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论文概念范文简短(通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1:22:19 页码:14
最新论文概念范文简短(通用20篇)
2023-11-12 11:22:19    小编:ZTFB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和提高。总结需要有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改进措施。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论文概念范文简短篇一

数学概念主要由内涵和外延组成,外延即指概念额全体,而内涵则指概念的本质特征。要想把握好数学概念,其核心就在于要准确理解其内涵与外延。例如,对于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而言,对边平行且相等类似的属性综合则属于其内涵,而正方形、菱形等则属于它的外延对象。数学概念教学作为数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进行数学学习的核心,其根本任务就在于准确揭示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实施数学概念教学需要依据一定的指导思想,它融合了哲学、数学以及心理学三者的理论。同时实施数学概念教学还应当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例如:动力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等。

论文概念范文简短篇二

内容提要】对“文化”概念的界说,在文化研究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但这种界说历来又都歧见迭出、莫衷一是。从基本类型的视角来看,有描述性定义、社会性定义、主体性定义、功能性定义及历史性定义等。有机融合其可取之处淬成一家之言,把“文化”理解为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史上的“人化”与“化人”的整个互动过程和成果的总和,将有利于人们达成对“文化”概念的共识。

【英文摘要】th……。

同其他学科许多基础概念一样,“文化”概念也有一个从古典到当代、从混沌到澄明、从指意偏狭到内涵、外延得到深广度开拓的漫长发展和反复冶锻的历程。

“文化”一词,中国古已有之。作为内涵丰富的“文”和“化”的并连使用始见于《周易・贲卦・象传》,其文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基本含义是“以文教化”,指以与武力征服相对待之“人文”即人伦仪则、道德秩序去规范和化易人民于“野蛮”,使之开化和文明化的活动。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就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此法教而化成天下也”。考之典册,我们还可以看到诸如“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及“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补亡诗・由仪》)等类似的表达。可以说,从精神化易的层面谈文化的思路乃是中国古人沿袭的基本趋向。不过,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化”一词则是外来的语汇,相当于英语的“culture”和德语的“kultur”,而它们又来自拉丁语的“cultura”,原义含有神明崇拜、耕种、练习、动植物培养及精神修养等意思。与中国古代的“文化”从一开始就较偏重精神教化不同,西方的“culture”更多地展现了逐渐由物质生产活动引入精神生产活动的特点。18世纪以后,“culture”在西方语言中演化成个人的素养、整个社会的知识、思想方面的成就、艺术和学术作品的汇集,并被引申为一定时代、一定地区的全部社会生活内容。

随着19世纪下半叶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兴起,文化问题才真正摆脱朦胧的“前科学”状态而得到广泛的研究。尤其是从泰勒在1871年发表了《原始文化》这一里程碑式的`著作并第一次给出文化的专门概念以后,定义文化就如雨后春笋般在学者中流行起来。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视界切入分析,一方面为我们深入把握文化论题提供了必要基础和丰富启示,另一方面,又可能让我们陷入文化定义林立的迷宫,甚至失去自己的清醒判断。因而,对纷纭庞杂的文化定义作出科学的分析和清理,既洞识其优长,又见察其缺失,不拘一家,择善而从之,从而达到符合时代发展高度的更明晰和更准确的界说,无疑是必要的。

二不同视域下的文化界定。

面对中外论者们给出的庞杂繁复的文化定义,逐一予以考察也许是一件费力而又不讨好的工作。许多学者都试图在发现这些文化定义的基本特性的基础上,对它们予以归纳分类再加以解析。如曹锡仁在《中西文化比较导论》中将文化定义分为四类:(1)文化――成果论;(2)文化――能力论;(3)文化――精神论;(4)文化――行为论[1](3页)。胡潇的《文化现象学》中则分为七类:(1)现象描述性的定义;(2)社会反推性定义;(3)价值认定性定义;(4)结构分析性定义;(5)行为取义性定义;(6)历史探源性定义;(7)主体立意性定义[2](3―6页)。这些归纳类别与取谓不一,大致路向却是相仿的。比较而言,胡潇的七分法的视野虽不是绝然完全和一定准确的,但确实更见开阔与丰富,提供了一条颇具启发性的线索,我们倾向于以之为基础将诸种文化定义精练成如下五类:

1.描述性定义。

该类定义一般以对文化内容或成果的详加罗列和具体描述为特征,也是最为常见。

[1][2][3][4][5]。

论文概念范文简短篇三

数学概念有抽象性和具体性双重特点,由于反映了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所以是抽象的,数学概念往往用特定的数学符号表示,这在简明的同时又增大了抽象程度,同时数学概念又有具体性的一面。比如,点、线、面的教学应先让学生从具体事物中对概念有所体会,笔尖在纸上点一下得到的痕迹是点的形象、拉紧的绳子得到直线的形象、平静的湖面得到平面的形象,这属于基础,必须掌握,然后再把数学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加以区别。再比如,在方程的教学中可以先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得出方程,再明确该类方程的.定义,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达到理解的目的,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概念。

二、牢记数学符号并正确使用数学符号。

充分揭示一个概念的内涵,就是指揭示基本内涵的重要的、常用的等价形式,这是学生内化知识的一种方法。比如,对于平行四边形的概念,除了定义以外,“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这些等价形式,都揭示了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属性。再比如,对于一次函数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y=kx+b只是定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当采用不同字母时,也是一次函数,若不能理解这一点,就不能算真正理解了一次函数的概念。

三、渗透逻辑知识,促进概念的内化。

中学数学教师应该将逻辑知识渗透到概念教学之中。例如,各种特殊四边形概念的建立就需要渗透逻辑知识,在四边形概念的基础上定义平行四边形时,应该让学生懂得平行四边形是四边形的特例,它具有一般四边形的一切性质,此外还具有特有的性质———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再用韦恩图表示出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那么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防止仅形式地记住定义,而且容易用同样的方法建立起各种特殊四边形的概念,这就促进了新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当各种特殊四边形的概念都建立起来以后,还可以把它们综合在一起,用韦恩图表示出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概念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使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更深入更系统。

四、重视概念的形成,注意设计多种教学方案。

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从大量具体例子出发,根据实际经验,分化出各种属性,类化出共同属性,以归纳的方法抽象出本质属性,再概括到一类事物中,从而形成概念。概念形成的学习形式接近于人类自发形成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概念不必经历概念形成的较长过程,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例如,在学习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实例,回顾把几根杆子立直的生活经验,观察铁轨等,让学生尝试描述其本质属性。如果学生回答不正确,教师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应在讨论中引导学生逐步向本质属性靠拢,最后得出准确定义;如果学生较早地回答出正确结果,教师也可暂时不加以肯定,而是让学生来判断,并可有意提出错误答案让大家辨别,当学生能说出其错误所在之后,教师才给出结论,由于这种教学容易受到突发状况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课前需要进行多种考虑,设计出多种可能的教学方案。这种概念教学的形式虽然比较费时,但可以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揭示定义的合理性,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揭示定义的合理性。例如三角函数概念的引入,这相对于学生以往接触的函数,有其特别之处,除了自变量是角以外,学生常容易困惑的是,如何在角的终边上任取一点p?解决这个教学难点的关键就在于揭示定义的合理性,即这四个比值都不随角的终边上p点选取的不同而变化,达到这个理解层面,就可以攻破难点了。对于由概念的推广引入的新概念,都存在揭示定义合理性的问题。一个数学概念在数学发展的一定阶段,其内涵与外延都是确定的,但是在不同的阶段它的内涵与外延又是发展的。例如指数概念的教学,从正整数指数,扩充到零指数和负整数指数,整数指数进一步发展,扩充到分数指数,发展到有理数指数,每一步推广都存在合理性问题,即新概念完全包含了旧概念作为它的特殊情况并使幂的运算法则仍适用,所以随着概念教学的深化,层次的明确有利于学生掌握并熟练使用。以上只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积累的几点经验,中学数学概念教学还在尝试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提高,很多方面还有待于寻找更好的方法,作为数学教师,我会继续探索如何更好地进行概念教学。

论文概念范文简短篇四

摘要:

本文从本体论出发,提出翻译的源头应是人的文化精神在特定的语言边界中的“自返”,即“元翻译”。“反翻译”不断为“自返”设定障碍,使之局限在更小的范围之中直至停止;而“非翻译”则超脱于两种倾向之上,保证人的生命活力对翻译的奠基作用。

关键词:元翻译;反翻译;非翻译。

一、缘起。

笔者曾在提交给“第二届亚洲翻译家论坛”的论文里提出“元翻译”、“反翻译”和“非翻译”这三个概念(cai,)。经过几年的思考,仍然觉得它们对翻译学研究会产生一定的作用,所以再作此文,重新对它们进行了界定和探讨。盼方家正之。

二、精神改变自我的可能性:“元翻译”。

人们用言语的多元性建构语言的单一性及完整性。言语的现实总是因此背离语言的理想或概念状态,但在语言那里存在着人们对一种集体意识的寄托――文化在语言的统一性中成为整体,并且印证着人们在整体中的那种身份标记,即拥有共同语言的现实表现。这样,拥有共同语言首先意味着已经进入一种共同的文化,即处于共同的思想倾向的意向化现实中;其次,这样的意向化现实消除任何偏离它的思想动态,即它将人们的精神运动收缩在它自身的范围中,并且试图用这个范围代替人们的精神的运动范围;再次,由于语言总是以理念、理想或理性取代复杂的言语表现和多元状态、或简化这样的表现或状态,人们的精神运动总是处于语言的简化与言语的多重性之间存在的张力和矛盾之中;最后,精神在其根本处则总是倾向于一种对自身的不同性的印证,即它总是不断更新、或以不同形态来表现它自身及其更新。除了它自身之外,它不认同的态度对一切都一贯有效。

人的精神不仅以它自身为中心,而且在保护这个中心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它的任何一个“现在”:即不断改变它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存在状态及形式。这也就是为什么言语总是以疑问一切的姿态追问语言的整体统一性,并以它来不断重建统一性的原因:语言在言语的追问与质疑中也总是顺应精神的要求,并且使它的概念体系适宜精神的存在或运动的自由。所以,“我的语言界限是我的世界的界限”(维特根斯坦语)。不过,正如上边所指出的,运动“界限”是通过言语的“说”的“现在”(时间)来表示(空间)的:言语使语言的理念作用以其意向性运作(试图进入在场并将一切“现在”的存在者归并入精神的努力)统辖着言语并成为言语的思想规则。在任何意义上,“自说”的言语并无法离开语言对它的“说”的效力与作用:原则、规则以及原理时时限制着言语的现实,并且试图对精神及其自由运动进行理性主义的分析与规定。由此形成的那种精神的能力――言语的自主散漫与语言的理性规定的统一,总是以言语的多重性或多元化为表现形式的,即精神总是在变异之中寻求着不同的语言。或者也可以认为,精神在进行不同的言说,或以不同的言说“讲出”“道出”或“表现出”它的“另一个”自己,尽管这另一个同样是它自己。这里,精神对“自我”与“他人”的分设,不仅与言语的“现在”与语言的“缺席”相一致,而且更重要的是同精神不断更新自身的那种要求相一致。因为,只有超出自身即进入另一个空间或世界之中,精神才能保证自身的运动是向自由进展的。

