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旅游发展研究论文(优秀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20:50:58 页码:13
2023年旅游发展研究论文(优秀9篇)
2023-11-10 20:50:58    小编:ZTFB

注重思维的拓展,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总结中,我们应该突出主要的内容和亮点,并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和层次感。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情感的方式,可以培养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诗歌,需要有灵感的启发和对语言的巧妙运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歌作品,希望能给您带来灵感和欣赏的愉悦。

旅游发展研究论文篇一

论文摘要:中线移民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文章建议库区以柑橘种植和渔业养殖作为农业经济的两大发展方向,还可以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建议安置区结合当地具体特点发展蔬菜、水果种植和畜禽养殖,近郊地区可以建设观光农业,城镇化地区可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实现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移民区域要实现已有特色农业的长足发展,关键在于农业产业化和市场保障,并需要特别重视农业知识产权的培育、保护和有效利用。

就业并提升农民消费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全面繁荣。

就中线库区而言,柑橘种植和渔业养殖可以作为农业经济的两大发展方向。库区的柑橘种植已有较大规模,初步形成了沿汉江柑橘带,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柑橘经济。但是,库区的柑橘种植尚未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只是作为一个单一的柑橘供应地,因而农户需要独立面对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带来的价格风险,实际收益并不能获得有效保障。因此,建议库区农户和相关职能部门明确将柑橘生产作为当地特色农业,进一步将其做大做实做强。

渔业养殖是库区充分利用自身水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又一特色农业。随着库区水源地建设的深入进行,对水质环境保护的要求会提高,这可能导致渔业养殖成本上升。就未来一个时间段而言,库区渔业生产的关键在于市场保障和销售渠道的通畅,以实现价格基本稳定,保证养殖户稳收增收。

除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外,库区还可以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库区可以结合水源区经济林绿化带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形成融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旅游带,为海内外游客提供观光、度假、疗养、科学考察、探险与科普教育服务,从而开拓出一项新的绿色生态产业。

针对部分库区乡镇邻靠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的交通区位优势,当地可以推动建立汽车工业园,集中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和装配工业,逐步建成具有规模效益的“二汽”零部件外包加工生产基地。

就中线安置区而言,结合当地具体特点发展蔬菜、水果种植,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部分安置区已具备良好的品牌农业基础,农产品特色鲜明、规模较大,有一定知名度。下一阶段建议着重进行形象产品的品牌建设,使农产品技术研究、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单位收益。

针对邻近城镇的安置区,发展果蔬种植和畜禽养殖是实现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利用邻近城镇的区位优势,当地可以建设大规模的蔬菜基地和果林基地,还可以培育扶持一批规模化的家畜家禽养殖场,不仅为城区提供农副产品,还能够通过“农超对接”远销外省。此外,近郊安置区可以建设独具特色的近郊农业,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在实现收入的多元化同时也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拉动了就业,进而加速了近郊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对于具备一定城镇性质的安置区,应当结合本地工业情况,有针对性地对移民进行工作岗位培训,使移民有一技之长,能够比较顺利地在本地务工,实现移民农户收入的较大幅度增长。

对于中线移民区域,要实现已有特色农业的长足发展,关键在于农业产业化和市场保障。移民地区不仅需要争取政府资金的.“硬支持”,还要争取并充分利用政策性“软支持”。库区和安置区应当主动在南水北调受益区争取适合自己的对口合作项目,引进具有一定规模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有发展前景和能够实现双赢的招商。不仅要将企业引进,更要实现企业在当地的发展,将其培育成为地方龙头企业,政策上可以考虑在初期给予一定财政扶持。通过农产品深加工,促进产品多样化,提高附加值,实现产业链的延伸扩展,最终发展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

同时,移民区域要争取在受益区获得市场保障,受益区可以针对移民区的农副产品、工业品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具体而言,可以建立“农超对接”的销售模式,库区和安置区的优质农产品、加工制成品可以通过与受益区建立的市场平台进入受益区,经过具体的销售渠道直接进入大中超市,实现无缝对接。

最后,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农业知识产权的培育和保护,加大科技种植的普及,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将移民区已有的农业技术和生产经验由移出区带入移入区,进而实现库区和安置区经济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曾德国.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稳致富的现状与对策探讨[j].农业经济,(6).

2、颜帮全,蒲晓东.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城镇化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1).

3、廖蔚.当前水库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研究[j].财政研究,(12).

4、罗凌云,风笑天.三峡农村移民经济生产的适应性[j].调研世界,(4).

旅游发展研究论文篇二

摘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乡村休闲旅游作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伴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在日益增加,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业,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和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重点解读关于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内容。

关键词:休闲旅游,农村经济,环境建设。

一、背景。

乡村休闲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方向之一,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1)先天优势: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农业文化丰富,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在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具有优越的条件、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3)发展前景:我国乡村休闲旅游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多年实践的积累为乡村旅游夯实了产业基础。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作为旅游工作的重点来抓。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为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要求。很多地区提出要将旅游业建设成为支柱产业,同时将构建以农业观光、乡村休闲、农家享乐、年俗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纳入五大旅游产品体系。旅游方式的转变为乡村旅游拓展市场空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深入推进,传统乡土文化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城镇居民到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已成为重要选择。据统计,在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同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成本的短途旅行,旅游消费方向的转变将成为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最为深厚、最为广阔的根基。

二、内容。

兴消费需求的朝阳产业。

(2)2017年中央1号文件相关内容: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力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在重点村优先实现宽带全覆盖。完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支持传统村落保护,维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风貌,有条件的地区实行连片保护和适度开发。

三、特点。

1、乡村性。乡村旅游活动发生于乡村及附近地区,以田园风光,农事活动,农业技术,农业产品,乡土民情等旅游资源为依托。

2、参与性。乡村旅游重在体验。

3、差异性。表现为地域和季节两个方面。

4、目标市场是城镇居民。

5、费用低。乡村旅游的成本低,消费价格低。由于大众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加、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政策与制度法规的推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将非常广阔。

四、类型。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呈现出产业化和规模化趋势。综合国内外乡村休闲旅游的现状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乡村休闲旅游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乡村自然风光游这种类型主要以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为内容,旅游形式有爬山、滑雪、划船等,在欣赏美丽风光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新鲜空气,从而得到身心的舒畅和愉悦。

(2)乡村民俗和民族风情旅游乡村民俗旅游以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民俗文。

化、民间工艺和节庆活动等为主要内容,从而吸引游客了解乡土民情、民族文化以及乡土文化,感受乡村历史文化底蕴,提高对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自身修养。

