范。

医学伦理学教案 医学伦理学教案模板篇三

《医学伦理学》教案

任课教师:孙巧玲

技术职务:讲师

所教对象:2015级临床

5、7班学生

任教时间:2015年下期

前言

医学伦理学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则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医学道德问题和医学道德现象的学科,它是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医学伦理学是运用伦理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医学领域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题的一门学问。

伦理学或称道德哲学,是对道德的哲学研究。道德是关于人类行为是非善恶的信念和价值,体现在关于人类行为的规则或准则中。伦理学是对道德的哲学反思,对人类行为的规则或准则进行分析,提供论证,以解决在新的境遇中不同价值冲突引起的道德难题。医学伦理学来源于医疗工作中医患关系的特殊性质。病人求医时一般要依赖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常常不能判断医疗的质量;病人常要把自己的一些隐私告诉医务人员,这意味着病人要信任医务人员。这就给医务人员带来一种特殊的道德义务: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采取相应的行动使自己值得和保持住病人的信任。所以,刻划医患关系基本性质的是信托模型:信托关系基于病人对医务人员的特殊信任,信任后者出于正义和良心会真诚地把前者利益放在首位。公元前四世纪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医学伦理学的最早文献,其要旨是医生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判断”采取有利于病人的措施,保持病人的秘密。

世界医学联合会通过的两个伦理学法典,即1948年的《日内瓦宣言》和1949年的《医学伦理学法典》,都发展了《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精神,明确指出病人的健康是医务人员要首先关心、具有头等重要地位的问题,医务人员应无例外地保守病人的秘密,对同事如兄弟,坚持医业的光荣而崇高的传统。公元一世纪,古印度《吠陀》经和公元七世纪希伯来的《阿萨夫誓言》对医生也都提出类似的要求。公元七世纪中国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一文中也写有医者行为的准则,如“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等等。中世纪的西方天主教学者从基督教神学伦理学的观点探讨医学伦理学,提出了双重效应学说,即一个行动可以引起有意的、直接的效应和无意的、间接的效应;如果不是有意的话,在某些条件下可以容忍一个行动带来的间接的坏效应。新教学者的观点非常接近天主教的观点,但他们强调应让病人知情,并就自己的医疗问题作出决定。非宗教的医学伦理学是在洛克、杰弗逊和《人权法案》等的思想传统上发展起来的。1940年的《纽伦堡法典》是这种传统的体现,该法典放弃了受试者由研究人员保护的旧观念,代之以受试者具有自我决定权,从而要求做到知情同意的新观念。但到了20世纪末,又有要求回到希波克拉底传统的趋向,认为病人的自主权不是绝对的,一切应以病人

利益为转移。《后希波克拉底誓言》强调了病人利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包含了原来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所没有的尊重病人价值和权利等的内容。所有过去的医学伦理学的文献一般都含有美德论和义务论两个内容。美德论讨论有道德的医务人员应具备哪些美德、哪些品质。许多文献都认为医生应具有仁爱、同情、耐心、细心、谦虚、谨慎、无私、无畏、诚实、正派等美德。义务论讨论医务人员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

现代医学伦理学则有两个新的方面:其一,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已经从医生与病人间一对一的私人关系发展为以医患关系为核心的社会性事业。作为一种社会性事业,就要考虑收益和负担的分配以及分配是否公正的问题,尤其是卫生资源的公正分配和尽可能利用这些资源使最大多数人得到最佳医疗服务等涉及卫生政策、体制和发展战略问题。这构成了医学伦理学一个新的内容,即公益论。其二,以往的医学伦理学提出的医生的道德义务,或道德价值和信念都是绝对的,是一种“至上命令”,因为它们的权威被认为来自神圣的宗教经典,或来自不朽的医圣。因此,不管是以法典还是案例体现的这些规范或价值无条件地适用于一切情况。但由于生物医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医疗费用的飞涨,以及价值的多元化,现代医学伦理学更多地涉及病人、医务人员与社会价值的交叉或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伦

理学难题。例如古代中、西医学的传统都不允许堕胎术,但妇女要求在生育问题上行使自主权,以及人口爆增引起的节制生育的社会需要,对上述传统价值提出了挑战。在应孕妇要求实施人工流产术时又要考虑手术对她健康的影响以及胎儿的地位。医学伦理学的主要理论包括道义论和后果论。道义论认为行动的是非善恶决定于行为的性质,而不决定于其后果。如某些医生认为应把病情严重的真相告诉临终病人,而不管可能引起的后果,因为“隐瞒”、“说假话”或“欺骗”这种行动本身是不应该的。又如认为医疗卫生是福利事业,不应成为商品而进入市场机制,这也是一种道义论论证。反之,后果论则认为行动的是非善恶决定于行为的后果,并不决定于其性质。如有的医生认为不应把病情严重的真相告诉临终病人,因为这会引起消极的后果。后果论要求在不同的治疗方案中作出选择,最大限度地增进病人的利益,把代价和危机减少到最小程度。道义论和后果论在医学伦理学中都十分重要,但同时又都不完善。

基本的伦理学原则:在医学伦理学中有三个最基本的伦理学原则:病人利益第一、尊重病人、公正。

病人利益第一这个原则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在主观上、动机上,而且在客观上、行动效果上对病人确有助益,又不伤害病人,即有义务不去有意地或因疏忽大意而伤害病人。

但医疗行动难免会给病人或第三者带来有害的后果,对此可以援用双重效应原则作为这种医疗行动的依据。即这些有害的后果不是直接的有意的效应,而是间接的可预见的但无法避免的效应。如化学疗法可抑制肿瘤(直接的有意的有利效应),但有副作用(间接的可预见的不利效应)。

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起着家长一样的作用,这称为医学家长主义。坚持家长主义的理由是病人不懂医学,患病后身心处于软弱地位,不能作出合乎理性的决定,为了病人利益,应由医务人员代替病人作出决定。

为了病人自身的利益而对病人的行动加以干涉,这是家长主义的干涉。如果病人的行动危害他人或社会,医务人员更应加以干涉,这是非家长主义的干涉。

尊重病人首先是尊重病人的自主权利(有权利就关于自己的医疗问题作出决定)。但有些病人由于年幼、无知、智力低下、精神不正常等,降低或缺乏了自主作出合理决定的能力,这是医务人员应加以干涉,以便保护病人不受他们自己行动造成的伤害。这种家长主义的干涉是正当的。

尊重病人或受试者的自主权利这一原则要求,医务人员或研究人员在试验或实验前取得前者的知情同意。受试者在作出接受实验的决定前,应知道实验的性质、持续时间和目的、方法和手段;可能发生的不方便和危害,以及对他的健康和个人可能产生的影响。

公正的形式原则指在形式上要求对在有关方面相同的人要同样对待,对在有关方面不同的人应该不同对待。这些有关方面可以是个人的需要、能力、已经取得的成就,或已经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对社会可能作出的潜在贡献等。公正原则在讨论医疗卫生资源的宏观分配和微观分配时十分重要。

医学伦理学经常讨论的主要问题有: 健康和疾病的概念。这在规定医疗范围和医务人员的义务中起重要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所下的健康定义包括身体、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完全良好。许多人认为这个定义过于宽泛,会使医疗卫生的范围过大,社会不胜负担。较窄的健康定义仅包括身体和精神上的良好,或仅限于身体上的良好。医患关系涉及医学伦理学许多基本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病人的权利和医生的义务问题。传统的医学伦理学强调医务人员所做的一切必须有利于病人,而不管病人的愿望如何,这是家长主义模型。后来在西方,随着民权运动的发展,更强调尊重病人的意见,这是自主模型。现在正在设法把二者统一起来。人工授精、体外受精、代理母亲等生殖技术给人类提供了非自然的生殖方式,引起一系列概念、伦理学和法律问题。比如人工授精把有第三者参与的合子引入婚姻关系,是否会破坏家庭的基础?供体精子人工授精育成的孩子具有什么法律地位?供精是否应该检查、限制次数、保密和商业化?对人类胚胎的研究应否控制?是否应该禁止在产前进行性别选择?这些问题的讨论往往要求在政策和法律上作出相应的决。避孕、人工流产和绝育等也是使恋爱、性交与生殖生育分离的技术,因此遭到宗教或非宗教权威的反对。另一方面,对智力严重低下者以及严重的精神病人是否应该实行强制绝育,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这是一个至今使医务人员感到为难的问题。产前诊断、遗传学检查,遗传学筛选、遗传咨询、基因治疗、基因工程等技术有利于人们及早发现遗传性疾病,但这些技术引起了这种检查和筛选是否可以强制进行、是否应该限制严重遗传病患者的婚育、遗传信息是否应该保密、遗传咨询服务是否应该免费,以及这些技术带来的利害得失如何权衡等伦理问题,应用遗传学技术减少遗传病患者的人数、改进人口质量又如何在目的和方式上与纳粹德国提倡的所谓优生运动相区别?由于生命维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医务人员可以使不可逆昏迷的脑死亡病人和持续性植物状态的人继续维持其生物学生命,但他们永远失去了意识和运动能力。这使得人们感到有必要重新考虑死亡概念和重新给死亡下定义的问题。安乐死的伦理学问题是医学伦理学讨论得最活跃和争论得最激烈的一个问题。目前,自愿的被动安乐死,即根据临终病人的要求不给他或撤除治疗,已为许多国家的法律所承认,无行为能力的病人也可由代理人作出决定。分歧较大的是主动安乐死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对结束病人生命的主动行动与不给、撤除治疗的被动行动之间是否有性质区别,尚

