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11-26 05:00:50
- 小编:zxfb
- 文件格式 DOC
教案的编写需要综合考虑课程标准、学生需求和教学资源等因素。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设置适当的难度和深度。每个教案都有其独特之处,你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高一化学教案人教版篇一
本堂课的内容为人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一章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第一课时,本课时具体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命名法与系统命名法,重点介绍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2、分析该内容的重要性。
该部分内容是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是进行其它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础,很多有机知识点都必须以此为基础。所以是学好本门课的重要前提。学生必须加深了解并牢靠掌握。
二、教学对象分析。
2、学习方法方面:因为学生不太会归纳总结。且由于在以前很少涉及该知识,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吃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工学结合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理解烃基和常见的烷基的意义,掌握烷烃的习惯命名法以及系统命名法。
2、能根据结构式写出名称并能根据命名写出结构式过程与方法:
1、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较多讨论、较多练习,总结系统命名法的方法。
2、通过观察训练有机物结构式,掌握烷烃同分异构体的命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归纳能力。
2、通过练习书写烷烃的命名,激发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确定与突破方法及教学策略。
3、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内容的理论性特点决定了其教与学的困难。如果按照传统的“老师先讲授有机物命名法的步骤与规则,再进行大量的学生练习巩固”的教学模式,学生更多的只是对命名步骤与规则接受式地了解与记忆,再进行机械地运用,这样导致学生并没有掌握有机物命名法的“高级规则”。
重点突出与难点突破:
让学生参与有机化合物命名方法与规则的发现。以问题解决为活动形式,以探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层层推进,实现对“高级规则”的发现与应用掌握。
五、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归纳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较多讨论、较多练习,尤其要注意抓住学生命名时经常出现的错误,如选错主链等,以改错的形式使学生明确产生错误的原因。
六、分析确定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提问、观察法、发现法、讲述、启发式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较多讨论、较多练习,总结系统命名法的方法。
七、教学过程与步骤:
以实例进行讲解后,组织学生较多讨论、较多练习,总结系统命名法的方法。具体步骤为:
1.引入课题。
3归纳总结:书写口诀(选主链,称某烷;编号位,定支链;取代基,写在前,标位置,连短线;不同基,简到繁,相同基,合并算)。
4.归纳总结:名称组成,数字意义;烷烃的系统命名遵守的原则5.作业布置。
八、学习评价设计。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学生学业评价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纸笔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训练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另一方面是过程表现性评价,看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是否积极思考,是否能当场理解。纸笔评价是通过提问练习测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掌握的程度,是否达到能力与方法目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目标;而过程表现性评价则是反映了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过程情况如何,是否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上两方面综合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
九、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不断尝试的学习态度,并运用改错的形式强化学生理解和记忆烷烃的系统命名法,并能灵活运用。
十、板书设计。
一、烷烃的命名。
1、习惯命名法。
2、系统命名法。
(1)定主链,最长称“某烷”。
(2)编号,最简最近最小定支链所在的位置。
最简原则:当有两条相同碳原子的主链时,选支链最简单,即支链最多的一条为主链。最小原则:当支链离两端的距离相同时,以取代基所在位置的数值之和最小为正确编号。即较密集的一端开始。
(3)把支链作为取代基,从简到繁,把取代基的名称写在烷烃名称前面。
(4)当有相同的取代基,则相加,然后用大写的。
二、
三、四等数字表示写在取代基前面十。
一、可能存在的几个问题预想:
以上是我的说课,由于经验不足,难免有疏漏之处,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教学过程简述。
1、“情境创设”
写出戊烷的所有同分异构体,并进行交流。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发现问题——没有具体的名称带来交流的障碍。
2、引入——寻找有机物命名的方法。
3、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阅读提纲。
1、“习惯命名法”的使用范围与方法?
2、烷烃名称前“正”,“异”,“新”表示的意义?
3、为什么甲烷、乙烷与丙烷名称前不加“正”?共同活动。
分析与归纳出“习惯命名法”的。
1.使用范围:命名简单有机化合物。
2.区别异构体:用“正”,“异”,“新”。学生活动。
问题解决1——用“习惯命名法”命名戊烷的所有同分异构体。
顺利用“习惯命名法”解决戊烷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命名。
问题解决2——命名“己烷的同分异构体”
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现用习惯命名法只能解决部分“己烷的同分异构体”的命名,学生又面临新的问题。
合作与探究。
活动目标。
1、“观察与思考”中烷烃的名称包括哪几个部分?
2、系统命名法命名的基本思路?
