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和经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学习成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更好地发展个人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各类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中秋节节日风俗通用篇一
我的家乡是浙江台州。台州在浙江来说算不上很有名,但是浙江一带各地都有自己本土的风俗习惯,台州也不例外。我的家乡是台州路桥,那边的本土文化应该和黄岩是属于同一个文化圈的。台州在没立市前是属于温州的,当时我家乡那一带也都是属于黄岩县的。
本文中我只简单列举一下我所了解的家乡的一些风俗习惯。这些风俗大都和祭祀有关。浙江一带的人是很重视祖先和祭租的,所以,据说浙江的家谱记载也是全国最完整最有研究价值的。读过鲁迅的小说《祝福》的话,相信对浙江一带的祭祀是有点体会的。以下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谈台州黄岩地区的风俗习惯吧。
1.重大节日。
先来说春节。春节到来前,一般是从农历十二月二十至三十日中选一个吉利的日子去祭祀,也叫“谢年”,大都是去祠堂或庙里,摆个猪头或者公鸡来祭祀。猪头嘴里要咬着尾巴,公鸡要留着尾毛还要翘起来的(我想,这样做大概是为了显示公鸡的神气和活力,象征着新年兴兴向荣吧,至于为什么猪嘴里要咬着尾巴,我就不得而知了),另外还要在旁边放把小刀子,以方便神明来享用。
到了大年初一这天,一大早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放张桌子,桌上摆着水果、糖、糕点等,点上香烛,朝南祭祀,直到中午放完鞭炮后才能收回。这天不能开后门,不能拿菜刀,因为后门的地方一般比较阴暗,拿刀不吉利,这些和春节的吉祥和喜庆气氛是不合的。大年初二也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初二是祭拜过去一年死了的人的日子,如果家里在过去一年有老人去世的话,初二这天就要在屋子里摆个灵堂,亲戚们就都过来烧纸祭拜,主人还要准备一桌酒菜招待。这天不能走亲访友,包括初四一般也是不走亲戚的。
我们习惯把大年初一叫“过年”,过了初一也就过了年了,于是初二就是新的一年了,我们那叫“开年”。各家要在很早,最好是零点的时候弄个年糕做的元宝或羊在门前祭拜一下,烧香,放鞭炮,乞求新的一年平安。因为是在午夜开年,所以大家在大年初一的晚上就要过了午夜才睡,这个晚上叫守岁。
过了初四就没任何禁忌了,大家就都开始了走亲访友了。
再来说说端午节。我家乡那一带一年中除了春节,最重要的节日大概就属端午节了。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都说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置的节日,但是家乡的人民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大都说不清了,不过那些习俗却一直保留至今。
端午节的正餐是在中午吃的,我小时候端午节还不是国家法定节假日,所以家乡的小学为了这顿午饭都提早放学,孩子们一放假都欢喜地往家里跑,因为午餐很丰盛。开饭前,每家都在门口钉上“菖蒲剑”。这种菖蒲剑是用一根菖蒲,大概半米长做剑身,再用一根十厘米左右长的较粗的菖蒲套在剑身上,这样就成了一个长“十”字形的菖蒲剑,一边一个钉在大门的门梁上。午餐很丰盛,是除了年夜饭一家人一起吃的最丰盛的一顿了。
这天不吃米饭,主食是“食饼筒”,还有“麦油煎”,就是跟北方的煎饼差不多的,是直接拿面糊在窝上糊出来的薄薄的一张。有些人喜欢把菜包在“麦油煎”里,卷成一个卷筒吃,这样味道很好。奇怪的是,不像北方,我们那并没有在端午节吃粽子的习惯,只在过年的时候才包粽子吃。另外还要喝点雄黄酒,酒喝得差不多了后,用手指沾一下雄黄,涂在小孩子的额头上和头顶的发旋点上,这样做大概是为了驱除病害吧。吃完饭后,几户人家的女主人就一起提着香纸去附近的各个池塘边烧,有的把纸放在稻草做的草垫子上,随着风飘向池塘中心。我问大人这么做的意义他们一般都不知道了,不过我猜这个举动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因为屈原是投江而卒的。
再来说说中秋节,这应该是除上述两个节日外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了。但我家乡那一带似乎并不重视中秋节这个节日,而且不同全国大部分地方的是,我从小以来大人们都把中秋节叫作“八月十六”,也就是说我们这的中秋节是在八月十六这一天,而不是八月十五,这一点很奇怪。
中秋节最主要的传统自然就是吃月饼了,这一点全国都一样。记得小时候过中秋节最盼望的就是能吃到美味的月饼了,那时的月饼就那几种,花样很少,年年如此,不像现在的月饼,花样百出,又贵又不好吃,而且现在的月饼带有太浓厚的商业气息了。时光流逝,小时候品尝月饼的那种美好体验到现如今是再也体会不到了。
2.祭祀文化。
我们这一年有两次重要的祭祀兼宴请的日子,叫“月节”。一次是在农历七月半左右,叫“做七月半”,另一次是在冬至前后,叫“做冬至”。
到了这两个时候,每家都要摆酒席,先祭祀祖先。祭祀是用素菜,九碗,再加一个杂烩菜,就是把九碗里的菜都拿一些并在一起。祭祀一般去“上间”,就是乡里专门供奉上一代人牌位的地方(也就是祠堂)。摆上九碗素菜,放上筷子,倒上老酒,虔诚地祭拜先人,最后还要烧纸钱,放鞭炮。
祭祀完后的晚上就摆酒席请亲戚来一起享用。这些亲戚包括男女双方的,主要是双方的兄弟姐妹及其孩子们,如果有上一辈的老人也接过来。