有不同意见。在主动安乐死的情况下,死亡的原因是疾病,还是行动,以及采取行动的人是出乎善意,还是出乎恶意,这也难以断定。卫生政策中最有争论的问题是一个国家是否应该让医疗卫生社会化,如应实行公费医疗或医疗保险,还是让医疗卫生商品化,还是采取某种混合折衷的方式。

医学伦理学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继承性、时代性。

第一章 医学伦理学概述

医学伦理学(medical ethics)是研究医学道德的一门科学。医学道德与医学相伴而生、共同发展,两者都是为了维护和增进人类健康服务的。因此,医学生在学习医学、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应该同时重视培养和提高医学道德水平,以便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第一节 医学伦理学的含义、对象和内容

1、医学伦理学的含义

人们曾经给医学伦理学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1803年,英国著名医生、哲学家托马斯·帕茨瓦尔(thomas percival, 1740—1804年)首次出版了《医学伦理学》一书,并首次提出医学伦理学的概念。虽然他没有正面的给下定义,但从有关的材料可以分析出他对医学伦理学概念的理解。他认为:‚职业伦理学是‘人性的知识’与‘广泛的道德责任’之间的综合。‛‚医学伦理学的一般体系是使无论是官方正式的行为还是医学领域之间相互的交往都受文雅和正直原则所指导。‛这种观点在19世纪被广泛接受。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药理学教授川塞·里克(chauncey leake)对上述观点提出质疑。他认为:‚帕茨瓦尔

对‘医学伦理学’这个名词使用不当……它仅指来自于职业中的、用来管理职业中各成员彼此交往的成规、礼节……但真正的伦理学与成规、礼节不同,而应从哲学的角度理解。‛他认为‚真正的医学伦理学是基于伦理学理论并用之来处理医患之间、医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医学伦理学权威克劳色(r)对医学伦理学的理解与里克的观点并无本质区别,他在《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第一版中提出,医学道德与一般的日常道德没有区别,含有与一般道德相同的规则。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医学伦理学界多数学者认为: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学道德的科学。它是一般伦理学原理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运用一般伦理学的道德原则来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学发展中人们相互之间、医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一门科学。因此,医学伦理学是医学与伦理学相交叉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既是应用规范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医学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要研究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而且还要研究整个医学领域中有关伦理道德方面的一切问题。

2、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医学伦理学是以医学领域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1)医德现象

它包括医德的意医德现象是指医学领域中人们道德关系的具体体现。识现象、活动现象和规范现象。医德意识现象是指在医德活动中形成并影响医德活动的各种具体善恶价值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医德活动现象是指在医德意识支配下围绕善恶所进行的,可以用善恶标准评价的医学团体和医务人员个体行为的 10

实际表现医德规范现象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评价和指导医务人员的行为准则。

(2)医德关系

医德关系是指由经济关系所决定、派生在医学领域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体地说,医学伦理学主要研究以下四种医德关系:

①医务人员与病人(包括病人的家属)的关系 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是最大量的、首要的关系。因此,医患关系是医学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和主要研究对象。

②医务人员相互之间的关系 它包括医生与医生、医生与护士、护士与护士、医护与医技人员、医技人员与医技人员以及医护技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等之间的关系。因此,医学伦理学把医务人员相互之间的关系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③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医疗和预防活动不仅关系着患者及家属的利益,而且关系着社会的利益。因此,医务人员与社会的关系,就必然成为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④医务人员与医学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随着生物医学的迅速发展和临床应用,在医学中出现了许多道德难题。因此,医务人员与医学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成为医学伦理学的一个研究对象。

3、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

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1)医德的基本理论 包括医德的产生、发展规律;医德的本质、特点及其社会作用;医德的演变及其理论基础;医德与医学科学、医学模式转变、卫生事业发展的关系等。

(2)医德的规范体系 包括医德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医德规范和医德范畴,它们共同构成了医德的规范体系。其中医德规范又包括基本的医德规范、不同领域(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管理)的医德规范、不同科室的具体医德规范等。

(3)医德的基本实践 它包括医德教育、医德评价、医德修养等。

(4)医德难题 指在实现新的道德观念和实施新技术中产生的难以解决的伦理问题。

医学伦理学以上四部分内容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贯通,构成独特的学科体系。

第二节 医学伦理学与医学模式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医学伦理学与医学模式

(一)医学模式的含义

医学模式是指人们的医学观和医学思维方式以及医疗卫生体制结构。它的核心是医学观包括人体观、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诊断观、预防观和医学教育观,还包含根据医学观建立的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的体制,它是对医学发展各个阶段的医学科学认识和医疗卫生工作特点的集中概括。

(二)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医务人员要把健康和疾病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下考察,必须站在医学事业总体的高度,认识自己对人类健康所承担的道德责任;

2、医务人员不但要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病人治病,而且要千方百计救人,不但要会一般治疗,还应学会心理治疗;

3、医务人员要认识到,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

们对健康的理解和要求,已经从‚没有疾病‛发展到包括生活、精神、社会和环境在内的更高级的阶段。

二、医学伦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医学伦理学的内容与不少学科既相互渗透、互相影响,但又有区别。

1、医学伦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医学是关于人的生命的科学、技术和艺术,旨在维护和增进人的健康、解除病痛、提高生命质量的人类实践活动与知识体系,它是以人的生命为对象;而医学伦理学则是揭示人们在探索人类生命过程中和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人们相互关系的医德准则和规范的一门科学。这两门学科都是以维护、增进人类健康为目的,仅是分工不同,但它们在同一过程中相互渗透、互相影响:医学的发展和进步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医德观念的发展,反过来,医德又对医学的发展给予很大影响。

2、医学伦理学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预防治疗过程的影响和作用的科学。因此,医学心理学离不开医学伦理学。同时,医学心理学的发展也不断向医学伦理学提供重要的心理学依据,因而医学伦理学的发展也需要医学心理学的支持和补充。大量的事实说明,好的伦理修养和境界,常伴随好的心境因而必然对生理产生好的影响。

3、医学伦理学与卫生法学的关系

两者的区别是:卫生法学是以医疗卫生领域的法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卫生法律具有强制性,作用范围只限于违法者,而且只存在阶级社会;而医学伦理学以医德为研究对象,是一种非强制性力量,它主要依靠医务人员对医德规范的自觉遵守,适用于医学职业的所有方面而且存在任何社会,并随医学的发展而发展。

两者的密切联系:医德与卫生法律都是用来调节人们的行为规范,而且互相渗透、彼此包含,即卫生法律规范包含着医德,医德规范中也有卫生法律的内容。因此,医学伦理学与卫生法学在内容上相互吸收,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共同来调节人们的关系,维护广大人民的健康利益和社会秩序。

4、医学伦理学与医学美学的关系 两者的区别是:它们分别探讨医学职业生活中的善与美。前者以善、恶作为评价标准,并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后者则是以美、丑为评价标准,以健康长寿为客观依据,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医务人员的医学审美水平。两者的相通和联系之处:医德认为善的,一般总是美的;医德认为恶的,一般也总是丑的。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的意义、指导思想和方法

一、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医务人员人格的自我完善及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一个医务人员或医学生要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服务于社会的医学人才,在重视其他素质培养的同时,必须努力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因它可以提供医德知识、行为导向和可借鉴的榜样,使自己尽快成才。

(二)有助于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和医院管理水平

医务人员只有把技术与伦理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进行医学决策,才能充分发挥医学技术的作用和设备的潜力,才能维护医疗制度的权威性,从而不断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对医院管理亦如此。

(三)有助于医务人员解决医学难题及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

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尤其是生命伦理学,会给医务人员提供解决医学高新技术道德难题的正确方向和思路,从而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

(四)有助于医疗卫生单位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由于医务人员和医疗卫生单位在人们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和威信,他们的医德情操和医德实践,会有力地感染和影响各行各业的社会成员,从而促使社会风尚的转变,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一)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的指导思想

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重点解决以下问题:第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问题。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第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我们应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解决医学领域中这类现实的问题。第三,生物技术及医学高新技术的应用问题。要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好人和物的关系、医务人员与病人的关系,都有赖于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第四,卫生改革问题和卫生资源的公平分配问题。我们应把改革中的问题,提到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和解决。第五,医学教育人文科学素质的培养问题。21世纪的高等医学教育,应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医学的全面发展的推动力量,以实现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精深的医学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结构,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具备百折不挠的韧劲,矢志不回的勇气的高素质、高层次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二)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的方法

