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的目的是为了促使我们思考、反思并从中获取经验教训。总结应该具备简洁明了的结构,清晰地表达出事物的来龙去脉和关联性。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欢迎大家一起来欣赏。
教育场景中的初中作文教学篇一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情感教学法已经被纳入了教学要求中。这就要求初中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加入情感要素,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通过使用情感教学法,可以让学生逐步树立高尚的情操,进而让学生具有一个健全、独立、健康的人格发展。
一、情感教学的基本概述。
众所周知,情感是一个人具备的对于外界的情感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一个人基本的情感要素包括喜、怒、哀、乐等。在教学心理学中,情感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行为往往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的时候,充分利用学生的情感因素进行有技巧性教学任务的开展,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用一定的理论方法和教学方式,将自己的意愿传达的情感要素传递给学生,并让学生感知,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语文这门学科本就是一门具有较强情感色彩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使用情感教学法,既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认知程度,又能够让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进而对语文学习充满了兴趣。
(一)使用情感教学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成为学生持续学习的源动力。激发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烈的兴趣,就能让学生随时保持新鲜的心态,用一种探究式的眼光去提出质疑,解决疑点。因此,在新课改推行的形势下,符合课程要求的情感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使用推广,既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目光,又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积极的探求问题、解决问题,从探索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使用情感教学能促进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发展,拓展学生的认知程度。
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帮助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一个过程,但是又由于初中学习阶段,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较少,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在这个时期内,情感教学方式的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发生积极的变化,进而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情绪体验。同时,情感教学方式的使用还能够增强教学有效性与直观性,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具有多样性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层次与认知水平。
(三)使用情感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升学习效率。
教师利用情感教学法,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个的氛围中学习,自然会学得生动、学得活泼、且富有效率性和创造性。此外,通过情感教学法的实施,可以让学生的情感理智得以发展,进而为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端正的学习态度而打下坚实基础。而情感教学地使用,能够让教师凭借自身的情感流露去让学生感到快乐。并在传授课程时,通过各种不同的情绪表达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下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一)教师深挖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情感处理。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就每一篇课文的作者成长经历、情感体验等进行一个详细介绍。通过这些介绍,学生自然会对文章的写作背景或者是写作意图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在心里有了一个基本的情感基调。其次,在深入学习的环节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抓住课文内容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情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这样自然会产生一些不一样的情绪体验。这种以情促情的情感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很好的`氛围,让学生被文章中的真情实意所打动。最后,教师“趁热打铁”,继续为学生的情感积蓄“加码”,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塑造情感。
(二)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是一个具有情感情景氛围的学科,因此,初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一课程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营造不同的教学情感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情感教学方法的有效使用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一种兴趣盎然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寓言或者是文言文的时候,传统的教学一般都是教师采取口头翻译讲解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懈怠感,不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更不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学到的东西自然会让学生感觉很抽象,距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这时,如果教师巧妙地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就能很好的解决传统教育带来的弊端。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对所学课文中的人物以角色扮演的形式,体会作者的创造情感。例如,教师教授学生完成《皇帝的新装》的课文的时候,就可以要求学生分别以皇帝、大臣等形式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演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中融入适当的现实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内心情绪。
语文内容的教学本就是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这一关键点,采取各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将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相连,从而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翻涌,进而以此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点。例如,在学习《我的母亲》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把母亲对自己的好进行一一的描述。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将自己在生活中与妈妈相处的点点滴滴进行一一地回忆描述,通过这些回忆和描述,感受到母亲的辛苦与不容易,进而对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有着更加深刻的感受和体验。这种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情感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的方式,不但能够很快地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孝顺父母,关爱家人的良好品质。对初中语文教育而言,情感教育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使用情感教学方式,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够有效提升语文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育场景中的初中作文教学篇二
摘要语文教学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所不曾出现过的。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因为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语文教学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一方面要在教学内容上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习语言,又要学习文化和科技知识,而在教学方法上不仅要研究教法,还要研究学法,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现结合本人这些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具体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一、改进教学方法、变“教”为导。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但是传统的语文教法却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但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却显得苍白无力,教师的一时口舌快活,而学生却“雾里看花”.所以说,现在的语文老师要考虑:1.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2.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3.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4.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内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二、改变教学观念,创设新情景,导入新视角。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那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并且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
(一)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让学生勇于质疑,善于求异。
学生能质疑,表明他已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发现过程中已有所探索,已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正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曾言、敢做别人所未做,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的创造品格。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进而发现新问题。
(二)突出“思”字,变学生的“学答”为“学问”.
一直以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大多高分低能,何谈创新?为此,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
(三)创造性地进行作文训练。
作文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了材料,才能“下笔如有神”.在作文训练中,我们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提前明确协作任务,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材料。2.可一周改一篇为两周改一篇,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3.为保证大面积提高写作水平,要加强检查力度,增加交流次数,提高评析质量。另外,还可借办黑板报、办小手报,向报社投稿等方法激发学生创作欲望,提高写作水平。
三、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水平。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的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水平直接相关。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一方面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标新立异,同时也要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把自己这些创新的教育方式方法更好的展示出来。以前,教师授课一直拥有得失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近年来又多了一块小黑板,稍微丰富了一点。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紧接着又多了投影器、配了录音机,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总吃菠菜豆腐总会腻的,因为投影片总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时间久了,也就索然无味了。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的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教育场景中的初中作文教学篇三
高二东。
长期以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方法无非就是利用板书、图画,“进步一点”了就用投影仪投出,而教师口头朗读或是范读课文,条件好的学校利用录音机。当然,还可以利用各种背景资料如电影、电视片段、动画等用录像机、电视机。这样的效果虽然好多了,但也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不仅牵扯的电教设备多,掌握起来难度大,使教师对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电教手段望而生畏,不想使用,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各种设备的转换要耗费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使学生注意力受到分散,不利学生的听讲,何况普通的初中学校又由于种种条件所限,上这样的语文课可不那么容易。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将来自投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的各种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有机地综合在一起,用一种设备实现课堂教学的电教化呢?多媒体计算机的出现,使这一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计算机将来自不同途径的信息像人的大脑一样进行了综合处理,将经过处理的信息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各种信息不再只是简单的叠摞,而是建立了一种有机的、逻辑的连接,不仅把学生的听觉、视觉等一起调动起来,容易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节省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我在平时通过自己做课件,使用课件,给学生演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将自己的一点体会写出来,与广大同仁交流。
