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教师论语心得体会(大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8 04:14:13 页码:9
2023年教师论语心得体会(大全14篇)
2023-09-28 04:14:13    小编:琉璃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它们可以是对成功的总结,也可以是对失败的反思,更可以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论语心得体会篇一

《教师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深受教育界人士的推崇。它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言传身教的教育理念和处世智慧。这些经典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孔子时代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教育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在阅读和研究《教师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对教育的深刻思考,特此做出以下的体会总结。

第二段:关于治学篇

《教师论语》中的治学篇告诉我们要以诚相待,以德为基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率先垂范,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品德来影响和激励学生。只有学生看到教师身体力行地践行这些价值观,才会更加愿意去尊重和学习。同时,《教师论语》还强调教学的重要性,强调“学而时习之”、“不学而知”是不可取的。这让我意识到,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同时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遵守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段:关于为人篇

《教师论语》中的为人篇教导我们要以仁心待人,要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益。这对于教师来说尤为重要。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人感受和需求,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和学习能力,给予他们个性化的照顾和引导。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理解,用耐心和关爱去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挫折。通过教学和照顾,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师生之间的情感纽带,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互信和尊重。

第四段:关于见贤思齐篇

《教师论语》中的见贤思齐篇告诉我们要向优秀学者和先贤们学习,同时也要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思考。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增加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同时,我们也需要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从中吸取借鉴,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独特才能和思考方法,在学习中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第五段:关于致远篇

《教师论语》中的致远篇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作为教师,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引领学生成为有责任感和社会价值观的公民。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们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价值。同时,教师自身也应该不断追求进步,勇于接受挑战,不断扩展自己的教育视野和影响力。只有以高远的目标去引导学生,我们才能够在教育事业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总结:

通过阅读和研究《教师论语》,我深切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教育智慧和对教育事业的深刻关怀。治学、为人、见贤思齐、致远等诸多篇章,都给我提供了很多思考和启发。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谨记这些智慧原则,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道德修养,引领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栋梁。只有持之以恒地追求学习和进步,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教师论语心得体会篇二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对于我,就像是人生中的良师益友。于丹教授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为我们解读了一个亲切而温暖的孔夫子,让本以为莫测高深的《论语》变得通俗易懂。每读一遍,总会有不同的感触。作为一名教师,更是受益匪浅。

一、教师的“仁恕”

“仁恕”是孔子儒家理论中最精髓的东西。于丹教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读了“关爱别人,就是仁”;“恕,就是宽容的力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不仅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对于教师,就是要将心比心地理解学生,关爱他们,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关爱学生,我们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业上的进步,知识的积累,身体的健康,更要全方位地关爱学生,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关心他们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关心他们的精神需求,关心他们各种能力的培养。爱学生就要本着平等的心态去尊重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呼声,给他们足够的宽容与理解,体谅他们的烦恼与苦闷,肯定他们的进步与成长,让每个学生每天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与尊重,那么他们将来也一定会是一个充满爱心,尊重他人的人。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每天接触各种性格鲜明的学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过分的苛责或训斥,只会让学生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它远不及宽恕的力量那么恒久伟大。学会了宽恕,我们才能让自己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同时,宽恕别人才能让我们享受心灵的安宁。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应少一些抱怨和指责,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批评和训斥,多一些赞扬和鼓励;少一些歧视和误解,多一些尊重和理解。

二、寻找“快乐”

于丹教授写到,一个人的视力是有两种能力的。一个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外是向内心无限深刻地发现内心。孔夫子教给我们快乐的秘诀就是去找到内心的安宁。《论语》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诉我们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快乐生活。于丹教授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于内心相连,对此我深有同感。在现在这样一个物质生活富足的时代,人们都在拼命为了丰厚的物质生活而努力打拼。作为教师,我们能否抵抗各种物质的诱惑、安贫乐道,严峻地考验着我们的意志。我也向往富裕的生活,但我更享受心理上的满足和成就感。感谢我的学生们,是他们的成长让我充分地体验到当一名教师的幸福和快乐!每当看到学生脸上那豁然开朗的表情,每当看到学生变得越来越懂事,每当听到学生金榜题名的消息,那就是我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刻。在学生人生成长的道路上,自己能起到引导、扶持的作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我为此感到自豪,并甘愿为此终生努力。虽然在物质上我不富有,但精神上我是一个富翁。正如于丹教授所说“如果能用内心的富足与饱满,能用一种内心鲜活的力量去弥补这些遗憾,那你就会成为一个坦荡磊落而勇敢的人。”孔子倡导的“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说的就是这样的境界。

