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报告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报告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报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课题研究报告篇一
关于合作的概念定义,我国学者有以下几种表述:
“合作”:综合世界各国的合作学习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
——刘宏武《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
“合作”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三位教育学者均认为合作学习具有异质分组、积极互助、分工合作、奖励体系、资源共享的特征,主要对象是学生。合作学习并非仅仅是让学生们围坐在课桌帝,边做作业边说话,真正的合作学习不仅要求学生们在身体上接近别的学生,而且还要求他们共同进行讨论,彼此帮助,相互依赖,小组成员有均等的成功机会。
“交往”:典型的表述当属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交往与沟通活动,是“对话”关系,即教师与学生之间(主一一主)通过教学内容(客体)中介的“双向理解”的交往关系。在这种交往模式中,“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主体和客体的两极摆动,而是教师和学生以共同的客体为中介的交往过程,它生成的是多重主体际关系,包括师生之间的主体际关系、教师间的主体际关系、学生间的主体际关系等。这种多重主体关系实质上体现了师生的交互主体性关系,即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交往就是这种交互主体性的现实表现。反过来,借助于这种交互主体性,教学才能成为一种合作、互动的社会交往过程。
综上所述,教学合作与交往的范畴包含了学生间关系、师生间的关系及教师间的关系,本课题主要方向就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与交往进行研究。
“调控策略及其评价”:指的是在课堂教学的合作与交往中,教师承担好促进者的角色,不但要做好充分准备,设计、组织、参与,并对课堂教学出现的不确定的、不可预知的因素,有着高度反应并适时做好调整和控制,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同时对调控策略的实施效果进行多元化评价。
(1)维果茨基的社会互动论(socialinteractiontheory)。
社会互动指社会交往活动,主要是人的心理交感和行为交往过程。社会学的互动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的个人组成,他们的行为不只是反应,而且还是领悟、解释、行动与创造。个人不是一组确定的态度,而是有活力的并不断变化着的行动者,一直处在生长中但不会彻底完成。社会环境不是某种静态的东西,它一直在影响和塑造着我们,但这本质上也是互动的过程,因为环境正是互动的产物。人有内心活动,同时又是一个自我,自我并非一心理实体,而是社会互动过程的一个方面。互动过程首先是一个符号过程,符号被行动者赋予了意义。这种我们与他人共享的意义,关于社会世界的定义以及对现实的感知和反应,均产生于互动过程。”这些观点告诉我们,合作与交往伴随着人的成长,合作与交往与我们息息相关,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既促进学生发展,又能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达到合作共赢的效果。
(2)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人在和他人的相互作用中,构建自己的认识与知识,即知识与理解是由认识主体构建的。这种知识的建构活动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之中,作为个人的认识活动与社会文化情境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形成的。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者在进行学习时,脑袋决不是一个空着的、准备装知识的容器,也不是一块白板,而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丰富经验已经构成一种认知的预结构。所以,教师不能无视这种预结构和先经验,而必须看到这种预结构。学习活动中的知识是不能通过教师“导向”学生的,知识来自于学习者个体内部通过新旧经验的作用而建构,但这种内部建构不是封闭的,而是在学习群体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合作学习协调完成的。面对某一知识,某个体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又因为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者拥有不同思维水平,所以要进行经验的分享,达成理解的丰富性和合理化。因此,要重视课堂上建立学习共同体,鼓励大家进行合作、协商。社会建构主义召唤我们在课堂上要进行全方位地有效互动,要重视学生构建自己知识的结构。
(3)多尔的后现代主义理论。
高中课题研究报告篇二
不是我自各的,在网上摘的,希望对你有用。
偏科,是我们在评价学生时经常用到的一个词。在平时学习中,学生在成绩上反映出来的某科分数持续低下,我们称之为偏科。或学生对某学科的态度特别冷淡,不感兴趣,我们也称之为偏科。
有的孩子学习的时候,在某门课上表现非常好,而在有些课上显得特别差,甚至出现不及格现象。学习偏科,作为高中生学习过程普遍出存在的现象,一直以来令家长头痛不已。
偏科存在着假性偏科和真性偏科。所谓假性偏科就是无论成绩突出的,还是成绩特别差的,都是暂时性的,而长期以来都是偏科状态,并投入很大的精力在落后的课程上,补课,强化做题等等方法用尽,依然成绩甚微,就有可能是真性偏科。
由于社会不断发展的原因,使得偏科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而且对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社会和谐发展都产生着不利的影响。其中以下三种原因:
(一)教师问题:学生偏科学习,受教师影响较大。学生偏爱某一学科,能提高该科学习成绩,而好的学习成绩又强化了对该科的喜爱,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学生不喜欢某个老师,也往往不喜欢某个老师所教的学科,久之,学习成绩下降,丧失对这一科学好的信心,导致恶性循环。
(二)家庭影响:家庭特殊文化氛围和家长的某些爱好,以及家长职业差异,也会诱发学生偏科。
(三)学生原因:
1.学生偏重什么学科学习,跟不同智力发展有一定关系。
2.学生偏科往往也是由“兴趣差异”造成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重视感兴趣的学科,轻视或不学讨厌的学科,学生对某门学科兴趣较强,就产生了学习动力,便能主动积极的专学这门课,反之,对某门学科兴趣弱或没兴趣,学生自然不愿把工夫下在这门课上。
3.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对学习科目的导向作用,对很多同学造成有意偏科,或是主动偏科。
二、目的和意义:
为此,我们给予高度的关注,希望通过我们的深入调查研究,能够引起社会对人文科学的重视,并为高中生的选科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促使个人及社会能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内容:
为了使课题研究更有意义,我们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偏科的含义是什么?
二.高中生为什么大多数偏科?
三.高中生偏科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什么影响?(社会、家长、教师.……)。
四.高中生如何正确科学的选科?
五.应该从那些方面来扭转偏科的局面?
四、过程:
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随着高考模式在全国的实施,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了一个新课题,但是,高中生学习过程中长期存在着偏科现象,为了准备而又全面的了解清楚偏科现象的成因,时间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为了从人才成长过程中探索中纠正偏科的办法和措施,以有效的指导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我们高二(3)班研究性学习小组,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一是以三班为单位,进行全员问卷调查;。
二是对典型的偏科生进行个案调研;。
三是采访有关专家和教师。
(1)问卷调研。
为了使问卷调查科学全面具有操作性,我们谈论设计出问卷调查表:高一(3)班共58人,我们以6人一表发放操作,调查前进行了细致系统的指导,同学们的配合很协调。调查是真实可信的。对调查结果的统计,从表中我们发现喜欢科目人数最多的是微机占78.72%,然后是音乐70.71%,再次就是语文,英语,数学分别为27.66%、30.80%、25.61%,其中语文的厌恶率最低为13.83%,次之为微机14.89%,厌恶率在20%以上的有:数学21%,化学25%,美术22%,体育29%,政治30.85%,物理40.1%,在此调查中我们发现形成偏科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先说喜欢的原因,在众多调查对象中,有的认为“从小就喜欢文科,基础一直也很好,没有掉队,所以喜欢文科。”而有的“出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的却是认为“由于班主任,家长或其它课老师、同学、朋友的影响。”同时形成偏科的原因还和社会时代的发展有关系。譬如,有的同学认为“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希望通过学习这些科目进而了解现实生活。”由于媒体的影响或是看书籍等影响,比如因爱着历史性的电视剧而喜欢学历史。”再就是和自身的认识有关,如有的说:“因为自制力薄弱而投入不进去。”学起来心情舒畅,有种美的享受,可以增强兴趣、自信心。
接下来再说形成厌恶的原因。有的同学认为“天赋较差”、“从小不感兴趣”、“基础一直很差”、“讨厌背诵和记忆而不愿学文科”。有的则是因为“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感到乏味、难学”,由于一项成绩不理想就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对周围的环境也是有影响的,如“因为班主任,科任教师,同学,朋友影响。”觉得所学科目在实际生活中用处不大,所以不想学。还有人说“自身性格,爱好有关,”自身性格缺陷或意志力薄弱,不愿下苦工。
在面对高考和人才成长的问题上,同学们的认识和评价也是复杂多样的,有的同学已有所认识,如他们说:“马上文理不分科了,大综合后,每科都要考,为了高考,不得不学。”学习不单是为了考试,认真思考从中可以体会到无穷乐趣。要尽力学习较差的科目,学习是为以后的生活打基础,是我们将来立足于社会的必要途径。“对于自己擅长的学科或特长,要再接再厉,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不管哪一科对自己都有益处,我已认识到偏科的严重性,努力改正,争取做一名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将来的社会,需要的是多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偏科不利于我们将来的事业的发展。就算自己学不好,也要为关心自己的父母,亲人努力去拼搏、奋斗。为自己的前途,父母,国家而学习,应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特长。
