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应对不同的情况。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是现代人面临的挑战。以下是一些优秀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教师教学研究反思论文通用篇一
摘要:教师进行教育研究有其必然性和可能性,本文结合我校教研工作开展实际,从教师怎么参与或进行教育研究的行为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从参与校本教研,进行自我反思,开展同伴互助,重视专业引领,开展教育叙事研究等五方面具体进行了介绍。
有专家指出:当前国内外教育改革已经聚焦在下面两个观点:一是教师事关重大,另一个是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这种变化体现在教师身上,就是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角色、教育行为、教育技能,适应知识性教学向发展性教学的转变。而且要全面的培养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了促进教育的均衡、协调、规范、内涵、特色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自然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口,提高办学质量就成为重中之重,因此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已经超越教师的个人层面,成为推进教育改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因此,教师有必要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
教师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教室,从实验研究的角度看,教室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来系统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这使教师拥有研究机会。所以教师不仅处于最佳的研究位置,而且拥有最佳的研究机会。从自然观察的角度看,教师又是最理想的观察者,因为教师本来就置身于教学中,对于教学活动,他们不是一个局外人,而可以是掌握观察方法,了解观察意图却不改变原来课堂教学情景的最佳人选。
一、提高专业发展意识,积极参与校本教研。
1、校本教研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新课程下的校本教研,使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进行课程的开发、实施、创新设计与评价,不仅使得新课程从理想变为了现实,而且也使教师自身获得专业成长的机会,培养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研究能力。把实践反思和行动研究当成了自己专业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了新课改的真正参与者。
我校的教研母课题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研课前的个人备课,加深了教师对教材及教材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使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的依据,为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提供保障。1)通过同备、同上一节课,使同年段教师在共同的交流中互相促进,取长补短,有效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问题的解决能力、教学基本功、教学水平。2)创设了浓郁的教研氛围,使教研不只是一节课,而是贯穿在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贯穿在教学“五环节”之中,并为所有的教师所体验、所认同,提高了教师教、科研工作的热情。提高教学质量3)通过研课,提高了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践行能力及从容交流的心理素质。以下是我校开展校本教研(集体备课)的流程:
(1)本校包保领导做主题培训,形式可以多样。
(2)主讲人结合教研课题及课例说课。
教研问题的提出:即研究的课题及课题提出的依据。
假想:结合教研课题进行想象,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能达到什么效果。
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即教学设计的一部分,重点体现对教研问题的设计过程及依据。
(3)集体评课:
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对主讲教师在课题的选择、问题的假想、解决问题的设计(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及有效教学理念的支持等方面进行评议,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合理的建议。每位教师一学期至少一次作为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全体教师参加学习讨论、研究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做到记录详细、有评价、有讨论发言有总结、有领导积极参与记录。
(4)结合问题设计,主讲人上课:
要求听课有记录,有过程有重点、有点评和反思。
(5)主讲人反思。
要求主讲人结合课题及课例对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课题的解决方法、师生的互动及有效评价等,重点反思教学课题的解决与教学过程的整合程度。
(6)领导总结。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和行为方式,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2、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通过教研,通过各学科、各班子课题的选择与实践,解决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朗读能力、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识字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学校都有自己不同的发展历史、文化背景和发展个性。通过精细化的常规管理,大力开展校本教研,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个性张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基于我校自身的发展而形成了本校的办学特色,我们教研的成果已经逐步沉淀为学校的传统和文化。
二、经验+反思=成长,经常进行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实践证明,自我反思是教师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是校本教研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各个方面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
教师的自我反思在内容上包括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三个方面。教师在教学中,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教师通过反思性教学促进专业发展的过程可分为可五步:
1、分析教学现状,发现问题。教师要自觉地全面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教学理念等做出评价,界定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并通过集体的讨论,明确问题。
2、全方位审视问题。问题明确后,教师主要可以从四个角度去审视问题:从所教学生提供的视角,同事所提供的视角,教育文献所提供的视角,从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角度对问题的描述和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有利于教师进一步分析和把握问题,剖析问题本质。
3、进行目的――手段分析。教师以问题为中心,收集与问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明确通过问题的解决要达到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地进行自我提问,从已有的知识、其他教师、各种文献中去收集相关的信息,找出能解决问题的各种手段,然后对各种能实现目的的.手段进行评估,从中择优选取最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过程有助于教师充分调动自己各方面的潜能,掌握并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施行动。选取行动措施后,反思性教学进入实施阶段。要把各项措施自觉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并且要不断观察和反思实施效果,并随时对行动进行修改和调整。
5、总结评估。反思性教学计划实施一个周期或阶段之后,教师要对实施的效果进行一个专业判断并得出一个暂时性的结论。其中着重要对反思性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体会进行总结,并做出相应的评估。这次的总结和评估,是前一段行动的终结,也是新一轮反思性教学的前奏。
当然,这五个步骤的划分是相对的,不能截然分开。具体而言,教师要善与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进行反思,也要善于通过阅读思考反思比较自己的实践效果,从其中发现差距。
三、认真开展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校本研究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我们的教研活动采取的是自主研修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教研组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中间力量与基本组织。我校非常重视其建设,并成立了以责任校长为组长、业务校长、主任为副组长的教研领导机构,亲自参与听课与评课,带动了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热情,并结合教学实际给予指导,并根据学校实际分成语文、数学、专科三个学科教研组,明确各教研组长的职责,制定好实施计划,每位授课教师都积极践行新课标理念,结合教研课题上好每一节课。在教研活动中,以具体课例为载体,教师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紧密结合常规教学的五坏节进行――充分的挖掘并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过程,充分进行教学资源的导引的过程;整合身边的教学资源的过程;大家的评议、领导的总结及反思的过程,这种教师主动参与的教学研究活动,对所有参与教研的教师的教学都是一种感悟与提升。同时,校本集中培训与自我研修,对教师也是一个提高,尽力做到以研促培,以培促研,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进程,促进教师“新课程”的践行度,实现“研、培、教”一体化。在期末教师们结合教研课题形成了具有自己实践性、个性化的语言的教学反思与案例,展示了自己的阶段性的教学研究成果。
我们规定每月一次的校本教研集体备课,活动要求做到“十个有”:有时间、有专人负责、有主题培训、有中心发言人、有主题、有课例、有集体评议、有主讲人反思、有总结、有领导参与。这里体现了信息交换的各种类型,如集体评议中的有主题的深度会谈。它是一个自由的开放发散过程,它会诱使教师把深藏于心的甚至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的看法、思想、智慧展示出来、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最具有生成性和建设性的,它会冒出和形成很多有价值的新见解。大家在一起围绕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如我们在开展语文《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教研时,我们的教师就朗读在教学中的穿插、方式及指导各方面进行研讨,使上边谈到的各环节更清晰、进行得更规范更科学,更有效果。在活动中教师之间彼此协作,我们本学期因中心校是单班教学的实际,采取了联合教研的方式,中心发言人寻找的是同年级的教师作为协作对象既有共同的研究目的,又有各自的研究责任;课例的展示使教师有互相交流与学习的机会,有助于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和学生,提高教育质量。
我们的教研形式多样,我们把校本教研作为教师进行业务切磋、相互学习、提升自我的一个有力平台。大家在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里,能畅所欲言,谈论教学中的种种困惑,抒发教学中的得意情怀,探讨教学中的神来之笔,明辨教学中的是非曲直。教研已脱去了它神秘的外衣,更加平民化、大众化。不知不觉中,教研已成为了教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除了固定的教研活动时间外,即时教研司空见惯:办公室里,同学科任课教师围绕某一教材或教学内容展开研讨交流,以求化解教学疑难、探讨教法学法;经常针对某一班级现象或某一学生的某一方面表现进行现象透析、探讨教育之方;很多教师下课回来后放下书本,一手端起茶杯,一边兴奋地向同事们讲述刚刚发生的教学故事……这些不起眼的形似“聊天”的行为和过程,就是被我们称为校本教研“小插曲”的群众性即时教研活动。
四、充分发挥“专业引领“的重要作用。
我们主要是从进修学校教研员及领导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以及教学专业咨询(座谈)等来实现的,实践证明,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备课(设计)、听课(观察)、评课(总结)等,对教师帮助最大。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充分地发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各自的作用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才能有效地促成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
五、积极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组织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叙事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要常学习,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提高理论素养,为开展研究工作做好准备。其次,处处留意身边的问题,关注身边的事情,就可以找到很多可以用于开展探讨的话题,比如,教育生活故事、学生成长个案、教师成长记录、教育教学对话、教学设计案例、教学反思案例,等等。教育教学活动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可成为叙事研究的话题。第三,要善于反思。思考和反思是叙事研究的灵魂,教师通过叙事研究中的思考和反思,不仅可以深刻地领会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用什么方式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的思考;对问题或事件的解决过程、解决到什么程度、方式方法如何、总体效果如何等,需要深刻的反思。第四,、要得法。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内含一些基本要素:第一,有鲜明的主题或引人入胜的问题;第二,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第三,有解决问题的情境性、冲突性、过程性、复杂性以及师生角色变化等的描述;四,有解决问题过程中及过程后的反思;第五,有理性反思中所获得的经验或教训,所蕴含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升华或启发。叙述在研究的过程中已经在收集研究资料和解释研究资料。叙述的内容也就构成了“我”的可供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校本教研的基本过程就转换为由我们教师讲述自己(“我”)的教育故事,由人到己,由理论到实践,真正进入了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同时,我们把教师的教研成果编辑成册,包括教育教学叙事、教学案例、教学感悟、随笔等,为全校教师共同交流、提高提供了平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师教学研究反思论文通用篇二
摘要:近年来,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学型人才,而且要求“教师即研究者”。在这一要求中,反思性教学是推动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在现实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忽略了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旨在从英语课堂教学合理性的几个方面探讨英语教师如何做好课后反思,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中学英语教师;教师自身专业。
优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益。因此在教学反思中把握四个“注重”。
一、注重反思教学目标。
英语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标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反思自己在现实教学中是否将三维目标流于形式或名不副实,或标签化。中学英语教师应该首先认识到课程“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是基础,过程与方法是手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动力系统,只有夯实语言知识,情感目标才有坚实的基础。同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要求加强人文教育并培养跨文化意识,教师利用英语文本可以对口语交际、文化意识、策略意识进行培养,使学生分辨真善美和假丑恶,了解我国文化和西方国家的一些差异,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注重反思教学设计。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把握好教学设计的系统性、科学性,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共同讨论、合作探究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及其创新的能力。通过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学生作业或试题的分析反馈来衡量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随机应变的能力,适时修改和调整教学实际方案,通过反思改进,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不断提升,教师自身也获得进步和发展。
三、注重反思教学工具。
教学工具在教学中很重要,英语课上常用的工具有录音机、挂图、单词卡片以及多媒体技术等。教学工具的使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丰富课堂,如,在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模块4unit10money“amaterialworld”这个话题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各种钱币展示出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这会起到传统教学达不到的效果,但也要避免出现滥用教学工具,使教具只是一种形式、一种装饰、一种累赘。因此教师应该反思教具使用是否合理,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四、注重反思教学评价。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评价有两种意义。(1)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如,学生发展性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预先设计也可以是课堂随机的教学。(2)教师自己或他人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可以通过自我反思、课堂录像、课例分析等手段对教师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诊断。可以通过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等形式进行反思。如果将这两种教学评价方式相互结合,融入一体,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既要探讨解决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问题,又要对教育理论和实践有一种创新的态度。教师首先要“学会教学”,通过反思发现问题,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促进自身发展,成为高效教师。
参考文献:
[1]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武继红。英语教师反思性教学实践初探[j]。外语界,.
教师教学研究反思论文通用篇三
在我的所学的工业设计专业中,实践也是犹为重要的,在工业设计的实际操作中,实践性设计可以引导设计者有方向性、目的性、前瞻性地面对设计,进而展开设计。
1、实践性设计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设计方式,它强调的是设计中的理性与科学性.