精神对自身的超越同样有时间意义上的存在形式。不论是向历史的回溯,还是向未来的探求,都可能意味着“现在”的扩大,即精神通过向前的跃进或向后的回溯扩展了“现在”的可能性或“此世”、“现世”、“当下”的容量。这意味着时间意义上的精神的自我超越同样是“扩大空间”,即空间性的超越。那么,如何扩展空间,便意味着精神生存的空间的不断展开,在不断异化中保护它本质上的不变。因此,精神在它自身不断的变化或异化中如果试图超越自我,就要首先实现空间的扩展或地域的扩大。这样的扩展扩大,实质上是在表明精神的自我含量或含有能力的不断增强。因为地域的扩大不仅意味着精神拥有的存在空间在不断扩大,同时也意味着精神对这个空间中的障碍的不断消除,因而它更加自由。此外,这样的扩大、扩展使精神(以其自我)对“他者”的拥有把握或者据有、保持的力量也更加强大。在这里,“他者”由异已或异于已之物不断被“自我”同化。也就是说,精神在改变着“自我”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他者”以及“自我”与“他者”共在的这个世界。而这样的改变或改造的本质是一种翻译――是对“他者”进行的吸收,容纳以及消化的过程。我们将它称为“元翻译”。

论文概念范文简短篇五

摘要: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通过学习物理知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物理概念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谓物理概念即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概念形成的阶段,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掌握了事物的本质。

论文概念范文简短篇六

在本文中,笔者简单阐述了物理概念在整个物理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并就如何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概念教学的有效展开和整个物理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所帮助。

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在物理学科中,概念是物理规律的基础,而物理规律又表达了物理概念之间的互相关系,也就是说,我们要想掌握一定的物理规律首先就要过了概念这一关,并且在学习物理概念的过程中,仅仅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掌握物理概念的,从而也不能真正的理解物理学科中的各种物理规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公式的物理意义,更不能掌握利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适当的概念教学情境。

一般来说,物理学科中的一些概念相对来说都是比较抽象而又难以理解的,如果教师直接从正面讲解概念,可能大部分的学生都无法理解,因此,我们要把抽象的概念放到一定的情境之下,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讲解物理概念,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的多。

例如,我在讲到“速度”的概念时,就给学生讲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并让学生思考究竟是乌龟跑的快还是兔子跑的快,这时候,有的学生就说是兔子跑的快,因为兔子是跑在乌龟的前面,而有的学生则是说乌龟跑的快,因为是乌龟最先到达目的地。

这样,在学生的争执和讨论中,我再适当的引入速度的概念,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个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通过这种有趣的情境教学还可以把原本较为枯燥的概念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比较法进行概念教学。

在物理学科中,有很多的概念从字面上来看非常接近,很多学生在学习这些概念的时候经常会发生混淆,例如“重力”和“压力”,很多学生在学习这两个概念的时候总会把他们混淆在一起,他们往往认为,压力的大小总是等于重力的大小,或者有些学生干脆把压力等同于重力,这种概念上的混淆使得学生对于概念的掌握出现了很大的偏差,这样,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这种概念不清会直接导致错误的形成。

因此,在学习类似这种容易混淆的概念时,我们要注意把这些相近的概念进行对比教学,通过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然后发现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利用对比法来理解和深化这些概念。

三、注意从实践活动中引入概念。

抽象的`物理概念往往是对具体的事物的概括,而我们在学习物理概念的时候就可以回到概念形成的最初,注意从实践活动中引入概念,这样,在大量的活生生的感性材料中,学生就可以由感性材料入手来对物理概念进行归纳总结,并最终达到掌握概念的目的。

例如,在讲到“压强”的概念时,我就让学生思考一下,为什么医生打针用的针头要做的很尖锐?为什么我们使用的钉子都是很细的尖头?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这些直观的场景中,学生拥有大量的感性经验,而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把这些感性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并把他们上升到一定的理性高度,并最终形成一定的概念,这样,整个概念形成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样学生在理解起来就容易的很多,并且,这样从生活实践中引入概念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把理论知识同生活实践相联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注意概念教学的全面性。

很多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的时候往往只注意到了概念的一些表象,而没有对概念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化、片面化的阶段,从而导致概念理解的不准确性。

例如,在讲解到“沸腾”这个概念时,我就让学生观察水烧开的过程,结果学生在观察的时候只注意到了冒气泡这个现象,从而片面的归纳出“冒气泡就是沸腾”这个错误的概念。

因此,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去深化概念,对学生的观察活动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于概念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例如,在观察水沸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几个问题,如,加热前有没有气泡产生?加热过程中,气泡从什么部位开始出现?在整个过程中气泡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剧烈程度如何?温度是否继续上升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在观察沸腾的过程中就不会把眼光只盯在气泡上,而是学会更加全面的观察水的沸腾过程,从而对“沸腾”这个概念有了一个更加科学全面的认识,并最终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

五、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深化概念的理解。

学以致用是我们开展概念教学的目的,而反过来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对概念的应用也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巩固概念教学的效果,很多在概念教学中没有发现的问题一旦把它运用到实际中可能就会发现很多新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通过实践的方式来检验和深化概念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了“密度”的概念以后,我就给学生提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一个质量为100克的铜块,在切去了一半以后,它的密度有没有发生变化?关于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说密度小了一半,而有的则说密度没有发生变化,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简单的小问题就可以立刻检测出在概念学习中的一些问题,于是在这个问题的启发之下,我又给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个密度的概念,从而让很多学生又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密度这个概念。

总之,概念作为物理学科的基础,概念教学自然也就成为了物理教学工作的基础,我们每个教师不但要重视概念教学的工作,同时还要解放思想,运用各种手段和技巧来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推动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2]李治纲.浅论初中物理概念教学[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13).

[3]舒德芬.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方法浅析[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2).

论文概念范文简短篇七

第一,注重概念教学理念创新。新课改背景下,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概念教学首先应该注重教学理念的创新。一方面,要善于构建适宜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例如,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学习,教师可以首先讲述笛卡尔的故事,进而在引入直角坐标系的概念。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有利于师生间良好的交流互动。另一方面,注重概念教学中“形式”与“实质”关系的处理。要在概念引入之前适当列举相关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第二,注重概念教学内容创新。注重教学内容的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教材的整体内容和概念层次特征。由于初中教材数学概念本身具有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学生一时无法理解,为此需要对教材相关概念进行整体把握,并将各部分的`概念进行层层推进。其次,要善于将概念的理解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数学概念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不断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此,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也要善于引用生活实例,将概念的理解与实际生活进行完美结合。

第三,注重概念教学方法创新。新课改强调要全面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不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首先教学方法的运用要能够揭示概念的本质,善于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和形象化。其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数学信息进行概括。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不能以为采用被动的教学模式,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对数学信息进行概括,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概念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掌握。

3.结语。

总而言之,对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进行不断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初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能够满足时代发展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为了能够使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创新取得良好的成效,要从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创新以及教学方法创新三个层面不断努力。通过三者的不断改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了学社的主体地位,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能力的提升均起到推动作用。

论文概念范文简短篇八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对概念掌握的物点来看,在概念教学中要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以下就略谈我在这方面的点滴体会。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概念。

生活中有许多地方用到了数学,通过实物、教具、学具让学生观察、演示或操作来阐明概念,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让学生只用一把直尺画一个圆,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考验。用圆规学生都能画圆,用一根线固定于一点也能画一个圆,那么为什么要求学生用一把直尺来画圆呢?这就是渗透圆的定义,虽然在小学阶段很多数学概念是描述性的,但也要尽可能的让学生的后继学习更有利于知识建构。通过这样的操作,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这样的表象:圆就是所有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哪怕学生无法用语言来表述,但是头脑中有了这样的表象对后继知识的学习是相当有利的。

二、以旧概念的复习引入新概念。

一个概念并不是孤立的,它总是处在一定的概念系统中,处在与其它概念的相互联系中,学生的学习都是通过概念同化习得新概念的。学习复杂概念之前,先学习更一般更简单的概念(即上位概念),以这个上位概念作为新概念的的先行组织者,联系学生已学过的有关概念来阐明新概念的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利用整除的概念阐明约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公约数与公倍数的概念中,再添上“最大”、“最小”的限制,而得出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实践表明,用先前的一个概念推导出新的概念,这样的既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新的概念,又能使知识结构形成的更完善,学生掌握得更牢固,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起联系的思维方法,形成逻辑思维能力。

三、抓住本质,讲清概念。

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关键在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反映事物的根本属性及其主要表现,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或该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根本之处。有些老师常埋怨学生知识学得死,不会灵活运用,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很好地把握概念的本质。如有些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必须是端端正正,成水平型的,当变换位置后就和他们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相抵触了,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和教师提供事例的方式有关,呈现给学生的都是这样固定不变的平行四边形,就使学生不易区别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而把非本质的属性也纳入到概念的内涵中去。

因此教师要在讲清概念时要十分准确地讲清概念的含义。有些性质、法则和公式中包含着的某些基础概念,办中一个词,但它所表示的含义也是极其明确的,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把这些含义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抓住关键讲解概念,就能使学生明确新概念的本质属性及它的意义。如在教学分数意义时就要强调“平均分”。

教师还要恰当地讲清概念的运用范围。如2是质数但不能说它是一个质因数,只能说它是某个合数的质因数。又如在用字母表示数时,爸爸的年龄用a表示,小明的年龄用a—28表示,这里a并不能表示任意一个数,而是有一定的范围的。

四、分析比较,区别异同。

有些概念表面看起来有类似之处,实际上似是而非,能过对比本质属性,使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如质数与质因数、互质数、数位与位数、整除与除尽等概念十分相似和相近,教学时要通过各种情况的反复比较,指明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实质。又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这里“小数的末尾”就不能说成是“小数点后面”,也不能说成是“小数部分”。“末尾”这个概念是“最后”的意思。

在运用对比法教学时,采有变式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能过变式教学可以使学生排除概念中非本质特征,学生能抓住本质特征,才能增强运用概念的灵活性。如在出示几何图形时位置要变化,不要让其“经典式出场”。

当然在使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时,必须在这个概念已经建立得比较清楚、牢固的基础上,再引入其他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否则,不仅不会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反而容易产生混淆现象。

五、启发思维,归纳概括。

有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差,习惯于死记硬背,做习题时,只能依样画葫芦,遇到问题的条件或形式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的能力。如在教学梯形的认识时,可以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放在一起,通过让学生分类的方法来体会到梯形就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探索过程,形成了清晰的概念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前后联系,因“时”施教。

教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系统性。有些概念之间的联系起来十分紧密,后者以前者为基础,从已有的概念引出新概念。有些概念随着知识的逐步积累,认识的逐步深入,而趋向于完善。所以,小学数学系教材按照儿童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内在联系,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不同要求,有每个阶段各自的重点,这就决定了概念教学的阶段性。

如对圆的认识,一年级学生就接触过了,只要在几具图形中能找到圆就行了;到六年级再认识就更深一步了,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教学;到中学阶段还要学圆的有关知识,这时候对的圆的定义是:圆是所有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又如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这三个基本性质,形式不一样,但本质属性是相通的。如果不注意前阶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讲后阶段的内容时,就不能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衔接起来,融会贯通;如果不了解后阶段的教学内容要求,讲前面的概念就不可能讲到恰在此时当好处,也容易把概念讲死。

七、温故知新,形成系统。

概念形成后,学生要真正地掌握,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多次反复,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练习,不断地巩固与深化,逐步形成系统。由于概念化互相联系着的,当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概念后,教师应该向学生进一步提示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系统地掌握这些概念。如学过分数后,可指出小数说是十进分数,把小学数概念纳入到分数概念中。一般在讲完一章一节的内容后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小结和概念归类,小结归类时需高度概括,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便于对比和记忆,使之牢固掌握,逐步形成概念系统。

以上所说的是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的一般策略,一家之言,必有偏颇,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论文概念范文简短篇九

教学系统设计首先是把教育、教学本身作为整体系统来考察,并运用系统方法来设计、开发、运行和管理,即把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使之成为具有最优功能的系统。因此将系统方法作为教学系统设计的核心方法是教学系统设计发展过程中研究者与实践者所取得的共识。无论是宏观教学系统设计,还是微观教学系统设计,都强调系统方法的运用。

