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散文随笔名家散文(大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9:16:24 页码:7
最新散文随笔名家散文(大全15篇)
2023-11-12 09:16:24    小编:ZTFB

思想的解放和自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如何保障人们的思想自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呢?希望这些总结范文能引发大家对总结的思考和探索,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一些新的灵感和启示。

散文随笔名家散文篇一

名家随笔,听说你找了好久。来这里,你就能找到了。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名家。

散文。

随笔,希望你喜欢。

【假如你不够快乐】。

假如你不够快乐。

也不要把眉头深锁。

人生本来短暂。

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

打开尘封的门窗。

让阳光雨露洒遍每个角落。

走向生命的原野。

让风儿熨平前额。

博大可以稀释忧愁。

深色能够覆盖浅色。

幽默岂止一笑。

文/罗里本特。

生活中人们常常因为受到一点小挫折而心灰意冷、迷失方向。

此时,幽默可令你“反败为胜”。

我的一个年轻朋友,因为迟到已受到“最后通牒”,但今天又遇上塞车。也许他可以找个理由——大病一场啦——但他不想用“家喻户晓”的借口。

他叫山姆。9点35分他赶到公司。每个人都在努力工作。山姆的主管过来了,山姆突然咧嘴一笑,握着主管的手说:“你好!我叫山姆-梅纳德。我想求职,那个职位35分钟前是我的。我第一个来,‘勤快人先捡柴’吧?”

一阵哄堂大笑,主管竭力保持严肃地走了。山姆用“笑”保住了他的工作。

我的一个邻居在前往机场的路上与妻子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起飞后,他感到抱歉,他知道妻子也一样。两小时后,回到家里的妻子接到了长途电话:“请给我的妻子留话,我感到抱歉。”只一瞬间,电话两头的冷漠之心充盈了爱意。

一位机智的英国女主人招待8个著名人士就餐,她想从他们身上得到慈善捐赠。照英国惯例,她让孩子侍餐。她儿子模仿杂耍艺人托着一只大火鸡,用胳膊肘顶开了门,但门借惯性关上时撞到他,鸡掉在地上。男孩站住,客人们面面相觑。女主人摇着头微笑,“别害怕,丹尼尔”,她说,“把这家伙抓起来放到厨房去,换一只乖一点的来。”她眨着眼睛。

一个暗号一句戏言把尴尬化为娱乐,宾客也绝想不到待会儿搬上来的还是那只“落地鸡”。

幽默消解敌意源于它无言的承诺。当加拿大的技术部长罗兰-密切纳要去视察一个公立学校时,大楼的修理工们正在闹事,不准人员进出。如果他退回办公室,这有损政府形象;如果他走出去,必将招致更严重的劳工风潮。

当他沉思时,更多工人拦住了他的去路,他望着那条“禁区线”,忽然脸上露出笑容,好像禁区线不是对他的,他朗声说道:“多谢你们来看我,我们可以过去吗?”罢工纠察员忍俊不禁,罗兰大步跨上校门台阶。

自然,幽默远不是一笑了之。二次大战时,幽默像英勇的皇家空军一样为阻止德国法西斯对英国的占领出过大力。举一例即足以说明,这就是那个从伦敦空袭的残垣断壁中爬出来的女人的故事。当问到“你丈夫在哪里”时,她擦着头上、臂上的泥土回答:“他只是在利比亚流血的傻瓜!”言下之意:他应该在更艰苦的伦敦战斗。其幽默的意志令人钦佩。

当我们走到生活的死角,先问一下:“可否含笑置之?”有责任感的人经常这样解决难题。像西-马歇尔,美军参谋总长,把“仓促”的美国引入二次大战,他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鼓舞士气。

他认为陆军重要,海军出身的罗斯福总统却认为海军是首要的,其次是空军。争论日趋激烈,马歇尔坚持己见。最后,在一次碰头会上,一贯不苟言笑的马歇尔笑了:“总统先生,你起码不要再说‘我们海军’和‘他们陆军’吧。”

罗斯福望着戴眼镜的马歇尔禁不住露齿大笑,他重新研究了马歇尔的建议,逐步接受了“陆军第一”的观念。

朱自清。

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散文随笔名家散文篇二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候天边有黑云,云还很厚。太阳升起来了,人看不见它。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散文随笔名家散文篇三

七十年代初,我上初中。每年我们都要到外婆家去过年,过了元宵节才回来。回来后妈妈总要给我们再过一个“年”——发一盆不参杂的白面,蒸几锅花卷、豆腐粉条*子。

新春开学,我高高兴兴地背上一挎包豆腐粉条*子去学校,把*子锁进宿舍的箱子里藏起来,星期三晚上,没有任何人再有藏食了,我打开箱子欣赏我的豆腐粉条*子,满宿舍的孩子呼啦一下蝙蝠般围拢过来,瞪大发绿的眼睛。这时就有关系好的先开口:借我一个!随之“借我一个”吵架般的声音此起彼伏。

但是,箱盖已经盖不上了,每个*子上都压上了一只手,手指紧绷着,仿佛起跑线上等待发令枪的运动员;而在我看来,那更是一颗颗紧咬着猎物的獠牙。我下意识地抓起一个就往嘴里塞。几乎同时,箱子空了。抢到的狼吞虎咽,抢不到的愤愤不平,指指点点地骂我不把他当朋友,还说够朋友就把手中咬缺了的*子给他。

每到青黄不接时,就有好多同学家里靠糠菜度日,而学校灶上是要缴纯糊汤(玉米糁)的,因此一些同学就不缴粮了,每周几个糠菜窝头管不了几天,剩下的时间就只有挨饿了。

最先挨饿的是新盈和安盈。安盈温顺,吃饭时悄悄地趴在炕上,脸埋在被窝里,我看不过,就叫他起来,给他二两票,他蔫蔫地就去打一大勺糊汤,快快吃完,然后把我和他的碗一块拿到小河边去洗,我也有了一种受用的感觉。再遇到他趴炕头了,只要我袋里还有票,就再给他。新盈不行,吃饭时他一直盯着你看,看得你难受,掏出二两票给他,他笑逐颜开地跑去打一大勺糊汤呼噜噜喝完,还得我说“新盈,把我的碗捎去洗洗”。但是,下顿他有吃饭的机会了,会记着忙忙地抢在我前面吃完,把碗递到我面前:今天挨到你了,我那天给你洗过的!盛气凌人。再没票时,吃饭又盯着我看,我就低了头。可他就可怜兮兮地伸出手:给我二两票先!

队上的女人们上工时总爱说吃饭:

“晌候(山里人的午饭时,一般在下午三点左右)一定要吃面哩,要不男人不行。”水娥有些淡淡的忧愁。

“我家的不挑食,糊汤(玉米糁)就美,锅里一搅就吃哩!”水芹口快,且不太讲究,顿顿有糊汤她就骄傲不已。一年每口人的那十几斤麦子,都被她换成包谷了,以至于多年后她儿子上学了,去同学家玩,才发现原来“饭”不只是糊汤,还有面,因此惊讶不已。

“甭怕,糊些包谷面,煮几圪垯芋头(土豆),下点绿菜,再擀几片杂面下进去,放点漆蜡油,挺省的,也挺香的;要是能煮几颗黄豆,就更有味。”云娥会过日子,女人们都爱向她讨教。

“谁吃杂面?我一晌候凉面,一晌候油泼面。”芳娥的炫耀招来了一些啧啧赞叹,但更招来了一些人的嫉妒甚至痛恨:

“谁能和你比呢?你有娥那个摇钱树麽!”

