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模板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6 03:53:03 页码:10
2023年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模板10篇)
2023-11-16 03:53:03    小编:字海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比例的意义(教材的内容)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

2、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2、能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认识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引出新的知识。

情景图、多媒体课件、习题卡。

出示课题:比例

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生1,生2等回答)

我们已经了解了比的这些知识,请做下面练习。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8:453:52.7:4.5

求完比值你觉得哪些比有联系?

师:相机板书:3:5=2.7=4.5?

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比例的意义,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知识呢?

板书完整课题:比例的意义

预设:生:1、比例的意义是什么?

生:2、比例的意义有什么作用?

(师趁机板书在黑板右上角)

本节课我们就来完成这两个目标:

【设计意图:对学生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教育】

生各抒己见。

你知道下面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它们有大有小,都符合要求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自学指导:

1、请每位同学任选两面国旗,分别计算出它们长与宽的'比值和宽与长的比值。

2、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3、把你的发现尝试用算式写下来。

(5分钟后,期待你精彩的分享)

(二)自学

学生认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思考。

(三)汇报分享

谁愿意把你的结果和大家分享?师相机板书

(1)15:2.4=10:1.6(2)60:15=40:10(3)…(4)…

原来在国旗中有这么多的相等关系。国旗的缩放是按比例进行的。

我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这样的式子就是比例。请同学读数学课本,40页,用笔勾画出重点词句,并读一读。

师:你还能写出两个比组成的比例吗?先自己选,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

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吗?先同桌互说,再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再指名汇报。

出示“比例的意义”概念

擦去开始板书中的“?”并把比例可用分数形式表示板书出来

师:你能说一说组成比例要具备哪些条件吗?

生:…

生:…

下面各比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样判断的?请写出计算过程。

(1)3:7和9:21

(2)15∶3和60∶12

1、把下面的式子进行归类:

(5)72:8=3x3(6)3.6:6=0.6

比:()

比例:()

思考:你快速做出判断的原因是什么?明白了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判断:

(1)、有两个比组成的式子叫做比例。()

(2)、如果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那么这两个比

的比值一定相等。()

(3)、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4)、0.1∶0.3与2∶6能组成比例。()

(5)、组成比例的两个比一定是最简的整数比.()

1、写出比值是7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2.12的因数有(),从12的因数中挑选4个数组成比例是()。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2.3题。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30:5和48:812:0.4和3:5

比例的意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本节课属于概念教学,分五个环节设计教学,利用十五个问题贯穿整节课,以问导学,以问导疑,以问导思,以问导获,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全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课的开始从引导学生复习比的知识入手,通过求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用“=”连起来,自然而然的引出比例,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用与生活,本节课从从学生熟悉的国旗引入比例,在求大小不同的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值中学习比例的意义,通过观察、探讨大大小小的国旗的长与宽、宽与长、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关系中,加深学生对比和比例的关系,比例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最后通过照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

3.课堂采用以问导学的策略,用十五个问题贯穿了整节课,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考,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用问题控制学生的注意力,用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用提问强化学生的认知,用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对新课的教学,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答案强加于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思考、阅读等方式初步感知新知,再进一步提问“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吗,”、“你能说一说组成比例要具备哪些条件吗,”、“你还能找出那些比组成比例,”等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这样,学生的体验和感受都很深刻。

5.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升华了学生的思维。练习是巩固新知、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思维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完成,本节课设计了六种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对比例意义的巩固,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一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先认识正比例的意义,接着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再认识反比例的意义,最后安排了一些巩固练习和综合练习。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正、反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还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因而学好这部分知识非常重要。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还可以帮助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会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和反比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哦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课时安排:

正比例和反比例(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成正比例的量

教材第62—63页的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1—3题

课型

新授

本单元教时数:4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月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

光盘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教学例1

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

2、这两种量的数据是怎样变化的?

时间在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在缩小,路程也在缩小。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饿量,时间在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3、但是,你能发现什么呢?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就要求学生写出几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这个比值是什么呢?