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系统性决定了教学设计要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各个要素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利用系统分析技术(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形成制定、选择策略的基础;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以及评价调控技术(试验、形成性评价、修改和总结性评价)使解决与人有关的复杂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案逐步形成,并在实施中取得最好的效果。

教学系统设计作为设计科学的子范畴,它既有一般设计活动的基本特征,同时由于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和教学对象丰富的个体差异性,教学系统设计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首先,设计活动是一种理论的应用活动,这就决定了教学系统设计必须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是对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等理论的综合运用;其次,高度抽象的理论和具有丰富情境、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之间又存在一定的距离,其间的矛盾总是存在的,理论不可能预见所有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时候会需要创新性地运用理论,甚至对理论进行改造、扩充、重构,以适应原有理论未能预见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教学系统设计是理论性和创造性的.结合,在实践中我们既要依据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来进行教学设计,又不能把理论看作教条,而应该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创造性地运用、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教学系统设计过程具有一定的模式,这些模式往往用流程图的线性程序来表现,需要按照既定的环节流程来进行教学设计。然而,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例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的特征来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和结果评价方法,同样,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评价反过来又促使教师调整教学目标和策略。因此,在实践中要综合考虑各个环节,有时甚至要根据需要调整分析与设计的环节,要在参考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模式。

教学系统设计是针对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理论与方法,即是要解决实际教学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形成一个优化学习的教学系统。因此,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是具体的,每一个环节中的工作也是十分具体的。由此可见,教学系统设计项目的成功与否有赖于各方面人员的协同工作,如教学设计人员、学科专家(包括教师)、媒体设计人员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文概念范文简短篇十

数学概念是学生接触与学习每一个新知识点必先学习的东西,它对于学生的整个数学科目的学习来说是基石一般的存在,因此学生从小学数学概念起必须打好学习的基础,让学生在清晰的了解各种概念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学习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学习的路越走越平整、越走越宽敞。

1、从数学概念的涵义与构成方面来看。首先是涵义方面,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数学概念指的是在客观现实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二者的本质属性在人们脑中所形成的反应,其表现为数学用语中的一些专用名词、符号或术语等,比方说是“周长”、“体积”。其次是概念的构成方面,一般来说数学概念是可以分成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内涵,另一个是外延。概念的内涵其实指的就是这个概念所反映出来的所有对象的一个共同本质属性总和。比方说是三角形的概念,它的内涵所指的就是其本质属性中“三条线段”与“围成”的总和。而概念的外延指的就相对会比较广泛,它指的是此概念所囊括的一切对象总和。以四边形的概念为例,它就包括了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等所有很多对象。

2、小数学概念的特点。小学时期数学概念的特点其他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简单的归纳:第一个就是其呈现形式上的特点。由于小学数学是一个引导学生入门的时期,因此它的概念在呈现方式上也会显得更为多样化,像是最初采用图画的方式,再到后来的描述方式,最后还有定义式等等。第二个特点就是直观性较强。一般来说数学概念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抽象性与概括性,但我们在进行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时,就会发现小学数学概念通常都会定义得比较直观,比较形象具体,基本都是以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为起点来进行设计的。第三个特点是教学阶段性较强。小学时期的教学会受到很多客观原因的局限,从而导致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所讲解的数学知识也会存在极强的阶段性。比方说在低年级时,孩子们的理解能力与认识能力还尚未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因此对于很多抽象性的知识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就只能通过分阶段逐步渗透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开展概念教学可以从多种形式与内容入手,既要梳理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又要形成统一的系统概念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采用不同呈现形式开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概念教学的形式众多,可以从图画式教学入手,教师在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的去发掘图画中所蕴含的真正涵义,从而达到揭示概念本质的效果,从而让学生对概念有个更清晰的认识。以梯形概念教学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应该要就所展示出来的图画适时的引导学生去探索并揭示出梯形的本质特征,并且最终实现将表象图画转换成抽象数学语言的目的。其次是描述式,其实采用这种呈现形式的概念一般都是“字”与“形”相结合的,比方说是小数的概念、直线的概念,在概念描述中直接就把其本身的图形或默示所标示出来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只需要把“形”所表达的意思与孩子们传达清楚再结合“字”就能使他们快速掌握这个知识点。还有就是定义式,这种方法一般适于一些高年级的学生,相对而言它的概括性以及抽象性都会强很多,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时的采用一些直观的教学工具或举例讲解等办法,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具体形象的事物,让学生们快速理解与掌握。

2、从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入手,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系统。首先是同一概念在教学时的联系与区别。因为小学数学在很多时候,虽然是同一个概念,但是在不同的时期所要求的教学程度是大不相同的,因此对于概念的讲解程度也会有所区别。以分数的教学为例,在三年级时我们的教学要求只是停留在让孩子们认识分数的程度,而在五年级时,我们就必须向他们解释分数的真实意义与性质。再比方说是方程这一概念,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只要求学生有一个基础的了解与渗透,而到高年级后就会要求他们对方程给与一个明确的定义。其次是不同概念之间也存在着联系。虽然有些概念它们是大不相同的,但是在某些程度上也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为数学的概念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时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探索与明确这些数学概念之间所存在的联系,为他们更好的构建概念系统打下结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时必须以学生实际情况为根据,采用最为合适的方法进行概念教学,因为只有从小打好基础,才能实现数学概念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论文概念范文简短篇十一

在小学如何确定或选择应教的数学概念,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根据我们的经验,在选定数学概念时既要考虑到需要,又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一)选择数学概念时应适应各方面的需要。

1.社会的需要:主要是指选择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中有广泛应用的数学概念。绝大部分的数、量和形的概念是具有广泛应用的。但是社会的需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常常变化的。因此小学的数学概念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适当有所变化。例如,1991年我国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后,原来采用的市制计量单位就不再教学了。

2.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有些数学概念在实际中并不是广泛应用的,但是对于进一步学习是重要的。例如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等,不仅是学习分数的必要基础,而且是学习代数的重要基础,必须使学生掌握,并把它们作为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

3.发展的需要:这里主要是指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身心的需要。例如,引入简易方程及其解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灵活的解题能力,减少解题的困难程度,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在我国的小学数学中,教学方程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小学生不仅能用方程解两三步的问题,而且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答方法。这里举一个例子。

要求五年级的一个实验班的38名学生(年龄10.5―11.5岁)解下面两道题:

学生能用两种方法解: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用每种方法解题的正确率都是91.7%。下面是两个学生的解法。

一个中等生的解法:

一个下等生的解法:

多少米?

这道题是比较难的,学生没有遇到过。结果很有趣。58.3%的学生用方程解,41.7%的学生用算术方法解。而用方程解的正确率比用算术方法解的高22%。

下面是两个学生的解法。

一个优等生用算术方法解:

一个中等生用方程解:

解:设买来蓝布x米。

(二)选择数学概念时还应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一般地说,数学概念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水平。在确定教学某一概念的必要性的前提下还应考虑其抽象水平是否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为此,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不同的措施:

1.学生容易理解的一些概念,可以采取定义的方式出现。例如,在四五年级教学四则运算的概念时,可以教给四则运算的定义,使学生深刻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间的关系。而且使学生能区分在分数范围内运算的意义是否比在整数范围内有了扩展,以便他们能在实际计算中正确地加以应用。此外,通过概念的定义的教学还可以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发展,并为中学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2.当有些概念以定义的方式出现时,学生不好理解,可以采取描述它们的基本特征的方式出现。例如,在高年级讲圆的认识时,采取揭示圆的基本特征的方式比较好:(1)它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2)它有一个中心,从中心到圆上的所有各点的距离都相等。这样学生既获得了概念的直观的表象,又获得了其基本特征,从而为中学进一步提高概念的抽象水平做较好的准备。

3.当有些概念不易描述其基本特征时,可以采取举例说明其含义或基本特征的方法。例如,在教学“量”这概念时,可以说明长度、重量、时间、面积等都是量。对“平面”这个概念可以通过某些物体的平展的表面给以直观的说明。

数学概念的编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各年级对数学概念的选择和出现顺序。数学概念的合理编排不仅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掌握,而且便于学生掌握运算、解答应用题以及其他内容。根据教学论和我们的实践经验,数学概念的编排应当符合下述原则:既适当考虑数学概念的逻辑系统性又适当考虑学生认知的年龄特点。为了贯彻这一原则,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一)采取圆周排列:这一点不仅反映人类的认知过程,而且。

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如众所周知的,自然数的认识范围要逐渐地扩大,“分数”概念的意义也要逐步的予以完善。

(二)注意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小数的初步认识宜于放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后,以便于学生理解小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的特殊形式。把比的认识放在分数除法之后教学,会有助于学生理解比和分数的联系。

(三)概念的抽象水平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例如,在低年级教学减法的含义,是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理解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是多少。而在高年级教学时,宜于通过实际例子给出减法的定义。在低年级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只要说明其边和角的特征而不教平行线的认识。但在高年级就宜于先介绍平行线,再给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四)注意数学概念与其他学科的配合:数学作为一个工具与其他学科有较多的联系。有些数学概念,如计量单位、比例尺等在学习语文和常识中常用到,在学生能够接受的情况下可以提早教学。

小学生的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特别是一些较难的数学概念,教学时需要一个深入细致的工作的长过程。根据数学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特点,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所学概念的本质特征。例如,在低年级教学“乘法”这个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摆几组圆形,每组的圆形同样多,并让学生先用加法再用乘法计算圆形的总数。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总结出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算法。教学长方形时,先引导学生测量它的边和角,然后抽象、概括出长方形的特征。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所学的概念并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

(二)注意正确地理解所学的概念。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对某一概念的理解常常显示出不同的水平,尽管他们都参加同样的活动如操作、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有些学生甚至可能完全没有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这就需要检查所有的学生是否理解所学的概念。检查的方法是多样的,其中之一是把概念具体化。例如,给出一个乘法算式,如3×4,让学生摆出圆形来说明它表示每组有几个圆形,有几组。另一种方法是给出所学概念的几个变式,让学生来识别。例如,下图中有几个长方形摆放的方向不同,让学生把长方形挑选出来。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举实例说明某一概念的意义,如举例说明分数、正比例的意义。

(三)掌握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比较所学的概念并弄清它们的区别,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些概念,并消除彼此间的混淆。例如,应使学生能够区分质数与互质数,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正比例和反比例等。在教过有联系的概念之后,可以让学生把它们系统地加以整理,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可以通过下图加以系统整理,以说明它们的关系。

通过概念的系统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对这些概念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四)重视概念的应用。学习概念的应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

深理解所学的概念,把数学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并且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学过长方体以后,可以让学生找出周围环境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学过质数概念以后可以让学生找出能整除60的质数。

我们的实验表明,由于采取了上述的措施,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的正确率有较明显的提高。下面是19xx年进行的一次测验中有关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测试结果。

注:1.两个实验班都是五年级,年龄是11―12岁。一个对照班是五年制五年级,另一个是六年制六年级。

2.1991年用同一测验测试全国约200个实验班,也得到较好的结果。

上面的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成绩,在认数、几何图形,特别是在学习倒数、比例和扇形方面都优于对照班的学生。最后一项测试结果还表明,实验班学生在发展空间观念和作图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班学生。

四结论。

在小学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概念的认知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小学如何确定教学的`数学概念是一个重要的复杂的问题。在选定概念时,既要很好地考虑需要,又要很好地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合理地安排数学概念对于学生掌握他们有很大帮助。在编排概念时,既要充分考虑所教概念的逻辑系统性,又要照顾到不同年龄的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学的策略对于形成学生的数学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概念时教师应当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并且注意使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义,掌握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并在实际中应用所学的概念。