一、多媒体的运用加大了课堂内信息的容量。
语文课就是进行语言信息的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或者说,是语文信息的变换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在一定时间内给学生传导最多信息,使他们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多媒体计算机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就会增多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
例如在初中第一册《春》的教学中,我就可以使用自己用authorware做的课件,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课题从不同的角度飘入背景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清屏后随之出现作者的头像与简介,使学生在对作者的形象有一个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作者的情况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师再补充作者的有关情况,使学生对作者有更深的认识。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屏幕上出现五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五幅小画可做按钮使用,用鼠标选择需要播放的段落,也可用键盘上的数字键1、2、3、4、5来选择,另外再做一个退出按钮。每段都可重复播放多次。每段的形式为屏幕左边上方出现该段主题,如春草图,主题下方开一小窗口,在此小窗口可出现连续的图画、视频图像、动画等。整个屏幕的右边,在一个矩形框中出现该段文字,该段文字的范读贯穿始终。在使用时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范读,然后再让学生跟读。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这样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信息通道并不是越宽越好、传递速度越快越好,而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能接收的程度为准,只有这样,才不会造成信息的浪费或干扰。
二、多媒体的运用易于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现在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前提下,较多地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但教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关键是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
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
如在讲《敕勒歌》时,开始学生觉得这首诗平白如话,没什么意思。于是我做了这样的一个课件:一开始,在屏幕上出现一些静止的画面,分别对应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学生看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反应。这时,我就可以启发学生: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都是什么颜色?哪些景物是这幅草原画面的主体形象?它们各占多大的比例?你认为在这些图画中还应加点什么?这时,学生们定会活跃起来,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来描述他们“看”到的草原景象:在无垠的蓝天下有一片辽阔碧绿的草原,在和风吹拂下,丰茂的草木府垂摇曳,绿波此起彼伏,正在吃草的白色羊群时隐时现。而那草原与蓝天之间镶着的紫色远山,又勾勒出了天高地广的恢宏气象。接着屏幕上出现了与同学们想象一致的有关草原景色的录像,使他们真正看到了雄浑豪放的北国草原,从而共同感受到了诗的美。我随后就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想象,牛羊是这幅草原图画的主体形象,是绿色锦缎上托出的明珠,是画中的诗。美妙的是作者不是把这个主体形象死板地画在那里,也不是一开始就让看到,而是直到末了才时隐时现:风吹草低,现出了牛羊,言外之意就是风吹草起,又隐没了牛羊。那么,草原深处还有多少牛羊,还有多少美的事物,那放牧牛羊的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是天真活泼的姑娘,还是踏着牧歌归去的小伙子?……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就会徜徉神游于这个广阔的审美空间,尽情地领略这首诗的神韵妙境,充分地品味这“诗中有画”的美景。
把多媒体技术引入初中语文课堂,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带来强有力的冲击之后,这也对广大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掌握这一工具,才能适应新时代语文教学的要求。
作者邮箱:ged4059@。
教育场景中的初中作文教学篇四
(山西晋中市祁县第五中学)。
摘要:创新是人类之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创新教学,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对于现在的很多初中生而言,语文学习就是一种煎熬,再加上老师上课时又是千篇一律,实在没有兴趣去学。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创新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好语文。
教育场景中的初中作文教学篇五
将信息技术导入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摆正信息技术的定位,即辅助性教学,这也就意味着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仅仅是课本教材及教师讲课的辅助工具。很多语文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时陷入喧宾夺主的误区,整堂课使用课件做讲解,连朗诵都用课件来代替,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不带语文课本上课的现象。正如学者李晖所说:“原本应该充满师生情感交流的课堂变成教师点鼠标、学生观屏幕的‘人机对话’。”这是万万不可取的使用方法。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就坚持辅助性原则,即以课堂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语文教学。以人教版初中教材为例,《敬畏生命》作为一篇感慨生命之伟大与力量的散文,不需要过多使用课件,仅在开堂时为学生展示作者背景与写作风格即可,其他时间教师要以书本为主,让学生细细品味文章中流淌的那种真挚的情感,从字里行间挖掘自然万物的生命力,引导学生“敬畏生命”。同样是以自然万物为描写对象的文章,《在紫藤萝瀑布》这篇托物言志的课文中,教师便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浓密绽放的紫藤萝,并将作者的精妙语言和词汇呈现在课件中,通过着重强调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和在描写紫藤萝时用词的精当,引导学生写好景物作文,加深对语言运用的体悟。
二、坚持启发性原则,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素材。
在语文教学中,在教材知识之外,教师还需要为学生补充作者生平、文章创作背景、同类作品赏析等诸多内容。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这些都是由教师通过口头表达的,学生往往听过即忘,很难有深刻的印象。在这个时候,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强大的展示力、能够在短时间内为学生补充大量的素材知识的优势便显示出来。但是笔者想要强调一点,即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拓展学习素材的时候,不能因为贪多而一骨脑地复制到多媒体课件上,而是要坚持启发性原则,精挑细选能够调动学生思考欲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内容来展示,让学生全面了解文章的同时又培养起发散思维。如《背影》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作者朱自清的介绍,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这篇文章,但是不能不加辨别地采纳朱自清的事迹,像朱自清在最困难的时候拒绝美援面粉的高风亮节,朱自清在开拓新诗的道路笔耕不辍、付出辛勤劳动的事迹,虽然这些故事都是作者朱自清高尚人格的彰显,但是与渲染父爱、感悟父子浓浓亲情的文章主旨并不搭调,反而会误导学生的阅读思路。笔者在这堂课中,通过课件展示朱自清与父亲自幼的种种矛盾和随时间逐渐被亲情所融化的故事,为《背影》的学习铺垫情感基础,达到良好的启发效果。
三、坚持灵活性原则,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大胆灵活地利用,通过信息技术特殊的声音和视觉效果,创新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将仅靠语言和文字描述的文章内容用信息技术情境化,达到化虚为实的效果,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性感共鸣,让学生在真实的感受与体验中对人、事、物进行思索和感悟,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教学目标。以《苏州园林》和《故宫博物院》等课文的学习为例,在班级内很少有学生到过这些景点游玩,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把苏州园林和故宫博物馆的观赏视频播放到大屏幕上,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和解说,让学生先“游”一遍景点之后再进入课堂学习中,文章中描写的美妙景物对于学生来说就有了一种体验后的亲切感,学生也会深深慨叹文章中对景点精致描写的优美句子,并潜意识地模仿这种景致描写语句。此外,灵活性原则也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将多媒体课件、板书、教材融合贯通。在课堂中经常会有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反应即兴讲解的知识,这些未做准备的知识,就可以补充到黑板上;同时,对于学生在课堂中比较好的理解和发言,也可以写在黑板上,使课堂教学做到全面、细致。
四、坚持拓展性原则,优化语文作业点评模式。
完整的语文教学不仅包括课堂学习,也包括课后作业练习。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将信息技术与语文作业相结合,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出课堂、进入日常生活。笔者在语文作业点评中,将点评的权利通过信息技术交予学生。笔者申请一个qq群,让学生把自己的语文周记和学习体会等写作作业上传到群共享中,所有的'学生都可以看到同学的作品,并定期组织学生为同学作品进行推选和评价。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因为本来写作作业只有老师才能看到,很多学生抱着应付的心理来做作业,但是当作业要“公之于众”,特别是呈现在自己的同学面前时,学生内心的竞争意识便调动起来。每位学生都渴望自己写出的文章能够得到同学纷纷留言给予好评,所以他们在写作的时候便格外认真,鲜有马虎应付的现象。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信息技术作业”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总而言之,要成为新时代课堂的优秀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并从行动上不断优化使用策略,让语文学习焕发出属于时代的个性色彩,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从语文课堂出发,积极与信息技术技术整合,扬起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小船,这是时代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呼唤,同样也是素质教育与新课改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但是不能否认,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作为一种动态的教学方法,由于不稳定因素多而导致教学难度也会相应增大,而且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诸多中学语文课堂的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一线语文教师的共同研究与优化,以寻求更加科学合理的、更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实践策略。
教育场景中的初中作文教学篇六
(四川省甘孜州雅江县中学)。
摘要:创新,是一个人不断进步、不断探索和前进的源泉和根本动力,因此,创新教育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显得格外重要,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要知道,只有富于创新能力、想象力和好奇心的学生才有更大的进步空间,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语文学习。
创新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只有学生和教师清楚地认识到创新教育对于学习和知识积累的重要性,才能让语文学习变得轻松而且容易,更能有效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收获更大的进步。创新教育存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盲目的教育教学就显得毫无意义,现总结方法如下。
一、将语文教育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变换学习的角度进行语文学习。
语文学习如果只是将着眼点放在古诗词、生僻字上的话,学生可能会付出很多时间,但是付出与回报很难成正比,这就需要我们将创新教学应用于语文的教育教学中去,将语文教育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比如说,讲述《荷塘月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提前感受荷塘的美丽风光,对于课文的.讲解和知识点的把握就显得至关重要,让学生的印象更加清晰,知识点理解更加深刻,这就是将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与生活联系起来的关键所在,更是创新教育的精髓所在。
二、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研读教材和资料,将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现如今的初中语文教学可谓是千篇一律,学生很难有所创新,教师更是借助参考资料进行千篇一律的讲解,使语文课堂缺少创意,更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此,作为教师,应该在充分分析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研读教材和资料的同时,积极地进行创新教学,将学生的学习思路尽量延展开,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放飞想象的翅膀。
三、多元评价学生,让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多元评价学生是21世纪评价学生、评价人才的标准,更是我们语文创新教学应该发展的方向,这样能够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语文学习的丰富多彩,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复杂多样,这样,他们才会以百分之一百的热情和努力去浇灌语文的蓓蕾,收获更大的进步,让自己在语文创新的道路上收获更大的进步。
