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散文西湖的绿阅读答案汇总(优秀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9:48:26 页码:12
最新散文西湖的绿阅读答案汇总(优秀9篇)
2023-11-23 09:48:26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对过去进行梳理和总结的有效方法。在总结中,我们应当着重强调自己在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和突破。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对你的写作提供一些启发。

散文西湖的绿阅读答案汇总篇一

扬州,位于长江之滨,江苏腹部,建城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扬州园林是丰厚历史遗存的重要体现,它兼有北方之雄、南方之秀,在中国园林中魅力独到,其中瘦西湖更像一颗耀眼的明珠,似一幅舒展不尽的绚丽画卷,给人以无限的遐思。

瘦西湖地处扬州西北角,全长4.3公里,游览面积50多公顷,原名炮山河,亦称保障河、保障湖。原是隋唐时期,由蜀岗诸山之水汇合安徽大别山东来的涧水流入运河的一段水道。瘦西湖河面曲折逶迤,时展时收,犹如嫦娥起舞时抛入人间的一条玉色飘带,形态自然动人。由于历代官绅豪富纷纷沿河择地构园,借水成景,便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景观。

瘦西湖以瘦著称,湖面瘦长。有人把杭州西湖比作丰满妩媚的少妇,有一种雍容华贵的韵味,而把扬州瘦西湖比作清秀婀娜的少女,有几分纤柔羞怯的情意。

瘦西湖上的建筑物,小巧精致,或依山傍水,或半架波面,或突入湖心,如同在玉色飘带上镶嵌的珠宝。湖内小园,姿态各异,或栖岛屿,或卧湖滨,或踞土岗。这些小园又都以湖面作为共同的空间,以水相连,因水相通,给人一种相依相偎的亲切感。瘦西湖园景众多,以二十四景著称于世,以五亭桥、白塔为代表。

瘦西湖曾几度兴衰,清代乾隆年间是其鼎盛时期。乾隆帝在位六十年曾六巡江浙,而这六巡均曾临幸扬州,促使了扬州园林迅疾兴起。今日的瘦西湖几经修葺,已风貌非凡,在现存的中国古典园林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中国古典名园》一书赞赏瘦西湖说:“其烟渚柔波之自然,其婉丽妩媚之气质,其人工与自然相融合之天地无缝,窈折幽胜,仍为苏杭等地之园林所无法比拟者。”

1.这篇文章说明了扬州瘦西湖哪几方面的特征?

2.这篇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各举一个例子。

1.说明了其形成、河面形态、湖上建筑等几个方面的特征。

2.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作描摹等说明方法。(例略)。

3.“略”

4.例如:如《苏州园林》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的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本文介绍瘦西湖时,同杭州西湖相比,突出其瘦长的特点。

散文西湖的绿阅读答案汇总篇二

山光如淀,湖光如练,一步一个生绡【注】面。扣逋仙,访坡仙,拣西施好处都游遍。管甚月明归路远。船,休放转;杯,休放浅。

【注】生绡:没经过漂煮的丝织品,可以作画。

14.下列关于这首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山坡羊”是曲调;“西湖杂咏”是曲牌名;“春”是题目,与曲子内容相关。

b.开头三句使用比喻手法写春日的西湖,赞美了西湖的一步一景、风光如画。

c.“逋仙”是林逋,“坡仙”指苏东坡,作者将两人称为“仙”,表现了对二人的崇拜。

d.“扣逋仙,访坡仙”写作者想要游遍西湖的迫切心情,也体现了西湖丰富的文化底蕴。

e.该曲表达了作者贪恋西湖美景,不想返回却又担心天晚、归路遥远的矛盾心情。

15.请从情感的角度分析曲中“船,休放转;杯,休放浅”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尾联的异同。(6分)。

14.a、e(选对一项给2分,两项全对得满分)。

【解题思路】a项,“山坡羊”是曲牌名,“西湖杂咏”是题目,“春”表示这是“杂咏”中咏“春”的一篇。e项,“却又担心天晚、归路遥远的矛盾心情”错误,“管甚”的意思是不管,“管甚月明归路远”说的是不管天色已晚、归途尚远也要游遍西湖。