3、系统命名法命名的主要步骤?共同活动。
分析归纳得出有机物名称的组成部分与主要特征,发现用系统命名法命名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思路((1)选母体,(2)编序号,(3)写名称)。
一、习惯命名法。
1、使用范围。
2、正、异、新的含义。
二、系统命名法。
1、选母体——最长原则。
2、编序号——最小原则。
3、写名称——注意符号。
高一化学教案人教版篇二
(1)通过介绍各种碳单质,使学生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2)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2、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2)体会将自然界中的转化与实验室中的转化统一起来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
(2)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
(3)通过介绍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界中碳转化的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激发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热情和责任。
重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难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实验探究、自主归纳,多媒体教学。
高一化学教案人教版篇三
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节化学课,旨在引导学生满怀信心的认识高中化学,激发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从两个小实验入手,让学生体会高中化学的学习仍是以实验为基础,但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体会到初中到高中的学习思路和方法的不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学习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方法的不同。
2、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学习内容。
3、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2、高中化学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实验、多媒体辅助。
教学时间:
20分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教师自我介绍。
通过一个小魔术“白纸变字”引入教师的自我介绍(师生共同完成)。
第二环节:初、高中化学学习的不同。
抽两名学生演示(初高中对比实验)。
实验1:取一支试管加入约2mlnaoh溶液,再加入约3—5滴酚酞试液,振荡后再观察。
实验2:取一支试管加入约2ml碘水,再加入约2mlccl4溶液,振荡后观察。
学生观察得出:两支试管的溶液中均出现了红色。
教师讲解:以上两个小实验均产生红色,但产生的原因不同。由此,我们上高中后一定要学会不仅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高一化学教案人教版篇四
气体摩尔体积是在学习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学习的,它将气体的体积和气体的物质的量联系起来,为以后学习气体参加反应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2、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3、掌握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从分析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入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通过设置问题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进行归纳,体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对结论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和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感受科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气体摩尔体积。
教学难点: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气体摩尔体积。
【引入】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中,常常用到气体,而测量气体的体积往往比称量质量更方便。那么气体体积与它的物质的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气体体积与其物质的量之间的桥梁——气体摩尔体积。
气体摩尔体积。
【教师活动】播放电解水的实验视频。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
1、阅读教材p13—p14科学探究的内容,并填空。
(1)实验中的现象:两极均产生气体,其中一极为氢气,另一极为氧气,且二者体积比约为。
(2)。
质量(g)物质的'量(mol)氢气和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氢气氧气从中你会得出结论: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1molo2和h2的体积。
物质物质的量(mol)质量(g)密度(g·l-1)体积(l)o211.429h210.0899结论: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
【过渡】1mol任何气体在同温、同压条件下体积几乎相等,1mol固体或液体是否也类似的关系呢?【问题】下表列出了20℃时几种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请计算出1mol这几种物质的体积。
结论:在相同条件下,1mol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高一化学教案人教版篇五
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本章的学习,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应用理论分析,研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的化学理论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奠定了基础,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3,在教学大纲中《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是c类要求。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依据教改精神,新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的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原理,学会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判断平衡移动方向。
2,能力方法:使学生学会利用速率——时间图来表示平衡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识图,析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四,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难点:1,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2,平衡移动过程的速率——时间图。
确立依据: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学习很重要,所以讨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成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理论付诸实践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平衡移动原理的利用和移动过程中的速率——时间图成为本节的难点。
五,说教法:
由于本节教材地位的重要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总结,归纳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改变对化学平衡影响。
2,通过对外界条件对速率影响理论复习,采取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平衡移动规律。
3,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勒夏特列原理。
六,说学法:
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从温故知新的角度,采用对比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层层第进的方法,使学生发现规律,原理,使教法从实处出发。
实行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多层次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化难为易。
七,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移动;
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
第三部分,勒夏特列原理。其中第一部分是基础,教材是在化学平衡状态特征下分析出改变外界条件会使平衡发生移动,自然过渡到对第二部分浓度,压强,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第二部分是整节教材的核心,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生动直观的归纳出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讨论改变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最后可以让学生把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自己归纳得出勒夏特列原理。
八,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而且思维活跃,掌握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论,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变探究为验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九,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应用投影仪引导学生回忆化学平衡特征。
(这样做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重要是遵循了学生认识事物的由点到面的特点)。
2,实验探究,设疑导入。
提出问题若改变外界条件,平衡是否发生变化?
(这样做起到开门见山的效果,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而且一来就可吸引学生思考,提早进入思维的兴奋区,在这中情况下由教师演示实验2——9,2——10)此时,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得出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但如何变,可通过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结论。(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抓住机会,深刻讨论。
学生讨论后,抓住时机问“为什么外界条件改变后平衡会变化?,这种变化有无规律可循?”
