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培训心得(大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6:32:32 页码:14
最新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培训心得(大全9篇)
2023-11-11 16:32:32    小编:ZTFB

成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需要看清自己的成长轨迹。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结合实际例子,具体描述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以下是小编针对不同领域的总结范文,期待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培训心得篇一

数学知识都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要使学生获得系统而又全面的数学知识,必须让学生获得清晰明确的数学概念。教师可以设置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方向”,让学生理解概念的逻辑性、明确概念的层次性、掌握概念的抽象性、抓住概念的扩展性,经过反复运用,让学生熟能生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内涵与实质。

心理学认为:正确、合理的“目标方向”是激发人们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师上课时始终围绕例题讲述,采取“零售”数学知识的办法,把数学概念当作“尾巴”来处理,不重视概念的教学,课后布置各种题型,采取题海战术,老师整天忙忙碌碌钻在题库里,学生昏昏欲睡埋到解题中。结果,中高考试卷中有练习过的题目拿得住,而稍有变化的习题就呆住了。其实数学试题是千变万化的,哪能遇上一成不变的题目?事实证明:只要求学生解习题,而不给学生讲透数学概念、实质问题,等于只是给了学生一把对号开锁的钥匙,而不是教给学生解剖锁的结构原理。不交给学生一把万能钥匙,学生是很难找到窍门的。因此有必要进行系统而又严肃的概念教学,事实上数学知识都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要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数学知识,首先必须获得清晰明确的数学概念。

一、理解概念的逻辑性。

数学概念可分为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概念的“质”,也就是概念的内涵(概念的本质属性);二是概念的“量”,也就是概念的外延(概念的所有对象的和)。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把握定义中的关键字句,弄清概念间的区别和它们的内在联系,把握概念的内涵,加深对概念外延的理解。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把不同的概念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并从不同侧面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使它系统化、网络化,这样就不会造成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模糊,从而导致错误地运用。相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贮藏,有利于“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明确概念的顺序性。

苏科版教材中一般的数学概念,都是通过对实验现象或某些具体的事例的分析,经过抽象概括而导出的,它有一个形成的过程。它们一般是从几个原始的概念或者公理出发,通过一番推理而扩展成为一系列的定义或者定理.而每一个新出现的概念都依赖着已有的概念来表达,或是由已有的概念推导出来的。因此,1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概念教学的顺序性。正是这些概念的出现的顺序性才将我们的教材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图。

针对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发展性和连贯性,我们教师教学中应当注意:在学生对某些预备概念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千万不要急于引入新概念,最好先复习涉及新概念的相关预备概念,尤其是对特别重要的、关键性的预备概念,教师要反复强调,以求得学生较为彻底的理解,方可为新概念的导入作出良好的铺垫。如上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中,“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就是关键性的预备知识,学生真正理解了“方程”“整式方程”等概念,方可正确地领会“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才不至于出现一些低级的错误。

三、掌握概念的抽象性。

中学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原始概念,如点、线、面、体、数、常数、变数等等,都是由具体的事物观察然后再抽象出来的。由此可知,概念是人们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的产物;感性认识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感性认识或感性认识不完备时,我们就应该借助于实物、模型、教具、图形或形象的语言进行较为直观的教学,从而使学生从中获得感性认识。对于一些概念(属概念),教师可以直接从已知的概念(种概念)中引入,不必再经过取得感性认识的阶段。如有理数的概念,就可以直接从整数、分数的概念中引入。

四、抓住概念的扩展性。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存在着“反变”的相依关系,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内涵越少,外延就越大。四边形是个大概念,平行四边形是个小概念,正方形是个更小的概念,但正方形的四边相等、四角相等、对角形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的共同属性,就比四边形的共同属性四条边、四个角来得多。

因此,在指导学生解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要求学生不断运用相关的概念组成正确而又恰当的判断,进行逻辑推理;不断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这样,我们的学生解题能力才能逐渐得以提高。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只有平时重视对数学概念的教学,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应变能力,才能让学生建立起整个初中知识的结构图,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分析问题、比较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让学生从茫茫题海中解脱出来,也才能真正做到“快乐数学”!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培训心得篇二

29页例。

1、例2及相关练习。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教科书第【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并从位置、点、方向、角度这4方面进一步研究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2.通过研究旋转,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让学生感受成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1个钟面、每小组准备1个装有花瓣的信封。

【教学过程】。

一、概念引入。

学生:风车和摩天轮都在旋转。

教师:你能说说它们是怎样旋转的吗?

学生1:风车是绕着中间的点顺着旋转的。(课件随学生的回答,演示风车绕着转动的点和转动的方向进行旋转)。

学生2:摩天轮是绕着中间的点顺着旋转的。(课件随学生的回答,演示摩天轮绕着转动的点和转动的方向进行旋转)。

教师:看来同学们以前的知识学得不错,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旋转(板书课题)。

二、概念形成。

1.认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如果有学生有这方面的经验可以让他先说,然后老师作补充。如果没有学生知道。教师则可按以下方式引导:

教师:我们可以在钟面上形象地理解。(课件出示一个有指针的钟面)你们还记得钟面上的指针是往哪个方向转的吗?用手比一比。

抽一位同学用手比。

教师:指针像这样(课件演示指针转动)转动的方向就叫“顺时针方向”。明白吗?