15.【答案示例】同:都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以及尽情畅游、流连忘返的愉悦心情。(2分)异:元曲间接抒情,虽夜深路远,却不愿划船返回,还劝友人继续饮酒,从侧面烘托出作者游西湖的畅快和兴奋;(2分)唐诗直抒胸臆,“最爱”“行不足”绿杨阴下的白沙堤,直接表达对西湖的喜爱和愉悦之情。(2分)。

【诗歌鉴赏】本曲描写春日西湖的美景,人游其中就如同走在一幅山水画中,让人流连忘返。开头三句总写西湖美景。前两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色比作青黑色染料,把湖光比作白色丝绢,将西湖山水风光和绘画联系在一起。“一步一个生绡面”,即每一步都能看到一个新画面。“逋仙”指林逋,他曾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赏梅养鹤。“坡仙”指苏轼,他曾出任杭州知州,在西湖筑堤,称“苏堤”。“扣逋仙,访坡仙”联系和西湖相关的历史人物,突出了西湖的文化底蕴,也写出了作者游西湖的过程。然后借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雅吟赋予西湖无穷的魅力,让人想要把西湖美景都游个遍。明月高高升起天色已晚,回路还远也都不去管它。最后说“船,休放转;杯,休放浅”,表明作者还不想返航,还要和友人继续喝酒游玩。

散文西湖的绿阅读答案汇总篇三

首先,奠基于诗教的风雅之教是一切人文教化的始基。孔子之所以将诗教排在“三教”首位,原因无非在于诗总是传达关于自然和人生的美好情愫,能够使人在受教育之初,就因感悟世界美好而兴发良善心志,进而使人性变得积极、健康、乐观。这种心志,是风雅赖以形成的心理基础,否则就极可能成为缺乏内在根据的'假风雅或附庸风雅。

其次,孔子以“温柔敦厚”为风雅定调,并不意味着为人处世柔顺软弱,而恰恰是要由此彰显超越世俗价值的雄强和果敢。在儒家看来,以泰然心态面对方为真勇者和大丈夫。如公元前2,刘邦率大军围困鲁国曲阜,面对行将降临的屠城灾难,“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这种对文明价值的无畏坚守,显然是一种大风雅和大勇敢。同时,儒家的温柔敦厚,也不是不讲原则,而是外圆内方,怨刺而不失善意,坚持原则而不伤大雅。

第三,在中华文明史上,风雅不仅关乎士人个体的精神养成,更关乎家国天下的风尚再造。在个体层面,风雅表现为士人文质一体、彬彬有礼的君子之风,即孔子所讲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家族层面,它表现为对人文教养和知识文化学习的重视,古人所谓诗礼传家、耕读传家、“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无一不是将良好家风的养成作为家族延续的最重要的支撑力量。在国家层面,周公制礼作乐是中国数千年风雅传统的开端,此后的中国史。就是对这一传统的不断追忆、回溯、复归和发扬。

需要指出的是,风雅在传统中国,虽然具有多元价值面向,但它归根结底奠基于中国人对美和艺术的崇尚。在一个以礼乐风雅为标识的国度,关和艺术因为对中国文明乃至国家建构的深度参与而显现出崇高性和神圣性。我们今天提倡的“美丽中国”建设,不仅应指自然界山川秀美,同时也应将人文礼乐风雅纳入其中。这种具有鲜明审美特质的立人、立国之道,在世界文明史中,成为中华民族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优良传统。

(摘编自刘成纪《走向风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诗经》衍生出的风雅精神是中国美学乃至中华民族精神最受推崇的侧面之一。

b.表现为君子之风的风雅赖以形成的心理基础是因感悟世界美好而兴发的良善心志。

c.孔子讲的“温柔敦厚”内含超越世俗价值的雄强果敢,外显为不失善意和不伤大雅。

d.孔子关于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的说法倡导的是士人文质一体、彬彬有礼的君子之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介绍“风雅”的价值及现代人们对其狭隘化的定位,从而引出了问题。

b.文章分析了风雅对于人文教化、人性修养、家国天下等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c.文章综合运用了举例、引用论证等,分析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小到大。

d.文章末尾指出了风雅的来源,提出了风雅对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诗学对于传统中国,风雅对于中国传统的制度文明建构,均具有普遍意义。

b.孔子将诗教排在了“三教”的首位,所以我们说风雅之教是一切人文教化的始基。

c.风雅对士人个体的修养、家族的延续、国家的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d.人文礼乐风雅是具有鲜明审美特质的立人、立国之道,是崇高而神圣的优良传统。