娥是后沟*子倌(一只眼让豹子抓瞎了,可不知为啥不叫独眼倌)的独生女,*子倌老婆死得早,他勤苦节俭,只养了一个女儿,家里藏了几石粮食。年上*子倌死了,芳娥把娥哄到她家住了,两家合成了一家。

这是一个交流的场合,一个学习的场合,也是一个攀比争风的场合。

再看便娃招来了嘲笑的饭谱:

“我今晌候芋头一家子,糊芋头面,下芋头丝,煮芋头圪垯,擀芋头面。”

芋头面是芋头挖了后从蔓上搜罗下来的小得没法吃的芋头(毛糙的人会连一些根蔓也带进去),洗净、碾碎、晒干、磨面,黑乎乎的,吃起来麻麻光光的,但不配点五谷,吃了肚子不太舒服。

“省吃俭用”的'美德永远被作为律条去衡量每一个女人,所以在斗“吃”法时占了上风,但下风们今天给了你“啧啧”的艳羡,明天就会团结起来用这一法律来给你定性,然后达成共识孤立你、远离你,然后再形成一个群体重新一个轮回。你要是能灰溜溜地贴在队伍后对下一轮回出位者给予“啧啧”艳羡,你就能参与第二天的用法律给出位者定性,也就能很自然地归队。女人们一般都健忘,很快就会忘了谁那天出位、那天归队,所以日子就这么周而复始地过。

越是没什么吃,人反而越是能吃,这本是一个让人悲凉的话题,但人们却总能想方设法从中找出快乐,赌吃就成了那时一些人乐此不疲的活动、更成了吃不饱者津津乐道的谈资。

那些赌吃的获胜者,声名常常会传十里八乡,以至于人们都忘记了他们的姓名而只叫绰号,诸如:

“冷芋头”——一顿吃下了十三斤煮熟的冷土豆。

“八斤半”——一顿吃下八斤半豆渣馍。

“升子”——一顿吃下一升小米的焖饭。

最仁义的赌赛是张河村的“豆腐箱”兄弟吃豆腐。豆腐箱兄弟是双胞胎,十七八岁正能吃,一天门上来了换豆腐。乡下人有专门做了豆腐挑着转村换豆子的,十六斤黄豆做成一箱,叫一座豆腐,豆腐箱本身就是一个分成方方正正十六个方格的标准容器,一块换一斤黄豆——赚些豆渣而已。足量的一块豆腐应该是一斤八两到二斤重,但水豆腐不好控制,手艺的高下、豆腐的老嫩都直接影响斤两,当然,也有不厚道的少用一二斤黄豆的。换豆腐按习俗不用称,就按豆腐箱压出来的纵横印痕切块。所以这就有了说头,谁家的豆腐薄,谁家的豆腐厚,吃家总嫌卖家的豆腐薄,而卖家总说自己的豆腐厚。兄弟俩嘴馋要吃,一个先出去弹嫌一番,你这豆腐太薄了,我一个人就能吃一座,卖豆腐的脖子一梗:

打赌,你吃,吃完了我不要你豆子。

真的?说话算数?

算!

打!

“我肚子才装满个角呢,空还大着。只是你的水水没油水,我回去把我家的葱花碗端来,该行吧?”

“你去你去,我候着。”

小伙子扭头进了堂屋,一转眼又出来了,手里端着一个油泼葱花碗:“我调些葱花,你看着我再吃。”

“你吃你吃,只要不为了赢豆腐撑着了就行。”

“没问题,调些葱花就是香。”小伙子忽然间又狼吞虎咽起来。

终于,小伙子咽下了最后一块:“咋样,吃完了吧?我说你的豆腐薄,你还不承认。”

“行!服了你了,小伙子。你那肚子就是个‘豆腐箱’,今儿个你就白吃了,我走。”卖豆腐的垂头丧气,挑着担子欲走。

“嗨——他叔,甭急。”屋里出来一个半大老头。

“咋了?还要豆腐箱不成?”

“唉,说啥呢,给你称豆子。”老头说。

“那不成。先说响后不嚷,我一两豆子都不要。”卖豆腐的执意要走。

“真不要?”

“真不要。”

“你瓜了,娃把你耍了。”

“我看着娃吃下去的,愿赌服输。输给娃子了问老子要豆子,我成啥人了!”

老头回头朝里屋厉声吆喝:“黑蛋——你给我出来。”

里屋应声又走出一个小伙了。卖豆腐的一看,傻眼了,怎么两个一摸一样,只是黑白有些差异。

“弟兄两个把你捉了,你个瓜货!你没看一黑一白不一样么?”

卖豆腐的恍然大悟,早知道上村里有一对双胞胎白蛋黑蛋,自家怎么就忘了呢?

卖豆腐的收了豆子高高兴兴回家了,白蛋黑蛋这本来不响亮的名字从此就变成了响亮的“豆腐箱”。

散文随笔名家散文篇四

清晨6点多,三月上旬的羊城天还没亮透,我睁开惺忪的眼睛,起身向窗外望去,灰蒙蒙的,如柔纱笼罩着一望无际的天空,缠缠绵绵地下着小雨,细细的雨丝好像柔柔的轻纱,又好像精灵在空中穿行。我来到阳台上,看着丝丝雨线,一滴两滴,有韵律地敲打着阳台的窗棂。有谁知道,它也在敲打着我的心,敲打着我对家乡的思念,不知不觉眼中泛起宛如落在地上的雨花,荡起层层涟漪。

外面的雨时大时小,屋内我烧好了水,待我喝好,外面已经放亮了。我拿上雨伞,情不自禁地上了电梯,就在推开楼门的哪一刻,迎面扑来了春雨的芳香,令人心旷神怡。小区的路上已经有人了,也许他们在赶去上班,也许他们也喜欢在雨中撑伞行走,我喜欢呼吸被雨水洗涤后的空气,喜欢聆听细雨落在树叶上的声音,走在小区河涌边的林阴栈道上,尽情地接受春雨的洗礼。这种感觉多么美妙、多么享受。你听,淅淅沥沥,犹如悠扬的琴声不倦地敲打着大地,奏出悦耳的曲子,如此动听。

春雨如烟如雾地下着,似雨像雾又像风,三月初羊城的清晨好像是童话里的仙境,很是如意。视线深处,楼房、行人、河涌、小路给人模糊的轮廓。河涌边高的矮的树丛、花花草草,似只只生灵,得到春雨的洗涤挺起了腰身,吮吸着甘甜的雨露,泛起粉红的小花,姹紫嫣红,宛如一片红霞。碧绿的草地上,各种各样的小花儿在雨中尽情地绽放。小区迎春摆放花坛中的玫瑰、黄菊、金橘、一品红、不高的桃树,她们团团拥簇在一起,绽放着自己的美丽,装点着羊城的春天。雨下在树上,雨水顺着树稍儿滴下来,变成了一串串银珠洒落在地上。小草不声不响地吸吮着上天的乳汁,编织成了绿色的地毯。

春雨潇潇地下着,轻轻地唤醒着大地;春雨淅沥地下着,刷新着千千万万个灵魂;春雨轻盈地下着,洗去秋冬残留的尘埃。万物在春雨的安抚下苏醒,仿佛让世界更加清新。神奇阴柔的春雨呀!你给万物披上缥缈的纱衣,让万物得以清新。有你的滋润,树是新的,绿叶更翠;草是新的,娇嫩可人;花是新的,鲜艳夺目;就连人的心情也是新的,明朗了、愉悦了,更有活力了。我喜欢无私的春雨,只要你去用心看、用心听,就有绽放的生命,就有心灵与时代的和音。只要你用灵魂去看,用生命去听,就有铿锵的勇气,就有拼搏的激情。

田野上,一棵纤细的小苗在微风的吹拂下,随风摇曳,瘦小的身躯在偌大的田野上显得那样的单薄,仿佛随时都会被风婆婆连跟拔起。但这棵小苗依然坚定的站稳脚跟,用根须紧紧的盘着脚下的泥土,与北风抗衡。

而脚下的泥土呀!却因为长期的干旱,再也不能给她输送足够的养分,它的土质是那样的干燥而僵硬,以至于龟裂。虽然小苗卯足了劲想把根系扎到泥土的更深处,可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由于得不到足够的水分和养料,小苗变得更加瘦弱,叶片开始枯黄,茎杆有些脱水,在强烈的太阳光的照射下,像个奄奄一息的孩子。可怜的小苗已经到了拔节的关键时期,体内的窜起的欲望像疯长的蒿草,无法抑制。可这种欲望却被外界无形的压力禁锢在内心深处,无法实现。如果错过了拔节时期,可怜的小苗不但不会长高、开花、结果,而且会变得更加的低矮、瘦弱,甚至会弯曲、变形,那样小苗的生命不会再有任何的意义,甚至还不如路边的一棵野草。想到这,小苗深吸了一口气,对着脚下的泥土猛扎下去,可被坚硬的泥块碰的生疼的根系依然不能盘下去,小苗绝望了。