(3)参与型乡村休闲旅游这一类型的乡村休闲旅游形式主要是游客通过亲自参与比如渔场捕捞、游览特色产品果园,采摘特色产品,品尝特色美食和赏析花圃中的盆景等活动,在领略了田园乐趣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劳动丰收的喜悦。(4)农庄旅游或农场旅游农庄旅游主要依托休闲农庄,为游客们提供各类的休闲场所,比如说“以名茶或者品尝特色农家菜为主要内容的农庄旅游。农场旅游主要是依托美丽的田园风光,使游客徜徉在幽雅清静、舒适宜人的绿色空间里”。另外,游客还可以体验农牧场生活,领略不一样的地域乡村风情。

五、意义。

(1)有利于农村产业机构的优化,是生产多样化的体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产是重中之重,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乡村休闲旅游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以耕养农的单一产业模式,在保证农村生产的前提下,介于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乡村旅游,是二者相结合的切入点,在拉动第一、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的出现,适应了农业产业产业结构多样化的要求,促进了现代农业体系的建设。因此,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小康目标的实现。

(2)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很多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大量地涌入城市。这一方面给城市建设和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城市拥堵等。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可以就地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为他们在家门口提供就业和创业的机会。乡村休闲旅游本身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强,同时乡村休闲旅游需要有“一条龙”服务设施,不但需要有的管理人员,而且还需大量的服务人员。这不仅有效缓解了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的现象,而且能够有利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稳定、和谐发展。

(3)有利于增加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乡村休闲旅游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势态。从乡村休闲旅游的现状出发,加强环境立法的管理,同时让每个人都知道自然生态的保护,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在思想意识上重视起来,加强思想教育。把真正的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当成是一种崇尚自然、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旅游教育活动,把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对环境意识保护宣传的学习,科学教育的普及,以及精神文明的内容,作为乡村休闲生态旅游的核心来抓。真正使人们做到学习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4)有利于打造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品牌,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

有利于打造民俗旅游品牌。充分发挥国家级旅游城市的示范带动作用,借助草原婚礼节效应,深度挖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内涵,加大对农村牧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推动旅游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品牌。在查格达村,借助得天独厚的历史古迹,展现蒙元文化,打造冰川小镇;在巴润嘎查,以现代农业园为中心,将田园乐园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着力发展民宿旅游,使其逐步发展成为集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乡村度假风景区。

有利于发展创意农牧业。依托额仑草原,着力发展草原牧家乐、蒙古大营等实力品牌。同时,将原生态额仑大草原与创意种植业相结合,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牧业,巧妙利用油菜、油葵点缀绿色草原,发展农田艺术景观等创意农牧业。

有利于发展农家乐森林生态旅游。依托国有林场、森林公园等优越地理位置和生态资源,开拓家庭旅游项目。同时,加大对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积极推进静湖湿地公园、望火楼生态公园及矿山公园建设,努力构筑苇溪连片、湿地相间、水系环绕、绿荫棋布的生态系统。

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乡村休闲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的一种新型发展方式,将农业等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掀起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又一契机。世界各国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经验已经相当成熟,我国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虽然十分迅速,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二)缺乏对自然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

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离不开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整洁的乡村环境。由于一些地区的政府或者经营者没有对乡村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导致盲目开发;另外乡村教育的落后,人们文化水平、环保意识较弱,使得乡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们在旅游区周围滥采乱伐,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生活污水到处排放,严重影响了乡村休闲旅游区的质量,不能满足游客欣赏美景、放松心情的需求。

(三)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不完善。

(四)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不健全。

(1)缺少政策支持和法规约束(2)卫生管理等制度不健全。

1、统筹各方利益,改善基础设施;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3、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定位;

4、注重引进人才,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供优质服务;

5、挖掘地域旅游特色,打造旅游新亮点;

6、结合本地实际,打造自己的乡村休闲旅游新亮点,走品牌化战略;

7、加强乡村休闲旅游宣传力度,强化品牌营销;

八、解读与建议。

(一)解读与认识文件内容。

(1)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解读:可以看出“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历次中央1号文件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2016年1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而2017年却在次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这标志着“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另外,我们在利用乡村各类资源时,要大胆创新,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2)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

解读:我们可以根据乡村的不同特点,延长产业链。制作富有乡村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产出该乡村独有的特产产品,挖掘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内涵,提升品牌效应,最大限度地打造出品牌。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老基地,这是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近年来面对城镇居民对休闲旅游产业的需求越来越高,要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吸引游客。政府之所以下大力气支持乡村民宿的发展,除了乡村民宿可以提高乡村旅游食宿接待能力外,对带火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就业也起到了一些作用。

(3)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

解读:因为当前,农家乐、牧家乐、渔家乐等乡村旅游模式存在的经营小、散、乱等问题,可以通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本村集体成员之间的流转,包括出租、转让、兼并、合伙、股份等形式加以改善,这种流转现行法律和政策都是允许的。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其实,这已经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大力推进“旅游+乡村休闲”产业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撑。

例如,在重庆大足县,当地依托大足石刻等知名旅游区,开展土地经营权改革试点,试行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其做法是,把分散于几十个村子的经营性建设用地集中起来,形成大约3000亩的集中用地,在大足石刻旅游区周边形成了3000亩集体建设用地,开展集体经营与开发,实现规模经济和规模效应,农民再按股权进行分成,真正发挥了旅游业在地区经济中的综合带动作用。

(4)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力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在重点村优先实现宽带全覆盖。

解读:乡村的服务设施一直是一个短板问题,如何快速提高乡村进入性与居住便利性,政府一方面很重视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另一方面不断转化思维,从原来的纯补贴性单方投入,到利用社会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建设,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完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

解读:乡村旅游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2016年,乡村旅游人次达13.6亿,平均全国每人一次,是增长最快的领域,乡村旅游收入达4000亿以上,乡村旅游事业体超过200万家,但火热的背后市场问题逐渐出现,单纯的鼓励发展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求,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完善行业标准,建立监管规范,促进良性发展。深入开展农兽药残留超标特别是养殖业滥用抗生素治理,严厉打击违禁超限量使用农兽药、非法添加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6)支持传统村落保护,维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风貌,有条件的地区实行连片保护和适度开发。

环境外,还在于穿越时空传递的文化气息,文化保护不仅在于普查、保护,还更应该注重保护与开发并重,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利用乡村的各种资源的同时,我们要保护好乡村净土,继承与发展少数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刘邦凡.论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c].东亚公共行政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2.[2]赵真,王帅.国内外拖拉机发展现状及趋势[d].河北:燕山大学,2011.