对偏科时间的统计,发现61.7%的同学在初中阶段有不同的偏科,在小学偏科的占24.47%,高中偏科为19.15%。
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操作性强和娱乐性的科目比较感兴趣,此外对三门主科也具有较大兴趣,对美、体、政厌恶率也较高。
这次研究性学习的调查活动,我们有以下一些体会和认识:
(1)中学生的偏科现象,是人才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似乎个别人的偏科并没有影响到他以后的发展和成长,我们估计这应该是一种特殊现象。
(2)从问卷调查访问的过程中,不少同学认为为了高考,主观上希望纠正自己的偏科现象,可见高考“指挥棒”对偏科是有导向作用的。
(3)从调查了解中,偏科现象出现的高峰期,在初中这恐怕与初中生特定的心理,生理以及课程的加重有关,比如说他们会因为同学的一句话,社会思潮等等的因素而形成偏科,也就是易受外因的影响。
(4)从成功人士的调查来看,偏科还是应纠正的,坚持全面发展,会使人终生受益,可见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以及培养坚强的意志,尤其要加强对初中时期预防偏科的教育。
(5)如果我们能对偏科现象予以正确的,适时的引导培训,开办各种特长班、兴趣班、文学班。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引导它,那么即使偏科的同学也会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
五、结果:
实践证明,高中生偏科的现象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高中生的偏科现象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才能,为以后的生活打基础。反之偏科也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影响其他学科。学习上的弱科往往会导致整体成绩下降。学生一旦出现偏科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往往会造成烦躁和厌倦,进而产生对学习的厌烦情绪,很可能波及其他学科。由于各学科都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学习上出现“瘸腿”现象也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并给升入高一年级的学习带来困难。同时,高中生自信心不足,缺乏毅力造成偏科记忆力较差或记忆方式特殊造成高中生偏科。
六、对策:
1.解决思想问题:心理学家指出,厌学往往只是孩子心理问题的表面现象,其背后隐藏的原因不尽相同,而家长们却往往只看成绩单,缺乏对孩子真正的关注。
2.激发学习兴趣:偏科往往是学习没有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是纠正偏科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这几个方面:(1)用目标激发兴趣;(2)用兴奋形成兴趣;(3)用优势引导兴趣;(4)用意志强化兴趣;(5)用成功来激发兴趣。
3.解决心理的问题:偏科是指在学习学校文化课程中,某一门或者几门功课成绩特别好或一般,同时剩下的功课成绩特别差或较差,我们称之为偏科。这些现象有些可以纳入学习心理范畴,有些学生的学习心理有问题,或者说,在某学科的学习上,这些学生的学习心理是不健康的。
4.从零做起:学习偏科现象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每当学生们的学科出现“瘸腿”时,不仅学生自己着急,家长和老师更是甚为头疼。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的去看待和应对这个问题,不应该存有焦虑的心情,要敢于从零做起。
5.“有效”偏科法:所谓“有效偏科”就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越是感觉困难大的科目就越是要努力拿下它,“啃的就是硬骨头”。这与一般的“偏科”的意思截然相反。
七、感悟:
时间过得真快,两年已过,我收获很多,开心多,伤心过。在研究性学习这门课上,我更是领会颇多,一个小组(团队),只有所有人都付出,才会成为好的团队,一个再强的也强不过一群人要认真的观察生活。只有平时多努力,学习方法正确,我的学习也会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巨大收获。
—李进。
转眼间,和研究性学习这门课已经相识两年了。对于这门课刚开始的陌生感也消失了。对于这门课的喜欢也随着时间增加了。
在研究活动中我最开心的就是组员在一起讨论问题,尤其是讨论到最令人难忘的。当然其中也有令人不愉快的事,大家会因为种种原因争得面红耳赤,有时不免闹矛盾。也有一些组员不合作,这也是令人烦恼的。在活动中我学会了合作、团结。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增强了我学习的积极性,启发了我的思路,让我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我不在是沉默不语,而是开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是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外面的世界,培养了我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给我们以后的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吕纯慧。
两年的研究性学习课已接近尾声了。我们既失败过,也成功过;既付出过也努力过.再过去的两年里,团结,研究性学习的各项知识,让我懂得了许多,成长了许多,更让我领悟了很多,一个小组,不是一个人的,而是每个人都应该付出,去做,只有这样,研究才更有意义.在学习上,我们要多问为什么,如:“我们为什么研究它”,把它换成“我们为什么学不好”,这样对于学习,做人都有极大的帮助.研究性学习对我们好处多,在这不展开了,因为好处太多,经历了这些过程,我很后悔,如果当初以认真的态度对待,那该多好,时间如风,转瞬即逝,我不想停留,因为我不能回头,我要尽我自己的全力,为研究性学习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一个结束,代表着一个新的开始,我要掌握真确的学习方法,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王昌勇。
我们所研究的课题,对我们来说有一点点的挑战性。虽然课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讨论的焦点和热点,但在研究,调查,讨论,制作等方面也让我们吃尽了苦头。在制作调查问卷时,要提什么问题也让我们想了好久时间,各成员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与见解,但我们却不知该采取哪一种,在散发调查问卷时,许多同学都抱着懒散,无所谓的态度,让我们拜托半天才肯填写。我想,或许每个人对这个问题都很敏感,很有压力吧!
在这学期结束后,我接触研究性学习也有一年半的时间了。随着时间的飞逝,我对这门课的认识与了解也有了更深的印象。明白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充满知识,充满探索,蕴涵着无尽宝藏的学科。
—牧园园。
研究性学习,教会了我很多。如:团结认真,仔细的态度等。转眼间,两年已过,我的高中三年生活已过了一半,往事如云,我不想去追忆,我只想为我的研究性学习生活划上圆满的句号。投身到学习当中,研究性学习,一个很奇妙的课,不久的将来,它会更好的帮助我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完成自己的梦想。
—葛亮。
时间过的可真快,转眼间,我们小组的课题研究已接近尾声。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小组的成员都积极配合,共同努力,终于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课题。为此,大家都很高兴。同时,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我也看到了我们小组成员合作精神,明白了很多道理:合作是我们得以完成浩大工程的前提,是团体取得成功的基础,是个人更快更好的发展途径。这个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合作,是产生伟大力量的源泉。合作,让我们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迹。我们合作所取得的成功,是团体的成功,是团体中每一个成员的骄傲,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合作精神。人类需要合作,社会需要合作。那么,让我们人类中的每一分子都积极参与合作中去吧。因为,合作是伟大力量之源。
高中课题研究报告篇三
偏科,是我们在评价学生时经常用到的一个词。在平时学习中,学生在成绩上反映出来的某科分数持续低下,我们称之为偏科。或学生对某学科的态度特别冷淡,不感兴趣,我们也称之为偏科。
有的孩子学习的时候,在某门课上表现非常好,而在有些课上显得特别差,甚至出现不及格现象。学习偏科,作为高中生学习过程普遍出存在的现象,一直以来令家长头痛不已。
偏科存在着假性偏科和真性偏科。所谓假性偏科就是无论成绩突出的,还是成绩特别差的,都是暂时性的,而长期以来都是偏科状态,并投入很大的精力在落后的课程上,补课,强化做题等等方法用尽,依然成绩甚微,就有可能是真性偏科。
由于社会不断发展的原因,使得偏科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而且对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社会和谐发展都产生着不利的影响。其中以下三种原因:
(一)教师问题:学生偏科学习,受教师影响较大。学生偏爱某一学科,能提高该科学习成绩,而好的学习成绩又强化了对该科的喜爱,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学生不喜欢某个老师,也往往不喜欢某个老师所教的学科,久之,学习成绩下降,丧失对这一科学好的信心,导致恶性循环。
(二)家庭影响:家庭特殊文化氛围和家长的某些爱好,以及家长职业差异,也会诱发学生偏科。
(三)学生原因:
1.学生偏重什么学科学习,跟不同智力发展有一定关系。
2.学生偏科往往也是由“兴趣差异”造成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重视感兴趣的学科,轻视或不学讨厌的学科,学生对某门学科兴趣较强,就产生了学习动力,便能主动积极的专学这门课,反之,对某门学科兴趣弱或没兴趣,学生自然不愿把工夫下在这门课上。
3.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对学习科目的导向作用,对很多同学造成有意偏科,或是主动偏科。
为此,我们给予高度的关注,希望通过我们的深入调查研究,能够引起社会对人文科学的重视,并为高中生的选科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促使个人及社会能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为了使课题研究更有意义,我们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偏科的含义是什么?
二.高中生为什么大多数偏科?
三.高中生偏科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什么影响?(社会、家长、教师.……)。
四.高中生如何正确科学的选科?
五.应该从那些方面来扭转偏科的局面?