昨夜,天上下了一场春雨,雨不大,但很细密。春雨轻轻的从天空飘散下来,洒在大地上、房屋上,也洒在了小苗上。

小苗展开叶片,伸直茎杆,大口大口的吮吸着春雨化成的琼浆玉液,补充着自己的能量,她欢快的伸展开枝叶,享受春雨的滋养。她站稳脚跟,把根系深入到泥土的深处,汲取更丰富的营养。仿佛一夜之间,小苗变的粗壮而高大,叶片碧绿而舒展,更可贵的是,她成功的拔了节,已经成为一棵可以开花结果的小苗了。

春天的小雨美妙可爱,和夏天的雨相比来得轻柔,来得娇羞,来得有韵味。摸上去像姑娘嫩白的肌肤滑爽柔媚。看上去雨帘朦胧,如玉珠串串。远远望去,如烟如雾,如轻纱飘舞。

那雨声,如早晨的和风吹过小草的欢畅,如月夜的微风轻抚荷塘,有节奏,有强弱,时慢时快,你不妨侧耳倾听,是轻风轻抚垂柳的低吟。远处不时传来燕子的欢叫,它们斜身穿过雨帘,,此时你闭着眼做一个深呼吸,好惬意,好清新,空气中似乎有各种花香,有青草的香味,其中还夹杂着春雨浸润泥土的欢悦。

那雨、那燕、那柳、那村庄、那炊烟、那小河,都笼罩在梦幻般的轻纱里,多美啊!一幅祥和宁静的农村素描。

我喜欢家乡的春雨,更喜欢春雨里静默的小村庄。

听,一种声音,似远又近熟悉而陌生,喔,那是牧童扬起的鞭子声和欢快的口哨声。看去似在童话里,那样的飘渺,牧童骑着牛儿,从天地相吻处悠然的走来,那哨声越来越近了,也清脆起来了,他仿佛炫耀着自己放牧归来的的喜悦和收获。

缠绵的春雨,不停地弹奏着古老而又淳朴的乡村序曲,这时,有诗行在眼前跳跃“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多美的诗句。我们乡村的朴实的人们,默默的无私的一成不变的,用真诚,用善良,滋润着这片土地和扎根在这里的朴素的文化。

雨悄悄的飘着,柔和的风夹带着潮湿的新鲜,扑面而过含着一缕缕的花香。江南的春雨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来了。

倚窗眺望烟雨蒙蒙的天空,那禁锢已久的心灵在这个春天来临之际慢慢潮湿起来。忽远忽近的传来了邓丽君《水上人》那缠绵的歌声,一直在耳边萦绕。或许这首歌把我带入江南的水乡,我也想撑着油纸伞,独自落寞的行在江南的雨巷。带着些许困顿,带着我的遐思、在不知不觉中酝酿着一个浪漫精彩的故事,安然地走入了我的心间。

她是有丁香花般的颜色、丁香花般的芬芳、丁香花般的哀怨……我们相识在江南的春雨中,在那悠长的雨巷,那一把把遮雨的伞深深浅浅的游沥在我的视线里。相互牵着手,依偎在被雨滴溅起一个个水花的青石路面,说着走过春天、经历夏天、收获秋的故事,缠绵又哀怨。

春天的故事被绵绵的细雨藏了起来,连同那故事里的一份微笑、一片回忆中的泪滴,翠翠的绿色透过雨水润湿了我的眼晴,一片深深的春意藏在心间,仿佛似梦中一般飘逸,透过绵柔的雨丝织就出的思绪也就更是朦胧了,但又是那样的清晰。

春雨来了,给了我一个惊喜,我们又相互依偎在春雨的江南小巷。你那柔柔的声音在空中弥漫开来,这季节的春愁已经使我生出那些美好的遐想,可我却愿意在这个春天里,和你做伴,在这绵长的细雨里去感悟春的情怀。

喜欢春雨。

喜欢她的不张扬、她的朴素。她来时悄无声息,无知无觉,即使是连夜的下,也没有惊扰我的一枕春梦。多少年来,每次发现她的来临,总是在清晨起床之后。听着从窗外传来的有节奏的雨滴敲打声,才倏然惊觉:哦,下雨了!这可是今年的第一场春雨呵!

闲来无事,我总爱倚靠窗前,聆听着春雨。无风的时候,春雨的声音匀称、变化很小,那滴答滴答的轻微声响,都历历可数。有时,我默默地数一会儿,但总是缺少耐心,难以为继。我想,滴滴春雨,或许就是一种禅意,一种永恒。是一段只有曲子,没有文字的华章。要读懂她的心思、她的情意,需要安静的沉思。那绵绵不断、淅淅沥沥的响声,像是一位美丽的姑娘在向我窃窃私语地诉说着知心话,诉说着她的含蓄多情、她的喜乐哀愁。她把甘霖洒向暗淡的天空,洒向干渴的大地,让道路变得泥泞,让山川变得润泽。雨雾笼罩着天地间的所有,朦朦胧胧的美感随处可见。花草树木,正欢娱地接受着漫天雨丝的洗礼和爱抚,它们翠绿的叶子在春风中摇曳,沾满了晶莹剔透的闪亮水珠,像是一串串含情脉脉的泪滴。

有风的时候,春雨刷刷地响,却是雨声大、雨点小,更多的是沾满树叶上的水珠被风吹洒落的声音。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春风拂过,雨珠飘落,飘落了一地欢愉轻快的歌吟!春雨不但是一幅烟雨迷蒙的水墨画,更是一首浪漫的抒情诗,一段抑扬顿挫、激情奔放的诗朗诵。春雨不分昼夜的吟诵着,优美动情的噪音声声入耳,让沉睡的大地苏醒,让万物萌动、泛青,让绿色成为春天的主基调,让花朵成为天下最亮丽的点缀。

春雨姑娘披着薄薄的轻纱,美丽而迷人,带着几许神秘、几许执著、几许真情,走遍了山川平原、千家万户,滴滴温润的雨珠,飘进了每个人的心里。于是,在每个人的心里,都长出了憧憬的花朵,都灿烂了四季的日月。

春雨是撩人无尽的遐思,是心跳节奏的极致,是情景交融的呢喃,是徐徐展开的念想。

聆听春雨,聆听春天动听的音乐。

散文随笔名家散文篇五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写于1961年)。

3.说“勤”(林家箴)。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这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

勤,对好学上进的人来说,是一种美德。我们所说的勤,就是要人们善于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勤于总结。看古今中外,凡有建树者,在其历史的每一页上,无不都用辛勤的汗水写着一个闪光的大字dd“勤”。

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了四十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一千五百种以上;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漫游生活,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德国伟大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歌德,前后花了五十八年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有关上千本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女知识青年曹南薇,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勤出聪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浑浊,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但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雨雪风霜,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我国宋代学者朱熹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元的人,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读熟。可是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与日惧增,后来终于“无书不读”,成了一个博学之士。这说明,即使有些天资比较差、反映比较迟钝的人,只要有勤奋好学的精神,同样也是可以弃拙为巧,变拙为灵的。

实践证明,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一个人的知识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唯有勤奋者,才能在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才能不断地开拓知识领域,获得知识的酬报,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这就是说,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个渴望能得到真知灼见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意的。

散文随笔名家散文篇六

昨天,爱人去超市买菜,顺手买回来一袋五香花生,说是没菜的时候,我可以就着花生喝点酒。我一边做着午饭,心里老惦记着爱人买回来的五香花生,于是拿出了小酒杯,斟了半杯白酒,一个人就着花生喝了起来。