旅游发展研究论文篇三

茶文化旅游是在中国悄然兴起的文化旅游形式,对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祁门红茶在茶文化中独树一帜,为世人称赞,发展红茶文化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笔者运用swot分析法,对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进行分析,并提出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策略。

swot分析法又被称作态势分析法,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学者在上世纪60年代最早提出的,主要用于企业战略管理。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祁门红茶文化旅游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态势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发展策略。

(一)自然资源优势

祁门县地处安徽省南部,境内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群山连绵,自然条件优越,山地林木多,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云雾多,土层深厚,土壤质量好,很适宜于茶树生长,加之当地茶树的主体品种——槠叶种内含物丰富,酶活性高,很适合于工夫红茶的制造。祁门现在茶园15万亩,茶园全部通过了无公害认证,是安徽省唯一全是无公害茶园的茶叶县。

(二)区位优势

祁门有“安徽南大门”之称,与江西省毗邻,交通十分便捷,省道326、皖赣铁路、黄祁景(s35)高速贯穿全境,可直通上海、武汉、杭州等大中城市,祁门西距庐山290千米,东北距西递宏村30千米、东抵黄山(景区)90千米,地处连接东部旅游圈和西部旅游圈的黄金通道上,为发展祁红茶旅带来便利条件。

(三)品牌优势

祁门红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中唯一的红茶,更是“红茶”中的佼佼者,祁红一向以香高、味纯、形美、色艳、四绝驰名于世,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安徽省志农业志》载:“祁门红茶是中国功夫茶中的珍品,独具一格,还有蜜糖香,又似蕴藏苹果香,非其他红茶所能比,国外赞誉为‘祁门香’被列为与印度的大吉岭和斯里兰卡的乌伐齐名的世界三大高香名茶之首。”

(四)红茶文化资源优势

祁门产茶创制于光绪年(公元1875年),已有百余年的生产历史,红茶文化底蕴深厚;祁红独特的制作工序,从采摘到初制(萎凋、揉捻、发酵、烘干)、再到精制(毛筛、抖筛、分筛、紧门、撩筛、切断、风选、拣剔、补火、清风、拼和、装箱)都有严格标准,制作技艺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了祁红茶旅文化的特色;深厚而又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必定会促进祁红茶旅的发展。

(一)区域发展滞后

祁门县属于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由于受到经济、交通、传统观念的主客观因素影响,祁门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呈现出低水平、低层次、低效率的发展态势,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临近的其他区县;祁红茶旅处于初级开发阶段,加之祁门县财政收入增长缓慢,使得茶文化旅游的收益微薄;另外目前祁门农业比重略大,旅游服务业比重低,制约了祁门红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二)旅游产业发展薄弱

现阶段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尚未形成茶文化观光、茶文化度假、茶文化健身休闲、茶文化娱乐参与等多层次的`茶文化旅游产品结构[1],仍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为主体的单一格局,缺乏体验性、参与性旅游形式的补充;旅游商品开发不足,目前还没有建立良好的旅游商品开发创新的管理和协调体制,使得结合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打造绿色旅游商品的构想不能实施。

(三)旅游资源分散,没有形成集聚效应、规模效应

祁门县内茶园面积共有15万亩,茶园旅游资源面积属安徽省前列,但是从整个区域看,历口、金山、黄家岭、贵溪等地都有茶园,茶园分散各处(见图1),导致祁门茶文化旅游资源特色体现不出来,开发出来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上对游客缺乏吸引力,难以打造成精品旅游线路.

(四)茶文化旅游观念有待转变

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大多以经济利益为导向,政府也以gdp数量的高低作为官员绩效考核标准。在茶文化旅游中重“茶”轻“旅”的意识还没有转变,茶文化旅游市场需要长时间的培育,周期长见效慢,短期内对当地的经济提升作用不明显,因此导致各个层面都十分重视茶产业发展,忽视了与茶文化有关的旅游项目的挖掘[2]导致祁红茶旅知名度和美誉度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播。

(一)祁红茶旅市场前景可观

随着体验经济和休闲经济时代的到来,茶文化旅游日益兴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参与其中[3]。生态旅游、养生旅游、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追捧;祁门红茶以其独特的红茶文化,独特的地理区位,独特的自然环境符合现代人的旅游方式,人们旅游方式的转变,为祁门茶旅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旅游市场前景看好。

(二)旅游业繁荣,带动祁红茶旅发展

近几年中国旅游业迎来黄金时期,祁门旅游业呈现出大发展态势(见表1),2011年—2014年全县游客接待总量同比增长50.4%、-6.7%、10.3%、3.9%和10.3%,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35.2%、-5.2%、4.7%和13.0%;同时一大批旅游资源被开发,祁门县境内牯牛降自然生态景区已经成为国家4a级景区,祁红产业园建成运营,茶文化生态旅游区、打造祁红茶旅精品线路,从而带动祁红茶旅的发展。

(三)政策扶持,发展旅游业,是扩大内需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国内旅游促使资金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平衡经济发展的作用[3]。祁门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并出台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把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区建成为国家级风景旅游区的发展定位,既能够使本地旅游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又能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一)茶旅产品竞争激烈

30°n是出产名茶的黄金地带,中国十大名茶安徽独占三种(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六安瓜片)另外太平猴魁、屯溪绿茶、岳西翠兰在安徽省内都是著名的茶叶品牌,所以开展茶文化旅游竞争压力大;祁门所在的黄山市旅游资源众多(国家5a景区3个,国家4a景区14个),竞争异常激烈,黄山、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以及徽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品对祁红茶旅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二)茶旅产品开发风险

红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是为了能够吸引游客的关注并能够购买所开发的旅游产品,旅游消费市场是旅游产品开发考虑的重要因素;任何茶文化旅游产品在推向市场之前都需要有周密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同时市场开发需要投入的相当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最后能否成功还存在一定的风险[4]。

(三)自然生态环境脆弱

祁红茶旅的良性、健康发展得益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祁门红茶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原始性、唯一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是自然和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若开发不当,保护不力,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甚至永远消失[5]。随着祁门旅游业的发展,来祁门的游客增多,对区内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所以祁红茶旅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同步进行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以上对祁门茶文化旅游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分析,可以得出祁门茶文化旅游发展swot矩阵.[2][3][4][5][6]通过swot方法对祁红茶旅内外环境分析表明,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是总体来讲,优势强于劣势,机遇强于挑战,祁门茶旅应充分利用良好的外部机遇和有利的内部条件,把握住机会,以祁红文化高端之旅为品牌核心,整合内外部资源,在强化内部管理的前提下,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迅速打开市场,产生客流,打造具有竞争性的经营型旅游产品-休闲度假产品,同时通过价格杠杆、促销策略、渠道方案,四个系统,同时发力,抢占市场,进而完善。