三、看待“缺憾”

在《心灵之道》中于丹教授说,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不下这种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就永远活在阴影中。也许我们无力改变生活中的缺憾,也许我们不能避免人生的苦难,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作为教师,我们生活、工作在一个充满压力的环境中,烦恼、苦闷和压力每天都伴随着我们。如何看待这些烦心事和缺憾,心态不同,结果会完全不同。我教两个毕业班的英语课,课时多,要求高,班里学生基础差,每天备课批作业头昏眼花,身体疲惫不堪。但我告诉自己:备课既是为了教好学生,又是为了让自己不断进步;批作业工作量虽然大,但能保证课堂上的高效率。遇到学生出问题时,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学会遇事冷静,有耐心,不能让坏心情一直阴霾不散,否则会影响你的工作,甚至是你的生活质量。

再比如,每次考试结束成绩出来后,学校都会做成绩分析,老师们对此倍感压力和烦恼。有的老师会因为成绩不佳而寝食难安,有的老师对学生良莠不齐而抱怨,有的会为成绩和自己的付出不成比例而郁郁不乐。总之,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们内心苦闷又无处诉说。其实,我们应该像《论语》教给我们的那样,放开心态,正确看待成绩。有些缺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不要埋怨学生懒惰,不要抱怨领导不近人情。而是应以积极地心态去思考,总结经验与不足,知道我还能做些什么,同时更应看到,班级有很多学生在我们的帮助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说明我们的教学并非完全失败。只要我们认真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找寻更好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相信曙光就在前面。于丹教授说,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如何对待人生缺憾的态度。也正如人们常说的: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每次读于丹的《论语心得》,我都会产生很多的共鸣,也总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它已植根于我的心中,成我流淌在我血液中的精髓。感谢于丹教授,感谢我们伟大的圣人——孔子!

教师论语心得体会篇三

第一段:引言(100字)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对儒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而作为教师,我们亦应将其融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理解教师的职责和使命,从而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第二段:教师的人格魅力(200字)

《论语》中有许多关于教育教学的箴言,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提倡以德育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以良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和仁爱的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教导我们要正义正心,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利益。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言行中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以此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三段:教师的修养与教学艺术(300字)

《论语》提出了许多有关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并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告诉我们,作为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的修养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细节之处。例如,孔子强调“温故而知新”,这提示我们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此外,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四段:教师的言传身教(300字)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教育的经典语句,如“教而不授,亦诬”、“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等。这告诉我们,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把学生作为主体,启发他们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此外,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做到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教师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去示范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

第五段:总结(200字)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时刻关注自身的修养和教学能力的提高。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启示,理解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更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道德情操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过努力提升自己,我们将能够在教育教学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做出贡献。

教师论语心得体会篇四

作为一名教师已不是第一次与《论语》打交道了,《论语》在我看来像是一位变幻莫测的朋友,每次接触都使我有不同的感想,更有新的发现。这个假期在校领导的建议下,我再次走进《论语》,与它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读到这,我犹豫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以德报怨是大度是豁达的表现,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里孔子又教会了我一个做人的道理: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他有负于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他,去处理这件事,但是你要留着你的恩德和你的慈悲去回馈那些真正有恩于你的人!

