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古诗登鹳雀楼中班教案(优秀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1:53:28 页码:10
古诗登鹳雀楼中班教案(优秀9篇)
2023-11-12 21:53:28    小编:ZTFB

编写教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教案的不断修订和更新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希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帮助和启示。

古诗登鹳雀楼中班教案篇一

《登鹳雀楼》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设计理念。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目标,要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学段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所以在本节课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理念:

1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力求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法、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

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二)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的特点,采用“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一、二行诗句,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四行诗句,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三)读中有悟,培养语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诗传诵已久,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受到古诗语言的优美,既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又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

(四)合作学习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根据这种理念,本课的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同学相互评价等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在互助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

古诗登鹳雀楼中班教案篇二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成名作,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2、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

2、解题。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指名读。

三、理解诗句。

一边看课文,一边听朗读两遍;想想刚才提出的问题。

1、学古诗要求一:读准字音。

2、学古诗要求二:读通诗句。

4、学古诗要求三:知诗人。

介绍王之涣。

5、学古诗要求四:理解字词。

6、学古诗要求五:理解诗句(字字落实)。

7、学古诗要求六:想象意境。

8、学古诗要求七:感悟情理。

9、学古诗要求八:背诵默写。

四、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讨论: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五、作业。

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

古诗登鹳雀楼中班教案篇三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知道个别词的意思。

2、学习吟唱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活动准备:ppt、flash。

活动重点:学习吟唱古诗。

活动难点: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知道个别词的意思。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师:噢,看到了一座塔楼。其实,这座塔楼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王之涣的诗人,他登上了这座鹳雀楼,看到了很美丽的景色,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古诗《登鹳雀楼》。

2、欣赏古诗。

师: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才可以写下这么美的古诗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古诗吧!

二、理解古诗大意。

1、出示落日图片,理解诗句“白日依山尽”。

师:从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那太阳是怎样落下去的呢?

师:太阳挨着大山慢慢地落下了。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白日依山尽”这句诗句。出示诗句“白日依山尽”。

2、出示黄河图片,理解诗句“黄河入海流”。

师: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

师:这条河叫黄河,黄河流啊流,流到大海中去了。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黄河入海流”。出示诗句“黄河入海流”。

2、理解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幼儿吟唱古诗。

1、欣赏吟唱。

师:这么好听的古诗,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念一念吧!

2、认字吟唱:根据出示的文字吟唱古诗。

3、动作表现。

师:现在我邀请你们用动作来表现一下古诗的内容。(请个别幼儿演示)。

四、结束总结。

师:古诗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说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今天回家有一个任务请你们回家问问爸爸妈妈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可以用到这句话的好吗。

摘要: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是古今传诵的名作。前二句写诗人所见,描绘了登临鹳雀楼所看到的壮阔雄浑景色,豪放雄劲,气势磅礴,形成了一幅粗犷明快、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后两句写诗人所想,阐发了朴素易懂而意义深刻的哲理,渗透着诗人昂扬向上的奋进精神,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反映了盛唐时期与时俱进的积极进取精神。

王之涣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之一,为人豪放,常击剑悲歌,以参加科举考试为耻,与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等均有唱和,交往颇深。《全唐诗》仅存录他的六首绝句,其中七绝《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和五绝《登鹳雀楼》是古今传诵的名作。

鹳雀楼,也叫颧鹊楼,是唐代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的名胜,与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并称江南四大名楼。原楼高三层,东南是中条山,西面可以俯瞰黄河,因当时常有似鹤的飞禽鹳雀栖息在上面因此得名。登楼可以“前瞻中条,下瞰大河”,晋南风光,尽收眼底。唐代许多诗人都到这里登临眺望,留下了不少诗章。其中王之涣这首《登鹳雀楼》仅四句二十个字,却是其中的压卷之作。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诸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畅诸二人的诗已寂寞无闻,唯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名垂千古,独占鳌头。