教师可提示,也可由学生分组讨论,从而得出外界条件改变使平衡向能削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顺利得出勒夏特列原理。
(这样做,不仅释疑,而且可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找出规律,得出结论的学法)。
4,注重实际,加深理解。
可通过边讲变练,使速率——时间图象的练习得以贯彻实施,让学生能从数学角度出发解决化学问题,达到综合的目的。
(这部分内容,可通过计算机来演示,不仅增大课堂容量,而且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平衡的影响,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6,巩固练习:课本习题一。
7,布置作业:1,课后习题三。2,练习册。
8,板书设计。
高一化学教案人教版篇六
课前练习:。
金属钠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的最终产物是()。
2oohc.na2co32o2。
(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钠的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在自界没有游离态的金属钠存在,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知道,它在空气中经过了复杂的反应,但最终产物是碳酸钠,我们在初中也学过碳酸钠的一些的性质,现在大家一起回忆一下碳酸有哪些化学性质呢?(可以与酸及某些盐发生反应),碳酸钠是钠的一种重要化合物,除此之外钠的化合物还有哪些?(氢氧化钠.氧化钠.过氧化钠.硫酸钠等),碳酸氢钠是碳酸钠的酸式盐,那么它与碳酸钠是否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两种物质的有关性质.
[板书]: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过渡]:我们这节课主要讨论它们的化学性质。
[板书]:(1)与酸的反应。
[练习]写出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果属于离子反应,请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过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与酸反应,现在让我们再来研究一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热稳性上是不是一样,能否根据已有知识来判断,如果它们受热分解,产物可能是什么呢?如何证明有二氧化碳产生呢?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化学教案-碱金属。
[演示实验]分别加热碳酸钠碳酸氢钠。
[板书](2)热稳定性:。
2nahco3======na2co3+co2↑+h2o。
na2co3与nahco3热稳定的差别可以用来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
[板书](3)用途:
na2co3:制皂玻璃造纸纺织。
nahco3:发酵粉灭火器治胃酸过多。
巩固练习:。
2.往碳酸钠溶液加入下列物质,能反应但观察不到明显现象的是()。
(oh)2溶液2o2固体c.盐酸2o固体。
1.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性质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的主要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了解鉴别它们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差别的原因。
对比法、实验探索法.
投影仪.实物演示实验仪器。
我们过去学过泡沫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筒内装的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与发泡剂的混合液,玻璃瓶里装的硫酸铝的饱和溶液。
把灭火器倒转时,筒内的两种药液相互混和后,发生如下的反应:
a12(so4)3+6nahco3=3na2so4+2al(oh)3+6co2↑。
大量的二氧化碳跟发泡剂形成泡沫,从喷嘴中喷射出来,覆盖在燃烧物上,使燃烧物隔绝空气和降低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最终是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的密度大,灭火时,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排除空气而包围在燃烧物体的表面或分布于较密闭的空间中,降低可燃物周围或防护空间内的氧浓度,产生窒息作用而灭火。其实泡沫灭火器是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一种,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包括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及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
在常压下,液态的二氧化碳会立即汽化,一般1kg的液态二氧化碳可产生约0.5立方米的气体。另外,二氧化碳从储存容器中喷出时,会由液体迅速汽化成气体,而从周围吸引部分热量,起到冷却的作用。
清水灭火器中的灭火剂为清水,它主要依靠冷却和窒息作用进行灭火。
简易式灭火器简易式灭火器适用于家庭使用,简易式1211灭火器和简易式干粉灭火器可以扑救液化石油气灶及钢瓶上角阀,或煤气灶等处的初起火灾,也能扑救火锅起火和废纸篓等固体可燃物燃烧的火灾。简易式空气泡沫适用于油锅、煤油炉、油灯和蜡烛等引起的初起火灾,也能对固体可燃物燃烧的火进行扑救。
高一化学教案人教版篇七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是以化学基本概念为基础,与实验紧密联系,强调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本节教学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乃至今后继续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材内容具有概念比较多,且抽象又难于理解的特点。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认识引入物质的量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二、学情分析。
对于“物质的量”这个新的“量”和“摩尔”这个新的“单位”,学生是很陌生的,而且也很抽象,但通过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知道了生活中常用的一些“量”和“单位”,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米、千克等。可采用类比方法,类比方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的某些属性上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也相同的一种科学方法。如物质的量与其他学生熟悉的量类比、摩尔与其他国际单位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等,运用类比思想阐释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意义,能够提高这两个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兼容性,有利于对这两个陌生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换算关系;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的思想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用和巩固概念。
(2)通过阅读教材、参考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探究的意识。
(3)体验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2)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的概念;。
(2)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3)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涵义;。
(4)通过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计算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的概念。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黑板。
六、教学方法。
采用创设情境方式,通过故事(一粒米的称量)和生活实例,以聚微成宏的科学思维方式,引出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搭建起宏观与微观的桥梁。通过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常用单位(箱、包、打等)与抽象概念类比、国际单位之间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教学,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学生感受概念的生成过程,初步形成物质的量的概念并理解其重要性。
高一化学教案人教版篇八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烷烃同系物在组成、结构式、化学性质上的共同点以及物理性质随分子里碳原子数目得递增而变化的规律性。
2、使学生掌握饱和链烃、烃基的概念和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写法及命名方法。
3、通过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有机物的性质和结构间的关系。
4、通过烷烃分子通式的总结推导过程,学会用“通式思想”认识有机物的同系物的组成特征。
学习重点:
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复习]。
1、什么是同系物?同系物的特点有哪些?
