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小班诗歌教学反思(大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4:06:41 页码:14
2023年小班诗歌教学反思(大全12篇)
2023-11-26 14:06:41    小编:zxfb

人生如画,总结是对画面的梳理和提炼。写总结时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条理清晰。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总结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小班诗歌教学反思篇一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多读、精读、美读中对诗意逐步了解,以至熟悉诗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读,进一步品味诗的好词妙句,感受诗中的优美意境,最后达到诗教学的目的,熟读成诵。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探究能力。

赏析诗中的好词妙句,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在合作小组中讨论探究,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形成合作学习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手段激趣。

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音乐,有关的春的图片,有关的课件,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使教学的内容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我在处理本课教材中,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中提倡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关系。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这样互动的局面,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文体地位,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见解或教参的解读强加到学生身上,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在这堂课中,我只有设计两三个大的问题,当问题的设计是贴近学生的,让他们每个人有话可说,注重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化,还提倡学生多角度阅读,有创意地阅读。在这堂课中,我提倡的是返朴归真的阅读文本,从头至尾我没有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强加到教学中,生怕这些会左右了学生的思考与体验,于是才有了想象思维的存在。这正是课标中所提倡的阅读是一个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而没有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解读,真正体现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到实施到结束,有着全新理念的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了引导,而学生真正体现了其主人的身份。

基本设计:以“诗”字入手,让学生明白“诗言志”;切入到《观沧海》,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这首诗“言”的'是曹操的什么“志”;然后再朗读诗歌,从读准字音到把握情感渐次进入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诗中体现的曹操情感包括统一天下、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也包括面对无边无际的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而产生的渺小之感,当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曹操虽然感受到这种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但正视现实,敢于向超出人力的威压挑战的勇气,感受曹操的昂扬奋发和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在此基础上,用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去自读《次北固山下》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前文用“你如何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之情”问题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后文则用“作者是如何抓住早春的特征来写钱塘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思考的;第三课时则比较阅读《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去阅读思考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思想,从文本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总体上,引导学生理解“诗言志”,学会从文本中寻找理由支撑自己观点,训练学生的语感,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文化。

课基本上都是按照设计的思路进行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不少亮点可值得借鉴。如在把握《观沧海》情感时,学生在回答“为何你要这样读”时,提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让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这本是我以为需要自己去提示的地方。再如在讲《秋思》一诗时,学生也能抓住“枯”“老”“昏”“西风”“瘦”等词语,点出本文最主要的情感是思乡,也有学生指出“小桥流水人家”富有诗情画意,但在这里可以与其他景物联在一起,以家的感觉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确有独到之见。诗歌少不了朗读,学生在充分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后,能够有感情地配乐诵读。

自己对这几堂课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一是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如何去读古诗的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二是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三是结合刘勰、钟嵘、王夫之等人的评价来引出“苍凉慷慨、建安风骨”的特点;四是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并引用钱钟书的“盖生离死别,契合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选择黄昏这个时间的原因,有助于对课文更深入地理解;五是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

小班诗歌教学反思篇二

如今,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已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进,朝着素质教育方向努力,毕竟,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树立符合社会及个人要求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对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1、以高考为教学目的,妨碍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过去以高考考高分为教学目的,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在目的就错误的基础上失去了增强的动力。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将教师和教材的既定信息直接教授给学生,完全不顾学生主观学习能力的培养。另处,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多是以教师为主体,从而使学生处于一个知识被动灌输的地位,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完全得不到开发和培养。例如,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将各种诗歌表现手法及鉴赏手法进行罗列,然后给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示范,之后便是用了再用的题海战术。特别是到了高三,为了应付高考,各类卷纸,各类题目如潮水般向学生涌来,让学生不堪重负。

2、教学过程乏味,缺乏灵动。

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以“一解题、二释词、三解构、四总结”这样一种模式来组织整个教学活动,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机械乏味。要知道,很多诗歌中都蕴含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情感,如果只是采用这样一种呆板的教学方式来解析,那么学生最多只能感受到教师所表达出来的教学情感,对于诗所传达的思想,便难以得到深刻的体会,而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也就无从谈起。

3、教学形式单一,创新能力缺乏培养基础。

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单靠一张嘴和一支粉笔,采用理论分析和进行板书来达到教学活动的开展。而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表达的内容极其有限,而且还无法激起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激情。所以,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局限了教师的教学内容,还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如今社会所欠缺的创新能力无法在学习中得到有效的培养,是需要得到内容上和形式上的丰富的。

