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09-14 00:20:19
- 小编:笔舞
- 文件格式 DOC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职历史教案篇一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
2. 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3. 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4.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按照“知、疑、学、解、创”的教学模式,走进历史,通过整合走出历史,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
2. 搜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3. 实施探究性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的优越性。
2. 了解三大改造完成,使我国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认识在过渡时期我重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学重点:
三大改造的形成,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教学难点: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因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学,不好理解。
举例说明公私合营的定义及操作方法。
3.1第一学时
活动1【讲授】讲授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图片资料。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 土地改革后我国农村经济
(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一段文字)
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展开
同学们,在农业、手工业改造的同时,党和政府对国民经济中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也采取措施进行改造。
二、公私合营
1.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必要性。
2. 公私合营
解释含义(体会事例)
3. 三大改造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根据我们的学习过程,归纳总结三大改造的结果和意义。
活动2【练习】练习
巩固小结:
1. 完成教材p25练一练(选c)
2. 根据p25“活动与探究”,鼓励学生选择一个方面进行调查。
中职历史教案篇二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不久,光绪帝召见康有为,颁布《定国是诏》,正式开始变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戊戌变法”。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
师:对。这样变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生:人民、当官的。
师:这里的"民"具体指什么人?
学生可能不会立即答出,教师要分析"民"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师: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书中的思考题。答案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四、戊戌政变
以学生自学为主。(电脑屏幕显示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戊戌政变的经过)认识慈禧太后的专权凶残、袁世凯的阴险狡诈、谭嗣同的英勇无畏。记住戊戌六君子的名字。教师最后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从光绪帝下诏变法到变法最终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这场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小结: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就往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是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潮流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
中职历史教案篇三
(一)历史转折:常量数学―变量数学(初等数学―高等数学)。这是人类认识上的一次巨大的飞跃。
(二)代表人物及成就:
1、笛卡尔(法)――解析几何学(把变量引进了数学,数形统一)
2、牛顿(英)和莱布尼茨(德)――微积分学(使精密的测量和变量计算有了可能)
(一)成就:《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二)地位: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人类认识第一次对自然规律的理论性概括和综合。
(一)吉尔伯特(英)――发表了《论磁学》一书(1600年)
(二)奥斯特(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三)法拉第(英)――实验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1831年)
(四)麦克斯韦(英)――建立了系统的电磁学理论(19世纪60年代)
(五)赫兹(德)――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理论。(1888年)
电流的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是19世纪电磁学的辉煌成就,它为开辟人类生活的新时代――电的时代创造了条件。
(一)波义耳(英)――英国科学家把严密的实验方法引入化学(17世纪,近代化学创始人)
(二)拉瓦锡(法)――(1)“燃素说”(2)提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人(化学发展步入正轨)
(三)道尔顿(英)――原子论的创立(标志着近代化学发展时期的开始)
(四)阿伏加德罗(意)――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五)门捷列夫(俄)――发现元素周期律(19世纪60年代末)
(一)哈维(英)――建立了血液循环学说(17世纪早期)
(二)林奈(瑞典)――制定了对植物的分类法(18世纪)
(三)施来登和施旺(德)――细胞学说确立(19世纪早期)
(四)拉马克(法)――提出生物进化的观点(19世纪早期)
(五)达尔文(英)――确立了进化论(提出生物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原理)(19世纪中期)(细胞学说、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为19世纪三大发现)
(六)巴斯德(法)――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19世纪60年代)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物理学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1、伦琴(德)――发明“x设线”
2、居里夫人――提炼出镭(发射性元素)
3、爱因斯坦(德)――相对论(e=mc2)
1、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文明为基??