这样的“月节”没有固定的时间,只要在七月十五或冬至前后都可以,所以基本是各家亲戚轮流着进行,保证每家办的时候亲戚都能到齐。于是到了那个时候,每家都会去亲戚家,大家相会叙旧,这也是维系亲情的一种形式。
这样的宴请跟过年走亲戚不一样,过年走亲戚在亲戚家吃饭比较随便,主人可以随便买几个菜就行,但是“月节”的时候就必须买整桌的菜,就跟摆一桌酒席差不多。不管穷与富,“月节”每家都是要办的,因为是要祭祀祖先,如果不办会被人说闲话的。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家庭都喜欢在酒店里宴请宾客,吃饭的地方换了,但维系的感情没有变。再来说说“三官会”,这是民间的一种道教活动,也是跟祭祀有关的。所谓三官是指天官、地官、水官,也有说指的是道教里的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朝拜这三位“官”大概是乞求平安、财富以及风调雨顺吧。“三官会”的组织形式是乡里各户按自愿原则报名参加,我们村那里是有近一百户人家参与,分成几个组,一般一组里有四五户人家。各个组轮流着负责在一年的三个日子里祭祀祠堂和摆酒宴。这三个日子是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个日子里,轮到的家庭就组织去集市买菜,选择一家作为烧菜的地方,也可以选择在祠堂门前露天进行。这些日子祠堂里要诵经、点香祭拜。到了傍晚,烧好了菜摆好了酒席,参加“三官会”的每户人家各出一个人来吃宴席。这个宴席有的比较丰盛,有的一般,主要看负责的人怎么打算。吃完后就算帐,一天花销的所有钱大家分摊,所以谁也不吃亏。一般每家出个20元左右就差不多了。
“三官会”每三年满一次会,满会后又重新组织,重新分组,趁那个时候已经参与的家庭可以退出,以前没参与的也可以新加入进来。满会的时候特别隆重,要在祠堂前摆很多桌子,有一百多张。那种桌子是方的大桌子,也有老八仙桌,有些桌子还要叠放在一起,再在上面放一个香龛点上香。另外还要请道士来诵唱,然后家家户户的妇女就去祠堂前听着道士诵唱,俯身祭拜。总共要拜好几个道场,也拜好几天。一般满会是从正月初三开始,持续到初八才结束。
这些满会的活动有好多,也各有自己的名字,比如“抢仙桃”(仙桃是用糯米粉做的桃子形状的糕点),只见道士们在台上把“桃子”从树叉上一颗颗地摘下来扔给下面的人群,大家就都争着去抢。据说吃了这个仙桃能保平安除病害的。满会后每家抽签获得一个元宝,也是用糕做的,元宝上立着十二生肖中的其中一个。如果能抽到有龙的元宝就比较幸运了。因为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象征着权贵的,我们那边当然也不例外。
还有,到了过年的时候,每家都要“谢年”、“开年”,等等之类的传统,这些也都和祭祀相关,前面说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3.婚俗嫁娶。
我们那的嫁娶也比较讲究。先来说嫁。结婚的那天,新娘要在娘家打扮好,以前是穿那种传统的红色嫁妆,现在的新娘都穿婚纱了,不过在农村,婚纱的颜色还是以红或淡红的为主,很少有人敢穿白色婚纱。在农村,白色是死人时候的颜色。
当天上午,新郎穿着西装,带着几个迎亲的随从来了。中午他们要在新娘家吃完酒席,然后新郎就要回家去了,只留下迎接新娘的几个女孩子,这些女孩子都是未婚的,一般四个,她们从那一刻开始就要陪着新娘一直到新娘进门。
出门的吉时到了后,新娘就去祠堂拜祭祖上,再随接亲的车队一起走。新郎回到家后就在家招呼客人,等着新娘进门。新娘进新郎家门前的一大段路上要一路放着鞭炮,很热闹,也引来很多围观的人们。记得小时侯只要哪家要结婚了,孩子们都兴奋地跑去看新娘子,去讨喜糖。这里还有个有趣的说法,新娘从车上下来走进门的那一段,新郎以及新郎的父母不能站在门口看,要回避,最好躲到后门的菜园子里(“园”谐音“缘”,预示着新郎以及新郎的父母都和新娘有缘,以后和和美美地过日子),直到新娘进门了才可以回到台前。
结婚的酒席一般要请吃三餐。女方主要的一餐是在中午,就是新郎过来的那一餐,而男方主要的一餐是在结婚那天的晚上,另外两餐是结婚前一天的晚上,以及结婚当天的中午。酒席上,新郎新娘来各桌给亲友和乡里的人倒酒,倒酒时新郎新娘是握着手一起倒的。另外新郎给大家送香烟,新娘发喜糖。酒席上,还要为难一下新郎新娘,比如要求当众亲一下,或者故意说酒倒得不好,要再来,这些都没有恶意,是为了增加气氛,图个开心和喜庆。用完酒席后,很多人就要去参观新房,新娘就给每位宾客沏茶,给小孩子们发喜糖。如果新郎新朋好友来兴致了,还可以闹洞房,其花样和节目也是多种多样,特别是现在信息发达后,很多外地闹洞房的花样也会传过来,所以,这方面大家可以尽情想象,并没有什么固定的传统。
婚后的第三天,新郎要和新娘要一起回新娘的娘家,这叫“走三日”,一般是在那边吃顿饭,给邻里发点喜糖什么的。结婚后不久一般就能添个孩子了。孩子满月的时候要理发,剪指甲,然后把头发和指甲一起和泥土混合放在小坛子里,再种上葱。随着葱的生长,孩子也就聪明了,呵呵,很有意思。
另外,有的家庭在孩子满月的时候还会摆酒席,叫“满月酒”,黄岩一带喜欢隐晦地叫“吃姜汤面”,请亲朋好友们过来,吃个酒席,给孩子送点小礼物,祝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大家聚在一起其乐融融,也是增进感情的一个方式。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大多是历史传统留下来的,也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增的,或者从原来演变过来的。这些风俗习惯维系着亲情、友情、爱情,也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家庭中,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秋节节日风俗通用篇二
