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骑自行车的故事简短(通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0:55:47 页码:13
骑自行车的故事简短(通用12篇)
2023-11-13 00:55:47    小编:ZTFB

总结是一个反思的过程,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目标与计划。怎样做好时间管理,提高效率,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下列总结范文涵盖了不同领域和角度的思考,帮助您更好地撰写总结。

骑自行车的故事简短篇一

星期六下午,我学写字学好后,要去学画画了。可是很忙没,妈妈也很忙,我想来想去,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一位“闲人”——就是我老爸。那就叫老爸送吧!

爸爸说:“我们还是骑自行车吧!骑自行车既还可以欣赏风景!”我听爸爸一说,冷汗都吓出来了,我怕爸爸骑车技术不好,这可太危险了!

爸爸拍拍胸脯说:“别怕,你老爸七岁就开始骑自行车了,有二十几年的驾龄,没事。”可我还是不大相信,心里七上八下的'。

出发了,爸爸一骑上车,我心里的一块大石头就落下了,因为老爸的车技非常好,我坐在上面稳如泰山。我们一边骑车,一边聊天,还一边看着街上热闹的人群,真是太过瘾了!

骑了一会儿,我们就直接到达了吕的美术工作室。我下了车,冲着爸爸摆摆手。

骑自行车的故事简短篇二

六一儿童节那天,爸爸要给我一样礼物,是我梦寐以求的自行车。

我们一早就出发,从建政路到古城路,民族大道到新华街,走了很多地方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自行车。最后经过妈妈指点,我们来到园湖路上的一家自行车专卖店。这里有很多各种式样的自行车,越野车、折叠车、变速车,品种很多。我看上一款兰盾牌的折叠车,是粉红色的,可以折叠,坐包和车把都可以升降,而且很轻,我一个手就可以提起来了。爸爸也喜欢这辆车,就跟店主讨价还价了一会,同意优惠卖给我们。交了钱,店主给车子配上锁头和车篮,我们就高高兴兴把车推回家。

回到单位大院,我就急切的来到球场,开始练习骑自行车。爸爸在后面扶住自行车,我小心翼翼的踩行。爸爸看见我踩稳了,就放手让我自己行走。可是走不了几步,我就摔倒了。爸爸给我讲骑车的要领,要眼睛往前看,注意身体平衡,等等。我们继续练,摔倒了就爬起来,一次两次、十米二十米、一圈两圈,慢慢的我就掌握好要领,不再摔倒了。坐在自行车上沿着球场一圈圈的骑着,我心里很开心,我终于学会骑自行车了!接着我自己练习上车、下车,很快就熟练起来。

自从我学会骑自行车后,每天晚上做完作业,我都要下楼骑一次,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看着那可爱的自行车,多么希望能骑着它上学啊!有小朋友说我的车子不好,但它是爸爸的辛苦钱给我买的,我很喜欢它,是我长那么大收到的最好礼物!

骑自行车的故事简短篇三

“哇塞,你好棒啊!居然会骑自行车。”“那当然!也不看看我是谁。”说罢便跨上自行车远去。哦,你们好,你们是不是想知道这件事情?告诉你们吧,我虽然年龄小,个子矮,但是我可会骑自行车了,唉,回想起学自行车的经过,嘴里真是有种说不出的酸甜苦辣。

想学自行车不难,但是要有个自行车可就不容易了!我要在我妈妈心情好的时候看准时机讨好她,不用我说你们也应该知道我说的是什么吧! “妈妈,你就给我买辆自行车吧,只要两百,很便宜的!”可是我妈妈每次都是瞪我眼说:“小小年纪不好好学习还骑自行车,摔到哪里了怎么办?”听着我妈妈的这番话,心里有种酸酸的、挥之不去的感觉。

耶!我妈妈被我“感化”了,她答应给我买自行车了!我想这么长期的“感化”工程也算是圆满的完成了,想到这里我就像吃了蜜糖,心里甜滋滋的。

买了自行车了,可是要怎么学呢?这是个难题,我请爸爸教我,可是他却没好气的说:“去去去!我哪有时间教你,快走,别防碍我做事!”我听了训斥,心里很不高兴,可和谁说呢?我只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

爸爸妈妈不陪我,我只好自己练,可是没人扶,会摔跤的呀!这不,说摔就摔,膝盖蹭破了大块皮,血汩汩的流出来了,当时,我那个痛的,真想满地打滚,可是不行,妈妈那双雪亮的眼睛看着我,要是被妈妈发现了,我的“功绩”就全完了。我只好满头大汗的爬起来,给腿送了个“止血宝”——创口贴,这先不说,就说爸爸那严厉的训斥和同伴的羞辱就使我像吞了个小辣椒似的满脸通红。

终于,功夫不费有心人,我学会骑自行车,我可要好好“享受”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啊!