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较为常用的具体方法有: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理论和实际的统一,是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的基本方法。要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统一。为此,首先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及其相关学科的知识,同时要注意了解和掌握医学的发展动态。其次,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不能满足于一些抽象概念的探讨,或把理论变成僵死的教条形成知行脱节的倾向。身体力行,努力实践,做到知行统一,这既是学习医学伦理学的目的,也是学习医学伦理学的方法。

2、历史分析的方法

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一定要坚持历史分析的方法,对医德现象和医德关系的研究,要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意识形态、政治和法律制度、医学的发展状况等联系起来,深入研究医德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探讨其产生、发展的根源和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对医德作出科学的说明,揭示出医德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3、辩证分析的方法

辩证分析的方法是医学伦理学常用的科学方法。运用较多的是比较方法、归纳和演绎方法及系统方法。

比较法是探求和论证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一种逻辑方法。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通常采用纵比、横比、同比、异比的方法。

归纳法是指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中概括出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或普遍规律的方法。演绎法是指通过一般认识个别的思维方法。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只有坚持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实现科学的分析和综合,找出医德现象的本质和医德关系发展的规律。

系统的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运用系统的方法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首先要把医德现象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其次,系统方法要求坚持整体性和关联性原则,如不可孤立地去研究医务人员的医德品质,应把它与医德原则、医德行为、医德理想等联系起来考察。第三,系统方法要求坚持动态原则,如动态地研究每个历史时期和医学发展的不同的阶段医德的变化与发展。第四,系统的方法要求坚持有序的原则,如研究医德,要揭示出医德现象、医德境界的层次结构,以利于医德教育和医德修养的递进。

4、批判继承的方法

运用批判继承的方法对待古今中外医德遗产,对建设中国特色的医学和社会主义医学伦理学新体系都是非常必要的。

以上四种学习方法都是为学习内容服务的。善于运用这些科学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将会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思 考 题:

1、道德的含义、构成要素及社会作用是什么?

2、职业道德的含义及基本要求是什么?

3、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4、什么是医学模式?为什么说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5、如何正确理解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人体健康包括哪四个方面的内容?

6、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有何重要意义?

第二章 医学伦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医学伦理学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分工、医疗卫生活动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从开始表现为医德学的形态,但作为一个学科,是在19世纪初完成的。20世纪60年代末,生命伦理学最先在美国产生,标着医学伦理学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

第一节

我国医学伦理学的历史演变

一、我国古代的医德学阶段

(一)我国古代医德的起源

古代中国的医学伦理学属于医德学,主要指‚医生道德学‛,是以个体医业为主体的医患关系为重点的职业道德,如职业戒条等。我国古代医德学形成于春秋末期,约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散见于从战国至汉的《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言,唐代孙思邈的《大医精城》、《大医学业》,明代陈实功的《医家五戒十要》,清代喻昌的《医门法律》等许多医学著作中,这些著作都反映了医生的美德和职责,属于医学伦理学的初创阶段。

古代中国医德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中,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那时人类构木为巢或穴居野外,过着采集和狩猎生活。他们在生产劳动和集体出猎时,难免受到损伤。在采集野果野菜时,可能食用一些有毒植物,引起中毒甚至死亡。随着疾病的出现,治疗疾病的方法和经验也就产生,人们本能地按摩、包扎、止血、挤压脓液、荫蔽降温等。为防止中毒和治疗疾病,人

们对采取的各种野果、野菜等进行无数次地尝试、检验,逐渐积累了一些药物知识。《帝王世纪》记载‚伏羲氏……画八卦……乃尝味百药而针九针,以拯夭枉焉;‛《淮南子·修务训》中记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昧,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在这些粗浅的防病治病的方法中,就已蕴藏着朴素的‚仁爱救人‛的医德思想,已初步认识医学的目的是为了‚以拯夭枉‛、‚令民知所避就‛,即医学的目的是为了拯救人命,为了使人了解药物对人的利弊。

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专门从事医疗工作的医生已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医学有了较细的分工,并建立了一套医政组织和医疗考核制度。古籍中说:‚岁终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意谓良医享有‚十全为上‛的荣誉和俸禄,而对‚十失四为下‛者应给最低等的待遇。这种对医生的考核不仅是技术的考核,而且还包括思想道德、作风、态度等,它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德水平的提高。

战国末期,随着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这时产生了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它是在西周之后,秦汉之前,经过许多医家的共同劳动创造出来的。这部医学典籍的内容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共18卷,162篇。它以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医德观为指导,从整体观念出发,阐述了有关病理、诊断、防疫、治疗等医学问题。与之相适应的,在本著作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疏五过论‛,‚素问·征四失论‛,‚灵枢·师传篇‛等篇章中,载有医德方面的专论。如《灵枢·师传篇》专门论述了医生的责任和良心;《疏五过篇》将五种行医过失列举

了出来,并指出了医生必须具备四方面的医德;《素向·征四失篇》专门论述了医生在临床诊疗中易犯的四种失误,以戒示医生。这几篇关于医德的专论,成为后世医生的必修课。《黄帝内经》成书时间长达400多年,它总结了西汉以前的医学伦理思想与实践经验,不但确立了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的雏形,而且标志着我国传统医德的初步形成。

(二)我国古代医德学的发展

1、两汉和南北朝时期

我国传统医德历经西周东周,春秋战国,逐步形成,至汉代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汉代医家辈出。西汉有著名医家谆于意(约前205—?),东汉有‚医圣‛张仲景(公元150—219年)和名医华佗(约公元145—208年)。他们在医学上都有重大成就,对医学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张仲景是汉代杰出医学家,他在东汉末年著有闻名的《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巨著开创了中国医学(理、法、方、药)辩证论治体系。该书流传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在日本的影响甚至超过《黄帝内经》。这部巨著中的‚自序‛是一篇具有很高价值的医德文献。‚自序‛对医学的性质、宗旨、医学道德、医学的发展都作了精辟论述,指出治病是不分贫富贵贱,是‚上以友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可保身长全‛的人类共同需要的科学事业。‚自序‛中指出医生要‚精究方术‛与‚爱人知人‛。他对当时因战乱和疾病流行而失去救治的广大病人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并对当时医界中‚不流神医药‛而‚竟逐荣势‛的医疗作风予以愤怒地指责。‚自序‛中不少关于医德的论述,一直为历代医家所称颂。张仲景当时被称为‚医中之圣‛,他的学说至今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谆于意留下的为后世称为的《诊

籍》,是中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他是我国病历的首创者。东汉末年的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民间传说众多的医家,近人誉他为外科鼻祖。他医术精湛,熟练地掌握了养生、方药、针灸和手术等治疗手段,精通内、外、妇、儿各科。他临证施治,诊断精确;他医德高尚,不慕名利,不攀权贵,坚持为民治病,乃至在旅途中也为患者开处方、扎针。除了为人民群众治病外,他还有两大发明:一是发明了麻醉药,即‚麻沸散‛,可在全身麻醉下为病人进行外科手术;一是创立‚五禽戏‛,教人锻炼身体。这两大发明为人类身体健康作出了贡献。

南北朝时期,在继承前人朴素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崇尚医学人道主义的医学理论,早期医德规范、医德准则、医疗道德以及性道德等,出现了一批像阳泉(约公元239—294年)、王叔和(约公元256—316年)等崇尚医德、严谨治学、精心诊治、济世救人的医家。

2、隋唐时期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繁荣的时期,名医辈出。在医学和医德的发展中,突出的代表有巢元方(生卒年代不详)、孙思邈(公元581—682年)、鉴真(公元698—763年)和王焘(生卒年代不祥)等为代表的隋唐医家。唐代的孙思邈不但继承了我国古代医德思想而独具匠心地搜集整理并精心加工构思,编著成了集古代医德之大成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而且进一步发展了我国古代的医德思想并使之逐渐系统化,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特别在其著作中的‚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两篇中,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学医的目的、献身精神、服务态度、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等医德问题。他强调医家必须具备‚精‛和‚诚‛。‚精‛指精湛的医术;‚诚‛指高尚的医德。他明确指出学医人

首先要有仁爱的‚大慈恻隐之心‛、‚好生之德‛,对病人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只有具备‚精‛和‚诚‛的医家才是‚大医‛,即高尚而优秀的医家。而孙思邈就是一个被历史上医家所推崇的‚精诚大医‛。

3、宋元时期

宋代医德的发展,一方面是传统医德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和规范化;另一方面,随着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又建立了许多新的医德观念。如人体解剖研究的观念,法医检验的道德观念,倡导优生的生命质量观念,环境卫生建设的道德观念等。这些新医德观念的建立,对传统医德有突破和新的发展。此外,张杲的《医说》、寇宗爽的《医家八要》篇、林逋的《省心录·论医》、陈自明(约1190—1270年)的《妇人大全良方》、南宋时的《医工论》等著作中,对医德规范均有具体和详细的论述,反映了在这个时期我国医学的医德规范、医德教育和医德理论已日臻完善。