《登鹳雀楼》这首诗的前二句写诗人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描绘了登临鹳雀楼所看到的壮阔雄浑景色,豪放雄劲,气势磅礴。诗人运用朴素、浅显的词语,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登楼所见的广袤河山的情景:诗人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濛,云遮雾绕,可阳光依然炽烈。远处,一轮夕阳逐渐落进了连绵起伏的群山中,依然耀眼的太阳从山旁缓缓西沉。这是远景、空景。近处,楼下黄河滚滚而来,一泻千里,从西北天际向东方大海奔流而去。这是从地面写到天际,视线是由近及远。这就把上下、远近的景象,全都容进了诗中,形成了一幅粗犷、明快的山水画,而且画面显得宽广、辽阔,意境深远。这两句大笔挥洒,线条粗犷,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这十个字的容量之大,可谓包罗万象,“纳须弥于芥子”。

后两句写诗人所想,由前面的.描写景色转向抒发情感,阐发了朴素易懂而意义深刻的哲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既写了登临者的心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感悟。这里既包含着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欲穷千里目”,表现了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要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再上一层楼会有什么景象?诗人不说了,留给读者去想象。看似平淡,实有言外之意,含蓄有味。“欲穷”“更上”两个词语告诉读者只有“更上一层楼”,才能看到更加广远、更加雄壮的景象,将意境提到一个更加高远的层次,渗透着诗人昂扬向上的奋进精神与活力,体现了诗人对更加美好的事物的向往。这两句富有深刻的哲理,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揭示了一个真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它告诉人们,在人类的生活中,要开辟新境界,要看到新天地,就需要不断努力,勇于攀登,不断创造、勇于进取,因为更新更美的事物是在加倍努力之后出现的。这两句能够世代相传,其永恒的价值,就在于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不断追求与进取心理。同时,也启示人们,人类的知识与前途,一如这浩渺世界广阔无边,应当永不停息地奋斗。

关于诗中“白日”所依之山是哪座山,历来说法并不一致。有人说既然此楼“前瞻中条”,而且当地最大的山脉就是中条山,那么白日所依之山自然就是楼东面的中条山了;因而“白日”也就只能解释为“白天之日”“初升之日”了;“依山尽”也就只能解释为被山挡住了。这样解诗恐怕有失通脱,因而也有损诗人之意。其实鹳雀楼的西面也有山,太阳依山而落是极其自然的现象。北京大学吴小如教授在《说王之涣〈登鹳雀楼〉》一文中指出:“‘白日’一词,本极平常,但古人每用以写黄昏时的落日。”

汉代以后,诗赋中逐渐形成了借登楼抒写离人思乡情感的传统。王之涣《登鹳雀楼》一改旧俗,树立新风,前无古人,后有来者。这首诗境界开阔,气魄雄大,表达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远大的胸襟抱负,给人以人定胜天和高瞻远瞩的启示,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一写时间的运行,一写空间的延展。日出日落,百川归海,此皆宇宙万物在时间和空间中自然亦必然的律动。白日依山而尽的过程也正是诗人登楼凝望、欣赏、沉思的过程;黄河入海则既是写眼前所见,又是写心中所想。诗人的神思由自然的时空而跃入想象的时空,诗意由此而大增,“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理趣也就水到渠成、自然逸出了。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中评论此诗说:“前二句写山河胜概,雄伟阔远,兼而有之,已如题之量。后二句复余劲穿札。二十字中,有尺幅千里之势。”

在写作艺术上,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平仄和谐,工整自然,达到了形式上和意义上的完美境界:“白日”对“黄河”,“依”对“入”,“山”对“海”,“尽”对“流”,“欲”对“更”,“穷”对“上”,“千里目”对“一层楼”,不刻意求工而自工,毫无斧凿痕迹,自然流畅,琅琅上口,真乃千古佳句,佳句千古!