近人金易、沈义羚所著的《宫女谈往录》中,记述了一位叫荣儿的宫女讲述的故事。当时正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这位太后慌乱之中亦未忘旧礼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贡院中举行了祭月之礼。
故事说,晚饭后按着宫里的习惯,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阴君”。这大概是沿袭东北的习惯“男不拜兔,女不祭灶”吧,“太阴君”是由每家的主妇来祭的。在庭院的东南角上,摆上供桌,请出神码来(一张纸上印一个大兔子在月宫里捣药),插在香坛里。香坛是一个方斗,晋北的斗不是圆的,是方的。街上有时偶然听到晋北人唱“圆不过月亮方不过斗,甜不过尕(妹妹的温柔。”可见,晋北的斗全是方的了。斗里盛满新高粱,斗口糊上黄纸,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盘月饼,月饼叠起来有半尺高。
另外,中间一个大木盘,放着直径有一尺长的圆月饼,这是专为祭兔时做的。四碗清茶,是把茶叶放在碗里用凉水冲一下。宫女荣儿说:“就这样,由皇后带着妃子、格格和我们大家行完礼,就算礼成。我们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点礼仪不周,得罪了神鬼,给自己降下灾难。所以一有给神鬼磕头的机会,都是争着参加。”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宫廷中祭拜月兔的规矩,虽说是在逃难之中,香坛只好用晋北的方斗来替代,但从心理角度说,因为在难中,所以对神则更为敬畏虔诚。
熬夜。
民间相传,中秋夜越晚睡越长寿。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长寿,但更多现代年轻人借此机会玩个通宵。
吃鸭。
我国西南的仫佬族讲究在这一天买饼子,杀鸭子。南京的什么桂花鸭、咸水鸭、樟茶鸭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卖得很旺。如果你什么都没找到,拎一只北京烤鸭回家吃,估计味道也不赖。
中秋节送礼一般送什么。
1.童子蟹:童子蟹壳软且薄,肚子是白色的很干净,肉嫩黄多,是中秋节的送礼佳品。
2.月饼礼盒:月饼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食品,因为月饼象征着团圆和睦。
3.茶叶:中秋节吃完大餐后觉得油腻可以喝茶,是中秋送人的不错选择。
中秋节是国家法定节假日。
1、中秋节在列为法定假期,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
2、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二条中规定中秋节,放假1天,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扩展资料:
1、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2、法定节假日是指根据各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或纪念要求,由国家法律统一规定的用以进行庆祝及度假的休息时间。
3、节假日期间,各地区、各部门要妥善安排好值班和安全、保卫等工作,遇有重大突发事件,要按规定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置,确保人民群众祥和平安度过节日假期。
4、法定节假日期间安排劳动者加班,应当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的300%支付加班工资,日工资按平均每月计薪天数21.75天折算,小时工资在日工资基础上除以8小时。
中秋节节日风俗通用篇三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与春节、端午节、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而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仲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从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_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
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2、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3、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4、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6、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7、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8、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
中秋节节日风俗通用篇四
中秋节到了!中午,却不见了妈妈。
原来——妈妈坐在桌子前面发呆呢,桌子上摆满了各种美食,我站在身后猛拍了她一下:“嗨!想什么呢!”妈妈一下回过神来:“姥姥一家现在不知吃饭了吗?”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由于姥姥家远在德州,妈妈不经常回去,可能想家了吧!问了缓解气氛,我提议:“不如亲手制作点月饼给姥姥邮过去吧!”