喝着小酒,吃着花生,过去的事情又一幕一幕的浮现在我的脑海,最难以忘却的是这么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小时候买花生。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们村庄的西头有个“老头”,在低矮破旧的小屋里支起一口大锅,用沙土炒花生卖,现在对这个老人已经没有任何记忆,只记得儿时的那个小朋友称呼他“姥爷”,但是不知道他们真实的关系远近。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流行人民公社,家家户户都是食不果腹,小孩子根本没有钱花,大人们也没有钱给孩子花,一天的'工分只合七分钱,所以调皮的我在那个小朋友的“教唆”下,趁大人不在家的时候,悄悄地拉开抽屉,伸进去小手,从桌子底部摸出一个铜子(比铜钱大,中间无孔),然后偷偷地拿到公社的采购站去卖,那时候,一个铜子能卖二分钱。一路上,小手紧紧地攥着那一枚硬币,生怕丢了;回到家,和那个小朋友一起去他姥爷那里买花生。老人伸出干树皮似的老手,接过硬币,捏给我五六对炒好的熟花生,稚嫩的小手捧着这些花生,如获至宝,脸上露着笑,心里乐开了花。两个人吃着花生,边走边闹,你追我干。我不知道铜子的来历,不知道是否是娘出嫁的陪嫁品,慢慢的,家里的这些铜子就被我给“吃”完了。

第二件事,是初中时候老师家的油炸花生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上了初中,初中的学习成绩还是比较好的,老师们也都很喜欢我,我也喜欢问老师问题。一天上午放了学,吃过午饭,我拿着数学书本去问老师数学题,还没有走到老师的住室,远远的就闻到了浓浓的扑鼻的香味,走进一看,小矮桌上摆着一盘老师刚刚炸过的花生米,盘子不大,花生米刚从油锅里“爬”出来,浑身沾满了油,亮晶晶,红彤彤,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发着嗤嗤的响声。问过题,拿着书本就回到了教室,当时我在想,如果以后每顿饭能吃上一盘这样的油炸花生米,该是多么美好啊!

读到这里,可能你会认为我是一个贪吃的“小馋猫”,也许你是对的。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哪个孩子不想吃呢?正是条件差,才促使我有了好好学习的想法,有了为美好的未来而努力个干劲,正是条件差才激励着我去奋斗,去创造美好的人生。

大学毕业,我做了教师,还兼职从事法律服务,孩子也争气,没有让我费心,现在条件好了,嘴也不再那么馋。

多少年来,出门下饭店,总喜欢点一盘花生米,别管是水煮的还是油炸的,吃在嘴里总是感觉那么香,那么甜。

吃着花生,回想到从前,计划着我的下一个人生目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句名言会激励我勇敢地一直走下去。

散文随笔名家散文篇七

摘要: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卞之琳《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海子:《春暖花开,面向大海》。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徐志摩: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废名的《星》。

满天的星,

颗颗说是永远的.春花。

东墙上海棠花影,

簇簇说是永远的秋月。

清晨醒来是冬夜梦中的事了。

昨夜夜半的星,

清洁真如明丽的网,

疏而不失,

春花秋月也都是的,

子非鱼安知鱼。

闻一多的《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散文随笔名家散文篇八

最早对西瓜地的憧憬,还是产生于看电影《小兵张嘎》时,影片中的那块瓜地,一眼望不到边,遍地都是油绿黑亮的西瓜,诱惑得人只想钻进电影里。我喜欢吃西瓜,这些年几乎吃遍了天南地北、各个品种的西瓜,但我觉得,最好吃的还是三伏天的西瓜。

因为西瓜,三伏天便成了我喜欢的季节。小时候,家住在县城,吃西瓜自是比乡下人舍得。爸爸在县教育局工作,又知道我们兄妹爱吃西瓜。不少卖瓜的.汉子都“喜欢”上了我爸,我爸买瓜多,还不还价、不找零。爸常对我们说,瓜农种瓜不容易,这也形成了我们日后买东西从不“斤斤计较”的风格。

小时候,每到三伏天爸妈外出时,家里就有一堆大西瓜。我们兄妹乐不可支,从早上就开吃了。西瓜又大又甜,沙瓤、多汁、大子儿,一刀两半,一人抱一半,真是过瘾。吃,一直吃到吃不下,中午饿了,以瓜当饭吃,就这样饿了吃,吃了饿,肚子胀得鼓鼓的,可还是觉得饿,直到我们一人一个馒头下肚,才有脚着地的感觉。

对西瓜的感情不只因为好吃,西瓜还常常成了小伙伴们溜出门的好借口。三伏天,最热的时候,家长怕孩子玩水,总要把孩子框在家里,可天热,哪能框住孩子的玩心呢?去我家平房后面的井台上冰西瓜,便成了一举两得的美事。午后,我们几个孩子来到井台,把西瓜做个记号放在地上,用小桶打桶井水上来,洗洗胳膊、冲冲脚,要多凉快有多凉快。凉快够了,再把自家西瓜抱进桶里,让西瓜也凉快凉快。长大以后想起这事儿,便觉得好笑,就我们那点小心思,哪能蒙得了大人,不然会放我们去井台上冰西瓜?拎两桶水来家不就得了。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一年四季从未断过西瓜:雪舞银装、冰封严寒的三九时节,大棚西瓜随时上市;春天暖风中有“黑美人”;夏日骄阳下有“玉红宝”;秋日薄霜里有“东北大西瓜”……然细细品味,还是三伏天的西瓜味醇、地道。

散文随笔名家散文篇九

提到欧洲的吃喝,谁总会想到巴黎,伦敦是算不上的。不用说别的,就说煎山药蛋吧。法国的切成小骨牌块儿,黄争争的,油汪汪的,香喷喷的;英国的“条儿”(chips)却半黄半黑,不冷不热,干干儿的什么味也没有,只可以当饱罢了。再说英国饭吃来吃去,主菜无非是煎炸牛肉排羊排骨,配上两样素菜;记得在一个人家住过四个月,只吃过一回煎小牛肝儿,算是新花样。可是菜做得简单,也有好处;材料坏容易见出,像大陆上厨子将坏东西做成好样子,在英国是不会的。大约他们自己也觉着腻味,所以一九二六那一年有一位华衣脱女士(e.white)组织了一个英国民间烹调社,搜求各市各乡的食谱,想给英国菜换点儿花样,让它好吃些。一九三一年十二月烹调社开了一回晚餐会,从十八世纪以来的食谱中选了五样菜(汤和点心在内),据说是又好吃,又不费事。这时候正是英国的国货年,所以报纸上颇为榆扬一番。可是,现在欧洲的风气,吃饭要少要快,那些陈年的老古董,怕总有些不合时宜吧。

吃饭要快,为的忙,欧洲人不能像咱们那样慢条斯理儿的,大家知道。干吗要少呢?为的卫生,固然不错,还有别的:女的男的都怕胖。女的怕胖,胖了难看;男的也爱那股标劲儿,要像个运动家。这个自然说的是中年人少年人;老头子挺着个大肚子的却有的是。欧洲人一日三餐,分量颇不一样。像德国,早晨只有咖啡面包,晚间常冷食,只有午饭重些。法国早晨是咖啡,月芽饼,午饭晚饭似乎一般分量。英国却早晚饭并重,午饭轻些。英国讲究早饭,和我国成都等处一样。有麦粥,火腿蛋,面包,茶,有时还有薰咸鱼,果子。午饭顶简单的,可以只吃一块烤面包,一杯咖啡;有些小饭店里出卖午饭盒子,是些冷鱼冷肉之类,却没有卖晚饭盒子的。

伦敦头等饭店总是法国菜,二等的有意大利菜,法国菜,瑞士菜之分;旧城馆子和茶饭店等才是本国味道。茶饭店与煎炸店其实都是小饭店的别称。茶饭店的“饭”原指的午饭,可是卖的东西并不简单,吃晚饭满成;煎炸店除了煎炸牛肉排羊排骨之外,也卖别的。头等饭店没去过,意大利的馆子却去过两家。一家在牛津街,规模很不小,晚饭时有女杂耍和跳舞。只记得那回第一道菜是生蚝之类;一种特制的盘子,边上围着七八个圆格子,每格放半个生蚝,吃起来很雅相。另一家在由斯敦路,也是个热闹地方。这家却小小的,通心细粉做得最好;将粉切成半分来长的小圈儿,用黄油煎熟了,平铺在盘儿里,洒上干酪(计司)粉,轻松鲜美,妙不可言。还有炸“搦气蚝”,鲜嫩清香,蝤蛑,瑶柱,都不能及;只有宁波的'蛎黄仿佛近之。

