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11-23 14:33:40
- 小编:ZTFB
- 文件格式 DOC
总结是一种提高自我认知和能力的过程。情感表达需要我们关注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并尊重彼此的差异。总结范文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考的方向。
中国饮食文化课件篇一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征 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那么有哪些方面呢?请查看下面的内容参考哦!
而不少名点名菜,富有文化内涵,使许多旅游者每到一地,便兴致勃勃地品尝。
一个导游,了解富有地方风味的菜肴,向游客作适当介绍,可增添游客的乐趣。
第一节 概述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 烹饪王国 之称。
中国烹饪不仅仅是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是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采集野果,捕捉野兽,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
《礼记·礼运》篇记载: 古者未有火,食草木之实,马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从生食向熟食的转化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之一,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而用火进行食物加工更是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可以说是人类饮食文化的起点。
火的运用和控制促使了陶器的产生。
陶器发明以后,就被用作炊具和食具,釜、鼎、鬲、甑是最早出现的陶制炊具,陶器的发明标志着烹饪技术的第一次飞跃,人类真正进入了烹饪时代。
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解体,中国进入奴隶社会阶段。
从夏到秦,我国先民的烹饪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了商代名臣伊尹以至味说汤的故事,叙述了商汤之时的烹饪状况,提出了烹饪理论的一些基本论点。
《吕氏春秋·本味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篇烹饪理论文章。
而黄河流域最早的名菜--周代八珍则标志着先秦烹饪技术达到一定水平。
八珍 是周代宫廷名菜,对后代影响深远,成为烹饪中特定的名词。
周代还盛行饮食疗法,我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就叙述了古人常说的 医食同源 。
秦汉到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烹饪技术日趋成熟。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一条 丝绸之路 ,发展了与西域各国的关系,既引进了西方食品,同时也将中国的饮食文化推向了世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各族人民文化、生产技术的大交流、大融合时期,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这一时期与饮食相关的重要历史文献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隋唐五代在食疗方面有突出成就,主要体现在唐代名医孙思邈撰写的《备急千金要方》,这是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论。
宋代是我国饮食史上的一个昌盛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都市饮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空前繁荣,这可以从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得到印证。
特别是袁枚的《随园食单》,更是将中国烹饪理论推向了一个成熟阶段。
莱系
第二节地方风味
一、菜系
中国菜是一个总称,它是由各地区颇有特色的菜系组成的。
历史悠久,原料丰富,口味鲜美,富有文化气息。
我国幅员辽阔,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有很大差别,这是我国地方菜系形成的物质基础。
所谓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因其独特的物产、气候、历史条件和饮食习俗不同,经过漫长历史的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
就中国菜整体而言,主要由地方风味菜、素菜、宫廷菜、官府莱、少数民族菜五大部分组成。
地方风味菜是构成中国菜的主要部分。
关于地方风味菜,其划分标准有很多种,但最有特色、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是三大河流孕育出的 四大菜系 :
源于长江上游的川菜,源于长江中下游古扬州的淮扬菜,源于广东珠江流域的粤菜,源于山东黄河流域的鲁菜。
另
二、四大菜系
(一)鲁莱
鲁菜即山东莱。
起源于春秋战国,成形于秦汉,成熟于三国晋南北朝时。
鲁菜在北方很有影响,流传甚广,是北方菜的基础和代表,它还传进宫廷,成为御膳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菜由济南和胶东地方菜发展而成。
以清香、鲜嫩、味佳而著称,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
济南菜的烹调方法以爆、炒、炸见长。
曲阜的孔府莱是我国最大、最精湛的官府菜。
济南菜大量吸收了孔府莱的精华。
胶东菜盛行于烟台、青岛一带,这里海产品丰富,故以烹制海鲜而驰名,口味以鲜为主,偏重清淡。
鲁菜的代表莱有:糖醋鲤鱼、德州扒鸡、葱烧海参、油爆海螺、炸蛎黄、清蒸加吉鱼、九转大肠、清氽赤鳞鱼、爆双脆、清汤燕菜、锅煽豆腐,等等。
(二)川莱
川菜源于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它是在巴蜀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川菜历经了春秋至秦的启蒙时期,西汉两晋时初具轮廓,唐宋时发展迅速,明末清初,川菜用从南美引进种植的辣椒调味,使巴蜀早就形成的 尚滋味 、 好辛香 的调味传统进一步发展。
晚清以后,逐步成为一个地方风味极其浓郁的菜系。
川菜历史悠久,以成都、重庆两地风味为代表,具有用料广博、调味多样、菜式繁多、适应面广的特征,也较经济实惠。
川菜的特点是麻辣、鱼香、味厚,注重调味,离不开 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出名,为其他地方莱所少有。
川莱的味历来以多、广、厚著称,形成 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的风格,享有 食在中国,味在四川 的美名。
川莱的代表菜有:宫保鸡丁、麻婆豆腐、鱼香肉丝、灯影牛肉、毛肚火锅、干烧岩鲤、干煸牛肉丝、樟茶鸭子、怪味鸡、水煮肉片、锅巴肉片,等等。
(三)淮扬莱
淮扬菜即江苏菜。
江苏自古富庶繁华,人文荟萃,商业发达。
远在帝尧时代,名厨彭铿因制野鸡羹供尧享用被封赏,赐地 彭城 (今徐州)。
商汤时期,太湖佳肴已有 菜之美者,具区之菁 的赞誉。
春秋时代, 调味之圣 易牙在江苏传艺创制美馔 鱼腹藏羊肉 ,成为 鲜 字之本。
汉代淮南王刘安在江苏发明豆腐。
隋炀帝开辟大运河后,扬州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和淮盐的主要集散地。
此外,江苏作为鱼米之乡,物产丰饶,饮食资源十分丰富。
这一切使得淮扬菜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淮扬菜主要由苏州、扬州、南京三个流派构成,其影响遍及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
其特点为: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的水鲜为主,刀工精细,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焖、煨、焐、炒,追求本味,清鲜平和,菜晶风格雅丽,讲究造型,菜谱四季有别。
其中南京菜以烹制鸭而著名。
扬州莱制作精细,重视调汤,口味清淡鲜美。
苏锡(苏州、无锡)莱善烹河鲜、湖蟹,菜晶清新秀美,口味偏甜,而无锡菜尤甚。
淮扬菜的代表菜有:金陵盐水鸭、三套鸭、扬州干丝、清炖蟹粉狮子头、松鼠鳜鱼、黄泥煨鸡(叫化鸡)、无锡肉骨头、虾仁锅巴、水晶肴蹄、清蒸鲥鱼、霸王别姬、羊方藏鱼,等等。
(四)粤菜
粤菜即广东菜。
粤菜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
先秦时代,岭南尚为越族的领地,与经济文化已较发达的中原地带相比,饮食相对粗糙。
秦始皇南定百越,建立 驰道 后,中原与岭南的文化、经济交往渐多,南越的 越 字也渐为 粤 宇所代替,且成为广东的代称。
与鲁、川、淮扬菜系相比,粤菜是一个起步较晚的菜系,萌生于秦,成形于汉魏,发展于唐宋,完成于明清。
清末有 食在广州 之说。
粤菜由广州菜、潮州菜、东江(或称惠州)菜三大部分组成。
它用料广博,菜肴新颖奇异,烹调吸收西菜制作方法,具有清鲜、嫩滑、脆爽的特点。
粤菜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有所谓 五滋 (香、松、软、肥、浓)和 六味 (酸、甜、苦、辣、咸、鲜)之别。
还注重季节搭配,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郁。
其中广州菜为主要代表,富有洋味,其影响遍及闽、台、琼、桂各地。
潮州菜汇闽粤两家之长,自成一派,以烹制海鲜见长。
东江菜又称 客家菜 ,多用肉类,口味偏重,富有乡土气息。
粤菜的代表菜有:烤乳猪、东江盐炯鸡、白云猪手爷鸡、爽口牛丸、沙茶涮牛肉、鲜莲冬瓜盅、广东叉烧等。
三、浙、闽、湘、皖风味
(一)浙莱
浙江菜历史久远。
《史记》记载,浙菜用鱼作羹由来已久。
南宋临安是著名都会,饮食业兴旺繁荣。
浙江菜就是宋朝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菜系。
浙菜主要由杭州、宁波、绍兴三种地方风味组成,其中以杭州菜最负盛名。
杭州菜善烹淡水鱼虾,菜肴制作精细,具有清鲜、爽脆、清雅精致的特点。
近年来新杭州名菜得到迅速发展,杭帮菜受到全国各地百姓欢迎。