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老师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身为一名教师,那么我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和学生在我看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

孔子教育学生时态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张张稚嫩渴望知识的小脸,他们年龄还小,思想尚未成熟,接受知识的能力比较慢,这就要求我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心态平和,而且要对他们有信心,能够发自内心的肯定他们。 在我的职业道路上,我也会抱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与同事和平相处,做好我的本职工作。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教师的心灵思想直接影响一批学生的思想观念。于丹老师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遗憾。因此我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即使有什么不开心的事降临,我也要尽量平静自己烦躁的心情,不把自己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因为我坚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我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我才会活得更有效率。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教育学生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是多么的重要。要使他们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

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所以无论对朋友领导还是家人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最美的境界。

孔子有这样的名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所不能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意思是说别人不了解你,嫉妒你、攻击你,你也不恼怒,而是时常反省自己,我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与其浪费时间去反击别人的指责,倒不如埋头做自己的事,不怨天,不尤人,努力充实和完善自己。要坚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孔子曾说过,看一个射箭手技术的高低主要是看他是否射中了靶心,而没有必要非要到靶子后面去看看他是否射穿了靶子没有。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对他人不能太苛刻,宽容别人其实更是宽容自己。

人生在世,总是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也总会产生各种不快与摩擦,在处理问题上,有的人会三思而后行,而有的人却采取了极端的方式,害人又害己。有的时候我们宽容了别人,别人就会宽容我们,善待我们;而我们对别人苛刻,别人也会反过来以更加恶劣的态度来回击我们。让我们用宽容对待身边的人吧,这不是消极或懦弱的表现,而是真正的君子之度,是大家之风。

是《论语》使我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对工作燃起了新的激情,它教会我最多的就是宽容。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需要理解。宽容是催化剂,可以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宽容是润滑剂,可以调节关系,避免碰撞;宽容是清新剂,会令人感到舒适,感到温馨,感到自信。宽容是一种豁达的风范,更是一种幸福。它是一盏绿灯,帮助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通行。读懂了《论语》,便读懂了人生!

教师论语心得体会篇五

第一段:引言(150字)

论语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通过阅读论语,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儒家思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引领者。本文将从论语中摘取几个我们教师最关注的观点,以及自己对于这些观点的理解和体会,分享给大家。

第二段:君子修身篇(250字)

在《论语》中,关于君子修身的部分让我印象深刻。孔子曾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要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永远保持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能力,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此外,孔子还提到:“君子不器。”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要去除自身的偏见和成见,做到心胸宽广,能够欣赏和接纳不同的人和事。通过修身养性,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第三段:家庭教育篇(250字)

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家庭教育的教诲,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尤为珍贵。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强调了父母的责任和影响力,提醒我们教师要认识到家庭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与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共同努力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学习习惯。此外,孔子还说:“不学儒,无以言。”这句话简洁明了地告诉我们教师要注重孩子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只有学好书本知识,孩子才能在未来更好地发展自己,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第四段:师德师风篇(250字)

论语中关于师德师风的部分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有着重要的启示。孔子说:“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要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孔子还提到:“人无君子,不可以息事。”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以身作则传授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只有身体力行地践行师德,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第五段:结语(200字)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循循善诱、身体力行,我们可以影响学生一生。因此,我会将论语中的教诲转化为自己的行动,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师风,用心去教育每一位学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同时,我也会将论语中的智慧和道理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师论语心得体会篇六

近年来,学生因厌学而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记得一位辍学女生这样说:“去学校读书太没意思了,只有负担没有快乐,只有压抑没有幸福。”也许她的话只是片面之词,但我们还是不得不反思: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对学生逐渐没有了吸引力?为什么我们的课堂不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和快乐?记得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里这样写道:

提升个人魅力,打造魅力课堂。教师有魅力,学生就会为之折服;课堂有魅力,学生就如沐春风。

首先,教师要用高雅的气质感染学生。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它告诉我们,学生先是被教师的精神气质所折服,然后才听从教师的教导。那么,教师应具备怎样的气质呢?笔者认为,正如温说的,教师要“有比黄金还要贵重的诚信,有比大海还要宽广的包容,有比爱自己还要宽宏的博爱,有比高山还要崇高的道德”,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道德模范和高大的“人师”,并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具备阳光般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

其次,教师要用渊博的知识吸引学生。

当今社会,知识发展日新月异,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博览群书,既要做该学科的专家或“经师”,也要做其他学科的“杂家”。教师有了渊博的知识,上起课来才能洒脱大方、游刃有余,学生听起来自然也是一种享受。

投入百倍激情,唤起学生的快乐。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老师曾说:

“一位好教师应该是有激情的教师,因为激情能使人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而陶醉。”教师在教学中要投入激情,以感染、带动学生,使学生神经兴奋、感情丰富、思维敏捷,使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产生共鸣。

实施精品教学,生成学生的快乐。精品教学意味着教师教学的每一步设计都应是“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是精致而有效的。要达到这种水平,教师就必须在吃透教材的同时,补充教材、更新教材,要对知识重点、难点、盲点进行通盘梳理,全面整合、提炼;要对知识进行消化创新,使学生最易接受也最乐于接受。只有经过这样一番努力,学生学起来才会变得生动有趣、事半功倍、轻松快乐。

设计适当互动,激发学生的快乐。师生或生生互动是调节教学气氛的“味精”,适当安排互动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掀起教学高潮,使课堂成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舞台,并使师生的身心得以愉悦,精神得以充实。

教授有效方法,强化学生的快乐。达尔文对方法的阐述有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平时应注意了解、收集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疑难,得出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有效方法。学生扫除了学习上的“拦路虎”,学习自然会更顺利。

坚持以人为本,打造幸福课堂。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就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关爱每一位学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教师必须要有一颗伟大的爱心去滋润学生,要从生活上关心学生的饥饱冷暖,从学习上关心学生的得失成败,从情绪上关心学生的喜怒哀乐。这样,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学生才会把教师当成真心朋友,才能达到陶行知所说的“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

赏识每一位学生。“赏识就会产生奇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赏识学生的点滴进步。在赏识学生学习的同时,也要赏识学生的为人处世、个性特长,不以分数论英雄。

总之,教师只有把学生放在心上,学生才会把教师放在台上,让我们行动起来,做好学生智慧的引领者、快乐的点燃者、幸福的奠基者,做一名给学生带来快乐幸福的使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教师论语心得体会篇七

第一段: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

论语心得体会——教师节,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思考和总结。在孔子的论语中,他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和学习的观点。这也正说明了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学习的意义。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明白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履行教育使命。

第二段:教育目标的确定和追求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教无定法”,即教育没有固定的方法论。这也说明教育的内容和目标需要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情况进行精心设计。作为一位教师,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确定教育目标,并努力实现。只有通过持续的追求和探索,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第三段:教育方式的灵活变通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引导的观点。他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也应该遵从这一原则,灵活运用教育方式,满足学生的需求。只有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教育。

第四段:教师的榜样作用

孔子提出了做一个“教无常师”的观点。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榜样和良师益友。作为一位教师,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做学生的榜样。同时,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地关心和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五段:教育责任的担当

孔子称自己是“传”,即传递知识的使命。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要承担起教育责任。我们要尽力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引导他们成为有独立人格和价值观的人。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长。

总结:

在孔子的论语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他对教育的重视,也能看到他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思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明白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努力追求教育目标,灵活运用教育方式,做学生的榜样,承担起教育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履行教育使命,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教师论语心得体会篇八

第一段:引言(200字)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尤其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读论语不仅只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修养。作为教师,我始终坚持读论语,通过与孔子的对话,我收获颇多,深刻理解到教育的真谛和使命。

第二段:教育的目的(200字)

论语中孔子常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的目的。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德行和品德,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应该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这些品德和道德修养将伴随学生终身,帮助他们构建一个积极健康的人格。

第三段:教育的方法(200字)

论语中孔子强调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教育学生。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注重个体的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和兴趣。他还提出了亲子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家庭是一个孩子最重要的教育环境。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同时,我们也应该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育人。

第四段:教育者的修养(200字)

论语中孔子提到了教育者的修养对学生的重要影响。他认为,教育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只有通过自己的榜样作用,才能对学生产生更深远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应该保持学生的积极态度,鼓励他们积极向上。

第五段:教育的意义(200字)

论语中孔子对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表达得非常深刻。他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命运,提升人的修养和尊严。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在于培育他们成为有道德和品质的人。通过教育,我们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总结(100字)

通过读论语,我更深刻地理解到教育的本质和意义。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德行,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并把握好教育给予学生的机会,以激发其潜能,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之才。