总之,初中语文创新教育势在必行,更是每一位师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该高举创新的伟大旗帜,让语文创新教学深入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深处。
参考文献:
靳立琴。初中语文创新教学初探[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08)。
教育场景中的初中作文教学篇七
情感教育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设置,关注学生态度、情绪等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情感发生变化,向着更高级的情感品质发展,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促使教学活动顺利的进行。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即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具体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将其传递给学生,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初中阶段作为学生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因此,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情绪情感的培养,积极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导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情感素质。
情感教育是新课改背景下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要求将情感教育与过程方法等内容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语文教学目标的完成。新课改强调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把握和课程所要求的教学内容外,更加关注和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情感的需要。在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激发其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从而主动探索语文的奥妙。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提高审美情趣,使语文教学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而这也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一)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融汇情感教育。
教师应注重将情感教育有效融入到语文教学内容中,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这就建立在教师对于教材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合理挖掘其中情感教育的因素,并结合具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营造完美情感氛围。这不仅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注重语言的运用,通过精彩的描绘将课文内容生动的重现在学生面前,给予其以美的享受,陶醉在中国传统文字的美妙之中,还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经历,领悟语文课文中所要传递的信息和感情,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这一过程建立在教师对教材内容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并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可以以集体朗诵的形式品味古文和诗词的美好,也可安排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通过亲身体验人物所处的环境,揣摩人物心态,从而带入具体的情景当中,以互动的形式激发其情感体验,从而能够更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把握语文学习的精髓。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初中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声音等形式再现课文内容,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其客观、真实的情感。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更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扩展其情感空间,使得语文教学效果更佳明显。如在讲述初中语文《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济南冬天的相关图片和视频,配合有感情朗诵,为学生营造真实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济南冬天的美景之中,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高尚的情操,对于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三)注重教学实践,有效培养情感。
初中语文除了注重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写作和阅读理解方面的能力之外,也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人文意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初中语文在培养学生实际语文运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实际的写作课程和阅读理解课程,锻炼其正确运用词语表达感情、抒发感情的能力。而语文知识的积累,不仅仅来自于课堂上的教师教学内容,更多的来自于生活中的实践和观察。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从自然中领悟到美,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能力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综上所述,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语文教学重要目标和任务。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观念束缚,积极开发情感因素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成果,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向着全面发展的目标迈进。
教育场景中的初中作文教学篇八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白庙乡白庙初级中学)。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落实,高效课堂已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所以课堂教学的改革就在于抓好课堂。主要针对当前农村初中语文高效课堂进行阐述,而人性教育又成为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我们学校,作为一所偏僻的农村初级中学,在学生教育方面更应该积极挖掘校本资源,体现人文关怀,进一步开设好“地方课”和“大课间活动”,使语文教育有新的内容。
关键词:语文教育;高效课堂;人性教育。
对于农村初中语文教育,我想用两句古诗和一句哲理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那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又正如鲁迅《故乡》中所写:“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如今我们对教师的行为和角色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传统的语文课教学能否适应当前教育,这给语文教学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其实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是教师的观念、行为、角色、方法的调整,而高效课堂又如何体现出来,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求“简化内容、缩小容量、动脑动手、操作体验”,从而达到既高效又人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曾经的“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已不复存在,现在的中学生有了更多的思想、个性、追求和情感。而语文教学却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学生看到它就觉得枯燥乏味、讨厌无趣,更谈不上怎样热爱,学习成绩就更加不容乐观。所以,我想谈点自己的想法,达到“抛砖引玉”“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课堂中的'问题。
用新课改的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审视农村初中语文教育,存在如下问题:
1.绝大多数学校对教学成绩要求过高,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也就过高。一味地要质量,忽视了对学生人性教育的关怀。
2.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抑,学生的自身价值没有得以体现,更谈不上高效课堂。
3.由于学校承受着社会评价和家长期望的双重压力,所以就一味地要成绩、要质量,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性引导和精神教育,所以学生中的不良心理倾向、不健康嗜好,乃至暴力行为有增多的趋势。
针对农村学校的特点,只有实践和探索,才能谋求解决之道。()因此,我在学习《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和《和谐理念下的高效教学研究丛书》之后,我认为开展农村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中的人性教育很重要。
二、学习目标的问题。
农村初中语文学习目标必须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人性教育。语文课是关注人的精神世界,造就人的完美品格的教育。简言之,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懂得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的教育。我们需要着力挖掘和利用学校自身的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等,走出一条切合校情、师情、生情的道路,能够优化学校教育环境,提升学生素养,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转变师生观念,大力开展语文中的“人性课程”,不断加强各科之间的渗透力度,在文明礼仪、交往协作、强化责任心、关怀心方面,使学生的素养得到改善,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能同步和谐发展。
基于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和反思,我认为:(1)情感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到底是否有帮助;(2)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3)寻找一种适合农村语文课堂的情感教学模式;(4)怎样使语文老师让学生不厌语文课;(5)体现高效课堂的精神实质。
三、方式方法的问题。
随着洋思模式、杜郎口经验的全面落实,如何使这种教学模式适应我校的语文教育,我们很有必要反思目前我校的语文教育教学,进一步做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兴趣爱好与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利用本校的人力、物力和文化资源,开设好“地方课”和“大课间活动”,使语文教学体现高效内容。我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开设地方课程和大课间活动。让学生了解本地的文化遗产,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并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当然,我们也不指望通过地方课程和大课间的开设就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我们确实感觉到这类课程的开设对于提升和帮助语文教育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2.开设校本课程。让学生形成强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树立“今日我以学校为荣,明日我为学校争光”的感恩意识、回报意识,始终以我校的特色为荣,从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使学生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乡、爱国家。
3.开设传统的社交礼仪课程。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应有的社交礼仪,让学生逐步明白讲究礼仪是做人的基本品质,使校园的各种陋习不复存在。
4.开设经典诵读课程。这样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国学的博大精深和语言魅力,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尤其是情文并茂,洋溢着人性真谛的好作品,可以长久地印存在学生的记忆当中,给学生以精神滋养,使学生能从中感受到人性的关怀,既达到教育的目的,又使课堂教学改革向前迈进了一步。
四、教后记的呈现问题。
老师在上完课之后,是否反思本节课的优与劣,是否二次备课,是否调整教学策略,是否让语文高效课堂得以呈现,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让语文教育更好地开展,才能让学生对语文课更感兴趣。
1.强化语文课程中的人性教育,对学生进行感染教育,使学生从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养料,增加知识,培养良好的价值观,使学生明确人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多种养料的滋养。尤其是名着、名篇、名作、名段、古诗词曲的阅读与鉴赏,更能激活学生的各种文化素养。
2.长期开展“读书活动”以及写读后感的习惯,使不同的知识在个性化阅读中融汇,使学生在与课本的交流与对话中感悟祖国文字的魅力,所以广泛阅读优秀文学作品、传记作品、科普作品、美文,都可以给学生以情感感染和审美熏陶。逐步提升学生对自身精神世界和生命过程的审视和关注,这就是语文高效性带给学生的精神食粮。
这是我在学习《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和《和谐理念下的高效教学研究丛书》这些书籍,以及在许多年教学过程中所感悟到的一点心得。
参考文献:
何嘉隆。农村初中语文创新教育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0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场景中的初中作文教学篇九
摘要:本文从赏识学生的学习进步、赏识学生的道德情感、赏识学生的质疑意识三个角度阐述了初中语文教学中以赏识教育理念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策略。
语文学科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但初中语文教学总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导致无法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失去学习自信。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应以赏识教育理念为指导,赏识每一名学生的闪光点与智能优势,让学生在被赏识中重燃学习热情,稳步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一、赏识学生的学习进步。