宁波菜善于烹制海鲜,技法上以蒸、烤、炖见长,口
味鲜咸合一,注重保持原味,鱼干制品成菜有独到之处。
绍兴菜人口香酥绵糯,汤浓味重,富有乡村风味。
浙莱的代表菜有:西湖醋鱼、东坡肉、龙井虾仁、宋嫂鱼羹、西湖莼菜汤、干炸响铃、蜜汁火方、生爆鳝片、冰糖甲鱼、黄鱼羹、醉蚶、鳗鲞、霉干菜焖肉、霉千张、清汤越鸡,等等。
(二)闽莱
闽菜即福建莱,是我国南方菜系中颇有特色的一派,在中国烹饪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
形成闽地喜食河、海味,善烹河、海鲜等饮食特点。
闽菜起源于闽侯县,由福州、闽南、闽西三个地方菜构成。
福州菜为其主要代表,它以烹制山珍海味著称,口味偏重甜、酸,清淡,讲究调汤;其显著特色是常用红糟调味,流行于闽东、闽中、闽北地区。
闽南菜则广传于厦门、泉州、漳州、闽南金三角,接近广东潮州
菜,调料讲究,善用甜辣。
闽西菜则盛行于闽西客家地区,偏咸辣,多以山区奇珍异品作原料,极富乡土气息。
闽菜的传统菜有:佛跳墙、淡糟炒香螺片、炒西施舌、醉糟鸡、沙茶焖鸭块、七星丸、油焖石鳞、鸡汁氽海蚌,等等。
(三)湘莱
湘菜即湖南菜,是我国中南地区的一个地方菜系。
湖南是湘楚文化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即有 唯楚有材 之誉,人杰地灵,名师辈出。
西汉时期,湖南的菜肴品种已达109种,这从20世纪70年代初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得到证明。
南宋以后,湘菜自成体系已见端倪。
明清两代是湘菜发展的黄金时期,湘菜的独特风格基本定局。
湘菜主要由湘江流域(长沙、衡阳、湘潭)、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地风味组成,以湘江流域为主要代表。
由于湖南潮湿多雨的气候和较低的地势,人们习惯于以吃辣椒来去湿和驱风。
湘菜的特点是:常用辣椒,熏腊制品多,口味偏重辣酸,讲究实惠。
中国饮食文化课件篇二
中国的饮食文化从远古的为了果腹,从食素到食肉,从生食到发明了火以后的熟食,从简单的填塞到复杂的品尝,从捧土为皿到花样繁多精美的食器,从索然无味到五味杂陈,从随意堆砌到精心摆放,从不讲求礼乐到讲究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经历了从无目的的不自觉产生到自觉审美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可是说是饮食美学由无到有的一个发展。
美从那松树和栎树间的精灵里来,美从那藏在土层里的极品里来,美从那红色砂中间的天然调味料里来,美从那淤泥中的洁白无瑕中来,美从那冰面下的成群结伴中来,美从那大海中的浩浩荡荡中来,美是自然的馈赠。
早在上古时代,食物其实远远谈不上是食物,人类只是像其他的野兽动物一样为了远离饥饿的本能活动,正所谓“食色,性也”,他们“茹草饮水,取草木之实”解决饥渴。随着人类慢慢直立行走,加之生活的地区植被较为丰富,人类开始运用简单工具取食。随着北极冰川融化,素食减少,人类开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人类从产生到现在,脚下踏着的,无论是土地是水面,头上顶着的,无论是星辰还是阳光,沐浴着的,无论是温暖还是寒冷,都是大自然的馈赠。阳光雨露,恩泽大地,也赐予了大地上生命以生机活力,那高山上的梯田,那海洋里的古老生物,那数目不多的中华绒螯蟹,那天然的独一无二的垛田,那高原上的青稞酒酥油茶,都是自然给予了这千差万别却又万变不离其宗的美。
(一)美在色香味形触。
说到色,大概要从最基本的五谷说起吧,大约两千年前是指稻、黍、稷、麦、菽,现在主要的是稻谷、小麦、玉米。脱了壳的稻谷,一粒粒晶莹剔透,就像那江南水乡一样,充满了柔美的性状,是中国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要的食物,用它做成的米粉米线更是成为了饭桌上的美味。用糯稻和各种叶子汁液做出的黄色、绿色、黑色的彩色的饭团,不仅仅体现出的是劳动人民的心灵手巧,更体现出了中国文化中包容,博大的民族品质。
爱美的人都知道小麦色的皮肤是非常特别而有性感的肤色,小麦在没有经过太多加工的时候,它的色泽给人一种沉静,积淀的深沉感,它没有稻米的亮泽,可是它却是炎黄子孙的骨子里的颜色,是那满腹历史的浑厚,是扎扎实实的生活的态度。
而玉米作为粗粮,随着人们对于健康饮食的追求,在历史的舞台上又一次被人们所追捧,可谁又知道,它那金黄的色泽,它的并不细滑的口感,却是秋日丰收的象征,是人们内心对收获的最好的定义。
中国的饮食,大道宫廷筵席,小到家常便饭,对于食物色彩的搭配都是那么简单却精细。“色”包括食物原料本色的保持、色的搭配和菜肴的上色。食物的配色如果相得益彰,自然会给人一和谐的审美享受,食欲自然而然被刺激。这就好比是衣饰的搭配,得当就会让人赏心悦目,反之有可能会降低食客的兴趣。但是有时虽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是因为各种食材的形谐调,也会让人眼前一亮。
“形“包括保持食物原型和造型两类。就像鱼头,就是保持了食物的原型,展示了食物本来的样子,还有烤全羊、烤乳猪之类。但是有些食材的外观并不能起到加分的作用,就要运用切割、雕刻、填塞、拼接等造型技艺了。通过形的加工,使得形色交相呼应,使得食物的“骨”更美,为香、触打下了好的底子。此外,形还包含着盛放食物的器皿,从一开始的简单的石器到精美的青铜器,到陶器再到瓷器,从无花纹到有精致花纹,从工艺简单的到工艺复杂的,从单一的器形到用途多样的器形,无一不是中国饮食文化重要的进步。精进到现在,盛放不同的菜肴或是汤食,器皿的种类花样可谓数不胜数,不同的食物的形态配合不同的器皿,常会有如临满汉全席之境,会觉得自己眼前的不是佳肴而是一幅画。色、形这两者这就像是美学当中的“知”一样,是对美的最基本的欣赏和鉴别,如果一桌菜,并不能让人觉得赏心悦目,那这桌菜并不算得上是佳肴,而只是用以充饥的食物而已。
美学当中的“情”,可是对应在饮食当中的香、味,这两者常常连缀起来说,香味香味,因为香才有味,因为闻到味方觉香。承接着色和形,香味伴随着转化与时间在天然或人造的厨房中经历五味的调和,最终成为了能够摆上餐桌,润泽味蕾和胃口的饮食。俗语云,闻香识女人,我却言闻香识佳肴。嗅觉和触觉所感知的食物挥发的气味,进入到味蕾的时候,难免会对食物产生好或者坏的品评,这是人们对于食物的更进一步的了解,比起色形来,香味更能使人陶醉于食物之中,如果条件欠缺的时候,香味往往能掩盖不好是色形,而占据食客的嘴巴,会让人忍不住一口又一口地享受美食的诱惑。
(二)美在时间、转化和调和。
有些菜肴可以信手拈来,有些食物却要经历转化与时间,譬如那乳扇、豆腐,经历了风吹日晒,经历了发酵贮藏,魔法般的成为了餐桌上美味的食物,这是人的智慧,也是自然的禀赋。
豆腐经历过发酵,经历不同的发酵,会转化成为各种豆腐制品,就是这样一种简单的食物,在古代被称有“和德”,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贫,做豆腐的人能懂得“顺其自然”。豆腐的这种转化,是一项十分繁琐重复的过程,但是豆腐从汁到结块到成型到制作成不同风味口感的豆腐,的确是一项考验人耐力与耐心的东西,这种相互转化的艺术,这种你压我更韧的精神,这种即使是碎裂也不失本性的东西确实是和,也是美。
而五味的调和,食物的生克又不免会与五行联想到一起,这种相辅相成或者水火不容,或多或少是融入了五行在里面的。因为不同的调和,因为地域的关系,产生了中国的鲁、川、粤、苏、浙、闽、湘、皖八大菜系,每个菜系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文化承载。酸甘苦辛咸这五种味道,并不只是体现出其单一的味道即是好的,而是要相互融合。这就像是人生五味一样,人生总会有逆境顺境,总有甘甜时,也总会有辛酸时,只有看得到甜以后的苦,看得到苦尽甘来,人生才算是完美,也才能成长。追求五味平衡,是厨师对于食物的追求,也是人一生所求的最高境界。
(三)美在等等等等。
美是那饭桌上的礼节,美是那觥筹交错的美酒,美是在静谧温婉的茶。中国饮食文化史上,餐桌礼仪是必不可少的,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餐桌礼仪,从宫廷到士大夫到市井,从奢华都富贵到朴素,无不体现着美。从不同的饮食礼仪、规模,能回望到古代帝王的九鼎,能体会到身处下层人民的清贫,而等级制度也能由此窥见一斑。酒文化茶文化在经历了岁月的锤炼之后,在现代社会反而又逐步成为了文雅的代名词,特别是茶馆、茶道的逐步推广,已成为了都市人乃至乡间休憩养生的最佳途径了。因为茶道的真谛就是和、静、怡、真,是符合中国文化,中国人思想的一种诠释。
(四)小结。
中华饮食文化的美,其实不仅仅是色香味形触,也不仅仅是时间转化和调和,它更在我们对于历史的情感中,对食材的善待中,对自然馈赠的感激与尊重中,在食物给我们的留白中。它是一种有形的美,更一种无形的美。
中国饮食文化课件篇三
饮食是一种文化,体现了一个地域的民俗观和特点。
中国烹饪是中国对人类礼貌的巨大贡献。当今世界,中国、法国和土耳其,被认为是“三大烹饪流派”的代表,而中国烹饪由于历史最悠久、特色最丰富、文化内涵最为博大精深、使用人口最多的特点而首屈一指。
三大菜系是指:中国菜系,包括中国、朝鲜、日本、东南亚若干国家及南亚一些国家,以中餐为代表,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一个菜系。法国菜系:包括欧洲、美洲、大洋洲等许多国家,占地面积最大,以西餐为主体。土耳其菜系:又称清真菜系,包括中亚、西亚、南亚及非洲一些国家。
中国烹饪以色、香、味、意、形的合一为核心,法国以用餐的礼仪为核心,土耳其以营养搭配为核心。分别体现出世界三种文化的在饮食方面的不同表现。
中国有独特的饮食文化的风俗,比如蒸,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如此的烹饪方法。
中国饮食注重形制,注重色彩搭配和五行的调和。讲究“四性分明“,“五味调和”(四性指寒热温凉,五味指甜酸苦辣咸)。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1、从地域角度分。
各地的气候、习俗影响着各地的烹饪习惯,便出现了山东风味、广东风味、、四川风味等等。清代出现“帮口”、“帮口菜”的名称,有如“扬帮”、“川帮”、“扬帮菜”、“川帮菜”的叫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菜系代替帮口的说法。
中国有“四大菜系”之说——即山东(鲁)、淮扬(扬)、四川(川)、广东(粤)菜系;
“十大菜系”之说,即“八大菜系”再加上北京(宫廷菜)、上海(本帮菜)两个菜系。
十二大菜系——十大菜系再加上河南(豫)、陕西(陕、秦)菜系。
2、从原料性质划分。
可分为素食风味和荤食风味。
素食从南朝梁开始构成流派,到清代构成宫廷、寺院、民间三个派别。
3、从功用划分:有普通食品和保健医疗风味之分。
4、从时代划分:有仿古风味和现代风味之分。前者如仿宫廷、仿官府、仿唐、仿宋、仿“红楼”、仿“随园”等风味。
各大菜系介绍:
鲁菜(山东菜)——最有影响力的菜系。
诞于齐鲁大地的孔子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根基,而不管是四大菜系、八大菜系,还是十大菜系,山东菜也总被摆在第一位置。事实上,鲁菜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中的重要地位的确是其他菜系所不可逾越与替代的。它奠定了北方菜的基础,并深深影响着其他菜系的走向。