在设计中,实践性设计强调设计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可生产性、市场的可行性,即设计必须能够生产出来,能够卖得出去。它往往以产品原有的造型、功能为基础,以现有的生产技术为支撑,探究的是产品现有或新增功能的合理性,优化性,它沿用的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从十分理性的角度面对设计,展开设计。l952年,捷克工业艺术学院雕塑家、工业设计师克瓦尔设计了一款剪刀,该设计引发了一场设h-观念的变革。他运用了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人体工程学原理,将有关人手的尺度及使用频率等人体工程学理论运用于剪刀设计,奠定了剪刀设计的原型,进而为世人所效仿、应用。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的拉姆斯极力倡导的“良好造型”设计理念,淡化了设计中的偶然与随意成分,追求的是理性设计道路,即实践性设计方式。这种科学而严谨的设计理念造就了德国设计冷峻、理智的面孔,许多诸如布劳恩这样的世界知名的大公司采纳并将这一设计理念实际应用于生产中,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一举奠定了德国设计在世界上的显赫位置。
3、实践性设计的前提基础是基于对现有产品的认知、使用习惯及大众群体针对产品从其本能和个人的文化背景、民族等诸多因素出发的期望值(期望它的造型,色彩、功能等),这些因素使得设计从其开始之初面对的便是新产品造型与人群对于该产品的习惯认知间的冲突,新功能与原有功能如何结合,现有生产设备、技术条件等如此种种的因素、问题。如此多的内在与外在因素使得设计更多的是一种“外科手术”式的调整、重组、整合、优化的`过程,是一种基于现有生产技术条件下的原有造型风格、固有观念与新设计思想之间的碰撞、冲突的过程。其中产品原有的造新风格与特色必然得到特定意义上的保留与体现,是秉承以往设计理念的积极意义上的延续与发展。英国的劳斯莱斯房车,作为一款顶级房车,是上流社会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融入其中的技术含量随着时代、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得到更新、完善,但汽车的整体造型风格与设计理念却得到了倍加用心的保留,汽车的前水箱冷却罩的方正、大气、冷峻、秩序感十足的造型及上方的小天使形象一直保留到今天,形成的便是人们认同的劳斯莱斯作为顶级房车的印象。德国的奔驰、宝马等款汽车都在不同程度上沿用着此种设计理念。新设计思想的体现是在原有造型风格的基础上展现的,表层上是商家通过其品牌效应,保证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深一层便是商家善于利用大众对于品牌形象的认知心理,降低了设计的风险性。该种做法在保持了产品原有的风格与特色的前提下,又为其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其原有的设计理念得到延续与发展,产品的更新与换代有了贯穿其中的共同理念要素。
4、实践性设计能够唤起设计师对生产技术的认识与重视,扩展对现有产品造型、功能的认知深度,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准确性、实用性产品的造型、功能如何与人们的认知、使用习惯关系密切,同现有的生产加工技术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产加工技术是产品新造型、新功能得以实施的物质基础与保障,是现实设计中必须面临、解决的主要问题。倘若设计师没有一个起码的生产技术常识与认知心理,出现的设计极有可能是建筑在“沙丘”之上,何谈付诸实施了11949年,有史以来设计得“最漂亮”的飞机之一,世界首架喷气客机hehavillandcomet试飞。当时,它的造型设计似乎无懈可击。但后来发生的事情具有特别意义,这种“漂亮”的飞机几次发生飞行事故。调查发现客机的窗孔呈四方形,方形的直角转角处会聚积起巨大的应力,引发裂纹,可以导致空难。这里讨论的并非是否应由设计师来承担全部责任,但至少应该引起设计师的警惕,加强自身的生产技术知识,提高设计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实践性设计的特殊性与前提首先是要求设计师对产品现有的造型、功能及其加工技术有一个全面认识,同时设计师必须考虑如何将新设计结合于现有的造型、功能、生产技术等。实践性设计的前提及实施办法决定了该种设计必然把生产技术作为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加以认知与体会,客观上使设计得以应用实施,主观上也造就了设计师的全方位设计思想。实践性设计中,产品原有的造型风格与功能特色在被借鉴、发展的同时也无形中禁锢了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和新设计理念的进发,极容易出现只做表面文章,隔靴搔痒的设计来,未能有效地触及实质人类理性思维的有限性、局限性会导致设计师对技术和约定俗成的事物在利用和控制上的失当,容易为其左右。
实践性设计的前提是以产品原始、现有的造型风格为基础展开的,实际功能性的事物往往是新设计的制约条件。大众人群包括设计师自身本能地带着对现有产品的认知、使用习惯及对产品新赋予功能的理解与期望心理去面对设计,对该类型产品的感观认识所打下的烙印将或多或少地束缚着新设计思维、理念的出现。这种对待事物的习惯认知心理,惯性经常是实践性设计无法冲破的樊笼与障碍。出现的设计必然是一些“亲兄弟姊妹”,是无个性设计产生的渊源之一。布劳恩公司设计的电吹风,原本是个成功案例,“枪”般的造型,有充分的人机、习惯心理的理性分析作基础。但可怕的是其设计风格被无数次地抄袭,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人们呼唤个性化设计,不愿看到的是撕掉标签便无法得知其“姓名”的同一化产品,这与原本有着绚丽的色彩、造型,变化万千的大自然不和谐,也与有着丰富情感世界与思想的人类自身背道而驰。
结语。
就设计师自身而言,实践性设计的理性、严谨性往往使设计师的感性与灵感受到抑制,有一种无法跳出与超越现实框架的无奈与烦恼“设计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迪尔若特:《超越科学和反科学的设计哲理》),它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设计是独创性的,类似于感性的艺术活动;另一方面,它又是条理性的,类似于理性的科学活动。设计的这种双重特点决定了设计师的设计思维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光有理性的一面。灵感的火花被一个个固有的概念、观念无情的熄灭,就形式论形式,就功能论功能的设计是其必然结果。设计师迷失在原有产品的思想迷宫里,没有从本质上认识产品,认识设计,体会设计。
教师教学研究反思论文通用篇四
摘要: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价值在于去路径依赖化,无论是外部路径依赖还是内部路径依赖都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最大的精神障碍。目前,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演化至更高级、更复杂的形而上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专业智慧、专业技能等早已为专业精神所统摄,而专业精神的源泉则出自于幼儿教师后天自觉的精神创造力,精神凝聚力以及精神约束力等强大的精神动力。
奥古斯丁的身心交感论与平行论,为由精神动力驱动行为自觉,从而达成行为自觉,进而最终实现主观能动性,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人类普遍存在着一种本能的生物驱动的惰性与惯性,当这种生物本能的惰性与惯性加以合并,即形成一种路径依赖,这种路径依赖会在潜意识下支配并驱使人类产生周而复始的因循行为。在幼儿教师队伍当中,这种路径依赖更加显著地存在着,并且由于幼儿教师还存在着个人需要以及社会需要等相对而言更为复杂的,来自外界的精神影响与精神诉求,因此导致目前我国广大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所遭遇到的普遍缺乏精神动力等方面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在其《畀思黑》中有“魂与身战”的提法,这种提法既先验又生动地解释了精神动力对于行为的促进意义。针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动力缺乏问题分析,我们看到,虽然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看似简单,但是从严格的学术意义上来讲,社会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要求反而会更高,其原因就在于,幼儿教师所执教的是人的一生中最为超前的教育阶段,这一阶段对于幼儿品德、情怀、性格、行为、习惯等的塑造至关重要,这一阶段几乎就已经能够映射出人的一生的未来发展历程。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幼儿教育现状可以看到,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远比中小学教师的要求更为严格。而在我国,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上则存在着较为放任的倾向[1]。除上文提及的路径依赖等因循惯性,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上还存在着更为严重的工作动力、专业发展动力、自我更新动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缺乏精神动力。
伍德沃斯的“s-o-r”范式为精神动力可持续性地作用于行为提供了深入研究的阶梯,精神动力取决于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既是精神动力与精神创造力的唯一突破口,又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唯一突破口。制约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精神动力的养成因素,由外向内包括环境影响、教育机制、教育基础、教育层次以及教育内涵等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促进或阻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要素,而这些精神要素必定会严重影响幼儿教师的学习维度与服务维度,更为严重的是还将极大地影响幼儿教师的育人维度。育人维度对于幼儿成长而言是关乎未来的举足轻重的维度,将对幼儿一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2]。从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基于精神创造力的强内聚式激发与强外延式辐射,是幼儿教师必要的基本素质,这种以精神动力为内部力量与内在驱策的素质,将为幼儿教育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三)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独创性与潜在创造性。
伍德沃斯的外察反馈、内施自省为精神创造力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动力首先来源于发散思维影响的精神创造力,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创造力则主要取决于其精神独创性与精神潜在的创造性。从发散思维的视角而言,幼儿教师的执教环境较为特殊,既不同于中小学的执教环境,又不同于大学的执教环境,这种特殊性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备适应这种特殊环境的独创性。而实际上,我们看到,许多优秀的高级幼儿教师其成功之处也恰恰在于其独创性。此外,作为幼儿教师,在执教的过程中还应具备潜在的创造性,这种潜在的创造性是由幼儿教育的特点决定的,优秀的幼儿教师在积极主动的意志力与幼儿教育事业特质深度融合的基础上,以“魂与身战”的精神创造力,发展出切合幼儿教育的创造性教学范式,以弥合幼儿教育发展与其他教育发展之间显著存在着的不均衡性。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动力除来源于其精神创造力而外,还来源于其强劲的精神凝聚力,精神凝聚力是一种更高级别的精神动力,精神凝聚力之所以比精神创造力更加高级,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精神凝聚力能够使得幼儿教师在执教的过程中焕发出一种吸引幼儿的潜在的精神特质,这种精神特质可以让幼儿们主观上愿意凝聚在幼儿教师周围,从而由幼儿教师的身上获得言传身教的感化与影响。针对精神凝聚力加以微观解析,我们看到精神亲和力是其中重要的环节,精神亲和力是一种融入了人格、品格双重因子的精神魅力,更是教师尤其是幼儿教师必备的一种责任感为基础的精神特质,这种精神特质使得幼儿教师能够获得幼儿的信任与接受。同时,幼儿则能够由幼儿教师处获得无微不至的体贴与和蔼可爱的关怀。
人类都是随际遇而生伴境遇而长的,因此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着较大的精神差异性,除此而外,人与人之间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特殊的禀赋,那就是由内向外辐射出来的精神吸引力。这种精神吸引力是精神凝聚力中细分化而来的一个重要的特质,是一种磁石一般的隐形的精神力量。当然,这种精神力量表现为一种突出的气质,对于不同人而言,这种气质还可以表现为气场。而事实上,作为幼儿教师而言,你的潜意识中的意图决定了你的精神吸引力,你的精神动力则决定了你具有怎样的精神吸引力,每位教师都是自己心灵的主宰。同时,又能够将这种精神意识透过吸引力发散出去,因此,实际上每位幼儿教师也都是一位精神传道士,幼儿教师也在不断地,以其精神吸引力潜移默化地向幼儿传递着一种精神信仰。
精神吸引力为幼儿教师建构起了独特的人格感染力,这种人格感染力或者说是人格魅力必然会产生一种精神吸附力,使得在其吸附之下,幼儿会依附在其周围,从而产生一种由被依附者与吸附者共同组成的精神向心力。当精神吸引表现为一种影响力时,就会产生一种由外向内的强大的精神向心力。康德则从自然演化的视角给出了另外一种解释,那就是人类存在着潜意识支配下的趋目的性。当幼儿每天都和幼儿教师在一起时,自然会产生一种潜意识的趋目的性,幼儿在幼儿园时会将幼儿教师当作其暂时替代父母的临时心灵皈依所,从而围绕着幼儿教师形成由耗散结构变为向心结构的自组织群体[3]。当然,不同的幼儿教师其精神向心力不同,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内在的精神动力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性。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动力不仅关乎精神创造力与精神凝聚力,而且还关乎精神约束力。实际上,精神约束力是精神创造力与精神凝聚力不可或缺的精神基础。尤其是对于处在身心发展远未达到成熟阶段的幼儿时期的孩子们而言,幼儿园经常会突发各种状况,这些突发事件显然较少出现在中小学等教育阶段,但在幼儿教育阶段却可能会层出不穷。许多幼儿教育工作者在最初参加工作的几个月内,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情绪失控的现象。此时,就需要加强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实质上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意志力,这种积极主动的意志力是精神动力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自我控制的最佳驱策力量。这种精神动力可以使得幼儿教育工作者能够克服所有的惰性,将注意力集中到幼儿教育事业上来,对幼儿成长所给予的关心越多,由此反馈而来的精神助推力量也会越来越强。
幼儿教育的终极目的就在于使幼儿学习生活在无尽的快乐与幸福之中。要达成这一目标,显然仅靠幼儿教师的知识与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幼儿教师具备强大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首先表现为一种积极主动的精神创造力。同时,也表现为一种由内而外的精神凝聚力,这二者必然需要精神约束力的依托与调控方能得以顺畅实现。基于自我控制的自我调节尤为必要,否则就极有可能出现精神无法承受之重的精神崩溃。面对突发事件的换位思考,可以帮助幼儿教师实现释然式的自我调节,当幼儿教师把自己想象为幼儿中的一员时,就能够在理解幼儿行为的基础上对幼儿给予更多的发自内心的关照。自我调节是控制精神动力保持平衡的关键。同时,平衡也是幼儿教师不至精神失衡的关键。
布伦塔诺的由意向而意动、由意动而作为的理论为精神动力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最直接的支持。自我约束是精神动力中更为高级的形式,对于幼儿教育工作者而言,自我约束显然更加困难,首先,人类普遍存在着对某一事物的潜意识支配下的抵制力量,越是对某一事物深觉倦怠,这种潜意识的抵制力量就越强,而这种潜意识抵制力量越强,就越是不容易针对该事物加以主动式地自我约束与自我改观。其次,幼儿教师这一工作显然无法与其他所谓的高大上工作相提并论。因此,幼儿教师内心亦会产生一种权衡性的考量,这种考量对于自我约束显然也是一种极强的惰性阻挠力量[4]。针对上述情况,就需要调动意志力透过行动加以改良,并维持这种意志力,使意志力形成一种坚持的力量。自我约束的精神动力需要持之以恒与逐步培养,每一点一滴的成功都会产生正反馈的激励作用,这种激励作用会与意志力一道克服潜意识抵制力与失衡心态下的被动权衡。深入探析现代幼儿教育理论,我们看到,针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早已上升到了形而上的新高度,为幼儿教师这一关乎儿童未来茁壮成长的职业,提出了基于精神动力这一更高的要求。之所以提出精神动力这一更高要求,旨在敦促幼儿教师彻底摆脱外部与内部的双重路径依赖,更加充分地发挥幼儿教师的精神创造力、精神凝聚力以及精神约束力,并将这三股力量最终完形为可持续的精神动力,最终在精神动力的驱策下,实现幼儿教育的不断创新,而创新才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精神动力源泉。由此可见,精神动力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做到“以意逆志”,从而为幼儿教师提供了精神动力助推下的专业发展的腾飞。
参考文献:
教师教学研究反思论文通用篇五
一、音乐应该是快乐的,没有束缚的,但不是没有规律的,首先是听觉能力的培养,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提高敏感性。音乐是一门听的艺术,听音乐时可以不必端正坐好,可以放松身心的。听音乐也是有学问的,不是茫茫然的,不知所云的。我认为听音乐时,可以告诉孩子们,我们要听些什么,音乐里有什么,你可以做什么。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可以减少学生的心理负担。
二、培养学生的理解,表现力,想像力,让学生可以大胆的想,敢于挑战,敢于表现。在音乐教学中,根据作品内容,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风格入手,在掌握一些基础知识的同时,利用旧知识对歌曲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很快的理解掌握。尤其在我们演唱时,如何正确演唱一首歌曲,掌握正确的呼吸,准确的咬字吐字,准确的音高和节奏,恰到好处的力度,自然而美好的声音,真切的情感等等。这都是从课堂中慢慢积累的,这些就是对音乐的表现能力的初步体现。