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例1中的变化与不变

4、介绍成正比例的量

指名说说,表中有哪两种量

引导学生观察,

指名说一说。

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寻找“不变”。

学生试着回答,教师帮助完成。

学生完整的说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的量

二、教学试一试

1、出示教材试一试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

学试着完成,并交流回答四个问题。

三、概括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例1和试一试,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揭示课题(板书)

3、用字母怎样表示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呢?

y:x=k(一定)

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完整的说一说例1和试一试成正比例关系。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练习十三第1题

重点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

3、做练习十三第2题

4、做练习十三第3题

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的结果来判断。完成书上的问题

重点让学生理解: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的量。

独立判断,交流时说出判断的理由。

学生先各自算一算,交流,说出思考过程。

指名判断,交流时说出思考过程,其它同学进行补充或纠正。

学生理解题意,然后在书上画一画,算一算,填在书上。

五、全课总结

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说一说

板书

正比例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k(一定)y和x就成正比例的量

课后感受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正比例的意义及其图像

教材第63页例2,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4、5题

课型

新授

本单元教时数:4本教时为第2教时备课日期月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并借助直观的图象加深对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的认识。

2、使学生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并借助直观的图象加深对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的认识。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教学准备

光盘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教学例2

1、先出示例1的表格

谈话:同学们,像例1中成正比例的量的数据,有时也可以用图象的形式来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点的排布规律,并用直线连起来。

提问:(1)图中的a点表示1小时行80千米,b点表示5小时行400千米,你知道其它各点分别表示什么吗?(任意指几个点让学生回答)

(2)图中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吗?

学生描点。

学生按要求操作完成。

指名回答

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可以启发先在横轴上找到表示2.5小时的点,并从这点起作纵轴的平行线,从而得到与已知图象的交点;再从交点起作横轴的平行线,从而得到与纵轴的交点;最后依据与纵轴的交点进行估计。

二、巩固练习

1、练一练

学生做好后展示学生画的图象,共同评议

问:你们画出的表示打字时间和打字个数关系的图象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第(3)个问题

2、练习十三第4题

既可以根据图象的特点说明,也可以从图象上选取几个点,求出比值来作判断。

第二题要求估计,答案出入是允许的

3、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组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方法,加深认识。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第(2)个问题

学生相互间说一说

学生回答,要说明理由

讨论第(4)小题后,引导学生在提出一些类似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三、全课总结

说说,议论议论。

板书

正比例的意义及其图像

例2(图像)

课后感受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两张照片。

1、预习课本第40页例3,

2、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并比较这两个比的关系,知道什么叫做比例。

3、在课本上完成第40页练一练。

一、预习效果检测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

3、什么叫做比例?

二、合作探究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2、学以致用

(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

(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3、交流“练一练”的完成情况。

三、当堂达标检测

1、做练习九第3题。

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

2、做练习九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3、做练习九第7题

(1)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如240米是4分钟走的路程,所以240米与4分钟是相对应的两个量。

(2)分组完成,同时四人板书,再讲评。

完成后反馈、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及时修正自己的答案。

提出疑问,总结全课。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数学课上有很多有趣的问题等你来解决,希望大家努力。我们首先来解决两个问题。

(二)反馈:(1)谁买的本子便宜些?能简单地说说你的理由。

(2)还有别的方法吗?

(3)这两个比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将它们连起来?为什么?

(三)(出示):2、3月10日下午2点,学校8米高的旗杆影子长5米,旁边一棵高120厘米的香樟树影子长75厘米,说出旗杆和香樟树与各自影长的比。(8:5120:75)

这两个比能用一个等号连接起来吗?为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比例的意义。

2、得出结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3、完成“做一做”。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见书上“做一做)

5、反馈:(1)你给5:8找的朋友是(),组成的比例是(),向大家介绍你用了什么方法找到的。

6、师生小结:如果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最关键是看什么?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自学课本。

前几节课上,我们已经知道,比中两个数分别叫做比的前项和后项。今天学习的比例中的四个数也有新名字,想知道吗?请看课本第二页是怎样给它们取名的。

(2)反馈:让学生看下面这些比例,说出它的外项和内项各是多少。

45:27=10:66:10=9:15

:=6:406:02=: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2)学生汇报:

我发现在这两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都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查一查:你随便找几个比例,看一看这些比例中有没有这个有趣的现象?

