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梗概优质(优秀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21:08:38 页码:9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梗概优质(优秀17篇)
2023-11-26 21:08:38    小编:lookoud

总结是对复杂问题进行简化和概括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借鉴优秀的范文,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技巧。2.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下面这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吧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梗概优质篇一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三岁时就死了父亲,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了下来,把他抚养成人。

孔子年少时就很爱礼节,读书很用功。他非常崇拜周朝初年制礼作乐的周公旦,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推崇的六艺,即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非常精通。因此,还没到30岁,名声便大了起来。

当时有许多人愿意拜他为师,他索性办了个书房,收起学生来。鲁国的大夫孟僖子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里去学礼。经过南宫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让孔子到周朝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派公子做了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第二年做了司空,又从司空做了司寇。

鲁定公把准备到夹谷同齐国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犯我边境,是想侵占我土地。这次约我们去会盟,我们要提高警惕,得有兵马防备着,希望能把左右司马都带去。”

在夹谷会议上齐景公也以礼相迎。在互赠礼品之后,举行盛大宴会。在宴会上,齐国礼官给鲁定公奏“四方之乐”。只见一队队武士手持戈矛剑戟,在音乐声中蜂拥而上,杀气腾腾,虽有左右司马护卫,但鲁定公仍吓得面如土色。孔子见状,快步登上台阶,向齐国礼官高声喊道:“两国君主举行友好会晤,为什么要舞戈弄剑?你还不把他们赶走!”那位礼官只好下令武士们退下。武士们不听,他们要看齐景公的态度行事。齐景公自觉理亏,只好挥手叫他们退下,并换上“宫中之乐”,鲁国取得了外交胜利。会后齐景公又决定把从鲁国侵占来的汾阳(今山西阳曲西北)地方的三块土地归还给鲁国。孔子因护卫国君有功,更加得到鲁定公的信任。

夹谷会议后,齐国大夫黎钮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对齐国不利,就劝齐景公选80名歌女送给鲁定公。鲁定公接受了这班歌女,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劝他,他躲着孔子。孔子认为留在鲁国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就领着一批学生离开鲁国到别处去推行他那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去了。

孔子热心政治活动。他周游列国14年,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楚等国,希望有机会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忙着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被吞并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那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大家对他敬而远之,尊敬他却不重用他。他四处碰钉子,最后又回到鲁国。从此,他专心一志在家里编书和教授学生,直到73岁死去。相传他有门徒3000多人,比较有名的有72人。他编了好多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春秋》等。

孔子死后,他的门徒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而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梗概优质篇二

孔子向襄子学琴艺,一连十天都弹同一首曲子。襄子让他换首曲子,孔子说:“我还没有掌握弹琴的技法。”一连三番,孔子都以“没有弄懂曲子的情志、不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为由继续弹奏同一首曲子。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终于说“我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了,他皮肤黝黑,个头高挑,目光远大,像个统治四方的王者,除了文王还有谁能这样呢!”襄子深拜孔子说:“我老师曾说过这首琴曲是《文王操》。”世间一切事业、学问、技能、德行,如果不能专一坚持,就不会有所作为,所以孔子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3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梗概优质篇三

浮华落尽我依旧是骄傲的自己。

孔子的弟子中,颜回深得孔子之道,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但是,贫穷始终伴随着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样乐观向上,坚守志趣,固然是好的。但他年仅二十九岁,头发就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孔子为此叹息道:“颜回脾气好,人谦虚,可惜寿命太短了。”贫穷的日子,缺衣少食,就更别提医疗保险了。这可能是他英年早逝的最主要原因。这里的教训是:学问很重要,身体同样重要。

子贡最为富裕,是个有钱人,属于先富起来的那拨人。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子贡从事商业活动,不再去找诸侯、大夫建立君臣关系,求得一个准许,而是自己先干起来。因此,子贡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自由商人之一。

发了财的子贡干了些什么呢?他坐着豪华的`四驾马车,带着束帛作为礼品,到各国去访问,接受诸侯的宴请。他所访问的君主,对他非常重视,对他平等地行宾主之礼,并且与他相谈甚欢。他们到底谈了些什么呢?主要谈论的是孔子。孔子的为人、学说、主张和思想。孔子的名声之所以能够传遍天下,子贡的广泛宣传功不可没。在宣传孔子的思想与学说方面,他有着其他弟子所没有的优势,子贡把自己赚来的钱用于对老师的宣传上。正因如此,孔子实际上并不反感他经商,因为他是自己最聪明的弟子。

子贡的追求,使他成为一个相对完美的人,不仅物质丰裕,而且精神丰盈。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梗概优质篇四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到各诸侯国游学,因孔子的观念在当时乱世是难以践行的,因而在各国都受到冷遇。一次孔子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东门旁发呆,子贡问郑国人孔子在何处。郑国人说东门边有个老头子像一只丧家之狗在发呆。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菏泽——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从《孔子历史地图集》书内“孔子周游列国图”标注的线路图来看,孔老夫子当时周游的,有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说起来不算少,但大多是春秋时期的蕞尔小国。楚算是大国,但孔子只到了楚国的边境。孔子还打算西去晋国,但由于时局不好,结果只是在黄河边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最终连黄河也没过。

1、旅游就是他的职业,周游列国并写下旅游心得发布到媒体,给人们提供不可多得的旅游参考。

2、那一对相濡以沫的英国夫妇开着他们的奔驰越野车周游列国,他们天马行空的旅程令人叹为观止。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梗概优质篇五

因为他想宣传自己的主张。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不要战争。但那个时候正是春秋时期,各国多想能拥有更多的土地,只有进行战争。所以不可能听他的,孔子的政治主张当时显得很迂腐。当时是战争频繁的时期,大国欺负小国,小国要发展自强。孔子却要先行礼仪,感化他人,是无法行得通的。

当时各国急于要加强军事和经济,孔子却要先搞思想教育,要大家循规蹈矩。孔子也确实对军事和经济不懂。不明白生产关系如何调整、财政税赋如何整顿、军队如何训练。与管子相比,差距是十分大的。

孔子在一开始时候是鲁国不能容他,他没有办法才会周游列国,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正好在宣传自己的思想,为了平息各个地方的战争,希望能够使得各个地区和平发展,让人们懂的教化,孔子后来的思想被推从为儒家思想,是我们国家的一大思想理念。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梗概优质篇六

【原文】。

卫将军文子[1]问于子贡[2]曰:“吾闻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盖入室升堂者,七十有余人,其孰为贤?”子贡对以不知。

文子曰:“以吾子常与学,贤者也,不知何谓?”