1、d【解析】偷换主体,不是“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的说法,而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说法。

2、b【解析】概括失当,从第三段来看,“人性修养”应为“为人处世”;从第四段来看,“家国天下”之外还应有“士人个体的精神养成”,选项表述可改为“文章从风雅之于人文教化、为人处世、个人家国三方面的意义入手进行分析”。

3、a【解析】b.强加因果,“孔子将诗教排在了‘三教’的首位”与“风雅之教是一切人文教化的始基”不是因果关系;c.无中生有,风雅对“国家的繁荣”的影响原文无据;d.偷换概念,原文说“美和艺术”显现出崇高性和神圣性,没有说“人文礼乐风雅”也具有这样的性质。

散文西湖的绿阅读答案汇总篇四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象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节选自第五册《西湖的绿》。

1.文中划线的词语绿茸茸与绿荫荫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3分)。

3.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苏堤和花港的绿,请简要概括这两种绿的特点。(4分)。

(1)苏堤的绿:(2)花港的绿:

1.(3分)不能调换。(1分)因为用绿茸茸才能写出青苔的碧绿而稠密。(1分)用绿荫荫才能描写出苏堤树木的繁茂。(1分)(意思对即可)。

2.(3分)拟人。(1分)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临之快速和勃勃生机,仿佛听到了它的脚步声。(2分意思对即可)。

3.(4分)(1)富有意趣(情趣)的美(2分)。

(2)蓬勃生机(茁壮的生命力)的美(2分)。

散文西湖的绿阅读答案汇总篇五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从武林门而西()突兀层崖中()即棹小舟入湖()。

2.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西湖向往已久,亟欲一览的迫切心情?

参考答案:

1.向西高耸的`样子划船。

2.心飞湖上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3.文中写了山色、花光、温风、波纹四种景物,主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散文西湖的绿阅读答案汇总篇六

(1)“清明”过后,我们镇上照例有所谓“香市”,首尾大约半个月。

(2)赶“香市”的群众,主要是农民。“香市”的地点,在社庙。从前农村还是“桃源”的时候,这“香市”就是农村的“狂欢节”。因为从“清明”到“谷雨”这二十天内,风暖日丽,正是“行乐”的时令,并且又是“蚕忙”的前夜,所以到“香市”来的农民一半是祈神赐福(蚕花廿四分),一半也是预酬蚕节的辛苦劳作。所谓“借佛游春”是也。

(3)于是“香市”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吃”和“玩”。临时的茶棚,戏法场,弄缸弄餐,走绳索,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线戏,髦儿戏,西洋镜,----将社庙前五六十亩地的大广场挤得满满的。庙里的主人公是百草梨膏糖,花纸,各式各样泥的纸的金属的玩具,灿如繁星的“烛山”,熏得眼睛流泪的檀香烟,木拜垫上成排的`磕头者。庙里庙外,人声和锣鼓声,还有孩子们手里的小喇叭、哨子的声音,混合成一片骚音,三里路外也'听得见。

(4)我幼时所见的“香市”,就是这样热闹的。在这“香市”中,我不但赏鉴了所谓“国技”,我还认识了老虎,豹,猴子,穿山甲,所以“香市”也是儿童们的狂欢节。

1.文题“香市”的“香”是指什么?

2.农民赶“香市”,为什么说是“借佛游春”?

3.(1)段中说“从前农村还是‘桃源’的时候”是什么意思?

4.(3)段是怎样表现出“香市”的热闹的?

5.文中为什么两次提到“狂欢节”?