(本文是1992年向第七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提交的论文,曾在大会第一研讨组上宣读。)。

论文概念范文简短篇十二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文化作为一种精神需求已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

与此相对应,从计划性的文化产品供应到尊重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自主性和选择权,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保障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到“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会议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我国颁布的《“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下一步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具体举措。

这些充分的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对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践行。

实际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终极目标就是充分保障公民的公共文化基本权益,当前明确公共文化基本权益的概念与内涵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十分必要而迫切。

本文就我国公民的公共文化基本权益相关的几个概念进行辨析厘清。

公共文化。

学界对公共文化的概念并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界定。

香港学者陈云将公共文化概括为:“现代社会的公共文化,是指受政府的公共资源和法律直接影响和管理的文化场馆(如大会堂、博物馆)、文化活动(如艺术表演、图书馆的借阅服务)和公共空间(如剧本审查、禁止在街道无牌表演或卖唱之类),是现代文化政策的施政核心”。

[1]这个概念偏向于公共文化的外在特征。

而按照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的观点,在公开的场合、公共的领域中,人们就共同关心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一切社会问题展开讨论,形成公共文化或曰公共舆论,整合公共领域的核心价值观念,建立市民社会统一的价值认同体系,赋予市民社会以凝聚力,使之保持自身相对于政治国家的独立性[2]。

通过他的观点可以看出,公共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对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念的培养,注重文化的整合,他揭示了公共文化的内在本质。

我们可以从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来把握现代社会的公共文化及其特点。

在内涵方面,公共文化是在文化的精神品质上具有整体性、公开性、公益性、一致性等内在公共性特征的文化,它培养人们的群体意识、公共观念以及文化价值观念上的群体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追求文化的和谐发展与文化整合;在外延方面,公共文化主要指具有群体性、共享性等外在公共性特征的文化,其特点是以文化站、群艺馆、电影院、剧场等公共文化场所为依托,借助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资源,发展群众参与性、资源共享性的文化[3]。

在现代社会,公共文化的主体是更具公共自觉性和使命感的最广泛的群众。

但是要注意的是,公共文化并不等同于大众文化。

判断一种文化是否是公共文化,较之群众参与的外在公共性,文化价值观念的内在公共性是更深层次的标准。

公共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所倡导的积极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能在潜移默化中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并通过群体性的文化活动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维持社会的安定有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所以在我国,大力推进共公文化服务体系,使公共文化成为一种常态,是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证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并形成社会凝聚力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

论文概念范文简短篇十三

摘要:。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上的重大创新,与传统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和研究重点存在差异。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体现护理教学的积极方面,培养护生的人文精神和积极心理素质。基于此,首先对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护理心理学的概念和发展概况进行阐述,进而对积极心理学理念在临床护理中、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讨论,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理念;护理心理学教学;应用。

积极心理学是一项心理学领域上的革命,为我们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不一样的心理状态,是利用心理学为主要研究手段研究人类道德和力量的积极心理学思潮[1—2]。护理心理学是以护理情境及个体相关作用为主要出发点,对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应用到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可从积极的心理角度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1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护理心理学。

1.1积极心理学理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的产生以一篇题为《积极心理学导论》的论文为标志[3—4],在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辟了新的积极的研究方向,是一场心理学革命。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幸福感进行研究,以积极的角度研究人类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心理健康,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不仅吸取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同时,融入人本主义中的经验分析法和现象学方法,这使积极心理学在产生初期就受到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此外,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实证的应用,但这并不代表积极心理学排斥非实证的研究方法。综合来看,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调查法、实证法、经验分析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涵盖多方面,主要包括积极主观体验研究、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积极社会环境研究。首先,积极心理学关注的重点在于改善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态度,使个体在各时期的态度趋向积极的发展方向。针对过去,主要研究对过去生活或过往的积极体验;针对现在,主要研究对现在生活幸福指数和快乐指数的积极体验;针对未来,主要研究对未来生活乐观、希冀的积极体验。其次,积极的人格特质需要以积极心理学为主要基础,究其根本原因,积极心理学的前提理论假设为个体的自我管理性、导向性和适应性。此种人格特质是通过个体对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的激化,当激化的能力演变成为一种特定的工作方式后,随之则形成了积极的人格特质。最后,良好的、积极的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对于个体一生的发展极其重要,可帮助个体实现健康成长和自我目标。而周围环境充满消极因素,将会导致个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成长方式和行为模式,影响个体心理的长期发展。积极心理学不仅继承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心理学的核心价值观,更是对心理学上不足和缺陷的弥补。积极心理学不仅仅提供信息,更多的是对信息进行转变,覆盖的信息少一些,揭示你的内心就多一些。传统心理学研究心理上的负面情绪,向人类展示了人类个体的缺点、病症以及个体存在的内在缺陷,但却很少对人类的潜能和优点进行解释。在传统心理学的影响下,人类似乎将自身限定在合理活动范围中的黑暗、卑劣区域。而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对人性的积极方面进行研究,更加强调对人性的价值和优点进行研究,兼顾社会个体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在积极心理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论文概念范文简短篇十四

内容提要】对“文化”概念的界说,在文化研究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但这种界说历来又都歧见迭出、莫衷一是。从基本类型的视角来看,有描述性定义、社会性定义、主体性定义、功能性定义及历史性定义等。有机融合其可取之处淬成一家之言,把“文化”理解为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史上的“人化”与“化人”的整个互动过程和成果的总和,将有利于人们达成对“文化”概念的共识。

【英文摘要】th……。

同其他学科许多基础概念一样,“文化”概念也有一个从古典到当代、从混沌到澄明、从指意偏狭到内涵、外延得到深广度开拓的漫长发展和反复冶锻的历程。

“文化”一词,中国古已有之。作为内涵丰富的“文”和“化”的并连使用始见于《周易・贲卦・象传》,其文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基本含义是“以文教化”,指以与武力征服相对待之“人文”即人伦仪则、道德秩序去规范和化易人民于“野蛮”,使之开化和文明化的活动。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就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此法教而化成天下也”。考之典册,我们还可以看到诸如“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及“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补亡诗・由仪》)等类似的表达。可以说,从精神化易的层面谈文化的思路乃是中国古人沿袭的基本趋向。不过,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化”一词则是外来的语汇,相当于英语的“culture”和德语的“kultur”,而它们又来自拉丁语的“cultura”,原义含有神明崇拜、耕种、练习、动植物培养及精神修养等意思。与中国古代的“文化”从一开始就较偏重精神教化不同,西方的“culture”更多地展现了逐渐由物质生产活动引入精神生产活动的特点。18世纪以后,“culture”在西方语言中演化成个人的素养、整个社会的知识、思想方面的成就、艺术和学术作品的汇集,并被引申为一定时代、一定地区的全部社会生活内容。

随着19世纪下半叶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兴起,文化问题才真正摆脱朦胧的“前科学”状态而得到广泛的研究。尤其是从泰勒在1871年发表了《原始文化》这一里程碑式的著作并第一次给出文化的专门概念以后,定义文化就如雨后春笋般在学者中流行起来。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视界切入分析,一方面为我们深入把握文化论题提供了必要基础和丰富启示,另一方面,又可能让我们陷入文化定义林立的迷宫,甚至失去自己的清醒判断。因而,对纷纭庞杂的文化定义作出科学的分析和清理,既洞识其优长,又见察其缺失,不拘一家,择善而从之,从而达到符合时代发展高度的更明晰和更准确的界说,无疑是必要的。

二不同视域下的文化界定。

面对中外论者们给出的庞杂繁复的文化定义,逐一予以考察也许是一件费力而又不讨好的工作。许多学者都试图在发现这些文化定义的基本特性的基础上,对它们予以归纳分类再加以解析。如曹锡仁在《中西文化比较导论》中将文化定义分为四类:(1)文化――成果论;(2)文化――能力论;(3)文化――精神论;(4)文化――行为论[1](3页)。胡潇的《文化现象学》中则分为七类:(1)现象描述性的定义;(2)社会反推性定义;(3)价值认定性定义;(4)结构分析性定义;(5)行为取义性定义;(6)历史探源性定义;(7)主体立意性定义[2](3―6页)。这些归纳类别与取谓不一,大致路向却是相仿的。比较而言,胡潇的七分法的视野虽不是绝然完全和一定准确的,但确实更见开阔与丰富,提供了一条颇具启发性的线索,我们倾向于以之为基础将诸种文化定义精练成如下五类:

1.描述性定义。

该类定义一般以对文化内容或成果的详加罗列和具体描述为特征,也是最为常见的中外学者所采用的定义方法之一。被誉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学者泰勒的文化定义是其代表:“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3](1页)。我国学者梁漱溟也依此路向定义“文化”,他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4](2页)许多学者把文化作广义与狭义的理会,其在广义上使用的文化一般也是取描述性的意义,如任继愈就把广义的文化理解为包括文艺创作、哲学著作、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饮食器服之用等的总摄的描述[5](1页)。

2.社会性定义。

该类定义从文化对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之反映的维度上去说明文化自身,突出文化作为社会动态演变状态所规定的标识意义。如1973年第三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就这样定义文化:“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文化这个概念用来表明一定的历史时代,社会经济形态,具体社会,氏族和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发展水平(例如,古代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玛雅文化),以及专门的活动或生活领域(劳动文化、艺术文化、生活文化)。”[6](6页)我国学者杨邦宪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是指人类创造社会历史的发展水平、程度和质量的状态。”[7](3页)这无疑也是社会性定义的取向。

3.主体性定义。

该类定义尤其注重发明和强调“人”这一主体对文化的特殊意义和本质地位。弗洛伊德、卡西尔、列维―斯特劳斯的文化概念都可以划入这一类。马尔库塞就分析说:在弗洛伊德看来,“所谓文化,就是有条不紊地牺牲力比多,并把它强行转移到对社会有用的活动和表现上去”[8](18页)。卡西尔认为人不是什么理性或社会性的存在,人的本质乃在于他的“符号活动”,人类包括神话形象、日常言语、科学符号的整个符号体系是人所有的先验而自在的能力,其外化和实现即展现为文化的结晶,而卡西尔也认为这恰也是人自身的创造过程,文化的本质是与人的符号本性的同一。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柯亨继续卡西尔的符号―文化学派的线索,强调“文化”概念的人的内在根据,认为“文化是由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9](12页)。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不仅视文化为一系统,其模式与社会关系及结构相对应,而且穷溯其源,更视文化与社会的结构植根于人类的心灵,所谓文化不过是人类内在结构的缩影而已。

4.功能性定义。

该类定义试图从文化对人的意义、功用和价值的角度去界说文化,强调文化是属人的独具特色的行为工具和生活方式。如英国功能学派的马林诺夫斯基说,文化是“一个满足人的要求的过程,为应付该环境中面临的具体、特殊的课题,而把自己置于一个更好的位置上的工具性装置。”[10](371页)功能―结构学派创立者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一种文化的不同方面的中心功能就是要维护这种文化的社会结构。孙中山的文化定义也当被看作功能性定义,他认为:“简单地说,文化是人类为了适应生存要求,和生活。

需要所产生的一切生活方式的综合和他的表现。”[6](7页)。

5.历史性定义。

把文化放到历史发展演进的层面,从文化的累积和传承的过程性中去理解文化是该类定义的主要特点。美国社会学家福尔森认为:“文化是一切人工产物的总和,包括一切由人类发明并由人类传递后代的器物的全部,及生活的习惯。”[6](7页)日本文化学家祖江孝男也指出:“文化就是‘由后天被造就的,成为群体成员之间共同具有且被保持下来的行为方式(也可以叫模式)’。”[6](7页)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的古典进化论和怀特的新进化论也都重视对文化的历史阶段性的进化发展的考察和分析,怀特就把作为“象征”(人类行为和文明的基因)的总和的文化视作“是肉体之外的基于象征系统的事物和行为在时间上的连续统一体。”[11](21页)。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对文化定义的分类方法同样是就全体的视角,取其共通性而言的一般的区分,而不是什么绝对对立的标准,许多学者的定义在事实上往往可以是上述几类方法的兼容的使用,但他们又确实体现了致思切入点和侧重点的不同,从而反映出表述上的多样性的色彩。因此,提出上述的分类方法并以之为一般把握标准是适宜的。

