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大班艺术教学探索(优秀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02 10:16:04 页码:10
大班艺术教学探索(优秀18篇)
2024-03-02 10:16:04    小编:曼珠

情感体验是人类情感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的情感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写一封建议信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阅读总结范文有助于我们提高对总结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进一步提升文章的质量和实用性。

大班艺术教学探索篇一

题:

中国传统艺术欣赏——泥塑艺术。

二、课。

型:课堂讲授。

三、目的要求:

1.通过泥塑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

2.通过泥塑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3.通过泥塑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

四、重点、难点:大学生如何欣赏泥塑。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以讲授法联系案例,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授课效果分析:

通过本次授课让学生了解了中国传统的泥塑艺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文化修养。

九、教学进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等)。

(1)导入课题:泥塑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艺术,泥塑艺术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今天,我就来带大家欣赏中国的传统艺术。(2)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艺术欣赏——泥塑艺术。

1.含义:泥塑,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在民间俗称“彩塑”、“泥玩”。

2.发展历程:起源、泥塑历史、3.造型特点4.制作工艺。

5.泥塑模制的制作步骤: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

11.泥塑艺人12.名家艺人。

13.黄陂县泥塑厂--泥塑人才的摇篮14.佛教中的泥塑15.泥塑与世界杯。

八、课堂总结:本课使得同学们真正了解到了泥塑艺术并且使得同学们对我国传统艺术产生了极大兴趣。

大班艺术教学探索篇二

[提要]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作者对课堂激趣艺术的有益尝试:谜语激趣、以情导趣、意境呈趣、趣例生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从平淡中看到瑰丽,从困难中奋然而起,它能让学生获得探求真理与增长能力的最佳心态。大凡教育行家都十分重视激发学生兴趣,主张要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溢”,“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和聪明才智,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在初中政治课课堂激趣方面的尝试及其意义。

一、谜语激趣。

猜谜语是一项高雅而有趣的游艺活动。中学生因思维敏捷、兴趣广泛,尤其喜欢参与。因此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不失时机地穿插一些自编的谜语作为课堂的“插、科、打、诨”,也算别开生面。我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三种。

第一,以班上学生的姓名作谜底拟出谜面进行猜谜活动,满足了学生渴望被赏识的心理需要,增进了师生感情。如:

现代与古代――靳西(今昔);

久旱的大地――潘宇(盼雨);

准备远航――张帆;

刘关张结拜之地――陶园(桃园);

千里沃野好风光――田丽;

刘邦项羽交锋――王战;

第二,以教材中的专用名词作谜底拟出谜面,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如:

枯木逢春――法律(发绿);

皇帝审案――垄断(龙断);

“”――开放(开方);

默读――心理学(打一学科名称);

最佳演员――优角(打一数学名词);

儿行千里母担忧――离子反应(打一物理名词);

促膝谈心――相对论(打一物理名词);

大河上下――流通(打一商业术语);

顿失滔滔――冻结(打一金融名词);

猜谜语活动既启发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给学生设置了一个竞争舞台,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打破了“也无风雨也无情”的平淡,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二、以情导趣。

心理学表明:中学生总是希望得到人们(主要是老师和家长)的理解。这种理解常以情感的沟通和谐为满足。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活动,而且还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对某一学科的老师有了稳定而浓厚的情感,就不会视学习如重负,而会乐此不疲。因为学生只有对老师感到亲切,才敢于独立思考,敢于交流,敢于无忧无虑地质疑问题,积极接受我们所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以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加强师生感情的培养,通过情感交流来激兴求趣。

教师课堂语言的亲切自然、情真意切是沟通师生之间情感的重要基矗教师可通过充满温情、丰富多彩的语言,营造一种爱意融融的氛围,让学生有一种充满温馨的亲情感受。从而调动师生一起学,一起想,一起爱,一起恨,在思想感情上引起共振,产生共呜,使学生在亲切有趣的气氛中接受知识,陶冶情操,升华思想,获得理性的美和美的理性的感受。介于此,在教学中,我常采用情感呼唤式的语言,使之带着暖意,带着激励,流进学生的心田,赋予其热情和毅力;或采用商讨式的语言,避免一种权威性的肯定或否定,把教师和学生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对话,从而获得一种民主的学风;或采用委婉式的语言,以机智的幽默取代简单的挖苦讽剌和粗暴的干扰逼迫,从而造成了学生愉悦的心境,使他们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自己的主张。

比如对瞌睡现象的处理。我曾经这样“表扬”过一位上课瞌睡的学生:“咱班的学生与外班的学生就是不一样,外班的学生一看书就睡觉,咱班的学生睡着觉还在看书。”听后同学们哈哈大笑,睡觉的学生也因没受到老师的批评而暗自庆幸。这是一种以风趣幽默的语言逗学生开心来驱散睡意的方式,但其中更包含着老师对这个班集体深切的爱。学生一旦体验到了这种感受,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动力,这动力是对老师更大的信任和不懈的支持。

学生上课不带书也是不稀奇的现象。对于这类事情老师们通常的处置方法是不分清红皂白地批评一通,以期除“根”,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应该另辟新径,以情感人:发现有学生没带书,老师就悄悄地到邻班去借书交给他们,并叮嘱以后不要再发生类似的事情。这个意外的举动,往往使学生感动倍至,你会发现这节课上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专心,都认真,并且在以后的.课堂上,他还会再接再励,以回报你的理解和关怀。正所谓:感人心者莫过于情。

三、意境呈趣。

意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语言刻意创设一种情景,把学生带入预备的或悲愤或热烈的意境之中,让他们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产生共呜,从而和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相呼应。为此,要求教师情随境迁,情以文异,情以理发。它表现为:时有气吞山河之慨,时有满面含春之雅,时有拔地而起之势,时有寒塘映月之静。这种意境能强烈地感染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如在讲我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统治农民的三大手段时,很多同学对封建迷信、封建道德、封建宗族观念的罪恶残酷性并不真正理解,于是我就给大家讲鲁迅笔下祥林嫂的悲惨故事。语言含肃蕴悲,充满感情,一下子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力,他们被我所创设的意境所感染,屏息静听着,并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时而嘘唏长叹,时而义愤填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牵动着学生们的心,她的不幸遭遇和惨死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封建礼教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达到了情理交融,以情感人,以情明理的目的。

又如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时,就可以给学生创设如下意境:从雅片战争的烽火到甲午海战的硝烟;从公车上书之壮举到戊戌六君子暴尸街头;从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哀惋到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告诫;从芦沟桥的炮声到渡江作战的号角……从这一幅幅悲壮激越的历史画卷讲去,一直讲到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再到近十余年改革开放的伟大业绩。让学生领悟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求中国的历史真谛,更加热爱我们的党,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从而激发他们努力学习,为祖国贡献力量的雄心壮志。

四、趣例生趣。

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通过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教育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这样,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就不能仅限于课本知识,而应该“百花齐放”,结合时代需要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以丰富的知识和新颖的观点来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他们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作为一名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为此,我常常把有趣的事例穿插在教材内容中,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结合“责任感”教学,我给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

1.评“杞人忧天”。

2.“智者是拙者的奴仆”吗?

3.牛打嗝问题值得研究吗?

4.人能不能仅满足于丰衣足食?