金元时期,医学界出现了学派争鸣的局面,充分体现了学术上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时期的医学界出现了四大学派,即寒凉派刘完素(约1120—1200年);攻下派张从正(约1156—1228年);补元派李杲(1180—1251年);养阴派朱震亨(1281—1358年)。这四大派各树一帜,他们勇于突破旧的学说,提出新的学术见解,对推动医学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的医德除了继承‚济世救人‛的传统外,突出表现为:关心人民疾苦,热心救治,不计名利和图报的道德风尚和从实际出发著书立论、遵古不泥古、探索争鸣的创新精神,以及热衷医业、勤求博采、勇于实践、反对巫医骗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如刘完素认为,‚医道以济世为良,而愈病为善。‛用什么去评价一个医生的医道和医德呢?根本一点就是医疗效果——济世和愈病。他在《保命集·原道论》

中说:‚主性命者在乎人,去性命者亦在乎人,养性命者亦在乎人,何则修短寿夭皆自人为‛。从中阐明了人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由‚天数命定‛的道理。这种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价值的思想就是人道主义精神,也是医学人道主义的一个新发展。刘完素在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具体体现了这种医学人道主义思想。传说有一次,他在河北保定遇见一路出殡人群,路人说死者是一个因难产而刚死的妇女。他停下来仔细察看了从棺中流出的鲜血,认定该妇女尚未死亡,当即求其家属打开棺材。他首先给此妇女在诵泉穴针灸,妇人即开始苏醒,渐有生气,继而又针灸合谷、至阴二穴,结果腹中胎儿产下,母子再生。这就是关于刘完素‚一针救二命‛的民间传说。

4、明清时期

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又一个迅速恢复和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对外贸易的扩展,使人们扩大了眼界,也促进了中外医药的交流和医德的发展。我国的医德规范、医德教育、医德理论发展到明代已日趋完善、成熟。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的巨著《本草纲目》,吸取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纠正了前人的错误,并冒着违犯当时统治者意志的危险,列举服食丹药的害处,告知群众,食服丹药只能是愚昧的自杀道路。《本草纲目》不仅是学术价值高,而且是道德价值也很高的一部医学典籍。明代名医陈实功(1555—1636年)著有《外科正宗》共四卷,书中提出的医德守则《五戒十要》,是医学伦理学重要文献之一,被美国列为1978年出版的《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世界古典文献之一,与《希波克拉底誓言》和《迈蒙尼提斯祷文》并列。另外,李中梓(1588—1655年)的《内经知要》、《医宗必读》,张介宾(1563—1640年)的《景岳全书》,徐春甫(公元1

520—1596年)的《古今医统》,龚廷贤(1522—1619年)的《医家十要》,李

木延(公元?—1619年)的《习医规格》等著作中阐述的医德规范,均对我国的医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医家在医德规范的探索与实践方面,既继承了前人医德学说的精华,又有新的发展。这时影响最大的是喻昌(约1585—1664年)所著的《医门法律》一书。在本书的‚治病‛篇中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医生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该书突破了过去医家用‚五戒‛‚十要‛等箴言式地说教方法论述医德原则的传统,而以临床四诊、八纲辩证论治的法则作为医门的‚法‛,以临床诊治疾病时易犯的错误提出的禁例作为医门的‚律‛,两者结合称为‚医门法律‛。这种把医德寓于医疗实践之中的论述,被后人称为‚临床伦理学‛,这在我国医德史上又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总之,我国医学伦理道德是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不断发展着,它源远流长,历经历代医家的实践探索和立论著作,逐渐形成发展,并日臻完善和成熟。

(三)我国古代医德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一般说来,我国古代的伦理学传统的特点是:道德与政治紧密结合,为宗法等级制度服务;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注重医德和医术的统

一、医德规范与医德实践相结合;强调主体的道德修养;强调天人合一,人际关系和谐,讲究中庸之道;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儒家伦理道德对中国古代医德起着支配作用。

具体来说,我国古代医德有以下主要内容:

1、尊重和珍视生命的‚贵人‛思想

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说:‚天覆地载,万物

悉备,莫贵于人。‛《内经·素向》中的《疏五过论》和《征四失论》篇也提到医生应避免五种过错、四种过失,告诫医生要从病理、心理等方面分析病因,这样才能为病人解除疾病。唐代孙思邈的‚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名言更说明了重视生命的珍贵和医德的重要性。

2、‚医乃仁术‛的行医宗旨

‚医乃仁术‛意为医学是施行仁道主义的术业,它是儒家的仁义与医学本质的完美结合。我国儒家文化一直强调要‚先知儒理‛,‚方知医理‛。‚儒医‛代表了一般伦理学与医学密切结合的结果,仁既是一般伦理学的核心,也是医学伦理学的核心。《孟子·梁惠王上》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历代医家皆以‚医乃仁术‛为行医宗旨、为医德的基本原则。唐代名医孙思邈强调医生必须‚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的‚医家十要‛篇中说:‚一存仁心,……二通儒道,……三通脉理,……四识病原,……十勿重利‛。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中的‚医家五戒十要‛篇中,提出第一‚要‛为: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医乃仁术‛的命题即使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提示医学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做到‚仁‛与‚医‛相结合,医患相互合作。

3、‚普同一等‛的行医原则

古代医家从‚仁爱救人‛、‚医乃仁术‛的道德观念出发,强调对病人一视同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孙思邈提出:作为一个医生要做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明代医生闵自成仁而好施,丐者盈门一一应之不厌。医生赵梦弼赴人之急百里之外,中夜叩门,无不应者,七八十岁时‚犹救以往‛。

朱丹溪是金元时代四大医家之一。他行医时,‚四方以疾迎候者,无虚日‛,先生‚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仆人告痛,先生谕之曰:‚病者度刻如岁,而欲自逸耶?‛‚窭人求药无不与,不求其偿,其困厄无告者,不待其招,注药往起之,虽百里之远,弗惮也。‛宋代医生张柄,治病救人‚无问贵贱,有谒必往视之。‛元末明初的名医刘勉曾任太医,在他一生的医疗实践中,把‚不分贵贱,一视同仁‛作为自己的信条。他常说,‚富者我不贪其财,贫者我不厌其求‛。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人的道德地位是分等级的。我国古代医家这种崇尚把患者当作亲人式的医患关系的优良医风是十分可贵的。

4、重义轻利的道德观

传说‚三国‛时期江西名医董奉隐居庐山,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载,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并以每年所收之杏,资助求医的穷人。至今医界仍流传着‚杏林春暖‛的佳话,以赞扬医生的美德。明代医生潘文元医术高明,行医施药从不计报酬。他虽行医30年,但仍贫得几乎没有土地。他死后,当地百姓万人空巷为他送葬,以表示哀悼和永远怀念。‚杏林春暖‛的佳话和‚万人空巷‛的传说代表了我国古代典型的重义轻利的道德观。

5、清廉正派的行医作风

我国古代医家清廉正派的事例不胜枚举。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的医书中,就强调医生要品行端正,医风正派。明代陈实功在《医家五戒十要》的‚五戒‛的二戒中规定:凡视妇女及孀尼僧人等,必候侍者在旁,然后入房诊视,倘旁无伴,不可自看。张杲在《医说》中记载:‚北宋宣和年间的医家何澄,有一次为一患病缠年而百医不愈的士人诊治,其妻因丈夫抱病日久典卖殆

尽,无以供医药,愿以身相酬。何澄当即正色说:娘子何为此言!但放心,当为调治取效,切勿以此相污!‛这士人在何澄的精心治疗下终于获得痊愈。何澄的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直为世代传颂。

6、尊重同道的谦虚品德

孙思邈在其名著《大医精诚》篇中论述了医生与同行之间的关系:‚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陈实功所著《医家五戒十要》中倡议:‚凡乡井同道之士,……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他的同行范风翼在《外科正宗》序中写道:‚我的同行陈实功君从来胸怀坦荡,仁爱不矜,表现了同业之间互相敬重,虚心好学的品德。‛金元四大家中的养阴派首创人朱震亨(又名朱丹溪)曾为一患结核病的女子治病,病将愈,但其颊上有两个红点不消。朱丹溪实无他法可医,于是他亲笔写信让病人家人请江苏省的葛可久治疗,果然患者得以彻底痊愈。这些事例,感人至深,发人深省。

7、注重道德的自律和修养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它标志着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是我国医学和医德教育方面的早期重要论著。孙思邈作为一个被历代医家所推崇的‚精诚大医‛,他十分重视道德的自律和修养。他少年时代因病而学医,以毕生精力致力于医药学研究。隋唐两帝曾多次召其做官,他拒而不受,终身为民除疾治病。他为解除麻疯病人痛苦,竟带600余名患者同住深山老林,不怕传染,亲自看护,精心医治,详细记录病情变化和治疗过程,对病人‚莫不一一亲自扶养‛,共治愈了60多人。他德高望重,被人称为‚孙真人‛和‚药王‛。晋代的杨泉在《物