教师:(课件演示指针从a旋转到d)你能说说指针旋转的方向和旋转的度数吗?

引导学生说出:指针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

教师:你能再说说风车和摩天轮是怎样转的吗?

抽学生说(略)。

抽学生说(略)。

2.深入研究旋转。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但只认识这两个方向还不够,这节课我们还要深入地研究。我们以风车为例。(课件出示旋转的风车)。

教师:这个风车转得太快,我们让它转慢一点好吗?(课件让风车慢慢旋转),4张叶片一起转动太复杂了,我们重点研究1张叶片好吗?(课件只剩下1张叶片)现在我们可以让它旋转了。(课件演示风车叶片旋转)。

教师:为了我们方便研究,我们把风车旋转时的几个关键的地方标上字母。

教师:标上字母以后,(课件给风车标上字母)我们再来看一遍它是怎样旋转的?(课件再演示风车的转动)。

教师:看清楚了吗?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这张风车叶片旋转的哪些方面呢?我们要研究叶片在旋转时位置是怎样变化的?绕哪一个点旋转的?旋转了多少度?是往哪个方向旋转的?(教师边说边板书)。

教师:同学们可以以同桌为1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研究。

(学生选择项目进行研究,教师巡视,学生研究完后全班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汇报时说清楚研究的项目和结果分别是什么?完成板书:

位置点方向角度。

从位置a绕o点顺时针转90°到位置b。

教师:同学们,你能把大家的研究结果连起来完整地介绍风车是怎样旋转的吗?

引导学生说出:风车是从位置a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到位置b。

教师:同学们介绍得真不错!刚才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叶片的转动的呢?

学生:是从位置、绕的点、方向、角度这几方面来介绍叶片的转动。

教师:你能用同样的方式来介绍叶片是怎样从位置b转到位置c吗?(课件演示叶片从位置b转到位置c)。

学生先讨论再汇报:叶片从位置b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到位置c。

学生可能有两种答案:

学生1:叶片是绕o点从位置a通过两次顺时针旋转到位置c的。

学生2:叶片绕o点直接顺时针旋转180°也可以到位置c。

学生的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都应给予表扬,特别是第2种更应鼓励。

教师:(课件显示下图)这次你觉得叶片还可以怎样旋转到位置c呢?

学生讨论也可能有两种想法:

学生1:叶片是绕o点从位置a通过两次逆时针旋转到位置c的。

学生2:叶片绕o点直接逆时针旋转180°也可以到位置c。

引导学生说出:相同的都是从这4方面来研究旋转的,不同的是方向不同。

教师:叶片可以从位置a顺时针方向旋转到位置c,也可以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位置c。这还能给我们一个启示:在思考问题时,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可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三、概念巩固。

1.第31页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略)。

2.第32页练习七第1,2,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略)。

四、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

2.研究旋转时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培训心得篇三

引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何概念问题是学生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着重提高的一部分内容。几何图形概念是解答结合问题的基础,学生只有准确掌握了几何概念,才能在解答几何问题时做到对几何图形的性质准确的应用。然而,在当前的几何教学中,有很多同学不重视几何概念,不能做到熟练掌握就进行解答,这往往会造成学生因为概念的混淆而不能进行准确的解答。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通过不断对知识进行强化,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几何概念内容。1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概念教学的意义1.1培养学生数学几何的学习兴趣:

第1页/共5页性,但由于对于几何图形概念的掌握程度不同,造成学生解答几何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教师通过强化堆积和图形概念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于几何图形概念应用的更加熟练,对于结合问题的解答能力也就会得到有效提高,进而学生对数学几何学习的兴趣也会得到有效的培养。1.2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几何问题:

熟练掌握几何图形概念,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又抽象的几何问题。要想准确解答几何问题,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几何图形的概念做到充分的理解和熟练的应用。教师在进行几何图形讲解时,经常会遇到某个几何图形概念时,部分学生表现很茫然。例如:因为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所以,这个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掌握了相关概念的学生会很容易理解,然而对概念不清晰的学生可能就会觉得有些迷茫。这就可以充分地说明,提高学生对于几何图形概念的理解的重要性。2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概念教学的途径2.1实物教学,引导学生发现图形规律:

第2页/共5页只有真正的做到了对于几何图形概念的理解,才能在应用中更加得心应手,也就说明达到了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时,教师就可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充分的讲解,以此对今后学习内容起到有效地铺垫作用。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的纸板。在上课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这些纸板来发现不同图形的特点。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可以更容易把握不同图形的特点,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在学生探讨之后,教师再对问题进行讲解,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更高,学习效果也就会更好。2.2发散思维,帮助学生掌握难点问题:

第3页/共5页将多边形划分为我们可以求解的普通图形,最后通过求和算出多边形的面积。解题方法是固定的,但是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划分方式,不同的方式解题的难易程度不同。通过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2.3巩固提高,在实践中扎实所学知识:

第4页/共5页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小学数学中学生对于几何图形概念的应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几何图形概念的学习关系着学生几何能力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所以,教师应该通过积极地引导,帮助学生不断地进行几何图形概念的学习。

第5页/共5页。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培训心得篇四

小学数学概念作为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打开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合理运用概念教学的同时,应该对其基本要求详细了解,以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类型的方法来使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中发挥最高效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法形式和类别上的研究,希望能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所贡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图画式;定义式;描述式一、小学数学概念的理论概述。

小学数学概念的定义,就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人脑中以客观的形式出现,并且形式多种多样。数学概念的组成分为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本体的各种属性相加得来的结果。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中所涉及一切对象的总和。

在小学教学系统中,数学概念尤为重要。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很多知识都与数学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可以看出,小学时期不同阶段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为了学生能以最合理的方式学习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教师要以图画式、定义式和描述式等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

(二)小学数学概念所具有的性质1.多种多样的呈现形式。小学阶段的数学概念呈现方式多种多样,起初以图画的形式呈现的概念来帮助学生更简单的学习数学,后来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学生学习和接受能力的提高,描述式概念被普遍使用,在延伸到中年级,定义式被广泛应用。2.相对的直观性。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知识量不足,并不能完全接受其复杂的特点。所以,以学生已经了解的知识点为根本,通过直观易懂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概念的具体内容。3.教学的阶段性。数学教材在每一个阶段的概念都是截然不同的,而且其中有很多概念会使低年级的小学生难以理解,这也是认知和思维发展受到局限的体现。那么,教师如何对教材合理的分段让学生来接受就变得比较重要。

二、小学生数学概念学习的主要学习模式和影响原因。

数学概念包含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是区分数学概念的关键。小学生应用其思维对本质属性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通过自己的方式将数学概念消化成自己能够理解的概念,这样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小学生要以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数学概念。

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这两种学习模式在小学生学习概念的过程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1.概念的初步形成。学生通过学习对事物的本质属性有了初步的认知,并在类比和思考的同时概括出其特点,逐步形成概念,然后使其在本质属性的事物中延伸,达到明确事物延伸过程的目的。2.将概念同化来促进学习。概念同化是指通过一类事物的定义,展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并且在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的前提下对新旧概念之间的关联有充分的了解,在其本身的结构基础之上使旧概念改进成新概念的过程。

1.教师素质的高低。概念初步形成的过程和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思维发展通常是概念教学结果的重要影响原因,因为教师的忽略和不重视导致学生对概念了解不全面。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不能让学生详细掌握。所以,学科和学生的特点是学习概念的关键,也是教师应该了解的重点教学内容。2.学生独自发展的局限性。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局限性问题也是小学生数学概念学习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因为小学生知识的不足,缺乏学习经验,抽象的思维能力较弱,都是导致小学生学习概念比较关键的影响因素。3.数学素材中所包含影响学习概念的因素。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过程中所涉及的素材也很重要。概念的形成和同化是获取概念的主要原因,那么概念素材必须要具备概念形成的特点,才会让小学生学习概念的效率提高。小学生对原有知识结构中的新旧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要有一定的掌握,这也是概念同化的主要过程。小学生学习概念的方式不应该是定义式的,这样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数学无论是在低年级还是高年级都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而且等级分明,其知识点之间互相衔接,且十分重要。那么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延伸是学习数学的关键。所以,教师应合理进行概念教学,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知提高,并在理解与延伸的同时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让学生深入的理解概念,教师应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传达小学数学概念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概念的形成与小学数学概念的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直观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一套完善的概念系统能够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概念,并且帮助学生合理分类小学数学概念。小学数学的概念要以实用和容易理解的材料来展示,方便理解和掌握。

四、结语。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每个数学概念的特征做到充分了解,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概念,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培训心得篇五

一、“问题研学,多元联动”的内涵。

“问题研学”:体现了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教师备课要以问题设计为重点:如何将知识点化作有效的问题来研究,如何将能力训练具化成科学合理层递式、阶梯状的问题来探讨,如何将旧知与新知凝合为系统的问题来拓展,如何设置情境提出并解决问题,都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整合,钻研教材、整合教材、活用教材。

学生学习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围绕各种问题,学生动脑思考,自主、合作、探究,在陈述自己观点、倾听同伴思维、小组异议争论中,不断整合、完善,求同存异,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终培养起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元联动”:体现了教学过程多元化的特色。

它是与以往的单一教学相对而言。教育理念多元化、课程整合多元化、教学组织形式多元化、作业设计多元化、评价手段多元化等,在问题研讨中、评价激励中、团队平台中,师生、生生充分互动,促进学生学习力、习惯养成、心理发展、素质培养的连贯发展。

二、“问题研学,多元联动”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1.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概念教学是较为枯燥、抽象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他们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具体的感性材料。在教学时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提供丰富的素材,调动起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热情地,为学生理解、总结概念奠定基础。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义在于,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一个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喜欢学、有兴致学,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概念的获得是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结果。当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和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基础之后,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让学生经历独立观察思考、小组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对素材的分析,形成对概念的初步理解。