2、烷烃同系物的通式表示什么意义?
[新授]。
一、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观察]表5—2,并写出正丁烷和异丁烷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总结]正丁烷和异丁烷的异同点是。
1、同分异构现象与同分异构体。
同分异构现象。
同分异构体。
[自学]本p122第2—4自然段,写出戊烷的三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式、结构简式,注意命名方法,观察其球棍模型。
[思考]。
1、戊烷的三种同分异构体是否为平面结构?试想象其构型?
2、写出—ch3的电子式和结构式并分析其结构特点。
2、烃基。
叫做烃基。
烃基一般用xx表示,叫做烷基。例如,甲烷分子失去1个氢原子后剩余的部分叫甲基,乙烷分子失去一个氢原子后剩余的部分叫做乙基,等等。
[思考]。
2、“基”与“根”有何区别?
二、烷烃的命名。
1、习惯命名法。
[问题]。
(1)什么是习惯命名法?它有什么局限性?
(2)烷烃如何命名?碳原子数目用什么表示?
2、系统命名法。
可概括为五个字:“长、近、简、多、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一化学教案人教版篇九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社会飞速进步,给教育的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新课程改革方案把课程的综合开发研究与实验提到了首要位置。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只有注重探究方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才能造就适应当今社会所需人才,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特别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深知责任重大。上课前,要认真剖析学生的认知,钻研课标要求,挖掘教材深度。
通过几轮的高中化学教学,每当学到元素化合物时,需要通过演示实验才能让学生更明了。在必修1第三章“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铁的重要化合物”实验3-9中,我在以往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事先精心准备了实验。用煮沸的蒸馏水新配制feso溶液和naoh溶4液,在feso溶液中放入小铁钉以防氧化。
实验3-9取少量fecl和feso,然后滴加naoh溶液,让学34生观察现象。
做完fecl中加入naoh溶液,准备做feso与naoh的反应,34当做到把吸有naoh溶液的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准备慢慢伸入液面以下,并强调让学生仔细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发现同学们低头耳语,有大胆的学生提出:初中讲胶头滴管的使用时,它必须在容器(试管)的上方,不让伸入容器中,是不是老师的演示动作错误?我本想就实验目的给学生做出口头解释,但忽又喜悦: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现疑点,勇于质疑,这是特别好的现象啊,应该尊重学生的疑问,让他们通过对比实验得出更加准确而深刻的答案。于是,我把滴管放在试管口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生成了灰色絮状沉淀,迅速变成了灰绿色,最后变成了红褐色。此时,学生们用惊疑的眼光看看教材,再看看实验结果,纷纷议论:为什么实验现象与教材不符?面对这种在意料中的情况,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形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学生们积极思考,认真分析,踊跃发言,归纳出如下几条原因:
(2)在滴加naoh溶液过程中引入了氧气。
(3)盛放naoh溶液的试剂瓶没有用橡皮塞,没有与空气隔绝。
(4)两种溶液中溶有氧气。
学生们提出制取氢氧化亚铁关键应该是保证氢氧化亚铁不与氧气接触。改进方案有:
(1)加热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赶出溶液中的氧气,并趁热滴定。
(2)长颈胶头滴管应伸入试管,最好伸入feso溶液中,并慢4慢挤出。
(3)把feso溶液表面加保护层,如煤油、植物油等。4面对学生们积极探究的热情,面对热烈的课堂气氛,我对学生们大胆设计,勇于探究和敢于创新的精神进行了表扬和肯定,同时对他们的方案进行了评析,给予了合理的建议,帮助他们寻找出最佳方案,并重新进行了实验。
把盛有feso溶液的试管加入少量的植物油以隔绝空气,再加4将用煮沸的蒸馏水配制好的naoh溶液,用长颈胶头滴管伸入feso4溶液面下,慢慢挤出naoh溶液,实验现象出现了:先看到了白色絮状沉淀,而后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与教材描述完全相符。
此时,我与学生都露出了喜悦而轻松的神情,好似我们共同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本节课达到了高潮,师生之间产生了共鸣,更让人高兴的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到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学生个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的质疑和对教师教材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
这种教学片断很多。如金属铝与酸的反应,喷泉实验等。若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能够随时记录这些点滴教学片断,学生将会受益匪浅,教师也会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不断地增强驾驭和开发新课程的能力。
案例反思:
一节课在激情中开始,在兴奋中结束。虽然下课了,但我仿佛还处在学生有条理的发言和热烈的讨论甚至争论中,当然这节课带给我深刻的思考:
新课程改革要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是要让学生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勇于质疑、敢于探究,相信学生的能力。以前,虽然也探究,但只是对课文中有探究活动时才进行,大多数是以讲习互动为主,通过这节课,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的能力很强,是很有潜能的,一定要让他们每节课都动起来,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培养能力。
学生的探究、讨论、归纳,给我很大启示,学生的潜能和可塑性。
很强,对其能量的培养,主要不是学生能不能做到,更重要的是教师能不能正确引导,能不能给予学生发挥潜能的机会。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占着课堂的绝对主动权,很少给予学生发挥的机会,总认为学生只能通过教师讲析,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认为,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去思考、去掌握、去讨论、去归纳,给学生创造一切可能与机会,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性的探索和实践,获得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
