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有趣的幼儿教学论文范文如何写(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5:35:16 页码:10
有趣的幼儿教学论文范文如何写(通用8篇)
2023-11-11 15:35:16    小编:ZTFB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总结能够让我们停下脚步,反思思考,并找到提升的机会。通读整篇总结后,要进行仔细的修改和润色,确保语句通顺,内容连贯。更好地总结能够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学习质量。

有趣的幼儿教学论文范文如何写篇一

“凭巧手一双,你把教室装扮成了童话世界;献爱心一颗,使自己成为幼儿喜欢、家长满意的老师;好学、博学使自己成为业务精、能力强的骨干”这是胜南社区石化幼儿园在年度总结表彰会上写给职工的赞美词。该幼儿园注重教育影响儿童发展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幼儿在游戏中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一、根据幼儿特点培养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幼儿的天性表现为好动、好奇、好模仿等特点,如果采取简单呆板的教学模式,幼儿是难以接受的,应当采取富有趣味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善于诱导他们,以促进幼儿良好的个性和性格的形成。为此,教师要根据幼儿身体、认知、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特点,采取正确的游戏方法,培养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创新是人们革旧布新的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的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等。创新能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创新热情、创新思维和科技素质。

1.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幼儿创新的欲望。

(1)创造器材环境。创造器材环境就是从场地和器材的设置上激发幼儿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比如摆放一些新鲜的玩具;对同一种器材设计不同的陈列模式,进行不同的组合,让幼儿产生好奇心。胜南社区石化幼儿园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在春暖花开季节组织孩子们制作“望远镜”,到大自然中踏春,将美丽春光尽收眼底。

(2)创设空间环境。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应充分的利用好空间,构建立体环境,活用主题墙,让主题墙成为孩子们游戏的`背景,更好的体现环境对幼儿游戏的支持作用。

(3)创设心理环境。创新能力的突出特点就是“新颖”和“独特”,幼儿在从事创新活动中,要做到“新颖”和“独特”需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品质。如:独立性、冲动性、批判性、自制性以及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敢于冒险,敢于标新立异。这些品质直接关系到创新能力的成长和发展,这些品质不能通过天赋或心理成熟获得,它必须在一个民主、平等、开放、宽容、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养成。

2.提供自由空间,发挥幼儿丰富的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的想象力,在游戏中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有些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将程序规定的很严格,使得幼儿不得“逾越雷池半步”,这是不利于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

3.给予实践机会增强幼儿探索的精神。

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但是如果教师将一切都安排的井井有条,那么游戏的实践性就会大大降低。因此教师在游戏中创造一些机会,丰富游戏活动的实践性。一方面,可以通过器材自己动手提供实践的机会。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提供实践的机会。角色扮演可以让幼儿想象成所扮演的角色,在角色的转化中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4.及时进行鼓励,保护幼儿创新的热情。

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赖于自信心的增强,只有充满自信的幼儿,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此,要通过及时的鼓励,积极的讲评,让幼儿鼓起创新的勇气。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幼儿创新的积极性。可通过“微笑鼓励法”,通过适当表情激发幼儿创新意识。

三、观察是教师正确评价幼儿游戏的保证。

游戏观察可以帮助教师真实的了解幼儿,包括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认知和社会性水平,和性特点和能力差异从而准确的预设游戏,为幼儿准备符合其发展需要的游戏环境;及时的满足和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为由而提供充分的游戏条件,进而把握好进入游戏的时机,选择恰当的指导方式,实施有效地指导策略知道游戏。教师只有在全面了解幼儿游戏的基础上,才能对游戏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幼儿游戏,能够及时地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的闪光点和成功经验,及时给予幼儿以积极的评价和肯定,鼓励幼儿的自信心,调动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并使游戏朝着好的方向继续发展,增强儿童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有趣的幼儿教学论文范文如何写篇二

总而言之,游戏在儿童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在托班幼儿的早期阅读培养中游戏更不可忽视。在游戏的情景中,幼儿可以实践各种智力上的技能,这同样也是阅读所需要的。

关键词:游戏阅读。

托班幼儿的阅读活动过程并不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过程,而是一个阅读主体(幼儿)与阅读客体(读物)以及阅读环境(包括家庭、教育机构、成人和同伴)相互作用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托班幼儿有着自己的显著特点与发展速度,我们应该在充分理解他们的基础之上进行有效、科学的指导。于是我们尝试探究并发现游戏阅读是一种非常适合于在托班开展的早期阅读教育方式,即借助于游戏形式帮助幼儿学习阅读技巧、掌握阅读方法、理解图书内容的方法。因为2-3岁的托班幼儿由于受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及其认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图书阅读与成人阅读是有差别的。他们还需要多感官、多通道的参与,其中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运动觉都可能参与阅读活动中去,在边看、边听、边操作和活动的过程中去了解图书内容,理解其中的意义。