王小丹.福建省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

张琴.安徽六安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13.刘婷.基于swot分析的黄山市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

唐为亮.基于swot方法的黑山谷景区发展策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

旅游发展研究论文篇四

本文在宜宾旅游资源总体概况的基础上,规划出宜宾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开发格局,提出了以“一廊、二带、四线”为重点的四大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并对宜宾旅游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服务业的地位越来越高,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业作为一种综合性、关联性较广的产业受到了各个国家的青睐。旅游业有助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与其他产业相比,在安排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新时期旅游业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其他相关产业如餐饮业、娱乐业等的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

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业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宜宾旅游资源总体概况。

宜宾市,位于中国四川省南部。因五粮液酒产于此,因此宜宾又称为“酒都”。又因岷江,金沙江,长江在此交汇,故又是著名的“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市是长江上游开发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素有“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誉,自古以来就是民族迁徙、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宜宾物产丰富,交通发达,气候宜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是川南的旅游热地。宜宾列入国家文物图集的文物点就有2704个,其中遗址38处,墓葬1411处,古建筑334处,石刻及石窟寺216处,近现代纪念性建筑、重要史迹和其他文物702处。全市共有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4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森林公园5个、省级湿地公园2处、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市级27处、县(区)级100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1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处。现已形成了以蜀南竹海为代表的“竹文化生态旅游”、以名城名酒为代表的“酒文化名城旅游”、以僰人悬棺为代表的“僰文化旅游”三大旅游主题,并正在构建名城、名酒、名景一体化旅游区。总体上看,宜宾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宜宾市多样性的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宜宾是一个集总量丰富、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于一体的.旅游资源大市,是一个可以推向国内外市场的自然生态及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一)宜宾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宜宾是一个集总量丰富、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于一体的旅游资源大市。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从具有资源优势适宜优先开发来看,大致可分为四大板块旅游区。

1.大城区板块重点包括翠屏区、南溪区、临港开发区、高县北部,挖掘酒文化、长江文化、抗战文化、道教文化内涵,开发文化观光体验、生态休闲度假为核心的旅游吸引物,完善中心城区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承载力,打造宜宾旅游母港。

2.大竹海板块重点包括长宁县、江安县南部、珙县北部,挖掘竹文化、川南民俗文化内涵,开发以自然生态和文化风情为核心的旅游吸引物,重点打造蜀南竹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区。

3.大石海板块重点包括兴文县、珙县中南部、筠连县东部,挖掘僰苗文化、石文化内涵,重点打造珙县僰人故里旅游区、兴文石海探险体验区和筠连雪山温泉休闲度假旅游区。积极推进兴文石海与云南石林打捆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

4.向家坝板块重点包括屏山县、宜宾县,挖掘金沙江文化、康体养身文化,以自然生态的高峡平湖、水体运动、温泉疗养为核心旅游吸引物,重点打造向家坝高峡平湖国际旅游度假区。

宜宾旅游资源的缺点是分布较散,进人性较差,服务设施不配套,因此,宜宾旅游资源开发空间战略应立足于宜宾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和经济发展基础的实际,根据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和资源空间开发模式理论,把握好各级开发的协动关系,突出重点,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坚持据点式和点轴式相结合的空间开发模式,以旅游中心城市为核心,旅游城镇为节点,重要旅游景区为支点,专题和特色旅游热线为纽带,以“一廊、二带、四线”为重点。

旅游发展研究论文篇五

摘要:国际贸易通过促进区域分工演进、要素积累、结构优化和机制创新等途径加速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想实现区域经济更为广阔的发展,促进经济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就必须大力开展国际贸易。本文分析了国际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指出认清不同发展阶段国际贸易作用机制侧重点,有利于各地制订最适当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关键词:国际贸易区域经济贸易效应。

要想实现区域经济更为广阔的发展以及产品的进一步扩大再生产,要想实现规模化的经营以及促进经济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就必须大力开展国际贸易。贸易的发展与分工的实现为区域经济和经济结构转变提供了条件和动力。

1国际贸易促进区域分工。

从深层次讲,分工演进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分工的演进是逐次推进的,由一国内部区际推进到国际之间,并最终形成国际间的分工。分工也是剖析国际贸易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切入点,而实现发展的两个基本机制是分工的二重性(专业化、多样化)。机制的充分发挥作用,要靠四个方面。一靠按比较优势的区域分工,凭借资源优势,获得提高区域经济福利水平的条件;二靠区域间的分工演进,分解产业部门,从而衍生出各式新的产业。在区域多样化产业格局下,差异化生产进一步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三靠分工促进的劳动专业化,并以此带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赖于专业化人员的持续操作,这种操作提高了人员的劳动熟练程度,使其不断积累相关劳动经验,改进劳动技能,并且通过人员的专门化节省重复学习的费用,加速积累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四靠规模化经济的发展。这种经济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像钢铁厂这样的企业更多地依靠规模效益,而像铁路则达不到一定规模根本无法投产。

2国际贸易是区域要素积累的首要途径。

国际贸易作为区域要素积累的首要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贸易创造型投资”,这种主要靠外贸对资本的传动作用。

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共同特征是资源结余。许多国家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普遍,利用比较优势,既利于出口,又可积累国内财富。同时,可以利用出口商品来换取本国急需的资源或生产要素。宁波大部分公司,都体现了外贸的带动作用,它们大都起步于外贸生意,有了相当资金积累后再办实体。一般而言,相同条件下,由于贸易额大,利息与本金偿还转移易于发生,因而,贸易量越大,预期外贸流入量也就相应增加。而预期本息偿还机会欠佳,资本流入就要受阻。更进一步讲,外贸额(尤其是出口额)快速增长将增强外资投放的信心。原因在于:(1)出口增长迅速,外汇结余较多,国际投资信任度就高;(2)出口扩张,一则表明出口产业或产品前景广阔,再则表明该国产业或产品已达一定水准,国外企业投资信心增强;(3)一般而言,在增速较快的经济体系内,由于出口产业的蓬勃发展,投资者在产品销售以及外汇盈余汇出方面较少有后顾之忧。

第二,国际贸易的促发展功能,主要是通过将区域的储蓄转变为现实的投资来实现。资本品生产的充裕能力是实现储蓄转为投资的条件,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则很薄弱。在发展中国家,资本品的生产能力、转换能力不足以及获得国际借贷的局限造成了资本的缺乏。