1.指去庙烧香祈神赐福。

2.既是“祈神赐福”,也是“预酬蚕节的辛苦劳作”,是“蚕忙的前夜”的放松,祈神是为名,欢乐才是实。

3.指当时农民生活和平、美好、幸福。

4.从两方面表现:去香市的行业多,声音繁杂而响亮。

5.第一次是偏重于成人而言,第二次只从儿童的心理而言。(意对即可)。

散文西湖的绿阅读答案汇总篇七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感悟。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西湖的绿》。谁能说一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游览西湖的。(灵隐、苏堤、花港)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再次走进这美丽的人间天堂,一同饱览西湖的绿色之美。

二、自主探究: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灵隐的绿的,画出相关的句子,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如果能抓住重点词语来感悟就更精彩了。

汇报:

1、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语速慢,看都看不过来)。

满眼都是绿色,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的。)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扑眼而来)。

2、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轻轻地、柔柔地、落到脸上凉丝丝的)。

“古木参天”:古老的树木枝繁叶茂异常高大。

“苍翠欲滴”树木长得茁壮,枝叶深青碧绿,水灵灵的都要滴落下来似的。

在古老树木的映衬下,就连空中飘落的雨丝儿都是绿的,)。

是呀!树木长得那样茂盛,那样高大挺拔,直插云霄。你能读一读吗?

3、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层层叠叠说明飞来峰上树很多,很茂密,有深的,郁郁葱葱,也有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呈现出浅绿色。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绿,那就是-------多彩。板书:多彩。

(由于树木种类繁多,由于阳光的照射,所以飞来峰上的绿的可真是有层次,不单调,那深浅不一的颜色可真美呀!谁来读一读把这种美展现出来。

4、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布满、直绿要重一些)。

(青苔都长到石头的缝里了,可见处处都是绿的,可能掀开石头你会看见石头缝下面也长满了青苔)。

你把这句读读,让大家体会一下这种随处可见的绿。

作者在描写溪水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生:比喻。把水花比喻成飞滚的珠玉。

树木是绿的,小径是绿的,在“绿”的映衬下,连溪水也是碧澄澄的,这真是绿满西湖。作者每走一步,绿色都在变化着。所以作者坐在冷泉亭上的感受是——心旷神怡。

“心旷神怡”是什么样的感觉?(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6、那么谁能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这种感受,让同学们也心旷神怡。其他同学闭上眼睛看看能否看到作者所描绘的景物。

看到了吗?其实我们不是在看,而是在——想象。

对!太重要了!我们读书时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这样就读懂了。

现在同学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自然段的?

首先认真读一读课文。

然后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现景点的绿的。

画出相关的句子。

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感受。

你们已经能总结学习方法了,老师相信你们也能运用这种方法自学。(3分钟)。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莽莽苍苍”是什么样的感觉?深绿色的草木茂盛的样子。)。

为什么说十分古怪呢?(因为树干应该是深褐色的,而文中说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2、走近一看,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油油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

绿茸茸:形容碧绿而稠密。就像小动物身上的毛又细又密,那样可爱。

当作者发现是树上长满了青苔时,她的心情怎样?(惊喜)读一读。

3、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山水。

“宛然”一词换一个词是——仿佛,好像。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排比)。

比喻:(作者把青苔的形状作了比喻,有的-------排比:这说明青苔的形很多,

4、这么美的绿苔给作者的印象是?(坚忍不拔: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5、作者在写苏堤的绿时,主要写了什么?(青苔。)。

6、作者在写青苔时是按着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由远及近。)。

填空:(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

苏堤的绿,绿得多姿,绿得坚忍不拔,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三)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直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

(“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细长。在这里形容荷叶形体挺拔。)这句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荷叶的美。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除了你看到的画面,你还能想到哪些画面?

(微风一吹,满池的荷叶都在舞蹈,还有蜻蜓落在上面呢!)。

评价: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想得可真美,这让我想起了宋朝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古诗:(《小池》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谁想读,读出这种蓬勃的生机。

2、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的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

(柳枝那样可爱,幼稚,向人们报春,这句也是拟人的手法)。

2、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在加上叶面上的水珠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1):与初春的柳枝相比,作者更爱这初夏的荷叶,因为在作者的眼里,这荷叶怎样?(成熟,稳重一些)。

(“裙袂飞扬”:裙摆被风吹起的样子。“翩然”形容动作很轻快。)。

(2)“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一般都是用来形容人的,在这里却用来形容荷叶,这又是拟人的手法,这说明荷叶在作者的眼里怎样?(充满活力,表现出茁壮的生命力)。

3、:你能把这种活力读出来吗?