2、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政治体制
3、思想解放
4、继承与创新
5、科学家艰苦探索
1、科学是社会生产力,创造物质文明
2、冲击动摇封建迷信思想
3、促进世界整体化
中职历史教案篇四
:以法律之约王权,实行以法治国。这个是不符合英国国情和历史传统的。
,你认为应该是用法律来制约王权。那么,由谁来制定、颁布法律,并监督法律的执行呢。很显然,只能是议会。这解决了“以法律制约王权”的困惑。
,英国的“光荣革命”是同之间的妥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获得了在英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保证;旧贵族则保留了封建的国王。因此,应该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度。以法治国更多的是民主共和制国家的行为。
我个人认为,你会出现这样的困惑,可能是阅读了相关的资料,或者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涉及到了一个历史性概念。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法在王下,法律的制定是为了维护封建的王权);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议会掌握国家权力,国王统而不治。国王权利受到议会的制约,自然也受到议会制定并颁布的法律的制约)。钱乘旦教授是英国史的专家,这个概念就是他提出来的。你们老师在讲英国史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提到他,或者在做题的过程中可能出现钱教授的观点。也许是这个观点误导了你吧。希望对你有用。
:以法律之约王权,实行以法治国。这个是不符合英国国情和历史传统的。
,你认为应该是用法律来制约王权。那么,由谁来制定、颁布法律,并监督法律的执行呢。很显然,只能是议会。这解决了“以法律制约王权”的困惑。
,英国的“光荣革命”是同之间的妥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获得了在英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保证;旧贵族则保留了封建的国王。因此,应该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度。以法治国更多的是民主共和制国家的行为。
我个人认为,你会出现这样的困惑,可能是阅读了相关的资料,或者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涉及到了一个历史性概念。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法在王下,法律的制定是为了维护封建的王权);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议会掌握国家权力,国王统而不治。国王权利受到议会的制约,自然也受到议会制定并颁布的法律的制约)。钱乘旦教授是英国史的专家,这个概念就是他提出来的.。你们老师在讲英国史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提到他,或者在做题的过程中可能出现钱教授的观点。也许是这个观点误导了你吧。希望对你有用。
:以法律之约王权,实行以法治国。这个是不符合英国国情和历史传统的。
,你认为应该是用法律来制约王权。那么,由谁来制定、颁布法律,并监督法律的执行呢。很显然,只能是议会。这解决了“以法律制约王权”的困惑。
,英国的“光荣革命”是同之间的妥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获得了在英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保证;旧贵族则保留了封建的国王。因此,应该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度。以法治国更多的是民主共和制国家的行为。
我个人认为,你会出现这样的困惑,可能是阅读了相关的资料,或者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涉及到了一个历史性概念。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法在王下,法律的制定是为了维护封建的王权);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议会掌握国家权力,国王统而不治。国王权利受到议会的制约,自然也受到议会制定并颁布的法律的制约)。钱乘旦教授是英国史的专家,这个概念就是他提出来的。你们老师在讲英国史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提到他,或者在做题的过程中可能出现钱教授的观点。也许是这个观点误导了你吧。希望对你有用。
1.初中历史教案
2.高一历史教案
3.《明朝君权的加强》历史教案
4.开元盛世历史教案
5.五四爱国运动历史教案
6.人类的形成初中历史教案
7.《经济重心南移》历史教案
8.新文化运动初中历史教案
中职历史教案篇五
(二)》学案与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二、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战,学术氛围浓厚,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孔子和老子起了先锋带头作用。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诸子百家,奇花绽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要求学生培养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以及影响方面,培养学生全面的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讲出孔子的主要思想,“百家争鸣”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通过图片、使用启发式教学法、师生互动、表格制作等多法结合。
五、教具(媒体):
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ppt演示文稿和视频)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分封制下,周天子享有绝对的权威,但是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里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到了西周末期,王权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间势力增强,纷战不休,社会动荡不安。而社会上的动荡不可避免的促进了当时学术思想的解放和发展。接下来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是如何让百家齐放的。现在同学们先把书翻到46页,浏览一下全文,大致了解一下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
(二)开始讲课
1.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板书)
春秋时期
(师)好,同学们,大家看完课标下面的卷轴里的内容,说说你们觉得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生)残暴统治比老虎还厉害。(师)嗯,老师也这么觉得。这就说明啊一个国家的人民是否安居乐业关键在于统治者的贤德。现在我们来看看最后提的两个问题,怎样评价孔子,以及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新课。
你们看46页右边的这幅图,这幅图是孔子的画像,看他的手势是双手交合于胸,这就是孔子所谓的“礼”,体现了孔子的精神“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已复礼。”老师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孔子,他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死于公元前479年9月11日,享年72岁,在现在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在当时啊可是“人逢七十古来稀”,是很长寿的哦。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在这里老师要提醒同学们,在古代呢,一般人是不会叫人家的姓的,而是叫字,比如三国里的曹操,别人都会叫他的字孟德,而表蔑视的时候才会叫姓,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哦。
刚才我们看标题知道孔子是一个思想家,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方面,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武力才是获取成功的捷径,所以孔子的想法是不受当时的统治者的重视的,也就注定了他颠沛流离的一生,直到晚年才重回故土。
其次孔子还是个教育家,主要有四点基本主张:第一个是“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最主要的有子路、颜回等等。
第三点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也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以后有不懂的就要问,虚心求教并不是丢人的事情。
(生)不愉快。
(师)看来你们还得好好练练功夫啊,在这里老师要补充一点,很多人都觉得《论语》是孔子写的,其实这是不对的,《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生前的言语集结起来的,《春秋》才是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后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成的。
对于孔子我们应该客观的评价,褒贬都有。可以说孔子代表了一个时代,他的思想是超前的,但是也有他的局限性,以及他对于封建势力的妥协性。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其中的一些思想直到现在仍然受用,感染了每一代人,也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所以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