第三,外贸还具有优化储蓄的功能。外贸引导国民储蓄,进而弥补储蓄缺口,要通过限制消费增加投资来实现。国民总收入支出公式,即y=(cd+cm)+(id+im)。cd、cm、id、im分别代表区内消费、国外消费、区内投资和国外投资,由此可见,国民收入等于消费加投资。区域的出口,相当于cm的增大,而在id有限的情况下,im的增大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第四,外贸对于促进区域技术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它既是区域技术进步的纽带,又为其创造条件。外贸对于技术进步的促进有种渠道:(1)通过购买或引进的方式直接获取国外先进技术,推动区域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直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包括设备、工艺、生产能力等),可以提高现有生产效率,改进生产工艺,增强区域研发能力。但是,这些都不是白来的,归根到底,还要靠外贸发展积累外汇购买所得。(2)通过对于进口产品的研究,获得其相关技术,进行模仿创新。随着国际技术信息的交流,后进国家可以通过对进口产品进行细致研究,获得相关技术信息,模仿其产品技术,实现对于部分产品的仿制再现。例如,国外的一些西式快餐店在国内的大量出现,其西式快餐制作技术被国内逐渐模仿,甚至可与其一较高下。(3)通过外贸刺激出口企业加强对新产品的研发,进而带动整个区域内技术的进步。要想在国际贸易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依靠技术的进步和新产品的研发。外在竞争压力也迫使出口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的创新和产品的升级,而这种出口企业的技术研发既会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企业效益,实现区域收入的增加,而且也会通过新技术的外溢效应带动整个区域技术的进步。(4)通过外贸与外资的联动导入国外先进技术。当前,中外合资经营的企业发展迅速,外商为实现利润最大化,也必须在新技术、新工艺上做文章,在此过程中国内企业也会分得先进技术的红利,国内汽车、机械、通讯电子工业等就在外资的驱动下,技术水平得到跨越式提升。

3国际贸易推动区域结构优化。

首先,国际贸易对于区域资源配置优化具有推动作用。贸易一旦不存在,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就会造成很大损失。举例来讲,甲地有劳动力和资金优势,但缺土地,乙地则有土地优势,欠缺劳动下,两地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就会达到双赢的局面。放大来讲,仅国内区际进行资源的优化与配置,也同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国际贸易就可以有效地突破这种局限,实现全球范围内最大化的资源优化配置。一般而言,生产资源都有趋利性,出口行业效益好,进口行业就要受冲击,而各种资源要素就会流向出口行业,从而资源的优化配置就能得以实现。

其次,国际贸易对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有推动作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显性指标。国际贸易主要通过两种力量,即出口的“拉力”和进口的“推力”来实现对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出口“拉力”具有前后双向关联的效果,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国际市场需求对出口产品以及相关原料及半成品需求增加的拉动,这种拉动作用会极大地促进生产此类产品厂商的快速发展。如果出口产品为中间产品,出口量的增大,会带动与此产品相关行业的发展。例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服装产业的成熟就与蚕丝出口带动丝绸制品发展有很大的关联。此外,为输出部门提供专门服务的辅助性产业也出现并发展起来,聚集经济和区位化经济已经与输出产业融为一体,并实现了平行发展的态势,这种局面的形成有利于降低生产和销售的成本,有利于促进输出部门进一步扩大再生产。

进口的“推力”作用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进口国内未有的产业产品来刺激国内对于此类产品的需求,需求量逐渐增加,国内相关产业也就应运而生;另一方面是通过进口对于国内已有的产业通过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使其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所凭借的就是进口的推动作用,这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和产业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国际贸易对于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还具有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出口工业的布局上一定靠近便于产品运输的港口等地。由于保护的原因,扩大的国内市场的工业多半位于内地,其结果可使工业布局实现有沿海向内地的转移;另一方面,是通过出口的间接传导机制,包括各个区域要素之间的经济联系,这些联系内外交错,相互协调,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空间上的二次组合。

4国际贸易促进区域经济运行机制方面的创新机制创新。

主要指企业为优化各组成部分之间、各生产经营要素之间的组合,提高效率,增强整个企业的竞争能力而在各种运营机制方面进行的创新活动。机制创新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也显示着区域发展水平的制度优越性。国际贸易对于经济运行机制具有示范推动的显著作用。

首先,对外贸易对于推动政府进行管理机制创新具有迫使作用。我国长期实行的是计划指令性和行政管理为主的经济运行机制。行政包办一切,弊病很多,与国际贸易和惯例格格不入。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国际贸易,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就必须首先从政府层面进行管理机制创新。在正是在这种压力之下,我国外贸体制改革成为经济改革的排头兵进展迅速,成效显著。

其次,国际贸易对于区域微观企业的经营机制具有刺激作用。

对外贸易的开展使得企业在机制运作方面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市场经济也将企业与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予以切割,市场开始逐渐主导企业的发展,而行政干预式的计划经济模式则退出历史舞台。市场经济中,企业必须转换经营机制,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国际市场竞争大潮的“逼迫”下,有力地推动参与国际竞争的相关企业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和产业产品运作习惯。出口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不但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源,还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产技术,并且通过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在实践与学习的过程中,大批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会成长起来,从而带动产业的.发展。反之,如果是不开放且与国外无贸易的情形之下,低效率的国内或区内垄断企业一旦参与国际贸易,必将刺激其改进生产,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当然,不可避免地,一些低效率、低技术水平的企业就只有被淘汰而代之以更高水平的企业。

此外,国际贸易对新的区域经济理念还具有传播作用。新的理念的传播可以转变企业的经营思路,开阔其经营眼界。

5我国外贸发展新阶段和区域差别化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活动,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东部沿海地区更是飞速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引进了大量的外资,以此有效弥补了国内资金的不足。此外,通过购买和引进国外先进的企业生产技术,以及在与国外企业的合资经营中,国内企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研发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明显加快,企业管理渐趋科学化,并且形成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贸易开展,优化了我国的经济结构,促进了经济体制的改革。

国际贸易加速区域成长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作用不同。小国(系指人口数量、疆域面积、经济总量等方面规模较小)囿于自身的局限,对于国际贸易的依存度比较高,而大国则相对要弱一些,大国本身内部就存在若干的区域,这些区域相当于小国,区域之间开展贸易交流的空间很大。然而,现有相关贸易理论的一个最大的不足就是多以国家为分析单位来考察外贸的影响,并且总是理性化地认为国内(包括大国和小国)的区际贸易机会和贸易空间都已经充分利用。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内统一市场尚未发育成熟。长期以来,我国各地区特别是省际之间互通贸易不足,自给自足现象仍很严重,并且人为地设置诸多贸易壁垒。这种情况的存在,严重制约着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不利于地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的合理有序流动。因而,在制定相关贸易战略时,必须综合考虑国内和国外贸易潜力的充分发挥,优化国内,壮大实力,并培育国际竞争力。考虑我国的具体实际,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国际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对外开放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国的对外出口还是停留在比较低端的层面,多以廉价的劳动力为支撑所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我们出口的主要内容,并且综合对于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分析,可以预见,我国竞争力强的产品仍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总之,我国要在国际贸易中站稳脚跟,赢得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优化经济结构布局,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还要做相当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幼文等.外贸政策与经济发展[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

[2]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m].北京:经济科货出版社,.