子贡对曰:“贤人无妄,知贤即难。故君子之言曰:智莫难于知人。是以难对也。”

文子曰:“若夫知贤,莫不难。今吾子亲游焉,是以敢问。”

子贡曰:“夫子之门人,盖有三千就焉[3],赐有逮及焉,未逮及焉[4],故不得遍知以告也。”

文子曰:“吾子所及者,请问其行。”

“自见孔子,出入于户,未尝越履。往来过之,足不履影。启蛰不杀,方长不折。执亲之丧,未尝见齿。是高柴[25]之行也。孔子曰:‘柴于亲丧,则难能也;启蛰不杀,则顺人道;方长不折,则恕仁也。成汤[26]恭而以恕,是以日隋。’凡此诸子,赐之所亲睹者也。吾子有命而讯赐,固不足以知贤”。

文子曰:“吾闻之也,国有道则贤人兴焉,中人用焉,乃百姓归之。若吾子之论,既富茂矣,壹诸侯之相也。抑世未有明君,所以不遇也。”

子贡既与卫将军文子言,适鲁[27]见孔子曰:“卫将军文子问二三子之于赐,不壹而三焉,赐也辞不获命[28],以所见者对矣。未知中否,请以告。”

孔子曰:“言之乎”?子贡以其辞状告孔子。子闻而笑曰:“赐,汝次焉人矣。”[29]子贡对曰:“赐也何敢知人,此以赐之所睹也。”孔子曰:“然。吾亦语汝耳之所未闻,目之所未见者,岂思之所不至,智之所未及哉?”子贡曰:“赐愿得闻之”。

孔子曰:“不克不忌[30],不念旧怨,盖伯夷、叔齐[31]之行也;思天而敬人,服义而行信,孝于父母,恭于兄弟,从善而教不道,盖赵文子[32]之行也;其事君也,不敢爱其死,然亦不敢忘其身。谋其身不遗其友,君陈[33]则进而用之,不陈则行而退。盖随武子[34]之行也;其为人之渊源[35]也,多闻而难诞,内植足以没其世。国家有道,其言足以治;无道,其默足以生。盖铜鞮伯华[36]之行也;外宽而内正,自极于隐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于仁,以善自终。盖蘧伯玉[37]之行也;孝恭慈仁,允德图义[38],约货去怨,轻财不匮。盖柳下惠之行也;其言曰:‘君虽不量于其身,臣不可以不忠于其君。是故君择臣而任之,臣亦择君而事之。有道顺命,无道衡命。’盖晏平仲之行也;蹈忠而行信,终日言不在尤之内。国无道,处贱不闷,贫而能乐。盖老莱子[39]之行也;易行以俟天命,居下不援其上。其亲观于四方也,不忘其亲,不尽其乐。以不能则学,不为己终身之忧。盖介子山[40]之行也。”

子贡曰:“敢问夫子之所知者,盖尽于此而已乎?”

孔子曰:“何谓其然?亦略举耳目之所及而矣。昔晋平公问祁奚曰:‘羊舌大夫[41],晋之良大夫也,其行如何?’祁奚辞以不知。公曰:‘吾闻子少长乎其所,今子掩之,何也?’祁奚对曰:‘其少也恭而顺,心有耻而不使其过宿;其为大夫,悉善而谦其端;其为舆尉也,信而好直其功。至于其为容也,温良而好礼,博闻而时出其志。’公曰:‘曩者问子,子奚曰不知也?’祁奚曰:‘每位改变,未知所止,是以不敢得知也。’此又羊舌大夫之行也。”

子贡跪曰:“请退而记之。”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梗概优质篇七

在我的脑海里孟子非常伟大,但这少不了孟母的培养,今天我就来讲讲“孟母三迁”和“断织教子”的故事吧!

孟母三迁:孟母为了给孟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她先搬到了山脚下。山脚下有许多坟墓,每天都有许多人吹吹打打,为自己死去的亲人送葬。孟子见了,觉得很好玩,每天都和小伙伴玩起这样的游戏。孟子的妈妈见了想:这样下去,孟子一定会没出息。于是,孟母把家搬到集市,到屠猪宰羊的人家旁边的地方去住。可孟子见屠猪宰羊很好玩,又和小伙伴玩起屠猪宰羊的游戏。孟母知道了,又把家搬到学校旁。学校每天上课、写字、读书,孟子一看,马上也跟着读书、写字。孟母看了说:“这次总算找对地方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离不开好的环境。

断织教子:孟子从小调皮捣蛋,不爱学习,还常常逃学。有一天,孟子早早回到家,孟母问:“《论语》你会被了吗?”孟子嘴上说会背,可却一句也背不出来。孟母见了,拿起一把刀就把刚织好的布给剪了,之后便呜呜地哭起来。孟子见了很奇怪,问:“妈妈,为什么要把布给剪了?”孟母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像这布一样,毫无用处。”孟子听了,不再逃学,而刻苦学习,后来成了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能半途而废。