因此,我认为托班幼儿图书阅读的含义指的是幼儿借助生动活泼、色彩变化的图像,借助朗朗上口、能反复出现的语言文字,在成人的帮助与指导下,理解低幼儿童读物内容的一种视与听、说与玩相结合的过程。而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游戏在他们心身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置疑的。我们利用幼儿爱玩爱动爱游戏的天性,通过游戏引导他们学习阅读,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利用各种有趣的、可活动的、立体的图书和辅助性学具来吸引孩子,让他们一边看书一边玩弄和操作;提供与图书有关的头饰、道具和服装,让他们扮演图书里的角色,把故事情节表演出来;让孩子把自己听到的故事,用绘画、肢体动作表现出来,更有利与他们对图书内容的理解。

一、游戏铺垫,辅助阅读。

三岁前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在指导幼儿阅读前,通过各种活动为阅读活动作铺垫。如在读本《车》活动前,带领幼儿参观各种车,并为幼儿提供各种玩具车,让幼儿拿着这些玩具进行各种自由的游戏:数一数,各种车有几个轮子?学一学各种车辆的叫声等等,在进行大书阅读时就能帮助幼儿更好更准确地理解图画内容,增强阅读能力。

在读本《我是谁》前,我在班内设置了各种角色游戏区,提供一些有关不同职业的服装、道具等。如:医生、护士、警察等,让幼儿自由玩,并让幼儿持续地玩上一段时间,并将道具不断更换,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模仿不同的角色,使读本的阅读由抽象变为具体,从而降低幼儿通过读本中抽象的内容进行想象的认识负担。而在幼儿游戏的同时教师不仅可以从中观察、了解孩子相关方面的知识经验和知识盲点区,及时捕捉到孩子的兴趣点和有价值的生成点,进而使而后的阅读活动指导更有针对性,更具科学性。

二、游戏进入,激活阅读。

阅读虽然是人的一种学习和求知的行为,但对于托班幼儿来说,阅读也是一种游戏和享受的过程。事实上在学前幼儿的成长中,哪些行为是求知学习,哪些行为是游戏,这是很难分清的。因为游戏是学前幼儿的权利和最基本的活动,也是他们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我们在阅读活动中以游戏的方式,结合幼儿的实际,利用辅助性学具,让他们边玩边阅读,把阅读变成象玩乐一样的事情;把“读到”的东西“玩出来”,在玩的过程中理解所读的内容。

如很多时候,当故事进入高潮的时候,托班幼儿会自发地从一个听者变成一个游戏者。他们会运用自己的动作或简短的语言对故事作出回应。如听到大灰狼来敲门时,有的幼儿会和同伴拥抱在一起表示害怕的样子,并说:“狼来了,我害怕!”也有的孩子则会边摇手边着急地说:“不能开门,我不给你开门!”此时的游戏为幼儿提供了把动作和语言结合起来表现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的机会。因此,教师在这个时候不一定要求幼儿“保持安静”来进行阅读,而是鼓励幼儿以游戏的方式对阅读内容作出回应,以此激活阅读活动。如一起扮演兔妈妈唱《小兔乖乖》的歌,一起模仿打败大灰狼的动作等。

在游戏中,托班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会变得比较容易。首先,在游戏中,幼儿通过语言、动作、感觉以及场景等进入故事世界,这种多感官的经验为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和故事中的'角色提供新的契机。其次,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放慢”故事阅读的进程,“重游”自己在故事阅读中有疑问的地方。最后,因为在游戏中有他人的参与,幼儿可以得到不同的反馈。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鼓励幼儿在阅读之中以游戏的方式对阅读内容作出回应。

三、游戏体验,巩固阅读。

读本阅读后,为孩子创造机会,表现其在阅读中的感受。可以是带有游戏性质的各种形式的表现,如音乐游戏、语言游戏、智力游戏、自由绘画、肢体动作等;可以是即兴的表现,也可以是阅读结束后的经过练习、准备的表现;可以集体的游戏,也可以是个人或小组的游戏表现。

如在读本《我会叫》后,播放一些有关动物的叫声的录音,让幼儿猜猜都是谁在叫,当幼儿猜出某种小动物时,就出示相应的动物手偶,并让幼儿模仿动物跳一跳,叫一叫。让幼儿通过身体动作来巩固读本内容。

如在读本《小画家》后,幼儿显得兴趣较浓,当我问:“你们愿不意愿来当小画家,画一幅漂亮的画呀!”幼儿个个跃跃欲试,于是我采用集体作画的方式让幼儿用刷子刷出属于自己的一块颜色,作品完成后,幼儿都高兴得手舞足蹈。他们也在边玩边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验到了一种快乐的情绪体验,“我喜欢读”的积极态度也随之逐步形成,幼儿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以及创造力也将不断提高和得到巩固。

总而言之,游戏在儿童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在托班幼儿的早期阅读培养中游戏更不可忽视。在游戏的情景中,幼儿可以实践各种智力上的技能,这同样也是阅读所需要的。

有趣的幼儿教学论文范文如何写篇三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儿童的世界是多么大,有伟大的自然急待他去发现;有广博的大社会,急待他去探讨。”尝试是创造的前提,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尝试开始,没有尝试何来创造。尝试是成功的阶梯,英国大诗人莎士比亚曾说,“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培养尝试精神,要从幼儿抓起,这样,从小培养儿童“试一试”的精神,长此以往,就会逐步形成一种敢于探索的精神,有助于其优良品质的形成,也更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游戏是儿童活动的基本形式,它是通过虚拟情景再现成人的社会经验与人际关系,从而使儿童能逐步认识周围的客观世界。在音乐游戏中,运用尝试教学法能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思维力及情感的发展。