1、改变教学思想,明确教学目的。

想要有效提高高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那么教师教学活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什么样的活动,都在目的的指导下,拥有不同的'实现方式。所以,以应付考试为诗歌鉴赏教学的目标,只会让学生成为被动接收知识和做题的机器。如今,新课程改革让教学目标得以明确,为的是提高学生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而教师便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改变了教学心态,为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而努力。

2、改进教学过程,生动教学环境。

改进教学过程,为的是使整个课堂教学能有个井然有序而又不失热情的环境,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极易学习和愿意学习的氛围。而改变教学过程,可以以教师自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为基础,将诗歌讲解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教师在讲授杜甫的《登高》时,便可以以浓郁的思想情感作为基调,利用带感情的朗读进行情感渲染,从而让整个教学活动都在诗人的思想情感下进行,让学生能在深刻体会的基础上,把握住整首诗所要表达出的各种内容。这是种极易学习的氛围,可以让学生不用刻意学习便能体会诗歌情感,从而加强对诗歌表达方式的探究和学习。另外,教师还可以能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将形象的动画与诗歌联系起来,再加之与诗的内容极其贴近的音乐,那么学生的对整首诗的鉴赏能力在这些工具的辅助下,便能得到了相应地提升。

3、加强教学互动,培养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是为学服务的,以往的教学模式很显然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如今,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加强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诱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一首诗歌,给不懂得欣赏的人看就是那么几个字,而懂的人不仅能从诗的字里行间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时所处社会背景,还能体会出诗人创作时的思想情感。而每一个人对同一首诗的理解和感受是不一样的,俗话说“有一百个观众,就人一百个哈姆雷特”,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运用各种方法,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与思想交流,从而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看法,使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诗歌篇幅较短,有时候就是在短短的十几个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学思想。传统的诗歌鉴赏教学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式教学,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感受和知识接受能力,只为教出考高分的学生而努力。这完全背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加强素质教育思想的普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活动与社会相联结,为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努力。

中国古典诗歌历史悠久,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真挚醇美的情感,和谐的韵律,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成为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诗歌吧,诗歌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歌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歌鉴......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诗歌吧,诗歌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歌......

高中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肯定对各类诗歌都很熟悉吧,不同的诗歌,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

小班诗歌教学反思篇三

1、理解诗歌,了解春天的自然特征。

2、学说诗歌的语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活动准备】。

1、多媒体《春天的朋友》。

【活动过程】。

一、幼儿讨论,复习巩固春天的自然特征。

教师提问:现在是什么季节?上次我们找到的春天在哪里?(现在是春天,操场上绿绿的小草还有开放的花朵等)。

小结:春天来到我们身边,春天在绿绿的嫩芽里,在开放的花朵里等。

二、观察画面,欣赏散文诗。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动听的诗歌,我们一起来欣赏下吧!

教师提问:

1、我们找到了几位春天的朋友?它们是谁呢?(找到了四位好朋友,它们是花朵、小草、风儿和蝴蝶等)。

2、它们是什么样的春天?用什么好听的词回答?(花朵是彩色的春天,蝴蝶是会飞的春天,小草是嫩嫩的春天,风儿是轻轻吹的春天等。)。

3、边观看动画边欣赏诗歌,跟着教师轻轻地朗诵。

重点提问:为什么说花朵是彩色的春天呢?(以此类推)。

重点指导:引导幼儿将诗歌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进行回答。

(因为春天花朵都开放了)。

教师提问:有些什么颜色花朵开放了呢?

(我看到马路上有金黄色的迎春花开放了;我看到了红色和白色的山茶开放了;我看到粉红色的'樱桃开放了等。)。

师:原来春天五颜六色的花都开放了,所以花朵是彩色的春天。

重点提问:暖洋洋的春天是谁呢?

重点指导:引导幼儿根据诗歌内容进行想象和回答。

(暖洋洋的春天就是太阳!)。

小结:原来花朵是彩色的春天,蝴蝶是会飞的春天,小草是嫩嫩的春天,风儿是轻轻吹的春天,太阳是暖洋洋的春天。

三、学习诗歌,并为诗歌搭配动作。

1、师:请幼儿再次跟着动画朗诵诗歌,并为诗歌搭配上动作。

2、教师小结,结束教学活动。

孩子问花朵:“你是春天吗?”花朵说:“是啊,我是彩色的春天。”

孩子问蝴蝶:“你是春天吗?”蝴蝶说:“是啊,我是会飞的春天。”

孩子问小草:“你是春天吗?“小草说:”是啊,我是嫩嫩的春天。”

孩子问风儿:“你是春天吗?“风儿说:”是啊,我是轻轻吹的春天。”