此环节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处理好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的互动性及探究学习的过程性,要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大班汇报”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中,交流并明确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任务,在独立自学中,在合作探究中,独学与群学相结合,实现研学的目的。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小组群学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倾听、学会争论、学会求大同存小异,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形成学习素养。

3.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概念的形成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与综合,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作为具有在丰富个性的能动主体,小学生会对新概念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建构,课堂重难点问题在小组“合作研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全班交流,组组互动、生生互补、师生切磋,多元联动,最终为学生释疑解惑。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规律,构建知识体系,总结概念。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义在于,在小组、班级群学中,师生、生生互动中,理论与实践碰撞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倾听、学会争论、学会求大同存小异、学会学用结合,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形成学习素养。

4.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学习数学概念的重要目的是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老师在设计应用概念的问题时,要注重创设情境,在丰富的素材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概念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体现出相对完整及其密切联系,以利于学生体验概念学习的科学研究过程。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义在于,及时反馈信息,实现“步步清”“堂堂清”。通过完成课堂练习,检测学生是否当堂达到学习目标。让学生像考试那样紧张认真的独立完成作业,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训练正确的思维习惯,培养创新思维。

5.梳理归纳,达标测试。

引导学生对这节课的简单回顾,一般要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梳理,让学生明白一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怎样的学习方法,总结本节课所得。课堂教学接近尾声,一定要先让学生用简明的语言进行当堂小结,让学生主动梳理知识、总结学法与规律,实现问题的回归与最终解决。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感悟归纳,总结提升,学会学习,做到“堂堂清”,同时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矫正和效果反馈,必要时增加补偿练习。

三、适应范围。

四、实验效果说明。

“问题研学,多元联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已近1年。在新理念、新方法纷至沓来的当下,因为该模式一直把“问题探究、多元参与”作为主线,并不断地发展、完善,所以成为我校小学概念课的重要模式。

在该模式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共同体建构下进行的学习,个人数学思维得到开启与发展,集体的智慧得到碰撞与共享。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创设了轻松的课堂氛围,学生身心得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因此,学习能力不断提升,数学素养逐渐形成。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培训心得篇六

曹学英。

数学概念就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小学数学中所涉及的概念有很多,如: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多)。它们是“双基”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基础知识的起点,是逻辑推理的依据,是正确、合理、迅速运算的保证。因此,学生应该正确、清晰、完整地掌握数学概念。那么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呢?下面,本人把几年来在教研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拿出来,与大家共勉,并恳请各位同行多提宝贵意见!

尽管小学生获取概念有不同的形式,各类概念的形成又有各自的特点,但不管以何种方式获得概念,一般都会遵循“引入——理解——运用”这样的概念形成路径。

一、概念的引入。

1.从实际引入(直观)。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的。在概念的引入教学中,教师从比较熟悉的实际事物中,提供足够的直观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看、听、摸、做等,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引出概念,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如:四年级初始阶段的学生,虽然空间观念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在《直线、射线和角》一课中,教师恰当地运用了“从实际引入”这种方法。(1)线段、射线的引入。课件出示4幅图--建凌大桥、教学楼、手电筒光、太阳光,教师引导学生在图片中找线,并用手书空画出看到的线,让学生找到线段和射线在生活中的原型,从而获得了鲜明、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

(2)有限长、无限长的引入。通过书空画出在桥上或楼上看到的线--都是从一点到另一点之间的长度来感知线段的“有限长”,而书空手电筒光或太阳光时,一名学生用小手从起点开始画,慢慢地已经离开了座位还在继续走着画以至于引起了师生们的的阵阵笑声,教师问该生为什么,该生答因为这条线没有“头”,教师适时总结说:“如果说线段是有限长的,那么这位同学所画的线就是——(无限长)(生接答)这是借助射线在生活中的原型感知”无限长“。

(4)角的引入。学生动手操作,过一点画两条射线,就形成了一个角,然后再用多媒体演示此过程。

12×4150×42100×4。

1.5×4。

0.8×4。

2/9×4。

5/2×4。

在学生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我指出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只不过相同的加数不是整数而是分数罢了。这样从已知到未知,把整数乘法的意义迁移到分数乘以整数乘法的意义上的同时,巩固发展,深化了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再如:比例尺的引入:(比)等也可以用此方法引入。

3.通过计算引入。概念虽然很抽象,但它们都有各自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些概念通过计算就可以提示它的本质属性。例如:通过小数除法的计算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从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从而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等概念。

在概念引人的过程中,要注意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因为建立能突出事物共性的、清晰的典型表象是形成概念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中,无论以什么方式引入概念,都应考虑如何使小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概念教学一开始,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向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如采用实物、模型、挂图,或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便让学生接触有关的对象,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