有趣的幼儿教学论文范文如何写篇四

游戏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形成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角色游戏、表演游戏以及建构游戏以人际交往为基础,通过游戏的交往互动,幼儿学习理解他人的想法、观点、情感,发展与人相处的能力以及社会性适应能力,发展幼儿轮流分享、合作、关心、帮助等亲社会行为。丰富的游戏为幼儿社会性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也为教师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创造了教育契机,教师应以游戏环境的创造者和幼儿游戏需要的反应者的角色,积极引导幼儿的游戏行为,实现在游戏中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价值。

一、挖掘游戏对亲社会行为发展独特的价值,引领幼儿学习。

伙伴游戏是幼儿社会性游戏的主要形式之一,在社会性游戏中幼儿能够获得轮流、分享、合作等亲社会行为,发展幼儿的同情心和友好关爱的情感。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游戏,幼儿以模拟和想象、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在角色游戏中结成真实的同伴关系和想象的角色关系,对幼儿的社会互动、同伴友谊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有更为充分的同伴互动的机会,在了解他人的态度行为同时学习解决同伴交往的问题,学习同情、关心、分享,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扮演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耐心地给娃娃用小勺喂饭、帮娃娃穿衣服,模仿着家人关心娃娃的冷暖、不弄痛娃娃,学习同情和关心。当孩子生病时,“爸爸妈妈”模仿着自己的亲人去安慰、关心“孩子”。

在美发院、图书馆游戏中,随着游戏情节的丰富涌现出多种角色,为幼儿自主学习协商、轮流扮演角色提供了机会,同时幼儿还要学习分享游戏中的吹风机、漂亮的发夹等材料。促进幼儿学习分享角色和游戏玩具材料。

“表演游戏是按照童话、故事中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幼儿要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表现故事,更多时则需要小组幼儿围绕一个故事共同表演,同伴交往是幼儿表演游戏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表演游戏中幼儿围绕角色、情节、表演动作、对话、材料等进行沟通协商,学习达成对作品理解以及对动作表现等的共识,学习轮流分配角色、表演中互相提示帮助等交往行为,幼儿在体验游戏性、表演性的过程中,发展合作、轮流、帮助等亲社会行为。

积木建构游戏蕴含了学习社会性交往的可能性,对支持幼儿合作、谦让等亲社会行为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在积木游戏中,有限的搭建空间和材料,让幼儿常常面临争抢积木、抢占场地的冲突,这些问题情境成为幼儿学习谦让的良好契机,有利于幼儿接纳现实,产生谦让的利他行为。积木游戏是一种象征性的活动,幼儿要建造出生活中所见的复杂的建筑或物体,需要合作搭建积木。合作的积木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形成建构想法、搭建行为一致性的契机,幼儿理解别人的观点、学习协调自己的行为,在搭建积木游戏中学习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和行为。

游戏是幼儿重要的活动,在满足幼儿心理需求同时,促进幼儿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对他人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教师要正确认识不同游戏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独特价值,充分利用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二、以游戏材料作为亲社会行为形成的媒介,暗示幼儿学习。

游戏是幼儿每天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游戏玩具与材料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和兴趣,幼儿正是在与玩具、游戏材料以及同伴相互作用中进行学习和发展,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游戏中我们常常发现幼儿利用玩具相互模仿,或者分享,亦或共同合作,甚至还会因为玩具引发幼儿间的争抢等冲突,而这种同伴冲突也恰恰成为幼儿学习谦让、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机会。游戏材料影响着幼儿交往方式,同时游戏材料和玩具的类型和种类都会对幼儿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认真考虑游戏材料、玩具的设置与投放。调节游戏材料、玩具的数量和种类与幼儿人数的平衡。在小班初期,提供相同的玩具,促进幼儿在游戏中模仿和平行游戏,从小班中期逐步提供几种类别的玩具,每种玩具数量控制在少于游戏幼儿人数,以促进幼儿学习分享和相互合作。例如,在表演游戏“小熊请客”中,仅提供一套小熊等相关角色的服饰和道具,幼儿进行游戏时需要协商分配每个小朋友扮演的角色,在演过一轮后几个幼儿协商更换角色学习轮流扮演狐狸、小狗等自己喜欢的角色,服装道具的投放支持了幼儿表演故事情节的需要,促进了幼儿形成轮流、合作的行为。

投放集体玩的社会性玩具,增加社会性相互作用。有研究将玩具分为社会性玩具和孤立玩具两种类型,其中集体玩的社会性玩具对幼儿的合作、帮助亲社会行为有影响。因此,要为幼儿提供社会性玩具,这些社会性材料增加了幼儿在游戏中社会性互动的机会,培养幼儿在使用材料中合作、互助等亲社会行为。