读到这,文章就要结束了,但作者却意犹未尽,甚至在归来的路上仍旧在回味西湖的“绿”,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体会作者那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总结全文。

是因为作者选取一个独到的角度,又以自己细腻的笔触尽力渲染。所以我们学习本文就是要学习作者选取独到角度,写出景物独特美的做法。

四、拓展延伸师总结:西湖的美是多面的,不同人去游览西湖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描写西湖的诗文读一读,我想你的收益会更多。

板书设计:

灵隐:树木小径溪水绿得多彩。

西湖的绿苏堤:青苔绿得多姿喜爱赞美。

花港:新荷绿得多情。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游记,节选自《西湖漫笔》。作者选取一个自己独特的视角,又以自己细腻的笔触,让我们领略了西湖的“绿”。文中用了近20个“绿”字,酣畅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与活力,使读者通过“绿”领略到西湖的美丽,从而激发起对祖国壮美河山喜爱之情。

一、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教学。

在导课时,课件展示西湖的美景图片,引出课题——《西湖的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品味语言汇报时,相机出示各景点的图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感悟语言之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拥有学习的自主权。我们要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努力去探索,去感悟。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景点,细读品味,找出认为美的句子并说说美在哪里?只有细心去欣赏、体会,才能说出美在何处。

三、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读中悟情。

这是一篇语言精美的散文,应该在学生感悟景物特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语感。学生选择景点并体验那儿的“绿”的特点,再通过朗读表现这种“绿’。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让他们读得明白,读得清楚,读得带劲,读得入情。从而,把文章读美了。

散文西湖的绿阅读答案汇总篇八

西湖(农历)七月十五日(的晚上),无一处可以观看,只能观看七月十五日的游人。观看七月十五日的游人,(可以)按照五种类型来观看他们。第一类,(乘坐)有楼台装饰的游船,船上有乐器吹弹,戴着高冠,摆着盛大的酒席,灯光中歌妓表演,仆役侍候,歌声与灯光交错,迷人耳目,(这是)名义上是为了赏月而来但实际上并没有看见月亮的一类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第二类,也有坐在船上的,也有坐在楼上的,(有)名门的美女,大家的小姐,带领着美貌的男孩,笑声叫声相杂,环坐在楼船的平台上,看看左边又望望右边,(这是)人虽在月亮下面却实际上不看月亮的一类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第三类,也有船,也有音乐歌声,名妓助欢,闲僧佐谈,慢慢地喝酒,轻轻地歌唱,萧管低吹,琴瑟轻弹,乐器伴和着歌声,也在月亮下面,(这是)自己赏月同时希望别人观赏他赏月情状的一类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第四类,不乘船也不坐车,不穿长衫也不戴头巾,酒足饭饱(之后),叫上三五个人,挤进人群里,(去)昭庆寺、(过)断桥,大叫大嚷(声音)杂乱,假装酒醉,唱歌没有腔调,月亮也看,赏月的人也看,不赏月的人也看,但实际上(这是)什么也没看的一类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第五类,乘着带有细薄帷幔的小船,(船上)有干净的茶几和温暖的茶炉,一小锅茶不久就煮好了,(用)雅洁精致的瓷茶杯静静地传递,好友美人,对着明月坐在一起,有的藏身于树下,有的为逃避(外湖人多)喧闹而躲入里湖,(他们在认真)赏月但别人却看不到他们赏月的情态,(他们)也不是故意做作的赏月之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

杭州人游西湖,巳时出城,酉时返回,躲避月亮好像(躲避)仇人似的。(他们)这天晚上(只是)热衷于名声,(才)跟随(出游的)队伍争着出游,慰劳守门的军士不少酒钱,轿夫举着火把,排列在岸上等候。(游人)一进到船里,(便)催促船夫赶快驶向断桥,(为了)赶上盛大的集会。因为(这个)缘故,在二更之前,众人的吵嚷声,器乐的合奏声,(是那样的喧闹嘈杂,)好像水在沸腾,如有巨物震撼,又好像有人在梦中惊叫和说梦话一般,还好像聋子大声说话和哑巴张口乱叫似的。无论大船、小船,一齐凑到岸边,(人们)根本看不到美丽的景致,只是看见竹篙击着竹篙,船触着船,肩头擦着肩头,脸看着脸罢了。没多久(人们的)游兴(就)没有了,官府的(官员们)酒罢席散,由差役们在前面吆喝开道,(接连)离去。轿夫召唤船上的游人,用城门即将关闭(晚了进不了城)来恐吓他们,灯笼火把像排列的星星,一伙一伙地簇拥着离开了。在岸上的游人也跟随着队伍,(为的是)赶在城门关闭之前回到城中,(西湖这里)游人逐渐减少,不多时全都走光了。