但概念引入时所提供的材料要注意三点:一是所选材料要确切。例如角的认识,小学里讲的角是平面角,可以让学生观察黑板、书面等平面上的角。有的教师让学生观察教室相邻两堵墙所夹的角,那是两面角,对于小学教学要求来说,就不确切了。二是所选材料要突出所授知识的本质特征。例如直角三角形的本质特征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至于这个直角是三角形中的哪一个角,直角三角形的大小、形状,则是非本质的。因此教学时应出示不同的图形,使学生在不同的图形中辨认其不变的本质属性。

二、概念的理解。

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采取一切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概念引入的基础上,以足够数量的感性材料,组织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活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以便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1、剖析概念中关键词语的真实含义。如:无限长:先从射线的原型中,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画射线时的“没有头”初步理解无限长,继而到演示直线时,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向一端无限延伸是无限长,向两端无限延伸也是无限长。再如:分数中的单位“1”、“平均分”“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平行四边形中的“分别平行”;梯形中的“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三角形边的关系中的“任意”等等,都要通过师生透彻的分析后,学生才能对所学概念真正理解。

2、对近似的概念加以对比辨析。如:三线的辨析:

名称。

端点个数。

度量长度。

延伸情况。

线段。

有限长。

不能延伸。

射线。

无限长。

只能向一端无限延伸。

直线。

无限长。

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

(1)区别:引出三线后,其特征在学生头脑中是无序的,还不能说已经完全纳入学生的认知系统,此时就需要辨析概念,学习伙伴间的交流、合作、讨论、争辨、表达是辩明道理的有效途径,这就有了小组合作的需要。全班分成8组,探究三线的区别与联系。而比较是人认识事物不可缺少的思维活动,所以这里教师设计了图表,既便于比较又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

(2)联系:教师操作,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先演示出一条直线,然后在直线上任意出现两点并截取出线段,再同样截取出一条射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不同的发现,最终师生总结出: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上的一部分。再如:数位与位数、整除与除尽等概念都很相近,都可以进行对比辨析。

3、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数学教学的具体组织过程,应该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做出来”的数学,而不是给以“现成的”数学。如:

(1)过“点”画线:本节课中,“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或射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都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而是让学生先猜测:可以画多少条直线或射线?然后动手画进行验证,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极限思想的渗透,这样“做”出来的数学,学生是终生难忘的。

(2)角的形成:通过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到要求只画两条射线,教师提示生:这个图形你认识吗?它是谁?——很自然地就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角的形成。这样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了角的形成过程,比单纯的课件展示体会得更深。

4、辨析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学生能背诵概念并不等于真正理解概念,还要通过实例突出概念的主要特征,帮助他们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教师不仅要充分运用肯定例证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同时要及时运用否定例证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辨析。在概念揭示后往往要针对教学要求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练习,如学完三线后,教师出示一些线让学生辨认:

4、5.0000,从而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

5、变换本质属性的叙述或表达方式。

小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时,对某一概念的内涵往往不很清楚,也不全面,把非本质的特征作为本质的特征。为此,往往需要变换概念的叙述或表达方式,让学生从各个侧面来理解概念。旨在从变式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

如:在学习质数时,可以说是“一个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质数。”有时也说成“仅仅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叫做质数”。

再如:教学“梯形”的概念时,在学生按课本认识了梯形后,问:它是梯形吗?当学生回答后,再要他们指出这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接着出示图3,要求学生说出图中有哪些梯形,并分别指出这些梯形的高、上底和下底。有的学生认为a是梯形,有的认为b也是梯形,还有的认为a和b合起来是个大梯形。说明学生已经灵活掌握了"梯形"这一概念。因为事物的本质属性可以运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如果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叙述和表达都能理解和掌握,就说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透彻的,是灵活的,不是死记硬背的。

6、借助反思能力理解概念。逆向思维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如:在本节课中,教师恰如其分的运用了此法:在教学"角"的定义时,教师并没有直接提问--什么叫角呢?而是让学生回顾刚才画角的过程,"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画出这个角的?"学生试着叙述,这样一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对角的本质属性理解的既轻松又透彻。

三、概念的运用。

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还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计算、作图等,能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运用于计算、作图等。掌握概念对计算有指导作用,反之,通过计算对理解和巩固概念也起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了乘法的运算定律后,就可以让学生简便计算下面各题。

104×25。

48×25。

101×35×2。

14×99+14。

25×32。

146+9×146。

(80+8)×25。

8×(125+0)。

34×5×2。

在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就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进行通分、约分,并说明通分、约分的依据。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后,就可以让学生把小数按要求进行化简或改写;本课中,教师安排了按要求画一画: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画一个30°的角等。

3、运用于生活实践。

数学就是服务于生活的,只有让学生把所学习到的数学概念,拿到生活实际中去运用,才会使学到的概念巩固下来,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运用技能。