三、顺应游戏情境引导亲社会行为,推进幼儿学习。

社会行为的发展需要成人的影响与指导,通过对幼儿在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积木建构游戏等亲社会行为的观察研究,我们发现,幼儿在以上游戏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分享、谦让、帮助、合作、同情等亲社会行为,但是这些行为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的引导,特别是对年龄小的幼儿尤为明显。因此,教师的引导时机和引导方式关系着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学习和发展。在幼儿游戏时,教师要捕捉时机、果断决策、适时引导,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结合游戏情境,适时介入、顺势引导。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冲突与纠纷时,教师介入并提出合理建议,可以顺利解决游戏冲突,最大限度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例如,在小班“娃娃家”游戏中,当“爸爸”拿着小拖布兴致勃勃地来回擦拖地板时,“哥哥”看着好玩也想要,但是“爸爸”不给他,争执未果时“哥哥”上去就抢,两人争夺并推搡起来。这时一旁观察的教师适时介入及时制止,并建议家里想收拾得干净需要擦两遍地板,第一遍用肥皂水,第二遍用清水,并建议“爸爸”和“哥哥”商量谁先擦谁后擦,在情境中幼儿欣然接纳了教师的建议,大家继续开心游戏。教师建议小班幼儿轮流玩拖把,在冲突时引导幼儿学习轮流的方式与技能。而且在其他游戏中,幼儿学到的轮流的技能被迁移到类似的冲突情境中,这对幼儿形成分享的态度和习惯奠定了基础。

在游戏情境中换位思考,帮助幼儿理解亲社会行为。幼儿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他们在识别他人意图时需要教师的帮助,所以,在游戏中教师要积极指导幼儿去了解他人的需要和情感。“美食店”中,几个孩子兴致勃勃在一起玩摊煎饼果子游戏,但是娜娜一直没有机会轮到,她情绪沮丧地坐着不动,老师悄悄地了解了娜娜想法后,对其他孩子说:娜娜看起来很不开心,因为她做了很多协助工作,等了很长时间都没轮到她摊煎饼果子,我们能做点什么让她高兴呢?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娜娜的感受,帮助幼儿站在他人角度看待问题,引发幼儿思考如何去同情、帮助、分享等具体亲社会行为。

四、运用正面反馈关注游戏中的亲社会行为,强化幼儿学习。

“幼儿受到鼓励选择适当的行为”是honig研究幼儿亲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条件得出的结论之一。对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正面的关注是一种有力的强化,成人及时给予幼儿肯定、鼓励等正面的反馈,幼儿就会理解哪些行为是得到认可的。

肯定、鼓励强化幼儿亲社会行为。教师要非常关注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分享与互助、合作游戏等行为,采用不同的方式予以肯定与鼓励,通过注视幼儿、微笑及抚摸等行为进行非语言奖励,运用肯定的语言表示对幼儿的赞许和肯定。同时,教师还要为幼儿指出亲社会行为及其正面的效果,例如,在幼儿搭建蝶形立交桥后,教师对搭桥的孩子说:“明明,刚才看见你帮助小童扶着桥墩搭建出高高的桥真是太好了,童童现在特想跟你一块玩。”当这些孩子的良好行为被老师肯定欣赏时,他们会受到鼓舞,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用群体作用,通过教师的观察表扬和肯定幼儿的分享、帮助、谦让、合作等亲社会行为,让幼儿感受到分享、谦让等亲社会行为带来的愉快,发现积极良好亲社会行为带来的同伴友谊,同时,在群体中的肯定能扩大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起到示范和导行作用,使幼儿亲社会行为形成过程,从被动认同达到内化,真正成为他们自身拥有的良好品质和行为。

有趣的幼儿教学论文范文如何写篇五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职业口语在幼儿园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探索更加有效的幼师职业口语训练模式。

论文关键词:口语;训练模式;真实感;信念问题。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也是幼儿教师组织日常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重要工具,幼儿教师的职业口语应符合幼儿的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幼儿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需要亲自看、听、尝、闻、摸、动,需要依赖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以及其他感知形象来认识事物。所以,给幼儿传授知识的话语要有鲜明性,从而有助于对他们进行教育和熏陶。”与此同时,幼儿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是模仿,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能够提供正确的言语范例,而正确的言语范例也应该注意“口语清楚明确,文理通顺、有文学修养,富于表现力;在表达方法上要适于幼儿的接受水平。”

幼师生虽然在学校学习期间可以通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学前语言教育、听话与说话等课程的学习接受职业口语的训练,但是收效普遍不明显。

幼儿教师职业口语在幼儿园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探索更加有效的幼师职业口语训练模式。

一、以真实感与信念训练为基础的职业口语训练模式。

“真实感与信念”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表演体系中的术语。真实感与信念由此互为条件、相互作用,并同时存在。“演员在舞台上和镜头前的每一瞬间都会充满信念,相信所体验到的情感的真实和所进行着的动作的真实”。在教育情境中,我们可以把“演员在导演的启发引导下”变成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想象等心理手段相信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人物,相信所体验到的情感的真实和所进行着的动作的真实,从而进一步理解角色,使自己的口语表达更加真实、生动、形象。运用“真实感与信念”这一表演技术,可以对学生进行如下分步骤的职业口语训练:

1、原位坐姿进行不同角色口语的分解训练。

一般来说,可以首先进行不分角色的一般口语训练,即教师指导学生用成人正常的音色、语气和语调,而不必考虑儿童文学作品中角色的性别、年龄等来朗诵或讲述,而后进行分角色的口语训练,如可以选用小班故事《下雨的时候》中的小白兔角色,让学生用较为稚嫩、急切的语气练习故事中的两句对白。接下来,可以根据人物的不同性别与年龄进行角色训练,如要求学生用柔和的语调但不同的音色、音高、表情来表现不同年龄的白兔,仿佛自己就是兔妹妹,或兔阿姨,或兔奶奶。然后,可以进行不同性别、年龄的角色对比训练。教师可以根据幼师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儿童文学中常见的对比明显的角色进行训练,要求学生达到从音色、语气及语调上把各个角色区别出来的水平,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那些不同年龄、性别和情绪体验的人物角色。

2、移位站姿进行分角色的口语与体态语配合的分解训练。

在前面描述的、原位坐姿进行的不同角色分解训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移位站姿的不同角色分解训练,这就需要一块方便学生伸手动腿的、相对较大的空地,如教室的前面、后面或过道等。这一训练要求学生将口语与体态语配合使用,以使角色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作为准幼儿教师,学生也应该善于自然、得体、适度地运用体态语。为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利用体态语与无声语言来配合体现角色的年龄。

如对白兔的“萝卜真好吃啊”这句话,可以先让学生只动口型但不振动声带来说,不过要求有适宜的体态语,以使看者明白这个白兔形象的年龄:在姿态上,身姿应由白兔妹妹的挺拔到白兔阿姨的略微前倾,而表现白兔奶奶时则应是明显前倾并微微弯腰;头部应从表现个头矮小的半仰头到成年个头的逐渐微微低头;在手势上,从竖起放在头部一侧的表现激情的上区的食指逐渐变成放在中区表现平稳的竖在胸前的大拇指;表情上由于面部表情的中心是目光,所以在目光上,由表现年轻活力的视线短而硬到表现年高体弱的视线长而软;嘴部则从年幼的嘴角上翘甜美地微笑到年老嘴角下垂嘴巴干瘪包着牙等。接下来,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体态语与有声口语配合的训练,以使表达效果绘声绘色、鲜明生动。

3、原位坐姿进行完整作品的训练。

前面个别角色的训练旨在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增强其口语的鲜明性,但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并非只由对话或形象化的语言组成,还有其他描写、记叙或议论性的语言,所以还应对作品的情节发展、角色性格进行整体把握,以全面熟悉并分析作品内容。为此,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采取原位坐姿的`方式全面熟悉作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从一开始就带着真实感与信念去朗读。如对“突然,下起雨来了,小白兔连忙摘了一片大叶子顶在头上当作伞”这一情节,虽然作品采取的是陈述语言,但是学生在朗读时应体现情节转折的突发性及小白兔的灵活可爱。

二、运用“真实感与信念”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在训练中应鼓励学生学好相关的艺术类课程。

相关的艺术类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对口语训练很有帮助,如舞蹈、音乐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它们可以使学生的肢体动作、面目表情更具有艺术表现力。

2、教师应根据条件创设“虚拟现场”

教师应该对训练场所进行精心的布置。从墙壁装饰、桌椅摆放到播放音乐等全方位地创设虚拟仿真的幼儿园,以使这些“准教师学会以幼儿的视野看待事物……找到‘童心’”,同时更易获得幼儿教师角色的职业口语体验。

3、教师在训练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教师在训练中如能利用微格教室或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及时看到或听到自己的训练情况,根据反馈调整训练的角度和内容,将有助于提高训练效率。

4、教师在训练时应考虑幼师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对象的年龄特点。

由于幼师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对象是幼儿,所以在训练中对消极情绪的表达应适度,有时还要主动把程度减弱一些。如果将恐怖的、悲伤的、痛苦的等消极情绪表现得太过真实,会使幼儿受到刺激而产生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姜勇,朱素静。新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转型”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1。

[2]王君琦,裘天锦,等。幼儿语言教育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2。

[3]祝士媛。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9。

[4]王衍,等。阅读和写作(儿童文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1。

[5]姜晓燕。教师技术行为训练教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51。

有趣的幼儿教学论文范文如何写篇六

现代教育观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孩子以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理解和应用。幼儿的认知、体能、语言表达、社会技巧等能力的发展都是渐进的,经过学习而不断积累、发展、成型,因此,幼儿教育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我认为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代教育观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孩子以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理解和应用。因此,从事幼教工作多年的我,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在数学活动中,怎样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怎样把数学教学融入到幼儿园各科教学活动中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希望能给广大的幼教同仁们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本世纪,将是一个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教师只有不断的在教学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才能适应新行式的发展和变化。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无止静的,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只有不断创新和不断进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从传统的“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的教育圈子中跳出来,才能体现新的“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的教育观,使幼儿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实现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进而喜欢数学。如:多翻阅报刊杂志、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多到兄弟园参观学习、多利用网络信息和外地相互交流科研成果等等。