三对诸种文化定义的评说。

中外学人对“文化”的理解迥异其趣,正可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我们的文化分类标准观照下的文化定义而言,必须承认,从文化成果的角度对“文化”作现象性描述、从文化于人的功用的角度对“文化”作功能性界说、从文化的历史演变性的角度对“文化”作历史性定义、以及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标识性和对人的主体性的反映的角度予“文化”以社会性、主体性意义上的阐明,都是考察文化问题、界定“文化”概念的必要视角和线索,也从不同方面深化和推进了对这一论题的研究,具有当然的价值。但值得推敲和商榷的东西无疑也是很多的。简单地说,比如较流行的描述性定义把一切文化内容(物质的和精神的)总摄于“文化”,使之无所不包,指意不免过于宽泛而不够精练,而穷尽文化的外延在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这反倒使其内涵与特质隐而不彰,模糊而不易确切把握,以至于为时人刺为“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可装”了;主体性定义高扬“人学”的旗幡,直指本心,深入发明文化的属人的精神特质和人的内在的文化本性,揭示了文化即“人化”的思路,是很见深度和启发性的。但该类定义往往又陷入“见人不见物”的泥沼,疏视了外在于人的社会历史的客观因素的分析,把“人”从而把“文化”作了先验、静止的抽象处理,这又是我们所不能赞同的;社会性定义则恰恰相反,它很注重社会的客观因素尤其是社会实践活动及社会关系结构对人的文化的制约意义,但又夸大客观因素为绝对的决定作用,对文化的主体人的内在能动根据缺少重视和发掘,是某种意义上的“见物不见人”的错误,使“人”有所谓“遗忘”和“空场”之虞;功能性和历史性“文化”概念也仅仅指向了文化的功用价值性及发展过程性的维度,对文化的社会及人的复杂因素及文化成就都缺少必要反映,用以说明文化的方面性内涵是可以的,而用以界定“文化”则还不甚恰当。

总兼诸说,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有某种形而上学的单面性,主要体现在作为主体与客体、人向物的外化与物向人的内化被人为地作了一分为二、非此即彼的对待和割裂。而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以社会为基地和媒介的)自然、社会及人自身是一个互动整体,作为人发挥和对象化自我的本质力量以改造客体的外化过程与作为改造客体的成就,即“物”同时对人的自我本质的确证与发展的内化过程也是一个互矾整体,它们辩证统一而不可分裂。因此,汲其是而去其非,提出一个超越形而上学化思维,辩证地将人与物、主体与客体、内化与外化二而一地统一起来的,从而更能接近文化的实质性内蕴的新的“文化”观,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四作为哲学意义上的文化新定义。

回顾考察了前哲时贤的文化定义,我们想给文化作出这样一个哲学意义上的定义:

所谓文化,就是人类主体在存在的历史上和社会实践的活动中,持续外化、对象化自我的本质力量,去适应、利用、改造客体即自然、社会及人自身,同时又确证、丰富、发展自我本质的过程和成果。它是人与物、主体与客体、内化与外化的辩证统一。

之所以下这样一个定义,我们主要基于如下几方面的考虑,或者说它体现了如下几方面的特质:

1.它能紧扣和凸现对人的文化主体性的理解。

在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中,核心的乃是堪为天地精华万物灵长,有着言之不尽的丰富内涵和创造潜能的人。可以说,文化实质上即是“人化”,是人类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与对象化的创造结晶。马克思曾经把资本主义工业史及其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看作“是一本打开了的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12](127页)。其实不仅工业,人类一切活动领域的任何创造,无论是政治、经济、法律制度,还是科学、艺术、宗教,整个的文化都是“人化”的创造结晶。

深入理解人的本质或者说“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13](3页),人类迄今对自我本质的丰富性层次事实上已经有了相当睿智的见察,仅就主体类的内在精神的能动特性而言,我们同意把人视作一有着转、情、意的生命特性的存在体。人类身上确实具有明天人之分以掌握自然普遍规律而“为自然立法”的求真的理智性,有求天人合一以实现人生绝对自由的“为人生立法”的求善的意志力,也有兼容并超越真善,愉情悦性的求美的情感能力这样三种独特而互动统一的本质力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强调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14](53页),这即是对人的本质的三个方面的简洁概括:“自由”与意志因素密切相关,“有意识”即指理智,“活动则具有感性的品格。意志因素与理智因素共同体现于感性活动中,构成了人区别于动物的“类特性”。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还指出了人类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思维的、艺术的、宗教的以及作为这几种方式之综合来看的实践――精神的方式,这无疑是对人性知、情、意内涵的另一种形式的肯定。人类正是靠着自己在漫长的历史上发展起的求真、持美、向善的本质力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并以之为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式,从而创造了以科学、艺术、道德为三大支柱的整个文化大厦,使人得以由“茫然于人道”的“植立之兽”成长为今天的“万物之灵长”和“宇宙的精华”。我国学界受前苏联教条主义思维模式的影响,长期疏忽对自我的丰富的精神潜质和主体的积极的能动特性的研究,一谈主体性、一谈心灵和精神潜质则视为唯心主义,这事实上是一个失误,必须予以校正。

2.它能紧扣和凸现文化的社会性的理解。

甚至会陷入神学化的泥潭。西方现当代人学观照下的“人”之所以过于理想化,缺少现实感,根源也就在于对人的社会性的“遗忘”:一方面,他们没有注意到“这些人使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并不在于他有思想,而是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15](18页),即没有看到劳动实践是人性生成的动力源泉,也是整个文化活动(狭义)的客观前提;另一方面,它也没有看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56页),不懂得人是社会的人,是“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16](295页)。人性不是一个“先天地而固存”的神秘的东西,它是从自然界走来、在社会性劳动实践活动之中生成和发展的产物。因而,以唯心论去研究人学,无法对人与文化作出准确的把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都没有“遗忘”人,相反是对人有着深深眷顾并作出了更全面和理性掌握的真正的人道主义。萨特指责马克思主义有所谓“人学空场”,用之指前苏联教条主义式的“马克思主义”则可,而指马克思主义则是一种别有用意的污蔑。但教条主义社会实践观的机械决定论“遗忘”人的教训也确实应予以汲取和反思。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的思路,既从社会性、从实践的意义去说明人性和文化,又要努力从人的能动方面理解社会性实践,做到两者的辨证统一,这样才能达到人和文化的科学本质。

3.它能紧扣和凸现文化作为外化与内化统一性的理解。

我们已经强调指出了,人改造客体的社会性实践过程是人的本质的外化的过程,这也是“文化”的本质性内涵之一。同时不能忘却的是,与这种外化相伴随的文化的成就对人的内化过程即确证和发展人的本质的过程,这也是一个逐步开发人类知、情、意的或求真、持美、向善的生命特性,丰富人类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从而推进人类能力与素质、促进人类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指出:“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17](927页)。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8](118页)人在创造了文化的同时也在由自发到自觉地以文化创造着人自己。蓝德曼在《哲学人类学》中说:“不仅我们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我们。个体永远不能从自身来理解,他只能从支持他并渗透于他的文化的先定性中获得理解。”[19](273页)只看到人的文化创造主体性和文化的人的本质固然是不对的,而看不到人的被文化创造的客体性和人的文化本质,否认人是文化的存在,同样是一种浅近的见识。人是在创造文化的历史中不断为文化所塑造从而不断超越了自身的产物。人化是文化的起点和前提,化人是文化的根本目的和宗旨。文化是人化与化人,外化与内化的互动统一,这不象有些人理解的“诡辩的循环决定论”,而是谨依事实的求是的辩证法。

4.它能紧扣和凸现文化的历史性和功能性的理解。

把文化看成是人化和化人的统一要求我们,既必须看到人性与文化是一个历史地展开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也必须看到人性与文化的展开和发展的历史事实上有着丰富与多维的可能性。这种人化的丰富与多维的可能性就反映在人创造的文化的结果或形态是精华与糟粕、积极与消极的历史统一体上。也就是说还必须注意文化的历史展开的动态过程与其两重性结果的联系、区别。我们把文化结果区分为积极的成果即文明(“文明”与“文化”是子集与全集的关系,“文明”是从人类的物质创造活动尤其是火的运用,活动引申到精神的光明照临大地的。孔颖达解《尚书・舜典》之“睿智文明”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英文译介中人们一般也用civlization去指“从野蛮或愚昧的状态中,向更高一级的状态提高或发展”而显明其与culture一词“人类力量的前进发展”的宽泛指意上的细微差别。)与消极的后果这样两个指向,而只有那些积极的文明成果才是符合利人和化人的文化原则和本义的。人化的功用与目的自然是为着创造文化以化人的,但又不总是能化人,也可能异化人(在德语中,“异化”义指疏远、冷淡化)。

由于社会关系中的实践的发展阶段与水平受历史的制约(包括生产力、认识程度、社会制度、阶级结构、伦理关系的因素),人类对自我本质的总体的理性的把握是一个渐进的历程,人性在整体上一般地体现了一条在单面化或异化发展的历史中,为自身的全面实现开辟道路的特性,从而文化的发展也往往从学理和现实生活层面上都长期被单面地肯定、畸形地发展着。理想化的人性、文化与“人文精神”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因此,马克思就提醒我们:“……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变化的人的本性”[20](669页),去分析人性生成、演化、发展的现实根源、制约因素和一般过程,从而把握“文化”时,就应内在地包含其动态而多维的发展过程及其予人的复杂的反作用的分析,既承认文化有积极的化人的精华,也有消极的异化人的糟粕,但却又内在而积极地指向化人的文明成果。这点往往为人们所疏忽,但无疑又是极为重要的。

其实,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此文化定义的优点还在于它也能方便说明这样几种关系:(1)文化的根源及本质意蕴――人自我的本质;(2)文化的起源或发展动力――社会性实践即主客体互动过程;(3)文化的结构――人的知、情、意生命特性在实践中相应开出的科学、艺术、道德(宗教)的文化体,它由内向外呈现了心态――制度――器物行为的结构层面与线索;(4)文化的动态过程――“人化”和“化人”、“外化”和“内化”的统一;(5)文化的意义与目的――“化人”:人的(本质)全面自由的发展(亦即人的现代化)。

总之,我们认为文化即社会实践史中实现的“人化”与“化人”的唯物而辩证的、积极统一的过程和成果,这是对“文化”应有的基本理解,也是我们整个文化观的理论基石。

【参考文献】。

[1]曹锡仁.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2]胡潇.文化现象学[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

[3]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5]任继愈.民族文化的形成与特点[a].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2辑)[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6]陈华文.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7]杨邦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价[a].张立文,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8]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9]傅铿.文化:人类的镜子――西方文化理论导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0]庄锡昌.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11]冯天瑜.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2]马克思恩。

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3]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9]蓝德曼.哲学人类学[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论文概念范文简短篇十五

物理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它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

物理学六大性质。

1、真理性:物理学的理论和实验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反映出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2、和谐统一性:神秘的太空中天体的运动,在开普勒三定律的描绘下,显出多么的和谐有序。物理学上的几次大统一,也显示出美的感觉。牛顿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天上和地上所有宏观物体统一了。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建立,又使电和磁实现了统一。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又把质量和能量建立了统一。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把粒子性、波动性实现了统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又把时间、空间统一了。