高一化学教案人教版篇十
1、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会应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原电池。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中学生对“电”的内容的认识不仅来源于生活经验,而且来源于学科学习。在生活经验方面,不仅接触了火力发电(或水利发电),而且接触了干电池等化学电源;在学科学习方面,学生不仅接触了摩擦起电,而且还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了电能,此外还学习了关于电的初步知识(如电源的正负极、电压和电流等内容),因此对电并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学1》已较为系统的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也学习了钠、镁、铝、铁等有关的金属知识,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内容。这些经验基础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为本节的学习做了知识、能力上的准备。
同时原电池是高中化学学科体系的核心知识之一,它的教学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延伸与应用,也是后续电化学知识的基础。原电池的教学是体现学科交叉,科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学生在第一节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关系,本节课则学习化学能转化为另外一种能量即电能,由于电化学知识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新领域,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因此一个好的'开端十分重要。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时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2)通过学生设计完成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
(2)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对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2)通过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体会实验在化学。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一化学教案人教版篇十一
(1)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的情况。
(2)了解几种常见的酸及酸的通性。
(3)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的情况。
2、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若干)、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月季、紫甘蓝、硫酸、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
【交流回答】。
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水、石灰水、烧碱。
【提出问题】。
用什么较简单的方法区分酸和碱呢?
【展示交流】。
请同学们做教材p50实验10—1,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阅读回答】。
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
请同学讨论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交流回答】。
白醋,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氢氧化钠是碱溶液。
【归纳总结】。
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高一化学教案人教版篇十二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烷烃同系物在组成、结构式、化学性质上的共同点以及物理性质随分子里碳原子数目得递增而变化的规律性。
2、使学生掌握饱和链烃、烃基的概念和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写法及命名方法。
3、通过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有机物的性质和结构间的关系。
4、通过烷烃分子通式的总结推导过程,学会用“通式思想”认识有机物的同系物的组成特征。
学习重点:
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复习]。
1、什么是同系物?同系物的特点有哪些?
2、烷烃同系物的通式表示什么意义?
[新授]。
一、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观察]表5—2,并写出正丁烷和异丁烷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总结]正丁烷和异丁烷的异同点是。
1、同分异构现象与同分异构体。
同分异构现象。
同分异构体。
[自学]本p122第2—4自然段,写出戊烷的三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式、结构简式,注意命名方法,观察其球棍模型。
[思考]。
1、戊烷的三种同分异构体是否为平面结构?试想象其构型?
2、写出—ch3的电子式和结构式并分析其结构特点。
2、烃基。
叫做烃基。
烃基一般用xx表示,叫做烷基。例如,甲烷分子失去1个氢原子后剩余的部分叫甲基,乙烷分子失去一个氢原子后剩余的部分叫做乙基,等等。
[思考]。
2、“基”与“根”有何区别?
二、烷烃的命名。
1、习惯命名法。
[问题]。
(1)什么是习惯命名法?它有什么局限性?
(2)烷烃如何命名?碳原子数目用什么表示?
2、系统命名法。
可概括为五个字:“长、近、简、多、小”
高一化学教案人教版篇十三
使学生在了解气体的体积与温度和压强有密切关系的基础上,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和有关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本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设问,引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物质的量的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大约相同的原因。
设疑、导思、归纳、应用。
多媒体辅助。
[复习提问]。
1.1mol物质含有的粒子数约是多少?
2.什么叫摩尔质量?
[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的物质的量,它把宏观上可称量的物质与微观粒子联系起来,宏观上可感知的除了物质的.质量,还有物质所占的体积上节课我们研究了1mol物质所具有的质量,这节课我们来讨论1mol物质所占的体积。
[板书]一、气体摩尔体积。
1.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
[提问]已知物质的质量和密度,怎样求体积?