三、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所谓情感体验,是指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欣赏作品的时候产生的情感反映,这种反应的体现是可以根据不同的音乐,不同的个人而变化的。这学期我给一年级上的一节欣赏课《小燕子》是一首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儿童歌曲,同学们在听的时候,不表现出了高度的兴趣。由于大部分同学都会唱这首歌,所以在课堂上,同学们都载歌载舞,边唱边跳,用自己稚嫩的嗓音,表现了对春的喜爱,对小燕子的喜爱,对家乡的喜爱。这就是学生的情感随着音乐起伏产生了共鸣,并从中获得了心里上的艺术满足。同学们通过肢体语言,绘画等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表现音乐,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表现他们的内心情感。
教师教学研究反思论文通用篇六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幼儿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完善的过程。影响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内在因素主要表现专业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及在专业自我发展的心态和体验。首先,幼儿教师缺乏专业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自我发展的意识是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很多幼儿教师缺失对职业的认同和深刻认识,未能树立主动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观念。其次,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发展还受自我发展的能力因素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挑战,教师要有目的、有自觉的去发展专业能力。再次,是心态因素。很多幼儿教师由于外在压力状况,感觉焦虑、乏倦,失去了激情。好的心态能有积极情绪,能主动困难,保持对工作的激情。最后,缺乏及时自我体验。有了想法和激情,不去主动体验,积极开展行动,自我发展难以得到提高。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发展除了自我能动性外,还需外部条件作为支持,主要表现为国家、社会、幼儿园、家庭四个方面。首先,是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保障。由于幼儿教师社会福利整体待遇偏低,而且相关教育行政部门重视不够,专业化保障力度不够,影响了幼儿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的动力。其次,社会整体对幼师职业的评价和看法也会影响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积极性,评价低会影响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从而影响工作的实践投入。再次,是幼儿园教师自我发展的文化氛围和管理措施。不同于中小学教师,它既强调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而且注重保育能力,工作要求细致、专心,在这种工作情况下,很难有所突破。
唤醒自我发展的意识,走向自主。要唤醒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意识,首先对自身的职业要有认同感和使命感,转变自我发展的态度。把幼儿的发展与学习作为一份使命和责任。其次,要不断转换观念,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等,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幼儿教师在自我发展的过程,因主客观因素影响,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碍,教师有时因此产生焦虑感。良好积极的心态对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幼儿教师需要不断体验探索,切实将自我发展落到实处。要想在专业发展上取得长足的进步,幼儿教师的自我反思是不可缺少的。幼儿教师的`自我反思主要指幼儿教师对自身专业实践的一种回顾、检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相关能力所做出的思考。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发展要取得进步,离不开教师持续不断地对自我进行反思与评价。反思自我发展的行为,找出自己有待改进的地方,加以改正才能取得不断进步。只有通过及时、深刻、反复的自我反思,很多有益经验才会真正内化到幼儿教师的认知结构和专业实践中。对此,师傅、园长和资深教师要在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实践中遇到问题时进行帮助和指导,以提高幼儿教师自我反思的敏感性和有效性。采用师徒结对的方式,使徒弟通过对师傅教学实践的观察、模仿和师傅的具体指导,逐渐体悟实践性知识并不断掌握专业技能和智慧的培养模式。
1.理念素养。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教育观和理性信念。在多元文化视域下,幼儿教师的理念素养不仅要有教育观念,还应有对文化的理性信念。当前我国由于区域差别大,城乡经济发展状况悬殊,家庭情况和社会声望程度不一,家庭成员民族和知识结构的多元,幼儿的文化背景千差万别,所以,幼儿教师应有一种警觉和敏感的态度,始终清醒地意识到幼儿及其家庭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理解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家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摒弃文化刻板和歧视等偏见心理,幼儿教师要树立公平的文化观。面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幼儿,教师应坚信每个幼儿都有自身学习和发展的潜能,教师要对所有幼儿都应抱有相同、且较高的期待,保证不因民族、宗教、家庭经济、身体、性别或能力差异等而排斥和忽视幼儿,幼儿教师要树立平等的儿童观。幼儿教师应淡化权威意识,把自身角色定位于“平等中的首席”,给予每个幼儿平等的师幼互动和参与活动的机会;消解自身的话语权威,认真听取不同文化主体的声音,公平处理一日生活中的多元文化问题,对幼儿表现进行合理和民主的评价,建立民主的教育观。2.知识素养。知识素养是教育教学的基础条件。在多元文化视域中,教育对象的生活背景和文化环境多元,需教师有各种相关知识来了解和适应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鉴于此,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就不能仅局限于“学科基础+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且需要多元的复合结构。幼儿教师应具有多元结构的知识素养,了解有关文化的基本知识。如,文化本身的特征、作用及发展过程的知识;与文化相关的学科知识;多元文化的内涵、核心要求和主要概念等。习得关于国家、族群、特定文化团体的历史文化知识。包括我国传统文化知识、一些民族的文化与历史和地区本土的文化特色和行为方式等。掌握特殊个体的文化背景知识。比如说,特殊幼儿价值观和行为等特征,以及影响特殊个体身心发展的家庭和种族文化背景等。3.情意素养。情意素养是进行教育活动的内在动力。教育是以人格互染和心灵感召的方式与教育对象发生知识和情感互动的过程。早期教育尤其要关注儿童幸福和快乐的感觉。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教育是一种提倡平等、尊重差异的“大爱”式教育。每个孩子都有内在学习的需要和潜能,是独特的发展个体。所以,人文关怀的情意素养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教师必备素质,多元文化视域中的幼儿教师应有对人类的热爱和博大的胸怀,关怀并接纳不同文化背景的幼儿、家长和同事。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教师应对社会公共生活持积极心态,超越个人私利,深切关怀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并对幼儿成长抱有敬业奉献的精神。幼儿教师应凸显对处境不利幼儿的关怀,结合相关文化知识和教学手段提供有效的学习环境,并施以情感上的特殊关怀。
四.加强管理中的情感激励。
以“人”为本的情感激励理念使幼儿园的管理模式逐步向“柔性管理”转变。情感激励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关怀驱动。情感激励蕴藏着情感关怀的无形力量,可以凝聚和鼓舞幼儿教师的士气。快乐而真诚的情感互动,可以引发幼儿教师和领导在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振”,激发幼儿教师内部潜在的工作动机,将领导关怀转化为自身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内部情感动力,从而实现情感的关怀驱动。园长的关注和激发能促进幼儿教师潜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园长作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关键人物,其作用不仅体现在行政和管理层面,更渗透在其和教师个人日常交往的点滴之中,很多时候,园长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副赞叹的表情都可能成为新教师提高自我效能感的重要依据。情感激励的关键在于唤起和维持幼儿教师的内在驱动力。情感激励有助于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幼儿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与内在潜能的充分挖掘,则有助于幼儿园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构建富有激情的幼儿园文化和谐的幼儿园文化能给幼儿教师一种无形的力量,犹如每个家庭对家庭成员所具有的特殊力量一样,是一种源自于内心深处的强烈归属感和吸引力,是一种真实情感的吸引和满足。它可以使全体幼儿教师形成强大的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发展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此,幼儿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理念,构建富有激情的幼儿园文化,重视幼儿园文化的整体设计、积淀和传承,用文化来提升幼儿园的管理品位,提高文化的育人功能,把幼儿园建设成有人文关怀、师生共享的情感家园,使幼儿教师切身感受到自身生命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以自觉、自愿的快乐心态去实现自身专业的主动发展。当然,文化的构建要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和先导,幼儿教师的行为,使幼儿园成为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教育园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一整套以教研文化为重点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通过制度来引导、规范幼儿机构,以人文精神教化全体教师。
立足区域资源,培养幼儿教师的文化敏感性。职后培训要结合地区特色,将幼儿园所在地区的已有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建立多元文化资源库,组织教师进行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组织精通民族文化的民间资深人士,与教育专家共同开发教师教育和培训课程,或邀请他们作为培训者参与到“国培”“省培”等培训中,提升幼儿教师对多元文化资源的应用能力。立足幼儿园实际,滋养反思、合作的教师文化。在幼儿教师准入考核时,应有意吸纳多元文化背景的教师,如外教、民族艺术老师和体能男教师等,丰富幼儿园教师结构;要鼓励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塑造开放和多元的班级文化;要鼓励教师从不同视角看问题,形成批判性反思与合作的教师文化,鼓励教师对文化不公现象进行批判,使其在行动中主动修正偏见,变革观念;要进行民主管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建立制度保障,保证教师在职业生涯过程中持续学习。立足教师实际,引导幼儿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并付诸行动。培养教师应面向所有在职的幼儿教师,要考虑到其身心特点和经验差异,考虑影响其多元文化意识的相关因素,结合多元文化实际体验,调动教师积极情感。培训形式应以主动参与式案例研讨为主,鼓励幼儿教师主动参与,积极评课、讨论与反思,将行动研究与反思相结合,增强幼儿教师的施教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其勇,美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走向与特征[j]现代中小学教育,.(08)。
[2]郑益乐,情感激励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缺位、失位与归位[j]教育评论,(06)。
[3]刘艳金,生命哲学视域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其路径重构[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01)。
教师教学研究反思论文通用篇七
新课标要求教学要为学生服务,要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要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适宜发展的环境。
然而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模式是:教师要黑板上绘画并进行解说--学生记忆绘画步骤及过程--学生“复制”图画。
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其想像力,创造力及动手实践能力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所以,要不断地进行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进行反思,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至关重要。
教学反思主要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当前“教学反思”已成为教育界使用率颇高的时髦词汇,几乎成了老师必谈之话题,写案例必写之内容。
如此铺天盖地盛行的反思之风,固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若静心分析一下则不难发现,现在老师们所进行的教学反思存在着不少问题和误区,尽管教学反思本身没有错,但过度的反思,为了反思的反思,形式化,模式化,套话连篇等现象则需要我们予以高度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
特别是不少教师把反思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效果等“教师怎么样教”这一层面,对“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的并不多见。
主张课堂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理念。
教师的教最终应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宗旨和归宿,忽视对学生的分析和思考也就放逐了反思的意义和价值。
而且教学作为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其实质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其中“教”与“学”本身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机的`整体。
所以进行教学反思时,应该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大方面的内容。
因此说:有志于教学反思的老师们,除了反思自身的教学能力外,还应该多为学生考虑,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反思自己的教学。
那么如何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反思呢?经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创造能力方面进行反思。
一、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反思。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学生对美术感兴趣,才能主动去吸收美术知识和技能,并更多地接触优秀的美术作品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兴趣也是信心的推动力,对美术兴趣盎然的儿童,总是信心十足敢于大胆表现,他们思想活跃,经常表现出高度的创造欲望和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去感受事物并对事物产生充分的联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儿童的好奇心强,好动,他们喜欢各种各样富于乐趣的“游戏活动”,可以说喜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生活是游戏的生活,儿童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
因此,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寓教于乐,常常采用游戏教学法,例如猜谜语、脑筋急转弯、贴五官等游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学生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约束,心情舒畅地即兴作画,对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张扬学生的个性,挖掘内在的潜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反思。