这个提议立即得到妈妈的双手赞同,我们说做就做。
我负责蒸面,妈妈负责和面,当然妈妈是主厨,我打下手。
面蒸好后,按邻居美食大妈教的放上油、糖、面等,按一定的比例和馅,然后放上熟花生米、葡萄干、果脯、核桃仁、花生仁等自己喜欢的食材,搭配起来味道更好。
馅和好后,妈妈的面也发好了。我见她做了油酥,她把面擀成饼状,放上油酥,像叠被子似的叠好,擀薄,用刀切成小块做皮,然后把刚刚和好的面先包上,成了小包子状,接着按扁就成了月饼状。我学着她的样子,也做了几个不同口味的。我们把做好的月饼放进烤箱里,定时20分钟。之后便翘首以盼着。
好不容易,第一锅终于出来了,我兴奋极了。望着金黄的月饼冒着热气,我伸手就想拿,但妈妈说,要等晚上月亮出来时与家人一起吃,我知道这是理所应当的,于是只能眼巴巴地盯着,忍着馋。
蓦然回首,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已高高地挂在天上,使劲仰头看向天空,月亮周围几片薄薄的云,宛如给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繁星点缀,看上去像仙子一样的高贵、优雅,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我心情一下好了起来,叫出家人一起赏月,妹妹兴奋得不得了,又蹦又跳,像一只欢快的小兔子。最后一锅月饼出来了,一家人一同坐在桌旁品尝着满桌的美食,特别是亲手制作的月饼,真畅快啊!我想月宫里的玉兔也在品味着者美味吧!
我由衷地赞叹,好个别样的中秋节!
中秋节节日风俗通用篇五
碧空如洗,窗外骄阳似火,人们忙碌的身影在阳光下荡晃,个个面带红晕,嘴带笑容。街上人潮涌动,或买桂花酒,或买月饼。印有各种花色的月饼,在橱窗中展示着,光是看看就能令人咽上三口以上的唾沫,何况是,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月饼入口香甜,美味可口,浅尝一口,粉碎的.感觉卷入舌尖,妙不可言。
再摆上月饼,一家人围坐石桌,谈笑风生,或饮酒作乐,或佳话共谈。离乡背景的游子在今日归家,不得好生嘘寒问暖一番?只是不知几家欢喜几家愁,若游子未归,只得望月怀远,仿佛那千丝万缕的月光,便是牵连你我感情的桥梁。
传说后羿与嫦娥是一对恋人,后羿因射日有功,获王母娘娘赠送仙丹一枚,吃后便可升仙,长生不老。后羿并没有吃,而是交给了嫦娥保管。一日,一贼想偷窃仙丹,嫦娥无奈吞下仙丹,飞升成仙,自此与后羿天人永隔。
夜,静得深邃,月,洒下点点光辉,月光透过层层清云,透过心田,略带暖意。那是嫦娥对后羿的思念,亦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中秋节节日风俗通用篇六
吃月饼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为"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观潮"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
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说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条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燃灯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玩兔儿爷近人金易、沈义羚所著的《宫女谈往录》中,记述了一位叫荣儿的宫女讲述的故事。当时正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这位太后慌乱之中亦未忘旧礼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贡院中举行了祭月之礼。故事说,"晚饭后按着宫里的习惯,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阴君'。这大概是沿着东北的习惯'男不拜兔,女不祭灶'罢,'太阴君'是由每家的主妇来祭的。在庭院的东南角上,摆上供桌,请出神码来(一张纸上印一个大兔子在月宫里捣药),插在香坛里。香坛是一个方斗,晋北的斗不是圆的,是方的。街上有时偶然听到晋北人唱'圆不过月亮方不过斗,甜不过尕妹妹的温柔。'可见,晋北的斗全是方的了。斗里盛满新高粱,斗口糊上黄纸,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盘月饼,月饼叠起来有半尺高。