(学生合作学习,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3、练一练。

(1)小游戏:下面我们轻松一下,由你出题考老师,规则是:请你说出10以内4个不同的自然数,看老师能为能马上告诉你,它们是否能组成比例?(学生报数,老师回答)

谁能说出老师的秘诀?

(2)现在轮到我考你:4、3、6、86、9、4、7

(学生回答后让他说出判断理由)

(3)请你独立用4、3、6、8写比例,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把最好的办法推荐给大家。

(4)阅读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并填空。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四、随堂练习

1、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练习一第2、3题。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二册第1、2页,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学法引导: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试算,探究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性质。

教学重点:

文档为doc格式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二册第1、2页,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学法引导: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试算,探究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性质。

教学重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3—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

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教学准备:

两张照片。

预习作业:

1、预习课本第40页例3,2、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并比较这两个比的关系,知道什么叫做比例。

3、在课本上完成第40页练一练。

教学过程:

一、预习效果检测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

3、什么叫做比例?

二、合作探究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2、学以致用

(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

(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3、交流“练一练”的完成情况。

三、当堂达标检测

1、做练习九第3题。

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

2、做练习九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3、做练习九第7题

(1)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如240米是4分钟走的路程,所以240米与4分钟是相对应的两个量。

(2)分组完成,同时四人板书,再讲评。

完成后反馈、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及时修正自己的答案。

提出疑问,总结全课。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教科书第40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3—7题。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两张照片。

1、预习课本第40页例3,

2、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并比较这两个比的关系,知道什么叫做比例。

3、在课本上完成第40页练一练。

一、预习效果检测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

3、什么叫做比例?

二、合作探究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2、学以致用

(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

(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3、交流“练一练”的完成情况。

三、当堂达标检测

1、做练习九第3题。

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

2、做练习九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3、做练习九第7题

(1)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如240米是4分钟走的路程,所以240米与4分钟是相对应的两个量。

(2)分组完成,同时四人板书,再讲评。

完成后反馈、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及时修正自己的答案。

提出疑问,总结全课。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九

任德欣

第一课时 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教材第4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

2、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2、能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引出新的知识。

教具准备:情景图、多媒体课件、习题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题:比例

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生1,生2 等回答)

我们已经了解了比的这些知识,请做下面练习。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8 : 45 3:5 2.7 : 4.5

求完比值你觉得哪些比有联系?

师:相机板书: 3:5=2.7=4.5 ?

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比例的意义,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知识呢?

板书完整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揭题示标。

预设:生:1、比例的意义是什么?

生:2、比例的意义有什么作用?

(师趁机板书在黑板右上角)

本节课我们就来完成这两个目标:

三、自主探索

【设计意图:对学生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教育】

生各抒己见。

你知道下面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它们有大有小,都符合要求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自学指导:

1、请每位同学任选两面国旗,分别计算出它们长与宽的比值和宽与长的比值。

2、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3、把你的发现尝试用算式写下来。

(5分钟后,期待你精彩的分享)

(二)自学

学生认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思考。

(三)汇报分享

谁愿意把你的结果和大家分享?师相机板书

(1)15:2.4=10:1.6(2)60:15=40:10(3)…(4)…

原来在国旗中有这么多的相等关系。国旗的缩放是按比例进行的。

我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这样的式子就是比例。请同学读数学课本,40页,用笔勾画出重点词句,并读一读。

师:你还能写出两个比组成的比例吗?先自己选,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

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吗?先同桌互说,再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再指名汇报。

出示“比例的意义”概念

擦去开始板书中的“?”并把比例可用分数形式表示板书出来

师:你能说一说组成比例要具备哪些条件吗?

生:…

生:…

四、当堂检测(牛刀小试)

下面各比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样判断的?请写出计算过程。

(1)3 : 7和9 : 21

(2)15∶3和60∶12

五、当堂训练:

1、把下面的式子进行归类:

(1)1.7:3.6(2)8:2=16:4(3)

(4)

(5)72:8=3x3(6)3.6:6=0.6

比:()

比例:()

思考:你快速做出判断的原因是什么?明白了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判断:

(1)、有两个比组成的式子叫做比例。()

(2)、如果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那么这两个比的比值一定相等。()

(3)、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4)、0.1∶0.3与2∶6能组成比例。()

(5)、组成比例的两个比一定是最简的整数比.()