教师论语心得体会篇九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我们通过“校本培训”,已经确立了新的教育观。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这里提到的个性化教育是与“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联系的。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三)善于启发,触类旁通。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新课改的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知道科学在飞速发展,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钱不值。因此,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所以说,现代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知识。教师“举一隅”是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会学生学知识。要想教会学生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就得在举一反三上下功夫,从而收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学相长。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论语?学而》记载子贡听了孔子的教导后,领会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兴。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情况。孔子的教学是民主的。他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对于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弟子,但颜回对孔子的话句句顺从,从来不提意见。因此,孔子责怪说::“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意指颜回从来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不能使师生之间收到教学相长的好处,所以说“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可见,孔子是开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是一脉相承的。教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成长负责。我们大家都教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写的是孔子与四个学生的一次课堂活动。当年孔子在课堂操作上“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情趣为动力”,为我们今天的课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让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地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

(五)联系实际,评人评事。孔子评价过的人很多,上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下至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等各类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孔子通过对人的评价,教育学生辨别善恶是非,为弟子们修身养性树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孔子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新闻很多,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视和关心时事,随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宣传自己的主张。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评论过很多人和事。从这些评语中可以看出他审时度势的胸怀和抱负,并且也反映了他通过实例教育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条根本原则。今天,联系实际,评人评事,也是各科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到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次课改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就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这一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教师既要给学生干粮,还要给学生xx。”

总之,《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读后受益无穷。

教师论语心得体会篇十

我是一名初中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努力探索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知识。我深感作为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为学生示范的榜样。因此,我日常生活中对于孔子的《论语》有着深入的研读和思考。通过阅读《论语》获得的体会,不仅影响了我的教学方式,更让我在教育教学中成为了学生的引路人,下面我将与大家分享我在与孔子心灵的交流中所得出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箴言深深触动着我。孔子讲究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有着追求知识和进步的决心和毅力。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要有持续不断的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每一次备课、讲课、总结教学经验,都是对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再提升,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和责任。每个教师都应该时刻保持求知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其次,《论语》中的“有教无类”的观念启发了我对于学生的教育方式。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具体的教育措施。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我尝试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灵活运用课堂教学、小组讨论等方式,为学生打破传统的学习模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第三,《论语》教给我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就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了教学环境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我时刻关注课堂环境和教学设备的改善与完善。我保持着对教具的购置和使用的关注,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只有提供一个舒适、有趣和多样化的学习环境,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第四,《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深深影响了我对于教师角色的认识。孔子认为每个人身边都有值得学习的人,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和倾听,就能成就更好的自己。我常常和同事进行教学交流,互相借鉴经验和教学方法,共同进步。同时,在日常教学中,我也经常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最后,《论语》给了我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即“教学相长”。孔子的弟子都能从他身上学到不同的东西,得到不同程度的启发和教益。我深深认同孔子在教学方面的理念,我相信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能够使他们收获知识的同时,我自己也会从他们的眼中看到更多的东西,不断成长和进步。

通过与《论语》的沟通和理解,我在教师这个角色中收获了许多。我明白持之以恒的态度是成功的基石;个性化教育是解放学生潜能的钥匙;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现代科技设备是学习的助推器;与他人互相交流和学习是不断进步的动力;而教与学相长则是教师成长和进步的源泉。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继续遵循这些教育原则,努力成为学生身边的卓越教师,为他们的成长助力。

教师论语心得体会篇十一

在《处世之道》中有这样一句“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能做到多听取师傅的意见,多用心观察身边有经验老师的言行,多进行教学思考必定能帮助自身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此谓“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而对于“谨言与慎行”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在与身边同事相处时做到“谨言”和“慎行”非常地重要。俗话说“三思而后行”,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都需要经过细致的考虑之后再去实践,在整个团队中我更多地是需要学习、倾听前辈们的经验之谈,积极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多干实事而不是夸夸其谈。融入团队,获得更多老师的指导与帮助。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更应注重“谨言、慎行”。教师的言行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设计中,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应该经过缜密的思考,要注重课堂提问的设计,问题要有明确的切入点,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即“谨言”。一个鼓励的眼、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个善解人意的手势都会带给学生无限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同样值得谨慎考虑。

为此,我将把“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作为我为人、为师之道,相信它能让我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在修养、增强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