另外,中间一个大木盘,放着直径有一尺长的圆月饼,这是专给祭兔时做的。还有两枝新毛豆角。四碗清茶,是把茶叶放在碗里用凉水冲一下。就这样,由皇后带着妃子、格格和我们大家行完礼,就算礼成。我们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点礼仪不周,得罪了神鬼,给自己降下灾难。所以一有给神鬼磕头的机会,都是争着参加,没有一个人敢拉后的!我和娟子是替 换着来磕的头。"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宫廷中祭拜月兔的规矩,虽说是在逃难之中,香坛只好用晋北的方斗来替代,但从心理角度说,因为在难中,所以对神则更为敬畏而虔诚。从这个故事看,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这种称呼虽不如称太阴君严肃庄重,但却显得更为亲切。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尽管略显得对神不大尊敬,但却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中秋自从由祭月的礼俗转化成民间节日后就淡化了礼俗色彩,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玩月中秋玩月,今人称之为赏月,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究其玩月的形式,富者多自搭彩楼,贪者多寄圩酒楼,好游者则或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必备核肴酒浆,文人赋诗,俗士讲古,往往通宵达旦。除了贵族和民间玩月的情况,此外还有赏游型的玩月。唐李涉《中秋夜君山台望月》诗:"大堤花里锦江前,诗酒同游四十年。不米中秋最明夜,洞庭湖上月当天。"这是登山玩月的佐证。明《江南志书》记载:常熟县八月望日"游人操舟集湖桥望月。"这是泛舟玩月的佐证。当然,古人玩月,并不仅仅是只玩赏中天朗月,而往往是把月和大自然中的其他景物连带在一起观赏,比如著名的景观--卢沟晓月、三潭印月等,无疑都是人们中秋玩月的绝好所在。
中秋节节日风俗通用篇七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秋节风俗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秋节到了!中午,却不见了妈妈。
原来——妈妈坐在桌子前面发呆呢,桌子上摆满了各种美食,我站在身后猛拍了她一下:“嗨!想什么呢!”妈妈一下回过神来:“姥姥一家现在不知吃饭了吗?”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由于姥姥家远在德州,妈妈不经常回去,可能想家了吧!问了缓解气氛,我提议:“不如亲手制作点月饼给姥姥邮过去吧!”
这个提议立即得到妈妈的'双手赞同,我们说做就做。
我负责蒸面,妈妈负责和面,当然妈妈是主厨,我打下手。
面蒸好后,按邻居美食大妈教的放上油、糖、面等,按一定的比例和馅,然后放上熟花生米、葡萄干、果脯、核桃仁、花生仁等自己喜欢的食材,搭配起来味道更好。
馅和好后,妈妈的面也发好了。我见她做了油酥,她把面擀成饼状,放上油酥,像叠被子似的叠好,擀薄,用刀切成小块做皮,然后把刚刚和好的面先包上,成了小包子状,接着按扁就成了月饼状。我学着她的样子,也做了几个不同口味的。我们把做好的月饼放进烤箱里,定时20分钟。之后便翘首以盼着。
好不容易,第一锅终于出来了,我兴奋极了。望着金黄的月饼冒着热气,我伸手就想拿,但妈妈说,要等晚上月亮出来时与家人一起吃,我知道这是理所应当的,于是只能眼巴巴地盯着,忍着馋。
蓦然回首,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已高高地挂在天上,使劲仰头看向天空,月亮周围几片薄薄的云,宛如给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繁星点缀,看上去像仙子一样的高贵、优雅,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我心情一下好了起来,叫出家人一起赏月,妹妹兴奋得不得了,又蹦又跳,像一只欢快的小兔子。最后一锅月饼出来了,一家人一同坐在桌旁品尝着满桌的美食,特别是亲手制作的月饼,真畅快啊!我想月宫里的玉兔也在品味着者美味吧!
我由衷地赞叹,好个别样的中秋节!