学生回答:v=。
物质。
粒子数。
1mol物质质量(g)。
20℃密度(g/cm3)。
体积(cm3)。
fe。
6.02×1023。
56。
7.8。
al。
6.02×1023。
27。
2.7。
pb。
6.02×1023。
207。
11.3。
h2o。
6.02×1023。
18。
1(4℃)。
h2so4。
6.02×1023。
98。
1.83。
[]1mol物质的体积。
[]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不相同。
2.1mol气态物质的体积。
[]影响气体体积的因素。
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分子间平均距离的变化。
[]比较一定质量气体的体积,必须在相同温度和压强条件下。
[]标准状况:0℃,101kpa。
[]计算标准状况下,1molh2、o2、co2气体的体积,并填表:
气体。
粒子数。
1mol物质质量(g)。
密度(g/l)。
体积(l)。
h2。
6.02×1023。
2.016。
0.0899。
o2。
6.02×1023。
32.00。
1.429。
co2。
6.02×1023。
44.01。
1.977。
[]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l。
[]22.4l体积的实物模型。
[]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vm=单位:l/mol。
[]22.4l/mol只是在特定条件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气体摩尔体积是在任意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与气体物质的量之比。
[]为什么在一定温度、压强下,1mol固、液态物质体积不同,而1mol气体体积都大致相同呢?让我们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上找找原因。
[]决定物质体积的主要因素。
[]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
2.为什么体积由18ml变为3.06×104ml,体积扩大了1700倍。
[]在粒子数相同的条件下,固、液态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构成物质的粒子的大小,由于构成不同物质的粒子的大小不同,所以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不相同;气体的体积主要决定于粒子间的距离,不同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大约相等,所以1mol气体的体积大致相同。
[](投影)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指出错误的原因。
1.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是22.4l。
2.1molh2的质量是1g,它所占的体积是22.4l/mol。
3.1mol任何物质在标准状况时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l。
4.22.4lo2一定含有6.02×1023个o2。
5.在同温同压下,32go2与2gh2所占的体积相同。
6.在同温同压下,20mlnh3与60mlo2所含的分子个数比为1:3。
(答案:正确的是5.6.)。
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
一、气体摩尔体积。
1.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
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不相同。
2.1mol气态物质的体积。
标准状况:0℃,101kpa。
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l。
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vm=单位:l/mol。
高一化学教案人教版篇十四
】掌握硫及其氧化物的性质,so2的检验方法。认识so2作为污染物的危害。
】so2的化学性质及其检验方法。
(二)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硅sio2。
物理性质。
与酸反应。
与naoh溶液。
与cao反应。
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实验4-7,验证自己的想法。
(教学设计)。
1.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2.还原性:
(2)so2可使___________溶液、____________溶液褪色(观察补充演示实验现象)。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4.漂白性:
漂白性物质的比较:
漂白原理氧化还原反应作用化合作用吸附作用。
变化类型化学变化。
漂白效应永久漂白。
二氧化硫so2二氧化碳co2。
物理性质。
与酸反应。
与naoh溶液。
与cao反应。
氧化性。
还原性。
漂白性。
请你根据“性质决定用途”归纳出so2的用途。
请你结合自己在课外收集的资料来谈谈空气污染的现状及处理措施。
高一化学教案人教版篇十五
知识与技能掌握蒸馏、萃取来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的操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过实际操作,来学会对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
理解蒸馏、萃取的原理,学会用蒸馏、萃取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
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案。
预习案。
一、使用说明:阅读课本7页—9页,认真分析填下列表格,并独立完成以下预习内容。
二、蒸馏---实验室制取蒸馏水。
(1)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不同,通过加热到使沸点低的组分先汽化并随蒸汽通过冷凝下来,从而实现与沸点高的组分分离开来。用蒸馏的方法可除去、或的.杂质。
(2)主要仪器:
(3)实验过程及现象:
实验。
现象。
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自来水,滴入几滴稀硝酸和几滴agno3(硝酸银)溶液。
2、在烧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按图1-4连接好装置,向冷凝管中通入冷却水。加热烧瓶,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10ml液体,停止加热。
3、取少量蒸馏出的液体加入试管中,然后加入几滴agno3溶液和几滴稀硝酸。(得到的液体中含有cl-吗?)。
(4)注意事项:。
三、萃取:
(1)概念:萃取是利用物质在溶剂里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分液是将萃取后液体分离开的操作。
(2)主要仪器:
(3)完成课本第9页探究实验4-1: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
探究案。
1、冷凝管有何作用?2.、你知道该怎样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cl-吗?