二.教师应是“仁者”与“智者”的结合体

在于丹看来,《论语》中的“仁”指的是关爱别人;而了解别人就叫做“智”。她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的为人必不可少的就是“仁”和“智”。我想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更应该提倡“仁”与“智”,通俗的说就是教师要懂得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教师要了解、关爱学生就应该站到学生中间来,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也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解读学生,关爱学生。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提倡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充分体现民主与平等。教师在课堂中应尊重学生,多鼓励孩子思考,使每个孩子在老师的期待中、鼓励中去求知,去创新。

其次,教师在课下要做到“走近一点、蹲下一点、微笑一点”,用心的去了解、爱护学生。多参与孩子们的活动,多和他们谈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说自己,给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想了解和关爱学生将是做一名教师永恒不变主旋律,就看你是如何用心去做课上和课下的“仁者”与“智者”。

应该说阅读本书自己的感触是比较深的,给我的启示也很多。我想一本好书需反复研读,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精髓,有时间我将再次细心研读一番,希望与读过此书的朋友们可以一起来品味。

本期,我教高一语文,使用的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这本教科书第4部分是“名著导读”,导读的内容是《论语》。教师要求学生读《论语》,必须首先自己读《论语》。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思考能力与欣赏水平,我在网上浏览了有关孔子的一些专著,如《孔子评传》、《孔子智慧》等,并且找出了一本《论语通译》重新读了一遍。

教师论语心得体会篇十二

,《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读后受益无穷。下面是本站带来的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在读罢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后,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南怀瑾先生对于《论语》独到的见解,在学习上,南怀瑾先生对人们关于《论语》以往的见解进行了论述,并从另一角度来分析,不再是是以往的论述,墨守成规。就例如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解释,就匠心独运,很直接的披露了学习其实是“不亦苦乎”,孔子的这句话实际上重点在于“时习”,讲求的是学习的方法,而不是违心的高呼“学习万岁”。对于我们所学的,南怀瑾先生也不是附庸以往的那些所谓的“圣贤书”,而是讲求书的实际效益,身处在当下,只有那些搞学术研究的学者才会奋力于古典的著作,我们平常人所求的只是能够生活的一种技艺,一项本领。因此学习不在于书籍,而在于生活。

教育应该是传授真本领,而不是传授应试技巧,南怀瑾先生对于这点也有很深刻的见解。他在论述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时,就曾提到文化道德不实的问题,当一个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时,如写论文,便毕恭毕敬,夸张一点可谓是点头哈腰,结果毕业时,连影子也找不到,当然,这也可以看出现在大学教育的一个失败,学生与老师之间不再是中学时的亲密,彼此互无交流,你可曾试想大学毕业后你能记住几个老师,乃至又有几个老师能知道你。

孔子教育门人是根据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我们如今的教育也应该符合当前的国情。读《论语》,学习的是有用的方法,从中找出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这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融会贯通方能学有所成。《论语别裁》就是希望我们能走出圣贤经典的误区,看到当下,把握未来。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我们通过“校本培训”,已经确立了新的教育观。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这里提到的个性化教育是与“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联系的。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三)善于启发,触类旁通。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新课改的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知道科学在飞速发展,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钱不值。因此,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所以说,现代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知识。教师“举一隅”是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会学生学知识。要想教会学生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就得在举一反三上下功夫,从而收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学相长。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论语·学而》记载子贡听了孔子的教导后,领会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兴。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情况。孔子的教学是民主的。他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对于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弟子,但颜回对孔子的话句句顺从,从来不提意见。因此,孔子责怪说::“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意指颜回从来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不能使师生之间收到教学相长的好处,所以说“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可见,孔子是开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是一脉相承的。教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成长负责。我们大家都教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写的是孔子与四个学生的一次课堂活动。当年孔子在课堂操作上“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情趣为动力”,为我们今天的课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让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地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

(五)联系实际,评人评事。孔子评价过的人很多,上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下至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等各类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孔子通过对人的评价,教育学生辨别善恶是非,为弟子们修身养性树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孔子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新闻很多,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视和关心时事,随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宣传自己的主张。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评论过很多人和事。从这些评语中可以看出他审时度势的胸怀和抱负,并且也反映了他通过实例教育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条根本原则。今天,联系实际,评人评事,也是各科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到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次课改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就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这一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教师既要给学生干粮,还要给学生猎枪。”