新课改,改变了以往传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学生不再是“接受器”,被动的接受知识。
通常以这种“探究”、“体验”、“合作”等学习方式来代替这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探究式”是当今最热门的学习方式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反思教学中要重视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上考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有一句名言:“自然总是美的”。
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看看各式各样的草儿、美丽的花儿,摸摸树皮上斑驳陆离的花纹,观察小动物们的行走姿态,倾听鸟儿婉转动听的声音等将孩子放归大自然,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来启发孩子的想象力,这样孩子的兴趣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
三、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反思。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情感是创造的灵魂,兴趣是创造的先导,想象是创造的核心。
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造。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也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就是要给孩子创造一种利于他们思考和探究的良好氛围,让他们的丰富想象力在绘画天地自由驰骋。
听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现在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位于科学技术的制高点。
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到胜利实施。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代,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他们可以“异想天开”: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不同国家的儿童可以在纸筒互相“打”等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对儿童来说,正是奥妙所在,因此,要指导儿童画,首先要尊重儿童神奇的幻想,挖掘这审美的奥妙,进行一些能引起学生联想、发挥想象的创造活动,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课程标准》。
教师教学研究反思论文通用篇八
回顾这一学年的工作,我心中经常在反思,我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应该做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做好了什么?有了这些追问,使我的工作更有意义。在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工作中我也感受到工作的快乐。本着总结经验,进行反思,弥补不足的思想,对自己本学期的专业发展情况做以下总结:
一、教学方面一丝不苟在本学期我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教学观念,积极学习新课改的精神和新课标的内容,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认真研究教材,广泛阅读大量参考资料,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教案书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成集,提高教学水平。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每节课都给学生一个精彩,一个惊喜,一个深刻的收获和一个学习人生上的启示。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力争在每一节课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并坚持做课件,保证堂堂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活动,同时利用网络资源,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也提高了自己在教学中与其他学科整合的能力和理念。学习了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增强了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坚持学习,认真落实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钻研新课标和教材,课前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备好切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每一堂课,结合新课程、新理念选择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精讲多练,面向全体学生。课后认真批改作业并及时反馈批改情况,并在班上进行集体更正。努力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教法、新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的需要。
三、存在的不足与解决措施由于自己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所以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专业理论学习不够;有时只局限于学生认知的成长而忽视了情意的发展;在课堂上“放”后不能较好的“收”等。在下一学期里更加深入学习,使自己的自身素质和能力得到不断完善。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次培训,同时珍惜每一次培训学习的机会,在培训中务实、求真,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从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角度出发,弥补自身不足,更进一步提高自身具有的能力和素养,为教育事业发挥一名教师应有的作用。
四、集体合作精成所致每一学期为了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优化课堂教学,学校都进行了校本课堂研讨课,每一次的研讨课对于我来说,都是一次的学习机会。在本学期一年四班刘宏老师参加了我区的教学大赛,在刘老师一次次的试讲后,所有语文组的教师都能集思广益,弥补本节课的不足,每个难点必究,每节课必精研细磨,大家团结协作,在工作中不断探究教学思想,进行教学策划,使我在这个过程不断积累和成长。
教师教学研究反思论文通用篇九
专业引领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专业引领,这就是一个幼儿教师快乐、自主生长的过程。所有影响我专业生长的重要因素中。也许只是一味埋头苦干,就像是萝卜煮萝卜,还是萝卜”如果没有专业引领,也许只是一只“井底之蛙”永远只看到头顶上的一小片天空。应该庆幸,能处在一个注重专业知识、提倡专业引领的时代,只有通过专业引领,才干促进我教师不时克服困难,不时总结经验,从而进行有效的自我反思,促成自身的专业化生长。
注重人格和主体回归的人文时代,这是一个弘扬个性。这是一个高度重视问题意识、思维品性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发明教育时代,这更是一个以信息多元易得可选、教育更趋向民主理性为特征的后喻文化和网络教育时代。这样的时代,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传承作用得到人们更广泛的认同。教师专业化发展,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关注的焦点。
如何在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上有进一步的提高与超越,作为教师。不时地追求。
这个班的男孩们特别地顽皮,记得刚来幼儿园是三年前的事情了接的一个大班。尤其是以三个男孩为首的园的风云人物”人们都说顽皮地孩子都是比较聪明的确,身上尤为显著。
头脑灵活、思维敏捷。欧阳,刘。想象力丰富、能词善辩、能一口气念完一整篇故事。姚,能说会道,讲故事绘声绘色,刘的朋友。三人无论是学什么身手都是率先完成的于是会想出各种方式来戏弄其他小朋友,耳边不时传来小朋友的*。这时我往往让他三人坐回位子,告诉他不要影响其他人。过了没多久,位子上早已没了踪影。一次、两次、三次之后,陷入了深思中,这样下去不是方法呀?该怎么办呢?试着表扬他身手学得棒,继而请他协助其他小朋友。没想到这个方法果然奏效,三个人安安静静地做起了小老师”
教育评价的过程,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生长的核心因素”教师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的专业学习与全面发展的过程。反思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两个变化,由单纯的教育工作者变为研究型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型”教师,自己身上实现了教学与研究,教育与学习的一体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反思不及只是改进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教师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价值与意义,可以逐步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
时刻关注幼儿,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反思型的教师。关心幼儿的发展;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生长,关心自我完善,努力以自己的生命之光启迪孩子的心灵,为自己的生命能与众多儿童的生命一起闪光而感到自豪与满足。
经常会在教学前进行反思,首先。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每一次活动前,都会对前一次的活动进行反思,想想自己是否与孩子亲近尊重了孩子的发展;否适时的介入活动,有效的引导幼儿;否对孩子的问题、行为做出了及时的反馈…除此之外,还会对孩子在本次活动中的一些表示进行估计,孩子对这个游戏的兴趣会怎样,否会出现比较激动的局面,一旦出现该怎样较好的引导;回答问题时孩子会回答哪些方面的内容,考虑各种答案的可能性等。
教师教学研究反思论文通用篇十
摘要:反思性教学因具有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的实践合理性而迅速影响到世界各国,成为一种强劲的教学思潮。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界定了幼儿教师反思性教学的概念,探讨了反思性教学的过程,分析了幼儿教师反思性教学实践过程的主要环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幼儿教师反思性教学实践活动的途径,以期为幼儿教师反思性教学实践活动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反思性教学是一种把关注学习和行为变化的思想和行动整合起来的方式,因其具有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的实践合理性而迅速影响到世界各国,成为一种强劲的教学思潮。幼儿教师如果在教育活动中能坚持自觉反思,那么其发展就不是一种短期的或阶段性的,而是一种可终身持续的发展过程,然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幼儿反思性教学的实践不容乐观,能达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觉学习不断反思成为研究型的幼儿教师是很少的。基于此,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从教师的真实感受出发,探讨幼儿教师反思性教学实践,为提高幼儿教师反思性教学实践活动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一、幼儿教师反思性教学的内涵。
较早研究反思的是英国哲学家、教育思想家洛克。洛克认为反思是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省自照。是人们把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认识对象的认识活动,是对思维的思维。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反思起源于主体在活动情境过程中产生的怀疑或困惑,是引发有目的探究行为和解决情境问题的有效手段。”而反思性教学这一术语的正式出现主要得益于美国学者斯冈1983年的著作反思实践者: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考一书的影响。斯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反思性教学的问世是对将教学改革简单地贴上成功或失败标签的超越。”目前,对反思性教学的主要观点有:第一,把反思性教学看作教师主体借助理智的思考、批判的态度和方法进行批判分析的过程;第二,把反思性教学看作不仅要从技术上考虑、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要理解教学的广泛的社会和道德的基础;第三,把反思性教学看作包括课堂情景反思、课堂实践基础反思、道德伦理反思三个层次;第四,把反思性教学看作对实践反思、实践中反思、为实践反思的过程。以上观点分别从反思主体、反思对象、反思过程等不同侧面揭示了反思性教学的涵义,如果将它们加以综合考虑,似乎能更全面地勾画出反思性教学的完整图景。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笔者认为反思性教学就是指教师主体通过一定的反思实践对一定对象进行反思,力求探索教学改进,以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为目的的活动。它是一种要求自我发展的教学态度和意识,它既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思,同时又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进步和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发展的目的。幼儿教师反思性教学就是指幼儿教师通过一定的反思实践对一定对象进行反思,力求探索教学改进、以实现幼儿和幼儿教师的共同发展为目的的活动。
1.幼儿教师的主体反思意识。反思是指人对自己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本质是一种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进步也是一次次的反思的结果。反思性教学又是由教师操作完成,而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的影响,所以,反思性教学有效实施的关键就在于教师主体是否具有反思意识。笔者认为主体反思意识主要包括心理认同感、职业道德意识、自觉反思意识与反思效能感这四个方面。
研究发现,幼儿教师对幼儿园开展反思性教学活动持一种积极的态度,能够意识到开展反思性教学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并且希望通过组织反思性教学活动使自己的反思意识不断提高。
在职业道德意识方面,教师态度不一。一些受访的教师表示,如有可能自己将离开幼儿园另谋职业。另一些表示,愿意从事幼教工作。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意识的重要方面就是责任感,而责任感是教师自觉反思教学行为的前提,它能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关于主体的自觉反思意识方面,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自觉反思的重要性,基本上形成自觉的反思习惯。
在反思效能感方面,一般地,反思效能感较高,主体意识越强,越容易进入反思状态;主体职业道德水平越高,越有执着性与责任心,越会自觉反思;如果缺乏情感,就缺乏反思内驱力;如果缺乏反思意识,一切行为将都是纸上谈兵。
2.反思性教学活动的设计。反思性教学活动的设计是指在反思性教学活动初始阶段,幼儿教师对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教育活动内容、活动准备的选择以及教育活动等环节的设想过程。 反思性教学活动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以((纲要))所提出的各领域目标为指导,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目标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第二,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与本班幼儿发展水平要相适应,同时又能促进幼儿发展,贴近幼儿的生活和经验,而且又有助于拓展和提升幼儿的经验,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并为幼儿终身发展打基础,能为幼儿提供与活动目标相一致的经验。第三,教育教学活动的准备围绕活动目标和教育内容来创设相应的学习环境;投放的活动材料需安全、卫生,便于幼儿操作、观察、尝试、探索,要为幼儿做好与活动内容相关的知识准备等等。第四,教育教学活动环节的设计要注意教学过程每一步骤的有效性,每一环节所起的教育作用。
3.反思性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幼儿教师反思性教学活动的实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幼儿教师设计教育活动和幼儿学习教育活动。