问题一出,同学们就因问题的新奇而被吊起了一探究竟的胃口,在大家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总结说:“杞人忧天”并不可笑,现代天文学家们随时都在观测着宇宙万物的变化,忧虑着地球的安全,怕小行星、慧星等和地球过于亲近;牛打个嗝其成分是什么,全球有多少牛,嗝出的废气每日有多少,每月有多少,每年有多少?对于这些,我们普通人司空见惯,谁也不会去想它,更不会去研究,而科学家们却在探讨这是否会对地球大气造成污染,带来损害,当我们的经济还不够发达,当某些人为了钱还在污染大气,污染江河,侵占耕地时,科学家们却在研究牛打嗝等事关人类生存的大事了。这一节课同学们听得都很认真。许久,他们还在思考着、议论着。

中学生因其年龄较小,生活阅历和知识层次都有一定的局限,但他们关心国际、国家大事,所以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和才干。使他们尽早接受新颖的知识。在一次教学中,我适时地给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一条江中的鱼只在河道中心线一侧游动、生活,是否可能?如果是真的,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同学们七嘴八舌,讨论热烈,大多数同学认为不太可能,不能想象这是真的。我揭谜底说:“据《中国青年报》96年4月份一篇文章报道,原中苏界河乌苏里江中的鱼就只在河界苏方一侧来回游动,不敢在中方一侧出没,原因是我方渔民的狂捞滥捕太厉害了。”听到这些,同学们情绪有些激动,唏嘘感叹之声表明他们的思想受到了震动,对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等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讲“改革”一课时,我引用《俄皮鞋匠用卢布钉鞋后跟》一文说明全盘西化的休克疗法与我国渐进式改革的成败得失,再从卢布与美元汇率原来相差无几,到卢布今天4000多卢布兑换一美元,再谈及我国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一直稳定在8元多一点,及其在俄、越、港、韩等国家和地区的良好信誉,来阐明改革的两种情况对人民、对社会的不同影响,进一步引发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伟大成就及其艰难不易。使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观察与感受,进一步坚定了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信念,也加强了政治课的教育说服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学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不管我们采取什么方法,其目的都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和兴趣,点燃他们的智慧之火,让其主动地、活泼地发展自己。

大班艺术教学探索篇三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完善,其中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中的应用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文章主要对初中英语互动教学艺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英语;互动教学;模式;分析。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单方面地讲解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无法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出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一、实现英语的趣味教学。

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比较重的阶段,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因此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英语课堂的趣味性,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且教师将自己的课堂设计得生动有趣,能够促进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等因材施教,吸引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注意力,使其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使得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初中英语教学中涉及很多单词、语法等较为枯燥的学习内容,因此教师应丰富教学形式,灵活应用教学方法,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同时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将英语知识和一些有趣的小游戏结合起来,如单词接龙、单词对对碰等。教师在讲解英语单词时可以将单词的中文和英文写在两张纸片上,让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拿着中文意思的纸片,一组拿着英文的纸片,讲解完单词后,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找出对应的中英文单词纸片,对于快速完成的小队给予一些小奖励等,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通过这种有趣的方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促进了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教师应在英语课堂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思考,对英语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复述故事的方式来营造故事情境,并借此来熟悉将要学习的英语知识。如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来播放打乱顺序的几个片段给学生,然后学生根据每一个小片段来用英语表达呈现的内容,为大概理解课文内容做好准备。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讨论几个片段正确的顺序,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学生可以通过寻找课文中能反应故事情节先后顺序的词,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手段来创设情境,如教师可以通过模型、图片、多媒体等来丰富英语教学的内容,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更大的热情,并提高学生语言思维的能力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三、开展英语的小组活动。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全面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造互动的机会,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做好教学层次的划分,促进学生能够达到自身最大限度的进步。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设疑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和教材中的知识做到有效地互动。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完成课文的阅读,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增强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课文中感受英语语言。其次,教师在安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应注意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在互动学习中都能够感受自身的进步,并在共同的学习过程中相互补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定期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开展一些竞赛、游戏、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互动学习带来的乐趣。教师可以让其自主分配任务,在课前进行活动资料的收集,然后将搜集的信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然后在课堂上让每个小组推荐组长来介绍其任务的完成情况,再将所有学生的意见集中起来,共同讨论,让学生能够更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在互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和补充,完善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促进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和互动,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率。总之,互动教学是促进师生关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重要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不断关注它的发展状况,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及时的改进和完善,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陈锦.初中英语互动教学模式研究[j].新课程导学,,(6).

[2]刘娟.初中英语互动教学的重要性[j].文理导航,2015,(9).

大班艺术教学探索篇四

1.欣赏中国和外国有特色的建筑,感受中外建筑风格的不同特点。

2.对各种经典的建筑感兴趣,并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1.经验准备:教师提前阅读中外建筑的相关资料,便于及时引导与梳理。

2.课件准备:“中国建筑”组图;“中国建筑局部”组图;“外国建筑”组图。

3.材料准备:画笔、画纸。

一、讨论关于“建筑”的话题,激发活动兴趣。

——除了我们平时住的房子,你还见过什么特别的建筑吗?

——那些建筑有名字吗?

——有些什么地方让你印象深刻?

二、出示组图“中国建筑”,引导幼儿欣赏中式建筑的风格。

——你知道这些建筑物的名字吗?

——它们给你什么感觉?

小结:这些都是中国建筑,它们的名字叫布达拉宫、故宫、天安门和天坛,这些建筑都非常古朴、宏伟、有气势。

三、出示组图“中国建筑局部”,通俗介绍中式建筑的特点,带领幼儿感受中式建筑的美。

——中式建筑的屋檐是什么材质?什么造型?(木质、反翘)。

——中式建筑大多是什么色彩?(古朴或吉祥色彩)。

——中式建筑多以什么为装饰图案?(龙、凤、狮等)。

四、出示组图“外国建筑”,引导幼儿欣赏外国建筑的风格特点。

——这些建筑和前面的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你觉得它们漂亮吗?

小结:中式建筑多以木瓦为主材,外国建筑多以砖石为主材;中式古建筑楼层大多不高,外国建筑喜欢“顶天立地”,所以大多都很高。虽然中国古代建筑和外国建筑风格不一样,但都很漂亮。

五、讨论交流,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你最喜欢哪座建筑呢?

——你喜欢它的什么地方?

小结:每个人的审美不一样,所以喜欢的建筑物也不一样。

六、发放绘画材料,鼓励幼儿画出自己喜欢的建筑物。

——你还记得你喜欢的建筑吗?

——试着把它画出来吧!

区域活动:在语言区,投放中外建筑的照片,引导幼儿进一步感受中外建筑的风格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附【小知识】。

中国建筑特点。

中国建筑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最精彩、最直观的传承载体和表现形式。主要有四大特点:。

(1)大气:体现在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给人以舒展的感觉。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闭的空间,既遮阳避雨,起庇护作用,又视野开阔,直通大自然。大气,最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

(2)生气:体现在四角飞檐翘起,扑朔欲飞,让建筑物(包括塔、楼)的沉重感显得轻松,凝固中体现灵动。

(3)富丽:体现在琉璃材料的使用上。它寿命长,颜色鲜艳,在阳光下耀眼夺目,在各种环境中显得富丽堂皇。

(4)重山林风水:有山,易取其势,视野开阔,排水顺畅;有林,易取其物,苍柴丰盛,鸟鸣果香;有风,易得其动,空气清新,消暑灭病;有水,易得其利,鱼虾戏跃,鹅鸭成群。故此,若靠山面水,侧有良田沃土,阳光充沛,兼有舟楫之便,当然是公认的宜于人类生存的最佳选址。

中外建筑的不同。

1.建筑材料的不同。

外国建筑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而中国建筑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

2.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

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偏向高空发展。

3.建筑的发展不同。

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演得比较急剧。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券、穹隆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劵、十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从形象、装怖和空间布局,都发生了很大変化。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精神。

4.建筑价值的不同。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外国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适用、坚固、美观”这一经典的建筑三要素观点,被后人奉为圭臬,世代相传。

大班艺术教学探索篇五

对儿童而言,玩泥巴是最惬意不过的游戏,天生具有探索倾向的儿童,好奇且爱玩,常为新鲜事物所吸引,玩泥巴无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让他们对自然有更本质的看法,把他们脑海中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用泥塑的形式展现出来,激发他们的潜意识思维。幼儿泥塑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培养孩子对美术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手脑协调能力。泥塑课程的开展对幼儿的成长具有独特的价值。

一、幼儿泥塑课以及儿童心理生理特点分析。

1.幼儿接触世界是从小手的触摸开始的,幼儿在生活当中接触到的事物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立体的。与平面上呈现的绘画方式相比,泥塑的表达方式更有利于幼儿来操作和表达。泥塑能够把现实中的事物完整地再造出来,立体的呈现方式更有利于幼儿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操作,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思想。