骑自行车的故事简短篇四

有一天,妈妈带着我到后院去骑自行车,大家想听听我是怎么吗?如果想那就赶快来看看吧!第一天,我把坐垫上全是灰的自行车搬了下来,让妈妈教我怎么骑自行车。我是第一次骑,第一次我就想让自己骑起来,而且非常棒。一上车,我骑起来了,可龙头就是不听话,东倒西歪的,害得我摔了个“狗啃骨头”。扶起车子,进行第二次骑,我又想这一次我会不会摔个“大猪掉大牙”?我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可要扶好车龙头,可不能真摔个“大猪掉大牙”,不然同学不笑死我呀!这一次,我很认真地把车龙头扶好,可我的脚不知道怎么了竟然不听起话来,一会骑快了,又一会骑慢下来,摇摇晃晃像醉汉喝醉酒一样。紧急情况前方有一辆很贵很贵的车啊,我一捏刹车,就差十厘米的距离就撞了上去了,可把我吓坏了。

我就一次再一次地练,第20次时,我轻松自如地把自行车骑了起来,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最终能骑自行车上街啦!如果你们也想骑车的话,可以天天练,还可以和我比赛骑自行车噢!

骑自行车的故事简短篇五

有一天我正在写作业,突然萌发了买自行车的想法,写完作业,我问妈妈:“您能给我买一辆自行车吗?”妈妈回答道:“嗯……好吧!”

于是我就在家一直等,每天都高兴地又蹦又跳,兴奋极了。

终于,自行车到了。我迫不及待的在楼下骑,可刚一上车——“咕咚”发生了什么事呢?哦,原来是我摔倒了。于是我就让妈妈扶着我骑,果然,我脚一蹬,好骑极了。刚走了不远——“咕咚”又摔了。

就在这时,我的同学——润润来了,她也不会骑车,我给他说:“润润,我们一起来骑车吧!”“好啊!”润润回答道。

于是我们就这样一起练成了高手,而且我们的友谊也在加深。

又有一天,妈妈给我说:“最近有一次自行车比赛,你参不参加?”“参加!”没等妈妈说完,我就抢着说道。

我们到达了场地:“哇,这里跟马拉松的道路差不多呀!”

“嘘”比赛开始了,我奋力地蹬了起来,你追我赶,好似不分胜负,最终我获得了第一名。

在领奖台上,我举起我的奖牌,感到非常自豪。

又有一天,我认识了一位小朋友,名叫洋洋(小名)。

我看他也有一辆自行车,但是他也不会骑,我就说:“我教你骑自行车怎么样?”“好啊”,他一脸高兴地说道。

我先叫他把脚放在地上,让他用另一个脚蹬,然后慢慢的把脚放在踏板上,过了一段时间,他已经会骑了,且还和我有一样的水平,后来他也和我一样参加了骑车比赛,也获得了第一名,我感到非常自豪。

骑自行车的故事简短篇六

说起我学骑自行车,那可真是一段“艰辛泪史”啊!

升入三年级,身边的许多同学都会骑自行车,有人甚至还有属于自己的自行车,我也奈不住性子,决心要跟上“潮流”。

我找来两个骑自行车非常老练的好朋友来教我。我的两位老师:徐静莹和张佳楠,一人扶着我的车把手,一人扶着我的车后座来保持平衡。而我像是天生就不会保持平衡一般,即便她们扶着,车身却还是不停的左右摇晃。这样前行了没有一百米,张佳楠就叫起来:“停停停!让,让我歇会儿。”我把脚从脚蹬上放了下来支住车身,张佳楠喘着粗气,一改常态,也不嫌脏了,直接往旁边的大石头上一坐,休息了起来。徐静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徐静莹对我说道:“你自己骑吧,我俩休息一会儿再教你。”

“好。”我答道,但心中却十分的忐忑不安:本来就不会骑,现在又让我自己骑,我会不会摔倒啊?不,对自己要有信心,怎能轻易放弃呢!试试再说。于是,我信心满满地猛的一蹬脚蹬,车子向前驶去。可偏偏就怕啥来啥,自行车“如约”倒了下来,没等我反应过来,车子已砸在了我的身上。两位老师被我的尖叫声吸引了过来,她们看我正坐在地上检查“伤势”,徐静莹问我疼不疼,张佳楠却非但不安慰我,还幸灾乐祸的说:“你是跟自行车有仇吗?”

“这是因为人家还是初学者嘛”我委屈的说道。心想:还是徐静莹对我好。

就这样学了一个月左右,有一天两位老师正在一旁说笑,对我置之不理,我决心要自己骑给她们看,看她们今后还怎么嘲笑我。于是,我照着她们叫我的要领去做,握紧车把手,保持平衡,目视前方。一米、两米……哈哈,我看着两旁向后“飞驰”的景物,心里激动不已,我竟然真的成功了!