总之,《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读后受益无穷。

一.教学工作需要谨言、慎行

在《处世之道》中有这样一句“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能做到多听取师傅的意见,多用心观察身边有经验老师的言行,多进行教学思考必定能帮助自身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此谓“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而对于“谨言与慎行”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在与身边同事相处时做到“谨言”和“慎行”非常地重要。俗话说“三思而后行”,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都需要经过细致的考虑之后再去实践,在整个团队中我更多地是需要学习、倾听前辈们的经验之谈,积极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多干实事而不是夸夸其谈。融入团队,获得更多老师的指导与帮助。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更应注重“谨言、慎行”。教师的言行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设计中,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应该经过缜密的思考,要注重课堂提问的设计,问题要有明确的切入点,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即“谨言”。一个鼓励的眼、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个善解人意的手势都会带给学生无限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同样值得谨慎考虑。

为此,我将把“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作为我为人、为师之道,相信它能让我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在修养、增强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

二.教师应是“仁者”与“智者”的结合体

在于丹看来,《论语》中的“仁”指的是关爱别人;而了解别人就叫做“智”。她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的为人必不可少的就是“仁”和“智”。我想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更应该提倡“仁”与“智”,通俗的说就是教师要懂得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教师要了解、关爱学生就应该站到学生中间来,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也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解读学生,关爱学生。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提倡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充分体现民主与平等。教师在课堂中应尊重学生,多鼓励孩子思考,使每个孩子在老师的期待中、鼓励中去求知,去创新。

其次,教师在课下要做到“走近一点、蹲下一点、微笑一点”,用心的去了解、爱护学生。多参与孩子们的活动,多和他们谈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说自己,给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想了解和关爱学生将是做一名教师永恒不变主旋律,就看你是如何用心去做课上和课下的“仁者”与“智者”。

应该说阅读本书自己的感触是比较深的,给我的启示也很多。我想一本好书需反复研读,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精髓,有时间我将再次细心研读一番,希望与读过此书的朋友们可以一起来品味。

本期,我教高一语文,使用的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这本教科书第4部分是“名著导读”,导读的内容是《论语》。教师要求学生读《论语》,必须首先自己读《论语》。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思考能力与欣赏水平,我在网上浏览了有关孔子的一些专著,如《孔子评传》、《孔子智慧》等,并且找出了一本《论语通译》重新读了一遍。

《论语通译》是由徐志刚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对于我们读《论语》能够给以很大的帮助,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借助《论语通译》读《论语》,确实很方便。我重点是了解《论语》中孔子丰富的教育思想,并且将它与课改新理念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联系起来思考。读过之后,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按照语文组教研活动安排,我在此作一些简单的交流。

孔子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无论在当时或后世,在国内或国外,都是影响最深最广的人物,是个言行一致、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集以往文化思想之大成,开后世儒家学术之先声。他的思想学说,经过两千多年的潜移默化,有的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精神生活和传统习惯的准则,构成了有别于西方国家的中国式的社会风俗,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东方国家,远及欧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后世流传的“天不生仲尼,万古长于夜”和“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话有些夸张,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孔子和《论语》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之大。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初中教材中《论语十则》就是孔子对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论述。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我们通过“校本培训”,已经确立了新的教育观。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这里提到的个性化教育是与“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联系的。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三)善于启发,触类旁通。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新课改的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知道科学在飞速发展,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钱不值。因此,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所以说,现代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知识。教师“举一隅”是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会学生学知识。要想教会学生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就得在举一反三上下功夫,从而收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学相长。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论语·学而》记载子贡听了孔子的教导后,领会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兴。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情况。孔子的教学是民主的。他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对于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弟子,但颜回对孔子的话句句顺从,从来不提意见。因此,孔子责怪说::“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意指颜回从来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不能使师生之间收到教学相长的好处,所以说“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可见,孔子是开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是一脉相承的。教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成长负责。我们大家都教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写的是孔子与四个学生的一次课堂活动。当年孔子在课堂操作上“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情趣为动力”,为我们今天的课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让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地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