孩子找到了许多春天的朋友,回到妈妈的身边,在暖洋洋的春天里睡着了。

小班诗歌教学反思篇四

《山城的雾》是一首诗歌。作者满怀激情,以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赞美了山城重庆的雾所特有的,无比奇幻的景致。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现代诗歌语言浅显易懂,而且有不少文质兼美的儿童诗歌,《山城的雾》就是很具代表性的一首。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会发现学生并不喜欢读诗,究其原因:因为它不像童话、小说那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也不像历史故事、科普知识那样能让孩子阅读以后有开拓眼界、增长知识的成就感;所以孩子们对阅读诗歌的兴趣并不高。所以这堂课我打算从诗歌的形象性入手,让孩子感悟诗歌的语言美,使孩子的思想与诗的内容形成共鸣,体会山城的雾的奇幻之美;培养学生喜欢读诗,能试着写诗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以图片导入,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理解诗歌语言所表达的雾的奇幻之美,并着重分析诗歌语言所用的修辞手法,让学生感悟到诗歌语言的形象美。这是我第一次上公开课,是一次尝试,也是一次挑战。课前,我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并且精心准备了教案,自认为学生听课后,肯定会有收获,这才开始上课。但实际并不像我预料的那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学生对诗歌的了解太少,兴趣也不大,课堂上更多的是我在引导、启发,学生参与的人数较少,而且有的内容学生根本不明白,所以这是一堂失败的公开课。回想起来,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教学应以读为主。诵读,对学生掌握诗歌主题,培养语感,具有很大的帮助。《山城的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应该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而我在上这一课时,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只是让学生齐读诗歌,再指名朗读。虽然我意识到要阅读课文应该培养学生各种读的能力,设计了自由读、默读,却没有在教学过程中贯穿“读”,以致于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朗读诗歌是开启理解诗歌大门的金钥匙。当然也并不是单纯的反复无目的的读,老师要营造氛围,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仔细揣摩。在设计《山城的雾》教学时,我应该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诗句的画面,感受山城雾的奇幻。如“像天上的仙女撒下帷幔,山城变成了谜一样的宫殿”,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雾把山城笼罩的像谜一样的宫殿,并且读出景物在大雾的弥漫下朦胧的美感:“啊,我真写不完雾中的奇景,我要把它绘成美丽的画面。”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神奇创造的赞美之情。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就要调整自己的角色地位。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我在语文实际教学中,走入了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不仅使学生成了教材的奴隶,也使自己成为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价值,并且也没有成效。

再者,“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不仅让学生知道学了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学,要学什么。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只着重从分析诗歌语言入手,告诉学生这句诗的意思,用了什么手法,具有什么象征意义。却忽视了引导学生借鉴学法进行自我学习,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我应该让学生自己谈看法,学认识。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我的满灌式的教学,照本宣科,“牵”着学生一步步地走向我挖好的坑里,不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通过这一次的教学让我感悟道:以教师讲解诗句含义和写作技巧为主的教学,只能是培养出能回答各种练习的解答机器,而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这一学习目标。

我还意识到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探究的积极性。

教师提问:你觉得诗中那句最能表现山城雾的特点?

当时这样设计问题动机在于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但经反思:学生的答案可以是多样化的,学生有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况且这个问题一提出就圈定了学生对诗歌理解的范围,不利于学生的自学自悟。我应该做的是有意识地营造气氛,让他们自己在品读诗歌中发现诗歌的美;让他们亲身体验学习过程,鼓励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真正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的身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营造出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

俗话说:“知已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而我对三年级的学生了解太少。

我在备课中通常比较重视备教材和教法,但对于备学生,虽然知道很重要,但是真正用于实践之中的却是很少。经过《山城的雾》这一课教学,我充分认识到备学生的重要性。

提问:你觉得诗中那句最能表现山城雾的特点,为什么?

由于上课前我没有更多的接触、了解学生,因此对学生我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及其理解能力把握不太充分,导致教学设计过高,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可能句子回答要简单些,但“为什么”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有相当大的难度了,况且学生理解诗句的能力本来就不是很好。这样一来,我的教学也打击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这一点值得我深刻反思。这同时也说明的我的教学机智还不够,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不充分。在课堂上,当学生已经出现理解上的障碍时,我就应该发现这个内容对学生来说太难,应该及时进行调整。比如改变提问的方式:“你觉得作者用这样的语言描写恰当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理解。这样就会降低难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虽然《山城的雾》这节课上的不是很好,但是收获甚多。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发现了可以提高的机会。我是一名刚走出校门的新老师,除了在大学时期进行过半年形式主义的实习之外,可以说毫无工作经验。但我相信,吃一堑长一智,我错了,经过反思进而改进会进步得更快。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还会多听有经验教师的课,及时做好经验总结,并在教学中进行实际尝试,做到快学快用。同时努力研究好新课标,提高教学效率,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教师。