2.泥巴柔软多变,能更好地刺激幼儿手部的触觉感受,而且能促进他们大小肌肉的协调发展。不要小看孩子玩泥巴对于手部协调性的训练,我们大人可能都已经忘了自己的双手是怎样变得这么灵活了。小孩子就是这样一点点地锻炼双手,从1、2岁时开始撕纸,拿着笔涂鸦,这都是儿童视觉空间与手的协调性不断发展的过程。

1.激发兴趣为开端。激发幼儿参与泥塑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积极投入泥塑活动,是开展泥塑课程的第一步。引发幼儿兴趣的关键在于培养幼儿的感知力,幼儿善于观察,对生活中的艺术作品的美具有敏感性,因此泥塑课程的开始阶段,教师应该出示实物,引导幼儿观察、感知实物的特点,让他们说出实物的结构,从而感受实物的美,激发幼儿的审美愉悦。在幼儿充分领略了实物的美,产生了表达自身感受的愿望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创作活动,要求幼儿由“感知美”向“创作美”过渡了。

2.多元平衡的泥塑课。泥是没有固定形状的材料,用泥进行塑形对幼儿手眼配合和大小肌肉的协调具有较高的要求。相较于用画笔进行绘画,泥塑活动对幼儿手部技能的要求更高。针对泥塑活动的这一特点,在幼儿园泥塑教学活动中,撇开技术而单一地讲自由表达、撇开教师的示范指导而单一地请幼儿进行自由创作、撇开对范例的模仿而一味地要求幼儿进行大胆的创新是不切实际的。泥塑课程应在技术训练和能力发展之间、在教师示范和幼儿自由创作之间、在模仿和创新之间达成平衡。

3.体验成就感的泥塑课程。艺术活动是幼儿获得自我满足感的重要途径。泥塑课结束后,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孩子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的作品,满心欢喜地向老师、同伴展示着。在泥塑课程的结束阶段,教师应善用幼儿的成就感,通过开展作品完善、作品欣赏、作品评价等延续活动,使成就感成为强化幼儿参与泥塑活动兴趣的助推器。延续活动适宜以同伴分享的方式进行,幼儿可以互相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喜悦,并得到同伴的认可和赞许。另外,由于泥塑作品本身的实用性和装饰性功能,幼儿完成的泥塑作品可以作为环境布置和区角游戏的有效材料之一。可以想像,如果在班级中随处可见自己的作品,幼儿的成就感将油然而生,这对于激发幼儿参与泥塑活动的兴趣无疑是非常有效的。

大班艺术教学探索篇六

摘要: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历史悠久,其文化内涵和底蕴极为厚重。

传播民族声乐艺术,不单单是延续声乐艺术,更是发扬光大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伴随着日益深化的改革开放,人们也开始拥有了时尚化和快餐化的审美取向。

尽管在传播过程中,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也同样面临着诸多困境,亟待我们去突围,以促进多元化时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健康发展。

当今时代,大众文化开始趋向于消费式和快餐式的发展模式。

作为高雅艺术的民族声乐,由于群众基础的严重匮乏,特别是因为对年轻一代失去吸引力而被束之高阁。

目前,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种种的困境。

而作为我国文化艺术宝库的瑰宝,传播民族声乐艺术,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光荣使命。

本文通过研究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相关问题,旨在为突破民族声乐发展的瓶颈献计献策,使民族声乐艺术能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以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而重获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一、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传播困境。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多元化背景下,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丰富多样的传播渠道和传播媒介,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态势极其良好。

但因为受到民族声乐自身的特点以及传播效果、受众和传播内容的影响,民族声乐在传播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困境。

1.娱乐性与审美性的失衡。

现代社会处处充满着竞争,而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使人们更趋向于一种娱乐式和快餐式的艺术形态,对于民族声乐艺术,已经很少有人能静静的欣赏了。

由于严重缺失受众群体,民族声乐试图探索一条有效的发展和传播途径,而探索的路程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目前开始逐渐向娱乐性的方向倾斜,以迎合受众的心理,使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出现了审美性和娱乐性的失衡。

民族声乐艺术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所在,就是观众的喜爱和欢迎。

所以,为了与群众的审美趋向相适应,民族声乐艺术不仅要更好的彰显自身的个性,同时还应在教育、表演方式和创作方面及时的更新、与时俱进,赶上时代发展的主流,这样民族声乐艺术才能更好的与时代精神相符合。

2.民族性与教育性的失衡。

中西方音乐艺术的沟通和交流的历史极其漫长,是在曲折中不断发展的。

由于国家政策的导向和支持,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兴起了多种唱法,在这一时期,提出了“三种唱法”。

通过对比,西洋唱法越来越突出,并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在国际大型的赛事中,我国一些年青的美声学子频频展露头角。

基于这样的背景,西洋唱法开始备受追捧和重视,导致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民族性与教育性的失衡,出现了日益减弱和淡化民族观念的现象。

很多人迎合潮流,认为美声唱法是最好的,最时尚的,将我们的民族性逐渐丢失。

在民族声乐教育中,为了解决声音基本训练的问题,而单纯的分割各种唱法,或者是只用科学的唱法训练,而没有将民族的特殊和个性彰显出来。

3.专业性与大众性的失衡。

目前,在音乐领域内,具有名目繁多的电视选秀节目,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卫视热衷于这类节目。

而流行音乐在形式各异的音乐选秀节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和流行音乐相比,民族音乐的却备受忽视,甚至很难找到立足之地。

一方面,是因为确实存在着社会化的影响因素,人们的思维方式开始不断的更新换代,同时随着日益兴盛的大众传媒,快餐式的文化普遍被人们所接受,在这种形势下,流行音乐更容易受到欢迎。

由于流行音乐成为人们的焦点,使民族声乐艺术遭受冷遇,在传播的过程中,也自然受到阻碍;另一方面,和流行音乐相比,民族声乐的专业性更强,如果大众的知识水平达不到一定的层次,就不能对民族声乐艺术很好的欣赏。

同时,由于一些年青的观众将民族声乐艺术视为是“麻烦的高雅艺术”,使民族声乐被束之高阁。

民族声乐艺术在传播的过程中,正是受以上两个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专业性与大众性的失衡。

1.对现代化媒体充分利用,更好的传播民族声乐文化。

目前,在人们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被新媒体所充斥,现代化大众传媒是人们参与社会经济和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途径。

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利用大众传媒的传播,能更好的走进人们的生活,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

现代大众传媒涵盖了报纸、广播等各种形式,每一种传播媒介的特点都是非常的独特。

在对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对每一种传播媒介自身的优越性充分的挖掘,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以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虽然,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传播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渠道,但在传播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为了博人眼球,而一味迎合商业化的需要,强制向公众传播。

而是应该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将其先进的正能量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不仅向广大群众广泛传播,同时还要将正能量的民族声乐文化推向全世界。

2.对大众健康的审美取向正确引导。

虽然民族声乐类电视选秀节目已经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和流行音乐类电视选秀节目相比,其上升的数量还相对较少。

目前,流行音乐类电视选秀节目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各大卫视为了获得更高的收视率,吸引更多的注意,对各类选秀形式,往往在挖空心思的更换。

如2012年浙江卫视的《好声音》,凭借其专业的导师带队和新颖的形式,而赢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和良好的口碑,将流行音乐类选秀节目推向新的高潮。

而随着蓬勃发展的音乐类电视选秀节目,巨大的冲击着我国民族声乐类电视选秀节目,甚至影响到中央电视台权威的青年歌手大奖赛的发展。

尽管从收视率来看,江西卫视《中国红歌会》还比较平稳,但还是竞争不过流行音乐类节目的收视率。

所以,必须从整体上规范电视歌唱选秀节目,才能促进电视歌唱选秀节目的健康发展。

希望通过规范,促进流行音乐类和民族声乐类电视节目的均衡发展。

保留那些有积极影响的、制作精良的流行音乐类电视节目,取缔那些重复的质量差的节目。

同时,要将现有的民族声乐类电视选秀节目的质量提升,鼓励推陈出新,制作更多精良的作品。

让更多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走进观众的视野,以更好的传播民族声乐艺术文化。

3.树立正确的民族声乐传播意识。

首先,我们应该对在民族声乐艺术中蕴含的价值正确认识,将传播民族声乐艺术作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对民族声乐艺术进行积极的传播;其次,从更深层次意识到,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彰显了民族特色。