反思性教学活动方案的.实施过程可重点反思四个方面:第一,教育活动组织形式的选用要适宜,要因材料灵活地运用。第二,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要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注意各领域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意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之中。第三,教师的指导要注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内部动机;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为幼儿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特别是幼儿之间相互学习和自由交往的机会;要重视幼儿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指导;灵活地处理偶发事件,具有应变能力;能在观察和评估幼儿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时调整计划等等。第四,教师要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察觉幼儿的需要并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能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灵活地转换角色,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等。
4.反思性教学活动的评价。关于反思性教学活动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幼儿学习后的发展状况;幼儿发展状况与活动目标的符合程度;活动产生了哪些非预期的结果。其次是教师通过这一活动的实施获得哪些提高等等。
教师教学研究反思论文通用篇十一
园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幼儿园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园本课程对幼儿园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何通过园本课程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仍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我们要从园本课程的角度出发,努力探究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路径。
一、建立并完善幼儿园教研管理机制。
1.以园为基,建立教研机制。
首先,幼儿园应加强幼儿教师人员配置,做好统筹规划,确保人力资源配置合理、高效。幼儿园应建立园本课程科研小组,并形成以园长为首,以教研组为核心,以优秀骨干教师为基础的高效人力资源体系,通过合理的任务分配和明确的教育目和园本课程开发目标,使教师等人力资源发挥最大作用,在实现专业发展的同时提升园本课程建设水平。其次,建立并完善教研机制,为园本课程的实施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幼儿园可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园本培训,包括专题式培训、参与式研讨培训、案例分析式培训等,通过一系列教研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此外,幼儿园还可通过积极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包括课题研究、教学比武和各类技能大赛等,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2.以研为实,倡导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也是决定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教学反思水平师。基于教学反思的重要价值,幼儿园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反思活动,从而为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必要依据。幼儿园可利用例会开展教育活动,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经验与其他幼儿教师分享,与此同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有效反思,并在反思中改进自我,重建教育生活。幼儿园还可以通过教学日志的形式进行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幼儿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反思,如采用录音笔、观看优秀课程等形式,为幼儿教师答疑解惑,不断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二、更新观念、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积极性。
1.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一种根植于教师思想内部的`、可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产生影响的思想观念。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环节。作为幼儿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错误认知,重视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将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有效结合在一起,通过教研能力的提升,坚持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反思的教学过程,不断提升幼教专业能力。
2.促进专业知识提升。
幼儿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途径较多,包括阅读书籍、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和主动进行教学反思等。书籍是幼儿教师丰富知识、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渠道。幼儿教师应在工作之余,多阅读一些学前教育方面的专刊、书籍,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等,更全面及时地了解学术前沿动态,拓展自身的知识视野,为园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学术交流会议是幼儿教师提升专业知识的必要途径之一,通过学术交流会议,幼儿教师可以接触到更多优秀的幼儿教师。“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并通过观察和自身实践,不断进行反思,通过总结,使自己得到提升。幼儿教师应在幼儿园的工作中认真观察、主动调研、不断参与各种讲座和培训,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反思,总结经验,从而更好地指导日后教学。
3.多途径发展专业能力。
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环境创设、生活组织、教学活动设计和激励评价,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在环境创设中,教师应巧妙设计,积极参与,亲自动手,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生活组织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幼儿生活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将各种问题梳理、总结,凝练成自身的经验,用以指导日后的教学;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应积极设计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活动,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尽可能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在激励评价中,幼儿教师应及时关注幼儿,并对其学习、活动等情况进行及时点评,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注重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幼儿教师参与培训是提高其专业能力、丰富教育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不仅可以通过教育培训,不断丰富理论知识、拓展视野,还能够通过教育培训与其他经验丰富的教师沟通、交流,获得相关专业人士的指点与支持,进而促进专业能力的提升。参加教学竞赛是提升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参加竞赛,如歌舞比赛、绘画比赛、手工大赛等,提升专业技能,还可以通过参加教学示范课,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在竞赛中不断增长的知识、提升的能力,可为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奠定良好基础。幼儿园的园本课程是幼儿园根据自身实际特点与幼儿发展需求自行设计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这一研究活动只有在幼儿园全体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合作的基础上方可顺利实现。幼儿教师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教学问题进行总结,并将其提炼为教育观念,用这些教育观念反过来指导教育实践,通过不断的转换,提升幼儿教师专业能力,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教学研究反思论文通用篇十二
当我们面对“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目的和行为、过程和结果如何?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的地位、追求如何?”等问题时,是否把这些问题明朗化、条理化,形成了一种客观的认识。
时下,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种事实:教学研究已经沾染上了浓浓的商业气息,教学研究已经打上了深深的金钱烙印,尽管它在更多时候、更大程度上是不得已而为之。我们的研究一旦受到名利的驱使、唯利益是瞻,便会失去自己的个性和尊严,沦落为金钱和名利的附庸。
教师的教学研究本质上是全心全意为教学本身服务的,它的使命就是认识教学、改进教学、完善教学。像李吉林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李镇西的语文生活化教学、窦桂梅对“主题教学”的思考等等无一不是从教学出发又回到教学的。这样来看,教学研究就是对课堂教学真真切切的感受,就是踏踏实实地度过一个又一个“45分钟”教学历程,就是对发生的每一个教学细节判断和决策,就是穷根究底、直面自我的深刻剖析,就是未雨绸缪、指向下一代的的操劳和筹划。因此,教学研究有自己独立的品格,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是一种自由的、主动的、充分展现教师智慧和个性的发现之旅,是教师的一种不得不做的欲望和不得不说的冲动,是一种真真切切的内在需要。
教师的教学研究是内生的,并不是外铄的。教师经常处于充满危机、困惑与尴尬的“压力情境”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情境的“不确定性”、职域的“无边界性”和责任的“无限性”。正是在日积月累的苦闷和苦恼中,教师产生了一种“我是谁”的自身审视、一种“我从哪里来”的自我诘问、一种“我要干什么”的自我求证、一种“我要到哪里去”的自我探询。所以,“教师的提问不单纯是一种求知、一种理智行为,而更多地反映出某种实际的生命遭遇、艰难的处境和困惑,以及关于教育教学生活的矛盾、苦恼。教师的探究更多地意味着遭遇挫折的惊异与震撼之后对儿童发展可能性的寻求,对自身专业命运的叩问,对已有教学经验、个人教育信念的澄清、质疑。对教育应然的追寻:意味着教师将‘不确定性’、‘无边界性’、‘复杂性’等作为创造的契机加以把握、给以积极的应答”。
真实的教师是生活在教学的真实当中的,教学的真实是蕴涵在真实的研究当中的。因为“真实”意味着教师在教学当中对一笔一画的精心预设,意味着教师以一种怎样的开场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意味着在集中与分散、合作与个体、讨论与讲授当中或者择善而从或者保持恰到好处的张力,意味着把开了小差的学生拉回课堂,意味着让失控的课堂恢复秩序,意味着回答学生你压根就没想到的几乎不按“套路”而来的千奇百怪的提问,意味着从学生的眼睛当中读出是不是还需要继续强化,意味着面对学生的挑衅还要强压怒火、强装笑脸显示自己是民主的典范,意味着面对沉闷乏味的课堂还要抑制自己的不满而显示自我陶醉,意味着面对自己的低级失误或无地自容或做无力的辩白……教师就是在这样的现场、事件、琐碎中操心着、思考着、应答着。面对“真实”,要想避免单调和重复,要想从容而有意义,唯有研究。因此,教师的教学研究是“自求”的,是一种自我诉求、一种自我探求、一种自我要求、一种自我追求。正是这种“自求”,使教师增长教学智慧,形成教学理性,提升教学境界,实现教学意义。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是大量的随机的、偶发的、情境的、个别的问题。这些小现象一般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如对学生进步情况的关注,对混乱、冲突的课堂秩序的关注,对学生的紧张情绪的关注,打算尝试新方法等等。尽管这些现象很“小”并极容易被忽略,但却真实地发生在教师自身或身边,且在时时牵动着教师的神经,常常触动着教师的心情。发现这些小现象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提升这些小现象的过程,其实就是归纳问题的过程;解决这些小现象的过程,其实就是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正是通过对这些不起眼的教学小现象的研究,能够让教师感受到踏踏实实的收获与成长,体会到教学研究的真实与真诚,引发起教师思想的波动与震撼,锻炼教师的问题意识与问题能力。另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还有一些真实的、实用的、必在的、斥伪的问题。这些问题杜绝虚假和表演成分(如表演课、观摩课、交流课等),讲求实际和管用。通过对真问题的关注,能够使教师的教学研究求真、至善、达美。
事实上,教师所进行的研究是一种特定的“教学研究”,它是对教师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探究,其目的不是为教学工作增加额外的负担,而是力图使教学活动以更有效的方式展开,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尽管在研究之初教师可能费时费力,但一旦进人研究的正常状态,熟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那么教师的教学就演变成“研究式的教学活动”,课堂就不再是教师和学生彼此守望的阵地而是共同耕耘的田野,教室就不再是教师噩梦开始的地方而是教师天然的实验室;一旦教师从自己的研究中找到了有效的教学策略,就有可能熟练地解决教学上的种种“困惑”;一旦教师从自己的研究中悟出管理的诀窍,就有可能减少无效的重复劳动。比如,魏书生可以靠“六步教学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一种探究之旅,李吉林可以靠“情境”的魅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一种体验之旅,李镇西可以靠“民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一种快乐之旅。因此,从长远来看,教学研究不仅不会增加负担,反而因教师能力的提高、有效策略和方法的掌握,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教学的实践本性同样告诉我,研究不止步于一个概念的认识,而是一个实现的过程。一位教师,当他对教学的意义、对自己所授学科的意义、对自己正在教授的内容的意义、对怎样使这样的意义在自己的教学、自己的学生身上得到实现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意识和探索的行动的时候,他对教学研究就算开始了。这样做,研究完全融入了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他们的日常工作是一体的。同时,他们的教学活动也因为有了明确的、自觉的实现教学意义的意识而体现了教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尽管教师可能会为自己的研究结果而感到兴奋,但教师更注重那种“百思不得其解”的研究过程。
教学研究到底是追求理论还是为了实践,一直以来这是一个存在分歧的问题。主张追求理论的人认为,既然是研究就要遵守研究的“规则”,就要遵照“学术”的标准。持有这种主张的人大多是专业的教学理论工作者,他们强调教学研究重在描述、解释教学现象,建构教学理论,落脚点在“研究”上。而主张为了实践的人则认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有自己的研究“规则”和“学术”标准(质化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校本研究等)。持有这种主张的人大多是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他们强调教师的教学研究无意追求宏大的理论建构,而是从自身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反思或分析解决这些问题,落脚点是在“行动”,是为了“行动”而“研究”。因此,两个阵营的旨趣是有差异的,正如有学者所言:“教学论研究与教学研究密切相关,但不等于教学研究。教学论研究重在‘应然’,教学研究突出‘实然’。教学研究展示对真的尊重、对现实的阐释、对问题的解决,以自在为主要行动原则;教学论研究虽也有对真的展示,但更多的是体现对善的向往,对美的信仰,对未来的阐释和追求,以自为为主要行动原则。”比如,教师可能会问这样一个现实问题:我怎样才能使我的没有明确目的的学生每晚都做家庭作业呢?而研究者可能会问这样的可研究性问题:两种不同的奖励制度(自由的在校时间与父母的表扬)对于无动机的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有什么影响?这两个问题都清楚地以问题形式陈述,但显然两者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
当然,教师的教学研究并不是排斥理论的,相反,还需要经常进行理论学习,因为理论在问题的解决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理论的学习可以帮助教师冲破习惯和经验的束缚.让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促进教师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并及时地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教改信息,从而为教师的问题求证提供正确的理论基础;理论的学习可以为熟悉的事件提供不熟悉的阐释和另外的工作方式,从而给问题求证提供不同的视角;理论学习可以帮助教师升华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但需要强调的是,教学研究本真和使命乃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我们要“避免教学观念世界的奴役和主宰,时刻注意在教学观念世界与教学生活世界两者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以不脱离对方为最基本的尺度”。