我故意骑着自行车跑到两位老师面前“嘚瑟”,她们惊奇的望着我,可很快就由目瞪口呆转变为了赞许。

爸爸妈妈为了奖励我学会骑自行车,给我也买了一辆崭新的粉红色自行车,现在,我可经常骑着自行车带弟弟出去“兜风”呢!

骑自行车的故事简短篇七

毛皮护具,冲锋衣,在这个没有你的冬季。我再次紧紧的握住,你曾经握过的单车把手,不知这算不算十指相扣。单车,黄花,树影,凉风。还记得吗,那个秋天…道边树有了你清澈的眉眼,黄叶显得多么好看。你静静的站在路边,我骑着单车悄然路过,抬眸,阳光碎在你的眉心。睫毛上的霜荡漾在我的眼,仿佛回到我们相遇的那天。那时你说:你的幸福就是伴在我的左右,而我却总幻想着有天,我独自一人背着行囊,骑着单车,远离这城市的喧嚣,去拥抱真正的自由。我们终于陌路,我读不懂你的心,你走不懂我的路。我们想要追随幸福,却好像骑着单车。追随着天际的那片迷雾,结果,理所当然的输……听着你道出再见,不发一言,骑上单车,泪水涟涟。走过与你邂逅的路边,撞碎了我们离散的缘。重逢不语,初冬时节再度的相遇。绝口不提,默默怀念着过去的我和你。心中的荒冢,埋葬了我们的过去。我们终于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随波逐流漂浮在滚滚喧嚣红尘。时代在变迁。单车,已成过去。对不起,我涌动了风云,飘落了,一滴忧伤的雨。

骑自行车的故事简短篇八

昨天一连骑了五个小时的自行车,从下午三点在阳江出发到晚上八点才回到阳江,双腿如注铅般,不想去医院打针及敷药,拖着庞老二就去延生沐足洗脚放松放松。

这五个小时给我的感悟挺多的,下面我浅析一下。

一、同一起跑线,不等于同一速度及同一成就。

我们一行五人是在漠江路出发的,然后我们在两阳中学校门口一字排开向目的地对岸码头进军。五辆车三种价格两种用途,价格最贵的是三千多,然后是二千多,最后是一千多。用途则分为公路赛车及山地越野车。我将这三种价格及两种用途比喻为我们每个人的家庭出身、文化高低及社会的实践能力。

那三千多元的公路赛车我比喻为富裕家庭出身兼有很高文化的人,这车走在公路上有三个特点:轻松畅快省力,如鱼得水。

那二千多元的。公路赛车我比喻为小康家庭出身兼有较高文化的人,这车走在路上也很轻松畅快,如天空中的小鸟,很自由。

那一千多元的山地越野车我比喻为从乡下出来文化并不多的人,这车走在路上每踩一脚都要用尽全力,因为它的轮胎齿轮很粗很深,走在公路上阻力很大,并且它凳子的设计是悬挂式的,走在公路上很御力,所以骑这样的车走公路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儿。

本人不幸,在这次走公路的旅途中,骑的正是那一千多元的山地越野车,换言之,我无形中已输在起跑线上了!

人家骑三千多元的是一马当先,二千多元的是紧跟其后,我那一千多元的“悍马”则给他们抛在身后,拼尽老命竭尽全力地追,都是望尘莫及!

这就是我要表达的“同一起跑线,不等于同一速度及同一成就”的含义了。

二、做人要懂得借力及借势,唯有这样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每一条公路都不可能都是笔直及平坦的,它会有拐弯、有陡坡、有上坡下坡…。

人生的道路何尝不是这样?

有哪一个人是一帆风顺的?

贵为英国王储的查尔斯都没有一帆风顺,何况是凡夫俗子的你我?

低潮时期我们应该怎么办?别烦躁别心急,按步就班,稳打稳扎,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自己所订立的目标稳健前进!这个时候最忌心浮气燥用蛮力——就如打仗冲锋攻山头炸堡垒,你有勇无谋地站起来如一头蛮牛般冲锋陷阵有什么用呢?这样岂不给躲在山顶战壕里或躲在堡垒里的敌人一梭子弹将你打成蜂窝状?要葡伏、要懂得找掩蔽体,一步一步地靠近自己的目标,唯有这样你才能成功登上人生的峰顶!

人生高潮时我们又该怎么办?低潮时我们输在起跑线上不要紧、在跑的过程中输给别人也要不紧、在困境面前(上坡)输给别人一大截也不要紧,但你人生高潮(下坡)时一定要懂得借力及借势,一有机会你就要拼尽全力加大气力将你的对手抛在身后!唯有这样你才会更成功、你才会走得更远!

在这来回六十公里的旅途中,我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将我的伙伴们抛在身后的!