[孔子的传说故事_孟子的传说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梗概优质篇八

孔子离开鲁国的时候,已经五十五岁了(公元前4,周敬王23年,鲁定公)。他不能往东走,因为东边正是齐国,刚用美人计把孔子轰走。他往西到卫国去,因为卫国的大夫蘧伯玉是孔子的好朋友,而且卫国的宠臣弥子瑕和子路是联襟。孔子到了卫国,住在弥子瑕家里。卫灵公[卫献公的孙子]给他的俸禄跟鲁国给他一样。可是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说,孔子不是卫国人,带着这许多门生到这儿来,是替鲁国做事的。卫灵公就派了一个心腹跟着孔子进进出出,监视着他的行动。

孔子在卫国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打算上陈国去。他也不跟人家告辞,就带着门生走了。他们路过一个叫匡的地方,那边的人把他当做阳虎,就把孔子和他的门生包围起来。因为阳虎早先压迫过匡人,匡人都恨他。可巧孔子的相貌有点像阳虎,匡人就趁着他不得意的时候打算报仇。子路想要跟匡人打一打。孔子拦住他,说:“我和匡人没冤没仇,他们为什么把我围起来呐?这一定是个误会。”他坐下来弹琴,让人家知道他是个心气沉静的文人,不是阳虎。恰好卫灵公派人来请孔子回去,匡人才知道是他们自己弄错了,直向孔子赔不是。孔子白白地受了五天罪。

孔子又回到卫国。这回给卫灵公的夫人南子知道了。她想利用孔子,屡次打发人去请他。孔子推辞不了,只好去拜见南子。子路可在外头撅着嘴、气哼哼地等着。一见孔子出来,就挺生气地怪孔子不应当跟这种女人见面。他还疑心老师也许改变了主意,急得老人家冲着天直起誓,说:“我要是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老天爷罚我,老天爷罚我!”

自从孔子见了南子之后,卫灵公就待孔子特别好。卫灵公出去的时候,叫南子一块儿坐在车里,还叫孔子陪着。卫灵公带着美女和孔子得意洋洋地在街上路过,觉得挺体面。可有一样,卫国的老百姓见了,一个个都觉得恶心得要吐。

孔子离开卫国,上曹国去。曹国也不能安身,就跑到宋国去。到了宋国地界,在一棵大树底下,和几个门生研究学问。宋国有个挺得宠的臣下,怕国君重用孔子,对他不利,就想办法要把他轰出去。宋国人倒挺能够顾全面子,先给孔子一个警告:他们把那棵大树砍倒了。孔子没法,只好离开宋国,上郑国去。

他到了那边,跟他的一些门生失散了,自己没有事,垂头丧气地在东门口站着。他的门生子贡沿路找他老师。有人告诉他说:“东门口站着一个老头儿。他的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大禹短三寸,丧荡得好像一只无家可归的野狗,不知道是不是你老师。”子贡到了东门口一瞧,果然是他老师。他就把刚才那个郑国人所说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听了反倒笑着说:“皋陶、子产、大禹我都不像。要说一只无家可归的野狗,这倒挺像,挺对!”

后来孔子到了陈国,就在一位同情他的大官家里住了三年。这时候,晋国和楚国争夺陈国,紧接着吴国又来攻打。孔子就打算还是回到卫国去。他们到了蒲城[在河南省长垣县]以后,可巧蒲城打起仗来了。兵荒马乱地把孔子夹在当中,急得他进退两难。幸亏蒲城有个勇士叫公良孺,他也是孔子的门生,带着五辆车马,来保护老师。可是蒲城的贵族提出一个条件。他们说:“我们跟卫国有怨仇,您答应我们不上卫国去,我们就让您出去。”孔子答应了。他们还怕他说了不算,非要孔子起誓立约不可。孔子就跟他们冲着天起了誓。公良孺这才保护着孔子和他门生们逃出来了。孔子一逃出蒲城,马上就上路往卫国去。子贡问孔子,说:“老师不是刚立了约不上卫国去吗?您怎么不遵守盟约呐?”孔子说:“强迫着立的约不算数。这种约就是不遵守,老天爷也不管。”

孔子到了卫国,住在蘧伯玉家里。卫灵公正在发狠心想把卫国弄得强大点儿,一听说孔子又回来了,挺高兴地欢迎着他。他抱着一肚子的希望向孔子讨教操练兵马和打仗的计策。孔子对他说:“我就懂得关于礼节和道德这些事,没学过打仗。”卫灵公一听这话,心里就凉了。孔子又离开卫国。接着卫灵公的儿子,太子蒯z[kuai三声kui四声]为了反对他母亲南子,给卫灵公轰了出去。卫灵公一死,蒯z的儿子当了国君,就是卫出公。他不让他父亲回国。蒯z借了晋国的兵马来夺君位。孔子听到儿子跟父亲争地盘,非常讨厌。他越走越往南去了。他到了陈国,又想到蔡国去。

楚昭王听说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一带呆着,就打发大去请他。这时候,陈国和蔡国正恨着楚国,一见楚国派人来请孔子,就把孔子当作敌人。两国的大夫发兵把孔子围住。好在孔子的门生当中有好些人是能打仗的。他们拿少数人抵抗着多数人,保护着孔子。孔子给人家围在里头,三天没吃的。他就饿着肚子弹弹琴,解解闷气。有时候还给门生讲书。可是有几个人已经饿得病倒了。子路发了脾气。他问孔子:“君子也有倒霉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小人都会碰到困难,可是君子碰到困难不变节,小人碰到困难就乱来了。”