茶饭店便宜的有三家:拉衣恩司(lyons),快车奶房,abc面包房。每家都开了许多店子,遍布市内外;abc比较少些,也贵些,拉衣恩司最多。快车奶房炸小牛肉小牛肝和红烧鸭块都还可口;他们烧鸭块用木炭火,所以颇有中国风味。abc炸牛肝也可吃,但火急肝老,总差点儿事;点心烤得却好,有几件比得上北平法国面包房。拉衣恩司似乎没什么出色的东西;但他家有两处“角店”,都在闹市转角处,那里却有好吃的。角店一是上下两大间,一是三层三大间,都可容一千五百人左右;晚上有乐队奏乐。一进去只见黑压压的坐满了人,过道处窄得可以,但是气象颇为阔大(有个英国学生讥为“穷人的宫殿”,也许不错);在那里往往找了半天站了半天才等着空位子。这三家所有的店子都用女侍者,只有两处角店里却用了些男侍者——男侍者工钱贵些。男女侍者都穿了黑制服,女的更戴上白帽子,分层招待客人。也只有在角店里才要给点小费(虽然门上标明“无小费”字样),别处这三家开的铺子里都不用给的。曾去过一处角店,烤鸡做得还入味;但是一只鸡腿就合中国一元五角,若吃鸡翅还要贵点儿。茶饭店有时备着骨牌等等,供客人消遣,可是向侍者要了玩的极少;客人多的地方,老是有人等位子,干脆就用不着备了。此外还有一些生蚝店,专吃生蚝,不便宜;一位房东太太告诉我说“不卫生”,但是吃的人也不见少。吃生蚝却不宜在夏天,所以英国人说月名中没有“r”(五六七八月),生蚝就不当令了。伦敦中国饭店也有七八家,贵贱差得很大,看地方而定。菜虽也有些高低,可都是变相的广东味儿,远不如上海新雅好。在一家广东楼要过一碗鸡肉馄饨,合中国一元六角,也够贵了。

茶饭店里可以吃到一种甜烧饼(muffin)和窝儿饼(crumdpet)。甜烧饼仿佛我们的火烧,但是没馅儿,软软的,略有甜味,好像掺了米粉做的。窝儿饼面上有好些小窝窝儿,像蜂房,比较地薄,也像参了米粉。这两样大约都是法国来的;但甜烧饼来的早,至少二百年前就有了。厨师多住在祝来巷(drurylane),就是那著名的戏园子的地方;从前用盘子顶在头上卖,手里摇着铃子。那时节人家都爱吃,买了来,多多抹上黄油,在客厅或饭厅壁炉上烤得热辣辣的,让油都浸进去,一口咬下来,要不沾到两边口角上。这种偷闲的生活是很有意思的。但是后来的窝儿饼浸油更容易,更香,又不太厚,太软,有咬嚼些,样式也波俏;人们渐渐地喜欢它,就少买那甜烧饼了。一位女士看了这种光景,心下难过;便写信给《泰晤士报》,为甜烧饼抱不平。《泰晤士报》特地做了一篇小社论,劝人吃甜烧饼以存古风;但对于那位女士所说的窝儿饼的坏话,却宁愿存而不论,大约那论者也是爱吃窝儿饼的。

复活节(三月)时候,人家吃煎饼(pancake),茶饭店里也卖;这原是忏悔节(二月底)忏悔人晚饭后去教堂之前吃了好熬饿的,现在却在早晨吃了。饼薄而脆,微甜。北平中原公司卖的“胖开克”(煎饼的音译)却未免太“胖”,而且软了。——说到煎饼,想起一件事来:美国麻省勃克夏地方(berkshirecountry)有“吃煎饼竞争”的风俗,据《泰晤士报》说,一九三二的优胜者一气吃下四十二张饼,还有腊肠热咖啡。这可算“真正大肚皮”了。

英国人每日下午四时半左右要喝一回茶,就着烤面包黄油。请茶会时,自然还有别的,如火腿夹面包,生豌豆苗夹面包,茶馒头(teascone)等等。他们很看重下午茶,几乎必不可少。又可乘此请客,比请晚饭简便省钱得多。英国人喜欢喝茶,对于喝咖啡,和法国人相反;他们也煮不好咖啡。喝的茶现在多半是印度茶;茶饭店里虽卖中国茶,但是主顾寥寥。不让利权外溢固然也有关系,可是不利于中国茶的宣传(如说制时不干净)和茶味太淡才是主要原因。印度茶色浓味苦,加上牛奶和糖正合式;中国红茶不够劲儿,可是香气好。奇怪的是茶饭店里卖的,色香味都淡得没影子。那样茶怎么会运出去,真莫名其妙。

散文随笔名家散文篇十

当一树的枝叶开始轻悄泛黄的时候,你的爱也着上了秋天的纹理;而当我伸出纤细手指惶然探触之时,你已将身子隐进完整的冬季。

天空中所有阴郁的云朵都在无声地书写着:爱,正在成为往事。

于是我像极了蹒跚学步的婴孩,勇敢决绝地抬起小脚,却踩到了咧嘴龇牙的疼痛。爬起?再没有支撑的意念。我就这么趴着,以摔倒的姿势趴成一个伤心无助的存在。

直至泪水无力流淌伤悲,直至眼神不能诠释思索。

然后,我的心化作一只胆小孤僻的蝙蝠,穿上黑夜的衣裳,躲进深长的洞穴治疗一辈子的伤。

虽然,你的爱,成了永远的故事。

散文随笔名家散文篇十一

你是否曾为了名家的散文之美而心醉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欣赏名家写的散文吧!记得要学习他们的写作方法哦!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人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妻,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名家散文随笔【第二篇:谎言三叶草(毕淑敏)】。

人总是要说谎的,谁要是说自己不说慌,这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有的人一生都在说谎,他的存在就是一个谎言。有的人偶尔说慌,除了他自己,没有人知道这是一个谎言。谎言在某些时候只是说话人的善良愿望,只要不害人,说说也无妨。

在我心灵深处,生长着一棵“谎言三叶草”。当它的没一片叶子都被我毫不犹豫地摘下来时,我就开始说谎了。

它的第一片叶子是善良。不要以为所有的谎言都是恶意,善良更容易把我们载到谎言的彼岸。一个当过许多年的医生,当那些身患绝症的病人殷殷地拉着他的手,眼巴巴的问:“大夫。你说我还能治好吗?”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能治好。”他甚至不觉得这是一个谎言。它是他和病人心中共同的希望。当事情没有糟到一塌糊涂时,善良的谎言也是支撑我们前进的动力。

第3片叶子是我为自己规定———谎言可以为维护自尊心而说。我们常会做错事。错误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改过来就是了。但因为错误在众人面前伤了自尊心,就是外伤变成内伤,不是一时半会儿治得好的。我并不是包庇自己的错误。我会在没有人的暗夜,深深检讨自己的缺憾,但我不愿在众目睽睽之下,把自己象次品一样展览。也许每个人对自尊的感受不同,但大多数人在这个问题上都很敏感。为了自尊,我们可以说谎;同样是为了自尊,我们不可将谎言维持得太久。因为真正的自尊是建立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地基之上的,谎言只不是短暂的烟幕。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田的“谎言三叶草”渐渐凋零。我有时还会说谎,但频率减少了许多。究其原因,我想,谎言有时表达了一种愿望,折射出我们对事实的希望。生命的年轮一圈圈加厚,世界的本来面目像琥珀中的甲虫,越发千毫毕现,需要我们的更勇敢凝视。我已知觉的人生第一要素不是“善”而是“真”。那不是“谎言三叶草”的问题,而简直是荒缪的茅草屋了。对这种人,我们并不因为自己也说过慌而谅解他们。偶尔一说和家常便饭地说,还是有区别的。

翠鸟。

夏日午后,一只小翠鸟飞进了我的庭园,停在玫瑰花树上。我正在园里拔除杂草,因为有棵夜百合花挡在前面,所以小翠鸟没看见我,就放心大胆地啄食起那些玫瑰枝上刚刚长出的叶芽来了。

我被那一身碧绿光洁的羽毛震慑住了,屏息躲在树后,心里面轻轻地向小鸟说:”小翠鸟啊,请你尽量吃吧。只求你能多停留一会儿,只求你不要太快飞走。”

原来在片刻之前还是我最珍惜的那几棵玫瑰花树,现在已经变得毫不重要了。只因为,嫩芽以后还能再生长,而这只小翠鸟也许一生中只会飞来我的庭园一次。

面对起这一种绝对的美丽,我实在无力抗拒,我愿意献出我的一切来换得它片刻的停留。

对你,我也一直是如此。

喜鹊。

在素描教室上课的时候,我者见两只黑色的大鸟从窗前飞掠而过。

我问学生那是什么?他们回答我说:

“那不就是我们学校里的喜鹊吗?”