不可否认,走在公路上我的山地越野车是输给了我的伙伴们的公路赛车的,这是先天性的缺陷,我无法改变这现实,但我可以通过下坡这后天性的努力去超越他们、去抗衡他们,这就是我要表达的“借力与借势”的含义了。

骑自行车的故事简短篇九

啦啦星球上空气清新,风景秀丽,是一个美丽的绿色星球。

这里的人只会造自行车,不会造汽车和摩托车。

有一天,一个飞碟来到这里。

从飞碟里下来了几个外星人,他们来自先进的叶叶星球,要和啦啦星球的人做生意。

外星人搬出一些摩托车,说:“这是我们生产的`摩托车,两辆摩托车换你们一辆自行车,怎么样?”

啦啦星球上的人高兴极了,他们说:“叶叶星球的人太傻了,多好的摩托车啊!我们换了!”

啦啦人把所有的自行车都换成了摩托车。因为,摩托车比自行车还要便宜,人们当然选择摩托车啦。从此,啦啦星球上到处是骑摩托车的人。但是有件事啦啦星球上的人没有注意到,自行车骑起来不会冒烟,而摩托车骑起来会冒烟。由于摩托车太多,现在的啦啦星球上到处都在冒黑烟。

黑烟升到天上,变成了浓浓的黑雾,把整个啦啦星球都罩住了。

啦啦星球的人说:“现在我明白了,外星人为什么要用两辆摩托车换我们一辆自行车。”

“是啊,看起来,傻的是我们自己啊。”