民族声乐艺术之所以能够立足于世界音乐艺术舞台的根本,就是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性。

而一旦这种民族性丧失,中华民族音乐也就失去了生命和活力。

因此,在对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应始终坚持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性,保持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魅力,通过融合流行因素,加以创新,以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新颖的形式呈现出来。

同时,还应对全世界各个民族的声乐艺术精髓积极主动地吸收,将借鉴其他民族声乐艺术和继承本民族声乐艺术的关系处理好,推动民族声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走国际化的道路,与全球化的趋势相适应,使中华民族声乐艺术能走向更高的舞台。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走出民族声乐艺术传播中的困境,我们应对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充分利用,以更好的促进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我们民族所特有的,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唱出了我们心上的歌。

在当今社会趋向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应对民族声乐不断创新,使其彰显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环境,以更好的发展民族声乐艺术。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树立正确的民族声乐传播意识,使民族声乐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能受到全世界的瞩目。

参考文献:

〔1〕张晓农.声乐艺术之多元文化符号解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2〕张冠宇.浅谈声乐艺术指导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黑龙江教育(综合版),2004,(z4).

〔3〕王德芳.刍议声乐艺术与歌唱艺术的异同[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4〕高勤学.谈声乐艺术中的声与情[j].职业技术,2006,(18).

〔5〕李英.浅论现代科技之于声乐艺术的二元性[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7,(04).

〔6〕刘娜.论声乐艺术教育发展的三个着力点[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08).

〔7〕韦家燕.关于声乐艺术中“声”与“情”关系的哲学思考[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

〔8〕赵玲.论声乐艺术中声、情、意的结合[j].社科纵横,2009,(06).

文档为doc格式。

大班艺术教学探索篇七

[摘要]设计专业素描教学一直是各高校设计艺术教学的重要基础,怎样更好地联系专业特点来安排教学环节,各有说法。本文从环艺专业特点出发,安排有特色的环艺专业素描教学,内容贴合环艺特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关键词]环艺专业特点素描造型手段质感描绘空间联想。

素描作为造型手段,对于从事美术设计工作的人来说,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素描的教学方式或者说是怎么教更有实际效果,这在各专业领域又是存在很大分歧的。

绘画领域的素描更多的是解决绘画的一些基础问题,诸如造型能力、明暗塑造能力等等,注重的是绘画性,是感性思维,作品更多的是反映作者的直观感受。而设计讲求的是理性规划,传统绘画的直观感性思维和注重对象的传移摹写能力或多或少会阻碍到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在我国过去的设计教学中,很长一段时间里,基础素描课教学主要都是沿用美术学院绘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学生锻炼到了较扎实的造型能力,却忽视了创意能力的培养。

所以现在的设计院校素描基础课普遍都开始注重学生创意思维的启发引导,重表现形式和构成效果而轻形体塑造、明暗光影,主要是发散思维式的教学。但是设计也是多元的,各专业特点不同,对素描基础的要求会不会也应该具有针对性呢。装潢专业对创意的需求高,而环艺对空间表达能力有更高要求,服装更注重人体造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就是讲求实用性,这就有别于本科院校,要求我们要把教学思路放在对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上。

有鉴于此,我们针对环艺专业特点进行了一些素描基础课程的改革和新的教学思路的尝试,希望能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环艺专业培养的主要方向是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能掌握对特定空间的规划设计并把设想直观的反映在效果图中。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培养要注重两个方向:一是学生的空间设计的创意能力,二是把这个创意表达出来的动手绘制能力。想清楚了这些,我们的素描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开设了。

我们把整个素描课程分成二段来开设:素描一,用传统写生教学的方式,注重造型摹写能力。素描二,主要是对本专业的家居物品进行描绘和创意,注重表现能力和创意能力。

在素描一的教学中,把学生考前所学绘画基础充分调动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造型,结构,明暗体积的系统训练,让学生能掌握基本的造型能力,了解物体的结构规律,理解明暗关系和体积空间的表现。课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造型基础训练。教师先摆出一组大小、高低、形体有变化对比的一些静物。先不必太繁杂,让学生先找出考前的绘画基础并熟练手法,等第二张作业开始提高要求,安排静物造型可以稍为复杂些,数量也适当增加,要求学生深入观察,认真塑造对象的造型特征。

第二阶段:在有了一定的造型能力之后,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物体结构的深入剖析。仍然是把静物作为描绘对象。先安排一些结构较简单的物体,教师先讲解或示范画出其结构特点,再让学生动手去体会这种结构的画法,并学会观察分析物体的结构规律。在第二张提高作业里,可摆放一些结构较复杂的物品如玩具汽车、台灯等,提高训练难度,锻炼造型表现和结构理解。

第三阶段:有了造型能力,并理解了对象的结构特征,我们开始进行物体的明暗关系研究和体积的塑造了。先是简单物品组合,教师给出范画要求,让学生明白要达到的目标,由易到难,后期给出较大型的组合静物。要求学生深入刻画,能把之前的.教学要求:造型、结构关系和明暗光影关系完整的体现出来。这样,素描一的教学目标就算完成了。

到了大一的第二学期,学生们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之后,对学习和周边事物的观察都会有了新的认识,并且也进行了一些设计基础课程的开设,如构成学等,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设计理性思维,这时候的素描二课程就要把学生的绘画所学转化或体现到设计概念上来。所以我们的课程开设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转换。在注重创意能力的启发的同时,手绘能力的培养当然也是贯穿始末的。这样才能让学生更结合实际的来训练素描技能。

素描(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绘画基础直观的用在后续专业课程中去,如手绘效果图和空间专题设计。所以,我们不再像素描(一)那样摆出物体让学生摹写,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找出一些与环艺设计有关系的家居生活物品来进行描绘和创意想象,这样既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更清楚所学的目的性。素描(二)课程内容同样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质感描绘。把本段课题内容和素描(一)联系起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手绘表达能力。质感描绘,重点要求学生所画出的作品一定要能体现特定对象的质感特征,也就是说描绘如木质、金属、皮革等等就一定要让观者能清楚的看出是这种材质。这需要培养学生的耐心,因为质感描绘需要花较多时间在画面的深入刻画上。适当时候教师要动手辅导或示范讲解画法。作业尺幅不必要求过大,八开以内为宜,主要是让学生多动手,多表现几种不同的质感材料。

第二阶段:元素构成。与前继所学构成学课程中的平面构成内容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进一步把绘画思维转换到设计概念中去。在元素构成里面,我们给定学生用桌椅为元素进行构成练习。画面形式可以是以单一的桌或单一的椅为元素来构成,也可以是桌椅两种元素的组合出现。要求画面要有一定的形式美和秩序美,即是疏密、高低、方圆、曲直、黑白等一些规律美感,把绘画与设计理念结合起来。画面的技法形式是素描形式,要注意对象的形体、结构和明暗光影,而画面的组织形式却是构成当中的点、线、面关系。作业量为三到五幅,让学生先进行草图练习,教师引导并给予适当示范,演示构成法则,让学生明白要求,从而能更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

第三阶段:空间联想。注重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启发思维的多元化。空间联想可能是素描(二)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了学生一直以来的学习思路特别是基础绘画方法都是对照对象摹写的,突然进行一些空间的想象是有难度的,更别说把构思想法表达出来了。所以先要对他们进行引导。可以给出一些优秀作业和名家创意作品,进行分析,启发学生们的思维,让他们进入创意构思状态。同时也要给出一些限制:如我们是环艺专业,那我们的画面要具有纵深空间效果的,而且最好是家居生活空间的。可以是联想出来但实际生活中不存在的,画面效果也要是素描形式,也就是具有明暗、空间和形体塑造等。这样,学生在天马行空之余又有所选择,所想所述尽量能靠近其专业特征。

以上是笔者在近年来的环艺素描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教学实践,拿出来希望大家商榷,给予指导,以便于今后更好地教学,同时也希望能给各位同行带来一些教学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冯峰.设计素描.岭南美术出版社,.12.