教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自己。教师主体的回归,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这一切都强烈呼唤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而拥有最佳的研究位置、丰富的研究机会、更多的研究权利则使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成为可能。教师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意味着教师自己来研究问题、研究自己的问题、研究问题的自己。教师自己来研究问题决定了教师在所面临的问题上可以进行自己的见解、分析和表达;教师研究自己的问题,可以激发教师研究的热情和坚定教师研究的信念,解决教师面临的困惑、迷茫和苦恼;教师研究问题的自己,就是在研究中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理解自己,回到自己的真实状态,以自己为研究对象,以自己为研究工具,不断地提升自己。
教师的教学研究是一种“行动一感悟”式的研究,而不是“旁观一发现”式的探究,是属于原生态的研究。它要求教师把自己“摆进去”,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身份“聚焦自己特定教学情境的经历、体验与感悟,描述自己教学生活中实际的境遇、困惑与迷茫.以及尝试理解、诠释与解决教学问题,是对自己生存、发展意义的不断探寻与叩问”。
“理论也许能转化为技术,但它永远不可能直接转化为教育情境问题的处置所需要的直觉、艺术。对心灵问题所施加的教育影响往往不是技术的,而是艺术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共通的,而是独特的。面对极富有挑战性的困难处境,教师恐怕也无法抽身出来,保持距离,作‘客观性’的思量,其所迫切需要的是洞察问题的症结,捕捉最佳时机,作开放式的聆听、意译,获得移情理解,采取智慧行动,富有创造性地建构出新的教育价值、教学方案与艺术。”当学生上课走神的时候,任何一位教师也不可能停下课来先去分析这位学生为什么走神,然后研究如何把他拉回课堂,而是通过一个眼神或者一个停顿来进行不动声色的提醒,从而使学生回到课堂。所以,教学研究是一种智慧的生成,是一种艺术的升华。
教师教学研究反思论文通用篇十三
我们学校每周没有一节写字课,老师对写字教学的重视却因人而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虽连在一起,实际上教学中重识字轻写字的现象极为严重;教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对写字教学投入的时间、精力少。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写字教学的重视不够。在写字教学中要求不严,学生书写时字迹潦草、行款不整齐、卷面不整洁等现象很普遍。
大多数老师认为教学水平主要体现在学生成绩上,学生写字好坏与成绩、升学无关,于是忽略写字教学。教师对此教学环节缺乏精心的设计,经常是教师满堂讲或学生满堂练,教学效果差。
我认为改变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建议学校开设写字课,教师交给学生习字方法。开展每天20分钟天天练制度,校内10分钟,校外10分钟。“天天练”不求写字的数量,只求写字的质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从练字中找到乐趣,自己喜欢上练字,教师就要花心思改革写字课。如经常讲些书法家练字的故事调节枯燥的练字过程,想办法提高写字课的教学质量。慢慢培养学生的习字兴趣。
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或粘贴板报的形式展示同学们的写字训练成果,学校还可以组织优秀作业评比,学生书法表演赛等等,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充分地展示自我,发展自己的特长。更激发习字的兴趣。
让我们通过写字教学使学生感受汉字之美,传承和弘扬这独具魅力的汉字艺术吧!
教师教学研究反思论文通用篇十四
1.幼儿园方面。
幼儿园是教师实现价值观和谋生的重要场所。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幼儿这个特殊的群体,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而作为教师,职业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幸福感和满足感也会降低,将影响教师的主体性发挥。
(1)幼儿园园本文化发挥不足。
所谓“园本文化”是指幼儿园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综合体。好的“园本文化”向大众展示幼儿园成功的管理风格和良好的师德面貌及高水平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园本文化”地位将直接影响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在调查中发现,对于教师在幼儿园中提出学习与进修的要求,仅仅只有16%总能得到支持,“机会极少和基本得不到支持”各占21%、7%。对于教师主动提出的自身学习,获得支持的较少。
(2)制度建设中幼儿教师的参与少。
2.教师个体。
教师个体的发展将决定主体性能否较好发挥。目前农村幼儿教师主体性发展的情况表现如下:
(1)终身学习意识良好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21世纪中没有继续学习意识的人将会遭到社会的淘汰。身处要职的幼儿教师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做无源之水。据了解调查,目前不少教师在此方面表现良好。
(2)专业文化素养及科研能力低专业发展主要包括教师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幼儿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幼儿发展的需求。然而在川南农村地区,由于教育资源有限,教师的入职门槛较低,在受访的教师中,专科学历占所有教师的53%,具有幼儿教师资格的仅占38%。农村教师中民转公教师多,代课教师多其教育教学的方法不专业,影响了幼儿教育的质量。教师学习能力也有差异,对科研方面贫乏的了解直接导致其科研能力低。
(3)心理素质有待提高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它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时间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表现出来。在处理灵活机动的事件和需要发挥临场应变能力的时候最能体现。在面对社会或者家庭矛盾冲突的时候,多数教师不能保持较好的心态,较好解决问题。对于自身的各种压力也不能妥善解决。
(4)教育理念不完善教育理论是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概念、教育判断或命题,借助一定的推理形式对于教育问题进行新的陈述,教育理论是具有系统性的,是对教育现象和事实的概括反映。对于幼儿教师来讲,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幼儿园实际相结合,形成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准则是必要的。然而在处理幼儿园中事务时,不少的教师仅仅只是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处理。没有适合自己、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二、对策。
调查发现教师主体性主要由内外因交互作用影响。事物总是通过内因起决定作用,但外部的环境因素必须尽量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人也要自觉主动的学习。在克服各种不利于主体性发挥的因素下,幼儿教师主体需要自觉主动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创造性。对于国家来讲,幼儿教育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发展中的问题。国家和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使得教师的压力巨大。国家应该对幼儿教师一方面提供积极物质和精神的帮助,一方面努力监督教师的职业技能和教师道德,关心教师的生存发展状况,尽量为教师继续发展提供机会,这也需要国家将对教育的投资落到实处。在精神方面的关怀,表现在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上。使教师愿意从事幼儿教育职业。社会和家庭方面要理解幼儿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在教育孩子的同时积极与幼儿教师进行沟通,联合培养幼儿,使双方的教育理念方法相一致,让教育取得最大的成效。社会给予教师的压力要适当,其实很多时候幼儿的发展是与家庭教育、社会影响密切相关的。在外界的影响下,教师也要积极丰富自己的理论与教育模式。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幼儿园方面,教师在管理中的主体性缺失比较明显,在幼儿园建设和管理中,园方需要给幼儿教师适当的权力。这样不仅仅使教育的管理办法能够得到更多的完善,幼儿教师也会觉得自己是受肯定的,园本文化也将发展。其次,对于教师自主提出的学习的要求,园方要尽量地满足,如若现实要求不能满足,尽量做好亲情关怀。但是,学习是必要的。对于幼儿教师个人来说,首先幼儿教师既然选择了幼儿教育,那么不论什么原因,我们应该相信自己可以做好。对于以上提出的外界因素的影响,教师要摆好自己的心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对于教师个人而言,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抓住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比如,专家的讲座,幼儿园组织的讨论交流、培训以及自己自觉自愿地发现了解。其次,要以幼儿为出发点,在实践中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加以运用。
教师教学研究反思论文通用篇十五
摘要: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成为国际教育改革中的焦点问题。本文从教育叙事中的反思、同伴互助间的反思及利用《学科教学创新的课堂分析系统》中的反思工具来探讨高效能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的途径并结合信息化教育对完善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所提出的新内涵做浅陋的见解。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叙事;学科教学创新;课堂分析系统。
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是推进优质教育的重心,而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有赖于教师是如何进行反思的。教育叙事、同伴互助的反思对教师内部结构的不断完善具有一定的作用,利用“学科教学创新的课堂分析系统”进行反思更突显教育全面性、系统性。该系统切合了我国实际的当代课堂教学理论、策略和方法,为教师提供了教学自我诊断、反思与评价的平台,更好的实现教师基于日常课堂实践中的专业发展。教师对自身实践和同伴互助的持续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真谛。而要得到持续的、终身的专业发展,在信息化已经成为助推教育变革和发展的核心要素的今天,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已迫在眉睫。
教育叙事指凭借记忆或再现用叙事的.语言将立足于日常教学中的实践表述出来的一种方式。教育叙事不仅仅是事件的实录,更是对过往经历的一种演绎、理解、注释的过程,是敞开心扉,是分享经历,是共同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把自己的理论置于实践的参照下,接受实践的检验,让承载着教育经验的理论得到启发和提升,从而使理论和实践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得到丰富、完善。
教育叙事的表现模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尤其在信息化成为助推教育变革和发展的核心要素的今天,除了用“案例”的形式记录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博客”这个全球化、个性化、数字化的交流平台。在“博客”中根据教师对自己日常教学生活的描述和分析,可以与广大的群体进行深度的交流,达到深度的反思,以促进教师持续的专业化成长。
二、通过团队间的同伴互助来实现自我持续的专业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自我反思是自省常新的有效手段,但由于教师个人的主观因素从而教师个人的反思带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局限性。因此,国际领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同伴互助”的概念,提倡教师要共同工作,共同反思,彼此学习和改进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同伴互助为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在学校环境中每个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是智慧的实践者,通过同伴间的互相观课和指导是一种有利于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同伴互助强调基于教学实践平等的原则上通过同伴间的对话、沟通、反思和实践的形式集合大家的智慧,在共同的反思与参与中自我改进以获得教师专业的追求、专业的探索、专业的发展。
三、利用课堂分析系统帮助教师反思以促进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
《学科教学创新的课堂分析系统》在国内的研究开发中属于首创,在国际研究界也极少有对这一领域的系统开发。该系统的应用为教师的反思提供了有效的认知工具,通过系统的反思,能准确的处理如何矫正学生的错误认知,能建立对后进生帮助的策略,不断在反思中完善自己的教学观与学习观。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此系统,根据教师的反馈信息,不断审视自己的职业情感和教学素养。这样一套辨析教学效能的分析系统,是教师自我和共同反思的工具,更加切实地帮助了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自我持续的专业发展。《学科教学创新的课堂分析系统》是在对本土学科教育研究经验上的提炼,因此它更加切合我国本土的教育,符合本土教师的教育水平。通过对课堂的监控,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自我诊断,教师可以更好地来反思反观自己的教学效果,从中找到可取的经验与教训,在实践和反思的结合中重新组建已有的理论,把新生的理论再运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它的可行性,如此不断地循环来促进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措施,它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才能升华为智慧,才能昭示隐藏在实践中的价值,才能使经验系统化、理论化,并使之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实现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之时,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对持续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内涵: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素质,具备较高的信息化素养。
四、信息化教育需要教师提升信息化素养,完善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内涵。
技术飞速发展,信息资源日益丰富的信息化时代,给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信息时代不仅要求学生获得所需的知识,更要掌握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方法,新的教育思潮与信息技术的不断整合要求教育要现代化、要信息化。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教师的信息化专业知能发展是关键因素,而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是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知能的重要基础。
何谓信息化素养?它是一个动态且发展的概念,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变化、与时俱进的,因此目前我们只能期待透过现象捕捉到些本质。信息化素养主要是指对信息的敏锐性、对信息的主动猎取性、对信息的主动接纳性、对信息的即时处理性、对信息的情感性和较强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它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和导航者。有高水平的信息化素养能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自如地用好信息技术,能更容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提高工作效率、完成教育教学的目标。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师能否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的成败。因此我们要不断跟随信息时代的步伐,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养,不断完善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的内涵,以登上教育变革的舞台。
参考文献。
[1]丁纲.全球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创新计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8).