赏识学生的学习进步,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积极表现与突出进步给予赏识性评价,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所付出的点滴努力都被教师记在心中,进而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学生的学习进步会直接反映在考试成绩上,为了避免伤害学生自尊,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考试成绩予以纵向评价,以量化数据激励学生进步。具体到本班学生,笔者会认真记录他们在每一轮考试中的成绩,并绘制成个人成绩折线图,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成绩起伏。当学生有了明显进步时,毫不吝惜地予以表扬,肯定学生所付出的积极努力。此外,还可结合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状态,如主动回答问题的次数变多、与同伴展开合作学习的效率有所提升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为了保证赏识教育的实施效果,需要控制好赏识力度与赏识时机,以“饥饿营销”策略保证教师赏识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失为一种好做法。
二、赏识学生的道德情感。
初中语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语言文字与文学知识外,还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情感与人生哲理。因此,教师既要赏识学生的智力发育,又要赏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显露的道德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新课程的目标之一,要求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是非观念与真善美的品质,帮助学生明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断优化与完善学生的行为习惯。如教学《风筝》一课,笔者鼓励学生以5人为一组学习本课的生字词,探究文中主人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并根据段落结构总结段落大意与课文主旨。在本轮教学活动中,有一名学生的表现十分优异,他不仅给每名组员设定了明确的合作任务,使得他们都参与到了课文探究之中,而且还认真帮助本组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使他们跟上教学进程。为此,课堂上我及时表扬了这名学生的团队领导能力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希望他继续保持和发扬这种良好品质。
三、赏识学生的质疑意识。
每名初中生都有独特的人生经历与生活环境,他们的成长经历决定着他们的智力发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见解,使其从多个角度分析与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重视学生提出的质疑。为保护学生的质疑意识,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有探究与思考价值的质疑观点要给予赏识性评价,使学生相信自己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其创新意识。如在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鼓励学生自主总结诗歌意象,分析“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内涵与诗人的`人生态度。以这首诗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就“如何面对人生路上的‘拦路虎’”这个主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结合自己为理想奋斗的真实经历说明应如何面对人生逆境与不幸。在辩论活动中,学生分为两派,有的认为逆境与不幸是为了敲醒我们,让我们不要在不适合自己的路上浪费时间;有的则认为应该以“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精神迎接生活的所有磨难,而我们要永远相信未来是美好的、光明的。只要学生能提出有理有据的个人观点,教师都应加以肯定。总之,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已经明确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优势,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扬长避短,让学生实现个性化进步与成长。为此,教师应以赏识教育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自信,使每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教育场景中的初中作文教学篇十
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索问题的敏锐性能力,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和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这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作者:张秀君作者单位:香河县第二中学,河北香河,0654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18)分类号:g63关键词:
教育场景中的初中作文教学篇十一
创新教育,采用创造学揭示的有关“创造”理论和方法,把创造学、教育学和人才学的等有关学科和一般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于教育活动的一种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善于想象、富有创造力、树立创造志向、发展创造思维,具有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
就英语学科而言,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究其原因:
1.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重视对现有结论的记忆,忽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对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活动的严格划,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创造才能。
2.教师怕学生不会创新;怕让学生创新而控制不了课堂:怕耽误时间完不成进度,失去了创新的机会。
3.多年来,广大教师驾驭以结构理论为指导思想,以语法为主线的英语教学,陈归的教学方法在其脑海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使得英语课堂教学变成教师是自始自终的演员,教师是演讲者,学生没有参与的余地,使学生在听、说、读、写上不能全面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与好奇心是产生创新动机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研究教学方法,发展学习兴趣,发挥心理优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堂上尽量地让学生多做些与英语有关的能调动情绪的活动,如唱流行的英文歌曲,说些英语饶口令,谈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想参与的意识。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可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生动活泼、相互协调的交际活动,使人人都有机会积极参与言语交际活动,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兴趣。
在英语教学中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我认为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引进创造机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几方面着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充满创新精神的人才。
教育场景中的初中作文教学篇十二
摘要:教育心理学就是让教师从学生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若是能够将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教学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有效应用,以达到增强语文学科教学水平的目的。
初中语文是一门富含创造性的学科,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不仅能够体现出不同的思想情感,还体现出蓬勃的生机,能够有效地契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紧跟时代的变化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达到提升教学水平的目的,同时,教师也要认真地分析心理学理论,针对学生的心理展开更为细致的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在初中语文教学课本中,许多文章都能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将教育心理学融入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还能够帮助学生健全心理,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教育心理学内容。
新课改出台后,教师也逐渐意识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参与者,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学习,但是在学习生活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实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做到及时地发现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内容都能够得到有效利用,教师利用课文营造心理教育氛围,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还能够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动力。教师在利用教育心理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各种心理教育因素,深入地钻研,更好地发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例如,《孙权劝学》这篇文言文,虽然不是以白话的形式展现出来,但是文言文精练的文笔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课文之中主人公具有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是当代学生所缺乏的,因此,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需要让学生认真地阅读文章,对文章中人物的话语进行揣摩,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创设“论学”的情境,让学生自行根据文章进行表演,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还能够扩展学生的思维。而后教师对文章中的人物性格进行具体的分析,剖析文章中的语言特点,有利于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应用教育心理学,需要精心地设计教学环节,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帮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并且在学习的同时获得更加美好的学习体验,塑造科学的心理,创造和谐的环境。1.引导学生感悟作品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引用部分英雄人物及其事迹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在学习时教师引导学生对优秀的文章进行感悟,深入了解其内涵,在英雄精神的熏陶下,学生的心理体验也会随之增强。例如,在《芦花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能够针对文章中对“老头子”的动作细节描写进行分析,还能够品味其神情和语言等,通过适当的引导,学生能够自己品读和想象,随之产生敬佩之情,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渡过程,最后教师再进行一定的点拨,针对学生品读后的感悟进行升华。2.合理利用事例进行心理引导为了帮助学生塑造科学的心理,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内容展开合理的引导。例如,在展开《木兰诗》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用文章中主人公替父从军的故事表达花木兰的品质,不仅展现出木兰的勇敢和善良,还展现出其对家人的爱。教师将花木兰的年代作为背景,深度地剖析人物心理,挖掘出花木兰在当时情况下的心理活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启发。3.创设相应的心理情境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后发现,学生的心理受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将心理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创设适宜的情境,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数量划分为多个小组,让不同的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此来诠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角色的理解,还能够展开自我反省,看看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是否也犯下虚荣的错误,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能够塑造良好的品格。
三、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
教师需要从自身的教学观念出发,对课堂的心理教学环境不断地进行优化,对师生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义,摒弃传统教学中不重视心理教学的想法,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之中,教师在定下教学目标之后,要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学生才能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放松地学习,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平等,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促使学生不断地接近心理教育的目标。综上所述,要想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最主要的就是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心智基础。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有效应用,利用教育心理学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康雪莲.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探究[j].科学中国人,(23).
[2]马德.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瓶颈和突破浅谈[j].亚太教育,2016(4).