山东菜于明代盛于京城,以工艺讲究,醇厚不腻,鲜咸脆嫩为特色,极为北京人理解。个性是清初期至中叶,有很多山东人在京城做官,山东菜系更是超多涌现,清末民初北京响当当的“八大楼”(萃华楼、东兴楼、安福楼等)、“八大堂”(惠丰堂、庆和堂、聚贤堂定)、“八大居”(同和居、沙锅居等),经营的基本上都是山东菜。
川菜(四川菜)——最有“味”的菜(食在中国,味在四川)。
近十年来,川菜大举落户北京,大大小小的川菜管,火锅城一时间红遍京城。川菜的魅力一言以蔽之,在“有味”。什么菜没味?什么菜都有味,而川菜的味道专能下饭,下了饭就舒服了,这是川菜最原始的魅力。
火锅和涮羊肉不同。
涮羊肉的来历。
川菜十分古老,秦汉已经发端,是中国最大的菜系,味型之多,据各大菜系之首。“三香三椒三料”,“七滋八味九杂”是川菜的特点。“三香”乃葱、姜、蒜,“三椒”乃辣椒、胡椒、花椒,“三料”乃醋、庳县豆瓣酱、料糟,“七滋”是指:酸、甜、苦、辣、麻、香、咸,“八味”是说:鱼香、麻辣、醋辣、干烧、辣子、红油、怪味、椒麻,“九杂”是指用料之杂。
最简单的鱼香肉丝,是考川菜厨师的入门菜。
苏菜(淮扬菜)——开国第一菜叫化鸡。
“春有刀鲸夏有鳃,秋有肥鸭冬有蔬”,富饶的物产为江苏菜系的构成带给了优越的物质条件。江苏菜主要由淮(安)扬(洲)、苏(洲)(无)锡,徐(州)海(启)三个地方风味组成,是我国主要菜系之一,历史渊源流长。
淮扬菜是江苏菜的代表,淮扬菜讲究选料,制作精良,注重火工,色调淡雅,造型清新,口味咸甜适中,颇受南北不同人士的欢迎,在1949年开国大典的国宴上,毛泽东主席就亲点了淮扬菜为“开国第一菜”,从那时起淮扬菜就了“开国第一菜”的美誉。
粤菜(广东菜)——没有什么不能吃的菜系。
有人说粤菜是世界上味道最“鲜美”的菜,食林啖还中“最”是轻易不敢用的一个字但要说“最”敢吃的,我们却能直指广东。上天入地,我们想得到的,想不到的,都会在广东人的菜单中看到,似乎世界上没有他们不敢用于饮食的东西。
九道最残酷的菜。
广东菜由广州、潮州、东江(客家菜)三个地方菜组车,其中以广州才嗯个为代表。由于水陆交通方便,商业发达,广东有机会广泛地吸取了川、鲁、苏、浙等地方菜的烹调技术净化,自成一格。粤博取百家之长,用料广博,选料珍奇,善于在模仿中放心,调味遍及“酸甜苦辣咸鲜”,菜肴有“香酥脆肥浓”之别,“五滋六味”俱全。
浙菜(浙江菜)——淡妆浓抹总相宜。
自古江浙一带不仅仅景色宜人,才子佳人聚集,颇多美食。回溯历史,京师人南下开店,用北方的烹调方法将南方丰富的原料做得美味可口,因此“南料北调”便成为浙菜系的一大特色。过去南方人口味并不偏甜,北方人南下后,影响南方人口味,菜中也放糖了。汴京名菜“糖醋黄河鲤鱼”到临安后,以鱼为原料,烹成浙江名菜“西湖醋鱼”。此外,“生爆鳝片”、“龙井虾仁”这些经典名菜人们也耳熟能详。
此刻浙菜一致体现着清俊飘逸的风格,其中的杭州菜烹调方法以爆、炒、烩、炸为主,咸中带甜,鲜爽脆;宁波菜以蒸、红烧、炖海鲜见长,讲求鲜嫩软化滑,咸鲜合一;绍兴则擅长烹饪河鲜、家禽、入口香酥绵糯,富有乡村风味。
湘菜(湖南菜)——不辣不革命。
湘菜历史悠久,早在汉朝已经构成菜系,烹调技术到达相当高的水平。在长沙市郊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墓中,不仅仅发现了鱼、猪、牛等遗骨,而且还有酱、醋以及腌制的果菜遗物。唐宋以后,由于长沙曾是封建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城市,因此湘菜发展很快,构成了一套以炖、焖、煨、烧、熘、煎、熏、腊等烹调技术。
如果将湘菜做一部分,湘江流域以长沙、湘潭为中心的菜肴是湘载的主要代表,它制作精细,用料广泛,品种繁多,以油多、色浓、讲究实惠为特色;在品位上注重香酥、酸辣、软嫩,而湘西菜擅长酸辣,具有浓郁的山乡风味。值得一提的是,湘菜中的酸辣是区别于四川麻辣,贵州香辣、云南鲜辣和陕西咸辣与辣味组合在一齐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风味,叫人欲罢不能。
闽菜(福建菜)——佛闻弃禅跳墙来佛跳墙的来历。
在八大菜系中,闽菜的出镜率远远不如川菜、粤菜高,但这并不能掩盖它的独特韵味。早在一千多年前,福建地区利用山珍海产烹制出各种珍馐佳肴就已经脍炙人口,逐步构成了闽菜独具一格的特点。
目前,闽菜由福州、泉州、厦门等地的地方菜发展而来。福州菜清香、淡爽,偏于甜酸。尤其讲究调汤,汤鲜。味美,汤菜品种多,有“百汤百味”之誉;还有善用红糟作配料制作的各式风味特色菜。民闽南菜以讲究佐料,善用甜辣铸成。而闽南偏咸辣,有浓厚的扇区风味特色。
另外,福建还有许许多多风味小吃,颇受欢迎。如福建的“太平燕”,“鱼丸”;厦门的“南普陀素菜”、“面线糊”;漳州的“猫崽粥”、“五香卷”;泉州的“油锯红虫寻”、脆丸”;南平的“文公菜”,“建鸥板鸭”和莆田的“醉螃蟹”、“妈祖宴菜”等。这些风味小吃多姿多彩,影响无穷。
徽菜(安徽菜)——寻找失去的美味。
徽菜的扬名与徽商的兴盛相生相伴,徽商荣时徽菜荣,徽退时徽菜退。曾几何时,徽随着徽商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密集于各繁华城市,风靡一时,大有舍我其谁的态势。徽菜是八大菜系第一个进驻上海的,多时曾到500多家,直到40年代,仍有130多家,徽菜馆。那时,徽菜影响着半个中国,而此刻,想找家徽菜馆都要费点周折。
但其实,徽菜自有其独到的特色,自有其他菜系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如徽菜主要是以少污染的山区物产为主,如黄山的植物就有100多种,其他不少是能够食用的。据说仅竹笋就有17种。自外,花菇、蘑菇、平菇、香菇、白木耳、黑木耳、石耳、蕨菜、黄花菜、金针菜、水芹菜……在徽州人的巧手烹饪下转成千种味道。所以,徽菜一向以烹饪山真野味而著称。
盛产“文房四宝”的安徽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诸如“臭鳜鱼”、“李鸿章杂烩”、“朱元璋豆腐”、“胡适一品锅”等留驻历史的名菜,颇值食客寻访一番。
中国饮食的萌芽时期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即始于约公元前60,延续至公元前左右。中国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一个菜系的构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其菜肴之特色也各有千秋。
一、鲁菜。
宋以后鲁菜就成为“北食”的代表。明、清两代,鲁菜已成宫廷御膳主体,对京、津东北各地的影响较大,现今鲁是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方菜演化而成的。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其著名品种有“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汤爆双脆”、“烧海螺”、“烧蛎蝗”、“烤大虾”、“清汤燕窝”等。胶东菜以烹制各种海鲜而驰名,口味以鲜为主,偏重清淡,其著名品种有“干蒸加吉鱼”、“油爆海螺”等。建国后,创新名菜的品种有“扒原壳鲍鱼”、“奶汤核桃肉”、“白汁瓤鱼”、“麻粉肘子”等。“八仙过海闹罗汉”是孔府喜寿宴第一道菜,选用鱼翅、海参、鲍鱼、鱼骨、鱼肚、虾、芦笋、火腿为“八仙”。将鸡脯肉剁成泥,在碗底做成罗汉钱状,称为“罗汉”。
鲁菜常用的烹调技法有30种以上,其中尤以“爆、炒、烧、塌”等最有特色。
“爆”瞬间完成,营养素保护好,食之清爽不腻;“烧”有红烧、白烧,著名的“九转大肠”是烧菜的代表;“塌”是山东独有烹调方法,其主料要事先用调料腌渍入味或夹入馅心,再沾粉或挂糊,两面塌煎之金黄色。放入调料或清汤,以慢火、尽汤汁,使之浸入主料,增加鲜味。山东广为流传的锅塌豆腐、锅塌菠菜等,都是久为人们所乐道的传统名菜。
二、川菜。
在秦末汉初就初具规模。唐宋时发展迅速,明清已富有名气,现今川菜馆遍布世界。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重视选料,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鲜艳协调。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为其他地方菜所少有,构成川菜的独特风味,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誉。烹调方法擅长于烤、烧、干煸、蒸。川菜善于综合用味,收汁较浓,在咸、甜、麻、辣、酸五味基础上,加上各种调料,相互配合,构成各种复合味,如家常味、咸鲜味、鱼香味、荔枝味怪味等二十三种。川菜有“七滋八味”之说,“七滋”指甜、酸、麻、辣、苦、香、咸;“八味”即是鱼香、酸辣、椒麻、怪味、麻辣、红油、姜汁、家常。在口味上川菜个性讲究“一菜一格”,且色、香、味、形俱佳,故国际烹饪界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之说。
代表菜肴的品种有“大煮干丝”、“黄焖鳗”、“怪味鸡块”、“麻婆豆腐”等。
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都和川菜有不解之缘。如:诗仙李白幼年随父迁居锦州隆昌,即此刻的四川江油青莲乡,直至25岁才离川。在四川近生活中,他很爱吃当地名菜焖蒸鸭子。天宝元年,李白受到唐玄宗的宠爱,入京供奉翰林。他以年轻时食过的焖蒸鸭子为蓝本,用百年陈酿花雕、枸杞子、三七等蒸肥鸭献给玄宗。皇帝十分高兴,将此菜命名为“太白鸭”。又如,享年85岁的陆放翁在为官从政与感情生活方面皆不如意,但其高寿应当是受益于豁达的气度和合理的饮食。陆游虽是浙江人,却奉皇命在46岁时人蜀,54岁出川。其间九年是他政治生涯中的重要时期,虽“孝宗念其久外,趣召东下,然心固未尝一日忘蜀也”。尤其是四川的饮食使他难忘从唐宋两代文豪遗篇中可见在此期间川菜的风味。
三、粤菜。
西汉时就有粤菜的记载,南宋时受御厨随往羊城的影响,明清发展迅速20世纪随对外通商,吸取西餐的某些特长,粤菜也推向世界,仅美国纽约就有粤菜馆数千家。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而构成的。菜的原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善于变化,讲究鲜、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醇。调味有所谓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咸、辣、鲜)之别。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炖、煸等,菜肴色彩浓重,滑而不腻。尤以烹制蛇、狸、猫、狗、猴、鼠等野生动物而负盛名,著名的菜肴品种有“三蛇龙虎凤大会”、“五蛇羹”、“盐火局鸡”、“蚝油牛肉”、“烤乳猪”、“干煎大虾碌”和“冬瓜盅”等。
四、闽菜。
起源于福建省闽候县。它以福州、泉州、厦门等地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色调美观,滋味清鲜而著称。烹调方法擅长于炒、溜、煎、煨,尤以“糟”最具特色。由于福建地处东南沿海,盛产多种海鲜,如海鳗、蛏子、鱿鱼、黄鱼、海参等,因此,多以海鲜为原料烹制各式菜肴,别具风味。著名菜肴品种有“佛跳墙”、“醉糟鸡”、“酸辣烂鱿鱼”、“烧片糟鸡”、“太极明虾”、“清蒸加力鱼”、“荔枝肉”等。