(五)联系实际,评人评事。孔子评价过的人很多,上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下至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等各类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孔子通过对人的评价,教育学生辨别善恶是非,为弟子们修身养性树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孔子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新闻很多,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视和关心时事,随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宣传自己的主张。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评论过很多人和事。从这些评语中可以看出他审时度势的胸怀和抱负,并且也反映了他通过实例教育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条根本原则。今天,联系实际,评人评事,也是各科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到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次课改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就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这一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教师既要给学生干粮,还要给学生猎枪。”

总之,《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对于我们今天的课改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由此看来,作为教师有必要读一读《论语》。如果我们教师能够精读细研《论语》这一千古不朽的名著,一定会受益无穷。

教师论语心得体会篇十三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其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而《论语》则是孔子的弟子及其门人对他言论和行为的记录,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受《论语》的启发,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孔子的思想对于教师的重要性。本文将从“师德师风”、“教书育人”、“启发思维、培养兴趣”、“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坚持创新、保持进取”这五个方面,来探讨《论语》对于教师的指导意义。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首要的是树立正确的师德师风。这一点在《论语》中得到了明确的强调。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说,道德是不会独立存在的,而是需要我们与他人共同来实践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秉持着高尚的品德,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榜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的人格,使学生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在教书育人方面,《论语》中也给出了很多具体的指导。比如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他告诉我们要不断地温故知新,不断地学习进步,才能够成为一位合格的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同时,《论语》中还强调了教育应该贴近实际生活。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鼓励学生要在实践中学习,要与社会互动,要远离书本,走出课堂,才能够真正地把知识变成能力,把理论变成实践。

第三,《论语》中强调了教育要注重启发思维,培养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兴趣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观察,如何分析,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给他们。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发掘、培养自己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愿意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

第四,《论语》中着重强调了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孔子说:“以德报怨,以直报怨报不怨。”他告诉我们,当学生行为不端时,我们要以德报怨,不能跟学生计较,而要用爱心去教育他们。同时,我们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要,关心他们的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最后,《论语》中鼓励教师要坚持创新,保持进取。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强调了积极思考与主动学习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不断向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还要敢于尝试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不断突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总之,《论语》是一本对于教师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的书籍。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论语》使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师的角色和使命,明确了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师德师风,不断学习进步,注重启发思维、培养兴趣,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坚持创新、保持进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在教育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学生成长成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师论语心得体会篇十四

第一段:引言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堪称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教师作为社会培养未来的栋梁之才的重要工作者,阅读《论语》对教师个人修养和教学理念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师的成长路径上,了解《论语》的精神内涵对于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观至关重要。本文将就教师读《论语》的心得体会进行探讨。

第二段:人格修养

教师身为学生的榜样,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人格,才能更好地影响和引导学生。《论语》中的伦理道德思想对教师的人格修养提供了极大启发。例如,孔子的言行体现了诚实守信、仁爱至善、礼待他人等价值观。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榜样,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始终秉持真、善、美的理念,从而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第三段:教育理念

作为教师,必须清楚自己的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的目标和方法。《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对教师启示良多。例如,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表明了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思考的习惯的重要性。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另外,《论语》中的“教而不授”也要引起教师的深思。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简单传授知识。

第四段: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对于教育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学生的师生关系亦可作为教师进行反思的对象。孔子提出了“身言不相闲”的观点,即日常言行要与所教言行相一致。这对教师来说,意味着要具备高尚的品行和道德修养,以身作则,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此外,孔子也提到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表明教师应与学生保持亲切而平等的关系,建立起师生之间相互信任和理解的桥梁。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才能在教学中产生更好的效果。

第五段:教师职业发展

教师作为一个职业,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提升自己的能力。《论语》给予教师在职业发展方面的指引。孔子提出了“温故而知新”的观点,即通过温故知新,不仅能够巩固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教师而言,只有不断自我更新,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变革,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结论:

教师读《论语》从而体悟到其中的精神内涵对于教师的个人修养和教育理念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人格修养,教育理念的明确,师生关系的处理,以及职业发展的思考,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教育使命,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一代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教师应当积极阅读《论语》,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影响和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