小班诗歌教学反思篇五

教材中入选的诗歌有古体诗和现代诗歌。不过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其写作都有一个背景,而且这个背景可能和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诗歌的作者和写作的背景介绍占据着什么重要的地。所以背景介绍是诗歌的突破口,学生通过对背景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感悟诗歌,体会诗歌中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要让学生其了解李白被排挤出长安的背景,还要了解李白虽狂放不羁,但仍有牢固的报效朝廷,有所作为的儒家思想,才能很好地体味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满与怨愤。通过诗歌背景的学习和了解,学生以能初步走进情景,去体验作者的情感了。

小班诗歌教学反思篇六

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泱泱诗歌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或振拔或淡远,风情万种,千古流芳。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个精神养料,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一直把她们置于青少年的视野之外。比如说,在刚刚试用的这套试验修订本之前的高中课本中,古典诗词寥寥无几;比如说,前几年,高考试卷中的名句填空突然被砍掉,据说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再比如说,相当多的教师对古典诗词的讲解以及几乎全部训练和测试包括高考试卷中的所谓诗歌鉴赏题差不多是在糟蹋诗歌和教唆学生厌恶诗歌。

如果说老年人的生活像散文,中年人的生活是小说,那么,青少年更应该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是谁斩断了这个因缘?这无异于割断了民族文化的血脉!

当然,诗歌的衰落有深刻的历史和时代原因,但是,诗心没有理由也不应该随着那个诗歌繁荣的时代的消亡而一同被埋葬。

随着商品社会带来的价值冲击,人们面对一个物质化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实际了,现实功利诉求压倒了一切。然而,物质的富足并不必然带来精神境界的提高,相反,它常常会窒息人们的心灵。

小班诗歌教学反思篇七

“初中古诗文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的分数负责,对家长的期望负责,它还必须对民族的未来负责,必须对学生的精神底色负责,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学生的分数负责,只是学习古诗词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甚至都不是主要问题。初中古诗词教学最主要的问题,是要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和饱满的精神气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应用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听说读写能力,其中主要是读写能力。我们要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在学生的心田里培育一颗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而这就是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基本定位。”

看到这样一段文字,相信很多语文老师都会有所感触,因为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语文老师都有悖于古诗文教学的基本定位。在应试教育这样一个大的教育教学背景下,学生要的是高分,老师要的是教学质量,在高分、高效的驱动下,我们的语文教育者及学习者的思想都出现了扭曲,这是老师的悲哀,学生的悲哀。

回想多年的教学生涯,我又何尝不是这么做的了?归结我的古诗文教学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学古诗文时,我常常把重点放在了名句解读上,并且要求学生必须背诵与默写,很多时候我忽略了学生是不是对名句理解的非常透彻,这样一来学习好的学生可能能掌握和理解,程度稍差的学生就只能死记硬背了。就是这一招,对待考试可能是可以的,尤其是在答积累与运用题时,学生可能能打得很好,但是,要是从长远来考虑,这是不利于学生素养的提升的。

这一点在我的课堂上表现的比较明显,这也可能与我的教学经验有关吧。在课堂上,我总想把我备课备到的以及讲课时想到的都告诉给学生,生拍讲课有什么漏洞,其实殊不知一节成功的课绝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讨论出来的,在课堂上只有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才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古诗文教学更应该如此,因为古诗文的作者、内容及创作背景离我们都比较久远,所以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就不能太主观,不能太武断,其实只要我们分析的在理就行,有句话说得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确如此,一个文本,我们的知识水平不同,我们的年龄层次不同,我们的人生经历不同等等,都可能会影响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所以说老师过多的讲授不一定是好事,他可能会禁锢学生的思维,误导学生的多样理解,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忽视了学生情感素养的提升。我在讲古诗文的时候,往往会显的很枯燥,不外乎介绍作者、理解重难点字词、解读名句命短、背诵文本等,这些都是知识层面的,掌握起来也是比较简单的。其实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度来说,我们的古典文学,尤其是中国的古诗词,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不可估量的,这也是咱们中国五千年来最宝贵的`文化财富。那么,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有责任将这些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让一代一代人在这种厚重的文化熏陶下开拓创新,不断前进。

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真应该好好的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了,作为一个文化的传播者,千万不要一味的去追求高分,培养出来的学生全都是“高分低能”。在教学实践中,我更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成为合格的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使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小班诗歌教学反思篇八