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随着高考模式在全国的实施,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了一个新课题,但是,高中生学习过程中长期存在着偏科现象,为了准备而又全面的了解清楚偏科现象的成因,时间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为了从人才成长过程中探索中纠正偏科的办法和措施,以有效的指导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我们高二(3)班研究性学习小组,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一是以三班为单位,进行全员问卷调查;。
二是对典型的偏科生进行个案调研;。
三是采访有关专家和教师。
(1)问卷调研。
为了使问卷调查科学全面具有操作性,我们谈论设计出问卷调查表:高一(3)班共58人,我们以6人一表发放操作,调查前进行了细致系统的指导,同学们的配合很协调。调查是真实可信的。对调查结果的统计,从表中我们发现喜欢科目人数最多的是微机占78.72%,然后是音乐70.71%,再次就是语文,英语,数学分别为27.66%、30.80%、25.61%,其中语文的厌恶率最低为__.83%,次之为微机14.89%,厌恶率在20%以上的有:数学21%,化学25%,美术22%,体育29%,政治30.85%,物理40.1%,在此调查中我们发现形成偏科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先说喜欢的原因,在众多调查对象中,有的认为“从小就喜欢文科,基础一直也很好,没有掉队,所以喜欢文科。”而有的“出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的却是认为“由于班主任,家长或其它课老师、同学、朋友的影响。”同时形成偏科的原因还和社会时代的发展有关系。譬如,有的同学认为“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希望通过学习这些科目进而了解现实生活。”由于媒体的影响或是看书籍等影响,比如因爱着历史性的电视剧而喜欢学历史。”再就是和自身的认识有关,如有的说:“因为自制力薄弱而投入不进去。”学起来心情舒畅,有种美的享受,可以增强兴趣、自信心。
接下来再说形成厌恶的原因。有的同学认为“天赋较差”、“从小不感兴趣”、“基础一直很差”、“讨厌背诵和记忆而不愿学文科”。有的则是因为“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感到乏味、难学”,由于一项成绩不理想就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对周围的环境也是有影响的,如“因为班主任,科任教师,同学,朋友影响。”觉得所学科目在实际生活中用处不大,所以不想学。还有人说“自身性格,爱好有关,”自身性格缺陷或意志力薄弱,不愿下苦工。
在面对高考和人才成长的问题上,同学们的认识和评价也是复杂多样的,有的同学已有所认识,如他们说:“马上文理不分科了,大综合后,每科都要考,为了高考,不得不学。”学习不单是为了考试,认真思考从中可以体会到无穷乐趣。要尽力学习较差的科目,学习是为以后的生活打基础,是我们将来立足于社会的必要途径。“对于自己擅长的学科或特长,要再接再厉,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不管哪一科对自己都有益处,我已认识到偏科的严重性,努力改正,争取做一名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将来的社会,需要的是多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偏科不利于我们将来的事业的发展。就算自己学不好,也要为关心自己的父母,亲人努力去拼搏、奋斗。为自己的前途,父母,国家而学习,应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特长。
对偏科时间的统计,发现61.7%的同学在初中阶段有不同的偏科,在小学偏科的占24.47%,高中偏科为19.15%。
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操作性强和娱乐性的科目比较感兴趣,此外对三门主科也具有较大兴趣,对美、体、政厌恶率也较高。
这次研究性学习的调查活动,我们有以下一些体会和认识:
(1)中学生的偏科现象,是人才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似乎个别人的偏科并没有影响到他以后的发展和成长,我们估计这应该是一种特殊现象。
(2)从问卷调查访问的过程中,不少同学认为为了高考,主观上希望纠正自己的偏科现象,可见高考“指挥棒”对偏科是有导向作用的。
(3)从调查了解中,偏科现象出现的高峰期,在初中这恐怕与初中生特定的心理,生理以及课程的加重有关,比如说他们会因为同学的一句话,社会思潮等等的因素而形成偏科,也就是易受外因的影响。
(4)从成功人士的调查来看,偏科还是应纠正的,坚持全面发展,会使人终生受益,可见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以及培养坚强的意志,尤其要加强对初中时期预防偏科的教育。
(5)如果我们能对偏科现象予以正确的,适时的引导培训,开办各种特长班、兴趣班、文学班。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引导它,那么即使偏科的同学也会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
实践证明,高中生偏科的现象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高中生的偏科现象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才能,为以后的生活打基础。反之偏科也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影响其他学科。学习上的弱科往往会导致整体成绩下降。学生一旦出现偏科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往往会造成烦躁和厌倦,进而产生对学习的厌烦情绪,很可能波及其他学科。由于各学科都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学习上出现“瘸腿”现象也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并给升入高一年级的学习带来困难。同时,高中生自信心不足,缺乏毅力造成偏科记忆力较差或记忆方式特殊造成高中生偏科。
1.解决思想问题:心理学家指出,厌学往往只是孩子心理问题的表面现象,其背后隐藏的原因不尽相同,而家长们却往往只看成绩单,缺乏对孩子真正的关注。
2.激发学习兴趣:偏科往往是学习没有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是纠正偏科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这几个方面:(1)用目标激发兴趣;(2)用兴奋形成兴趣;(3)用优势引导兴趣;(4)用意志强化兴趣;(5)用成功来激发兴趣。
3.解决心理的问题:偏科是指在学习学校文化课程中,某一门或者几门功课成绩特别好或一般,同时剩下的功课成绩特别差或较差,我们称之为偏科。这些现象有些可以纳入学习心理范畴,有些学生的学习心理有问题,或者说,在某学科的学习上,这些学生的学习心理是不健康的。
4.从零做起:学习偏科现象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每当学生们的学科出现“瘸腿”时,不仅学生自己着急,家长和老师更是甚为头疼。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的去看待和应对这个问题,不应该存有焦虑的心情,要敢于从零做起。
5.“有效”偏科法:所谓“有效偏科”就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越是感觉困难大的科目就越是要努力拿下它,“啃的就是硬骨头”。这与一般的“偏科”的意思截然相反。
时间过得真快,两年已过,我收获很多,开心多,伤心过。在研究性学习这门课上,我更是领会颇多,一个小组(团队),只有所有人都付出,才会成为好的团队,一个再强的也强不过一群人要认真的观察生活。只有平时多努力,学习方法正确,我的学习也会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巨大收获。
—李进。
转眼间,和研究性学习这门课已经相识两年了。对于这门课刚开始的陌生感也消失了。对于这门课的喜欢也随着时间增加了。
在研究活动中我最开心的就是组员在一起讨论问题,尤其是讨论到最令人难忘的。当然其中也有令人不愉快的事,大家会因为种.种原因争得面红耳赤,有时不免闹矛盾。也有一些组员不合作,这也是令人烦恼的。在活动中我学会了合作、团结。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增强了我学习的积极性,启发了我的思路,让我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我不在是沉默不语,而是开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是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外面的世界,培养了我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给我们以后的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吕纯慧。
两年的研究性学习课已接近尾声了。我们既失败过,也成功过;既付出过也努力过.再过去的两年里,团结,研究性学习的各项知识,让我懂得了许多,成长了许多,更让我领悟了很多,一个小组,不是一个人的,而是每个人都应该付出,去做,只有这样,研究才更有意义.在学习上,我们要多问为什么,如:“我们为什么研究它”,把它换成“我们为什么学不好”,这样对于学习,做人都有极大的帮助.研究性学习对我们好处多,在这不展开了,因为好处太多,经历了这些过程,我很后悔,如果当初以认真的态度对待,那该多好,时间如风,转瞬即逝,我不想停留,因为我不能回头,我要尽我自己的全力,为研究性学习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一个结束,代表着一个新的开始,我要掌握真确的学习方法,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王昌勇。
我们所研究的课题,对我们来说有一点点的挑战性。虽然课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讨论的焦点和热点,但在研究,调查,讨论,制作等方面也让我们吃尽了苦头。在制作调查问卷时,要提什么问题也让我们想了好久时间,各成员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与见解,但我们却不知该采取哪一种,在散发调查问卷时,许多同学都抱着懒散,无所谓的态度,让我们拜托半天才肯填写。我想,或许每个人对这个问题都很敏感,很有压力吧!
在这学期结束后,我接触研究性学习也有一年半的时间了。随着时间的飞逝,我对这门课的认识与了解也有了更深的印象。明白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充满知识,充满探索,蕴涵着无尽宝藏的学科。
—牧园园。
研究性学习,教会了我很多。如:团结认真,仔细的态度等。转眼间,两年已过,我的高中三年生活已过了一半,往事如云,我不想去追忆,我只想为我的研究性学习生活划上圆满的句号。投身到学习当中,研究性学习,一个很奇妙的课,不久的将来,它会更好的帮助我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完成自己的梦想。
—葛亮。
时间过的可真快,转眼间,我们小组的课题研究已接近尾声。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小组的成员都积极配合,共同努力,终于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课题。为此,大家都很高兴。同时,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我也看到了我们小组成员合作精神,明白了很多道理:合作是我们得以完成浩大工程的前提,是团体取得成功的基础,是个人更快更好的发展途径。这个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合作,是产生伟大力量的源泉。合作,让我们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迹。我们合作所取得的成功,是团体的成功,是团体中每一个成员的骄傲,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合作精神。人类需要合作,社会需要合作。那么,让我们人类中的每一分子都积极参与合作中去吧。因为,合作是伟大力量之源。
高中课题研究报告篇四
网友完善的答案:
课题名称:香水制作的研究。
指导老师:吴国权组长:邱立言。
成员:田逸峰、周华捷、宗剑、张旭、赵武广、方章健。
背景:对芳香素的提取、香水的制作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了香水制作的初步方法,以及怎样进行芳香素的提取。
目的与意义:初步认识香水的成分以及制作方法。
目标:学会进行玫瑰精油的提取,以及香水底料的制作。
主导学科:化学相关学科:生物。
具体研究计划。
任务分工。
任务。
责任人。
任务。
责任人。
搜集资料。
田逸峰。
做实验。
赵武广。
打印整理。
周华捷。
做实验。
方章健。
搜集资料。
宗剑。
做实验、写报告。
邱立言。
做实验。
张旭。
研究方法:实验法。
每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1、搜集香水制造的方法。
2、搜集芳香素提取的方法。
3、提取玫瑰精油。
4、写实验报告。
活动所需条件:蒸馏设备、玫瑰花瓣、实验室。
预期成果展示的方式:实验报告、图片资料。
指导老师意见:
签名:年月日。
满意答案:
课题。
名称。
校外餐饮诱惑力调查。
填表日期
11.26。
班级。
高一(10)班。
课题组长。
学科。
政治。
第一小组。
黄坤宇。
指导老师。
李力。
课
题
组
成
员
及
分
工
姓名。
性别。
分工内容。
黄坤宇。
男
组织,整理。
郭见鹄。
男
找资料,问卷调查。
谢徐皓。
男
撰写材料。
金佳毅。
男
统计。
其余学生。
问卷调查,统计。
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去更新知识,如何在获取和更新知识的过程中,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懂得“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我校的大部分学生为什么热衷于在校外小吃店就餐?他们在就餐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校外校外餐饮诱惑力何在?学校午饭为什么近水楼台“得不到月”?---------带着这一系列疑问,我们一行6人,在指导师的引导下,准备走访了校外的所有小吃店,实地考察学校午餐的方方面面情况,采访在外就餐的一些学生,请教学校的有关领导。希望通过这些途径,能够找到问题的症结和答案所在。
确立以“校外餐饮诱惑力何在?”为研究性课题,运用经济学方面的相关知识,以课题为任务驱动力,了解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生活,走向社会生活。我们始终也认为,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有义务和责任去探究学校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为学校的午餐建设献出我们的微薄之力以及提出我们真诚的建议。
研究的主要内容。
(1)校外餐饮招揽学生生意的手法。
(2)校外餐饮菜的种类、样式等。
(3)校外餐饮菜的价格。
(4)校外餐饮的周边环境。
(5)校外餐饮的卫生状况。
(6)学校午餐在以上方面的状况。
(1)文献法:利用图书馆资料性的工具书,报刊杂志、internet等搜集整理分析与校外餐饮诱惑力有关的资料。
(2)调查法:对本校附近的小吃店进行抽样调查,对校外就餐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3)比较法:比较对本校附近的小吃店的周边环境、卫生状况、种类、样式等。
课题研究活动所需的条件(需要专家的支持即计划访问的专家,需要的物质条件即图书资料、实验设备、交通工具、信息技术)。
需要访问的专家/老师:
需要的物质条件:图书馆资料性的工具书,报刊杂志、internet等。
课题研究活动的步骤(阶段时间划分、阶段研究内容、阶段人员分工、阶段研究方法)。
一、(2周)校外餐饮招揽学生生意的手法。
二、(2周)校外餐饮菜的种类、样式等。
三、(2周)校外餐饮菜的价格。
四、(2周)校外餐饮的周边环境,校外餐饮的卫生状况。
五、(2周)学校午餐在以上方面的状况。
六、(3-4周)成果汇报、整理资料和总结。
其它(略)。
预期成果(论文,调研报告,制作模型,实验报告等)。
论文,调查报告。
表达形式(文字,图片,实物,网叶、音像资料等)。
文字、图片、powerpiont。
指导老师意见。
人们购买商品都希望“物美价廉”,这是商品本身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的反映。“物美”,是使用价值的标准。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当者,良好的使用价值有利于价值的顺利实现.