五、苏菜。
起始于南北朝时期,唐宋以后,与浙菜竞修秀,成为“南食”两大台柱之一。江苏菜是由苏州、扬州、南京、镇江四大菜为代表而构成的。其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其烹调技艺擅长于炖、焖、烧、煨、炒而著称。烹调时用料严谨,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南京、镇江菜口味和醇,玲珑细巧,尤以鸭制的菜肴负有盛名。著名的菜肴品种有“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松鼠桂鱼”、“西瓜鸡”、“盐水鸭”等。
六、浙菜。
以杭州、宁波、绍兴、温州等地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成的。其特点是清、香、脆、嫩、爽、鲜。浙江盛产鱼虾,又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湖山清秀,山光水色,淡雅宜人,故其菜如景,不少名菜,来自民间,制作精细,变化较多。烹调技法擅长于炒、炸、烩、溜、蒸、烧。久负盛名的菜肴有“西湖醋鱼”、“生爆蟮片”、“东坡肉”、“龙井虾仁”、“干炸响铃”、“叫化童鸡”、“清汤鱼圆”、“干菜焖肉”、“大汤黄鱼”、“爆墨鱼卷”、“锦绣鱼丝”等。金华火腿,加上举世闻名的杭州龙井茶叶、绍兴老酒,都是烹饪中不可缺少的上乘原料。
七、湘菜。
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成的。其特点是用料广泛,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腊为原料,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烹调方法擅长腊、熏、煨、蒸、炖、炸、炒。其著名菜肴品种有“腊味合蒸”、“东安子鸡”、“麻辣子鸡”、“红煨鱼翅”、“汤泡肚”、“冰糖湘莲”、“金钱鱼”等。
八、徽菜。
以沿江、沿淮、徽洲三地区的地方菜为代表构成的。其特点:一是就地取材,以鲜制胜。徽地盛产山珍野味河鲜家禽,就地取材使菜肴地方特色突出并保证鲜活。二是善用火候,火功独到。根据不同原料的质地特点、成品菜的风味要求,分别采用大火、中火、小火烹调。三是娴于烧炖,浓淡相宜。除爆、炒、熘、炸、烩、煮、烤、焐等技法各有千秋外,尤以烧、炖及熏、蒸菜品而闻名。四是注重天然,以食养身。徽菜继承了祖国医食同源的传统,讲究食补,这是徽菜的一大特色。
中国饮食文化课件篇四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家的饮食就有许多规矩,小编整理了三篇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文章给大家学习。
喜庆佳节,人来客往。
一桌丰盛的特色家宴,能使宾主之间交谈更加融洽,喜庆气氛更加浓烈。
但宴客时应注意如下事项:
1、注重礼仪。
客人入席后,入席时主人要陪席,切忌只当服务员。
喜庆或节日聚餐,亲朋的兴趣在“聚”而不在“餐”。
互相之间有很多话要谈,如果主人忙于做菜,忙于服务,即使菜肴做得再好,也不易吊起大家的胃口。
2、菜肴要求多样化。
为宴席设计菜式时要做到品种多样,量少质高,荤素搭配相宜,营养丰富。
烹调方式不单一,应设法使各种菜肴的形状、色泽、口味有所区别。
3、提倡“主随客便”。
宴席开始时,应该提倡“主随客便”,做到既热情相让,又不勉为其难。
喝酒随量,吃菜随意,不强加于客人。
4、环境清洁很重要。
主人应穿戴整洁,整理好室内摆设,恭候客人光临。
台、凳、椅、桌、餐具、酒具、茶具要洁净,厨房内生熟菜要分开摆放。
桌上夹菜要用公筷,切勿用自己吃的筷子夹菜硬要往客人碗里堆放。
5、安排座位要周到。
如果客人不止一席,安排桌位要考虑到客人的年龄、性别、辈份、客源、职业及饮食习惯等,尽可能将相互熟熟悉的客人同坐一桌。
6、上菜要分清次序。
凉菜先上,热菜随后。
炒菜中咸的先上易开人胃口,引人食欲,若先吃甜味,易倒人胃口。
海鲜味菜宜在炒菜后上,油炸菜肴应安排在中间上。
汤菜宜安排在最后上,既能送饭,又能解腻,醒酒。
每个人的酒量有大小,换句话说,即每个人对乙醇的耐受量很不相同。
时常饮酒的人,体内乙醇的代谢加速,排泄快,故耐受量大,不易醉倒。
故饮酒多少,饮者应有自知之明,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善于自制。
对别人敬酒、劝酒,也应掌握分寸。
敬酒随主人,饮酒随客人。
强人所难的劝酒是一种不文明的、有害的行为。
有一些人可能受了旧小说或戏剧中故事的影响,似乎酒喝得越多越富于英雄气概、好汉本色,深信武松、鲁智深这样的英雄好汉大碗喝酒后真能赤手空拳打死景阳冈上的老虎或倒拔杨柳树。
据报道,济南有一个14岁的男孩,模仿电视中人物,“豪气”进发,翻出家里藏的两瓶白酒,一口气喝下一瓶半, 结果因急性酒精中毒昏迷不醒。
家人发现后急送医院,经抢救十小时才脱险,差点儿送命。
这些事情都因愚昧无知所造成。
我国还有一种陋习,喜欢在宴会上闹酒。
起初还斯文地互相敬酒,逐渐酒酣耳热,气氛活跃起来,一些能饮的人开始向别人挑战,名为敬酒,实在是自己贪杯。
奇怪的是这些挑战者往往不是主人而是在座的客人。
先是相互“讨价还价”,“你喝一杯,我陪你两杯、三杯,如何?”喧哗絮叨,唾沫四飞,又像是在好心劝酒、客气推让,又像是在口角吵闹,争论不休,使座上不喝酒的`人只觉头昏脑胀,心烦意乱,朋友之间的谈话难以进行。
到后来,有的嬉笑怒骂,失言失态,大发酒疯;有的呕吐,满地狼藉,语言不清,神志含糊。
如此这般,丑态百出。
似乎能把别人醉倒而自己面不变色,方显得英雄气概,是最得意之事,并算得人生一乐也。
望劝酒者,走出认识误区,革除这种不文明的陋习,为树立良好的社会新风从我做起。
酒,大多是用粮食酿造的,尤其是白酒。
故酒的消耗量大也是大量浪费粮食。
为了节约粮食也应该少饮酒,更应少饮白酒
旧时民间新屋落成或搬进新居时,摆酒款待亲朋好友的饮食礼仪。
“乔迁”二字典出《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叹嗟,出自山谷,迁于乔木。”这是用小鸟飞出深谷登上高大的乔木,比喻人的居所改变,步步高升。
乔迁之礼多在亲朋好友之间举行,届时亲友携带礼物登门祝贺,主人摆酒款待,表示感谢。
此礼传播深远,至今犹存。
(l)“暖房”。
又称“闹屋”或“温居”。
是汉族地区古时的乔迁食礼。
唐人王建的《宜词》中便有“太仪前日暖房来”的诗句;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亦载:“或有新搬移来居止之人,则邻人争借动事,遗献汤茶,指引买卖之类,则见睦邻之义,又率钱物,安排酒食,以为之贺,谓之‘暖房’。”元明间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和清人李绿园的《歧路灯》,也有类似的记载。
至近代,广西一带称其为“入火酒”,又称“进火酒”。
即先拨一盆旺火到新房中,用以象征日子会过得红火兴旺,然后再搬其他器物。
等到收拾停当,亲朋前来祝贺。
舅家须送“发糕”与“小鸡”,意为“家财大发”和“六畜兴旺”;主人置酒招待,应备“苹果”和“糍粑”,意为“家宅平安”和亲邻今后“亲密无间”、“彼此关照”。
(2)“升火庆”。
是滇西沪沽湖畔摩梭人(纳西族的一支)新屋落成后的升火礼宴。
他们认为火是房屋的心脏,首次升起烈焰熊熊的灶火能保证未来的日子火红。
升火前,主妇要在正房内砌一方形火塘,底部放一个装满银圆、粮食、松子、鱼干、酥油、彩珠、火镰、火石的陶罐,上面再覆盖从狮子山女神洞中取来的泥土,火塘正方安放一块象征祖宗神位的锅庄石。
升火的时间请喇嘛占卜选定,多在正午红日当空之际。
吉辰一到,由两位男女长者背水架锅,用火把点燃火塘中的薪柴,随即取出火把在满屋飞舞,将沸水满屋泼洒,此为“净屋”;接着又用五谷祭锅庄石。
最后设宴,招待前来观礼祝贺的亲友。
整个升火庆典,鞭炮、土雷、火枪、乐鼓、海螺号、歌声、笑声喧腾不息,极为火爆热烈。
(3)“贺火塘”。
川东、湘西、鄂西的土家族村寨新屋落成后的民俗庆宴。
因其间有搬迁三角架,请祖先火塘神等仪式,故名。
其做法是:在鸡鸣之际,路上无人时,由火把引路,迅即将火塘上的三角架(据说此乃祖先神的头角)搬进新屋,准确安位,再搬其他物件。
接着亲友乡邻鸣放鞭炮,送礼祝贺,举行点火仪式。
待火焰腾空,主人忙用鼎罐饮饭做菜,众人围着火塘四言八句念诵祝词,饮酒吃肉。
祝词的内容,可追溯火塘源流,颂扬神功;可讲述主人家世,赞美新居吉祥千秋;可祝贺主人从此富贵荣华,儿孙满堂。
如“十杯酒,祝主东,火塘烈焰满屋红;福禄寿喜样样有,光宗耀祖永昌隆”之类。
此外,乔迁食礼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有“拥担达”(哈尼族)、“竹楼酒”(傣族)等称谓,大多与崇拜火神、祖灵有关,带有原始宗教礼俗的遗风。
中国饮食文化课件篇五
为了深入了解本市居民家庭在酒类市场及餐饮类市场的消费情况,特进行此次调查。调查由本市某大学承担,调查时间是xx年7月至8月,调查方式为问卷式访问调查,本次调查选取的样本总数是xx户。各项调查工作结束后,该大学将调查内容予以总结,其调查报告如下: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样品类属情况。在有效样本户中,工人320户,占总数比例18.2%;农民130户,占总数比例7.4%;教师200户,占总数比例11.4%;机关干部190户,占总数比例10.8%;个体户220户,占总数比例12.5%;经理150户,占总数比例8.52%;科研人员50户,占总数比例2.84%;待业户90户,占总数比例5.1%;医生20户,占总数比例1.14%;其他260户,占总数比例14.77%。
(二)家庭收入情况。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从本市总的消费水平看,相当一部分居民还达不到小康水平,大部分的人均收入在1000元左右,样本中只有约2.3%的消费者收入在xx元以上。因此,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本市总的消费水平较低,商家在定价的时候要特别慎重。
二、专门调查部分。
(一)酒类产品的消费情况。
1、白酒比红酒消费量大。分析其原因,一是白酒除了顾客自己消费以外,用于送礼的较多,而红酒主要用于自己消费;二是商家做广告也多数是白酒广告,红酒的广告很少。这直接导致白酒的市场大于红酒的市场。
2、白酒消费多元化。
(1)从买白酒的用途来看,约52.84%的消费者用来自己消费,约27.84%的消费者用来送礼,其余的是随机性很大的消费者。
买酒用于自己消费的消费者,其价格大部分在20元以下,其中10元以下的约占26.7%,10~20元的占22.73%,从品牌上来说,稻花香、洋河、汤沟酒相对看好,尤其是汤沟酒,约占18.75%,这也许跟消费者的地方情结有关。从红酒的消费情况来看,大部分价格也都集中在10~20元之间,其中,10元以下的占10.23%,价格档次越高,购买力相对越低。从品牌上来说,以花果山、张裕、山楂酒为主。