[2]林家阳.设计素描教学.东方出版中心,.5.

[3]王中义,许江.从素描走向设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

大班艺术教学探索篇八

1.设计基础课程部分。

设计基础课程包括造型基础、构成基础、专业基础等课程。进入设计基础课程学习后,要使本专业学生从临摹型思维向创意型思维转变,从一名美术类学生过渡为设计类学生。

2.设计理论课程部分。

设计理论课程包括设计原理、计算机二维三维设计、工程构造、材料等课程。针对本专业“一专多能”的市场型人才培养目标,掌握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在以后的设计课程中应用到,并且能与设计实践相结合,如景观设计方向开设的景观环境原理、景观工程、景观设计初步、景观构造与材料等课程。

3.专业设计课程部分。

专业设计课程包括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植物设计、家具设计等课程。以景观设计方向为例,开设景观设计(庭院、社区、综合场地设计)、景观建筑设计、植物配置与造景三个门类的课程,还可以增加景观规划专题这一系列的辅助设计课程。

4.专业选修课程。

部分专业选修课程包括雕塑、陶艺、城市家具、景观生态学、城市设计、中外园林史等专业课程。该类课程为完成基础及专业课程之外的扩充,既可以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又可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兴趣。5.专业实践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包括建筑风景速写、手绘表现、设计实践项目调研、毕业设计等课程。专业实践包括学生将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及将四年学习期间所学综合完成的毕业设计。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将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在实践中应用,参与课题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佳途径。课程的开展有规范的内容,由实题开始,以副教授职称以上导师和至少两名辅导教师构成的工作室形式展开。将专业教师分为多组,承担不同的设计课题,由学生及工作室教师双向选择,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给予了教师教学充分的自由度。学生在工作室学习不仅深化了所学的专业知识,而且能熟练掌握相应的制作技能,有利于团队管理和协作、现场踏勘、资料分析与研究、设计创新创意、市场分析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科性质要求学生能同时具备设计能力与表现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练习是主要教学方式,实践课程少,实践时间短,忽略了社会实践环节,很难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而开展工作室模式教学正是针对此弊端而进行的改革。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展工作室模式教学很有必要,也迫在眉睫。

教师的素质和学历职称不容忽视。除此以外,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也是很重要的,优秀院校创造的成果,都离不开具有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设计学院的专业教师队伍现阶段年龄结构和层次比较合理,中青年教师占的比例比较大。这就需要学院多提供深造、培训、交流的机会,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继续深造。

针对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对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是大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的继续深造,学院应给予支持、鼓励及制定相关的奖励机制。

2.培训及交流。

社会需求的时效性、行业的发展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推动力,其影响是全面而持久的。而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决定了设计企业的管理技术、经验和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能否及时融入相关的实践教学。因此,环境艺术专业教师在行业间的培训和交流对于促进实践教学的改革及项目工作室的顺利进行是基本保证。教学经验和专业发展的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包括学院内部不同专业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专业教师教学与学院管理层之间的交流。为了保障顺利交流,除了学院提供交流的机会及平台以外,每位教师的积极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制定一些正式的规章制度,采用如展览、座谈、考察等多种交流形式,以形成良好、持久的交流机制及氛围。最后,校际相关专业之间的考察及交流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环节。

四、结语。

每个专业建设的阶段性是必然的,成长是迅速的,过程是曲折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值得肯定的是,目前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理念的探索和发展之路,正是沿着这个发展方向前进。

大班艺术教学探索篇九

1、尝试利用汉字的笔画结构的延伸,结合自己熟悉的事物进行想象添画。

2、体验字画设计的美妙和乐趣,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创意美术的兴趣。

:对自己的名字进行想象添画,体验字画设计的乐趣。

:从自己的名字笔画结构出发,对自己的名字进行笔画延伸和装饰。

1、教师示范电子白板、电脑一台。

2、幼儿作画用的有空白字画框的t恤衫人手一件。

3、记号笔、小号排刷、小毛巾、各种颜色的丙烯颜料,水彩笔。

4、教师有自己字画图案的t恤衫一件。

5、作画时用的钢琴曲一段。

6、视频《中国汉字》。

1、播放视频:《中国汉字的演变》。

2、幼儿说说自己的名字。

3、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图画进行示范讲解:

步骤:先在黑框里写上大大的名字,然后顺着字的笔划向外延伸,延到黑线上面,把他的字开始在变形了,在变化的过程中就有许多形状出来了,说出像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事物进行添画。添画完成以后就可以涂色了。

3、材料介绍。

4、结束部分。

请幼儿穿上画有自己名字图案的衣服互相欣赏,表演。

5、活动延伸:在“星宝贝小舞台”中幼儿可以穿上画有自己设计的字画图案的衣服进行歌舞表演,进一步体验成功的喜悦。

本次活动以装饰幼儿的名字为活动的内容,以微课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用视频的方式呈现学习的内容。微课短小精悍又图文并茂,伴着优美的音乐,炫彩的特效,让教育活动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它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提升了老师的效率,帮助幼儿充分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选材贴近幼儿的经验,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富有趣味性。

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我发现用语言表述的作画过程较为繁琐,幼儿不易于理解,因此微课中我可以将作画的步骤用微课中电教白板图画板一步一步清晰的展示,幼儿可以清晰地了解每一个作画步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还发现孩子们对第二步名字的延长不太理解,微课中画图板可以帮助我更加清楚的在屏幕上展示名字笔画延长的这个步骤,简单轻松,孩子们就能很快理解怎么笔画延长,延长到哪里,哪里能延长哪里不能延长,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模仿能力极强,微课中老师耐心的讲解和一笔一划的演示,孩子们看着微课就能理解名字如何变变变的过程,并且能够轻而易举的一步一步按照微课中教师白板展示的步骤画,甚至能够做到创新,完整的完成此次创意美术活动。传统的幼儿课堂教育能够切身帮助幼儿直接感官活动,但是微课能够帮助教师突破自我,不断创新,为活力课堂再添新的动力。

微课制作也是一项学问,在微课中,老师不仅要像平时上课一样注意,甚至比平时更加注意,注意自己的形象,注意微课所选的题材,好的微课要有一个好的微课题材,微课中的课件要做到精美,也要一个评价修改。不能跳过教学步骤。要突出提示性和知识点,让孩子清楚的明白这节课讲述了什么。微课中没有过多,过啰嗦的话,老师的话要简单明要,里面的提问要恰如其次,最后总结时也要简明扼要,更能够帮助幼儿掌握活动的重难点。

微课的发展是更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能够更加直观,更加新颖,更加吸引幼儿探索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名字变变变》更是结合微课的形式,生动形象的展示名字变变变的活动,孩子们很是喜欢,兴趣很浓。我也很高兴,采用微课的形式,让幼儿对新颖的美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孩子童画的世界,有声与色!

大班艺术教学探索篇十

:新疆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共同团结是发展的前提,11月26日是一年一度的古尔邦节,班上有很多少数民族小朋友,我与汉族小朋友们一起走进他们盛大节日,了解他们的风俗,体验一大家人过节的乐趣。于是我将我园的园本课程《古尔邦节》做了一些调整,设计了本次活动。

1、通过活动使幼儿感受古尔邦节节日的快乐气氛。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回族人民是怎样过古尔邦节的。

3、指导幼儿自主选择多种材料制作过节的食品和服装,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回族人是怎样过古尔邦节的。

教学重点:引导幼儿制作回族服饰和食品。活动准备:

1、布置回族家庭的场景。请来一位回族老师和回族小朋友。

2、《花儿与少年》音乐,回族小帽20只。

3、准备一些馓子、油香、等食物。

4、有关回族过古尔邦节的录像片。宰羊、做粉汤、油香、馓子、烤肉、拜年、唱歌跳舞等。

5、分组活动的材料:玩具羊、玩具刀、彩笔、小纸盘、毛线、皱纹纸、橡皮泥等。

一、以回族老师过节请客的形式引出课题。

1、教师带领幼儿听《花儿与少年》音乐跳回族舞蹈入场。

2、师:“小朋友,刚才你们跳的是什么民族的舞蹈呢?”