中秋节节日风俗通用篇八
我家住在一个河北小镇,大门大院大平房,而且当时爷爷奶奶和爸妈家住一个院的,两间房,共走一个大门。那时每年中秋节一家人都在一起过,节日晚上的九点多钟,一轮圆月升起来后,爷爷奶奶就会搬出个桌子放到院子中间,再摆上几样水果和一盘月饼,水果有西瓜、葡萄、沙果等,摆上满满一桌。接着正式的“愿月”仪式开始,也就是年轻人给月亮磕头祈福,在月下许愿。拿出个椅垫铺到院子中间,然后我们几个年轻人开始按年龄依次朝着月亮的方向磕头,都磕完了,我们大家就开始享用桌上的水果和月饼了,当然,吃之前要揪下一粒葡萄冲月亮的方向远远的扔出去,那意思就是给月亮吃了。记得小时候中秋节的晚上,天气就挺冷了,往往我们都是边吃东西边冻的瑟瑟缩缩的,然后就赶紧搬桌子端盘子回到屋里。
后来,只要每年中秋节我们能聚到一起,仍然会在节日当晚延续这样的习俗,当然,我们队伍也在渐渐壮大。
小时候的月饼总是给我甜腻但有时又会很想吃的感觉。在淮北市区的.周边农村,最好的月饼不是商场超市买来的诸如现在出现的香辣牛肉味的各种馅料的月饼。而是最传统的五仁,手工制作的五仁,我们现在说起来很不喜欢吃的五仁。
旧时每年的中秋,总是还像过年有压岁钱收有新衣穿这样带着浓厚的节日味道。
这边的传统不如说是传统的月饼烤炉。就是家里的女人带着孩子,买来诸如芝麻,花生,杏仁,核桃仁还有牛皮糖,花生油面粉等制作月饼的必需品。去乡里乡亲或者邻村加工月饼的地方,亲手制作香喷喷色泽金黄的月饼。负责加工的月饼的阿姨、师傅一边和母辈们唠着家常,一颗颗月饼就在手下漾出花来。
“今天是什么日子?”刚一回到家,妈妈就急忙问我。我不解地说:“八月十五,中秋呀!怎么了吗妈妈?”“哎呀,我就记得好像是过节!可是我忘记买月饼了!”妈妈懊恼地皱了皱眉。我听了妈妈的话,顿时明白了,原来是我这个忘性极大的妈妈把今天这个重要的节日给忘记了。
中秋节由来的传说有很多种,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不过我最喜欢的是嫦娥跟后羿的神话故事。这么重要的团圆佳节妈妈居然也能忘记,我无奈地叹了一口气。“我想起来啦,今天我买了饺子皮跟鲜肉、香菇,还有你最爱吃的马蹄跟虾!我们干脆包饺子吧!”妈妈兴奋地说。包饺子?我疑惑地看着妈妈。妈妈得意的告诉我:“饺子表示了一家人团团圆圆。饺子中的肉馅就代表了我们,用饺子皮来包饺子就代表吧我们和起来——团圆起来!”哦,原来这样,我恍然大悟,对妈妈竖起了大拇指。
中秋节节日风俗通用篇九
据现有记载,吃月饼的习俗最早源于唐代,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其美味可想而知。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在月下,设大香案,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全家有多少人就切成多少块。
赏月来源于祭月,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才盛行开来。待到宋时,便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宋人赏月多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可见,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代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中观潮记载表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兔儿爷是一种泥塑玩具,人形而有兔嘴兔耳,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如今,很少在市面上见到兔儿爷了,是作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展览,或者在工艺品商店里出售。
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这种中秋活动称为“走月”。旧时南京人“走月”还有一种特殊的祈盼之举:凡没生儿子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意生男孩)。
台湾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这是说,中秋夜,如果未婚少女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
在八月十五这天,我国云南的仫佬族乡亲有买饼子、杀鸭子欢度中秋节的习俗。据说,这个习俗是为了纪念以游村卖糖动员乡亲杀番鬼佬的卖糖佬一家三人,同时以此教育后代不要忘记反抗侵略的斗争。此外,中秋前后,田螺肉质特别肥美,人们认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因而,在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中秋节吃芋头有辟邪消灾的寓意。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在中秋佳节,民间自古有饮桂花酒的习俗。中秋之夜,仰望着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
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朝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中秋节节日风俗通用篇十
1.打糍粑:糍粑与月亮一样也是圆形,意味着团圆、团聚,因为是极富粘性的糯米做成,所以象征把大家粘在一起,永不分离。
2.博饼:流行于福建闽南一带的活动,大家通常围坐一桌,放个大碗,往里面掷骰子,以六个骰子轮流投掷,博取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六个等第,并按等第获取不同的奖励。
3.赏花灯:其种类多样,有放在水里的,有悬挂于树上或屋檐的,例如江浙一带会有小水灯数十万盏,漂浮在水面上,宛若群星灿烂,引众人驻足观望。
中秋有什么节日意义。
首先它是作为我国公认的团圆节,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传统文化。金樽对月、抚今追昔、共享盛景,给人的记忆最深刻、最鲜活,最能促人在思考中品味节日的价值意义,并使之成为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文化基因。远在他乡的游子,会借此机会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人们把月圆当作圆满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其次秋天正值收获的季节,因此还包含了祈盼丰收、幸福的寓意。还有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
由于传说版本过多,关于它的起源已经比较难查证,在这里简单例举一个。古籍《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即拜月之意,可见早在那时,就已经有这样的仪式了,其对象是月神,也称作太阴星主、月姑或月宫娘娘。从此以后,每当中秋月上时,人们设案燃香,陈列月饼瓜果等供品拜月亮。拜月完毕,焚烧月光纸,撤下供月食品,散给家人。
中秋传说故事有哪些。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传说嫦娥本是后羿之妻,后羿射下9个太阳后西王母赐其不老仙药,但后羿不舍得吃下,就交于嫦娥保管。后羿门徒蓬蒙觊觎仙药,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无奈情急之下吞下仙药,便向天上飞去。当日正是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亮,因不舍后羿,嫦娥就停在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从此长居广寒宫。后羿回家后心痛不止,于是每年八月十五便摆下宴席对着月亮与嫦娥团聚。
中秋节节日风俗通用篇十一
大街上不时地看见有好多人排起长队,经过时,可以闻见店里飘出来的阵阵又暖又香的馋人气味,那是苏州人在买现烤的肉月饼。轻轻地咬一口酥香的饼皮,淌出咸鲜的肉汁,夹着些许的芝麻味,满口生香。你可想而知,苏州的肉月饼有多么的好吃呢!