送礼者所购买的白酒其价格大部分选择在80~150元之间(约28.4%),约有15.34%的消费者选择150元以上。这样,生产厂商的定价和包装策略就有了依据,定价要合理,又要有好的包装,才能增大销售量。从品牌的选择来看,约有21.59%的消费者选择五粮液,10.795%的消费者选择茅台,另外对红酒的调查显示,约有10.2%的消费者选择40~80元的价位,选择80元以上的约5.11%。总之,从以上的消费情况来看,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基本上决定了酒类市场的规模。
(2)购买因素比较鲜明,调查资料显示,消费者关注的因素依次为价格、品牌、质量、包装、广告、酒精度,这样就可以得出结论,生产厂商的合理定价是十分重要的,创名牌、求质量、巧包装、做好广告也很重要。
(3)顾客忠诚度调查表明,经常换品牌的消费者占样本总数的32.95%,偶尔换的占43.75%,对新品牌的酒持喜欢态度的占样本总数的32.39%,持无所谓态度的占52.27%,明确表示不喜欢的占3.4%。可以看出,一旦某个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是很难改变的,因此,厂商应在树立企业形象、争创名牌上狠下功夫,这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4)动因分析。主要在于消费者自己的选择,其次是广告宣传,然后是亲友介绍,最后才是营业员推荐。不难发现,怎样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对于企业来说是关键,怎样做好广告宣传,消费者的口碑如何建立,将直接影响酒类市场的规模。而对于商家来说,营业员的素质也应重视,因为其对酒类产品的销售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饮食类产品的消费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一些饮食消费场所和消费者比较喜欢的饮食进行,调查表明,消费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2、消费者大多选择在自己工作或住所的周围,有一定的区域性。虽然在酒店的选择上有很大的随机性,但也并非绝对如此,某些酒店也有一定的远距离消费者惠顾。
3、消费者追求时尚消费,如对手抓龙虾、糖醋排骨、糖醋里脊、宫爆鸡丁的消费比较多,特别是手抓龙虾,在调查样本总数中约占26.14%,以绝对优势占领餐饮类市场。
4、近年来,海鲜与火锅成为市民饮食市场的两个亮点,市场潜力很大,目前的消费量也很大。调查显示,表示喜欢海鲜的占样本总数的60.8%,喜欢火锅的约占51.14%,在对季节的调查中,喜欢在夏季吃火锅的约有81.83%,在冬天的约为36.93%,火锅不但在冬季有很大的市场,在夏季也有较大的市场潜力。目前,本市的火锅店和海鲜馆遍布街头,形成居民消费的一大景观和特色。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本市的居民消费水平还不算太高,属于中等消费水平,平均收入在1000元左右,相当一部分居民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
2、居民在酒类产品消费上主要是用于自己消费,并且以白酒居多,红酒的消费比较少,用于个人消费的酒品,无论是白酒还是红酒,其品牌以家乡酒为主。
3、消费者在买酒时多注重酒的价格、质量、包装和宣传,也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持无所谓的态度。对新牌子的酒认知度较高。
4、对酒店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中档消费水平上,火锅和海鲜的消费潜力较大,并且已经有相当大的消费市场。
(二)建议。
1、商家在组织货品时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2、对消费者较多选择本地酒的情况,政府和商家应采取积极措施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实现城市消费的良性循环。
3、由于海鲜和火锅消费的增长,导致城市化管理的混乱,政府应加强管理力度,对市场进行科学引导,促进城市文明建设。
中国饮食文化课件篇六
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中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中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那些“咸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义其弊更是不可胜言。
中国饮食文化课件篇七
今天的高校与以往的高校大不相同,我们现在的高校不再仅仅是学生和老师学习、教书和搞科学研究的场所了,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现在的高校逐步演变为老师和同学们的社区,在这个社区里我们可以有很多其他的活动。本次调查的目的是将目光放在社区餐饮服务系统这个方面上,通过对国内外高校资料的搜集分析,找到可以借鉴的地方并运用到我们今后的社区建设当中去。本次调研所涉及到的研究方法包括二手资料分析(包括国外大学如明尼苏达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国内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用户分析(包括焦点小组、问卷调查、跟踪调查等)、实地考察(实拍中南大学的餐饮系统)等等。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一些结论,根据这些结论我们得出一些可能的设计发展方向。希望通过我们此次调查研究,能够为提升中国高校社区餐饮服务系统质量做一些贡献。
一、研究背景。
关于此项目的研究背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来自同学中间的声音反映出来。因为与高校餐饮系统最为息息相关的就是我们的同学了。也许我们的同学反映的声音并不那么科学和理性,但无论如何,最原始、最本质的资料恰恰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能够从中找到我们此次调查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从而决定是否开展此项调查。我们下面就引用一名湖南大学学生给校领导写的一封信来观察一下现在高校餐饮服务系统的现状。(将引用一部分信件内容)内容如下:
我是湖南大学南校区的一名学生,湖南大学是我学习深造的地方,本应该对她有很深的热爱的感情,但是,因为食堂,这种感情消退了一半,这或许有些主观,但是,如果有很多人(或许是大部分人)都有这种感觉时,那么主观的东西就必然反映了客观的事实了。尊敬的领导,我,以及我身边认识的(几乎)所有的人,绝大多数时候是不去食堂吃饭的。我们解决吃饭问题的办法包括:
(1)打电话叫盒饭;。
(2)在寝室煮面条或者火锅;。
(3)到中南大学食堂吃饭;。
(4)到象鼻嘴或者商业文明街吃煲仔或者米粉、炒饭。
每当谈起食堂,我们大多都有恶心(请原谅我用这个词)的表现,或者愤怒、或者失望、或者嘲讽,这个时候的我们强烈感觉到我们自己受到了学校(或者是后勤集团)的愚弄、欺骗和宰割。我一个同学说过,“我一见到食堂的经理我就想狠狠揍他一顿”,这话或许有些偏激,但是,它实际上得到了我们的强烈共鸣。
尊敬的领导,如果您不相信,您可以到湖南大学的食堂去看看吧!在这种地方,您将会遭遇到:
(1)菜的份量极少、价格极高、质量极差。
尊敬的领导,如果您去湖南大学的食堂打菜,如果您花两块钱只可以买到两块油豆腐、或者是只有零星肉末混杂的胡萝卜、或者两小块把肉剔得干干净净的骨头,您千万不要吃惊和诧异,这个时候,我想,无论您是多么优雅而雍容大度,您心里肯定会在咒骂这个食堂太黑、欺人太甚。如果您以为这只是偶尔一次遭遇,不算数,那么您可以来这里三次或者五次,您一定可以知道真相——那将同样或者更加让您觉得愤怒。如果您能在食堂里吃上一年半载,那么我敢断定——您肯定是一个在吃饭问题上随意糊弄自己的人!尊敬的领导,我也是长沙的,我寒假在家全是我买菜做饭,我完全知道现在的菜价行情;如果在保证与市场同步的正常的利润——而不是暴利——的前提下,一个大学食堂只能做出这样质量奇差的饭菜,打死我也不相信的!
(2)菜的种类极少。
尊敬的领导,您每次吃饭都有青菜(小菜)吗?您认为大学的食堂里应该供应青菜吗?我想您的回答必然是肯定的。但是,事实是,在湖南大学的食堂里,您很难吃到五毛钱的青菜!您会极少吃到正式的真正的青菜!湖大食堂不喜欢供应青菜!因为青菜利润空间太小!您见到的只能是1块钱钱或者1块5毛的乱七八糟的乱配的菜,由青菜和其他乱七八糟的菜(豆腐、粉丝之类)组成,全是怪胎!而这种菜,也卖1块或者1块5!这个时候,如果您不窝上一肚子火,那么恭喜您,您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经非常人所能超越了!绝大多数时候,您会看到在食堂窗口上展现在您面前的是至少1块或者1块5、大部分是2块钱的菜,那些菜不伦不类,说实话,很能让人作呕(请原谅我用这个词)!尊敬的领导!我在湖南大学食堂里感受最深的一件事情是:端着一个饭盆在窗口前转了五六圈,由于实在没有食欲,没打到一个喜欢的菜!这种经历和感受,不但是我,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有过,而且刻骨铭心!
(3)服务态度极差。
尊敬的领导!我要说的是,这不是一个食堂的问题,事实上,为了吃上一顿好吃的,我吃遍了南校这边的所有食堂,都是天下乌鸦一般黑!
尊敬的领导,您应该理解我现在的心情!我希望您到食堂吃几次饭(哪怕一次也可以)要轻车简从,要微服私访,我相信,即使不是全部,您也会在大致上赞同我的上述说法的!尊敬的领导!我不清楚这个食堂或者后勤集团是怎样承包的和运作的,但是我只坚信一点,学校的食堂,它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为学生服务好!其次才是赢利!我似乎听说过大学食堂的经营原则是“微利”,我绝对支持,但是,不知道我的说话准确与否——现在的湖大食堂绝对属于暴利!
平均起来会是在湖大食堂的两倍到三倍!
尊敬的领导,我跟湖南大学某食堂的某个负责人反映过这个情况,并委婉地暗示他们向中南大学食堂学一点东西,那负责人嘲笑我说,“我们向他们学习?他们前段时间还派人到我们这里来学习了呢!”天哪,他们来向湖大食堂学习暴利吗?学习虐待学生吗?他们还说搞了什么iso,如果湖大食堂也iso,那么我可以断定——iso已经失去了它所有应有的意义。
尊敬的领导,我恳请您到中南大学的食堂吃一顿饭,然后做个比较!我敢肯定,如果湖大食堂的经营获得的是微利,那么中南大学的食堂早就应该倒闭了!
尊敬的领导!我在这里只想向相关部门和领导强烈建议以下两点:
(1)请求后勤集团的领导和学校的领导,到湖大我们自己的食堂里跟我们自己的学生一起吃上两天饭(这个要求一点都不高)!
(2)请求湖南大学的经营人员和工作人员去中南大学(工大)的食堂取经!!!打饭菜的工作人员要去,食堂的负责人应该去,后勤集团的人也应该去,主管后勤的学校领导也应该去!
尊敬的领导:或许中南大学的食堂经营并不是完美的,但是我想,如果湖南大学的食堂的服务功能(也包括经营能力)可以达到中南大学的食堂的水平,湖南大学的广大学生绝对是心满意足、别无他求了!