参考文献:

[1]吴小如.古典诗词札丛[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俞陛云.诗境浅说[m].北京:北京出版社,.。

[3]沈括.梦溪笔谈[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2.。

[4]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古诗登鹳雀楼中班教案篇四

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

黄河行海内,华岳镇关西。

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

终身不得意,空觉负东溪。

尧女西楼望,人怀太古时。

海波通禹凿,山木闭虞祠。

鸟道残虹挂,龙潭返照移。

行云如可驭,万里赴行期。

楼中见千里,楼影入通津。

烟树遥分陕,山河曲向秦。

兴亡留白日,今古共红尘。

鹳雀飞何处?城隅草自春。

古诗登鹳雀楼中班教案篇五

1、初步理解古诗大意,知道个别词意思。

2、学习吟唱古诗,感受古诗韵律美。

ppt、flash。

学习吟唱古诗。

初步理解古诗大意,知道个别词意思。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师:噢,看到了一座塔楼。其实,这座塔楼有一个很好听名字叫鹳雀楼。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王之涣诗人,他登上了这座鹳雀楼,看到了很美丽景色,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古诗《登鹳雀楼》。

2、欣赏古诗。

师: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样景色才可以写下这么美古诗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古诗吧!

1、出示落日图片,理解诗句“白日依山尽”。

师:从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那太阳是怎样落下去呢?

师:太阳挨着大山慢慢地落下了。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白日依山尽”这句诗句。出示诗句“白日依山尽”。

2、出示黄河图片,理解诗句“黄河入海流”。

师: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

师:这条河叫黄河,黄河流啊流,流到大海中去了。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黄河入海流”。出示诗句“黄河入海流”。

2、理解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欣赏吟唱。

师:这么好听古诗,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念一念吧!

2、认字吟唱:根据出示文字吟唱古诗。

3、动作表现。

师:现在我邀请你们用动作来表现一下古诗内容。(请个别幼儿演示)。

师:古诗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说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今天回家有一个任务请你们回家问问爸爸妈妈在我们生活中哪里可以用到这句话好吗。

结语:以上内容是由小编精心整理提供,希望大家喜欢。

古诗登鹳雀楼中班教案篇六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古诗登鹳雀楼中班教案篇七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大班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因而,这节课重在培养幼儿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记忆古文不在枯燥。

活动设计。

1帮助幼儿结合情境使用丰富的语言,以便于幼儿理解古诗的内容。

2引导幼儿用多种形式记忆古诗,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3体验四二拍和四三拍不同的节奏感。

引导幼儿用多种形式记忆古诗,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体验四二拍和四三拍不同的节奏感。

幼儿画册。

1看图理解诗意。

引导幼儿看书指字朗读古诗。要求幼儿要点一个字读一个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看图理解古诗的意思。(太阳在西方慢慢地落山了,黄河奔流向东方,直入大海。如果要想看得很远很远,那就要站得更高,再上一层楼。)。

2动作记忆古诗。

先由教师给出指定的动作读古诗。

拍手读古诗。

拍头,拍肩,拍腿读古诗。

3用四二拍和四三拍不同的节奏读古诗。

由教师教给幼儿不同的节奏读古诗。帮助幼儿感受四二拍和四三拍的不同。

4引导幼儿创造动作读古诗。

启发幼儿自己创编动作读古诗。

5检查幼儿学习情况。

幼儿和老师围成一圈。由老师开始,接诗句。了解幼儿的熟悉程度,并给幼儿适当的鼓励。

在语言区张贴《登鹳雀楼》古诗挂图,鼓励幼儿进行兴趣识字和指字朗读。

附: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古诗登鹳雀楼中班教案篇八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知道个别词的意思。

2、学习吟唱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活动准备:ppt、flash。

活动重点:学习吟唱古诗。

活动难点: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知道个别词的意思。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师:噢,看到了一座塔楼。其实,这座塔楼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王之涣的诗人,他登上了这座鹳雀楼,看到了很美丽的景色,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古诗《登鹳雀楼》。

2、欣赏古诗。

师: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才可以写下这么美的古诗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古诗吧!