高中课题研究报告篇五
1、今年来,在课堂中应用目标导学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都把运用导学案进行的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来进行研究。理论研究者主要从理论方面探讨目标导学教学模式的特质与理论依据,一线的教师则更多地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对目标导学教学的具体操作进行了探索,围绕着“学案”的设计和学案的实施两方面内容进行研究,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些有效的成果。但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目标导学还有研究的必要,首先是目标导学的内涵及策略都需要进一步丰富。其次,现行教材的目标资料需要进一步明晰。最后,在目标进一步丰富和明确的前提下,如何真正实现导学而不是导教,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45分钟的课堂内分步实施完成。
(1)教师学习、认可“目标导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优点。
(2)研究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实效性,真正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1)通过实施“目标导学”模式教学,探索、出适合该模式的历史课堂教学案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改变我校一些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方式。
“我要学”,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
(3)以研促教,加快我组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高效教学观,逐步提高我组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进而优化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二)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围绕“目标导学”,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课例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采用“案例-评价-反思-交流”的教学流程,深入开展教学专题化研究,组织教师集体攻关。不断提高研究的质量,探索在课堂教学中以“目标导学法”为特点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创新教育理论引领课堂教学的发展,从而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以及驾驭课堂能力的提升,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与主要内容。
具体目标:
难的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公平竞争、集体合作的精神。
2、教师成长。通过“学习、实践、评价、反思、交流、合作”的实践策略,不断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方式改革过程中导学、导教、导练以及课后反思的能力。同时,通过这种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促使教师不断钻研业务,提升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促进广大教师在改革中成长。
3、学校发展。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促进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形成,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研究内容:
1、通过教师的“目标导学”模式课堂教学示范、现场听课、评课及问卷调查与访谈,总结模式优点,使该模式能被其它教师认可。
2、通过示范课及辅导讲座,使课题组教师基本掌握“目标导学”模式教学的基本流程,并进行实践、创新与总结,实践出适合各章节内容的课堂教学高效教学模式及优秀教学案例。
3、通过不同的目标导入案例,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与学生座谈或问卷调查,总结出各章节的教学内容用什么样的目标导入方式才能激发出学生最大的学习动机,获得新课导入的优秀案例。
4、如何组织教学,达成高效课堂。即:
(1)通过教学实践,教师能确定哪些内容适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2)通过学习,借鉴及对比实验,教师掌握编“合作学习小组”的科学性。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出教师提出问题的科学性、有效性。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获得采取什么样的讨论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讨论中得到收获。
(5)通过了解、调查、追踪对比,了解各学科、各章节哪些知识需适当拓展。
5、通过该模式的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和总结出还有哪些不足及困难。
高中课题研究报告篇六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和国内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当代教育不再是封闭在校园内,而是与整个社会各个领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各国都把基础教育和人才培养摆在国家未来战略的高度,以满足当代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合作和交往意识已成为新时代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可以说在合作双赢的今天,合作和交往是个人和社会生存的需要。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迄今为止,国际上在这方面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具体实践中各国有一定的差异。
我国关于合作学习的系统研究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1999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后,各学科制定了相应的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往能力成为新课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目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历史学科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学习历史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同时学会认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的是课程评价,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力求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可以说,合作与交往成为历史学科最主要学习方式之一。
今年是浙江省全面实施新课程教学的第三年,课程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教育的民主性、“四个学会”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终身学习、转变学习方式等新理念都已深入人心,但从课堂教学实践层面来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往的问题仍然存在着“流于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甚至“无效”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师专业化发展滞后,学习指导经验不足,对理论吃不透,导致了一些华而不实的做法。比如,有平等合作交往教学的意识,但在实施中往往过于随意,缺乏持久性和系统性,没有给自己确定新的合适位置,所以大多数教学设计是预设的,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仍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个性差异和全员参与这些真正问题没有得到教师的关注,导致参与的水平和深度远远不够,同时由于多数学生进行合作和交往的技能和技巧缺乏,课堂合作和交往的实效性更难说了,再加上课时安排和空间限制,大多数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严格控制着课堂教学进程中的一切;学生间的交往严重缺乏,在教学交往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并且这种交往也只是单向的静态的沟通,“生之间的、生生之间的交往从本质上说大多仍然是形式的、造作的、老师垄断的、独裁的交往”。由此导致教学目标仍以知识与技能为主,教学评价强调学习的评比和排队,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关注少数精英而忽视大多数学生,并最终影响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这些显然与新课程的理念相悖。
“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钟启泉语),实施教学合作和交往要讲究实效性,越是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研究性,对教师的指导水平要求越高,抑或说,高水平的学习指导,才能够带来高质量的学习。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和评价者,如果只凭激情和爱心,而不在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上做一些调整和研究,恐怕很难收到预期的实际效果。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最明显的角色就是教学的促进者,除了把人类文明的知识成果传授给学生,而且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各种良好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让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人。
我们期望通过《普高历史课堂教学合作与交往的调控策略及其评价研究》这个课题的研究,能够立足本市实际,准确理解课堂教学合作与交往的理念,正确掌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策略,适时调控,并科学地使用激励性评价机制,构建全新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转化成教师的实际行为,进而推广变为全体教师长期的自觉的行动,提高教学质量。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的是围绕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针对近几年普高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合作和交往出现的一些问题,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理论等知识,积极探索与研究调控教学合作和交往的策略的方式和方法及其效果评价等方面的问题,为普高历史学科进行教学合作和交往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模型。
关于合作的概念定义,我国学者有以下几种表述:
“合作”:综合世界各国的合作学习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
——刘宏武《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
“合作”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三位教育学者均认为合作学习具有异质分组、积极互助、分工合作、奖励体系、资源共享的特征,主要对象是学生。合作学习并非仅仅是让学生们围坐在课桌帝,边做作业边说话,真正的合作学习不仅要求学生们在身体上接近别的学生,而且还要求他们共同进行讨论,彼此帮助,相互依赖,小组成员有均等的成功机会。
“交往”:典型的表述当属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交往与沟通活动,是“对话”关系,即教师与学生之间(主一一主)通过教学内容(客体)中介的“双向理解”的交往关系。在这种交往模式中,“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主体和客体的两极摆动,而是教师和学生以共同的客体为中介的交往过程,它生成的是多重主体际关系,包括师生之间的主体际关系、教师间的主体际关系、学生间的主体际关系等。这种多重主体关系实质上体现了师生的交互主体性关系,即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交往就是这种交互主体性的现实表现。反过来,借助于这种交互主体性,教学才能成为一种合作、互动的社会交往过程。
综上所述,教学合作与交往的范畴包含了学生间关系、师生间的关系及教师间的关系,本课题主要方向就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与交往进行研究。
“调控策略及其评价”:指的是在课堂教学的合作与交往中,教师承担好促进者的角色,不但要做好充分准备,设计、组织、参与,并对课堂教学出现的不确定的、不可预知的因素,有着高度反应并适时做好调整和控制,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同时对调控策略的实施效果进行多元化评价。
(1)维果茨基的社会互动论(socialinteractiontheory)。
社会互动指社会交往活动,主要是人的心理交感和行为交往过程。社会学的互动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的个人组成,他们的行为不只是反应,而且还是领悟、解释、行动与创造。个人不是一组确定的态度,而是有活力的并不断变化着的行动者,一直处在生长中但不会彻底完成。社会环境不是某种静态的东西,它一直在影响和塑造着我们,但这本质上也是互动的过程,因为环境正是互动的产物。人有内心活动,同时又是一个自我,自我并非一心理实体,而是社会互动过程的一个方面。互动过程首先是一个符号过程,符号被行动者赋予了意义。这种我们与他人共享的意义,关于社会世界的定义以及对现实的感知和反应,均产生于互动过程。”这些观点告诉我们,合作与交往伴随着人的成长,合作与交往与我们息息相关,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既促进学生发展,又能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达到合作共赢的效果。
(2)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人在和他人的相互作用中,构建自己的认识与知识,即知识与理解是由认识主体构建的。这种知识的建构活动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之中,作为个人的认识活动与社会文化情境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形成的。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者在进行学习时,脑袋决不是一个空着的、准备装知识的容器,也不是一块白板,而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丰富经验已经构成一种认知的预结构。所以,教师不能无视这种预结构和先经验,而必须看到这种预结构。学习活动中的知识是不能通过教师“导向”学生的,知识来自于学习者个体内部通过新旧经验的作用而建构,但这种内部建构不是封闭的,而是在学习群体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合作学习协调完成的。面对某一知识,某个体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又因为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者拥有不同思维水平,所以要进行经验的分享,达成理解的丰富性和合理化。因此,要重视课堂上建立学习共同体,鼓励大家进行合作、协商。社会建构主义召唤我们在课堂上要进行全方位地有效互动,要重视学生构建自己知识的结构。
(3)多尔的后现代主义理论。
高中课题研究报告篇七