本学期高一级语文课采用与新课标要求相配套的粤版语文教材,讲授必修1、必修2两册课文。这两册课文各有一个诗歌单元,占课文篇目的四分之一,说明编者很重视在学生进入高中的时候就培养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作为老师应该在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采用适合诗歌特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形成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美好情感。在讲授两个诗歌单元时,我花了不少工夫,力求使学生能够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能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读懂难度不大的诗歌。由于必修1的单元是古诗,必修2的是现代诗,合起来谈面子铺得太广,故这里简单汇报我在教现代诗歌单元时的一些做法。

同步进行,边诵读边深化感受的四步诵读标准:一要放得开,读得起来,读出气氛;二要读出轻重缓急之节奏,结合必修2《点击链接》中关于诵读技巧的《朗诵的要领》进行指导;三要读出感情,发挥想象,把自己融入作品的氛围,酝酿并表现真正的感情;四要读出意境,结合对诗歌风格的理解,读出或雄壮(《致大海》)、或平和(《我一无所求》)、或明朗(《我和春天有一个约会》)、或宽厚(《黑八月》)的感受来。我反复跟学生讲解诵读跟感受力能够同步进行互相促进这个道理,经过动员,学生读的热情提高了,对诗歌的感受力也提高了。

在“读”的指导上,我还把它表述为读——朗读——涵咏——美读四个层级,而以美读为指归。“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毕竟诗源于歌,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必须引导学生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加深对诗歌的体会。

闻一多的《死水》是他诗歌“三美”主张的最成功试验,富于节奏感和音乐感;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气氛、情感、景象融为一体,有一种和谐、优雅的音乐美;戴望舒的《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虽以散文笔法为诗,却自有自然流利的节奏;即使是外国诗,也有译者把它译得节奏明晰、音韵讲究,如普希金的《致大海》。我引导学生对诗歌中音步(音尺)

进行划分,把韵脚的韵标示出来,在实际操作中加深了对诗歌音乐性的认识。

高中生中有极少数人颇为喜欢诗歌,他们摘诗抄诗玩味诗(不一定读诗),却难以说出所喜爱的诗歌的妙处。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应该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比如“双桅船”“岸”“风暴”“灯”等并不是一些普通的事物,而是诗人自身、与诗人密切相关的事业、时代风云、对光明的向往等的写照,它们共同把诗人复杂的心态和情味细腻的表达了出来。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又如徐志摩《再别康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水草”这一意象,把徐志摩对康桥深切的依恋之情自然的表达出来,具有诗人独特的个性特征。

鸪临走前一再叮咛”,表达的是“我”对春天的思考正在由肤浅走向成熟。它们没有主从之分,而是共同组合成一个整体。把诗歌中这些意象的关系弄清楚,能帮助学生在看似复杂的意象中较快地理出思路来,进而把握准诗人的思想感情。

由诵读到明了意象的含义从而把握感情,实际上体现了披文、缘景、入情这一诗歌分析的基本过程,循着这个过程来解诗,虽不中,必不远矣。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尤为如此。艺术必定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法,才能表现所要表现的东西。学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并没有多少了解,这时候就必须给他们做些介绍,我把这个工作穿插在几首诗歌的讲解中间。先总体分析三几首诗,让学生初步知道鉴赏诗歌的基本知识,再集中介绍诗歌的表现手法:情景、虚实、动静、色彩、表现手法、辞格运用等,讲解时用所学过的诗作作例子,学生显得较易于接受。之后,在接下来的几首诗里就更多地要学生依据所学到的内容对表现手法进行分析,他们或自我思考,或小组讨论,基本上能够把一首诗的主要艺术手法及其效果讲出来。

这个过程是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学生具体的情况,在教学中达到教师适度点拨与培养学生自我感悟及鉴赏能力二者的统一的过程。它着眼于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力与鉴赏力这一层次。它使多数学生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未窥诗歌鉴赏方法之门径,过渡到能稍为运用一点鉴赏方法来相对深入地阅读诗歌这个层次。

上面涉及的内容是鉴赏,如果能够作得扎实,学生培养起一点读诗的兴趣和方法,则可算达到基本的学习目的。要深入点开展诗歌教学工作,则可以把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场”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课上扩展到课后,从而把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学生可以更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

1、在完成周记时进行诗词的摘抄评论,以随感式的评点为主,说出妙处即可,给学生更自由的发挥空间。用小作文的形式,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首诗歌,并用500字左右的篇幅对它的意象、语言、技巧进行评价。我在安排这个作业之初,对学生到底能有多好的感受、分析能力心中无数,收起来的作业却发现不少闪光之处。看起来学生的能力还是不错的。