最后,啦啦星球上一辆摩托车也没有了,全部又变回到原来的自行车。

慢慢地,啦啦星球的烟雾没有了,空气又像原来那么清新了。

骑自行车的故事简短篇十

见到陈雁,是在北京一家公司的教育软件推介会上。当时她正动作麻利地往来宾手中分发资料,脸上挂着职业的微笑。同行的一位熟识她的朋友不经意地告诉我,陈雁本是山东某县的一名优秀教师,后不知何故,辞职跑到了北京,在中关村干起了软件销售的工作。我心中一动,会议一结束就找到了她。“原因?很简单。像我一样的外地教师都先后调离了那个学校。我没有钱也没有关系,只有辞职。”她掠了一下头发,脸上的表情非常轻松:“我们那儿辞职的多着呢!”“教师工资应该不低啊!就这么说辞就辞了?”我奇怪地追问。她不置可否地一笑,不再回答,转而把目光投向窗外。黄昏中,一群鸽子正在向不知在哪儿的家飞去。困惑之余,我把电话拨通了几个熟识的城市……“我干到老也不会有什么出头之日”“原校的档案就是办不过来”刘亮,29岁,曾在鲁南靠近苏北的一个小镇中学里奋斗过两年,现在深圳一家公司任业务主管。“我刚分配到那儿时,校长对我还蛮好的,使我这个外地的农村人觉得很温暖。但很快他就发觉我和他不是一道的。”刘亮的声音有点沙哑,流露出一丝无奈。“在我刚去的头两个月,校长找我谈了几次话,问我有没有听到对他不利的言谈,然后嘱咐我如果听到一定要告诉他,而我总是说没有,3次后校长就不来找我了,然后我就开始感觉有点不妙。”使刘亮感到“不妙”的是校长开始调整他的宿舍。起初他是和另一个教师同屋,后来就让他搬到了另一间较破一些的房子里。祸不单行的是,刘亮后来又在上级的备课检查中出现了“失误”――备课内容较简单,于是就干脆被调整到操场角落靠近厕所的器材室里。“一到夏天,宿舍和厕所是一个味儿。而且那器材室还是个危房。”刘亮苦笑了一下说。起初同事跟他开玩笑,说他可以“躺在床上数星星,看雪花了”。“但要是到下雨或是冬天可就没有这种‘浪漫’了,我就得在被子上盖一块塑料布。”两年后,刘亮和同校的一位女教师恋爱结婚了,当他们满怀喜悦地以双职工的身份向校长申请一间宿舍做新房时,校长的一句话浇得他透心凉:“你还要什么房子!城里那么多商品房,随便买一套不就行了!”刘亮说,他们学校外地人占很大一部分,而且都在一线,但无论是年终评优,还是校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改选,外地人是从来靠不上边的。“所以校长这样一说,我就想,虽然我教学是最好的,但我干到老也不会有什么出头之日。于是我趁暑假跑到广州探了探路,回来就递了辞职信。”刘亮回忆说。时隔两个月,他打开自己的“宿舍”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屋内地面上被老鼠掏出的两座小山似的土丘和床上连堆成片的老鼠粪便。“但我真的很感激那个孙校长。”从刘亮的语气中听不出是揶揄还是诚恳,“他首先使我知道,原来世上还有这样的人。另外无论从生活上,还是意志上,那两年他都给予了我无情的锻炼。这都是我今生最宝贵的财富。没有他,我不会有今天。”刘亮说,他准备明年春节回去一趟,“给他送两瓶酒,好好谢谢他。”“我是个随遇而安的人”“感觉在哪儿教书都一样,但现在看来,出来还是对的”刘晓刚,曾任教于湘西南一所省重点中学,1990年调入深圳某重点中学。“我是个随遇而安的人,很容易满足,从未想过要到这儿来。”电话中的刘晓刚,说话一如本人,诚恳而憨厚。“我有个同学先来此校,工作很踏实,校长特别信任他。他一直感觉一个人在这儿太寂寞了。”刘晓刚说。1990年,恰好这所学校缺教师,朋友就拿着发表了他的文章的《中学语文教学》等杂志找到校长,向校长推荐“一个比他更强的人”。于是校长拨通了刘晓刚的电话。“那次通话就让我感觉校长是个特别干脆的人,我马上请了6天假到了深圳。”“我都没试讲就进班上课了。原来的学校知道后要开除我,市教委也卡得很紧,后经多方协调才调出档案。”到1992年,刘晓刚的爱人、女儿也随后落户深圳。“我们那儿实在太穷了。”刘晓刚感慨说。去年,记者到深圳出差,曾顺便到刘晓刚家里小坐几十分钟。其时,他刚买了新房,坐在他家的阳台上,隔江可见香港的万家灯火。“一些以前的同事后来也到深圳来看了看,感觉我走还是值得的,虽然工作的压力比在内地大了许多。”现为深圳“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的夏献平任教于深圳育才中学,他也和刘晓刚一样,本来并未刻意地想到深圳来。“我在安徽带过10届高三,本来不想过来,感觉在哪儿教书都一样。但1994年爱人、孩子都过来了,我也就糊里糊涂跟着出来了。”他坦言:“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想。既没有值得后悔的地方,也没有值得兴奋的地方。”夏献平深有感触地说,到深圳来的人,都是本来在内地感觉还不错的人,但到这儿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虽然自己的经济状况比在老家相对要好些,视野开阔了,生活乐趣也多了,但是工作压力、心理压力同样也大多了。”据夏老师介绍,深圳市现在规定,不再调入边远地区或地市级以下县市的优秀教师。“在控制内地落后地区的教育人才外流方面,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是否是另一种歧视呢?”“日子过得实在太紧巴了”“怎么没有一个领导问我们为什么要走呢”尚日东,34岁,原苏北某县城的小学教务主任,现任教于苏南一重点公办民助学校。“我是上世纪80年代中师毕业的,原来工作的那所小学虽处在县城中心,与县直小学相隔很近,但它仍属于乡镇。”尚日东说,“一开始,我真的是想在那儿踏踏实实地干些事的。校长虽待我不错,但他有很多事情都是搞暗箱操作,校委会什么事情都不公开进行。我提出一些创新设想和改革思路,他也都说很好,但就是从来没有落实过。”真正促使尚日东下决心离开的,是他感觉“日子过得实在太紧巴了”。他的工资由“国家标准”和“地方补贴”两部分构成,2001年教师工资调整时,国标部分倒是涨了几十元,但地方补贴部分的200多块钱却转由乡镇发放,但乡镇没有发。