理论》中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谆良,不可信也。‛即古代任用医生,一定要选品德好的人。北宋林逋在他的《省心灵·论医》中与此相关的另一句名言是‚夫恒德者,不可以作医‛。‚医生乃人命生死之所系……‛此名言至今仍广为传诵。清代名医喻昌在其名著《医门法律》中,除了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传统医德的医德评价理论外,他对医德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他在医德修养上首倡医生的自我反省,他希望世界上有‚自讼之医‛。

8、忠于医业的献身精神

许多古代医家具有不畏权势,不图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医学事业和人民大众献身的精神。在封建社会,我国医家地位很低,常被列入‚三教九流‛之列,和算命看风水的同属一等,称做‚医卜星相‛。但他们为了救人,却弃绝官职,甘当人民医家。宋代范仲淹有‚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之说。东汉名医华佗医技高明,却淡于名利,一生三次弃官,坚持民间行医。明代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是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该书共19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收录药方11096个。他前后花了27年,阅书800余种,采访四方,三易其稿,系统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的丰富经验,对我国的医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晋代的皇甫谧,家中贫苦,自幼务农,20岁发愤读书,42岁因得风痹病半身不遂,耳聋。54岁因治病服寒石散又大病一场,险些丧生,但他并没有因为身体不佳而弃学,反而一心扑在针灸学的研究上。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终于写成了《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的针灸学巨著。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较系统地阐述了针灸学的理论知识,为针灸学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他被后人称为针灸学之祖。

作为世界上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古代医德学的内容极为丰富,以上介绍的只是其主要的内容或传统。这些优秀的内容或传统今天仍值得我们继承并结合时代的特点不断发展。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古代医德学也有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受封建宗法思想和等级观念及某些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例如:‚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封建道德观念,就使妇女看病受到一些清规戒律的限制。如明代李 木延 的《医学入门·习医规格》中说:‚如诊妇女,须托其至亲先问证色与舌,及所饮食,然后随其所便,或证重而就床隔帐诊之,或证轻而就门隔帏诊之,亦必以薄纱罩手。贫家不便,医者自袖薄纱。‛另外,封建统治阶级的‚忠‛、‚孝‛、‚仁‛、‚义‛、‚礼‛等伦理观念,对医德也带来消极影响。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把尸体解剖视为不孝、不仁、不义行为而被禁止,严重阻碍了我国尸体解剖研究的进展。我国古代医德规范要求中,还有不少儒家学说中封建宗法等级的表现。如《礼记·曲礼》中记载:‚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这是封建的‚君、臣、父、子‛的宗法等级观念的表现。第二,是我国古代医学道德虽有较完善的医德规范论述,但缺少较系统的伦理学理论。

二、我国近、现代的医学伦理学阶段

(一)我国近代医学伦理学的概况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不断遭到英国殖民主义者和其它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侵略。面对国家民族的存亡,林则徐领导了禁烟爱国运动,医家何其伟研究古方编辑成《救迷良方》一书。1838年,林则徐给皇帝的奏折的第四部分‚戒烟断药方‛就是根据何其伟的《救迷良方》改写的。正是林则徐领导的禁烟 ①

事业和何其伟的《救迷良方》,‚拯救了中国四百万以上吸毒者,使他们脱离了痼毒的苦海,或恢复了健康,重新做人。‛

晚清时期,许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主义思想的医生,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实了我国医学伦理思想的内容。这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孙中山和鲁迅。孙中山(公元1866—1925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学医,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他怀着‚医亦救人之术‛的意愿学医。他的伦理思想是讲‚仁爱‛,这是他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济世为怀‛,‚粟金不受,礼物仍辞‛,被人奉为‚孙菩萨‛。鲁迅也是怀着‚医学不仅可以给苦难的同胞解除病痛,但愿真的还可以成为我们民族进行社会改革的杠杆‛的希望学医的。这两人都是从医家成为革命家、从医人转为医国,从重医德进而重政德的代表。

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医学在我国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出现了西医和中医问题的长期论争。当时有三派观点:一派主张全盘西化;一派主张完全复古;一派主张中西汇通。这三派中,中西汇通派,看到了中西医各自的长处,如施今墨、恽铁樵、张锡纯等代表人物,他们在主张中西医相互学习和促进祖国医学发展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从此在我国逐步形成了中医、西医、中西结合并存,共同造福人类健康的新局面。

1932年6月,爱国学者、现代医学教育家、我国医学伦理学先驱宋国宾(公元1893—1956年),撰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医学伦理学专著《医业伦理学》,他在书中以‚仁‛、‚义‛这一传统道德观念为基础,对‚医师之人格‛、‚医生与病人‛、‚医生与同道‛、‚医生与社会‛的‚规己之规‛作了精辟的论述,强调医

生必须加强医德修养,‚良医当勤其所学,忠其所事,出其热忱,修其仪表。‛他的学说,不仅在当时具有‚众醉独醒之卓见‛,而且为我国近、现代医学伦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我国近代医学伦理学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这时期的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得到了升华,突出体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人道主义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色。

(二)我国现代医学伦理学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医德的形成始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医德,包括红色根据地的医德、抗日根据地的医德、解放区的医德。这个时期的医德,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中,我们党为了适应长期革命战争的需要,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医德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建了人民医疗卫生事业。1931年,毛泽东为红色卫生学校制定了‚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的医学教育方针。1941年,毛泽东又为中国医科大学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个题词是对当时我军医疗卫生工作经验的精辟概括,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医疗卫生工作的显著特点和医务人员的优良医德,成为我国的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我国的医务人员和患者都在此著名题词和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著名文章的思想指导下,共同参与到治疗活动中,构成了平等的同志式的新型医患关系。总之,我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段长期防病治病和抢救伤病员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战争特色的闪烁着共产主义思想的医德,这便是我国社会主义医德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现代医学伦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曲折前进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6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革‛前。新中国成立以后,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医学伦理思想和医学伦理原则,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体现和发展。在这段时间,党领导全国人民对旧中国遗留下的医药卫生事业进行了改造和整顿,并确定和落实了党的卫生工作‚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四大方针,还组织力量防治危害人民最大的疾病,严格控制烈性传染病,如霍乱、鼠疫、血吸虫等。与此同时,党在社会范围内开展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相教育,倡导学习白求恩精神,争取做白求恩式的医生,清除剥削阶级思想影响,广大医务人员思想觉悟和医德修养显著提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们纷纷奔赴战场,为中朝人民和志愿军伤病员服务,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和平建设时期,也谱写了像抢救邱财康等阶级弟兄生命的一曲曲医学人道主义的凯歌,为社会主义医学人道主义谱写了新的篇章。

第二阶段:(1966—1976年)‚文革‛**的十年。这十年的医德是科学与愚昧的搏斗,是团结发展中西医与摧残中西医相结合思想的搏斗。社会主义医学人道主义精神遭到严重损害,社会道德和医德出现倒退。但也不能忽视在这时期有许多医务人员仍然是忠于职守,抱着对人民健康负责地态度,勤奋工作,并且仍然保持着高尚的医德情操。

第三阶段:(1976—1988年)自20世纪70年代末医学伦理学在中国复兴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把职业道德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1981年和1988年,国家卫生部先后颁发了《医院工作人员守则》、《全国医院工

作条例》、《医院一般医德规范细则》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医德的形成。

总的来说,建国后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的卫生政策侧重于预防为主,卫生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中西医结合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医学伦理学的价值取向,即为社会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但这一时期我国的医学伦理学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主要依靠政治哲学对它指导,即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是医学伦理学价值判断的准绳。

三、生命与健康伦理学阶段

我国比较系统地对医学伦理学进行教学和科研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1年6月,在上海举行了第一次全国医学伦理学学术讨论会,会议拉开了医学伦理学理论研究新的一幕。它标志着中国的医学界、理论界已开始认识到医学伦理学理论建设与医学发展的关系,并且开始了我国的医学伦理学理论建设。会议提出的医德原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一原则被以后10年的医德实践证实是符合中国国情的。1982年,全国第二次医德大会在大连召开,会议探讨了人工授精、试管婴儿、安乐死、器官移植等新领域中的伦理问题。1984年,全国第三次医德讨论会在福州举行,除了理论问题向纵深发展之外,全国医学院校已经注意到了医德教育,纷纷成立了教研室,相继开设医学伦理学课,进一步推动了医学伦理学的理论研究。1986年,全国第四次医德讨论会在南宁召开,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医学伦理学的义务论、价值论、公益论的理论与实践、个人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关系和结合,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的转化和提高,以及中国伦理法规和护理伦理法则及生命伦理问题。1988年10月,全国第五次医学伦理学讨论会暨