《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强调,课程应具有发展性,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教育要立足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已走过多个年头,经过多种方式的培训,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绝大部分教师仍采用“满堂灌”或“一言堂”,学生被动学,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也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和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效率,甚至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蔓延。
面对我校教育教学的现状,我们提出了《自主、合作学习方法的研究》这一课题,目的在于通过研究,一方面能够全面深入地探索和改革中学生学习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能够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帮助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会反思,学会探索,学会主动改革,从而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成长。
自主、合作学习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随着学习者自主性方面的理论性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教育领域的许多教学工作者的共识,他们纷纷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国内外教育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与不同层面对自主学习下过定义,虽然表述不一,但内容大体相同。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即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而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换句话说,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大胆主动的去学习,去探索。在这学习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适时地给学生指导点拨,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建构新知,提高能力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过程。这种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1、学生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可见,这种自主学习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要培养学生这种学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它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与培养才能逐渐形成。
1、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看。经济全球化要求社会成员具有交往、合作、分享的行为品质和行为习惯。
2、从我国课程改革发展趋势来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在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合作学习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但在我国仍属新生事物,能否有效地在我国实施合作学习,对于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意义重大。
3、从我校政治教研组当前实际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相当一部分教师较多关注教材教法,对学生学法,尤其是对合作学习指导不足;亦有相当部分学生学习方式单一、陈旧,被动,需要寻找新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结合教情学情,研究合作学习,对于转变传统的教法学法具有现实意义。
充分发挥xxxxx县一中政治组教师的优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结合,使本校高中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上一个新台阶,从而引领我县高中政治教学。
1、寻求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提高政治学科教学质量。
2、通过课题研究,师生共同总结出在一定的学科领域内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可行性方法。
3、学生掌握自主合作学习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自信开朗的性格,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善于动手、善于交际等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富有社会责任感等价值观和世界观。
1、调查问卷法:设计问题和表格,进行调查分析并总结归纳。
2、文献研究法:搜集有关资料,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新形势的要求为方向,探索评价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科学方法,迅速摸清我校高中生探究性能力发展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3、行动研究法:尝试用多种手段探索出培养高中生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4、经验总结法:总结在实验中成功的经验、教训,并在研究中收集资料便于今后总结课题。
课题研究计划一年半时间完成,共分四个阶段。
1、研究准备阶段:(20xx年6月)。
撰写开题报告,分配各项任务。
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例如:填写课题研究申请书,撰写开题报告,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明确课题研究成员任务。
2、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3月)。
第一阶段(20xx年9月—xx月)。
理论著作,撰写读书笔记及撰写论文。
本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有关高中政治自主合作学习的课题的专著学习及其他课题的成果进行文献研究,作为开展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采用研讨会的形式进行了开题相关工作的部署。通过学习理论专著,例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验的难点、关键点、及着力点的思考》《新课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理念与实践》《新课改形式下教师角色的回归》等教育著作作为开展本课题的指导思想,各成员积极撰写了多篇读书笔记、教学随笔及读书心得,对本组课题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撰写了多篇论文,尤其是xxxxx教师撰写的《探寻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切入点》荣获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举办的第xx届“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全国教师优秀教育论文评比大赛”二等奖,并编入《中国当代教育实践与研究指导全书》。
第二阶段(20xx年1月—5月)。
制作调查问卷,分析调查问卷。
本阶段采用问卷调查法,xx老师根据我校我组实际情况,自主设计问卷调成,分别在高一4班(实验班)、高一5班(平行班)和高二2班(文科班)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98份,收回98份,及时统计了调查结果,书写了调查问卷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3、总结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3月)。
进一步开展公开研究课及反思总结。
对课题研究实施前后学生的变化进行了个案分析,调查高中政治自主合作学习课堂的教学模式的构建状况以及课题实施的实际效果。课题组各成员,针对自己的研究任务,收集资料,定期开会交流,撰写中期报告,进行阶段性总结。
在课题实验与研究中,我们采取了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边传播的方法。实验教师作为首批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实践,注意及时反思总结经验,并及时把经验汇总。同时,在教研组集体听课评课中,课题组老师将课题研究方面的资讯传播给非课题组老师,让更多的老师受到影响,参与到课题实验与研究中来,为课题提供意见和建议。另外,也会影响到非课题组老师在课堂上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使课题研究沐浴于浓厚的教研氛围之中。
课题组成员人人总结课题活动,做到人人有可以成果。
(1)科学分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基础和依托的,没有分组,谈不上合作学习,没有科学分组,谈不上能有好的效果。分组可以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老师进一步调整。分组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如性别、性格、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寄宿走读(走读生比较之下更有条件搜集下载查阅资料)等方面因素。课题组老师在每一节实验课前,都在分组方面下了工夫。根据课堂活动需要,有时还要将小组合并成大组,例如,侯永红老师的公开课亮点“权利是天使还是魔鬼”的辩论,正是有了合理的分组,两组学生才能唇枪舌战,激烈交锋,势均力敌。否则,分组不匀,有可能出现默默无声冷场现象。
(2)小组奖励。我国学者王坦(1994)在《合作学习: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理论》中指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在课堂上实施合作学习方式,老师必须向学生讲明学生小组合作的共同目标是什么,它与学生的个体目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只有当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时,个体自身才能达到目标。在这种条件下,小组成员之间必定会形成积极的相互促进关系,以一种既有利于自己成功又有利于同伴成功的方式活动。当小组成员达到了共同的目标时,老师应该给优胜组奖励,奖励可以是精神层面的,也可以是物质的东西。我们课题组承担xxxxx老师给优胜组有奖励名人名言的,也有奖励,笔记本的。小组奖励这种形式我们课题组一致认为,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在合作学习中一定要有。因为它可以是学生达到共同学习目标的一副“引子”,因为它的存在,学生会很在意小组活动的结果,他们也会积极地投入到小组活动中来,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互助与竞赛。
正如合作学习研究者所讲的:“在教学目标上,合作学习注重教学的情愿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发现,由于合作学习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生上课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睡觉的没了,沉默的少了,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释放,掌声笑声讨论声,课堂氛围民主和谐,老师以小小的奖品鼓励学生,拉近了师生距离,教与学达成良性互动。
(3)任务分工。课题组实验课老师有一个共识:合作学习课堂效果好不好,要看课前任务分工细不细,任务完成实不实。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了事,分组是为了合作,为了高效,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需要对小组进行合理分工,当然,小组长的协助不可缺少。每个人都有具体的分工,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老师要指导检查任务落实情况,每个人对小组的成功都有平等的贡献机会,要在合作中体现出自己对于小组独特的贡献,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合作学习追求的境界。防止出现“责任扩散”现象,即小组的任务由少数人来完成,而其他人不闻不问,袖手旁观。
(4)酌情评价。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强调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1)从学生收获来说,我们通过课题调查活动,了解到学生对什么是合作学习,怎样进行合作学习比较陌生,因此课题组老师在不同的年级向学生介绍了合作学习方法,并且通过实验课让他们践行了合作学习方法。这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人际交往技能、形成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都有积极影响。
(2)从教师收获来说,课题组老师通过课题活动,提高了理论素养,丰富了教学经验,撰写了各自的教育教学论文,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提高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自觉性。同时,通过课题研究活动,带动了非课题组老师的参与热情,形成我们政治组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风气,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虽然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1、如何设计为课题服务的问卷,尤其是研究过程中的问卷,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讨。
2、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还缺乏力度。
3、合作学习方式需要老师和学生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怎样体现,怎样运用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4、对研究过程中的实验课案例剖析深度不够,课题研究还不够开放,以后在课题活动中注意邀请课题“外援”,让专家学者,学科外的老师,甚至学生参与到课题中来,我们以为这种做法定有裨益。
以上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继续探索和验证。
高中课题研究报告篇八
近年来,西方节日悄然传入中国,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圣诞节等越来越受中国人青睐.而我国中学生既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圣诞节是什么样子呢?时值圣诞节前夕,各地学生正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为节日准备着;各商店也不失时机,装点着圣诞树,其店员扮成圣诞老人兜售着精美小商品;一些媒体也在大肆渲染,积极营造节日气氛.鉴于此,本人认为这是一个利用圣诞节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好时机,一方面,这迎合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临近的节日又为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了解西方文化习俗,学习英语背景知识.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西方人特有的风俗习惯给英语学习者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影响了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所以了解西方文化习俗,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英语背景知识,为其最终掌握这门语言做好知识铺垫.