孔子一面和学生们谈论,一面派子贡到楚国去接头。到了第四天,楚国的兵马到了,总算把孔子他们接到楚国去。楚昭王打算封给他一块土地。楚国的令尹子西反对这件事。他说:“大王千万可别小瞧了孔丘。他不像个当臣下的.人。跟着他的那班人里头有文的、有武的,都是头等人才。要是他们有了地盘,慢慢地往大里发展,到那时候,大王想管他可就管不住了!”楚昭王一听,对待孔子的那一片热心,可就凉下去了。

孔子知道楚国也不用他,他决定还是回到卫国或者鲁国去。孔子在回到卫国去的路上,瞧见两个人正在耕地。他叫子路去问他们渡口在哪儿。子路问路的时候,他们反问子路说:“坐在车上的是谁?你是谁?”子路告诉了他们。他们说:“现在的世道到处乱哄哄的,哪儿不都是一样?与其跑来跑去,找这个、投那个,还不如像我们这样不去管它的好。”他们说了这话,就不再理子路,继续耕他们的地。子路回来把他们的话告诉给孔子。孔子想了一想,说:“正因为到处乱哄哄的,我才跑来跑去呀!要是天下太平了,我何必到处跑呐?”

孔子回到卫国,已经六十三岁了。卫出公请他做大夫,他推辞了。鲁国的相国季孙肥[季孙斯的儿子,也叫季康子派人来请孔子和冉有回去。孔子就回到本国,不打算再上各处去奔波了。他的门生当中,子路、子羔留在卫国做官,子贡、冉有在鲁国做官。打这儿起,孔子就一心一意地把精力搁在编书上头。他编了好几本书,其中最主要的一本叫《春秋》,批判地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14年:就是公元前722一481年的大事。这一段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就叫“春秋时期”。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梗概优质篇九

去洛阳请教老子以后,孔子开始频繁地到鲁国周边的几个诸侯国去。

35岁那年,去齐国。

38岁那年,去东周。

55岁那年,去卫国。

59岁那年,又去卫国。

60岁那年,去宋国,然后又去郑国、陈国。

61岁那年,离开陈国,来到蔡国。

63岁那年,再次到卫国。(参见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梁涛教授《孔子行年表》。)。

齐国在今天山东。东周、郑国、卫国、陈国、蔡国,都在今天河南。宋国的主要疆域,是在今天河南。传说孔子还去过楚国,这楚国,主要疆域在今天湖北。史称孔子周游列国,他所周游的,不过现在两三个省而已,足迹所至,不出中原。

但有三点需要注意:

一、孔子到了诸国,一般都要居住一段时间。像在齐国,一住就是两年。后来去卫国,因为受到卫灵公优待,住的年头更多,在其他诸侯国碰壁之后,第一个想到的避难所,不是鲁国老家,而是卫国。

二、不管到哪个诸侯国,孔子都不是一个人去。第一次到东周问礼,还带了一名司机、一个南宫敬叔;后来去卫国、去郑国、去宋国,七十二弟子当中除了在外做官的,大都跟着。他们还带着整车的书,前呼后拥,人欢马叫,光看架式,颇像组团旅游。

三、如前所说,当时交通落后。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梗概优质篇十

孔子,名叫孔丘,春秋时鲁国人。其父是鲁国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3岁死了父亲,随母来到曲阜住下。据说,他从小聪明好学,尤喜爱礼节,无事时,他就摆上大盆小盘,学着大人祭夭祭祖的'样子。

孔子年轻时,读书很用功。很多诗书都能熟记,他精通“六艺”(指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因此,未到30岁,名声大振。所谓“三十而立”就源于此吧。

由于孔子名声渐渐大起来,有些人前来拜他做老师,他就索性办了个书院,收学生教书。

后来,经到孔子这里学礼的南官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还让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在孔于35岁那年,件昭公被鲁国掌权的兰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这样,孔子就到了齐国,去求见齐景公,他向齐景公谈了自己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很赞成他的看法,还想用他。但国相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不能治国,结果齐景公没用孔子。孔子只好再回到鲁国,仍教书。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派孔子做了中都(今山东汉上县)宰,即地方小官。第二年,做了鲁国的司空,又从司空升做司寇。这时候,齐景公和晏婴都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想重振齐桓公当年的霸业。这二人商议后,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的夹谷地方开会。那时,诸侯开大会,需有个大巨当助手,称做“相礼”。于是,鲁定公决定让孔子担任相礼。

于是,定公把准备到夹谷跟齐国会盟的事都跟孔于说了,孔子听后说:“齐国屡次侵犯我边境、这次约我们会盟,我们要小心从事,要有兵马防备。希望把左右司马都带去。”鲁定公采纳了孔子的建议,派两员大将带了一些人马,去夹谷开会。

在夹谷会议上,因孔子做相礼,鲁国没有吃亏。齐国没有占到伶国的便宜。会后,齐国认为孔于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想了个计策。挑选了80名歌女派人送到鲁国。

鲁定公很高兴,接受了这斑乐女以后,天天吃喝玩乐,不理国事。孔子见此很着急,多次想劝说定公,但定公总躲着他。这使孔子很失望。他与自己的学生谈了心事,他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

此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开始周游列国,希望能有机会实行他的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等,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其原因是,当时大国争霸,小国面临被并吞的危险,整个天下都在发生变革。而孔子宣扬的是恢复周礼制度,当然不会有人接受。

一次,孔子在陈、蔡一带,楚昭王打发人请他。而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便出兵车半路将孔子截住。孔一子被围困好儿天,连饭也吃不上。后来,楚国得知,派兵才给他解了围。

孔子在列国碰了许多汀子,奔波了七八年,年纪也大了。最后还是回到各国,把全部精力放到著书和教学上面。相传,他教过的学生约3000人,名人72人。

孔子周游列国,没能实现他的政治主张,但他广泛地了解了各国的文化,这为他的著述创造了良好条件。他和他的弟子整理了很多古代文化典籍,如(诗经)、《尚书》、《春秋)等。这些古籍为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丰富了内容。