教育场景中的初中作文教学篇十三
「摘要」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应以素质教育和学生发展为宗旨,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创设交际情境,提高教师素质等途径,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全面训练,获得基本的语言交际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交际情境;教师素质。
在广大农村初中,尽管英语教学已受到普遍重视,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尤其在“应试教育”的左右下,英语教学大多是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标,重视学生成绩高低,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教‘,而忽视”学“;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忽视学习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活动的严格划一,忽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个性差异;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听、说、读、写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现象都无疑一有悖于语言教学规律,结果是教师把-门活生生的语言实践课,上成了枯燥乏味,毫无生机的呆板课。学生学了几年英语,到头来耳听不懂,口不能言,两极分化严重,语言运用能力极差,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严重滑坡。外语教学出现了严重危机。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体现、渗透素质教育,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与“应试教育”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教学观的不同,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培养目标看,素质教育力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2.从对待学生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而应试教育只面向少数成绩好的学生。3.从教学内容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强调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4.从教学过程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老师一讲到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5.从教学方法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变讲授知识为训练综合技能,应试教育则不论学生层次与个性差异满堂灌,大搞题海战术,学生被动、机械地学习,作业负担过重,心理负担过重。因此,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在英语教学中,尤其要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在学法方面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语言学习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尽可能创设一个适宜于英语情景交际的语言环境,使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到日常教学之中。
二、遵循语言教学规律,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是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学生80%以上的知识接受和技能训练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因此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首当其冲。传统的“应试教育”不足之一即在于重视智力因素而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表现为“教学内容繁杂,”四会三会“等目标不明确不突出,对学生学习态度、兴趣、自信心、学习策略及习惯的培养都没有具体目标,无的放矢。
课堂教学有一个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这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教学全过程都必须围绕这个目标来展开和完成。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做了明确的规定,包括“知识、技能、情感、策略和文化”等五个方面。在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首次把“情感、策略和文化”引入教学目标,并实现目标分极使之更加层次化、具体化,这无疑给新时期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对基础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带来生机。
因此,我们必须克服过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以新的教学总目标为依据,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大到学年、学期目标,小到一节课目标。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以情感为核心,把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因素列入教学目标并使之具体化,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层次和个性差异。达到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素质教育要求必须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思维、学会选择、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具有终身的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一改只顾“教”而不顾“学”的做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尤其是探讨关于“学”的方法,促成“教学过程”向“学教过程”的转变,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可能。
首先应大力提倡并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做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库,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注重学习水平层次和个性差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学习活动至关重要英语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按照教材体系和学生认识水平,使学生养成如下几方面的学习习惯:语音为首的听说习惯、按时预习新课习惯、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习惯、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习惯、听说读写齐头并进习惯、及时复习所学知识习惯等。
英语学习中的“难记易忘”现象是师生双方都极为头痛的事情语音、词汇、语言点的记忆积累,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经过“初次识记-遗忘-再识记一再遗忘-最后巩固记忆”的记忆过程来完成。教师就须站在学习者的立场耐心地向学生“导”之以“法”,帮助学生找到最佳记忆诀窍如:从点到块记忆法、愉快白信记忆法、瞬间强化记忆法、集中注意专注记忆法、比较归纳记忆法、找最佳时刻加强记忆法、运用遗忘周期反复记忆法等、这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满了自信,怀着成功感,激发了浓厚的热情,消除了英语学习中的畏怯心理。
四、创设交际情境,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艺术学科,是一种交际工具。实践证明学习语言除了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还有一条最佳捷径,那便是有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
在教学实际活动中,即使没有一个真实的纯英语交际的大环境,但我们绝对有能力营造、创设一个基本接近于说英语、用英语的交际小环境。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优美动听的英文歌曲,勇于探索创新的人物形象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等无不给语言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交际素材。如问候、指路、购物、看病、打电话、邀请亲友、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等题材,教师一可通过实物及教具演示、看图及投影会话、扮演角色形象、诗歌故事演讲、日常生活小事对话等课堂活动,运用听录音、放录像、绘制简笔画等手段、组织英语演说竟赛、课外英语角交流等活动,创设语言交际情境,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教师还要不断调查研究,掌握交际动态,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克服部分中差生不敢说、害怕说错、羞于启齿的语言心理障碍,尽可能多地为中差生提供交际机会,分层、分组组织他们进行情景会话表演,使转化中差生工作上一个台阶。这样,将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和学生实际相联系,通过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组织大量听、说、读、写等交际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了初步语感,并内化知识,形成技能,增强了语言实践运用能力。
五、加大继续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
目前,农村初中教师专业素质普遍偏低,部分教师对语言教学规律吃不透、拿不准,“用英语教学英语”尚不能熟练驾驭,对学生学习心理缺乏全面的了解与研究,严重地阻碍了英语教学进程。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最终实施者,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因此,教师素质再教育的提高势在必行。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新时期的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主动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并为之改革率先垂范的创业精神,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文化素质,深入领会教学大纲,全面透彻地掌握教材,熟悉语言教学规律,研究学生心理和学习策略,同时加深对英语国家历史背景、人文地理、民俗风情等跨文化的理解,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宽知识结构和视野,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教师素质,一方面需要组织加强培训,通过学历进修和非学历进修,继续再教育培训等来完成,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自身的业务进修,研究教育法、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学习了解认知法、听说法、功能法等教学流派的基本特征,用现代最新语言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而得以完成。
第三,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总结、积累教学经验,研究教学方法,参与教改实验,撰写教研论文,以教研促教学,增强“科研先行”意识,做好使自己由“经验型”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工作,使英语教学工作科学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顺利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教育场景中的初中作文教学篇十四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在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人的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是道德。”学校教育的理念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在我们所教育的人的身上,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体质的健全发展应当合为一体。然而,美术学科有别于单纯的思想教育课,结合自身学科特点进行德育教育有相得益彰、琴瑟相和之妙。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针对新时期青少年的成长特点和思想复杂性,教师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优化教学,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思想,从而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和工作。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
1.《大家动手做条龙》一课,我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短片导入,同学们被激励、感动的同时,感受到了中华民族这条巨龙正在腾起,由此我们动手做一条腾飞的龙。在欣赏中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激发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传承的意识。在学法上提倡小组合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分组活动中的团结协作精神,创建分组竞争的课堂气氛,调动同学情绪,鼓励小组争先,使大家积极地参与到做龙的活动中来,并在作品展示过程中展现集体的智慧和才华,激发集体的创造精神。
2.新课程增加了很多民族性、地域性很强的、具有欣赏价值的内容。大量中国古代极具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图片,如秦陵兵马俑、敦煌莫高窟等,丰富的内容蕴含着爱国元素,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欣赏《秦始皇陵兵马俑》,在学生打开课本的.一刻,就会为自己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取得如此惊人的艺术成就而骄傲,同时激发了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德育。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讨论法、设问法、欣赏法等,从中进行德育教育,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设计应用课在课本中占了很大比例,我采用讨论法对学生使用材料进行节俭教育,让他们发现生活中材料的美并利用材料。如《发现与创造》一课,培养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身边现有物质材料进行创造性的开发、设计和利用,鼓励学生废物利用,包括各种纸材、塑料、金属等易寻找的材料,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认识到利用废旧材料作为艺术创作材料的意义。
色彩具有打动人的视、知觉和影响人的精神、情感的特性,因而赋予绘画以生命和力量,丰富了绘画作品的艺术效果。我在讲《色彩丰富的风景画》一课时,令所有任课教师头疼的二班课堂秩序很乱,我强调几次也无效。我无奈望向窗外,一大片药苗在蒙蒙春雨中变得更加翠绿,远处一个身影在细雨中的药苗田缓慢前行,她正在给药苗雨前施肥。我对同学们说:“你们看窗外能看到什么?”学生沸腾了,有的站在椅子上向外看,“药田”“下雨啦”同学们笑起来,我说:“对,除了这些,你们还看到什么?”“一个人。”“那你能分辨是男还是女吗?”随着提问的深入,学生也渐渐安静,“好像是个女的”,我接着说:“在雨中她拿着肥料细心施肥,衣服湿透也全然不顾;也许她是个孩子的妈妈,为了孩子、为了家她在辛勤劳作,默默付出……也许她就是我们妈妈的影子。”很多学生低下了头,我轻轻唱起《母亲》,越来越多的同学加进来,里面有很多抽泣的声音,所有的人都深受感动。
美术教学的德育,关键是要灵活多样。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依靠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接受,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完整的人格,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易丹妮。生活德育的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6.