高一化学教案人教版篇十六
教学目的:
(一)认知性学习目标。
了解化学发展简史及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初步理解“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的含义。
(二)技能性学习目标。
掌握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
(三)体验性学习目标。
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习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指导化学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逐步使其产生持久稳定的学习动机。
教学用具:
(一)实验用品。
(二)教学用品。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引言】手机可能已经成为大家的必备行头之一了,而且还孕育出了拇指文化。大家想想我们为什么要买手机,你的手机都有哪些的功能,又该如何操作呢?与之相类似,在高中化学是我们的必修课之一,大家是否想过在高中为什么学习化学,化学都有哪些作用,又该如何学呢。这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些问题,我想通过这堂课大家对他们都会有一定的了解,套用一句经典的话“化学天地,我的地盘我做主”。
【板书】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投影】运用纳米技术拍出的照片。
【讲述】这张图片中的汉字“中国”是中科院物理所的研究人员,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探针移动硅原子所形成的图形,那些深黑色的沟槽是硅原子被拔出后立下的笔画,它的宽度仅2nm,是当时已知最小汉字。
通过这张图片向我们展示这样一个事实,现在我们对物质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分子和原子时代,而这正时化学研究的领域。
下面咱们首先就探讨一下化学的研究领域是什么。
【板书】一、化学的研究对象。
【讲述】我们要学习化学,那么首先要明确就是化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什么。化学所研究的是地球上的、地球外的,看得见的、看不见的,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各种物质。大家看到了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很广泛的,涉及到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物质,而且自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化学就与已经我们形影不离了。今天化学则更时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化学真不敢想象这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就拿电池来说吧,它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化学反应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如果没有电池,那么cd中流淌的音乐,手机中储存的短信等等都将不复存在,多么可怕的事情呀。可通过化学的研究可以生产出更快、更高、更强的电池,使大家和没电说拜拜,音乐尽情地听,短信尽情的发。
下面咱们就来看看化学是如何与我们一同走过风风雨雨的。
【板书】二、化学发展史。
【投影】狩猎图和制陶图。
【讲述】在古代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生存问题,因而那时与化学有关的问题都是实用的技术。比如狩猎的需要促使人们使用石器;饮水的需要促使人们烧制陶器等等。
【投影】工业大革命和元素周期律。
【讲述】随着工业大革命的兴起和人们对疾病矿物研究的深入,产生了原子——分子学说,使化学从实用技术成为一门科学,是近代化学发展的里程碑。在此理论的指导之下相继有大量化学元素被发现,通过总结、归纳,揭示物质世界本质规律的元素周期律横空出世,为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投影】。
【讲述】到了现代,建立在物质结构理论之上的化学更是方兴未艾,展示出勃勃的生机。而此时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化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和融合,形成了一系列新兴的学科[ly1],从而更加奠定了化学基础学科地位。
【板书】。
【讲述】刚才我们了解了化学的历史,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化学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板书】三、化学与人类社会。
【讲述】下面咱们以四人前后桌为单位,分别从材料、能源、环境、生命几个方面探讨一下化学与他们的关系。(学生提前准备)。
【活动】学生依据是前准备的资料发言。
【板书】四、化学学习。
【讲述】要学好化学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习兴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实中,北大、清华学子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都归功于注意培养、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加之平时的刻苦努力,学习上屡见喜报。关于如何培养学习兴趣,我给大家三条建议:
1、正确对待学习的内容。正如道路有直有弯一样,学习的内容也有易有难。遇到容易的题的时候,不要骄傲;遇到难题的时候也不要气馁。
2、营造一个自我突出的环境。如果周围同学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那么我自信心就能很好的保持下去;如果我能做的事,而其他的同学不一定能做,那么我的自信心就会更加强烈了。
3、接受赞扬。别人的赞扬是自己比别人更胜一筹的客观评价。
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到注意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1、课前预习。
2、认真听讲。
3、做好作业。
4、系统复习。
相信通过大家不懈的努力,一定会学好高中化学!
附录:
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一、化学的研究对象。
二、化学发展史。
三、化学与人类社会。
四、化学学习。
【总结】。
高一化学教案人教版篇十七
1、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会应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原电池。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中学生对“电”的内容的认识不仅来源于生活经验,而且来源于学科学习。在生活经验方面,不仅接触了火力发电(或水利发电),而且接触了干电池等化学电源;在学科学习方面,学生不仅接触了摩擦起电,而且还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了电能,此外还学习了关于电的初步知识(如电源的正负极、电压和电流等内容),因此对电并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学1》已较为系统的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也学习了钠、镁、铝、铁等有关的金属知识,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内容。这些经验基础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为本节的学习做了知识、能力上的准备。
同时原电池是高中化学学科体系的核心知识之一,它的教学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延伸与应用,也是后续电化学知识的基础。原电池的'教学是体现学科交叉,科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学生在第一节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关系,本节课则学习化学能转化为另外一种能量即电能,由于电化学知识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新领域,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因此一个好的开端十分重要。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时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2)通过学生设计完成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
2、过程与方法。
(2)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对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
高一化学教案人教版篇十八
《爱护水资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主要介绍了水资源概况和水资源保护两部分内容。
水资源概况,一方面从储量上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说明水的短缺,教材主要通过一些数据和图表来说明水资源情况,如利用几组对比数字突出我国大部分城市用水紧张的现状,意在强化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