孔子死后,他的门徒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孔子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梗概优质篇十一

读了孔子周游列国我有很多感触。我不仅仅认识到了孔子为了和谐新的思想主义建设的伟大,而我更加佩服的是孔子那种不畏艰难的精神。千山万水去到了许许多多的国家发表他的意见,是相当可贵的,不亏是我国古代的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可以从这句话表现出来:孔子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末了,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可想而知,孔子虽然是奔波了许多国家,但是依然不会忘记为自己成长的鲁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非常值得人敬佩,尊敬的。从而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大思想家。

孔子无论去到那里都被国君驱赶,但为了他的和谐思想主义建设,不敢三七二十一,都要发扬这种精神,这也是值得人敬佩的。还可以看出,他的弟子也同样是在他的教导下认识到了世上的不和谐的地方,并于师傅一同去周游列国,孔子真是个大教育家。

孔子成立的儒家学派在后世影响很大,把自己那种精神也传到千千万万的子孙后代。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梗概优质篇十二

孔子周游列国,大概从55岁开始,68岁时结束游历,共用了时间。然后,孔子回到故乡鲁国,致力于讲学着书,7年后,即孔子73岁时,与世长辞。

那么,在孔子长期的游历生涯中,有过开心的经历,也有过凶险的遭遇;有时被人欢迎,有时被人追杀,甚至“惶惶如丧家之犬”。可以说,孔子在游历中失去过很多,但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未变。这种坚持,最终成就了孔子。

由此,我想,每一件事情的成功,无不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的代价。比如,明时的徐霞客,长年在外游历时,也遇到过强盗,并与之发生过殊死搏斗。但徐霞客并未因为游历途中会遇上坏人而停止游历;假如这样的话,我们今天或许就看不到《徐霞客游记》了。

所以,如果一个人选择了一条路,并要把这条路走到底、走出光明来,就注定要承受未知的压力与煎熬。倘若你坚持住了,就会过上你想要的生活;倘若你坚持不住,中途放弃了,或许对你来说,一时可以轻松下来,但你在年老时,必会为之而痛悔。

因此,每每看到孔子周游列国时期的种种艰辛,我想,上天应该是公平的,你的成就往往与你承受的艰辛成正比。如果你连这些艰辛都不能够承受,上天又怎能放心把那样的辉煌交给你,又怎能放心交给你?一个人的财富,不仅仅是现有金钱数量的多少,抑或是可视化的物质,而应该是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别人承受不住,你能够承受住,那么,你一定会出人头地,不过时间早晚而已。

任何人,都应该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成功的到来,在这过程中,努力地在你的梦想征程上前仆后继。孔子能,你也能,一定!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梗概优质篇十三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

“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励志故事:关于孔子的五个轶事典故励志故事:关于孔子的五个轶事典故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梗概优质篇十四

子贡曰:「夫子之门人盖有三千就焉,赐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故不得遍知以告也。」文子曰:「吾子所及者,请问其行。」子贡对曰:「夫能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孔子说之以诗曰:『媚兹一人,应侯慎德,永言孝思,孝思惟则。』若逢有德之君,世受显命,不失厥名,以御于天子,则王者之相也。在贫如客,使其臣如借,不迁怒,不深怨,不录旧罪,是冉雍之行也。孔子论其材曰:『有土之君子也,有众使也,有刑用也,然后称怒焉。』孔子告之以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疋夫不怒,唯以亡其身。』不畏强御,不侮矜寡,其言循性,其都以富,材任治戎,是仲由之行也。孔子和之以文,说之以诗曰:『受小拱大拱而为下国骏庞,荷天子之龙,不戁不悚,敷奏其勇。』强乎武哉,文不胜其质,恭老卹幼,不忘宾旅,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之行也。孔子因而语之曰:『好学则智,卹孤则惠,恭则近礼,勤则有继,尧舜笃恭以王天下,其称之也,曰宜为国老。』齐庄而能肃,志通而好礼,摈相两君之事,笃雅有节,是公西赤之行也。子曰:『礼经三百,可勉能也,』威仪三千则难也。公西赤问曰:『何谓也?』子曰:『貌以傧礼,礼以傧辞,是谓难焉。』众人闻之,以为成也。孔子语人曰:『当宾客之事,则达矣。」谓门人曰:『二三子之欲学宾客之礼者,其于赤也,满而不盈,实而如虚,过之如不及,先王难之。』博无不学,其貌恭,其德敦,其言于人也,无所不信,其骄于人也,常以浩浩,是以眉寿,是曾参之行也。

孔子曰:『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中夫四德者也,以此称之。』美功不伐,贵位不善,不侮不佚不傲无告,是颛孙师之行也。孔子言之曰:『其不伐,则犹可能也,其不弊百姓,则仁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夫子以其仁为大学之深。』送迎必敬上交下接若截焉,是卜商之行也。孔子说之以诗曰:『式夷式已,无小人殆,若商也,其可谓不险矣。』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利于民矣,廉于行己,其事上也以佑其下,是澹台灭明之行也。孔子曰:『独贵独富,君子助之,夫也中之矣。』先成其虑,及事而用之,故动则不妄,是言偃之行也。孔子曰:『欲能则学,欲知则问,欲善则详,欲给则豫,当是而行,偃也得之矣。』独居思仁,公言仁义,其于诗也,则一日三覆白圭之玷,是宫縚之行也。孔子信其能仁,以为异士。自见孔子,出入于户,未尝越礼,徃来过之,足不履影,启蛰不杀,方长不折,执亲之丧,未尝见齿,是高柴之行也。孔子曰:『柴于亲丧,则难能也,启蛰不杀,则顺人道,方长不折,则恕仁也,成汤恭而以恕,是以日隮。』凡此诸子,赐之所亲睹者也,吾子有命而讯赐,赐也固不足以知贤。」文子曰:「吾闻之也,国有道则贤人兴焉,中人用焉乃百姓归之,若吾子之论,既富茂矣,一诸侯之相也,抑世未有明君,所以不遇也。」子贡既与卫将军文子言,适鲁见孔子曰:「卫将军文子问二三子之于赐,不一而三焉,赐也辞不获命,以所见者对矣,未知中否,请以告。」孔子曰:「言之乎。」子贡以其辞状告孔子。