各地的风俗各有不同,在我的家乡苏州,中秋节还是有着一些特别的风俗。我的记忆中,中秋节就是飘着甜甜的香气,有着许多温暖的味道。
按照苏州的老规矩,中秋节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可热闹劲一直要延续到八月十八。十五的月亮是一年当中最圆的,在很久以前,苏州人在八月十五那一天的活动叫“走月亮”。家家户户的女孩子都穿着漂亮的衣服,从月亮升起到月亮睡觉,彻夜狂欢。中秋节除了吃月饼和赏月,苏州人还保留着八月十八游石湖看串月的民间习俗。“串月”是指月亮偏西时洒下的光辉透过行春桥的九个环洞,直照北面的水面上。这时,波光粼粼,在石湖水面上可以看到一串月亮的影子。皎洁的月光下,石湖边人头攒动,三五成群,一路赏月谈笑。我在石湖边找到了漂亮的玉兔灯,手工艺匠人正在制作面人,好多精美的面人数也数不过来。对我这个小吃货来说,找到石湖特有的鲜嫩的水红菱,配上糖炒栗子和圆圆的月饼,那才是中秋快乐哟!
中秋节的晚上,我妈妈又煮了好几只大闸蟹,闻着厨房里飘出的蟹香味,恨不得马上开吃。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终于看到煮得通红通红的阳澄湖大闸蟹出炉了。说起大闸蟹,中秋品蟹也算是苏州的一个新风俗吧!酒足饭饱之后,我看了看外面的`月亮,就跟我圆圆的肚子一样,我不禁笑了出来。
中秋节节日风俗通用篇十二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春节:
一年之始,万象更新,主要活动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饭、祭祀和守岁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这三天,一般除了做饭,不做任何工作,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要拜访至亲和尊贵的亲戚。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各地还举行各种庙会、社火、乡戏等活动,是传统节日中最为热闹和奢侈的节日。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元夕节、上元节、灯节。节日里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习俗。除吃元宵外,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俗。陕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汤里放进各种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阳、灵宝一带吃枣糕;云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团。
俗称“龙抬头”,也叫青龙节,是一年农业生产开始的标志。活动有撒灰引龙、熏虫、挑菜、忌针线(以防“扎坏龙眼”)等。关于此节风俗的记载唐代就有。至于二月二这天的吃喝,一改春节期间大吃油腻之风,要动素食。
寒食节、清明节:
祭扫祖坟、踏青游春,忌动烟火。
相传是释迦牟尼的'诞辰日,多有庙会和朝山活动。
端午节:
也叫端阳节,相传是为纪念屈原而来。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的活动,有的地方如青海还有系索(用五色丝线拧成的细绳,缚在手脚腕上)、插杨柳、戴香包等习俗,以用来驱虫和祈求吉祥平安。
亦称“晒虫节”,有“六月六,晒丝绸”的民谚。此日午间晾晒丝、绸、皮、毛等经常不穿的衣物,以防虫蛀。还有“翻经会”“晒袍会”等,陕西还有放捞河灯和汲水造酒的活动,有的地区还举行“六月场”活动,青年男女通过对歌、赶表,掷花包形式,寻求恋爱对象。六月六也是布依族和瑶族的重大节日。
七巧节:
也叫乞巧节,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民间一般在当晚摆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给予好的女工。也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也称为中国的爱情节。
中秋节:
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这一天全家团圆赏月、吃月饼,原来还有“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此节被海外游子更为重视,不少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重阳节:
取九九重阳之意。主要活动为登高、赏菊、饮酒等,颇受老年人喜爱,所以也叫“老年节”。
俗称“鬼节”、“寒衣节”,也是祭祖节。俗语说“十月一,送寒衣”,这天黄昏,家家都要上坟祭祖。因故不能上坟或远离家乡的人,就在场心或十字路口划个圆圈,焚化纸钱。
冬至节: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腊八节:
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把腊月的初八称为腊日或腊八,并将其当作一个传统节日即腊八节来对待。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这天相传是释迦牟尼的成佛日,许多地方都吃腊八粥,腊八其实也是春节准备工作的开始。
中秋节节日风俗通用篇十三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
初一早晨,人们要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人们早早起床,打扮整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而且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被称为“正月不空房”。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北方在正月初二还会祭财神。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过去老北京的大商号会在这天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还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在全国大部分地方,“回娘家”的时间一般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东等地,却是初三才“回娘家”。