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后,一位教师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圆面积公式,谁能想办法算一算,学校操场上白杨树树干的横截面面积?”同学们就讨论开了,有的说,算圆面积一定要先知道半径,只有把树砍下来才能量出半径;有的不赞成这样做,认为树一砍下来就会死掉。这时教师进一步引导说:“在不砍树的情况下,能不能想出算横截面面积的办法来呢?大家再讨论一下。”学生们渴望得到正确的答案,通过积极思考和争论,终于找到了好办法,即先量出树干的周长,再算出半径,然后应用面积公式算出大树横截面面积。课后许多学生还到操场上实际测量了树干的周长,算出了横截面面积。再如,在教学正比例应用题时,可以启发学生运用旗杆高度与影长的关系,巧妙地算出了旗杆的高度。这样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教师适时点拨,不但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和能力,也加深了对所学概念的理解。

数学概念题的练习形式大体可以分四类:问答题、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

但是练习要注意六点:1.突出练习的目的性。围绕教学目标安排练习。2.讲究练习的阶梯性。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梯次安排。3.注重练习的多样性。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进行多样性练习。4.注重练习的趣味性。设计有情趣、有情节、有吸引力的练习。5.注重练习的发展性。提供灵活运用知识来解决综合性或富有思考性的题目,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6.重视练习的调控反馈性。及时反馈,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熟练技能。总之,要做到:相关概念结合练,易混概念对比练,重点概念反复练。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培训心得篇七

要全面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关键是优化概念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准确掌握概念的程度和灵活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熟练程度。众所周知,概念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建立概念要通过人脑的思维。因此,要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必须优化概念教学中的认知过程,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与建立概念的全部思维过程。为使学生达到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和巩固,达到概念教学的最佳优化,教学时具体建立以下五个步骤。

一、设置悬念。

引入是否得法,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模式中有以下几种引入方法:

1.从实际引入。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的。在概念的引入教学中,教师从比较熟悉的实际事物中,提供足够的直观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看、听、摸、做等,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引出概念。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同时得到了发展。

2.从旧概念引入。有些概念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同时又强化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

3.通过计算引入。概念虽然很抽象,但它们都有各自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些概念通过计算就可以提示它的本质属性。例如:“循环小数”、“正(反)比例的意义”等都可以通过计算引入。

二、建立表象。

在概念引入的基础上,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感知形象是儿童学习数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儿童打开数学大门的金钥匙。这一模式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点。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作为概念形成的物质基础,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这一概念时,可提供一些三角形实物,让学生从这些图形中悟出规律,形成表象,架起从感知到抽象的桥梁。

三、抽象概念。

我们知道,慨念是通过分析和综合,求同和求异、抽象和概括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形成的。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抽象是将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使之区别于其他属性;概括就是将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相同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数学概念。一般地,学生接受数学概念时,容易满足于直观演示与操作的热热闹闹,他们不善于深刻思考,所以他们数学概念的概括水平不高。优化概念教学的根本任务恰恰是提高数学概念的概括水平。这就要求我们抓住主要矛盾,在思维的转折处和问题和关键处设问,引导学生研究、讨论,积极思维,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抓住本质特征。从而使学生正确地、全面地理解概念,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样学生所学到的结论就不单纯是文字的结论,而是对概念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抽象概括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又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系统论的启蒙教育。

四、形成概念。

教师要采取一切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概念引入的基础上,以足够数量的感性材料,组织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逻辑思维活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以便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1、剖析概念中关键词语的真实含义。

2、对近似的概念加以对比辨析。如:数位与位数、整除与除尽等概念都很相近,都可以进行对比辨析。

3、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如:过“点”画线:“过一点可以画多少条射线或直线?过两点呢?”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先猜测:可以画多少条直线或射线?然后动手操作进行验证,得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或射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同时这也对学生进行了极限思想的渗透,这样“做”出来的数学,学生是终生难忘的。

4、辨析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

5、变换本质属性的叙述或表达方式。旨在从变式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如:在学习质数时,可以说是“一个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质数。”有时也说成“仅仅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叫做质数”。

6、借助反思能力理解概念。逆向思维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五、应用拓展。

毛泽东同志说:“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需要回到实践中去。”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的过程就是概念的具体化过程。再具体化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判断,实际应用和综合练习,既可以检验新学到的概念是否正确,也可以丰富有关概念的感性材料,加深对慨念的理解,促进概念的内化。学习概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学习才是有意义的。模式中安排的练习类型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既注意了概念的关键性,又注意了概念的综合性。这些练习不仅能起到巩固、深化概念的作用,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为,一方面概念之间有着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如:除法、分数、比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完“比”后为学生揭示清楚,有助于学生理解新概念,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小学生在一定阶段认识水平是一定的,抽象程度也不相同。教学时不应超越学生的承受能力。如“除法的意义”,二年级只能让学生认识为:平均分和一个数里面包含着多少个另一个数,只有到了四年级才能让学生抽象出“除法意义”的确切含义。

另外,我认为抽象概括应为这一模式的中心环节。教学中,学生用语言来概括概念时要注意:只有让学生把话说够,各种模糊的认识才能都提出来,不应急于收场。

总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一定要根据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概念的具体特点,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来开展教学工作,以保证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培训心得篇八

黄华军。

联系电话:***。

一、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和背记教材中的重要概念;

二、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三、通过作图辅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