六、拓展提升(思绪飞扬)

    •1、写出比值是7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2、12的因数有(),从12的因数中挑选4个数组成比例是()。

七、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课堂作业

第43页第2、3题。

九、抽查清。(每组4号同学完成)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30:5和48:8 12:0.4和3:5

十、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十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属于概念教学,分五个环节设计教学,利用十五个问题贯穿整节课,以问导学,以问导疑,以问导思,以问导获,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全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课的开始从引导学生复习比的知识入手,通过求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用“=”连起来,自然而然的引出比例,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用与生活,本节课从从学生熟悉的国旗引入比例,在求大小不同的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值中学习比例的意义,通过观察、探讨大大小小的国旗的长与宽、宽与长、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关系中,加深学生对比和比例的关系,比例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最后通过照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

3.课堂采用以问导学的策略,用十五个问题贯穿了整节课,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考,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用问题控制学生的注意力,用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用提问强化学生的认知,用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对新课的教学,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答案强加于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思考、阅读等方式初步感知新知,再进一步提问“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吗,”、“你能说一说组成比例要具备哪些条件吗,”、“你还能找出那些比组成比例,”等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这样,学生的体验和感受都很深刻。

5.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升华了学生的思维。练习是巩固新知、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思维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完成,本节课设计了六种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对比例意义的巩固,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比例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集锦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集合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

《反比例的意义》是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比例》中的内容。是在学过“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在此之前,他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对“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已经有了认识,这为学习《反比例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分析、发现、探究、创新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设计《反比例的意义》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宽探究学习的空间,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2、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一、复习铺垫,猜想引入

师:(1)表格里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

(2)这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猜想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板书:反比例)

师:从字面上看“反比例”与“正比例”会是怎样的关系?

生:相反的。

生:(略)

反思:根据学生认知新事物大多由猜而起的规律,从概念的名称“正、反”两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顾名思义”,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愿望。

二、提供材料,组织研究

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师:大家的猜想是否合理,还需要进一步证明。下面我提供给大家几张表格,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

(2)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查看,并做适当指导。)

3、汇报研究结果

(在汇报交流时,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分析到表3时,大家开始争论起来。)

生1:剩下的路程随着已行路程的扩大而缩小,但积不一定。

生2:已行路程十剩下路程=总路程(一定)。

生3:我认为第一个同学的说法不准确,应该换成“增加”和“减小”……

(最后通过对比大家达成共识:只有表2和表3的变化规律有共性。)

师:表2和表3中两个量的变化规律有哪些共性?(生答略。)

师: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完成板书。)

反思:教材中两个例题是典型的反比例关系,但问题过“瘦”过“小”,思路过于狭窄,虽然学生易懂,但容易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增加表3,更利于学生发现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这一关系式,有助于学生探究规律。同时还增加了表1、表4,把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与反比例雷同(“和”一定)的情况混合在一起,给学生提供了甄别问题的机会。

4、做一做(略)

5、学习例6

师:刚才我们是参照表格中的具体数据来研究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如果这两个量直接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你还会判断它们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吗?(投影出示例题。)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基本练习。(略)

2、拓展应用。

师: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先自己举例,写在本子上,再集体交流。)

交流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列举了许多反比例的例子。课正在顺利进行时,一个同学举的“正方形的边长×边长=面积(一定),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的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争论。,教师没有马上做判断,而是问学生:“能说出你的理由吗?”有的学生说:“因为乘积一定,所以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关系。”对他的意见有的同学点头称是,而有的同学却摇头……忽然,一名同学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大声叫起来:“不对!边长不随着边长的扩大而缩小!这是一种量!”一句话使大家恍然大悟:对啊!边长是一种量,它们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所以边长和边长不成反比例。后来又有一名同学举例:“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一定),边长和4成反比例。”话音刚落,学生们就齐喊起来:“不对!边长和4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

反思:通过“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这样一个开放性练习题,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使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这同时也是对数量关系一次很好的整理复习机会,通过举例进一步明确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3、综合练习

四、总结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现行的小学数学高年级教材,内容偏窄、偏深,部分知识抽象严密、逻辑性强、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新教材相比明显滞后。

如何将新的课改理念与旧教材有机整合,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思考探索的课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