3、简洁性:物理规律的数学语言,体现了物理的简洁特性。例如:牛顿第二定律、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4、对称性:对称一般指物体形状的对称性,深层次的对称表现为事物发展变化或客观规律的对称性。例如:物理学中各种晶体的.空间点阵结构具有高度的对称性。竖直上抛运动、简谐运动、波动镜像对称、磁电对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对称、正粒子和反粒子、正物质和反物质、正电和负电等。

5、预测性:正确的物理理论,不仅能解释当时已发现的物理现象,更能预测当时无法探测到的物理现象。例如:麦克斯韦电磁理论预测电磁波存在、卢瑟福预言中子的存在、菲涅尔的衍射理论预言圆盘衍射中央有泊松亮斑、狄拉克预言电子的存在。

6、精巧性:物理实验具有精巧性,设计方法的巧妙,使得物理现象更加明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文概念范文简短篇十六

摘要:函数的概念及相关内容是高中和职业类教材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许多学生认为这些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图像多,方法灵活多样。

以致部分学生对函数知识产生恐惧感。

就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和自己的反思,浅淡几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函数;对应;映射;数形结合。

1要把握函数的实质。

论文概念范文简短篇十七

作为建筑工程项目开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筑结构设计不但会关系到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而且还会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质量。所以,相关单位要充分重视建筑结构设计工作,并且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有效提高建筑结构设计水平。在其中合理地运用概念设计方法,可以有效地优化建筑结构设计方案,提高建筑结构设计水平。因此,设计人员要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要积极、合理地运用概念设计方法。

所谓的概念设计即为在尚未经过数值计算,特别是在一些很难通过相关的规范制度做出明确规定或者是很难进行精确理性分析的问题当中,根据整体结构体系以及分体系彼此之间存在的力学关系、试验现象等总结获得的设计思想与设计原则,以此来从整体上来完成对建筑结构的总体规划与布置,有效管理与控制抗震细部方法等[1]。在建筑设计方案制定的时期,这一设计方法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完成对结构体系的构思、建立以及选择等,进而能够获得更加准确以及概念清晰的方案,从而为后期的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提升其经济性以及安全、可靠性。

2概念设计在结构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2.1有效弥补计算机设计中存在的缺陷。

在采用计算机完成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时候是会存在许多缺陷的,其无法正常完成方案初步设计工作。这是由于计算机设计往往会为设计师造成一定的错觉,会使得设计人员觉得计算机程序的运用简单易行,因此就会对计算机软件产生过度依赖的心理,于是就不会去专心地研究与学习结构概念的相关知识,进而影响到其设计能力的`提升。另外,一些设计人员会存在一种习惯,即会在设计过程中应用分析程序。然而其却没有充分意识到假如采用正确的软件会使得设计效率与设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而假如选择的软件是错误的,那么就会造成结构设计发生问题,会留下潜在的隐患。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弥补计算机设计存在的缺陷,那么就应该合理运用概念设计,要鼓励与引导设计人员积极地学习结构概念的相关知识,进而充分利用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制定出最为理想化的结构方案。

2.2有效优化结构设计。

对于每位建筑设计人员而言,其都需要充分地了解与掌握结构概念。因为利用结构概念可以帮助其创造出新的灵感以及更加准确、清晰的思路,可以帮助设计人员在充分遵循正确设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有效地防止概念混乱以及定性不正确等诸多问题的出现[2]。除此以外,工作人员在面对一些技术问题的时候,假如其可以充分了解概念设计,那么就能够准确地找到问题的原因所在,然后再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当前实行的《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当中就涉及到概念理论,而且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一个围绕概念理论而制定的结构极限状态设计准则,这一种设计方法会更加科学、严谨,进而可以有效提高结构设计的完善性与可靠性,有效地实现结构设计方案的优化。

3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3.1在建筑场地选择中的应用。

为了可以有效地提升建筑结构设计的有效性与科学性,那么就必须要做好建筑场地的选择工作,因为只有充分保证建筑场地的科学、合理性,那么才可以也使得后续建筑设计工作更加顺利地开展,有效地确保其工作价值的实现。因此,在选择建筑场地的过程中要合理应用概念设计。具体而言,必须充分注意以下要素:(1)地形因素。因为不同的地形也会对建筑结构产生不尽相同的影响,而且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还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制约,所以在开展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结构设计的要求,考虑到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而综合考虑选择出最为合适的地形。(2)地质因素。由于地质因素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的建筑结构设计税票,特别是对基础结构设计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选择建筑场地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地开展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估以及分析,进而充分确保施工场地的地质能够有效地满足建筑施工的要求[3]。(3)抗震性因素。由于抗震性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建筑结构设计水平,因为只有在充分确保建筑结构有着良好的抗震能力以后,那么才能够有效地确保建筑的使用安全。因此,在选择建筑场地的时候,也要合理地应用概念设计,进而尽量防止在在那些极易发生震动的地方开展建筑操作。

3.2在基础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结构的设计人员根据建筑物的具体结构形式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然后再充分遵循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对基础设计类型进行选择。例如筏型基础以及箱型基础等等[4]。在具体采用箱型基础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确保建筑物的负载能力,可以及时、均匀地传递给地基,这样就能够对地基不均匀沉降现象产生有效地抵御作用,而且使其可以有效地完成对周围土体的协作互助,进而有效地提升建筑物的抗风以及抗震能力。在选择使用筏型基础的时候,就会使得建筑物上部结构存在着非常大的荷载。对于建筑而言,其具有非常小的承载能力,这一结构类型能够使得建筑物上部得到有效的分散,而且使得地基获得更大的承载能力,在此状况下就会使得极不均匀沉降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避免。

3.3在高层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在受到水平负荷作用时候,会造成高层建筑结构侧移现象的发生,这是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重点与难点问题,每位建筑设计工作人员都必须要给予充分重视。在具体开展结构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充分遵循概念设计基本原则,不但要充分考虑相关的要求与标准,与此同时还必须要选择更加科学、合理的抗侧力体系,不但要对建筑物四周存在的其他建筑物的位置、结构等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与考量,而且还要对这些建筑物对所要建设建筑物的风压布局所、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的考量[5],进而要在具体开展结构设计的时候,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提升建筑物的竖向荷载及其抵抗力,要合理地运用概念设计基本原则,努力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力,使其能够保证平面结构的简单性以及规范性。总之,在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也使得我国建筑行业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然而,其在建筑结构设计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那么为了能够有效地提升建筑结构设计水平,就应该合理地应用概念设计方法,以此来有效地提升结构设计的完善性与可靠性,有效弥补在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优化结构设计方案,有效促进建筑结构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

作者:杨涛单位: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论文概念范文简短篇十八

在查阅相关资料文献时,发现相当一部分的文章中对这两个词项指意不明或混杂。

之所以存在这样的状况,根源在同一对象在不同的范筹使用了不同的表述。

在国外法律和国际性的文件中通常使用“文化权利”,国内法律中多是直接借鉴和引用了该词项;而在我国党的纲领性文件中出现的是“文化权益”这样表述,如党的会议报告中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等。

学者王列生曾对此现象曾推断“(国外)其所讨论的关键词都是文化权利,而不是(国内常用的)文化权益,所以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断定,文化权益这个专属概念乃是中国当代语境中的又一次语词创建,”[4]那么,这两个词项到底有何区别呢?我们首先辨析“权利”与“权益”的概念。

“权利”(right)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辞海里解释为“自然人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能与享受的利益。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种法律形式,与义务不可分离。”更具体的说,就是公民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去实现某种行为或不作某种行为,也可要求国家和其他公民作或者不作某种行为,使本人得到某种利益或者实现某种愿望。

国外一些学者认为“权利背后存在着利益”;我国学者夏勇也把“利益”看作“权利”的一个基本要素。

所以权利包含了利益,包含了伦理角度的精神利益和实证角度的物质利益。

“权益”(rightsandinterests),按辞海的解释是“公民依法享有并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与利益”。

利益有合法的利益如继承的财产、有违法的利益如赃款、有既不合法也不违法的利益如过了诉讼时效的债权,所以权益强调的是受法律保护的利益。

从权利的“利益论”这角度来讲,权益更趋向等同于法定的权利,因此权利与权益在法律范筹内概念实质趋同,在词面上权益凸现了利益而已。

公民与人民。

同样,在相当多的文献资料中,有的作者用“人民的文化权益”还有的用“公民的文化权益”,用法不一。

那么文化权益到底属于哪些人呢?首先要弄清公民与人民的概念。

公民指具有本国国籍,并依倨宪法或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我国宪法明确界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所以公民是法律确认的,是一个法律概念,强调的是个体。

它表明主权国家与居民个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说明公民是在法律上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相应义务的主体。

而人民则是政治概念,它是以阶级内容来划分的。

在不同的国家或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的概念是不同的。

在我国,现阶段的人民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它强调的是群体。

人民与敌人是相对的称谓,人民的对立面是敌人。

可见公民所指的范筹要大于人民。

然而,非人民的群体――如犯罪分子,他们尽管被限制了自由,剥夺了政治权利,但仍然还享有基本文化权利、教育权利等,因此,在法制社会的大环境下,使用公民文化权利更为妥当。

综上所述,对公共文化的理解与认定,我们不仅看群众参与的外在公共性,更要注重深层次文化价值观念的内在公共性;而对于“文化权利”与“文化权益”之辨,文化权利已经涵盖了权能与利益,而后者相当于权利与利益的复合,更凸现了利益。

就表义及国际通用性来讲文化权利的表述更为恰当。

“人民文化权利”用于政治性较强的语境,而“公民文化权利”指定范围清晰,表义更为准确,较通用。

参考文献:

[1]陈云.香港有文化――香港的文化政策[m].花千树出版有限公司,2008:10.

[2]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3]万林艳.公共文化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1).

[4]王列生.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力与新疆的文化发展【2】。

摘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阶梯式的文化正向递进结构,关乎文化的视域范畴、发展逻辑、认知态度和进路选择等重大命题。

新疆的文化发展贵在自觉,重在自信,当在自强。

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来推动一体多元、融合开放、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文化发展,来推进新疆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大区转变,力促新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治本之策。

[关键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新疆文化发展。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上的崛起。

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阶梯式的文化正向递进结构,关乎文化的视域范畴、发展逻辑、认知态度和进路选择等重大命题。

唯有文化上真正自觉,才能做到充分自信;而唯有自觉自信,方能达到文化自强。

新疆的文化发展贵在自觉,重在自信,当在自强,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力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目标的重大选择和治本之策。

一、文化贵在自觉。

文化自觉,是自身在文化上的觉悟和醒悟,是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

文化的自觉,首先是人的自觉。

新疆的文化发展正处于由封闭到开放,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平稳发展到又好又快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新疆各族人民更要有积极维护大团结的自觉意识,安定团结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却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没有安定团结一切美好蓝图都归于空谈和幻想。

新疆各民族定要时时处处认识到:各民族就像一颗树的各个枝干一样谁也离不开谁,就像阿拉伯数字十位数一样,紧密相连,十指相扣;就像数字“1”一样,相濡以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通,融合的像一家人似的。

当然这个“1”不是单数,而是复数,是个集合,新疆各民族既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又共同融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

通过文化交融与时俱进地推动民族交融一体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的治本之策。

民族宗教无小事是指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重视民族宗教问题,而绝不是要把民族宗教方面的小事做成大事,把无事造成有事。