2.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形成团结协作风貌.
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学会从实践中去获取知识,从而树立主动学习、敢于创新的学习观念.该项活动将课堂由校园内移到了校园外,求知的空间更为广大,同时亦更为艰难,这就需要学生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从而达到培养良好学风的目的.
3.学会收集处理信息,养成科学求知态度.
该项活动的另一目的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和推断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去获取信息.同时要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去求得结论,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
该项活动的重点是比较西方圣诞节与具有中国特色的圣诞节的差异.对于西方的圣诞节,学生大概了解一些.纵观周围的节日气氛,大家似乎在模仿西方人庆祝节日的模式,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中国人庆祝圣诞节的方式兼带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圣诞节在中国悄然地发生了变化,这也正是学生需要仔细了解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过圣诞节时要装点圣诞树,吃圣诞大餐,唱圣诞颂歌,甚至还有圣诞老人.可这一切是怎么来的呢?这些节日特征是同时形成的吗?它又是怎样传播到中国来的?所以西方圣诞节的由来、演变与扩散的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信息查询和整理方能解决.
由于学习者是初次涉足研究领域的高中生,所以老师可以预先设计好学习的内容,并提供一定的活动建议和活动提示.为了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能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建议活动分小组进行.如果学习者是已经有了研究性学习经验的学生,可根据学生的能力,逐步减少活动建议或活动提示,直至完全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
《圣诞节在中国》的学习者是初次涉足研究领域的高一学生,所以给出了“圣诞节文化”、“中国式的"圣诞节"”两个方面的子课题,并附上了活动建议和提示.(见附一和附二)。
附一。
圣诞节文化。
活动建议:。
1.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谈谈大家所知道的圣诞节.
2.到图书馆或网站查询相关资料.
活动提示:。
1.“圣诞节”是怎么来的?它兴起于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
2.圣诞颂歌有哪些?圣诞礼拜时必唱的歌曲是什么?
3.圣诞老人是怎样出现的?在节日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4.圣诞树是节日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为什么?它有什么象征意义?
5.常用的圣诞祝福语有哪些?
6.你吃过或见过圣诞大餐吗?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食物是什么?
7.西方人是怎样庆祝圣诞节的?
附二。
中国式的圣诞节。
活动建议:。
1.询问亲戚朋友,了解他们过圣诞节的情况.
2.深入社区,听取群众意见.
3.上网查询其他相关资料.
活动提示:。
1.圣诞节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2.全体中国人都喜欢过圣诞节吗?有没有年龄特征和区域特征?
3.中国人过圣诞节时用的圣诞树有无自己的民族特色?
4.中国人是怎样庆祝圣诞节的?会举行崇拜仪式吗?
6.喜欢圣诞节都是为了享受节日的快乐吗?有没有其他的因素?比如说,商家为了赢利.
7.你对圣诞节的态度如何?
根据活动的内容和难度,整个活动时间为两个星期,大致安排如下:。
1.问题提出与选定(提出所需学习的内容,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组分工与合作(五人一组,责任到人).
3.素材搜集与整合(上网、进图书馆、社区调查、整合).
4.成果商讨与定稿(剪辑录音、图片,组织书面材料,写出学习心得).
5.成果展览与评价。
1.从研究性学习这一角度来考虑,活动后掌握的内容要反映出来,所以要求每组学生搞一个成果展.
要求:(1)关键词及圣诞节祝福用语要求用英语表述.
(2)每个小组成员至少要展示一件成果,有引用的地方要注明出处.
(3)要注意图片的排版及相应的文字说明.
2.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信息道德角度来考虑,要求学生把活动中所搜集到的所有资料都汇集在档案袋中,并标明出处.
要求:档案袋中应包括活动中搜集的所有相关资料及一份活动小结.
3.从信息的交流与讨论的角度来考虑,要求学生上一堂汇报课,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就有关内容向全班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共同分享成果,学会发现和欣赏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要求:把活动中所探索研究的新内容,用一次独具特色的汇报介绍给大家.
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及其在研究过程中的态度、方法和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情况都应该给出一个公正、客观、科学的评定,具体评价方法如下表.(见附三)。
附三。
1活动是否积极参与,有无责任感。
2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是否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
3独立查询资料的数量以及档案袋的建立(具体展示、说明)。
4个人承担的任务有无完整的记录(文字、录音和摄影均可)。
5活动中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6活动成果的展示。
7活动成果的汇报。
评价等第。
优良中差。
高中课题研究报告篇九
近年来,西方节日悄然传入中国,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圣诞节等越来越受中国人青睐.而我国中学生既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圣诞节是什么样子呢?时值圣诞节前夕,各地学生正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为节日准备着;各商店也不失时机,装点着圣诞树,其店员扮成圣诞老人兜售着精美小商品;一些媒体也在大肆渲染,积极营造节日气氛.鉴于此,本人认为这是一个利用圣诞节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好时机,一方面,这迎合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临近的节日又为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了解西方文化习俗,学习英语背景知识。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西方人特有的风俗习惯给英语学习者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影响了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所以了解西方文化习俗,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英语背景知识,为其最终掌握这门语言做好知识铺垫.
2.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形成团结协作风貌。
3.学会收集处理信息,养成科学求知态度。
该项活动的另一目的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和推断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去获取信息.同时要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去求得结论,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
该项活动的重点是比较西方圣诞节与具有中国特色的圣诞节的差异.对于西方的圣诞节,学生大概了解一些.纵观周围的节日气氛,大家似乎在模仿西方人庆祝节日的模式,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中国人庆祝圣诞节的方式兼带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圣诞节在中国悄然地发生了变化,这也正是学生需要仔细了解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过圣诞节时要装点圣诞树,吃圣诞大餐,唱圣诞颂歌,甚至还有圣诞老人.可这一切是怎么来的呢?这些节日特征是同时形成的吗?它又是怎样传播到中国来的?所以西方圣诞节的由来、演变与扩散的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信息查询和整理方能解决.
由于学习者是初次涉足研究领域的高中生,所以老师可以预先设计好学习的内容,并提供一定的活动建议和活动提示.为了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能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建议活动分小组进行。如果学习者是已经有了研究性学习经验的学生,可根据学生的能力,逐步减少活动建议或活动提示,直至完全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
高中课题研究报告篇十
课题名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
负责人。
侯凤丽。
所在单位。
西安市莲湖区行知小学。
结题报告。
关键词。
创设情境创造性使用课本情境创设情境的策略教学效率。
结题。
报告。
摘要。
学生喜欢老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认为创设情境很重要不是浪费课堂时间。对于课本中的情境有些喜欢,有些不喜欢。当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在课堂再现时,觉得很有趣。对此课题组教师先研究学生,钻研教材,思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进行课堂实践、反思、总结。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创造性的使用课本情境:1、变静态情境为动态情境。2、巧用身边的情境。3、巧设问题情境。4、巧用故事链接情境。最终形成课堂中创设情境的策略:1、在新课引入时,创设情境。2、在新知探究中,创设情境。3、在知识应用中,创设情境。经过课题组全体教师扎实研究,教师们的科研意识有所增强,理论水平有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认为上数学课是快乐的。
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一个好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具体。但在学校开展的几次公开课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有些教师创设的情境过于哗众取宠,不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有些情境过分追求生活化,缺乏“数学味”;有些情境过多的依赖信息技术演示,忽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因此,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使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更加有效合理,既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激发起学生探究、思考数学的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从而使教学情境服务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课题界定。
“数学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学习的“情境”。“数学情境”可以是富有时代气息的生活情境、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情境、学生喜欢参与的游戏情境等。
本课题主要研究课堂中创设情境的作用、学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情境、如何创造性的使用课本中的情境、课堂中创设情境的策略等。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建构知识和积极思维的过程;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因此,教师要着力建构有利于知识内化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型转变。
3、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该理论的核心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有三方面的参与: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1、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升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水平,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会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反思。
(2)使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思维、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分析、归纳、总结大量的案例,明确创设情境的方法。找寻影响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因素,探究达成有效教学的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研究内容。
(1)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特征的研究。
(2)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的作用。
(3)如何创造性使用课本情境。
(4)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的策略。
(1)文献资料法。学习课标,通过网络、杂志搜集有关该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2)行动研究法。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检测就本课题研究所运用的对策与措施的效果,进一步加强或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式、内容。
(3)经验总结法。根据收集的各种资料与研究得出的第一手材料,归纳总结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情境创设的策略和方法。
4、研究步骤及过程。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阶段。
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翻阅与情境创设有关的论文和对课题研究有借鉴和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二阶段:课堂实验阶段。