传统的教育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多采用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幼儿勇敢大胆地探究问题。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幼儿园实际出发,根据数学教学中的不同内容、不同教学目标、幼儿的个性差异,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灵活多变。如:教幼儿学习三者以上的测量或比较时,用笔测量瓶子和杯子的高度,从杯子比笔矮,瓶子比笔高,就能知道瓶子比杯子高等等。

提供一个愉快、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通过实际的操作与体验来学习。如:教“果汁吧”活动中,课前在数学角里布置一个果汁店的情景,店里摆满了空果汁瓶数个、白开水和蜂蜜或橙汁、同样大小的纸杯10个、彩色笔等等。老师当果汁店的老板。选教室的另一角安排果汁吧,让幼儿轮流当老板和客人。这样使幼儿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学会了瓶子和杯子之间的容量关系,从而又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大家分享了开果汁吧的乐趣,使数学知识原本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园各科教学应相互融入一体,以幼儿为主体,教师既是活动的引导者,又是活动的合作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激发幼儿学习的情趣。因此,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把数学教学渗透到幼儿园各科教学中去,使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既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的艺术兴趣,也陶冶了幼儿的情操。如:在“神奇的10元”教学中,老师首先和幼儿一起在美工区制作各式糖果,并标上价钱,然后,在教室的另一角布置成糖果店,最后,展示1、5、10元硬币,让幼儿分辨他们的不同并介绍之间的关系。给每个幼儿10元,活动结束时,请幼儿说说买了什么糖果?花了多少钱?剩下多少钱?帮幼儿把买糖果的货币组合记录在白板上。

好奇心和相象力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为了引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利用玩具和游戏寓教育乐,是幼儿最容易接受、最乐于参与的一种学习模式,而幼儿每一次玩,可能都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点子,无形中就培养了灵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大风吹”教学中,其目标是练习三层条件的连续分类。老师就扮演了“风婆婆”,大家围着“风婆婆”坐成一圈,玩“风婆婆”的游戏,“风婆婆”随意举出一种或两种以上多数幼儿所共有的特征,有该特征的幼儿就要站起来换位置,其他的幼儿则不动,“风婆婆”要趁着大家换位置的时候,枪到一个位置坐下,此时会有一位幼儿没有位置坐,便成为“风婆婆”,游戏又继续开始。因此,游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占据了很大的空间,幼儿在游戏中轻松、自主的掌握了数学知识,从而喜欢数学、探究数学、学习数学。

总之,幼儿的认知、体能、语言表达、社会技巧等能力的发展都是渐进的,经过学习而不断积累、发展、成型,因此,幼儿教育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有趣的幼儿教学论文范文如何写篇七

摘要:故事是幼儿园语言领域活动必不可少的材料,故事结构指包含角色、时间、事件等要素及其关系的组合形态。利用故事结构,通过故事教学活动、区域游戏等形式,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复述故事情节,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关键字:故事结构;语言能力;语言教育。

故事是幼儿园开展语言活动的重要材料。幼儿都喜欢听故事,而且在他们听过许多故事后,会自发地复述、创编故事。这是因为幼儿在倾听、理解、记忆的基础上,逐渐了解了故事中的主要情节、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内容,开始有意识地利用故事结构元素来进行续编、仿编和创编等语言活动。相关研究表明,儿童听故事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在他们的长时记忆库中建构和存储大量有关故事图式的过程。受长时记忆能力的局限,个体通常不能保存所有故事细节,幼儿更加如此,他们会倾向于记住故事结构,因此已经形成的故事结构会在幼儿记忆重建中发挥导向作用。充分利用这种导向功能,可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复述、重构故事,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整体发展。

一、“故事结构”的概念。

所谓“故事结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故事结构”一般指构成故事元素间的结构关系,例如《幼儿教育词典》对“故事结构”的定义是:以事件的发生、发展来推进情节的纵式结构,儿童故事特别强调结构的完整性和层次性。广义的“故事结构”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涵盖了构成“故事”的语言、事件、情节、人物、线索等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组合形态。如台湾学者王琼珠认为“故事结构”是从20世纪初期人类学家分析民间传说中演变而来,研究者们发现即使背景文化不同,人们在述说故事时都遵循着某种形态,故事中多包括主角、问题或冲突、主角试图解决问题的经过以及结局,后来这些元素被称为“故事结构”。也有研究者认为,“故事结构”指个体早期在接触阅读材料与活动中所逐渐发展出来的故事感。这种故事感会慢慢转化为储藏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心理图式,可以用来组织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事件。简言之,一个好的儿童故事都必然包含角色、时间、情节、结果等要素,同时这些要素循序渐进地展开,最终拥有一个明确的结尾。

明确“故事结构”的概念便于在幼儿园中利用故事开展语言领域活动,可以将“故事结构”的要素细化为以下六点:主角和配角、故事发生地点、故事主要问题、故事经过、故事结局、主角的改变或问题是否解决,其中可以把“故事经过”转换成情节示意图,以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故事的发展变化,从而加深幼儿对于故事的理解与记忆。