师:“今天还有一些回族朋友请你们到她们家来作客,我们来看看她们是谁?”

回族老师:“小朋友,你们好,我是马老师,这是我的女儿迪娜,今天是古尔邦节,我和我的女儿请你们来我家作客,一起来庆祝我们的古尔邦节,好吗?”师:“今天是古尔邦节,是回族的节日,让我们先为马老师送上节日的祝福吧。”(指导幼儿学说问候语和学习简单的回族礼节)马老师:“小朋友们请坐吧。”让幼儿知道古尔邦节是回族的'传统节日,类似于汉族人的春节。)。

二、了解回族在古尔邦节时都做些什么。

1、通过询问主人了解节庆内容。

师:“我们请马老师的女儿说说他们是怎么过古尔邦节的。”

2、教师播放录像片段,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说说古尔邦节的节日内容。

师:“马老师的家里还有他们过古尔邦节的录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在过古尔邦节时都做些什么。”如:宰羊、做油香、馓子、穿漂亮的衣服、唱歌跳舞等。

请幼儿互相讨论。

师:“请小朋友们说一说回族在古尔邦节时都做些什么呢?”

三、教师提议请大家帮助回族老师家准备过节的食品和服装。(以教师与回族教师互动的形式引出这一环节。)。

师:“哎,马老师,刚才我们从录像里看到你们过古尔邦节时要做许多食物,一定会很忙吧。”马老师:“是的,我和我的女儿都快忙不过来了,”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帮帮她们吧。”

1、以一问一答形式向大家介绍材料。(将材料分成两组。制作食品和服装)。

2、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制作。将制作好的食物摆在餐桌上,请制作服装的小朋友将做好的服装给几位回族小朋友穿在身上。

四、师生共同品尝美食,欢庆节日。

1、回族老师招待大家品尝美食:“小朋友们,请来品尝美食吧。”

2、播放花儿与少年音乐,带领大家一起跳舞,感受古尔邦节的快乐氛围,结束。

大班艺术教学探索篇十一

作为幼师的教师,“打击乐教学”对于这门课程将怎样进行教学,每个教师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教学经验与想法。我在自己的打击乐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探索、研究与思考,总结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

科学的教育理论要求课堂教育的形式尽量活动化。演奏打击乐器正是为形式多样化服务的。打击乐教学安排要循序渐进,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进度。结合幼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现有的音乐理论知识程度,具体地安排课时、教学内容。

(二)综合性和实用性原则。

打击乐教学在选材上要针对幼儿师范的专业特点,要结合幼儿歌曲的各种不同风格、题材、体裁的作品,使学生不但从理论上掌握简易的和声配置、多声部的肢体运用,而且还要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乐曲整体表现力。

(三)基础性和趣味性原则。

打击乐教学内容与选择安排应以幼儿歌曲为主,歌曲的旋律性要强,要生动活泼,能够触动学生,以逐步提高学生对打击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打击乐教学变得轻松、愉快、富有乐趣。

(一)内容选择策略。

根据乐曲音乐选择什么样的节奏型、有哪些幼儿打击乐器、这些不同的节奏型在打击乐器中怎样来敲击、不同的打击乐器有什么样的音色特点、不同音色的打击乐器组合起来会有什么样的音响效果以及小型打击乐队怎么样来指挥等等,通过集体与小组练习,创造性地编配练习等教学手段,达到了解和掌握各种体裁的幼儿打击乐曲的整体音响效果,同时也能使学生通过乐器敲击来表达和表现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1.课的内容:包括幼儿歌曲常用节奏型、各种打击乐器介绍及使用、练习等。

(1)节奏型:节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所以在音乐的诸多要素中,节奏最容易被感知。在打击乐中,节奏则尤为重要。认识和掌握大量的节奏“词汇”是极为重要。如果不能准确地打出各种节奏型,也就不能整齐协调地进行演奏活动。

(2)打击乐器:介绍各种打击乐器,示范演奏各打击乐器的基本演奏技能。模仿是音乐学习中最基本、最简单易行的学习方法,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3)练习:从简易的儿歌入手。先让学生练习教材中(或教师)编配的打击乐谱,各个声部熟悉乐谱,相互一起合作演奏,感受乐曲整体的音响;再发挥各组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作能力,用不同乐器或节奏自由编配。而后各组进行创编展示相互观摩学习,这是打击乐活动教学中的一种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强调的是以学生“创作”为主的创作教学活动。这种方法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演奏技能,一定的节奏感,对各乐器音色有了解的基础上。

2.选常用的幼儿歌曲体裁:打击乐活动选材,应该是一些抒情性的、活泼、欢快的、进行曲风格和舞蹈性的.幼儿歌曲。只有学生喜欢的歌曲,他们才有兴趣把活动进行下去。

(二)教学组织策略。

打击乐教学组织是学习演奏、合奏和创造的课堂教学活动。音乐教师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精心组织、安排系列的教学活动,努力探索适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打击乐教学方法颇多,可采用集体授课、小组授课相结合的形式。集体授课主要是教师集中讲授有关打击乐理论知识并示范演奏,相互观摩学习;小组授课是按照班级人数分为10—15人一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教学指导策略。

教师指导这个环节是很重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要求学生创编之前,必须是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演奏技能,积累了一定的节奏语汇,对各种乐器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具有运用乐器进行联想和表达的能力。教师在各组展示的过程中一定要分别对每个组的创编做出客观性的点评,哪个组创编的音响整体效果好,为什么;创编的音响效果不理想,为什么;怎么样的乐器编配、节奏编配效果会更好等等。打击乐器没有固定的配器模式,由于它是听觉艺术,其配器原则以好听为前提。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他的脑海中加升对乐器之间的了解、对各节奏织体的灵活使用。

(一)教师要尊重学生创编:乐曲的声部配器不是唯一的,只要学生的想法合理,整体音响效果好,就可以尊重学生的创编并运用于实践。

(二)演奏中要倾听别的声部:在演奏中注意倾听自己的演奏与他人声部,在知你、知我、知他的基础上达到配合一致。体验整体音响在流动中不断变化的趣味性以及与他人协调合作的乐趣。

(三)培养看指挥演奏的习惯:教师本身示范指挥的动作必须到位、准确,洋溢着热情。通过让学生学会看别人指挥和学会自己指挥的过程来帮助学生掌握作品的整体音响结构。

打击乐教学活动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是需要积累的过程,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一节奏活动的教育价值,采取适当的教育手段,使我们的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真真体会到德、智、育的全面发展。

大班艺术教学探索篇十二

初中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察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的双重基础教育,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觉得应该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有重新的思考。老师主动担负起美术教育的导演特色,充分挖掘美术教育的潜力和资源,根据各校学生实际情况,因校制宜,因材施教,使美术老师大胆地进行美术校本特色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本校特色的美术教育的新思路。

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丰富美术教学素材库。

我认为,特色化美术教学要顺应教改的需要,努力开发各校本地的美术课程资源,也就是说校本课程应贴进本地区生活,大胆对原有教材进行增改。“增”即补充一些学生愿意学、教师擅长或有特殊意义的内容,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表现生活、赞美生活、运用生活。我们正是基于这一点,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标准合理地选择,触景动笔,开展了校内校外实物写生的校本教材的探索、研究,依托本地资源开展课程教学,既神形兼备,又便于操作,这样的教学深受学生欢迎。