而对于孔子思想的影响,老师给同学们念一遍,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师)大家觉得孔子厉不厉害吗?(生)厉害。(师)在春秋时期啊,还有一个人被孔子夸为“能上天入地一般的人物。”大家想不想了解他啊?(生)想。(师)他就是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关于老子的传说,最可信的就是他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那么老子有哪些思想呢?其一,老子的哲学里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两方可以互相转化,可以用一句话来理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其二,他在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为所欲为。他理想中的生活状态是小国寡民,也就是国家小,人口少,和邻国老死不相往来。如果当时的诸侯都信奉老子的黄老无为,也许就不会又春秋战国的争霸,不过人生没有那么多的如果。
(师)同学们,你们是喜欢孔子的入世呢,还是老子的出世啊?(生)有饭吃就老子,没饭吃就孔子。
(师)这想法倒实在,但是有时候精神上的满足比物质上的更让人觉得有价值。因为物质上的东西,只要努力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却是可遇不可求的,以后大家就会明白了。
战国时期
前面我们讲了春秋时期的两位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和老子,而战国时候争战更加激烈,领导者想获得成功就必然需要人才,所以这个时候著书立说的就像雨后春笋一样,纷纷浮出水面。现在老师给大家放一段视频,看看里面出现了哪些人物? 大家可以看到里面出现一个标题“百家争鸣”,大家觉得这是什么意思?(生)一起争着说话。
(师)恩,差不多,百家争鸣是指春秋 战国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
孟子
“知天命而用之”,按自然规律去办事 道家:庄子
大家对庄子应该不陌生吧,庄周晓梦迷蝴蝶,他发展和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做任何事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批评孔子在鲁国想恢复西周制度的做法,劳而无功。
法家: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人,后期法家韩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
韩非: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这里同学们要分清秦国和秦朝的区别,秦国只是一个小诸侯国,而秦朝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的封建制国家,以后考试谁写错了,老师可是要生气哦!
兵家:春秋晚期的孙武。《孙子兵法》,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和金庸小说中的《武穆遗书》可是又异曲同工之处,这里老师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一个东西,以后谁知道了可以告诉老师哦,老师虚心求教。
孙膑 继承并发展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反对空谈仁义,提出了“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与战国争雄的形势相适应。
其一,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其二,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其三,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其五,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既然有原因必然就有影响,那大家觉得影响是什么啊?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课后练习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中职历史教案篇六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二、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秦朝征收泰半之税,即农民要将收获物的2/3以上交给国家,而汉文帝薄赋劝农,田租仅为三十税一,评价文景之治,使学生理解“治世”的概念。
三、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要从思想上明确一个道理: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的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先决条件。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这是我们理解为什么“秦亡汉兴”的重要内容。汉初之所以形成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为后世所称道,就在于汉初的统治者直接来自于秦末农民起义,能够认真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历史教训。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内容比较多,和随后出现的“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紧密相连,成为本课的重点。
汉初封国与西周封国的比较
通过比较汉初封国和西周封国的异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为巩固中央政权的手段,西周和汉初的封国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封国大多是由统治者的亲属掌握,享有很大的自治权,甚至成为国中之国,最后都酿成了叛乱;不同点也比较明显,由于周王室统治末期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国力衰落,无力控制封国,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战乱的局面,而汉初经过休养生息,国力强盛,采取有力措施,对王国的叛乱进行了坚决的镇压,解决了王国问题。比较两者的异同,既要看到历史的表象,又要根据当时历史发展的总的趋势去分析问题,难度较大,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把握。
本课讲述的是西汉从建立到逐渐兴盛的历史,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速灭的教训,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汉景帝进一步推行了这一政策,景帝时平定了“七国之乱”,形成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为后来的汉武帝达到“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后世王朝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1.关于“西汉的建立和休养生息”一目。
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这一子目讲的是建立政权与巩固政权的内容。其次,教师应让学生理解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必然性与目的性。可以在赋税、徭役、刑罚等方面与秦朝进行对比分析。
2.关于“文景之治”一目。
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上引用的史料和“缇萦上书救父”的故事进行讲述,让学生理解“文景之治”的成因:一是重视农业,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二是赋税、徭役轻,农民有相对宽松和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三是吸取秦亡教训,听取意见,减轻刑罚,减少冤狱,吏治清明。
3.关于“七国之乱”一目。
教师可与“西周分封制”对比分析,如可从分封目的、分封对象、受封者的权利与义务分封结果等方面比较分析。
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难点:汉初封国与西周封国的比较。
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对比分析,从而初步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复习导入:
秦朝是我国历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结果如何?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请学生看课前提示,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
一、西汉的建立和休养生息
1.西汉的建立(前202年)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休养生息的原因和措施
1)原因
教师先解释何为"休养生息",即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的宽刑薄赋政策,以保养民力,增殖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51页第三段大字和小字。
学生结合第10课内容讨论回答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教师总结:一是吸取秦亡教训,二是汉初经济萧条,国家极度贫困。
2)措施
学生看书回答。
教师总结: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稳定和巩固了汉朝的封建统治秩序。这种统治措施,使统治者、劳动人们皆大欢喜,到惠帝、吕后两朝,经济逐步恢复,到文景年间,社会经济全面回升,出现了治世局面--文景之治。
二、文景之治
教师出示相关的减轻租税的竹简图片和资料(见媒体资料)。学生看书,分类归纳文帝、景帝的措施。讲述"缇萦救父"的故事。
汉文帝与景帝共在位39年,实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措施,使得社会安定,人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后世对之评价较高,把这样的治世称为"文景之治"。然而,就在这样的治世时期,也有叛乱发生。这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景帝时为什么会发?"七国之乱"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三、七国之乱
方法一:
学生集体阅读思考:七国之乱与前面所学的哪个知识点的类似?然后教师安排一组简单介绍"西周的分封制";其余同学从中找出异同点。教师最后点评并补充,介绍对比分析问题的方法。
方法二: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七国是什么国?七国为什么乱?七国之乱的条件?七国之乱的经过、结果?七国之乱与历哪个时期有相似之处?)