2、自己尝试创作一首诗歌。我把它当作一次作文来要求。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完成了。还发现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作品。它们或许还显得稚拙,或许不是很和谐,却能体现学生在学习诗歌单元后的体会以及创造能力。

如果再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则可以让学生把诗歌改写成另外的文体。比如把《雨巷》《山民》改写成记叙性散文,或改编成戏剧。也可以组织诗歌朗诵会。这些工作我都来不及做,希望今后能尝试尝试。

小班诗歌教学反思篇九

从刚接到课题的诚惶诚恐,到备课过程的煎熬辗转,到走上课堂的坦然自若,这节公开课,让我实现了十几年教学生涯的飞跃,完成了对课堂教学认识的质变。

反思此次公开课感触颇多,有收获、有遗憾,更有满满的感动和幸福: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有这样一个锻炼自我、超越自我的机会,我也诚挚地感谢每一位关心帮助我的同仁们,他们在百忙之中给我调课、观课,坦诚地为我指出教学设计的不足和上课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并热诚帮我出谋划策,优化课堂设计……正是各位领导同仁的满怀智慧的无私引领才使我得以重新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提升自己。

诗歌鉴赏是中考备考的难点之一,为了上好这节课,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方面细心研究了各地中考题尤其是我市近五年的诗歌鉴赏考试题型,认识到考试涉及比较多的是内容把握和情感理解类题型,另外就是技巧揣摩和字句欣赏类;另一方面从侧面了解到,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得分率较低的主要是在技巧揣摩和字句欣赏类题型,因此确定以技巧揣摩和字句欣赏这两类题型为重点进行答题技巧的探究揣摩。同时结合当前初三学生实际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设置了这样一堂课。

为提高课堂效率,增加课堂容量,本节课我借鉴“三步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的基本原则,设计了第一步积累知识、第二步培养能力、第三步拓展训练的课堂大框架,整堂课又分了五个环节:第一环节了解课标考纲,第二环节理题型、明重点,第三环节明手法、增能力,第四环节品字词、赏语句,第五环节实战演习、规范答题。我认为整节课学练结合,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知识有了升华,能力有了提升。

下面我就这节课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及实际课堂效果和目标达成的经验总结如下:

1.对中考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和命题角度的梳理和把握。

为了让学生初步把握中考诗歌鉴赏的出题方向和题点的分布的变化规律,我下功夫搜集了山东各地市近几年的中考诗歌鉴赏诗题,集中精力对我市近五年的诗歌鉴赏题进行了纵向的分类整理和整合梳理,意图一方面通过几年考题的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试题的难易程度的变化和考点、难点的分布,从而总结出一些命题规律,并以此为抓手让学生总结出各种出题方式和做题方法,使学生的做题能力有所突破;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对中考诗歌的鉴赏的感性认识,消除对这类题型的陌生感甚至畏惧感。

2.摸清学情,有的放矢,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和欠缺的能力进行重点突破和有效指导。

备课伊始,我把中考涉及频率较高的内容把握和情感理解确定为课堂的重难点,但是,区教研室范老师结合中考命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得分情况,及时为我调整了课堂教学目标。为进一步摸清学情,找准学生知识上的不足和应考过程的薄弱环节,增强授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在不同学校、不同水平层次的班级中两次试讲,以此确立了合理的目标,并检验课堂环节设计和导学案上试题难度的合理性。

从实际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掌握了答题步骤,明晰了鉴赏的一般答题思路及规范的表述形式,突破了学生在面对诗歌鉴赏题时往往“心中有而笔下无”的瓶颈,能够依分布点有效作答了。

3.注重了对学生答题规范的指导。

据了解,参加中考阅卷的老师很多是高中学校刚刚送完高三的老师,他们每天面对的学生答题能力和规范程度与初三的学生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而语文阅卷不可避免的主观性会使一些答题不规范的学生语文成绩受很大影响,很多所谓发挥失常的学生,我以为,其中的原因恐怕多是由于答题不够规范。规范答题意识的强化和习惯的养成,贵在平日课堂教师的重视和引导。因此,在课堂上,我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方法的指导,还特别重视了规范答题习惯的培养。通过细心的指导和温馨的提示,很多学生在导学案上的答题书写和用语规范程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4.学案贯彻课前、课中、课后,提高了课堂效率。

为构建合作探究、自主高效课堂,在这次公开课中,在教研室专家的鼓励和帮助下,我尝试编写使用“学案”。虽然因为对学案的认识不到位,导致编写过程中几易其稿,但我自己感觉,学案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习目标清晰,分项成果有了载体,让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有了依据,让课堂的推进有条不紊,有效渗透了复习的方法,引领了学生温故知新。