[3]骆泽斌.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j].经济问题探索,,(10).

[4]吕燕萍.浙江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09).

[5]杨秋宝.区域经济的特征、要素与地位[j].理论学刊,,(03).

旅游发展研究论文篇六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外贸易。可以说,一个地区的对外贸易情况对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就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为着手点,分析了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论述了在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力图使对外贸易更好的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对外贸易;区域经济发展;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也就要求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并根据现在的发展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促进经济更好的发展。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情况也日益上升。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是以地区对外贸易为基础,一个国家参与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和实现模式是建立在该国各地区的资源优势、技术水平、成本优势等所形成的区域竞争力基础之上。通过对外贸易的作用机制,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向来都是经济学界研究的重要问题。

在新经济市场下,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也有了新的互动关系。可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对外贸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赖于这个地区对外贸易情况,对外贸易可以把这个地区的经济增长要素进行改变,以最大化的资源配置、高科技人力资源等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通过对外贸易扩大经济规模,使这个地区的产业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还降低成本。在对外贸易的同时,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制度、优化产业结构等,使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得到完善,这是对外贸易从另一个角度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

2.区域经济发展反作用于对外贸易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是受该国的一些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政策制约的,区域也不例外。比如,东南沿海地区由于一些原因,拥有开放的政策、外贸政策、进出口贸易管理政策等,使得该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该地区的对外贸易也比较发达。可以说,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使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持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而且还推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收人水平、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两面的,对外贸易在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给该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破坏,这里就从这两方面来论述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我们都知道,对外贸易是分为两个层面,即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为此,要分析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就必须从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两方面入手。拿出口贸易来讲,它对区域经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刺激该地区的投资,增加资本积累;可以通过扩大外部市场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可以通过对其他国家的技术进行改进,促进产业技术进步,使得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更快更稳。与此同时,进口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也是不容小看的。进口贸易可以刺激新的市场需求,加快新产品研发和新市场开拓;可以通过进口引进别国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从而节约我国的一些研发费用,提高生产效率;可以加速低效率企业退出市场,实现竞争的超越性。

通过制定合理的贸易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总而言之,通过对外贸易,不但可以使区域发展要素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而且也提高了区域发展要素配置效率。因此,对外贸易对于区域发展要素的积累和效率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并通过发展要素的作用机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2.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由于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样,使得其在世界市场上的经济地位不一样。所以,在经济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可以看出,我国的一些区域在对外贸易时,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比如说,发达国家的一些地区在出口贸易中主要是以工业技术为主,而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则以原料、燃料这些不可再生资源为主,长期这样,就会使得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资源枯竭、环境不断恶化,最后当这个地区的资源和环境发挥不了效果时,这个地区的经济自然也不会好。因此,这是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又一消极影响。

可以说,在新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现如今,国际市场经济条件和国内市场经济条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贸易壁垒的出现使得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更明显了,如果要想继续取得全球领先的经济发展水平,首先对于一些经济发展模式就必须进行及时的调整,同时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也要经得起新市场的考验,因为如今的对外贸易对产品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新的要求,所以,也对区域经济发展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可以说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势在必行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要根据不断更新的对外贸易政策和贸易壁垒来调整,这样才能使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越走越远。

可以说,对外贸易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它带给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总的来讲,建立一个健康、绿色的对外贸易环境能够促使区域经济更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不同的市场经济结构调整外贸政策,最终使对外贸易真正为区域经济全面服务。

参考文献:

[1]周慧君.陕西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09(06).

[2]刘大为.新形势下的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j].企业研究,2011(07).

旅游发展研究论文篇七

随着经济大潮的发展,知识经济在经济的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航空运输这种相对最快速的运输方式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开来。航空运输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建设程度的加深为城市的机场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而基于机场便利的交通而建立起来的临空经济区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这里的临空经济区可以利用城市机场极其便利的交通来吸纳大量的资本、劳动力、市场、技术等发展要素,通过辐射、带动、贸易的方式来扩大临空经济区在周围的影响力,从而提高临空经济区的规模和发展水平。

二、区域经济对临空经济区的影响。

1.区域经济对临空经济区的宏观影响机制。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临空经济区产生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无论何时临空经济区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区域经济发展之上的。临空经济区的发展要素有很多,譬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资本流动量、城市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对外政策,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临空经济区的发展,而临空经济区的发展一旦受到制约,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又阻碍了城市中上列因素的完善和发展。

2.区域经济对临空经济区的微观影响机制。

可以说,城市机场是我们临空经济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没有机场条件就没有临空经济区的建立和发展,而企业则是我们临空经济区运行的主体,企业的发展为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居民的需要则是临空经济区转型的方向,只有更好地适应了本城市居民的需要,临空经济区才能更好地适应城市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机场因为有着相对便利的交通方式,机场所在区域往往人流量和资金流量都比较大,这就是机场为临空经济区提供的条件和便利,这些区域往往企业聚集,人口众多,为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而人口对基础设施等的需要又为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导向。

1.临空经济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区域经济对临空经济区有着引导和导向的作用,也为临空经济区提供了发展的动力,相应地,临空经济区也对区域经济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中一点就是临空经济区为区域经济带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核心,能够最大程度地带动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发展,加速区域内人口流动和资金交互,优化了城市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为外来资本提供了更为舒适便利的投资环境,作为一座城市与外界交流的窗户,临空经济区对区域经济的促进无疑是巨大的。而另一点就是临空经济区的高要求给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功能提出了比较大的要求和挑战,很多城市现有的交通环境和基础设施并不能适应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满足临空经济区的要求。

2.临空经济区不同发展阶段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从前文的结论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区域经济和临空经济区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同发展的临空经济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这种差别是微小的,但值得我们探讨。通过了解不同阶段的临空经济区发展对城市区域经济造成的影响,可以得出相应的经济学一般规律,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加快区域的城市化进程,获得更大的发展。