二、理解古诗大意。

1、出示落日图片,理解诗句“白日依山尽”。

师:从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那太阳是怎样落下去的呢?

师:太阳挨着大山慢慢地落下了。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白日依山尽”这句诗句。出示诗句“白日依山尽”。

2、出示黄河图片,理解诗句“黄河入海流”。

师: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

师:这条河叫黄河,黄河流啊流,流到大海中去了。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黄河入海流”。出示诗句“黄河入海流”。

2、理解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幼儿吟唱古诗。

1、欣赏吟唱。

师:这么好听的古诗,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念一念吧!

2、认字吟唱:根据出示的文字吟唱古诗。

3、动作表现。

师:现在我邀请你们用动作来表现一下古诗的内容。(请个别幼儿演示)。

四、结束总结。

师:古诗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说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今天回家有一个任务请你们回家问问爸爸妈妈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可以用到这句话的好吗。

摘要: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是古今传诵的名作。前二句写诗人所见,描绘了登临鹳雀楼所看到的壮阔雄浑景色,豪放雄劲,气势磅礴,形成了一幅粗犷明快、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后两句写诗人所想,阐发了朴素易懂而意义深刻的哲理,渗透着诗人昂扬向上的奋进精神,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反映了盛唐时期与时俱进的积极进取精神。

王之涣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之一,为人豪放,常击剑悲歌,以参加科举考试为耻,与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等均有唱和,交往颇深。《全唐诗》仅存录他的六首绝句,其中七绝《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和五绝《登鹳雀楼》是古今传诵的名作。

鹳雀楼,也叫颧鹊楼,是唐代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的名胜,与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并称江南四大名楼。原楼高三层,东南是中条山,西面可以俯瞰黄河,因当时常有似鹤的飞禽鹳雀栖息在上面因此得名。登楼可以“前瞻中条,下瞰大河”,晋南风光,尽收眼底。唐代许多诗人都到这里登临眺望,留下了不少诗章。其中王之涣这首《登鹳雀楼》仅四句二十个字,却是其中的压卷之作。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诸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畅诸二人的诗已寂寞无闻,唯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名垂千古,独占鳌头。

《登鹳雀楼》这首诗的前二句写诗人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描绘了登临鹳雀楼所看到的壮阔雄浑景色,豪放雄劲,气势磅礴。诗人运用朴素、浅显的词语,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登楼所见的广袤河山的情景:诗人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濛,云遮雾绕,可阳光依然炽烈。远处,一轮夕阳逐渐落进了连绵起伏的群山中,依然耀眼的太阳从山旁缓缓西沉。这是远景、空景。近处,楼下黄河滚滚而来,一泻千里,从西北天际向东方大海奔流而去。这是从地面写到天际,视线是由近及远。这就把上下、远近的景象,全都容进了诗中,形成了一幅粗犷、明快的山水画,而且画面显得宽广、辽阔,意境深远。这两句大笔挥洒,线条粗犷,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这十个字的容量之大,可谓包罗万象,“纳须弥于芥子”。

后两句写诗人所想,由前面的.描写景色转向抒发情感,阐发了朴素易懂而意义深刻的哲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既写了登临者的心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感悟。这里既包含着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欲穷千里目”,表现了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要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再上一层楼会有什么景象?诗人不说了,留给读者去想象。看似平淡,实有言外之意,含蓄有味。“欲穷”“更上”两个词语告诉读者只有“更上一层楼”,才能看到更加广远、更加雄壮的景象,将意境提到一个更加高远的层次,渗透着诗人昂扬向上的奋进精神与活力,体现了诗人对更加美好的事物的向往。这两句富有深刻的哲理,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揭示了一个真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它告诉人们,在人类的生活中,要开辟新境界,要看到新天地,就需要不断努力,勇于攀登,不断创造、勇于进取,因为更新更美的事物是在加倍努力之后出现的。这两句能够世代相传,其永恒的价值,就在于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不断追求与进取心理。同时,也启示人们,人类的知识与前途,一如这浩渺世界广阔无边,应当永不停息地奋斗。