子闻而笑曰:「赐,汝次焉人矣。」子贡对曰:「赐也何敢知人,此以赐之所睹也。」孔子然:「吾亦语汝耳之所未闻,目之所未见者,岂思之所不至,智之所未及哉。」子贡曰:「赐愿得闻之。」孔子曰:「不克不忌,不念旧怨,盖伯夷叔齐之行也;思天而敬人,服义而行信,孝于父母,恭于兄弟,从善而不教,盖赵文子之行也;其事君也,不敢爱其死,然亦不敢忘其身,谋其身不遗其友,君陈则进而用之,不陈则行而退,盖随武子之行也;其为人之渊源也,多闻而难诞,内植足以没其世,国家有道,其言足以治,无道,其默足以生,盖铜鍉伯华之行也;外宽而内正,自极于隐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于仁,以善自终,盖蘧伯玉之行也;孝恭慈仁,允德义图,约货去怨,轻财不匮,盖柳下惠之行也;其言曰,君虽不量于其身,臣不可以不忠于其君,是故君择臣而任之,臣亦择君而事之,有道顺命,无道衡命,盖晏平仲之行也;蹈忠而行信,终日言不在尤之内,国无道,处贱不闷,贫而能乐,盖老子之行也;易行以俟天命,居下不援其上,其亲观于四方也,不忘其亲,不尽其乐,以不能则学,不为己终身之忧,盖介子山之行也。」子贡曰:「敢问夫子之所知者,盖尽于此而已乎?」孔子曰:「何谓其然?亦略举耳目之所及而矣。昔晋平公问祁奚曰:『羊舌大夫,晋之良大夫也,其行如何?』祁奚辞以不知。

文言文翻译:

卫国的将军文子问子贡说:“我听说孔子教育弟子,先教他们读《诗》和《书》,然后教他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讲的是仁义,观看的是礼乐,然后用文才和德行来成就他们。大概学有所成的有七十多人,他们之中谁更贤明呢?”子贡回答说不知道。

文子说:“因为你常和他们一起学,也是贤者,为何说不知道呢?”

子贡回答说:“贤能的人没有妄行,了解贤人就很困难。所以君子说:‘没有比了解人更困难的了。’因此难以回答。”

文子说:“对于了解贤人,没有不困难的。现在您本人亲身在孔子门下求学,所以敢冒昧问您。”

子贡说:“先生的门人,大概有三千人就学。有些是与我接触过的,有些没有接触,所以不能普遍地了解来告诉你。”

文子说:“请就您所接触到的谈谈,我想问问他们的品行。”

子贡回答说:“能够起早贪黑,背诵经书,崇尚礼义,行动不犯第二次过错,引经据典很认真的,是颜渊的品行。孔子用《诗经》的话来形容颜渊说:‘如果遇到国君宠爱,就能成就他的德业。’‘永远恭敬尽孝道,孝道足以为法则。’如果颜渊遇到有德的君王,就会世代享受帝王给予的美誉,不会失去他的美名。被君王任用,就会成为君王的辅佐。

“不害怕强暴,不欺辱鳏寡,说话遵循本性,相貌堂堂端正,才能足以打仗带兵,这是子路的品行。孔子用文辞来赞美他,用《诗经》中的话来称赞他:‘接受上天大法和小法,庇护下面诸侯国,接受天子授予的荣宠。不胆怯不惶恐,施神威奏战功。’强力又勇敢啊!文采胜不过他的质朴。

“完满却不自我满足,渊博却如同虚空,超过却如同赶不上,古代的君王也难以做到。知识广博无所不学,他的外表恭敬,德行敦厚;他对任何人说话,没有不真实的;他的志向高明远大,他的胸襟开阔坦荡,因此他长寿,这是曾参的品行。孔子说:‘孝是道德的起始,悌是道德的前进,信是道德的加深,忠是道德的准则。曾参集中了这四种品德。’孔子就以此来称赞他。

“有大功不夸耀,处高位不欣喜,不贪功不慕势,不在贫苦无告者面前炫耀,这是颛孙师的品行。孔子这样评价他:‘他的不夸耀,别人还可能做到,他在贫苦无告者面前不炫耀,则是仁德的表现。’《诗经》说:‘平易近人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先生认为他的仁德是很伟大的。

“学习能够深入理解其义,送迎宾客必定恭敬,和上下级交往界限分明,是卜商的品行。孔子用《诗经》的话评价他说:‘能够用平和公正的态度处人处事,就不会受到小人的危害。’像卜商这样,可以说不至于有危险了。

“个人独居时想着仁义,做官时讲话讲的是仁义,对于《诗经》上的‘白圭之玷,尚可磨也’的话牢记在心,因此言行极其谨慎,如同一天三次磨去白玉上的斑点,这是宫绍的品行。孔子相信他能行仁义,认为他是与众不同的人。

“自从见到孔子,进门出门,从没有违反礼节。走路来往,脚不会踩到别人的影子。不杀蛰伏刚醒的虫子,不攀折正在生长的草木。为亲人守丧,没有言笑。这是高柴的品行。孔子说:‘高柴为亲人守丧的诚心,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春天不杀生,是遵从做人的道理;不折断正在生长的树木,是推己及物的仁爱。成汤谦恭而又能推己及人,因此威望天天升高。’以上这几个人是我亲自目睹的。您向我询问,要求我回答,我本来也不能够知道谁是贤人。”