素描教室在美术馆的三楼,周围有好几棵高大的尤加利和木麻黄,茂密的枝叶里藏着很多鸟雀,那几只喜鹊也住在上面。

有好几年了,它们一直把我们的校园当成了自己的家。除了在高高的树梢上鸣叫飞旋之外,下雨天的时候,常会看见它们成双成对地在铺着绿草的田径场上慢步走着。好大的黑鸟,翅膀上镶着白色的边,走在地上脚步蹒跚、远远看去,竟然有点像是鸭子。

有一阵子,学校想重新规划校园,那些种了三十年的木麻黄与尤加利都在砍除之列。校工在每一课要砍掉的树干上都用粉笔画了记号。站在校园里,我像进入了阿里巴巴的童话之中,发现每一棵美丽的树上都被画上了印记,心里惶急无比,头一个问题就是:

“把这些树都砍掉了的话,要让喜鹊以后住在那里?”

幸好,计划并没有付诸实现,大家最后都同意,要把这些大树尽量保留起来。因此,在建造美术馆的时侯,所有沿墙的大树都被小心翼翼地留了下来,三层的大楼盖好之后,我们才能和所有的雀鸟们一起分享那些树梢上的阳光和雨露。

上课的时候,窗外的喜鹊不断展翅飞旋,窗内的师生彼此交换着会心的微笑。原来雀鸟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我们肯留下几棵树,只要我们不去给它们以无谓的惊扰,美丽的雀鸟就会安心地停留下来,停留在我们的身边。

而你呢?你也是这样的吗?

独木。

喜欢坐火车,喜欢一站一站的慢慢南下或者北上,喜欢在旅途中间的我。

只因为,在旅途的中间,我就可以不属于起点或者终点,不属于任何地方和任何人,在这个单独的时刻里,我只需要属于我自己就够了。

所有该尽的义务,该背负的责任,所有该去争夺或是退让的事物,所有人世间的牵牵绊绊都被隔在铁轨的两端,而我,在车厢里的我是无所欲求的。在那个时刻里,我唯一要做也唯一可做的事,只是安静地坐在窗边,观看着窗外景物的交换而已。

窗外景物不断在变换,山峦与河谷绵延而过,我看见在那些成林的树丛里,每一棵树都长得又细又长,为了争取阳光,它们用尽一切委婉的方法来生长。走过一大片稻田,在田野的中间,我也看见了一棵孤独的树,因为孤独,所以能恣意地伸展着枝叶,长得像一把又大又粗又圆的伞。

在现实生活里,我知道,我应该学习迁就与忍让,就像那些密林中的树木一样。可是,在心灵的原野上,请让我,让我能长成为一棵广受日照的大树。

我也知道,在这之前,我必须先要学习独立,在心灵最深处,学习着不向任何人寻求依附。

白帆。

可是,我如何能做到呢?如何能不寻求依附?在我的心里,不是一直有着你吗?

你是一艘小小的张着白帆的船,停泊在我心中一个永不改变的港湾。

我对你永远有着一份期待和盼望。

在年轻的时候,在那些充满了阳光的长长的下午,我无所事事,也无所怕惧,只因为我知道,在我的生命里,有一种永远的等待。挫折会来,也会过去,热泪会流下,也会收起,没有什么可以让我气馁的,因为,我有着长长的一生,而你,你一定会来。

今天,阳光仍在,我已走到中途。在曲折颠沛的道路上,我一直没有歇息,只敢偶尔停顿一下,想你,寻你,等你。

雾从我身后轻轻涌来,目光淡去,想你也许会来,也许不会,开始害怕了。

也开始对一切美丽的事物怜爱珍惜。不管是对一只小小的翠鸟,或是对那结伴飞旋的喜鹊;不管是对着一颗年轻喜乐的心,或是对着一棵亭亭如华盖的树;我总会认真地在那里面寻你,想你也许会在,怕你也许已经来过了,而我没有察觉。

还有那一艘我从来不曾真正靠近过的,那小小的张着白帆的船。

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淳淳中耽于幻想来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辗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名家散文随笔【第五篇:用岁月在莲上写诗(林清玄)】。

那天路过台南县白河镇,就像暑大里突然饮了一盅冰凉的蜜水,又凉又甜。

白河小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地,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闲逛,都会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莲花。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竞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

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大人小孩全到莲困里去采莲子,对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叹息的人,永远也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么样的辛苦在维护一池莲,使它开花结实。

采莲的时间是清晨太阳刚出来或者黄昏日头要落山的时分,一个个采莲人背起了竹篓,带上了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熟的莲蓬一朵朵摘下来,放在竹篓里。

采回来的莲蓬先挖出里面的莲子,莲于外面有一层粗壳,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晶莹洁白的莲子就滚了一地。莲子剥好后,还要用细针把莲子里的莲心挑出来,这些靠的全是灵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懒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空的莲蓬可以卖给中药铺,还可以挂起来装饰;洁白的莲子可以煮莲子汤,做许多可口的菜肴;苦的莲心则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

我在白河镇看莲花的子民工作了一天,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种莲的人就像莲子一样,表面上莲花是美的,莲田的景观是所有作物中最美丽的景观,可是他们工作的辛劳和莲心一样,是苦的。采莲的季节在端午节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莲子采收完毕,接下来就要挖土里的莲藕了。

莲田其实是一片污泥,采莲的人要防备田里游来游去的吸血水蛙,莲花的梗则长满了刺。我看到每一位采莲人的裤子都被这些密刺划得千疮百孔,有时候还被刮出一条条血痕,可见得依靠美丽的莲花生活也不是简单的事。

小孩子把莲叶卷成杯状,捧着莲子在莲田埂上跑来跑去,才让我感知,再辛苦的收获也有快乐的一面。

莲花其实就是荷花,在还没有开花前叫“荷”,开花结果后就叫“莲”。我总觉得两种名称有不同的意义:荷花的感觉是天真纯情,好像一个洁净无瑕的少女,莲花则是宝相庄严,仿佛是即将生产的少妇。荷花是宜于观赏的,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朋友;莲花带了一点生活的辛酸,是种莲人生活的依靠。想起多年来我对莲花的无知,只喜欢在远远的高处看莲、想莲;却从来没有走进真正的莲花世界,看莲田背后生活的悲欢,不禁感到愧疚。

我陪着一位种莲的人在他的莲田梭巡,看他走在占地一甲的莲田边,娓娓向我诉说一朵莲要如何下种,如何灌溉,如何长大,如何采收,如何避过风灾,等待明年的收成时,觉得人世里一件最平凡的事物也许是我们永远难以知悉的,即使微小如莲子,部有一套生命的大学问。

我站在莲田上,看日光照射着莲田,想起“留得残荷听雨声”恐怕是莲民难以享受的境界,因为荷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田中的莲叶坐着结成一片,站着也叠成一片,在田里交缠不清。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何田田的美,永远也不及种莲的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日。

散文随笔名家散文篇十二

提到欧洲的吃喝,谁总会想到巴黎,伦敦是算不上的。不用说别的,就说煎山药蛋吧。法国的切成小骨牌块儿,黄争争的,油汪汪的,香喷喷的;英国的“条儿”(chips)却半黄半黑,不冷不热,干干儿的什么味也没有,只可以当饱罢了。再说英国饭吃来吃去,主菜无非是煎炸牛肉排羊排骨,配上两样素菜;记得在一个人家住过四个月,只吃过一回煎小牛肝儿,算是新花样。可是菜做得简单,也有好处;材料坏容易见出,像大陆上厨子将坏东西做成好样子,在英国是不会的。大约他们自己也觉着腻味,所以一九二六那一年有一位华衣脱女士(e.white)组织了一个英国民间烹调社,搜求各市各乡的食谱,想给英国菜换点儿花样,让它好吃些。一九三一年十二月烹调社开了一回晚餐会,从十八世纪以来的食谱中选了五样菜(汤和点心在内),据说是又好吃,又不费事。这时候正是英国的国货年,所以报纸上颇为榆扬一番。可是,现在欧洲的风气,吃饭要少要快,那些陈年的老古董,怕总有些不合时宜吧。