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会成立大会在西安召开。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医学伦理学的理论队伍已经形成并走向正轨。1991年6月,全国第六次医学伦理学会在成都召开,会议总结了前10年的医德建设,并对90年代提出了展望。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课的开设,杜治政著《医学伦理学纲要》等一大批医学伦理学教材也先后陆续出版,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伦理学体系随之基本确立。《医学与哲学》和《中国医学伦理学》的专业杂志也于1980年和1988年先后创刊,对推动我国医学伦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科学的进步,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社会主义医学伦理学面临生命与健康伦理学的挑战,遇到了安乐死、临终关怀、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器官移植、严重缺陷新生儿的处理、人体实验等大量社会、伦理、法律等问题。我国医学伦理学工作者为此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1988年11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首次安乐死和脑死亡理论讨论会。1990年在上海召开了全国性健康道德专题讨论会。1999年—2001年,我国的生命伦理学学术活动十分活跃,其特点体现在人类基因组研究、克隆技术研究、遗传生殖技术发展应用等相关伦理问题的凸现和探讨的白热化;器官移植等临床医学领域与伦理学相关案件的出现及媒体的关注;国家卫生保健制度及机构改革与生命伦理学学术界的参与;生命伦理学、医学伦理学领域对医学生、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视和反思;中国两岸三地及国际生命伦理学界加强合作、多次联合召开会议等。关于生命伦理学研究的论著也陆续出版:已有邱仁宗著《生命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基础》,34

杜治政著《医学伦理学探析》,邱仁宗、瞿晓梅主编的《生命伦理学概论》,沈铭贤主编的《生命伦理学》,徐宗良、刘学礼、瞿晓敏著《生命伦理学:理论与实践探索》,孙慕义、徐道喜、邵永生主编的《新生命伦理学》等。生命伦理学正在走近我们。当代医学实践和医学科学发展对医学伦理学提出的一系列需要回答的生命与健康的新课题,已将我国当代医学伦理学推向了生命与健康伦理学发展的最新阶段。

第二节

国外医学伦理学的历史演变

国外医学伦理学的演变和我国有明显的共性,因而同我国一样,国外医学伦理道德的历史也比较悠久,国外医学家对医德同样重视。国外医学伦理学的形成、发展也有下面三个阶段。

一、国外古代的医德学阶段

国外古代的医德学包括古代和中世纪,也就是文艺复兴前。这一时期的医学伦理道德与我国古代情况相似,是属经验医学阶段的医德,其特点是实践经验的积累,并逐渐形成理论体系,带有明显的自然哲学的特色,是一种尽义务为宗旨的行医美德。

(一)古希腊的医德

古希腊是西方医学的发源地。古希腊医学约在公元前6~4世纪形成。随着医学的产生,医德也伴随着出现。古希腊医德最早是由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前377年)提出来的,他既是西方医学的创始人,也是西方传统医德的奠基人。

希波克拉底生活的年代,医巫并存,医德也带有浓厚的僧侣医学和寺院医学的色彩。他的主要功绩在于他把古希腊元素论思想应用到医学领域,创立了‚体液学说‛,并把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作为统一整体来认识,使医学逐渐摆脱了宗教迷信的束

缚,从而创立了医学体系和医德规范。他的代表作是《希波克拉底全集》,这部典籍收入了《誓言》、《原则》、《操行论》等医学伦理文献。《希波克拉底誓言》为医生取信于民提供了思想武器,它给西方各国的医生树立了楷模,后来欧洲人学医,都要按这个《誓言》宣誓。

《希波克拉底誓言》是一部经典的医德文献,其主要内容:第一,阐明了行医的宗旨,是‚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第二,强调医生的品德修养,‚无论至于何处,遇男遇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的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作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尤不作诱奸之事;‛第三,要求尊重同道,‚凡授我艺者敬之如父母,作为终身同业伴侣,彼有急需我接济之。视彼儿女,犹如兄弟,如欲受业,当免费并无条件传授之;‛第四,提出了为病家保密的道德要求:‚凡我所见所

医学伦理学教案 医学伦理学教案模板篇四

道德心理测试与案例分析

一条船在海上遇难,船上有12个人,只有6人能够上救生艇逃生,请问你会选哪6个,并给出理由

一、应该上救生艇的人和不应该上救生艇的人及理由

(一)应该坐救生小艇的6人及顺序如下:

1、精于航海的船长:他拥有航海技术和航海经验,这些经验与技术,是救生艇安全抵达的前提,也是保证救生艇上各成员生命安全和日后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保障。同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有技能之人的推动,老船长在日后还可以将他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其他人。

2、青年模范工人:他作为模范工人,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应该充分肯定他的成就;他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高尚,能为他人起榜样作用;他年轻力壮,也正值其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也是他实现其自身价值、回报社会的时候,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企业经理: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基本主体,对促进就业和创造社会财富有着巨大的作用。而企业经理精通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他为企业界和社会作出了卓越贡献,我们应当予以肯定和承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经理的这些宝贵经验与技术,对日后发展企业、促进经济发展和创造社会财富将起着直接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4、72岁的老医生:救生艇在逃险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遭遇突发事件和意外事故,而这时就需要急救。老医生精通医术,可以及时提供相关帮助,从而确保小艇上各人员的生命安全。逃生成功后,他还可以将自己毕生所学医学知识传授给后代,将健康带给更多的人。

5、自己:每个人都是自私的,都有求生的愿望,都有求生的本能。况且我还是学生,一方面,国家花费了很大一部分资金投入到我的学业中、家人也为我的成长付出了太多,而这些我都还没有予以回报。并且我也还没有投身社会,我的价值还没有实现。另一方面,我还正值青年时期,还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人生中的辉煌时期还没有到来,所以我认为自己应该留下。

6、天主教神父:他是信仰的代表与象征。人不能没有信仰,尤其是在逃生过程中,信仰的积极作用就更加凸显了。作为信仰象征的神父,可以为处于惊慌和绝望中的人们带来生存的希望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他是促进人们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二)不应该坐救生艇的6个人及排序如下:

1、精于航海、脱逃的劳改犯:他虽然拥有航海技术,有较高的智商和聪明的头脑,但他却选取了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选择了与人民和社会背道而驰,在实现其个人价值的问题上,他选择了错误的方式和手段。社会和人民也给予了他改过自新的机会,但他却没有一个正确的认错态度,不是认罪伏法,反而逃跑。这种屡教不改的人,始终会威胁到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所以不应该留下。

2、贪污的国家公务员:在此之前,他拥有权力、地位、金钱,过着社会高层人士的生活。作为公务员,他是公共权利的执掌和实际操作者,应当有对公共利益的忠诚。而他却在骗取人民的信任

基础上,用非法手段获取更多的财富,而这一行为是应该受到惩罚的。现在轮船遇险,也正值他为人民、为社会作出应有回报的时候。

3、妓女: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我也尊重妓女的生存权,但是我不赞成她的求生手段。我认为她的职业取向观违背了社会的基本道德标准,也是社会大众所不赞成的。

4、新近的暴发户:也许此人是因自己抓住了某个机遇而大发横财,甚至是未经任何努力而得到的一笔意外财富,而不是通过自身劳动所得。此外,既然他是一个暴发户,那说明之前他是一个一般平民,甚至是一个穷人,这类人在一夜暴发之后,可能不会去珍惜这笔财富,去资助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为社会作贡献。反而,他们会将这些资金大笔地消费,以满足自己原本的虚荣心,在别人面前显阔,甚至挥霍掉。这不仅对资源造成学浪费,而且还会对社会风气形成不良影响。如果他在此次风浪中不幸遇难,他的财产还可以为社会所用,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5、弱智男孩:虽然他也有坐救生艇的权利,但社会是发展的,这种发展也是以人的推动为前提的。在这关键时刻,应该衡量这些人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贡献的大小,而弱智男孩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几乎没有什么促进作用。同时,如果让他上救生艇,他不仅不会对整个逃险过程起到促进、帮助作用。相反,他还会给小艇上的其他人员带来麻烦。

6、患绝症的女孩:她身患绝症,死亡离她很近。社会在发展,她的存在对整个逃险和未来社会的发展起不到促进、推动作用。

二、选择的主要标准及理由

(一)主要标准

1、从个人自身价值量的大小来衡量。这里的价值量,既包括这些人在遇险前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也包括这些人对日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一方面要对这些先前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予以肯定,另一方面又要估量这些人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的大小。

2、从这些人所从事的职业来衡量。我认为从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他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本案中的妓女,虽然她也是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这可以理解,但是我不赞同她的求生手段。

3、从他们的道德价值观来评价。在当今多元化道德价值观念的环境下,我主要对这些人道德价值取向是否违背了基本的道德规范进行考查。如这些人个人利益的获得是否合法、合理,对于自身错误的认知是否正确等。

(二)理由

我之所以要从以上几个标准来进行选择,主要基于以下理由:首先,要从基本的道德规范来对这12个人进行评判,如是否遵守法律法规,所从事的职业是否能为大众所接受,是否遵守职业道德等,这是对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凡是不符合此要求的,我都会予以淘汰;其次,在轮船遇险时,每个人都有上救生艇的权利,他们都有生存的权利,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只能12个人当中选择6个人。那么,我们就必须从其他方面进行评判。我认为社会是发展的,能上救生艇的人,要符合以下三个要求:

1、他们之前对社会作出过贡献的,我们应该予以肯定和承认;

2、他们在上救生艇之后,能在小艇逃生过程中起帮助作用;

3、能上救生艇的人,要能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三、应有的道德理念

在道德理念上,我认为总体上应该遵循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除了这些,我认为还应该具备以下道德理念:

(一)要肯定和承认他人的价值。每个人都有其自身价值,不分其岗位的平凡与伟大,不看其付出的轰轰烈烈还是默默无闻,只要他为社会作出过贡献,我们都应该对其价值予以肯定和承认。

(二)不能违背法律法规和基本的道德规范。首先,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每个公民不仅要学法,也要守法,对于违法行为更要严厉查处。这是促使社会有序发展的前提,也是维护个人权利的保障。其次,我们也要遵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真诚相待、善恶分明、有责任心、有孝心等。

(三)遵守职业道德要求。常言道“行有行规、家有家法”,无论从事哪种职业,我们都应该遵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做到爱岗敬业。

(四)权利与义务并举。权利的取得是以履行义务为前提的,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索取,而要积极地履行义务。一个人可以放弃权利,但绝不能不履行义务。

(五)个人利益的取得不以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我们在获取自身利益的同时,不能损害到别人的利益。这是使每个人合法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

四、社会转型时期道德价值多元化问题之我见

道德是社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其基础是全社会形成的共识。一般来说,道德是随着人类历史进步不断发展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人们的内心信念等力量来不断调整、完善的一种公众认可并自觉履行的行为规范。任何道德如果建立在社会共识的基础之上,成为全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准则,就会成为一种价值观为人们所信仰。道德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还影响着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行为。

处在深刻转型时期的我国,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利益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利益主体的增多、利益来源的多样、利益诉求的公开、利益关系的复杂和利益差距的扩大等。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及利益观念的多元化,使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也日益多元化。

如何看待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价值观多元化现象?人们可能会站在不同的立场,给予不同的解答。

有人认为,道德价值观念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在改革开放以后,政策的调整,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的多元化,导致整个社会利益的分化和利益结构的多元化。这就使得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个人利益的取得也更合法、合理。个人利益的追求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也推动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他们认为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是与人们思想文化观念多元化相统一的,也适应了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要求。

我认为,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确促使人们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变化,使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多元化。这些多元化的道德价值观,是对原有道德价值观念一元化的突破与发展,也顺应了社会的发展趋势。但与此同时,在外来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也日益变得开放化,这些变化

也不可避免地和现实社会产生了一些新的冲突。

现实生活中,太多的人在获取自己的利益时,从来不会考虑是否对别人的合法利益进行了侵害。这些人不仅不会因此而感到惭愧,反而觉得无比光荣,认为自己很聪明、很有“能力”。此时,我只会为他们用错其聪明才智而感觉可惜。在个人利益的获取上,我认为应该不以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正如经济学家帕累托在《政治经济学手册》中所写的一样:“如果某种经济变化改善了某些人的境遇,同时又不使其他人蒙受损失,这就意味着社会福利的进步增进。”他的这一理论被称为帕累托最优。我想,这一理论也同样适用于社会道德价值体系中,将其作为评价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合理性的一个评判标准。

此外,很多人认为,集体利益总是高于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必须要牺牲个人利益,以保全集体利益。但对于这一说法,我并不完全赞同。我我不否认以集体利益为重,但不是说事事都以集体利益为先,时时都以集体利益为重。当个人利益的追求合法、合理时,我们就不能一味地将个人利益让步于集体利益。试想,如果一个社会的集体利益时时都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心惊胆战地生活,因为我们的个人利益随时都有被“合法”剥夺的可能。

总之,道德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还是要遵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我们可以不同意别人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但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道德价值理念。只有这样,才能让多元化的道德价值观念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医学伦理学教案 医学伦理学教案模板篇五

被称为“新科技时代的伦理”或一种超越了传统伦理学的“新伦理”的是()。b

a.制度伦理学; c.美德伦理学;

以下对教师道德品质的理解正确的是()。c

a.是教师个体的生理特征;

c.具体体现一定社会或教育集体的道德要求中的个人意识和行为总体的特征;

体现在教师道德规范体系他律与自律相统一的教师个体道德核心范畴是()。c

a.道德义务; c.道德价值目标;

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从职业道德的高度探讨教师职业道德的是()。b

a.德谟克里特; c.维多思若;

b.昆体良; d.蒙台涅 b.道德权利; d.道德良心 b.责任伦理学; d.个体伦理学

b.是教师个体的一般个性心理

d.是道德行为的基础

与教育职业活动的一般特点相比,高等教育职业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以下说法错误的是()。c

a.其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中高级专门人才; c.其手段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师德原则的基本功能的实现途径是()。b

a.教育事业整体利益; c.教师的道德情感;

b.教师个人的职业行为; d.教师的道德责任心

b.其对象是趋于社会化的青年

d.在时空上具有弹性与自由度

认为教师的责任在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怀抱德性的智慧的思想家是()。a

a.洛克;

b.卢梭;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这句话表明教师应该()。d

a.关注每一位学生;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 人格养成c.关注学生的成长;

对教师个体能力素质的论述错误的是()。a

a.教师个体能力中教育创新能力决定教育行为的选择正误; c.个体能力体现在教师对教育规律的灵活运用上; 人文素养的内涵可分为如下层次()。ac

a.掌握特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程度;

c.以这些知识处理人与自身、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中形成的特

定价值观,及建立在这种价值观基础上的行为模式和趋向;

b.个体能力体现在教师对教育

d.教师个人能力的差异,会造

b.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基础知识的d.向他人传播这种知识和价值观的效

教师道德他律,则是指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对教师职业行为具有外在的()。d

a.约束功能; c.调节功能;

教师道德建设的关键是()。b

a.建构教师道德教育机制; c.加强教师道德约束机制;

教师职业生活中最根本的行为准则是()。c

a.教师道德规范; c.教师道德原则;

以下不属于高校社会服务中的教学服务的是()。c

a.委托培养; c.技术咨询;

教师道德建设的保障是()。c

a.建构教师道德教育机制; c.加强教师道德约束机制;

b.推广教育;

d.举办技术创新人才培训 b.教师道德他律; d.教师道德品质 b.导向功能; d.制导功能

b.健全教师道德运行机制; d.形成教师道德激励机制

b.健全教师道德运行机制; d.形成教师道德激励机制

成绩至上的评价方式根深蒂固,而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无法得到落实,使得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 个人潜能被忽视了,从而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疏远。以上这种情况反映出是师生伦理关系中哪一方 面受到了影响()。c

a.传统思想和师生个性的特点; c.教师的领导方式和态度;

相对于其他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是()。abc

a.在道德意识上有更高的要求;

c.在道德影响上更广泛更深远;

b.师生之间相互的认知度;

d.师生交往的时空、性别等因

b.在道德行为上有更突出的示范性;d.在道德规范上更严格

关于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与教师道德范畴之间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bcd

a.教师道德范畴是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前提;

b.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是教师道德 范畴的前提;

d.教师道德范畴从属或者依附于 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

c.教师道德范畴是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他律机制中的教师,在与教师道德规范体系的关系上具有的特点是()。abcd

a.被动性;

c.实在性;

下列关于教师道德他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bcd

b.外在性;

d.中介性

b.从根本上说,道德规范体系的约

a.教师道德他律包括外在约束功能和外在导向功能两个方面;

束功能和导向功能是同时并存,同时 发挥作用的;

d.约束和导向功能是相互包含的,c.没有导向,约束就失去了自己的轨道和目标;

只是理解教师道德规范体系的视角 不同,并没有原则性的区别

下列属于在教师与他遵守的原则和规范之间发挥支配作用的中介力量是()。cd

a.道德认同;

c.教学纪律、制度;

b.内心信念;

d.同事、同学

“热爱教育、忠诚教育”作为教师道德原则的基本原则的具体要求有()。abd

a.深厚的职业情感和崇高的职业理想;

b.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

d.正确处理教育事业的整体利益 和教师个人利益的关系

c.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

关于教书和育人的辩证统一关系,应当处理好哪几对关系()。abc

a.寓思想教育于传授知识中;

c.寓思想教育于师生的交往中;

正确处理言教和身教的关系要认真把握的是()。bcd

a.教书育人,关爱学生;

c.严于律己,勇于自责;

教书与育人的伦理学意义是()。abc

b.寓思想教育于各个教学环节中;

d.寓思想教育于教学反思中

b.学为人师,行为示范;

d.言行一致,身体力行

a.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和展示自身人格的根本途径;

b.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 人才的根本保证;

c.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成为人民满意教师的重要内容;

d.是促进教师高尚道德形成的关键

教师个体道德意识经历了一个由道德良心向道德义务转化进而向价值目标的形成、完善和升华发展的过程。错

高校教师劳动形式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应该以高度自觉责任感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错 教师在育人过程中,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要重于言教。对 高校教师价值观是()。abc

a.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

c.是对客体价值的一种稳定看法或思维定势;