[2]任友群.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教师教学研究反思论文通用篇十六
申继亮,刘加霞认为教学反思的含义: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对已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而且在思考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清晰表征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2因此,我们可以从此定义中看出教学反思要求教学主体主动的、审慎的、积极的、持续的、深入的去思考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
一、强化反思意识。
舍恩理论证明,既然人们不可能在每种情况下都重新设计自身的行动,那么,个人必须掌握一种能在任何情况都有效的行动理论,而这种行动理论来自目的明确的个人意识。人们的行动理论存在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名义理论,即人们宣称自己的行为所遵循的支撑理论,通常是以一种固定的信仰和价值观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甚至自己也信以为然,这即是反思意识的培养;第二种则是应用理论,即人们实际运用的行动理论,这只有通过观察人们的实际行动才能够推断出来,此即是对反思意识的良好运用。笔者认为,关于反思意识的强化,莫过于投入自主性,增强责任感,二者相辅相成,能共同作用于意识。
1.自主性。
幼儿园与教师践行教学反思之初,便是名义理论向行动理论逐渐演化的体现,由自治转变至他治,而此过程稍有偏差即能导致两者的相互对立,不一致性,这就是缺乏自主性意识,承诺与行动相悖,而成功的教学反思就是要使得教师意识到这种不一致的差距。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去促成这种转变的正确性,一致性,扮演教学反思的真正主导者,收效方能明显。
2.责任心。
人们的任何行动都是经过设计的,习惯的力量非常巨大,要想改变人们的习惯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大部分人很少会去思考自己的应用理论是什么,所以,当要求人们去想一想自己的应用理论时,不仅不合乎常理,也有违人们一直以来所熟悉的行为模式。可以想到的是,如果人们缺乏对某件事情的责任感,便不能在长期的践行中形成习惯并一路坚持。教师应明确自身教学目标,以创造良好的教学质量为己任,辅之合理的奖惩机制,培养自身对教学反思的责任心。这样接下来就可以思考改善和发展它们的能力,剔除阻碍这些能力可持续发展对的因素。责任感可以帮助组织中的成员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以何种推理为基础来行动的,使员工之间的互动沟通更有效率,组织的运行管理更有成效。
二、提升反思能力。
提升教师教学反思的能力,目标主体回归到教师本身,此时仅仅依靠之前所提到的幼儿园外部制度刺激已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自身还需要有足够的提升意愿及需要,从以下多个方面谋求优化。
1.端品行,重实践。
为师之道,端品为先,模范不端,则不模不范矣。教师提升教学反思能力的第一步,是立人,只有拥有良好的德行,才能在后续的工作中充当学生楷模,从根本上做到教书育人。自古云人品不立,则自知不足以为师,为师者不可不重自身的.道德节操,上行下效,尤其对心智尚在发展塑性时期的幼儿学生,做到了德行一致,在教学实践中展露德行,才可谈反思能力的提升,才可谈教育的成功。
2.深挖掘,精储备。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书本、大纲、教育理念的“传道者”,将最基础的素养授予潺潺学步中的幼儿,能于平淡无奇的点点滴滴发现新的视角,新的变化,在学生面前展示一个精而广的世界,才称得上成功的教学。视角和变化的求新,不仅要求教师能够顺利将教学任务当中的知识授予学生,更注重激发教师自身对教学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不惟立言制行,不盲从权威,不一叶障目,随时检点,“传道中”随时充电,丰富自己的素养和储备,如此,才能真正升华自身的反思能力。
3.疑经验,纠偏差。
管理学讲究将工作的实际执行结果与之前的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偏差所在并找出原因,拟定纠正措施以防止偏差发展或继续存在,这就是所谓的反馈控制,又称成果控制,是对既定的目标或期望值加以调整和影响的行为。
三、总结。
教师切不可经验主义,一切盲从以往个人甚至他人的经验成果,实际教学成果与过往经验时时对比,找出两者反映出的偏差和不匹配,及时调整,重建经验,使其“迎合”当下目标值,为下一步的工作实施总结新的经验。
作者:柳月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s]..。
[2]刘加霞,申继亮.国外教学反思内涵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10).。
[3]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教师教学研究反思论文通用篇十七
“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是由情感引起的。而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童心。“情”更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境是对作品最好的理解。因此音乐课上根据音乐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一定的认识,才能感受到音乐作品抽象的美感,接受美的教育,提高审美情趣。因此,首先应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的情感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才能使学生真切的融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而人类情感的交流,首先便是通过语言的交流。
课堂语言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信息传递的工具,它是知识,心理和情感互相交织、互相促进的一种综合交流。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形式也是多样话的,它是音乐艺术的造型基础与创造核心。尤其是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爱听老师清晰明快的语言,从中获得快乐;爱听老师亲切温和的话语,从中得到温馨,留下回味;爱看老师优美、和谐,有动感的肢体语言,从中得到启发。语言的这种优越性是任何教学媒体不能取代的,而语言的美更能突出音乐学科的美。
因此,课堂教学语言对于创设情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良好的课堂文学素养是创设情境的前提。
1、课堂文学语言的准确性是创设情境的关键。
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音乐语言的特点。在语言发音上,切忌夹带家乡方言,要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标准的普通话和优质的音乐会给学生带来听觉的美感享受,它会想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把学生导入自己所创设的意境之中。可谓水道渠成。音乐课的语言应该准确的表达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音乐作品作为一种抽象的艺术,学生对其的理解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教师应用准确并有分寸的文学语言,创设和音乐作品的内涵一致的情境,让学生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下有充分的想象空间。
2、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文学语言,是进入情境的动力。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因为音乐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要学生进入所创设的情境之中,需要教师的语言也要相应的生动形象,精辟而精练。把音乐作品所蕴涵的艺术形象鲜明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真正融入音乐情境中,接受音乐的感染与熏陶,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组织有序的课堂语言是创设情境的保证。
一堂好的音乐课,教师所创设的情情境应该紧扣教学内容。从引情、激情、解情、动情到抒情,到带领学生遨游于音乐的海洋,应环环紧扣,富于逻辑,引人入胜。因此,课堂语言的组织有序就显得破有重要,试想,一堂没有语言组织、东拉西扯、语无伦次,信马由缰的音乐课,能创设出什么样的情景来呢?更不用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
4、语速、语调和节奏要和所创设的情境相互交融,高度一致。
对于创设不同的情景,要根据不同的音乐作品所描绘的不同的意境而议。而一手好的音乐作品,少不了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的完美结合。同样,富有情感的语言也少不了音乐要素恰到好处的结合运用。语言表达的思想感情,创设的情景,烘托的艺术氛围很大程度要依靠语速、语调、节奏来表现。什么样的音乐需要什么样的情景,就需要什么样的语速、语调和节奏。
如:在学唱歌曲《念故乡》,为了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主人公对家乡的眷恋、急切的怀念之情时,我采用了较慢的语速,低缓和激动想混杂的情绪去朗读歌词,以次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内容产生共鸣,这样的处理方式学生容易接受,从而也看到了御用与素、力度的变化来朗读歌词,对启发学生的情绪产生了极好的效果。而又如《剪羊毛》这首歌曲,本身所描写的是牧民们在剪羊毛时那种欢乐,跳跃,轻快的意境。而教师却用了稳重有余的语调,低缓的语速,较慢的节奏来表现,这样往往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懒散而又无精打采的情绪不说,还会让学生感到滑稽可笑,自然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导致严重的后果就是教学任务失败。
因此,教师课堂的语言的语速、语调、节奏要符合音乐的塑造手法,做到缓急一致,轻重一致,高低一致,节奏感应用恰如其分。使创设的情境与音乐的氛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才会让学生把握住音乐的脉搏,全身心的感受音乐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二、恰当、优美的形体语言艺术是创设情境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看过戏曲表演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随着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即使观众听不懂表演者的语言,也会体验到戏曲故事发展或轻松或紧张或哀伤的情节。也会体验到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演员充分运用了自己的形体语言艺术。使观众在听不懂语言的情况下根据任务不同的形体语言而掌握举重人物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故事清洁曲折力气的变化。因此在创设情境的时候,除了美的文学语言,还应当恰到好处的运用形体语言,即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适当的肢体动作以及丰富的眼神、口型和面部表情。形体语言运用恰当,对于创设情景,无疑是锦上添花,增色不少。更可以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1、运用眼神交流,创设正确情境。
从延伸可以洞察一个人的灵魂,利用眼神交流没,是人与生俱来的一向交流本领,世界上无数的文学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无一例外的对主人工的眼神作了生动详尽的描写。可见其对于表达情感的重要性。当教师对音乐作品理解透彻而深刻时,这部作品的音乐情绪完全可以从教师的延伸中流露出来,所创或欢喜,或忧伤,或激昂,或悲愤的情景,甚至不需要老师更多的表白,学生已经深切的感受到了。如:在让三年级的学生欣赏《四季啊,我在想》这首歌曲的时候。老师只要采用抑扬顿挫的语速、语调,激动的情绪再加以幸福、快乐、期盼的眼神把歌词朗读一遍,就足以让学生感受到歌词内容里传达的老师和学生之间那分浓浓的师生情,直接就把学生带入所创设的情景之中。这样的方法,容易引起学生产生联想,想到自己所尊敬、爱戴的老师对自己关心、爱护的事例会一一再现,激发自己对老师强烈的情感,这样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会取得极佳的效果。
2、利用肢体动作语言,深刻感受情境。
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不可避免的需要用一些手势或身体的动作来传达情感。而这些肢体动作对于表达情感是相当重要的。事实上课堂中教师的一切身体动作都可视为肢体语言。很难想象一个只说不动的教师有能力创设一个欢快活泼的情境,也很难想象一个有抓头挠腮习惯性小动作的教师能创设一个忧伤哀怨的情境。所以肢体语言的运用一定要得当。如在学习歌曲《丰收之歌》时。在导入的时候,教师随着歌曲的旋律做几个简单的舞蹈化的割麦动作,就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老师创设的欢快活泼的情境之中。但也要注意所做的动作不应该过于夸张或不准确,而导致适得其反。
3、辅以面部表情,引领学生顺利进入情境。
特别在一些欣赏课中,当学生进入老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后,教师多余的言语解说很可能就会破坏学生的注意力,而这时为了让学生对所欣赏的乐曲进一步的理解,特别是在一些情绪的变化上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可又不能立即打断聆听的过程,这时教师如果能发挥丰富的面部表情,就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也会成为解决问题的绝好手段。如:在欣赏《西班牙斗牛士》时,乐曲有激烈、危险的都牛场面,但整个乐曲的表现又不单单只是这些,这里面也渗透出斗牛士沉着应战,信心十足的.的表情。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善于扑捉斗牛士临危不惧的情感,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让学生和斗牛士一起经历整个斗牛的场面,尤其是心理上的考验。
在教学手段、媒体层出不穷的当代,很多教师都喜欢运用投影、课件,而忽视了有声语言和形体语言这两样自身的法宝来创设情境。殊不知这两样法宝才识人类交流情感的最重要而直接的方式。由上可见,在音乐课创设情景上,除了御用一些现代的教学媒体以外,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与文学修养,使有声语言和形体语言在每一节课中完美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所创设的情境起到应有的作用。
教师教学研究反思论文通用篇十八
摘要: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要在明确影响其因素的情况下,让高中语文教师转变思想观念,制定并执行完备的个人成长计划,改变过去对教师的评价制度等来实现。
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关系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也关系着高中语文教学教育方向与发展趋向。因为教学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的,通过教学预设对学生的主体学习活动进行干预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途径进行探索与总结。
1.1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根本因素。
所谓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对教育、学生以及学习等问题的基本看法与根本观点。教师的教学理念主要是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人才观、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理念上的战略性方向,看似与教学无关,实际上对我们的教学确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与作用。而现实中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缺少进取意识,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规律与价值等认识模糊。从而导致缺乏发展意识,在教学上表现为“今日似明日”的静态发展状态,久而久之出现了教育观念滞后,缺少主动性的发展,行为计划性差等,最终沦为“忙碌”的普通教师。
1.2教师评价制度―――语文教师面对的客观导向因素。
教育管理部门为了实现管理的目标,往往会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而这种评价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向,也间接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方向,当然这所有教师遇到的共性问题。比如为了彰显本地的教学成绩,往往是看当地的高考成绩,说白了就是高考分数的获得,教育管理部门为了获得这种光鲜的成绩,往往直接把通过高考人数与教师的收入挂钩,如很多地方还存在着高考奖金,这种奖金的发放就是高考指标完成程度如何,名牌大学完成程度如何。这样的教师评价对教师本人的教育观念、育人的目标都起着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这种教育评价不从教师评价的全过程着眼、不从学生的情感获得与个性发展出发,而更多地停留在对教师量化的教学成果出发,对教师进行评价、选拔、甄别、鉴定,影响了教师的教育目标方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而教师专业化发展所应具备的所有因素都是教师所具备的,教师自我发展规划也即个人的努力就成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决定因素。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完备与开放的知识结构,还要有完备人格心理结构及其知识才能适应新时代所赋予教师角色的时代要求、完成历史任务。但实际教学中教师自我发展规划有着天壤之别,正如专家所说,这就是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如:有的教师写教案、备课是为了上级检查,写论文、做研究是为了评职称。长期下来形成的不同教师素质现状与发展能力是有较大差距的。
教师教学研究反思论文通用篇十九
论文导读:《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平台课。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处理络问题的基本方法,使其日后具有继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才是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组织都要围绕这个教学目的来展开。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教学,理论教学。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论文格式。目前国家加快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加快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大众化进程,正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的中、高级技术人才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办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如何设计课程及教学内容,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平台课。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学生不仅要掌握较扎实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还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众所周知,高职学生的最大特点是学习没有热情,逻辑思维能力欠缺,依赖教师,自学习能力差。如何让学生能真正地学到知识,获得职业技能,提高自学习能力,是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组织。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涉及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两方面的内容,且与工程技术结合非常紧密。论文格式。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较多,因此要强调基本概念,而不是过多地讲具体的计算网络中所使用的专用设备。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非常迅速,新的技术不断出现,因此应尽可能地讲述较新的内容,使所学的内容不致很快地过时。有必要在教学中适当引入最新的网络产品,重点讲解一些最常用的网络协议。