二、活用多种材料,开拓表现方法。

运用不同的绘画工具、材料作画,会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效果。老师尽可能和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多种材料,给学生提供各种绘画技法指导,让学生在尝试新的画种的绘画过程中,掌握一些新的表达方式,更加随心所欲地创作,感受美术创作表现的多样性。例如,进行盘画教学,起初是以绘画的方法在真实盘子上创作,接着又引导学生用泥塑的方法造型,然后又引导学生用纸浮雕的形式表达,呈现出不同的立体效果,学生很感兴趣,受到启发的同学还尝试运用树叶,种子等身边能找到的材料进行设计,有一定的创新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想像创造能力。这样才能更好更有成效性的开发我校的盘画教学特色,从中提高学生艺术综合素质,这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三、结合时代发展,拓展美术教育特色。

当前,低碳生活成为人们倡导的一个生活目标。在选择内容的时候,我们要寓趣味性于教育意义的内容中,通过有教育意义的趣味课,能够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利用取材于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各类废弃物,设计成可以欣赏的艺术作品,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的意义。在教学中结合环保教育,学生不但掌握创作的技巧以及创作中的应变能力,还使孩子们了解可以将一些物品变废为宝,潜移默化中渗透了环境保护的教育,从而也使许多学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四、注重校本教材内容的层次性和阶段性。

从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利用校本教材,让每一课内容的选择和实施又都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阶段性,这样使各个层面上的学生都获得发展。例如,用泥成图中摆脱纸和笔的束缚,让学生用双手和泥土进行创作。低年级的学生想像丰富,但在造型和构图能力上还较低,在了解和泥成图的创作过程基础上,让学生将泥形摆上课桌,利用勾勒法、捏造法、拼贴法进行有趣想像创作。内容比较简单,难度也不大,易于操作。中年级学生在基本的创作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探究组合法及其他的方法进行创作。创作作品的方法要多样,内容上应该讲究创新;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造型能力、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我们引导学生用泥巴进行造形设计,并进行色彩渲染,形成彩泥造型中各种动物或常用物品,提高学生造型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做事认真细致的良好的精神。这种泥塑的方法表现,现在我们想在不同的年级尝试用纸造型的方法进行设计,使其立体感更强,更富有装饰的味道。

五、让“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中。

在特色美术教学活动中,老师要让学生亲身地参与搜集、整理材料,体验创作,课堂上注意体现以课堂时间、以教室空间、以活动主动权、以探索权利、以创新可能、以个性张扬的教学特色,满足学生自主的需要,让他们得到美术创作的乐趣,真正做到以“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短短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学生能说的学生说,学生能做的学生做,学生能想的学生想,学生能写的学生写,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如在泥巴造型趣味课中,先让学生体验收集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归类整理,然后确定主题,大胆选择“奇”、“异”、“怪”之类,并展开自己的想象,在相互合作讨论交流之中完善着自己的想法,使孩子们在思维火花碰撞中找到了回归自然的乐趣。他们的创新的想法,表现得淋漓尽致,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兴趣更加浓郁了。

六、学生主动参与美术活动意识显著增强。

美术校本特色的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实践中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美术兴趣和表现的欲望,在调查、分析、发现、实践、创作等各个环节各个过程中,学生显示出了极大的热情。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主动地观察、探究、交往、审美、创作、评价,发展了多方面的能力,形成了健康向上的个性。

总之,美术根植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无限的美。在现实生活中,老师要学会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只要将其合理利用,开发与探索都可以成为初中美术教育的特色内容。在特色化美术教学的探索中,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努力引导他们走向自然,在熟悉生活中中寻找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真正让学生嗅出生活的清新,看出生活的美丽,品尝生活的快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

大班艺术教学探索篇十三

1.学会歌曲旋律,并根据图画创编歌词。

2.能够体会和同伴画地球的乐趣,萌生喜爱地球的情感。

1.课件准备:《画地球》歌曲及伴奏;画地球图谱。

2.纸面教具:《地球》(幼儿每组一份)。

3.材料准备:彩笔若干、白色小纸张(幼儿每人一张)。

一、教师清唱歌曲《画地球》,边唱边画,请幼儿边听歌边看教师作画,并说说教师画的是什么。

1.教师唱到“……白云、蓝天。”时停住,引导幼儿说说教师画的是什么。

——老师画了哪些东西?

——猜一猜,老师画的是什么?(地球)。

2.教师继续唱完最后的歌词,并做总结。

——地球上有这么多不同的景物。我们都住在地球这个美丽的家园里。

二、播放歌曲《画地球》,引导幼儿欣赏并模拟作画。

1.完整播放歌曲第一遍,引导幼儿欣赏。

2.再次播放歌曲,引导幼儿边听歌边徒手作画。

——地球就像一幅美丽的画,让我们举起小手在空中把它画出来吧。

三、引导幼儿说说画地球的事情,根据幼儿的回答逐一出示图谱内容,再带领幼儿根据完整图谱唱出歌曲。

1.引导幼儿回顾画地球的事情,并根据幼儿回答逐一出示图谱内容。

——刚才听歌时你们是怎么画地球的?先画了什么?又画了什么?

2.播放歌曲伴奏,请幼儿根据图谱唱一唱,待幼儿熟悉后图谱内容后再按竖的顺序?

唱一唱。

——我们的地球真美丽。让我们看着图谱唱一唱吧。

——刚才我们唱这些景物时,是怎么看图谱的?(横着看)。

——那你能不能竖着看图谱,按照竖的顺序再唱一唱呢?试试吧。

四、出示纸面教具《地球》,引导幼儿画地球,再根据画的内容创编歌词。

1.出示纸面教具《地球》,引导幼儿想象地球上还有哪些景物。

——除了歌曲里面唱的,地球上还有什么呢?

2.出示白色小纸张,引导幼儿在纸张上画出地球上的一样东西。幼儿创作完毕,教师再每组分发一张纸面教具《地球》,请幼儿将画好的图贴在上面。

——我们一起来画地球吧,每个小朋友在小纸张上画出地球上的一样东西。

——你们都画好了吗?画好的小朋友,把图画贴到地球上吧。

3.请幼儿根据创作的地球图画创编歌词,说一说再唱一唱。

——我们请一组小朋友来说说他们画的地球吧。

——你们能把这幅画唱出来吗?试试吧。

大班艺术教学探索篇十四

1、了解中国画颜料中的花青色和钛白色,感受青花瓷盘中色彩的独特美。

2、尝试运用已有的中国画颜料对盘子进行装饰。

3、与同伴分享青花瓷盘创作的成功。

1、青花瓷盘幻灯片;2、圆形的纸盘,花青色颜料、钛白色颜料、棉签;3、教师装饰好的青花瓷盘。

一、参观青花瓷盘展览会。

二、教师启发幼儿说一说在展览会中你看到了哪些青花瓷盘。

提问:(1)青花瓷盘主要都是什么形状的?

(2)青花瓷盘上有什么图案?

(3)青花瓷盘上主要有哪些颜色?

三、幼儿欣赏青花瓷盘的幻灯片。

1、感受青花瓷盘色彩的独特美。

2、欣赏青花瓷盘图案的装饰美。

3、欣赏青花瓷盘装饰的多样性。

四、出示教师作品。

五、介绍操作材料。

1、操作材料:盘子和颜料的使用方法。

2、幼儿创作。指导幼儿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掌握装饰的方法;指导能力较强的幼儿大胆进行图案的设计。

3、幼儿请客人老师欣赏自己的作品。

4、展示幼儿作品。

六、小结:在生活中青花不仅可以运用在盘子上,在瓶子、服装、拎包等很多生活用品中都运用了青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青花带给我们的美吧。

七、延伸活动:感受青花瓷的艺术美。

大班艺术教学探索篇十五

1、尝试报纸的多种玩法,发展想像创造力和合作能力。

2、学会废旧物品利用,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1、足够数量的报纸。

2、小奶瓶、包装纸、瓶盖、蜡笔、剪刀、透明胶、字卡、

湿巾。

3、轻音乐、ppt。

一、找一找:教师出示汉字卡片,看看谁能快快在报纸上找到,调动起幼儿和报纸玩的兴趣。

教师:我们可以用报纸玩认字的游戏,还可以用报纸玩什么呢?