七国:是诸侯国。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巩固刘氏天下,大封刘氏子弟为王。诸侯王封地广大,他们在封地上享有任免官吏--独立的行政权,铸造钱币、收取租税--掌握财政权,拥有重兵--掌握军权,实际上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国中之国。
七国之乱的原因:为了争夺更多的权益。
七国之乱的条件:诸侯国数量多,势力大,占地面积大--相当于西汉全国面积的一半。其中以吴国、楚国实力。
七国之乱的经过:由于诸侯国的势力越来越大,汉景帝时大臣晁错建议削弱王国势力,即"削藩"。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影响,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络其他六个王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号召,发动了叛乱。使晁错在叛乱中被听信谗言的景帝所杀。
七国之乱的结果:随着叛乱的进行,景帝认清了诸侯王反叛的真实面目,果断的派太尉周亚夫率兵平叛,三个月后叛乱被平定。从此,王国势力被大大削弱,再次叛乱的可能性大大减小,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教师提示学生回忆西周的封国情况,提出讨论:西汉封国与西周封国的异同。
相同点:
(1)分封目的:均为巩固中央政权。
(2)分封对象:均为亲属或功臣。
(3)封国的权利和义务:在封地上享有很大的权利,实际上形成独立的王国。都要服从天子或皇帝的命令。
(4)封国行为:最后均有叛乱。
不同点:封国的结果:
(1)西周:由于周王室衰落,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战乱的局面。
(2)西汉:对于王国叛乱进行了坚决的镇压,解决了王国问题。
结论:不管是西周还是西汉,分封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当中央政权强大时,能够控制封国,稳定统治,但当中央政权衰落时,将无力控制封国,其统治也将难以维持。
方法一: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西汉从废墟上建立到逐渐兴盛、经济发展的历史。从高祖刘邦下马治天下,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到文景年间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汉初顺应国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为西汉达到鼎盛时期奠定了好的基础。我们下节课就将学习西汉的强盛。
方法二:可让学生归纳西汉吸取秦朝灭亡的哪些教训,制作秦汉措施比较表,如赋税、徭役、刑罚等方面。更好的体会为何"秦亡汉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管理者的有效沟通技巧心得体会网 有效沟通技巧心得体会(汇总10篇)
- 最新专升本考生诚信承诺书 考生诚信承诺书(优质7篇)
- 最新康复科最美护士演讲稿(实用8篇)
- 最新品学兼优生事迹学生自我介绍 七年级品学兼优生的自我介绍(优质5篇)
- 创建无双社区活动的实施方案(大全6篇)
- 桌面运维工程师工作内容网 桌面运维工程师岗位职责(优秀7篇)
- 合伙经济纠纷起诉状 经济纠纷起诉状(精选7篇)
- 2023年退休人员工作计划(大全6篇)
- 饭店转让合同书 烧烤饭店转让合同书(通用7篇)
- 2023年a学生信息道德培养活动方案和简报 大学生军训新闻稿(模板8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
相关文档
-
打扫敬老院心得体会范文(优秀12篇)
31下载数 491阅读数
-
最新劳动实践擦玻璃心得体会(汇总12篇)
18下载数 292阅读数
-
2023年可反问面试官的问题(实用14篇)
13下载数 796阅读数
-
人员配置的报告范文如何写(汇总19篇)
28下载数 296阅读数
-
最新给外卖好评的句子(通用9篇)
13下载数 804阅读数
-
中国航天英雄个人事迹(模板12篇)
39下载数 854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