这样“涨工资”的结果就是比原来的工资还下调了100多元。“一样教学,我比在隔壁县直小学工作的同学少200多元。”他很是不平。“我的教导主任津贴一学期5个月才150元。像我这样的地市级学科带头人,每月应有100元教研津贴,县直学校都是由学校发,但我们学校从未兑现过。后来买房欠了很多钱,爱人又下了岗,孩子上学都成了问题。总感觉自己虽在城区上班,但还是低人一等。”终于,不甘于“低人一等”的尚日东于2003年携全家“跑”到了现在的这所学校。“我本来是县里的青年名教师,地级市的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但现在什么都不是了。”谈到目前的状况,尚日东的声音低了下去,“一切都要重新开始,这儿的房价特别高,要是买房子的话,月供就得2000多元。”尚日东的爱人被学校安排到后勤工作,夫妻俩现在分别住在集体宿舍内,“我们4个人一间宿舍,那3个每晚鼾声很响,我根本睡不着,我自从毕业后就没有睡过集体宿舍,没想到现在又回到了从前。”交谈中,我感觉到尚日东的情绪有点消沉,“以前,我还梦想着过几年评个特级教师,但从我决定离开的.那一天起,这念头就断了。”但他表示:“反正我是绝对不会再回去了。既然户口都迁了,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时我第一次听见他笑了起来:“其实换个环境也挺好,锻炼一下自己的适应性。什么时候学校不要我了再说!”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些流动教师中,有很多人都是像尚日东一样的上世纪80年代的中师毕业生。“当年这批教师工资低,所找的对象大都是工人,而且恰好是最先下岗的那批工人。一个教师的工资支撑着孩子上学、家庭支出,是很难维持下去的。这些教师现在都是业务骨干,素质较高。当他们感到再不走家庭就要垮了的时候,他们还能有什么选择?”说这番话的人也是一位“流动”了的中师生。据他说,他曾有机会到教委工作,而最终选择了离去。“我其实不想走,很多人之所以选择离开,是在当地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为什么没人去想他们为什么要走呢?”他的语气有点激动:“其实这些流失的教师不一定需要多少钱,只要你给他那个位置就够了。有的特级教师退休后被聘到上海去,为什么本地不聘他呢?仅仅是工资问题吗?”他认为,一些内地的教育主管部门既要尊重已经走了的人,不要再以各种借口来要挟他们,也要尊重现在还没走的人,制定的制度应更人性化一点。“在南方,表面工资是高一些,但实际上工资的含金量并没有质的增长。我现在1年的工作量,相当于在家10年,而收入只不过是原来的4倍而已。老家里几万元就能买一套房子,现在几十万才能买得到。”“老家有的人骂我们忘本,说我们不懂得奉献。都是在中国,都是在培养中国的孩子,而且我们比以前更努力了,这有什么错?”他反问道。“我觉得我还年轻,发展的空间很大;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这儿也比内地好一些”刘会宇,36岁,特级教师,原在苏北某县城小学任教科室主任,现任教于深圳一小学。“南方一直是我向往并期望发展事业的地方,而且我的身体不好,这里的气候非常适合我。”起初,刘会宇曾在深圳的这所小学上过一次课,给学校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该学校又主动与他联系,再次请他来上课,并正式表达了希望他过来的愿望。“我觉得我还年轻,发展的空间很大。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这儿也比内地好一些。这是自己发展的一个机会,所以我就在今年2月份从原单位出来了。”停顿了一下,他补充说:“我走的是绿色通道,由政府部门出面把档案给办过来的。爱人原来在幼儿园工作,我现在的学校也把她安排到这儿的幼儿园工作。其实我本希望到北京工作的,但北京无法安排家属问题,住房也是一个天文数字,综合考虑后就放弃了。”一切从头开始的刘会宇感觉压力很大,但他还是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学校对教学要求非常细致,自己是特级教师,总想着使自己拿出来的文章、讲出来的课要与这个称号相称。要是到50多岁评上特级教师,混几年就过去了,现在我还有那么多年的路要走,虽然累一些,但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认为,人在流动的过程中能取得更多的经历,而经历是一种流动的教学资源,这对个体、群体来讲都是必不可少的。“其实就是一个环境问题,包括经济环境、生存环境和精神环境等。”在谈到流动的原因时,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的袁卫星这样概括。坚信“学校给我搭多高的梯,我就登多高的楼”,袁卫星从苏南转战苏北,现在又到了苏南,“只是出于年轻人的‘闯’劲,想换个环境调整自己,拓展个人的发展空间,不完全是为了钱。”从安徽一所高校调入广州大学的副教授刘松萍也从自身的角度谈了一些看法:“内地不像广州那么包容,城市的大环境氛围是很重要的。教师待遇是一方面,高校的知名度高了,拿到好课题的机会也就多。另外在广州个人的自由度也比较大,不像内地官风很重,没有自我发挥的空间。”“我只是想尽量让自己生活的社会层次高一些”李加辉,30岁,原在一所省重点中学任教,后考研成功,现在省城文化局工作。“我出身农村,以前工作的学校福利待遇虽好,但我不甘心自己就这么定下来。”李加辉坦诚地告诉记者:“看人家风风火火,出人头地,活得有钱有地位,我就想尽量让自己生活的社会层次高一些。”但要想达到这一“社会层次”又谈何容易,眼看着同事有的调入政界,有的考上了公务员,有的去经商,他开始挖掘自己的学习潜力准备考研。结果当年一举成功。