文子说:“我听说,国家按正道行事,那么贤人就兴起来了,正直的.人就会被任用,百姓也会归附。接照您刚才的议论,内容已经很丰富了,他们都可以做诸侯的辅佐啊。大概世上没有明君,所以没有得到任用。”

子贡和卫将军文子说过话之后,到了鲁国,见到孔子,说:“卫将军文子向我问同学们的情况,再三地问,我推辞不掉,把我所见到的告诉了他。不知道是否合适,请让我告诉您吧。”

孔子说:“说说吧。”子贡把和文子对话的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后笑着说:“赐啊,你能给人排座次了。”子贡回答说:“我怎敢说知人,这是我亲眼看见的啊。”孔子说:“是这样的。我也告诉你一些你没听到、没看到的事,这些难道是头脑想不到的,智力达不到的吗?”子贡说:“我很愿意听。”

孔子说:“不苛刻不忌妒,不计较过去的仇恨,这是伯夷叔齐的品行。

“思考天道而且尊敬人,服从仁义而做事讲信用,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从善如流而又教导不按正道而行的人,这是赵文子的品行。

“他侍奉国君,不敢爱惜自己的生命,然而也不敢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谋求自己的发展,也不忘记朋友。君王任用时他就努力去做,不用则离开而退隐。这是随武子的品行。

“他的为人思虑深邃,见闻广博难以被欺骗,内心修养足以终身受用。国家按正道治理,他的言论足以用来治国;国家不按正道治理,他的沉默足以用来保存自己。这是铜鞮伯华的品行。

“外表宽容而且内心正直,能自己矫正自己的行为,自己正直而不要求别人,努力地追求仁义,终身行善。这是蘧伯玉的品行。

“孝敬谦恭慈善仁爱,涵养德行谋求仁义,少积聚财富消除怨恨,轻视财物又不匮乏。这是柳下惠的品行。

“他说:‘君主虽然不能度量臣子的能力,臣子不能不忠于君主。因此君主选择臣子而任用,臣子也选择君主来侍奉。君主按正道而行就听从他的命令,不按正道就隐居不仕。’这是晏平仲的品行。

“行动讲求忠信,即使整天说话,也不会出错。国家混乱,身处低位而不愁闷,生活贫困而能保持快乐。这是老莱子的品行。

“改变自己的行为来等待机遇,身处低位却不攀附高枝。到四处游观,不忘记父母;想到父母,不尽兴就赶快归来。因为才能不足就去学习,不造成终身的遗憾。这是介子山的品行。”

子贡问:“请问老师,您所知道的,就到此为止了吗?”

孔子说:“怎么能这样说呢?我只是大略举出耳闻目睹的罢了。从前晋平公问祁奚:‘羊舌大夫是晋国的优秀大夫,他的品行怎么样?’祁奚推辞说不知道。晋平公说:‘我听说你从小在他家长大,你现在隐藏着不愿说,是为什么呢?’祁奚回答说:‘他小时候谦恭而和顺,心里觉得有过错不会留到第二天来改正;他作为大夫,凡事皆出于善心而又谦虚正直;他做舆尉时,讲信用而不隐瞒功绩。至于他的外表,温和善良而喜好礼节,广博地听取而时出己见。’晋平公说:‘刚才我问你,你怎么说不知道呢?’祁奚说:‘他的职位经常改变,不知他现在做什么官,所以不敢说知道。’这又是羊舌大夫的品行。”

子贡跪下说:“请让我回去记下您的话。”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梗概优质篇十五

孔子说他高徒弟子十人: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进篇第十一第3章)。

关于孔子到底有多少弟子(学生),最早有书上说法的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又在《史记.仲尼弟子传》中说,通六艺者七十七人。

后又有王肃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说有七十二人,但是他列出的名单是七十六人。

现在通行说法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门十哲”。论语本章是说了“孔门十哲”的各自特长。

但在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又命为十二位先贤(哲):闵子骞,冉雍(仲弓)、端木赐(子贡)、仲由(子路)、卜商(子夏)、有若(有子若)、冉耕(伯牛)、宰予(子我)、冉求(子有)、言偃(子游)、颛孙师(子张)、朱熹。

朱熹(1130-1200)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后随父亲定居福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孝宗初,曾任文职高官。晚年退居福建讲学。他是宋代的儒家理学大师。所著《四书集注》被明、清两代定为士子必读的教科书。又著有《楚辞集注》等名著。他在哲学上提出了“理”为世界的本原。又强调天理至善,鼓吹“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朱熹死后的五百多年后,清大帝乾隆对他很欣赏,以皇帝的权力,把朱熹提升为孔门“十二哲”之一。现在不管其合理不合理,说明乾隆对孔子及孔子的弟子有研究和独到。

乾隆是尊孔的,他提出的以“孝”治天下理念,以权力和儒学结合,把儒学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创立了“康乾盛世”的历史佳话。清乾隆认定的“十二哲”中,被他去掉了颜渊(颜回),增加了有若(有子若)、颛孙师(子张)两位孔子的弟子,增加了朱熹这位宋代大儒。

乾隆帝虽然是满族的中国皇帝,但他对孔子及儒家的学习和研究以及在全国的推行和倡导,在中国历代帝王中要算是第一人。他比汉武帝还强,汉武帝奠定了儒学为国学,这也是了不起的成就。乾隆帝开创了儒学为国学,这是在国学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一步。大清王朝为什么在历史上热闹了三百年之久,其治国理念支点就是倡导儒家文化及其儒家思想。

搞历史就是这样,一是从文献中去挖掘,二是从传说中去整理。传说也是一种不可忽略的历史现象。抢救历史资料是历史学家的重要责任。司马迁抢救出传说中四十二位孔子弟子,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他要搞大量的调查研究,化的功夫比文献上的不知要化多少倍时间和精力。司马迁是一个有道的历史大家!