二、结合幼儿年龄特点,选取具有适宜结构的故事文本。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成人应“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材料,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目前低幼出版物很多,界定一本儿童故事书是否适宜幼儿使用,要遵循一定的要求。好的故事一般都紧紧围绕一条主线展开,线索单一,情节或对话多次重复,同时故事的人物形象分明,结尾明快欢乐。这类故事能得到幼儿的喜爱,主要是因为3-6岁的幼儿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记忆具体材料比抽象材料好,注意具体的形象比注意抽象的形象好。但是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并不是所有具备同等结构的故事文本都是适宜的,为此需要教师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

在幼儿园教育阶段,教师经常会选择“三迭式”结构的故事文本,例如《三只蝴蝶》《金色的房子》《三只小猪》等。具备这种结构的故事常有3个或以上的'角色,以完整的情节贯穿始终,对话重复,便于幼儿记忆,是很好的开展故事教学的文本材料。但同样具有“三迭式”结构的故事,像讲述小猴子、大象、长颈鹿为小姑娘圆圆够帽子的《圆圆的帽子》就比较适宜小班年龄阶段幼儿使用,因为其人物对话和情节最为简单。《三只蝴蝶》《金色的房子》就适宜中班年龄阶段幼儿使用,因为其故事文本中人物更多,对话较为复杂,对幼儿的倾听、理解、复述等能力要求更高。大班幼儿喜欢的《三只小猪》《和甘伯伯去游河》等故事文本,则情节更为复杂、人物更为丰富,且故事情节也有了更多的变式。如《和甘伯伯去游河》增加了猫追兔子、狗追猫等小连锁式的互动内容,这对于大班幼儿的阅读理解力和复述能力都提出了挑战。可见,对具备相同结构的故事,还必须依照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语言能力来选择适宜的故事文本。

一般而言,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遵循一定规律。从1岁半开始,幼儿逐渐喜欢听故事,并能够听懂故事;到了3岁左右,开始能够复述简单的故事;到5岁左右,能较有序、连贯、清楚地复述整个故事,并且愿意把听过的故事或看过的图书讲给别人听。然而,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幼儿的语言能力就一定有所增长。有研究显示,在用书面语来讲述故事时,学前阶段的幼儿对故事的结构和知识了解的情况并不随年龄而增长。通过年龄不能预测幼儿掌握故事知识的多寡,学前阶段的幼儿对故事内容知识的掌握先于对故事结构知识的掌握。换言之,幼儿会先记住容易记的故事结构要素,如主要角色、结果等,然后在多次的重复倾听和阅读的过程中,幼儿才会对故事结构的其他要素有所了解,对故事的理解才会逐步加深。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故事结构,通过语言教学活动、区域游戏活动等来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图画书一般都会叙述和描写事物或人物,儿童在阅读图画书的过程中逐渐了解这些叙事或故事的结构。在下一次阅读或者再听到这个故事时,儿童能顺利地进行回忆。对于学前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可能更关注具体的信息,例如故事的主角是谁,但是在大量的阅读活动之后,幼儿也会形成对于故事的阅读期待,例如在第一次听到三迭式的故事时,他们会一直追问“然后呢?然后呢?”到了大班年龄阶段,幼儿在自发创编故事时也会有意识地参照故事结构来进行创编,所以在集体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提炼提问、加强师幼互动等形式提升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以往的集体阅读活动中,教师可能更关注幼儿是否记住了故事的基本内容,所以提问较多关注故事的基本信息,这样容易导致幼儿在听故事时丧失兴趣。但明确了故事结构的基本要素之后,教师的提问会变得更有针对性,也更为开放,更能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如和孩子一起阅读《月亮的味道》这本书时,教师就可以请幼儿设想“之后还有哪些小动物会来?月亮到底是什么味道的?”等问题,同时引导幼儿想想“我们还看过类似的哪些故事?”幼儿自然会发现《猴子捞月亮》《我的兔子朋友》等故事都很类似。这样的提问就不会仅用对错来进行评价,幼儿还能和教师进行更为平等的交流。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能开阔幼儿的思路,让幼儿学会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有助于幼儿掌握关于故事结构的基本知识。

教师在讲故事时,一般都会问“故事里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结果如何?”之类的问题,引导幼儿掌握基本的故事结构要素,但是由于幼儿倾听习惯和能力的差异,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回答这些问题。利用不同于日常交流沟通的书面语言来讲述故事,对于幼儿的理解能力更是提出了挑战。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除了在集体的语言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故事结构进行教学之外,教师还可把根据故事结构中情节的连接方式转化的情节示意图投放于区域游戏中,让幼儿在自主游戏时,潜移默化地加深对于故事的理解,并帮助幼儿进行复述。

现代叙事学把情节连接方式分为三种情况,即连贯、插入和交替。我们常见的民间故事结构大都属于连贯式。连贯式的主要特征是按时间先后顺序,以一人一事为主线,连贯地展开叙述,细致区别又可分为重迭式、连锁式和递进式。幼儿喜闻乐见的故事都可大致归纳其中,如《拔萝卜》是典型的递进式故事;《三只小猪》是重迭式的代表;《萝卜回来了》是连锁式的范例。在将故事按照情节连接方式大致进行分类之后,教师可以将故事情节示意图投放到区域游戏中。例如在表演区,教师可将示意图贴在旁边,便于幼儿进行复述、表演;在图书角,教师可以将具有同类结构的故事情节示意图提炼出来,并提供人物指偶或图片,帮助幼儿回忆并进行讲述,更可以刺激幼儿利用故事结构和人物来创编属于自己的故事。