四、要讲清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区别以及联系。

五、要注意概念的连贯性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点滴体会。

关键词:数学概念。

熟读背记。

直观教具。

作图辅助。

区别联系。

连贯性。

数学概念也是同其它概念一样,是人们在反复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中将事物共同的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的东西。数学概念成千上万,仅四年级数学就编入新概念70个左右。在数学教学中,弄清概念、掌握概念是搞好小学基础教学的必经之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每一课对每一章节的概念弄清楚,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者有条不紊地把握教学的主动权,受教育者得心应手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否则就会出现台上“昏昏然”,台下“然昏昏”,甚至是笑话丑态一并托出,令人啼笑皆非。

例如有人这样对话――“你几小时上班?”“8小时上班。”;“你到柏家坪要几点钟?”“要2点钟。”这样对话,听起来好像顺耳,但内行一听,就知道是滥用了词语。又有人说“0.333是循环小数。”、‘分数是繁分数。’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都是由于概念不清造成的,这与“程咬金怒打猪八戒”的笑话没有两样。

数学概念如此重要,数学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怎样进行数学概念教学呢?下面仅谈谈本人在多年的教学中对数学概念教学的粗浅体会。

一、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和背记教材中的重要概念。

我们的学生现在有这样的习惯:一读书就是读语文课文,没有几个学生去读数学概念,老师也没有很好地去指导学生读数学概念,好像数学总是做做作业,没有什么可读的。其实不然,数学中很多重要概念是人类实践的总结,这些就是我们要理解和掌握的概念,在教学中要像背语文中的课文一样,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地去理解和熟读背记。

前面提到的滥用“小时”、“点钟”的对话,就是没有记住这两个词的定义,混淆了“小时”与“点钟”的概念。“小时”和“点钟”的概念在四年级数学上册中是这样定的:“小时指经过的时间”、“点钟是指某一时刻”,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就知道上面的对话恰恰是用反了,应改为“你几点上班?”“8点上班。”“你到柏家坪要几小时?”“要2小时。”如果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和背记了“小时”和“点钟”的概念,也就不会滥用这两个词语了。

还有前面提到的“0.333是循环小数”的说法,也是由于概念不清造成的。表面看0.333的3是出现了3次,很像是循环小数,但它却不是循环小数。在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材中对循环小数的概念是这样说的:“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如果要求学生理解这个概念,特别是理解“不断重复出现”就会发现0.333中的3虽然重复了出现了3次,但它毕竟是有限小数,而“不断重复出现”的含义是无限的出现,这就无可异议地否定了0.333是循环小数的说法。“重复出现”和“不断的重复出现”仅一词之差,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由此可见,逐字逐句地理解教材中的重要词语,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牢记这些词语,这对于掌握数学概念是很有必要的。

二、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时,为了使学生理解“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一概念,我要求学生用硬纸各剪15个大小的相等的正方形,先要求学生数5个放在桌上,重复地数3次,看结果是多少?再要求学生根据演示结果写出简便算式和得数,即5×3=15。重新将15个正方形纸板收齐要求学生3个3个地数,数5次后得到15个纸板,再要学生根据演示实验,写出算式和得数,即3×5=15。通过演示和观察,学生探究得知: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一样。这就使学生很明确地理解到了乘法交换律的概念。

又如:在教加法结合律时,要求学生每人带13个小玻璃球(3个红色的、5个黄色的、5个白色的),先让学生拿3个红色的和5个黄色的合起来放在桌子上,再把5个白色的合拢,然后根据实践操作写出算式(3+5)+5=13。重新让学生先把5个黄色的和5个白色的玻璃球合起来放在一起,再把3个红色的玻璃球放在一堆,最后根据这次的实践操作写出算式(5+5)+3=13。通过让学生实践操作、探索研究,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即“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结果不变。”这一概念。

通过利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教学资源,使学生认识到,概念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这样教学使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体现出实质内容,变为学生易于理解且能应用的内容。

三、通过作图辅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

作图辅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有不少学生由于对三角形的高的概念没有理解好,在作图时总是很困难,容易画错。三角形的高教材上是这样定义的:“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要想使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正确地画出指定底边上的高,单凭讲解是不行的,学生不易理解,难于掌握,必须要边讲解边演示,老师在黑板上作出三角形各边上的高,重点强调顶点、垂足、线段这些关键词语的意义。同时指出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内;直角三角形一条高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线就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三角形外,一条高线在三角形内(钝角顶点上的高)。并且对以上说明分别作图展示给学生看,通过作图演示,学生就会理解抽象概念的实质,掌握画各种三角形的指定底边上的高的方法,这也为学生今后学习习近平面几何打下了基础。

我们在教学行程问题时,要学生理解“同向”、“相向”、“相对”、“背向”、“反向”等概念时,结合用箭头线表示各种方向的图形辅助学生进行理解,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以上概念如果不结合作图辅助学生去理解,只是讲解分析,就算是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背得口若悬河,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将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四、要讲清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区别以及联系。