教育场景中的初中作文教学篇十五
摘要:针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的增多,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德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思想品德课中加强德育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的科学信念,教会学生做人。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德育。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思想教育重视不够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或多或少还存在偏差,有的甚至还存在着一些严重的缺漏。我认为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溺爱,常常表现出缺乏进取精神、害怕困难、盲目从众,不善于独立思考的问题。所以,我认为思想品德的德育渗透首先就要搞活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针对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多启发学生,多调动学生,多开展一些讨论活动,从而使真理和道德形象鲜明生动,有血有肉,富有较强的感染力,极易引起学生思想和心灵的共振,激励学生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在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德育动因。
1.引导学生调节好自己的性格、情绪。
良好的性格有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积极的情绪和健全的理智,也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做人做事要有坚强的意志,对待生活和学习要有积极的情绪,要学会扬长避短,克服自己的缺点,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这样才能调节和培养自己的良好的性格和情绪。
2.引导学生注意男女学生的交往和男女学生之间的友谊。
中学开始,学生开始慢慢进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会有比较大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学会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男女学生之间的友谊。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处理好,那必然会引起学生之间在学习、纪律、交友、生活等各个方面出现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所以我们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然地、落落大方地进行男女学生之间的交往,男女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要学会尊重对方,要学会自爱,这样才是中学时代男女学生恰当的交往方式。
三、美化教学心境,增强道德教育的震撼力。
要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未知的动力。例如,我在讲述“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这一框时,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并结合教材内容出示了一系列问题:他们为什么能感动中国?他们身上有哪些共同的精神?生活在社会中,人生的价值究竟在哪里?为什么?这一系列的设问、追问,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各抒己见,在质疑别人观点的同时阐述自己的看法,在相互讨论中达成了共识――人生的真正价值是承担社会责任。(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课后我还趁热打铁给学生重播这场晚会,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到:我一直以为现在拼命读书上大学就是为了将来挣更多的钱,有时想想这样的生活真的没什么意思,现在我明白了,人活着不单是为了挣钱,对这个社会心存感激,对周围的人施以爱心,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平凡的生活里也蕴藏着光辉。
例如,办好家长会,定期开家长会,做好家访工作;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审案,听取犯人现身说法,增强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的观念。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德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在今后的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德育教育。泰戈尔说过:“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才使鹅卵石日臻完美。”实践证明,思想品德课中的德育日益显示出其净化学生灵魂的神奇魅力,像春风化雨,似涓涓细流,于无声处育出芬芳桃李。
参考文献:
何爱蓉。走向生活世界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0(01)。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马城初级中学)。
教育场景中的初中作文教学篇十六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其情感世界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语文作为初中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学生的情感教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进行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是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对学生的心理、情感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语文逐渐变成对词、句、修辞手法、归纳论证等方面的分解教学,教学变得繁琐细碎,忽略了语文教学本身的情感教育。语文是一门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和丰富的情感进而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情感教育的学科。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的根本就是情感的教育,在我国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使教学结果难以达到语文的真正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教育。
要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教育,就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写的情境,并进行适当的情感教育。
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综合素质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语文教师。语文知识是我国文化的结晶,这就对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多与学生进行交流,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虽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但是却忽略了语文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情感渗透,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合作讨论,进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情感。
在新课程改革以后,初中语文教学方式比较开放,这时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情感要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师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实现真正的情感渗透教育。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浙江省青田县山口中学)。
教育场景中的初中作文教学篇十七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多适应时代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的,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学生为宗旨。素质教育改革下的数学教学已不再仅仅关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而更加注重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质。把素质教育渗透于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教师应根据初中数学的教学规律对教学不断总结思考、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一、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多设计趣味性较强、与生活接近的内容。课改下的新教材非常注重新的知识来源,知识更趋于直观、有趣,使学生入门便能产生兴趣,这样学生思维随兴趣应用而生,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如在一些复习题中列出各种银行标志找出属于对称图形的有哪些,既可以掌握一些数学内容,也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在新课改下进一步研究新教材,认真探求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心理特征,科学地驾驶课堂,真正地落实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预习、复习、课后作业也注意让学生多观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优化的教学内容与表现形式提高了学生兴趣,给教学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初一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课文内容逐句、逐段领读、解释,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题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身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三、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应利用数学的这一特点,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贯穿到整个数学教学的过程去。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他们的思维有明确的方向、独特的见解和广阔的思路等。为了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数学教师应注意突出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进而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情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学习,而且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创新课堂教学。
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教育功能已成为时代发展赋予教师的基本要求。如今,多媒体已经进入中学课堂,成为教师教学不可缺的得力助手。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抽象的几何概念的形象化、具体化在传统几何教学中的教具中无法体现。而多媒体可以使几何图形变得直观,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比如用几何画板演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我们可以使直线转动,并动态的显示圆的半径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学生很直观地看到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圆的半径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的数量关系,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很容易得出直线与圆相离的条件,直线与圆相交的条件,相切的条件。如讲述证明题时,可以展示学生的答案,从而可以一起找出它们中的不足,使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这样渲染气氛、创造意境,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五、师要成为研究者。
我们知道,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德国心理学家戈特费里德海纳特说:“倘若把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创造型的教师。”试想,如果教师不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又怎能培养出来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呢?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哪里来呢?只能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才能得到这种能力。所以在新的形势下,教师有成为研究者的必要。提到研究者,有人认为深不可测,是专业人员或学者的事。其实这样理解很片面,我们说的研究者应该是对问题的一种态度。教师只有以研究的态度和方式去面对教学和学生,才能更好地去发展自己,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出素质型的人才。这种态度对教育专业化意义重大,能使我们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育场景中的初中作文教学篇十八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积极的人生准则来维系,师生关系主要决定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素质、修养.如果教师要受到学生的尊敬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树立好自己的形象.
作者:吴桂琴作者单位:河南省修武县实验中学刊名:商情英文刊名:shangqing年,卷(期):“”(17)分类号: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师生关系
教育场景中的初中作文教学篇十九
向荣小学徐艳霞。
内容提要: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对学生的品德思想进行教育。信息技术虽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但也离不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觉得要根据信息技术教材的要求,结合信息技术自身的教学特点,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品行。本人就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践及学生实际情况,谈谈在信息技术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