四、临空经济区的'发展建议。

临空经济区的核心要义就是交流,因此只有和所在区域形成紧密联系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临空经济区的特点和优势,否则就会受到孤立,不仅享受不到城市区域带来的基础设施方面的便利,而且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也没有帮助。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临空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城市经济产业结构相吻合,临空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政策契合该地经济区域的发展政策。

2.加强临空经济区的集群化建设。

尽管现阶段信息交流手段越来越多,交流越来越便利,但是很多企业之间还存在信息交流上的问题。临空经济区交流的特性就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各个企业加强互相之间的信息、资本流动,把经济区内部的企业整合成一个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产业集群,只有加强临空经济区内部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对区域内部资产进行合理的配置,增加对外来企业和投资的吸引力。

3.加强临空经济区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合作。

以临空经济区为基础的区域合作主要是要形成一个以临空经济区为核心的“大物流群体”,首先立足整体,针对世界现阶段经济发展情况制定一个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然后立足细节,加强临空经济区与本区域乃至周围城市的交流与沟通,形成一个比较大的物流网络,来发挥临空经济区的交流和沟通功能。

4.建立利益平衡机制。

临空经济区作为城市发展的一条新道路,不可避免地对城市原有的经济增长点产生影响和冲击,因此如何调整发展机制,在不损害原有经济增长点的基础上和平发展则成为我们现在应该考虑的另一个问题。同时临空经济区的发展势必会推动本城市的发展,由于这些城市往往是基础建设较好的大城市,因此周围的中小型城市将很难获得发展的机会。为此我们要加强临空经济区的交流作用,来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谋求共同发展。

旅游发展研究论文篇八

加大体制改革的步伐与力度,要尽快做到政企分开、减员增效、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加强管理,从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尽快建立统一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系统,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减轻企业社会负担。一是要把森工企业所属的学校、医疗卫生、住房等福利性机构整体交给当地政府管理;二是要改革医疗制度,尽快实行医疗费用与个人挂钩、社会统筹和办理职工医疗保险等多种办法减轻企业医疗负担;三是要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基金,摆脱靠企业增加成本支撑改革的局面,逐步加大个人缴纳社会保险的比例,提高职工个人自我保障意识。

2.2增资减债,改善企业资产状况。

国家要大力扶持森工企业,出台优惠政策,减轻企业债务负担,改善资本负债结构,提高融资能力。

(1)建立资本金注入制度。

(2)盘活森工企业的土地使用权。

(3)盘活森林资产,对森工企业拥有林权的活立木资产,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估,经确认后,作为企业资本公积入账,增加企业所有者的权益。

(4)通过产权的无偿转让、财政拨款,追加森工龙头企业资本金,与此同时要进行优质资产置换,低成本兼并收购扩张,促进森工龙头企业实施规模经营战略与加快资本营运速度,从而保证森工龙头企业在经营上的资金优势。

(5)组建上市公司,筹集社会资金。由于目前森工企业普遍存在的经济效益差以及在组织结构上的缺陷,组建上市公司时会面临不符合上市标准和融资困难等问题,对此,可效仿森工集团,抽调、重组企业的优势资源组建上市公司。

2.3积极进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2.3.1建立科学的林业分类经营体系。

(1)禁伐区的天然林,主要是发挥生态效益。要按照公益事业建设管理好禁伐区的天然林,由国家投资培育和管护,要资金到位,人力到位,使其得到尽快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

(2)商品林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经营,定向培育森林资源。对商品林区实行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经营。加大营林科学管理和资金投入,重点经营速生丰产林和工业原料林。

(3)提高种苗科技含量,为商品林建设提供物资基础。加强种子园建设;加强育苗基地建设,为天然林保护和商品林建设提供优质苗木;加强科学研究,引进国内外优良树种,使林业生产良种化。

2.3.2整合优势资源。

森工企业对内实行行业战略性兼并重组,对企业内部各项产业统一进行规划,合理布局,优化配置产业要素。大型森工企业的原下属分公司或林业局的林业产业可以以入股形式参加兼并重组。对山特产品产业、养殖业、种植业,采取“龙头企业+基地”的模式运行。企业对外(尤其家具业、林产工业、山特产品业),应与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实力强、技术先进、经营水平高的国内外知名企业联营,以尽快提升企业的整体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通过整合,打造出森工企业的核心生产项目和名牌产品。

2.3.3提高林产加工业的素质。

林产加工业素质的提高,是提高林业产业层次,实现林业产业高度化的重要标志。在此强调在改造、改组、整合现有林产加工业项目基础上,形成林产加工业生产的高科技含量、规模化经营、高效益产出。要特别重视核心项目和龙头企业的培植与发展,以此作为终极生产项目(群)。

2.3.4积极开展林业多种经营。

依托森林的多种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林业产业的`多种经营,特别是森林旅游业。目前,森林旅游方兴未艾,冬季北方以滑雪为主要内容,夏季以观光、森林浴、林间漂流为主要内容的森林旅游遍布全国林区,森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只需进行统一规划与统一协调与管理,形成统一的森林旅游品牌与服务;同时要重点发展经济林产品,利用先进技术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好森林资源中非林木资源,努力促进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如山野菜的采集、加工,药材、菌类等的培育与加工生产。

2.3.5加快科技创新和进步为动力的产业升级。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寻求技术依托单位,深入开展企校共建活动,与省内外的大学、科研单位紧密合作,积极引进省内外、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及先进的设备,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专门研究市场,研究、开发新产品,向高、精、尖产品领域拓展和延伸,积极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延长产业链。围绕主导产业,整合优良资产,提高创利水平。坚持学习引进高新技术和自主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相结合,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2.4培育和完善森工企业市场体系。

2.4.1积极培育和完善森工企业市场体系。

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森工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市场制度保障。

(1)森工企业要按照市场运作规律,做好林木产品的市场开发工作,要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对原有的产品改型、改造,开发新的林木尖端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要合理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彻底改变以往单一原始粗加工的林木产品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加快森工企业林木及非林木产品的市场管理创新,改变营销策略,提高营销手段,促进产品市场化,树立品牌意识。运用新的理念,扩大产品知名度,树立名品牌形象,森工企业产品就会开拓出广阔的市场。

2.4.2做好现代企业市场培育。

(1)资金市场的培育为森工企业经营扩大资金来源。具体可通过比较成熟的森工企业上市发行股票或发行债券等途径扩大资本金,或发展林业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为森林工业筹措资金。

(2)企业家市场的培育。努力培育森工企业企业家市场,切实提高职工素质,加快企业家职业化进程,把人才培养引进提高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抓。

(3)科技市场的培育。促进森工企业科技市场的形成,采取厂校挂钩、科技联姻,由科研部门提供技术,森工企业出资购买转让费的方式,使科技成果转向市场化,从而有效促进林业科技市场的形成。

总之,尽快建立起完善的现代化企业制度,使森工企业真正走向市场,是森工企业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森工企业只有依靠制度创新,培育和完善新的林业市场体系,才能在以生态效益为主,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发展目标中建立起新的、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森工企业。

参考文献:

[1]彭华福.发展林业产业应注意的问题.中国林业.2006,(3).