学案的编写,让我学会改变教学策略了,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它让我不停地反思是不是站在学生立场备课、上课。学案的编写,大大提高了我备课中的“选材”能力,课堂上与学生的“亲和”能力以及方法中的“导演”能力。学案的使用,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内容更清楚,学习方法更有效,学习过程有本可章,合作探讨有了平台,连做笔记的效率都大大提高,也让一节课学习时间更合理、更科学。如果没有学案,我很难相信自己能够在一节课上完成如此丰富信息量的交流。

我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学案的检查,迅速地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和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同时督促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我尝试的这种教法,实践证明效果不错。

这堂课犹如一面镜子,让我获得了一定的自信,对于自己的认识有了新提高,但这认识绝不都是正面的。这面镜子更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氛围驾驭能力的不足,学生主动质疑问难不够,创意问题不多。

有位教育家说:“我们应该把学生看成一个火把,用我们的智慧去点燃;而不是把他们看成一个瓶,用我们的知识去浇灌。”

回顾本节课,虽不乏对学生的提问,但诚如观课老师所言,却缺了学生的主动质疑,我还是太过拘谨于课堂的预设,没有放手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乍看去,这群孩子很听话,积极的记笔记,回答问题。但这背后都是我在主导着,知识是在实践中习得的,一堂课如果不能真正做到学为主体,真正的放手发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他们的主动思考的意识,终究是算不上一堂真正的高效课堂的。

2.预设的东西多了,生成资源少了。

叶澜教授曾经针对生成性的课堂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就要求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成为知识王国探险队的队长,而不是旅游团的讲解导游。

但是在我的课堂上,为了能保证完成我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我努力的让自己成为一个“好的导演”,把课堂的主导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虽然我备课也算用心,也算充分,按说有生成的前提,有超越和发展预设的可能。但是,我没有大胆放手给学生充分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是努力引导学生走向我预设的“景点”。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世上最难的是便是认识你自己,于我而言,通过这节诗歌鉴赏的公开课,我确实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一部分,这足以证明这堂公开课与我自己是有价值的。最后以屈原的话自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以上是我在教学《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这一堂课后的反思与总结,不妥之处,还恳请各位专家及同仁批评指正。

小班诗歌教学反思篇十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中华文明史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古代诗歌四首》是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组古诗学习,小学诗歌学习与中学侧重点不同,所以,将这四首诗的学习目标设置为: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2。感悟诗歌中寄予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第一课时,学习《观沧海》。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知识,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品味意境,体会诗人的博大胸怀。

课堂学习,从了解诗歌体裁入手。引导学生说说初读之后对四首诗的感受,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体诗和格律诗(绝句与律诗),元曲。

学习《观沧海》时,从对曹操的认识切入,对背景做了补充。之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强调难写易错字。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注释,尝试疏通诗歌内容。

学生知道了诗歌内容,引导学生从写景抒情角度明确。使学生读懂作者笔下的大海有什么特点,同时对动静结合手法,虚实结合手法进行分析,最后明确作者的写作主旨。对曹操的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以及豪迈自信有所感知。同时,让学生明白诗歌从题材角度的分类。作业设置为,对文中所写画面进行描绘。

这节课,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实到位。班上有几个孩子朗读能力不错,声音洪亮,咬字清晰。但在学习过程中也发现存在问题,学生语文积淀及其薄弱。对古诗的基本常识几乎没有,连古诗的句数都不懂。曹操更是所知甚少,完全得依靠老师补充。听课时,对诗歌翻译很执着,而赏读的重点却不很在意。小学诗歌学习与初中诗歌学习,是两个概念。还得通过今后引导,让学生明白才好。

第二课时,原本打算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天净沙秋思》。但由于第一课时作业问题太多,只好先处理作业问题再学新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学习的重点确定为,通过情景交融手法的分析,引导学生感知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从复习《观沧海》的主旨导入,引导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写什么样的景,是因为要抒什么样的情。在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中,学生渐渐感觉到,这首诗与《观沧海》的感情基调是不一样的。听到学生稚嫩的分析,心里有些安慰。

在学生自我朗读的基础上,对五言诗与七言诗的朗读节奏进行指导。再次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女生齐读,男生点评,学生兴趣很高。

随后的学习,也是从读懂诗意入手,再导入意象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最后,通过对“月亮”这个常常入诗的意象分析,引导学生读懂李白的浪漫。同时,进行拓展。作业设置为最后一句的赏析。

这节课,学生的表现很积极。朗读诗歌,分析情感都能积极参与。但在拓展写月的诗歌时,没想到学生除了《静夜思》《古朗月行》之外,居然再也想不出其他诗歌。有些震惊,有些无奈,最终也就只有结合课后第五题对学生进行了拓展。语文学习,从点滴做起吧!