“在我研究生毕业时,省城有几个高校要我,但我没去。”李加辉毫不隐晦自己的态度,“做老师的日子实在是平淡如水,就算当上教授又能怎么样?还是没人在乎你。”当然,他之所以不选择高校,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原因:“以前在学校里,奖励几十元钱都要费很多的劲。就算到高校工作,收入要比我现在高出近1000元钱,但高校教师得多少年才能攒够一套商品房的钱。我现在就已分到房子了,这对我来说是最关键也是最实在的。”李加辉告诉记者,现在他到下边单位指导工作时,“挺能找着感觉的,至少被别人看重啊!”语气蛮自得。“校长不能成为官员,他是教育者,应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宗秀生,曾历任北京4所公立学校的校长,现为民办北京嘉华学校校长。“在公立学校,根本做不到按自己的教育理念办学,按教育方针又完全实现不了,我已经把学校带向最高峰,再往后就完全是耗费青春了。”宗秀生解释说:“我的个人追求已经到了头,但距离我的理想又还很远。”他认为,物有所值的“值”有两方面内涵,干自己想干的和付出、所得要匹配,比如经济收入和待遇等。“很多人说,教师走了,扔下孩子不管。但那不是他缺德,是国家的工作没做到位。每个人都有权决定自己的行为,这和党性没有关系,我们不能反对人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他认为,公立学校的校长更像一个官员,每天开会、总结、汇报,都是搞形式。“校长不能成为官员,他是教育者,应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教育不是做官!”江苏省昆山市教科室的储昌楼也坚守着这一信条。他本是江苏海安学校的正科级干部,但理想主义色彩很浓的储昌楼却总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教书人。“这其实是观念上的问题,在那个圈子里很累,我也担心自己会变。”他希望能够换一种工作环境去更好地反思教育,审视教育。“如果换一种文化,再融入另一种文化,对个人自省是有好处的。”于是他“跳”到了昆山。“我们不能一概地认为流动的教师就是不爱家乡,他们有的只是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像我,我现在的工资没有以前高,但这是我个人的追求。我正努力在海安、昆山两地教育界之间架一个桥梁,把它们联结在一起。”“我一当上教育局副局长就感觉不自由,不如以前干业务时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陈庆军,47岁,特级教师,曾任山东省临沂地区教育局副局长,现任山东现代实验学校(民办)校长。“陈庆军的离职对当时的临沂教育界是一次地震。”临沂一中的一位教师这样告诉记者。198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的陈庆军应该说有着辉煌的经历:1994年被国家教委聘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编订组成员;编订过全国高考《考试说明》和中学历史教科书;连续多年被国家教委考试命题中心聘为高考试题评价组成员,多次参与撰写高考历史试题评价报告;而且是《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主要起草人。他与华东师范大学聂幼犁教授被并称为“南聂北陈”。但就是这样一个前途无限光明的教育局副局长,却在最有创造力的40岁时辞职了。“我是干业务出身的。1984年就被调到临沂地区教研室任教研员,下辖13个县的历史教研工作。”陈庆军的语气不急不徐,似乎总在斟词酌句。当时的陈庆军有一个想法:把教师们的优势集中起来,便可形成大的优势,让每个老师都借鉴大家的成功经验,就把集体的优势变成了每个人的优势,这个学科的教学水平就能很快提高。这样,高水平教师的经验得到了推广,低水平的教师得到了学习、提高。上世纪80年代末,在陈庆军主持下,临沂市在山东省第一个建立起骨干教师管理制度,完全以教师的水平和成绩为参数,评选真正的地、市、校各级骨干教师,他们在政治上享受同级优秀老师的待遇,三年一个任期。地级优秀教师在评职称时则可以破格晋级。陈庆军严肃地说:“以往的职称评定论资排辈现象非常严重,学历、年限是重要参数。从不到课堂去的能评上高级职称,在一线流汗的反而连中级都评不上,这很不正常。”这一制度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临沂很快涌现出一大批真正意义上的骨干教师。一位临沂的英语特级教师发自肺腑地告诉记者说:“没有陈庆军当年的骨干教师制度,就没有我的今天。”1994年,陈庆军众望所归地成了教研室主任;1996年底,在激烈的提拔竞争中,他又成了地区教育局分管业务的副局长。“我一当上教育局副局长时就感觉不自由,就觉得这个位置不适合自己。”陈庆军说,当时教育局一正四副五个局长,只有他一个是干业务出身的,而且又最年轻,一些事情不像以前干业务时那样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至于具体在哪些方面“不适合”,陈庆军不愿再说。据说,当时深圳市教研室拟让他过去做主任,但临沂教育局没让他走。山东几个地市的教研室联名推荐他到山东省教研室,也因种种原因最终未能成行。“后来我就想,还是去学校吧,在学校应该还是有用武之地的。”于是,1998年当地一所私立学校缺校长时,陈庆军毅然辞职,跑到私立学校当起了校长。谈到当年的经历,陈庆军深有感触:“每天事务性的应酬实在太多,感觉很累。那时我常想,我才40岁,离退休还很远,难道我就要在这些繁琐而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中荒废掉20年?”“他要回来我们开车去接他”“教育要均衡发展,责任不在教师,而在政府”