职业道德所要解决的问题是()。acd

a.如何处理职业内部各种人际关系;

c.如何处理不同职业间的关系;

b.在价值认识基础上形成的;

d.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

b.如何处理职业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

d.职业活动者如何对社会、对他人履

教师伦理学的使命包括()。abcd

a.研究教师道德意识现象;

b.研究教育活动中的特殊道德关系;d.梳理和继承历史上一切有价值 的教师道德遗产和资源。

c.研究教师道德实践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以下关于价值观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abcd

a.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b.价值观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态度和观点的总和;

c.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占主流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d.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关于教师道德的调节功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d

a.是教师道德最主要、最基本的功能;

b.主要有两种方式:他律性的社会 调节和自律性的自我调节;

d.道德调节最终依靠道德自觉性 来实现

c.道德是调节教育活动关系和秩序的唯一手段;

热爱教育、忠诚教育”作为教师道德原则的基本原则的具体要求有()。abd

a.深厚的职业情感和崇高的职业理想;

b.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

d.正确处理教育事业的整体利益 和教师个人利益的关系

c.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

关于教书和育人的辩证统一关系,应当处理好哪几对关系()。abc

a.寓思想教育于传授知识中;

c.寓思想教育于师生的交往中;

b.寓思想教育于各个教学环节中;

d.寓思想教育于教学反思中

医学伦理学教案 医学伦理学教案模板篇六

熟悉又陌生的地沟油

2008年中国出现奶制品安全事件,很多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随后在其奶粉中被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从此,占据中国奶制品市场半壁江山的三 鹿集团陨灭; 2011年3•15特别行动中,央视曝光了双汇 “瘦肉精”事件引发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双汇产品面临消费者质疑;导致市场销量下滑,双汇品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2013年3.15行动中北京吉野家续用废弃米粉、作所用餐具基本不消毒等食品卫生问题触动了消费者的神经,很多网友表示,听闻此事,有种“恶心到家了”的感觉。

这些知名企业的安全事件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引起了社会对产品安全的广泛关注,成为百姓的重要谈资,人们也开始关注日常生活中食品,用品的关注。随着这些事件的公正解决,相关负责人的公正审判,百姓拍手称快。各大企业也开始向外界公布本企业的食品安全情况,称随时接受公众的监督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检查。政府也开始加大对各大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大惩罚力度,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法规,我们觉得从此我们的食品安全会有保证,我们认为自己吃了定心丸儿。

但往往被忽视的却是不起眼。就像炎热的夏天,我们饱受蚊子的叮咬折磨,那些个儿大的,叫声尖锐的,往往会被我们无情的拍死,而真正汲取我们血液、传染疾病的却是那些因个头过小,我们来不及关注的小蚊子。同样的道理,我们总是在关注知名企业,政府花费主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监督大企业,以为这些知名企业才是影响我们生活食品安全的关键,殊不知,真正威胁我们的健康安全却是那些不起眼的小摊贩,黑作坊等。

我们就拿“阴魂不散”、让我们不寒而栗的、万恶的“地沟油“来作以具体分析和论证。为什么我要用如此“恶毒“的词语来给它定性,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太过接近,甚至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身体,它引起消化不良、腹泻、腹痛、胃癌、肠癌,甚至会夺走我们的生命,我们愤怒,我们恐惧。政府加大突击检查力度,加大惩处力度,在媒体上公布涉案人员的后果,可即便如此,地沟油依然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那么地沟油是如何来的呢?

一:下水道:有些不法商人,从下水道捞出泔水,然后加入腐蚀剂和化学物品,从泔水中提炼出地沟油;

二:餐馆烹炸油:饭店通过烹炸食物使其更具美味,而有些老板不舍得将用过的油丢掉,反复使用,而使油内的物质转化为致癌物质;

三:动物油脂:不法商人将病死的动物身上的油脂进行提炼,掺入到食用油中,这些动物油脂也被称作为地沟油;

我们再来说“街头小商小贩”,“街角小餐馆“的问题。这其实也是我们的饮食习惯问题,地沟油的产生主要决定因素还是消费者的“不正确饮食习惯需求”,需求决定着生产。早晨起床,对于上班一族来说,能在街头吃两根油条,喝一杯豆浆,来一碗胡辣汤,那当然是一件快事,中午在写字楼下小商贩的三轮车里买个盒饭那多么省事又节省时间,晚上下班几个同事结伴去街边吃个“串串香”,拿回家就只剩上网睡觉了,又不用自己做饭。但餐馆老板,小商贩不会让我们看到潮湿的工作间,油脏的双手,锅边无数的苍蝇,墙角猖獗的老鼠,劣质的一次性筷子,一盆水刷几百个盘子,但这些实实在在的通过我们心仪的食物进入了我们的身体!

那么地沟油的危害呢?

地沟油在炼制过程中发生酸败、氧化和分解反应,其中含有大量真菌和细菌,其含铅量也严重超标,会引发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胃癌及肠癌等疾病,直接对人的生命安全构成很大威胁。

这些以制作威胁他人健康的产品为生存手段的人,他们违背商业伦理,触犯法律。政府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一旦发现,法律制裁。但是不是这种现象就越来越少,从此消失于我们的视线?答案从效果可以看出:不是。

在中国现代社会中,有太多复杂的社会问题。我们的专家学者、媒体经常会抛出一些非常简单的解决方案。比如地沟油问题,很多媒体说,严刑峻法,加强管理,发现生产使用地沟油就判刑,两年够就十年,十年不够就二十年,不行就无期,实在不行就枪毙。中国有句古话“赔钱的生意没人做,杀头的生意有人做”。风险背后一定是有着巨大的利益诱惑的。何况判刑枪毙就一定能解决问题吗?而且你怎么知道他放了地沟油?这就要造成监管成本的增加。不可能在每个早点摊、每一家包子铺、每一个小餐馆的后厨里都设一个检查岗。又不可避免这个监察员和老板勾结,每十个监察员还得设一个纪检干部,但又无法保证这个检查员不会腐化堕落,这个系统一旦建成,整个社会要付出的社会制度成本要有多高呢?

从以上可以看出,这些人员明知道所作所为威胁着他人健康安全,同样也跟商业伦理格格不入,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百姓的谴责与疏远,但在利益的诱惑下,较之商业伦理和社会责任小商小贩更多的趋向于利益的追求,因为他们本来就来自于生活水平较低的社会群体。从马斯洛需求理论角度来讲,当生存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安全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可以“靠后站”。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其实也并不是没有希望。

当外部监督制裁无法发挥作用时就要依靠组织内部的自我规范,辅之于政府的教育和监察,双管齐下,必有重响。

第一:靠市场经济的自我发育和完善,把那些零散的商家整合成几个大的上市企业,一方面经理人不会为了股东的利益去做坏事冒险。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小型食品安全事件,都会导致股价下跌,令整个品牌蒙受巨大损失。这样便将这些人的生存需求与安全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联系在了一起。将容易被忽视的对象通过堆积,方大,那么它的一举一动都在公众的监督下,自然自身行为也会规范许多。而这些

第二:政府加强对这些经理人和二级管理者关于商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教育,将是商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概念深植与他们的心中。

第三:在企业自身规范和政府教育的同时,立法部门的定向立法和政府的监督、监察也是必不可少的。监管不到位、违法成本过低,必然促使一些不法之徒在利益刺激下,不惜以身试法。因此,要想让地沟油从百姓的餐桌上消失,一方面要从群众生命健康、食品安全的高度,将打击地沟油问题纳入政府部门考核指标体系和政府官员的奖惩体制,给予足够的重视。监管不到位、违法成本过低,必然促使一些不法之徒在利益刺激下,不惜以身试法。因此,要想让地沟油从百姓的餐桌上消失,一方面要从群众生命健康、食品安全的高度,将打击地沟油问题纳入政府部门考核指标体系和政府官员的奖惩体制,给予足够的重视。

从哲学角度来说,在矛盾的世界中,一种物质的存在不可能没有任何意义,都有其产生、存在的价值。它在某一领域是有害品,对人类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不受欢迎,被治理,被打击,但他可能在其他领域却可以扮演重要角色,发挥此物质的作用。所以,可以将地沟油放置其他领域使用。

第一:参考国外治理方法。在英国,如果餐饮企业私自将厨余废油倒入下水管道,无论数量多少,都将被课以高额罚款。在日本街头,经常看到标志鲜明的垃圾车从居民区进出,那些垃圾车使用的燃料,就来自地沟油。在德国,每桶泔水都有“身份证”。在美国,用地沟油牟利,其违法成本足以震慑企业主。餐饮企业如私自将泔水卖给非法机构或个人,一经发现即被停业。

第二:运用科学技术,加入其他化学物质,通过化学反应改变地沟油自身性质,改变并拓宽其用途。例如已发现的技术,将地沟油制成航空用油,这样就打打减少了航空对没有的依赖,减少了燃油支出,从而消费者为机票所支付的费用也会减少。

地沟油我们不会再只知道它的存在而不知道它的属性,它的危害。对健康安全的关注也会从生活周边来关注,给予更大的重视。我们也会从自身的行为监督不法商贩为谋取利益生产、使用地沟油,用行动支持政府的地沟油治理工作,将它从有害化转为有利化,同时也为其它威胁人体生命安全的物质提供治理经验,创造无害化饮食环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