在世界民族交往史上,民族之间产生一些隔阂乃至文化上的冲突频频发生,在所难免。

交流、交往、交融是民族间互动的有效路径和坦途,只有交流才能一流。

不能为避免和逃避可能会有的冲突就就把打开的门重重地关上了。

门外的墙,可以一推即倒,但心灵的墙,总是那么牢靠,顽固地不轻易倒掉。

点亮心灵的天空,在心中种下太阳,收获的就会是更大的太阳;在心中种下甜蜜,收获的就会是会心甜甜的微笑;在心中种下和谐,收获的就会是和睦的家园;在心中种下仇恨,收获的就会是血腥暴力,家破人亡。

文化自觉就是要从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高度去审视族群和族群文化的发展。

中国各族群利益之和高不过中华民族利益,中国各族群文化的发展大不过中华文化的发展。

自觉维护这种国族和国家文化、国族文化的认同和持久的.信念当然可谓文化的自觉。

从文化构成的多样一体性来看,中国新疆迫切需要一种精神支柱,一种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文化。

这种主流文化理应具有浓郁的区域文化和多民族融合文化的特性,是科学的以人为本的文化,是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和国内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结合中国新疆具体实际的产物,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和生动体现,是中国新疆文化发展历史方位和现实诉求的必然反映。

中国新疆举起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大旗,现代文化作为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文化,其在中国新疆的伟大实践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并将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尤其是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提供探索路径和典型范例。

主流文化是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主流文化也是协同融汇支流壮大发展的文化。

中国新疆现代文化建设,热切希望的是头马引路,万马奔腾的局面。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新疆精神为核心是新疆的主流文化的主体内容。

新疆的主流文化建设需要地域文化的整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统领,需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把努力建构现代科学文化,大力塑造中华文化,全力弘扬新疆精神作为引领新疆两大历史任务的灵魂。

在当前新疆各界齐心协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已确立新疆精神的大环境下,不宜再主张和提出某某地区(县)精神也是一种文化自觉。

是的,到底是倡导新疆精神还是大树某某地区(县)精神,他们之间到底是何逻辑关系,是包含关系、交叉关系还是并列关系,孰轻孰重,以谁为主,会产生歧义,在贯彻执行中容易导致偏差,使精神统领作用和一致性大打折扣,进而产生地区精神“中心主义”和独立性,对新疆精神反而有疏离感。

各地区倘若都拥有自己的精神,也容易产生各地区精神之间的排斥现象,不利于区域精神的整合和统合。

精神作为文化的一种内在表现形式,跟其他文化形式一样,也会产生对内向心和对外离心的效应。

在新疆,我们要切实发挥好文化的凝聚、认同和整合功能,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基础上,积极塑造新疆精神,新疆精神作为一个整体是不可分的。

文化多元的前提是为一体,强调一体目的就是防范文化排斥和内容混杂的现象发生,所以,在新疆精神的召唤下,当前不宜在各地方彰显某地区(县)精神。

自觉弘扬新疆精神是文化的自觉。

在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实施过程中,必先坚固各族群众的理想信念,根植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健康的人生追求,这就要求弘扬和树立新疆精神。

新疆精神是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在新疆的地域体现,是新疆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坐标。

就个体而言,理想信念既指导自我,同时又超越自我,在这个超我的指引下,个体能够克服本我带来的狭隘和弊端,利于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的实现,利于认同意识和归属感的形成。

正如黑格尔所言“自由意志在规则之下更加自由”,这个规则就是新疆精神。

新疆的强盛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与忠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两个共同不单单是指各民族和各区域的共同,也是指精神上的同一,所以我们需要共同的理想信念、思想支撑和凝聚的力量,这种支撑点和向心力就来自于“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

二、文化重在自信。

文化自信,就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认同。

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自觉根基上生长出的“民族表情”和“国家表情”,这种集体面孔,有时是“集体有意识”,有时是集体无意识。

文化自信来源于自身实力,实力铸就与夯实意味着提升自己、壮大自己,不间断的。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一种素养,是一种追求,更是是一份责任。

坚持对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自信,坚持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相统一的文化自信,坚持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和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相结合的文化自信,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主旨和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新疆文化发展的生命线。

文化自负和文化自卑是文化自信的两个极端,既不能有自我文化优越论,文化上的过于自我迷恋和自我中心主义,只能是目中只有自己,他者全无,从而导致文化自负和排斥;也不能在文化认同和选择上怀揣“1840情节”,越不过“历史三峡”,倾力接纳“欧风美雨”,这样就容易产生民族和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自卑心理。

文化自信却可促使自我调控、价值认同、保持心理健康和平衡,对自我文化的认知更为理性和自觉。

我们也有近现代对老祖宗“批得最狠,骂得最凶”的年代,也有对现实发出不满的声音。

正如赵汀阳先生痛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的批评者把中国自身描述成一个不可救药的存在,尽管其中许多批评的确指出了某些方面的社会真相,揭了社会和历史的老底,但那些完全负面的批判无疑加重了灾难深重的社会现实,它以釜底抽薪的方式打击了人们对国家、社会和文化的自信心,从而助长了社会的集体性堕落、集体性贪腐和集体性的道德沦丧,这可以概括为对国家、社会和文化的集体性不负责任。

(8)文化自信是一种理性和责任担当,文化自信决不意味着就是对过去的决裂和一味的批判,批判须有一个尺度,批判亦应和重构结合起来,须用唯物辩证的方法,文化自信恰恰体现在对自己所处文化时空和文化方位的理性认知和建构上,对自己文化发展道路的自我纠偏和矫正上,中国存在的文化“自残”或不自信现象不会影响中华民族血液中一直汩汩流淌的文化自信的因子,不会影响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在当下所焕发的夺目光彩。

文化自信需要自觉地牢牢地把握好文化发展的方向。

把握方向要有顶层设计和战略考量,有好的思路,使方针和原则明晰化,使目标和策略具有可行性,正所谓思路决定出路,想法决定办法,思维决定行为。

同时方向比行动更重要,只是一般意义上的。

正确的方向当然比正确的行动更重要,正确的方向当然比错误的行动更有价值,这皆不言而喻。

但问题是错误的方向比正确的行动更重要吗?错误的方向比错误的行动更重要吗?当方向或行动全非正确时,已无所谓方向重要或者行动重要了,当一方正确或一方错误时,其作用就已失去了可比性。

方向是行动的指南,但方向本身并不掌控方向。

方向是靠人选择和判定的,正确的方向靠自信的人去自觉地把握和引领,文化的方向靠自觉的文化的掌舵人去自信地指路和担当。

在文化引导和传播中,既不能不能输了“口头”,丢了“山头”;也不能赢了“口头”,丢了“山头”。

在新疆的文化进路中,把握好方向是第一位的,把握好正确的政治和文化方向其实是在占领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亦谓是在占领大众化的文化市场。

有时候占领市场即是占领阵地。

文化自信就是对自身长处的清醒把握和对自身短处的深刻洞悉,从而力促“长板”更长,“短板”变长,有效克服“木桶”原理或短边效应;就是以理性、科学、开放、包容的视角和态度加大文化反思、比较、展望的力度,在古今中外的时空坐标的观照中,客观对待自己和他者的爷爷辈的老祖宗文化、自己同辈的和他者同辈的时代文化,以及孕育、呵护自己和他者的未来的儿孙辈的文化,克服文化焦虑,注重文化间性,追求权力平等,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理想。

对文化的选择“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哈佛大学的张光直教授曾引用arthurwright言论说:“全球上没有任何民族像中华民族那样庞大的对他们过去历史的记录。

二千五百年的正史里所记录下来的个别事件的总额是无法计算的。

要将二十五史翻成英文,需要四千五百万个单词,而这还只代表那整个记录中的一小部分。”[2]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历史的记录这么完整,也从未有像中国这样一直延续的几千年的文明。

这种悠久的、持续的、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历史文化资源潜力巨大,内容丰富,情节动人,但令人遗憾的是,现代中国人尚未认真挖掘和充分利用过。

外国有阿凡达,中国为何就不可有同样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阿凡提呢?这还能体现中国新疆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彰显新疆各民族的勤劳、勇敢和智慧。

张光直教授直言,要彰显中国文明潜力,须同时干好三件事,一是深入专研中国文明,二是知晓世界史,三是深入了解各种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2]知己知彼,方能茅塞顿开;没有中西文化的双重积淀,就无法科学做出对等性的文化比较。

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有比较才会有清醒的认识,有比较才会有取舍和选择,有比较才会有发展和进步。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文化既可有西风东渐,又可有东方西渐,我们应跳出一切成见和模化的圈子,克服狭隘和偏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理性对待古今中西文化,文化自信的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文化自信需要氛围的营造和心理的积淀,需要孔道和平台的表征和展示。

文化自信是对文化实力和文化魅力一种自觉的流露和彰显。

诗人沈苇说,以天山为书脊,新疆是一册打开的经典。

新疆是个好地方这不仅是新疆人对地方性知识的共识,也是大多去过新疆的人的由衷表达。

6月21日,世纪金源集团向新疆捐赠5000万元,捐款用于新疆文化教育事业,资助在海外留学的各民族学子,在世界上传播民族语言、文化和扩大对外开放。

大美新疆、壮美新疆所绽放的风光优美、文化独特、风情独具的新疆魅力和新疆味道,使新疆人有了底气,有了勇气,有了自信,因而有了文化向外溢出和辐射的意识与情怀,有了推介和展示自己形象的诉求和担当,新疆必须打造具有世界眼光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新疆必须在新丝绸之路的伟大振兴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比海更宽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灵。

与其说新疆的雄奇壮美,倒不如说新疆人心胸的波澜壮阔。

心胸打开了,视野打开了,境界随即出现了。

三、文化当在自强。

文化自强就是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以自身文化的强实力、软实力来彰显其核心竞争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

新疆的文化自强主要体现在新疆现代文化的发展上,其着力点也立足在新疆现代文化的繁荣上。

强化现代文化的自强意识,自强现代文化的自信力,努力让新疆的现代文化昂首挺胸地站起来,走出去,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各族人民群众的殷殷期待。

新疆现代文化的发展要留住一个“根”,这个根即为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面向全球社会,中华文化的传统不只是历史深处的“空谷回音”,而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目标的精神根基。

因此,新疆现代文化的建设要始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

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意识。

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实力有清醒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与世界其他文化相比,无论是底蕴还是实力,中国都是当之无愧的“老字号”。

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在估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分量时,面对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软实力的“逆差”,推进新疆现代文化建设,增强现代文化的引领力和辐射力、影响力时,就可以多几分自信和从容。

强化文化的自觉意识,就是要有勇气、有信心、有能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系统的批评与整理。

要坚定信心与意志,自觉摒弃浮躁、功利与盲从,清晰地认识到拔苗助长、竭泽而渔的风险,自觉尊重文化建设的规律;坚持正本清源,实事求是,明确思路,积极寻求一条在“传统”与“现代”、“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互相容纳、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内容与空间,探索出一条新疆现代文化建设之路;踏踏实实、积极稳健地推进新疆现代文化建设,扎扎实实地提高新疆现代文化的软力量和硬实力。

新疆现代文化的发展要立住一个“魂”,这个“魂”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指导思想、发展道路等方面,高举旗帜,把握准星,以“魂”育人,以“魂”化人,以“魂”强身健体,以“魂”强国,以“魂”兴疆。

以理论核心层面为主心骨和动力源,统领理想信念、精神意识、伦理道德等方面内容,使几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当然立住、立起这个“魂”,需要和新疆区情、民情结合起来,与新疆的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一致起来,把“五观”、“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教育结合起来,同中华文化、新疆和谐文化建设联系起来。

只有旗帜高扬,理想信念心中永驻,新疆各族人民才能同心同德,共谋发展;在关系到大是大非的关键时刻方能心明眼亮,镇定自若,处变不惊,稳如泰山,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新疆现代文化的发展要把住一个“创”字,用文化创造夯实文化自强,绘就不一样的精彩。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类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条件下创造。