对这些产品与协议的介绍将有助于学生对网络理论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例如:在讲解网络层次结构时,每一层的讲解最好结合相应的网络产品。在物理层的讲解中,可以结合交叉线的制作;在数据链路层的讲解中,可以结合hdlc协议及ppp协议;在介质访问控制层的讲解中,可以结合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以及最新的无线网络设备;在网络层的讲解中,可以结合路由器的使用与ospf协议,等等。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还应提醒学生:现有协议可能会被新的协议所取代,现有的网络产品也可能被升级,重要的是通过对当前这些协议的学习与分析,理解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协议的设计思想,明白协议在面对问题时采用了怎样的解决思路。一旦学生掌握了处理网络问题的基本方法,就能够在面对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时继续学习。培养这种继续学习的信心与能力,才是课程最重要的教学目的。论文格式。此外,教师应淡化教材的作用。教材仅是主要参考书,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相关的书籍和报道。
二、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探讨。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工程性较强,教学中应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验环节。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加深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只有经历了实践的全过程,才能系统地掌握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传统的教学计划安排是先讲授《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程,然后安排为期两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有时理论课和实训课还不在一个学期,在指导学生实训时发现很多学生已对所学理论知识忘得差不多了,实训老师得花费大量的时间重新讲解基本原理,这样学生实操时间相对减少,往往很多学生实训结束达不到相应的技能。为此我们学校采取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方式,使理论与实训得到了充分的结合。任课教师既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讲授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即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学完本门课程后,就掌握了本门课程的实践操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实践课的教学方式上,首先演示和讲解实验目的、步骤、相关的背景环境以及需注意的事项,然后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人人动手,实际操作,完成实验内容以及教师所给出的情景问题。遇到问题首先要求学生分析问题,教师在旁边指导,引导学生逐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教学组织。
对于网络技术操作,实践性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为学生提供实验的机会,但是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学校提供的机会总是有限的,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在改善实验设备、实验条件的同时,教会学生使用模拟环境,使学生能在宿舍自己的电脑上做网络实验,提高实践效果。比如使用virtualpc即虚拟pc技术,让学生在一台pc上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而且不需要重新启动系统,只要点击鼠标便可以打开新的操作系统或是在操作系统之间进行切换。学生可以把一台机器当作多台使用,彼此互不侵犯,从而可进行对等网络、windows20xxserver组建及linux网络等实验。而利用boson.netsim模拟软件,学生能完成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实验。通过模拟环境,学生不仅能熟悉命令完成配置,也为学生自学提供了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技术型应用人才。同时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宿舍组网,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组网,有助于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并提高对实际应用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四、结语。
计算机网络发展更新迅速,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2]崔轩辉。计算机组网工程[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173―180。
[3]骆耀组。计算机网络实用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150―200。
教师教学研究反思论文通用篇二十
社会在变革,时代在发展,教育事业也应和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地得到发展。在这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发展越来越成为影响教育发展水平的重大课题。特别是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变革的实施者,理应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基本理念,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快步疾行,从而适应时代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那么,中小学教师如何才能达成专业发展目标,适应实施新课程的需要呢?笔者拟根据自己的实践和思考,作简要的论述。
一、坚定专业信念。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专业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艰辛的。如果没有坚定的专业信念支撑,就有可能产生因长期从教带来的倦怠心理,也就可能减弱甚至泯灭专业发展的愿望,理应丰富多彩的教学工作就会演变成枯燥乏味的“苦差使”,教师本人也就会沦为只是为了养家糊口的“教书匠”。这样,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就根本无从谈起。因此,教师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首要任务就是坚定专业发展信念,教师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的修炼,并在现有基础上不断谋求新的突破,把追求进入更高境界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自觉行动。
加强职业道德的修炼,关键是把平凡的教育工作当作自己一生追求的生活方式,对教育事业充满着一片挚爱之情,具有乐于奉献、甘于吃苦的可贵精神。“做一个老师,如果你热爱你的事业的话,那么吃苦也是享受”,对这些教师来说,选择讲台就意味着放弃荣华富贵和高官厚禄,也就意味着无止境的付出和牺牲。只有当教师把教育工作当作自己追求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谋生的手段时,他就可以产生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摆脱任何挫折、痛苦和懊悔等的困扰,排除名利思想和虚无、浮躁情绪等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且能甘之如饴,乐在其中。这正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应该具有的一种职业意识,是坚定专业信念,并对现实自我的自觉超越的一种积极心态。
加强职业道德修炼,教师还应当充分体现“师之范”的精神,教师要以丰富的人类文化为依托,以促进学生和教师自身素质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趋美向善,修身正己,探理求知,奉献示范”,用自己的先进思想和职业精神引领学生,做到既学而不厌、诲之不倦,又教书育人、言传身教。这样,才能坚定并升华教师专业发展的信念。
二、拓展专业视野。
教师在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自身学习,丰富自身的识见,从而拓展自己的专业视野,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坚定的基础。
1.教师应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和专业教育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一方面,教师要非常敏感地及时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变化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使自己不断充实新的专业知识,为从事专业教育创设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教师应特别关注和掌握专业教育的新动向、新理念。教师既要了解和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又要了解并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新成果。教师只有不断地拓展专业视野,才能更好地掌握专业教育的方法、特点以及客观规律,促进自身专业化的发展,从而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
2.教师应努力学习丰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只懂些专业知识而缺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常识,因此讲起课来思路狭窄,思维展延受阻,有时甚至捉襟见肘,令学生大为失望。这实际上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瓶颈”。众所周知,现代科学发展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呈现出多元、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如果教育工作者视野狭窄,对之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怎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呢?又怎能培育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呢?因此,作为自觉追求专业发展的教师,应高度重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将它看成自己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它作为更新知识结构、拓展专业视野、提升自我素养的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
三、发展专业情意。
专业情意,是自我专业发展的主观需要和能动意识,主要表现在对专业的自觉反思和创新。因此,要走专业发展之路,必须不断反思以往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实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专业创新意识,勇于挑战自我,在自我反思中实现自我创新。
对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反思,是不断改进和优化自身的教育行为,促进专业发展,进而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反思”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重大作用予以特别的关注。美国的《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将“教师系统地反思自身的实践并从自身的经验中学到知识”列为制定教师专业化考量指标之一。而在我国,教师的反思也成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策略。它要求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对自身的教育思想观念和行为意识以及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情状进行再认识,从而把握实践情境下具体教育问题的本质,以获取教育的全新体验和领悟。一般来说,教师反思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展开:一是我为什么做我所做的,二是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三是我这样做的效果如何,四是如何能进一步做好。通过这种反思,就能有效地生成教育创意,提升实践智能,不断追求自身教育行为的合理性,促成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快速提升。
倡导专业创新精神,这既是教育保持持久活力和竞争力,又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必由之路,也是当前倡导的创新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教育观念的创新。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人生观”,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二是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内容应引入时代活水,关注世界发展动态,体现时代性、开放性与全面性特点;三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要倡导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变单向传输为双向互动,变学生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四是教育评估方法的创新,要打破传统教育中形式单一的评估方法,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这些专业创新举措,充分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情意。
四、提升专业水平。
专业发展是无止境的。而专业水平又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因此,教师除了要继续加强理论学习以外,还特别要加大课堂教学的探索和研究力度。课堂,是整个语文教学系统中的无数的交汇点。课堂教育质量,直接影响了整个教育质量。因此,教师应自觉地参与相关学科组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教师的相应交流、合作研讨中做到智慧共融。比如:教师们可以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在自己的活动过程中,通过比较揣摩,体悟“异构”课堂教学的优劣,从而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师们还可以尝试进行“主题磨课”方式,围绕某一教学任务,集体备课,探讨教法,引成较合理的教学设计并付之实践,然后再分析课堂教学实际,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形成新的教学设计,再付之实践。如此反复,定能“磨”出新意,“磨”出能力,提高教师处理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
要有效地提升专业水平,我们要在反复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念的更新,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教师的教学方法向启发诱导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向合作探究转变,教学目标向三维目标转变。同时,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进行新课程条件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要倡导教师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入手,积极构建自主预习互动讨论教师引领探究发现的课堂教学模式,既要抓知识传授,更要抓能力的发展,对学生思维开拓进行有效的引领;二是开展有效教学的课堂达标研究。要以“创新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坚持在常态中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着眼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引领,为每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的发展创造空间,为学生有效的自主性学习导航;三是进行自能学习导引策略研究。现代教育要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就必须努力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人格,努力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建构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以上三方面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毛荣富:在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大会上的报告实践、探索、创新》。
2王宝祥、亲凤冈:《教师职业道德的建构与修养》,中国和平出版社,
3郑慧琦、胡兴宏:《教师成为研究者》,上海教育出版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简短(模板9篇)
- 特殊意义小众的英文单词怎么写 特殊意义小众的英文单词怎么写好看(4篇)
- 敬畏之心美文如何写 敬畏之心作文800字议论文(8篇)
- 政审表自我鉴定范文通用(实用11篇)
- 最新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论文(大全11篇)
- 监控室管理规章制度(大全10篇)
- 最新寻常生活中的温馨(汇总11篇)
- 给妈妈的一封信(通用17篇)
- 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案(精选16篇)
- 绿色家园(优秀15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