[1][2]下一页。

作为苏北第一人口大市,徐州市这几年有不少教师流失了。徐州市教育局分管业务的副局长李玉良对此颇为痛心:“这几年由于徐州农村教师的收入比较低,一部分老师到了苏南,一部分到了上海、深圳等地。我们的经济与苏南、广东相比还不是很发达,但我们的孩子也需要名教师啊!”他认为,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流动是一种人力资源配置的新方式。本地教育主管部门固然不忍心看着优秀教师外流,但想留住这些教师,单靠思想政治工作、行政手段的力量是很不够的。“我们必须有政策、有措施来切实提高这些人的津贴和待遇,让他们安心在家乡工作。”李玉良说,这些流失的教师都是骨干教师,他们的流失对当地的教育影响很大。现在他们中有的在外面干得不错,也有的过得并不像原来设想的那样好。“我还是那句话,在外感觉不行就回来吧,这儿毕竟是家!”最后,他又强调了一句:“对于那些特级教师,如果他们愿意回来,我开车带着他的校长去接他!”其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其实这是一个好现象,我们应正确引导它,只有人才流动了,才能使人才资源最大化地发挥效益,才能使社会充满活力。”国家督学、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对此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我们可以用提高教师待遇,均衡发展教育来解决这一问题。”李希贵局长认为,我们要尊重教师自由流动的权力,政府也应该谋求全国教师工资、待遇、福利的统一。“教育要均衡发展,其核心要素就是教师要均衡,解决这个问题,责任不在教师,而在政府。”有意思的是,潍坊市刚刚在全市68个普通高中之间制定了一个“俱乐部”式的制度,大家在一起签了一个协议:有教师在互相之间流动时,流入方要交给流出方数目不等的教师培训资金,不同档次的流出教师有不同的标准,数目1万到2万不等。“这就使流出教师的学校增强了继续培训青年优秀教师的能力!”李希贵局长笑着说。采访札记不可否认,一个地方大批教师的流失,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的教育环境,其中的优秀者则更是使流入地锦上添花,流出地愈见落后。然而令人不得不深思的是,好多教师都是在走了之后才被认为是“人才”,才引起原单位及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让教师立志奉献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精神的,但我们在操作中往往忽略了这个前提。事实却早已雄辩地证明,与发达城市的区域魅力相比,我们的行政干预和思想说服是多么地苍白。良好的环境对教师个体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计划经济时期的铁桶般的工作稳固也的确已不再适应我们的社会发展。目前,非师范院校毕业的人通过资格认定,可以从事教育工作,教育行业中的人跳到其他地方或者其他行业,也是一种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现象。逐步放开人事制约,让人才适当地、有步骤地合理流动,才能从根本上鼓励人才的脱颖而出。我们提倡尊重每个人发展自我的愿望,但并非鼓励优秀的教师都选择到条件优越的地区去。教育毕竟是一个特殊的、有连贯性的行业,讲究的是可持续发展,它需要的是其中优秀人才的流动所带来的活跃而非动荡。这就需要从实质上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改善各地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教师境遇和师资培训条件,对教师多一些理解支持,多一些人文关怀,让越来越多的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使更多的孩子都能接受尽可能好的教育。

上一页[1][2]。

骑自行车的故事简短篇十一

说起自行车,勾起了我脑海的记忆.我生长在农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行车可是家里的`贵重之物,在那计划经济、物资短缺的年代,要买一辆自行车常常要攒好几年钱,好不容易才能托人买到一辆.

作者:王雄文作者单位:刊名:西部大开发英文刊名:westdevelopment年,卷(期):2007“”(12)分类号:关键词:

骑自行车的故事简短篇十二

终于,有一次我忍不住对外婆说:“外婆,我好想学骑自行车,可不可以也给我买一辆自行车啊?”外婆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就去给妈妈打电话。我在电话中征得了妈妈的同意后,外婆便在第二天领着我和表妹买自行车去了。

到了集市,我和妹妹在那儿的车店里各选了一辆自行车,外婆便付线买下了。我选的自行车车身是红的,车座是白的,后边还有两个用来做支撑的小轮子。我坐上它,一路骑回了家。

我很是喜爱骑自行车,每天放学写完作业后便骑着它溜几圈。终于,自行车还是敌不过乡下坎坷不平的土路。后轮两侧用来做支撑的小轮子被我骑坏了。外公只好把那两个小轮子取掉,可这样一来,可难坏了我。我坐上去,不是往左倒就是往右倒,两只脚一会儿支撑左边,一会支撑右边。别说骑,连脚蹬都碰不上去。在一边观看的外婆说:“你妈那时候骑车都摔了几十跤!”我心想:妈呀!好可怕啊!

我仍然双脚支撑着地,我急了,直接蹬上脚蹬。在维持了1秒的平衡后,便摔了个四脚朝天。我这性格,就是越受挫越气,一气我就非要做好。我再一次骑上去,又是摔倒!我被气得昏了头,不顾一切地骑去,摔倒!身上的灰顾不得拍,腿上的伤顾不上管。在像老妈那样摔了几十跤后,我终于学会了。

我又邀动又兴奋地看着外婆说不上话。直接骑上车子围着村子转圈。妹妹一看,也嚷嚷着要学,我让她学骑我的车子,她刚扶住车把,我就骄傲地说了一句:“我摔了十几跤才学会的呢!”她一听,摞下车子往屋边走边说:“不学了,回屋看电视!”我气得眼都瞪圆了,心里想:她怎么这样!

记得还有一次,我逞能,想带着妹妹在村里转一圈,结果走了不出十米,就摔倒在了小路边沟中的.麦秆堆里。结果,两个“稻草人”和一辆自行车一起回家了。

记忆中,那属于我的第一辆被我骑的不成样子的自行车,现在已经被当作废品卖掉了,可卖不掉的是那一段关于自行车的快乐的永恒的记忆。

上一页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