以上是该学生反映的一些关于食堂问题的情况。且不论这里面是否有夸张的成分,我们应该很严肃的认识到,如果高校食堂继续允许这样的问题存在,是会严重影响中国高校的整体水平的。我们一定要认识到,食堂作为目前高校餐饮系统的主体,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的。我们还要认识到,提升餐饮服务系统的质量对于一所高校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研究过程。
1、二手资料搜集和分析。
我们在搜集资料的时候尽量保持了资料的原始性和完整性,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实际上是在做一手资料的搜集和分析。
我们搜集资料的对象以国内外的高校餐饮服务系统为主。国外的高校包括明尼苏达大学、美国杨斯敦州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国内的高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南大学。
明尼苏达大学包括三个校区,分别是:westbank河西校区、eastbank河东校区、st.paulcampus圣保罗校区。这一点和中南大学比较相似。该校的餐饮系统很完善,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明尼苏达大学的餐饮系统进行分析。
一、校园餐厅。餐厅种类很多,提供的食物也丰富多彩,其中典型的包括:chick-fil-a餐厅的鸡肉三明治和柠檬汽水、cranberryfarms餐厅的烤鸡等烤肉、bajasol餐厅的南方风味玉米饼、greenstogo餐厅的蔬菜沙拉、grilleworks餐厅的牛肉汉堡包、kettleclassics餐厅的汤、面包和三明治、zoca餐厅的墨西哥玉米饼、玉米饼汤、薯条、干酪等。
二、居住区餐厅。明尼苏达大学的餐饮服务还为学生提供grab&go“拿了就走”服务。学生如果早上有课,或感觉时间较紧,来不及坐在食堂里慢慢用餐,可以通过universitydiningservices网站,提前一天网上预订自己的套餐。工作人员会将学生订好的套餐编号,第二天学生只需使用自己的校园卡,便可取走自己预定好的套餐。明尼苏达大学的餐饮服务系统还与当地的一家餐馆davanni’spizza&hothoagies长期合作,为学生提供外卖服务,所有居住在学生公寓或校内的人员均可享受这一服务。
三、制定个人用餐计划。明尼苏达大学的餐饮服务系统提供了多样化的mealplan,学生们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制定自己的膳食计划,例如19餐/周的膳食计划需要1585美元/学期;另外还有一些个性化的服务,如为素食主义的学生提供素菜,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营养套餐。
四、健康饮食。健康饮食服务以咨询为主,对于自己的饮食健康有疑问的同学可以通过电话或电子邮箱向该部门进行咨询,此外该部门还会在学校内组织一些健康饮食的活动。
五、承办宴会。明尼苏达大学餐饮服务系统还可承办各种宴会,并提供专业的宴会服务。预定宴会或点菜都可在网上进行。
以上是明尼苏达大学餐饮服务系统的一些基本情况。美国杨斯敦州立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餐饮服务系统也基本符合这些情况,在此不再赘述。此外,这些大学都有着用餐点分布广泛的特点。
清华大学的餐饮服务系统相对于国内其他高校来说,应该是比较完善的了。清华大学餐饮系统中包括餐厅介绍和饭菜推荐,我们看到网站的左侧还设有餐厅动态、餐位信息、特色推荐和联系电话。网站图文并茂,可以说是很详细的服务信息了。在餐饮系统中推荐菜的信息版面中,左侧还有社区动态和在线调查。但是这些菜肴大都是正式的菜品,而不是食堂里的份菜。餐饮系统中还设有菜谱详情。人们通过对菜谱的查询,可以方便的了解到餐厅的菜价和品种,从而选择合适的餐厅就餐。
北京大学的餐饮系统。我们看到除了中心动态、行业信息、温馨提示等主要内容以外,我们还看到有十佳菜肴推荐、临时公告、饭卡加钱时间、食堂开饭时间等信息,比较详实。另外,通过对北大餐饮系统分布图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校的餐厅大都集中于住宿区,而办公区则没有用餐的地点。工作人员或者同学如果因为工作紧张就无法及时的用餐。但北大食堂对自身的宣传和介绍很好,不但介绍了食品的名称,还对食物进行了适当的描述。这样方便南北口味不一的同学选择合适自己的食堂进食。此外,北大的网站还设置了宣传中国传统美食文化和营养健康信息的模块,对养成同学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宣传中国传统美食文化都有很大帮助。
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高校餐饮系统的一些优点。包括:
1、校园餐厅很多,菜品很丰富。
2、居住区有专门的餐厅设置。
3、“拿了就走”的服务,即可以提前预订早餐。
4、与校外的餐厅达成协议,展开送餐服务等。
5、膳食多样化,促进健康膳食。有营养热线。
6、有承办宴会的服务。方便同学聚会等。
7、为特殊人群提供特殊服务(如食素者)。
8、为不同的人推荐不同的就餐计划。
9、定期的餐厅活动的介绍。(提供活动场所)。
10、对于有关餐饮方面问题的答疑。(网络/热线)。
11、餐厅的分布比较广,甚至连教学区也有。
12、餐厅和菜肴的具体信息详细(图片/价格)。
13、不同食堂内的菜单有详实的介绍。
根据这些优点。我们得出一些初步的设想。这些设想包括:
1、要充分考虑不同生活习惯同学的需求(如穆斯林、素食者等)。
2、鼓励个人就餐计划的多样性,丰富学校餐厅和菜品。
3、餐厅可以借给同学们作为周期性活动的场所。
4、完善网络,使同学们的疑难问题及时得到解答。
5、餐厅的分布不要过于集中在住宿区,应适当安排在教学楼附近,这样方便短时间进餐,不影响工作和学习。
6、向同学们介绍营养知识,鼓励大家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7、食堂内的菜谱信息要时时更新,确保真实无误。
8、培训机制,对美食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受到师傅的培训。
9、加强对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的介绍和推广。
10、增加订餐的服务,方便同学们快速的用餐。
这就是我们此次调查的二手资料搜集和分析。
2、用户调查。
一、焦点小组。
用户调查这一块我们首先采用了焦点小组的模式。
焦点小组实施的基本情况:时间:12月16日15:00——16:30。地点:中南大学铁道校区艺术学院多媒体教室。参与讨论人员:中南大学在校本科生与研究生代表、湖南科技大学学生代表、中南林业大学学生代表。主持人:曹冠群。记录员:和轩、姚涵。录音员:王彦民。
通过焦点小组的访谈。我们总结了一下几个问题:
1、食堂的开放时间问题。
2、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
3、学生们希望尝试一种全新的体验,并参与到做饭过程中。
4、食堂打饭的拥挤问题。
5、食堂的菜价不清楚。
6、寝室内小家电的使用问题。
然后我们根据这几个问题进行了设计导向的分析。它们包括:
1、在全校范围内展开调查,确定真正符合学生需要的食堂的开放时间。
2、加强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的管理,定期检查,检察员在同学们中产生,数据汇报给学校高层。
3、在宿舍内增加可以做饭的公共空间,或者食堂定期提供给同学们公共的可以自主使用的空间。
4、在食堂内设置适当的引导系统(或围栏、或平面标识)使得打饭的过程更加方便。
5、在菜肴的盛盘上标明菜价,或者使用电子显示屏(便于修改),师傅应该戴上口罩。
6、在宿舍内设置可以使用小家电的区域,并且由专人管理,可由同学们自行提供小家电。
二、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方面,我们选择了一位同学一周的饮食情况进行拍摄、分析。得出一些问题点。以下是我们的调查情况。
周二的早晨,没有课,曹同学可以到食堂安心用早点。可以不必担心时间问题,耐心排队,然后坐下来慢慢用餐。
周三的`早晨,没有课,曹同学还是到食堂坐下来吃早饭,为了变换口味,曹同学选择了米粉,通过曹同学的反映,食堂可供选择的早餐也只有这么几种。
周一的中午,曹同学在食堂用餐,在餐桌上堆着别人吃剩下的东西,很影响食欲,说明食堂应该及时的打扫卫生。
周二的中午,曹同学为了吃到好吃的面食(食堂的不够好吃),而跑到校外的西湖源餐厅吃面,餐厅的环境和卫生都很让人满意,而且室内有充足的暖气,很舒服。
周三的中午,曹同学想吃肉食,但苦于食堂的菜肉量不足,曹同学打了学校附近一家烧腊馆的电话,要了一份外卖,三十分钟后外卖送到。
周一的晚上,由于下雨,由于作业太多,曹同学在工作室工作到很晚才能出来吃饭,曹同学来到食堂,可以打的菜已经很少,而且很凉,曹同学只能打一个番茄炒蛋吃。
周三的晚上,曹同学又在工作室工作到很晚才能出来吃饭,食堂已经完全没有可打的菜,曹同学只好到校外买盒饭带回工作室吃。
天气太冷,曹同学不愿意到外面吃饭了,而且到外面吃饭毕竟浪费时间。就在工作室自己煮了泡面吃。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其中包括了很多问题点。这也是我们考虑的对象。
三、问卷调查。
我们根据二手资料分析得出的问题点以及焦点小组讨论得出的问题点进行了问卷的设计。(该问卷将附在报告的最后)。我们在得到了问卷的数据以后,将数据输入spss统计分析软件,并科学的统计和分析了一些重点问题,以期为我们提供客观、合理的设计导向。
由于人力有限,我们小组通过网络向三十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的在校大学生发出了电子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23份。下面是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
1、基本情况:
2、用餐情况。
您在进入大学之前居住在。
有69.6%的受访者目前以在学校食堂用餐为主,有26.1%的受访者以在校外餐厅用餐为主。
您喜欢的用餐方式是。
34.8%的受访者还是比较倾向于在学校食堂用餐,值得注意的是有21.7%的受访者喜欢自己动手做饭吃,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餐饮服务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一部分的需求。
你身边同学用餐的整体情况。
有47.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身边的同学也是以去食堂就餐为主。通过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受访者目前都倾向于在学校食堂就餐。
3、工作人员问题。
有43.5%的受访者都对食堂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不满意或很不满意。
在工作中,服务人员会尽量满足同学的要求。
有47.8%的受访者认为食堂工作人员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总的来看,食堂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亟待提高,接近半数的受访者都对食堂工作人员的服务评价不好。
4、用餐质量。
有34.8%的受访者都对食堂饭菜的味道感到不满意或很不满意。
我认为食堂的饭菜比校外的强。
有47.8%的受访者认为食堂的饭菜不如校外餐厅的。
我认为校内餐厅比校外的卫生。
有65.2%的受访者认为校内餐厅比校外的卫生。通过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校内食堂比校外的卫生一些,但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校外餐厅的饭菜要比学校食堂的好。
5、食堂分布问题。
我认为学校食堂的分布不够合理。
有39.1%的受访者认为学校食堂的分布不够合理。
我希望学校增加用餐点的设置。
6、食品安全。
食堂的饭菜很符合健康、卫生的标准有43.5%的受访者认为学习食堂的饭菜不够健康、卫生竟然有91.3%的受访者表示在食堂饭菜里发现过不卫生物体。
由此观之,食堂的卫生状况并不能够令人满意,即便如此,还是有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学校食堂比校外餐厅卫生一些,可见校外餐厅的卫生状况更是不容乐观。可以看出,以校外餐厅就餐为主的受访者,大多数是无法忍受学校食堂饭菜的口味和质量,但他们在校外餐厅就餐却要承担更高的卫生安全风险。总之,高校学生餐饮状况都亟待改善,高校的餐饮服务系统要大幅度提升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这不仅仅是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
食堂的用餐环境让人满意;
食堂的菜价我能够接受;
学校食堂有着完善的投诉制度;
有69.5%的受访者认为学校食堂没有完善的投诉制度;
有78.3%的受访者表示无法通过网络了解食堂菜肴的实时动态;
如果把食堂的环境、工作人员服务水平、饭菜质量、卫生状况等指标作为高校餐饮的硬性服务的话,那么高校餐饮系统的监督投诉机制和网上服务则可以被认为是软服务,而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餐饮系统的软服务水平还很低,特别是网络化服务水平,更是与当前社会的信息化大环境不相符合。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问卷反映出来的结果看出一下几个问题。
1、大部分学生还是会在食堂用餐。
2、有21.7%的受访者喜欢自己动手做饭吃,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餐饮服务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一部分的需求。
3、有43.5%的受访者都对食堂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不满意或很不满意。有47.8%的受访者认为食堂工作人员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证明学校食堂的工作人员素质需要提升。