第三课时,还剩两首诗,想着推进快一点,全都学了。结果,学校又要召开表彰大会,两个班的课都有影响。一个班估计能上三十分钟,一个班最后只上了二十多分钟。也就只好学了一首《天净沙秋思》。学习的重点确定为了解元曲基本常识,读懂诗人的羁旅情思。

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比较熟悉,朗读时,重点指导最后一句的节奏。学生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划分,就是读不好,练习多次终于读好。随后,将元曲文体常识做了简单介绍,使学生对中国的诗词文化认识有了新的认知。

在学习过程中,将这首曲分为两层进行引导。第一层,着重引导学生从对景物特征的用词中,让学生感受到凄冷冷清的氛围。其中“小桥流水人家”,以乐静写哀情的手法,也通过举例让学生有所体味。第二层,抓住“断肠人”三字,引导学生读懂作者的羁旅异乡的惆怅之情。作业是,根据这首诗展开想象,写一篇描述性的文字。

第四课时,学习《次北固山下》。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律诗的基本常识,读懂作者在诗歌中的丰富情思,会赏读诗歌中的重点词语。

从对近体诗的分类复习导入,诗歌的学习遵循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节奏;三读,读出内容;四读,读懂情感的学习过程。在赏读过程中,对作者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的颔联用字,和颈联生动形象的自然理趣,重点进行指导。紧接着,拓展学过的充满理趣意味的诗歌。最后,从表达方式对整首诗进行了小结。作业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情绪饱满,听得我也是情绪高昂。一节课,师生关系和谐。当然,最后拓展有理趣的诗句时,又一次出现尴尬。不过,当我起头后,还是有人可以接出下句的。没关系,他们不会积累,我来教。

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从修辞手法赏读诗句,完成情况较好。对于抓住意象,发挥想象描绘画面不够形象,几乎都是诗句翻译。对名句赏读,缺乏方法,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仅在嘴上过了一遍,积累下的不多。

四首诗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朗读,扣词赏句,引导学生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感悟作者情感。而且,通过对意象的解读中,品味诗意。同时,试图通过课堂赏读,作业落实的方法,让学生对于初中诗歌赏析有个基本概念。不过,学完四首诗总有些遗憾。似乎大脑还在初三总复习的题海沉浮,看见作品总是会不自觉解剖。这是个问题,必须转换思路才好。

回看整个教学过程,四首诗用了四节课学习,按照教参指导,和教学进度来说,是失败的。不过,面对他们摸底考试平均分仅58分的底子来说,也只能这样慢慢来学习。也许,有一天,蜗牛说不定也可以吃上成熟的“葡萄”!

小班诗歌教学反思篇十一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苏轼两位诗人的资料。课后,收集两位诗人的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为了改变串讲串问的教学结构,我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两首古诗没有平均地使用力量。《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相比,第二首易学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插图的运用,为重难点的突破口。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1.自学时间充分。

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2.质疑环节落实。

在汇报了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而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水平。如,“出’是“出现”的意思,为什么这里不用“像”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张老师并不急于解答这些问题,而转向全班学生:“谁帮他解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家怎么想”很巧妙地把“球”又传给了学生。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第二首古诗。

基于《饮湖上初晴后雨》浅显易学的特点,学习这首古诗时,我宣布:“对于这首古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这样的安排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课堂气氛热烈。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如,观察点的巧妙解决:“我应该站在哪儿望着天门山来吟诵这首诗呢”当一学生没有说准时,老师问:“谁还有不同的意见”当学生能联系诗句说准观察点后,老师仍引导到“再看一看题目,还有补充吗”这些指导与点拨,及时、准确、到位。另外,激励语言的运用,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少了老师个人风采的展示,多了切实为学生服务的应变。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小班诗歌教学反思篇十二

(1)诵读品悟《春江花月夜》,感知诗的声美、景美、理美、情美。

(2)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鉴赏诗歌的景理情交融的意境美。重点:诵读、品悟《春江花月夜》,感知诗的景美、理美、情美。难点: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鉴赏诗歌的景理情交融的意境美。我认为这样的教学目标是合乎高中教学的实际的。

在这堂课上,我采取的诗歌鉴赏的方法大体如下:

1.读——美读几遍,初步感知;

2.找——找出诗中的景物与人物,体会意境,了解人物的情感;

3.合——找到景物与情感的匹配点,整体感知诗歌。

如果长期坚持使用这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将有利于学生诗歌鉴赏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