一些北方地区将初三称之为“扫帚日”。因为这天可以把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拿起自家的扫帚打扫房间了,而且在打扫的时候要从外往里扫,表示聚财的意思。
春节的别称。
我们都知道时间可以使很多的事情都改变,比如服装每一个朝代都不一样,节日也是一样,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岁首”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春节习俗有哪些。
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国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类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因为我国南方盛产竹子,这个习俗首先是从南方流行起来的。当竹子燃烧时,竹节里空气膨胀,引起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爆竹的名称也由此得来。大约到了唐代,人们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宋代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内装火药的纸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现在的炮仗了。
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中秋节节日风俗通用篇十四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中秋节节日风俗通用篇十五
“八月十五月儿明啊,爷爷为我打月饼啊!”这是我很小的时候,妈妈教给我的歌谣,妈妈说,她也是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唱了!这首歌就是表达中秋之情的!今年的中秋节是三天小长假的最后一天,可是我的爸爸妈妈却都要上班,都不放假。
从下午开始,我就和姥姥、姥爷一起去超市购物,为中秋晚上做准备。姥姥说,中秋节对中国人来说,很重要!中国人是以孝为首的国家,在中秋节这一天,也是举家团圆的日子。我们在超市买了很多好吃的',妈妈爸爸下班回来又买了很多水果,都是我爱吃的,作为吃货的我,开心极了,因为我觉得中国的传统节日都和美食息息相关的。比如端午节的粽子,元宵节的元宵,中秋节的月饼、绿豆糕。总之,我除了盼团圆就是盼美食!
中秋降至,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波动着感恩之情。无论平时有多么忙碌,而在这个节日里,我们都会带上一盒月饼抽空去探望自己最想见到的人,他可能是亲人,可能是朋友,也可能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月饼并不值钱,但它代表的是心意,它上边凝结着的团圆和感恩意蕴,更是千金难买。
中秋节节日风俗通用篇十六
在中秋节,中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拜月由祭月而来,中国的拜月仪式从周代起就有,拜月时间是在中秋月出时开始祭祀,中秋拜月,关键是向月神示敬,中秋无月甚至下雨,都可以拜月,凡是月光能照射之处,都可以举行,如遇阴天,可以向月亮的方位摆放祭桌。
3、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4、烧塔。
烧塔,部分地方又称之为烧塔仔,是南方诸如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农村在过中秋节时开展的一项民俗活动。
据传烧塔起源于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也有说烧塔之俗,源自元末刘伯温于月饼里藏字条,约以八月十五举火为号,实行武装起义,至今民间流传的“三家养一元,一夜杀完全”的故事,即由此而来。
举火为号传衍至今已成为烧塔民俗,并且多表达“中秋节是丰收的节日,通过烧塔表达收获的`喜悦,祝福生活像圣塔火焰一样红红火火”的含义。
中秋祭月仪式是一种古老的祭祀礼仪,表达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的一种美好心愿。祭月源于远古初民对月的崇拜,后来作为天体的月被人格化,成为月神。历代皇家称月神为夜明之神,道教兴起后称月神为太阴星君。而民间则多认为月神是女性,是嫦娥,称她为月姑或月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学生军训开训讲话稿(模板16篇)
- 2023年红色经典读书活动方案博客(优秀13篇)
- 最新适合发朋友圈的结婚语录优秀(优质8篇)
- 2023年快手新年文案优秀(精选19篇)
- 初中毕业赠言唯美句子汇总(实用14篇)
- 驻村干部年度工作总结(实用9篇)
- 元旦联欢会策划书精选(精选10篇)
- 2023年妇产科医生工作总结通用(精选17篇)
- 最新养殖合作协议书一实用(通用15篇)
- 2023年低碳生活倡议书字(实用10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
相关文档
-
难忘的
中 秋 节 作文(模板22篇)12下载数 337阅读数 -
中 秋 节 庆祝活动与作文(汇总20篇)38下载数 222阅读数 -
中 秋 节 祝福语(实用20篇)29下载数 285阅读数 -
传统
节 日中 秋 节 演讲稿英文(通用10篇)34下载数 223阅读数 -
传统
节 日中 秋 节 演讲稿小学生 传统节 日中 秋 节 演讲稿(大全16篇)16下载数 180阅读数 -
公司
中 秋 节 活动策划 公司中 秋 节 活动策划书(实用13篇)43下载数 700阅读数 -
中 秋 节 作文500字初二(汇总11篇)50下载数 153阅读数 -
中 秋 节 心得体会200字(汇总13篇)42下载数 196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