一、结合教材为学生进行德育创设情境。
教材中存在着许多潜在德育因素,教师要善于从信息技术教材中发掘出这些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适时教育,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我们家乡取得的辉煌成就,从中体会自豪感。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powerpoint插入图片、文字时,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奥运在我心”的情境,课始让学生欣赏一段刘翔百米赛跑夺冠的短片,让学生体验奥运夺得金牌那一刻胜利的喜悦,而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表达了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为祖国骄傲等激动心情。而后,为学生准备了大量关于奥运夺冠的图片及有关北京奥运的相关图片文字(福娃)。整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而且互相合作,按要求完成了作品。
在本节课中,学生不仅学习了有关powerpoint插入图片、文字的知识,而且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极有说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在课堂实践中得到了更好的升华,生动直观的感受让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因此,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操作技能,加深对操作技巧的印象。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绝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教师自身的思想言行、气质性格和道德素养也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语文、数学课,它注重对学生操作技巧的培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一些基本习惯的养成,不能被学生有意无意地仿效。因此,在机房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良好的培养,在学生面前做一个很好的.示范。在机房中,学生对教师机都很好奇,每次进机房都会刻意地看教师机,而且特别关注教师此时的“所作所为”,有些教师稍不注意,就会被学生悄悄模仿。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
例如课结束后,教师可以将自己座位的椅子摆好,再下课。然后让学生也各自将自己的座位摆好,让机房的椅子始终处于整齐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学着教师自觉地摆好椅子。还有在机房使用电脑时,教育好学生不能随意删除电脑内储存的文件,或是任意地更改有关信息内容。
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做“无声的老师”,为学生树立“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典范,同时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端庄、实事求是,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陶冶、教化。用自己的博爱之心、无私之情、容人之量,实现对学生的思想、行动的实际教育,耳濡目染,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
三、作品评价为学生渗透德育。
信息技术课中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程度,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等基本能力。在作品评价中,教师可以看到每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观察表述,了解学生的想法,看到学生的创新所在,体验成功的喜悦。扩展学生美术文化知识视野,培养与丰富他们的审美感知力及审美情趣,这样才能形成学生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对作品能够欣赏,对社会、自然和艺术真善美和假恶丑能够辨别,能够多体会感知和创造美,能够吸收和借鉴艺术上的精华,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使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得到升华,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推动社会进步,是极为有利的。由此可见,作品评价对审美教育不容忽视,为学生的德育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奇妙的海底世界”时,让学生以海底为主题用金山画王创作一幅图画。评价作品时,出示“评价规则”让学生走出自己的座位,以参观的形式,评出自已满意的作品。要求学生根据“评价规则”(包括参与积极性、作品创作、同学给分)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作者及作品进行同时的评价。在这里,信息技术与美术进行激烈的碰撞,学生的自我审美意识在一次次地评价中激起,并通过观察不同的作品,绘画在色彩、搭配中得到了提高,欣赏水平也渐渐得到了提高。
在这个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自我认识,树立自信,还有助于及进反思并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同时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个评价的过程中,体验到对美的欣赏。充分发觉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测验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侧重于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通过评价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进一步培养学生关心同学,互相帮助的品质,通过与同伴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个性特点,懂得尊重人。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懂得他人和在群体中发展方面的重要性,体验互相关怀的帮助,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经常留意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自觉而乐意地为他们服务,获得深刻体验、感受和满足。
信息技术教学中,还有许多渗透学生德育的环节。在教学中,我将不断努力,发掘出更多的、更好的学习机会,抓住时机,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有力平台。通过对学生有机进行渗透德育教育,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习的信心,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伯黍等.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李伟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索广东教育2003,(1)。
3.范树成德育过程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教育场景中的初中作文教学篇二十
摘要: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语文的工具性被推上了无以复加的高度,人文性被遗忘在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随着“大语文”概念的提出,课程改革的实施,属于语文深层的心理、情感教育被逐步重视,而本应培养的审美素质则少有人提及。本文旨在探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情感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让供我们解读的课堂教学文本发挥最大的功效。
一、审美情感的形成前提: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
一位智者曾说过:“这世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篇构思精巧,散发着自然,人性之光的例文宛如思想的宝库,智慧的源泉,有多少能被我们感知,还有待于我们的挖掘与发现,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初步审美素质的群体,他们能鉴赏一些思想内涵较浅的文学作品,思想感情较为丰富,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的引导,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与问题的趣味性成了形成他们审美素质的前提,学生立场变化快,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定形,首先应培养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这是授课首要考虑的因素,笔者曾在此基础上作过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笔者在一个语文素质较好的班级开设了“唐诗宋词比较鉴赏”课,一开始学生只热衷与朗诵,也较有感情,一时蔚然成风,有部分学生能将摘抄给他们的诗词全文背诵,于是我趁热打铁,举行了一次朗诵大赛,气氛十分热烈,说明学生兴趣已有了,但习惯尚未形成,我又采取了以下措施:
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或耳目能祥的诗词名句制成贺卡或书签,送给最要好的同学,这是发挥学生审美能动性的大好机会,事实证明我的猜测对了。学生制成贺卡或书签,形式新颖各异,有些别致的竟然画上了水墨山水,用竖行题诗,意境幽远,境界开阔。学生用自己的心灵,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诠释了对诗词的领悟与再创作,审美的目的就有不经意间达到了。
创造优美的意境引领学生“入境”。音乐是对诗词鉴赏的最好的辅助,不同的旋律能勾起阅读者不同的阅读经验,人生体会与无限想象的结合往往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教《天净沙.秋思》时,我放了琵琶独奏曲《忧思》,那凄美幽怨的曲调本身就是一段故事,再配以多媒体画面——“荒野幽径图”,学生听了后立刻有了“断肠人在天涯”的共鸣,课上设置了两大问题,一大作业:全文在你想象中有几幅画面?本文的主人公从哪里来,又要去哪里?他会是什么身份呢?请你以画中人的身份给家里人写封信。结果那堂课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激动又酸楚的状态中,写出了不少感人的信件,情感、想象,构成了绝佳的审美效果。
二、浓厚的兴趣固不可少,但要取得切实的效果还得将兴趣转变成良好的习惯。
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只要觉得在感情上对学生有熏陶作用的,总会让他们精选优美片段成诵,并试着写一份简评或仿例写同题文章,定期检查,从严要求,好的作品汇集成册推荐给校文学社,或让自己班的文学社编成手抄报。两学期下来,学生都已养成良好习惯,课上课下不论什么文章,都能有分寸有感情地朗读,并会自行设置问题作深层探讨,不少学生已可创作出有思想深度的佳作,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开始自觉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认为“直觉、距离、移情是构成美感经验的要素”,其实这同样适用于中学课堂审美情感的教学。在笔者看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直觉即阅读感知,多指对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的感知;距离即文本主题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阅读者可通过生活经验对文本中的世界进行判断,不受现实中消极因素的干扰,并与现实世界相联系,去伪存真,进而为积累经验提供基础;移情即用自己的.情感价值观评价文本中的人或事,这应是语文学习较高的境界了,已达到了深层审美的层次,动用了情感、价值观,经验等多项因素,是一个人整体语文素质的体现,因此学生审美情感的形成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教师问题设置就应很有技巧,应让学生放飞思想,拓展源头,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笔者针对此阶段学生心理变化大的特点,设置的问题则以激励感知和理性思维结合为主,毕竟理性思维是深层的表现,更能符合审美的要求,在教授《背影》时,先让学生听录音,跟读,从“直觉”上有个整体感知,再让学生走进父亲的背影中,师生一起随着低缓抒情的音乐去赏析、体味具体事件中的背影,感受深沉的父爱;最后进入“移情”关,学生先互相交流,然后上台口头表述:我读《背影》,要求联系自己与亲人的生活实际,或论述:我看到父亲的背影流泪的理由。结果学生多半选择了前者,因为前者更有现实的基础,他们更有话可说,也更乐意讲述亲人与自己亲密的关系,有些学生讲到平日里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自己的无理取闹导致父母伤心时,情不能自已,泣不成声。所谓的“移情”是互相的,既可是文本对读者的感染和改造,也可是读者对文本的二次创作,形成独具个性的经典。
后来的很多例子证明只要教师设置得妥当,学生就会就会积极发挥审美功能,让自己的认识深化,如教《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我设置了一个具体情境:假设你现在是个导游,面对一群外国游人,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会怎样介绍这一曾被称为“万园之园”的东方艺术与文化的瑰宝呢?五分钟后,一个平时并不擅言辞的女生含着热泪讲了一番令听者动容的话,她的不卑不亢,从容而不失尊严的讲演让班上的同学群情激昂,笔者认为授课的目的达到了,五十颗正在成熟的心灵激发了澎湃的爱国热情,这是壮美,审美就在这些平凡的例子中。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赏析清照的词,先由音乐与古代山水画入词,赏稼轩的《菩萨蛮》,由词入画,让学生附乐朗诵,并设置这样的情境:清照与稼轩个拿出自己的一首诗作比较,你认为他们各会拿出哪一首,为什么?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学生的想象力再次发挥了作用,意见迥异,各圆其说,智慧与美感齐集,在一种精神享受中完成了诗词风格的探讨与词人各自境遇对词风景的探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铸剑为犁尚有日,兵戈相向应可休”笔者设置了战争主题影片片段赏析以此入境,又设置了制作反战宣传画,新闻采访等活动,让学生思维纵横古今,方言内外,激发了和平意识和对当前国际社会的不安定环境和忧患意识。
美感经验非与生俱来,应从无到有地积累,并适时加以引导、调教。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现美并欣赏美,进而创造美的机会,只有加以发展,才能使美的教育延续,在课堂上,审美的关键就是让学生面对问题大胆而有创造力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尽情飞扬。
结语。
语文课堂教学的未来应是光明的,审美的康德早在几百年前就告诉人们:“能震撼我们心灵的,除了头顶繁星闪烁的夜空,还有深藏我们内心的道德准则。”道德教化下产生了文明,我们人类的审美情感早就在批判选择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语文教学肩负着净化心灵,弘扬文化的历史重任,虽然我们的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步伐刚刚迈开,仍有阻力,但坚信发扬美乐一致的人生观,我们的前途就是光明的。
教育场景中的初中作文教学篇二十一
美术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四有”新人,全面发展教育人才的重要途径.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美术教学中,积极结合教学相长的`实践,不断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内容,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呢?下面,我结合“图案的变化”这节课的内容谈一点体会.