4、有34.8%的受访者都对食堂饭菜的味道感到不满意或很不满意。有47.8%的受访着认为基本上认为食堂的饭菜不如校外餐厅的。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校内食堂比校外的卫生一些,但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校外餐厅的饭菜要比学校食堂的好。这说明如果学校食堂的饭菜味道再好一点,一定会吸引更多的学生。
5、有69.6%的受访者希望学校增加用餐点。总的来说,大部分受访者都认为学校食堂分布不合理,并且有近七成的受访者希望学校里能有更多的用餐点。这很符合我们之前的假设。
6、有91.3%的受访者表示在食堂饭菜里发现过不卫生物体。由此观之,食堂的卫生状况并不能够令人满意,即便如此,还是有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学校食堂比校外餐厅卫生一些,可见校外餐厅的卫生状况更是不容乐观。可以看出,以校外餐厅就餐为主的受访者,大多数是无法忍受学校食堂饭菜的味道和质量,但他们在校外餐厅就餐却要承担更高的卫生安全风险。总之,高校学生餐饮状况都亟待改善,高校的餐饮服务系统要大幅度提升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这不仅仅是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
7、有69.5%的受访者人为学校食堂没有完善的投诉制度有78.3%的受访者表示无法通过网络了解食堂菜肴的实时动态。这说明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学校食堂要提升网络化的进程。
通过问卷调查,验证了我们之前所做的假设。证明这些问题是真实存在的。而学生们在问卷上集中反映的几个问题则是重点。
3、得出设计导向。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我们得出一些设计导向。现描述如下。
1、当前国内高校校园内就餐地点分布不均匀。
分钟的时间用餐、休息,很难得到充分的休息,更难以保证下午听课的质量。我们根据这一问题得出的设计导向是:在距离食堂较远的教学楼内(以步行超过10分种为界)设置小餐厅,或便利店,主要供应快餐或只需简单加热的食品和咖啡、茶等饮料,并提供桌椅等休息场所。
2、方便快捷的快餐功能——“带了就走”
早上上课很紧张,同学们如果都在食堂排队,就怕时间来不及,很多同学会选择到校外买早餐吃。但是在路上边走边吃很麻烦。又不卫生。而食堂排队慢的原因之一就是打饭师傅与同学间的交流,我们能够通过什么办法减少这种交流的时间,也就缩短了食堂排队等候的时间。我们根据这一问题得出的设计导向是:同学们通过校园卡提前上网订购第二天早上的食物,或者自己到食堂的poss机器上提前预定,第二天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卡号领取相应的食物就可以了。
3、自己动手,参与制作饮食。
同学们需要聚会或者自己动手做饭,但缺少这样的空间。只能到校外进行,而到校外进行的话,学校就无法控制餐饮的卫生和学生们的安全问题。
我们根据这一问题得出的设计导向是:学校食堂可以定期向同学们提供自制餐饮的空间,使得同学们可以在学校的食堂内制作饮食、开办聚会。在宿舍楼内也可以设立类似的空间,但是需要有工作人员的管理,以保证安全。此外,同学们如果需要使用小家电的,也可以到类似的专用空间内使用,这也需要专业的管理人员配合。
4、基础设施、服务。
实际上,食堂有许多基础的设施、服务都需要一定的提升。包括环境、菜价、味道等。还有满足不同生活习惯的同学的需求的服务、满足多样性就餐的服务等。对于服务员来说,要佩戴口罩。通过设施建设减少排队的拥挤状况等。我们根据这一问题得出的设计导向是:这些都是一些基础的设施和服务的问题,可能无法通过设计来解决,而只能通过提升服务员的素质和提升食堂的管理来实现。
5、软性服务。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于“科学饮食,健康生活”的要求愈来愈迫切。与此同时,日常生活中不科学的饮食习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依然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大家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我国食品领域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食品安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中国饮食文化课件篇八
饮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文化的共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文化的传通。对于翻译,传统观念认为,就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而忽视了翻译的文化问题。事实上,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语言,而恰恰是文化。翻译本身就是不同文化间交流的产物,是跨文化传通。20世纪下半叶,翻译的研究出现文化转向,目前,在翻译研究界,人们把对翻译的意义和作用推向了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文化交流与传播。人们把目光投向了翻译承载的使命,把翻译置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因此,饮食文化的翻译研究也应置于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大背景下进行。
经历了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与自豪。目前,文化与翻译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宏观,而专门讨论文化某一领域翻译比较少。据悉,北京为了迎接2008奥运,针对菜单翻译问题,向社会各界征集对《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意见,,收录了2700多条菜单及酒水的英文,另外,还专门组织了专家研究讨论有关菜名的翻译,旨在让国外旅客更方便地了解中国饮食文化。菜名实际上是一国文化的体现,老外对中华饮食文化的了解很大一部份就是从中国菜中体现出来的,如果外国人能明白我们的一些菜名的寓意,或是把这些菜名弄明白,实在是在学习一门艺术,他们定会因此而更了解和喜欢中国。
基于文化研究的广阔视野来探讨华夏饮食文化的翻译,就不能不涉及到其文化身份问题。文化身份通常被看作是某一特定文化的特有,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蒋红红,2007)。无论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还是某一特殊领域里的文化,在翻译中识别文化身份可以强化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文化特性。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饮食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文化个性或民族特性,构成着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中华饮食文化形成其固有的文化身份,是文化中最珍贵的部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并有效传播的部分。
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文化饮食翻译中,要求译者必须对中西文化都有充分把握,用西方人最喜欢的方式去翻译中国的文化内容。笔者认为,汉英翻译的目的之一在于让世界了解中国,促进中华走向世界。但不断交流与融合的世界文化使人类共性的认识逐渐扩大,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各民族间的差异不断在缩少,而中华自身的文化身份却变得模糊。正如a.l克鲁伯所说“每一种文化都会接纳新的东西,不论是外来的,还是产自本土的,都要依照自己的文化模式,将这些新的东西加以重新塑造。”当我们自豪地看到伟大的中华文化被广泛传到世界各地时,我们要注意中国也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出和影响。笔者认为,在世界全球化和文化的趋同过程中保持中华饮食文化固有的个性和特征,保证中华饮食文化身份的.清晰度,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要保持中华文化身份,使之有效地得以传播,首要的是保护文化的核心价值不受到损坏(李庆本,2004)。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互为尊重,互为补充,以达到人类心灵的沟通,应该是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一种理想追求。美国著名汉学家约翰.j.迪尼教授指出:“每一种语言都从文化中获得生命和营养,所以我们不能只注意如何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译成另一种语言,还必须力求表达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与表达情感方面的习惯。”那么,翻译作为跨文化传通,如何才能发挥其本质价值,让世界人民都认识中华饮食文化,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中华饮食文化翻译中的“痛处”――可译性与不译性。
在翻译研究中出现了可译与不可译的争论。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提出了“文化意味”不可译这一问题,是指文化中的意义,即这种文化意义对本文化群体而言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对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来说,则是陌生的。我们知道,由于世界各国人民所生长环境的地理、气候及风俗习惯等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相互而言有许多新鲜事物。如中国有许多像“狗不理”“麻花”“糯米鸡”“双皮奶”等这些有名的民间食品,要把它们翻译出来介绍给外国朋友认识确实不容易。因为这些传统的食品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不能从英语语言的文化中找到相应的词来表示,而且它们当中还隐含了不少历史典故,并非能用三言两语道清楚。
关于如何更好地解决饮食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问题,金惠康教授认为,对于这种存在的语言不可译和文化不可译,“从翻译技巧的角度看,译者若紧扣原语的含义,不死抠字眼,至少能对作者的意思进行诠译或引申,这样可实现和提高跨文化的可译性”。笔者认为,根据翻译中的对等原则,这种对等是没有绝对的对等,在文化翻译这方面尤为明显。因此,翻译时只能通过寻找相通点而不是相同点,使原语者和目的语者能达到一个共识,这是从实践中已经证明可行的,因为文化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作为译者就要充分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
我国的外交政策提出要做到“求同存异”。在翻译研究中,有学者也提到,翻译是个求同存异的行为过程。由于文化翻译具有跨文化性,翻译必须做到尊重原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手段,努力使译文保持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达到宣传和发扬原文化的目的。
四、存在问题。
北京市旅游局从北京各大涉外饭店搜集了3大箱菜谱共30000多个菜名的翻译。有关翻译小组人员研究后发现其英语翻译五花八门有的让外国客人不知所云。笔者认为以上所举虽是小事造成的却是国家间的误解。可见翻译的跨文化性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笔者从网络以及相关一些书籍上收集了几百个中餐菜名的英文翻译,并对此进行研究,发现存在着三大翻译上的问题:
1.翻译得不知所云。
“水煮鳝片”翻译成‘thewaterboilstheshanslice’,如此按字面来翻译成的英文实在令人啼笑皆非。还有把“麻婆豆腐”翻译成“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红烧狮子头”翻译成“烧红了的狮子头”,“四喜丸子”翻译成“四个高兴的肉团”,看了会叫人跑掉。因此,对于菜名的翻译,译者切忌没理解清楚其真正的含义而直接用字对字的方法来译。这些翻译或是有明显的语法错误,或是严重歪曲原名的意思,使外国人读后感到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不能达到通过翻译进行交流的目的。
2.表达不一,让人糊涂。
在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中,往往会看到一些用词不一致的现象。由于不同的英语单词,它所指代的事物,表达的意思都是有所差别的。这个问题主要出现在对点心类的翻译上。如:
把“馒头”译成:steamedbread;steamedbun。
把“汤圆”译成:pudding,dumpling,ball。
把“粥”译成:gruel,softrice,porridge。