我们这些人这才将船向岸边靠拢,断桥的石阶开始变凉,(我们)在它上面摆设酒席,招呼(同游)客人纵情畅饮。这时,天上的明月,好像刚磨出的镜面;远处的青山好像重新梳妆打扮过一般;眼前的湖面,好像刚洗过脸似的又恢复了平静光洁,刚才慢慢地喝酒、轻声歌唱的游人(从船中)出来了,藏身于树下的游人也出来了,我们这些人过去跟他们互相招呼问答,拉过来跟(他们)一同闲坐。高雅的朋友来了,著名的歌妓到了,酒杯和棋子安置好了,乐器伴和着歌声开始了。天上的月色(变得更加)幽凉,东方将要(露出)白光(天快亮了),客人才分散离去。我们这些人任船在湖面飘流,在十里的荷花丛里酣睡,花的香气扑人,连做梦都感到清香,真是畅快舒服极了。

《中庸》参考译文:天下所共同遵守的大道有五种,当其力行实践时则分为三种。我们说: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姊妹、朋友之间的关系,这五种就是天下人所共同遵守的伦常大道。而智能、仁爱、勇气这三种是人人所须具备的德行,当他实行时就是一个『诚』字。五伦与智仁勇以及诚的道理,有的人天生就知道了,有些人是经过教育学习才知道的,有些人则是经过勤勉苦学才明白的,等到明白以后,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的。有些人心安理得地实行,有些人是因为有利益才去做,有些人则需要勉强才会去做,一旦做成功了,结果都是一样的。

散文西湖的绿阅读答案汇总篇九

今天,阳光明媚,爸爸妈妈决定带我去瘦西湖公园聆听美妙的“自然交响曲”。

一进入公园,就听见湖水“哗啦啦,哗啦啦”地流淌,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岸边的柳树“沙沙,沙沙”地梳洗着她碧绿的长发,像个爱美的小姑娘。小鸟们“叽叽喳喳”地叫着飞了过来,好像在炫耀它们动听的歌声,我们听了,也忍不住啧啧称赞。

“扑通,扑通”,这是什么声音呀?原来,一群小鱼正在举行花式游泳比赛呢!瞧,它们有的摆着漂亮的大尾巴,接近水面时,突然一个精彩的鱼跃龙门,最后落入水中还得意地摇了摇尾巴。一些小鱼也不甘示弱,来了一个漂亮的三百六十度翻转,又一个俯冲,优雅的落入水中,就这样在一串串“扑通,扑通”声中,我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愉快。接着,它们又玩起了捉迷藏,有的躲进了巨大的水草后,有的使用了隐身术,把自己藏到了和身体颜色差不多的石头后……每当找到其它小鱼时,就高兴地摇摇尾巴,好像在说:“我找到你啦!”

“快看,是五亭桥!”,只见五亭桥裹着金灿灿的外衣,像个威武的将军矗立在那里。一阵微风吹来,五亭桥上的铃铛就“叮铃,叮铃”地响起来,令人心旷神怡。

这时一团雪白映入我的眼帘,近前一看,原来是一群白鸽,它们“咕咕,咕咕”地向我们要吃的,于是我们买了一包饲料,还没等我打开,饥饿的鸽子们就争先恐后地飞到我的肩膀上,我吓得“啊!”的一声叫起来,受到惊吓的鸽子们一下子飞走了,我正想喘口气,一只“盗贼”鸽子蹑手蹑脚地走过来,又突然“呼啦”一声张开有力的双翅,“嗖”的一声飞起来,我还没反应过来,手中的饲料就被这位“江湖神偷”偷走了,嘴里还时不时发出“咯嘣,咯嘣”声,我心想:这些鸽子可真贪吃呀!

坐上小船,划起船桨,湖水发出“哗哗,哗哗”的声音,好像正在笑呢。一群鸭子“嘎嘎,嘎嘎”地跟过来,好像要做导游,带领我们游遍整个瘦西湖。

瘦西湖的“自然交响曲”可真动听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