吃饭要快,为的忙,欧洲人不能像咱们那样慢条斯理儿的,大家知道。干吗要少呢?为的'卫生,固然不错,还有别的:女的男的都怕胖。女的怕胖,胖了难看;男的也爱那股标劲儿,要像个运动家。这个自然说的是中年人少年人;老头子挺着个大肚子的却有的是。欧洲人一日三餐,分量颇不一样。像德国,早晨只有咖啡面包,晚间常冷食,只有午饭重些。法国早晨是咖啡,月芽饼,午饭晚饭似乎一般分量。英国却早晚饭并重,午饭轻些。英国讲究早饭,和我国成都等处一样。有麦粥,火腿蛋,面包,茶,有时还有薰咸鱼,果子。午饭顶简单的,可以只吃一块烤面包,一杯咖啡;有些小饭店里出卖午饭盒子,是些冷鱼冷肉之类,却没有卖晚饭盒子的。

伦敦头等饭店总是法国菜,二等的有意大利菜,法国菜,瑞士菜之分;旧城馆子和茶饭店等才是本国味道。茶饭店与煎炸店其实都是小饭店的别称。茶饭店的“饭”原指的午饭,可是卖的东西并不简单,吃晚饭满成;煎炸店除了煎炸牛肉排羊排骨之外,也卖别的。头等饭店没去过,意大利的馆子却去过两家。一家在牛津街,规模很不小,晚饭时有女杂耍和跳舞。只记得那回第一道菜是生蚝之类;一种特制的盘子,边上围着七八个圆格子,每格放半个生蚝,吃起来很雅相。另一家在由斯敦路,也是个热闹地方。这家却小小的,通心细粉做得最好;将粉切成半分来长的小圈儿,用黄油煎熟了,平铺在盘儿里,洒上干酪(计司)粉,轻松鲜美,妙不可言。还有炸“搦气蚝”,鲜嫩清香,蝤蛑,瑶柱,都不能及;只有宁波的蛎黄仿佛近之。

茶饭店便宜的有三家:拉衣恩司(lyons),快车奶房,abc面包房。每家都开了许多店子,遍布市内外;abc比较少些,也贵些,拉衣恩司最多。快车奶房炸小牛肉小牛肝和红烧鸭块都还可口;他们烧鸭块用木炭火,所以颇有中国风味。abc炸牛肝也可吃,但火急肝老,总差点儿事;点心烤得却好,有几件比得上北平法国面包房。拉衣恩司似乎没什么出色的东西;但他家有两处“角店”,都在闹市转角处,那里却有好吃的。角店一是上下两大间,一是三层三大间,都可容一千五百人左右;晚上有乐队奏乐。一进去只见黑压压的坐满了人,过道处窄得可以,但是气象颇为阔大(有个英国学生讥为“穷人的宫殿”,也许不错);在那里往往找了半天站了半天才等着空位子。这三家所有的店子都用女侍者,只有两处角店里却用了些男侍者——男侍者工钱贵些。男女侍者都穿了黑制服,女的更戴上白帽子,分层招待客人。也只有在角店里才要给点小费(虽然门上标明“无小费”字样),别处这三家开的铺子里都不用给的。曾去过一处角店,烤鸡做得还入味;但是一只鸡腿就合中国一元五角,若吃鸡翅还要贵点儿。茶饭店有时备着骨牌等等,供客人消遣,可是向侍者要了玩的极少;客人多的地方,老是有人等位子,干脆就用不着备了。此外还有一些生蚝店,专吃生蚝,不便宜;一位房东太太告诉我说“不卫生”,但是吃的人也不见少。吃生蚝却不宜在夏天,所以英国人说月名中没有“r”(五六七八月),生蚝就不当令了。伦敦中国饭店也有七八家,贵贱差得很大,看地方而定。菜虽也有些高低,可都是变相的广东味儿,远不如上海新雅好。在一家广东楼要过一碗鸡肉馄饨,合中国一元六角,也够贵了。

茶饭店里可以吃到一种甜烧饼(muffin)和窝儿饼(crumdpet)。甜烧饼仿佛我们的火烧,但是没馅儿,软软的,略有甜味,好像掺了米粉做的。窝儿饼面上有好些小窝窝儿,像蜂房,比较地薄,也像参了米粉。这两样大约都是法国来的;但甜烧饼来的早,至少二百年前就有了。厨师多住在祝来巷(drurylane),就是那著名的戏园子的地方;从前用盘子顶在头上卖,手里摇着铃子。那时节人家都爱吃,买了来,多多抹上黄油,在客厅或饭厅壁炉上烤得热辣辣的,让油都浸进去,一口咬下来,要不沾到两边口角上。这种偷闲的生活是很有意思的。但是后来的窝儿饼浸油更容易,更香,又不太厚,太软,有咬嚼些,样式也波俏;人们渐渐地喜欢它,就少买那甜烧饼了。一位女士看了这种光景,心下难过;便写信给《泰晤士报》,为甜烧饼抱不平。《泰晤士报》特地做了一篇小社论,劝人吃甜烧饼以存古风;但对于那位女士所说的窝儿饼的坏话,却宁愿存而不论,大约那论者也是爱吃窝儿饼的。

复活节(三月)时候,人家吃煎饼(pancake),茶饭店里也卖;这原是忏悔节(二月底)忏悔人晚饭后去教堂之前吃了好熬饿的,现在却在早晨吃了。饼薄而脆,微甜。北平中原公司卖的“胖开克”(煎饼的音译)却未免太“胖”,而且软了。——说到煎饼,想起一件事来:美国麻省勃克夏地方(berkshirecountry)有“吃煎饼竞争”的风俗,据《泰晤士报》说,一九三二的优胜者一气吃下四十二张饼,还有腊肠热咖啡。这可算“真正大肚皮”了。

英国人每日下午四时半左右要喝一回茶,就着烤面包黄油。请茶会时,自然还有别的,如火腿夹面包,生豌豆苗夹面包,茶馒头(teascone)等等。他们很看重下午茶,几乎必不可少。又可乘此请客,比请晚饭简便省钱得多。英国人喜欢喝茶,对于喝咖啡,和法国人相反;他们也煮不好咖啡。喝的茶现在多半是印度茶;茶饭店里虽卖中国茶,但是主顾寥寥。不让利权外溢固然也有关系,可是不利于中国茶的宣传(如说制时不干净)和茶味太淡才是主要原因。印度茶色浓味苦,加上牛奶和糖正合式;中国红茶不够劲儿,可是香气好。奇怪的是茶饭店里卖的,色香味都淡得没影子。那样茶怎么会运出去,真莫名其妙。

街上偶然会碰着提着筐子卖落花生的(巴黎也有),推着四轮车卖炒栗子的,教人有故国之思。花生栗子都装好一小口袋一小口袋的,栗子车上有炭炉子,一面炒,一面装,一面卖。这些小本经纪在伦敦街上也颇古色古香,点缀一气。栗子是干炒,与我们“糖炒”的差得太多了。——英国人吃饭时也有干果,如核桃,榛子,榧子,还有巴西乌菱(原名brazilds,巴西出产,中国通称“美国乌菱”),乌菱实大而肥,香脆爽口,运到中国的太干,便不大好。他们专有一种干果夹,像钳子,将干果夹进去,使劲一握夹子柄,“格”的一声,皮壳碎裂,有些蹦到远处,也好玩儿的。苏州有瓜子夹,像剪刀,却只透着玲珑小巧,用不上劲儿去。