一个食品竟然派生出好几样不同的东西来,确实让人费解。因此,翻译此类食品时,译者一定要理解清楚各种食品的性质特点,找准相关的词来翻译,不能张冠李戴,更不能顺手牵羊,东拉西扯一个词来凑合,此做法是对文化极大的不尊重。对此,尽管译者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翻译,因为翻译方法是灵活的,但应尽可能地保持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如“宫保鸡丁”这道菜有常见的3种译法:
gongbaochicken;。
sauteedchickencubewithpeanuts;。
3.不够准确。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饮食翻译上,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中国特有的东西是不能在英语字典里找到相关的词来表示的。另外,有些食品,我们可以用英语表达出其基本意思――一个笼统的意思,而不能道出其细节。如:中国菜当中,有很多是以“肉丸”为主材料而做成的。可是一个“丸”字,都用‘meatball’来译的话,笔者认为十分不准确。难道外国人天生来就会知道中国制作‘meatball’里头究竟是猪肉,牛肉,鸡肉还是鱼肉?在此,译者要注意一点,某些教徒是不能吃某类肉的,如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因此,笔者认为翻译的准确性不仅是翻译的一个行为标准,也是一个道德标准,是尊重各国人民文化的表现。而且,这种笼统的翻译,往往会失掉地方饮食文化的特殊性――文化身份。
再如,中国人除了三餐主食之外,还喜欢吃糕点,糕的品种可谓不胜其数。广东人喜欢吃的早点有“萝卜糕”和“芋头糕”,有人翻译成:‘friedwhiteradishpatty’和‘tarocake’。笔者查阅了《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两大权威词典,比较了patty,cake,pudding,pastry,dumpling,和bun的词意,认为在翻译两种食品时,根据它们的选料(萝卜,芋头,粘米粉,水),做法(蒸),及特点(软块状),最佳的选词是‘pudding’。
为了能更好地翻译出中式菜名,笔者认为,了解中国菜名的命名方式尤为重要。根据王秉钦教授在《文化翻译学》一书中所提,可归纳出六种方式:以写实物法命名,以写意手法命名,以人物、地名、数字以及颜色命名。从这些命名方式中可以看出,除了以写意手法命名的一些菜名之外,大部分的菜名都显示出菜肴的主材料,作料,烹调方法,口感,口味等信息,有些就以菜肴的发源地和发明者来命名,也有些菜名本身是个历史典故。有了这些信息,译者就可根据菜肴的特点来确定翻译的方法。
另外,从翻译的内容和本质来看,笔者认为与文艺性的翻译相比,饮食文化的翻译更多的属于科学翻译,因为它是以传达实用信息为主的翻译活动,以求信息量相似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学》,2004)。而且,饮食文化翻译有很明显的“准确性,有效性,程式化”(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学》,2004)等科学翻译的特征。至于怎样译,就“要由译者面对文本,综合各种因素做出最后决定”,是“讨价还价”的结果。(贺微,2006)基于此特征与目的,笔者对饮食文化翻译的方法归纳如下:
1.直译法。
对于中外两国都有的食物或食品,就用现有相应的词或表达来翻译。如各种蔬菜、水果、肉类等名称可从字典中找到相应的词来翻译。如果是一些外国有而本国没有的食物,我们也可以找出相应的英语单词来翻译。可是对于一些本国有而外国没有的食物,如果外国人有现成的说法,翻译时就可直接采用,如广东有一种瓜,当地人称作“丝瓜”,外国朋友称为‘chinesecucumber’;如果没有相应的词来翻译的话,就得改用别的方法,避免前面所述的那些不该发生的笑话。
2.音译法――创中国特色。
音译法可以用来翻译一些本国或本地特有的食品。事实上,国内许多食品的名称如“香槟”(champagen)“芝士”(cheese)“吐司”(toast)“汉堡包”(hamburger)等都是从地道的英语所翻译过来的,久而久之中国人都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了。那么,我们也可以直接用我们的读音来翻译本国特有的食品,让外国人都熟悉中国的说法及认识它们,据了解,在美国和欧洲的中餐馆中,中文菜单翻译英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音译”,这种方法简洁而直接也很有特色,如豆腐,更多的用‘tofu’来翻译,美国人点菜时已经会正解地说“tofu”,还知道它是有益健康的。这才真正做到了传播本国饮食文化精髓的目的。诸如此类的,又如“驴打滚”(ludagur),“狗不理”(goubuli,后来据此读音定为:gobelive);再如“馒头”,“饺子”,“汤圆”不如直接音译为:mantou,jiaozi,tangyuan,这样一来,外国朋友也就知道这是地道的中国风味小吃了。
3.混合法。
虽然音译法直接而且很能体现中国的特色,但是,对于一些初次接触中国饮食文化的外国朋友来说,确实有点为难了他们。为了更好地解决跨文化理解上的问题,译者还最好在音译之后稍加注解或补充说明。如,对“狗不理”可加注‘steamedmeatbun’的解释;在翻译“河粉”时,可加注‘cantonesestyle’使之更准确。
另外,对于一些以人名,地名等来命名的菜名,翻译时可采用音译与直译混合的方法来处理。如“宫保鸡丁”可翻译为:‘gongbaodicedchicken’(笔者译),“麻婆豆腐”译为mapobeancurd或mapotofu(注beancurd)(笔者译),“东坡肉”译为‘dongpostewedpork’。
4.意译法。
slicedchickenwithseasonalvegetables时菜鸡片。
tenderstweedfish水煮嫩鱼。
slicedfishwithtomatosauce茄汁鱼片。
satuteedslicemuttonwithscallion葱爆羊肉片。
roastedlambleg烤羊腿。
friedeggswithham火腿煎蛋。
5.图文声并用。
用意译法来翻译菜名,使翻译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更强的有效性,但有时候会显得过长,不简洁。为此,笔者认为可以用简洁的翻译加附上相应的图片,这样的效果会更佳。而对于一些含有历史典故的菜名,更好的是通过服务人员现场解说,或者让外国朋友翻译出有关背景资料供阅读。
六、结论。
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文化也不断全球化。事实上,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对外的交流。如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等,这些跨文化交流,使中国有机会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同时也把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发扬并传播到世界各地。那么,在跨文化的环境中,各国人民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途径,才得以如愿有效地相互交流呢?本文就是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探索文化翻译的另一新意义――文化的传播。为此笔者想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探讨目前中国饮食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归纳出一些相应的翻译策略用以处理翻译中的问题,使翻译真正实现交流,传承,沟通,创造与发展的本质价值。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王秉钦.文化翻译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4]许钧.尊重、交流与沟通――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中国翻译研究论文精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龚光明.翻译思维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6]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7]单波,石义彬.跨文化传播新论.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8]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
[9]贺微.译学研究的视角与选择[j].中国外语,2006,(5).
[10]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外语教学与究,2002.
[11]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外语教学与究,1997.
中国饮食文化课件篇九
万里无云的一天,我和妈妈去双桂坊调查特色小吃,我早已准备好了。
到了双桂坊,我和妈妈并没有急着点菜,而是东逛逛西看看。这里面的小吃各种各样,如:豆渣汤、大汤包、麻糕、甩饼、馒头……弄得我眼花缭乱,都看不清哪几种是特色小吃了,只得一一记在了本子上。一样样问妈妈,没想到妈妈也手足无策,小声对我说:“我也不太清楚,只听别人经常说什么麻糕,大汤包,银丝面、三鲜馄饨什么的,你先记下来吧!”我听了,连忙记了下来,生怕连这些都忘记了。我和妈妈又走了一圈,验证一下有没有刚才报的特色小吃,结果令我非常高兴,全有了真想一蹦三尺高呀!可这时,妈妈又说了:“咱们不能全买,就选一个你平常没吃过的尝尝吧。”我听了,立刻给出了答案“麻糕!”,可想想麻糕也吃过了呀?接着,我左思右想,一连串答案从我嘴里滚了出来“银丝面”、“三鲜馄饨”……可能选一样呀,没办法,我只能选一样呀,没办法,我只好选了“大汤包”。
刚端上锅,汤包热腾腾的.,我快速用筷子撑开汤包,没想到来了个“不速之客”汤包。里面的气冒出来,活像一座火山,可上面插着一根吸管,这是什么意思呢?我想了想,一口吸了下去,嗯,香香的,有一股浓浓的肉汤味直扑鼻子,我又吸了一口,可不知怎么的,口吸到了一点点,汤味全没尝到,我再准备喝下一口,可发现里面没汤了,汤包也瘦成‘小不点’了,没办法,我只能开始吃皮,一开始,我咬了一小口,怎么也不想吃皮,嘴里满是刚才的肉香,后来,肉的香味没了,我只得继续吃皮,渐渐地,皮也快被我吃光了,只剩一点了,刚塞入嘴,我觉得这块皮比其它的都好吃,烂烂的,十分香。我把它含在嘴里,不想让它滑走,吃玩后,我心里甜滋滋的,十分开心。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其它特色小吃就等着你们自己品尝吧。
中国饮食文化课件篇十
满汉全席:满汉全席是满汉两族风味肴馔兼用的盛大宴席。清初满人入主中原,满汉两族开始融合,皇宫市肆出现满汉并用的局面。
满汉全席是清代满室贵族、官府才能并举的宴席,一般民间少见。规模盛大高贵,程式复杂,满汉食珍,南北风味兼有,菜肴达300多种,有中国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誉。
孔府宴:曲阜孔府是孔子诞生和其后人居住的地方。典型的中国大家族居住地和中国古文化发祥地,经历20000多年长盛不衰,兼具家族和官府职能。
孔府既举办过各种民间家宴,又宴迎过皇帝、钦差大臣,各种宴席无所不包,集中国宴席之大成。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的最高规范,宴饮是“礼”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
孔府宴礼节周全,程式严谨,是古代宴席的典范。全鸭宴:首创于北京全聚德烤鸭店。
特点是宴席全部以北京填鸭为主料烹制各类鸭菜肴组成,共有100多种冷热鸭菜可供选择。用同一种主料烹制各种菜肴组成宴席是中国宴席的特点之一。
全国著名全席有:天津全羊席、上海全鸡席、无锡全鳝席、广州全蛇席、四川豆腐席、西安饺子席、佛教全素席等等。文会宴:文会宴是中国古代文人进行文学创作和相互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形式自由活泼,内容丰富多彩,追求雅致的环境和情趣。一般多选在气候宜人的地方。
席间珍肴美酒,赋诗唱和,莺歌燕舞。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学和艺术作品都是在文会宴上创做出来的'。
著名的《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在兰亭文会上写的。烧尾宴:古代名宴,专指士子登科或官位升迁而举行的宴会,盛行于唐代,是中国欢庆宴的典型代表。
烧尾一词源于唐代,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兽可变人,但尾巴不能变没,只有烧掉尾巴;二说是新羊初入羊群,只有烧掉尾巴才能被接受;三说是鲤鱼跃龙门,必有天火把尾巴烧掉才能变成龙。次三说都有升迁更新之意,故次宴取名“烧尾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自然现象(优秀17篇)
- 健康管理创新创业计划书如何写 健康产业创新创业计划书(八篇)
- 全国科普日进校园活动方案 全国科普日进校园活动方案设计(9篇)
- 2023年股权转让分配协议书范本(通用8篇)
- 中国教育史心得体会(通用8篇)
- 除四害管理制度(大全9篇)
- 最新社区禁烟控烟宣传活动方案通用(优质15篇)
- 2023年采油工人工作心得体会范文(精选9篇)
- 水利水电论文(优秀17篇)
- 棋艺大赛策划案例(优质8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
相关文档
-
检察机关开展法律监督工作情况报告(精选9篇)
44下载数 355阅读数
-
店长开会发言稿(优质14篇)
21下载数 534阅读数
-
中国航天英雄个人事迹(模板12篇)
11下载数 610阅读数
-
2023年个人工作经验总结(精选11篇)
16下载数 279阅读数
-
最新防溺水手抄报内容文字怎么写(通用12篇)
43下载数 896阅读数
-
员工对领导评语(大全10篇)
32下载数 133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