在教学中要注意概念与概念进行比较,加以区别,才不至于张冠李戴,祸害无穷。

3、3.0、3.00大小相等就是一样精确。殊不知“大小相等”和“一样精确”是不相同的两个概念,一个是指数的大小比较,另一个则是指求近似值,它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因此讲概念时一定要区别概念与概念不相同的地方。

当然有很多的数学概念,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也是值得注意的。“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这就是说正方形可以看作是平行四边形。它们之间相同之处就是都有四个角、四条边、四个顶点,对边相等,对角相等。这就是可以说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是有联系的,但还要讲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而平等四边形不具备这两个特点,也就是说正方形可以看作是平行四边形,但平行四边形就不一定是正方形,正方形只是平行四边形中的一员,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如果我们讲清楚了概念与概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就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概念,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要注意概念的连贯性。

数学这门学科,它的知识连贯性很强。有一个概念弄不清楚,不仅是影响那一个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影响后面多方面知识的学习。

就拿四则混合运算来说吧。我在教学三年级时遇到有两个学生分别是张文和眭海军,这两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很差。当时我明知这两个学生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还没有掌握,也知道他们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问题,但由于当时的特定条件,我没有和这两个学生补课,就这样拖过来了。至五年级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这两个学生更是相形见绌,每天的作业都是错的多,这无疑是由于三年级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概念不清楚所造成的。如果再不采取措施就会影响六年级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还会影响到中学的正负数四则混合运算。因此我只好利用课余时间重新为这两个学生补上了这方面的知识。

又拿年、月、日这个概念来说,这也是三年级所要掌握的概念,有的人可能认为这个概念不重要,没有着重要求学生掌握、熟记。掌握年、月、日这些概念不仅是会数月份,分清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应用中会显示出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因为在小学和中学很多的应用题都要用这方面的知识才能解决。例如有这样一道题:1988年红光煤矿厂上半年生产煤18万吨,平均每天生产煤多少吨?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如果没有掌握“年、月、日”概念的话是会算错的,因为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知道1988是否是闰年,几个大月几个小月,否则是无法解决的。再如有这样一个题,是五年级上册里面的,“清风小区去年年底全部改用了节水龙头。王奶奶家上半年节约了水费34.5元,李奶奶家第二季度节约了水费21元。谁家平均每个月节约的水费多?”解决这一道题的关键是要知道上半年是几个月,第二个季度是几个月。但是在作业批改中发现还有一些同学不清楚这一关键的知识,导致解题出错,有把第二季度用6个月来算的,也有把第二季度用4个月来算的等等。

四、五年级学生的时候就经常发现有多数学生掌握不了乘法算式的含义,不知从何下笔。如五年级中出现的题目:“28×0.5表示什么含义?7.4×3=()+()+()”很多学生由于没有牢记乘法算式这一概念,对这样比较简单的数学题目都做不好。

概念像一级一级的楼梯,如果一个概念不弄清楚就会出现恶性的链锁反映。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培训心得篇九

概念是对感性材料的综合,是对事物内在本质的反映。纵观数学的发展过程,一切数学公式、法则、规律的得出都离不开概念。在小学里,数学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数的整除性概念,量的计量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式的概念、应用题的概念、统计。的概念等,共约500多个。这些概念支撑了十二册教科书中所涉及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应用‛等四个领域的庞大的数学体系,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但是,当前的概念学习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重计算,轻内涵;重结论,轻过程;重课本,轻实践等,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通过听课、访谈、填写调查问卷等形式,我找到了答案。我认为产生的本质原因文秘杂烩网是缺失了对数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学术关照。因此,‚让数学概念学习栖居在学术的土壤里‛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三点想法:

一、从日常数学与学术数学的连接点切入。

阔的背景,有着不得不产生的理由,并且附着着人类进步和数学发展过程中积淀的最闪亮的思想火花。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深入地研究概念产生的背景,并且分析学术数学与日常数学的区别,从而从本质上理解概念的内涵。

二、概念解读能深入也能浅出。

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概念一般依据感知——表象——概念——运用的程序,也就是说概念的有意义学习建立在丰富直观的感知基础上。为此,不管教师对概念的解读有多深入,多学术化,在课堂上,我们还是必须通过演示、操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知体验。

三、从旧知的锚桩处起航。

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数学概念相互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很多概念的学习就是概念的同化过程,尤其是运算概念。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的意义、法则甚至运算定律都类同于整数四则运算,对这类概念的教学,就要从旧知与新知的连接点入手。

受个人专业成长经历的影响,这些年,我对数学课堂的研究和探索集中于数学文化与数学思维上,总想着我的教育能使孩子们的数学素养得以有效地提高。一路行来一路思,而今先生精辟、深遂的论断让我眼前更亮。是呀,‚数学教育‛一定是‚数学‛与‚教育学‛双重价值视野关照的,如果缺失了对数学本质的关照,那么即便是再漂亮的课也只能略逊风骚。以上,我以概念学习为例,谈了我对‚数学课堂基于数学学术视野‛的实践与渴望,其实需要数学学术视野关照的又岂止是概念学习,因此,本文也只当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