水资源保护是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两个角度谈的,同样阐述不多,以图、表代文字。这里只给学生关于节水和水污染问题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和思想,具体的内容留待学生在课内外的一些活动中自己去寻求、获得。本课题后的调查与研究和习题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这类活动。这样既体现了本课题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又给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探索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2)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明确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3)初步学会写调查报告,围绕课题制作学生作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采访、查阅文献、网上搜索等方法,收集有关水资源及其利用、保护等信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和归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以及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3)认识网络资源在学习中的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
二、学情分析。
山区农村的水资源比较丰富,水的污染程度也比较轻微,学生对水资源的缺乏和水的污染缺少感性认识;学生爱好电脑也喜欢上网,但只会在网上游戏而不知道如何利用网络来学习。
三、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要在网络教室里进行。
教师通过展示多媒体素材创设教学情景,制作网络课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置学生任务来驱动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采用自主性学习、协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收集多媒体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分成小组,对学校、家乡的水资源现状、使用以及污染程度进行调查。
五、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
(1)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美丽水景图》,通过欣赏大自然水体的美丽,让学生感受到是水把大自然打扮得绚丽多彩,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好朋友,从而产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
(2)播放一段《走访环保专家》的录像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到我国水资源的缺乏以及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激发起学生的水危机意识。
(3)出示“国家节水标志”图,引导学生先思考,再通过网络搜索,查出“国家节水标志”图的准确含义,让学生初步体验网络在学习中的作用。
2、自主学习:
(1)打开课件,点击“学习目标”。
为了突出本课的重点,我在课件中收集了丰富的文字材料和录像资料,设置了几个优秀的有关《水资源保护》网站的链接,学生能方便的点击相关链接查看具体内容,通过查看这些内容,能深刻的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从而也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山区的信息比较闭塞,好在今年国家给我们配备了远程教育资源卫星接收系统,从此我们山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外面优秀的教育资源了,《校园主页》上有《湖北教育网台》和中央电教馆的《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的链接,学生点击这些链接也能查看相关内容。我设置的《同步练习》有两个目的,一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告诉学生,生产纸需要很多木材和水,在我们的学习或生活中尽量减少纸的使用而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如这次的练习通过电子邮件上交给老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只强调个别化学习是不够的,我在课件中设计了与校园论坛的链接,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交流,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交流学习成果的空间。
在学习中,学生会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要来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看、多听几遍,感兴趣的地方可以深入地了解,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教师苦口婆心地灌输,学生反而能更主动、更快乐、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3、学生作品制作:
开放式的自主学习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部分学生是很难实现学习目标的,我采用任务驱动法,设置了任务:(一)每一位学生写一份关于家乡、学校水污染和用水情况的调查报告,找出问题并提出整改方案;(二)分小组以《爱护水资源》为主题,制作一个学生作品:学生网站、演示文稿、化学墙报(选其中的一项)。素材来源于网络搜寻和社会调查,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既增强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对信息的整理、分析、提炼和归纳的能力。
4、作品展示:
在校园内张贴化学墙报,邀请学校领导和老师参加学生的社会调查汇报,观看学生网站和演示文稿的展示,向全校的师生进行爱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一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二是可以增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的观念。
5、总结评价:
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将优秀的学生作品发布在校园网上,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六、设计理念。
设计这堂课,主要依据《化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些精神,使学生“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引导“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逐渐学会“用”化学,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然的关注程度。另外,我想把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大信息时空,提高学习效率。”
高一化学教案人教版篇十九
通过乙酸乙酯合成途径的分析,了解简单有机化合物合成的基本思路。
二、方法指引。
1.合成路线选取的原则。
要合成一种物质,通常采用“逆合成法”来寻找原料,设计可能的合成路线。
(1)反应过程合理、科学。
(2)步骤简单,反应物的转化率高。
2.合成的原则。
(1)合成原则:原料价廉,原理正确,途径简便,便于操作,条件适宜,易于分离。
(2)思路:将原料与产物的结构进行对比,一比碳干的变化,二比基团的差异。综合分析,寻找并设计最佳方案。
(3)方法指导:找解题的“突破口”的一般方法是:
a.找已知条件最多的地方;。
b.寻找最特殊的——特殊物质、特殊的反应条件、特殊颜色等等;。
c.特殊的分子式,这种分子式只能有一种结构;。
d.如果不能直接推断某物质,可以假设几种可能,认真小心去论证,看是否完全符合题意。
三、归纳整理。
常见有机物的转化途径:
四、典型例题。
例题1。新型有机材料是近年来大量合成的一类新型化学材料。它具有密度小,强度高,弹性、可塑性、绝缘性和耐腐蚀性好等优点,因而被广泛用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医疗卫生、建筑以及日常生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创建实施方案(精选12篇)
- 企业文化演讲稿(模板20篇)
- 最新企业文化建设有什么作用4篇(实用19篇)
- 最新售票员个人工作总结(大全8篇)
- 最新品牌策划公司画册文案(实用15篇)
- 2023年教学教研心得体会总结(大全16篇)
- 最新小学教导处教学工作总结美篇精选(优质11篇)
- 2023年六年级数学教学总结存在问题(实用15篇)
- 2023年用英语介绍市场营销部岗位职责(7篇)
- 2023年英语核心素养教案设计(3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