作者:刘迅作者单位:哈尔滨学院刊名:剧作家英文刊名:playwright年,卷(期):“”(2)分类号:b83g4关键词:
教育场景中的初中作文教学篇二十二
学生的精神生活与情感世界是多方面的.除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有道德的养成、审美活动、人际交往.等等.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才是教育的理念.把情感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是英语课程中实现情感态度目标的最重要的环节和过程.英语课程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关注学生的情感问题必须与英语教学本身相结合.因此,教师要尽可能把情感教育渗透到英语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之中,帮助学生及时克服情感态度方面的困难,发挥英语课程在发展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特殊作用.
作者:张武平作者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6)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教学渗透情感
教育场景中的初中作文教学篇二十三
摘要: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渗透。
前苏联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撒在这块土地上。可见,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看重的是自己的教师地位,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和能力训练等,很少挖掘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师生之间更是很少进行情感的沟通与交流。课文本身就文质兼美、富含丰富的情感,蕴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教师若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得天独厚的优势,用情感人、以情悟文,用情促知,课堂就会变得轻松、活跃,教学定能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作者通过亲身的教学经历,谈谈情感因素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教学效果的显现。
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渗透的前提。
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互动,特别是情感间的交流。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认知的前提和基础。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统治整堂课的,学生只有写和记的份,根本不可能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要完全服从于教师的领导。这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造成了学生思维僵化,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改变一切以自己为中心的想法,做到与学生的关系为朋友式的、亲人式的。学生所喜欢的老师是“能言善辩”的,是既庄重又有幽默感的,既严肃又不失活泼的,既是师长又能与他们有共同兴趣爱好,不仅能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能够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师要营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用真诚和爱心感染每一名学生,肯定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地位。教学中,教师要时刻面带微笑,用真诚的目光与学生交流。学生从教师肯定的目光中读出了关心与爱护,更增添了一份学习的动力。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多倾听他们的心声与感受,对学生积极的情感与学习态度要给予热情鼓励,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与情感态度,促进他们健康的学习和成长。
二、创设情感渗透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所创设引发情感的氛围,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关键所在,通过创设与文章内容相近的情境,能够有效地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使学生产生对所学知识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可以准确地把握文章情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调动各种积极情感,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创设情感氛围。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能够亲身体验,仔细揣摩,把作者的写作情感转变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真正地懂得了文章的内涵,从中受到了熏陶和教育。创设情感氛围的方法有很多,如可以通过多媒体素材来渲染气氛,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从中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等。总之,教师要用心去给学生创设学习的氛围,不断发现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真切感受作者的情感,真正地走近作者,走近文本。
三、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发挥以情感人的作用。
托尔斯泰曾说:“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种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语文教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首先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细心钻研、耐心品味与揣摩,挖掘作品蕴涵的思想,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体会出作者所要表现的真情实感,为学生创造出思考、探究的学习情境。如果学生能够被课文的言辞美和人情美所感动,他们就会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大大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四、“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参与体验。
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经验。因此,分析、研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经验本是学习知识的沃土。体验是亲身经历、联系自身的体味。它具有亲历性、内发性和独特性,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它是优化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当学生贮藏的生活经验被激活后,他们便能够与文章形成最佳的体验态势,迅速和作品的情感内容取得联系,完全融入到作品当中。这样,对于文本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其进行更深层次地理解与品味。
五、给学生自信的评价,让其快乐成长。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评价观念,树立起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的理念,评价应以鼓励、表扬为主,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经常尝到成功的喜悦。在具体教学中我采取在不同阶段对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分层评价。一个赞许的眼神、一番表扬的语言、一个真心的微笑,都会让学生充满惊喜和感激,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内外,教师要经常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尽心尽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真爱的付出,学生也会“报之以桃李”――尊敬、爱戴老师,并把这份感激之情转移到学习中,从而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情感也就这样在评价中得到激励,在评价中获得了升华。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的,因为立意美、构思美、语言美、情感美的文章都蕴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在里面,只要教师能够充分地利用情感教育,充分发掘学生的情感潜能,以情感人,以情益智,以情悟文,就能够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轻松,使教师的情、学生的情和课文作者的情,三者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教育场景中的初中作文教学篇二十四
在全面推进德育教育的过程中,生物教学地位与作用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它具有教育性、集体性、应变性,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培养竞争意识、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自立、自强、坚毅勇敢的意志品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和生活方法,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社会化等,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生物教学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途径和手段。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从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我国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有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还是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大熊猫、白鳍豚、银杉、水杉等都是我国举世闻名的特有物种,鹅掌楸、大叶木兰、扬子鳄等都是我国十分古老的物种;我国在果树方面的物种数居世界第一位;水稻、大豆、粟、黄麻等20多种农作物都起源于我国。
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威胁,如新疆虎、野马等已灭绝或者在我国境内绝迹,毛脉蕨等野生植物也早已绝迹,大熊猫、金丝猴、野骆驼、银杉、珙桐、人参等也处于濒危灭绝的状态。通过这些材料的介绍,让学生既为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
近代,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被誉为粮食生产上的一次“绿色革命”,面对已经取得的巨大成果,袁隆平说:“外国人能做到达到,我们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要做到!”1973年,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童第周和他的伙伴们开始了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工作,把从鲫鱼的卵细胞中取出来的遗传基因,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结果孵化出的幼鱼中,有一条鱼披着金色的鳞片,长着鲫鱼那样的单尾巴,这种鱼因为是童第周创造出起的,因此,人们叫它“童鱼”。童第周的实验成果,给生物学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成果展现了我国当代科学家的智慧以及为世界科学所做出的巨大的贡献,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崇尚科学的心理。
3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及良好习惯的培养。
科学态度是“面对实际问题,能够遵循事物本身的脉络,实事求是,做出正确反应的倾向”。科学态度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和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的发展。科学态度的培养应贯穿于科学研究过程的每一环节及每一教育活动之中。一个生物科学发现史就是一个好的德育素材,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生物科学发现史一共有四处即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及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它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和判断等全过程,是科学家的严谨作风、勇于探索的结果。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还有很多关于生物实验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德育素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怕挫折、困难的探索精神,同学间互助友爱的协作精神,以及养成爱护实验器材的良好习惯。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因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
生物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所以首先必须具备一颗水晶般玲珑剔透的心,对学生怀有深沉久远、博大无私的爱,以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人格的魅力来触动、感化、滋润学生,教师的威望愈高,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愈真挚,他对学生人格感化的力量就愈大。有的后进生对教师的说理产生反感,听不进去,便需要从关怀入手,致力于感化,则水滴石穿,最终导致学生思想的转变。
5结束语。
面对21世纪,提出德育教育正是强烈地感受到新纪元的时代信息,反映教育的改革潮流。德育教育也为生物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我们每位体育教师应把握机遇、从学校体育的地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重新审视、构建和选建,不断弃旧扬新,探索新途径,加快教学的改革步伐,担当起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神圣使命,为全民族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定璋:德育教育的理论与实施构想。教育研究。1996(12)。
[2]吴云霞实践情境德育提高德育实效中国教师导刊2013(2)。
[3]马晓玲管理班级的点滴体会中国教师导刊2013(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实验室整理打扫心得体会范文(18篇)
- 医师工作计划和个人发展规划(专业20篇)
- 财产买卖的合同范本(优质16篇)
- 护士节活动总结范文(19篇)
- 学生认错态度诚恳的检讨书(热门22篇)
- 教师迎新年大扫除活动方案设计(专业15篇)
- 学生军训的经验分享范文(20篇)
- 军训营的体育训练范文(20篇)
- 企业中秋活动方案推荐(汇总17篇)
- 学生的建设单位工作计划大全(14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