二、玩一玩:讨论、尝试报纸的各种玩法。

折报纸:幼儿可根据已有的折纸经验折出喜欢的作品。

撕报纸:可按自己的意图撕出不同的图案。

重点:激发幼儿的想象创造力,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团报纸:把报纸团成球,可互相扔或滚动或放在头上顶。

踩报纸:两个幼儿踩不断折叠变小的报纸。

重点:增强幼儿的合作能力,体验合作带来的乐趣。

三、做一做:创意设计、创意表演。

1、自由组合,分组设计报纸服饰,教师个性指导。

教师了解幼儿的构思,并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解决幼儿制作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做鞋子时可以采用折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剪贴方法,服装设计时,报纸不够大可以将几张报纸用双面胶粘贴起来做。

2、幼儿穿戴好报纸服饰,伴随音乐自由个性表演。

同伴间互相帮忙穿好服饰,也可自愿组合进行表扬。

四、看一看:通过观看ppt,

了解其他班级小朋友用报纸都做什么,拓展幼儿的经验,为下一次的活动开展做铺垫。

环境问题已变成全球性问题,每个人都在关心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对于即将进入小学的大班孩子来说,培养他们关注周围环境质量,萌发初步的环保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艺术领域《好玩的报纸》它是主题活动《报纸的再利用》环保系列活动的内容之一,活动充分挖掘幼儿的已有经验,将探索尝试报纸的多种玩法和创意的制作作为教学的载体,帮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拓展幼儿的认知外延。活动开始,通过幼儿在报纸上找教师出示的一个个汉字游戏,充分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探索报纸的玩法中,让幼儿充分体会到废旧报纸的价值,在创意设计、创意表演中牢牢把握孩子的生活经验,真正让孩子体味自由创造美。为了能让幼儿积极动脑,大胆想象思维,在活动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利用旧报纸玩出花样。为了能实现目标,我先通过让幼儿自由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尝试,只要是幼儿尝试操作的、创造的,我及时给予肯定,并注重幼儿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倡导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现代化儿童学习方式。

大班艺术教学探索篇十六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太空泥制作工具。

一、开始部分。

1、师幼问好。

二、基础部分。

1准备好蛋糕的底部,用工具刻出一圈凹槽。

2、把皮泥用手掌揉成圆球,再用手掌按压成厚饼状,放置在蛋糕的底部之上。

3、选出自己喜欢的颜色揉圆按压成薄饼状贴在上面做奶油层。

4、进行小猪蛋糕的主题制作“小猪”选择位置将做好的'小猪放置在上面。

5、下来进行最后的装饰部分:用圆球、长条和喜欢的水果(草莓)装饰剩余的部分,让你的蛋糕看上去更丰富、更精美。

1、相互欣赏做好的蛋糕。

2、教师总结。

1、在以后的活动中可以采用多名幼儿合作完成的方法,作品效果会更好。

2、思考的时间,这样做出来的东西会更精美。

3、列在桌子上,同伴之间相互介绍自己的作品,这样更容易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学习指导:

通过课件的展示,结合讲解与示范,为学生在学习歌曲《梨园英秀》的第二部分内容提供一定的帮助,克服节奏上存在的难题。

配套资料:

课件、小猪蛋糕。

制作技术介绍:

首先本人对制作《小猪蛋糕》教学环节采用了直观的教学方法,根据这一设计流程,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定了相应的ppt教学课件。由于教学配套cd中的音乐不能直接插入到ppt中,所以我采用了手机录音cd音乐的方式,再通过格式工厂将录音转换为mp3格式,最终插入到ppt课件中。最后打开网络下载的“超级录屏”软件,播放之前做好的ppt课件,并加以个人解说,通过“全屏录制”的方式,将课件内容和解说词很好地结合到一起,录制成此视屏。

大班艺术教学探索篇十七

1、认识、了解小熊的基本形态,培养立体造型的能力。

2、掌握捏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积极参与制作的兴趣。

一、导入:

哈喽!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芳老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玩泡泡泥吧,看看今天我们要捏的就是这只超可爱的小熊,这只可爱的小熊的做法非常简单,只要用到三种颜色的泡泡泥(黑色、棕色、白色),现在就和老师一起来捏这只可爱的小熊吧!

二、新授:

第一步:

1、取棕色泡泡泥(量根据自己要做的小熊大小来定)反复揉搓,搓圆作为熊的头部;

2、取两份少量棕色泡泡泥搓圆压扁作为小熊的耳朵;

3、取少量黑色泡泡泥俩等分搓圆压扁作为小熊眼睛;

4、取白色泡泡泥搓成棒球形压扁,放置眼睛下方;

5、取黑色泡泡泥少量搓圆作为小熊鼻子;

6、然后取少量黑色泡泡泥搓条状,放置小熊胡须。

第二步:

1、取略多于头部的棕色泡泡泥搓椭圆作为小熊的身体;

2、取四等分棕色泡泡泥搓成水滴状作为小熊胳膊和腿,其中胳膊略细一点;

3、取少量棕色泡泡泥搓圆放置小熊尾部;

4、稍作调整,大功告成,有没有很可爱?

送小熊回家。

近段时间,孩子们对泥工特别感兴趣,一有机会便将泥工的.工具抱在手中爱不释手。今天,在孩子们的期待声中,泥工活动终于要开展了,看他们兴奋的劲儿,好象从没玩过橡皮泥似的。在我讲解的过程中,已经有好几个幼儿在位子上跃跃欲试了。好不容易听我讲完了,全班孩子几乎同一时间拿起橡皮泥就捏。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老师喜欢学生踩着他的脚步向前,若有不同意见和想法就一干子打散,以致我们都不敢有特别的想法,墨守成规、思维束缚。

不管是什么样的答案,都不是我开展这个活动的目的。只要孩子喜欢参与,并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信心,愿意将自己最好的宝贝展示在其他人面前这就够了。

孩子是活生生的个体的人,他不是一样东西,不需要用一个模子来刻画他的人生。学前期的孩子是最天真、童趣的,他们有着各种有趣奇妙的想法,我们老师要做的不是统一他们的想法,而是要好好好护他们的奇思妙想,肯定他们与众不同的想法与看法。不要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儿童,不要用同一种目标去规定所有的儿童,请还给孩子一个自由广阔的天空!

大班艺术教学探索篇十八

1.感受异域风情的舞曲,尝试用不同的手指动作表现阿拉丁买灯的故事情节。

2.迁移生活中买卖游戏经验,通过观察、比较、语言提示灯发放记忆动作。

3.体验买灯游戏中有趣动作交流并感受期待带来的快乐。

经验准备:了解阿拉灯神灯的故事。

物质准备:面纱、铃铛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投影、电脑。

1.故事导入:

阿拉丁到集市去买灯,一开始他准备出2块钱,卖灯的人不同意,他想:“那就再加一块钱吧。”3块钱卖不卖?还是不行!那就5块钱吧。卖灯的人终于同意了,好开心啊,阿拉灯围着灯仔细的看了看,终于决定用擦的方法来试一试这盏灯是不是神灯。

2.感知音乐结构,尝试用动作表现不同的手部动作:

(1)教师随乐动作,幼儿初步感受音乐。

(2)教师随乐动作,引导幼儿进一步感受2、3、5块钱动作的不同。

师:2块钱怎么出的?3块钱怎么加的?5块钱又怎么出?

3.进一步感知动作,玩神灯游戏。

(1)教师带领幼儿随乐表演。

师:现在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试一试。

(2)创设买灯场景,教师带领幼儿随乐动作。

(3)教师带领幼儿起立动作。

(4)配班教师扮演卖灯的人,教师带领幼儿游戏。

(5)配班教师和个别幼儿一起扮演卖灯的人,教师带领幼儿游戏。

(6)个别幼儿扮演卖灯的人,教师带领幼儿游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