说到有道:

有道的人,喜欢抢救历史的真实。无道的人,喜欢抹杀历史的真实。有道的人,会尽力恢复历史的真实。无道的人,会无耻抹杀历史的真实。尊重历史就是尊重人性和人生。尊重历史真实应该是一个人的美德。一个不尊重历史真实的人,即使他是一个有名的学者或者是有名的高官,在历史上是不值钱的,要说他值钱只能是一个反历史主义分子。历史的本质是真实真相,不是巧言令色,坑蒙拐骗,移花接木,虚涨声势。

孔子的三千弟子为什么留下的`名字和足迹不多,原因可能有三个:

一是社会**,许多历史资料就在**中消失;

三是秦始皇、项羽烧书、毁城,把许多历史资料、文献化成灰尽。在那个**和暴政的时代,谁去保存历史文献资料,人命都难保,还管那些文献资料吗?先秦之前的历史文献资料留下来的不多,但虽然不多,足以后人能学习研究几千年,甚至上万年。

关于孔子和儒家的大量文献资料很有可能还在秦始皇的坟墓中。秦始皇十三岁登位之后就开始造陵墓,至秦始皇死时已经造三十多年。在这三十多年中,内墓造好一个就封存一个,封存的墓中有无数的国宝,其中必有文献类藏室。先秦之前无数文献可能就在陵墓中,那是原始资料,如果不腐烂的话,现在还“活着”。如果有一天打开秦始皇陵,也许孔子及七十二弟子的资料、文献重见天日。

秦始皇搞“焚书坑儒”,发生在公元前2---公元前2,许多文献资料包括六国史料早已埋入地下封存。(秦始皇死于公元前2)。不会因“焚书坑儒”把墓穴中的文献重新起封焚烧。我推断“焚书”是焚掉地上的文献资料,地下的墓陵中文献资料没有焚掉。不过上述说法这是我个人推测,没有什么文献可以证明。

我曾经说过,地上的古中国的宝藏该发现的基本上已发现了,地下的古中国的宝藏还有许许多多没有挖掘和发现。秦始皇陵中到底有多少宝藏,只有等打开后才真相大白,许多先秦历史之谜才可以彻底解开。《论语》在秦始皇陵中会不会有?我相信是会有的。孔子弟子的不少资料在陵墓中我相信也会有的。秦始皇是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于一身的一代帝王,他的地下陵墓中很有可能有这些宝藏。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梗概优质篇十六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主要是关于孔子的。相信大家都知道孔子。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出生在卢国邑,三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据说孔子从小就很喜欢礼仪,读书刻苦,对古例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都要学习“六艺”,即礼仪、音乐、射箭、驾驶、写作、计算都很精通。孔子因努力工作而渐渐出名。后来,他从事教育事业,经营私立党,共招募了一千多名学生,带他们周游列国。

读了这个故事,我很尊敬孔子。首先孔子从小就喜欢礼仪,读书通过刻苦努力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很佩服,这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有礼节,不懂礼节的人可以像野人一样偶尔开玩笑。特别是在盛大的宴会或仪式上,必须知道责任饮食,不能失去大体的东西。所以礼仪很重要。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之所以是创始人,是因为他勇于创新,孔子教的很认真。他新颖大胆的创新精神使我非常佩服。如果孔子没有这么多原创,我们也学不到这么多礼仪。因为孔子把毕生的精力都花在了教育上。孔子编纂的《诗经》、《尚书》、《春秋》等书籍是我们今天要学习所谓的“面条”!这是他第一次促进教育的发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语有云:西山有吉根,学海无止境。我们要从国学大师孔子那里学习和吸收中国文化的养分和精髓!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梗概优质篇十七

关于孔子出生的一个很有趣的传说:叫做“龙生虎养鹰打扇”。说是孔子的母亲一天夜间梦见了两条龙,醒来就怀了孔子。因此叫“龙生”。一朝怀胎,十月分娩,谁知孔子生了下来,老爸老妈非但不高兴,反而吓坏了。原来孔子生下来十分丑陋:眼睛突出,像得了甲状腺肥大。鼻孔朝天,嘴巴阔大,两个招风耳,头形象月亮上的环形山,周围隆起,中间凹下,今天分析大概是软骨症,缺钙。老爸看到孔子这样一副尊容,以为他是怪物,居然把他扔到了野地里。但是孔子被扔到野地里,立刻就有老虎跑过来保护他,谁也不敢伤害他,这就叫“虎养”。天热了,孔子身上冒汗,老鹰在天上看见了,就飞下来用自己的翅膀当扇子,给孔子搧风乘凉,这就是所谓的“鹰打扇”。这个故事是真的的吗?当然是胡扯,是荒诞的神话。我们的老祖宗经常为圣人的出生编造这类神话,好增加圣人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圣人嘛,一出生就得和一般人不一样。例如孟子出生,就有五色祥云降临到他家的胡同里,说是邻居都看见了。老子的诞生更离奇了,据说他在娘肚子里足足待了八十一年才生出来,并且是从母亲的肋骨下面生出来的,八十一年了,生下来头发就白了,还有长长的胡子,因此才叫老子。

不光是我们的圣人,全世界的圣人出生,特别是宗教教主的诞生,都有不寻常的故事。例如释迦牟尼佛的诞生,据说是他的母亲睡梦中感觉到有一头白象从右侧肋骨下进到肚子里,于是就怀上了佛祖。基督教的创立者耶稣则是圣母玛利亚童贞而生,就是说圣母玛利亚是处女怀孕,生下了上帝的儿子耶稣。这些神话自然都是在告诉我们,圣人从出生开始就和凡人大不一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