关于诗中“白日”所依之山是哪座山,历来说法并不一致。有人说既然此楼“前瞻中条”,而且当地最大的山脉就是中条山,那么白日所依之山自然就是楼东面的中条山了;因而“白日”也就只能解释为“白天之日”“初升之日”了;“依山尽”也就只能解释为被山挡住了。这样解诗恐怕有失通脱,因而也有损诗人之意。其实鹳雀楼的西面也有山,太阳依山而落是极其自然的现象。北京大学吴小如教授在《说王之涣〈登鹳雀楼〉》一文中指出:“‘白日’一词,本极平常,但古人每用以写黄昏时的落日。”

汉代以后,诗赋中逐渐形成了借登楼抒写离人思乡情感的传统。王之涣《登鹳雀楼》一改旧俗,树立新风,前无古人,后有来者。这首诗境界开阔,气魄雄大,表达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远大的胸襟抱负,给人以人定胜天和高瞻远瞩的启示,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一写时间的运行,一写空间的延展。日出日落,百川归海,此皆宇宙万物在时间和空间中自然亦必然的律动。白日依山而尽的过程也正是诗人登楼凝望、欣赏、沉思的过程;黄河入海则既是写眼前所见,又是写心中所想。诗人的神思由自然的时空而跃入想象的时空,诗意由此而大增,“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理趣也就水到渠成、自然逸出了。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中评论此诗说:“前二句写山河胜概,雄伟阔远,兼而有之,已如题之量。后二句复余劲穿札。二十字中,有尺幅千里之势。”

在写作艺术上,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平仄和谐,工整自然,达到了形式上和意义上的完美境界:“白日”对“黄河”,“依”对“入”,“山”对“海”,“尽”对“流”,“欲”对“更”,“穷”对“上”,“千里目”对“一层楼”,不刻意求工而自工,毫无斧凿痕迹,自然流畅,琅琅上口,真乃千古佳句,佳句千古!

参考文献:

[1]吴小如.古典诗词札丛[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2]俞陛云.诗境浅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3]沈括.梦溪笔谈[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2.。

[4]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古诗登鹳雀楼中班教案篇九

幼儿学习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初步理解古诗内容,并尝试用语言大胆表达。

设计意图。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大班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因而,这节课重在培养幼儿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记忆古文不在枯燥。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结合情境使用丰富的语言,以便于幼儿理解古诗的内容。

2引导幼儿用多种形式记忆古诗,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3体验四二拍和四三拍不同的节奏感。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用多种形式记忆古诗,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活动难点。

体验四二拍和四三拍不同的节奏感。

活动准备。

幼儿画册。

活动过程。

1看图理解诗意。

引导幼儿看书指字朗读古诗。要求幼儿要点一个字读一个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看图理解古诗的意思。(太阳在西方慢慢地落山了,黄河奔流向东方,直入大海。如果要想看得很远很远,那就要站得更高,再上一层楼。)。

2动作记忆古诗。

先由教师给出指定的动作读古诗。

拍手读古诗。

拍头,拍肩,拍腿读古诗。

3用四二拍和四三拍不同的节奏读古诗。

由教师教给幼儿不同的节奏读古诗。帮助幼儿感受四二拍和四三拍的不同。

4引导幼儿创造动作读古诗。

启发幼儿自己创编动作读古诗。

5检查幼儿学习情况。

幼儿和老师围成一圈。由老师开始,接诗句。了解幼儿的熟悉程度,并给幼儿适当的鼓励。

活动延伸。

在语言区张贴《登鹳雀楼》古诗挂图,鼓励幼儿进行兴趣识字和指字朗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