旅游发展研究论文篇九

区域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协调区域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是国家制定宏观发展的战略目标。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人才成为科技教育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力资源作为高级劳动人员,可以促使区域科技更迅速的发展。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科技人才资源不但影响区域发展水平,也关乎一个国家国力发展情况。因此,深入研究、分析区域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寻求各个区域之间的差距成为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科技人才资源存在的矛盾。

我国是一个土地资源有限,人口压力较大的国家,必须快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确保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协调发展。基于非均衡增长环境下,部分主导产业或部门聚集在经济发达区域,这些城市以较快的速度获得发展,促使高质量的科技人才、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从后进区域流向先进地区,导致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后进区域更加落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更大的差距。同时,在中央放权让利思想的引导下,力图使地方政府作为区域经济投资主体及收益主体,地方经济权益不断扩大,地区政府必须使用各种手段对区域资源进行配置和结构调整。因调整的产业结构与科技人才资源结构不同步,调整的科技人才资源结构明显比产业结构慢,导致两者对接失败。科技人才资源量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区域经济发展必须由科技人才资源发挥指导作用,从而形成需求与供给深层次的矛盾,长期以来,恶性循环情况加强,无法改变。

科技人才资源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结合、协调,促使科技人才资源发挥应有的功效。在这一个结合过程中,出现科技人才资源与各个部门及行业对科技人才资源的水平、素质提出双向对接的问题。

(一)科技人才资源作为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各个区域科技人才流动的主要因素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部分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外来科技人才资源的涌入,能有效缓解科技人才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强化区域经济之间的竞争力。但是,部分不发达区域科技人才资源大量流失,导致区域经济间的差异明显加大,这种恶性循环影响我国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情况,导致区域经济间互补性丧失和削弱。社会经济活动必须从人类开始进行,如果缺少相应的人才,所有的活动无法继续进行,也不能保障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据相关研究资料可知,科技人才资源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培养的科技人才资源在生产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若人口的教育程度提高,就具备相应的人力资本,此时人口优势会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二)科技人才资源作为生产力的重要主题,掌握相应的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人成为生产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

目前,在资源紧张的社会环境下,高水平的科技人才资源能有效缓解资源短缺情况,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从而弥补其他资源缺乏的情况。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主要表现为各类资源要素的增多及各资源要素的合理组合。由此可知,充分利用科技人才资源,不单单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确保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小到一个地区大到一个国家,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初期城市,合理开发科技人才资源尤为重要。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具备相应的劳动力,劳动力资源是否丰富直接影响经济增长情况。我国是一个人口密集型国家,随着人口的增多,尅及人才资源量也明显增加,若能合理运用人力资源,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人力资源的素质是指人力资源具备相应的智力、技能、知识等各方面总和。

高素质的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较大。我国是人力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是人员总体素质不高,这是制约我国区域经济向前发展的阻力。改革开发之后,我国区域经济得到加大发展,但科技人才资源衔接部分发生失调,从区域经济发展长远目标可知,我国必须加快改革步伐,确保在极短的时间内提升中国人口素质水平。同时,产业结构现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我国的三大产业中,科技人才资源主要出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我国中部和西部发达区域成为第二、三产业的主要聚集地,吸引大量的科技人才到此就业、安家。西部因产业吸引力较薄弱,科技人才极其匮乏,这一情况阻碍我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导致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加大。

(一)建立完善的区域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行为规则,从而正确引导人们的日常行动。制度所反映的事物通常具有两个特点,首先它们在过去被证实有用,其次他们成为追求其个人利益而与其他人交往必备的`。科学合理的制度能正确指导区域经济单位以最高效率的方式追求自身目标,也可以充分运用已有的人力资源。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不单单要改革人才观念及评判标准,也要改革原有的分配制度。这里所说的人才不是单指高学历、高职称的人,也指那些并未获取显著业绩,具备优良潜质和才能的人才,在这种观念下创建人才评价标准。大力实施管理、技术等各项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对人才实施应有的报酬,对存在突出贡献的人予以奖励,有效解决人才分配存在的问题。同时,改革已有的户籍制度、用工制度,并解决其工作、创业及生活中的问题。

(二)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目前,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将改善社会人文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放入同等重要位置,为区域经济发展营造优良的人才环境。首先,必须更新观念,不断营造注重人才的舆论环境。认识到科技人才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形成重视人才、尊重知识的舆论环境,以人才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各个区域必须创建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基金,用来培训、各类高层次人才或落实国内外考察交流活动,奖励各个区域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专家及人才。

现阶段,部分区域缺乏完善的人才市场体系,不具备以区域经济为基础的竞争激励机制,并未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和激励环境。首先,必须更新分配制度,创建技术参与分配激励机制。其次,不断促进区域机关企事业单位相应的人事制度改革,创建最佳的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及利用竞争机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指导专业技术人员实施以技术指导和服务。鼓励高校专业技术人才进入生产第一线,促使科技成果广泛应用到基层。建立并落实对突出贡献的人才实施奖励政策,从而形成相应的制度。对突出贡献的人才实施相应的物质回报及激励机制,合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所服务。同时,创建人才回流制度,确保青年人才回流。创建区域外流人才与在外就读学生信息库,可以制定合理的优惠政策促使外流人才回流,确保在外就读学生毕业后可以回到家乡就业。

(四)强化人才市场网络化建设。

在科技人才资源市场配置中,使用现代化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创建人才信息库成为合理配置人才的重点内容。政府应该加大人才市场网络化建设,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和技术手段,整合各个区域科技人才的分级别、分类型的信息资料,准确把握人才供需的整体状况,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精准、及时的用人信息。同时,必须强化人才市场管理,做到统一规范、口径发布信息,保证提供人才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束语。

总之,各个区域有关部门必须意识到科技人才资源的重要性,分析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提出科学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开发人力资源的对策,合理开发并应用科技人才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