课题组教师在理论研究基础上,研究学生,钻研教材,思考创设有效的教学案例,进行课堂实践。课后授课教师先反思,听课教师谈收获和建议。在研讨的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体会了情境创设的意义作用,逐步积累创设有效情境的策略方法。
第三阶段:结题总结阶段。
完成各项成果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撰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近一年来,课题组全体教师扎扎实实进行课题研究,教师们的科研意识有所增强,理论水平有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增强,认为上数学课是快乐的。在课堂情境创设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的作用。
课堂中创设有效的情境,首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而且可以不断地维持、强化和调整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愉快地学习。现在我们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那么枯燥乏味,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
(二)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并不断与自身数学认知结构相融合的发展过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例如:兴趣、心情、性格、意志力、成就感等都会影响学生课堂的听讲效率。
(三)如何创造性使用课本情境。
课题组三位教师面向自己的实验班发放问卷调查表(已上传博客)163份,收回163份,得到了能反映学生心声的第一手资料。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喜欢老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认为创设情境很重要不是浪费课堂时间。对于课本中的情境有些喜欢,有些不喜欢。当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在课堂再现时,觉得很有趣。喜欢老师在课堂中做游戏、用讲故事或提问的形式进入新课、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为此课题组教师对教材中的部分情境进行了尝试替换效果较好。
1、变静态情境为动态情境。
例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课,教材情境为:1.草地上有个喷水龙头,喷水的半径是5米,求喷水的面积是多少?2、在半径为5的圆内,画出内接正方形,圆的面积应比内接正方形大。授课教师将情境设计为:将正方形和圆形卡片贴在黑板上,请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比赛涂色,看谁涂的快,比赛结束,一方失败,学生有争议:两图形面积不相等。教师再带领学生用正方形估测圆的面积。这样设计让学生在涂色活动中感知什么是圆的面积和求圆的面积的必要性。进而用正方形逼近,估测出圆的面积与r2的大致关系,为后继学习圆的面积公式做铺垫。
2、巧用身边的情境。
例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我们赢了》一课,教材情境为:北京申奥成功的时刻2001年7月13日晚10时08分。该情境学生比较陌生,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接近整时或整时过几分这样的时刻。而我校学生早上8时15分上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今天早上值日生吴元浩早早来到教室打扫卫生,(课件出示8时03分的钟面)请问:这是什么时刻?该情境就在学生的身边,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养成不乱扔垃圾的习惯。
3、巧设问题情境。
例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分数的认识》一课,教材情境为:淘气和笑笑分苹果。2个苹果,平均每人分1个;1个苹果,平均每人分多少个?授课教师将情境设计为:以游戏进行,请学生用手表示每人分到苹果的各数。4个苹果平均分给淘气和笑笑,每人分几个?2个呢?1个呢?难住了许多同学。提示学生用数字、符号、图形来表示“一半”,使新知(分数)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一门科学的钥匙,在教学中借用游戏用猜想、验证等方法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4、巧用故事链接情境。
故事是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新鲜、好奇、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例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整理房间》一课,我校教师在课堂实践时将教学情境设计成这样的故事:我们的好朋友笑笑刚搬了新家,老师带大家去参观,笑笑家很乱,大家帮助笑笑整理房间,接着帮妈妈分类摆放蔬菜水果,午饭后笑笑一家去动物园游玩,我们跟随笑笑去看一看,对动物园中的部分动物分类,最后是做游戏环节。整节课学生的思绪都在笑笑身上,同时又学习了分类的知识。课后与学生交流,学生觉得数学课真有意思。
当然教材情境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因此,深入地钻研教材,切实把握教材情境的含义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
(四)课堂中创设情境的策略。
1、在新课引入时,创设情境。
刚上课,小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思绪拉回课堂。常常会将惦记着课间玩的游戏或其它事情。此时,若教师能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把学生引入到所提问题的情境中去,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例如:北师大版第八册第七单元《字母表示数》。
反思: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猜测钱包里可能有多少钱,激发学生兴趣,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与优越性。
2、在新知探究中,创设情境。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3、在知识应用中,创设情境。
枯燥的数学题学生很反感,但一定量的数学练习又是教学所必须的。如果在学习新知后,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既巩固了新知,又使学生觉得数学有趣。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对于低段的学生可以将各种练习融入到故事、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如,在教学《人民币兑换》时,可以创设一些与世园会有关的情境,在教完“三角形稳定性”后,创设“帮家人修桌椅的活动”,教完“百分数”知识后,让学生调查实际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实际应用等。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者数学问题,也从中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存在问题:
1、教师对课题研究还只是初步了解,教师的科研素质有待于提高。
2、教师们由于教学任务重,质量压力较大,在日常教学中不能给予课题研究充分的时间,不能及时总结反思。
改进措施:
1、进一步多渠道、多方位加强教师们的理论培训,提升教师们理论水平。
2、本着从教学工作的实际问题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让教师们从行动研究中尝到了甜头,最终做到教与研的有机结合。
3、鼓励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及时撰写教学反思,为再一次课题研究积累资料。
课题研究工作即将结束,但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教学永恒的主题。在以后的教学我将继续实践、反思、总结提升自己创设情境的能力,使学生学在课堂,乐在课堂。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厚德:《有效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8;
3、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3。
高中课题研究报告篇十一
主要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确定改革的指导思想,“立足会考,兼顾高考,培养兴趣,发展特长,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了“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高中毕业生”的要求,并确定了“开齐基础课,上满提高课,落实活动课”的可操作性方案。
第二阶段: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进行分层。
第三阶段:从高一开始对教学内容就进行分层次安排。在调整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变换了辅导方式。我们采取了“个别辅导,分类推进”的办法。第四阶段:总结阶段,为下次分层的实施,打下基础,总结经验。
最终完成时间:****年*月。
最终成果形式:论文、研究报告。
高中课题研究报告篇十二
为了促进我县中小学及幼儿园立项课题的深入研究,认真做好结题工作,撰写好结题报告,现搜集以下结题报告范例,供老师们在课题研究中参考和借鉴。
范例1: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xx市朱xx。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他还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
而现实教学中,老师们“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师最烦恼的事。耗费了大量心血,收效却不大。学生怕写作文,总是对作文不感兴趣,更写不好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贯彻教师写作意图的过程,学生则变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这样做的确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我确立了《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能力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有三个概念:
学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应是批改和评讲的主体,学生成了主体地位,他就会有兴趣,就会乐学。
互批互评:作文写好后,是学生间的互相批改,互相评讲,不是老师包办。
作文:是学生自己写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选来的文章。
三、研究目标。
1.通过互批互评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
2.培养学生批改作文、评讲作文的能力,使批改成为习惯,以提高写作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四、研究内容。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能力。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有关学生作文自改能力培养方面的科研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与本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
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等方法,对学生作文批改现状以及学生自改作文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并加以分析综合,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实验研究法:以课题研究计划为目标,对各个阶段的研究不断地进行计划、研究、总结、修正,使课题研究科学、规范、合理。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不断地加以总结,把获得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以期从中探索出一些教学规律,来指引今后的教学工作。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9年10月:1.学习理论,我们学习了黄大龙、朱治国合编的《生态课堂理论》,学习了《蔡明讲语文》和蔡明老师的一系列有关生态课堂的文章。2.酝酿制订了方案,我们的方案获得市方案评比二等奖。
第二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1月)按计划实施,根据实际情况,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研究并小结;及时上传到网页。
第三阶段:(2010年2月――2011年3月)我们积极做好研究活动,成员们每人围绕课题开公开课。有几人多次上了课题公开课,及时资料整理、总结,及时上传。最后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七、研究过程。
首先,我们学习理论,以提高理性认识。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生态理论,基于蔡明的生态课堂的原则和黄大龙朱志国的生态课堂理论,我们认识到让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的生态教学活动。他是培育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日常活动。
09年9月朱建荣对市骨干教师开作文评讲课。
2010年3月11朱建荣老师开校级公开课:关注差生的作文评讲――我来帮你写作文。
10年3月24郑永梅老师校级作文评讲课――《捕捉特征细致描绘》。
10年10年4月7方芳开校级公开课作文评讲《你在我心中》。
10年4月14号施路平老师开作文评讲课――怎样围绕中心选材。
10年4月27蔡秀兰校级公开课――怎样批改作文。
2010年5月13市督导室来调研,市学科带头人朱志国听了朱建荣的作文评讲课,说值得推广。
2010年9月29朱建荣老师参加袁建忠书记的生态作文结题会。
2010年10月19朱建荣老师给苏北宿迁市曹集中学老师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做法。
2010年11月22号,市教研室书记中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说值得推广。
2010年11月24日,在市教学活动展示月中,施路平、郑咏梅老师上作文指导展示课,朱建荣老师上作文评讲推荐课。这次基教科顾松鹤科长在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有三点评价,1.港区初中的语文老师凸显了一个理念――用教材教,学后注重应用,培养学生素养和能力。2.实施了一种策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3.养成了一种市进修学校卢金霞老师评价朱建荣的课:“将批改与指导相融合,将批改与作文升格训练成一体,将这次批改的目标与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达成相一致”。
推荐课后与进修学校张老师交流,受到张老师邀请。
2010年11月30号朱建荣老师应常青藤学校邀请去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方法.