现代文化的生命力、引领力在于继承基础上不断创造和再造。

只有立足于新的起点上的创造才能为新疆的现代文化建设和提升引领力赢得不竭动力和源头活水。

制造而非创造,图新并非创新。

要温故知新,固本强新,吐故纳新,推陈出新,在一个历史和现实相交的创新链条上拾级而上,开疆拓土。

新疆文化在传统的、地域的、民族的有形的无形的文化多样性资源中进行创新,还要保持一体上的多样性,避免文化贫血和文化“马赛克”,新疆现代文化须以内涵发展为主,强化内在提升,同时在加强文化的核心能力建设的基础上,还需注重影响力提升,使新疆现代文化的发展既可持续发展能力,又有比较优势。

同时对照时空变化,把给定的文化,发展成自己的文化;把地方性的知识转型位普适性的文化,并铸就为时代的先进性文化。

文化创新功在实践。

勇于实践是乐于实践者的通行证,勇于实践是勇于创新者所具备的优秀品质。

创新来自于田野炕头、来自于基层实践,来自于脚踏实地,因此,现代文化的创新成果要写在大地上,写在农家饭桌上,写在牧民毡房里,写在老百姓的心中。[5](28)创新也要讲效率、有效率。

新疆效率绝不是体现在办事要盖108个章子的“马拉松”抑或是“‘牛’拉松”,不是上班时间办公室里打麻将的无所事事和不务正业,不是只追求政绩、为速度而速度的“短跑效率”,也不是牺牲生态、涸泽而渔所谓“眼前效率”。

新疆效率应是体现质量和尊重规律的效率,是注重民生与社会和谐的效率,是能创造出精度和显示度的效率,是显示稳中求进、推陈出新的效率,是崇尚以点带面、时空俱进的效率,是激励高潮迭起,人才辈出的效率,是追求科学、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效率。[6](16-17)。

文化创新关键在人,成为文化创新的一族、文化创造的一族是新疆人的诉求。

大凡有所创造的人,一般都对人和事物拥有一颗好奇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社会怀有悲天悯人之情,并积极在精神和心灵层面上实现人生价值。

人不是一天就可长成姚明的。

某地区以5年为一周期将斥资5000万培养1400名“乔布斯”是计划经济的思维和产物,是一种华而不实“形象工程”,体现了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心态,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高层次的平台,平和的心态,个人的禀赋和可遇不可求的机会,用钱是堆砌不出“乔布斯式的新型领军人物”的,这种“工程式”的人才培养计划可能会扼杀真正的中国“乔布斯”。

新疆的现代文化建设要切实解决好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命题,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你是谁”的课题,要始终坚持以“关怀民众,关注民生,温暖人心,爱憎分明,给社会以正义,给人生以信心,给生活以希望,彰显着鲜明的民族气派,民族风格和民族精神”[8](13)有一种使命叫“责任”,有一种荣耀叫“奉献”,责任源于自觉,使命建筑于自觉、自信,荣耀体现文化自觉、自信、自强,在荣耀与自豪中履行责任和使命,通过文化“三自”力促新疆各民族共通、共融、共荣。

参考文献。

[1]孙曙:《世界,抑或天下》,博览群书,第11期。

[2]甘阳:《新编“文化:中国与世界”论丛缘起———爱思想: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3]佚名:《新疆人的文化传播自信》,207月5日。

[4]张春贤:《变化变革敢于担当务求实效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天山网,11月3日。

[5]陈宏:《论现代文化引领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中的重要性》,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第5期。

[6]李建军:《论现代文化及新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依据》,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7]罗湘波,吴小玲,严俊:《宁波将斥资5000万培养1400名“乔布斯”》,,2011年10月10日。

[8]张平:《努力打造无愧于时代的民族文化精品》,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第12期。

论文概念范文简短篇十九

矩阵的现代概念在19世纪逐渐形成。1801年德国数学家高斯把一个线性变换的全部系数作为一个整体。1844年,德国数学家爱森斯坦讨论了“变换”(矩阵)及其乘积。1850年,英国数学家西尔维斯特首先使用矩阵一词。1858年,英国数学家凯莱发表《关于矩阵理论的研究报告》。他首先将矩阵作为一个独立的数学对象加以研究,并在这个主题上首先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因而被认为是矩阵论的创立者,他给出了现在通用的一系列定义,如两矩阵相等、零矩阵、单位矩阵、两矩阵的和、一个数与一个矩阵的数量积、两个矩阵的积、矩阵的逆、转置矩阵等。并且凯莱还注意到矩阵的乘法是可结合的,但一般不可交换,且m_n矩阵只能用n_k矩阵去右乘。1854年,法国数学家埃米尔特使用了“正交矩阵”这一术语,但他的正式定义直到1878年才由德国数学家费罗贝尼乌斯发表。1879年,费罗贝尼乌斯引入矩阵秩的概念。至此,矩阵的体系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通过这次在朱善华老师的课程上我了解了很多获益匪浅,我通过矩阵的学习,系统地掌握了矩阵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一步深化和提高矩阵的理论知识,掌握各种矩阵分解的计算方法,了解矩阵的各种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矩阵的基本理论,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矩阵分解及其应用,矩阵的概念,了解单位阵、对角距阵、三角矩阵、零矩阵、数量矩阵、对角距阵等。这些内容与方法是许多应用学科的重要工具。矩阵的应用是多方面的,不仅在数学领域里,而且在力学、物理、科技等方面都十分广泛的应用。我通过学习得知,矩阵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是代数学的一个主要研究对象,也是数学研究和应用的一个重要工具。从行列式的大量工作中明显的表现出来,为了很多目的,不管行列式的值是否与问题有关,方阵本身都可以研究和使用,矩阵的许多基本性质也是在行列式的发展中建立起来的,而矩阵本身所具有的性质是依赖于元素的。在逻辑上,矩阵的概念应先于行列式的概念,然而在历史上次序正好相反。矩阵和行列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行列式代表着一个数,而矩阵仅仅是一些数的有顺序的摆法。利用矩阵这个工具,可以把线性方程组中的系数组成向量空间中的向量;这样对于一个多元线性方程组的解的情况,以及不同解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理论上的问题,就都可以得到彻底的解决。

认识总是随着时间和已有知识的积累在不断修正,我对矩阵论的认识也大致如此。从一开始的认为只能解线性方程,到如今发现它的几乎无所不能,我想我收获到的不仅仅是这种简单的知识,更是一种世界观,那就是对所有的事物都不要轻易地下定论。同时,当我们知道的越多,就会发现未知的东西越多。作为一门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的学科,我对矩阵论的认识只是沧海一粟,唯有终身学习,不断探索,才可能真正领悟到其中之真谛,我亦将为此付诸行动。

论文概念范文简短篇二十

护理心理学是以护理情境及个体间的相互作用为主要出发点,对特定护理情境下社会个体心理活动的`发展和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工作中的主要分支,不仅包括对患者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研究,同时也需要对护理人员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研究。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护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带动了护理工作的进步和发展,护理工作内容也逐渐从单纯的生活护理逐渐发展成重视专科护理和心理咨询的护理体系。

2积极心理学理念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2.1护理人员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临床护理是一项繁杂的工作,部分护理人员在职业生涯中易出现职业倦怠,甚至会在心理上出现离职的倾向,使其自身处于不利的职业处境。而从另一层面来看,护理人员对自身职业形成正确的认知,并从职业自身所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为出发点,可让护理人员更加珍惜护士这份职业,缓解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感。有研究显示,引导护理人员在职业生涯中,了解职业更多的益处,得到职业获益感,则可逐渐增强护理人员与职业间的情感,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使护理人员的留职意向更为明确。积极心理学家还发现,乐观的心态也同样可以习得,通过学习并掌握乐观的心态,可有效避免护理人员在繁重工作压力下产生的抑郁、悲观情绪,大大提升了护理人员的健康水平和职业幸福感。由此可见,对护理人员实施积极的心理干预和暗示,对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及职业素养均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护理人员若能在工作中注重对职业心理健康和心理状况的评价,则可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

2.2心理护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随着人们对心理因素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和广泛关注,心理护理也逐渐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且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单一地修补问题已难以满足人类个体对幸福的获得和谋取。在积极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心理学指出,缓解痛苦和建立幸福感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但两者充分结合、相辅相成则视为完整的心理学,即,既可缓解痛苦,又可增进幸福感。在临床心理护理评估中,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对患者的消极体验进行收集,更要对积极的、充满幸福感的体验进行搜集并用于评估。护理人员需以真诚的态度、真实的方式对患者的创伤和痛苦进行评价和探讨。应用积极心理学进行评价后,可从患者主观上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和情绪,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恐惧、不安等负面情绪,使其积极配合临床治疗,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护理人员需从患者积极心理品质的缺失部分来认知患者的心理问题,并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方法和心理护理计划。通过在临床上对患者实施积极心理学干预,可起到缓解患者痛苦、增强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3积极心理学理念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3.1培养护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品质。

对于护生而言,护理教师的言谈举止、人格魅力均会影响护生对护理工作的态度和专业想法,更是对护生日后从事护理工作起到一定的榜样性作用和示范性作用。因此,护理教师需要拥有良好的、科学的、积极的工作价值观,以稳定护生或临床实习护生的职业价值导向。对于护理这一职业而言,职业态度与年资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而护生的职业态度将会影响护理事业的稳定和发展。作为护理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可采用情感教学法充分调动护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护生对护理工作的热爱程度,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随着护理模式的不断转变,护生队伍不仅仅包括女性护生[5—6],同时,也扩充了大量的男性护生。相对于女性护生而言,男性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知、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均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护理教师要加强与男性护生的交流和沟通,了解男性护生的思想动态,并以欣赏的目光看待男性护生。同时,护理教师还可将自身的护理工作经验介绍给护生,让护生真切地感受到身为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心理素养。通过多样化教学,护理教师要让护生明确: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准确掌握专业知识和护理常识,更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将精湛医术与积极的心理素养充分结合,方可延长护理职业生涯。此外,护理教师还可用社会上的积极典型为教学案例,通过教学,让护生更加了解心理护理的重要价值,增加护生的职业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更加稳定、牢固、积极的职业心理和职业态度。

3.2体现护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对于护生而言,护生对护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更感兴趣,但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观点和理论相对较为抽象、枯燥、乏味,且现阶段的教学模式仍处于单方面灌输的状态,忽略了将护理心理学理论与临床护理实践相结合。在护理心理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培养护生积极的情绪和心理,在日常交往中更加注重保持乐观心态、主观幸福感等,避免护生对周围事件和环境的被动体验,极大改善了护生的应激反应,加强护生的健康心理管理,更加注重体现护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此外,在课程教学中,应综合危机干预的相关知识点,对护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鼓励护生对生命的意义进行积极探索。同时,也指导护生如何应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切实保障自身及患者的人身安全。

3.3强调社会服务和人文关怀。

随着医疗技术和医疗理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学中人文关怀精神和社会服务功能愈发重视。积极心理学在护理心理学中的应用目标之一就是寻求人类个体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但目前护理教学中仍然忽略了对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的教学,单纯重视医学技术的教育。在此种情况下,护生对护理工作的认知则成为重视对疾病的护理和治疗,忽略对患者的护理以及护患间的沟通和交流[7—8]。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护生在临床工作中缺乏人文知识,增加了护患矛盾发生率。针对此种情况,护理教师在教学中更应重视对护生的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教育,充分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原则和人文关怀理念,并将人文关怀应用到护理估计、护理诊断、护理计划、具体的护理实施及评价过程中,体现积极心理学的重要价值。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不仅实现了护理学和心理学理论的相互对应,同时也符合培养护理人员的各项目标和人文关怀精神。总之,在护理心理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对提升护生的职业技能、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主观积极性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可促进护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