1935年2月4日作。

(原载1935年3月1日《中学生》第53号)。

散文随笔名家散文篇十三

那是在上个世纪的1979年初,我从鲁西南家乡到济南的军区某边防海岛参军服役的第三年,也是外出接新兵刚回岛上,由于中越边境形势趋紧,事态日渐恶化,上级突然下达调兵的命令,于春节前的(腊月二十八)一天夜里,乘登陆艇出海岛至蓬莱码头、自烟台火车站乘上军列,一路向云南前线开拔。

途中用了近10天的时间,便驻扎于昆明的大板桥补训团,随时准备增补开元、老街前线。

当增补前线的人员走了一批又一批,一个星期后,剩下我们最后一批北方兵,又从大板桥乘坐遮满伪装网的卡车,自昆明向西南沿着盘山公路进发。

一路晓行夜宿,在第三天的傍晚,终于来到祖国的西南边陲普洱,被补充到昆明军区后勤(初是116兵站)22分部下属单位。

我和20多名同车来的北方兵被分到一个汽车修理连。

驻地离普洱县城(原为思茅地区,现更名为普洱市)不足两公里,在北面向阳的山坡上,营区东、西两面环山,驻地北边不远处是个不大的村庄(寨子)。

到新单位的第二天,也就是这年2月17日的凌晨,一场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

战争期间,我们所在的部队主要是担负战时的后勤保障。

正当越方无数坚固的工事与堡垒全被摧毁,我大军向其纵深长驱直入时,3月5日却传来宣布撤军的命令。

共16天的战斗,沉重地打击了越南当局嚣张的气焰。

同时,也有不少同去的战友血洒南疆,长眠于此。

散文随笔名家散文篇十四

雨后,院里来了个麻雀,刚长全了羽毛。它在院里跳,有时飞一下,不过是由地上飞到花盆沿上,或由花盆上飞下来。看它这么飞了两三次,我看出来:它并不会飞得再高一些,它的左翅的几根长翎拧在一处,有一根特别的长,似乎要脱落下来。我试着往前凑,它跳一跳,可是又停住,看着我,小黑豆眼带出点要亲近我又不完全信任的神气。我想到了:这是个熟鸟,也许是自幼便养在笼中的。所以它不十分怕人。可是它的左翅也许是被养着它的或别个孩子给扯坏,所以它爱人,又不完全信任。想到这个,我忽然的很难过。一个飞禽失去翅膀是多么可怜。这个小鸟离了人恐怕不会活,可是人又那么狠心,伤了它的翎羽。它被人毁坏了,而还想依靠人,多么可怜!它的眼带出进退为难的神情,虽然只是那么个小而不美的小鸟,它的举动与表情可露出极大的委屈与为难。它是要保全它那点生命,而不晓得如何是好。

对它自己与人都没有信心,而又愿找到些倚靠。它跳一跳,停一停,看着我,又不敢过来。我想拿几个饭粒诱它前来,又不敢离开,我怕小猫来扑它。可是小猫并没在院里,我很快的跑进厨房,抓来了几个饭粒。及至我回来,小鸟已不见了。我向外院跑去,小猫在影壁前的花盆旁蹲着呢。我忙去驱逐它,它只一扑,把小鸟擒住!被人养惯的小麻雀,连挣扎都不会,尾与爪在猫嘴旁搭拉着,和死去差不多。

瞧着小鸟,猫一头跑进厨房,又一头跑到西屋。我不敢紧追,怕它更咬紧了可又不能不追。虽然看不见小鸟的头部,我还没忘了那个眼神。那个预知生命危险的眼神。那个眼神与我的好心中间隔着一只小白猫。来回跑了几次,我不追了。追上也没用了,我想,小鸟至少已半死了。猫又进了厨房,我楞了一会儿,赶紧的又追了去;那两个黑豆眼仿佛在我心内睁着呢。

进了厨房,猫在一条铁筒--冬天升火通烟用的.,春天拆下来便放在厨房的墙角--旁蹲着呢。小鸟已不见了。铁筒的下端未完全扣在地上,开着一个不小的缝儿小猫用脚往里探。我的希望回来了,小鸟没死。小猫本来才四个来月大,还没捉住过老鼠,或者还不会杀生,只是叼着小鸟玩一玩。正在这么想,小鸟,忽然出来了,猫倒象吓了一跳,往后躲了躲。小鸟的样子,我一眼便看清了,登时使我要闭上了眼。小鸟几乎是蹲着,胸离地很近,象人害肚痛蹲在地上那样。它身上并没血。身子可似乎是蜷在一块,非常的短。头低着,小嘴指着地。那两个黑眼珠!非常的黑,非常的大,不看什么,就那么顶黑顶大的楞着。它只有那么一点活气,都在眼里,象是等着猫再扑它,它没力量反抗或逃避;又象是等着猫赦免了它,或是来个救星。生与死都在这俩眼里,而并不是清醒的。它是胡涂了,昏迷了;不然为什么由铁筒中出来呢?可是,虽然昏迷,到底有那么一点说不清的,生命根源的,希望。这个希望使它注视着地上,等着,等着生或死。它怕得非常的忠诚,完全把自己交给了一线的希望,一点也不动。象把生命要从两眼中流出,它不叫也不动。

小猫没再扑它,只试着用小脚碰它。它随着击碰倾侧,头不动,眼不动,还呆呆的注视着地上。但求它能活着,它就决不反抗。可是并非全无勇气,它是在猫的面前不动!我轻轻的过去,把猫抓住。将猫放在门外,小鸟还没动。我双手把它捧起来。它确是没受了多大的伤,虽然胸上落了点毛。它看了我一眼!

散文随笔名家散文篇十五

为了报刊的活跃,和文艺作品更能及时地反映新人新事,我想啊,大家似乎应该多写些小小说。小小说是最短的短篇小说,比如说每篇至多不超过两千字。

写短了有好处。先从作者方面说吧,有些人以为作品越长越好,动不动就想写几十万字的长篇,事实证明,作品好坏不决定于字数的多少。几十万字里若有许多废话,也不过是废话作品而已。烂杏一筐不如鲜桃一口,人所共知。写的多不易字字珠玉,写的少易于精益求精。短而精是鲜桃一口,胜于冗长的烂杏一筐。我们应当求精,不应当贪多。知道的多而写的少,易于控制。善于控制是艺术本领。知道的少而写的多,必然东拉西扯。前者简练充实,言之有物;后者虚张声势,空洞枝冗。

我们不排斥长篇。但是长篇也须善于控制,力求精炼。那么,练习练习短而精的,养成求精不贪多的习惯,定有好处。学会了短而精的,不愁不会写长而精的作品。反之,先习惯于拖泥带水地写长的,长的既写不好,也写不出短而精的来。

再从社会需要方面来说:我们的国家正在百废俱兴,积极建设,所以人人忙,处处忙。在这情况下,短的作品更能及时地反映飞跃前进的现实,教育广大的读众。写长篇费时间,读长篇也费时间。短篇更起作用。我们不排斥长篇,但也必须承认短篇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建设要快要好,所以作品也要短而精。虽然我们也需要长篇,但大势所趋,我们的时代到底是短篇的时代。

无须顾虑时间性。及时地反映现实是作家的责任。而且,只要写得精,便能传留久远。我们今天还喜读莫泊桑与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这也说明,这两位大师并不因创作短篇小说而不算大作家。

那么,写短篇就是了,何必还要再短一些呢?我是这么看:现有的短篇作品中还有些不够精炼的,本来可以只用两千字,而用了三千。我们希望作家以后执笔,能够加工再加工,写得更短更精一些。我们更希望把小小说当作一个新体裁看待,别出心裁,只用一二千字就能写出一篇美好而新颖的'小说。

小小说是小说,不是随感或报导。它短小,可是还有人物。这可就不简单了。写这种小说,作者需要极其深入地了解问题与人物,并能够极其概括地叙述事实,用三言五语便刻画出人物。这是很高的本领。作者学会这个本领,将终生享受不尽。因为不会写短小精悍的才去写长的,便是对长篇不负责任。

我们不排斥随感与报导。可是我们争取多写有人物的小小说,社会主义的人具有特殊的、空前的光采,我们的事情可贵,我们的人更可贵,因此,我们若能努力写出既短又精,而且有人物的小小说,一定是难能可贵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