八、研究成效。
本课题研究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的要求。《课标》特别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也符合叶圣陶老先生说的:“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
本课题基于课堂,恰好符合张家港市生态课堂教学的理念,让学生互批互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生本性原则、生命性原则、生成性原则、生动性原则、生活性原则、生长性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学生互批作文,是对同学作文的鉴赏,又是对课文鉴赏的复习应用,能督促他们在阅读课上作批注,他们的评语越来越准确,表明鉴赏能力越来越高。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写得体批语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运用规范符号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经过训练,批语越写越得体,各种修改符号都能准确运用。在评讲同学作文中,能够积极中肯的发表意见。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得到提高。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了学生乐学,提高了写作能力。“学生的乐学心理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所产生的结果能被认可和接受,其价值能被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让学生评讲作文,就是肯定学生的能力,相信他们有鉴赏能力,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表现,表明老师重视学生的观点、意见、建议。学生得到了老师的信任,课堂的民主和谐度就高,学生心里就轻松了,没有压抑了,学生就能积极思考,大胆发现,大胆发表意见。学生的日记可以证实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和快乐。学生的兴趣起来了,他们的作文就越写越好了。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师生成长。
学生评讲作文是在学生互批的基础上的评讲,既要评讲作者所写文章优劣,又要评讲批者的批语是否准确。这是一个鉴赏过程,要检查作者的写作水平,又要检查批改者的赏析能力,无论是批改还是评讲,都要检查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具体到评讲,又要听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评对师生都是一次挑战,一次提高。它激发了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个体意识。这种成长过程包括强化自省、强化自评、强化自控。学生在自省、自评、自控中成长起来。这种课堂也激发了教师的知困意识、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有了知困意识就促使你去多读多看。所以也促使了教师成长。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形成了作文教学的特色。2011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交流。新生代教师,青年名师梅洪建听课后的评价“a.一直以来,在功利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为了分数早就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朱建荣的课让学生不是站在写的角度来审视文章,而是站在“理想的作者”和“高明的评者”相结合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理想创作能力和批评鉴赏能力。这个过程不是对别人作品评论好与坏的问题,而是在自己有了相对理想的思路之后再对别人的作品的品评中进行自然的升华和再创造。这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b.一直以来,在很多人在阐释性的语文中,早就剥离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将课文的美点消解在对知识性记忆和内容性的再现之中,在“意”的强化中,忽略了“文”的魅力。在朱建荣的课堂中,不但达到了“文”“意”的自然统一,而且是反向的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达成了对课文中“文”的反哺。在更高的层次上锻炼了孩子的审美能力。c.一直以来,孩子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看到别人的美,只看到别人的不足。但在朱建荣的作文评改过程中不仅仅让孩子发现了别人的不足,更让孩子们发现了别人的美。同时在对评语的评价环节,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再认知以及培养孩子的接受批评的能力。这种无形中的人格培养,则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6.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对新课改的认识。
老师们明白了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关注学生生命的生态作文教学。互批互改作文最能反映生本性原则,学生评讲作文最能显示生命性原则,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讲课上,生态课堂的生动性原则、生成性原则都得到充分体现。
7.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指导作文能力。
2009年10月朱建荣老师对全市骨干教师上了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的作文评讲课。受到老师和专家们的好评,也为小组内教师作了示范,2010年上半学期研究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在学校开了一节课题研讨课。通过开课、研讨,大家的指导作文能力大幅提高。
8.我们总结了很多文章,朱建荣《学生评讲作文――一举多得》和《生态课堂――给学生的天空》发表在《中学生学习报》她还总结有论文《乐学乐教――生态作文师生的精神风貌》、《高素养――生态课堂的基本要求》、《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显示了生长性原则》(已发表)、《学生互批互改作文体现了生本性原则》、《学生互批互改作文――丰富了读写结合的含义》、《关注差生的作文评讲课》、《我是怎样教学生互批互评的》等(待发)。施路平《对作文评改的几点建议》发表在《中学生学习报》。另外朱建荣开了两次市级作文评讲公开课(2009年9月和2010年11月),在2010年11月施路平和郑咏梅各开了一节作文指导市级公开课。
9.积累了很多资料。我们积累了大量的优秀作文和学生优秀的批改作文。也积累了互批互改的一些经验。尤其是对于学生评讲,由粗糙到细致了。有了“训练写作――互批互改――互评”完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也有由简到繁,由片段到整篇的.训练思路,评讲也有了系统性。老师们的反思也积累了起来。
我们的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有很多东西有待进一步钻研。比如说作文训练要有计划性、系统性。课堂上对课文的批注能力要进一步训练。批改作文也要由浅入深,步步为营,一次一个点来互批。学生评讲要坚持,评讲也要有针对性,也要有计划的进行。
范例2:《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西安雁塔区航天二一o小学黄忠孝。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古诗词作文优秀历史文化的载体,在现行各类小学语文教材中均占相当的比例。古诗词教学对小学生的文化熏陶是无可替代的。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一直存在许多困惑和盲点;对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定位不明确;对古诗词教学在各学段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够明确;各学段的教学方法没有明显的区分。这些因素导致古诗词教学目标不统一,教学方法单一。
我们认为,古诗词教学方法各学段的目标应该有所不同,那么,各学段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另外,即使同一学段,古诗类别不同,所采用的教法也不应雷同。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将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力求通过学习和实践,总结出若干各高效的教学方法。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小学古诗词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古典文化的熏陶,还要促进他们的语言的发展,以及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在教法研究上要本着实用、高效、发展的原则,一切从学生出发,使我们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充满语文味,方法简便,效果明显,学生从文化上得到浸润,能力上得到提高,达到能借助工具书自学古诗词的程度。
我们提倡高效的语文课堂。这一方面依赖于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还要辅之于高效率的教学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小学古诗词教法研究有其现实作用,课题的设置体现了教师成长的几个步骤:学习、反思、行动、总结。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高中课题研究报告篇十三
对于学困生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学界、心理学界、医学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外对学困生常见的称呼有“studentswithlearningdisabilities”,“studentswithlearningdisorder”等多种。尽管理论派别不同,所涵盖的学生群体也有差别,但关于学困生的研究历史悠久。国外最早研究学困生这一问题的专家是摩根(morgan),他是一位医生,在临床上发现有些儿童存在严重的“词盲现象”(能认一些词,但不知道词的意义),并针对这种现象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
当时人们对学困生的研究,也仅仅局限于神经学和医学的范围内,研究者把学生学习成绩差,特别是阅读上的困难,一些学习行为上的障碍都归因于大脑损伤的结果。但通过进一步研究,人们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学困生都是由大脑损伤所造成的,也可能是轻微的脑功能失调引起的,表现为知觉失调、学习障碍以及注意力涣散等现象。后来,研究者把研究的重点从智力上有缺陷的学困生转移到智力正常的学生身上。国外许多研究者直接对学校的教学活动进行了学困生心理过程和学习特征方面的研究,有针对性的帮助学困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美国学者大都致力于学困生心理特征的研究,如韦纳研究的学困生失败归因理论认为,学困生常常将自己在学习方面的失败归因于任务困难和运气不佳等外部因素,而很少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在他们看来,无论自己怎么努力,最终都是失败,于是形成了学习上的"恶性循环。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缺乏自信心与消极的自我概念。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学困生称为“难教学生”,这一概念从教育的难度上把差生和优生进行了区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较强的科学性。他认为“难教儿童”虽然难教,但并不等于不可教,而应该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采取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措施。赞可夫也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立足于教学实践,从情感、意志等特点分析学困生。
2.国内研究。
学困生问题在我国真正得到重视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在解放前以及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学困生问题还不是很突出,并且当时我国的教育学和心理学都比较落后,因而很少看到有关学困生问题的文章和研究报告。10年动乱结束后,随着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及差生问题的日益尖锐,许多研究者从各个方面、在各个领域探讨学困生问题,撰写了许多研究报告和论文。上海教育科学研究所钱在森这样界定学习困难学生:其一,智力正常,而学习效果低下;其二,智力正常,但学习准备与学习任务不相适应,学习效果低下,处于持续困难的学习状态。
钟启泉的《差生教育与心理》,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教学论和性格学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差生问题。钟启泉以国外的差生研究成果为依据,将差生分为“学习迟钝儿童”、“学习不良儿童”,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近年来,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研究的重点已从探讨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和原因,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以便大面积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同时也更加深入地探讨了如何指导帮助学习困难儿童成功进入社会。为此,我国教育工作者,从家庭教育、教育教学、学科教育、认知心理学等多领域入手,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研究,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3.国内外学困生研究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学困生研究对我们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学困生问题是国际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育研究的主题之一,我们在实施基础教育阶段如果能吸取国内外教育理论及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对于转变学困生,促进基础教育是大有裨益的。
由于各国的制度、文化背景不同,研究的视角不同,这些对我们可能都有借鉴作用。由于我国的教育是大班集体教学,班级人数多,故正视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并积极探索转化学困生的规律更具有普遍意义。学困生是与教育的普及相伴的,基础教育阶段应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综观世界教育,学困生问题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英语学困生与“差生、后进生”是特殊与普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有个性,也有共性。总之,以上这些启示为英语学困生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方向。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高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高中英语学困生出现的原因有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因与外因。内因主要有学生基础学力不完善、缺乏学习兴趣、意志力薄弱等,外因主要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教师因素等。
2.高中英语学困生的类型分析。
高中英语学困生的类型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划分,一是按照学困生的表现分为缺乏学习动机型、情感障碍型、意志薄弱型、自我消极型;二是按照学困生的成因分为自身因素不足型、社会环境异化型、家庭责任过度型、学校教育缺失型。
3.高中英语学困生转化策略探析。
根据高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不同类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出转化策略:社会策略;家庭策略;学校策略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志愿者活动总结报告 志愿者活动总结(汇总14篇)
- 2023年心中有盏红绿灯演讲稿 心中有盏红绿灯(实用8篇)
- 假期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3篇)
- 最新个人政治画像的自我报告(实用8篇)
- 2023年春天的名家散文 名家散文心得体会(大全8篇)
- 论文评语表指导老师评语(精选13篇)
- 2023年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科学家故事读后感(大全11篇)
- 最新试用期转正申请书 试用期转正申请(模板18篇)
- 2023年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大全11篇)
- 健康家庭事迹材料(精选16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