总之,依据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语言发展特点,选择具有适宜结构的故事,借助语言领域教学活动、区域游戏等形式,可以达到帮助幼儿更好地记忆故事内容、复述故事情节、增强表述能力,最终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目的。

有趣的幼儿教学论文范文如何写篇八

摘要:语文是一门培养受教育者对语言运用能力的学科,在引导他们灵活地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促进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先分析了农村高中受教育者口语表达能力现状,接着从组织“复述”、开展小组交流辩论、组织“三分钟演讲”及开展课本剧表演这四方面进行了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的实践活动探究。

关键词:语文;实践活动;农村;口语;表达能力。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口语教学在语文教学当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根据现状,农村高中受教育者的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薄弱。因此,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教育者要依据课本内容的需求,优化教学理念,注重加强对受教育者口语表达能力的锻炼,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1.普通话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受教育者从小就生长在农村,因为环境的影响,在日常的生活交流之中基本上都使用方言,即使会讲普通话,也并未得到充分运用,如此一来,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他们普通话水平的提升。2.对口语教学重视度不够。在农村的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多数教育者重视更多的是受教育者的分数与升学概率,始终抱有唯有考出好的分数才可以令命运发生改变的落后理念,并将其灌输给受教育者们,致使受教育者在口语方面得不到锻炼与提升的机会。3.缺少表达欲望。多数受教育者认为在考试科目当中并没有口语表达能力这一项,因此不必耗费过多时间;在课堂上受教育者缺乏主体意识,习惯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传授的知识,致使他们失去说的欲望。

1.组织阅读“复述”活动。阅读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这两者密不可分,通过展开阅读,教育者可组织多种口语活动,比如“复述”“讲故事”等,这些活动都能够促进受教育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并且,拓展阅读量有助于受教育者积累更多的表达素材。因此,教育者在讲授的时候应当与课本内容和受教育者的特点相结合,在阅读当中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例如:在对《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进行学习的时候,教育者可先引导受教育者展开自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引导他们理清文章的脉络。由于是古文,离我们的生活较远,课堂呈现出略沉闷的氛围,此时便可组织“复述”活动,引导受教育者自主地找寻这篇课文的线路,即行刺的缘起(开端)―行刺的准备(发展)―秦廷行刺(高潮)―荆轲被斩(结局),令受教育者展开复述,看一看谁复述得更精彩、更精准,在这样的实践活动当中,不但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掌握,还能够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2.开展小组交流辩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讨论法在语文教学当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它不但能够令受教育者有开口讲的机会,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对《鸿门宴》这篇课文进行学习的过程当中,对课堂展开拓展,令受教育者围绕“我心目当中的英雄”这个主题在小组间展开辩论,可以令他们在小组内选出一名“小组代表”进行表述,然后令其余组的成员进行评价,需要有充分的看法和理由。受教育者在组内展开了对刘邦和项羽两位历史名人的点评,他们各抒己见,交流得十分激烈。有的引用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样的名人诗歌对项羽进行歌颂,还有的引用“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凭吊刘郎皆为妄语,刘郎笑尔千秋”等诗词对刘备的价值予以肯定,这是一个思维撞击的过程,将听和说相结合,令受教育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当中思维得到发散,在互动当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表达能力。再例如:教育者还可以组织受教育者对一部分观点展开讨论,像“21世纪的社会是不是应当继续发挥艰苦创业的精神”“高中生还是否应该看一些小说”等,令他们对这些话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辩论,不但能够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而且能够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3.组织“三分钟演讲”活动所谓的“三分钟演讲”,便是教育者可以利用早读的时候给受教育者搭建一个自我表达的平台,给每一个人展现自我的机会。在选择演讲内容这方面,在起初教育者可进行规定,比如“我的妈妈”“难忘的旅途”等等,伴随这一活动的深入,教育者要将主导权还给受教育者,令他们自己对演讲内容进行选择,这样一来,他们的积极性便会大大提升,这一活动成了他们展现自我的一个平台,有助于他们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

4.开展课本剧表演。开展这一活动能够极大地激起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还可锻炼他们的思维活跃度与创新能力。课本剧表演的内容可令他们在课外与课内经典的篇章当中以投票的方式选出。在对课本剧表演的过程中,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例如:可将《雷雨》进行课本剧表演,这原本也是一出话剧,这篇课文当中出现了很多人物,他们各具特色,有敢爱敢恨却无助自卑的蘩漪,有直爽质朴但又头脑清醒的鲁大海,有内心深沉但狡诈虚伪的周朴园,还有性格顽强的鲁侍萍等,在编排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些话剧影像资料,通过了解人物的性格来把握好语气语调。在这一系列过程当中,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令农村高中受教育者口语表达能力得以提升的途径有很多,在现实的教学当中,广大教育者要将教材内容与受教育者的特点相结合,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不断地在探索创新当中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秀娟.语文教学中提高农村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学周刊,2011(8):130.

[2]王传保.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上旬),2014(1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